第一篇: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比较效益下降等,山西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进行深入调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思想认识、经营管理、政策导向、政府职能、生产技术等方面,指出了红枣生产的出路,以实现临县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临县红枣产业;挑战;出路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1802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B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是临县红枣飞速发展期。在县委、县政府“东山核桃西山枣”“要想富,办学修路栽枣树”的号召下,至今全县红枣林面积已发展到15.7万hm2,覆盖16个乡镇、400余个村和30万农业人口,正常年份红枣产量超过2亿kg,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规模之首,产值突破6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红枣收入占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红枣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00年,临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经济林名优特新之乡――中国红枣之乡;2004年,临县被中国果蔬专家论坛命名为“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2013年12月“临县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1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
1.1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主要是气候灾害和病虫害。在2001-2013年的13年里,除了2002年、2004年以外,每年都因为连绵秋雨导致不同程度的红枣雨裂浆烂,红枣的雨裂问题成了影响枣区农民生产、生活、生存的重大问题,原来属于“不易裂果”“较抗裂果”的木枣成了遇雨就裂、十年九裂、裂了就烂的易裂品种;病虫害是仅次于雨裂浆烂的自然灾害,多年来由于防治方法不科学,人们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同一种虫害年年多次打药,结果是害虫越来越多,天敌越来越少,尤其是2008年、2013年,病虫害泛滥成灾,导致全县红枣几乎绝产,也给枣农造成极大的损失。从去年和今年的病虫害发生和发展势头来看,病虫害将要成为比雨裂浆烂还要严重的自然灾害。
1.2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
临县红枣主要受到新疆红枣产业的挤压。近年来,新疆红枣产业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黄金”产业,奋起直追,发展速度高于华北、中原老枣区,目标是打造“世界枣园”。新疆现已栽培有十几个大枣品种,种植面积超过27万hm2,接近全国红枣种植面积的1/5,产量超过了30万t,已经形成哈密、巴州、阿克苏、和田、喀什五大红枣产区,且枣果个大、色靓、皮薄、肉厚、味甜,并以高价占领市场。
1.3比较效益下降
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那时候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仅10元,现在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上了100多元还不好找。那时期1 kg卖5~6元的枣果到现在还是卖5~6元,有的年份甚至连这个价钱也没有人收了,枣农收入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临县红枣生产出现了严重危机。
在这些危机和挑战面前,枣区绝大多数人经过前几年的努力之后,对年复一年雨裂浆烂和红枣价格一年不如一年的局面,只好举家外出谋生,尤其是去年红枣几乎绝产后,留在村里的人口和劳力越来越少,村里多数是60岁以上的人,对于树小又稀的能种庄稼的枣树地还种一些庄稼,枣树结多少果不关注,不能种庄稼的
张德志: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枣树地就放弃了。现在枣区随处可见荒芜的枣园。在这些枣园里,地没有人耕作,草没有人去锄,虫没人去治,树没有人修剪,枝弱、叶小又黄,枣儿又稀又小,甚至秋后连打枣的人也没有。近年枣区又出现了“要想富,刨枣树”的呼声,临县红枣生产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三大挑战,既有自然因素,也就是枣树生长前期干旱,枣果进入白熟期以后雨水较多导致的雨裂浆烂;也有人为管理因素,主要是枣农前些年枣价好时为追求产量,盲目地超量使用纯氮化肥(碳铵、硝铵、尿素),导致枣果产量升高了,质量却大幅度下降了,从而也降低枣果的抗裂性能;还有市场因素,由于红枣价格低廉,枣区农民对枣树病虫害防治的放松,致使病害虫泛滥成灾,尤其是近年发生的绿盲蝽和枣锈病,靠分田单干后各自为政再加上不懂防治技术的枣农几乎不可能解决。因此,就是在村里的农民,绝大多数对枣树的态度也是任其自生自灭,临县红枣将要走向经济林→生态林→薪炭林的毁灭之路。
2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
2.1思想认识转型
临县虽然有2 000多年的红枣栽培历史,但在栽培管理上一直是粗放型的,即使成为全国红枣第一大县,生产上仍然是粗放管理。而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挑战和如此严重的病虫害,认识和管理上还停留在落后的经营管理、传统的生产方式、习惯的生产技术上,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了。向精细管理、集约经营的转型首先必须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型。
2.2经营管理转型
一家一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大面积爆发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更不适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实施有机生产。这几年枣树病虫害年盛一年,导致红枣减产、绝产的问题充分证明了这一问题。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是实现有机生产,而合作生产是有机生产的前提。
2.3政策导向转型
政府应出台新的红枣生产政策,制定激励机制和处罚条例,引导产业发展。如:建立奖惩制度。枣区乡镇要把各村按户对枣园面积、株数、产量进行造册登记,并报县红枣产业局(或林业局)验收、核实备案。农户每年能正常管理的枣园,秋后由职能部门验收后每667 m2由县财政补助100元。查出撂荒枣园,每667 m2罚款100元。这种制度要坚持常态化。对连续撂荒3年的枣园,村委会可以无偿收回重新发包,政府可根据财政能力,在主要产枣区一个或数个乡镇枣区实施并在全县推广。再如支持合作经营。积极引导枣区农村成立红枣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生产。对一村成立一个合作社或按地形数户至数十户成立一个合作社统一经营的予以政策上倾斜、经济上扶持、技术上帮助。
2.4政府职能转型
目前临县红枣县职能部门由林业局、红枣局两个单位分管,虽无相互推诿、扯皮之嫌,但总不如一个单位责任心强、管理到位。枣区乡镇,尤其是实现枣园全覆盖的乡镇,属于农业系列的各基层站(农技、林业、农机、水利等)应进行合并,充实为经济林技术推广站,并要进一步促进政府公职人员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加强对红枣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
2.5生产技术转型
临县红枣生产技术由常规生产向有机生产转变,是临县红枣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必须由只重视化肥使用转变为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绿肥、沼肥,改变施肥习惯上由地面撒施改为挖穴、挖沟深施;整形修剪必须放弃放任生长、树体高大不便管理的传统树形,培养矮冠、枝稀、方便管理的树形,推广“把树压低、枝拉斜,合理留枝、勤摘心”的整形修剪技术,进行三季修剪;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改变滥用化学农药以破坏生态平衡来维持红枣产量的做法,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逐步减少和停止化学农药防治的做法,实现临县红枣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论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论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摘要】我国拥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多的国家。因此实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现在的就业形势、就业特点分析我国所面临的就业挑战,提出可行性对策,为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谋点子、找出路。
关键词:就业问题;影响因素;就业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就业问题成为了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金融危机和近年我国教育规模扩大所产生的效应更是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差距拉大。一时间,解决就业问题成了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心。下面针对我国就业所面临的挑战,找出影响我国就业的各方面因素,提出对策,希望能够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实现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一、我国就业形势现状
2006年政府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1000万左右。在发布这一纲要时,政府部门应该并未预测到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
自从金融危机开始,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很多企业纷纷倒闭,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同时2009年毕业的610万高校毕业生也使得就业难问题显得更加沉重。
2009年1到3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为全年目标900万人的29%;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万人,为全年目标500万人的2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5万人,为全年目标100万人的35%;城镇登记失业率4.3%。
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就业形势并未见好转。高校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和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等都说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力就业始终面临着供给总量巨大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转轨型就业与转移型就业矛盾并存的两难格局。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的严峻,具体表现为“四大一突出”上,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业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在此基础上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我国劳动力就业的特点
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困难群体就业压力大。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集中体现在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劳动力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比较难,残疾人就业难。
2、“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许多技工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许多学生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定了。但是,由于教育内容陈旧、专业设臵重复、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反而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
3、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与民工荒并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不匹配。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相当一部分劳动力的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发展的要求。
三、我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的挑战
2010年,我国劳动力就业取得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是在克服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和接踵而至的洪灾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实现的。同时,受世界经济危机蔓延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外贸、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政策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1、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能力正在逐步减弱,劳动就业弹性逐步降低。2005年,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弹性为0.08,这一数值比1996年的0.14低很多,比20世纪80年代的0.32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比较大。
2、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国际商品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广东、江苏等地的外贸企业甚至出现了“倒闭潮”。
3、国家宏观调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在三个方面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一是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资金供给紧张的情况下,银行采取了保大企业压小企业,保国有企业压民营企业,保政府项目压民间项目,保重大建设项目压小规模的项目,其结果是不显著增加就业的领域得到了银行的贷款,而显著增加就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却得不到相应的贷款。在投资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弱化,扩大劳动力就业的难度比较大。二是由于国家对建设项目投资规模的控制,包括对土地供应的控制,将影响建筑业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三是由于投资规模的下降,造成国内对建材、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下降,最后导致关联行业开工率不足,进而影响例了劳动力的就业。
4、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一定是第一产业中挤出更多的劳动力,第二产业由于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相应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也会越来越少。此外,一些资源、土地、环境等使用密集、技术工艺落后的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需要关、停、幷、转,这些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大大降低。2008年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有700多家,涉及职工120万人,完成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涉及职工60万人,这些都对劳动力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新法律法规的实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劳动合同订立、加班工资、社会保险缴费、工作解聘等方面作出了有利于劳动者的规定,保护了各种用工形式的劳动者。但是,这会使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劳动成本上升20%,会使用人单位在招工、雇人的时候非常慎重,会使用人单位采取机器替代劳动、将企业转向国外的办法,减少劳动力的需求。一些长期低价使用劳动力的外商企业为了逃避社会保险缴费也会撤出我国,这会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劳动力的就业。
(三)国际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解决好当前我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离不开考察国际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国际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10月8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提出,金融危机正使世界经济进入严重低迷的时期。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地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欧美国家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会大幅度地萎缩,这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优势的我国来说,其消极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我国以专门做欧美贸易为主的珠三角地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会造成大批劳动力失业,特别是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行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
2、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能源是工业的血液,而工业在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石油为例,2007年10月底,纽约指标原油价达到每桶94.53美元,2008年7月创出历史新高,达到每桶147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些企业原材料、能源紧缺,被迫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这会对我国劳动力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3、国际局势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2008年是动荡的一年,国际上发生了多起局部战争,很多国家处于混乱或**的状态,这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也比较大。以俄罗斯、格鲁吉亚冲突为例,在当地的中国商人被迫离开那里,回到国内寻求发展的机会。
4、国际贸易保护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2008年也是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一年,很多国家受到国内需求不足的影响,而对我国实施以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为主的措施,阻挡中国商品的进入。随着我国商业出口的下降,对外贸企业的生产能力也会下降,进而影响我国劳动力的就业。
(四)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其他不确定因素增多
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遭遇的南方雨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以及严重洪涝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已经造成大批企业停产、停业,大量个体工商户歇业,大批人员失业。据有关数据显示,仅四川省2008年5月份新产生城镇失业人员就达到37.2万人,115万农村劳动者失去土地和农业收入,新增“零就业家庭”为5.1万户。
四、劳动力无法实现就业的危害
1、大量劳动力无法实现就业,不仅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闲臵,而且降低了劳动力资源的配臵效率。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本,是宝贵的财富。在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国家、社会和家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花费了较多的心血。特别是我国大学生、研究生的培养更是如此,大学生、研究生毕业以后无法就业,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而且降低了人力资本的配臵效率。
2、大量劳动力无法实现就业,严重打击了劳动力的就业信心,甚至影响劳动力的价值观、生活信念和行为。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一些年轻人屡遭挫折,无法就业,无法体面、有尊严地生活。这会使一些年轻人产生轻生、厌世的想法,有些人甚至采取自杀等方式逃避就业带来的问题,这给其家庭带来了永不磨灭的伤痛。因此,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马传景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民之策。
3、大量劳动力无法实现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由于无法实现就业,许多年轻人无所事事,逐渐沉迷于网络、赌博,给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痛苦。有的年轻人染上了毒瘾,有的年轻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年轻人参与打架、斗殴,这些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一旦发生,校正这些问题的成本和代价将是昂贵的。
五、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在我国劳动力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国家采取了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措施。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温总理说,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臵工作。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可见政府对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视,这也是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体现。我认为,要解决当前我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将扩大就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在保障社会稳定上占据着突出的地位,需要把扩大就业摆到优先发展的位臵,需要化解当前劳动力就业中的矛盾,解决好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地区就业不平衡的矛盾、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解决或缓解这些矛盾,需要增加就业投入,需要根据就业格局的新变化,健全扶持政策;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并用,阻止就业形势的恶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二)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扩大劳动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可以使劳动者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经济增长能否拉动就业同步扩大,却同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紧密相关。如果试图用经济增长来解决劳动力就业中的所有问题既不现实,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以我国为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较快,但是我国劳动力的失业率却在显著增加。这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只是扩大就业的方式之一,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可以促进就业的增长,可以阻止失业率的提高。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出路。
(三)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扶持就业弹性大的企业
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规模。一方面,要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需要,发展高精尖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强的经济组织,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投资、税收和金融政策的扶持,促进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劳动力就业的弹性,扩大就业规模。在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央及地方政府应该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为中小企业“减负”,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这也是完成就业目标、控制失业率的重要举措。
(四)优化现行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强化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改变我国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企业乃到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对此,各级政府要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并对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
(五)实施就业援助制度,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实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的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可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决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一要靠政府的专项援助;二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雇用就业困难人员。对此,政府可以将40、50岁的大龄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失去土地的农村劳动力作为重点援助的对象。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该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的人员。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的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应该给予一定的就业补贴或税收优惠。
(六)优化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也是联合国积极倡导的促进就业的“第三本护照”。创业不仅能解决劳动力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通过创业带动更多的就业,可以产生倍增效应。对此,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该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就业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的门槛,减少创业的成本和风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2、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劳动力走自主创业的道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劳动者要主动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通过劳务派遣、家政服务、承揽大公司的外包业务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
3、加强创业培训,创新培训的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创业培训和技术培训,创新培训劳动力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劳动者就业的能力和创业的成功率。参考文献
1、尹蔚民《用百倍努力促进就业》,《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第7期。
2、游钧《中国就业报告(2006-2007)》,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劳动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展望》,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5、莫荣《对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几点思考》,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6、罗科《大陆失业洪峰预警》,《凤凰周刊》,2008年7月15日。
第三篇:管理会计面临挑战
管理会计面临挑战
引言
2006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IMA)组成研究组,对中国12个制造企业的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做了两次“访谈之旅”,历时一个半月。其间,IMA的研究部主任Raef Lawson教授曾在武汉和北京做过此行观感的报告。报告中提到管理会计在美国确有“衰落”的迹象,人们往往认为财务会计比管理会计重要,在学术界中尤其如此。但从企业界的调查结果来看,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应该说是越来越重要。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在两次旅途中我们经常交谈,许多看法是一致的。现把Lawson博士两个报告的提纲和我们交谈的一部分内容整理在一起,草成此文。由于语言阻隔,不可能全部译出请他过目,所以本文虽然代表我们两个人的意见,但错误之处应由笔者杨继良负责。
管理会计衰落的迹象
提到管理会计,大家都会说,这是西方定义的会计学两大学科中的一项,是现代会计学的一项新发展、意义重大等。另一方面,又会立刻想到这门学科目前的处境不佳,学术界中许多过去从事这门学科的人,不少弃之而去,给人以日益衰落的感觉。这种情况并不只存在于美国,在中国也是如此。也许可以说,这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管理会计“日益衰落”,当我们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对比时,这种感觉尤其明显。
在美国,当提到会计这个学科时,人们联想到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而不是管理会计;提到会计专业考试时,往往指的是注册会计师(CPA)的考试,而不是执证管理会计师(CMA)(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有译为“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实际上只是通过了IMA组织的考试,由IMA发给证件,并没有向政府“注册”的意思。实际上CPA也同样是“执证”而不是“注册”。美国的CPA协会(AICPA)与IMA同样都是民间机构。中国的情况不完全相同,故称CPA为注册会计师,此处按中国习惯译CPA为“注册会计师”)考试。我们这次访问的中国企业,半数是具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和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交谈,和几所大学会计学院的青年老师和研究生座谈,给我们的印象是,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会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如果还没有取得CPA资格,第一件事就是要通过CPA考试。有一位刚参加工作的会计硕士说,CPA资格对就业有决定性作用;通过一些外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只能帮助取得面试的机会而已。相比之下,成本太高划不来。CPA资格是在会计事务所工作所必需。在美国,在会计事务所就业的会计人员只占5%—10%,其余90%以上的会计人员是在企业内部工作。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是会认为只有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取得执业资格,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会计师呢?分析其原因,美国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是经济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证券市场和资本运作来融资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这一趋势在安然事件(2001年初)以后更加明显。人们把注意力从管理会计转移到财务会计上。
中国的许多企业盼望上市,需要熟知CPA业务的会计人员。政府正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推出了一整套会计准则,使企业财务会计在2007年时做到与国际全面接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与财务会计方面的新规定更为关注,也是容易理解的。从报刊发表的文章和报道、从等待就业的学子的观点来看,人们对财务会计的关注超过管理会计,在美国和中国都是如此,这似乎成了一种国际趋势。
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却显出管理会计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极为重要;在管理会计的方法上亟待充实提高。近年进行的两项大规模调查(一项是IMA与安永会计公司合作的调查,另一项是IBM公司对其全球900家分公司CFO的调查)都得出同样的结论。
IMA与安永会计公司合作的调查
从报刊杂志所登载的文章看,对管理会计态度趋于淡漠的现象最迟应该是在2001年便被注意到了。作为美国管理会计师团体的IMA,深感对于管理会计当前竞争力的问题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调查,遂于2002年下半年与“四大”国际会计公司之一的安永合作,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通过网络通讯进行,共发出23034份问卷,回收2000份,约占9%,响应率与类似的调查相似。答卷者所在公司平均职工1750 人,年销售收入 3亿美元,40%属于制造业。答卷者中31%是带有“总(C)”字头衔的,在报告书中称之为“决策者”,其余称为“决策参与者”。36%的答卷来自大企业,具有10亿美元年销售额,相当于《财富》1000强的规模。
报告书开头第一句话是:“管理会计正处在关键时刻(critical juncture)”。竞争和经营条件的不稳定性加剧,促使出现许多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技术。那么,究竟哪些是在实务中被应用的呢?这次调查的目的就是要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调查结果有6项发现:
1.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关键的信息来源。81%的答卷者认为,成本管理对他的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其原因首先是当前经济滞缓,促使对成本管理和成本透明度的需要增加(75%)。其次,管理会计师更多地被看作是合伙人,56%的答卷者认为管理会计师关心的核心是战略性问题。可见,管理会计师仍然是决策者的战略参与者。
2.决策者和决策参与者都认为,最重要的是:(1)获得可以据以采取行动的成本信息(占答卷者的82%),(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占70%以上)。
3.有一些因素使成本的“能见度(visibility)”受到损害,即存在障碍。98%的答卷者认为存在扭曲成本的因素;38%认为有些因素甚至引起重大扭曲。扭曲的原因:30%认为是间接费用的分配,20%认为是共享服务的分配,19%认为是产品的多样化造成的。间接费用分配之所以成为首要问题,是因为从各行业总体来看,经营性的间接费用和销售与一般行政管理费占了营业成本的34% 到42%,这部分成本的分配出了偏差,所以造成比较大的扭曲。
4.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采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并不是一件需要优先考虑的事。答卷者不论其所在公司属于什么行业、多大规模,都持这种看法。他们的理由是,企业已经拥有了各种新创的方法和工具,其中最普及(占23%-24%)的是ERP、新的编制预算和编制报表的软件。但一些一度相当普及的软件现在仍然被认为是重要方法的已降低到15%-16%,如作业成本法(ABC)和客户关系管理(CRM)。当一个公司考虑采用新的成本管理工具时,72%的答卷者(来自大企业的)称他们要使用本公司自己开发的电脑系统;其余28%打算采用已经成名的系统或ERP。因此,调查的组织者认为,虽然现行成本制度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够正确,但企业并不乐意采用新的管理会计技术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限制条件在于经济现状和内部资源不足。
5.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仍被广泛采用。76%的答卷者采用定量技术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全部吸收成本法);其次为编制经营预算占75%、基本上按直接人工分配间接费用的做法占70%。愿意采用比较新的成本管理技术的不多:目标成本法占26%;增值管理占25%;约束论分析占22%。这些新的方法可谓尚在挣扎、谋求采用。
6.一些被认为能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之所以不被采用,其限制因素包括缺少适当的技术、缺少企业内部的支持、缺少领导层的支持。这三者伯仲相当,在作肯定回答的人中占84%-86%。但在做负面回答的人中,认为领导层支持不够的占40%,这是就大企业而言的;在小企业中,缺少技术成了最重大的限制条件。这个问题值得注意,因为近来常有议论,说领导重视是关键所在。
因此,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需要较好信息和现实限制之间搭起桥梁。对这个问题有多种说法:
1.采用某一种最佳软件并不是解决管理会计问题的“万灵药”,他们只愿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较好的方法。用户需要更适合自己特殊情况的软件,不只是现成的通用软件。
2.在目前价格昂贵的软件并不一定适用的情况下,传统的制表软件也可以适用于新的计算需要。
3.目前经济状况低迷,在不能明确认定某种建议有清楚的成本节约价值之前,企业领导不会愿意花钱购买新的管理软件。
尽管一般都认为成本扭曲普遍(“是常态而非例外”),各公司仍不愿意改变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在许多情况下,公司已经部分地(暂时地)回复到比较常规的管理会计方法。这说明,决策者必须充分了解企业的关键需要和目前的系统现状,对症下药,不宜盲目求新求变。IBM公司的调查结果
IBM公司2006年在全球范围内对各地分公司任CFO之职的900位高级经理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从1999年到预计的2009年这10年中,CFO需要在处理日常事务——即料理账务和报表中花费的时间正急剧减少:从1999年的65%减少到2006年的48%,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减少到35%;从事控制管理工作所花费的时间从20%提高到26%—27%;而向领导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花费的时间已有大幅度的增加,从1999年的15%提高到2006年的27%,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提高到40%!详见图1
在同一个调查中,这些CFO还认为,就其所从事的各项工作而言,重要性比较低的是“满足规章制度的要求”(57%),然后依次为“从财务角度加强内部控制”(59%)、“不断改进业务的经营”(61%)、“配合本公司的领导确定发展规划并加以实施”(61%)、和“衡量和监督业绩的完成情况”(69%)。
这个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CFO正处于急剧的“角色转变”过程中。也可以说,企业财会人员整体处于角色转变过程之中。满足规章制度的要求,属于财务会计的内容,仍然是重要、不可缺少的。但加强内部控制、参与实施业绩考核和向领导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属于管理会计的范围,其在企业财会人员的职责中已压倒了算账、记账的职责。
学术界的困惑和对学生的误导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美国会计学术界的状况。
美国会计博士近年来匮乏的现象随处可见。与过去相比,近来每年获得会计博士的人数大约只有10年前的一半。2006年夏,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每一位寻求职位的新科会计博士有3—4个现成的空缺等待着他申请。这种短缺现象必然引起这个学科能够开的课程和研究都有所减少。财务会计涉及会计领域以外的课程较少,而管理会计却涉及许多与会计没有直接联系的课程。换句话说,大学的会计系在课程的设置上,侧重于财务会计,其原因与教师缺乏有关。
课程设置也受政府干预的影响。在美国,虽然各大学在组织教学中都享有自主权,但实际上在确定本科生的课程时,还得接受政府部门的意见。例如,州政府的教育部门对大学的资格认证有重大影响。而这些部门都会要求把对外会计(财务会计)所需要的内容包括在课程之中,忽略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其结果是大学本科课程往往以财务会计内容为导向。教授们也把最好、最聪明的学生向财务会计方向引导。有志于以会计为终生职业的学生,也往往相信他们的前程在于当一个注册会计师,不会选择其他方向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
教师的研究方向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学术界人士中,选定管理会计为其研究方向的往往处境维艰。照说,案例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方法。20年多前,卡普兰号召学术界人士走出“象牙塔”,多从事这一类研究。他自己也确实身体力行,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然而,反响并不很热烈,大部分学术界人士仍然只推崇实证研究,常常看低案例研究。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由IMA资助所作的一项案例研究,在2006年的AAA年会上获得“卓越会计文献”奖。可见,案例研究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当然从事案例研究是很难的,“成本”很高,学术界人士视为畏途进而贬低它的价值,在美国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在中国所见
对于从未来过中国的美国人,中国似乎是天文学上的“黑洞”:承认其客观存在,却不知其内容究竟是些什么东西。于是,有各种错误的猜测也是免不了的。我(Raef Lawson)今年两次来中国,访问了12家企业,历时一个半月。从所花费的时间和访谈的范围来看,也许算是美国会计学术界中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最多的人。
访谈中,涉及最多的是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这是一堂很好的课,我(Raef)的意外收获,用一句话来总括,是“想不到有一些在美国认为是了不起的管理会计方面的新创举,在中国早就存在。”虽然还有待完善,有的还只是一个雏形,但不能不说中国企业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而且是很有创见的。下面是对美国提出的一些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与我们在中国企业所见的做法作的比较,见表1。
值得专门一提的是,在中国企业中,内部利润/成本考核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然而西方会计学者却往往把他们近年在中国所见说成是在中国推行了西方责任会计方法的结果。2000年在一本“顶尖”会计杂志《管理会计研究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上,就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中国企业所做,“是西方管理会计实务(在中国的)一种应用。”类似的说法,屡见不鲜。笔者自己在20年前也有过这样的作为。我们在访谈中,曾经向这些中国企业的总会计师或财会部门负责人询及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这些方法的。例如,与西方的“标准成本”几乎相同的“计划成本(有的企业也改称为“标准成本”),他们的回答是“一向如此”,已经经历了几代人了!最有意思的是,美国管理会计界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平衡记分卡制度,提倡多指标评估业绩。然而我们所到的具规模的中国企业都有类似的做法。这些企业不但实施多指标考核,还把这些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最基层,而且有一套中国称为“原始记录”的统计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各企业还设有专门的职能机构(通常称为技术部或生产技术部)来管理这些技术经济指标的实现和考核。当被(杨继良)问及难道美国企业里没有这样的制度,以至于平衡记分卡提出多指标考核时,会被看作一种“创见”时,Raef的回答是,多数美国公司热衷于追求近期的利润,往往单纯以利润为目标,这也许是美国经济制度的局限性使然吧。
在对中国企业进行访谈时,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会计电算化已经相当普遍。有些大企业采用了整套的SAP管理软件,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重点不再是记账、算账了。对成本、资金的控制管理和业绩考核是财会部门的工作重点,这和上文提到的IBM公司的调查结果相同。中国企业看来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成本方法,这并不能说他们在管理会计上是落后了,这与上文提到的IMA与安永公司合作对美国大企业的调查结果,也是吻合的。企业的CFO是不是参与了最高管理当局的决策,事关企业的机密,我们不便多问,但从中国政府最近对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地位的再次确认来看,中国企业管理也是在向这个方向迈进。
因此,从企业实务的角度看,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并没有衰落。
结束语
围绕管理会计呈现衰落迹象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如何分界,是不是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线?这门学科如何走向全球化?IMA近年着力介绍德国的成本方法,并且提出“与会计保持距离”、奢谈管理理论的方向不完全正确,这些做法是不是有普遍的参考意义?我们有太多的基础性问题,需要把全球对管理会计有兴趣的同行组织起来,共同商讨、共同努力。这是一项真正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第四篇:成本会计面临的挑战
成本会计面临的挑战
摘要:文章阐述了成本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详细分析了当前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关键词:制造环境;管理理论;成本会计
当前,成本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一、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新制造环境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表现为自动化和电脑化两个特征。新制造环境具体包括:一是弹性制造系统: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并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序控制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工序的弹性化。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从事产品多样化的生产,解决对产品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二是电脑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电脑辅助系统,不但提升了电脑的功能,并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使用电脑辅助系统,可以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制造资源规划:指制造业所采用的电脑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流行的材料需求规划是其前身。四是电脑整合制造系统: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上述所有新科技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甚至可达到工厂无人化的程度。
企业一旦实行自动化之后;生产力就会大幅度提升,不但成本会降低;质量也会提高。相应地,公司的结构亦必须随之转化,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也应跟着提高,其经营管理方式也须进行自动化调整。
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不加以改进,将会导致以下后果:首先,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取代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因制造费用的剧增及多样化,其分摊标准若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其次,传统的成本会计,可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而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的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量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为获得有利的原材料数量差异,生产者可能将不良质量产品转入下一工序,使废品损失进一步扩大等。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的有关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abc法),目前在美、日、西欧等国的企业,尤其是在那些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作业基础管理(abm),即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且消耗资源的作业。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尚不具备实行abc法的条件,但是abc法对我国制造费用分配的改革还是很有启发的。
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第一,适时制(jit)。适时制就是零部件在生产需要时才购进,或产品有顾客需求时才生产,从而使存货保持在最低水平。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倒推成本法。即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反过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的方法。
第五篇: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早在2013年,总书记就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要敢于亮剑。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训也都证明,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工作上不得有丝毫懈怠。未来我们要在意识形态文化安全领域推广更多富有针对性的对策:针对西方各种民主思潮展开批判、对互联网上各种言论传播进行净化整顿、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文化安全的主导权,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前进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意识形态安全是确保政权稳定的重要防线
2013年8月19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定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训也都证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乎政权安全、政治稳定。
苏联沉痛的历史教训给我们敲响警钟。苏共后期,戈尔巴乔夫上台,苏共掌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人物雅科夫列夫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资本主义却是赞不绝口,对诋毁苏共、丑化苏联领袖的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放任自由,任由西方民主思潮在苏联泛滥。这种捍卫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工作的失职成为导致苏联亡党亡国悲剧一大诱因。近年来,中东北非国家的政权更迭,叙利亚的战火燃烧、“伊斯兰国”的异军突起,隐藏其后的外部因素都有美国及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大国推行的新干涉主义。现实的惨痛教训诱人深思,如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没有抓好,最终必然会出大问题,必然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国内外的挑战
当前抓紧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工作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意识形态的斗争归根结底都是经济斗争的结果。近年来,欧美国家还在经济危机中缓慢复苏,而中国不仅没有陷入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波及的经济停滞,反而积极调整政策,在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重新定位自身,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中国经济延续改革三十多年的腾飞。2014年3月27日,总书记作为国家主席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是何等的霸气与谦卑,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秉承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奉行的永不称霸的外交政策原则,中国梦同时是奉献世界的和平梦。但这些都没有打消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对中国崛起的恐慌,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把中国崛起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渠道对中国进行渗透分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对外交往的扩大,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叠加凸显。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地区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社会上价值思想观念多元化,一些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还有一些人醉心于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自媒体平台制造传播错误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项基本原则、党史国史、改革开放等都被拿来质疑、曲解甚至否定。2014年国内外爆发的一系列事情,不管是中东的炮火,还是乌克兰的内乱,甚至香港的“占中”,背后都有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干涉势力身影。我们虽然远离中东的战乱,也不必忧虑乌克兰的危机,但香港“占中”事件着实需要我们细细梳理,认真总结。香港“占中”指的是2014年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的“占领中环”非法集会,“占中”于2013年3月27日发起,至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香港“占中”事件背后的西方势力,一直以来如鬼魅般随形。一些西方媒体欣喜若狂,它们毫不掩饰地公开称赞香港“占中”事件是一次“颜色革命”,美联社更是以“雨伞革命在香港扩散”为题加以报道。而在国内也有不少学者积极跟进,香港“占中”事件从表面上看,是要寻求“真正的民主”,实质正是西方国家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上大规模搞“颜色革命”的预演。
总而言之,意识形态文化安全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紧迫的、严峻的,也是复杂的、长期的,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这紧迫性、复杂性在过去的一年中尤其明显,我们必须为防止意识形态文化安全领域冲突的升级采取一些具体的行动,全面占领意识形态文化安全领域的“高地”。
三、巩固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面对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安全的冲击,我们不仅要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积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针对西方各种民主思潮展开批判、对互联网进行净化整顿、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障我国意识形态文化安全,从容应对中国意识形态文化安全的各种新挑战。
(一)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当前批判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线,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等等在中国的影响力巨大。各种思潮在国内都有公共知识分子为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各种媒介载体对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曲意批判和无端指责,最终的落脚点都集中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在专家学者、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并且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的各部门。
西方各种思潮诸如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等在中国大行其道,然而主流官方和媒体对于这些思潮却没有作出及时的、正面的回应,大部分知识分子对于这些错误思潮处于集体失语的局面。能够积极对这些思潮作出深刻分析和有力回击的学者值得鼓励,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一文中积极批判西方民主宪政思潮,为当代中国学者做出典范。
不能否认,苏东剧变后,东欧各国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和理论上失去了指南,他们的影响也日渐衰弱。当经济危机真正发生时,工人阶级和共产党不足以掀起十月革命那样大的高潮来。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既要向中国人民说明“另一个社会主义的世界是可能的”,又要描述“另一个社会主义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还要带领全世界人民探索走向这一世界的路径。我们坚信“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二)敢抓敢管、敢于亮剑
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中国凭借着强大的网民数量成为“网络大国”,却还不是“网络强国”。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兴自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兴起,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就日趋激烈。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中一些抹黑国家、虚无历史、解构伟人的各种段子、谣言肆意传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并明确要求,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面对网络意识形态文化安全领域咄咄逼人的严峻形势,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听之任之,更不能闪烁其词、步步退却。要像重视先进科学信息技术安全一样,重视网络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工作。我们的意识形态文化宣传部门应该积极创新网络语言,积极引领网络舆论潮流,而不能落后或盲目跟风于网络自发的舆论潮流,从而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面的声音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网上舆论,善于、敢于同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交锋,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
应对各种思想文化渗透,我们需要先把自身问题解决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新兴富裕起来的人正在积极争取话语权,而现实生活中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例也时有发生,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还有待缓解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111页)我们要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2页)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工作只能依靠人民群众,只有让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好日子,人民群众才会自觉地抵制西方腐朽的思想冲击,自觉地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发展的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文化安全的主导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引社会主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