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时间:2019-05-12 03:1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第一篇: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2015年以来,国内外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股市巨幅波动、汇市动荡、银行坏账激增、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不断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幅度上升,由此暴露出当前的金融监管构架以及不适应国际金融环境和国内金融业态变化的新形势,难以实现风险监管全覆盖,严重影响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市场化、创新化、网络化、数字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众多挑战。

金融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对部门分割的监管体制提出挑战。当前,随着我国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尤其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汇率弹性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更加开放,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互联网金融兴起,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动和传导效应不断增强,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播效应显著加大,这对现行各管一方的部门分割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

金融混业化经营趋势不断加强,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挑战。随着金融创新产品逐步丰富,影子银行迅速崛起,理财、基金、投资,进入资产管理时代,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的趋势不断增强,金融控股公司(集团)介入多种业务领域;股市、债市、汇市、期货等不同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在显著增强,金融风险的复杂程度日益提高,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日益显露出监管空白、滞后和失灵的问题,已不适应现代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需要。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机构为主的监管方式提出挑战。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处理等科技进步所推动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出现越来越多跨行业、跨区域、跨市场的快速扩张,跨市场金融产品以传统或互联网金融形式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金融混业经营。互联网金融和影子银行等金融创新加强了金融业各个子行业的风险传导和交叉,现行以机构为对象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协调能力已经跟不上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

金融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对传统的监管手段、监管能力提出挑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金融市场之间和不同金融业态之间的关联性更加紧密,呈现更加复杂的网络特征和联动关系。金融业务的交叉运行、金融信息在不同市场间的快速传递,使得金融交易对信息透明度的要求大大提高,受制于监管机构分设等因素,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建设滞后,导致金融监管缺乏对全面数据的支持和对大数据监管手段的运用。

金融国际化的强化,对监管协调与合作提出挑战。随着中国金融体系开放程度日益加大,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人民币加入SDR,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中国金融市场的外溢效应,以及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加强。特别是自贸区账户促进跨境资金池管理和资金进场的自由度加大,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加大,在岸和离岸人民币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人民币汇率市场的巨幅波动,不仅对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而且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影响。因此要求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宏观审慎监管。

当前分业监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监管真空、监管重叠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突出。当前,影子银行、伞形信托、各类地方性资产交易平台、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跨越了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个领域,并不断突破监管边界,属于三不管地带,造成监管空白、监管漏洞很大。另一方面,有些交叉性影子银行产品同时归属于多个监管当局,造成重复监管问题。此外,不同业务的监管标准不

一、强度不同也会促使市场主体采取套利行为。

监管割据,难以协调。当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下,首先各监管机构目标各异,部门法律法规分散,信息沟通协调不畅,缺乏达成一致行动的决策和执行机制,不利于建立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统一;其次,分业监管导致“地盘意识”,银、证、保监管部门各管一摊,不希望别人插手自己的监管对象,也不希望自己的监管对象介入其他领域发展,导致很多有利于提升金融体系效率的创新难以推进。第三,三会以各自行业的改革发展为己任,倾向于做大行业(机构和市场)规模,做高市场(价格)指数,直接推升社会融资规模和资产价格泡沫,实际充当了行业的保护者。因此跨界的监管协调成为难题。

宏观审慎监管缺位。首先,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有赖于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当前货币政策与审慎监管分离,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金融监管缺乏政策协同性。各金融监管部门存在越界实施宏观调控的冲动,与中央银行缺乏沟通,容易形成政策叠加或政策背离,影响金融调控效果,导致金融部门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整体评估、协调与有效应对。中央银行虽然负责金融稳定,却缺乏相应的监管信息、监管手段和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呈现典型的“顺周期”监管,未能有效实施“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的性,无法有效平准金融市场波动。

其次,基于权力与责任对等的激励兼容原则,当前监管与救助职能分离将导致金融监管和救助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和软预算约束。一方面,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承担金融机构最后救助的无限风险,却没有相应的监管权力,从而挫伤央行的系统性风险应对和危机救助能力;另一方面,基于央行无限救助又会鼓励监管部门放宽监管标准,催发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造成金融体系更严重的道德风险。

金融消费者保护缺位。由于三会既承担了“发展”金融事业的责任,又承担了微观审慎监管与金融消费者保护责任,本身就存在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存在“监管者俘获”现象,难以为了保护金融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的权益而对金融机构“严加看管”。此外,金融监管者集规则制定与执行于一身,重发展轻处置,对破坏市场规则的犯罪行为调查和处罚不力。

金融信息不畅。信息和数据是进行宏观审慎评估和制定宏观审慎政策的基础,统一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大数据平台是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有效实施的基础。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统计系统割裂分散,不能基于统一共享的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统计系统获得充分的监管数据,严重影响监管信息的可得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各类机构业务日趋融合背景下导致监管反应迟钝,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危机预警能力难以提高,很难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央地分层监管缺乏有效分工。近年来,随着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类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突破了中央监管的范畴,于是由各地“金融办”逐步承担了一些监管责任。由于缺乏相关的法规体系,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又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权利与责任界定,造成中央监管与地方监管职责不清。同时,一些地方金融办把“发展地方金融”作为重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益冲突,对于很多金融乱象问题不敢管、不愿管,由此造成很多监管空白。

由于混业经营、金融创新、跨境联动等都已超越了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已成当务之急,需要构建适应于金融发展的金融监管体系,确保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监管手段与措施与市场、机构发展保持同步。

完善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重大部署,改革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分业管理体制,构建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核心,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相协调、统一的以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为重点的新型金融监管体制,以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

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统一的体制机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旨在减缓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的风险传播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的冲击,为此需要在分析判断宏观形势基础上灵活进行逆周期调控,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制定部门在能够全面掌握统计数据和监管信息的情况下,负责宏观审慎政策、管理规则的制定,并赋予相应的审慎监管工具,对重要金融市场、资本流动(包括外债)制定宏观审慎管理规则,直接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疏通宏观货币调控传导渠道,防止出现缺乏沟通、政策叠加或政策背离的情况,进而影响调控的效果,提高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有效性,维护经济金融整体稳定。

建立外债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一是加强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建立统一全口径的跨境资本流动实时的信息采集、统计监测分析、评估系统和预警体系,提升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前瞻性,提高资本跨境流动监测分析和预警能力的信息与监测。二是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对外债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加强经常项目购付汇真实性审查、收紧资本项目用汇管理,并加大对违法违规的执法力度;推出针对远期售汇的风险准备金、对境外人民币境内存放征收准备金等措施,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三是加强跨业、跨境的监管合作。国家外汇管理局应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商务部等多个部门的协作,通过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和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平台,明确各部门监测职责、目标、手段,形成监管合力。

整合监管机构,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首先,构建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强化在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协调。其次,建立权责对称的微观审慎监管与危机救助机制,使机构监管职能与最后贷款人(金融稳定)职能协调一致,日常监管和危机救助的统一,建立监管与救助统一、长期目标与短期利益协调的金融管理体制。第三,平衡金融稳定与金融创新发展诉求,提高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性,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风险处置职能与工具,建立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和各金融市场监管职能联动配合的危机中段监测和控制机制,建立及时有效的危机应对和处置制度。第四,推进跨业、跨境的监管协调与合作,提高危机应对的有效性,提高监管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加强行为监管,完善监管功能。当前,参与金融交易的消费者快速增加,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越来越高,在这个金融业深化发展、金融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关键期,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借鉴国际上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相分离的发展趋势,成立独立行为监管机构,加强对金融领域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严厉打击金融市场上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金融秩序,以提振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综合监管、加强功能监管,改革监管方式。功能监管是从功能层面来划分金融活动类型,按照某项金融产品和业务的法律关系实质来实施监管,从实质大于形式的金融功能角度来设计金融监管体制,当前国际上的金融监管理念是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借鉴国际经验,一是统一相同功能金融产品和相同业务属性金融服务的行为规则和监管标准,减少监管套利,避免监管真空。二是完善综合性监管,形成宽职能的监管队伍,在更多领域采取综合性监管,如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集团整体监管。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第二篇: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2003年开始的此轮金融宏观调控,体现了调控时间的前瞻性,调控对象的区别性、调控手段的规范性、调控力度的适度性和调控结果的有效性,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效率,降低宏观调控成本,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金融宏观调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总体分析,我省经济金融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不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继续正确执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影响到下一阶段我省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甚至出现经济下滑局面。

(一)工业品需求增速回落,上游产业增长受到抑制全国煤炭产量继续大幅增加,煤炭价格仍然高位运行,但增幅已经明显趋缓。与2005年GDP预期增速8%相比,今年国内煤炭需求增长将首次低于GDP增速。据统计,截止2004年年底,山西省煤炭产量、出口量、省际间净调出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5%、50%和70%,煤炭作为全国主要能源品种以及我省主要产业,煤炭业的发展关系全局。据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五月份我省煤炭价格出现小幅回落迹象,在监测的22项煤炭规格品中,6项价格有所下调,价格下调的规格品占监测样本总量的27.27。同时,由于存货成本较高、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焦炭价格呈惯性攀升走势。但随着国家各项调控措施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市场成本高限的约束,煤、焦价格已经走到了历史高位,面临下降的威胁。电力方面,由于新增装机容量较多,南方各省雨水充沛,水电增长较快,全国电力消费增长趋缓,今年电煤订货数量大于实际需求,随着电煤合同兑现率的提高,电煤供需紧张局面将趋缓。从我省看,1-5月份,拉闸限电37804次,同比减少51%,消除夏季用电高峰等季节因素,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

从国际市场看,今年国际煤炭市场需求减势明显,国际煤炭贸易量迅猛增加。专家预测2005年国际煤炭交易资源约7.9亿吨,需求在7~8亿吨左右,主要产煤国家纷纷大幅度增加煤炭产量,同时受石油供应能力与价格大幅度变动影响,国际煤炭交易价格呈冲高后回落趋势。1-5月,我省对外贸易出现下滑,增幅下降近3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以矿产品、焦炭、金属镁等原材料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有所回落,对我省出口造成影响。

(二)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企业贷款积极性受到影响

1-5月份,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1月份的35.5%下降至1-5月份的18.8%,与全国水平及2004年水平相比呈陡峭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1-2月实现增加值144.5亿元,同比增长20.6,较去年同期上升2.4个百分点,1-5月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46.7亿元,同比增长1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从所有制来看,外商港澳台企业工业增加值不断提升,1-5月份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2,比去年同期提高10.5个百分点,而我省倚重行业的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1-4月,地方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105.1亿元,同比增长37.9,较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和税金151.8亿元,同比增长36,较去年同期下降45.6个百分点。

当前地方工业企业利润和税金增幅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同期基数较大;二是上游原材料产品推动价格上涨趋势显著,利润向上游集中特征明显;三是受市场影响,如煤炭企业受产品市场供求趋缓影响,重点企业经济效益增速有所放缓,钢铁企业受市场影响,经济效益出现波动,长钢、宏阳钢铁实现利润明显下降,新大钢铁大幅增亏。从全国来看,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7.9个百分点,同时,贷增长速度持续走低。我省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5月份贷款同比增速8.06%,低于同期我省GDP12.6%的增速,其中工业贷款同比少增16.6亿元,基本建设贷款同比少增48.9亿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回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减弱

1-5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326.1亿元,增速32,比去年同期下降7.5个百分点,比1季度下降8.3个百分点,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一季度下降7.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5.8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略微增长的特点,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为26.4%,比1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与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形成反差。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关注它的持续下降,因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是投资推动型的,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固定资产增幅一般维持在35%—40%的区间比较合理,目前存在固定资产增幅下滑,可能会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反弹迹象,防止影响宏观调控

第三篇: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模版)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和推进,新课标对于中小学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突出重视以及要求,对于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方面,都有更进一步的宿求。而作为始终贯穿于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是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是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教育的目的和归宿。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的德育的弊端日益凸显,德育工作大而化一,脱离实际,缺乏时效性等问题都摆在我面前,其危害性和严重性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当前中小学德育问题和挑战有利于促进德育课程的健康有效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的道德水平。

一、作为学校工作重心环节的德育,其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德育教学目标的滞后性

现行的学校德育,教材形式单调,呈现方式简单、德育课程讲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无条件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标准或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纪律条文,而始终没有从人的存在、人与道德的本性关联的角度来认识德育,学生的德育现实多半是“例行公事”。德育目标大而化一,缺乏针对性;教育交流主体单一,缺乏协作力;情感体验荒芜,道德实践匮乏。这都是与当前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标准所不符的。

(一)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针对性较弱

道德认知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无律到他律、自律阶段的发展历程。人的思想道德的提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所以即使同样是中小学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年级的学生、六年级的学生、九年级的学生所能理解所能达到的道德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德育追求又存在很大区别,学校德育的目标却没有形成一个较细致的层次性序列,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没有区分不同的道德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提出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过程,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又盲目追求“高大”的目标,教师对学生道德要求大多脱离现实,虚且空,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教育和引导。大而划一的德育目标和没有层次的德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当今我们的中小学生会说不会做,应试高分品德低下,知行脱离的尴尬境地。

(二)德育目标主体单一,学校、家庭、社区缺乏协作

不可否认,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教育部门响应积极并贯彻落实,学校同样把德育工作视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一些家长根本不懂得“成才先成人”的道理,从小学开始,只知道要求孩子把成绩考好。在他们眼里,“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品德不闻不问,而家教也只是看着是文化课的补习,忽视德育教育的成分。凭心而论,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职责,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工作想要取得成效,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同步进行。现实中,基于各种原因我们所谓的德育仅仅只是针对学生群体,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默契。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责任——很少有学校给家长提供书面德育资料加以具体指导,开办家长学校进行系统引导,建立家校联系簿用于交流沟通,通过家访加深对家庭德育的了解,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和咨询会以探讨德育问题等。

(三)德育目标不重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道德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主要用情感满足与否及用什么方式满足和表达来表征自身的精神需求,德育的基础和深层核心在于人的情感。而长期以来,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这种道德教育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但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十分有限。造成了学生们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一概不知道的窘态。“道德是为人而设的,应当顾及大众的需求与实践的意愿,这样才能有恰当的可行性。中小学德育内容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在德育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道德价值应当是有用的,与他们的生活有关并能指导他们生活的,有助于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在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就是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而德育方式方法必须是理性的。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对学习者自由、自治的尊重,体现自律道德教育精神。

二、中小学德育教育形式的滞后性

从道德的组成因素看,道德主要由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多方面构成,学校德育教育形式上只是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信念的灌输,而往往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影响。德育教育模式陈旧、僵化生硬灌输式的”口头德育说教“;大而化一固定式成人化的教育。笼统、含糊、超现实的德育要求;德育目标脱离现实理想化,过于抽象化现象,片面强调政治性,缺乏层次性、忽视德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这些使得我们的德育倍受冷遇,造成了当今中小学生道德思想中长期存在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言“与”行“的矛盾现象。

(一)“知”与“不知”

传统的德育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为主,更多的是政治理论、德育知识的灌输,就其过程而言,莫过于口头上渲染美化的空洞说教,成人化、抽象化、划一式、灌输式、强制性、片面性的教学形式,从根本上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参与性,成人化:即德育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不切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既空且虚。抽象化:即德育只存在于书本神话般和教师虚拟化的讲述中。划一性:即按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一方式来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多样性、层次性。片面性:即德育要求单一化,注意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意志磨练和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引导。强制性:即无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需要,一味想当然地从主观愿望出发,通过肯定某些道德价值或否定某些道德价值来规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德育课程中一味凭主观意志施以德育教学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判断和选择,完全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在被迫地接受教师传教士般的布道,缺乏切实的亲身体验与感悟。那么无论是出于多么美好的愿望,也无论传授的是多么高尚的思想观念,都将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信”与“不信”

无论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还是从人的完善发展的需要出发,道德教育都应该注重道德引导的一致性,重视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选择性、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审辨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可谓”亲其师,信其道“。而在中小学德育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个体矛盾性。如某一天,某学生忘记做值日,第二天,班主任给他的处分十有八九是罚他做一个星期的值日以让他长记性。而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到了”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等道德教育,但是此时,学生体会最深的恐怕是像值日这样的劳动成了一种惩罚手段,从客观上说学生的思想中一定会出现道德信任的疑滤,类似这样的事件在中小学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再如学校德育宣传集体主义,家庭、社会却存在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思想。尽管至今为止,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仍然坚持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渠道“,但这样的观念在事实面前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尤其对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中小学生影响颇大。

(三)“言”与“行”

众所周知教育以德为首,而在现行教育中实际上却存在许多差异性,教育的地域差异、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教育思想实施的差异等等。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德育实施也是力不从心。教育中经常出现”理通情不通、情通理不通、情理都不通“等现象,学校德育很难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此外,学校德育存在家校不同步的问题。虽然我们反对那些书本上的抽象的、远离生活的僵化的道德教条,但又不能排斥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和改造的直接道德经验和知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现象,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道德评价进一步流失,的道德评变得模棱两可,价值取向出现混乱。道德思维由一元趋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疲弱,言行不

一、知行相悖已是常态。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多元价值观特别是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的突出矛盾的出现往往使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生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学校德育也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只满足于大方向的说教,而忽视细微之处的培养,满足于外部行为的塑造,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内化。不太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状况,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既不是出于学生的德性需求,也不适合学生的德性层次、与学生的生命缺乏深刻的联系,而学生只是采取应付、表演的态度,不能真心实意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中。学生的需要与他的生活之间被人为地造成错位,德育,教育的百年大计是年年提,年年搞,但收效甚微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篇:当前开展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开展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及

对策建议思考

群众工作作为党建工作中的基础性内容,是巩固和扩大党在基层群众中影响力的科学策略。在当前经济转型发展和社會主要矛盾转变的特殊情况下,开展高质量的群众工作是基层党组织日常工作中的重点所在。面对群众工作开展的一系列新形势,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群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渠道来寻求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的策略。文章在解读当前群众工作开展中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就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的策略进行实践性的探索,以丰富高质量群众工作开展的思路和方法。

高度重视并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工作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当前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丰富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高质量的群众工作来凝聚群众、依靠群众、发展群众,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是摆在诸多党员干部面前的现实性的问题。正是鉴于此,党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列为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重要内容,这既明确了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开展群众工作的紧迫性。在群众工作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高质量群众工作的开展需要立足群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根据问题来寻求有效的群众工作路径,做实做精群众工作。

一、当前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群众工作认知不深刻、不统一

群众工作是党员干部围绕群众生活生产需要而开展的一系列服务性、发展性工作。虽然目前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融入基层,了解群众生活生产中的难题,并调动有效资源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但在群众工作的实际开展方面仍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首先,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深刻、精准的认识,并且往往是抛开群众需求谈群众工作,这就使得群众工作的开展背离了群众需要。同时,部分党员干部具有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得其为了提高自己的群众工作政绩,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使群众工作的意识虚化、感情淡化、立场弱化。

其次,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认知不统一。党员干部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分析群众工作使得群众工作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主观性和个人性,并且不同党员干部的认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使得开展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主体在认知上过于分散甚至对立,影响了群众工作开展的思想凝聚力和统一力。

(二)群众工作开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完善、健全的体制机制是确保群众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适应常态化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虽然各级党组织能够根据群众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群众工作制度,组建群众工作组织,但在实际的制度落实和组织运行方面仍然明显滞后于群众工作的开展。

首先,群众工作开展制度不完善。目前,关于基层群众工作的开展主题、开展内容、开展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内容尚不完整,多数内容散见于党的基层工作制度中,这种分散的制度内容限制了群众工作内容的清晰化、方式的科学化和效果的持续化。

其次,群众工作组织机构设置滞后于现实发展。群众工作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往往以问题为参照点,虽然这种以某一特殊问题为主题成立的群众工作小组能够促使问题得到科学的解决,但这种模式却显得比较被动,难以满足动态化发展的群众工作开展的需要。并且,组织机构内部分工的不明确使得群众工作开展经常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

(三)群众参与度不高

群众工作是围绕群众开展的各项工作的集合,了解群众需求、满足群众需求是群众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在实际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忽略了群众参与群众工作的力量和价值,导致群众参与度不高,进而限制了群众工作质量的提高。

首先,群众对群众工作的认可度不高。当前的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往往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这就使得其参与群众工作的态度和兴趣不够好,甚至会对群众工作产生抵触排斥心理。同时,群众工作开展效率的偏低使得群众对工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淡化了群众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群众参与方式单一。目前开展的群众工作中,群众只是在讨论、交流等环节参与,对工作中的关键性决策环节缺乏足够的参与权,这就使得群众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群众工作的参与中。并且,群众参与工作的评价不及时使群众产生了工作无关紧要或者可参加可不参加的思想,进而造成部分群众不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工作开展中。

二、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的策略

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既是强化党在群众工作中影响力的有效策略,也是联系和发展党群关系的重要方式。虽然当前影响群众工作开展的问题因素比较多,但这些问题也是完善群众工作开展、强化群众工作影响力的契机。针对上述指出的群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策略加以优化解决。

(一)深化群众工作认知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党员干部只有充分认识到群众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必要性和有效性,才能够有动力、有信心开展高质量的群众工作。因此,在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之前,党员干部要先解决思想上的群众工作认识问题。

首先,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党员干部要将开展高质量的群众工作作为自己日常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指导思想,将服务群众、发展群众作为群众工作中的重点。同时,党员干部要明确掌握群众在基层发展中的主导性,将动员群众、凝聚群众作为开展基层工作的重要策略。

其次,深化群众工作的共同认知。复杂的群众工作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开展不能完全依靠党员干部个体来完成,而是需要依靠稳定的组织。而对于以组织形式开展党建工作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因此,党员干部要在日常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深度的交流学习,从思想上就群众工作的开展内容、方式、目标等形成共同的认知,以此来壮大群众工作开展的力量。

(二)健全群众工作开展体制机制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保证群众工作有效、稳定、持续开展的条件。在当前积极探索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党组织要以通过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来强化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力量,为群众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制度是规范群众工作开展的要素,也是提高群众工作科学性、规范性的利器。群众工作主体尤其是基层群众工作主体要根据群众工作开展的现实情况,及时发现和总结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借助规范、完整的制度对问题的防范策略进行明确,以完善群众工作的制度體系。

其次,细化群众工作组织职能分工。组织化运营是适应复杂形势下群众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然而,对于群众工作组织来说,只有保证群众工作组织职能分工的明确性,才能够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落实。因此,群众工作组织要根据群众工作开展的内容和方式,将工作职能明确分配给相应的主体,以此来确保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提高群众参与度

在群众工作开展中,工作主体要将重点放在联系群众、调动群众方面,并通过顺畅的群众工作开展路径来提高群众参与群众工作的效果。

首先,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基层群众工作主体要通过组建群众工作部,开通民情网站和市民热线,建立定期联系走访群众制度等方式来提高群众参与群众工作的方式,使群众能更轻松、更容易地参与到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

其次,强化群众参与作用。群众的力量虽然分散,但通过群众工作组织的凝聚团结,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群众工作开展中,工作主体要安排和鼓励群众参与到工作的核心环节,发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对群众参与工作的成效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其能够充分感到参与群众工作的价值性和意义性,巩固和其参与群众工作的动力。

三、结语

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作为当前群众工作开展中重点关注的话题,其不仅影响到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关系到基层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针对当前群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通过深化群众工作认知、健全群众工作开展体制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度等策略来提高群众工作开展的质量,使群众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我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历史时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交错的形势。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出色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创造新的胜利与辉煌,很不容易。

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第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高举旗帜就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总结新鲜经验,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二,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问题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存亡。只有经常关注民生、保障改善民生,才能“得民心”、“安天下”。

第三,人民当家作主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最大政治优势。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能够使党知“民情”、解“民意”、集“民智”、得“民心”。

第四。,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反腐倡廉是对共产党执政的根本要求。腐败可以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所以,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五大建设之一。

下载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内容摘要:餐饮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在对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餐饮业......

    当前银行信贷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信贷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制定和出......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发布时间:2011-8-30 作者: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编辑:江苏省中小企业网 http://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

    当前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摘要: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希望。而助力于孩子成才的基础——教育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在前行,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

    大学生当前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生当前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问......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德育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在社会转型与急剧变革下,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学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转变德育观念,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

    形势与政策-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精选5篇)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信现在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有一个不愿相信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大学生就业现状非常严峻。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残酷。大学生......

    当前形势下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当前形势下我国面临的突出风险和重大挑战 (宁化国保大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维护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