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婚姻登记工作面临的转型与挑战(2007年)
当前婚姻登记工作面临的转型与挑战
作者:颜领章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的改革和转型时期,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作为社会的基础工作,婚姻登记工作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与挑战。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婚姻登记工作十分必要。笔者从改革与适应的角度就婚姻登记与社会转型的问题探讨如下:
一、传统婚姻思想与现代理念相互融合
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婚姻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关系。婚姻家庭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起来的,确立和规范婚姻家庭关系的上层建筑,是人类告别蒙昧的标志。性别的差异和性的吸引是产生婚姻的原动力,用社会手段对两性关系予以规范,是人类婚姻区别于动物的特质。人类婚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我国婚姻家庭制度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婚姻家庭规范,上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我国近三千来以来实行的是以“六礼”为基础的聘娶婚。所谓六礼是指成婚必须的严格的礼仪程序,包括纳采、文明、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聘娶婚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结婚方式的婚姻制度规范。《周礼》中说,“婚礼者,将合两性之好,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世也。”这种以宗法伦理为基础的婚姻观念深入人心,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 法》,建立了以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为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并通过婚姻登记制度保障其实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婚姻包含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婚姻家庭制度在社会中的基础作用越来越突出,婚姻的民事权利性质越来越明显,公民在婚姻中的个体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婚姻登记工作变革的呼声也越来越迫切。2001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婚姻家庭制度。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婚姻登记条例》,取代《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实现了婚姻登记制度的重大转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在婚姻家庭领域提出了构建和谐家庭的理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要求;对婚姻登记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婚姻登记工作已经处在一个传统观念影响深远,改革要求日益迫切的时期。婚姻登记的社会基础、社会职能、工作领域和工作要求正在面临重大变革,社会发展对婚姻登记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我国的婚姻登记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和发展轨道。
二、婚姻登记社会基础重大变革
婚姻登记是社会事务工作,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决定和推动婚姻登记工作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财富数量,社会阶层,各种社会经济基础因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对婚姻登 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婚姻登记工作只有不断调整完善,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对婚姻家庭权利的全面保护推动婚姻法律制度的改革和保障内容的完善
建国初期,我国刚刚废除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婚姻登记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保障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和男女平基本原则,确认合法夫妻关系,巩固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消除旧婚姻制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权运动的发展,公民权利的保障日益受到重视,200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订后重新颁布,保障内容从维护合法的夫妻关系,向保护夫妻在家庭中的平等权利、保障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型婚姻家庭关系延伸,内容更加全面。
(二)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不断增加,公民财产权利意识日益觉醒,对财产权利保护日益重视
建国初期,社会财富和公民的个人财产都很少,妇女在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人们的财产观念意识比较淡漠。随着我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公民个人所拥有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数额开始增加,不少社会成员拥有的财产数量达到成百上千万。婚姻关系是分割和共享财产权益的重要法律关系。为了防止财产流失或者保护自己的财产权益,公民开始重视确立合法的婚姻关系以及在离婚中的财产分割,开始重视通过婚姻登记来维护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追求高质量的婚姻生活及妇女经济地位的独立,导致婚姻 家庭解体速度加快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对婚姻的要求逐渐提高,开始追求高质量的婚姻生活,价值的多元化使社会对离婚的态度越来越宽容,离婚不再成为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同时,随着妇女经济上的独立,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开始平等,妇女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缺少对婚姻主导权的情形逐渐消失,妇女提出离婚的数量大大增加,有的地区女性提出离婚的比例已经超过男性。死亡的感情再也无法借助婚姻的外壳继续存在,感情破裂夫妻婚姻结束的机率大大增加,结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目前尚无法判断当前离婚率大幅上升对社会的影响。但是,单亲家庭对未成年子女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对离婚人群的人文关怀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加强对濒临死亡婚姻的挽救成为婚姻登记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四)公民法律意识觉醒,对行政机关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推进,政府作为权力执行机关,受到公民监督的理念深入人心,公民在从事各项社会事务时逐渐关注政府的服务质量,要求政府机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婚姻当事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职业,需求各不相同。加之婚姻是终身大事,对公民个人意义重大,公民对婚姻登记机关的政务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效率、服务环境、服务氛围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婚姻登记社会职能逐步明确
婚姻登记是保障婚姻法实施的社会事务工作。婚姻登记的职能在 于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婚姻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登记的职能正在不断加强拓展,由单一化向系统化发展。按照作用划分,形成了保护、稳定、宣传和推动四个方面的职能:
(一)保护职能
婚姻登记是行政执法工作,履行法律的保护职责是婚姻登记的首要职能,保护合法的婚姻关系,保护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保护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保护第三人的合法利益不受当事人利用违法婚姻的侵害。为一方在对方违反夫妻权利义务时用《婚姻法》维护自身权利提供法律武器,一方在违反夫妻忠实义务,违反扶养义务,使用家庭暴力或者遗弃行为时,另一方可以通过请求损害赔偿维护自己的权限。子女被遗弃,老人再婚受到子女阻挠时,可以用婚姻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父母履行扶养教育义务,要求子女不得干涉自己的婚姻自由。
(二)稳定职能
人类社会由家庭组成,家庭以婚姻为基础。因此,婚姻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婚姻登记作为实施《婚姻法》的重要方式,另一重要职能就是通过稳定婚姻,稳定家庭,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婚姻登记的稳定职能体现在,保证夫妻双方有良好的关系,子女有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庭有稳定的经济基础,每个家庭都能够和睦,减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减少违法犯罪,推动整个社会快速和谐发展。
(三)宣传职能 婚姻法是规范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法律。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既包括依法登记,也包括婚姻家庭中夫妻地位平等,家庭成员相互扶养,建立平等、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婚姻法的贯彻实施离不开婚姻法律的宣传。婚姻登记宣传职能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婚姻登记办事内容和婚姻家庭法律,宣传家庭暴力的危害和法律后果,清理思想中残留的旧的封建婚姻观念。
(四)推动职能
婚姻法不但是一部民事法律,同时也是一部促进婚姻家庭文明建设的法律。推动文明婚俗改革和社会主义婚姻文化建设,是提升婚姻登记工作的必然要求。婚姻登记机关有义务通过加强婚姻领域的文化建设,推动文明婚俗的改革,通过自身工作,潜移默化地感化婚姻当事人,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婚姻登记工作领域全面拓展
长期以来,不但大多数当事人,即使在民政部门内部,不少人都对婚姻登记工作的认识存在很大误解,认为婚姻登记就是颁发结婚证和离婚证。不少婚姻登记机关的认识也停留于此。这种将婚姻登记简单化的认识损害了婚姻登记工作的严肃性,降低了婚姻登记工作的社会作用,对做好婚姻登记工作,发挥好婚姻登记的社会作用是十分有害的,有必要予以澄清。婚姻登记工作的性质,从法律部门的角度讲,是一项执法工作;从行政法的角度讲,是一项行政确认工作;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讲,是国家实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工作宗旨的角度讲,是一项公共行政服务工作;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讲,是一项传统的 民政工作。因此,婚姻登记工作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作用,绝不是简单的登记和办证。新时期的婚姻登记工作,正在通过全面拓展服务领域,形成立体化服务格局,实现自身社会职能。具体如下:
(一)从办理登记向婚姻成立前后延伸
传统观点认为,婚姻登记机关就是办理婚姻登记。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登记不再是一项阶段性工作,从为结婚和离婚当事人办理登记和颁发婚姻登记证,转变为向婚姻当事人提供长期服务。主要表现为,向适婚公民提供婚姻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婚姻,提高未来婚姻的质量;依法办理婚姻登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创办婚姻家庭学校,帮助新婚夫妻度过婚姻危机,帮助感情危机的夫妻正确处理矛盾,维护家庭稳定。
(二)从颁发证书向相关领域全面拓展
婚姻登记最初的职责就是办理婚姻登记。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表现出更多的经济社会价值和作用,对当事人的生活和重大社会事务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例如。当事人办理出国手续、办理贷款、买卖房屋、本人和孩子迁移户口、子女上学,申请生育指标、离婚后的房屋过户,相关部门都要求当事人提供《申请结(离)婚登记声明书》、《离婚协议书》、婚姻登记档案复印件或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群众对婚姻登记服务内容提出了更多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为结婚和离婚当事人颁发婚姻登记证;二是为证件遗失或者不一致无法有效使用的当事人补发证件;三是为办理社会事务有需求,不能或不需要申请补领证件的当事人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或者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四 是配合公检法等相关部门查询公民婚姻登记信息,处理其他事务或纠纷;五是帮助单位和个人识别查验真假婚姻登记证,揭露借婚姻登记从事违法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工作在婚姻登记整体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婚姻登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办理事务向社会性内涵提升全方位展示
婚姻登记工作的价值不但体现在社会实用的需求,同时表现为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主要的方式就是提供婚姻领域的文化建设,如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婚俗,改变与文明社会不相适应的旧传统;设计使用本行业的标识,宣传婚姻登记理念;设立结婚登记颁证程序,向新婚夫妇宣传社会主义传统美德和法律知识,提高婚姻当事人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意识;设计装饰婚姻格言警句,为新人指明方向,感化即将离婚的夫妻;吸纳社会工作者到婚姻登记机关开展志愿服务,为当事人提供婚姻家庭健康咨询、法律咨询、婚姻指导和心理疏导服务。通过多种方式的精神传播,发挥婚姻登记在社会领域的特殊作用,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五、婚姻登记多元特征日益显现
随着2003年10月1日《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和婚姻登记制度的改革,建设法治国家和“以人为本”等理念对婚姻登记工作的影响逐步显现,婚姻登记工作开始呈现出多元特征:
(一)法律性
婚姻登记是国家法定机关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确立和解除公民婚姻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鲜明的行政执法特征。婚姻登记 机关的首要职责是依法办理婚姻登记,依法建立和解除婚姻关系,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婚姻登记的首要特征就是法律性。法律性决定了婚姻登记的严肃性。
(二)服务性
婚姻登记是执法工作,也是政府为群众提供的服务。执法寓于服务。执法是服务型执法,服务是执法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就要求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必须从工作的各个方面研究思考,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提升服务标准,尽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社会性
婚姻是男女双方的婚姻。婚姻登记是面对群众的工作,具有社会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婚姻登记工作臵于社会生产发展的背景下,臵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阶段,臵于社会普遍联系的大环境中,重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婚姻登记工作。
(四)现代性
步入二十一世纪,在信息发展的社会,婚姻登记工作必然具有现代性的特征。自动化办公决定了婚姻登记离不开信息化,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效率,拓展婚姻登记服务方式,为婚姻登记工作服务。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婚关系开始延伸到五大洲,婚姻登记机关开始为世界各国当事人提供服务。可以说,婚姻登记工作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不可割裂。
六、婚姻登记工作要求大幅提升 社会基础的变化,社会职能的拓展,服务领域的延伸对婚姻登记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婚姻登记机关对内规范管理体制,对外提供优质服务;全方位提高工作水平:
(一)婚姻登记机构设置法定化。1.婚姻登记机关设臵规范化
各级承担婚姻登记职能的民政部门设臵专门负责婚姻登记工作的科室。从“依法治国”的角度来讲,婚姻登记机关的编制应当为各级民政部门的内设科(处)室,不应当是事业单位,更不应当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但是,当前全国婚姻登记机关中事业单位占到很大比例,行政编制很少,有的民政部门内部甚至没有婚姻登记机关,只安排几个工作人员负责婚姻登记工作。即使在发达地区,全部解决机构编制的省份,也都是解决了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而不是全部解决行政编制。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按照行政职能确定机构编制,是法制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要求。
2.区县民政局集中办理婚姻登记
区县民政局集中办理婚姻登记是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的必然要求,是婚姻登记执法合格率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仍然有不少乡镇在办理婚姻登记,大多是由于交通不便。实践证明,实现区县民政局集中办理婚姻登记是婚姻登记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集中登记,才能提供专职的、高素质的婚姻登记办事人员,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氛围,也有利于对婚姻登记工作的监督。而且,《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婚姻登记程序简化,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扫除了障碍,提供了 现实可能性。
3.婚姻登记员全部解决行政编制,按照辖区工作量合理配臵 婚姻登记员作为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属于国家公务员。但是由于目前各级行政机关人员编制都在紧缩,婚姻登记机关编制被缩小,甚至被全部挤占。导致不少地区的婚姻登记机关没有行政编制人员,全部是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人员,甚至是聘用人员。作为婚姻登记工作的前提条件,解决婚姻登记员的编制是婚姻登记法制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另外,目前不少婚姻登记机关人员配备较少,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民政部婚姻登记“十一五”规划及关于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各级民政部门应当按照辖区人口每10万至15万居民配备一名婚姻登记员。但是,受到城乡差别和地区发展水平的影响,辖区居民数量不能准确反映婚姻登记工作的实际需求。经济发达地区按照辖区居民数量配备婚姻登记员往往不能适用工作需要,经济欠发达地区按照辖区居民数量配备婚姻登记员往往造成人员配备过剩。按照近年来平均婚姻登记量配备婚姻登记员是一个较为科学的配备标准,建议根据每年实有工作日及婚姻登记员工作日内能够完成的工作量,按照每一千对婚姻登记配备一名婚姻登记员,年婚姻登记量两千对以下的婚姻登记机关至少配备三名婚姻登记员。
(二)婚姻登记员知识结构合理化 1.熟悉基础业务及相关法律知识
婚姻登记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婚姻关系的合法性。婚姻登记的法律性决定了较高的法律素养应当是婚姻登记员必备的条件,婚姻登记员 应当是具备一定法律专业基础的人员,熟悉婚姻家庭法律,民法、民事和行政诉讼法,最少应有不少于两年的法律专业学习背景。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
婚姻登记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当事人。基于婚姻的特殊性,对绝大部分当事人来说,婚姻登记是一次性服务。婚姻的终身性决定了服务影响的终身性。无论服务好坏,都对每位当事人产生终身的影响。好的服务使当事人感念一生,反之亦然。办理婚姻登记的当事人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既有专家教授、工人农民,又有官员学者,平民百姓。婚姻登记员必须具备应对各类当事人的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和职业态度,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对待每位当事人。
3.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知识
婚姻登记是一项面对大众的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社会学基础知识,具备处理各种社会事件的能力。每天面对数百位当事人,要熟悉当事人心理,也要调节好自身心理,学会用心理学知识促进婚姻登记工作。
4.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英语知识
婚姻登记在部分省市已经实现全省市联网,告别单纯的手工操作,进入在线登记时代。联网登记对婚姻登记员提出的新要求就是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能够利用计算机办理婚姻登记。另外,随着交流范围的扩大,联姻范围也在延伸,在涉外婚姻登记中,婚姻登记员面对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当事人。为中外当事人提供服务,展示大国的文明形象,掌握几门常见的外语十分必要。
(三)婚姻登记服务理念人本化
1.婚姻登记的性质决定了婚姻登记工作的服务性
从性质讲,婚姻登记在本质上是一个行政确认行为,对结婚登记而言,只是确认当事人提交的结婚申请是否符合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只要当事人符合结婚条件,应为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离婚登记也是如此;办理婚姻登记是登记机关为群众提供的法律服务。
2.婚姻登记机关的性质决定了婚姻登记工作的服务性
从登记机关的性质讲,行政机关是为群众服务的机构。因此,服务意识是行政机关处理一切社会事务的基本要求,为群众服务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宗旨。
3.《婚姻登记条例》理念决定了婚姻登记工作的服务性 从《婚姻登记条例》的理念讲,为了更好地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2003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婚姻登记条例》,取代《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并于同年10月1日起实施。《婚姻登记条例》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转变执政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的形式实现管理的目标。
4.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为当事人提供服务
婚姻登记机关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制定服务标准,明确服务规范,为当事人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制定管理规范,完善管理制度,探索先进的管理体制;改造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完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内容,为群众提供全面优质服务;吸纳社会工作者到婚姻登记机关开展志愿服务,为当事人提供 婚姻家庭健康咨询、法律咨询、婚姻指导和心理疏导服务。
(四)婚姻登记服务标准化 1.仪容仪表
婚姻登记员一律要穿戴整齐得体,按照工作要求统一着装,不能蓬头垢面,讲究个人卫生;淡妆上岗,女婚姻登记员不浓妆艳抹,男婚姻登记员不蓄胡子,仪表整洁,仪容良好,与婚姻登记工作的性质和要求相适应。
2.言谈举止
婚姻登记员应当语言文明,不讲粗话脏话,不与当事人争执,当事人不理解出口伤人要大度忍让,通过其他方式处理;解答当事人的问题要回答准确规范细致,避免因语言失误导致当事人多跑路;在接待当事人时,不能有各种不文明的动作和行为。
3.服务态度
婚姻登记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接待当事人语言语气符合公务员文明礼仪的要求,不能生冷硬,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和事难办的问题;努力提高自身服务效率,在规范准确的前提下,为当事人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加强学习总结,提高自身服务标准。
4.工作作风
婚姻登记工作是一项重复性工作,婚姻登记机关每天接待数
十、乃至成百上千位当事人,婚姻登记员必须具备扎实良好的工作作风。对待每位当事人同等的服务标准,耐心解答当事人的问题,细致查验当事人的证件,认真填写婚姻登记证。
(五)婚姻登记管理规范化
婚姻登记规范化对内的要求就是强化内部制度的完善和提高运转效率。具体要求是:
1.规范管理制度
在婚姻登记机关内部,实现用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用制度促进工作,强化制度对工作的促进作用。完善对工作人员管理,服务环境管理、办公设施管理、文书档案管理,通过对婚姻登记工作应当具备的服务人员、服务场所和各项内部系统组成部分运转制度的完善,监督制度的实施,实现婚姻登记机关工作系统的准确、快捷运转,保证婚姻登记工作的正常开展。
2.完善登记制度
在与婚姻登记当事人关系方面,进一步规范婚姻登记制度,明确婚姻登记机关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规范执法程序,杜绝法律漏洞,通过制度合理规避法律风险,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婚姻登记工作的正常运转。
3.实行政企分开
在与相关部门关系方面,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婚姻登记与应当经营行为彻底分开。由于政企分开原则没有完全落实,各级民政部门所属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包括婚姻服务在内的各种经营性活动仍然大量存在,使婚姻登记机关的收费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执法职能的明确,媒体监督的加强,民政部门各级领导必须认识到,作为行政机关的婚姻登记机关不得从事任何经营性活 动;不得与任何商业机构合作从事营利性宣传活动;不得实施任何误导当事人消费的行为;应当与婚姻服务机构明确划清界限,在场地标识、工作人员、工作服装、收费票据等方面明确区分,必要时明确提示各类服务的性质,与商业行为彻底脱钩。
(六)婚姻登记场所温馨庄严化 1.干净整洁
作为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具备所有公共场所的基本要求,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指定专门的人员定期进行环境打扫,各种物品应当摆放整齐,杂物垃圾及时清理,没有乱扔垃圾、乱堆乱放和脏乱差现象。婚姻登记场所的各个角落和桌椅等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消毒,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2.庄严神圣
婚姻是终身大事。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对双方而言,婚姻是一种责任的确立。庄严神圣是责任的最好体现。因此,婚姻登记机关对每对当事人而言,应当是庄严神圣的。婚姻登记机关有必要通过悬挂行业标识、在登记机关装饰婚姻格言警句、不同时期的婚姻证件,统一登记员胸牌、服装,突出宣传婚姻法律知识,通过各种外在装饰和登记程序,使每对办理婚姻登记的当事人产生婚姻家庭责任感,为当事人营造庄严神圣的氛围。
3.温馨喜庆
结婚是温馨喜庆的,是新生活的开始。温馨喜庆是结婚的基本特征。每对当事人都希望他们新生活的开始是一个美好的时刻,在一个 温馨喜庆的地方开始,给他们的婚姻以美好的祝愿和预示。因此,作为为群众提供婚姻登记公共服务的场所,婚姻登记机关在营造庄严神圣氛围的同时,可以通过民族婚俗照片,突出宣传和谐婚姻家庭、民族婚姻文化等方式,应当努力营造温馨喜庆的氛围,做到庄严神圣和温馨喜庆达到有机的完美结合。
4.现代时尚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婚姻登记工作,同样也在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打造一个现代时尚的工作模式和服务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为群众提供婚姻登记公共服务的场所,婚姻登记机关在营造庄严神圣、温馨喜庆氛围的同时,应当努力营造现代时尚的氛围,使庄严神圣、温馨喜庆和现代时尚达到有机的完美结合。
(七)婚姻登记信息建设现代化 1.联网登记
实行婚姻登记的现代化管理,实现联网登记是婚姻登记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加强婚姻登记管理,杜绝违法登记,要求婚姻登记实行统一管理和联网登记,随时联网校对婚姻登记信息,建立并输入婚姻登记数据信息库,为建立统一的人口信息库,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对人工管理的及时分析功能,为实现人口管理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2.方便查询
婚姻登记信息库的重要功能是查询便捷化,建立婚姻登记查询系 统,婚姻登记机关可以随时查询统一联网区域内的婚姻登记信息,为当事人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查询系统实现了婚姻登记信息的跨空间查询,大大缩短婚姻登记查询时间,也解决了公民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出证难的问题。婚姻登记制度改革后,单位、村(居)委会不再管理和掌握公民的婚姻登记信息。使公民的婚姻登记信息管理出现无人负责的真空状态,给公民办理出国贷款、买卖房屋等诸多社会事务带来的很大不便。婚姻登记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婚姻登记信息网上查询,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
3.统计分析
婚姻登记系统的另一高端功能是对婚姻登记信息统计分析,总结婚姻登记工作发展的最新动态,为政府的社会事务管理决策服务,发挥婚姻登记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婚姻登记机关根据统计分析结论及时调整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外网平台
婚姻登记信息系统对内的功能是为管理、统计和决策服务,对外可以成为婚姻登记宣传工作的平台。按照婚姻登记的职能范围,婚姻登记信息系统平台可以设臵婚姻登记法律知识、婚姻家庭法律宣传、新婚俗和婚姻家庭心理等诸较多内容,成为一个全面宣传婚姻相关工作的新平台。
5.预约服务
实现集中登记后,婚姻登记工作在实现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同时,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就是扎堆登记,也称登记高峰。虽然婚姻登记机关大力倡导移风易俗,但受到近年来媒体宣传导向及民俗文化复 兴的影响,扎堆结婚登记仍有欲演欲烈之势,大的结婚登记高峰能够从凌晨持续到深夜。结婚登记高峰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是使许多当事人等候近十个小时,饱受排队煎敖之苦;二是成百上千当事人聚集在一起,给登记场所的公共安全带来很大隐患;三是超负荷的工作使婚姻登记员得不到休息,登记质量难以保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实现联网登记的情况下,婚姻登记机关应当通过实行结婚登记网上预约的方式,合理分解工作量,实行人员分流,减少当事人排队,减轻工作强度,减缓婚姻登记秩序压力。我市于2007年5月16日试点运行,7月1日起在全市开通结婚登记网上预约服务,全市婚姻登记机关已为近8000对新人提供了结婚登记网上预约服务,为当事人节约了等候时间,提供了舒适的服务环境。目前,全市婚姻登记机关每天可为上百对新人提供结婚登记网上预约服务,到今年年底,服务当事人总数将突破1万对。
(八)婚姻登记宣传工作立体化 1.婚姻登记处
政务公开是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婚姻登记处是婚姻登记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婚姻登记当事人较为集中的场所。宣传应当采用张贴法律宣传展板和放臵各类相关宣传资料、设臵法律法规自由免费查阅服务台的方式进行。宣传的内容也不应当仅仅限于婚姻登记的条件和程序,而是应当包含婚姻法律、移风易俗以及婚前医学检查、计划生育等相关内容。
2.各种媒体
近期以来,婚姻家庭领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婚姻登记机关和媒体的关系中,媒体对 婚姻登记信息有需求,婚姻登记机关完全处于婚姻登记信息资源掌控方,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掌握在婚姻登记机关。借助媒体对婚姻登记信息关注的态势,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充分利用和引导媒体正面宣传婚姻登记工作,引导婚姻当事人,使媒体成为宣传婚姻登记工作的犀利武器。北京市的婚姻登记机关已经建立婚姻登记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定期召集媒体宣布婚姻登记工作的最新动态,捏造不实报道的一律封杀,彻底杜绝媒体对婚姻登记宣传的炒作心态,使媒体对婚姻登记工作的宣传进入规范化轨道。
3.网络平台
网络作为新兴的宣传平台,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注意力,成为青年人了解时事,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婚姻登记信息也不例外。婚姻登记信息网络制度的建立,大大缩短了婚姻登记机关和婚姻当事人的距离,婚姻登记当事人可以直接获取婚姻登记相关信息,同时可以通过邮件和婚姻登记机关深入交流。建立婚姻登记网络系统是婚姻登记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了民政、婚姻和区县三级网络系统,并且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首都之窗链接。婚姻登记网站的点击率和婚姻登记邮件的数量说明,婚姻登记网络的作用已经不可忽视。
4.96156热线
电话作为人与人直接沟通的平台,是当事人获取婚姻登记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北京市年婚姻登记量约15万对。全市每天接待电话咨询婚姻登记达到两千人次以上。虽然每个婚姻登记机关都设 臵了人工和语音咨询电话。但是由于不少当事人并不认真了解,有事直接找民政局。导致从市民政局总机、信访办到婚姻管理处,从区县民政局办公室到婚姻登记处,每天都被无数的婚姻登记咨询电话所困扰,仅市民政局信访办,每天接待的婚姻登记咨询电话就占三十二项民政业务咨询总数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甚至不具体从事婚姻登记工作的部门,每天接待数十个婚姻登记咨询电话,不但占用了不少时间,而且无法为当事人直接解疑答惑,既使当事人不满意,也影响了有关部门的日常工作。
面对不断增加的电话咨询需求,以及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婚姻登记机关必须突破目前各自为战的体系。可行的措施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婚姻登记咨询热线,同时接待数十个咨询电话,由市民政局培训接线员,专门接待全市婚姻登记咨询,并做到全市居民家喻户晓。目前,北京市婚姻登记机关与市社区服务平台96156热线合作,参照114咨询台的模式建立了统一的婚姻登记咨询平台,96156婚姻登记咨询平台运行半年以来,咨询数量明显增加,并有望在今后基本解决婚姻登记咨询电话问题。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全局的、整体的高度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战略眼光来审视,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和规律,突破当前制约婚姻登记工作发展的瓶颈,才能促进婚姻登记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第二篇: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模版)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和推进,新课标对于中小学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突出重视以及要求,对于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方面,都有更进一步的宿求。而作为始终贯穿于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是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是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教育的目的和归宿。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的德育的弊端日益凸显,德育工作大而化一,脱离实际,缺乏时效性等问题都摆在我面前,其危害性和严重性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当前中小学德育问题和挑战有利于促进德育课程的健康有效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的道德水平。
一、作为学校工作重心环节的德育,其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德育教学目标的滞后性
现行的学校德育,教材形式单调,呈现方式简单、德育课程讲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无条件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标准或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纪律条文,而始终没有从人的存在、人与道德的本性关联的角度来认识德育,学生的德育现实多半是“例行公事”。德育目标大而化一,缺乏针对性;教育交流主体单一,缺乏协作力;情感体验荒芜,道德实践匮乏。这都是与当前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标准所不符的。
(一)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针对性较弱
道德认知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无律到他律、自律阶段的发展历程。人的思想道德的提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所以即使同样是中小学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年级的学生、六年级的学生、九年级的学生所能理解所能达到的道德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德育追求又存在很大区别,学校德育的目标却没有形成一个较细致的层次性序列,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没有区分不同的道德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提出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过程,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又盲目追求“高大”的目标,教师对学生道德要求大多脱离现实,虚且空,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教育和引导。大而划一的德育目标和没有层次的德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当今我们的中小学生会说不会做,应试高分品德低下,知行脱离的尴尬境地。
(二)德育目标主体单一,学校、家庭、社区缺乏协作
不可否认,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教育部门响应积极并贯彻落实,学校同样把德育工作视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一些家长根本不懂得“成才先成人”的道理,从小学开始,只知道要求孩子把成绩考好。在他们眼里,“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品德不闻不问,而家教也只是看着是文化课的补习,忽视德育教育的成分。凭心而论,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职责,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工作想要取得成效,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同步进行。现实中,基于各种原因我们所谓的德育仅仅只是针对学生群体,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默契。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责任——很少有学校给家长提供书面德育资料加以具体指导,开办家长学校进行系统引导,建立家校联系簿用于交流沟通,通过家访加深对家庭德育的了解,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和咨询会以探讨德育问题等。
(三)德育目标不重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道德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主要用情感满足与否及用什么方式满足和表达来表征自身的精神需求,德育的基础和深层核心在于人的情感。而长期以来,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这种道德教育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但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十分有限。造成了学生们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一概不知道的窘态。“道德是为人而设的,应当顾及大众的需求与实践的意愿,这样才能有恰当的可行性。中小学德育内容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在德育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道德价值应当是有用的,与他们的生活有关并能指导他们生活的,有助于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在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就是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而德育方式方法必须是理性的。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对学习者自由、自治的尊重,体现自律道德教育精神。
二、中小学德育教育形式的滞后性
从道德的组成因素看,道德主要由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多方面构成,学校德育教育形式上只是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信念的灌输,而往往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影响。德育教育模式陈旧、僵化生硬灌输式的”口头德育说教“;大而化一固定式成人化的教育。笼统、含糊、超现实的德育要求;德育目标脱离现实理想化,过于抽象化现象,片面强调政治性,缺乏层次性、忽视德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这些使得我们的德育倍受冷遇,造成了当今中小学生道德思想中长期存在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言“与”行“的矛盾现象。
(一)“知”与“不知”
传统的德育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为主,更多的是政治理论、德育知识的灌输,就其过程而言,莫过于口头上渲染美化的空洞说教,成人化、抽象化、划一式、灌输式、强制性、片面性的教学形式,从根本上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参与性,成人化:即德育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不切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既空且虚。抽象化:即德育只存在于书本神话般和教师虚拟化的讲述中。划一性:即按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一方式来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多样性、层次性。片面性:即德育要求单一化,注意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意志磨练和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引导。强制性:即无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需要,一味想当然地从主观愿望出发,通过肯定某些道德价值或否定某些道德价值来规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德育课程中一味凭主观意志施以德育教学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判断和选择,完全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在被迫地接受教师传教士般的布道,缺乏切实的亲身体验与感悟。那么无论是出于多么美好的愿望,也无论传授的是多么高尚的思想观念,都将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信”与“不信”
无论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还是从人的完善发展的需要出发,道德教育都应该注重道德引导的一致性,重视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选择性、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审辨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可谓”亲其师,信其道“。而在中小学德育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个体矛盾性。如某一天,某学生忘记做值日,第二天,班主任给他的处分十有八九是罚他做一个星期的值日以让他长记性。而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到了”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等道德教育,但是此时,学生体会最深的恐怕是像值日这样的劳动成了一种惩罚手段,从客观上说学生的思想中一定会出现道德信任的疑滤,类似这样的事件在中小学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再如学校德育宣传集体主义,家庭、社会却存在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思想。尽管至今为止,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仍然坚持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渠道“,但这样的观念在事实面前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尤其对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中小学生影响颇大。
(三)“言”与“行”
众所周知教育以德为首,而在现行教育中实际上却存在许多差异性,教育的地域差异、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教育思想实施的差异等等。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德育实施也是力不从心。教育中经常出现”理通情不通、情通理不通、情理都不通“等现象,学校德育很难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此外,学校德育存在家校不同步的问题。虽然我们反对那些书本上的抽象的、远离生活的僵化的道德教条,但又不能排斥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和改造的直接道德经验和知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现象,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道德评价进一步流失,的道德评变得模棱两可,价值取向出现混乱。道德思维由一元趋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疲弱,言行不
一、知行相悖已是常态。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多元价值观特别是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的突出矛盾的出现往往使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生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学校德育也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只满足于大方向的说教,而忽视细微之处的培养,满足于外部行为的塑造,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内化。不太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状况,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既不是出于学生的德性需求,也不适合学生的德性层次、与学生的生命缺乏深刻的联系,而学生只是采取应付、表演的态度,不能真心实意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中。学生的需要与他的生活之间被人为地造成错位,德育,教育的百年大计是年年提,年年搞,但收效甚微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篇:当前银行信贷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信贷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支持就业和内需平稳增长。虽然我国已进入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但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国家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去年11月22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之后,今年2月4日,央行又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月1日央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国家短期内连续多次降准降息,释放出强烈的稳增长信号。经济决定金融,在国家一系列战略举措和经济金融政策的刺激和推动下,使农村信用社有望在更高平台上实现与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二)现代化农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高度,连续十二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三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战略部署。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处在由分散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转变的新时期,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日益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据统计,至去年末,我省现代农业示范园65个,农业产业集群7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省级854家,农民合作社3万多家,家庭农场2万多家,种养大户4万多户。今年2月27日,农业部联合相关部门和11家金融机构发布了《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行动计划》,在开展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试点、构建多方紧密合作机制和出台金融支农重大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委、省政府去年也出台了“财政惠农信贷通”等相应的政策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今年还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农业现代化发展将进入明显的“增速期”。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支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蕴含着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农村信用社优化客户结构、培育新的客户群体和提升金融服务的集约化程度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我省经济增长持续发力,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近年来,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加速推进,我省多年积累的投入效益和发展能量将日益显现。昌九一体化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经济转型等战略的快速发展,定位清晰、各具特色、合作互动、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更趋完善。随着我省高铁时代的到来,作为承东、启西、引南、接北的中部重要交通枢纽,我省构建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更加丰富。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我省城镇化率从21世纪之初的27.7%上升到50.2%,将带来区域格局、人居环境、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省内旅游环境、生活环境、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政府政策扶贫和支持就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将拉动我省基础建设、休闲消费、旅游消费、养老消费的持续增长。我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的大环境,为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实现经营战略转型提供了重大利好。
(四)金融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当前,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影响传统金融格局的变革正在不断深化。虽然在短期内会增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本,压缩利润空间,挑战风险防控能力,但从长远来看,金融领域的新变革将产生“鲶鱼效应”,倒逼农村信用社不断强化风险管控,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服务流程,加快产品创新和业务转型步伐,有利于促进农村信用社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此外,虽然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形势日益激烈,但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扎根“三农”,有着得天独厚的人缘、地缘和机制优势,目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人员优势、网点优势、规模优势较为明显,整体实力较强,基本具备应对金融变革的能力。
第四篇:当前检察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当前检察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何宗义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深圳518001)
检察机关党组织的基本职能,是为监督和保障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担负起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重要使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作风和组织保证。因此,在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检察监督日益重要的今天,加强检察机关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对当前检察机关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并研究好应对之策。
一、检察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改革的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党建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工作对象等都相应地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改革进程深层化
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展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更加重视法律实施的新阶段,执法过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中心环节。民主法制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公正司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时代呼唤着执法环境的改善和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呼唤着检察改革向纵深推进。当前,检察机关在检察管理体制、检察办案机制以及检察监督等方面,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检察机关党组织必须密切关注我国法制建设的新进展和检察改革的新动向,密切关注和调查了解新的改革政策出台后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产生的各种不同影响,并在这一改革背景下积极主动、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保证和促进党的改革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结合检察工作发挥好协助监督作用。
(二)社会环境复杂化
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不可避免地触及许多尖锐的、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同时,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主流的,也有支流的。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环境特殊,外来人口众多,各种不同的经济、政治因素和利益关系在这里相互激荡碰撞,更增加了社会环境的不可测性。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经济、司法等领域必将加快与国际的接轨,因而会有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这就使得规范社会经济秩序和政府行为的难度加大,党员干部在党性观念、道德自律、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更为严峻的考验。检察机关党建工作任务将随之而不断加重,局面更加难以打开。
(三)反腐斗争尖锐化
目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等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在某些地方和部门有滋长、蔓延之势;党员干部职务犯罪呈上升趋势,严重破坏了党和群众的联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及威信。为此,我们党提出了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建工作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即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采取一系列新举措,加大了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把反腐败斗争推向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着重强调,“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重点部门,寄寓着党和人民的希望和重托。检察机关党组织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加强检察机关内部党风廉政建设,从而有力地促进反腐反贪检察职能的强化。
(四)人员构成多元化
近几年来,检察队伍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批高学历人才被直接招入检察机关工作,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群体。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很大,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
繁,其职业、身份经常性地变动。检察机关实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后,引入了分类管理、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等改革机制,人员升迁、流转弹性增大,社会不固定成份不断加入。如临时聘用的受委托从事检务的人员逐年有所增替,使检察机关党建工作对象也趋于多元多变,而且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这一切,给检察机关党建工作带来新的课题。
二、检察机关党建工作的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社会政治氛围愈加浓厚,民主法制、公平竞争等新的进步意识逐渐增强,从经济到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更加健康有序地进行。这一总的社会发展趋势,为检察机关党建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党政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要使检察机关党组织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和发挥,就必须树立信心,主动作为,善于创造机遇,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一)抓住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新机遇
1.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当今时代特点,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深刻的时代精神内涵,凝聚民心,统一思想,为新时期加强党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把“三个代表”这一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于检察机关党的组织建设,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将为我们的具体工作实践开辟广阔的途径。
2.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推动下,检察机关中心组理论学习机制、党员干部在职自学和脱产进修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理论学习培训班、辅导讲座、研讨会坚持经常化;理论学习考核制度逐步推行,学习情况进入党员评议、干部考核,成为选拔使用干部和评选优秀党员的重要依据。以制度为保障,进一步畅通了党建工作运行渠道。
3.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识到转变执法观念的重要性,认识到在深化检察改革的同时,如果不辅之以强有力的思想作风建设,不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改革的预期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近两年,检察机关注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中,针对机关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了一系列必要的思想作风整顿,在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
(二)抓住机关党的组织建设步入规范化管理的新机遇
1998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机关党组织的设置、职责、党内监督、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对机关党组织的领导与指导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规范机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法规。市委(深圳)批转的《实施办法》使这一法规具有了更强的可操作性。机构改革后,机关机构、人员编制和职能将进入法定化管理轨道。只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抓住机构改革这一有利时机,适时、主动、负责地做好基层组织建立健全工作,认真解决机关党组织办事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问题,就有助于把机关党建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三)抓住机关自身经常性建设不断加强的新机遇
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司法体系为目标,我市检察机关配合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创建“文明机关”、“团结、开拓、廉洁”好班子以及“五好检察院”评比、队伍
“素质工程”建设等活动,为机关党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在机构改革和学习教育活动中,一批优秀检察官和优秀党员脱颖而出,展示了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风貌。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是机关党组织发挥协助监督作用的重要渠道,也是机关党的建设和机关自身建设结合得最为紧密的重要工作。机关党组织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参与组织,在其中发挥牵引导向作用,搞好结合渗透,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推动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加强检察机关党建工作需要应对新的挑战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转折时期,检察机关党组织的建设经历了经济体制转型、政府机构改革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锻炼、洗礼,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发展中也遇到各种问题、困难和干扰,承受着很大压力和阻力,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考验。
(一)市场经济原则对党性原则的挑战
1.深圳毗邻香港,东西方文化交汇渗透,受不同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观的辐射影响很深,新形势下出现的种种企图改变党的性质,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对党和国家机关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消极影响。再加上党内腐败现象的负面效应,使一些同志理想信念淡化,对党的领导产生怀疑。认为讲党性观念已经过时,甚至对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丑恶腐败行为也漠然视之。非组织观点有一定市场,诸如不愿过严格的组织生活,不能用党的理论、路线和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在党的重大政策和部署出台时,不是从大局出发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而是斤斤计较一己私利,谈条件,讲价钱,合意就执行,不合意就消极对待或变相抵制。
2.市场经济“双刃剑”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机关人员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诱发了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从检察机关来看,有的党员干部生活条件优越了,思想却空虚了;职务提升了,进取精神却减退了。在得失、利弊等价值判断上,更倾向于功利主义的选择。个别同志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只讲待遇享受,不讲工作贡献;作风浮躁,精力分散。与此同时,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牵动的本位主义,在个别部门也有所反映。在机关作风上,“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个别干警特权思想和霸道作风没有完全清除;执法办案中廉洁自律意识不够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拖而不办、办而不实的问题时有发生。
(二)思想政治工作滞后于形势发展变化的挑战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真正把一些道理向干部群众讲清楚不那么容易;干部群众接受的信息很丰富很庞杂,思想十分活跃,要真正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也不那么容易。为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具体到检察机关,也有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如,正当国内外两个市场快速发育之际,诱发机关人员思想变化滑坡,乃至违法犯罪的因素很多;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手段的应用,使意识形态领域的防范和调控难度加大。再如,机构改革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带来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直接影响干部的切身利益。一些干部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间的关系,对改革改到自己头上感到不适应、不舒服,想法议论很多。需要做大量政策宣传和说服、解释工作。但从目前检察机关党建工作的状况来看,从思想观念、组织设置到活动内容、工作方式,还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形势和开放环境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内容、手段和方式方法上还比较传统陈旧,如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方法沉闷乏味、空洞教条,手段载体单一,信息传递滞后等等都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三)来自机关党组织自身某种软弱状态的挑战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机关党建工作的普遍重视程度还很不够,与党建工作地位、作用不相适应。许多同志把党建工作看成只是几名专职党务人员的事情,认为党建工作只不过是学学文件,搞搞活动,起不了大的作用。工作中只强调业务行政管理,而不重视党内监督;只从业务能力看干部,而忽视用党员标准作考察,致使党管党员、党管干部作用虚化。机关党组织处于软弱状态,该坚持的制度不能坚持,该管起来的事情不敢管或不愿管;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监督不力,党内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在结合检察工作任务和特点,研究解决党员干部各种现实思想问题上缺乏创新,招数不多。此外,相对而言,从事机关党建工作要求高,难度大,待遇低,个人发展机遇少,导致一些专职机关党务干部“思离盼转”,思想不够稳定。加强检察机关党建工作,必须正视这些来自自身的挑战。
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检察机关是党员干部
相对比较集中的部门,在行使法律监督权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始终发挥着骨干作用。协助党组和院领导把这支队伍教育好、管理好、监督好、团结好,是机关党组织履行职能的根本要求和基本途径。它关系到党在司法战线上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到检察机关的执法水平及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这个大局。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要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1.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过去思想政治工作“单打独斗”、“自我循环”的状况。
2.在推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健全动员、谈心、激励等办案一线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发挥好支部、党小组在办案中的作用;加强跟踪调查、走访和与家庭、社会的经常性联系,建立单位、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管理监督机制,把对平时思想表现情况的掌握与工作实绩考察结合起来,使量化考核落到实处,真正变“软指标”为“硬指标”。
3.结合机构进一步完善机关基层党的组织,确保机关党务办事机构和政工人员的落实,加强素质培训,从组织和人员上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4.主动运用网络技术及其他科技手段和现代管理知识,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5.加强机关文化阵地建设,调动工、青、妇群众组织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鼓励参加自学考试和读书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机关主流意识文化。以“创建文明机关”为载体,开展有行业特点的“公民道德规范”宣传教育,积极与企业、学校、街道搞好共建活动,大力表彰、宣传优秀党员,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意识。
6.关心干部群众生活和实际利益,认真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解决下岗、待岗、转岗人员面临的各种困难。
(二)要增强监督意识,加强党内监督
1.党内监督由偏重于正面教育和依靠自律,要改为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注重依据党内法规管好党员干部,特别是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管理工作,把好收集意见、列席会议、监督整改、如实向上反映情况四个环节。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好人主义。对那种放弃原则,回避掩盖矛盾,怕失选票当老好人,对错误言行迁就姑息,甚至对明显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言行也不批驳、不制止的做法,要勇于提出严肃批评。
2.依靠理顺工作程序和权责关系,深化检务公开,加强检察业务规范化管理,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从源头上防范违法违纪问题发生。
3.为机关党组织实施监督创造条件。机关党组和领导应按照《条例》和《实施意见》有关要求,落实好“不是部门党组(党委)成员的机关党组织专职书记或副书记,列席本部门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组(党委)以及行政负责人召开的有关会议”的规定,以便党组织了解情况,协助行政负责人做好工作。
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应保证机关党组织通过适当方式参与干部的考核和民主评议工作,认真听取机关党组织对干部的任免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真正体现出党管干部原则。机关党组织也要积极争取党组的指导和各部门的支持,协调配合做好工作。2002年增刊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第五篇: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作为校长,你将如何应对?
我校是农村小学,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是:国家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实行了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各种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现代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都慢慢走向农村学校。国家也对农村教师实行各种免费培训。如非学历远程培训、国培、新课程培训等。为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创建了不少平台。为教师更好地优质服务于学生创造了不少条件。
但当前小学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少挑战:
(一)农村小学教师业务素质较低,急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县城学校的扩大,农村小学大部分较优秀的教师被县城小学挖走,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则大部分为年纪较大,业务素质一般的教师,明显缺乏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和学科带头人。
(2)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3)近几年虽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来到农村小学任教,他们虽然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和正规的引导,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学业绩平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校长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鼓励县城小学的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支教。或每年派一些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县城小学跟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2)积极创造机会让农村的教师到城市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3)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4)举行多样化的业务和政治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
(二)确实推行中心小学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要想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和谐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然而,目前在农村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被认为是杂科,往往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而有的语文或数学老师则把这些“杂科”课占用来上语文或数学,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也只好草草应付一下,更不要说上好这些学科了,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其实,在我们农村中心小学音体美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其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根据每位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和发展基础,坚持扬己所长,扬己所能的原则来安排课程,促进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确保农村小学教师任教学校的相对稳定,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农村小学任教,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较大的问题,教师在全镇范围内频繁调动,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课堂教学没有延续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学生年段知识没有过好关,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使老师教的叫苦,家长不满意。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相对稳定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让教师们安心教学,努力提高自己所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