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急功近利,输血造血并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5 02:5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防止急功近利,输血造血并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防止急功近利,输血造血并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防止急功近利,输血造血并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的重大 历史 任务,这是 中国 共产党执政为民、落实和谐 发展 观的具体体现,为做好 “三农”工作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客观 分析 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取得的成绩,正确认识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尽快扭转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偏差,努力把这一事关国家长远发展、惠及9亿农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保证 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落到实处。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党的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村已经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工作,一些地方已经初步取得成效。从前一段时间实践看,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采取得力措施,重点在富民项目、义务 教育、农村道路、中心村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诸多富民政策和措施已经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应当说,良好的开端,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 理论 上的创造、行动上的探索,没有成功经验可取,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民在思想认识上和具体工作中,出现一些偏差,值得我们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片面性。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表明,少数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和准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认为建一个中心村典型、贴贴标语、刷刷墙壁、扫扫卫生、整整沟坡、搞搞绿化,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一些 经济 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则是把群众的医疗、养老、教育费用等基本包了。而在个别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在思想认识上走向另一个极端。村干部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认为经济基础差,发展机遇少,想建设新农村是空想、说大话、瞎折腾,能够维持现状就不错了,最多也就是张贴标语造氛围。而大多数村民也很失望地认为:一无钱、二无物,穷村子、烂支部,新农村建设根本没出路。上述以偏盖全的认识甚至悲观失望的思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尽快扭转纠正,否则我们的工作必然走弯路。

(二)标准上的盲从性。新农村建设是从各地实际出发的一项具体工作,各地情况不同、基础不同,没有什么具体统一的建设标准。但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要求,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群众素质。而我们一些基层同志却不顾自身实际,一番 学习考察后,就盲目跟风,把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从表象上盲从发达地区,认为新农村建设好不好,就看马路铺多宽、新房盖多少、配套好不好。因此,在发展规划中,新农村建设就变成了一个中心村、一条街道、一个集市、一个广场、一个卫生室、一所幼儿园、一个文化宫,甚至还有一个电影院、一个小宾馆等等,诸多配套,不胜枚举,不仅不切实际、难以建成,而且把群众期盼的富民工程变成民怨工程。

(三)方法 上的强制性。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具体措施,是关系广大农村切身利益的具体工作,必须在统一干部和群众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主动参与,自己当家做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摆正政府和群众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者,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另一方面,广大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事关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上,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决策权、知情权,是最根本、最具体的参与者。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基层领导却主观臆断、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把广大群众置身具体工作之外,脱离自身实际,不顾农民意愿,存在“短期见效”的“跨越思想”,恨不得一夜建起一个“新农村”,甚至无视财力物力,一味追求“大干快上”,民房强拆强建,道路举债上马。这种强制性做法,不符合群众意愿,甚至增加了农民负担,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和健康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决定全面小康社会能否早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广大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 现代 化建设,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农村人口多、城乡差别大是我国的国情。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必须抓住城市化、工业 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机遇,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一靠政策、二靠 科技、三靠投入”的要求,坚持造血、输血并重,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是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才能实现农副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农副产品流通的高度市场化、农副产品加工的机械化,最终实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1.加快龙头 企业 和农业基地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规模、高效、优质、安全的原则,建设特色、优势农副产品产业带、产业片,培养壮大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为农副产品的市场化和工业化加工创造条件。其次要着力扶持流通和加工企业发展。可以实行能人大户牵头,一般群众入股,政府财政扶持,或者招商引资等各种形式,发展农副产品流通、加工企业。金融、税收、保险等行业都要出台具体帮扶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第三,要注重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抓好农副产品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同时,要着力抓好秸杆、枝桠材等次生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有机肥料等产业,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效益。

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力量。首先要继续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促进国家级、区域性以及企业等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在人员聘用、设备配置、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鼓励扶持,提高研发水平。其次要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副产品产量大、品种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化生产和检测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农副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实现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场甚至走出国门。第三,要加大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力度。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往往资金投入大、时间跨度长。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是以农户为经济单元的模式为主,使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制定出台鼓励农民购买使用新品种、新药肥、新技术、新机械等农业科研成果综合配套补贴政策,或者对研发单位直接给予补贴,降低市场流通价格,以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3.促进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大量农副产品出不去,一直是困绕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不管是农业发达国家,还是国内的农业发达地区,都以大量的成功实践证明,现代流通服务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它是各种生产要素积聚、融合和聚变的载体,决定了经济运行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探索实践中,必须加快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要支持和鼓励能人大户、广大农民自主设立或加入各类新型农村经济组织,首先让农民自己走进市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邮政以及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投资发展现代流通业;进一步扩大、完善鲜活农副产品“绿色通道” 网络,加快产品流通;推进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改造和延伸,向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覆盖;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经营,探索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主的新型营销体系,降低经营成本;推动农副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促进超市销售。

第二篇:防止急功近利,输血造血并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

防止急功近利,输血造血并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落实和谐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为做好 “三农”工作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客观分析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取得的成绩,正确认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扭转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偏差,努力把这一事关国家长远发展、惠及9亿农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保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落到实处。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党的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村已经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工作,一些地方已经初步取得成效。从前一段时间实践看,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采取得力措施,重点在富民项目、义务教育、农村道路、中心村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诸多富民政策和措施已经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应当说,良好的开端,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理论上的创造、行动上的探索,没有成功经验可取,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民在思想认识上和具体工作中,出现一些偏差,值得我们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片面性。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表明,少数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和准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认为建一个中心村典型、贴贴标语、刷刷墙壁、扫扫卫生、整整沟坡、搞搞绿化,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一些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则是把群众的医疗、养老、教育费用等基本包了。而在个别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在思想认识上走向另一个极端。村干部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认为经济基础差,发展机遇少,想建设新农村是空想、说大话、瞎折腾,能够维持现状就不错了,最多也就是张贴标语造氛围。而大多数村民也很失望地认为:一无钱、二无物,穷村子、烂支部,新农村建设根本没出路。上述以偏盖全的认识甚至悲观失望的思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尽快扭转纠正,否则我们的工作必然走弯路。

(二)标准上的盲从性。新农村建设是从各地实际出发的一项具体工作,各地情况不同、基础不同,没有什么具体统一的建设标准。但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要求,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群众素质。而我们一些基层同志却不顾自身实际,一番学习考察后,就盲目跟风,把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从表象上盲从发达地区,认为新农村建设好不好,就看马路铺多宽、新房盖多少、配套好不好。因此,在发展规划中,新农村建设就变成了一个中心村、一条街道、一个集市、一个广场、一个卫生室、一所幼儿园、一个文化宫,甚至还有一个电影院、一个小宾馆等等,诸多配套,不胜枚举,不仅不切实际、难以建成,而且把群众期盼的富民工程变成民怨工程。

(三)方法上的强制性。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具体措施,是关系广大农村切身利益的具体工作,必须在统一干部和群众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主动参与,自己当家做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摆正政府和群众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者,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另一方面,广大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事关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上,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决策权、知情权,是最根本、最具体的参与者。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基层领导却主观臆断、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把广大群众置身具体工作之外,脱离自身实际,不顾农民意愿,存在“短期见效”的“跨越思想”,恨不得一夜建起一个“新农村”,甚至无视财力物力,一味追求“大干快上”,民房强拆强建,道路举债上马。这种强制性做法,不符合群众意愿,甚至增加了农民负担,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和健康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决定全面小康社会能否早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广大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农村人口多、城乡差别大是我国的国情。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必须抓住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机遇,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要求,坚持造血、输血并重,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是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才能实现农副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农副产品流通的高度市场化、农副产品加工的机械化,最终实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1.加快龙头企业和农业基地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规模、高效、优质、安全的原则,建设特色、优势农副产品产业带、产业片,培养壮大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为农副产品的市场化和工业化加工创造条件。其次要着力扶持流通和加工企业发展。可以实行能人大户牵头,一般群众入股,政府财政扶持,或者招商引资等各种形式,发展农副产品流通、加工企业。金融、税收、保险等行业都要出台具体帮扶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第三,要注重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抓好农副产品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同时,要着力抓好秸杆、枝桠材等次生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有机肥料等产业,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效益。

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力量。首先要继续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促进国家级、区域性以及企业等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在人员聘用、设备配置、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鼓励扶持,提高研发水平。其次要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副产品产量大、品种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化生产和检测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农副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实现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场甚至走出国门。第三,要加大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力度。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往往资金投入大、时间跨度长。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是以农户为经济单元的模式为主,使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制定出台鼓励农民购买使用新品种、新药肥、新技术、新机械等农业科研成果综合配套补贴政策,或者对研发单位直接给予补贴,降低市场流通价格,以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3.促进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大量农副产品出不去,一直是困绕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不管是农业发达国家,还是国内的农业发达地区,都以大量的成功实践证明,现代流通服务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它是各种生产要素积聚、融合和聚变的载体,决定了经济运行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探索实践中,必须加快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要支持和鼓励能人大户、广大农民自主设立或加入各类新型农村经济组织,首先让农民自己走进市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邮政以及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投资发展现代流通业;进一步扩大、完善鲜活农副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加快产品流通;推进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改造和延伸,向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覆盖;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经营,探索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主的新型营销体系,降低经营成本;推动农副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促进超市销售。

(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农业基础差,农村底子薄,农民口袋枯。只有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尽最大可能向“三农”输血,才能尽快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

1.加大富民项目的投入

首先各级政府对于一些适宜布点在农村,又没有环境影响的政府投资项目,优先要考虑在农村工业集中区布点,因为一个好项目就可以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一批就业,发展一方经济。其次,对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流通业的各类项目,要扩大补贴面、提高补贴额,鼓励广大农民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这样通过鼓励产业化项目的发展,可以达到一个人富裕带动一群人致富的目的。第三,在农业科技项目上加大投入。就是把农民作为扶持的主体,对于购买使用新种子、新药肥、新技术、新设施、新机械,执行新标准,使用新包装等,给予更大更直接的补贴。这方面,今年我们的教训非常深刻。近年生猪新品种、新药物推广使用不够,对流行病的抵御能力下降,导致饲养量急剧萎缩,不能不说是引发肉及肉制品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只有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国50多年来,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对农业的欠债却很多。近年,我们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做了反思,尤其是“十五”以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这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投入:一是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建设与改造。特别是土壤改良、土地复垦、泵站建设、节水设施、桥涵改造上,要有大手笔、大投入,保障农业生产;二是中心村建设上,在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基础上,对入住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农民进入中心村的积极性;三是农村卫生室、敬老院等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民享有社会福利的条件。

3.加大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投入

近年来推行的教育和医疗改革,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甚至遭到了严厉批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把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推给了社会、推给了老百姓个体。事实也证明,现在有不少家庭因为教育费用的困绕难以实现致富,也有不少家庭因为一人得病全家返贫、亲友受累。目前,农村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关费用,普通农村孩子享有基本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但是,高中阶段、高等教育一年几千甚至

一、两万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仍然使不少孩子望校兴叹!不上,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将使全家多少年抬不起头、翻不了身。同时,教育改革以后导致的城乡教育显失公平现象尤为突出。多年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欠缺导致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简陋,工作和生活待遇差距使大量教师涌向城市,好教师年年“孔雀东南飞”。教育的差距决定未来发展的差距,包括苏北在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得不到教育上的投入扶持,经济和社会发展追赶发达地区必将是一句空话,实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全面小康也就无从谈起。医疗和养老也同样是社会问题。目前医改的后果是使老百姓小病大看、大病看不起,患同一种病直接支付的医疗费用远远高于医改之前。农村养老保险推行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社会稳定。不久的将来,家庭结构发展成为“4-2-1”倒金字塔型,农民辛辛苦苦劳动几十年,家庭人口负担沉重,如果再老无所养,可能诱发严重的社会矛盾。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必须的资金投入,解决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问题,为建设新农村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带头人,因此,必须建设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保证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1.要迅速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认识

要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培训,使基层党组织一班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尤其要正确理解、深刻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可能,准确分析自身具备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研究确定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通过系统的学习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不是运动、口号或者形式,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农民得益、农村富裕。在对基层干部培训的同时,还要抓好广大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技能,增强本领,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主力军。要使农村广大干群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奋斗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依靠别人的扶持甚至施舍而解决自己发展的根本问题,必须通过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2.要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首先要建强支部领导班子。火车跑多快,全靠车头带。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关键是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党支部书记。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任渠道,不断挖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新的“源头活水”,促进农村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特别是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优秀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其次要增强他们建设新农村工作的本领。新时期、新任务,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村级干部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必须进一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学会用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因此,要通过定期培训、继续教育等措施,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3.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基层领导干部必须有过硬、扎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勤于学习思考。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认真学习,提高本领,深入思考,结合实际,把握好方法,力求在工作实践中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其次要扎实苦干。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基层领导同志必须身先士卒、扎实苦干、做好表率,使新农村建设取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并且和干部一道积极主动投身到工作中去,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推进。第三要务求实效。新农村建设是实实在在富民工程,决不能不顾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大拆大建,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是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和群众的意愿,抓好真正的富民项目,取得实在的致富效果。

第三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访护家乡党委书记何莉、乡长杨荣

近日,护家乡党委书记何莉、乡长杨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推进年,护家乡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借助县“城乡建设年”东风,深入开展“春风富民”行动和“蔺州先锋村”争创活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党建引领,项目示范,统筹推进,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打造绿色护家、生态护家、和谐护家作出新的贡献。

2011年护家乡的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8‰以内。

一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全乡开展“乡学文建明、村学王家元”活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践诺行动”,力争在“七一”前,打造一批示范工程,重点在新店子规范打造2000亩高粱、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在全乡规范种植优质山地烟6000亩,在红响、农场连片打造千亩优质烤烟示范片;在红响村打造千亩脆红李种植基地;在农场村发展千亩药材种植基地;在兴阳发展千亩红木种植基地;在桂香村打造500亩桂花园。重点规划打造红响、新店子两个“蔺州先锋村”,向党的90周年献礼。同时,巩固优质水稻和优质玉米基地,在中坝、凤田、桂香等村种植优质水稻3500亩;在农场、红响、天堂、锅厂等建立县级旱粮示范基地10000亩;加快畜牧业发展,扶持壮大合意生态肉牛养殖基地,逐渐形成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核桃、桂花、脆红李、茶为主的林产业;规划打造白沙坡西瓜生产基地,加大宣传包装力度,初步形成品牌。在兴阳、中坝、锅厂、天堂等村规模种植蔬菜3000亩,指导兴阳蔬菜专合社规范建设泡菜厂。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打造卫星集镇。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创建“宜居宜商宜业宜乐”的集镇。立足发展,按照护家场镇规划,严格红线内各种建设审批和违章执法;实施场镇三期开发;以种植桂花为主,采取街道居民自筹和政府补助形式,全面绿化护家场镇;规范护家场镇门牌、店面招牌,打造商业大街;启动龙洞煤矿承担的华峰路安置小区建设,启动集客运、停车、洗车和修理为一体的护家综合汽车站筹建工作。其次要加强交通建设。积极探索管护新机制,加强乡村公路的维修管理,提升通行能力,选择积极性高的部分村社打通断头路、硬化村道3公里,有效改善交通条件。第三要加强学校建设。完成天堂村“三校合一”工程,力争年内投入使用。第四要加强水利建设。完成天星大塘水源保护规划,争取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第五要积极争取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第六要通过实施“消茅、安居、改危、移民”等工程,全面消除茅草房。

三是加快工业发展,增强经济总量。一要立足资源优势,采取优质服务,大力招商引资,迅速扩张企业总量;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要加大技改投入,推进科技兴企,提高产品档次,扩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扶助龙洞煤矿技改扩容到年产15万吨规模,着手瓦窑坪煤矿、上坪采石场的筹备工作,完善兴阳福兴泡菜厂和鑫福森木业公司的规范建设。

四是努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大力培植财源,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完善税收征管工作机制,确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万元目标的实现。按照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促发展的原则,搞好财政工作,压缩各种不必要开支,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逐步消化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

第四篇:第三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把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快超级稻、优质稻等良种选育推广,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重点搞好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把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尽快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发展一批水稻、玉米和冬种马铃薯等优势产区,建设50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0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以上。完善粮食生产流通扶持政策,加强粮油加工、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优化农产品结构,大力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扩大健康种苗种植面积,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甘蔗、桑蚕、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引导稳定糖料蔗种植面积,重点建设城市郊区蔬菜生产基地和右江河谷、湘桂通道等南菜北运蔬菜基地,推进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茶叶等园艺产品设施化生产。提高生猪、家禽和草食畜禽发展水平,促进特色名贵海淡水产品健康养殖,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重视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强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在全国中心城市的宣传、展示和促销,完善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重点龙头企业梯队,突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把蚕茧、草食动物、奶水牛、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原料、优势水产品、油茶、花卉培育为产值超100亿元,粮食、蔬菜、水果培育为超500亿元,糖料蔗、畜禽、速丰林培育为超1000亿元的强优农产品产业。强化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全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现代种业、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科技创新,建设农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增强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功能。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培育多元化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服务“三农”网络配送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拓宽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区域和试点品种,完善农业生产灾害补偿机制。

专栏7:现代农业建设

商品粮基地:重点建设15个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和35个自治区粮源基地县。

良种工程:实施超级稻、秋冬种、间套种3个“千万亩行动计划”,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推广示范等项目;实施速丰林和经济林“双四千万亩”工程;建设糖料蔗、桑蚕、蔬菜、水果、木薯、优势特色水产品、畜禽、松树、杉木、桉树、油茶、珍贵阔叶树等良种繁育基地。

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实施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土地复垦、沃土工程、植保工程。

粮食流通:重点建设南宁、柳州、贵港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和防城港跨境粮食物流中心,以及一批粮食交易、粮油加工、仓储、物流,粮食流通管理信息化等项目。

特色农业基地:重点建设高产高糖糖料蔗、蔬菜标准化、果园、优质原料茧、优质木薯、中药材标准化、特色花卉、茶叶、油茶、烟叶、肉桂、八角等农林产品和奶水牛、肉兔、山羊、香猪、罗非鱼、对虾、大蚝、珍珠、名贵龟鳖等畜禽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设施农业:重点推进水稻、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及节水灌溉示范,建设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茶叶等园艺设施和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网箱养殖、捕捞渔船改造等工程。

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水果保鲜冷库与产地预冷库80个,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线300条。

农业科技示范:重点建设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区、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西江经济带梧州特色农业示范区,以及一批农业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市、县。

龙头企业培育:打造5个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20个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000家。

动植物疫病防控:重点推进边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阻截带、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体系、重大植物疫病防控等设施,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实施田间灌排工程、中小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配套完善灌溉渠系及附属设施,加快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条件,健全建设和管护机制。以全面解决农村地区安全饮水问题为目标,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步伐,突出解决好大石山区缺水和沿海地区苦咸水、局部地区高氟水、高砷水等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以上。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重点实施通乡公路等级提高、通村公路硬化和通屯道路通达等工程,全面提高农村路网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继续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进有条件的农村户用沼气向集中式供气转变,大力发展农村秸秆利用、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县。开展全区乡镇和中心村规划集中行动,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按照体现民族风格、突出地域特色、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有序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当集中布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施农村安居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危房特别是边境地区边民危房、少数民族村寨、国有林区垦区、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和华侨农场危旧房改造,以及内陆江河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推进信息网络进村入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完善农村邮政服务设施,提高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面源污染控制、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配套开展村庄硬化绿化,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第三节 加强水利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推进西江、郁江、柳江、桂江、钦江、南流江等重要江河干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建设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洋溪、落久等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构建重要堤库结合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大力支持小型农田重点县设施建设。实施沿海海堤达标和重要河口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搞好跨界河流国土防护治理。重点推进桂中和左右江等治旱骨干工程建设、桂西大石山区旱片治理,以及大中型灌区配套续建和节水改造,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0万亩。加快建设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加强防汛抗旱预警预报信息化系统和基层防汛体系建设,提高防汛抗旱应急处置能力。

专栏8:水利建设

重大水利工程:重点建设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以及洋溪、落久等枢纽工程。

灌区工程:重点建设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一期并开工二期,左江治旱灌区水源驮英江水库、桂西北大石山区旱片治理、右江旱片治理等工程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重点县设施建设;完善建设11处大型灌区、一批中小型灌区和已建成水库(电站)自流灌溉骨干渠系;完成1000多座病险水库和87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

防汛抗旱预警预报工程:重点建设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内网工程、视频工程等,完善建设大中型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加密和升级气象监测站网、广西中尺度数值天气精细化预报系统、主要旱片旱情监测系统。

第四节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非农收入。落实粮食最低保护价及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等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功能,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就业信息引导,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建设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扶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五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建设,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组建广西农村商业银行,稳步推进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鼓励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逐步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和涉农金融服务补贴机制,促进县域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县域和农业、农村。加快推进南宁、玉林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营林场、华侨农林场等改革发展。促进供销社创新发展。完善农垦管理体制。积极推行“农事村办”制度。

第六节 培育发展经济强县

围绕富民、强县、奔小康目标,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发挥县域比较优势,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依托,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农产品加工、特色资源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发展与大中城市、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打造一批工业强县。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建设原料生产和加工基地,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推进县域企业重组改造,培育壮大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改善县乡镇农贸市场设施。深化县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选择一批重点镇开展扩大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增强县域发展活力,培育更多经济强县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力争实现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新突破。

第五篇:加快乡镇经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青阳县蓉城镇王新建

2011年6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做大做强乡镇经济,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此,有以下的思考:

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做强乡镇经济的重中之重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订单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培植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是上联市场下联农户,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联接的纽带和桥梁。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

加工型、市场营销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财政贴息贷款、奖励、用地优惠等措施,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打造自己品牌,以扩大产品市场覆盖面,实现规模经营效益。龙头企业要将生产规模大、市场需求旺、产业化基础好的优势产品集中布局到资源条件好、环境质量佳、集中连片的优势产区,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格局。要鼓励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方式,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契约,联结千家万户农民,融入其生产经营体系,带动农民致富。

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做强乡镇经济的根本出路

“抓大促小带中间”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励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劳务输出,鼓励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兴企办厂,发展地方经济。

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乡镇做强经济的主攻方向

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道路。“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打造

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做强乡镇经济的有效载体

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和闲臵资产,对城镇无形、有形资产进行转让、拍卖、租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建立“投资-回收-积累-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坚持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向城镇靠拢,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加强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繁荣城镇经济。

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做强乡镇经济的强力支撑

发展乡镇经济,要全面加大开放搞活的力度。发展乡镇经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靠发展;增强综合实力,逐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样要靠发展。目前资金缺乏是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瓶颈”。而要解决发展的问题,仅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而招商引资是目前解决这一“瓶颈”最有效的途径。我县是一个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的发展中的县,我们体会到要想在招商引资、加快发展上有所作为,无论是乡镇经济,还是县域经济,改善投资环境至关重要。我们要不断地改造硬环境,创造软环境。乡镇要在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乡镇综合服务功能的同时,狠抓经济环境整治,努力营造各自的投资“洼地”,竭尽所能,招商引资。努力造就一批专业招商队伍,实现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引资层次的不断提升;围绕强化诚信服务,在以商招商上求突破。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围绕打造品牌,在特色招商上求突破;把我县生态特色、人文特色、创新特色和资源特色炒热、品牌叫响、形象提升,通过特色招商,实现资本和产业的集聚,推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下载防止急功近利,输血造血并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防止急功近利,输血造血并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城市建筑,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市政府新政发【2009】46号文件《新泰市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开发改造工作的......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版]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重大任务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

    统一认识投身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一认识投身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提出全省开展以“真情送服务,建设新农村”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要求,县委宣传部等几家单位联合要求,结合我县农村第三批先进性......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属各单位: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共产党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属各单位: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志们:我受上届党委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同志们予以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自中共加北乡上......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

    农业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农业县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创造性地把“生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