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远程医疗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云南省远程医疗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行为,推动远程医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卫医发﹝2014﹞51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远程医疗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之间应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本医疗机构受诊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如全科医师为居家的签约患者或医疗机构为签约养老院的患者等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属于远程医疗服务。
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含影像、超声、核医学、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等)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及州市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三条 本省辖区范围内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工作适
用本办法。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第四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时,应统筹考虑远程医疗服务建设工作,将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作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手段,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支持保障。
第五条 远程医疗服务实行分级管理。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全省远程医疗服务统筹发展,对各地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鼓励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医(护)养、服务基层、方便群众就医的远程医疗服务,促进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机构之间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向本辖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医疗机构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应按照《云南省远程医疗第三方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远程医疗服务的实施
第七条 远程医疗服务参与方包括邀请方医疗机构、受邀方医疗机构、受诊患者以及远程医疗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以下简称第三方服务机构)。
邀请方是指在远程医疗服务中接受医疗技术支持的一方;受邀方是指在远程医疗服务中提供医疗技术支持的一方;远程医疗第三方服务机构是指在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为远程医疗系统平台提供技术支持、维护、业务运营等工作的机构;受诊患者是指接受远程医疗服务的人。
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专家资源库。
第八条 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应遵循“自愿申请、知情同意、先省内、后省外”的原则。实施远程医疗服务应在患者知情自愿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区域内具备相应诊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患者有特殊需求的,在符合诊疗原则的情况下,可以从其意愿。
第九条 医疗机构在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安全,保护患者隐私,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第十条 远程医疗服务受邀方医疗机构,应具备与所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相适应的诊疗科目及相应的人员、技术、设备、设施条件等。原则上受邀方医疗机构应具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间直接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签订远程医疗合作协议,约定合作目的、合作条件、合作内容、合
第十八条 受邀方应安排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能力的医务人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的要求,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及时将诊疗意见告知邀请方,并出具由相关医师签名的诊疗意见报告。
受邀方应当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资料,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 受诊患者在接受远程医疗服务时,依法享有远程医疗服务的知情权、同意权、隐私保护权。
第二十条 受诊患者在接受远程医疗服务时,应当如实陈述病情。
第二十一条 第三方服务机构依法提供的远程医疗服务支持受法律、法规的保护,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强迫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第三方服务机构收到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申请后,经审查后认为本机构不具备提供相关远程医疗服务条件的,有权不提供相关服务,但应于12小时(危重和急诊患者2小时)内对申请方进行书面说明。
第二十二条 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应当坚持公益性经营的原则,不得利用远程医疗服务资源优势,开展与远程医疗服务无关的活动。
第三方服务机构在为远程医疗服务提供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对获取的邀请方、受邀方医疗机构及受诊患者的信息资
料,负有严格的保密义务,除信息统计或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外,不得擅自使用患者病历资料,如因教学、科研等原因合理使用的,应征得患者同意或隐去个人信息。
第二十三条 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全省远程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各州市、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并定期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远程医疗服务开展和监督管理情况。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远程医疗服务相关的医疗质量安全隐患或者接到相关报告时,要及时组织对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条件的论证,经论证不具备远程医疗服务条件的,要提出整改意见,在整改措施落实前不得继续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第二十五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定期检查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运行情况,对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第三方服务机构在提供远程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有权责令其进行整改。
第二十六条 拟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在本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内,根据所具有的人员资质、技
第二篇: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鼓励出租汽车服务创新,促进出租汽车多元化服务融合发展,保障运营安全和乘客合法权益,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行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服务平台,接入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通过整合供需信息,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
本办法所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是指构建网络服务平台,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的企业法人。
第三条 各地应当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出租汽车,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原则,有序发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不享受出租汽车燃油补贴。
第四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工作。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含出租汽车管理机构,下同)具体实施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
发展改革、价格、通信、公安、商务、人民银行、工商、税务、网信等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
第五条 申请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服务所在地与注册地不一致的,应在服务所在地登记分支机构;
(二)在服务所在地具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相应服务机构及服务能力;
(三)具备开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的互联网平台和与拟开展业务相适应的信息数据交互及处理能力,服务器设置在中国大陆;
(四)网络服务平台数据库应当接入服务所在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出租汽车监管平台;
(五)使用电子支付的,应与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签订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协议;
(六)有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外商投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的,除符合上述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相关规定等。
第六条 申请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的,应当根据经营区域向相应的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申请表(见附件);
(二)投资人、负责人身份、资信证明及其复印件,经办人的身份证明及其复印件和委托书;
(三)企业法人资格证明,税务登记证件,属于分支机构的应当提供分支机构登记证明,外商投资企业还应当提供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四)具备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数据交互及处理能力的证明材料,数据库接入情况说明,服务器设置在中国大陆的情况说明;
(五)使用电子支付的,有与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签订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协议;
(六)服务所在地办公场所、管理人员等信息;
(七)经营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文本;
(八)法律法规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 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商同级通信、网信等部门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申请进行审核,并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
第八条 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申请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明确经营范围、经营区域、经营期限等,并发放经营范围为预约出租汽车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第九条 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第十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在取得相应《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并向企业注册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主管部门申请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后,方可开展相关业务。备案内容包括经营者真实身份信息、接入信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发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等。涉及经营电信业务的,还应当符合电信管理的相关规定。其中,外商投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涉及经营增值电信业务,还应当符合《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十一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暂停或者终止运营的,应当提前30日向服务所在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书面报告,说明有关情况,通告接入车辆所有人和驾驶员,并向社会公告。终止经营的,应当将相应《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交回原许可机关。
第三章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车辆和驾驶员
第十二条 拟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的车辆,由车辆所有人向服务所在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7座及以下乘用车;
(二)车辆使用性质登记为出租客运;
(三)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
具体车辆标准、营运年限和车辆标识,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发展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三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据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审核后,为符合条件的车辆发放类型为预约出租汽车的《道路运输证》。
城市人民政府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配置数量有规定和要求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据其规定和要求,对车辆发放《道路运输证》。
第十四条 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驾驶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取得相应准驾车型机动车驾驶证并具有3年以上驾驶经历,最近3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被记满分记录,无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责任记录,无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等违法犯罪记录;
(二)取得公安部门出具的无危险驾驶违法犯罪记录的证明。
第十五条 对符合第十四条规定条件的驾驶员,由驾驶员提出申请,按规定经考核合格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发放类别为预约出租汽车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
第四章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行为
第十六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承担承运人责任,保证运营安全,保障乘客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保证接入车辆具备合法营运资质,技术状况良好,安全性能可靠,具有营运车辆相关保险,并将接入车辆相关信息向服务所在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报备。不得接入其他营运车辆或非营运车辆。
第十八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保证接入平台的驾驶员具有合法从业资格,与接入的驾驶员签订劳动合同,开展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服务规范、安全运营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和日常教育,并将接入的驾驶员相关信息向服务所在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报备。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留存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驾驶员真实身份及联系方式,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相关要求,记录驾驶员、约车人在互联网平台内发布的信息内容、用户账号、手机号码、登录日志等数据并备份,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第十九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提供24小时不间断运营服务,并明确服务项目,公布服务质量承诺,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和乘客投诉处理制度,如实采集与记录驾驶员服务信息。在提供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时,提供驾驶员姓名、照片、手机号码和服务评价结果,以及车辆牌照等信息。使用符合规定的出租汽车计价器,向乘客出具相应的出租汽车发票。
第二十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合理确定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价,实行明码标价。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不得有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运营服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不得有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等不正当价格行为。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实行市场奖励、促销等行为应当符合相关法规规定,并提前10日将奖励、促销方案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一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在服务所在地不应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不得妨碍市场公平竞争,侵害乘客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十二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遵守网络和信息安全有关规定,业务相关数据和信息应当在中国大陆境内存储、传输、使用和管理,不得违规采集、利用和泄露乘客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地理位置、出行线路等个人敏感信息以及地理坐标、地理标志等国家敏感信息,不得发布危害网络和信息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不得为企业、个人及其他团体、组织发布有害信息提供便利。
第二十三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不得巡游揽客。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在许可的经营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超出许可的经营区域的,起讫点一端应当在许可的经营区域内。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不得同时接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络服务平台提供运营服务。
第二十四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依法纳税,为乘客购买相关保险。
第二十五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设立与经营规模相当的安全专项资金,落实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防范和抗风险能力。
第二十六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运营服务标准。
第二十七条 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为乘客和未取得合法资质的车辆、驾驶员提供信息对接开展运营服务。不得以私人小客车合乘或拼车名义提供运营服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驾驶员不得接入未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络服务平台提供运营服务。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设和完善政府监管平台,实现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信息共享。共享信息应当包括车辆和驾驶员基本信息、服务质量以及乘客评价信息等。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质量测评,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本地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基本信息、服务质量测评结果等信息。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市场监管,加强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营运车辆和驾驶员的资质审查与证件核发管理,根据管理需要有权调取查阅管辖范围内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的登记、运营和交易等相关数据信息。
第二十九条 通信主管部门和公安、网信部门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非法收集、存储、处理和利用用户有关信息,以及违反互联网信息服务有关规定、危害国家网络安全的,依法进行查处。对有关部门认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置。
第三十条 公安部门应当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出租汽车行业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依法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治安秩序与社会稳定。
第三十一条 工商部门应当依法查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过程中的无照经营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三十二条 价格部门应当依法查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过程中的不正当价格行为。
第三十三条 人民银行对违反规定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依法予以处置。
第三十四条 税务机关应当依法查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过程中的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建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和驾驶员信用记录,并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信用信息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上予以公示。
第三十六条 各地出租汽车行业协会组织应当建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和驾驶员不良记录名单制度,开展行业自律。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经营许可,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活动的;
(二)使用失效、伪造、变造、被注销等无效道路运输证的车辆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活动的。
第三十八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接入未取得《道路运输证》(预约出租汽车)的车辆的;
(二)不按照规定保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的;
(三)接入未取得《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的;
(四)起讫点均不在许可的经营区域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活动的。
第三十九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开展驾驶员岗前培训、日常教育的;
(二)不按照规定将接入平台的车辆、驾驶员相关信息向服务所在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报备的;
(三)不按照规定制定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并落实投诉举报制度的;
(四)不按照规定提供不间断运营的;
(五)不按照规定提供共享信息,或者不配合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调取查阅相关数据信息的。
第四十条 违反本规定,车辆所有人将车辆接入未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络服务平台或同时接入两个及两个以上网络服务平台的、驾驶员接入未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络服务平台,提供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未履行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手续,擅自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由通信主管部门和公安、网信部门按照职责依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予以责令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停止为其提供接入服务等处罚。
第四十二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并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一)途中甩客或者故意绕道行驶的;
(二)未经乘客同意搭载其他乘客的;
(三)违规收费的;
(四)不按照规定携带道路运输证、从业资格证的;
(五)接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平台预约后未与乘客商定,不履行约定的;
(六)不按照规定使用文明用语,车容车貌不符合要求的;
(七)不按规定出具出租汽车发票的;
(八)其他违反国家相关运营服务标准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驾驶车辆巡游揽客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有本办法第二十条所列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规定,由价格、工商部门按职责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由价格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支付业务的,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其终止支付业务。
第四十六条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税务机关按《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七条 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与本规定有不同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巡游出租汽车以电信、互联网等方式为乘客提供运营服务的,不适用本办法,按照《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在通勤或节假日出行时,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计划,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并分摊部分出行成本(仅限燃料成本及通行费)或免费互助的出行方式,不适用本办法。
第五十条 本暂行办法自 年 月 日起实施。
第三篇: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面向全国,但重点面向全国民委系统及有关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招标项目坚持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公平竞争、择优立项。
第三条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包括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鼓励联合攻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应用研究项目。支持对民族工作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现实问题研究项目。
第四条 国家民委成立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的统一组织实施与管理。该机构由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和教育科技司组成,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由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负责管理,其他项目由教育科技司负责管理,对外统一使用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牌子。第二章 项目申请与立项
第五条
项目类型、发布、委托与招标
1.科研项目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以及自筹经费项目。科研项目的研究期限,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重大项目不超过5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为1年,最长不超过2年,重点项目最长不超过3年;其中,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和青年项目一般应当年完成,最长不超过2年。国家民委根据需要可设立应急项目。应急项目应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主要采取委托方式。
2.国家民委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征集选题,制定申报项目指南。每年定期发布《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指南》,并在国家民委网站上公开发布。3.国家民委科研项目以委托与招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招标工作,将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择优筛选。5.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实行合同制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第六条
项目申请
1.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每年第一个季度发布科研项目指南,在规定的期限内受理项目申报。2.申请人资格: 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项目申请人应是有关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的正式在职职工,聘用职工与单位要有正式协议,每年在单位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3)主要申请人应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长期从事民族工作的司、局级或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
(4)主要申请人年龄一般不得超过60周岁(特殊情况除外),扶持和鼓励中青年学者(39岁以下)申报;(5)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由两名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3.项目申请:
(1)申请人需填写《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申请书》;
(2)项目申请人所在单位需按本办法中有关申请人资格的规定进行审查、签署意见,并承诺提供相应的研究条件及信誉保证;
(3)申请人在规定的申请时间内,将本单位审查合格的申请书一式三份送交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核。4.凡下列情况不具备申请资格:(1)申请材料中有虚假内容者;(2)有违反学术道德记录者;
(3)申请人只能参加一个项目的申报,正在承担国家民委项目尚未结项者,不得申报。第七条 项目评审
1.实行专家匿名评审,每个学科评审小组成员不得少于3人。2.评审程序
(1)形式审查:由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形式审查,审查合格者提交专家组评审;(2)专家组评审:专家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方能通过,由主审专家签署建议立项或不予立项意见。(3)初评: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提出初评意见,报分管委领导。(3)终审:国家民委召开评审会议,审定是否立项及资助额度等事项。3.评审标准:
(1)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
(2)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及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3)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能力及项目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性;(4)相关研究具备的科研条件和研究基础;(5)项目研究经费预算的合理性。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4.评审组织者、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须遵守下列评审纪律:
(1)评审组织者须对评审专家的人选、评审过程中的具体内容严格保密。(2)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查询或透露项目论证的相关背景材料;(3)不得索取和收受礼金或礼品。第八条
项目立项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国家民委的终审意见,下发立项通知。
第三章
管理与验收
第九条
进度管理
1.项目负责人接到项目立项通知后,应在规定期限内签署《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委托研究合同书》。逾期未签者视为自动放弃。
2.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和管理,实施中期检查和终结报告制度。3.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如发现以下情况,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可终止项目进行,停止拨付经费:(1)项目申请者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进行项目研究;
(2)项目申请者未经国家民委同意擅自公开发表和出版项目内容;(3)中期验收未合格并在延长(最多不超过6个月)后仍未合格。
4.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须由项目负责人提交书面申请,并经所在单位同意,报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批。
(1)变更项目负责人;(2)变更项目名称;(3)变更项目最终成果形式;(4)变更项目研究内容;(5)变更项目管理单位;(6)申请项目延期;(7)申请撤销项目。第十条
项目鉴定
项目最终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后方可结项。成果鉴定由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聘请有关专家具体实施。鉴定程序: 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1.项目研究工作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鉴定申请表》,经所在单位科研和财务部门审核合格后,将5份最终成果报送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
2.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对《项目鉴定申请表》和最终成果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将最终成果和《项目鉴定申请表》送鉴定专家小组;
3.专家组成员进行鉴定,并在《项目鉴定申请表》上提出成果是否通过鉴定及鉴定等级意见; 4.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汇总专家鉴定意见,确定成果是否通过鉴定及等级;
5.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将鉴定结论通知项目组及所在单位。鉴定未能通过的,允许项目组在一年内对成果进行修改,并重新申请鉴定。重新鉴定仍不能通过的,按撤项处理。第十一条
属于下列情况者,2年内不得申请国家民委科学研究项目: 1.成果鉴定未通过,并在12个月内进行修改仍未通过; 2.在规定时间内和6个月延长期限内没有完成项目; 3.属于第九条第四款规定范围。第十二条
验收与结项
1.最终成果鉴定通过后,由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办理验收结项,发给《国家民委科学研究项目结项证书》。
2.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结项:(1)成果明显违反四项基本原则;(2)成果未通过专家鉴定;(3)剽窃他人成果;(4)与计划任务不符;
(5)逾期不提交延期申请或延期申请到期仍不能完成;(6)违反财务纪律。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三条
经费管理原则
1.科研项目经费由国家民委每年从民族工作经费中单列,经费数额根据需要设定。2.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3.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按财务制度要求对项目资助经费实施具体管理; 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4.相关财务部门应妥善保存项目资助经费账单,并有义务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
5.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对直接管理的项目提取管理费用,用于科研和财务部门的项目、财务管理、检查项目进展情况等支出费用。管理费提取的标准为青年项目和一般项目不得超过2000元,重大项目不得超过3000元。
第十四条
经费拨付程序
1.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核准项目,将项目经费拨到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的银行帐户,由所在单位统一管理。
2.项目资助经费一次核定,一般分2期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补。首期拨付资助经费的80%;经验收后合格后再拨付20%;未通过验收的,不予拨付。第十五条
经费使用办法
1.项目负责人在本单位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按计划自主支配项目经费,严禁挪用。
2.依据相关财务规定严格使用经费,在提交《项目鉴定申请表》时,应同时提交资助经费决算表。不提交者按撤项处理或不予鉴定。
第十六条
项目成果通过验收后,其资助经费有结余的,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继续用于开展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有优先使用权。
第五章
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
第十七条
项目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属国家民委,正式出版或向有关部门报送时,需在醒目位置标明“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字样。
第六章
出版与评奖
第十八条
项目一般须经鉴定通过后,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条件下,方可公开出版。
第十九条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推荐符合要求的项目成果直接进入国家民委优秀科研成果的评奖程序。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的,可推荐参加国内外各类评奖活动。第二十条
国家民委根据需要,资助优秀项目成果出版。第七章
保密条款 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第二十一条
国家民委对研究项目规定密级的,项目申请人有义务保密。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八日
第四篇:云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暂行办法
云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云南省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进入云南省或者在云南省内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异地居住的人员。但下列人员除外:
(一)在居住地出差、旅游、就医、探亲、访友的;
(二)在云南省全日制教育机构学习的;
(三)在昆明市主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
第四条 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坚持统一领导、依法管理、优化服务、保障权益和居住地属地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流动人口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与居住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各级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对在当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流动人口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 流动人口管理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
流动人口应当依照本办法申报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居住证和居民身份证配合使用。
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和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云南省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以及权益保障工作。
各级政府应当把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八条 按照全省统一、互联互通的原则,建立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信息平台,充分整合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流动人口社会信息采集等工作。
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信息平台由省公安厅牵头组织建设,各有关单位予以支持配合。
第九条 县级以上政府根据工作需要成立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各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十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以工作、生活为目的的流动人口随行适龄子女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和居住证发放、管理;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流动人口信息服务和管理;
(三)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责任制;
(四)对出租房屋实施治安管理;
(五)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第十二条 民政部门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救助管理工作;
(二)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救助保护工作;
(三)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第十三条 司法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流动人口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二)流动人口自愿申请调解的,提供人民调解;
(三)对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服务;
(四)对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
(五)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第十四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政策和规定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等服务,依法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劳动权益。
第十五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加强房屋租赁管理,对流动人口租用房屋进行登记备案管理。
第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流动人口实施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孕产妇及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对其从事医疗服务实施卫生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人口计生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为流动人口中的成年育龄妇女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二)查验流动人口中成年育龄妇女持有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三)为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服务;
(四)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办理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生育服务证》;
(五)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第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流动人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办理注册登记;
(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生产、经营活动;
(三)对流动人口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四)其他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
第十九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驻滇部队以及社区组织等,应当协助当地政府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对本单位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街道办事处主任、乡(镇)长兼任,副组长由派出所所长兼任,办公室设在派出所,成员由有关单位人员和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组成。
社区(居、村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站,站长由社区(居、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兼任,副站长由社区民警兼任,办公地点设在社区(居、村委会),成员由社区(居、村委会)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组成。
第二十一条 县级政府应当建立完善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招聘、培训、教育、管理和考核等工作机制,按照流动人口500:1的比例招聘录用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
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聘用和管理办法由省公安厅另行制定。
第二十二条 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所需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报酬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居住证工本费纳入州(市)财政预算。
第二十三条 流动人口服务站受有关职能部门委托开展下列工作:
(一)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和居住证发放、管理等工作;
(二)做好房屋租赁管理,向流动人口提供当地房屋租赁信息服务;
(三)做好用工单位流动人口信息申报;
(四)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对流动人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并查验有关证明;
(五)协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服务,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劳动权益;
(六)完成其他有关工作。
第二十四条 流动人口服务站履行下列工作职责:
(一)结合实际制定服务和管理站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督促、检查、指导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完成流动人口的各项登记、办理、查验居住证、统计汇总等服务和管理工作;
(三)定期对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
(四)其他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 流动人口服务站工作人员、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履行下列工作职责:
(一)落实“以证管人”措施,开展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和查验、办理、审验居住证等工作,采集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信息;
(二)落实“以房管人”措施,做好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等工作,采集当地房屋租赁信息,落实房屋出租人、承租人有关责任;
(三)落实“以业管人”措施,建立劳动用工登记备案制度,督促用工单位主动申报流动人口及用工信息;
(四)履行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其他工作职责。
第二十六条 流动人口离开户口所在地到达居住地,应当申报居住登记;拟居住30日以上的,还应当申领居住证。
居住证由省公安厅统一式样,各州(市)公安局印制。
第二十七条 下列流动人口,可以不申领居住证:
(一)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60周岁的;
(二)已办理旅馆业住宿登记的;
第二十八条 申报居住登记的,由本人凭居民身份证到居住地流动人口服务站或者公安派出所登记(已办理旅馆业住宿登记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 申报居住证的,申领人应当持居民身份证、近期正面免冠1寸照片2张以及《房屋租赁合同》等入住证明到居住地流动人口服务站或者公安派出所办理。
第三十条 用工单位或者雇主招聘流动人口的,应当进行登记,并在7个工作日内将用工信息报送行政区流动人口服务站或者公安派出所;对应当申领居住证的,有义务及时督促其办理。
第三十一条 居住证为一人一证,视申请人居住及务工情况,有效期分为1年、3年、5年。有效期满的,应当在期满前30日内办理换证手续。
居住证遗失、损毁以及登记内容需要变更的,持证人应当到原发证流动人口服务站或者公安派出所办理补领、变更手续。
居住登记以及居住证办理、补领、变更,不得收费。
第三十二条 流动人口申请领取、补领居住证,办理变更手续的,流动人口服务站和公安派出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进行审验发证;使用智能卡居住证的地区,发证时间可延长至30个工作日。
第三十三条 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后,在居住地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按照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
(二)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享受有关待遇;
(三)符合条件人员依法享有法律援助;
(四)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五)传染病防治和儿童计划免疫保健服务;
(六)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登记;
(七)在居住地参加驾驶培训并申领机动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八)参加居住地社区组织和有关社会事务管理;
(九)居住地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各级政府除落实上述服务事项外,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居住证持证人享受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办法。
第三十四条 居住证持证人在居住地有合法的固定住所、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可以申请常住户口。具体办法由州(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五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查验居住证时,被查验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予以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扣押流动人口的居住证。
第三十六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依法维护。
第三十七条 履行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不依法及时处理的;
(二)对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或者申请办理居住证不依法办理的;
(三)违规向流动人口收取费用的;
(四)超越职权或者违法对流动人口或者有关单位、个人实施处罚的;
(五)将有关流动人口信息用于法定职责以外用途的;
(六)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 对房屋出租人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第三十九条 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违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列》有关规定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制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衡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客户经理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县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管理,加快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业务拓展和营销机制,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客户经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促进业务发展,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客户经理是指为客户提供贷款服务、营销产品、组织存款并承担风险防范及客户关系维护职责的市场营销人员。
第二章 客户经理的任职资格
第三条 客户经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客户经理必须经过县联社统一组织的上岗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取得客户经理上岗资质,《客户经理上岗资格证》由县联社统一印制并组织考核。上岗资格证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后需重新认定。
第四条 客户经理准入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廉洁自律、遵纪守法、无不良从业记录;
(二)具的较高的政策水平,熟悉金融法律法规、信贷政策
和信用社规章制度;
(三)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好的业务素质,从事金融工作不少于一年(“客户经理助理”除外),熟悉信用社主要业务品种、操作流程、主要风险控制点,具有较好的公关和业务拓展能力;
(四)身体健康,个人形象良好。
第三章 客户经理的聘用解聘
第五条 新担任客户经理必须经过县级联社岗位竞聘产生,程序依次按照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核进行,最后由县联社颁发客户经理上岗证书。
第六条 客户经理实行等级动态管理,原则上实行等级一年一认定。
第七条 客户经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县联社研究、认定,取消客户经理任职资格:
(一)经排查属“九种情形”人员的;
(二)接受客户请吃、现金、有价证券、贵金属出入高档娱乐场所等行为或在经办贷款时索拿卡要的;
(三)道德品质不良、违规操作,工作失职、情况反映不及时,或未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形成信贷资产损失或重大业务流失的;
(四)工作不思进取,因服务质量差,工作效率低而造成客户投诉三次(含)以上,经核实,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
(五)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违纪行为的。
(六)不服从信用社工作安排,完成任务不理想的。
(七)有员工自借及担保不良贷款的。
第八条 客户经理任职三年期满后,实行岗位轮换或强制休假,竞聘其他基层社(或本社其他信贷片)客户经理岗位。
第九条 特别条款。对当年从系统外调入或工作年限不符合客户经理资格条件(新招聘大学生),其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达到客户经理资格条件的人员,其客户经理资格可由县联社在当内给予临时认定。调入后第二进行资格的正式确认。
第四章 客户经理权利与义务
第十条 客户经理的基本权利:
(一)依法履行职责,拓展业务,受法律和本制度保护;
(二)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调查权、审查权、审批权等业务权利和工作条件;
(三)参加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四)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和待遇。第十一条 客户经理的基本义务:
(一)遵守国家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和信用社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忠于职守,正确行使职权,不得违反业务操作规定,违规办理业务;
(三)坚持原则,公正廉洁,不得利用职务便利操纵、干预、影响信贷项目的审批、发放,不得为自己、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四)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不得泄密,禁止利用商业秘密从事个人牟利活动;
(五)爱岗敬业,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接受社会监督;
(六)学习和掌握信贷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第五章 客户经理工作职责
第十二条 客户经理岗位职责
(一)按照经营目标,积极拓展市场,寻找客户,完成分配的各项业绩目标;
(二)负责对受理的贷款业务进行申请受理、贷前调查工作,对受理、调查的贷款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三)负责对审批后的信贷业务同客户签订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
(四)负责贷款的发放与收回并按期收回利息;
(五)负责对客户进行贷后管理以及不良贷款、应收利息、信贷退出的落实和清收;
(六)负责贷款风险分类的基础工作以及相关信贷报表的统计分析和上报;
(七)按月收集和整理企业客户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
(八)负责完善、整理信贷档案以及贷款档案资料的传递交接工作;
(九)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第十三条 信用社信贷业务岗位责任权重
信贷业务岗位责任权重分信用社责任权重和联社责任权重。信用社信贷业务权限内贷款责任权重为100%。其中:贷款第一责任人责任权重比例为50%;管理责任人责任权重比例为20%;调查人责任权重比例为20%(其中主调查人为15%、协助调查人为5%);信用社主任责任权重比例为5万元以下(含)为10%,5万元以上5%、信用社贷审小组成员责任权重比例为4.5%(信用社权限内的责任权重为5%)。
超信用社权限内贷款责任权重为信用社99.5%、联社0.5%。岗位为一人多岗的,在计算责任权重时进行累加。第十四条 其他信贷相关人员,如信贷内勤、审查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另行制订办法。
第六章 客户经理等级管理
第十五条 联社成立客户经理等级考评小组。由理事长任组长,联社主任、监事长、副主任任副组长,人力资源部、信贷管理部、审计监察部、风险管理部、会计结算部、业务发展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客户经理聘用、评级和考核。
第十六条 客户经理聘用程序:信用社推荐→联社人力资源部、信贷管理部审查→考评小组考核→公示→发文聘用。
第十七条 客户经理等级分为五个档次。即:一级客户经理、二级客户经理、三级客户经理、四级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助理。
第十八条 联社每年第一季度依据上年业绩及工作表现按百分制对全社客户经理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价(其中定性指标占20%,定量指标占80%),从高分到低分并经考评后设定客户经理等级,其中:一级客户经理占客户经理总人数的5%,二级客户经理占20%,三级客户经理占35%,除一、二、三、客户经理助理外的为四级客户经理。从事客户经理岗位不足一年和业绩考评为不合格的为客户经理助理(没有比例限额)。
第十九条 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价标准
(一)定性部分(20分)
1、客户经理专业知识掌握计10分。金融相关知识测试成绩得分90分及以上计10分,得分80分(含)-90分计8分,得分70分(含)-80分计6分,得分60分(含)-70分计4分,得分50分(含)-60分计3分,得分40分(含)-50分计1分,40分以下不计分。
2、从事客户经理岗位1年以上3年(含)以内计1分;3年以上按工作年限每增加一年加计0.5分,满分5分;
3、民主评议5分。
客户经理所在单位民主测评5分,被所在单位推荐为一、二、三、四级客户经理和助理客户经理,分别按5、4、3、2、0计得分;
(二)定量部分(80分)
1、存款管理(10分)
(1)以全县客户经理管理客户日均存款余额为基准,达到全县平均数计5分,每高10%加0.5分,每低10%扣1分,高限
为基本分的150%。
(2)以全县客户经理管理日均存款平均增幅为基准,达到平均增幅计5分,每超10%计加0.5分,每低10%计扣1分,高限为基本分的150%,不计负分。
2、贷款管理:(分值70分)(1)管理贷款户数计5分
以全县客户经理管理平均贷款户数为基准,达到全县平均数计10分,每高10%加0.5分,每低10%扣1分,高限为基本分的150%。
(2)管理贷款额度计5分
以全县客户经理管理日均贷款余额为基准,达到全县平均数计5分,每高10%加0.25分,每低10%扣0.5分,高限为基本分的150%。
(3)贷款到期收回率计30分
上贷款到期收回率达98%计30分,每高(低)于1%加(扣)1分,不计负分。
(4)贷款利息收回率计10分
利息收回率(实际收回利息/实收利息+应收利息)以完成个人任务为基数,完成上年全年任务的计10分,每高10%加0.5分,每低10%扣1分,高限为基本分的150%。(2015年暂按个人利息完成任务情况计分)
(5)正常贷款不良迁徙率计20分
以上新增不良贷款绝对额为基数。无新增不良贷款的计20分,新增不良贷款在10万元(含)以内的计15分,绝对额
在10-20(含)万元计10分、20-30(含)万元计5分,超过30万元的计0分。
(三)加扣分项目
1、被省、市、县联社评为“先进工作者”(或同类奖励)的加3分、2分、1分。
2、被全国、省、市、县联社推广的加10分、5分、3分、1分。
3、受到通报批评、警告、记过、记大过分别按1分、3分、5分、8分予以扣分;
4、违规操作扣分
(1)做好贷款“三查”。贷前调查不真实一次扣0.5分;调查报告不规范一次扣0.2分;贷后检查少一次或不规范一次扣0.5分。
(2)信贷档案收集齐全、保管规范。每少一份资料扣0.1分;整理、保管、装订不规范每本扣0.1分。
(3)办理贷款合规合法。每不合规一笔扣0.5分;因操作不当造成损失或发放违规贷款的,除按贷款责任追究外,每笔扣3分。
(4)按规定及时催收到逾期贷款。未做到每次扣0.5分;造成诉讼失效或执行时效丧失的,除按贷款责任追究外,每笔扣3分。
(5)客户满意度。被客户投诉且经查实属客户经理问题的每次扣2分。
第二十条 联社建立客户经理等级综合评价体系、评定标准,并根据相应等级授予不同的事权。
经定性和定量考核并经联社综合考评作为一级客户经理,可以调查并担任所有贷款的第一责任人;二级客户经理可以担任200万元(含)以下贷款的第一责任人;三级客户经理可以担任50万元(含)以下贷款的第一责任人;四级客户经理可以担任10万元(含)以下贷款的第一责任人。
客户经理助理:具备客户经理任职资格但竞聘落选,或客户经理考核未达到规定分数、或不愿意参加等级评定的,经联社同意,作为客户经理助理管理。客户经理助理只能拓展存款业务、协助本网点(社、部)客户经理做好相关业务工作,清收盘活转化不良贷款,不负责新放贷款调查、审查以及贷款手续的办理。
第二十一条 客户经理等级评定每年一次,原则上应在一月份完成。初次被聘为客户经理的,因没有上工作业绩数据,原则上定为四级客户经理。客户经理退休前一年,原则上不再担任5万元(含)以上贷款第一责任人。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下调客户经理等级。
(一)客户投诉达2次(含)以上,经查实属于客户经理自身原因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禁止性规定的;
(三)因客户经理主观原因造成优质客户流失的;
(四)有损害信用社形象行为的;
(五)有其他须下调等级情形的。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直接降为客户经理助理,直至解聘其客户经理岗位。
(一)在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严重失误行为的;
(二)发放违规贷款的;
(三)所发放贷款不良率超过2%的;
(四)到期贷款收回率未达到98%的;
(五)因管理失职造成贷款丧失诉讼时效的;
(六)从事第二职业的;
(七)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客户经理资格,三年之内不得聘用为客户经理。
(一)在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严重失误行为,造成信用社或客户资金损失的;
(二)有吸毒、赌博、嫖娼、买六合彩等违法行为和不良习气的;
(三)对客户“索、拿、卡、要”的;
(四)提供虚假调查资料,协助或伙同客户骗取贷款的;
(五)其他情形。
第七章 客户经理薪酬
第二十五条 客户经理薪酬由基本薪酬、津贴补贴、绩效薪酬三部分构成。
客户经理等级与工资薪酬挂钩,不同等级客户经理享受不同等级薪酬待遇。信用社(部)副主任按客户经理等级确定基本工资岗位系数。客户经理基本工资岗位分类系数如下:
一级客户经理岗位系数为1.8; 二级客户经理岗位系数为1.6; 三级客户经理岗位系数为1.4; 四级客户经理岗位系数为1.2;
信贷经理助理岗位系数为1.0(不含试用期大学生)第二十六条 薪酬计算和考核计付方式 按县联社制定工资薪酬考核办法计付。
第二十七条 为了增强客户经理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违规成本、倡导合规意识,联社建立客户经理风险基金。风险基金按上年末客户经理工资总额6%提取,其中:个人部分3%、单位3%。按人建账,专户储存,客户经理退休经审计后发放到人。
联社另行制订客户经理风险基金管理细则。
第八章 客户经理工作制度
第二十八条 为规范客户经理的工作行为,促进客户经理制的实施和客户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客户经理工作制度。
(一)走访分析制度。定期走访客户,了解客户需求,分析情况,切实加强对客户的服务。每季对优质客户进行分析,定期
撰写报告,供领导参考。联社根据客户经理管理客户、收息额或收回不良贷款等情况,合理确定客户经理交通补贴标准。
(二)首问责任制度。首问责任制度是指第一个接到客户咨询的客户经理应对客户提出的业务要求和业务咨询给予及时答复和服务。接待不属于岗位职责范围的业务,应负责及时转交给相关人员。
(三)灵活的营销模式制度。为切实增强客户经理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积极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各信用社(部)可结合实际情况,设臵单人营销模式或由多人组成的团队营销模式。对以下几种情况的客户,可由信用社(部)主任牵头,成立由跨部门(片)人员组成的客户服务团队开展工作。
1、本联社的重点优质客户。
2、对本联社业务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客户。
3、极有可能发生或已经出现风险的客户。
4、其他认为需要共同营销和维护的客户。
第二十九条 为加强对客户经理的日常管理,建立客户经理约束机制,制定客户经理管理制度。
(一)双重管理制度。对客户经理的管理,实行由联社和所在信用社(部)双重管理的制度。县联社信贷管理部和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客户经理的业务指导、分析和培训工作;信贷管理部负责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工作;信用社(部)负责对客户经理的日常管理、协调,同时协助客户经理做好重点客户的营销和管理工
作,严防风险,确保资产质量。
(二)业务培训制度。针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联社每年不少于2次对客户经理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经济、金融法律法规,金融业务知识,有关行业知识,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服务技巧,职业道德,微、宏观经济动态等。
(三)工作例会制度。信用社(部)至少每周组织客户经理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由每位客户经理汇报本周工作情况,提出下周打算,及时反映有价值的信息等。
(四)工作日志制度。客户经理对每月每周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工作经过、成效或体会、碰到的问题及工作过程中了解的有价值信息,包括工作计划、打算、完成情况和效果等进行文字记录,逐步提高工作技巧、业务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各信用社(部)负责人、联社包社督查人员应不定期抽查客户经理的工作日志。
(五)违规违法举报制度。推动落实信贷人员工作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信贷队伍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信用社设立办贷“六公开”即:贷款条件公开、办贷流程公开、贷款定价标准公开、办贷时限公开、客户经理信息公开、监督方式公开。制定客户经理“十条禁令”并挂墙公示,设立举报信箱和电话,鼓励员工和群众监督举报信贷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条 客户经理严禁办理以下事项:
(一)代客户保管印鉴、印章、支付结算凭证等;
(二)代客户办理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客户预留印鉴的变更、重要空白凭证的购买和资金汇划等支付结算业务;
(三)代客户办理存款、贷款等业务;
(四)其他禁止办理的事项。
第三十一条 为防范信贷风险,规范操作行为,制定客户经理责任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一)实行责任明确和认定制度。在发放每一笔贷款前,必须明确该笔贷款的调查人、第一责任人、管理责任人、审查人、审批人及相应的责任比例。贷款逾期或形成不良,按照《衡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完成责任认定并缴纳贷款风险保证金、赔偿金。
(二)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联社和上级部门检查发现的信贷违规违纪行为,按照衡阳县联社“稽核处罚暂行办法”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客户经理实行严肃追责。对于形成较大风险或造成资金损失的,追究客户经理的法律责任。
(三)实行逾期贷款责任人处罚制度。对非人为因素(除自然灾害或其他人力不可抗拒因素)造成贷款逾期的,按照县联社“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执行。对人为因素造成贷款逾期、且损失较大的,除经济处罚外,取消其客户经理资格。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实行尽职免责制度。对于确属履职尽责、操作过程无
过失、非人为因素形成贷款逾期的,经稽核人员审计、联社认定情况属实的可以实行尽职免责,但要承担清收责任。
第三十二条 联社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客户经理实行奖励。每年评选全县“十佳”客户经理并进行表彰奖励,对特别优秀的推荐上级进行表彰。
第三十三条 解释、修改。
第三十四条
第九章 附 则
本办法由衡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负责制订、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