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价值流分析与改善
价值流分析与改善(VSM)大纲:
(一)价值流定义(二)价值流意义(三)价值流使用场合(四)价值流图基本框架(五)价值流符号介绍
(六)与价值流相关的KPI介绍
价值流的思想起源于丰田公司,但在开始运用时并没有名称,之后丰田公司以“物与信息流图(Material and Information Flow Diagram)”称呼它,并在实践中采用边干边总结的方法流程来发展。1991年,《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开启了研究及反思丰田之风气后,1996年,几位原作者,Womach等人又编撰了《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一书,轮廓性地阐述了精益生产的五大模块,把精益生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对于其中价值流的具体操作方法见于1998年麦克·鲁斯(Mike Rother)和约翰·舒克(John Shook)撰写的《Learning to See》,在这本书里作者总结了价值流及其应用方法,并在随后的推介中得到了制造业特别是汽车行业的一致认同和好评。但其时的价值流图析,也存在局限性,就是对象较多地局限在一个工厂内,我们知道,几乎所有产品都不能在一个工厂内完成,其价值流一般都要经过若干个工厂、供应商,甚至这些工厂在不同的国家。仅对一个工厂进行价值流图析虽然可以消除这个过程中的浪费,但要完全消除浪费,就要对整个价值流进行分析。
(一)价值流定义
价值流就是一个产品通过其生产工程的全部活动(包括增值及非增值价值的活动)。
其中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有两个流程特别重要: 1.从原材料到交付客户手中的生产流程。2.从概念到投产的设计流程。
如一个产品的流动,应该是至少不少于郎咸平先生所谓的“6+1”,包括顾客要求收集、分析、概念设计、产品设计、工程开发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供应商及订单管理、生产交付、销售(含渠道及终端)、客户服务等,将历经很多制程工序,需要许多公司工厂甚至要跨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狭义的VSM中,我们主要讨论工厂内的价值流,即精益生产相关联的产品中从顾客需求到产品交付的生产流,它也是现阶段我们努力实施精益生产的主要领域。
(二)价值流意义
1.发现浪费及问题的工具。它从宏观角度,从input-output的流程上审视业务及制程,可以让你轻易看到浪费源(隐蔽的工厂:过多的库存、重工、时间浪费、搬运、检测等),从而为企业进行持续的、系统化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2.通用语言。价值流可以作为流程、制程改善的通用语言,使得不同部门间容易沟通。
3.确定及区别改善重点的优先次序的工具,避免“只挑容易的”来改进,使改善的投人回收比最大。4.价值流技术是编制改善计划及实施计划的基础。
(三)价值流使用场合
六西格玛理论中,有一个重要工具-FMEA,在进行初试分析的时候需要用到它,以指引改善方向;当已进行一些改进后,再进行FMEA分析,以确认改进是否达到效果。所以FMEA是六西格玛质量改进过程中的一项串联总体改善方向、阶段及总体总结的重要工具。
价值流分析在精益生产中的作用,就如同FMEA一样,起着总体改善方向指引、阶段及总体成效总结的串联作用。
(四)价值流图基本框架
A区域是客户区域,需要了解客户需求量、交货频次、运输方式等。
B区域是供应商区域,需要了解供应商供货方式、交货频次、运输方法等。
C区域是信息流区域,需要了解信息从客户到企业生产计划部门,从市场计划部门到供应商和内部各厂之间的电子/手工信息传送方式、控制点控制方式、交货需求等信息。
D区域是作业流物流区域,需要了解原物料从供应商开始,经历企业内部各主要生产环节直到做成成品交货的作业流、物流流动的全部步骤,物流停止区域—各仓库的分布。
E区域是数据及时间框,它是记录上述A, B, D各区域的相关重要KPI数据,并对于整个生产物流、信息流的运作效率、平衡性、浪费藏匿点作出评价,便于在此基础上作改善。
(五)价值流符号介绍
(六)与价值流相关的KPI介绍 1)Takt Time
有许多IE对Takt Time, Cycle Time, Lead Time, Neck Time, Standard Time这些名词较为混淆,在下面我们将对其详细讲解。Takt Time,又叫节拍时间。Takt是一个德语词汇,表示像音乐节拍器那样准确的间隔时间,它本来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机制造工业中使用的一个生产管理术语,意指把飞机移动到下一个生产位置的时间间隔,所以又常常被叫做产距时间。这个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丰田公司被广泛应用,并于60年代晚期推广到丰田公司所有的供应商。
Takt Time基本特点是直接面对客户需求,是由客户决定而不是内部自然产生的。其基本公式: Takt Time=计划工作时间/客户需求
可用的生产时间除以顾客需求量,计划工作时间是排除停机、临时休息、换模等无效时间的净时间。
例如一个机械厂每天运转480分钟,顾客每天的需求为240件产品,那么节拍时间就是两分钟。类似的,如果顾客每个月需要两件产品,那么节拍时间就是两周。使用节拍时间的月的在于把生产与需求相匹配。它提供了精益生产系统的“心跳节奏”。
Takt Tim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目的是平衡每个制程以便达到连续流动。因为客户需求变动所以我们需要有不同的T/T,一个精益企业/制程应该有能力对客户需求变化作出反应。一个精益的制程有能力灵活地应对顾客需求而不是建立库存以补偿客户需求波动。
丰田公司通常每个月评审一次节拍时间,每10天进行一次调整检查。
2)Machine Time和Cycle Time 机器时间(Machine Time, M/T):机器生产一个周期时间(但调机、换刀等非增值时间不计在内)。
周期时间((Cycle Time,C/T):指作业者一个人进行标准作业时,标准状态下完成一个动作循环的时间。
周期时间一般不考虑机器时间与人作业时间和是多少,而是直接取产品的生产周期。比如表2.12所示作业:
在这里,机器时间40s,人动作时间5s,合计周期时间45s。看表2.13情况:
在这里,机器时间40s,人动作时间20s,合计周期时间还是45s。看表2.14情况:
在这里,机器时间40s,人动作时间65s,合计周期时间是65s。所以说,周期时间观察对象是产品周期,但不仅仅涵盖设备周期时间。在精益生产中,周期时间和机器时间是可变的,根据客户需求根据不同的T/T而变化的,这是周期时间和以后讲的标准时间的差异之处。
3)L/T: Lead Time是前置时间,广义上指从客户下订单到交货取回货款之间的时间,狭义上讲就是半成品在制程内的流转时间。L/T基本上由两部分时间组成,即L/T=加工时间+停滞时间。
在分析生产实际时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三部分,即L/T=制程内加工时间+制程间搬运时间+制程间等待(库存)时间。
它的公式是:L/T= WIP数量xT/T(利特尔法则Little's Law)。如何计算L/T:(1)制程内W/P对应L/T=WIP数量(制程内所有WIP数量)xT/T(本制程T/T)(2)制程间WIP对应L/T=WIP数量(制程间所有WIP数量)xT/T(下制程T/T)①L/T时间短的优点。
1)预测准确,资源准备有序。L/T短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做太久的市场预测,这就避免了L/T过长带来的预测紊乱,使得企业在做市场安排时井井有条,不会浪费资源。可以想象,当预测不准时,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会多准备资源,如设备、人力、场地、原材料、零部件、辅料等资源,那就无形中浪费了许多资源。2)交货时间短。像服装公司ZARA,它从概念到上市只有两周不到,而国内一般工厂需要3个月。在这个案例中交货期长的话就容易失掉客户,交货期越短越容易响应客户的需求,赢得客户。
3)库存少,库存费用低。L/T时间短,从采购到出货时间短,中间品和库存也会低,库存费用相应也会低。据初步估算,实施精益的企业其库存可以比原先降低80%以上。
4)在制品少,中间费用低。L/T短的前提是生产的连续性和流动性。这就要求生产各制程、各工站的平衡性要好,同时还有生产批量的规模变小,线平衡好,生产批量小那么结果就能大幅度压缩在制品,保持最小的W/P和中间费用。5)工程变更时损失小。工程变更ECN,当然还有设计变更DCN在制造过程中是正常的,会频频出现的。那么在L/T时间短、库存及在制品都小的情况下,制造系统可以将工程变更产生的仓库“积压品”降至最低,而至损失最小。②生产批量对于L/T的影响。生产批量对于L/T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批量大则L/T长。一个制程3个工站A,B,C各自周期为1分钟。如果批量为100,那么从现在开始计时,100分钟后这批半成品才从A制程出来,同理300分钟后才从C制程出来为成品。即便客户只需要1个产品,也需要等300分钟。如果批量为1件,同理,3分钟后客户就可以拿到第1个产品。效果有很大不同。最后拿到第100个也是要等到300分钟但只要客户不是以100为单位成批要货,那么小批量在L/T上的优异表现是毋庸置疑的。③缩短L/T时间的方法。要缩短等待时间无非三种途径: 1)让各制程生产同期化,制程间等待时间最短;2)搬运时间缩短;3)加工时间缩短。
④WIP(Work in Process,在制品)。WIP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宏观上说,WIP是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到成品入库为止,处于生产过程各工艺阶段尚未完成的各种制品的总称,不含素材及成品。微观上说,生产线上所有没有变成成品的半成品都是WIP,包括等待中的、加工中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厂突然停电,一切活动停下来后,所有存在的半成品都是WIP,因为它占用了资金和资源,与增值与否没关系。
⑤ΣLT。总前置时间任(ΣLT):是制造过程中所有制程的L/T的总和。对于制造过程而言,也就等于MCT(Manufacturing Cycle Time),指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交货的全部制造时间的总和,就是将产品交付期加上将产品运输到客户的时间。包括处理订单的延误、将订单输入生产系统的时间,或由于顾客订单超过生产能力而导致的等待时间等。简而言之,就是顾客要为产品等待的总时间。⑥VAT。增值时间((Value Added Time, VAT):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实际为顾客增加价值的加工时间。这类加工包括四类,即第一类是改变产品物理特性而增加产品价值的作业;第二类是改变产品化学特性而增加产品价值的作业;第三类是对零件进行组装而增加产品价值的作业;第四类是对产品进行包装而增加产品价值的作业。
下面用一个案例解析一下L/T, VAT, NVAT, W/H, Cycle Time。的关系。
在左边制程中,周期时间是30秒,而增值时间只有10秒,那么另外的20秒就只好闲着,就变成了非增值时间。后面仓库的库存是50pcs,那么这里的非增值时间就是30x50=1500秒,如果计算整个制程的L/T,就要作业过程和库存制程相加,那么就是1500+30即1530了。关于VAT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多任务站中,3个工站的Cycle Time分别是10, 12, 15秒,节拍时间是15秒,那么如何计算VAT? 正确答案:VAT应该是10+12+15=37秒而不是45秒。
解析:两个时间即45和37中间的8秒就是等待时间,这样浪费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一定要记住,L/T是个实际测量值而不是理论计算值,是个output而不是一个input。好比我们在吃饭,从点餐完毕到上菜的时间就是L/T,没有必要去计算饭店内部各环节的时间,例如下单到厨房、备菜、切菜、烧菜、等待上菜等,如果那样是舍本逐末,注定事倍功半或者无功而返。
第二篇:丰田的人力资源价值流
丰田的人力资源价值流
2010-12-20 16:39:26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虽然有许多企业成功复制了丰田模式的一部分,但是很少能够创造像丰田这样的文化,丰田文化使得丰田能够培养出不断致力于持续改善的杰出员工。丰田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积极创建和培育人力资源池。丰田并不是简单地建一个工厂,然后一直等到潜在的员工送上门时才开始录用。相反,丰田有一套经过精心规划并富有战略性的流程来创建和维护这个合格的人力资源池。丰田认为,内部的成长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和繁荣。丰田在一个地区新建工厂,并从头开始创建适合当地的丰田文化。丰田在新工厂的创建上具有罕见的优势—它能与员工们一起从头开始。
丰田习惯于在雇用之前就开始影响员工。在日本,丰田通过与当地教育系统合作的方式,启动将年轻人带入丰田文化的准备程序。在中学时期,日本的丰田高中就要对学生们进行职业兴趣和才能方面的评价,并给出相应的选择和指引。在这里,学生们除了继续学习核心教育课程外,还要学习丰田模式,包括汽车制造技能、TPS的构成、价值观、团队工作中人际关系的组成以及丰田文化。
《丰田模式》这样描述了其对TPS流程的信念:“正确的流程将产生正确的结果。”我们可以将该信念拓展到人力价值流上—以正确的方式投资于员工培训将产生正确的结果。
员工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深深地植根于公司的理念和原则,丰田模式的核心是对员工的尊重和持续改善。丰田文化从丰田成立伊始就不断地发展,并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领导者深信“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员工的投资”。
第三篇:价值分析
价值分析理论:观点与应用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丁道勇
[摘要]价值冲突是当代社会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事实。价值分析理论在分析价值冲突来源的基础上,重新连接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其价值分析程序有助于价值冲突的解决。将这个理论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价值冲突。
[关键词]价值冲突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价值分析
生活包含多种选择,涉及不同的价值。因为无力应对其中的价值冲突,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乱象便纷纷涌现。人们在价值问题上丧失对错标准,甚至放弃对自己的价值做理性判断,这些问题在“多元”之声日益强大的今天愈发明显。价值分析理论致力于分析和解决价值冲突,其理论观点可以为学校道德教育应对社会问题提供参考。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这个理论就已经比较完备,例如1971年美国“全国社会科教育学会”会刊就对这个理论做过介绍。但是,中国大陆学术界一直没有系统介绍过这个理论,这与该理论的潜在价值是不相称的。
一、价值分析理论的发展
价值分析理论包含许多人的贡献,例如弗伦克(Jack Fraenkel)、亨特(Maurice Hunt)、梅特卡夫(Lawrence Metcalf)、奥利佛(Donald Oliver)、谢费(James Shaver)、库布斯(Jerrold Coombs)、考夫曼(Dana Kurfman)、梅克斯(Milton Meux)、查德维克(James Chadwick)以及纽曼(Fred Newmann)等人。其发展历程是在反对道德专制主义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向法理学教育传统的回归。
1.道德专制主义
道德专制主义(moralism)试图把道德教育作为普及特定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这种学校教育应用榜样、故事,仪式以及环境影响等方法,带有布道的色彩,与奖惩系统相联系。道德专制主义的道德教育目标,完全受社会倾向的制约。如果社会道德具有不确定性,年轻
[1]人通过这种教育接受到的将是相互冲突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复兴的品格教育运
动,其理论基础与道德专制主义颇有共性。价值分析理论采用与之相反的思路,相信学生具有足够的理性判断能力。
2.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对人类知识的确定性做出分析,认为只有事实判断可以证明,而所有的价值判断都不可证明。这样,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成了与认知无关的事,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相互影响被轻视甚至忽略。与这种观点不同,价值分析理论认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严格区分是一种误导。事实是,每一个事实判断都同时表达某种价值判断,例如“你是一个贼”这个判断既描述了事实,也表达了不赞同的态度。事实与价值判断并非截然不同,而是一个连续
[2]统一体的两端。后文对这一观点还有补充。
3.法理学教育模式
奥利佛和谢费创造了法理学(Jurisprudential)教育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学生设想自己是法官,其职责是倾听各方证据,分析各方立场,经过权衡做出最佳决策。这个模式的[3]特色在于帮助人思考自己在重要的法律、伦理、社会问题中的位置。与一般的批判性思考
不同,法理学模式关注的不是产生不同观点的信息本身,而是这些信息带来的争端。所以,[4]应用该模式的教师常以阅读煽动性的信息为讨论起点,随即转向隐含的问题或争端。价值
分析理论与法理学教育模式一样,力图澄清争端的根源,并将这种澄清视为解决冲突的方法。
二、价值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
1.价值冲突的根源
价值冲突可能是个人内部的,也可能是人际的。每一个体互不相同,同时又选择过群体
[5][6]生活,这就形成了各种人际间的不一致。我们感受到的内外部价值冲突多种多样。首先,价值冲突可以表现为价值判断性向上的不同。例如,对中学生恋爱现象,有人赞成,也有人嗟叹。其次,价值冲突也可能是价值判断视角上的不同。例如,有人认为中学生恋爱是好的,因为这是他们个人情感的自然表达;有人认为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这个年龄恋爱不好。另外,按照奥利佛的观点,人们思考社会价值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除了做“是”或“否”的二歧判断外,还可以将社会价值作为空间架构,对行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接受做判断。
[7]此即价值冲突的第三个分类维度。例如,有人认为中学生恋爱完全应当禁止。性向、程度上不同的观点,可能都是出自同样的判断视角。
价值分析理论并不认为价值冲突的类型差异是关键,而是将分析重点放在冲突的根源上。这需要分析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应用评价词对价值对象进行评价的过程。价值对象包含不同侧面,接受不同的事实描述,相应的也就需要不同的价值标准。价值判断
[8]正是参考这些事实描述和评价标准,并且实际上需要参考多组标准。也就是说,对某一个
价值对象的价值判断,可能是基于不同的价值标准。这些标准使我们能够对价值对象不同方
[9]面的特征做出独立评价,但是它们并未提供整体评价的基础。由此,价值判断过程成为各
种价值冲突的来源。具体来说有三类:其一,定义问题,涉及词汇的使用或意义;其二,事实问题,有关周围世界特定事件的准确性、真实性;其三,价值问题,有关特定社会、政治
[10]行为原则的相对重要性。
2.连接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价值分析理论认为,对价值判断的认识存在两个误解:第一个误解是试图用证明事实判
[11]断的方式来证明价值判断,第二个误解是认为价值判断仅仅表达了评价者的态度或情感。
前一个误解,令人们对价值判断的评判归于无效,例如不能简单由“未婚妈妈增多”这个事实描述推导出“婚前性行为不可取”的价值判断。后一个误解,令人们最终放弃对价值判断的评价,例如认为是否剽窃纯粹是个人选择,只能依靠自然后果或国家法律的约束,放弃对价值选择的理性判断。这两个误解都低估了人对价值冲突的干预能力。逻辑实证主义区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认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与事实判断的标准不同,我们不能用证明事实判断的方式来证明价值判断。这个观点固然有助于排除第一种误解,但是如果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做势如冰炭的划分,就可能导致第二种误解。
价值分析理论对价值判断进行分类,让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建立联系,从而回避了上述
[12]两个误解。弗伦克区分了四种价值判断:判断A,表达个人爱好,例如“我更愿意听交响
乐而不是看芭蕾”;判断B,以群体的共同意见为判断依据,例如“任何艺术商都知道这幅画值1500美元”;判断C,定义性价值判断,例如“民主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判断D,建议性判断,例如“美国应该向那些经受饥馑的国家提供食物”。其中,A、B判断,同时也就是事实判断;C、D判断,可以转变为事实判断,例如D的完成需要对“美国”、“经受饥馑的国家”分别做事实判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连接,使价值问题不再难以捉摸。价值成为理性分析的对象。
3.价值分析的程序和价值冲突的解决
价值分析理论认为价值判断的合理性是可以接受分析的,通过适当程序能揭示价值判断过程所涉及的各组事实描述、价值标准。由于价值判断过程也是各种价值冲突的源头,所以这个分析过程也就是发现和解决价值冲突的过程。不同学者提出的价值分析程序不尽相同。
三种分析程序,虽然具体步骤有差异,但都是基于对价值判断过程的认识。它们要求认定价值判断中的事实描述、价值标准以及其他可能的选择。以库布斯等人的六步分析法为例,各种价值冲突可能来源于定义、事实或者价值问题,表现为六步法中某一个、某几个环节上的冲突。价值分析解决价值冲突的策略,也是按照这些步骤来施行。按照梅克斯的建议,解决价值冲突的策略包含六个部分,与六步法对应,包括减少价值问题解释的差异、减少采集的事实间的差异、减少事实真实性的差异、减少事实关联性的差异、减少初步价值决定中的[16]差异、减少检验价值原则时的差异。
价值分析的程序与价值冲突的解决程序可以合一。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则教学生进行价值分析,同时就是教他们化解价值冲突的能力了。
三、价值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价值冲突是一种生活事实,教师不能无视这一点。面对价值冲突,学生需要来自成人的帮助。在为教学活动处理价值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价值分析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程序。
1.价值分析的教学程序
与价值分析的程序一样,不同学者提出的价值分析的教学程序在具体步骤上也不尽相同。查德维克介绍了价值分析教学的基本程序,包括选择主题、提供适当的物质资源、提供适当氛围,列举正反意见并排序、课堂讨论、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案、提问与解答阶段、观察
[17]与建议。这个基本教学程序主要是供给教师基本步骤,允许教师引入变化。弗伦克提供的帮助学生思考价值问题的教学策略包括:澄清个人价值、识别他人的价值、比较和对比价值、[18]发展同情心、探索价值冲突、定义价值术语、评价各种建议。梅克斯提供的解决冲突的步
骤包括:记录初始的价值判断、记录和调整正负两方面观点、对正负观点进行排序、识别冲突的重要来源、比较和修正主要冲突源的证据卡、对修正后的正反两方面观点进行排序,比较和修正价值原则、检验、比较修正后的价值原则、修正价值原则、比较最终的价值判断。
[19]这些教学程序的共同点是帮助学生明确价值判断的事实根据和价值标准,学生得以进行理性、可信的价值判断,进行理性、可信的价值判断的能力和倾向也得到发展。
2.价值分析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价值分析教学对师生角色都有一些要求。教师不单是倾听者、提问者和澄清者,而是更为积极的咨询者、建议者。教师鼓励学生从事必要的智力活动、挑战学生应用的价值标准、[20][21]评价学生的决策是否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学生参与价值分析,需要一些能力准备。他
们要熟悉社会的价值信条,具备澄清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对当代政治和社会公共问题有一定
[22][23]知识。另外,为完成价值分析,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也必不可少。
四、价值分析示例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的故事在道德教育领域广为人知。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最初用这个故事发展道德判断访谈法。道德是一种价值,所以这个故事可以视为价值冲突。对照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明确价值分析的特点。故事的主人公叫海因茨。他的妻子不幸罹患癌症,但恰好有位医生发明了对症的药。这种新药太贵了,海因茨买不起。海因茨知道,如果不服药,妻子就会死。于是,海因茨开始考虑要不要去偷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无论偷与不偷,都一定是经过了痛苦的选择。两种分析的过程表2。
对海因茨最终决定的价值分析,帮助他澄清了自身不幸的各方面事实。偷与不偷,大部分事实基础是相同的,例如,海因茨因为担心失去照顾决定去偷药时,也一定注意到“偷药触犯法律”这个事实。不同决定的事实基础是海因茨对各项事实的重要性排序不同。这种不同与海因茨秉持的价值标准的相对重要性有关。也就是说,海因茨既可能有“自利”的考虑,也会想到“法律”。两个价值考虑的相对重要性,影响最终决定,构成决定的价值基础。解决海因茨两难,可以借助六个价值分析程序展开。例如,第1步,海因茨要了解这个不幸中哪些价值相互冲突,以及自己对这些价值的重要性如何排序。第2步“采集有关的事实”,除了表格中列举的事实以外,海因茨需要做很多事实判断,包括“有没有其他方法筹到药费?有没有替代药物?凭借一己之力能否偷到药?”只有充分考虑了所有的可能以后,才能过渡到下一步。在海因茨准备好事实基础与价值基础之后,他的决定就明确了,并且要么准备好承受法律的制裁,要么承受丧妻之痛。
与价值分析相比,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不关心价值冲突的解决,把认知冲突视为发展道德认知的契机,所以禁止对相关事实的进一步考虑,认为高发展阶段的人不会采用低阶段的推理方式,高低水平之间不存在冲突。但事实上,不同阶段的人都会综合考虑各方面事实,低阶段的人珍视的事实,高阶段的人也会考虑。与价值分析理论相比,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似乎是告诉人们在遇到价值冲突时不要想得太多。这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去较远。
五、简评
价值分析理论主张对政治、历史或社会问题进行严肃的分析。在遇到价值冲突时,人们可以获得帮助。并且,帮助个人分析和解决价值冲突的过程,也能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
[24][25][26]但是,价值分析理论一样有局限。
1.价值分析很难被自觉运用
不论价值分析的程序多么有力,如果人们不善于应用,还是不会发生效力。价值分析提供了分析价值判断的精致程序,这种程序更类似哲学家对道德问题的专业思考,而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应用规则很难像专家那样计算。在对自己的道德决定进行理论化时,人们倾向于接受实用动机的驱动,而不是寻求真理或者寻
[27]求哲学家的答案。哲学家所致力的那些道德理论,对非正式的道德决策行为几乎无用。
这样,价值分析的教学在学生看来,很可能变成一种有趣的教学游戏。在生活中遇到价值冲突时,他们还是会采用非理性的、直觉的反应方式。
2.解决价值冲突的能力有限
价值分析理论试图定位价值冲突的来源:有时价值冲突来自对事实的认定,有时价值冲突来自相关的价值标准,有时价值冲突来自两者的相关性。但是,在经过价值分析以后,如果价值冲突不是来自这些方面,而只是个人选择价值标准的不同,那么冲突就没法解决了。就是说,价值分析理论放弃对不同价值标准的重要性进行衡量的努力。另外,价值分析致力于澄清不同价值判断背后的价值冲突。这样做,固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种种误解、非理性行
为,让冲突的来源更为明晰。但是,原则的冲突在实际生活中未必会出现。有时,人际间的价值冲突不需要明确乃至激化,而是要模糊处理。
第四篇:改善民生的现实价值
改善民生的现实价值 王
涛
(聊城大学 法学院,山东 聊城,252059)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民生问题内涵诠释所谓民生问题,是指与国民的生计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等生活必需方面,关系着国家发展与社会和谐。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非常重视民众的生计问题,但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文化大革命”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民生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几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可以说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要特别注意的是,民生问题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 的不断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会不断扩展,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目前,我国的民生问题已经不是老百姓流离失所,吃不饱饭的问题,而是老百姓如何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就业、教育、分配、社保、医疗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待遇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更加注重民众的利益,维护老百姓的生存,促进老百姓的发展。有学者把民生问题总结为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民生问题的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机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民生问题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民生问题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
当前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稳定,中国的发展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将解决民生问题列为首要的目标,并且开始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L2]。改善民生对社会、国家、个人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改善民生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一直把公平正义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2005年 2月 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温家宝同志在 2008年 3月 18日答 中外记者问时,明确指出:“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
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对社会公平正义孜孜以求的重大成果,是符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的公平正义的含义。改善民生是现阶段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民生问题事关民众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实践看,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大都与社会公正问题密切相关。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实现了小康。在中国的社会物质财富获得了巨大增益的前提下,解决民生问题就成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从具体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大多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因此党和政府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才能切实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目前,党和政府提出的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在教育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义务教育免收学费杂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明确了教育事业的公益性等措施;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在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强调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明确提出初次分配也需要考虑公平问题,再分配要更加突出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这一制度安排来解除人民的诸种生活后顾之忧、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价值取向;在医疗卫生方面,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快速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可以预期,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在近年内得到确立,它将从根本上免除国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总之,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美国学者博登海默在其著作中提到:“秩序是指在 自然界与社会进程运转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 秩序是法治所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因为秩序使社会活动可以认识和预测,为人们社会交往与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并且一切价值的实现都有赖于秩序。“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统治者的政治统治只有持久性地获得人民大众的衷心拥护、支持、认可,换取执政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可靠来源,才能形成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否则就很难真正跳出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中国历代王朝频繁更迭往往是由于民不聊生,老百姓揭竿而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也是无视甚至损害人民的切身利益。事实反复证明,愈是重视民生问题,一个政权就愈巩固,反之,则面临崩溃瓦解的危险。目前,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 目的成就,不仅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新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出现,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有学者把 目前我国的民生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收入分配失范与不公带来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二是劳动关系失衡带来的劳动者权益不断受损;三是传统户籍制度下的流动人口和城市固定户籍人口的利益分歧带来的对农民工的歧视现象;四是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
这些与民生有关的社会问题正在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严重威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改善民生的秩序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善民生有利于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是党和政府赢得民心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获得和保持执政合法性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就必须高度关注并不断改善民生,否则,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将会失去前提和基础。改善民生能够为政治合法性的增强提供“民心”支撑,有利于党和政府在人心向背的关键问题上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选择。第二,改善民生有利于促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顾名思义如同橄榄——“两头小,中间大”的似球状体,它所表明的是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两极”很小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从全球视域来看,世界上许多的现代化发达国家都是这种结构,当然也正是这种结构铸就了许多国家今 日的发达和辉煌。因为,庞大的中产阶级具有对社会贫富分化较强调节功能和对社会利益冲突较强的缓冲功能。一个社会的理想类型是衣食有余、人人富足、共同富裕,但我们必须默认人的禀赋能力差异和社会对效率的“选择性激励”,所以所谓人间的富穷都必然相对地存在,而正是人际效用比较所体现出的正常差异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是,目前中国现实的社会结构离“橄榄型”社会结构的目标还很远。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当前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 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 10% ~15%。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重视并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促进“橄榄型”结构的形成有效方式。通过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通过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步人中产阶层提供充分的机会。另外,通过必要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开辟绿色通道,特别是为弱势群体的发展和创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第三,改善民生有利于缓解社会分化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资源重组,加快了社会分化的速度,使一部分人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强势群体的行列,同时也使一部分人沦为弱势群体。作为强势群体,他们或是拥有较多的经济财富,或是拥有定的政治权力,或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了相当大的社会能量,对整个社会生活开始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他们占有的社会资源多,使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政府的某些政策。由于他们更多地受到社会的青睐,民生问题的凸显对于强势群体来说较少波及。民生问题最突出地反映在弱势群体身上,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是民生问题凸显的主要原因。在日益攀升的房价面前只能望房兴叹,想拥有一套 自己的相对来说比较理想的住房似乎成为天方夜谭。昂贵的医疗费用,或者把他们拒之医院的大门外,或者使他们从温饱甚至小康重新坠人贫困。就业问题没有保障,使他们失去了职业安全感。社会保障的缺位,使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在教育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异分布,因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而影响了素质的提高,在竞争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变得那样的不容易。弱势群体如果长期缺乏来 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和照顾,会造成他们心里的失衡,可能会在一部分人中间产生“仇富”和“仇视社会”的不正常心态,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改善民生能够有效协调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 民的幸福安康。
四、改善民生有利于人权的保障人权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人”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所现实享有或者应该享有的获得必要社会条件的权利。人权观念表达了这样一种主张:一个人,仅因他是人,作为人他参与了社会的缔结和构建,不管其社会身份和实际能力如何,应该享有某些权利。这些权利与他作为人的属性和发挥人的作用相伴随,并因此是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在世界范围内,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所有法治国家的基本准则。人权已经成为规范和影响立法、执法和司法运行的基本法则。人们越来越多地以是否符合人权保障为标准来评判国家法治水平的高低。中国发展人权事业的基本立场是:坚持生存权、发展权的首要地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同时不断发展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人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中国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人权保障事业不断法律化、制度化。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标志就是要有完备的并能充分保障人权的法律体系。
民生问题主要涉及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权的首要方面。改善民生的人权保障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民众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维护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众生存权的保障方面。所谓生存权,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公民应当享有的、由国家依法保障的使人成其为人的最基本权利,它包含最基本的生命保障权、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权以及最基本 的文化生 活保 障权三个层 面的 内容。生存权的本质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最基本权利。没有生存,人类就不可能进行任何活动,没有生存权,人权也无从谈起。改善民生通过社会救济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制度、基础性的住房保障制度等等,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存权。目前,党和政府正致力于构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低水平、广覆盖、有实效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开始全面启动,中小学的书本费和学杂费全部免除,扩大低保范围、提高低保标准,等等;在城市,“三险”开始覆盖全部工人包括农民工,陆续偿还对国企老职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欠账,适当扩大城市的低保范围,适当提高城市的低保标准,以及对于低收入人群进行住房保障的试点,等等。
这些改善民生的措施将有力地推动对广大民众生存权的保障。第二,民众的发展权的保障方面。发展权可以从两层意义上来解释:一方面,发展权是一种集体人权,是发展中国家及其人民享有的一项权利。发展权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努力下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消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贫差距,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发展权也是一项个人权利。1986年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个人的一项特有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提到,每个人都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个人发展权是获得平等发展机会、参与、促进和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权利。国家对实现个人发展权负有主要责任.《发展权利宣言》第 8条指出,各国应在国家一级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每个人在获得基本资源、教育、保健服务、住房、就业、收入公平分配等方面机会均等,以实现个人发展权。在这里,发展权是从个人权利的角度来解释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目的,也是改善民生的最终价值追求。发展权是一项独立的不可为其他人权所取代的基本人权。发展权与其他基本人权一道,对主体的价值和尊严、独立性与自主性以及权威性起着决定性的不可取代的作用。改善民生通过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保护民众的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方式,来保障民众的发展权。
[1]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OO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O07.
[3][美]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EM].北京:人民出版社,2OO6.
[5]龚向田,龚向和.生存权的本真含义探析[J].求索,2OO8,(3).
[6]郝明金.论发展权[J].山东大学学报,1995,(1).
第五篇: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研究
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研究
摘要:财务报表分析是以企业基本活动为对象,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信息来源,以分析和综合为主要方法来系统认识企业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报表使用者了解过去、评价现在和预测未来,从而改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依据分析主体不同而不同。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是指“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有多种。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是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企业价值,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从而做出合理决策,最终达到市场有效。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财务报表来揭示企业价值的问题。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价值研究
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价值的载体 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是人们评估企业价值、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和识别企业优劣的主要手段。因此,正确理解和利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信息.以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一、财务报表是否反映企业价值
(一)财务报告——反映企业价值的载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公开披露财务报告己成为联络社会经济生活的一根重要纽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外财务报告把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互相传递.从而把市场组织和运作起来。财务报告始终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财务报告给企业价值评估提供各种资产的价值、企业整体资产的收益能力等重要数据。可以说.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实质上就是企
业价值的反映过程。
(二)财务报表分析——分析企业价值的工具
财务报表分析有助于在所提供的历史财务会计数据和使用者所关注的未来的盈利及现金流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财务报表分析技巧使得使用者能够深入分析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历史数据,来了解企业过去、现在以及持续获得盈利和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 要了解这些需要运用各种评价管理者经营和财务业绩的技巧和标准,识别过去的现金收付,评价公司收益质量.估计经营及财务风险水平,衡量其潜在贷款能力.以及证实或否定早期的预测和评价。
(三)影响财务报表分析质量的因素: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通过财务报表的会计数据.可以初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识别企业的优劣。预测企业的未来。但是企业财务报表数据所反映的内容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许多报表项目是独立地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 为了使财务报表表达和传递的经济内容更加明确和清晰.需要使用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适当的解读 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可以高效、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使报表使用者能够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对企业的未来前景进行预期,为报表使用者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方法保障.是报表使用者认识企业、分析企业和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工具、手段。
二、传统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
(一)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
1.历史成本法。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反映了企业投资的结果,右方是企业以往融资的结果.左右两方共同反映了企业的财务和资本结构.可以看出企业拥有资产的原始投资。但是这些资产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利益是看不出来的 而能够给
企业带来多少经济利益是企业拥有资产的本质所在.也是企业价值评估的关键所在.显然现有的资产负债表不能提供这一重要信息
2.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强调收入按照实现原则确认其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致使收入、费用的确认与现金流入、流出产生一定的时间间隔.而利润表不能提供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关系的信息
3.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在强调其会计信息货币性的同时. 丧失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非财务信息。而非财务信息对企业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所采用的货币计量却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二)分析理论、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的局限
1.在我国.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研究较缺乏。尤其是现在大跨国公司的出现.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和分析体系与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分析工作不能专业化。我国专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师出现较晚.财务报表的分析工作没有专业化。
3.比率分析法作为主要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除了要看到它的适应性强外.还要充分认识其局限性的一面:比率分析属于静态分析.对于预测未来并非绝对合理可靠,但预测未来却是评估企业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各项指标缺乏统一评判的标准.财务指标很容易被人为操纵,从而使报表使用者得出错误结论.做出错误决策。
(三)分析过程的局限
1.分析过程重“量”不重“质”,大量单纯数量指标,忽视问题性质分析
2.目前使用得最普遍的分析方法是比率分析法,其使用的各种数据都是过去资
料.虽然对预测未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远远不能作为判断的绝对标准。这是先有经济业务发生、后编制财务报表、再对报表进行分析这样一个过程所造成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评估企业价值意义不大。
3.在实践应用中.对现金流量只重视编制,不重视分析。由于现金流量表出现得较晚 人们对它的分析重视程度还不够。但由于现金流量表的计量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计量基础的不同决定了对它的分析意义非常重大.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和预测是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四)指标体系的缺陷
在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中.财务指标是分析和决策的主要依据.报表分析者主要依据一系列关键的财务指标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财务指标有“酌定性”行为.可导致财务指标“监控”作用弱化。
三、现行流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比较分析
(一)对现行财务核算模式的改进我们对财务会计报告改进的思路是在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披露的信息,以满足企业价值评估的需要。首先,在计算企业收益时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结
合起来计量收入的实现与费用的发生 收付实现制虽然不能准确反映各期的损益.但它确认的收益排除了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按收付实现制确认的收益是实实在在的。如果能够将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可以揭示当前利润与未来现金流量的关系,可以准确地为计算企业价值提供依据。其次。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非财务信息。通过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以便根据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对折现率进行调整. 使折现率包括风险因 素.使企业价值更现实
(二)充分利用和分析现金流量表
一个企业若要维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应当既保持足够多的收益.又保持足够多的现金流量。在某些特定时期.现金流量甚至比收益的重要性更大 现在人们对现金流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现金流量分析是确定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的有力工具 在评估企业价值的过程中.现金流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金流量是预测企业未来前景的重要工具 正是由于现金流量分析的重要性,自从现金流量表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有关现金流量的财务指标也不断出现。但概括起 来说,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这在客观上给财务分析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补充增设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评价
财务指标主要是以价值的形式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而许多不能以货币计量的重要资源如优秀的人力资源、完善的销售渠道、顾客的满意程度等在报表中无法得到反映。虽然在目前阶段财务指标应占重要地位,但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报表分析者需要非财务指标的趋向越来越强烈。因此。我们需要增加对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如人力资源、新产品开发率、产品质量、产品合格率、客户满意率、市场占有率等等.这些非财务指标在帮助财务报表分析者做出决策时非常重要
近年来.许多企业已经在重新考虑该如何评估本企业的业绩 他们认识到新的企业战略和竞争环境需要新的业绩评估系统 目前他们正致力于为自己的企业制定和发展这些新的业绩评估系统。其核心旨在确定企业战略.评价经营业绩时,同等对待或更为重视市场份额、质量和其他非财务性评估标准.而不是当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产生矛盾时.总以财务指标为准。一些企业决定把产品质量、市
场占有率、人力资源、客户满意程度纳入企业的正式评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