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大支模架坍塌事故的分析和预防措施2015
高大支模架坍塌事故的分析和预防措施
陈擎
摘要:近期建筑行业安全事故中,模板坍塌仍占了较大的比重。本文通过对目前建筑施工模板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查找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达到减少模板坍塌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高大支模架坍塌事故共性;预防措施;专家安全方案论证及预压。
在现场施工中,考虑到钢管、扣件原材料在施工中的通用性,施工方便、简单,施工现场大量采用钢管、扣件组成的支模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仍旧事故频发。根据住建部的统计,2011年全国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589起,其中模板事故46起,占总数的7.81%。同一年较大级别的安全事故26起,死亡117人,其中模板坍塌事故就有6起,死亡35人,分别占较大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23%和29.9%。由此可见,支模架坍塌事故不发生则已,一旦发生就极容易出现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1、坍塌事故的共性:
通过对2007年到2014年全国68次支模架坍塌事故样本的总结归纳,可以发现事故主要发生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大跨度屋盖、中庭屋盖、大截面梁等部位。这些部位又多是大空间,高支模施工,空间跨度多在8M以上,结构跨度多在15M以上。事故主要发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为支撑体系局部失稳而导致整体失稳,也有部分是在浇筑前因模板安装过程中材料集中堆放而导致坍塌。
2、坍塌事故的原因:
根据对样本的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单位管理不善,专项方案未编制或者粗制滥造,严重偏离实际情况,技术交底没落实,搭设完成无验收。
(2)作为搭设材料的钢管扣件质量不合格,钢管出现锈蚀变形,钢管壁厚达不到3.0mm,个别不足2.2mm;单个扣件重量达不到0.85kg,螺杆丝口严重缺失;可调支撑螺杆直径小于3.6cm。
(3)支模架体系搭设不符合《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要求,结构三维尺寸偏大,杆件缺失等造成支模架结构刚度降低,承载力低下。支模体系在施工前必须有专项施工方案,方案中杆件的跨距、步距以及异性的结构处都有清晰明确的要求,但施工过程中,由于作业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操作状态、现场杆件的需求量等不可靠因素,导致杆件间距不符合要求,从而致使支模体系荷载量达不到方案要求。如:不重视模板支架底部的基础处理,立杆倾斜,跨距不满足方案要求;水平杆步距过大,缺少扫地杆、剪刀撑,最上一道水平杆未设置或设置不到位,导致立杆自由端超过650mm;扣件扭紧力矩小于45N;支模架连接外架等问题。
(4)支撑体系不满足要求:由于高达支模体系跨度更大,荷载量更大,所以在进行搭设的过程中要求必须采用斜撑、剪刀撑进行整体加固,而在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不按图施工,导致剪刀撑未设置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高大支模体系发生坍塌事故最大的隐患之一。
(5)架体整体结构不到位:由于高大支模体系整体高度超过8m,需要的两根立杆进行对接,则需要注意同一跨内的钢管对接断面不能处于同一断面区域内,同时还要对扣件整体扭紧力矩进行检测。
3、此类事故预防措施及建议
从上面是归纳总结来看,要做到支模架安全施工,必须做到管理、技术两手抓,两手硬。
(1)严格进行方案审批。对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严格把关,根据规范要求,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高度超过8m,或搭设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模板支撑系统必须进行专家论证。施工单位必须制定相关安全保证体系,在施工前施工企业必须对方案进行内审,监理单位则需对此方案进行评审,最后由专家论证提出相关整改意见。
(2)加强现场原材料及构配件的验收。施工单位必须组织专人进行构配件的进场验收。钢管、扣件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的规定,钢管规格为φ48×3.6mm,表面应平直,不应有裂缝、结疤、分层、错位、硬弯、毛刺、压痕和深的痕道,并进行防锈处理。钢管弯曲变形应符合要求。扣件采用可锻铸铁制作的扣件,并进行防锈处理,严禁使用裂缝、变形或螺栓出现滑丝的扣
件,单个扣件重量不能低0.85kg。对于不符要求的钢管扣件必须清退出施工现场,防止因材料批量不合格致使支模架承载力不足而引起坍塌事故。
(3)对主要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责任划分。
实施“三对应”,一是作业人员与作业区域相对号:首先按照施工作业的轴线划分区域,然后将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按作业区域进行登记,做到作业人员与作业区域相对应,明确施工责任。二是按照检查区域明确检查责任,施工单位现场检查人员与检测区域的相对应,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案,明确现场检查责任。三是按照旁站区域明确监理人员责任,做到旁站人员与旁站区域的相对应,监理单位按照区域分配专人对施工过程进行旁站检查,并将旁站人员与旁站区域信息记录在案,明确旁站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责任到人,权责明晰。
(4)借鉴桥梁工程的做法,引入预压法对高大模板工程进行检验。此小点为笔者的提议,尚未有国家现行规范要求,预压法本多用于市政施工,如桥、路等;原理为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和减少构造物建成后的沉降量,预先在拟建构造物的地基上施加一定静荷载,使地基土压密后再将荷载卸除的压实方法。
而在房屋建筑的支模架施工中其实也可采用相关方法,通过预压水囊进行混凝土浇筑前的预压,既能测出支模架整体荷载是否达到要求,还能帮助支模体系进行整体加固,稳固架体。但预压法从未在房屋建筑中进行过试验,同时其在房屋建筑中是否具有操作性还有待验证,加之相关规范尚未出台,本点仅作为参考讨论。
现浇混凝土工程(包括桥梁)施工的钢管满堂支架应进行预压试验,预压分为地基预压和支架预压。而在房屋建筑中则只需要进行支架预压。支架预压技术要求
预压荷载:每个单元内的支架预压荷载应为此单元内上部结构自重及未铺设的模板重量之和的1.1倍,预压荷载在每个单元内宜采用均布形式。
支架预压应按预压单元进行分级加载,且不应少于3级。3级加载依次宜为单元内预压荷载值的60%, 80%、100%;每级加载完成后,应先停止下一级加载,并应每间隔12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一次监测。当支架顶部监测点12h的沉降 量平均值小于2~时,可进行下一级加载。
在全部加载完成后的支架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满足下列 条件之一时,应判定支架预压合格: 1各监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lmm;2各监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5)对支模架加载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一是合理加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按由中心向四周均匀扩散浇筑的原则,制定好混凝土的浇筑流程,确保模板支撑体系整体均匀受荷,从而防止支撑体系由于受荷不均而产生的破坏。
二是加强监管。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施工,监理单位一定要派专人进行值班与旁站,确保安全。
结语
第二篇:A3 — 北京西西工程支模架坍塌事故
A3200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下称《规范》)第5.6条进行计算,未限制立杆顶部伸出长度(即《规范》中的a值),据调查,现场管理人员口头交底立杆顶部伸出长度应小于1.5m;《施工方案》未计算施工活荷载,导致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有较大偏差。立杆顶部伸出部分为整个模板支架的最薄弱部位,其长度a的大小对整体支撑架的稳定承载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经对《施工方案》中模板支撑架设计计算章节进行校核验算得知:按“几何不可变杆系结构”验算的结果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按照“非几何不可变杆系结构”验算的结果已达到杆件承载力的极限,采用脚手架的计算方法所得结果也超出杆件承载力限值,因此可判定该模板支撑架方案设计结果已达到其承载力极限值,强度无富裕量,甚至已占用部分承载力安全储备,按该《施工方案》要求搭设的支撑架,处于濒临失稳坍塌的状态,尚未坍塌部位立杆顶部构造尺寸见图3。
图3 立杆悬臂段太长、部分立杆采用扣件与横杆连接
(2)《施工方案》第4.6条“剪刀撑设置要求”未要求设置中间立杆纵向剪刀撑和各道水平剪刀撑,不符合《规范》第6.8.2条第二款“满堂模板支撑架四边与中间每隔四排立杆应设置一道由底到顶的纵向剪刀撑,高于4m的模板支架,其两端与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的规定。
(3)《施工方案》未根据施工现场条件,提出与周边已有建筑结构进行可靠拉接的技术措施。事故部位为21.8m标高、约400m2的中庭预应力顶板,其下部高大空间内东、西、南边有2、3、4层结构边梁及边柱。虽《规范》未作拉结规定,但《施工方案》中技术构造措施如提出支撑架与周边结构进行可靠刚性拉接的要求,可有效提高该高大模板支撑架的结构稳定性,坍塌的支模架。见图4。
图4 支模架无剪刀撑、未与四周已浇结构进行拉结(4)该《施工方案》编制粗糙,无立杆平面布置图、立面图、剖面图、节点详图,无质量检查标准,计算系数取值既不符《规范》,也不符现场常规搭设尺寸,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差。2.3 架体构造问题
(1)对现场残留的模板支撑架勘察时发现,部分模板支撑架无扫地杆,不符合《规范》第6.3.2条(强制条文)的要求。
(2)模板底部部分立杆采用旋转扣件接长,在立杆顶部伸出部分上产生了附加偏心力矩,部分立杆仅与大横杆连接,立杆不落地,严重降低了立杆的承载能力,见图3。
(3)《施工方案》第4.6条规定,剪刀撑沿脚手架外侧及全高连续设置,每六步四跨设置一道剪刀撑。但在现场东南角、西南角未倒塌的模板支架上未发现任何剪刀撑,违反了《规范》第6.8.2条与《施工方案》第4.6条的规定,见图4。(4)《施工方案》规定支撑架步距1.5m,现场实际残留支撑架步距为1.4~1.7m不等。
(5)由现场勘察发现,中庭东南角残留的部分模板支撑架立杆顶部和底部用螺纹钢筋代替可调底座,承载时对立杆顶部产生了附加偏心力矩,大大降低了立杆的承载能力。
(6)现场检测的扣件拧紧力矩为10~40N•m,大多不到20N•m,大大降低了节点的承载能力,不满足《规范》的要求。
(7)现场检测的立杆顶部伸出部分达到1.8m,大大降低了立杆的承载能力,见图3。
2.4 材料质量问题
(1)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钢管规格为φ48×3.5mm,现场测量到的钢管壁厚为2.7~3.5mm不等,其中壁厚为3.0mm的较多,不符合《规范》第3.1.2条的规定。经立杆稳定计算,钢管壁厚为3.0mm时,其稳定承载力比壁厚为3.5mm时降低13%。
(2)扣件螺母厚度大多数在11~13mm之间,有若干仅9mm,小于相关标准规定的14±0.5mm;从现场已经破坏的扣件断口看,扣件有明显铸造缺陷,材质及力学性能有待进一步检测。
(3)现场实测用于模板支撑的可调托撑螺杆直径大部分为φ30~32.7mm,小于标准规定的φ38mm,易产生附加弯矩,降低承载力;可调托撑的“U”型托和可调底座的底板钢板厚度大多数为4.3mm,有的仅3mm,小于标准规定厚度5mm,因此变形严重,且可调托撑翼缘板高度不够,对支撑木方起不到防脱落作用;可调托的U型板与丝杆之间未焊接加筋板,使多数U形板发生变形、断裂,见图5。
图5 可调托撑螺杆偏细、托板变形
3.事故结论
(1)《施工方案》编制粗糙,结构设计与计算存在严重缺陷,不能保证施工安全要求。
(2)搭设的模板支撑架立杆顶部伸出长度过大是本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3)现场搭设的模板支撑架存在若干节点无扣件、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普遍不足、立杆搭接或支撑于水平杆上、缺少剪刀撑等严重缺陷,造成支撑体系局部承载力大为降低,是事故发生的重要技术原因之一。
(4)现场搭设的模板支撑架中使用的钢管杆件、扣件、顶托等材料存在质量缺陷,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技术原因之一。
(5)在模板支架搭设过程中,安全保证体系、安全人员配置、模板支架方案设计审批、安全生产技术交底、日常安全检查、隐患整改、模板支架搭设验收、材料进场验收等管理环节严重缺失,是事故发生的管理原因。
4.事故教训
自2000年10月25日发生南京电视台大演播厅顶盖模板支撑架整体坍塌的重大事故以来,虽生产安全和建设主管部门一再三令五申,要求必须高度重视高大空间模板支撑架安全,认真编好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加强技术和安全管理,以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但仍然未能引起某些施工单位警觉,导致近年来类似事故不断发生。本工程事故不仅伤亡惨重、损失巨大、影响恶劣,也集中反映了此类事故的典型成因,带来沉重的教训与深刻的警示,因此在施工中应注意:
(1)应对高大空间模板支撑架施工安全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采取严格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施工生产安全。如将其混同于一般支撑架,在技术和安全上缺失管理,将可能导致惨重的后果。
(2)应将技术工作放置在安全工作基础的位置上,高度重视技术,安全才有保障。应明确规定合理的安全指标,确保技术措施达到足够的安全度,并制定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技术安全工作做的越充分,安全就越有保障。
(3)应坚决解决施工单位将施工技术安全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技术安全交底材料等)仅用于投标、报审、应付各种施工查验手续的普遍问题,在施工中应严格执行所编制的各种施工安全技术文件,不得随意违反、随意变更。
(4)应扩大施工技术人员的工作权限,仅提“安全一票否决制”是不够的,应当提技术和安全都可以一票否决,或者实施“技术安全”一票否决制,因为没有技术对安全工作的保证支持,安全不能得到有效地确保。
(5)应在材料验收中落实《规范》中“φ48×3.5钢管壁厚允许误差为0.5mm”及扣件承载能力的要求,解决目前钢管、扣件、顶托的规格、质量混乱,优劣混杂使用的严重问题。
(6)必须切实加强施工中的技术和安全管理工作,遏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技术安全要求的倾向。
第三篇:高大支架坍塌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高大模板支架坍塌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摘要】建筑施工中,高大模板支架坍塌的事故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本文深入分析高大模板支架坍塌的原因,并从管理、技术两方面提出了预防高大模板支架坍塌的措施。
【关键词】高大模板支架坍塌 原因 预防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筑物的规模、体型也不断扩大和复杂。在建筑施工中,一些大跨度、大截面梁高大模板工程使用越来越频繁。由于建筑施工各方主体安全监管不到位,没有认真执行安全技术标准规范.施工中模板支撑失稳倒塌事故时有发生,且多数为群死群伤的恶性伤亡事故.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且严重威胁到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健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人根据多年的施工现场经验结合近年发生的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原因分析,从施工单位的角度谈谈预防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的措施。
1、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坍塌的原因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坍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在安全专项方案设计、安全管理和安全监控三个方面存在缺陷或监管、监控不到位。
(1)造成安全专项方案设计缺陷的原因
1)施工企业编制、审核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技术人员,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及《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导则》和相关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不熟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没有针对性,不能指导安全施工。2)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荷载计算错误或考虑不周。一些施工企业编制的施工方案荷载计算有误:荷载组合未按最不利原则考虑:对泵送混凝土引起的动力荷载在设计计算中估计不足等,造成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度大幅度下降。
3)施工企业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技术人员没有深人施工现场调查、勘察,对高支模区域及边界作业条件和环境不熟悉,对高支模区域的危险源分析不准确,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构造体系选择没有针对性,支撑体系本身就没有安全可靠性。
4)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文本格式不符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设部[2009]87号文)及《建设丁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设部[2009]254号)文的要求,有的就是一本厚厚的计算书,没有绘制相应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节点大样图,现场施工作业人员根本看不懂计算书,不能指导安全施工。(2)安全管理不到位
1)一些施工企业不按规定在施工前编制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有的先按“经验”搭设,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批准后,很难按批准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整改到位,留下安全隐患。2)选用的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建筑施工中模板支架的搭设材料一般采用钢管、扣件,而《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 1)规定宜采用 48.3x3.6mm钢管,扣件应采用可锻铸铁制作。目前,在建筑市场上,许多施工单位使用钢管、扣件均由市场上租赁而来,由于租赁市场的源头缺乏有效控制,名义上是+48x3.5mm钢管,实际测量时,不少钢管壁厚实为2.8~3.0mm,甚至有的只有2.5mm,其轴向抗压能力降低18.7~13.3%。钢管使用多年,普碳钢管易锈蚀,局部壁厚也变薄,严重的出现麻坑,影响其承载力,直接导致模板支撑架结构承载能力下降:有些钢管经过多年使用后,钢管产生变形和弯曲.而模板支架设计时均按直线钢管来考虑,不考虑其弯曲变形的,实际上钢管弯曲后的承载能力大为降低。
有些钢管的管端经多次气割或电焊割,端面严重不平整,用作立杆时,在对接扣件部位出现初弯曲,严重影响立柱的承载力,易失稳。有些钢管材质不符合要求,钢管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GB/T13793)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2)中规定的3#普通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中Q235一A级钢的规定。但目前市场Q235、Q215、Q195钢管经常混杂,难以保证为Q235。有些扣件合格率低.规范JGJ130-2011表5.1.7规定对接扣件抗滑承载力为3.2kN,直角与回转扣件抗滑承载力为8kN,从现场检查发现,很难达到此规定。3)不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① 搭设的支撑体系缺少连墙件、剪刀撑,或搭设的剪刀撑不成体系;无扫地杆:纵横水平杆偏少(普遍采用隔一搭一)或未连成整体;立杆间距过大、立杆搭接、使得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无法保证;还有一些施工现场作业人员不重视模板支撑立杆底部的基础处理,雨季施T地基产生明显的不均匀沉降,导致模板支撑产生较大的次应力,极易发生垮塌。
②扣件拧紧力矩不符合要求。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值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实际施工中很多达不到要求,大多在20N·m,有的只有10多N·m,节点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承载力降低。
③杆件的接头不符合要求。检查时常发现一些工地模架立杆的接头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④斜撑与地面连接处没有防滑措施。多数工地在斜撑与地面的接触外不加处理,没有构造措施,大大影响斜撑的受力性能。
⑤立杆顶部自由悬臂尺寸过大。支撑系统立杆顶部自由悬臂采用顶托支承的模架,检查时.常发现立杆顶部伸出顶部水平杆的长度过大.严重影响立杆的刚度及水平位移。
⑥周边无拉结。模板支架应与施工区域内及周边已具备一定强度的构件(墙、柱)通过连墙件进行可靠连接,而实际检查中经常未设置。4)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
①有的施工现场将模板支架的搭设工作包给没有取得建筑架子工特种作业操作证的木工.造成模板支架搭设的缺陷。
②有些工地未按有关标准配备专职安全员.有的配备了专职安全员,但模板支撑体系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期间,没有按规定进行有效的现场安全监督。
③ 高大模板支架搭设前施工单位工程技术负责人未按规定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搭设过程中也没有分阶段组织检查验收,任由操作人员凭经验随意搭设,高大模板支架使用前未进行有效的验收。
(3)安全监控不到位
1)有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未按规定制定安全监控措施。2)有的安全监控措施未按要求设置监控点,绘制监控点布置图:有的设定的预警值、报警值不符合规范要求。
3)有的安全监控措施未按要求明确监控责任人;有的没有明确监测使用的仪器;有的没有规定监控记录内容和达到预警值、报警值时的处置要求。
2、预防高大模板支架坍塌的措施(1)方案编制管理措施
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及《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导则》和相关安全技术标准规范。施工前按规定对本工程重大危险源进行识别,发现符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中的危险性较大工程,应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编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
2)工程概况:高大模板工程特点、施工平面及立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具体明确支模区域、支模标高、高度、支模范围内的梁截面尺寸、跨度、板厚、支撑的地基情况等。3)施工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等。
4)施工工艺技术: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基础处理、主要搭设方法、工艺要求、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构造设置以及检查、验收要求等。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模板支撑体系搭设及混凝土浇筑区域管理人员组织机构、施工技术措施、模板安装和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应急救援预案,模板支撑系统在搭设、钢筋安装、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及混凝土终凝前后模板支撑体系位移的监测监控措施等。6)劳动力计划:包括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配置等。
7)计算书:验算项目及计算内容包括模板、模板支撑系统的主要结构强度和截面特征及各项荷载设计值及荷载组合.梁、板模板支撑系统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梁板下立杆稳定性计算,立杆基础承载力验算,支撑系统支撑层承载力验算,转换层下支撑层承载力验算等。每项计算列出计算简图和截面构造大样图,注明材料尺寸、规格、纵横支撑间距。
8)相关图纸:包括支模区域立杆、纵横水平杆平面布置图,支撑系统立面图、剖面图,水平剪刀撑布置平面图及竖向剪刀撑布置投影图,梁板支模大样图,支撑体系监测平面布置图及连墙件布设位置及节点大样图等。
(2)审核论证管理措施
按照《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中编制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不需要组织专家论证审查的,企业技术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应当认真审核,企业总工程师应当认真审查。符合要求的应当签字并报监理单位审核、审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按照上述要求审核、审批后,由施工单位组织专家论证审查。经专家论证审查后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修改符合要求后经企业总工程师和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组织施工。
(3)验收管理措施
1)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前,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对需要处理或加固的地基、基础进行验收,并留存记录。
2)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结构材料应按相关要求进行验收、抽检和检测,并留存记录、资料。
3)对进场的承重杆件、连接件等材料的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进行复核。并对其表面观感、重量等物理指标进行抽检。4)对承重杆件的外观抽检数量不得低于搭设用量的30%,发现质量不符合标准、情况严重的,要进行100%的检验,并随机抽取外观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由监理见证取样)送法定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5)采用钢管扣件搭设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时,还应对扣件螺栓的紧固力矩进行抽查,抽查数量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的规定,对梁底扣件应进行100%检查。6)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应在搭设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人员应包括施工单位和项目两级技术人员,项目安全、质量、施工人员,监理单位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人后续工序的施工。
(4)搭设管理措施
1)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前,编制人员或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应根据专项施工方案和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对现场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使他们知道怎样做。2)搭设模板支撑架体的作业人员必须取得建筑施工架子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持证上岗。作业人员应严格按规范、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交底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并正确配戴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3)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地基承载力、沉降等应能满足方案设计要求。如遇松软土、回填土.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平整、夯实,并采取防水、排水措施,按规定在模板支撑立柱底部采用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垫板。
4)对于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其高度与宽度相比大于两倍的独立支撑系统,应加设保证整体稳定的构造措施。
5)高大模板工程搭设的构造要求应当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支撑系统立柱接长严禁搭接:应设置扫地杆、纵横向支撑及水平垂直剪刀撑.并与主体结构的墙、柱牢固拉接。
6)搭设高度2m以上的支撑架体应设置作业人员登高措施。作业面应按有关规定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7)模板支撑系统应为独立的系统,禁止与物料提升机、施工升降机、塔吊等起重设备钢结构架体机身及其附着设施相连接;禁止与施工脚手架、物料周转料平台等架体相连接。(5)使用与检查措施
1)模板、钢筋及其他材料等施工荷载应均匀堆置,放平放稳。施工总荷载不得超过模板支撑系统设计荷载要求。
2)模板支撑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立柱底部不得松动悬空,不得任意拆除任何杆件,不得松动扣件,也不得用作缆风绳的拉接。3)施工过程中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立柱底部基础应回填夯实:
②垫木应满足设计要求:
③底座位置应正确,顶托螺杆伸出长度应符合规定:
④立柱的规格尺寸和垂直度应符合要求,不得出现偏心荷载:
⑤扫地杆、水平拉杆、剪刀撑等设置应符合规定。固定可靠:
⑥安全网和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符合要求。(6)混凝土浇筑管理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确认具备混凝土浇筑的安全生产条件后.签署混凝土浇筑令,方可浇筑混凝土。2)框架结构中,柱和梁板的混凝土浇筑顺序,应按先浇筑柱混凝土.后浇筑梁板混凝土的顺序进行。浇筑过程应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并确保支撑系统受力均匀,避免引起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失稳倾斜。
3)浇筑混凝土时要派专人进行监测、监控。施工时不要超负荷施工,发现支架沉陷、松动、变形或变形超过预警值等情况,应当立即停止作业。组织作业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工程技术人员应当立即研究解决措施并进行处置。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继续施工作业。(7)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拆除管理措施
1)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拆除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应核查混凝土同条件试块强度报告。浇筑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方可拆除,并履行拆模审批签字手续。
2)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拆除作业必须自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层同时拆除作业,分段拆除的高度不应大于两层。设有附墙连接的模板支撑系统,附墙连接必须随支撑架体逐层拆除,严禁先将附墙连接全部或数层拆除后再拆支撑架体。
3)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拆除时,严禁将拆卸的杆件向地面抛掷,应有专人传递至地面,并按规格分类均匀堆放。
4)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和拆除过程中,地面应设置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范围。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施工管理工作中,认真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和施工方案的要求施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努力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和全员安全意识,高大模板支架坍塌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第一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2009】87号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2009】254号关于印发《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
第四篇:外架、支模架安全及事故
1.1材料
1、施工现场应配有游标卡尺、扭力扳手。
2、钢管、扣件必须有进出场台账,按要求进行检测。
3、对于锈蚀严重、弯曲、变形的钢管和存在滑丝、厚度不足的扣件均应拒绝进场。
4、钢管脚手架应选用符合要求的钢管,(具体壁厚以专项方案为准),钢管上严禁打孔,扣件、钢管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和质量检验报告。
5、脚手架必须使用阻燃的密目式安全网封闭。
6、脚手架钢管颜色必须按公司CIS要求立杆横杆采用黄油漆,剪刀撑、底排立杆及需警示的部位采用黄黑油漆。(黄黑油漆隔40cm刷一道,挡脚板隔20cm刷1道)
1.2落地式钢管扣件式脚手架:
<一>立杆基础
1、钢管脚手架基础平整夯实,砼硬化,立杆垂直放在金属底座、砼地坪、砼预制块上。
2、立杆基础外侧设置截面不小于20×20cm的排水沟,并在外侧设80cm宽以上砼路面(若无积水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3、落地式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扫地杆应设置为纵上横下,(横向扫地杆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纵横向扫地杆外露端头伸出立杆净长度应一致(不小于100mm)。
<二>立杆、水平杆、安全网设置
1.脚手架步距首步高度不大于2m,以上每步不大于1.8m,立杆纵距不大于1.8m,横距不大于1.5m,横距宜为0.85m或1.05m。如搭设高度超过25m则须采用双立杆或缩小间距搭设(双立杆中的副立杆的高度不应低于3步,钢管长度不应小于6m,上部单立杆高度不得超过20m)。超过50m应进行专门设计计算并经专家论证。
2.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可采用搭接外(搭接长度不小于1米,采用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其余各层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h);
3.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4、立杆顶端宜高出女儿墙上皮1m,高出檐口上皮1.5m。双立杆中的副立杆的高度不应低于3步,钢管长度不应小于6m。
5、纵向水平杆应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其长度不宜小于3跨。横向水平杆(小横杆)端头伸出立杆净长不小于100mm,外露长度应一致。
6、安全网应使用不小于18#铅丝进行绑扎,张挂严密,严禁使用扎丝绑扎。
<三>架体与建筑物拉结
1、钢管外架拉结点应刚性拉结(刚性拉结可用预埋钢管可承受拉力及压力)。拉结点应保证牢固,防止其移动变形,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且尽量设置在离主节点距离不大于300mm处。连墙件表面刷红色油漆。
2、拉结点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按2步3跨设置一道连墙件。(脚手架与建筑物按水平方向不大于7m,垂直方向不大于4m设一拉结点。)拉结点在转角和顶部处加密,即在转角1m以内范围按垂直方向不大于4m设一拉结点,顶部80cm以内范围按水平方向不大于7m设一拉结点。
3、外墙装饰阶段拉结点也须满足要求,若因施工需要需除去原拉结点时,必须重新补设可靠、有效的临时拉结,以确保外架安全可靠。
<四>剪刀撑
1、脚手架的剪刀撑应从底部边角从下到上连续设置。
2、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斜角宜45~60度之间(宜优先选用45度)。
3、剪刀撑杆件的接长应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m,且不少于3个扣件紧固,搭`接处端部超出扣件不少于100mm。
<五>脚手架、防护栏杆及架体内封闭
1、脚手架上脚手片宜层层满铺,铺稳,离开墙面120~150mm。
2、满铺层脚手片必须垂直墙面横向铺设,满铺到位,不留空位,不能满铺处必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3、脚手片须用不细于18#铅丝双股并联绑扎不少于4点,要求绑扎牢固,交接处平整,无探头板。脚手片完好无损,破损的要及时更换。
4、脚手架外侧自第二步起底部设180mm高踢脚杆(板),在高0.6m与1.2m处各设同材质的防护栏杆一道,脚手架内侧形成临边的,按脚手架外侧防护做法设置。
5、脚手架的内立杆距墙体净距不大于200mm,如大于200mm用钢管填芯并铺设平整牢固的站人片。
6、施工层以下外架每隔3步以及底步应用密目网或脚手片进行封闭(3步一封隔层全封闭隔离)。
7、外架应在每幢楼设置防雷接地,并设置“已接地”标牌
8、架体应设上下通道(有可供上下的楼梯除外)。
1.3悬挑式脚手架:
<一>施工方案
1、悬挑式脚手架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方案应有设计计算书(包括对架体整体稳定性、支撑杆件的受力计算),有针对性较强的、较具体的搭设拆卸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并画出平面图、立面图以及不同节点详图。
2、专项施工方案包括设计计算书必须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签字盖章后方可施工。
<二>悬挑梁及架体稳定
1、挑架步距不得大于1.8m,横距不大于1.05m,纵距不大于1.5m。
2、型钢悬挑梁宜采用双轴对称截面的型钢(工字钢)。
3、挑架每段容许搭设高度应小于等于18m(省标)。
4、架体与建筑结构进行刚性拉结按水平方向小于6m,垂直方向等于层高设一拉结点(2步3跨具体按方案施工),架体边缘及转角处1m范围内必须设拉结点。
5、在悬挑梁上表面距外端头100mm和900mm处焊上两根100mm长直径25mm的短钢筋以固定立杆,并在挑梁端部焊圆钢拉环进行固定或工字钢中间割洞在钢丝绳上增加保护扣。
6、每道悬挑梁均应加设斜拉钢丝绳,钢丝绳绳卡不得小于3个,型号与钢丝绳匹配,绳卡距离6~8d,尾部设30-50cm安全湾,留尾10cm,活鞍朝主受力绳一边,绳卡方向一致。
7、预埋圆钢拉环直径不小于20mm,一个拉环不得同时拉设超过1道以上钢丝绳,拉环不宜预埋在悬挑板上(如埋设在悬挑板上砼强度应达到100%,拉环部位应进行加强),挑梁预埋螺杆直径不小于16mm,落于结构上的锚固段应大于悬挑段的1.25倍。型钢截面高度不小于160mm,采用3道压板,尾部两道压板距离为200mm,应采用双螺帽,丝扣外露不小于3丝,尾部工字钢距螺杆净距不小于200mm。压板与型钢间隙应用钢楔或硬木楔楔紧。
8、悬挑架最底层应满铺木板进行封闭,立杆内侧设置180mm高踢脚板。
槽钢工字钢预埋螺杆
如直接使用预埋抱箍须进行电焊连接
8、脚手架搭设与结构施工应同步,外架应高于作业层但不得超过2步以上。严禁外墙无架施工。作业层脚手片必须满铺。
9、脚手架荷载不得超过规定,施工荷载堆放应均匀,严禁脚手片堆放在外架上。大型广告牌挂设在外架上应有单独方案及加固措施。
10、架子实行3步一验,验收后必须挂验收合格牌。
11、塔吊、人货梯、物料提升机等机械设备的附着装置严禁与外架相连。塔吊通道严禁两端固定。
12、高度超过24m的外架应设置水平挑网每隔10m设置一道。
1.4、模板工程:
<一>施工方案
1、模板工程施工前应进行专项设计,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2、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2的模板支架应组织专家论证。(梁截面大于0.6m2一般超过1.5m*0.4m;板厚大于400mm)且不得使用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应采用盘扣、门架或碗扣式脚手架。
<二>支撑系统搭设构造要求
1、支模架基础遇软弱地基应进行处理,确保不沉降。悬挑板做基础强度应达到100%且支模架应保留两层不拆除。
2、严禁支模架与外架相连,模板支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支模架严禁纯扣件受力遇有洞口应加型钢过渡。
当采用梁底设置立杆的支撑方式时,宜采用可调托座直接传力,可调托座与钢管交接处应设置横向水平杆,托座顶距离水平杆的高度不应大于300mm,梁底立杆应按梁宽均匀设置,其偏差不应大于25mm。
4、在立杆底部或顶部设置可调托座时,其调节螺杆的伸缩长度不应大于200mm。
5、立杆的纵横杆距离不应大于1.2m,步距不大于1.8m。对需专家论证的高大支模架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m2,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2的模板支架,杭州地区严禁使用钢管支模架须按杭建工发《
2015
》55号文及杭建协《
2015
》10号文的要求使用门式、碗扣式、承插型盘扣式工具式支架。梁高大于500mm必须采用穿墙螺杆加固。
6、立杆接长必须采用对接扣件接长。立杆接长时,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7、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主节点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不应大于150mm。
8、每步的纵、横向水平杆应双向拉通。模板支架严禁用方木代替钢管(楼梯位置较多)。
9、模板支架高度超过4m应设置剪刀撑。(四周满布剪刀撑,中间每隔4排立杆设置一道竖向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四边与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10、模板支架高度超过4m时,柱、墙板与梁板混凝土应分两次浇筑。模板支架应与施工区域内及周边已具备一定强度的构件(墙、柱等)通过连墙件连接,以抵抗水平荷载的影响。
11、斜梁、斜板结构的模板支架搭设时,应采取设置抛撑,或设置连墙件与周边构件连接,以抵抗水平荷载的影响。
12、扣件的螺栓拧紧扭力矩应为40N·m—65N·m
13.电梯井支模架应采用槽钢焊接,(如采用扣件钢管支模架,每层必须对钢管扣件进行检查加固,并在电梯井内隔5-6层预设型钢进行全封闭隔离)。图片供参考。
1.5卸料平台、移动式操作平台
1、外脚手架吊物卸料平台和井架卸料平台应有单独的设计计算书和搭设方案。
2、卸料平台应与脚手架、井架断开,有单独的支撑系统,严禁与脚手架连接。
卸料平台应采用不小于40mm厚的木板统一铺设,并设置防滑条。平台两侧必须封闭刷黄黑油漆。建议使用2.5mm钢板(做法详见08版省标化P79页)。
4、外脚手架吊物卸料平台应制作定型化、工具化,通过4根匹配的钢丝索与预埋的钢筋吊环可靠拉接,自成受力系统,预埋的钢筋吊环要保证锚固长度,混凝土强度应达到100%,严禁采用钢管斜撑在外脚手架上,钢丝绳与吊环可以用卸甲(卸扣)进行连接(JGJ80-91)。
5、卸料平台与楼层面之间应设置安全可靠的安全通道;限载标识应标明限载1吨,3米钢管不超过85根,6米钢管不超过42根,扣件不超过1000套。悬挑式卸料平台下方6m*6m范围应设置警戒区用钢管刷黄黑油漆并挂警示标语。
6、悬挑式卸料平台型钢压板应设置3道,钢丝绳拉设等应符合挑架要求,搁置端长度应大于2m,预埋吊环直径不小于20mm,预埋螺杆直径不小于16mm,平台宜采用2.5mm钢板,如采用模板厚度应不小于40mm。
7、落地式卸料平台高度不能超过8m,钢管应刷黄油漆。卸料平台与楼层应设置平整牢固的通道。
8、移动操作平台高度不得超过5m,面积不大于10m2。工人在高于2m处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
9、装设轮子的移动式操作平台,轮子与平台的接合处应牢固可靠,立柱底端离地面不得超过80mm。轮子应用刹车固定防止移动。
卸料平台
施工现场常见问题图片
搭设脚手架时必须有一个懂得技术和拥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在现场指导,否则的话,将会发生下面的情况
脚手架倒塌
型钢悬挑长度不足1.25倍
型钢未采用三道压板
卸料平台压板未压紧,侧边防护未到位
卸料平台通道未铺设,钢管堆放混乱
外架立杆歪斜,挑架与下部外架未完全断开
挑架钢丝绳绳卡设置不符合要求
外架超过楼层面2步以上,外架上放脚手片无固定措施
支模架立杆悬空未用型钢过渡
方木代替钢管支模
支模架钢管上放方木
支模架钢管上放方木
支模架无扫地杆,立杆间距超过要求
支模架立杆不歪斜
梁底大横杆与小横杆钢木混用,主节点处未设置小横杆
可调托座调节长度超过15cm
优秀做法
抛撑
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可搭设抛撑。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与脚手架可靠连接,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第五篇:湖南省2013年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预防建筑起重机械脚手架支模架等坍塌事故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湖南省2013年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预防建筑起重机械脚手架支模架等
坍塌事故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为抓手,以加强源头治理、落实主体责任、规范现场管理、排查治理隐患为主要措施,切实把各项责任落实到位,增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促进我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促进工程建设各方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规范企业安全技术管理制度和施工现场管理行为,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查处和纠正施工现场“三违”行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上台阶,有效防范和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努力实现2013年我省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脚手架、支模架、地下管道工程等坍塌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
三、专项整治重点内容
(一)建筑起重机械
1.安拆单位转让、出借资质或允许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起重机械租赁单位、使用单位无资质或冒用他人资质违规从事起重机械安装、拆卸、顶升加节及附着安装等作业;
2.安拆单位在作业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不到岗、无证上岗或人证不符,安拆单位擅自在建筑起重机械上安装非原制造厂家生产的标准节和附着;
3.使用单位、监理单位未审查租赁单位提供的设备相关证照,未审查安拆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未对安拆单位关键岗位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资质资格进行审查;
4.建筑起重机械未办理产权备案手续,未通过开工安全条件审查;安装完毕后未经验收和检验检测合格并在规定时间内办理使用登记手续擅自投入使用;
5.建筑起重机械原始资料、履历书、运行使用、维修、保养及施工安装验收等技术档案资料不齐全。
(二)脚手架、支模架
1.施工单位违规采购或租用严重弯曲变形、锈蚀劣质等材质不合格钢管、扣件进入施工现场,以及施工、监理单位未落实有关钢管、扣件进场验收、抽样检测、日常维护、报废处理
等制度;
2.施工单位未按规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审批脚手架、支模架的专项施工方案。对于危险性较大的悬挑脚手架、超过一定规模的高大支模架,不按有关规定要求组织专家论证,未通过开工安全条件审查擅自施工;
3.施工单位在脚手架、支模架施工作业之前,项目技术负责人未向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作业人员未经安全生产教育或培训不合格;
4.施工单位未按方案和规范标准要求进行脚手架、支模架搭设及拆除,立杆间距、扫地杆和纵横向水平杆设置以及剪刀撑和刚性连墙点等构造措施不符合要求。施工单位现场管理混乱,违规操作、违章指挥、违法劳动纪律行为;
5.施工单位在脚手架、支模架作业完成之后,不按规定组织验收,并在现场悬挂验收责任人标牌;
6.监理单位未按规范标准审批施工单位编制的脚手架、支模架专项施工方案,对搭设完毕的脚手架、支模架不检查验收,不按规定对作业过程履行旁站监理职责;
(三)地下管道设计不合理,井盖防盗防损的措施不力,施工期间现场安全管理不严格、恶劣天气停产撤人等安全制度不落实的。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市场监管。一是进一步加强钢管、扣件等周转材料的进场验收。在原来对钢管、扣件计长、计件的基础上,进行壁厚抽测和称重的检查验收,对钢管称重达不到325m/吨(即壁厚不足2.75mm)的、扣件称重达不到1334只/吨(即每只扣件重量不足0.75kg)的,禁止进入施工现场;对钢管称重在300—325m/吨(即壁厚在2.75—3.00mm)之间的、扣件称重在1176—1333只/吨(即每只扣件重量在0.75—0.85kg)的,在施工现场限制使用,不得用于承重构件;对钢管称重在275—300m/吨(即壁厚在3.00—3.24mm)之间的、扣件称重在1000—1176只/吨(即每只扣件重量在0.85—1.00kg)的,在施工现场按实际材质使用;对钢管称重在250—275m/吨(即壁厚在3.24—3.6mm)之间的、扣件称重在1000只/吨(即每只扣件重量在1.00kg)以内的,允许在施工现场按标准材质使用。二是对钢管扣件进行分类管理。根据钢管、扣件进场验收材质情况分类计算市场租赁价格(市场指导价格表附后);在施工现场对不同材质的钢管、扣件进行分色标示,分类堆放、管理和使用。建立钢管、扣件的进出场及使用台帐。三是规范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拆、检测管理。进一步摸清本地租赁、安拆、检测单位及从业人员底数,建立健全租赁、安拆、检测企业的准入制度,加强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健全并严格执行“定人定机
定岗定责”制度。对出租伪劣假冒产品、冒用资质资格安拆和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有关单位予以严厉查处。
(二)强化安全监控,健全监管台账。一是进一步完善监督保证体系,健全在建项目、重要设备的动态监管台账。对列入台账的设备,要逐台设备核实产权备案和使用登记情况,加强对手续不齐全设备的安全监控,对能够完善手续的,应加强过程监管,督促其完善使用登记手续;对不能完善的,应督促及时强制拆除,清出施工现场。同时,对检测合格的设备按不低于10%的比例对检验合格的建筑起重机械进行现场核查。二是强化脚手架、支模架等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将脚手架、支模架(特别是高大支模系统、悬挑脚手架)等重大危险源监控作为完善项目动态监管台账的重要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监督计划,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监控到位,督促各方责任主体单位规范安全技术管理制度和施工现场管理行为。
(三)强化隐患排查,严格监督执法。各地要按照专项整治重点内容、检查标准和要求细化成表格,逐个项目核查建筑起重机械、支模架、脚手架等重大危险源监控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建立隐患台账,安排专人、落实责任、跟踪督促整改到位。对隐患拒不整改,要认定上报有关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的不良行为记录;对由此而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要依法依规查处到位,严肃追究事故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四)强化教育培训,提升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提高全员培训、技能培训、重点岗位培训质量和水平。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特别是架子工、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等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监督管理,严把相关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关。一线员工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作业。
五、工作安排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从6月初到9月底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从6月初到12月底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行动,有关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部署启动阶段(6月13日至7月14日)。全面部署项目排查和隐患整改工作。并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专项整治方案部署实施,在7月14日前将本地区专项整治方案报送我厅建管处。
(二)自查自纠、执法阶段(7月14日至11月15日)。各市州要按照当地专项整治方案要求开展自查自纠,建立起重机械设备、脚手架、支模架、地下管道等安全隐患台帐,并及时落实整改。各地要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专项整治情况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限期整改,跟踪落实。各地做好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相结合,抓好典型,强化警示教育,有关检查情况及时录入省建筑工程监管信息平台。
(三)总结阶段(11月15日至12月30日)。各地对已开展的工作进行复查整改,全面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同时,研究提出继续深化完善的意见和建议等,在11月29日前将专项整治工作总结报省厅建管处。我厅将结合季度质量安全督查各地专项整治情况,并将有关情况纳入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评价内容。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有序推进。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深化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组织,周密部署,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及时研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把专项整治与推进“三化”工作和开展“打非治违”行动结合起来,积极统筹谋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并将专项整治工作细化,认真组织实施。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地要将专项整治全面覆盖辖区内所有项目,突出抓好夏季高温、汛期、重大节假日,施工高峰期等重点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对各类园区、工矿企业厂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和非法违法建设项目等事故多发工程,以及差别化管理地区、企业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控。
(三)加强监督,落实整改。我省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脚手架和地下管道等坍塌事故,主要是非法违法、违规违章导致的。各地要针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和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集中执法,重拳出击,重典治乱,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坚决纠正违规违章现象。加强暗访抽查,强化督查督办,严肃工作纪律,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政令畅通。对安全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不得力、责任不落实的,甚至造成事故的,要进行责任倒查和追究;对今年以来发生的建筑起重机械、支模架事故,要依法严肃查处到位,尽快公布和上报处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