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目前已证实的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据美国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虽然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CDC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预防和处理针刺伤,将针刺伤对护士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可采取以下措施。预 防
1.1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 主要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医院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1.2 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但临床现状并不乐观,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预料要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时只有25.3%的人戴手套。此外,工作中还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不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械,操作完毕及时做好收尾工作不随时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切勿堆放过满,手持无针套注射器或锐器行动时,不要将针头笔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等。
1.3 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 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采用单手复帽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位;不将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障足够的光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它尖锐物品装入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容器置于尽可能接近这些物品使用的区域;严禁处置前折弯或折断针头增加不必要的操作而增加感染几率;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他人协助等。
1.4 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制度 医院成立有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了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了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的守则。
1.5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医院提供有足够的手套、隔离衣等个人保护性设备、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的锐器回收盒,减少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此外减少滥用注射治疗,即在口服给药有效或临床表现、诊断不支持注射治疗的则不用注射治疗,以减少非安全注射几率。配备专职院感监控员,做好针刺后的管理。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等。有条件的医院还可提供用于防止针刺伤的产品。一是无针头的产品,由于其减少了针头的使用频率,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了43%。二是具有安全保护性的产品,如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等,使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了76%。三是个人保护产品,如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四是锐器盒的使用也十分有效。发生针刺伤的处理
2.1 伤口局部紧急处理措施 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伤口用70%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2.2 进行风险评估和医学观察确定暴露级别,对于暴露源开展针刺伤后感染HBV、HCV、HIV等经血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便根据病人检验报告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和跟踪检查。如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等。
2.3 报告反馈制度 针刺伤发生后启用针刺伤应急处理工作程序,逐级上报到相关部门,由控感科进行现场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给予指导和帮助,可疑HIV感染时及时与当地CDC取得联系。
第二篇:针刺伤预防
一、如何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1、规范操作 妥善处理锐器 确选择掰安瓿的方法折玻璃安瓿前先用砂轮切割, 安尔碘棉签消毒, 再用纱布包裹后折;输液穿刺失败后, 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式滴管上, 应当立即更换新针头;操作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 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时需他人协助; 传递手术刀, 剪时用肾形弯盘;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针头,为病人拔针后的针头应该立即放进防刺穿、防漏的医疗垃圾收集箱中;手始终不要碰到收集箱,小心谨慎地将针头丢入容器。收集箱应该放在操作方便而又安全的地方;供应室清洗器械时应将有损伤性的器械如巾钳,牙针等与其他器械分开,集中清洗。为病人做治疗时严格按着标准的操作程序执行,不能有一点疏忽,保持精力高度集中。
2、注意操作环境 注意环境对操作者的影响,如果工作空间过于拥挤狭小,探访者和障碍物过多,光线不够明亮,应该在操作前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没有人紧挨在操作者的前后左右,或操作者在经过的路上没有其他人。
3、戴手套 尽量在操作时戴手套,这样就避免了操作者的手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质接触,其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了病人。研究表明,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穿一层乳胶或聚乙烯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液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液量低50%以上。由此可见,戴手套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才能让全员护士共同做好这个事情
1、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 体液的过程中应戴手套, 把每一个针头都当成感染针头对待, 纠正受伤后的侥幸心理, 从思想上重视和配合锐器伤的处理, 提高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
2、建立健全的针刺伤管理制度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使用安全医疗设备和建立锐器伤处理原则和反馈制度, 制定一系列相关防护措施, 有助于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锐器伤信息, 做好追踪和监控工作。
三、我们的预防目标是多少?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根据我们医院目前统计的针刺伤情况,损伤可以减少到2~4人/年
第三篇: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一、什么是针刺伤?
二、针刺伤的危害?
三、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
四、针刺伤的预防?
五、发生针刺伤如何处理?
(一)针刺伤: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二)针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三)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
(1)刺伤相关因素:刺伤的深度,接触的血量,刺伤锐器物的种类。(2)病人的相关因素:疾病阶段及病情――血液中病毒的存在和浓度。
(3)医务人员的相关因素:安全教育,预防意识,预防接种,接触频率,安全具的使用。
(四)针刺伤的预防:
①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
②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在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③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④及时处理使用过的锐器。⑤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采用单手复帽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⑥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⑦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
⑧禁止手持裸露的锐器物指向他人。
⑨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其他人协助等
(五)发生针刺伤如何处理
(1)程序:立即挤出伤口血液―反复冲洗―消毒―伤口处理―上报院感科―抽血化验检查―必要时用药―院感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
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5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参考文献】
1、谢红珍,聂军护士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4,(17):15-161.2、吴安华.任南.吕一林,护士面对刺伤的危害和及对策划,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526.3、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护石进修杂志,1999,14(7):51-52.
第四篇:针刺伤重在预防演讲稿
针刺伤重在预防
临邑县人民医院 孙圣静
自从戴上洁白燕尾帽的那一刻起,护士这个神圣的职业,就与各种各样的“针”结下了不解之缘。1ml再到5ml一直到60ml,从静脉采血针到动脉采血针,从输液器到输血器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那么接下来,问题来了,各种各样的针头,也为我们护士带来了安全隐患,那就是针刺伤。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就在今年的2月份,我科收住一位发热原因待查的女性患者,各项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后来化验室艾滋病筛查,结果为阳性,又将标本送上级医院确认。在等待结果的漫长几天里,全科高度重视,各项操作实行标准水平的预防,未避免患者及家属的恐慌,我们暂时未告知其病情,这在我们看来非常严谨的医疗保密措施和防护措施,却引起了患者的严重不满,她气愤的对我们喊道:“为什么别人输液不带手套,而给我输液却要带手套?就在护士准备进行穿刺时,患者将手抬起,针头不偏不斜将手套划破,万幸的是还没有进行穿刺,万幸的是划在了手套上。护士依然耐心解释道:您现在处于发热时期,抵抗力较弱,我戴上手套进行操作,对于您是一种保护啊!护士慢条斯理的解释,患者慢慢平静下来。1周后,患者确诊为艾滋病,转传染病医院进一步治疗。
祖国医学重视治未病,那我们的针刺伤则要重在预防。研究发现安全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护士锐器刺伤。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躁动者适当约束。
对新上岗工作人员重点培训,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刺伤后的处理措施作为重中之重,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做好职业防护。
临床操作中我们将逐渐实现钢针零容忍,逐渐向留置针、PICC、CVC、输液港转型,既能保护患者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又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进行各种操作时,利器盒必不可少的神器,且每个利器盒都有一个固定的小剪刀,各种针头用后及时处理,大大较少了针刺伤的发生率。另外,留置针中也有特殊的一类,拔出针芯后自动保护针头,不会刺伤他人。
对接触隔离的的患者使用三通阀,输液接头直接与三通阀连接,避免钢针出现。
动脉采血也是护士常见的操作之一,抽取血液后单手将采血针插入橡胶塞,用后连带橡胶塞共同弃去。
日常工作中也有了自己的小创新,将输液袋橡胶塞剪好,静脉采血针也可以安稳的插在橡胶塞上。另外还可以做到
1.静脉采血使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 2.使用过的针头不要回帽;3.操作时戴手套。
4.医疗废物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打包前再次检查垃圾袋内有无针头,检查完毕后进行打包并签全名、记录打包日期,责任到人。
针刺伤预防是我们不变的主题,愿我们在救治病人的同时照顾好自己,不要让锐器折断我们白衣天使的翅膀!
第五篇:针刺伤的预防
针刺伤的预防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1]目前已证实的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2]虽然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3]有效的预防可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主要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医院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年轻的医务人员,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2、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我国针刺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行重要。此外,工作中还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不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械,操作完毕及时做好收尾工作不随时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切勿堆放过满,手持无针套注射器或锐器行动时,不要将针头笔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等。
3、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采用单手复帽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位;不将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障足够的光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它尖锐物品装入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容器置于尽可能接近这些物品使用的区域;严禁处置前折弯或折断针头增加不必要的操作而增加感染几率;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他人协助等。
4、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制度:医院应成立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的守则。
5、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医院必须提供足够的手套、隔离衣等个人保护性设备、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的锐器回收盒,减少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此外减少滥用注射治疗,即在口服给药有效或临床表现、诊断不支持注射治疗的则不用注射治疗,以减少非安全注射几率。配备专职院感监控员,做好针刺后的管理。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