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劳动人事部《关于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几项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京政发[1987]17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 劳动人事部《关于加强事业单位 编制管理的几项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总公司,各高等院校: 现将劳动人事部《关于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几项规定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补充通知如下,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严格控制现有事业单位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根据劳动人事部通知要求,市政府责成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对本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进行检查、整顿。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要按1986年底各事业单位实有人数,对全市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进行控制,未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各单位一律不得增设机构和增加编制。
二、事业单位门类很多,专业复杂,工作任务与政府职能部门有很大不同,简单套用国家机关的级别会产生许多矛盾。因此,在中央没有明确规定之前,全市事业单位暂不定级别。
三、凡是企业单位不要转为事业单位,集体性质的事业单位也不能转为全民性质。要根据改革的精神,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逐步向企业化过渡,有计划地进行与企业联合和融合的尝试。
四、各主管部门要根据所属事业单位的专业特点,结合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搞好各单位的岗位工作量的测定。凡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增编的单位,要根据具体工作任务和有关定员标准,逐年逐步配备。人员超编、结构不合理的单位,应积极精简和调整。
各单位在贯彻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与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系解决。关于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
几项规定的通知
劳人编[1986]2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关于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几项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在贯彻执行中有什么具体问题和经验,望及时告我部。
劳动人事部
1986年11月24日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编制
管理的几项规定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各类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对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有效管理,近几年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机构增加过多、重复设置、布局不够合理和人员增加过快、缺乏必要的培训、比例结构失调,因而一些单位不能较好地发挥社会、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严格事业机构的审批制度。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必须认真审查,严格掌握。中央国家机关直属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凡已规定由国家教委、国家科委等有关部门审批的,今后由这些部门会同劳动人事部共同审批;没有明确属于哪个部门审批的,由劳动人事部商有关部门审批;重要事业单位的设置,须报国务院审批。地方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机构设置的审批权限,除已规定由国家教委、国家科委等有关部门审批的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二、认真审定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从1986年开始,由劳动人事部根据各单位工作任务等情况和现行有关规定,贯彻精简原则,按年度分部门审定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总额。各主管部门要在人员编制总额内加强管理,防止超编现象发生。地方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审定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各地编制部门承担,劳动人事部负责业务指导。
三、制定事业单位的编制标准。为逐步实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中央国家机关各有关部门要会同劳动人事部,对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各类事业单位,分别研究制定机构设置的原则,并按照机构的性质、工作量和业务特点等,制定合理的人员编制标准(包括人员比例结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适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四、改进人员编制管理办法。应鼓励一些有条件的科研、设计、文艺、新闻、出版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经济上完全自给。对已实行企业化管理、国家不再拨给各项经费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员额可适当放宽。对仍需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员额要根据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从严掌握。此外,应把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管理同其他有关管理结合起来,即在人员编制总额以内,增列劳动计划,核定工资基金和办公经费,以及调配工作人员,确定各类职务数量等。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要切实对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进行检查、整顿。擅自增设的机构应予撤销,重复设置、任务长期不足的机构要作调整。超编的人员应予精简,人员比例结构不合理的要采取措施加以改变。同时,要注意安排好多余人员。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具体规章、制度和办法,充实管理力量,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把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做好。
第二篇: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通知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通知
关于颁布《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__通知
___年___月___日,劳动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各有关部门,各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为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保证劳动防护用品质量,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现颁布《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执行中的问题及时告我部。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劳动防护用品研制、生产、经营、发放、使用和质量检验单位必须按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劳动防护用品,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或职业危害所配备的防护装备。
劳动防护用品分为一般劳动防护用品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全国劳动防护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负责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查中心负责申报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和进口劳动防护用品质量检验。
省级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日常质量监督检验,对尚未具备检验条件的劳动防护用品,可委托国家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
各级检验机构对自己的检验结果负责。
第五条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防护用品实施综合管理,并行使监督检查职责。
第二章
研制和生产
第六条
劳动防护用品的研制应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研制的产品须经劳动部或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可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能投入市场。
第七条
生产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应具有必备的生产条件和相应的产品质量检验手段,并按照产品所依据的标准进行生产。
生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应申办相应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的立项、申报、取证按《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办理。
第八条
生产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应对产品质量负责,按照产品所依据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自检,并出具产品合格证。
生产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应接受劳动行政部门、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检验机构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第九条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在出厂前应按批量接受省级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或国家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抽检。检验合格后,检验机构按批量配给安全鉴定证。
第三章
经
营
第十条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定点经营,生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可以直接销售本企业产品。销售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应有相应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
第十一条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定点经营单位,由省级劳动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定。审查合格的发给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定点经营证书。
定点经营的申报和审批办法由省级劳动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报劳动部备案。
第十二条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定点经营单位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
(二)具有与经销产品相适应的经营场地、资金和贮存条件;
(三)经营管理人员熟悉国家劳动防护用品有关标准以及各项规定;
(四)经销人员熟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商品知识,能为用户正确介绍劳动防护用品的性能、特点和使用常识;
(五)具备切实可行的商品验收、保管、定期检查和失效报废制度,并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第十三条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定点经营单位可经营一般劳动防护用品;经营一般劳动防护用品的单位不得经营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防护用品经营单位不得销售伪劣或不合格产品。
第十四条
进口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安全许可证制度。安全许可证由全国劳动防护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颁发。
进口的劳动防护用品,必须符合我国劳动防护用品国家标准。尚没有国家标准的产品可按我国认可的标准进行检验。
第四章
发放和使用
第十五条
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单位(以下简称使用单位)应为劳动者免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
使用单位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应当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
第十六条
使用单位应教育本单位劳动者按照劳动防护用品使用规则和防护要求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十七条
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用品的购买、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管理制度;并应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在使用前对其防护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查。
第十八条
使用单位应到定点经营单位或生产企业购买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购买的劳动防护用品须经本单位的安全技术部门验收。
第五章
罚
则
第十九条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由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其不合格产品,并予以销毁。
第二十条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未办理生产许可证,擅自生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由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提请当地人民政府责令其停止生产,并可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经营单位销售没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由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没收其产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定点经营证书;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使用单位没有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按劳动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劳部发【___】___号)有关条款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各级检验机构检验的结果如与事实不符,由同级劳动行政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更正;给受检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检验机构应予以赔偿;情节严重的,取消该检验机构资格;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六年____月___日起施行,一九八七年____月___日劳动人事部颁发《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监督检验管理办法》(劳人护【1987】___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5年财政预算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5年财政预算的通知
京政发〔2004〕3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有关规定,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2005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国发〔2004〕31号)要求,现就本市编制2005年财政预算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05年财政经济形势和编制2005年财政预算的指导思想
(一)2005年财政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2005年首都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市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据初步分析,2005年本市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效益逐步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2005年财政收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收支矛盾仍相当突出。从财政收入方面看,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主要是: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落实再就业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减轻农民负担等税收扶持政策都将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从财政支出方面看,财政预算安排要体现保稳定、保运转、保安全、保重点等方面的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三农”、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奥运各项工作等,面临的增支压力较大。
(二)编制2005年财政预算的指导思想。
编制2005年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九届八次全会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努力增收节支,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坚持依法理财,强化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2005年财政收入安排及政策要点
(一)积极稳妥地安排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增幅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
(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规范财经秩序,加强税收征管,健全税源监控体系,清理各种漏征漏管户,做到应收尽收。依法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务稽查力度,积极清理欠税。
(三)继续落实出口退税改革方案。安排好出口退税预算,保证及时足额支付,支持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加大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的力度,增强政府统筹财力。
三、2005年财政支出安排及政策要点
(一)坚持增量分配和存量调整相结合原则,财力投向突出公共性,突出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突出确保奥运场馆建设等工作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动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健全政府促进就业体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现应保尽保;继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救灾救济和救助工作投入,保障困难群体的利益;完善社区功能、整合社区资源,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对重点优抚对象实行医疗费减免,确保为低收入群体办实事的资金需要。
(三)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支持加快郊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壮大农村经济;加强农业病虫害防治和安全食品体系建设,减少疫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建立并完善农民直补机制,进一步落实生态林补偿和山区险村险户搬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四)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以“一个机制、四个体系”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卫生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五)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项支出依法增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加大对南城、郊区、山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六)合理安排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奥运场馆建设、城市综合整治、治理大气污染等重点工作顺利推进。
(七)落实“节俭办奥运”的方针,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在保证重点支出的同时,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出国考察培训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兴建楼堂馆所、严禁搞各种形式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禁铺张浪费、奢侈挥霍。
四、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的编报工作
编制2005年财政预算,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贯彻中央“两个务必”精神,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对本市财政收支的影响,从严从紧编制部门财政预算。二是继续推进部门财政预算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加强对部门预算结余资金的管理,强化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中的责任,增强部门预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三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通过编制综合预算,统筹安排部门各项收入。四是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试点;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积极实施市对区县专项拨款的直接支付和政府采购试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五是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逐步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区县财政预算编制工作要在2004年的基础上,针对部门预算改革出现的问题,改进和完善管理办法,提高预算编制工作水平。
五、努力工作,增收节支,努力完成2004年财政预算任务
2004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正常。但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明确任务,继续狠抓落实,努力增收节支。
(一)认真做好财政预算调整工作。按照“压缩一般,保障重点”的原则,对工资发放、社会保障,以及科技、教育、农业、卫生、环境保护
等领域要足额安排,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公共事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公共安全隐患治理,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建设首都和谐社会。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遵循“财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为增强基层执政能力提供财力保障。加大向农村倾斜力度,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增加资金投入,落实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搞好银农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增效、农民增收。
(三)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反对铺张浪费,杜绝年终突击花钱,努力增收节支。要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继续深入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大力强化税收征管,堵塞漏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完成2004年财政预算任务。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四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发布单位】81602
【发布文号】豫政[1997]50号 【发布日期】1997-08-21 【生效日期】1997-08-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豫政〔1997〕50号一九九七年八月二十一日)
现将《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业务,不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主要目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服务实体单位。
第三条 第三条 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坚持政事分开和精简、优化、效益的原则,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可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逐步发展。
第四条 第四条 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是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本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和规定;
(二)拟定和实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
(三)制定和落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控制计划;
(四)制定和落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和人员结构比例;
(五)制定和实施事业单位登记和审验办法;
(六)具体审批和管理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
(七)检查监督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
第二章 机构管理
第五条 第五条 事业单位机构管理的内容包括:设置、撤销、分设和合并机构,确定和改变性质、名称、隶属关系,审定、调整职责范围和规格等(以下简称设置和变更)。
第六条 第六条 设置各类事业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或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布局合理;
(二)有明确的举办主体和规范的名称;
(三)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固定的工作任务;
(四)有经批准的投资计划或合法、稳定的经费来源;
(五)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需的设施;
(六)有适应业务需要的人员。
第七条 第七条 申请设置和变更事业单位,其举办主体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报告。内容包括:设备的目的、依据、单位名称、隶属关系、业务范围、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结构比例、经费管理形式等。
(二)论证报告。内容包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现有同类机构的业务分工情况,经费来源、办公地点、基本设施及其他有关情况。
(三)证明材料。与设置和变更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资格认证证明等。
第八条 第八条 各类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变更,按下列权限审批:
(一)省和市地相当厅级、副厅级的,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按规定权限报批;省直相当处级以下的,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二)市地、县(市、区)相当处级、副处级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按规定权限报批;市(地)相当科级以下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三)县(市、区)相当科级、副科级的,由县(市、区)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按规定权限报批。
第九条 第九条 审批设置事业单位,应明确其名称、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相当规格、内设机构等。事业单位应按审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
事业单位的名称,一般称院、校、所、台、站、社、馆、队、中心等。事业单位一般不得使用行政机构或企业的名称。
第十条 第十条 部分教育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变更,按下列权限审批:
(一)高等学校,由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省属高等学校的内设机构,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市地管理的高等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二)中等专业学校,由其举办主体或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提出意见,经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省属中等专业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其举办主体审批;市地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三)技工学校,由其举办主体或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提出意见,报省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省属技工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其举办主体审批;市地管理的技工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四)高级中学,由同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审批。
(五)初级中学、小学,由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独立的自然科学研究单位的设置和变更,由其举办主体提出意见,报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征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审批。
其他科学研究单位的设置和变更,报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报纸、期刊和图书、音像等出版机构的设置和变更,由国家或省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刊号、社号后,报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咨询、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的设置和变更,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认定资格后,报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及时向机构编制主管部门申请撤销:
(一)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责令解散;
(二)举办主体决定解散;
(三)原定业务范围消失;
(四)性质改变,不再作为事业单位;
(五)因合并、分设而解散;
(六)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
申请撤销事业单位,应当提交申请报告,有关责令解散的法律、法规、文件和其他有关材料。
第三章 编制管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经批准设置的事业单位,使用国家事业编制。事业单位的编制,由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的编制,按规定的定员标准核定;没有编制定员标准的单位,按实际工作任务和应设的工作岗位核定;新建、扩建单位的编制,分期分批核定。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核定事业单位编制的同时,应核定其领导职数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
事业单位的编制定员标准和人员结构比例,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配备人员,应当以编制和结构比例为依据。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应重新核定其编制;被撤销的事业单位,应收回其原定编制。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审批事业单位编制,应同时审定其经费预算管理形式,并应征求财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四章 登记管理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实行登记管理制度。未经核准登记,不得以事业单位的名义开展活动。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登记。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性质、规格、编制、业务范围、经费预算管理形式、隶属关系、办公地址、法定代表人等。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分为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事业单位登记。具备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不具备法人资格的,进行事业单位登记。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经批准分设、合并、撤销或改变登记内容的,应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进行登记、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后,由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发布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实行审验制度,一般2至3年审验一次,审验结果和评价作为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及其举办主体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法规和本规定。机构编制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收回登记证件,责令停止业务活动,并通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停拨事业经费;情节严重的,由监察机关或其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者行政处分。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事业单位机构或不按按规定的职责范围开展业务活动的;
(二)擅自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的;
(三)擅自调整机构规格和改变性质、名称、隶属关系的;
(四)擅自超编调配、接收人员的;
(五)严重超编或内部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长期不予调整的;
(六)不按规定进行登记和审验的;
(七)在机构、编制、经费和登记管理以及审验中弄虚作假的;
(八)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法规和本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应当申报撤销而未申报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主管部门调查核实后,可直接行文撤销。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过去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劳动安全卫生管理规定》的通知
【发布单位】81502
【发布文号】鲁政发[1996]15号 【发布日期】1996-03-06 【生效日期】1996-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劳动
安全卫生管理规定》的通知
(鲁政发〔1996〕15号)
各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劳动安全卫生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三月六日
山东省劳动安全卫生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劳动安全卫生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和职业危害,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规定。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第三条 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依法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四条 第四条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对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依法实施综合管理和监察。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与监察职责是:
(一)对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处理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二)检查、评价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卫生状况,并进行劳动条件分级;
(三)参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四)参与、监督用人单位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并负责审批结案;
(五)对特种设备的制造、安装、修理、使用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进行安全认证和检验;
(六)按国家有关规定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发证;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有关的劳动卫生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第五条 省劳动行政部门对省属和中央、外省(市)、部队驻鲁用人单位实施劳动安全卫生综合管理与监察,也可以委托所在市地劳动行政部门实施劳动安全卫生综合管理与监察。
市地、县(市)劳动行政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对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卫生实施综合管理与监察。
第六条 第六条 劳动行政部门设专职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员或聘任兼职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员。
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员的职责与任免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员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员证》。
第七条 第七条 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劳动安全卫生管理,配备专业人员,完善责任制度,做好本行业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本行业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并督促用人单位执行;
(二)负责并协助有关部门对本行业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三)审查用人单位重大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四)审查和督促落实本行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使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五)按规定组织或参加用人单位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对事故处理意见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负责本行业职工伤亡事故的统计、上报工作;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第八条 工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实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用人单位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第九条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劳动安全卫生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劳动安全卫生负全面责任。
第十条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对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做好新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厂级教育、车间教育、岗位教育)和调换工种人员、复工人员的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和培训的职工不得上岗。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经劳动行政等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制定的生产技术工艺、安全作业和安全操作等规程,必须符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或行业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定期对劳动条件进行分级;对不符合标准的,应当采取措施治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向职工发放劳动防护用品以及保健津贴,并检查督促职工按规定使用。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不得擅自延长劳动时间。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依法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对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企业工会对本单位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有权监督,对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和违反劳动安全卫生规定的行为,有权要求治理或处理。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应当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接受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的监督。
第四章 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管理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经劳动行政等部门参与初步设计审查,并竣工验收合格的,方可投入生产。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引进国外生产项目的技术设备,应当同时引进劳动安全卫生的技术设备或者使用国内相应配套的防护设备,并符合我国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作业场所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光线充足、噪声、有毒、有害物质和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标准;
(二)高温、粉尘和有毒、有害作业的场所建有淋浴设施;
(三)生产过程中有水、油脂或其他液体溢出的地面和通道,设置排水、防滑、防腐蚀、防渗透设施;
(四)建筑施工和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作业场所,设置防护设施、报警装置和安全标志;
(五)因生产需要所设的坑、壕、池,设有围栏或盖板。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生产设备及其安全防护装置,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国家规定范围内的特种设备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可的检验机构检验,符合技术标准后方可使用;
(二)机械设备的转动部件和传动装置,安装防护装置;
(三)对安全防护装置、检测仪器、仪表定期检查、维修、检验,保证使用安全、可靠、精确;
(四)尘、毒易散的设备,采用密闭等防尘、防毒措施;
(五)因生产急需而装设的临时电气设备和线路,绝缘良好,妥善安装,用后及时拆除;
(六)漏电保护器、避雷装置、手持式电动工具、防爆电器等装置,具有产品质量合格证和安全认证标志;
(七)厂区铁路的道口按国家标准设置安全标志和防护设施。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劳动防护用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符合国家标准,销售必须附有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生产、销售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必须持有劳动行政部门颁发的许可证。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至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
(一)对严重威胁职工安全的险情或重大隐患不采取防范措施的;
(二)发生伤亡事故不及时上报或隐瞒谎报的;
(三)制造、安装、修理、使用特种设备不按规定检验或安全认证的;
(四)使用的设备、材料、劳动防护用品用具、救护器材不符合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
(五)生产、销售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用具未经劳动行政部门许可的;
(六)不按规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防护用品的;
(七)对劳动条件不进行分级,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国家规定的;
(八)特种作业人员、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人员未经培训安排上岗的;
(九)拒绝或阻挠劳动安全卫生检查的。
对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造成职工中毒或伤亡事故的,按每中毒或重伤1名劳动者罚款5000元,每死亡1名劳动者罚款10000元的标准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视情节轻重,处以5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
(二)劳动安全卫生设施质量达不到设计标准的;
(三)未经批准变更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劳动安全卫生设计内容的;
(四)不按规定配备劳动安全卫生设备或设施的。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工时制度,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可按每名劳动者延长或超过工作时间1小时罚款100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按每侵害1名女职工或未成年工罚款3000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可根据情况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由有关部门按管理权限处理。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罚款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票据。罚款一律缴同级财政。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劳动安全卫生监察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执行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公务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省劳动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1996年4月1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