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人民政府转发《山西省农村用电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804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6-04-09 【生效日期】1986-04-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转发《山西省农村用电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1986年4月9日晋政办发〔1986〕48号)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
根据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意见,现将省电力局制定的《山西省农村用电管理试行办法》转发给你们,请按此试行。
山西省农村用电管理试行办法
(省电力工业局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快发展我省农村电气化事业,使电力更好地为农村商品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适应农村经济改革的需要,加强农村用电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建立乡镇电力管理站(以下简称电管站)是当前搞好农村用电管理,减轻农民电费负担,解决农村低压设备维护资金,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和安全用电水平行之有效的组织措施,全省所有乡(镇)均应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把电管站建立起来。
第三条 第三条 电管站是农村乡镇集体所有制的管电组织,受县电业局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执行电力部门有关规章制度,招聘、管理农村电工,负责管好全乡(镇)集体所有的供用电设备。
第四条 第四条 各级供电部门要把电管站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协助乡(镇)政府筹建电管站,帮助和指导电管站的工作,监督和检查电管站的财务和业务活动,努力贯彻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机构
第五条 第五条 电管站站长由乡(镇)政府主管负责人兼任,设专职工作人员(下称电管员)二至五人,视业务技术能力分别担任或兼任副站长、技术员、安全员、会计员、统计员、出纳等职。
职责
第六条 第六条 电管站职责如下:
1、负责本乡(镇)范围内各用电村庄和企业(不含县局挂表直管用户)的用电管理、用电申请、报装、施工、验收和竣工报告,以及计量装置管理和抄表、核算、收费等工作。加强用电监察,定期组织营业大普查,做好违章用电处理和反窃电工作。
2、搞好本乡(镇)集体所有的十千伏配电设备、低压电网和用电设备的维护管理,制订并实施本乡(镇)低压网络整改计划、低压电网发展规划。
3、搞好计划用电、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工作。合理分配负荷,提高用电负荷率;开展安全大检查,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和触电急救法,抓好触电保安器、漏电开关的安装使用,落实节电措施,降低变压器损耗和低压线路损失。
4、管理并考核乡(镇)电管员及农村电工的工作,每月定期召开例会,布置和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农村电工的安全、技术学习和考试。
5、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基础资料,按时统计、分析、上报各种技术、业务报表,负责全乡(镇)人身触电和设备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定反事故措施,并组织实施。
6、负责核定、筹集所辖各村用电维修管理费用,节约开支,搞好财务管理,合理确定乡(镇)电管员及农村电工的工资、奖金及补助等。
7、配合电力部门和公安部门保护高压电力设施,防止盗窃和破坏。
8、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服务内容,承揽安装工程,为用户代行管理和维护设备,代销材料,维修设备。
9、组织完成县电业局和乡(镇)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定期向县电业局和乡(镇)政府汇报工作,并接受检查、监督。
财务管理
第七条 第七条 电管站的维修管理费用的筹集及使用,应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专款专用,以电养电”的原则。
第八条 第八条 电管站维护管理费的筹集,可根据本乡(镇)的具体情况自行确定,适时调整,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其来源大致为:
1、按照低压用户的用电量适当加收的维护管理费。每度电加收零点零一至零点零二五元为宜。维护管理费不敷开支的,农业排灌用电每度可加收零点零一元左右。农村口粮和饲料粮加工用电不加收。具体标准由市、县电业局提出,报当地政府批准执行。
2、电管站从事维修安装业务的劳务收入及销售电工材料的微利。
3、乡(镇)工副业发达,集体有能力负担本乡(镇)村的维护管理费时,照明用电可免收维护管理费。
4、县电业局支付原公社亦工亦农电工的工资转拨给乡(镇)电管站。
第九条 第九条 维护管理费用于以下开支:
1、支付电管员和农村电工的工资、劳保福利补助等。
2、提取适当的农电活动经费。
3、用于补偿合理的低压线路损失的电量电费。
4、购买维修所需的器材以及生产工具、安全用具、仪表、零星器材。
5、有条件时可按电管员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福利基金,用于电管员伤、残、疾、亡、丧失劳动力后的一次性补助开支。
第十条 第十条 电管站的维护管理费,应按村建帐,分村开支,年终结算,结余归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以任何借口挪用和平调。但各村结余的维护管理费,在本乡(镇)范围内可以通过协商,互相借用,集中使用,按期偿还。电管站要在当地信用社分别建立电费和维护管理费的专用帐号,电管站要严格审核收支,制定统一票据,往来帐目及发票要妥为保存;定期向县电业局和乡(镇)政府报告维护管理费的使用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电管员和农村电工的工资、奖励实行浮动制,每月经电管站考核造册报县电业局审核批准后发放。电管站维护管理费用的各项开支均应由电管站分季编报计划,报县电业局审批。每月末各站应向县电业局报送资金平衡表。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凡按用电量加收的维护管理费,必须建立用户电费和维护管理费台帐,按户设卡,执行统一印刷、统一编号的电费收据。
农村电工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农村电工人员定额,应根据当地负荷、电量、用电设备数量以及地理环境条件确定。为减轻农民负担,充分发挥电工的作用,以每二百农户左右设一名电工为宜,一百五十户以下的农村可设兼职电工一名,视用电多少给予报酬补助。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农村电工必须由政治思想好、遵纪守法、群众拥护、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作风正派、事业心强、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年龄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的男性村民担任。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凡由村民委员会推荐、乡电管站同意的农村电工,由县电业局负责组织培训一个月,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安全教育、安全规程、技术业务学习,经安全技术考试合格,发给农村电工合格证,并与乡政府签订合同,方可正式工作。被录用的农村电工实行三个月试用期,试用期如发现不适应工作,可予辞退,另行录用。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农村电工主要职责是负责所在区域内的下列工作:①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工作;②变台、配电室、线路、接户线、用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和管理工作;3低压电网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用电管理制度和设备台帐;④管理用电申请、安装、验收、接电等用电事项,按国家规定电价和当地政府批准的标准向农户收取电费和维修管理费。定期向村民委员会和电管站汇报工作。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农村电工要保持相对稳定,不经电管站和县电业局同意,不得擅自调换,否则,视同无证电工,停止其单位的供电。
报酬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电管员工资由固定工资、岗位工资、浮动工资三部分组成。浮动工资按照县电业局下达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确定,最多不超过本站固定工资加岗位工资总额的一半,电管员享受一定金额的副食补贴、医疗费、自行车补助费等。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农村电工的工资一律实行基本工资加浮动工资。浮动工资按其所在区域用户多少、售电量大小及完成电管站下达的各项指标情况确定。农村电工的工资一般可略高于当地同等劳力的收入水平。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兼职站长、电管员及农村电工均实行季度综合奖。确定奖金,要考核本乡(镇)村的安全用电、低压线损、电费回收、文明生产、劳动纪律、服务态度、资料管理等情况。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电管员及农村电工的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可由县电业局会同乡(镇)政府,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奖惩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对遵守本办法成绩显著的电管员和农村电工,可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犯本办法的命令,电管员和农村电工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报告上级电力部门。对违犯本办法造成后果的,应分别情况严肃处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电管站必须加强电费和维护管理费的管理,按时收缴,及时交银行专户,严禁截留挪用,违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罚款、辞退等处分。任何个人或集体均不得承包电费和维护管理费。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农村电工必须全心全意为农户服务,秉公办事,不以权谋私,不窃电,如有违犯者,视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收回电工证、解除合同、经济制裁等处分,触犯刑律者依法惩处。
其他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各地、县可视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报省电力工业局农电局备案。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凡在本办法颁发之前建站的,应实行本办法各项规定,若变更有困难,当地群众又拥护的,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可继续按原定办法执行,并报省电力工业局农电局备案。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各地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应及时向省电力工业局农电局反映,另行解决。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级使用办法(试行)
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级使用办法(试行)2007年04月27日 15时35分 4460 主题分类: 食品医药
“抗菌药物”
山西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级使用办法(试行)》的通知
晋卫医[2007]19号
各市卫生局,厅直厅管医疗机构:
为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问题,进一步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对患者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订了《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级使用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1、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级使用办法(试行)
2、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目录
山西省卫生厅
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二日
附件1:
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级使用办法(试行)
为促进我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订本办法及分类目录。
第一章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一条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第二条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一旦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第三条 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第四条 临床医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年龄、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基础疾病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四)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尽量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五)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第五条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尽量避免,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第六条 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决定给药次数。
第七条 疗程:一般感染用至体温正常、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3~4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第八条 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第九条 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第十条 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第二章 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
第十一条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第十二条 联合用药一般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情况可联用两种以上,包括抗真菌药。
第十三条 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
(一)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二)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三)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四)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五)为减少各药物单一使用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六)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第三章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
第十四条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一)预防用药指征:患者具有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如果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
(二)应在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基础上规范用药品种和给药方案。
(三)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新品种、价格昂贵品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联用作为预防用药。
(四)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综合考虑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范围、手术部位与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病人机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其原则是:
1、疗效肯定、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2、抗菌药物剂量要足够。
3、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
4、一般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5、清洁手术(分甲、乙两类):
甲类: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一般中小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不用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可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可参照处理。
乙类: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异物植入手术,如头颅、心脏、眼内、胸部、骨、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大型清洁手术,以非限制性抗菌药物为主。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可参照此类用药。
6、清洁-污染手术: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胃、肠、肺、耳鼻咽喉科、妇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及开放性创伤,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原则上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如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可用至术后2~3天。
7、污染的手术:
由于胃肠道、尿道、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如脓疡切开引流、化脓性胆管炎、骨髓炎、肠穿孔、腹膜炎等术前已明确感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用药。
第十五条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注意事项:
(一)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
(二)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便宜。
(三)预防用药应有目的,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的感染菌选择药物,不能盲目采用广谱抗菌药或联合用药以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四)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不能放松严格的手术操作及无菌技术,并应加强临床观察及消毒隔离措施。
第四章 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原则
第十六条 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非限制性使用抗菌药。如因病情需要使用限制性抗菌药物,应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姓名。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特殊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姓名。针对急诊病情危重的患者,应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七条 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需要联合应用的,一般选择两种非限制抗菌药物。一般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
第十八条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5天(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使用时间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第十九条 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第五章 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情况下抗菌药物
第二十条 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一)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如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的抗菌药物,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影响。
(二)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
第二十一条 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的药物。
第二十二条 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一般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
第二十三条 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
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第二十四条 妊娠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第二十五条 哺乳期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至最低。
第二十六条 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第六章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第二十七条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从严控制使用。
第二十八条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一)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选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限制或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限制性使用或以上抗菌药物治疗。
(二)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需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无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格的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检验科、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第七章 病原微生物检测管理
第二十九条 各级医疗机构须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逐步建立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条件与方法,并及时报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作为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依据。
第三十条 三级医院必须建立符合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配备相应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正确开展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工作。
第三十一条 二级医院应创造和逐步完善条件,在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后,也应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正确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目前不具备条件的,可成立地区微生物中心实验室或依托邻近医院的微生物实验室开展病原检测工作。
第八章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建立、健全本机构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工作纳入医疗质量与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各项责任内容,切实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在实处。
第三十三条 对不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工作或违反以上管理要求,因临床抗菌药物滥用而由此造成医疗纠纷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医师,将依照《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医疗机构和责任人相应的行政处罚,直至吊销其医师执业证书。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7年5月1日起实行。
附件2:
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目录
分类 非限制性使用抗感染药物 限制性使用抗感染药物 特殊使用抗感染药物
青 霉 素 类
青霉素G、青霉素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哌拉西林、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V钾、美洛西林、羧苄西林钠、呋布西林钠、阿洛西林、氟氯西林、替卡西林、美西林、磺苄西林钠、双氯西林、海他西林钾、匹氨西林、巴氨西林、酞氨西林、仑氨西林、甲氧西林、匹美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阿莫西林+氟氯西林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萘夫西林(新青霉素III)、阿帕西林(萘啶青霉素)
头 孢 菌 素 类 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国产)、头孢丙烯 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罗氏芬、泛生舒复)、头孢地尼、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头孢孟多、头孢克肟、头孢拉定/
舒巴坦钠、头孢唑林钠/舒巴坦钠、头孢噻吩钠、头孢替唑钠、头孢他定(国产)、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曲松/舒巴坦
头孢吡肟、氟氧头孢钠、头孢硫咪、头孢替安、头孢地秦、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米诺、头孢匹胺、头孢泊肟酯、头孢托仑酯、头孢他定(复他欣、凯复定)、头孢美唑、头孢西丁钠、拉氧头孢钠、头孢布烯、头孢噻啶、头孢来星、头孢乙氰钠、头孢匹林钠、头孢替坦二钠、头孢尼西钠、头孢雷特、头孢磺啶钠、头孢沙定、头孢拉宗钠、其它β-内酰胺类
亚胺培南/西拉司丁钠、氨曲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氨基糖苷类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新霉素局部制剂、小诺米星(小诺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 奈替米星、核糖霉素、西索米星、阿司米星、大观霉素、利维霉素、地贝卡星、妥布霉素、卡那霉素B 依替米星、巴龙霉素、异帕米星
酰胺醇类 氯霉素局部制剂 甲砜霉素、琥珀氯霉素、棕榈氯霉素、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乙酰吉他霉素、罗红霉素、麦迪霉素、阿奇霉素、泰利霉素、地红霉素、乙酰麦迪霉素、麦白霉素、罗他霉素、竹桃霉素、依托红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吉他霉素、分类 非限制性使用抗感染药物 限制性使用抗感染药物 特殊使用抗感染药物
四环素类 强力霉素(多西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
米诺环素、美他环素、地美环素、胍甲环素
喹诺 酮类 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吡哌酸
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芦氟沙星、司氟沙星
加替沙星、莫昔沙星、司帕沙星、帕珠沙星
磺 胺 类 磺胺嘧啶、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柳氮磺吡啶、磺胺脒、磺胺米隆、磺胺嘧啶银、磺胺醋酰钠、磺胺嘧啶锌 复方磺胺甲噁唑针、磺胺二甲嘧啶、磺胺二甲异嘧啶、磺胺异噁唑、磺胺苯吡唑、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多辛、酞磺醋胺、琥磺胺噻唑、酞磺胺噻唑、磺胺林
甲氧苄啶类 甲氧苄啶
糖 肽 类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唑酮 烷类 利奈唑胺
抗结 核药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链霉素 利福定、利福霉素钠、利福布丁、乙(丙)硫异烟胺、异烟腙、氨硫脲、安痨息、紫霉素、卷曲霉素
抗麻风药及抗麻风病反应 药 氨苯砜、苯丙砜、醋氨苯砜、氯法齐明、硫胺布新 沙立度胺、硝咪 唑类 甲硝唑 替硝唑 奥硝唑
呋 喃 类 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抗真 菌药 制霉菌素、复方土槿皮酊、益康唑、克霉唑、灭癣酚、西卡宁、咪康唑、灰黄霉素、托萘酯、阿莫罗芬、环吡酮胺、特比萘芬霜剂、萘替芬、酮康唑片、氟胞嘧啶、氟康唑、美帕曲星、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液)、特比萘芬片、伊曲康唑、克念菌素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针、硫化硒
其它类 林可霉素、磷霉素、克林霉素 多粘菌素、新生霉素、夫西地酸钠、乌洛托品、孟德立胺 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杆菌肽
注: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原则上不作为儿童的非限制性使用药,喹诺酮类不用于儿童。
氨基糖苷类作为老年人的非限制性使用药应慎重。
第三篇: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42号)《山西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已经2000年4月20日省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山西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森林公园的管理,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森林风景资源,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森林公园,是指森林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特,具有相应游览服务设施,经批准,供人们观赏、游览休息、健康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场所。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管理和在森林公园内进行游览观光、生产经营和科学文化活动,适用本办法。第四条 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应坚持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实现森林资源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鼓励森林公园的开发和建设,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搞好森林公园的规划、开发、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公园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实施有关森林公园的法律、法规;
(二)组织拟订本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的开发、发展规划;
(三)审核设立森林公园的申请和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四)指导、协调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
(五)组织、指导森林公园管理人员的业务
(六)负责森林公园的归口监督管理;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省森林公园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森林公园管理机构依法对公园内的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水域、景点、景物、各类设施等进行管理,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森林公园的设立和范围的划定,应处理好与风景名胜区和宗教场所的关系。森林公园范围内的寺庙、文物、古迹等,其产权和隶属管理关系明确的,其产权和隶属管理关系不变。
第二章 公园的设立和建设
第八条 森林公园按其景观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市、县级森林公园。
第九条 申请设立森林公园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设立森林公园的书面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建公园的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图表、照片等资料;
(二)对拟建森林公园所占林地、森林、林木享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经营权,并具有相应合法有效的权属证件;
(三)有开发建设森林公园必要的资金;
(四)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五)有健全的经营、卫生和防火管理制度;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条 设立省、市、县级森林公园,由设立单位向所在地市、县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
请,经初审并征求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意见后,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由设立单位向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并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按规定报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 在已批准建立的风景名胜区设立森林公园的,须按风景名胜区等级征得同级建设主管部门的同意,并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在已批准建立的森林公园区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须按森林公园等级征得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同意,并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在已批准建立的风景名胜区内建立的森林公园,其界线、行政隶属关系及财产所有权、使用权不变。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纳入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予以实施。
第十二条 拥有林地、森林所有权或使用权、经营权的单位,可以申请设立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建立后,其林地、森林权属不变。
鼓励国内外单位和个人投资,在森林公园内兴建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
第十三条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由设立森林公园的单位组织具有规划设计资格的单位负责编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经批准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变更时,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四条 经批准建立的森林公园,凭批准文件,由设立单位组织进行公园的开发和建设。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发和兴建森林公园。
第十五条 森林公园建设,必须按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不得兴建破坏自然景观、地质遗址、古生物遗址和妨碍游览、污染环境的工程设施。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森林公园内投资兴建游览娱乐设施、人造游览景物和商业网点等,必须经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并按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占用土地应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在森林公园内兴建游览运输设施、娱乐设施,必须保证质量安全,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七条 在森林公园游览中心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等;珍贵重点景物、景点周围和核心景区,除必要的保护和辅助设施外,不得建有其他工程设施。第十八条 森林公园应当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区系风景林木植被和野生动物群种,鼓励引进和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新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种。第三章 公园管理
第十九条 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完成后,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查,符合开园条件的,发给森林公园登记证方可开园。
第二十条 森林公园门票实行统一管理。门票收费标准由省物价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确定。门票由省财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省林业主管部门具体管理和发放。
第二十一条 森林公园门票收费是事业性收费,全部上交同级财政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公园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其中3%上缴省财政,统筹用于全省森林公园的开发、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森林公园内除投资建设的大型游览景观、游览娱乐设施、游览运输设施和
人造游览景物外,对园内自然景观、景点、景物在收取公园门票后不得再重复收费。第二十三条 森林公园应当在主要游览区域内设置游览路线、防火、卫生、环保、安全等标志和设施,配备必要的服务管理人员,维护公园内的旅游秩序。
第二十四条 进入森林公园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须经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其经营活动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按森林公园统一规划和建设的摊点经营,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交纳费用。
第二十五条 在森林公园内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文化活动,应当事先向森林公园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办理有关批准手续。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砍伐森林公园内的林木;确需进行更新、抚育性采伐的,须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严禁砍伐古树名木。
对森林公园内的河溪、湖泊、瀑布,应当按照公园总体规划要求进行保护和利用,不得擅自填堵公园内的自然水系。第二十七条 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制度,与毗邻区域的单位或组织建立护林防火联防制度,制定联防措施,共同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第二十八条 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第二十九条 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对园内濒危、珍贵和具有独特观赏、科研、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定期组织调查,建立管理档案;对其主要栖息地或生长地,应当划定保护带或者设置保护设施。
第三十条 在森林公园内游览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移动或损毁园内设施和游览服务标志;
(二)随意丢弃废弃物、污染物;
(三)在防火期和禁火区吸烟、取火、营火、烧烤食物;
(四)伤害或者擅自捕猎国家保护和野生物;
(五)擅自采折花木、采集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第三十一条 禁止在森林公园内毁林开垦、采石、取土、露天开矿、放牧和其他危害自然景观和游览活动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禁止向森林公园排放超标的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禁止擅自占用公园林地堆放物品、倾倒垃圾与工业、建筑固体废渣、废物。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开发、兴建森林公园的,责令停止开发、兴建活动,恢复原貌,可并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
(二)违反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在森林公园内兴建游览设施、人造游览景物、商业网点和其他工程设施的,责令停止兴建、恢复原貌,可并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三)批准开发兴建的森林公园,未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查合格擅自开园的,责令停止开园,可并处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林业主管部门或者由其委托的森林公园管理机构给予处罚:
(一)损毁园内设施、标志和花草树木的,责令赔偿损失,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
(二)在防火期和禁火区内吸烟、取火、营火、烧烤食物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采集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的,予以警告,没收违法采集的产品,可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 行政执法人员和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发布部门:山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0年05月25日 实施日期:2000年05月25
第四篇: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167号
《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已经2003年10月20日省人民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二OO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防治环境污染,保证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向大气和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
排放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实行许可制度。第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领取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禁止无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
第五条
排污许可证分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分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排污许可证统一实施监督管理。
市(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根据需要也可委托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部分排污许可证。
第七条
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行情况和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的资料;
(三)排污口规范化整治验收材料。
第八条
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对申领资料进行审查,并按照下列规定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核发排污许可证的决定:
(一)对排放污染物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排放总量的,予以批准,核发排污许可证;
(二)对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总量被责令限期治理或者建设项目被批准试生产的,核发临时排污许可证;
(三)对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经限期治理仍超过排污总量控制标准的,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关闭、停产、淘汰的企业,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
排污单位完成限期治理任务或者建设项目试运行期满,经验收合格的,核发排污许可证。
第九条
排污许可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排污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
(二)排污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
(三)排放污染物的方式、去向和区域;
(四)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和限期削减排放污染物总量指标;
(五)有效使用期限。
第十条
排污许可证有效使用期限为三年。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一条
排污单位在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使用期限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应当在限期届满之日前15日内重新申领排污许可证。
在排污许可证有效使用期限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在发生重大变化前15日内向原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重新申领排污许可证。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出借、转让排污许可证;不得非法吊销或者销毁排污许可证。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排污许可证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放污染物,限期办理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逾期未办理的,处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关闭或者停产。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不按照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由核发排污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规定处罚。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涂改、伪造、出借、转让排污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环境保护
许可证
办法
发: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省长助理,省政府副秘书长。吕梁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军区,省高法院,省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新闻单位。
抄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3年11月20日印发
共印750份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文件
晋环发〔2004〕103号
关于印发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实施细则及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控制指标
确定方案的通知
各市环保局:
为规范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核发,加强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监督管理,拟定《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排放污染物证可证控制指标确定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反馈省环保局污染控制处。
联系人:贺中伟 联系电话:0351—6371035 传
真:0351—6371037 附件1:《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附件2:《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控制指标确定方案》
主题词:印发
排污许可证
通知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04年4月19日印发
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证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为规范排放污染物许可证(以下简称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加强排污许可证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排污许可证管理权限
(一)省环保局管理权限
1、负责将国家下达给我省的排放总量指标分解到市,并审核市环境容量测算结果和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
2、负责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正本、副本的统一印制、编号,制定排污许可证的发放程序、规范,监督并指导市、县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二)市级环保局管理权限
1、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环境容量的测算核定工作,结合环境容量,制定本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削减任务逐级分解到县及其所管辖企业。
2、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由国家、省及市级审批的新建项目的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指标的核定与分配下达。
3、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并对持证单位的排污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4、委托县级环保局核发排污许可证。
(三)县级环保局管理权限
1、依据上级环保部门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案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核定本行政区域内排污单位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
2、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由县级环保局审批的建设项目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指标的核定与分配下达。
3、县级环保局根据市级环保局委托,在委托权限内核发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并对持证单位的排污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二、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程序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的告知
环保部门应通过发布通告或书面通知等方式,告知排污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的条件、部门、期限、程序、需要提交的材料以及逾期未申领的后果。
(二)排污许可证的申请
排污单位应在环保部门规定的期限内,依照《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提交相关资料,如实填写《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申请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三)排污许可证申请的受理
环保部门对排污单位提出的排污许可证申请,审核申请资料是否齐全,《排污许可证申请表》填写是否完整,有无逻辑错误,申请表中数据能否代表正常的生产情况。
对申请资料齐全并符合规定形式的,予以登记受理。对申请资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形式的,应当场或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同时明确补正的限期。排污单位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未申请。
(四)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审核和发放
受理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申请的环保部门,自受理申请15日内,结合所提交的材料,对其现状排污情况、排污规律、排污口位置、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监测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等其他事项逐一审核。
1、对符合《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予以批准,核发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
(1)现有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发放
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省浓度排放标准和地方总量控制指标的,发放排污许可证;
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未达到国家和省浓度排放标准或当地总量控制指标被责令限期治理的,以及被环保部门批准正试运行期的建设项目,发放临时排污许可证。
(2)建设项目排污许可证的核发 建设项目必须领取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建设项目单位在项目投入试生产15日前,向环保部门申请办理《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取得试生产许可,有效期为3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
建设项目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后的15日内,建设项目单位向环保部门换领《排污许可证》。
2、对属于《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况,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可地方排放标准,经限期治理后仍超标排放的排污单位,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关闭、停产、淘汰的排污单位,不予发放排污许可证。同时,向申请单位书面通知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单位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提出行政诉讼的权利。
三、排污许可证的延续、变更、暂扣和注销
(一)排污许可证的延续和变更
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延续和变更依照《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执行。
1、排污许可证的延续
(1)排污单位在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污的,应当在届满之日15日前向原发证的环保部门重新申领排污许可证。
环保部门收到持证单位延续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后,应在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批准延续的决定;延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2)持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单位,无正当理由,临时排污许可证到期后仍不能达到控制指标的,不予换发排污许可证,并由原发证环保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关闭、停产。
2、排污许可证的变更
(1)排污单位需要变更排污许可证许可事项的,必须在发生变更的15日前提交变更书面申请,注明变更的污染因子、变更原因,重新填写《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经原发证环保部门审查,符合《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八条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予以批准,办理变更手续。
(2)下列情况,持证单位必须依法履行变更手续: 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排污单位分立、合并或单位名称发生变化的,应在发生变化后的15日内到原发证的环保部门办理排污许可证的变更手续。
(3)《排污许可证》持证单位在持证期间,不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环保部门可责令其限期改正。限期改正期间,由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收回其《排污许可证》,换发《临时排污许可证》。
(二)排污许可证的暂扣
持证单位被依法责令停产治理的,停产治理期间,由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暂扣其排污许可证。
持证单位被依法责令停产治理的,停产治理期间,由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暂扣其排污许可证。
(三)排污许可证的注销
1、持证单位在排污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应及时收回已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办理注销手续。
2、持证单位被依法停止排放污染物的,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应及时办理排污许可证的注销手续。
3、持证单位被关闭、撤销的,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应及时办理许可证的注销手续。
4、持证单位破产的,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应及时办理许可证的注销手续。
四、排污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一)监管
对违反《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的,上级环保部门或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应当撤销已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1、向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排污单位核发的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2、不按照上级环保部门批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案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发放排污许可证。
3、超越权限发放的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4、排污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二)备案
1、各市要建立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档案,对发放的许可证统一编号,登记建档。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编号由十二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第一、二位数字为所在城市行政区划代码,第三、第四位数字为所在县区行政区划代码,第五、六、七位为行业代码,第八至第十二位为发证流水号。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在编号前标注“临”字。
2、各市要建立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发放备案制。每年元月15日前,各城市将本行政区域上年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临时排污许可证发放名单列表报省环保局备案。
(三)公示
1、环保部门应在办公场所公示排污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的条件、程序、需要提交的材料。
2、各市应通过当地新闻媒体、本单位网站等途径,将排放污染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情况及时向社会公示。
3、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被注销后,各市应通过当地新闻媒体、本单位网站等途径,及时向社会公示。
(四)检查
各地对持临时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检查。对持有总量控制要求的排污单位,至少每季一次现场检查,每季进行一个生产周期的总量监测。
对持证单位的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予以书面记录,并经检查人员签字后存档。
(五)查处
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证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行为,以及不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由环保部门依照《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1、《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第14条所称“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包括以下情形:
(1)未在环保部门规定的期限内申领排污许可证的;(2)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届满,示按规定换领新证的;
2、《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第15条所称“不按照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规定向水体排污染物的”,包括以下情形:
(1)超过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指标排放污染物的;
(2)不按照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污染物的;
(3)未按照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规定,对排污口进行规范化整治,设立标识牌和在线监测设备的。
(六)其他
持有环保达标合格证的排污单位,应在环保部门指定的期限内领取排污许可证,环保达标合格证由负责发放排污许可证的环保部门收回。
逾期未领取排污许可证的,原环保达标合格证作废。
排污许可证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案
1、排污因子的核定
(1)大气污染物主要控制因子为: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及行业特征污染物。
(2)水污染物控制因子为:《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确定的各行业必测污染因子。
2、允许排污指标的核定
排污许可证允许排污指标分浓度与总量双重控制指标。(1)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的确定的原则。
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的确定:区域环境质量超标的污染因子,实施总量和浓度双重控制;其它污染因子实行浓度控制。
实施总量控制排污单位的确定:根据所有排污单位排放该项污染物的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排序,叠加污染物排放量。叠加污染物排放量占区域内该项污染物排放量的80%以上时(含80%)的排污单位,其该项污染物实施总量和浓度双重控制。
(2)浓度控制指标的确定:
排污单位浓度控制标准为国家或省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3)总量控制指标的核定方法:
排污单位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包括污染物排放速率、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允许月污染物排放放总量指标、允许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污染物排放速率指标:国家或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有明确规定的,依照国家或者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国家或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没有规定的,不作考核。
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核定依下列次序进行; ——国家或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有明确规定的,依照国家或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
——国家或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规定的,在对排污单位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基础上,参照本地区或邻近地区相同行业已采用国内先进水平生产工艺、最佳实用控制技术、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计算单位产品的排放污染物量。排污单位允许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核定依下列次序进行,对现状排污量超过环境容量的排污单位,需要同时确定其污染物削减量。
——已完成环境容量核定的城市,根据环境容量的核定的结果分配排污单位的总量指标。
——对尚未完成环境容量核定,但当地政府已将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总量指标分解到排污单位,则暂时以作为该排污单位的允许排污总量指标,待完成环境容量测算后,根据环境容量的核定的结果重新核定分配排污单位的总量指标。
——对于既未完成环境容量核定,也未将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下达的目标总量分解到排污单位的市县,可结合排污单位允许的单位产品排放量、设计规模进行排污总量的核定:
排污单位允许日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核定按照全年正常生产时间内全年允许污染物排放总量每日平均计算。
(4)现有排污单位排污总量指标的核定原则
辖区内合计的排污指标总量不能高于当地的环境容量指标或上级政府下达给本辖区的总量控制目标,并要预留适量指标,以满足当地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排污单位进行改制、改组和兼并的,其排污指标之和不得超过原核批的指标值;分离的排污单位,其指标应从原单位排污指标中划转;合并的排污单位,其排污指标不得大于合并前各排污单位排污指标之和。
对所采用的工艺、技术、设备或生产的产品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不予分配排放指标。
在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时,应考虑为今后发展预留一定的余量,一般可预留5%—10%的排污总量,所有排污单位的排污量分配总和只应占排污总量的90%—95%。
(5)建设项目排污总量指标核定原则:
建设项目单位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之前,须取得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超过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且环境质量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地区,不得建设增加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建设项目。
超过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期间,不得建设无益于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已有排污许可证的单位进行扩建、改建,申请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应控制在原有许可证许可的指标内。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文件
晋环发〔2004〕113号
关于申领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文 本 的 通 知
各市环保局:
依据《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环保局制定了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于2004年6月1日起启用。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市此前使用的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一律作废。现有持证单位应在当地环保部门指定的时间内,换领新证。
二、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可直接复印或从省环保局网站下载使用,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副本、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由省环保局统一印制。各市于2004年5月20日前,将本辖区所需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副本、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数量报省环保局污染控制处。
三、各市于每年元月15日前,将本行政区域上年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临时排污许可证发放名单列表报省环保局备案。(排污许可证发放备案表附后)
联系人:贺
红
贺中伟
联系电话:0351—6371035 6371040 传
真:0351—6371037 附件1:排污许可证发放备案表 附件2: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样本
主题词:申领
排污许可证
通知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04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集中办理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手续
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9〕10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省属国有煤炭企业:
目前,我省多数市县已完成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批复工作,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确保主体企业尽快到位,现就集中办理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手续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煤矿证照变更和项目审批手续办理是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兼并重组整合工作成效。为提高工作效率,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领导组办公室)采取联合办公的方式,实行集中受理、即时送达、倒排进度、限时办结,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随时掌握有关部门的工作进度。各市、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落实兼并重组主体责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亲自部署,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加快审批进度。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密切配合,协调推进。
二、及时组织上报各种资料
市、县兼并重组整合方案批复后,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抓紧组织兼并重组双方企业进一步完善协议,按照明确的内容准备兼并重组整合煤矿办理采矿许可证(附件2)、安全生产许可证(附件3)、煤炭生产许可证(附件4)、生产能力核定(附件5)、营业执照(附件6)等证照变更及项目审批的有关资料,并在2009年8月20日前将有关资料(一式6份)统一上报省领导组办公室。
三、加快审批工作进度
省领导组办公室集中受理各市上报的资料,做好交接、登记工作,并在1日内将资料分送到省有关部门。省有关部门接到资料后,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审查,开展相关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在《审批工作流程图》(附件1)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证照变更及批复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提出意见,督促市、县完善资料,并限定办理时间。在办理过程中,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每办结完一个手续,就要及时送达省领导组办公室,并由其负责分送或书面通知相关部门和市县及省属国有煤炭企业。
省属国有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以省领导组批复的文件作为企业经济行为的批准手续,省国资委不再进行经济行为审批,各有关部门依据领导组批复的方案,办理工商登记及相关部门手续。
四、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
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和项目审批手续办理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全程参与,加强对各种证照手续办理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加强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提高行政效率,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确保兼并重组整合工作规范、健康、有序推进,确保完成兼并重组整合目标任务。
附件:1.审批工作流程图(略)2.换发采矿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3.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4.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5.煤矿生产能力核定需提交的资料
6.煤炭企业设立、变更、注销需提交的资料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附件2
换发采矿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一、单独保留且不新增煤炭资源煤矿 1.采矿权申请登记书;
2.采矿权变更申请登记书(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3.采矿权转让申请书(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4.采矿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5.年检合格证复印件;
6.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或企业名称变更核准登记的审批文件(文件中应载明投资人、投资比例和投资金额)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7.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对变更或转让等情况说明的文件(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8.采掘工程现状平面图(需经县级国土资源局审核盖章);
9.采矿权转让合同或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采矿权转让的,需由转让人(原采矿权人)与受让人(现采矿权人)签订采矿权转让合同;采矿权人与采矿权人合作、采矿权人与新投资人合作的,需由双方签订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二、单独保留且新增煤炭资源煤矿
(一)划定矿区范围需提交:
1.划定矿区范围的申请(由主体企业提出); 2.采矿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3.年检合格证复印件;
4.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5.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或企业名称变更核准登记的审批文件(文件中应载明投资人、投资比例和投资金额)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6.变更前后矿区范围对照图;
7.采矿权转让合同或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采矿权转让的,需由转让人(原采矿权人)与受让人(现采矿权人)签订采矿权转让合同;采矿权人与采矿权人合作、采矿权人与新投资人合作的,需由双方签订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二)办理变更采矿登记需提交: 1.采矿权申请登记书; 2.采矿权变更申请登记书; 3.采矿权转让申请书; 4.划定矿区范围批复; 5.变更前后矿区范围对照图。
三、整合保留煤矿
(一)划定矿区范围需提交:
1.划定矿区范围的申请(由主体企业提出);
2.采矿许可证正副本原件(参与整合煤矿均需提交);
3.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或企业名称变更核准登记的审批文件(应载明投资人、投资比例和投资金额)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4.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对申请划定矿区范围、延续、变更或转让等情况说明的文件; 5.变更前后矿区范围对照图;
6.采矿权转让合同或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采矿权转让的,需由转让人(原采矿权人)与受让人(现采矿权人)签订采矿权转让合同;采矿权人与采矿权人合作、采矿权人与新投资人合作的,需由双方签订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
(二)申请变更采矿登记需提交:(1)采矿权申请登记书;(2)采矿权变更申请登记书;(3)采矿权转让申请书。
说明:1.单独保留且不新增煤炭资源煤矿,如变更采矿权人,由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领导组确定的主体企业,直接办理采矿权变更登记手续,不再办理转让审批。
2.整合后保留煤矿,如不新增煤炭资源,按照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领导组批复文件,不再划定矿区范围,直接办理采矿权变更登记手续。
3.需要互相调整矿区范围的,不重新划定矿区范围,可以与其他事项一起变更,但必须提交采矿权人双方签订的调整矿区范围协议书和调整前、后的矿区范围图,如调整中涉及国有大矿资源的,还需有国有大矿出具的同意文件及省国资委同意文件;需要增加煤层或扩大矿区范围的,重新划定矿区范围。
4.为依法有效管理煤炭资源,凡是整合保留的煤矿、增加开采煤层的煤矿、扩大矿区范围的煤矿,必须在换领采矿许可证后一年内,到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补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矿井初步设计及批复)、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其审查批复文件一式三套。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及时将上述资料分别报送省、市国土资源部门。5.为简化办证程序,本次换发采矿许可证,暂不进行资源储量核实和资源价款处置,待换证工作完成后,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再按规定分期分批完成储量核查和价款处置工作。
附件3 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一、兼并重组整合后列为单独保留且生产系统及能力不变的生产矿井 1.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为单独保留矿井的文件; 2.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
3.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申请书或延期申请书。
二、兼并重组过渡期内暂时保留的生产矿井
1.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允许暂时保留矿井的文件; 2.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 3.复产验收批准文件;
4.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申请书或延期申请书。
三、兼并重组整合后系统净增能力在60万吨/年及以下的生产矿井(原生产系统不进行改造)
1.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文件; 2.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 3.省煤炭工业厅核定生产能力的批准文件;
4.具备相应资质的煤矿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煤矿安全设施和条件现状评价报告; 5.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书。
说明:1.省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整合重组方案中,由两个及以上的矿井整合为一个矿井,只保留主体煤矿且不改变系统不增加能力的生产矿井,矿井实现机械化采煤的,在取得省国土资源厅换发的新采矿许可证后,可直接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和延期。
2.省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整合重组方案中,矿井生产能力、开采系统均未发生变化,但办矿主体、矿区范围发生改变,矿井实现机械化采煤的,在取得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后可直接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和延期。3.省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整合重组方案中,确定为过度期内暂时保留的生产矿井,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根据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批准保留的时限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执行。
4.省兼并重组领导组批准整合重组方案中,确定为兼并重组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矿井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建设、验收,按规定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
5.兼并重组煤矿需要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登记的主要负责人的需提供:变更申请书及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复印件)和主要负责人任命文件。
附件4 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一、兼并重组整合后单独保留且系统及能力均不变的生产矿井 1.企业申请文件;
2.市级煤炭管理部门审查上报文件;
3.省领导组办公室《重组整合方案》批文抄送件、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批文抄送件、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抄送件;
4.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矿井基本情况登记表(见附表)。
二、兼并重组整合过渡期内暂时保留的生产矿井 1.企业申请生产及换发证件文件;
2.市级煤炭管理部门上报文件(附复产验收资料);
3.省领导组办公室《重组整合方案》批文抄送件、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批文抄送件、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抄送件;
4.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矿井基本情况登记表(见附表)。
三、兼并重组整合后系统净增能力在60万吨/年及以下的生产矿井 1.企业申请文件;
2.市级煤炭管理部门上报文件;
3.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抄送件;
4.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矿井基本情况登记表(见附表)。说明:1.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明确要求关闭的矿井,各市人民政府不再行文上报有关文件,由省煤炭工业厅依据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直接注销其煤炭生产许可证,各市县人民政府、各有关企业按照关井“六条标准”立即对这部分矿井实施关闭。
2.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由两个及以上矿井整合为一个矿井,但《方案》暂未对关闭矿井名单予以明确的,由重组整合主体企业依据批准的产能及矿井实际情况,按照“一矿一井一面”要求,原则上在9月底、特殊情况可到年底前确定关闭矿井名单及关闭时限,并按程序上报。此类关闭矿井的关闭时限最迟不得超过2010年底。
3.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办矿主体、矿区范围、生产能力、开采系统均未发生变化的生产矿井,不需换领煤炭生产许可证,可继续持原有煤炭生产许可证生产。
4.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矿井生产能力、开采系统均未发生变化,但办矿主体、矿区范围发生了变化的,由重组整合主体企业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程序上报,省煤炭工业厅根据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批文、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变更煤炭生产许可证。
5.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现有生产矿井,在开采系统不变,因装备水平提升、采煤工艺改革,导致生产能力在原证载能力基础上净增60万吨/年及以下的矿井,按照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办法经省煤炭工业厅对其能力核定报告进行审查批复、煤矿安全监察局进行综合评价并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之后,可持申请文件到省煤炭工业厅变更煤炭生产许可证。
6.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需重新设计进行改造建设的矿井,按照省人民政府晋政发〔2008〕23号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建设,矿井改造建设完成、验收合格后,按规定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
7.重组整合方案批复后,部分矿井生产与建设互不干扰、已实现机械化开采、安全保障程度较高,在2010年底之前确需维持生产的,由重组整合主体企业提出申请,市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确定生产时限并上报,省煤炭工业厅根据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批文、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按照原证载能力予以变更煤炭生产许可证,此证有效期最长不超过2010年底,到期予以注销。
8.上述意见仅适用于本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期间列入重组整合方案的煤矿。
附件5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需提交的资料
1.企业申请文件;
2.市级煤炭管理部门初审意见;
3.具有资质单位编制的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
说明:1.重组整合前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批准进行建设的新建、改扩建、机械化升级改造矿井,本次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设计生产能力未发生变化的,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善相关建设手续并进行建设。
2.经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现有生产矿井,在开采系统不变,因装备水平提升、采煤工艺改革,导致生产能力在原证载能力基础上净增60万吨/年及以下的矿井,可由煤矿企业委托具备资质的生产能力核定单位提交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按规定程序上报,经省煤炭工业厅按照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办法组织专家审查批复、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进行综合评价并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后,企业申请、按程序上报,省煤炭工业厅予以变更煤炭生产许可证证载能力。
附件6 煤矿企业设立、变更、注销需提交的材料
一、名称核准
1.全体投资人签署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
2.全体投资人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及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二、公司设立
1.《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2.全体股东或被授权机构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全体股东或被授权机构签署的公司章程;
4.股东(或发起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复印件; 5.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6.股东首次出资是非货币财产的,提交已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文件; 7.以股权出资的提交《股权认缴出资承诺书》; 8.董事、监事和经理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9.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10.住所使用证明;
11.《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12.公司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必须在登记前报经批准的项目,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或许可证明。
注:被授权机构指国务院或地方人民政府授权的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三、变更登记
(一)公司变更(需提交两部分材料)第一部分 共性材料
1.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或决定;
4.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变更必须报经批准的,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
6.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第二部分 变更不同内容提交的材料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工商企字〔2009〕第83号文件规定要求选择提交。
(二)企业法人变更(需提交两部分材料)第一部分 共性材料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非公司企业法人变更登记申请书》(企业加盖公章); 2.《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企业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变更必须报经批准的,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
4.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第二部分 变更不同内容提交的材料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工商企字〔2009〕第83号文件规定要求选择提交。
四、公司合并
1.合并公司各方签署的合并协议(加盖合并各方公章及法定代表人签字); 2.合并各方公司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关于公司合并的决议; 3.合并各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4.依法刊登公告的报纸报样; 5.合并后的验资报告;
6.因合并而注销的合并方的注销证明;
7.因合并办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提交的材料。
五、注销登记
(一)公司注销
1.公司清算组负责人签署的《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股东会、股东大会确认清算报告的确认文件; 4.经确认清算报告;
5.清算组成员《备案通知书》;
6.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文件。
(二)企业法人注销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非公司企业法人注销登记申请书》(企业加盖公章); 2.企业法人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企业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企业法人的主管部门(出资人)批准企业法人注销的文件;
4.企业法人的主管部门(出资人)出具的清理债务完结的证明或者确定清算组织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的文件;
5.《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 6.企业法人公章。说明:煤炭企业办理兼并重组注册登记需提交材料依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印发<内资企业登记提交材料规范>和<内资企业登记文书规范>的通知》(工商企字〔2009〕第83号)文件准备,各类登记表格可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企业登记网》(http://qyj.saic.gov.cn)下载或者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窗口)领取。
主题词:经济管理 煤矿 审批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