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媒介助力“精准扶贫”战略的七个着力点
地方媒介助力“精准扶贫”战略的七个着力点
内容提要 国际发展领域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唯经济增长到以人为中心的范式变革,以人为本也成为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在当下精准扶贫战略中,媒体如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参与其中?本文给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以人为本 媒体扶贫报道
一、消除贫困:从唯经济增长到以人为本
(一)消除贫困一直是发展的中心问题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战后―段时间内,以GDP为中心,睢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曾在国际发展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甚至把经济增长等同于人类进步。
不过,自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际社会的发展观发生巨大变化。人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更不能牺牲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去获得所谓的“发展”。联合国大会1974年通过的《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是开始强调内源发展战略的一个里程碑。联合国教科文解释内源发展战略时说明:在发展进程中,人类恢复了自身的中心地位,人类即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目的。
内源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有两个基本要求:在形式上,发展应该是从内部产生的;在目的上,发展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内源发展战略彻底否定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重物不重人的发展模式。
中共十六大曾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显示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开始作用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发展的过程必须让所有个体公平合理受益,同时也建立在他们每个人的参与之上。
(二)消除贫困更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人权
2015年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
在2015年10月16日“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发言中也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在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同时,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并在此次高层论坛匕宣布:“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以后在视察讲话中多次重复了这一点:“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特别是以贫困群众为本,在国家层面已经成为确定的指导思想。
二、以人为本,媒体助力精准扶贫的七个着力点
自2013年以来。媒体对扶贫有大量报道。这些报道一方面提高了消除贫困的社会可见度,通过议程设置使这一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另一方面,很多报道集中在经济增长的数字方面,诸如经济收入增长多少、劳动力转移多少人等等,或是集中在扶贫工作报道,相对缺乏对贫困人群的深入报道。如果基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媒体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一)报道人,报道贫困人群。以人为本的发展,关键要看到人,看到贫困人群。他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可以成为发展的动力。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说:“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挟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贫困不仅指缺乏资金。长期贫困还意味着缺乏基本的卫生、医疗、教育和政治发声的能力,还会导致人们对今后生活的恐惧和绝望,导致人们对改变自身处境的无助感,因此,扶贫要“扶志”,使他们成为消除贫困的主体和当地发展的动力。这些贫困人群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残障人群、工伤返乡的农民工等等。
应该去发掘当地的经验,发现这样的人群如何经过“扶志”成为改变自身状况的主人。但现在,人们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如何贫困,他们如何看待贫困,他们从哪里获得力量去消除贫困,他们的生活有了哪些改变,或是他们个人有了哪些发展?这些重要的信息似乎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的数字中或是计划投资的数字中。2013年国际消除贫困日,联合国秘书长曾呼吁“更好地倾听穷人、特别是土蓍人、老年人、残障人士、失业者、流动人口和少数族裔的心声”。为他们采取行动以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建设―个繁荣、公正的世界。
(二)报道贫困人群生活环境的改变。2010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使用多维贫困指数来说明贫困:即贫困的维度远远超出收入不足的范畴,其涉及健康和营养状况、较低受教育水平和技能、谋生手段缺乏、恶劣的居住条件、社会排斥以及社会参与缺乏等诸多方面。
世界各地的贫困经历的调查表明。贫困是多方面的,因此也是多维度的。基于货币的测量固然重要,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其他维度的剥夺及其相互影响。尤其是因为家庭面临多重剥夺时更有可能陷入比依据收入贫困指标衡量的还要糟糕的状况中。比如,贫困会导致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在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还会导致贫困,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案例不在少数。
因此,扶贫的结果不仅仅是收入的增长,也要包括如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些贫困人群的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社区的重建应得到充分报道。
(三)报道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密切相关。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第12项目标是“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指通过减少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环境退化和污染。来增加经济活动的净福利收益,促进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建造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以及让所有人有机会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从事绿色和体面的工作、改善生活质量。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最终影响人的健康为代价。开发式扶贫首先要符合环境保护的标准,创造出绿色岗位,才能真正造福贫困人群。
(四)关注贫困儿童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青少年。要探索和报道有关青少年儿童通过教育改变生活的经历或经验。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不仅基础教育,国务院扶贫办“雨露计划”等职业计划教育也非常值得关注。到底有多少儿童青少年从教育中受益并摆脱贫困,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应威为“消除贫困”报道重点之一。
(五)报道妇女,关注性别平等。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第5项目标即“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孩的权能”。在2015年联合国全球妇女发展峰会上。习近平充分肯定了妇女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贡献,并就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如何实现男女平等提出了四点主张。其中第一个主张就是要确保妇女能够作为主体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确保其能够分享发展成果。第二个主张是保护妇女权利,要特别关注农村妇女、残疾妇女、流动妇女、中老年妇女、少数族裔妇女的特殊需求。提出采取措施确保所有女童上得起学和安全上学。关注女性脆弱群体并通过提供基础医疗、教育和参与经济的能力建设。如终生教育或职业培训等,使他们能够获得妇女权利并享有发展成果,正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体现。因此,在消除贫困或“精准挟贫”的报道中,要报道妇女的故事。要报道妇女如何作为发展的主体推动减贫。
(六)从贫困人群视角报道扶贫经验与政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消除贫困的巨大成果。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世界上减贫成果的四分之三是由中国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国和世界创造了消除贫困的重要经验。目前,国家又提出了“精准扶贫”,包括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以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也提出了“分类施策”,即: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等。
但是,从贫困人群的视角如何看待这些经验和政策,值得媒体去探讨。比如。贫困人群如何参与“建档立卡”,这是精准挟贫的第一步。习近平曾强调“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群众如何算账和认账,应该被呈现出来,使我们不仅在报道中看到人,也能了解他们的想法。
(七)避免自上而下的“慈善”视角。中国式扶贫是全社会参与的扶贫,即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不少媒体也积极参与了扶贫行动,我们称为“媒体公益”。在“媒体公益”中,仍然有是否以贫困群众为本的问题:是一时热情自上而下的“慈善”“怜悯”,还是通过“扶志”与当地人一起探讨摆脱贫困的道路;在促进摆脱贫困的行动中。是以公益人为主体还是以当地贫困群众为主体等,其实质是社会平等的问题。
总之,在有关消除贫困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数字,相对而言,看到了太少的“贫困人”的状况和改变。
这就需要媒体深入贫困地区,深入各种贫困人口之中,去倾听他们的声音。通过报道促进社会关注,促进消除贫困的经验交流分享。并最终促进消除贫困。(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丹麦北欧亚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第二篇:精准培训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培训助力精准扶贫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由县委组织部、县农牧局和县扶贫办共同组织的瓜州县助推产业扶贫村干部培训班在瓜州宾馆举行了开班仪式。
本次培训是按照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甘肃省助推产业扶贫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甘肃省助推产业扶贫村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深度贫困村村干部的政策落实水平、服务带动能力和扶贫攻坚本领,确保设施农业、中药材产业、肉羊产业和棉花等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而举办的,重点围绕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戈壁农业技术及中药材、棉花、肉羊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开展精准培训,拓展工作思路,提升落实扶持政策和服务带动特困户脱贫的能力和水平。
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员有六个移民乡镇24个深度贫困村的村主任、村书记、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队长,共96人。(瓜州县农牧局 俞雷)
第三篇:人大代表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人大代表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xx同志个人扶贫先进事迹
xx同志是xxxxxxx有限公司的总经理,xx区人大代表。几十年来,企业的发展是靠社会的每一滴乳汁给养茁壮成长,变大变强。企业秉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发展成果回报社会这一理念,坚持把自己以及企业的爱心回报社会,用自己力所能及的的力量,反哺社会,下面就将近年来xx同志回馈社会,扶贫解困的点点滴滴总结如下。
农民出生的xx同志,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他首先想到的是父老乡亲,通过合作经营、招工等方式,为乡亲们解决了几十个就业岗位,这些人不仅仅是脱贫了,多数人已经是在城里安家,成为有车有房的城里人了。人们都很感激他,当提到xx的时候,乡亲们个个都赞不绝口。
致富不忘初心,时刻回报社会,在企业发展经营这几十年中,xxxx有限公司做过很多公益事业。几年前,在xx高新区生产经营时,按照区政府的要求,与xxxx乡xxx村,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对象村,通过为村民们买羊、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修路等,用十来年时间的帮扶,硬是使帮扶村脱贫,村民们为感谢企业的帮扶,自发的拿来农产品分发给企业职工。村里人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林峰科技公司的帮助。而公司员工也忘不了那一个个憨厚的农民兄弟,在他们家里吃到可口的农家饭菜。
牢牢记住使命,2013年以来,企业搬到xx,感谢xx区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支持,同时xx更清楚地意识到,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社会养育了企业,企业必须反哺社会,无论是政府的倡导,还是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的提议,涉及到公益事业,xx同志就积极响应,需要企业捐助的,他从不讲价,捐助到组织者满意为止。尤其是他个人,更是义无反顾,尽力为之。在2016年参加“xxxx矿区统一战线新春送温暖”活动中,一次就捐助了xxx的尿毒症1000元和xxx一家因病致贫家庭1000元,对于这些家庭,无疑是雪中送炭,也支持和助力了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
致富思源,赤子丹心回馈社会。他时时不忘感恩,倾情回报社会。2018年4月,看到区统战部在xxxxxxx广场举行义捐活动,捐助1000元;在2018年7月,听说红十字会组织为xxxx民洪灾灾后重建捐款,二话没说,捐助2000元。xx社区等组织的义捐,积极参与,发挥带头作用。
帮助人不图名利,只为感恩社会。在互联网水滴筹上,也不断地献爱心捐款,如看到为xxx残疾人动手术需要支助时,xx同志会伸出手来,给予帮助。他总是说,没多有少,能帮到人家,是说明自己有能力,这也是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种途径,我高兴。
他对精准扶贫的理解,有着更深层次看法,他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是给穷人一些钱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对症下药,对于特困户,给钱无疑是解决当下问题最直接的方法,而对于年轻人长远考虑就应该是支持和引导他们创业或增长知识和劳动技能。他支持年轻人创业,有时候在网上看到有年轻人为创业需要“众筹”资金的时候,只要项目靠谱,他也不认识人家,明知道钱寄过去是打水漂,他还是相信了发起人,将几百元寄过去,说不图回报,如果能帮助年轻人创出一份产业,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xx同志,热衷于公益事业,不仅自己在做,还时时影响着身边的人,常常把帮助人的道理讲给人们听,他以身作则,带头参与,在他的影响下,身边的年轻人个个愿意加入到他的队伍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捐钱、捐物,为社会尽一份力量。
xx同志可以说是社会扶贫的一面旗帜。他致富不忘扶贫,发展回报社会,以自己的执着、爱心和胆识谱写了企业家扶贫、用企业成果反哺社会的奉献之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实践,到处体现着正能量,引领着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xxxxxxxx有限公司
2018-08-30
第四篇:“商业保险”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商业保险”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目前,我国脱贫现实需求巨大,扶贫供给精准化趋势明显,保险作为扶危济困的行业,其特殊的属性与服务精准扶贫天然契合,并具有独特优势。基于保险的属性和功能,保险在扶贫中能够发挥风险保障、杠杆放大、增信融资、防灾减灾、主体链接等作用。
一、我区保险助力精准脱贫的现状
为避免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出现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造成财政损失或人员伤亡状况而增加贫困程度,区大力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扶贫保险工作,积极为各贫困户购买各类商业保险。
(一)小额人身保险购买情况。2016年10月,我区由区扶贫办、区财政局、中国人寿保险梧州分公司三方签订了小额人身保险合作协议。并于2016年11月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临贫户(2015年退出户)合计
户
人购买了保险期限一年的小额人身保险。贫困对象一旦因意外伤害造成身故的,赔付1万元身故保险金;因意外造成残疾的,最高赔付1万元残疾保险金;已参加新农合保险,新农合保险支付部份后,最高赔付3千元意外医疗保险金。2018年,在购买意外保险的基础上,我区计划在明年增加重大疾病保险,对初次发生并经专科医生明确诊断患30种重大疾病的,最高赔付2万元重大疾病保险金。
(二)信贷保险购买情况。2016年10月,我区由区扶贫办、区财政局、中国人寿保险梧州分公司三方签订了信贷保险合作协议。并于2016年11月起,每次进行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后,为获得小额贷款的贫困人员购买了小额人身保险(《国寿农村小额团体意外伤害保险(2013版)》。目前已按贷款金额为
x人购买
x万信贷保险。
(三)大病保险购买情况。目前我区全部贫困户均已购买参加2017新农合医疗,其中x人获得x元每人的低保对象参合补贴。另有x人重度残疾人获得x元每人的城镇医疗保险补贴。补贴合计达x万元。
(四)水稻保险购买情况。2017年7月,我区受洪灾影响,部分村屯农田受淹,给部分农户造成了灾害损失。9月,我区为减少自然灾害对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影响,加大水稻种植保险力度,由城区财政对x户贫困户合计x亩水田购买合计x万元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贫困户农田一旦受到灾害,每亩水田最高赔付x元水稻保险金。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户对理赔流程不了解。贫困户在受到灾害、意外后,因为不是自行进行保险购买,不清楚自己可以在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在理赔过程中,也缺乏对相关流程的了解,给其保险理赔造成较大的阻碍。贫困户往往因嫌麻烦而宁愿不进行保险理赔。
(二)保险险种选择单一。目前我市各保险公司提供的扶贫保险框架协议中,险种多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险种单一,对贫困户其他方面的保险保障未有涉及。
三、推动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首先,进一步推动保险纳入精准扶贫体系。建议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明确保险业在服务精准扶贫中的战略定位,明确保险机制服务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将保险界定为精准扶贫体系的必需制度,明晰扶贫保险产品的范畴和种类,确立利用扶贫资金为贫困人口购买保险、为保险精准扶贫提供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基本原则。鼓励各地政府部门采取委托经办、直接采购等多种方式,引入保险产品服务以提升扶贫效能,为各级政府和其他扶贫主体引入保险机制提供指引,引导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加大保险工具运用力度。
其次,优化保险服务精准扶贫的政策环境。监管机构需要为保险扶贫营造良好监管环境,包括确立保险扶贫基本原则、出台激励政策、实施差异化监管、与其他部门强化沟通合作等。在市场准入方面,严格审核保险主体在县域的经营能力,确保保险扶贫的稳定可持续性。在服务标准方面,明确贫困地区保险机构在系统建设、承保流程、理赔服务时效等方面的经营服务标准,促进保险机构优化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在财务核算方面,探索建立扶贫保险的独立核算机制。在产品开发和定价方面,鼓励保险机构适当下放,因地制宜推出价格低廉的产品组合与多层次的保险服务,确保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服务精准、成效精准。
最后,发挥保险机构参与扶贫的主观能动性。保险机构应以“五个一批”工程的具体举措为依托,紧密对接各项扶贫举措,分类开发保险扶贫服务。针对贫困人群、龙头企业等不同主体设计一揽子风险解决方案,探索“保险+订单产业”、“政银保”等模式创新,围绕特定区域、特色产业、特定人群、特定风险,开发特色保险产品。与各类扶贫主体开展合作,建立工作联动长效机制,将保险服务链向上下游延伸,覆盖到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总部机构应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基层机构积极发展扶贫保险,放宽对其的盈利考核,并在基础设施、技术研发、承保流程等方面给予支持。总之,保险企业是实施保险服务精准扶贫的主体,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有效控制风险,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x市x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9年4月11日
第五篇:实施“商标富农”战略 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做法
实施“商标富农”战略
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做法
陕西是农业大省,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是我们的短板,也是我们的潜力。我省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气候带,按照地貌地域特征分为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渭北高原区、关中灌区、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区六大农业经济区。全省常年耕地面积5995.5万亩(含林果地),常用耕地4300万亩左右,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55.5万亩、占总耕地30.9%,土地复种指数约1.4。农业人口1790.5万人,占总人口的47.4%;农村劳动力113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3.2%。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17689.9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1564.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8.8%。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从由产品经营性竞争上升为品牌竞争,商标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陕西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已超过2万个,其中各类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680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超过500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近60%,加工增值率达到170%以上。在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八次监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陕西有36家企业。近年来,我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动实施“商标富农”发展战略,以商标工作服务“三农”,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促进乡村振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止2018年底,全省有农产品驰名商标28件,涉农地理标志商标122件。
一、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研,加强宣传,提高农产品商标意识。针对以往我省许多有传统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因没有商标而质优价低、不易被公众识别,销售区域仅限于产地,经济效益低下的实际,为加强宣传,提高农产品商标意识,我局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建立和完善了推进商标发展战略的宣传推介体系,把农产品商标知识宣传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面向农村深入开展商标法律宣传工作,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咨询活动、举办培训班,利用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和商标意识,积极引导农产品企业正确使用并注册商标,提高产品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帮扶引导,积极培育农产品商标和证明商标。为加快农产品商标的注册,我们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深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调研,摸清全省农业优势产品的资源状况、数量、类型、分布、流通及管理和动作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符合条件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进行重点引导,指导专业商标代理机构帮助企业完善申请材料。同时,加强对地方特色产品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的指导和服务,2010年以来,先后帮助岐山臊子面、韩城大红袍、洛川苹果、汉中仙毫、紫阳富硒茶等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三)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商标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使农产品商标真正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帮助引导农产品企业正确使用商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商标富农”工程。一是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原产地证明商标促进农民增收,以证明商标工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形成“一镇一支柱,一村一产品”的区域特色产业群,实现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二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用率、知名度,对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业大户重点帮扶,帮助其运用商标战略建立“以商标品牌促发展”的良好经营运营模式,促进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三是利用商标发展战略为农民赢得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推广汉中市的“公司+品牌+农户”的发展模式,并以此带动山区县商标注册工作的开展,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四)引导农产品企业争创高知名度商标,增强核心竞争力。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我们对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商标注册企业进行重点帮助,以商标助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省各级商标部门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农场、果场进行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讲解,加强对企业的商标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指导,鼓励帮扶企业培育著(驰)名商标。
(五)指导企业规范使用和管理涉农商标,提高品牌效益。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处在较低的水平,导致一些商标注册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对注册涉农商标积极性。针对这一现状,省局采取多种形式,以加强指导宣传为重要手段,做好商标注册、使用、管理工作的宣传和引导,帮助权利人和使用人依法规范使用涉农商标,特别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比如“洛川苹果”刚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经验,依然采取散户经营模式,一开始在市场上还没有树立起应有的品牌效应,知名度还不够高。省局指导延安市局深入洛川县了解果农种植经营情况,并结合省内其他地区保护与规范地理标志商标使用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洛川苹果”这一证明商标的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当地政府采取“先规范后使用”,在走产业化路子的前提下狠抓产品质量关,推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使“洛川苹果”证明商标真正成为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
二、主要成效
(一)涉农地理标志商标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重点支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带动辐射范围广的公用产品品牌,如苹果、猕猴桃、茶叶、核桃、红枣等申请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有效发挥商标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引领带动作用。全省涉农地理标志商标数量从2010年的22件发展至2018年底的122件,增幅达554.54%。目前,我省的大红袍花椒,苹果、茶叶、猕猴桃、樱桃、羊肉、蒸馍等传统优质区域性农产品都拥有注册商标。紫阳富硒茶获得地理标志商标后,通过近年的强势推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效益实现快速增长,使安康市紫阳县甚至整个安康地区富硒茶的社会声誉和经济价值大为提升。2016年,紫阳茶园总面积达21万亩,产量5863吨,产值达到8.8185亿元,较2004年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前分别增长103.6%、331.74%、1737.19%,茶叶销售价格平均提升30%,年综合收入超过12亿元,“紫阳富硒茶”品牌价值已达19.67亿元。特别是,2012年4月,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陕南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后、全国第一个“富硒绿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也随即落户紫阳。目前已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商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15余万茶农致富,紫阳富硒茶步入了跨越发展期。
(二)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产品商标的发展推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8年8月,“洛川苹果”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洛川苹果”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后,带动了全县的苹果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2017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当提到“精准扶贫”,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向记者们讲述了“洛川苹果”由昔日200棵“柴棒棒”发展成为今天的“摇钱树”,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曾嘱中共中央办公厅回函洛川称:洛川县栽植苹果,这在陕北黄土高原是“一个创举”。目前,“洛川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评估价值约70亿元,居全国苹果类第二,洛川苹果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占全县64万亩耕地的78%;16.1万农民人均果园面积3.1亩,居全国第一,农民收入的95%来自苹果。2016年,洛川全县苹果总产量突破88万吨,苹果总收入达到40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连续5年达到万元以上,全县60%多的果农户年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全县私家车拥有量4万多辆。同时,在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300多个销售网点,洛川县还运用多种互联网手段,带动苹果产业的发展,先后引进淘宝、阿里巴巴、京东、邮乐购等线上营销模式;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果农、大学生积极开拓以网络化经营为主的新型果品经销,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农村淘宝店正在全面建设,成为洛川苹果销售的重要渠道,促使洛川苹果营销逐步走向现代化。全县已发展电商、微商230多家,洛川县被授予“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互联网+”成为引领洛川苹果营销的新模式,全县品牌生产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增强了农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咸阳的“泾渭茯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后,受国家农业部委托,陕西苍山集团制定了茯茶产品质量国家行业标准,从而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并被评为陕西省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泾渭茯茶”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大连、长沙、香港、澳门等地建立销售网络,不但扩大了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也带动了当地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加大注重宣传力度,引导涉农商标申请注册,促进发展总量。陕西是农业大省,但由于农产品生产加工比较分散,注册使用商标的积极性不高,农产品商标发展相对滞后。要通过各种渠道,面向农村、面向涉农企业做好商标政策宣传,着重对涉农产业、涉农企业进行商标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有计划地组织商标知识培训,使农民和企业意识到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积极申报注册。
(二)不断优化服务,扶持涉农商标品牌创建,彰显地方特色。要对涉农商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快速优质服务,对条件允许的派人上门服务。对涉农商标申报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要优先受理,专人负责,全程服务,打造品牌创建绿色通道。
(三)注重开展调研,树立涉农商标富农典型,带动群体发展。省局指导各市工商局深入到各县区进行商标工作调研,摸清各地商标,特别是涉农商标的注册数量和使用情况,搜集企业申注商标过程中的难题和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根据调研结果依次形成注册、著名、驰名梯形发展目标,树立商标富农的典型,以点带面,带动企业运用商标增效益。
(四)着力依法维权,打击涉农商标侵权。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商标监管职能,打击商标侵权行为,特别是对涉农商标,著、驰名商标实行挂牌保护,专人负责,特事特办,严厉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