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手术并发症处理预案(5篇)

时间:2019-05-15 02:0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脏介入手术并发症处理预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脏介入手术并发症处理预案》。

第一篇:心脏介入手术并发症处理预案

心脏介入手术并发症处理预案

一、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

1、冠状动脉造影急性并发症

(1)死亡:是诊断性冠脉造影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原因有:A患者的基础病变B术者与助手技术不熟练。C设备陈旧老化,摄影显像质量较差,使术者不能分辨重要病变。D压力监测有误或监测不够。

预防措施:选择患者,注意识别高危患者,尤其左主干患者及三支血管病变患者。病人可预防性安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临时人工起搏器。疑左主干病变者应在冠脉开口处或附近注射造影剂。导管已进入左主干病变者,减少造影剂用量,并应尽量减少投照体位。应用大管腔、细管径导管(5F、6F导管)。造影时密切观察导管尖端的压力及ECG变化,如果导管尖端到达冠脉后,压力图形改变提示左主干病变可能时,则将导管退出冠脉口附近推注少量造影剂。防止导管插入过深造成冠状动脉嵌顿。有严重的左或右冠状动脉病变者造影剂每次用量应小于8ml,以缩短冠状动脉造影时对冠状循环中断时间。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离子紊乱,严重心律失常者应予纠正,待病情平稳后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急性心肌梗死

发生原因:血栓栓塞;冠脉内膜脱落或内膜撕裂;冠脉持续痉挛;气栓。A.血栓栓塞

预防措施:术前及术中保持肝素化,造影时冲洗液应肝素化,导管、导丝、鞘管等造影器械均应用肝素盐水冲洗,每次送入导丝及导管前应使用肝素盐水认真冲洗和擦拭,去除附在导管腔内及外面的小血凝块及导丝外周的小血凝块。尽量减少导丝在血管内停留时间(应小于2分钟)。

治疗措施:应立即进行血栓栓塞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血管段。如果证实较大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存在,应决定立即进行冠状动脉内溶栓术或急诊PCI术,在溶栓前应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推注)200-300ug,或钙离子拮抗剂以除外冠脉痉挛。在溶栓或PTCA失败,或左主干闭塞可以考虑作紧急CABG。

B.冠状动脉内膜脱落或撕裂

预防措施:导管在钢丝引导下进入动脉时,一定要在透视情况下进行,以免钢丝推进过快深入冠状动脉内损伤冠状动脉内膜,造成内膜脱落或撕裂。在导丝跨过主动脉弓时,应把住钢丝后再推送导管。使用软头的冠状动脉导管以防止损伤冠状动脉开口处内膜。遇到阻力决不能向前用力推送导管,导管尖位置有问题应注射少量造影剂进行仔细观察。推送导管应在持续监测导管尖压力情况下进行,只有管尖压力正常和管尖呈游离状态时,才能注射造影剂。

治疗措施:应立即进行PTCA术,使用高压球囊黏附脱落的内膜或使用灌注球囊,持续加压30分钟。PTCA术失败可使用冠脉内支架术或急诊CABG。

C.持续性冠脉痉挛

预防措施:术前有静息性心绞痛或ST段在胸痛发作时呈上移者,应给予硝酸甘油持续静滴或钙离子拮抗剂口服(必要时也可静脉滴注)。

治疗措施:立即予冠脉内注射100-200ug硝酸甘油,重复这一剂量直至冠脉痉挛解除。随后可予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如果硝酸甘油不能逆转,可舌下含服钙拮抗剂或冠脉内给钙拮抗剂。也可静脉点滴硝酸甘油(50ug/min开始),根据临床反应及时调整剂量。

D.空气栓塞

预防措施:导管在使用前应使用肝素盐水冲洗,使其腔内充满盐水。导管进入主动脉或撤回导引钢丝后应使用注射器回抽,使导管排尽气体,充满血液。三通加压注射系统及所有连接管道应严格排除所有气泡。

治疗措施:少量空气栓塞可以自然排出,不必特殊处理。大量空气栓塞可造成冠状动脉内大分支阻塞,可以立即将造影导管置入冠状动脉内,并使用20-50ml注射器强力回抽,直至抽出含大量气泡的血液为止。

E.异物栓塞

预防措施:严禁将纱布浸泡在手术台上用作冲洗导管的肝素盐水容器内。这样可以避免纱布的线头吸入造影导管内。导管浸泡容器必须无异物及线头。在倒入盐水前,术者应仔细检查。

治疗措施:发生异物栓塞可以用20-50ml注射器进入强力回抽,以吸出异物,也可用导引导丝进入冠脉内勾取异物。

(3)持续心绞痛

预防措施:患者术前应控制病情趋于稳定。尽量避免和消除形成血栓或将血栓带入冠状动脉的可能性(具体操作如前述)。导管操作应熟练准确,动作轻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如果出现导管刺激引起冠状动脉口痉挛,应更换管径小的导管或软头导管。

治疗措施:立即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100-200ug,重复这一剂量直至冠脉痉挛解除。如果硝酸脂类无效,可冠状动脉内给钙拮抗剂,硫氮唑铜注射液1-2mg冠状动脉内推注,后以5-15ug/kg.min静滴。异搏定注射液1-2mg冠状动脉内推注,后以5-10mg/h静滴。静脉点滴硝酸甘油,速度50ug/min开始,随时调整剂量。对于持续反复发作的冠状动脉痉挛,可以使用PTCA术进行加压扩张,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4)心律失常 A.室颤

立即嘱患者进行用力连续咳嗽动作。立即从左室或冠状动脉内撤出导管。立即胸外按压术。迅速进行电除颤:电能通常200-400J可反复点击复律。大多数患者1-2次电击多能转复且常无严重并发症。在电击时,应采取或准备心肺复苏的其他必要措施如保持呼吸道畅通、人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给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药物除颤: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如无效5分钟后再重复一次。顽固性室颤可试用

胺碘酮3-6mg/kg静脉推注,间隔15分钟可重复一次。

B.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出现室早、室速多为一过性,与导管的机械刺激有关,轻柔操作导管常可以避免。一旦发生,立即撤出导管多可以消失,不产生严重后果。如果室速呈持续性,且心率>100次/分,血压低于90/60mmHg应立即迅速进行电除颤或及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C.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纤颤

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纤颤者,术前预先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发作。术中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可给予下述药物处理:维拉帕米5-10mg或0.15mg/kg缓慢静脉注入。亦可采取静脉持续静滴,给药速度为0.1mg/min,该药半衰期为15-30分钟,首剂后15分钟重复第二剂。普罗帕酮,首剂70mg或1.0-1.5mg/kg用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5分钟)静脉注射,10分钟后重复第二剂,总量不超过350mg。静脉滴注以1.0-1.5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胺碘酮,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为3-5mg/kg(150-200mg),以5%GS或%0.9NS稀释至20ml,缓慢静脉注射(>10分钟),间隔15分钟可重复一次,20小时内可重复2-3次。上述几种心律失常经药物治疗无效,且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予电复律。

D.心脏停博、窦性停博、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如系迷走神经受刺激引起,经3-5分钟多自行恢复。如果经连续用力咳嗽仍不能恢复者且合并血流动力学改变时,应及时行临时心脏起搏器。

2、非冠状动脉并发症(1)过敏反应

主要为造影剂过敏反应,约占1%。临床表现常有轻度的感觉异常、皮疹、红斑、荨麻疹、瘙痒等。严重者可出现气管痉挛、全身血管扩张而出现过敏性休克。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这对造影剂过敏往往有预测价值。术前严格碘过敏试验。对碘过敏试验阳性患者,于术前以1ml非离子造影剂如优维显、欧乃派克静脉推注,同时点眼,再次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可应用激素(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50-100mg)静脉注射、抗组胺药(非那根25mg肌肉注射)能使再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对哮喘和喉头水肿患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给予氨茶碱。严重喉头痉挛、水肿者,应紧急气管切开。

(2)低血压

术后低血压的原因有:低血容量、心输出量下降、血管过分扩张、急性肺栓塞。预防低血压最主要的是及时发现原因和处理血管迷走反射、大量出血(腹膜后血肿)、心包填塞和急性肺栓塞等并发症。对于血容量不足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

(3)血管迷走反应

一旦发现应紧急处理。对心率缓慢者,可静脉推注阿托品0.5-1mg以提升心率,对抗迷走神经作用。若血压低者(<90/50mmHg),则可先给多巴胺5-10mg静推,1-2分钟内可重复使用,直至血压升至90/60mmHg时并恢复到导管检查前为止。同时给予

快速补液,并抬高双下肢增加回心血量。必要时须多巴胺5-10ug/kg.min维持静滴。

(4)外周血管并发症 A.局部出血及血肿

仔细注意动脉(股动脉、桡动脉)的穿刺及压迫技术,应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穿刺股动脉。如果病人血压较高,存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病人反复咳嗽,应延长压迫止血时间。如果病人较胖,皮下组织较厚,应采取重压方法,否则容易造成严重出血。如果病人术前已使用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应避免病人过早下床活动,一般要求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盐袋压迫6小时静卧24小时(膝髋关节勿弯曲)。少量出血或小血肿如果不压迫神经或造成血流障碍,无症状者可不处理。小血肿可以自然吸收。血肿太大伴失血过多引起血压下降者可重新压迫止血,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止血夹压迫止血。立即给予补液或输血补充血容量。如果上述方法无效,请外科会诊采取外科手段进行处理。

B.假性动脉瘤

避免穿刺部位太低,避免2次或多次穿刺动脉,一旦刺中动脉而未成功时,立即改换穿刺对侧。术后充分压迫止血和下地活动前检查有无假性动脉瘤迹象。直径2.5cm以下的假性动脉瘤可局部包扎压迫,减少活动,1周内可自行消失。大的假性动脉瘤应请外科进行手术矫正。

C.动-静脉瘘

对损伤较小的动-静脉瘘,可在血管多普勒超声指导下试行压迫,但效果不确定。对损伤较大的动-静脉瘘,压迫方法不能奏效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动-静脉瘘预防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股动脉穿刺。

D.穿刺局部动脉血栓形成,栓塞

术后应严密监测两侧足背动脉、踝动脉、股动脉搏动情况。如果动脉搏动明显减弱和消失,伴肢体麻木、疼痛或发凉感,应立即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50万-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注射(半小时以内)。Rt-PA50-100mg,加入溶剂内静脉滴注,也可以8-20mg静脉推注,余下剂量60-90分钟内滴入。溶栓后可以给肝素抗凝治疗,肝素注射液2000-5000U静脉推注,继而以每小时800-1000U静脉滴注,维持48-72小时,或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U一日2次。发生血栓栓塞病例均可予抗血小板凝集治疗,阿司匹林100-300mg1日1次口服。

E.重要脏器栓塞

发生后可以行动脉造影术并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100万-150万U30分钟内静脉输入;RT-PA10mg冲击量在2分钟内输入,继之以50mg/h速度输注1小时。

F.血管穿孔

穿刺局部出血或血肿过大,可产生失血性休克;特别是腹膜后血肿往往失血量大,又不易被识别,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多数情况下,血管穿孔可自行闭合,不会引起大出血等并发症。但较大血管穿孔呈撕裂状可引起大出血需外科处理。

G.导管意外

导管打结处理:对较松且不完全的导管结,可轻轻旋转前送和回撤导管。对较松且完全的导管结,如果有很长一段伸出打结的环体,可将管尖固定在血管上并向前推送导管,能松解导管结。使用标准引导钢丝硬端进入导管结内(硬端不能伸出管尖),使导管结增大,向一个方向旋转导管松解导管结。

二、PCI并发症

1、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1).冠状动脉夹层和血管弹性回缩的处理:一旦发生夹层和血管弹性回缩导致急性再闭塞,支架植入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发生并发症后,应尽可能保留好导引导管和导引导丝的原位置,迅速植入支架,将夹层撕裂的内膜片贴回血管壁,从而使闭塞血管迅速开放。

(2).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尽量避免植入支架,如为局部大血栓则首选再次PTCA,无效时冠脉内注射溶栓剂和肝素溶液;如系血小板微血栓,则首选的药物是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冠脉内注射。

(3).冠状动脉痉挛:首选药物是硝酸甘油或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稀释液冠脉内注射。

(4).急性支架闭塞:如因支架扩张不充分引起的急性闭塞,应立即以高压球囊对支架进行再次扩张并经导引导管给予溶栓剂。如系抗凝不充分引起的急性闭塞,除对支架进行再扩张和冠脉内给予溶栓剂外,应加大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2、慢复流或无复流

慢复流或无复流指PCI时心外膜大冠状动脉血管已解除狭窄,但远端前向血流明显减慢(TIMI2级,慢血流)或丧失(TIMI0-1级,无复流),心肌细胞灌注不能维持的一种现象。冠状动脉无复流通常产生即刻不良心脏事件,同时,无复流时有侧枝循环功能障碍,其不良后果较急性冠脉闭塞更加严重。介入治疗前及术中使用药物辅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可能对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对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处理原则应是预防重于治疗。

3、冠状动脉穿孔

冠状动脉穿孔通常是导引导丝或球囊导管穿过冠状动脉壁,或因严重夹层撕裂引起的冠状动脉壁破裂,血液或造影剂从局限撕裂的血管壁持续外渗,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冠状动脉急性穿孔,必须迅速处理。

(1)纠正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应分析发生低血压和心源性休克的原因,如造影证实为冠脉穿孔引起的急性心包填塞,应及时穿刺心包,放置猪尾管至心包腔,进行引流12-24小时。

(2)局部止血:迅速将病变冠脉内的球囊扩张,以暂时封堵裂口止血,并酌情考虑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待出血减轻后放置自灌注球囊,扩张球囊5-10分钟,以减少冠脉出血和减轻急性心包填塞症状。若不能控制出血,可争取时间进行外科手术。

(3)对局部止血无效和心包引流无效者,可考虑外科手术修补裂口和切开心包减压。

4、支架血栓形成

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伴心肌梗死或死亡。一旦支架内血栓形成,应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对血栓负荷大者,可用血栓抽吸导管做负压抽吸。PCI治疗时,常用软头导引钢丝跨越血栓性阻塞病变,并行球囊扩张至残余狭窄<20%,必要时可再次置入支架。通常在PCI同时静脉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反复、难治性支架血栓形成者,则需外科手术治疗。

5、支架脱落

少数病例在支架植入过程中支架从球囊上滑脱,此时需将失落的支架取出。一种方法是利用血管钳将失落的支架夹出,或使用microsnare将失落的支架套出,另一种方法是从导引导管插入另一根0.014的导引钢丝至失落支架远端,与原已插入的导引钢丝在支架远端拧成结后,将失落支架套出。也可用小直径球囊将脱落支架原位扩张或用另一支架将其在原位贴壁。

三、心脏起搏器常见并发症

1、与植入手术有关的并发症

(1)气胸和血气胸 常发生于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放置电极导线。穿刺过程中误穿破同侧肺尖,引发气胸,同时误穿血管和肺尖则可致血气胸。气胸和血气胸可发生于穿刺即刻或术后24~48 h,主要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和不能解释的低血压。10%以下的气胸一般不需胸腔穿刺,但应严密观察。若出现气胸>10%、严重呼吸困难、血气胸此三种情况,则应行胸腔闭式引流。

(2)囊袋血肿 囊袋血肿主要为术中止血不彻底所致,尤其是小动脉出血。患者常于术后当天感囊袋处剧烈疼痛,局部肿胀隆起,触诊有波动感。轻度出血可经局部压迫止血。严重血肿应尽早重新打开囊袋,直视下止血,去除囊袋的血块和积血,必要时放置引流。囊袋血肿是可以预防的,如停用肝素6 h以上,术前5~7 d尽可能停用阿斯匹林类药物。确需抗凝治疗者,一般应在术后24~48 h给予肝素或华法林。

(3)误穿锁骨下动脉和误置电极导线于左心室 若仅是穿刺针误穿动脉,可及时拔出。扩张鞘管误送入锁骨下动脉并拔出则可致血胸,原则上应留置扩张鞘管,开胸取出并缝合伤口。电极送入左心室,起搏心电图呈RBBB图形,有血栓形成、栓塞和脑卒中的危险,应尽早取出并重新放置。

(4)心律失常 多因电极导线的机械刺激所致,表现为频发房早或室早,一过性短阵室速,及时调整和撤出电极导线即可终止心律失常。对缺血性心脏病和静滴异丙肾上腺素的患者,电极导线的刺激可诱发室颤,术中操作须轻柔并做好除颤准备。

2、与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的并发症

(1)囊袋伤口破裂 多发生于术后第1周,常因血肿或炎症反应所致,也可见于糖尿病患者。此时应在无菌条件下打开囊袋,取出血肿,重新缝合后,辅以胶布固

定。

(2)囊袋皮肤坏死 见于植入术后1个月,有4个主要原因:术后无痛性感染;囊袋过小,起搏器压迫局部组织造成缺血;起搏器直接埋于皮下组织中,影响了皮肤血运及囊袋过于偏外,起搏器不断与局部组织摩擦有关。皮肤坏死早期为局部皮肤红肿,随后皮肤及皮下组织变薄,呈暗褐色或透亮,外表可见起搏器。此时应行清创术,在对侧另做囊袋和植入新的起搏系统。

(3)囊袋感染 为起搏器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局部组织红肿,有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可引起皮肤破溃,起搏系统外露和败血症。术后2周内感染为早期感染,常见菌种为金葡菌。手术1个月后的感染为晚期感染,多由白色葡萄球菌所致。囊袋感染的治疗原则上应尽早清创,摘除被感染的整个起搏系统,在远离原感染病灶的部位或对侧重新植入新的起搏器。有报告采用一次性摘除感染起搏器和植入新的起搏系统。也有分步进行,即摘除起搏器、清创、放置临时起搏器,经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后,植入新的起搏器。对囊袋感染的患者是否更新起搏器及术前、术后一周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尚有不同意见。

3、与电极导线有关的并发症

(1)心肌穿孔 术中发生的心肌穿孔系粗暴操作所致。术后的心肌穿孔则多因电极导线过硬或张力过大,不断冲击右心室所引起。心肌穿孔常引起起搏阈值升高,肋间肌或膈肌收缩,粗糙的心包摩擦音及心包炎、心包积液和心包填塞。电极穿透心肌后应将导线轻轻撤出并重新放置。若引起心包填塞,应立即行开胸手术。

(2)电极导线损坏 主要是术者的操作失误。电极导线绝缘层受损可进行修补,即确定破损部位后,将特殊粘合剂抹在破损处。电极导线断裂多发生在起搏器的连接处和电极导线进入静脉血管处,应重新更换。

(3)静脉血栓栓塞和闭塞 电极导线可刺激静脉血管壁,引起血栓形成。当累及到上腔静脉、腋静脉和心腔后可产生相应症状。有明显症状者可给予静滴肝素,随后服用华法林3个月以上。除非抗凝治疗无效,并有肺栓塞和上肢进行性肿胀的患者应尽早取出,否则有可能使血栓向近端或远端扩展。慢性静脉闭塞,一般无临床症状,无须特殊处理,必要时也可应用静脉球囊扩张的方法治疗闭塞,重建血运。

(4)心外肌肉收缩 心外肌肉的电刺激收缩主要见于膈肌和胸肌。常是由电极导线、起搏器漏电以及由双腔起搏器以单极起搏方式输出电压起搏心房所致。可通过降低单极起搏器输出电压或脉宽减轻电刺激收缩,必要时重新更换起搏系统。双极起搏系统单极起搏出现胸肌电刺激,可体外程控为双极起搏方式而缓解。

(5)输出阻滞 输出阻滞是指植入术中起搏阈值良好,术后在无电极导线移位的情况下,起搏阈值呈进行性升高,与通常的起搏阈值急性期升高而后降至稳定的规律不符。输出阻滞机制可能与过度炎症反应有关。早期服用地塞米松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6)电极移位 电极移位的发生与电极导线顶端造型、患者心脏结构和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有关。近年来电极的改进大大降低了电极移位的发生率。术后3d绝对卧床,尽量减少体位的转动,可防止电极移位。

4、与起搏器有关的并发症

(1)起搏器感知障碍 心内电信号较低,起搏器不能感知自身心律,成为固定频率起搏。此时经体外程控提高起搏器的感知灵敏度或重新调整电极位置。起搏器感知自身心律,也感知肌电信号,起搏功能被抑制出现无起搏信号或两种起搏频率,即为感知过度。处理方法是体外程控降低感知灵敏度。

(2)起搏器奔放 起搏器内电极故障,致使起搏信号骤增至每分钟成百上千次,引起室颤,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应立即终止起搏器工作或阻断起搏信号到达心脏,体内埋藏式起搏器应尽快取出。

(3)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当心室起搏发生室房逆传时,逆传P波可被具有心房感知功能的起搏器感知,经适当的房室延迟触发心室起搏,而又产生逆传P波,如此循环,形成环形运动型心动过速。可通过延长心房不应期,缩短起搏器的房室延迟间期,降低心房感知灵敏度,降低上限频率等措施,加以控制。

(4)起搏综合征 心室起搏后引起血流动力学和电生理异常改变的一组症状。发生机制是多因素和综合性的,包括房室收缩顺序、二尖瓣返流、室房逆传、除极异常等因素。临床表现为低心排出量。治疗措施为将VVI改为心房或双腔起搏。

四、先心病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

(一)血管并发症 1.穿刺口出血与局部血肿

常见原因如下:①血管穿刺时损伤血管壁或导致血管贯通性损伤;②插入鞘管过粗或操作粗暴;③拔管后局部压迫止血方法不当或时间过短;④使用肝素过多;⑤术后患肢活动过早。

处理:立即进行有效压迫止血,并重新进行加压包扎,也可以给予50%硫酸镁湿敷,促进血肿吸收;对局部出血明显或血肿过大者,可考虑行外科手术修补及血肿清除。

2.动静脉瘘

原因:穿刺时,由于穿刺点选择不当或局部血管走行异常,穿刺针经股动脉进入股静脉,引起动静脉同时穿通,若将导丝或扩张导管误入该通道,拔管后即可形成动静脉瘘。

处理:对于瘘口较小(直径小于3mm)者可试行局部压迫后再加压包扎;对于瘘口较大(直径大于3mm)者,应置入带膜支架或外科修补。

3.假性动脉瘤 一般与穿刺部位压迫不当有关,其它与局部血肿形成的原因相似。

处理:较小的假性动脉瘤(小于2.5cm)可按压20~30分钟,待假性动脉瘤体消失后再用无菌纱布及绷带加压包扎2~3天,同时患肢制动,多数可消失;对于压迫包扎效果不佳者,可在超声引导下将生理盐水稀释后的凝血酶(100~400IU/ml)注入假性动脉瘤腔内,以致形成血栓堵住破口;假性动脉瘤瘤体较大者,可外科手术治疗。

4.穿刺动脉夹层及闭塞 操作过程中导丝或导管损伤内膜所致,动脉血管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确诊。

防治措施:术中轻柔操作,前送导丝或导管时遇到阻力切不可盲送。其中,肺动脉夹层是PDA封堵术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小于0.20%。由于封堵器或导管损伤肺动脉所致。临床处理比较棘手,手术风险大。可采取保守治疗、体重大于25kg患儿可选择带膜支架置入术或外科手术治疗。

(二)栓塞并发症 1.血栓栓塞

原因:①介入导管或器械损伤血管内膜引起局部血栓形成或血栓脱落所致;②术中肝素使用不足,致导管或鞘管血栓形成并脱落;③股动脉血流受阻时间过长或术后压迫不当;④封堵器或使用的弹簧圈上血栓形成并脱落。

防治措施:术中应注意心导管腔内保持含肝素的生理盐水,防止血栓栓塞的发生。房颤患者应术前严格抗凝。一旦发生血栓栓塞,可先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给予静滴肝素维持。

2.气体栓塞

原因:导管或输送鞘管内排气不彻底,输送封堵器时带入气体或扩张球囊破裂溢出造影剂和气体所致。

处理:一般微量或少量气体栓塞不需特殊处理,停止导管操作及吸氧后可自行缓解,中量以上的气栓应立即给予吸氧、镇静剂及血管扩张剂等治疗。

(三)心脏并发症 1.心脏压塞

原因:①ASD封堵时较大型号的封堵器及鞘管在进入左上肺静脉时误入组织脆弱的左心耳造成损伤所致;②释放封堵器时输送鞘管的顶端未能顶住封堵器,致使输送钢缆的头端由于释放时阻力的作用划破右房壁;③VSD介入治疗时输送鞘管在左室流出道损伤心室壁;④肌部VSD封堵时,术中操作不当将导管自右心室流出道穿入心包腔内;⑤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时,球囊选择过大导致瓣环撕裂。处置:当出现心脏压塞症状时,应立即心包穿刺,如心包积血速度快,应外科手术进行处理。防治措施:操作要轻柔,尤其当导丝及导管试图进入左上肺静脉时,一定要判断准确,切勿伤及左心耳部。

2.心律失常(1)快速型心律失常

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等,主要是由于术中导管或导丝等刺激心脏所致,停止操作后即可消失。防治措施:术中轻柔操作,切忌粗暴,暂停操作,撤出导管、导丝,或调整导管及导丝的位置后即可消失。

(2)传导阻滞

常见原因:①VSD封堵时发生传导阻滞可能与导管刺激、封堵器压迫或缺损边缘

靠近房室传导束有关;②ASD封堵时,封堵器的伞盘对房室结及其周围组织压迫、摩擦造成组织水肿,导致房室结功能障碍或功能减退。

防治措施:建立动静脉轨道时操作要轻柔,封堵器直径选择不宜过大,VSD封堵术后常规应用激素3~5天,住院观察时间也应适当延长,一般为5~7天。术中束支或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暂停操作后逐渐消失;术后束支或房室传导阻滞一般应用阿托品、地塞米松2~3天后即可消失,可酌情置入临时起搏器。

3.主动脉-左(右)心房瘘 是ASD封堵术后晚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多数发生在封堵术后72小时内,也有晚至术后8个月者。一般认为由于ASD位于前上方及选择的封堵器偏大,锐利的封堵器边缘机械性摩擦主动脉根部所致。这类并发症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性胸痛。防治措施:选择封堵器不宜过大,尤其是位于前上方的ASD应格外注意,发生后立即手术治疗。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要见于膜部 VSD 封堵术。

原因:膜部VSD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过近,封堵后封堵器影响主动脉瓣的关闭,以及术后封堵器移位均可造成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防治措施:①术前应根据VSD的部位、大小及距主动脉瓣的距离选择适当的封堵器,植入封堵器时一定要经超声和主动脉造影证实无主动脉瓣返流和残余分流后方可释放封堵器。②对于缺损上缘距离主动脉瓣过近的室缺应选择偏心型封堵器。③术中出现主动脉瓣的返流不宜释放封堵器,术后出现轻微主动脉瓣返流可观察,进行性加重者外科手术治疗。

5.三尖瓣关闭不全

原因:①三尖瓣的隔瓣和腱索在缺损分流冲击下可发生粘连,介入操作过程可伤及三尖瓣及瓣下装置,引起三尖瓣关闭不全;②VSD介入治疗在建立动静脉轨道时,导管和导丝通过三尖瓣腱索,回收封堵器至输送鞘时,封堵器损伤腱索;③封堵器右盘也可磨损腱索,导致三尖瓣关闭不全。

预防措施: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时,注意始终保持导丝和导管运行的顺畅。轨道建立后,注意观察导丝随心脏收缩的运动状态,确保轨道导丝没穿过腱索,才可送入输送鞘。

6.感染性心内膜炎 是极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由于术中污染或心内膜损伤引起;也可能是由于消毒不严格,操作时间过长。

预防措施:术中注意无菌操作,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处置:一旦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应早期、充分、静脉给予抗生素,保持高而稳定的血药浓度,未培养出病原微生物前应用广谱抗生素,已分离出病原物时,应根据致病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程度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四)血液系统并发症 1.溶血

其发病的共同特点为存在术后残余分流。

防治措施:尽量封堵完全,避免产生残余分流。一旦产生溶血多采用保守治疗,如:停用抗凝药物,应用激素和碳酸氢钠等,必要时可以输血;无效可采用可控弹簧栓子再次封堵或外科手术。

2.血小板减少症

部分介入治疗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其原因为术中应用肝素过量所致。预防措施:介入治疗过程中避免盲目过量应用肝素。处置: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置,停用肝素后多逐渐自行恢复。

(五)器械并发症 1.球囊导管嵌顿

多见于肺动脉瓣狭窄及VSD介入治疗建立轨道时,送入球囊或封堵器进入腱索造成嵌顿。处置:进入腱索后需要小心操作,尽量使嵌顿解除,如无效则需要外科手术。

2.封堵器脱落 封堵器选择偏小或操作不当所致。

防治措施:术前及术中应严格进行食道超声检查,充分评估间隔缺损及各残端的大小、软硬度,严格限制适应证。缺损较大时操作过程中不宜过度牵拉,释放封堵器前应多角度投照,确保封堵确切。

处理:一旦发生封堵器脱落,如封堵器较小,或栓堵的部位尚未引起生命体征明显异常者,可先尝试用圈套器或异物钳抓取;若不成功或栓堵于重要脏器应行紧急外科手术。

3.封堵器过敏

原因:对封堵材料过敏。预防措施:术前将封堵材料与皮肤接触几小时,观察有无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处置:轻者可应用脱敏药物治疗;重者可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

4.残余分流

原因:由于封堵器选择偏大偏小、多孔缺损、封堵器微移位、缺损的形态不规则等。

处理:少量的残余分流可以随访观察;若残余分流量较大,可考虑重新更换封堵器或外科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应选择合适大小的封堵器来减少残余分流的发生。

第二篇:心脏介入s手术住院须知

山东省立医院儿科小儿心脏科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住院流程

发表者:韩波 6791人已读

山东省立医院儿科小儿心脏科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住院流程简介:

山东省立医院中心院区地址是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经五路324号,东西方向位于纬六路与纬八路之间,南北方向位于经五路与经六路之间。

小儿心脏科的专家门诊设在山东省立医院中心院区门诊大楼东北角一层儿科门诊,护士分诊台电话为0531-68776540,每天都有小儿心脏病专家坐诊。

小儿心脏科的病房在山东省立医院中心院区2号楼即外科楼5层,病房护士站预约电话为0531-68776366。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请携带超声心动图报告,射频消融术病人请携带发作和发作间歇期的常规标准12导联心电图,需起搏器植入术的病人请携带常规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24小时心电图,所有心脏病人需要经小儿心脏病专家看过后,开具住院票,再联系住院。

心脏病病人准备做介入手术时,请至少在住院前一天与病房护士站(0531-68776366)护士联系病床,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或大孩子联系病床时,请告诉护士具体性别和年龄,护士会根据病人性别和年龄,安排合适的单间或双人间大床房间。通常周六下午入院,周日做术前检查,周二做手术,周五出院,室间隔缺损病人再个周一出院。目前病人较多,我们常规在周五增加半天手术时间,周三住院,周五做手术,再个周一出院,室间隔缺损病人再个周四出院。各种心脏病介入手术的费用如下:室间隔缺损约3.8万元,房间隔缺损约2.5万元,动脉导管未闭约2.8万元,肺动脉瓣狭窄约2万元,三维射频消融术约4万元,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约3.5万元

。。。。。。。。。。。

什么是房间隔缺损?能否自愈?如何治疗?

发表者:韩波 13754人已读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成人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该病的发病率约为活产婴儿的1/1500,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5%~10%。女性较多见,男女性别比例为1:2。约30%~50%的其他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同时有房间隔缺损。

【病理解剖】房间隔缺损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又称第二孔型房间隔缺损,最为常见,约占50%入70%。缺损位于房间隔中心卵圆窝部位,亦称为中央型缺损。约10%合并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2.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又称第一孔型房间隔缺损,约占15%,缺损位于心内膜垫与房间隔交接处。常合并二尖瓣前瓣裂或三尖瓣隔瓣裂,此时称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3.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 约10%,分上腔型和下腔型。多数缺损常位于上腔静脉入口处,右上肺静脉常经此缺损异位引流人右心房。少数缺损位于下腔静脉入口处,常合并右下肺静脉异位引流人右心房,此种情况常见于弯刀综合征。

【病理生理】出生后左房压高于右房,如存在房缺则出现左向右分流,分流量取决于缺损的大小、两侧心房压力差、两侧心室的顺应性和体、肺循环的相对阻力。新生儿及婴儿早期,由于左、右心室充盈压相似,通过房间隔缺损的分流量不多;随年龄增长,肺血管阻力及右室压力下降,体循环压力增高,分流量增加。由于右心血流量增加,舒张期负荷加重,故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少数病人肺循环血量增加,压力增高,晚期可导致肺小动脉肌层及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到成年后出现肺动脉高压。【临床表现】婴儿期多无症状。儿童期可有乏力,活动后气促,易患呼吸道感染。缺损较大的患儿,分流量较大,导致体循环血流量不足而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体形瘦长、面色苍白、乏力、多汗、活动后气促。由于肺循环血流增多而易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者早期发生心力衰竭。当哭闹、患肺炎或心力衰竭时,右心房压力可超过左心房,因右向左分流出现暂时性紫绀。

体格检查:心前区较饱满,右心搏动增强,心浊音界扩大。通过肺动脉瓣的血流增加,造成肺动脉瓣相对狭窄,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2~3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关闭延迟,产生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固定分裂。大量左向右分流者,通过三尖瓣血流量增多,造成三尖瓣相对狭窄,则在胸骨左缘下方可闻及舒张早中期隆隆样杂音。肺动脉扩张明显或有肺动脉高压者,可在肺动脉瓣区听到第二心音亢进和收缩早期喀喇音。如合并二尖瓣脱垂,心尖区可闻及全收缩期杂音,并向腋下传导。

【辅助检查】

1.心电图 电轴右偏,平均额面电轴在+90°~+180°之间, 轻度右心室肥大,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V1导联呈rsR'的典型图形,P-R间期可延长。

2.X线表现 心脏外形轻至中度增大,心胸比大于0.5, 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脉段突出,肺野充血明显,主动脉影缩小。透视下可见肺动脉总干及分支随心脏一起搏动的“肺门舞蹈”征,心影略呈梨形。

3.超声心动图 具诊断价值, 由于右心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 M型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及肺动脉扩张, 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呈矛盾运动。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显示房间隔缺损的位置及大小,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并能判断分流的方向,应用多普勒超声可以估测分流量的大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探及左向右的分流束。年龄较大的肥胖患者经胸超声透声较差者,可选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

4.磁共振 年龄较大患者,剑突下超声透声窗受限,图像不够清晰。磁共振可以清晰地显示缺损的位置、大小及其肺静脉回流情况而建立诊断。

5.心导管检查 一般不需要做心导管检查,当合并肺动脉高压时可行心导管检查。右心导管检查时导管易通过缺损由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右心房血氧含量高于上、下腔静脉血氧含量,能测量肺动脉压力,并计算肺血管阻力和分流量。

【预后和并发症】约40%的患儿在4岁内可自然闭合,小于3mm的房间隔缺损多在3个月内自然闭合,1岁半以内100%闭合,而大于8mm的房缺一般不会自然闭合。

【治疗】分流量较大如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QP/Qs)大于1.5的房间隔缺损均需手术治疗,一般可在2~5岁时体外循环下直视关闭。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心力衰竭或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死亡率小于1%。目前对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首选介入性治疗,即应用双面蘑菇伞(Amplatzer装置)关闭缺损,安全有效,住院天数短,恢复快,无胸部手术疤痕。适应证为:①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②直径为3~35mm;③房缺边缘距肺静脉、腔静脉、二尖瓣口及冠状静脉窦口的距离均大于5mm;④房间隔的伸展径要大于房缺直径14mm以上。

第三篇:手术并发症鉴定

一、市县级鉴定

(一)申请

因实行计划生育,自愿或在国家指导下接受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后留下有关不良后果者,可向所在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生办书面申请节育并发症鉴定。

要求提供材料:

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时间、地点、受术单位,术后不适症状、有关检查治疗材料以及临床诊断证明。

(二)组织鉴定

1.单位或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将以上材料签署意见后上报市、县(区)、自治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提交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

2.市县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组织专家对申请对象进行鉴定。包括体检查、辅助检查、住院治疗观察及必要的社会调查等。

3.专家集体讨论,做出鉴定结论。

4.出具书面鉴定书,通知申请单位和申请者本人。

二、省级鉴定

市县鉴定组对鉴定有疑难的、对鉴定结论有争议的、司法机关要求复议的或申请人对市县鉴定组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向省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申请鉴定。省级鉴定为最终鉴定。

计划生育申请表

人姓 名性别出生年 月

所在单位或居住地生育

状况男 女

措落

施实

情节

况育实施手术单位

手术科类

手术时间

道单

计位

生或

办乡

意镇

见街领导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计市

生县

部区

门人

意口

见领导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注附:临床检查、医学诊断证明及治疗资料等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委托书

省(市、县)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

因落实 手术或对 市县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的鉴定结论不服,要求(重新)进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根据《节育并发症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符合鉴定条件,特委托你们进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

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申请表(复印件)

(市县人口计生部门公章)

年 月 日

海南省(市、县)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书

鉴 号

省(市、县)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就 所患疾病是否属节育手术并发症进行技术鉴定,鉴定情况如下:

一、被鉴定人的基本情况

二、委托鉴定单位

三、鉴定时间、地点和方式

四、病情概要

五、调查情况

六、检查情况

七、分析意见

八、鉴定结论

九、处理建议

(技术鉴定专用章)

年 月 日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书填写说明

一、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书根据需要可一式多份,采用计算机文本模板,篇幅和各项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二、被鉴定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育子女情况、所在单位或现居住地址,何时、何地、落实何种计划生育手术,手术前检查、手术过程和手术后的情况概要。

三、鉴定的方式:指住院检查、专家讨论等。

四、病情概要:主要是落实计划生育手术后出现不适应症状及异常体征的诊治经过。可使用“根据……提供资料”的描述方式。

五、调查情况:指鉴定机构的调查情况,或市、县(区)、自治县人口计生部门组织调查提供的调查情况等。

六、检查情况:鉴定时被鉴定人的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情况等。

七、分析意见:综合专家的意见,从医学科学原理的角度,依照《女性(男性)节育手术并发症诊断标准》,详细分析被鉴定人所患疾病与计划生育手术有否因果关系等。

八、鉴定结论:根据专家的分析意见、被鉴定人所患疾病属于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或不属于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属于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应根据国家《节育并发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划定等级。

九、处理建议:对属于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从医学角度提出医疗处理的建议。

十、鉴定书落款:正式鉴定书仅盖技术鉴定专用章,鉴定书文稿需由鉴定组长签名后存档以备查。

第四篇:节育手术并发症应急处理预案

节育手术并发症

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确保育龄群众的生命安全,减少杜绝技术事故的发生,为此特作如下预案:

放臵宫内节育器

一、要熟练掌握放臵宫内节育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二、严格掌握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放臵时间。

三、掌握好放臵宫内节育器副反应:

(一)出血:常发生在放环后头3个月,表现为月经过多,不规划阴道流血。原因有①IUD机械压迫或异物刺激,引起子宫收缩使内膜接触面破损出血;②内膜局部纤溶酶激活因子,前列腺素、激肽物质增多,引起纤维蛋白溶解而出血。出血明显增多,可用氟芬那酸(氟灭酸)治疗效果较好,也可用止血环酸或6氨基已酸或止血三联往往收效甚佳。

(二)腰酸腹坠:可能由于IUD过大或位臵下移引起子宫收缩、症状垂者,因解痉药治疗无效时,可更换型号合适的IUD。

(三)IUD嵌顿:由于IUD过大,光洁度不好,或接头处断裂,损伤子宫内膜可致IUD部分或全部嵌入肌壁,根据不同原因所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安全取出。

(四)子宫穿孔或IUD异位:常见的原因有:手术医生责任心不强,操作技术不熟练,术前未查清子宫位臵、大小、屈度、哺乳期子宫坚薄而软,将环放臵到子宫以外的部位:孔穿小的、出血少,立即停止手术操作,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孔穿大,出血多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投放缩宫子宫药物和止血药,同时报告当地计生办、县指导指导组和科技股,并积极抢救以致于安全转入上级医院进行抢救处理。

四、人工流产术并发症处理

1、术中出血:多发生在孕周较大者,由于胎盘面积大,部分剥离,不能迅速取出,影响子宫收缩,血窦开放而大量出血,此时应尽快取出妊娠组织,钳出胎盘。

2、宫颈裂伤:根据损伤情况进行缝合。

3、子宫空孔:为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立即停止手术操作,建立通畅静脉通道,给予有效的止血药物和必要的抢救,在抢救的同时立即逐级报告,并组织转诊转院。

4、感染:应及时有效给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

5、人工流产综合征:一旦发生,可给予阿托品0.5-1.0mg肌注或静脉,无效时,可给予异丙基肾上腺素1mg+5%G.S200ml静脉滴注,根据心率恢复情况调整滴数。

羊水栓塞 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后引起的肺栓塞、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及骤然死亡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发生在足月分娩者产妇死亡率可高达70-80%,发生率在1/5000-1/50000之间。此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凶险,从病史上要高度重视有前臵胎盘、胎盘早剥或胎盘边缓窦破裂以及急产、宫缩过度产妇,剖宫产时在娩儿及娩胎盘前吸净羊水,产程中密切关注立妇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病,迅速组织抢救:①急性休克期:以纠正呼吸循环衰竭为主,首先给予正压吸氧及抗过敏治疗,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300mg或先静注地塞米松20mg后续滴20mg;其次在扩容同时解除肺动脉高压,扩容可输血、输液,解除肺动脉高压首选罂粟硷30-90mg溶于25%c1.s20ml,缓慢静注,心率慢者可用阿托品1-2mg肌注用至面部潮红,合并在心衰,心率快时则应改用氨茶硷250mg+10% c1.s20ml中缓慢静滴,必要时重复使用1-2次/24h。治疗心衰亦可用乙酰毛花苷0.2-0.4mg+25%c1.s20ml中静注,在强心扩容抗休克同时,亦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并注意纠正酸中毒。②纠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已发生血石凝时,应积极补充凝血因:如输新鲜血,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等,并可应用抗纤溶药物。③防治肾功能衰竭:已纠正休克并补足血量容仍少尿时,可用速尿40mg静滴或25%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④产科处理:病情好转后尽快终止妊娠,可酌情剖宫产或阴道助产。⑤产后 大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双侧输卵管结扎术

1、邻近组织及脏器损伤:给予及时处理,如膀胱损伤应及时缝合、导尿,给予抗生素治疗。

2、肠管损伤给予及时吻合处理,术后抗感染。

3、出血给予及时止血。

双侧输精管结扎术

1、术时并发症出血时,给予及时止血。

2、远期如痛性节结,给予有效药物治疗,如治疗无效时,给予切除痛性结节、吻合。

第五篇:并发症处理

导尿操作并发症处理

(一)尿道黏膜损伤 1.发生原因

(1)操作者技术不规范,插管获拔管时动作粗暴。

(2)操作者技术不熟练、患者精神紧张,在插管时发生尿道括约肌痉挛,易造成尿道黏膜损伤。(3)所选用导尿管粗细不合适。

(4)使用气囊导尿管时,插管深度不够既向气囊内注水造成气囊压迫后尿道,导致黏膜水肿出血。(5)引流袋位置放置不当,致使引流管过度牵拉,气囊压迫后尿道,导致黏膜水肿出血。2.临床表现(1)尿道内疼痛。(2)尿道外口溢血。(3)排尿困难。()尿潴留。3.预防

(1)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操作时手法轻柔,插管速度要缓慢,男性患者插到两个弯曲和三个狭窄出时尤为注意。

(2)操作者置管前认真评估患者,并向患者做耐心解释,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3)选用合适的导尿管,插管前充分润滑导尿管,以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

(4)男性导尿时将气囊导管插入膀胱见尿后需再插入6cm以上,这样才不至于损伤患者的后尿道。(5)患者翻身、床上活动时,引流袋位置摆放合适,避免过度牵拉。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拔除导尿管→病情允许鼓励患者多饮水→遵医嘱用药→观察尿液颜色→记录

(二)尿路感染 1.发生原因

(1)操作者无菌观念不强。

(2)引流装置的密封性欠佳、留置导尿管时间长、尿袋内尿液反流、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造成尿路感染。

(3)留置尿管期间,尿道外口清洁、消毒不彻底造成上行感染。

(4)尿道不全梗阻、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置管后易发生尿潴留,增加了感染的机会。2.临床表现

尿频、尿痛、尿急,感染严重时有寒战、发热,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3.预防

(1)操作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用物品严格灭菌。

(2)选用质地柔软的导尿管,引流装置应低于膀胱的位置,防止尿液反流,也可选用防逆流引流袋,定时更换集尿袋,及时倾倒尿袋的尿液。

(3)每日会阴部消毒擦洗1~3次,及时清洗尿道口以保持清洁。

(4)尽量避免长期留置尿管,对需要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应定时夹闭,开放导尿管,以训练膀胱的功能。

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病情允许鼓励患者多饮水→遵医嘱用药→观察患者病情及尿液的量、色、性状→症状加重→拔除导尿管→记录

(三)虚脱

1.发生原因

尿潴留患者短时间内大量放尿,腹腔内压突然降低,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血管内,导致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而发生虚脱。

2.临床表现

头晕、恶心、呼吸表浅、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有的伴有肌肉松弛、周身无力,严重者伴有意识不清。

3.预防

对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患者,放尿速度要缓慢,一次放尿不能超过1000ml。4.处理流程

立即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通知医生→手指掐压人中穴→吸氧→遵医嘱建立静脉通路、用药→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记录

(四)尿潴留 1.发生原因

(1)长期留置导尿,一直开放引流,未训练膀胱充盈与排空的功能,导致膀胱功能障碍。(2)泌尿系统感染时,尿路刺激症状严重者影响排尿致尿潴留。(3)导尿管滑脱而致无效引流。(4)患者不习惯卧床排尿而致尿潴留。2.临床表现

(1)患者有尿意但无法排出。

(2)尿潴留严重时,膀胱明显充盈胀大,下腹痛难忍。3.预防

(1)对确需长期留置导尿者应定时夹闭,开放导尿管,以训练膀胱的功能。

(2)及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对尿路刺激症状明显者。可给予碳酸氢钠口服碱化尿液。(3)检查引起尿潴留的原因。

(4)调整体位和姿势,选择适宜的环境,诱导排尿。4.处理流程

(1)检查尿管是否通畅→必要时冲管→如仍不通畅→拔除尿管→重新留置导尿→观察尿量→记录(2)排尿困难→加强心理护理→诱导排尿→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留置导尿→记录

(五)拔管困难 1.发生原因

(1)导尿管原因:导尿管老化变性、气囊腔堵塞致气囊内气体或液体排出困难。

(2)患者的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尿道平滑肌痉挛。长期置管,尿垢形成,使导尿管与尿道紧密黏贴。

2.临床表现

(1)常规方法不能顺利拔管。

(2)拔导尿管前,气囊内气体或液体不易抽出。(3)拔管时患者感觉尿道疼痛。3.预防

(1)选用优质导尿管,置管前认真检查气囊的注、排气情况。

(2)气囊腔堵塞者可在膀胱充盈的情况下用导尿管内置导丝刺破气囊拔除导尿管。(3)对于精神极度紧张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使患者尽量放松。(4)拔管前从尿道口注入少量石蜡油,并轻轻转动,以防黏膜、血痂与尿管粘连。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遵医嘱对症处理→记录

(六)引流不畅 1.发生原因

(1)导尿管原因:引流腔堵塞、导尿管在膀胱内反折打结、导尿管折断。(2)气囊充盈过度,压迫刺激膀胱三角区,引起膀胱痉挛,造成尿液外渗。(3)导尿管受外力牵拉变形,影响尿液引流。2.临床表现

留置尿管后无尿液流出或引流尿量减少,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尿潴留。3.预防

(1)留置尿管期间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1500~2500ml)、多活动。(2)长期留置导尿管者,遵医嘱每日做密闭式膀胱冲洗一次,定期更换导尿管。(3)防止导尿管反折、折断,不要过度牵拉导尿管,防止导尿管变形。(4)对于膀胱痉挛者,遵医嘱给予解痉药物。4.处理流程

检查尿管→无菌注射器抽吸→调整尿管位置→观察尿量→必要时更换导尿管

(七)误入阴道 1.发生原因

老年期女性由于会阴部肌肉松弛,阴道肌肉萎缩牵拉,使尿道口陷于阴道前壁中,造成尿道外口异位。2.临床表现

导尿管插入后无尿液流出,而查体患者膀胱充盈、膨胀。3.预防

(1)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2)如为找不到尿道外口引起导尿失败,则应仔细寻找尿道外口。4.处理流程

导尿管误入阴道→拔出尿管→重新更换尿管→重新正确插入。

肌肉注射操作并发症处理

(一)硬结形成 1.发生原因

(1)同意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2)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等。(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伴有局部肌肉萎缩、疼痛。3.预防

(1)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射深度。

(3)对于一些难吸收的药液,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4)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熟练掌握注射技术。4.处理流程

停止在此部位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用50%硫酸镁热湿敷→观察→记录

(二)神经损伤 1.发生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中神经或靠近神经部位。

(2)药物直接刺激神经或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形坏死。(3)2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注射部位不准确。2.临床表现

神经支配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出现局部肌肉萎缩。3.预防

(1)遵守操作规程,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神经和血管走行部位进针。

(2)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注意观察注射过程中及注射后的局部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3)2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4.处理流程

患者主诉注射区麻木或放射痛立即拔针→停止注射→通知医生→遵医嘱局部理疗、热敷,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严密观察肢体运动功能状态→记录

(三)针头堵塞 1.发生原因

(1)抽吸瓶装药品时瓶塞橡胶造成针头堵塞。

(2)注射药物过于粘稠、药液未充分溶解、悬浊药液、针头过细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2.临床表现

注射推药物时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注入体内。3.预防

(1)抽吸瓶装药物时,以45°的角度穿刺进入橡胶塞,可减少橡胶赛堵塞针头。

(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对黏稠药液、悬浊液应充分溶解,并选择合适的针头抽吸药液。

4.处理流程

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1.发生原因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4)注射操作不规范。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2.临床表现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3.预防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3)注射时取舒适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4)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组织内。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1.处理流程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如已完全没入皮肤→通知 4

医生需手术取出→观察局部→记录

(五)局部或全身感染 1.发生原因

(1)无菌操作观念不强。(2)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3)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

(4)注射部位针眼因清洗不当造成污染。2.临床表现

(1)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局部压痛明显。

(2)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症状。3.预防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注射部位用碘伏消毒,由内向环形消毒,直径不小于5cm。(4)注射后局部避免沾水,以防止污染。4.处理流程

评估→初步诊断→通知医生→遵医嘱抽血→送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静脉输入抗生素→监测体温→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记录

(六)注射部位渗液 1.发生原因

(1)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2)每次注射药量过多。

(3)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2.临床表现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3.预防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在肌肉较丰富之处注射。(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5ml为宜,一般不宜超过5ml。(3)有计划地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促进药业吸收。

(5)再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

(6)采用“留置气泡技术”即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药液后,再吸进0.2~0.3ml空气,注射时,气泡在上,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可防止药液渗液。

4.处理流程

采取合适的体位→在局部适度按压→患者暂时不要运动→穿紧身衣服→观察局部皮肤→记录

静脉输液并发症处理

(一)静脉穿刺失败 1.发生原因

(1)操作者心情紧张,技术不熟练。(2)患者本身不配合,操作时躁动不安。(3)血管条件差。

(4)穿刺针选择不当,如患者血管较细,而穿刺针粗,刺破血管。2.临床表现

(1)穿刺后针头无回血,药液流入不畅,穿刺部位隆起,患者感觉疼痛。(2)穿刺部位皮下瘀血、青紫。3.预防

(1)护士要有娴熟的穿刺技术,穿刺前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易暴露、弹性好、走行直、清晰宜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2)对于躁动不安患者、儿童穿刺成功后对穿刺肢体妥善固定。(3)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进行穿刺。4.处理流程

立即将针头拔出→局部按压止血→向患者表示歉意→按操作流程再行穿刺

(二)药液外渗 1.发生原因

(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穿刺失败。(2)患者躁动或不慎将针头从血管内拔出。(3)患者病情较重,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

(4)反复穿刺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造成物理性损伤。2.临床表现

(1)穿刺部位肿胀疼痛。(2)皮肤温度降低。

(3)化疗药、高渗药以及强力缩血管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3.预防

(1)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慎重选择穿刺部位,根据血管条件选择穿刺针头。

(2)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尽早发现药液外渗情况,以免引起严重后果。(3)选择给药途径时,要熟悉药物对局部的作用,了解药物的酸碱度、浓度所导致的血管通透性改变。

4.处理流程

立即停止给药→拔针后局部按压→通知医生→渗出药液理化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观察局部皮肤→记录

(三)静脉炎 1.发生原因

(1)操作过程中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感染。(2)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造成刺激。2.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条索状红线,伴肿、热、痛及功能障碍。(2)全身:表现有畏寒、发热、乏力等。3.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3)有计划、合理更换注射部位,延长血管使用时间。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炎治疗→局部湿热敷→患肢抬高、制动→观察肢体皮肤→记录

(四)发热 1.发生原因

(1)输液操作过程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

(2)输液器具灭菌不合格、原材料不合格或使用过期物品等原因,都会造成输液反应的发生。(3)液体灭菌不合格或护士在配制药物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致使液体被污染。2.临床表现

(1)发冷、寒战、发热。

(2)轻者体温在38℃左右,重者初起寒战,继而高热达40℃.(3)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3.预防

(1)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

(2)输液前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3)合理应用药物,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液体要现用现配。4.处理流程

(1)轻者→减慢输液速度→观察

(2)症状没有缓解者→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送检→填写输液反应上报表→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记录

(五)急性肺水肿 1.发生原因

(1)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

(2)患者自身有心、肺功能不全,或年老体弱、小儿等。2.临床表现

(1)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咳嗽、出冷汗、胸闷、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脉搏细速、心律快、节律不齐。

(2)咳泡沫样血性痰。(3)肺部遍布湿罗音。3.预防

(1)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对老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体量不宜过多。(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遵医嘱调节输液速度。4.处理流程

迅速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停止输液,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湿化瓶中加入20%~30%的酒精→高流量氧气吸入→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平喘治疗→四肢轮流扎止血带→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六)空气栓塞 1.发生原因

(1)输液器内空气未排尽,存有残存空气。(2)输液器莫菲氏滴管以上部分有破损。(3)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4)输入温度过低液体。2.临床表现

(1)患者突发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频死感(2)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因严重缺氧而发生死亡。(3)听诊心前区可闻及挤压海绵样的声音。3.预防

(1)输液时必须排尽输液器内的空气,检查输液器是否呈密闭状态。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液体输毕后及时更换,加压输液时要专人在旁守候。(3)输入液体要保持一定的温度,避免较低温度液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产生气体。

4.处理流程

夹闭静脉通路→立即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通知医生→高流量氧气吸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并重点交班。

(七)血管栓塞 1.发生原因

(1)长期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壁损伤及静脉炎,致使血小板黏附于管壁,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而发生凝血致血栓形成。

(2)静脉输液中的液体被不溶性微粒污染,可引起血栓栓塞。(3)配液时溶解药物不充分,有大分子结晶微粒。

(4)配液环境不洁净,在输液前准备工作中的污染,如切割安瓿、开瓶塞,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溶液瓶橡胶塞。

2.临床表现

(1)引起局部红、肿、热、痛、压痛、静脉条索状改变。

(2)不溶性微粒进入血管后,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如阻塞严重致血循环障碍,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3.预防

(1)减少或避免长期大量输液。

(2)正确切割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在开启安瓿前,以75%乙醇擦拭颈段可有效减少微粒污染。

(3)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4)配液时要充分溶解药物,减少大分子结晶微粒。

(5)正确选择加药针头,选择有侧孔加药针头,以减少斜面针头切割胶塞产生的微粒污染液体。(6)重视配液环境,尽可能选择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以减少因空气中不溶性微粒带入液体而造成污染。

(7)输液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4.处理流程

评估→初步诊断→通知医生→抬高患肢制动→停止在患肢输液→局部热敷→做超短波理疗→必要时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观察肢体温度、动脉搏动、末梢循环及功能→严重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记录

口腔护理并发症处理

(一)口腔黏膜损伤 1.发生原因

(1)操作过程中,裸露的血管钳或棉签尖部直接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2)护士操作时动作粗暴。

(3)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使用开口器协助张口方法不正确或力量不当,造成患者口腔黏膜损伤。

(4)漱口液温度或浓度不当,造成口腔黏膜灼伤。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疼痛、溃疡形成。3.预防

(1)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患者口腔黏膜损伤。(2)对凝血机制差的患者,擦洗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防止碰伤黏膜及牙龈。

(3)对需要使用开口器协助张口的患者,应将开口器包上上纱布后从臼齿处放入;牙关紧闭者不可

用暴力使其张口。

(4)根据口腔具体情况选择温度、浓度适宜的漱口液。4.处理流程

(1)口腔黏膜损伤→安慰患者→遵医嘱使用漱口液→观察口腔黏膜→记录(2)口腔黏膜溃疡→减轻过度焦虑情绪→遵医嘱用药→观察病情→饮食指导→记录

(二)吸入性肺炎 1.发生原因

(1)多发生于意识障碍的患者。

(2)口腔护理清洗液、口腔内分泌物、呕吐物误吸入气道。2.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咳痰、气促、胸痛。3.预防

(1)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头偏向一侧,防止漱口液流入呼吸道。(2)口腔护理所用棉球要拧干水分,不可过湿,操作前后清点棉球数量。(3)神志不清的患者不可漱口,以防误吸。4.处理流程

遵医嘱抗感染治疗→体温过高者给予物理降温→吸氧→协助排痰→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三)窒息 1.发生原因

(1)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为神志不清或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将棉球遗留在口腔,导至窒息。

(2)操作前未将患者的义齿取出,操作时义齿脱落造成窒息。

(3)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因患者不配合造成擦洗棉球松脱,掉入气管或支气管,导致窒息。

2.临床表现

突发吸气性呼吸困难、面色发绀,端坐呼吸,三凹征阳性,严重者出现昏迷,甚至呼吸停止。3.预防

(1)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每次擦洗只能夹取一个棉球,若光线不足,应用手电筒辅助照明检查,防止棉球遗漏在口腔内。

(2)棉球擦洗时,操作前后清点棉球数量。

(3)认真检查牙齿情况,操作前看牙齿有无松动,活动性义齿应在操作前取下。(4)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患者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4.处理流程

迅速畅通气道→通知医生→吸痰、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做好气管切开手术前准备→观察生命体征→记录

(四)口腔感染 1.发生原因

(1)口腔护理用物被污染、治疗操作中无菌技术执行不严格等,易造成口腔感染。(2)口腔卫生差,牙垢和牙石过多。

(3)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代谢障碍、年老体弱等,可继发口腔感染。

(4)昏迷患者长期缺乏食物对口腔腺体的刺激,使唾液减少,易造成内膜干燥和细菌繁殖。2.临床表现

(1)轻度:溃疡发生在舌前1/2处独立,溃疡少于3个,可进低温饮食。(2)中度:舌体有多处溃疡,大小不等,疼痛厉害。

(3)重度:溃疡面直径大,弥漫全舌,疼痛剧烈并伴烧灼感,进食严重受限。3.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及有关预防交叉感染是规定,遵循“一人一物一用”的原则。(2)易感患者要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清醒患者尽量早晚刷牙,经常漱口、昏迷或生活不能自理者,由护士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

(3)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鼓励患者多进食。(4)注意对长期使用抗生素患者,观察有无真菌感染。4.处理流程

评估→初步诊断→通知医生→遵医嘱选用漱口液及口腔护理液→疼痛较剧烈→进食困难者→在局部用药中加普鲁卡因→饮食指导→做好交班→记录

皮内注射并发症处理

(一)疼痛 1.发生原因

(1)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速度快且不均匀。(3)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操作者手法不熟练。(4)注射时消毒剂水针头进入皮内。2.临床表现

(1)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2)患者紧张、烦躁。3.预防

(1)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2)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酶对药液进行溶解。

(3)应选择4至4号半锐利皮试针头进行注射。部位:前臂掌侧中段。(4)待皮肤消毒剂干燥后方可进针注射。

(5)熟练掌握注射技巧,做到准而快地进针,缩短刺皮时疼痛的持续时间。4.处理流程

安慰患者→分散注意力→进行熟练的注射

(二)局部组织反应 1.发生原因

(1)药物种类或性质不同,局部发生变态反应强弱不一。(2)药液注入过快或超量注入。

(3)皮内注射后,患者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4)护士操作不熟练,反复进针刺激局部皮肤。2.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泡,重者溃烂破损可扪及明显的硬结。3.预防

(1)准确掌握配置浓度,准确注入药液剂量。(2)对皮肤刺激性强的药物在注射前履行告知义务。(3)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4)熟练掌握皮内注射技术。

(5)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及随意搔抓、揉按局部皮丘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4.处理流程

局部皮肤瘙痒→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健康宣教→观察局部皮肤→记录

(三)注射失败 1.发生原因

(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3)操作技术不熟练。(4)注射药液剂量不准确。2.临床表现(1)无皮丘。

(2)皮球过大或过小。(3)针口有出血。3.预防

(1)对不合作的患者肢体给予约束和固定。

(2)充分暴露注射部位,衣服过多或袖口过窄,协助患者脱去一侧衣袖。

(3)提高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力度及药量,以避免因进针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针头贯穿皮肤。

(4)注射完毕拔针时,勿用棉签按压、按揉,覆盖局部注射部位。4.处理流程

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四)过敏性休克 1.发生原因

(1)操作前未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2)患者对注射药物发生速发或迟发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

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气哫,哮喘,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意识丧失。3.预防

(1)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等已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停止该项实验。(2)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不能随意离开。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在注射间备有氧气和吸痰设备。

(4)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配置药液有无外观变化、沉淀、破损,检查药物的有效期。4.处理流程

立即停止给药→通知医生→平卧→就地抢救→畅通气道→做好气管切开术前准备→遵医嘱用药→必要时实施心肺复苏→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记录

吸氧并发症处理

(一)无效吸氧 1.发生原因

(1)吸氧装置因素:氧源压力低,吸氧管道连接不紧密,吸氧管道不通,吸氧浓度不能满足病情需要,氧气装置漏气。

(2)患者因素:气道内分秘物过多,堵塞气道,患者躁动,导致吸氧管道脱出。2.临床症状

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烦躁不安等,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与吸氧前无变化。

3.预防

(1)用氧前仔细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流量表指示与流量是否正确,吸氧管道连接严密不漏气。(2)连接患者的吸氧管妥善固定,避免脱落和移位并保持通畅。(3)遵医嘱调节氧流量,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缺氧状态有无改善。(4)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分泌物结痂堵塞吸氧管。4.处理措施

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尽快恢复有效氧气供给→严密观察用氧效果→记录

(二)气道黏膜干燥 1.发生原因

(1)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

(2)过度通气或氧流量过大,氧浓度大于60%。2.临床表现

刺激性干咳,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口咽干燥不适,患者鼻出血或痰中带血。3.预防

(1)保持室内的温、湿度,及时补充湿化瓶内的蒸馏水,保证吸入的氧气受到充分湿化。(2)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45%以下。

(3)过度通气的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4)双侧鼻孔交替插管,减少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4.处理措施

保证有效的湿化→指导患者呼吸→调节氧气流量→观察呼吸道刺激症状→记录

(三)氧中毒 1.发生原因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或高气压而造成氧中毒。2.临床表现

(1)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h,患者即可出现胸骨后灼热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胸痛等症状。

(2)吸氧24h后,肺活量可减少。

(3)吸纯氧1~4天后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个别患者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3.预防

(1)严格掌握給氧指征,选择恰当的給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和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流量給氧。(3)給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认真观察氧疗效果。(4)准确记录患者用氧浓度、起止时间。(5)告知患者及家属勿随意调节氧流量。4.处理措施

通知医生→遵医嘱降低吸氧流量→动态监测血气分析→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四)腹胀 1.发生原因

通过鼻导管給氧时,插管过深,氧气误进入食管。2.临床表现

吸氧后患者缺氧症状未得到改善,却迅速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胸式呼吸渐弱、呼吸表浅急促、口唇青紫、脉搏细速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3.预防

选择合适的給氧途径,正确掌握鼻导管給氧的方法,插管前应仔细测量插入深度,以防插入过深,鼻 12

导管误入食管。

4.处理措施

通知医生→取半坐卧位→遵医嘱继续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观察腹胀缓解及用氧效果→记录

(五)肺组织损伤 1.发生原因

(1)调节氧流量时开关方向错误,瞬间大流量、高气压氧冲入肺内,造成肺组织损伤。(2)患者自行调节流量。(3)违反操作规程。2.临床表现

突发呛咳、咳嗽,严重者可造成气胸。3.预防

(1)在给患者吸氧时,必须调节好氧流量后,方可连接鼻导管给患者吸氧。

(2)吸氧过程中如需改变氧流量,先把吸氧管和患者的鼻导管断开,流量调节适宜后再连接。(3)向患者宜传用氧安全,告诫患者切勿自行调节氧流量。4.处理措施

通知医生→遵医嘱对症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六)感染 1.发生原因

(1)吸氧终端装置污染:吸氧管道、氧气湿化瓶、湿化液内湿化液等为规范处置消毒。(2)插管动作粗暴导致鼻腔黏膜破损,而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而发生感染。(3)经过集中供氧系统的氧气质量不达标。2.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败血症等。3.预防

(1)定期更换吸氧管,每日更换氧气湿化瓶及湿化液。(2)湿化液内液体为灭菌处理的冷开水或蒸馏水。(3)每日口腔护理两次。

(4)插管动作宜轻柔,以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避免发生破损。4.处理措施

评估→初步判断→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监测体温→口腔护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七)二氧化碳麻醉 1.发生原因

(1)慢性缺氧患者高浓度給氧。

(2)吸氧过程中,患者或家属擅自调节吸氧装置,加大氧气流量。2.临床表现

神志模糊、嗜睡、脸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湿润、情绪不稳、行为异常。3.预防

(1)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者,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給氧为宜。(2)对慢性呼衰患者采用限制性給氧,常用低流量持续鼻导管(或)鼻塞吸氧。

(3)加强对患者及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避免患者或家属擅自调大吸氧流量。(4)在血气分析动态监测下调整用氧浓度,以纠正低氧血症、不升高PaCO⒉为原则。(5)准确记录患者的缺氧程度、用氧浓度、起止时间及用氧后病情改善情况。4.处理措施

评估→初步诊断→通知医生→遵医嘱调整氧流量→用呼吸兴奋剂→持续不缓解者做好建立人工气道 13

术前准备→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缺氧改善状态→记录

(八)烧伤 1.发生原因

(1)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导致氧气外漏,室内使用明火,如进行艾灸。拔火罐等操作,或患者用腈纶质地的衣物摩擦易产生静电,导致火灾发生。

(2)放置氧气的位置不合适,距离暖气、火炉过近。2.临床表现

(1)I度:达角质层,轻度红、肿、热、痛,感觉过敏,不起水泡,表面干燥。

(2)浅Ⅱ度:达真皮层,剧痛,感觉过敏,温度增高,有水泡,基地潮湿,均匀发红,水肿明显。(3)深Ⅱ度:达真皮深层,有附件残留,可有或无水泡,基地湿润苍白,有出血小点,水肿明显,痛觉迟钝,拔毛痛。

(4)Ⅲ度:损伤至皮肤全层,甚至包括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皮革样,蜡白或焦黄,碳化,感觉消失,无水泡,干燥,干后可见栓塞静脉呈树枝状,痂下水肿,拔毛不痛。

3.预防

(1)注意安全用氧,严禁烟火。

(2)为患者吸氧时要妥善固定吸氧装置,防止氧气外漏,氧气表及螺旋口处勿涂油,不可用带油的手拧螺旋。

(3)患者吸氧时要着棉质外衣。勿穿着腈纶材料做的衣服,使用腈纶材料的枕巾,避免由衣服或头发与枕巾摩擦产生静电火花而引起火灾。

(4)氧气筒应放在阴凉处,距离暖气>1m,距火>5m,氧气筒周围严禁烟火或易燃品。4.处理措施

迅速关闭氧气开关→用床单保护患者→及时疏散其他人员→控制火情→报警

(九)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1.发生原因

早产儿吸入高浓度的氧所致。2.临床表现

(1)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2)视网膜变性、脱离,续发性白内障。(3)续发性青光眼。(4)斜视、弱视。

(5)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3.预防

(1)合理用氧是护理及预防的关键。

(2)严格掌握氧疗的指征、方法、浓度、时间。

(3)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40%。(4)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4.处理措施

评估→初步判断→通知医生→遵医嘱监测血气→做好术前准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静脉采血操作并发症处理

(一)晕针晕血  1.发生原因

(1)患者心理因素、体质:在空腹或饥饿抽血时发生。

(2)疼痛刺激:患者对疼痛特别敏感,对疼痛的恐惧,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

 2.临床表现

 患者往往先自述头晕眼花、心慌、恶心、四肢无力、出冷汗、面色苍白、瞬间昏倒、不省人事,持续2~4min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患者神志恢复正常。 3.预防

(1)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抽血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给患者以心理安慰。(2)抽血过程中全身尽量放松,深呼吸消除紧张情绪。(3)对有晕针史或已晕针的患者,抽血时可取平卧位。(4)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动作稳而准,以减少疼痛的刺激。 4.处理流程

 患者平卧→指压人中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安慰患者→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二)皮下出血、血肿  1.发生原因

(1)抽血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或局部揉压。(1、2、4为技术问题 (2)按压部位不准确。3为患者本身)(3)患者凝血机制障碍。

(4)操作者穿刺技术不熟练而反复进针。 2.临床表现

 穿刺部位皮下瘀血、局部肿胀、穿刺部位疼痛。 3.预防

(1)抽血完毕后在穿刺部位以指腹按压棉签不少于5min,凝血机制障碍者应再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2)压迫面积不宜过小,重点按压穿刺点。(3)提高操作者穿刺技术,禁忌反复进针。(4)穿刺部位不可边压边揉搓。 4.处理流程

 安慰患者→早期应冷敷→局部加压包扎→48h后再热敷→观察穿刺部位皮下瘀血→记录

(三)误抽动脉血  1.发生原因

 在股静脉抽血时,常因过度肥胖,或血容量不足,动脉搏动不明显,容易误抽股动脉血。 2.临床表现

 如果误抽动脉血,不用回抽,血液自动上升到注射器里,血液呈鲜红色,比静脉血红。 3.预防

(1)准确掌握股静脉的解剖位置,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2)掌握准确的穿刺方法。

(3)进针要反复斟酌,以便确定穿刺的是静脉血管,减少失误的发生。 4.处理流程

 评估→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处5~10min→再重新选择部位→穿刺抽血

下载心脏介入手术并发症处理预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脏介入手术并发症处理预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眼耳鼻喉科手术并发症预防措施

    眼耳鼻喉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尽管手术后并发症在所难免,但只要我们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将伤害降到最小。现将我科的手术并发症预防措施制定如下: 1、严格手术分级制度,严禁越......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管理办法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以下简称并发症)的鉴定和管理工作,根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放射介入科手术管理制度

    放射介入科手术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员入室 1严格控制入室人员数量(每台手术原则上限三人)。 2工作人员进入导管室,需更换拖鞋,领取更衣柜钥匙、洗手衣裤、口罩、帽子。 3入室后要轻......

    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第三版)-胥少汀

    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骨科手术学 定义:研究骨与关节损伤、筋伤、骨病的手术治疗。 特点: 1.实践性强。切开、止血、结扎、缝合等基本操作多。 2.规律性强。局解及入路。 3.......

    各类手术的并发症与预防措施

    各类手术的并发症与预防措施 手术并发症是患者手术后发生的疾病或情况,如肺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败血症、休克、心脏骤停、吻合口漏、消化道出血、急性溃疡、手术后出血......

    手术终末处理

    2013-8-27修改 手术间终末处理常规 一、常规手术终末处理(按标准化预防措施) ㈠洗手护士将布类上的巾钳取下,薄膜巾撕去后将所有布类放入布袋内,将房间地面垃圾捡干净。 ㈡将所......

    原创-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精选5篇)

    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如出血﹑心律失常﹑血氧饱和度下降﹑气胸的判断﹑预防及相应处理。2 熟悉:预防气道内灼伤﹑气道壁......

    2014年第一季度择期手术并发症指标分析

    2014年第一季度择期手术并发症质量监控指标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14年第一季度择期手术术后并发症共3例,均为肺部感染,其中骨科2例(住院号:418481、363322),重症医学科1例(住院号: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