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第一季度择期手术并发症指标分析
2014年第一季度择期手术并发症质量监控指标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14年第一季度择期手术术后并发症共3例,均为肺部感染,其中骨科2例(住院号:418481、363322),重症医学科1例(住院号:414883)。本季度肺栓塞、深静脉血栓、人工气道意外脱出均未发生。
二、原因分析
(一)患者方面
1.病例基本情况:3例病例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均≥60岁;1名患者有吸烟史40余年;意识模糊1例。
2.患者年龄大,身体机能退化,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
3.3例病例其中2例为骨科手术(股骨粗隆间骨折、胸椎压缩性骨折),1例为妇科、普外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骨科及普外疾病作为基础疾病,为了治疗基础疾病,临床上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疗,破坏了机体的防御系统,造成抵抗力显著下降。
(二)护理方面
1.医院病房中为了便于护理和管理,一般多名患者共处一室,不同患者携带的病菌情况复杂,室内空气消毒不严格,通风状况不佳,空气污染引发交叉感染;
2.依靠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的患者,切开气管的过程、机械通气的过程很容易引入细菌,并且,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清除能力降低抵抗力下降,细菌更加容易入侵肺部;
3.术后患者责任护士预防肺部感染健康宣教不过,患者未掌握相关健康宣教知识。护理过程中为患者吸痰操作不正规,没有完全按照规范进行,引发肺部感染。
(三)医生方面
1.年轻医生操作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年轻医生手术的相关操作不够熟练,缺乏手术技巧和经验。手术出血的多少、手术效果好坏与手术熟练程度关系密切。
2.麻醉方式的选择。通过对各类并发症的综合分析,发现,麻醉方式的选择也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3.年长医师粗心大意。部分有手术经验的年长医师在手术操作中的粗心大意、并且不按照相关操作常规、十三条核心医疗制度执行不严格也是造成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三、整改措施
1.评价和监测患者的免疫状态,预防感染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频率、幅度的变化情况及有无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肺部感染的特征性症状,早期采取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
2.切断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感染的健康教育。住院期间对患者呼吸道和接触方面进行严格消毒与必要隔离对肺部感染的预防十分重要。
3.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呼吸急促、紫绀,进行性低氧血症。不同病原体的肺部感染临床表现有差异:细菌性感染者多表现为高热、咳脓痰、血象升高;HCMV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急促、白细胞减少或肝功能异常;结核感染的患者常出现发热、咯血等;肺部发生真菌感染时,常有高热、寒战、咳痰、呼吸急促等症状。因此不仅要严密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更应注意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的变化,咳嗽、咳痰、咯血等呼吸道症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大大提高治愈率。监测患者的神志、意识、面色、肢端色泽及温度的变化。同时还须注意移植肾功能及尿量的变化,早期发现由于免疫抑制剂减量而引起的排斥反应。
4.在感染的好发时间段应进行重点监测 了解和掌握术后半年为预防术后感染的重点时间段,重点监测评估患者的感染危险状态,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在源头控制感染的发生,能增强护理工作的主动性。
5.及时、正确进行标本的采集 病原体的检查是获得病因诊断并给予正确而合理用药的基础与前提。病原体的检出与否与护士采集标本的时间及采集部位和采集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护士在采集标本前应熟悉标本采集的时间、部位、具体要求、保存环境以及送检的时间、运送注意事项,切勿因标本采集不当造成了诊断失误而延误治疗。
6.心理护理 肾移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焦虑恐惧、悲观失望、内疚等心理问题。护理中利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技巧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鼓励,并强调心理健康对康复的重要性,从而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障碍。应注意用亲切诚恳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他们的痛苦表示理解和同情。帮助患者分析健康状况及有利条件,消除患者悲观失望的心态。利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协助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护理部 2014年4月10日
第二篇:择期手术管理制度
择期手术管理制度
一、凡择期手术治疗的病人,就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明确诊断,严格手术指征,并征得病人或家属或单位签字同意。
二、较大、复杂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需请示报告的按有关规定执行,并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担任手术者或负责指导手术。
三、择期手术术前准备时间不超过3天(特殊情况例外)。
四、术前1天,术者应填写好手术通知单送往手术室(常规手术前1天早上10时前送到,急症手术提早30分钟或电话通知),通知单上要求写好病室、床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麻醉方式及特殊要求,并由科主任签字(急诊情况除外),开好术前医嘱,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做好查对制度。
第三篇:手术并发症鉴定
一、市县级鉴定
(一)申请
因实行计划生育,自愿或在国家指导下接受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后留下有关不良后果者,可向所在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生办书面申请节育并发症鉴定。
要求提供材料:
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时间、地点、受术单位,术后不适症状、有关检查治疗材料以及临床诊断证明。
(二)组织鉴定
1.单位或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将以上材料签署意见后上报市、县(区)、自治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提交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
2.市县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组织专家对申请对象进行鉴定。包括体检查、辅助检查、住院治疗观察及必要的社会调查等。
3.专家集体讨论,做出鉴定结论。
4.出具书面鉴定书,通知申请单位和申请者本人。
二、省级鉴定
市县鉴定组对鉴定有疑难的、对鉴定结论有争议的、司法机关要求复议的或申请人对市县鉴定组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向省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申请鉴定。省级鉴定为最终鉴定。
计划生育申请表
申
请
人姓 名性别出生年 月
所在单位或居住地生育
状况男 女
申
请
理
由
措落
施实
情节
况育实施手术单位
手术科类
手术时间
道单
计位
生或
办乡
意镇
见街领导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计市
生县
部区
门人
意口
见领导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备
注附:临床检查、医学诊断证明及治疗资料等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委托书
省(市、县)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
因落实 手术或对 市县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的鉴定结论不服,要求(重新)进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根据《节育并发症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符合鉴定条件,特委托你们进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
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申请表(复印件)
(市县人口计生部门公章)
年 月 日
海南省(市、县)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书
鉴 号
省(市、县)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就 所患疾病是否属节育手术并发症进行技术鉴定,鉴定情况如下:
一、被鉴定人的基本情况
二、委托鉴定单位
三、鉴定时间、地点和方式
四、病情概要
五、调查情况
六、检查情况
七、分析意见
八、鉴定结论
九、处理建议
(技术鉴定专用章)
年 月 日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书填写说明
一、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书根据需要可一式多份,采用计算机文本模板,篇幅和各项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二、被鉴定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育子女情况、所在单位或现居住地址,何时、何地、落实何种计划生育手术,手术前检查、手术过程和手术后的情况概要。
三、鉴定的方式:指住院检查、专家讨论等。
四、病情概要:主要是落实计划生育手术后出现不适应症状及异常体征的诊治经过。可使用“根据……提供资料”的描述方式。
五、调查情况:指鉴定机构的调查情况,或市、县(区)、自治县人口计生部门组织调查提供的调查情况等。
六、检查情况:鉴定时被鉴定人的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情况等。
七、分析意见:综合专家的意见,从医学科学原理的角度,依照《女性(男性)节育手术并发症诊断标准》,详细分析被鉴定人所患疾病与计划生育手术有否因果关系等。
八、鉴定结论:根据专家的分析意见、被鉴定人所患疾病属于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或不属于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属于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应根据国家《节育并发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划定等级。
九、处理建议:对属于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从医学角度提出医疗处理的建议。
十、鉴定书落款:正式鉴定书仅盖技术鉴定专用章,鉴定书文稿需由鉴定组长签名后存档以备查。
第四篇:择期病人入手术室手术流程
择期病人入手术室手术流程
1.手术前日11时前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当日值班麻醉医师应访视病人,详细了解病情,包括各项检查结果和手术步骤,以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拟定麻醉方案并对手术和麻醉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意外做出估计,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与病人或其家属签署麻醉同意书,填写术前访视单。
2.手术当天,病人禁食、水,排空膀胱,将活动假牙摘下,携带病历(病历中各项检查结果完备,病历书写完整)入手术室。
3.麻醉医师在手术室门口访视病人,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术前诊断、既往史、有无药物过敏史、手术麻醉史,再进行ASA体格情况分级。
4.入手术室后,同护士再次核对病人信息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
5.行无创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监测。
6.按计划施行麻醉,待麻醉满意后即可开始手术。
7.手术期间坚守岗位,严密监测病人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有条不紊地进行必要的处理,认真填写麻醉记录单,遇有意外情况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8.术毕待病人麻醉基本恢复后将病人送至手术室门口,特殊情况送回病房,向有关医师交代病情。
9.术后72小时内要随访病人,检查有无麻醉后并发症或后遗症,并做相应处理。
第五篇:5月份手术并发症的分析与总结
妇产科科室会议记录
时间:2015年6月10日地点:妇产科医生办公室 主题:关于5月份我科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总结 主持人: 参加人员: 会议内容:
一、XXX住院医师汇报病史:
1、产妇徐建华,女,31岁。因“停经38+4周,腹痛3+小时”入院。既往体健,G6P2,10+年前、3+年前剖宫产术1次,人流1次,孕4+月引产1次,自然流产1次,无安环避孕及阴道大流血史。入院查体::T36.6℃ P86次/分 R20次/分 BP130/80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膨隆如足月孕,下腹正中可见长约12cm纵行手术疤痕,肝脾未扪及,双下肢轻度水肿。
产检:宫高34cm,腹围111cm,规律宫缩,强度中,20-30秒/3-4分钟,胎心140次/分,律齐。阴查:宫颈容受90%,宫口开3+cm,先露头,未衔接,先露-2,胎膜未破,骶骨中弧,坐骨棘不突,骶尾关节活动。宫颈评分10分,胎儿体重估计约3700g。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后急诊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双侧输卵管绝育术,术中见羊水1度,手术顺利,术后予预防感染、对症治疗。患者于剖宫产术后第二天开始出现腹部切口少量淡红色液体渗出,予加强抗感染、补液、腹部切口扩开换药等对症处理,于剖宫产术后第10天在局麻下行腹部切口二期缝合术,手术顺利,术后产妇腹部切口愈合欠佳,二期缝合术后第七天拆线后出院。
2、患者杨淑群,女,31岁。因“停经39+3周,少量阴道血性分泌物2天”入院。既往体健,无其它系统疾病。入院查体::T36.5℃ P77次/分 R20次/分 BP120/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膨隆如
足月孕,肝脾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产检:宫高30cm,腹围102cm,无宫缩,胎心140次/分,律齐。骨盆外测量24-26-20-9cm。阴查:少量阴道血性分泌物,宫颈容受30%,宫口未开,先露头,未衔接,先露-3,胎膜未破,骶骨中弧,坐骨棘不突,骶尾关节活动。宫颈评分5分,胎儿体重估计约3400g。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于2015年04月30日因“持续性枕后位”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急诊行剖宫产术,术中胎头取出困难,经助产士经阴道上推胎头后胎儿顺利取出,术后予预防感染、对症治疗,患者于术后第一天开始出现反复发热,予退热、加强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后血象较前下降,但症状无明显好转,仍反复高热,于术后第四天扩开腹部切口,腹部切口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生长,予换药对症处理,术后第八天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双下肺肺炎及胸腔积液。术后第九天患者要求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3、患者杨群,女,35岁。因“停经38+2周”入院。既往病史无特殊,G4P1存1,药流2次。入院查体::T36.0℃ P88次/分 R20次/分 BP129/76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膨隆如足月孕,肝脾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产检:宫高35cm,腹围115cm,不规律宫缩,胎心140次/分,律齐。经产妇未作骨盆外测量。阴查:宫颈容受30%,宫口开1cm,先露头,未衔接,先露-3,胎膜未破,骶骨中弧,坐骨棘不突,骶尾关节活动。宫颈评分5分,胎儿体重估计约3800g。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于
二、分析与总结: XX住院医师:病史无特殊补充,产妇剖宫产术后出现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考虑系多种因素引起:
1、解剖因素:女性阴道与子宫相通,阴道细菌易逆行感染至宫腔;
2、外在因素:术前反复多次阴道检查、术中羊水污染腹腔、术中组织损失坏死、术后腹部切口清洁护理不到位均可增加术后腹部切口的感染。
XX主治医师:病史无特殊补充,同意易涛医师的观点,另外产妇自身因素也可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产妇入院测宫高35cm,腹围107cm,术后新生儿体重3500g,考虑产妇自身比较肥胖,腹壁脂肪较厚也增加了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甚至感染的风险。
XXX副主任医师:同意以上各位医师的观点,该产妇出现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可能是我们医生对于术前风险评估不够,未能早期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产妇入院时测宫高35cm,腹围107cm,产妇入院时孕39+3周,对于初产妇孕晚期胎头应逐渐下降,接近预产期时胎头常已入盆,该产妇入院时检查胎头高浮,规律宫缩后胎头下降无任何进展,根据产妇入院的相关检查,我们应高度考虑存在头盆不称,经阴道分娩较困难,有相对的手术指征,产妇入院时伴有阴道少量流血的症状,阴道流血时间长易滋生细菌,加上术前反复阴道检查,阴道细菌易逆行感染至宫腔,这些均增加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XX主任总结:
各位医师的分析非常有理,相信各位医师都清楚我们科室手术病人的特殊性,我科手术切口为清洁-污染切口,本身就是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再加上患者自身机体和疾病因素都可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除了需要提高各位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手术能力,确保在手术操作中的医疗安全外,还需要各位医师加强对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做到对手术并发症的早期预防。我们所说的围手术期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术前管理
术前主刀查房明确关键环节包括: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风险评估、术式选择、术前准备、术前讨论、手术审批、术前麻醉会诊、手术查对、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安全核查等。
1.对拟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遵循规范化诊疗原则,尽可能明确
诊断,并有明确的手术或手术探查适应症;
2.在存在多种手术方式的情况下,主导医师应根据病情、患者的意愿及相关科室的会诊意见,选择先进、损害小、预后好的方式;
3.术前应完成必要的检查,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做好有关检测。有感染伤口或乙肝标志物阳性或其他特殊感染患者的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上如实标明感染和感染的菌种或病毒;
4.手术医师术前应根据手术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做好风险评估,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纠正患者全身不良情况,使患者能在较好的状态下安全度过手术和术后的治疗过程;
5.医护人员应从关怀、鼓励出发,就病情、实行手术的必要性、可供选择手术方案及优缺点、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等方面,以恰当的言语对患者进行解释,协助做好患者的心理准备工作,是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6.术前由主刀医师或第一助手同患方进行谈话,但危重患者、毁损性、探查性以及新开展的手术应有主刀医师同患方谈话。外院专家来院主刀手术,原则上应由外院专家同患方进行术前谈话,特殊情况下可由第一助手(限本院医师)进行术前谈话;
7.对手术患者应严格执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在主刀和实施麻醉的医师向患方做出详细介绍和解释后,由医患双方签署手术、麻醉、输血等知情同意书。否则不可实施手术。但作为抢救患者生命而需紧急施行手术时,在患方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由医务科或总值班或医院授权委托的其他人员签字后实行手术;
8.危重患者、毁损性、探查性、三类及以上手术、新开展的手术、高龄伴其他基础疾病患者的手术、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其他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术前讨论。根据病情评估结果与术前讨论制定手术方案。术前讨论一般应在手术前三天内完成;
9.严格执行手术审批制度。
1)
一、二类手术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审批,三类手术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审批,四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特类、危重患者、毁损性、探查性以及新开展的手术经科主任同意后,报请医务科、分管院长审批。
2)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挽救患者生命,当班医师遇来不及办理审批的手术,应尽快通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由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决定,但事后应即时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并在48小时内补办审批手续。
3)特殊手术须科内讨论,主管医师填写《手术审批单》,科主任签署意见后报医务科审核,由分管院长或院长审批。
4)外请专家来院手术,须由有关科室填写邀请外院医师手术会诊申请单,由科主任审核。签字,报医务科审批,并经被邀医院有关部门的同意后,方可参加手术。
5)开展须卫生行政部门准日许可的手术项目应有相应的许可手续。
10.科主任或上级医师应按手术资质准入制度和相应的手术类别规定安排手术。各级医师担任手术的范围如下:
1)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一类手术后,可担任一类手术的术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二类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二类手术,熟练后可担任二类手术的术者。
3)低年资主治医师:在熟练掌握二类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类手术。
4)高年资主治医师:逐步掌握三类手术,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适当开展一些四类手术。可担任二类手术的术者,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担任三类手术的术者。
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三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类手术。
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在熟练掌握三类手术的基础上,可在主任医师指导下担任四类手术的术者,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部分四类手术,可担任三类手术和特殊手术的术者,参与本诊疗组三类及三类以下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开展。
7)主任医师:熟练完成四类手术,可担任四类手术和特殊手术的术者,特别是完成新开展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手术,负责本科(诊疗组)各类别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开展。
11.外院专家来院手术,须由有关科室填写邀请外院医师手术会诊申请单,由科主任审核、签字,报医务科审批并经被邀医院有关部门同意后,方可参加手术。
12.麻醉医师应对每一位需麻醉的患者做好术前麻醉会诊工作,并根据手术类别、患者状况及有关辅助检查结果,选择好麻醉方式和实施麻醉前用药,充分做好麻醉准备工作。
13.主刀医师(特殊情况下可由第一助手)术前做好查房工作,仔细核实护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并根据手术需要,尽早通知手术室做好特殊器械和一次性植入物的准备工作。拟在术中实施冰冻切片检查的,应提前一天将申请单送至病理科,病理科医师应在术前查房患者的病情。
14.在将手术患者送手术室前,应给患者佩戴标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并对手术部位按规定进行标示,以便手术安全核查。
15.巡回护士和器械(洗手)护士应在手术开始前,共同清点、核对手术所用的无菌包及各种器械、敷料的名称、数量,并逐项准确记录。
16.在麻醉实施前,由具有执业资质的主刀医师或第一助手主持,与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
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核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17.在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医师主持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18.手术安全核查应按照上述内容依次进行,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并逐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风险评估表》。如无麻醉医师参加的手术,则由手术主刀(特殊情况下可由第一助手代替)主持并填写表格。
二、术中管理
关键环节包括术中改变手术方案的告知、意外处理、术中用药、输血、标本送检、器械和敷料清点等
1.对按规定进行术前讨论和术前谈话的手术,手术医师在实施手术时,原则上应按已定的方案执行。术中若遇到意外或疑难问题,需改变手术方案或更换主刀医师时,必须及时向患方交待清楚,并做好记录和请患方签字,同时应向上级医师汇报。
2.巡回护士和器械(洗手)护士应术中追加的器械、敷料应即时记录,在手术结束缝合前,应共同严格清点台上和台下的器械、敷料,确认数量核对无误后,告知手术医师并记录手术护理记录单,双签名。清点时,若发现器械、敷料数量与术前不符,护士应当及时要求手术医师共同查找,若医护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应应由决定方签字,并在手术记录单内如实记录。
3.器械(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在手术结束缝合后,应再次共同清点台上和台下的器械、敷料,确认数量无误后记录。巡回护士对手
术患者术中护理情况及所用器械、敷料的记录,应当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
4.术中用药、输血由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查。
5.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及麻醉操作程序应规范,如发生麻醉、手术意外及遇到技术困难或较棘手的问题时,应及时抢救处理,并及早向科主任、医务科(处)或总值班汇报。在抢救处理过程中,台上台下应相互配合,且就想埋怨或推卸责任。
6.术中切下的组织或标本应按要求及时处理,及时送检,并做好交接登记,防止标本污损、差错或遗失。病理科在收到术中切下的实施冰冻切片检查的标本后,应根据手术医师的要求取样,按规范尽快完成诊断和发送报告。
7.术中置入患者体内的医用内植物的标识,由手术医生核对后粘贴于手术记录纸背面。
8.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在手台上不得使用手机。上级医师或带有轮转、实习、进修医师的主刀医师,应在手术完成后方可下手术台。
9.手术器械商或代表在手术期间,临时提供手术所需的器材或植入物,需提前在本院医务科办理准入证明,经备案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三、术后管理
术后主刀查房明确关键环节包括麻醉复苏、离开手术室前核查及并发症的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处理等
1.在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 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成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风险评估表》上签名。
2.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风险评估表》应归入病
历中保管,非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风险评估表》应由手术室负责按门诊病历要求进行保存。
3.对实施全身麻醉、硬脊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平面较高)以及老人、幼儿等患者术后的麻醉复苏应实施全程观察,应选择合适的体位,做好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等监护工作,管理好呼吸机,适时拔出气管插管,待麻醉清醒及有关监测指标正常稳定后,方可将患者送回病房。
4.对术后患者,经管护理人员应根据诊断、施行的手术制定缜密的术后治疗计划,包括监测方法、止痛、抗菌药物应用、伤口护理、静脉输液以及各种管道、插管、引流物、吸烟等处理,高危手术患者有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达到尽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促使早日康复的目的。
5.手术后需要监护的患者应送重症医学科,患者在入或出重症医学科时相应科室之间应做好交接工作。
6.术后应根据麻醉、手术类别、术式及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疾病严重程度等选择合适的体位,科学合理地调整输液的用量、成分比例和输注速度等。
7.对置有引流物(乳胶片、引流管、烟卷式引流、胃肠减压管等)的患者,应经常检查放置的引流物有无阻塞、扭曲等情况,换药时要注意引流物的妥善固定,以防落入体内或脱出,并应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量,视具体情况及时拔除引流物。
8.术后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病情及注意事项,并做好术后谈话记录。主刀医师应按规定做好术后查房工作,要注意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如出血、发热、低体温、感染切口裂开等。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并发症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9.术后出现大出血、器械物品残留、严重渗漏等需要再次手术者,发现者必须如实地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或领导报
告,以便尽快采取补救措施。术后科主任应组织科内讨论,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并做好讨论记录,向有关部门和分管领导汇报、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