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共)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整改目标责任制
一、学校整改目标的主要责任人为校长,各级部整改目标的主要责任人为各靠级主任。整改方案中整改具体责任人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整改工作的落实。
二、整改责任人要认真落实制定的各项整改措施,力争达到整改方案中的目标要求,确保整改目标如期实现。
三、整改责任人在落实整改措施的过程中,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或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要及时向党组汇报,由党组会议(或支部)讨论后修改整改措施。
四、在要求的整改期限内未完成整改或整改效果不明显的,要追究整改目标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责令限期整改。
第二篇:12.5转变发展方式
12.5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释放发展潜力,争取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以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为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初步研究成果,有可能、有潜力形成中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有以下四个领域: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提升空间的产业、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产业、国家直接大量投入支撑的产业。当然,哪些产业能够形成长期竞争力,最终将取决于市场竞争。
三是以完善社会保障和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改善民生。这既是发展的宗旨,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及有效扩大内需的需要。重点解决覆盖不全、碎片化、难接续、水平低等问题。建立全国联网和功能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四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两个轮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现代化达到更高水平。在当前情况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统一市场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完善土地制度,加快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五是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是进一步增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力度。这既是应对国际压力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制定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行动纲领和分阶段实施方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道德规范等手段,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形成节能减排增效、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第三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江苏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
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者:黄莉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第四篇: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
县域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
株洲市副厅级干部
攸县县委书记
邝邹飞
推进“四化两型”,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和现实的难题。攸县以资源采掘、传统农业和劳务输出型经济为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县域经济转型,是县委、县政府一直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点。
一、靠先进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发展方式转变的快与慢、成与败,首先在于意识形态的转变,树立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思想理念。立足于县域发展的实际,我们坚持使科学理论、省市决策和基层实践有机融合,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集全县智慧提炼了促进观念和作风转变“三十条”,提出了兴工强县、规划建设、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一系列务实创新的理念;立足于以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鼓舞人、凝聚人,总结提炼了“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的“攸县精神”。应该说,这些先进理念和人文精神就是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在攸县的鲜明导向和具体转化。谋划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突出干部、业主、群众、学生等重点,通过创先争优和干部进农家等多种活动,让全县上下接受一次全新思想观念的洗礼,达到在思想观念上的率先转变。
二、靠做强园区承载发展方式转变。攸县目前三次产业比为21.2∶44.3∶34.5,县域经济总体上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转变、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工业发展既需量的加速扩张,又需质的全面提升,还需新兴产业的培植壮大。做强园区,对于集约、环保、高效承载新型工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对县情县状的总体判断是“优势在矿产、潜力在园区、出路在工业、希望在招商、关键在环境”。在园区建设的具体推进上,一是坚持高标准,瞄准“一流园区”和“城市新区、工业新城”的目标,全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最佳平台;二是坚持大投入,近三年确保每年投入都在1亿元以上,今年力争县财政基础建设投入达到2亿元以上,建成2平方公里核心示范区;三是坚持树特色,规划定位为第四代复合工业园,注重招大商、选好项,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家具建材等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工业发展态势强劲,入园企业达到35家,已进入省级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行列,湖南最大的家具生产基地以及益力盛电子等一批新型企业成功入驻或开工生产。
三、靠城镇化助推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有利于集约化开发资源、提升群众业居质量、推动新型工业进程,是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载体。攸县城镇化水平约为40%,今年人均GDP有望越过3000美元,已经进入农民加快进城、城镇加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央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更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对此,一是提升目标定位。坚持以新型城镇化 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更高的标准来引领城镇建设,确定了建世界一流中等城市的奋斗目标,规划了“两江四岸、一城四区”的发展布局和“40平方公里、40万人口”的目标任务。二是加快基础建设。科学包装、引进和建设桐坝电站、醴茶高速、滨江大道、东城新区、五星级酒店等一批总投资超过200个亿的重点产业项目、城建项目和交通项目,全力优化区位基础条件,夯实城镇发展支撑。三是推动城镇创建。把创优城乡环境作为改善民生质量、提升文明水准、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紧跟市委“四创四化”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三创四化”和“洁净攸县大行动”,加快城镇和农村新型小区建设,加速把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向城乡,把转变发展方式融入群众的具体行动。
四、靠繁荣商旅激活发展方式转变。三产服务业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是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的主导主业。攸县作为长株潭“两型”建设协作区和湘东赣西经济圈轴心区,应该说商贸前景无限、空间很大,旅游来势看好、舞台更大,在商贸旅游业上必须早谋划、早动手,快建设、快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县域发展向“两型”转变。一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一方面,依托衡炎高速、岳汝高速、衡茶吉铁路建设形成的交通区位优势,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另一方面,提质升级以湘东大市场为龙头,建材城、机电城、傢俬城等为支点的专业特色市场群,打造湘东南、赣西北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原则,积极引进战 略投资者,高标准开发酒仙湖、禹王洞等优质资源,整合串联阳升观、灵龟峰等星散资源,加快打造“世界闻名、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一流景区。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服务业。做精商业步行街,做靓洣江风光带,加快酒仙湖五星级酒店、攸州公园、同乐湖生态住宅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小吃街、文化街、休闲街等特色街区,不断提升城市休闲娱乐消费品位,让“休闲经济”成为县域发展的一大特色。
五、靠创新管理保障发展方式转变。转变发展方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政府必须创新管理予以保障。实践证明,只有财富积累,而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集成、政府创新、文化精进、社会纯化,任何财富的拥有者都将昙花一现;一个地方如果不能激发和维持人民的创新力,那它的繁荣就难以长久。为此,我们注重从管理机制入手,进一步理顺关系、健全制度,激发活力、强化保障。一是创新方式,加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四治”,创新推行村级定期联合办公制度,将重心下沉至一线,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努力创树亲民、爱民、为民的队伍形象。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干部走访农户6.3万户,为民办实事3605件。二是创新机制,推动工作落实。探索建立县委工作规则等“9+2”系列文件制度,积极推行县乡(部门)村(站所)三级工作预安销号管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有安排、有落实、有反馈。今年一季度,县“四大家”预安事项250项,县直部门预安1871项,乡镇预安1139项,销号率达到95%以上。三是创新办法,提升行政效能。坚持省委“三个不吃亏”、市委“三有” 和县委“三从”的用人导向和方法,进一步完善绩酬挂钩制度,将县乡机关干部40%的津补贴、村干部50%的工作与工作绩效挂钩,打破“大锅饭”,不搞“一刀切”,促使每个干部积极想事、主动谋事、扎实干事。
第五篇: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王冬生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在全国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可见,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城市化使得农业的耕地资源减少,工业化使得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又使得农业和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造成农业发展资源短缺。加之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缺乏有效体制和机制,农业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
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据国家农业普查结果显示,1996年至2006年末,我国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从18.5%上升至32.5%,年均增加1.44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给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留守老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他们大多为小学文化,近三分之一为文盲,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的合理流转,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农户兼业化,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采用生产新技术的能力。由于土地是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农民不愿放弃自己的承包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兼业农民迅速增加,兼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对低收益的农业生产重视程度不足,往往是以简单的物资投入(如化肥)替代劳动投入,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对采用新科技和调整农业结构缺乏兴趣,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
兼业农民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尽管最近1~2年中承包地的流转出现加速现象,但我省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没有改变。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生产效益偏低,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没有能力采用生产新技术。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稳固,区域农业生产结构雷同,生产效益不高。从总体看,农业近10年来的发展,农业科技投入要素逐年增加,生产手段不断改良,农业的生产资金总量投入在增加,但是农业的投入结构、生产结构和农民的收入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根据农户生产数据分析,主要表现为:1)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呈下降趋势,2000年3.76∶1,2008年下降为2.96∶1;2)农林牧渔之间的比较效益没有发生变化,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没有改变;3)农户生产的资金支出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农业占15%左右,牧业占25%左右,林业占10%左右;4)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向好改变,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出占60%左右,牧业占35%左右,其他生产比例很小,粮食占67%左右,棉花占6%左右,油料占11%左右。2009年,河南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比山东、江西分别高4.5个和16.1个百分点,而相对效益较高的林牧渔业比重不高。农业结构不优,高效农业占比低,使农民增收受限。5)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结构也没有较大的变化。
土地流转“非粮化”趋势严重,缺乏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影响粮食安全。种粮的比较效益比较低,土地承包权流转之后,原本种粮食的土地,有很多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非粮作物,搞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之类的项目,这种现象被称为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据省农业厅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898.84万亩流转土地中,非粮食生产达到了346.19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8.52%;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率达到或超过40%的有13个,达到60%以上的有6个,其中郑州市流转面积为24.72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只有
4.49万亩,“非粮化”率达到了81.84%;许昌市流转的75万亩土地中,有21.54万亩用于粮食生产,“非粮化”率达到了71.28%,而洛阳市和三门峡市则分别达到了67.1%和65.4%。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解放农村非农务工生产力为目的“非粮化”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没有政策上的布局调控,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原经济区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的实施。
改善农业发展方式的建议
由于全省各地区农业自然和发展不平衡,现代农业建设不能采用统一模式。首先应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实验区,实施以下措施:
实现农业劳动力实质性转移。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增加城市廉租房数量,满足农民工需求,同时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以此实现农业劳动力真正意义上的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实质性转移后才能加速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科技利用从而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潜力。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省目前仍有近50%以上的中低产田,不少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重建轻管,毁坏严重。据省地调队调查,全省有近一半的农田水利设施无专人管护。应改革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把田间水利设施纳入公共管理体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强力改造中低产田。
在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用政策鼓励规模经营,扶持粮食生产合作社,促使土地向粮食生产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流转,限制向企业流转。如,完善粮食补贴方式,增加粮食规模生产农户的补贴标准,增加对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补贴。
降低农民利用先进科技的成本。可以考虑政府出资,赋予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部门科技推广职能,作为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补充,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⑦4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