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发展方式 壮大县域经济
转变发展方式 壮大县域经济
中共安陆市委书记 周先来 安陆市人民政府市长 郝章新
近年来,安陆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实施“特色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实干兴市”战略,围绕通过两到三年努力实现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三个翻番”目标,着力主攻亿元工业项目、特色品牌农业、李白银杏产业“三个高地”,全力打好工业经济奋力追赶发达县市、农业经济继续领跑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创造后发优势“三个攻坚战”,建设新型工业强市、生态农业大市、文化旅游名市、滨河园林城市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由爬坡前进转入到提速增效阶段。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8.09亿元,同比增长15.6%;财政收入完成2.47亿元,同比增长30.8%。
围绕特色打造支柱产业
特色是市场竞争的法宝,有特色才能有竞争力。我们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的特色经济理念,立足优势产业,不断深度挖掘,横向拓展,做大、做强、做优,使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
一是盘活国有工业企业存量。安陆是全省有名的老工业基地,拥有五七棉纺厂、湖北铝厂、东方红粮机厂等一批省部属企业,工业存量丰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力度,促进了粮油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四大工业支柱产业的迅速发展。爱仕达公司先后收购湖北铝厂、市窗纱厂等7家国有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全市以铝制品为主的配套企业发展到20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达到22亿元。湖北安陆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省三大纺织龙头企业之一,通过安棉改制带动,全市纺织针织企业达到7家,生产规模达到30万锭,新发展伟鹏服饰、赐梦服饰、名妮服饰相关服装生产和配套企业13家。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7亿元,同比增长28.4%,四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84.8%。初步建成全国“粮机制造基地”、“厨具生产基地”和“纺织服装基地”,形成“特色立市场、集群强安陆”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开发特色农业资源。安陆是全省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全省畜牧大市,我们积极引导有市场、有潜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初步建设40万亩优质稻基地、100万头优质猪基地、1000万只蛋禽基地、10万亩生态渔业基地、20万亩银杏基地、10万平米双孢菇产业带。支持宝迪、神丹、禾丰、午时药业等一批重点国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对接。神丹公司是集禽蛋加工、饲料加工、种畜禽饲养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全国最大的蛋品加工企业。公司采取提供资金、提供技术、提供品种、提供饲料、回收产品的“四提供一回收”方式,带动专业养殖户3500个。建成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14处、万头以上猪场8个。
三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安陆是全国闻名的李白故里、银杏之乡。近年来,我们主打李白牌、银杏牌,抢抓省一江两山绿色画廊建设机遇,主动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整合银杏文化、李白文化、漫画文化和生态风光资源,加强旅游风景区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浙江立强公司投资2亿元,打造白兆山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今年下半年将正式开园。钱冲银杏谷被国家授予唯一一家古银杏森林公园,首届中国银杏节在安陆成功举办,投资2亿元整体开发的钱冲银杏谷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引导和支持文化创作、文化交流,积极筹备李白国际研讨会,李白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安陆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专栏漫画创作基地。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餐饮娱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三产业实现收入32.4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39%。
突出项目培育市场主体
坚持以民有民营为方向,以开放开发为动力,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进,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安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借助外力引项目。牢固树立“县域经济就是招商经济”的思想,把招商引进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一把手工程”,紧紧抓住东部沿海企业因土地、能源、水资源、劳动力缺乏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把国内最具资本扩张能力的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把在外人士作为招商引资的桥梁和纽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社会关系,挖掘一切资源潜力,广泛吸纳更多的客商到安陆投资创业。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外资1500万美元,内联引资15.93亿元,新签约15个过千万元项目。宝迪工业园、长江镍业等投资过10亿元大项目纷纷落户,开创了引进大型工业项目的新局面。
二是激活内力兴项目。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不拘形式,不拘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规模不论大小,干起来就行;税收不论多少,能增收就行。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限制的行业和领域,都向民营经济开放,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投资者低成本发展私营经济。每两年开展“十佳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加大创业之星创业事迹的宣传力度,着力培育和弘扬敢闯敢冒、艰苦奋斗、宽容宽厚、诚实守信的创业文化,营造“能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创大业”的氛围。到去年底,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5.2%,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9.7%,全市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分别发展到1.2万个和1683家,共吸纳就业人员3.8万人。
三是集中精力抓项目。坚持从完善机制入手,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责任,推动了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一是抓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全面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有关部门包保重点项目制度,每年初召开项目交办会,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到单位、到个人,到天,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发展局面。二是抓难题破解。针对土地、资金等制约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化解难题。建立健全信用担保公司和贷款公司,定期举行银企现场对接活动,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近两年,全市累计投放各类创业贷款15亿元。加强土地政策的落实力度,根据安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土地建设规划,确保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定期组织“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送服务”劳务招聘会、见面会。近两年共解决企业用工7800人,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三是抓考核奖惩。建立项目建设进度台账,实行一月一汇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评比,年终结总账。将市四大家领导和市直各部门服务项目建设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工资和干部任用挂钩,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抓项目的积极性。
优化环境搭建发展平台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坚持从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入手,带动整个发展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清除妨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再创发展新优势。
优化园区环境。加快推进市工业园区东扩北延步伐,加强城南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布局和管理服务机制,市工业园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城南工业园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园区承载力和带动力进一步提高。坚持优化布局,整合力量,完善政策,集中力量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园区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到10家以上,产值达到50亿元。坚持“要素共用、利益分享”,引导乡镇工业项目向市工业园区集中,支持府城、李店等四个乡镇在市工业园区设立“园中园”。鼓励乡镇兴建工业小区和特色园区,府城五一工业园、李店卓湾工业园和雷公陶土工业园规模进一步扩大。
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进政策,对项目建设第一引进人按照新增税收的1%给予奖励。加大对企业技改扩能、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创精品名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奖励10万元。大力推进以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公路绿化经营权拍卖为主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四荒”资源经营权拍卖率达到100%,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1%。运用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导各类民间资本投资经营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业。
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大力推行电子政务,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完善招投标体制,进一步规范了招投标行为。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广泛开展“人人都是发展环境”大讨论活动和“诚信安陆”创建活动,机关干部服务中心、服务发展的热情明显增强。把开展服务企业、服务投资者、服务项目的“三服务”活动纳入机关作风建设,与机关部门和全员绩效考核挂钩。加强企业周边环境整治,毫不手软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近年来,共处理“四霸六强”案件23起,对4名吃拿卡要的机关干部分别给予免职、取消执法资格处理,促进了发展环境进一步好转。
安陆名片与荣誉
·湖北省畜牧生产大市·湖北省优质稻主产县市·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畜牧)示范园区·李白故里·中华银杏之乡·全国足球之乡·全国漫画艺术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市·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粮机城·全国最大的厨具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绿色蛋品生产加工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地之一·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安陆简介
安陆人杰地灵,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历史上郧子国、安陆郡、德安府所在地,是全国著名的“漫画之乡”、“足球之乡”、“银杏之乡”。
碧山涢水,钟灵毓秀,这块土地上不仅孕育了宋祁、宋庠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还吸引了历代的游人士子、墨客骚人。李白、杜牧、苏轼、欧阳修等均曾涉足安陆,流连忘返。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仗剑去国,来到安陆,娶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生一儿一女。他在白兆山隐居十年,以文会友,留下了百余首不朽诗篇。面对安陆的灵山秀水,诗人写下了“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赞誉之辞。白兆山至今还有他18处遗址遗迹。因此,安陆还被称为“李白故里”。
安陆位于湖北省东北部,东经113°10′─113°57′,北纬31°04′─31°29′之间。地处武汉、襄樊两大城市经济圈的交汇地带,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46公里,版图呈蝴蝶状。
安陆交通发达。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纵贯南北,安花公路、安卫铁路贯穿东西,并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相连接,北往襄樊,南通武汉,距武汉市仅110公里,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80公里,是九省通衢的大武汉的卫星城市,是武汉、襄樊、十堰的重要连接点,是随州曾侯乙编钟、襄樊古隆中、武当山和三峡旅游路线的经过地。
安陆国土面积1355平方公里,人口63万,辖9镇4乡2个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安陆以建设生态农业大市为目标,已打造出优质稻、畜禽、林果、特色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基地板块,初步建成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粮油机械、金属制品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已打造出中国粮机城、全国最大的厨具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绿色蛋品生产加工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地之一。
安陆“神丹”系列蛋品、唐宋白花菜畅销国内外;安陆酒曾经为日本友人所盛赞;安陆银杏系列产品、黄牛、瘦肉型猪、禽蛋、油桐、板栗、优质米、金银花露、南乡萝卜等土特产质优价廉,饮誉中外。
安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白兆山以其秀丽的风光和浓郁的李白文化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10多万人次。2009年11月18日,首届中国银杏节在安陆举行,全国首家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在安陆钱冲挂牌成立。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是我国目前现存的两大天然古银杏群落之一。钱冲古银杏参天连片,现有千年以上古银杏59株,500年以上的1468株,100年以上的4683株。太平寨旅游风景区,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群落则给人以神秘感,西晋张昌起义时构筑的古寨、石屋、古堡仍历历可见。
安陆有着辉煌的“红色”旅游资源。1939年,李先念、陈少敏在赵家棚开创鄂中抗日根据地,并在白兆山西南的彭家祠堂成立了新四军第五师。钱冲的蜡树湾曾是五师的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赵棚镇祝家独屋,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后国、共、美三方谈判旧址。
1984年,赵棚镇建成抗日烈士陵园、抗日烈士纪念碑、怀念亭、革命文物陈列室。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题写“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碑”,并在碑前亲手栽植了常青树。烈士陵园是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大支柱产业撑起县域经济脊梁
安陆市粮油机械、医药食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经历了“十五”期间的改制、重组、盘活,在“十一五”期间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形成了湖北省52家重点产业集群之一——中国粮机城、全国最大的厨具生产基地之
一、全国著名的绿色蛋品生产加工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地之一。“十一五”期间,安陆市四大支柱产业规模企业总数达81家,从业人员1.58万人;累计完成总产值107.13亿元,年均增长29.6%。
金属制品产业
安陆市金属制品产业以湖北爱仕达电器、中科铜箔、博太碳化等8家企业为龙头,规模企业数达到20家,其产业规模和税收贡献是安陆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十一五”期末,产业总资产达到9.17亿元,占地总面积近3000亩,从业人员3000余人。“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29.0亿元,年均增长31.2%。
在金属制品产业发展上,安陆坚持“技术改造调结构、产品创新争市场、抓大做强育龙头”的发展模式,促进其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产业投入技术改造资金8.96亿元,推动了爱仕达电器由铝制厨具向不锈钢厨具的成功转型,产品已成功进入全球高端厨具市场;中科铜箔加大了超薄柔性电子铜箔的研发创新步伐,产品供不应求;2010年,随着爱仕达电器的成功上市、中科铜箔二期扩能的竣工投产等,安陆市金属制品产业必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医药食品产业
安陆医药食品产业以午时药业、神丹食品、禾丰米业、德发府糖业等6家企业为龙头,规模企业达32家,产业规模已成安陆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现已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蛋品生产加工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地之一的产业格局。“十一五”期末,产业总资产达到7.32亿元,占地总面积约1800亩,从业人员近3500人,“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47.6亿元,年均增长33.6%,医药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有三个重点:
一是突出项目建设重点。从2006年开始,医药食品类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形势和市场需要,纷纷投资扩大技改,企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神丹公司投资1000万元从荷兰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鲜鸡蛋包装生产线,该加工设备通过鲜蛋清洗、紫外线消毒、剔除次劣蛋、分级、涂油保鲜、喷码包装等工序,使蛋品更加卫生安全,品质新鲜如初。湖北午时药业投资1.5亿元,新建占地面积 10000平方米提取车间和仓库,用以巩固并扩大传统产品市场,并研制开发出新型针剂、粉剂类西药产品,进一步拓宽产品领域。
二是突出精品名牌重点。午时药业公司通过GMP达标后,全部按标准组织生产,产品多次荣获“国家中医药优质产品”、“省精品名牌”、“全国儿童生活用品优秀新产品金鹿奖”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等荣誉称号。神丹公司在国内率先提出健康蛋概念,致力于营养健康蛋品开发,着力打造“神丹品牌”,公司有五项产品被中国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被科技部评为“中国星火计划名优产品”,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名优产品”,“神丹”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禾丰公司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注重开发质优档次高的新产品。
三是突出市场开拓重点。午时药业公司,康正药业公司等医药企业把新产品开发和储备作为重点,采取技术引进、生产消化、销售推广等形式,扩大产品销售市场。神丹公司以超市销售作为蛋品销售的主渠道,产品进入了大型连锁超市和3000多家便民连锁超市,销售网络履盖全国各地。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客商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粮油机械产业
安陆市粮油机械产业的发展始于1966年建设的东方红粮机厂,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制改革,一大批民营粮油机械企业相继产生并快速发展,形成了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同行业前三强,被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之一。“十一五”时期,安陆市粮油机械产业共有生产类及协作配套类企业32家,其中生产类企业17家、协作配套企业15家,全部为民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8.69亿元,整体占地面积1200余亩,形成了年产粮油机械设备3000多台套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涉及成套碾米设备、单机、榨油机、抛光机及烘干成套设备、配套设备等系列,加工产品发展到大米、面粉、仓储、饲料等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永祥公司“永祥牌”大米抛光机成套设备,碧山公司的“碧山牌”成套碾米设备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十一五”前四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18亿元,年均增长27.3%。
安陆粮机品牌深入人心,产品以质量过硬,产品种类,型号齐全,价格合理,售后服务到位,信誉优良,已成为国内外客商购买粮机的首选。按照区域化、特色化设置的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共设立各类销售网点300多处。产品销售额占全国同行业市场总份额的15%—20%,产品还出口到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永祥粮机、碧山粮机、东方红粮机、天星粮机等重点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创立了先发优势,成为行业发展领头雁。永祥粮机规模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三,销售量居全国第一,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产业配套日臻完善。产业内企业分工比较明确,各有侧重,且呈专业化、高新化发展趋势。生产要素顺势聚集,外地资本、人才不断进入,涌现出一大批专门从事专业研发、产品销售、运输中介商和代理商,储备了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产业发展后发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
安陆市纺织服装产业以安棉、安丰达、富棣田、赐梦服饰、伟鹏服饰等6家企业为龙头,规模企业数共9家。“十一五”期末,产业总资产4.33亿元,占地总面积约700亩,从业人员近2000人,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15.35亿元,年均增长26.7%。纺织服装产业依托传统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抢抓国家产业政策机遇,不断加大招商引进和企业改制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业,产业实力不断壮大。产品涵盖棉纺、化纤纺织、染整、针织、服装、纺织配件等领域。拥有30万锭纺纱、4000锭纺晴纶针织绒线、1112台织布机、40台(套)织袜机、40台包覆纱织机、300台(套)制衣设备、年产500万件针织设备和8台(套)纺织配件设备。“十一五”期间,安陆抢抓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延伸产业链,调高调优纺织产品,做大做强纺织基地,全面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企业结构从发展以中低档喷水织机为主的纺织企业转向重点扶持高水平龙头企业和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从扩展一般性技术水平的纺织装备转向采用高新技术装备。各纺织企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开发中高档针织服装产品,逐步提高设备档次,淘汰落后织机,改进、重组喷水织机,引进高档喷气、剑杆、片梭织机及经编、纬编机等,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
技术改造调结构产品创新争市场抓大做强育龙头
十一五期间,安陆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以工强市”战略,狠抓粮油机械、医药食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招商引进与项目建设、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安陆市工业企业总数达268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30.1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6.9亿元,流动资产13.7亿元;全部企业在岗职工2万余人。“十一五”期间前四年,安陆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6.7亿元,创利税6.53亿元,实现利润3.4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7%。“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投资过500万元的工业技术改造项目87个,计划总投资46.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8.1亿元,项目投资逐年增大。四大支柱产业涉及到的技改项目达到62个,计划投资额达27.3亿元,占全市工业技改项目投资总额的71.7%,十一五期间,四大支柱产业实际完成投资25.6亿元,占计划投资额的93.8%。
培优做强支柱产业,夯实县域经济支撑力量
目前,安陆工业已形成了以粮油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四大支柱产业为支撑、囊括39家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每年年初,市政府及时召开相关部门和工业企业的生产动员大会,确定了全年工业发展总体目标。特别是每届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和孝感市工业经济会议后,我们按照“抓准、抓早、抓紧、抓好”的要求,全力以赴围绕目标抓发展,强化生产要素的组织,狠抓措施落实到位,组织专班抓重点项目增后劲,盯住重点企业的协调服务抓进度,促进了支柱产业壮规模、上档次、强实力,形成了支柱产业推动工业发展、龙头企业拉动支柱产业发展、骨干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的良性局面,有力地保证了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以招商引进增强工业发展潜力
十一五期间,安陆市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更有效的措施,以园区和现有企业为载体,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亲自上阵抓项目,多方走访客商洽谈项目,招商引进成效显著。重点有工业园区总投资3亿元以上的中科铜箔二期扩能、总投资5000万元的荣盛钢构公司的落户投产、总投资1亿元的神丹食品公司扩能、总投资5亿元的爱仕达工业园、总投资5亿元的安棉工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宝迪科技、总投资16亿元长江镍业等项目的投产和建设,这些项目的投产达产,将极大地增强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
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把握经济增长点狠抓落实
每年年初,安陆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点都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十一五”最后一年,安陆市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亿元,增幅为30%;预计主营业务收入45亿元,增幅为32%;年产销过亿元的工业企业13家;预计税金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5家。今年全市共有56家成长型中小企业,预计下半年可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达到155家。
全力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保障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安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每次市委市政府全局性会议、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布置,建立健全了领导包企业、企业评部门、企业规费明白卡等一系列制度,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优化软环境办公室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各职能部门支持发展、服务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力度明显加大,全市上下形成了“服务理念最新、服务态度最好、办事效率最高、发展成本最低、干部队伍最廉、社会环境最优”的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重点项目简介
宝迪食品工业园暨种猪养殖一体化项目
湖北安陆宝迪食品工业园暨种猪养殖一体化项目,是我市依托良好的投资环境及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进天津宝迪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重大项目。项目占地900亩,其中,宝迪食品工业园落户市工业园区,占地400亩;种猪养殖生产项目落户烟店镇乌龟咀水库,占地500亩。项目主要包括:年屠宰200万头现代化牲猪屠宰加工厂,年屠宰5000万羽禽类屠宰加工厂、年加工800吨血浆蛋白粉及2800吨血球蛋白粉加工厂、年出栏5万头种猪养殖场,建设周期18个月,预计年底建成投产,3年内达产,解决就业人员2000人,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1.1亿元,食品工业园蛋白粉车间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即将封顶并安装设备,办公楼等附属设施已开工建设,屠宰车间和园区道路、绿化等工程已按程序完成了招标工作,即将开工;烟店种猪场已完成相关设计,正在进行场地平整。
8万吨镍铁生产项目
湖北长江镍业项目是安陆市引进的一家大型金属冶炼制造企业,于2009年10月24日正式签约落户安陆市城南工业园。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利用国外氧化镍矿资源,采用RKEF法(火法)冶炼工艺生产金属镍。该项目工艺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填补了国内镍业冶炼工艺技术空白,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是国家支持发展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占地10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目前已完成项目区113户居民搬迁,今年3月下旬开始土地平整招标,预计2010年11月份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年底前正式生产运营,达到年产4万吨镍铁产能;二期计划2011年开始建设,年底投产。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实现年产镍铁8万吨,销售收入40亿元,税收5亿元,解决就业1000人。
白兆山旅游开发项目
安陆市白兆山风景区属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面积804公顷,李白在安陆以白兆山为活动中心,娶妻生子,留下十八处遗迹和一百多首名篇佳作及众多美丽动人传说,其中影响最大、文化底蕴最深、最为令人赞叹不已的则是李白诗词。李白在安陆生活居住的十年期间,共写了一百零九首诗文,这些作品不仅在历史上广为流传,如今更吸引着海内外学者、游人到此观光、浏览、瞻仰、留念。白兆山以其秀丽的山川景色和浓郁的李白文化吸引游人,年年均有数以万计的游客上山旅游观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2006年我市引进浙江立强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对白兆山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内容:李白故居、李白纪念馆、李白雕像、诗长廊、诗歌村、摩崖石刻群、读书台、唐俑园、洗笔池、野营、龙泉观八仙图浮雕等。经济效益1500万元,投资回收期8年。
经过几年的建设,先后编制白兆山风景区规划和控制性祥规,基本完成了祖师殿、白云泉、绀珠泉、桃花林、祖师殿宗教活动区和碧山湖文化休闲区,别墅旅馆等景区景点和会议中心、餐饮中心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钱冲银杏谷开发项目
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占地60平方公里,境内有全国罕见的千年古银杏群落,古木参天,山水秀丽,风景宜人。有千年以上银杏59株,500年以上1468株,100年以上4683株,同时还拥有天女金桂、状元古柏、桂竹园、兰草路、桃花溪等天然园林群5处,拥有梅洞、哪吒洞等两处天然溶洞,有夫妻树、情侣树、子孙树、母子树,极具观赏价值和情趣。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东晋张昌、元末陈友谅两位农民起义领袖曾在此安营扎寨。太平寨多处遗址。1939年至1941年,李先念曾率部在此战斗三个春秋。该项目符合省旅游局、省计委批准的 《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每年均有数以万计的游客上山观光旅游,寻古探幽,抚今追昔,沐浴湖光山色,缅怀先烈伟业,是一片集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于一体的神奇的热土,极具开发潜力和价值。2009年,投资4000余万元,完成了旅游公路、银杏广场、古树挂牌等建设工作,获批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银杏节。
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企业自筹。建设内容:乡村博物馆、民俗风情园、银杏品茶园、蜜蜂、长寿乐园、银杏森林公园、关帝庙、新五师司令部革命遗址等。年收入2500万元,投资回收期8年。目前,已与立强公司签订正式开发合同,正在组织移交,做好相关拆迁工作。(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第二篇:转变发展方式 壮大县域经济
转变发展方式 壮大县域经济
近年来,我市抓住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探索和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为进一步推进全市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看到我市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和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又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持在发展中促调整,在转变中谋发展,明确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统筹当前经济运行和长远发展,努力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壮大经济规模,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突出发展工业,推动县域经济走特色发展之路,显着提升全市工业化水平。
1、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延伸产业链,调高调优产品质量,做大
做强产业基地,加快培植知名企业、打造精品名牌,全面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紧抓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围绕龙头、优势企业,积极引导主导产业相对集中发展,做强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促进支柱产业壮规模、上档次、强实力,形成了支柱产业推动工业发展、龙头企业拉动支柱产业发展、骨干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的良性局面,有力地保证了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
3、围绕项目建设,推进招商引资。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融入武汉步伐,灵活运用招商策略,突破重大项目引进中的关键环节,着力引进一批规模大、工艺先进、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落户。并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加强协调督办,强力推进签约项目按期开工、建设项目尽快投产、竣工项目如期达效。这些项目的投产达产,将极大地增强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
二、始终坚持农业基础性地位,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优势农业。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挥农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抓好高产农田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土地流转改革,健全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处、仲裁机制,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程序。巩固和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办法。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完善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加大农村资产、资源、资金规范化管理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培植样板社5个。
2、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业投入,抓好高产农田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水产、畜牧和林果业,深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继续抓好江河堤防、水库整险加固和骨干排灌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统筹城乡发展,开发第三产业。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的思路,加快发展旅游业、商贸物流
业、房地产业和以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三、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大力惠民生、保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强化公共服务、加强民主法制、保护资源环境为重点,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环境创新力度,实施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强轻工纺织、盐磷化工、食品医药、金属制品和汽车机电等产业,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优化城乡环境,发展中小城镇。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探索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加快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城市开发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修编孝感城区总体规划,加快市域城镇体系建设,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格局。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加强村镇建设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规
划指导,全面完成农村公路、通信、广播电视三个“村村通”工程。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圈、改厕等工程建设,提高村庄绿化水平。
2、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全市职业教育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设施改造工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社会发展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将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重点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力度,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倡导科学、文明、民主、法治的农村社会新风尚。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标志性文化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开发以孝文化、红色文化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加强群众性健身场所建设,广泛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坚持预防为主和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抓好重大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建立惠民医疗服务制度。抓好农村科技服务、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工作,重点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通村道路、村庄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收学杂费,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大扶贫开发
力度,抓好农村特困人口和农村孤儿的救助工作。
3、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减负成果,广辟增收渠道。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以上。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抓好扶贫工作,加强老区建设,基本解决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完善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启动农村“低保”工作,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社会救助机制,加大对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和城乡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力度。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建设,落实和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高残疾人保障水平。
推进县域经济“十二五”发展新跨越,要牢牢把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的大方向,继承和发扬多年来全省上下探索出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对省情市情县情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务实的作风,努力促进“十二五”时期全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三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镇域经济增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镇域经济增长——洇溜镇副镇长崔彦海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缩短城乡差距、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镇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实现区域经济总量扩张、促进财政收入增长、农民增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镇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和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贯彻“工业强镇、农业立镇、产业兴镇”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建设、抓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不断培育镇域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活力,在镇域经济发展上实现了新跨越。
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培植产业优势。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抓园区经济、招商引资和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使镇域经济特色产业优势更加明显。镇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经济不发展,其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结合当前的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实际,找准特色定位,选准突破口,找到关键点,努力培植壮大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镇域经济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长足的发展。
二、坚持抓投入上项目,靠合力扶工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工业是镇域经济的支柱,项目是工业发展的抓手。几年来,我镇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正确处理全局与重
点的关系,在产业发展上变平衡用力为重点突破,通过大力实施优势品牌战略,采取企业带动、投入支撑、政策扶持等“多管齐下”的方式,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在繁荣镇域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财政增收和农民致富等方面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项目建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骨干企业更是一方经济的有力支撑。正是抓住了这些工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我镇经济才得以不断膨胀发展。
三、强化招商引资,走借力发展之路。经济要发展,资金、项目是关键。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和银行信贷资金紧缩的情况下,资金问题更是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只有在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实现自我膨胀发展的同时,继续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走借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才能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不断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狠抓园区建设,打造承载镇域经济发展平台。园区是产业集约快速发展的载体,也是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平台。近年来,我镇把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来抓,立足各自产业和区位优势,突出一二三产业发展,相继规划了一批特色园区,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载体和平台作用。经济园区作为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聚集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目前在项目用地总量紧张的情况下,园区在承接外来投资项目上的优势
更加凸显。只有立足产业定位,切实加强园区建设,搞好功能配套,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才能更好地保障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五、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坚持“把硬环境做强、软环境做优”的原则,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经营秩序规范、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等工作重点,镇域经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夯实了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以完善道路建设为重点,带动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条件。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更要重点突出引导和服务这一核心,不断提升优化软环境。突出表现在,积极引导企业按产业布局规划发展生产,并在信贷扶持、土地征用、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等方面积极帮助协调,促进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实行党政成员挂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对每一个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服务,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及时为引进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排忧解难,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镇村干部的选用上,对优秀机关干部侧重于向经济管理部门倾斜安排,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选用标准首先必须懂经营、会管理,使一批有头脑、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从而提高了镇村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法查处“三乱”和各种侵权行为,依法打击各种侵商、扰商、袭商行为,为镇域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好,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快。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使硬环境更硬、软环境更优,形成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才能不断激发镇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四篇: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1日 15:37 来源:《求是》 期号:2006.9 作者:李大伦
湖南省郴州市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之称。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内生增长机制,结合地方产业特征和资源禀赋,在小循环层面全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清洁生产,在中循环层面有效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循环产业群出现,在大循环层面成功实现了三次产业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开创了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三赢”的局面。
既抓传统产业,又抓现代科技。我们不断加大科技对产业的渗透力度,使经济发展逐渐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
一是突出改造传统产业。重点选择能源、有色、建材、烟草食品、化工、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进行先进适用技术的嫁接,全力支持现有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实施技术革新。钻石钨冶炼技改工程、三九南开制药GMP工程、东江金磊新型干法水泥等一个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技改项目顺利实施,极大地改变了郴州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工艺装备。2005年,主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稳定降低率达77.3%,涌现出长烟郴州分厂、华润鲤电、郴电国际、资兴矿业等“郴州市十大标志性工业企业”,成为引领我市工业发展的旗舰。
二是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不断促进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以高斯贝尔、华录数码、金箭焊料、恒维电子、志富扬等企业为龙头,郴州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三是突出搭建创新平台。坚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全市85%的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成效。坚持“工业兴市、园区兴工”,把园区当作产业升级的高地和科技创新的平台来抓,重点建设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市有色金属科技工业园。市有色金属科技工业园作为全国惟一的有色金属深加工的特色园区,树立“生态、特色、科技”建园理念,迅速形成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群。与中南大学等著名院校合作建设的省级稀贵金属深加工基地和中俄新材料工程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吸收技术改造的“充足营养”,注入高新产业的“新鲜血液”,搭建技术创新的“坚实平台”,使郴州循环经济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既抓地下矿业,又抓地上加工。我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7类70多种,这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是围绕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推进精深加工。在力促矿山企业实现无废害开采的同时,突出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向新材料产业升级。钻石钨精深加工企业居世界同类企业之首,金贵有色开发的“银基纳米抗菌材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形成了“钨资源—APT—氧化钨—硬质合金—再生钨”、“铅资源—电铅—银再生资源—高纯银—银基纳米抗菌材料—再生银”、“电铅(金属锡)—铅锡合金—再生铅锡”、“铋资源—高纯铋—铋氧化物—再生铋”等有色金属循环产业链。
二是围绕丰富的煤炭和水能资源,推进能源转换。突出转换煤炭资源,大力实施煤电、煤化工等清洁能源项目。总投资25.4亿元装机6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项目华润电力A厂,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实现利税3.9亿元。与美国格莱斯顿能源集团合作投资15亿美元的煤层气开发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永兴、宜章、资兴等六个煤矸石发电厂,正在抓紧筹备和建设中。我们已开发投产的水电装机容量138万千瓦,是1998年的4.5倍。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小水电中心在郴州设立法律框架下全球惟一的小水电示范基地。小水电龙头企业———郴电国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电力装机总量达218万千瓦,成为华南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
三是围绕丰富的衍生资源,推进综合利用。资兴焦电将精煤用来炼焦,焦油用来提炼工业荼、沥青等,煤矸石和焦炉煤气用来发电,发的电用来炼钢,产生的废渣作为水泥原料出售,形成了“煤—焦—电—钢”一体化的完整产业体系。东江金磊用工业废渣作为水泥原料,创造出废渣掺和率达31%的全国纪录,年消耗废渣50万吨。目前,我市被省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4家。2005年,综合利用粉煤灰、冶炼渣、化学石膏等大宗工业废弃物250万吨以上,节约标准煤10万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500吨。
既抓“人无我有”,又抓“无中生有”。我们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在资源耗用“减量化”上做文章,更在“再利用、资源化”上做文章。独特的自然资源是“人无我有”的优势,循环经济则形成了“无中生有”的优势。
永兴县在“零”金银资源的情况下,从收购的废渣、废料、废液中提纯出了金、银、铂、钯、铟、铱等稀有贵金属以及铅、铜、铋、锑、锡等有色金属,并开发生产了硝酸银、氯化银钾、片状纳米银、925白银、氯化金钾以及银触头、铟粉等高科技产品,其中白银产量占全国1/4强,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称号。目前,永兴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废”再生回收利用基地。2005年,该县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企业191家,生产白银1890吨,黄金6.3吨,实现税收两亿元。
在“银都模式”的带动下,我市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电池等再生资料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再生利用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循环经济体系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产业被称为“动脉产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则被称为“静脉产业”,这二者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人无我有”的“动脉产业”和“无中生有”的“静脉产业”,构筑了郴州市完整的循环经济框架。
既抓“金山银山”,又抓绿水青山。我们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生态大市”建设中,城市突出抓绿化,农村突出抓沼气,工业突出抓环保。
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坚持把抓好城市绿化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按照“规划建绿、科技兴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的要求,重塑“林中之城”的新形象,先后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湖南省园林城市”称号。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内,辖区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三类标准,15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为100%,东江湖、山河水库水质均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内。
二是注重环境保护。着力实施“蓝天、碧水、生态、宁静”工程和“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严格限制“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焦化、铁合金、电石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发展,确保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业开发秩序,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遏制滥采乱挖和资源严重浪费现象。大力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突出加强郴江河、燕泉河、东河、西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
三是发展生态产业。坚持把沼气作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利用财政扶持、办点示范、加强服务等手段,在全市掀起办沼气的热潮。截止2005年底,全市累计已建沼气池8.4万个,“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现代生态农业应用面积达10多万亩,被评为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市。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旅游”和“革命红色旅游”,努力建设粤港澳“后花园”,形成了生态休闲、漂流探险、林城福地、温泉健身、红色摇篮等旅游品牌。2005年接待各类游客63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由1995年的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3位。
(作者:中共湖南省郴州市委书记)
第五篇:转变发展方式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助理、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田建荣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也是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是这位地球母亲,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才有了最基础的自然资源。但是,地球只有一个,它的资源是有限的,它的环境承受力更是有限的,不可以任意地挥霍与破坏。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负重。
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危机。我们居住的地球温度在不断上升;北极海冰消失速度加快;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地球65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温室气体已经成了全人类所要共同面对的最紧要问题,人类正在承受过度向地球索取资源带来的种种危害。近年来,我国相继经历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以及今年西南地区大旱灾害、青海玉树地震和新疆60年不遇的风雪灾害……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刚性上升。尽管从总量上看,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我国多项重要资源面临短缺并且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导致未来的资源供需形势严峻。在人均资源量少,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基本国情下,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应合理利用新疆各种资源
新疆土地面积虽然辽阔,但是由于水资源稀缺,优质耕地资源少,土地集约程度和利用程度不高。随着新疆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刚性需求增长,保护耕地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显突出。新疆是资源相对富集的省区,目前已发现矿种138种,探明的储量有94种(119个亚种)。但勘查程度较低,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资源破坏行为时有发生,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和重要能源资源接替基地和国家能源安全大通道,新疆要发展,资源保障是前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是关键。
当前,新疆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已拉开帷幕,新疆将迎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形势、新机遇为国土资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担负着自治区国土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职责。应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坚持积极主动服务与严格规范管理并举、促进经济增长与加快结构调整并重,统筹土地管理、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各项工作,切实把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新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好服务和提供坚实的国土资源保障。
切实管住和用好土地资源
新疆应按照“严控总量,优化结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深入开展“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充分发挥土地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效的土地管理和服务。
一要继续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按照“约束要硬、责任要明、激励要实、监管要严”的要求,组织开展2010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签订工作,将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耕地 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管理,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突出提高耕地质量,最大限度缓解经济发展所需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按照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多利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原则,严把土地闸门,严格控制用地。加大存量土地挖潜力度,加快盘活闲置、空
闲土地,继续引导用地单位充分利用“四荒”国有未利用土地搞建设,大力提高土地保护和利用水平。
二要积极主动做好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服务保障工作。今年,自治区初步安排200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新上项目30项。要 优先保障事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电网、能源资源开 发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重点做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南疆铁 路库尔勒至阿克苏二线、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等20多个在建重点基础建设项目的用地服务保障工作;按照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的原则,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按期“落地”开工。三要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坚持土地开发整理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倾斜政策,重点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以伊犁河谷地为重点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按照以水定地、节水增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规模效益,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粮 食安全。
切实找到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新疆要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管理工作力度,抓紧抓好重大地质勘查项目,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一是加快实施“358”项目,推动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实施祁漫塔格地区铁铜多金属矿、阿吾拉勒地区铁矿、塔什库尔干、乌拉根等重要矿集区整装勘查。继续开展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成矿带的铁、铜(镍、钼)、铅锌、金、稀有金属等重要矿产地勘查和重要成矿区矿产远景调查,进一步提升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和持续供应能力。扎实推进深部找矿工作,围绕铁、铜镍、铅锌、金等优势矿产,在已发现重要矿床的深部及其近外围做好示范阶段的工作,继续做好彩霞山铅锌矿、喜迎金矿和查岗诺尔铁矿的勘查,启动蒙库铁矿、白山钼矿、哈图金矿的深部找矿工作。通过深部找矿,确保提交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新增一批矿 产资源储量。
二是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力度,全力推进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抓好“西煤东运”资源区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力争短期内完成勘探工作,确保自治区确定 的“„一主两翼‟铁路竣工之日、就是„西煤东运‟生产基地建成之时”目标的实现。
三是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利用优化矿山开发布局,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和矿山生态环境。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快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地质地貌景观和地 质遗迹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加大矿山地质环境 恢复治理力度,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双赢。
切实维护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新疆将进一步强化依法监管工作,严格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认真开展2009土地卫生执法检查工作。2010年是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第一次覆盖全国,并依据15号令全面实施问责。要加强土地供需情况的跟踪研判和建设用地批后核查工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严肃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法批地供地、侵犯农牧民利益的行为。
二是继续开展地质勘查项目专项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越层越界开采、“圈而不探、圈而不开”、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以及严重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等行为,切实维护正常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三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开垦国有土地的监督管理,规范开垦行为。四是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开展“批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维护正常的土地管 理秩序。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转变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并实践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更好地合理保护和珍惜地球资源,更好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