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

时间:2019-05-15 02:1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

第一篇: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

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试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广“安全、健康、和谐”的安全社区建设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逐步提高社区事故预防和伤害预防水平,推进我市安全社区的建设,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

一、社区

社区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关系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工作、居住、休息、娱乐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具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或特征:

(一)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二)有一定的地域界限;

(三)有共同的文化、制度和经济生活,居民按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分布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安全社区

安全社区是指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安全社区的创建,以一个街道或乡镇为单位。

三、市级安全社区评定指标

(一)建立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组织机构

1.社区组建了由安全生产、社会工作、卫生、公安(消防、交通、治安)、民政等部门,区内医疗、教育、生产、科研等企事业单位代表和社会组织代表以及相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组织机构。设立安全社区创建办公室,定期开展活动,组织、协调各方面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障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成立有关管理工作组。业务范围包括安全目标、计划制定,宣传教育培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安全健康绩效的检查、考核与评估,信息交流,档案管理等内容。

3.成立有关专业工作组。由管理人员、志愿者代表、技术人员、安全专家组成的专业组织,负责应涵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学校安全、公共场所安全、体育运动安全、涉水安全、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安全促进工作,包括事故伤害辨识及其评价、应急预案和响应、监测与监督、预防与纠正措施和评审及持续改进等内容。

(二)建立健全各项社区安全管理制度

4.建立体现社区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持续改进的安全目标管理和计划促进制度。5.街道(乡镇)政府与辖区内居(村)委会及有关单位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督促其按期完成创建目标。

6.建立安全社区创建办公室、管理工作组、专业工作组责任制。7.建立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组织间的定期协商议事制度。8.建立安全监测与监督制度。

9.建立事故与伤害预防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制度。10.建立社区重点场所、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制度。11.建立安全绩效评审与持续改进制度。

12.建立安全社区创建档案、文件与资料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安全社区创建档案

13.建立了涵盖相关制度、岗位职责、危险源信息、促进项目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安全社区创建档案。14.安全社区档案能够反映安全社区的创建过程、效果,以及安全检查、安全促进过程和风险控制情况。

15.安全社区创建档案完整、内容真实、管理规范、易于查阅。

(四)落实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保障措施

16.有效落实安全社区建设资金筹措、使用、监督管理等规定。

17.有效落实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所必要的人员、物资、技术等资源保障。

(五)信息交流与全员参与

18.建立社区安全健康方面的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资料库。19.建立社区内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处理、反馈公众意见、建议和需求信息。20.积极参加国内和本市的各类安全社区交流活动。21.有能够承担安全促进工作的志愿者或其他群众组织。

22.社区内重点事故与伤害预防项目的相关群众参与率不应少于50%。

(六)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评价及其预防目标和计划

23.按照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程度的评价。

24.根据社区特点、相关要求及群众安全需求,确定社区重点控制的危险源。25.根据社区实际情况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结果制定安全目标和计划。

(七)事故与伤害记录、监测和监督

26.有生产、交通、消防、社会治安、家居等方面的事故与伤害记录,记录具有可追溯性。

27.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实施事故与伤害的监测,资料来源可靠,数据真实,能够反映事故与伤害发生的原因、后果及分布。

28.事故与伤害能够按要求及时、如实报告相关主管部门。

29.严格执行安全检查计划,全面、综合性安全检查每年不少于4次。

(八)安全促进项目

30.社区应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安全促进项目,安全促进项目的重点应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并考虑下列内容:

(1)交通安全;(2)消防安全;(3)工作场所安全;(4)家居安全;(5)老年人安全;(6)儿童安全;(7)学校安全;(8)公共场所安全;(9)体育运动安全;(10)涉水安全;(11)社会治安;

(12)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

31.重点安全促进项目有相应的目标、实施方案和计划,方案和计划应体现持续改进,体现全员参与,并具有可操作性。

(九)预防与纠正措施 32.对各类安全促进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采取了整改措施并对整改结果有验证、有检查。33.有完整的整改措施、整改结果记录和档案。

(十)应急预案和响应

34.针对社区可能发生的事故与突发事件,制定了快速、有序、高效的应急预案。35.经常组织不同形式、各种内容的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与演练。

(十一)宣传教育与培训 36.有立足全员培训,符合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和计划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职责、能力、文化程度以及安全需求的宣传教育培训计划。

37.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有固定的安全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或公告栏传播安全知识。

38.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以课堂培训、文体、互动、演练、知识竞赛、张贴、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对居民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十二)评审与持续改进

39.定期组织社区安全效绩评审,反映安全促进效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40.持续开展安全促进工作,对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持续改进的计划和目标。居民对社区安全满意率大于80%。

四、合格条件与评定事项

(一)凡按照本条件的要求持续进行一年以上的创建活动,且生产安全事故及其他各类事故连续两年控制在所在地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内的社区,可以申请评定。

(二)已经获得全国安全(区)社区称号的社区,可直接认定为市级安全(区)社区。

(三)市级安全社区评定指标共设有12个一级评定指标,40个二级评定指标。每一个二级评定指标评定结果分为A、B、C三个等级。凡符合下列要求之一的,总评为合格:

1.二级指标中,应有30个指标达到A级,且覆盖所有一级指标的;

2.二级指标中A级不满30个,B级指标缺陷通过整改并经专家组两个月内复审达到A级后,满足第(1)项要求的。

(四)总评合格经公示无异议的申请社区,经北京市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核准后授予其“北京市安全社区”称号,颁发牌匾和证书,并通过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公告。

(五)总评不合格的社区,经整改符合要求的,可向市促进办提出复验申请。附件:市级安全社区指标评定表(试行)

第二篇:北京市安全社区指导标准细则

北京市安全社区指导标准细则(试行)

一、社区治安防范措施有效

1、社区民警配备到位,达到“一区一警”,每个社区设社区警务室。

2、社区治安秩序井然,居民有较强的安全感,居民对社区民警工作满意率在80%以上,对社区治安满意率在90%以上。

3、建立健全以治保会为主体的群防群治工作队伍和社区治安志愿者队伍,大力构建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协助专门机关做好巡逻防范、隐患排查等工作。

4、对社区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向有关部门反映,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消除隐患,堵塞漏洞,协助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5、年内发生社区居民区内的入室盗窃、抢劫、盗窃机动车等可防性案件发案率不超过社区总人口的1.5‰。

6、社区无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重大治安案件和重大治安灾害事故。

7、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相互协作,监督物业服务企业按照服务合同约定做好公共秩序维护工作,配合公安机关做好维护社区内社会治安等工作。

8、配合公安等部门,逐步提高居民住宅区物防技防设施的标准和防范水平,基本杜绝安全防范的死角死面。

9、小区出入口、重点部位、主要道路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社区

平房、未封闭楼房、临街店铺、社区单位、门脸房等安装使用简易报警器、楼宇对讲器等,社区技防设施覆盖面达到80%以上。

10、落实机动车进出小区登记管理规章,对小区内机动车实施统一管理。

二、社区消防安全责任明确

11、社区成立由居委会主任、社区民警、居民小组长、管理单位责任人、志愿消防队员和驻区单位、居民代表等人员组成的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12、制定《居民防火公约》,在社区显眼位置悬挂张贴,倡导社区居民严格遵守。

13、社区明确一名专职(或兼职)消防安全负责人,负责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的组织、监督,包括监督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各类房屋的产权单位、自管单位、商户等对消防器材、公共消防设施的管护,随时保证完整好用。

14、协助物业服务企业或有关管理部门组建社区志愿消防队,开展初起火灾扑救、消防安全巡查等工作。

15、动员和引导社区居民积极配合物业服务企业(或相关管理部门)清理小区内的堆物堆料,及时清理住宅楼内(平房院内)的可燃物等。

16、社区志愿消防队等应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消防演练。

三、社区公共安全制度健全

17、建立社区安全检查工作制度,健全基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组织,加强管理,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社区安全隐患。

18、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安全状况告知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定期向社区居民通报社区治安和安全情况信息。

19、根据社区特点、有关要求及群众安全需求,做好社区灾害风险排查工作,确定社区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具体包括:组织机构到位、排查事项完备、排查记录详尽、灾害风险隐患处置得当(包括自行处置、与专业部门有效联合处置和及时详尽上报信息)。

20、有长期、持续、能覆盖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员和各种环境及状况的伤害预防和减灾计划。

21、有针对妨碍社区公共安全以及提高脆弱群体安全水平的预防项目。

22、有记录伤害发生制度。

23、建立健全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4、社区应有民警、居(村)委会干部、精防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等共同组成的精防工作小组,依法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治疗工作,包括登记、访视、评估等,确保不发生重性精神病人严重滋事肇祸行为。

25、社区充分利用辖区内学校、体育场馆、公园及广场等资源,规划和设定转移安置场所,划定疏散转移路线,并在明显位置设立方向指示牌、绘制社区综合避难图,明确灾害风险隐患点(带),应急避

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脆弱人群临时安置避险位置、消防和医疗设施及社区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在社区发放,做到家喻户晓。

四、矛盾纠纷调处及时有效

26、社区综治工作、社区人民调解工作、社区矛盾纠纷排查与调处工作、社区法律调解工作机制健全,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27、按照每50户至100户1名的比例配备安全稳定信息员,及时掌握辖区安全稳定信息,妥善处置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社区安全隐患;按照每100户(或每个居民小组)设置一名调解员,每50户设置一名调解信息员的标准发展壮大兼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将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和政法战线退休老同志吸纳到调解员队伍中来。

28、社区无非正常信访事件、群体访和个人极端行为,及时受理和调解辖区内矛盾纠纷,矛盾纠纷调解率达100%,一般性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在95%以上,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在70%以上。

五、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有效开展

29、社区积极协助司法所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引导工作,不出现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事件,工作记录健全规范,协调解决他们的就业、生活困难等问题。

30、有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社区,应协助司法、公安等部门100%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100%。

六、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规范有序

31、按出租房屋50-100户/人或辖区流动人口实有总量3‰——5‰的比例,配齐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员队伍,明确职责任务,落实实名制管理。

32、建立完善流动人员、出租房屋登记制度,对租房人和出租房实行专人管理,做到登记及时准确。

七、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落实

33、在社区广泛宣传治安保卫、公共安全、事故与伤害预防、自救互救、防灾减灾、禁毒知识以及居家安全常识。

34、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活动,整合社区资源,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引导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普法宣传,引导教育社区居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35、加强反邪教宣传教育,社区内无邪教势力宣传活动。

36、社区建立一支以消防志愿者、楼门栋长或居民小组长为主体的消防宣传员队伍,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辖区消防宣传工作。

37、社区至少设置一处固定宣传栏、宣传橱窗用于开展季节性、阶段性安全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文化活动站、网站、公告栏等社区服务设施,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38、居民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较强,具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害。

39、在相关业务部门指导下,社区应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涉及公共安全各项内容的应急、自救、互救、疏散逃生、医疗救助等培训与

演练,包括社区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由志愿者队伍、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参加的疏散逃生演练和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演练。

40、针对影响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普遍性问题,开设青少年成长课堂,开展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服务。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组织体系,为不良行为青少年提供帮扶、教育和转化服务。

第三篇:北京市安全社区基本条件

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试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广“安全、健康、和谐”的安全社区建设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逐步提高社区事故预防和伤害预防水平,推进我市安全社区的建设,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

一、社区

社区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关系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工作、居住、休息、娱乐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具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或特征:

(一)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二)有一定的地域界限;

(三)有共同的文化、制度和经济生活,居民按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分布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安全社区

安全社区是指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安全社区的创建,以一个街道或乡镇为单位。

三、市级安全社区评定指标

(一)建立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组织机构

1.社区组建了由安全生产、社会工作、卫生、公安(消防、交通、治安)、民政等部门,区内医疗、教育、生产、科研等企事业单位代表和社会组织代表以及相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组织机构。设立安全社区创建办公室,定期开展活动,组织、协调各方面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障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成立有关管理工作组。业务范围包括安全目标、计划制定,宣传教育培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安全健康绩效的检查、考核与评估,信息交流,档案管理等内容。

3.成立有关专业工作组。由管理人员、志愿者代表、技术人员、安全专家组成的专业组织,负责应涵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学校安全、公共场所安全、体育运动安全、涉水安全、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安全促进工作,包括事故伤害辨识及其评价、应急预案和响应、监测与监督、预防与纠正措施和评审及持续改进等内容。

(二)建立健全各项社区安全管理制度

4.建立体现社区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持续改进的安全目标管理和计划促进制度。

5.街道(乡镇)政府与辖区内居(村)委会及有关单位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督促其按期完成创建目标。

6.建立安全社区创建办公室、管理工作组、专业工作组责任制。

7.建立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组织间的定期协商议事制度。

8.建立安全监测与监督制度。

9.建立事故与伤害预防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制度。

10.建立社区重点场所、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11.建立安全绩效评审与持续改进制度。

12.建立安全社区创建档案、文件与资料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安全社区创建档案

13.建立了涵盖相关制度、岗位职责、危险源信息、促进项目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安全社区创建档案。

14.安全社区档案能够反映安全社区的创建过程、效果,以及安全检查、安全促进过程和风险控制情况。

15.安全社区创建档案完整、内容真实、管理规范、易于查阅。

(四)落实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保障措施

16.有效落实安全社区建设资金筹措、使用、监督管理等规定。

17.有效落实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所必要的人员、物资、技术等资源保障。

(五)信息交流与全员参与

18.建立社区安全健康方面的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资料库。

19.建立社区内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处理、反馈公众意见、建议和需求信息。

20.积极参加国内和本市的各类安全社区交流活动。

21.有能够承担安全促进工作的志愿者或其他群众组织。

22.社区内重点事故与伤害预防项目的相关群众参与率不应少于50%。

(六)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评价及其预防目标和计划

23.按照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程度的评价。

24.根据社区特点、相关要求及群众安全需求,确定社区重点控制的危险源。

25.根据社区实际情况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结果制定安全目标和计划。

(七)事故与伤害记录、监测和监督

26.有生产、交通、消防、社会治安、家居等方面的事故与伤害记录,记录具有可追溯性。

27.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实施事故与伤害的监测,资料来源可靠,数据真实,能够反映事故与伤害发生的原因、后果及分布。

28.事故与伤害能够按要求及时、如实报告相关主管部门。

29.严格执行安全检查计划,全面、综合性安全检查每年不少于4次。

(八)安全促进项目

30.社区应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安全促进项目,安全促进项目的重点应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并考虑下列内容:

(1)交通安全;

(2)消防安全;

(3)工作场所安全;

(4)家居安全;

(5)老年人安全;

(6)儿童安全;

(7)学校安全;

(8)公共场所安全;

(9)体育运动安全;

(10)涉水安全;

(11)社会治安;(12)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

31.重点安全促进项目有相应的目标、实施方案和计划,方案和计划应体现持续改进,体现全员参与,并具有可操作性。

(九)预防与纠正措施

32.对各类安全促进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采取了整改措施并对整改结果有验证、有检查。

33.有完整的整改措施、整改结果记录和档案。

(十)应急预案和响应

34.针对社区可能发生的事故与突发事件,制定了快速、有序、高效的应急预案。

35.经常组织不同形式、各种内容的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与演练。

(十一)宣传教育与培训

36.有立足全员培训,符合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和计划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职责、能力、文化程度以及安全需求的宣传教育培训计划。

37.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有固定的安全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或公告栏传播安全知识。

38.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以课堂培训、文体、互动、演练、知识竞赛、张贴、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对居民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十二)评审与持续改进

39.定期组织社区安全效绩评审,反映安全促进效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40.持续开展安全促进工作,对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持续改进的计划和目标。居民对社区安全满意率大于80%。

四、合格条件与评定事项

(一)凡按照本条件的要求持续进行一年以上的创建活动,且生产安全事故及其他各类事故连续两年控制在所在地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内的社区,可以申请评定。

(二)已经获得全国安全(区)社区称号的社区,可直接认定为市级安全(区)社区。

(三)市级安全社区评定指标共设有12个一级评定指标,40个二级评定指标。每一个二级评定指标评定结果分为A、B、C三个等级。凡符合下列要求之一的,总评为合格:

1.二级指标中,应有30个指标达到A级,且覆盖所有一级指标的;

2.二级指标中A级不满30个,B级指标缺陷通过整改并经专家组两个月内复审达到A级后,满足第(1)项要求的。

(四)总评合格经公示无异议的申请社区,经北京市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核准后授予其“北京市安全社区”称号,颁发牌匾和证书,并通过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公告。

(五)总评不合格的社区,经整改符合要求的,可向市促进办提出复验申请。

第四篇: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本办法所称的社区,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区居委会”)辖区。

社区居委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所在区(县)政府决定。

第三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居民群众在社区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努力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基础。

第四条 基本原则。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驻社区单位和各类组织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以社区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群众的参与为动力,以社区群众的拥护为准则,使社区群众在社区建设中得实惠,让社区成员共享社区发展成果。

(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区服务方式。

(四)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根据社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既要着眼长远、整体推进,又要立足当前、稳步实施,促进社区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 工作目标。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坚持服务功能完善、居住环境舒适、治安秩序良好、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手段科学、人际关系和谐、公众参与广泛的工作标准,努力做到区域规划好、设施配置好、服务效能好、资源效益好、群众反映好。

第二章 组织体系

第六条 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站及社区各类社会组织等。

第七条 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干部群众努力完成社区各项任务。

(二)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

(三)领导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领导社区服务站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创新社区服务机制,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领导社区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

(四)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把工作重点放到凝聚群众力量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共同创造幸福生活上来。

(五)加强社区党建协调工作,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党组织、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组织、协调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区域性党建工作,促进资源共享。

(六)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与有关部门搞好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八条 社区居民会议是社区居民依法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组织形式。社区居民会议有三种组成形式:由本居住地区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由每户派代表组成;由居民小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和修改本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

(二)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监督实施。

(三)听取、审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情况报告。

(四)对社区居委会及下属委员会、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民主评议。

(五)依法补选和罢免社区居委会成员,确认社区居委会成员的辞职申请。

(六)决定居住在本社区的流动人口是否参加居民会议及参加的比例和名额。

(七)讨论本社区建设管理和涉及本社区居民利益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九条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本居住地区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召集和主持社区居民会议,定期向社区居民会议报告工作,执行社区居民会议的决定,完成社区居民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教育、引导居民遵守社区居民会议的决定、《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

(三)依托社区服务站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参与协调处理涉及社区成员 1

利益的重大事项,开展共驻共建,整合社区资源,管理和维护本社区居委会财产,经社区居民会议讨论同意,筹集本社区公益事业资金,定期公开收支账目。

(四)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文化、科普和体育等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教育居民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社区。

(五)指导、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工作。

(六)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向政府或其派出机构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七)参与对本市各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的监督评议。

(八)结合本社区实际,完成其他工作任务。

社区居委会可下设若干居民小组。居民小组在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协助做好本区域范围内的工作。居民小组可根据社区实际,采取楼委会、院委会、楼门自治小组等不同组织形式。

第十条 社区服务站是政府在社区层面设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代理代办政府在社区的公共服务。主要是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办理本社区内各种公共服务事项,把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实现政府职能重心下移。

(二)组织开展社区公益服务。主要是协助社区居委会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三)组织开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主要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服务,方便居民生活。

(四)培育和壮大社区公益性服务组织,支持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

(五)及时了解反映社情民意。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和反映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支持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社区居民自治、开展人民调解,提供法律服务,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六)定期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汇报工作,向社区居委会通报工作,接受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社区服务站是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要坚持“依法、公开、高效、便民”的工作原则,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将各区(县)现有的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事务办理站、社区事务代办站等社区事务办理服务机构,逐步整合过渡为统一的社区服务站,逐步实现与社区居委会职能分开,逐步在全市形成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项目设置、统一运行流程、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资源调配的公共服务网络。

适应工作需要,社区服务站要确保一定面积的工作用房。社区服务站原则上按每500户居民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标准执行。社区服务站一般设站长、副站长各1名,原则上专设,也可由社区党组织或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兼任;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其工作绩效接受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监督评议;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相关人员与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可视情况适度交叉任职。

第十一条 社区社会组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按照各自章程,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其扩大参与、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对具有公益性质、服务居民的政务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应简化登记手续,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予以扶持。

第十二条 社区志愿者组织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性、福利性、群众性活动,开展各种自助、互助的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支持。

第十三条 业主委员会是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按照“民主、自治、自律、公益”的原则对物业实施管理的组织,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业主委员会按市场规则聘请物业服务企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应当告知相关的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并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与监督,听取社区服务站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 驻社区单位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发挥各自优势,主动配合、支持所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开展工作,教育、引导本单位职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共建社区家园。第四章 服务支持

第二十四条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规划、街道组织、社会参与、社区落实的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居民、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第二十五条 推进公共服务进社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工作与社区工作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救助服务、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公益法律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治安服务以及环境绿化美化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社区。

第二十六条 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改造提升老旧居住区便民网点和商业服务设施,确保新建、改建居住区按规定比例设置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继续重点开展面向社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下岗失业人员、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等的帮扶救助服务。扶持社区家政服务,加快发展社区配送服务、代理服务,鼓励通过特许直营或连锁经营等方式,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规范社区物业管理,维护业主合法权益,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第二十七条 推广社区“一门式”服务。依托社区服务站,在社区开办“一门式”服务窗口,方便居民办事。

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需在社区独立设置的工作平台外,逐步将其他各类工作站(所、中心)、活动站(室)等统一纳入社区服务站,由社区服务站按照“一窗多能、一岗多责、定岗定责”的原则统筹配备工作人员,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第二十八条 创新和规范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外包”、“项目委托”等多种形式,将部分公共服务转交给专业化社会组织或社会机构承担,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服务社区。

第二十九条 完善服务设施。以社区常住人口规模、地域面积和功能定位为基本依据,采用新建、改造、调整、共享等多种方式,规 2

划和配置好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充分考虑新建社区与原有社区、中心地段社区与边缘地区社区、商务区与纯居住区的不同条件和不同需求,实行统筹兼顾、合理配置。确保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与住宅区建设、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鼓励社会各界将自有物业无偿或廉价提供给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使用。

社区各类组织应当合理利用社区服务设施,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第三十条 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数字社区。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信息系统和资源,规范新建系统、调整在建系统、改进已建系统,加快互连互通,逐步实现“一网式”、“一号式”服务,构建市、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四级社区工作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信息亭、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设施建设,实现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第五章 运行保障

第三十一条 加强统筹协调。市、区(县)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将社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建立社区建设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在市、区(县)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人民团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社区建设工作。

(一)市、区(县)社会建设部门负责贯彻党委、政府关于社区建设的工作部署,牵头制定本市、区(县)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有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和监督社区建设的相关工作;提出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经验;指导基层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二)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支持和参与本地区社区建设。

(三)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社区建设工作规划和计划;领导社区服务站办理社区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等工作;依法指导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自治,指导和监督辖区居委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整合辖区内社区建设资源,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监督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工作;负责本辖区社区工作者培训;搞好社区设施建设、管理;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

第三十二条 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和服务。市、区(县)物业行政管理部门与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建立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内的工作情况,支持、配合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做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三十三条 加大社区建设经费投入。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凡属政府事权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由政府投入。下列社区建设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

(一)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工作经费。

(二)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

(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等经费。

(四)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及管理、运营、维护等经费。

落实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建立社区建设经费增长机制,适当增加对财力相对薄弱区(县)的转移支付。

第三十四条 建立社区多元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社区事业投入和发展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兴办社区基础设施。

完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转移支付、定向补助等不同的财政扶持政策,在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

第三十五条 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健全社区各项工作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社区工作经费的核定、审批、使用等各个环节,强化专项资金审计监督,确保社区各项经费到位,做到专款专用。社区实行财务公开,收支情况定期公布,接受居民监督。

对政府投入经费及接受无偿捐赠所形成的国有资产,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各级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具体使用者负责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六章 队伍建设

第三十六条 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以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拓宽选人视野,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乐于奉献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第三十七条 推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社区工作者特别是新招录的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一般要持有国家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北京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有效期内);在岗社区工作者未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应鼓励其通过岗位培训、学历教育等方式取得职业水平证书。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录用、考评、教育培训等各项制度。

第三十八条 规范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根据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工作年限、工作实绩,确定其相应的等级工资待遇,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随着全市和各区(县)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收入水平。

第三十九条 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动员、激励国家公职人员、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按照社区志愿者的特长组建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形成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

第四十条 提升社区各类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素质。积极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社区服务,壮大服务队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努力提高社区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市有关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各区(县)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五篇:北京市 社区合作社章程

北京市西集 社区股份合作社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根据《北京市农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出资各方本着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经过协商订立本章程。

第二条:本合作社所开展的经营活动,必须报上级主管机关批准后,方可进行;开展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违法经营。

第三条:本股份合作社所属财产,属全体股东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无偿占用侵吞。

第四条:本章程各项条款与法律、法规、不符的,以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准。

第二章 合作社的名称和住所

第五条:合作社名称:北京市西集 社区股份合作社 第六条:住 所: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

邮政编码:

第三章 经营宗旨和范围

第七条:本合作社经营的宗旨: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第八条:经营范围:第一、二、三产业。

第四章 合作社的设立方式 第九条:设立方式:股份合作制

第五章 股东及股份

第十条:享受本合作社基本股且承认本章程的人,均为本合作社股东,享有其它股份的社员,不具备股东资格。

第十一条:股东以全部出资额为限,对合作社债务承担责任。第十二条:合作社注册成立以后,按股东入资额发放股权证书,并载入股东名册。

第十三条:股金总额,原本村土地资源暂不计入股份。到改制基准日,经北京同创鼎业评估事务所有限公司资产评估公司,对我村现有资产进行评估,集体净资产 元,扣除公益、文化设施及无形资产,不能变现折股;可量化净资产为 元。

第十四条:股份种类及金额,我村股份分为两种,即:集体股、个人股。

集体股占股金总额的30%,即: 元。个人股占股金总额的70%,即: 元。其中:基本股占个人股本 %,即: 元。

独生子女奖励股占个人股本 %,即: 元。特殊股占个人股本 %,即: 元。劳龄股占个人股本 %,即: 元。

第六章 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五条:股东享有以下权利: 1.参加股东大会并享有表决权;

2.查阅股东大会会议记录,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3.选举和被选举为理事会成员或监事会成员;

4.依照规定获取股权,可以继承也可以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转让。5.认购本合作社新增股本与其他股东转让的股权。6.企业终止后,依法分得企业的剩余财产;

7.享受本合作社提供的生产、生活服务及福利待遇。8.其他权利。

第十六条:合作社股东应履行以下义务:

1.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村规民约的各项规定。

2.按规交纳各种税费;

3.合作社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后,不得抽回出资; 4.履行合作社章程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应义务; 5.其他义务。

第七章 收益分配及亏损分担办法

第十七条:合作社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定期向股东公布账目。

第十八条:合作社税后利润,按照下列顺序分配:

(一)弥补以前亏损:

(二)提取公积金:

(三)提取公益金:

(四)向股东分配股利。

第十八条:合作社按照国家规定健全财务、会计、统计制度,按期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定期向股东公布经营情况。

第十九条:合作社遵守税收法规,依法缴纳税款和其他费用。第二十条:合作社当年没有利润时不得分配股利和提取公益金。

第二十一条:公积金用于弥补亏损,增加股东、扩大生产经 营和章程规定的其他用途。

第二十二条:公益金用于本合作社股东的集体福利。

第八章 合作社组织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第二十三条:合作社实行股东代表大会制度,股东大会是合作社的权力机构,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或者罢免理事会、监事会成员;

(二)审议批准合作社财务预算、决算方案;

(三)审议批准合作社利润分配和亏损弥补方案;

(四)审议批准合作社股份调整方案;

(五)审议批准合作社增减注册资金方案;

(六)审议批准合作社合并、分立、变更组织形式,解散、破产和清算方案;

(七)决定修改合作社章程;

(八)对违法犯罪人员、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超生人员、违反村规民约的、给集体经济造成损失的,有权停发股份分红。

(九)其他职权;

第二十四条:股东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股东大会做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股东半数以上通过。

第二十五条:股份合作社设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3人组成,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设理事长一人,理事长由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理事长的换届,与该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同时进行。理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应行使以下职权:

(一)召集股东和股东代表大会;

(二)执行股东和股东代表大会的决议;

(三)审定合作社发展计划,生产经营计划;

(四)确定合作社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五)制定本合作社的管理制度;

(六)聘任或解聘本合作社所属部门负责人; 理事会的决议须经全体理事半数以上同意方可通过。第二十六条:合作社设监事会,监事会成员由3人组成,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的换届应和理事会的换届同步进行。监事会要对理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一)列席理事会会议;

(二)监督理事会的工作,对理事会成员有损合作社利益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

(三)检查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

(四)必要时,建议召开临时合作股东大会;

(五)其他职权;

监事会的决议必须经全体监事半数以上同意方可通过。第二十七条:合作社的理事、经理和财务主管等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会成员。

第九章 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八条:理事长是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由理事会选举或者罢免。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股东大会和理事会会议;

(二)检查股东大会决议和理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

(三)代表合作社签署有关文件;

(四)当理事会会议有两种不同意见且表决票数相等时,理事长有两票表决权;

(五)其他职权;

第十章 合作社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第二十九条:遇有下列情况即行终止:

(一)被依法撤销;

(二)破产;

(三)不可抗力;

(四)股东大会决定终止。

第三十条:合作社终止时应按有关法规,对财产进行清算,并按下列顺序清偿各种债务和费用;

(一)清算工作所需费用;

(二)所欠职工工资;

(三)所欠税款;

(四)所欠贷款和其他债务。

第三十一条:合作社清算后的剩余财产按合作股东的股份分配。

第十一章 合作社章程修订程序

第三十二条:合作社根据需要可修改合作社章程,修改后的章程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章程的修改由理事会提出修改方案,制定修改后章程草案,经股东代表大会通过后,报原登记机关备案。

第十二章 股东认为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三条:合作社章程由理事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合作社登记事项以合作社登记机关核定内容为准。

第三十五条:本章程经全体股东代表共同订立,自合作社成 立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六条:本章程一式五份,并报登记机关备案一份。

全体股东代表亲笔签字(盖章):

年10月26日

2010

下载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安全监管总局)《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2009]11号)要......

    安全三基

    “三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安全第一”的方针,是矿制定的安全大政方针。安全贯穿于煤矿生产的全过程,也是煤矿企业永恒的主题。如何夯实安全“三基”工作,提高基层管理者的安......

    社区双百强基工作汇报

    兴华街道荔梅社区开展“双百强基”工程工作情况汇报市、区关于实施“双百强基”工程活动开展以来,兴华街道荔梅社区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以提高发现......

    北京市社区矫正(5篇范例)

    北京市社区矫正综述 一.北京市社区矫正的积极探索 (一). 创立三级组织网络的矫正工作体制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市、区(县 )街道(乡镇)三级分别成立了由党委牵头,......

    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文件

    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文件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本学期是全......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协议书(B)

    编号: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服务协议书(B)(适用于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 北京市民政局 制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0-12-15 来源:北京社会建设网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需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队伍,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