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流动人口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阳光服务,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特制定重庆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一、区县
1.宣传和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制定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将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纳入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部门职责,共同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集1-2次综合治理工作会或联席会,定期通报情况。
2.制定关心关爱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政策措施,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做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待遇。
3.落实信息平台专机专人负责制度,做到每日上网上传下载交换信息,督促基层及时办理,提高信息交换的质量和水平。每月底分析1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情况;每季度通报1次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运行情况。
-1- 4.采用以会代训或专项培训的方式,对基层流动人口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使其能熟悉流动人口业务和熟练操作PIS流动人口相关功能。
二、乡镇、街道
1.协调和督促辖区内村(社区)、用工单位利用村(厂)务公开栏、人口计生宣传栏、咨询服务活动等载体,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办事程序,用工单位的职责,出租房屋业主和流动人口的法律责任等。
2.公开《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一孩生育服务证》等办证条件和程序。按相关规定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一孩生育服务证》。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的信息,由居住地人口计生办通过电子网络或邮政信件向其户籍地人口计生办通报。现居住地在收到流动人口户籍地办理再生育手续通报后,应及时变更信息。
3.在流动人口聚集区设置避孕药具发放点,免费发放避孕药具。为流动人口育龄人员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宣传咨询等服务,对当年生育、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妇女,按技术服务的规范提供随访服务。为在本辖区内居住一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与户籍地已婚育龄妇女同等待遇的妇科病普查普治服务,监督用工单位按规
-2- 定落实在职员工免费享受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开展孕情检查,及时掌握孕情。现居住地人口计生部门应主动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向户籍地反馈服务管理信息,杜绝由本人寄回《避孕节育手术报告单》。
4.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成年流动人口在到达现居住地后15天内,当地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应查验其《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将查验结果录入PIS系统。符合规定的,加盖查验专用章,并进行登记;对未持有效《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发放《补办通知书》。
5.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对出租房屋、工地等地段进行巡查,准确掌握流动育龄妇女的登记、持证、验证、生育、节育、孕情和人员分布等情况,依托PIS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做好信息采集录入和提交反馈工作,实现户籍地、现居住地信息交换与互补。
6.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在证件办理、信息交流、技术服务落实、违法生育查处等方面相互协作,一方对另一方提出的协作要求,应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及时做出回应。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掌握流动人口违法怀孕、生育的信息后,应立即通知对方,双方应按各自职责即时协调和查处,不得相互推诿。通过流动人口信息平台进行协查的,要视协查信息紧急程度在规定
-3- 的15天或30天内进行反馈。同时应主动提交本地流入的符合条件的成年育龄妇女,建立与户籍地联系通道。
7.每月召开一次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例会,学习有关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规定,培训提高业务技能,交流、总结工作经验和做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搞好部门协调配合,依法对违反人口计生法律法规规定的出租屋主、雇主、用工单位和流动人口进行处理,并实现部门之间资源共享。
三、村(社区)
1.开展流动人口计生政策、法律法规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服务工作。落实村(居)务公开,公开办事程序,告知其服务管理相关规定及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2.协助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查验流入本辖区内18─49周岁育龄妇女《婚育证明》,对未持有《婚育证明》或《婚育证明》过期、重要信息缺漏的,督促其在3个月内补办。为本辖区到本区县外从事务工经商或居住生活30天以上、18至49周岁的成年育龄妇女出具婚育情况证明,也可实行免费代办和送证上门服务。
-4- 3.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对新流入本地居住的流动人口实行全员登记,采集信息,发放集政策知识宣传、药具等在内的综合服务包,开展宣传服务工作。对流入和离开现居住地30日以上和发生结婚、怀孕、生育、节育等计划生育情况及时更新,有条件的自行录入PIS,没有条件的上报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在PIS中予以记录。
4.发现流入育龄妇女怀孕的,及时通报其户籍地,协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户籍地在接到协查要求后,应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对于政策外怀孕的,现居住地积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就地落实补救措施。对拒不落实补救措施的,及时通报户籍地协助处理,户籍地应积极配合。
5.落实出租房屋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制,配合乡镇、街道定期对辖区内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及出租屋等进行巡查登记,加强对出租(借)屋和房屋出租(借)人的管理,与房屋出租(借)户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房屋出租户(房东)在发生或终止租赁行为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报告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发现怀孕的,应当日报告)。村(社区)计生工作人员应在3个工作日内上门进行登记、核实,并落实对已婚育龄妇女的首检责任。对不在本村(社区)居住,但在本村(社区)有固定经营店面经
-5- 商或从业的流入人口,也要进行全员登记,是成年育龄妇女的,应及时向其居住地通报信息。
-6-
第二篇: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
范》的通知 国人口发〔2009〕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计生委,解放军、武警部队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人口计生委,委机关各单位,各直属、联系单位:
《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已经2009年6月10日国家人口计生委第26次主任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学习培训、贯彻执行和监督检查工作。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二日
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为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依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特制定本规范。
一、基本要求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服务管理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对待,做到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二)营造宣传教育氛围,深入宣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广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引导流动人口树立新型婚育观。
(三)坚持分类指导,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新机制和“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
(四)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工作制度,落实户籍地和现居住地责任,促进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做好PADIS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施流动人口信息化服务管理。
二、工作机制
(一)统筹管理。
1.建立健全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保障机制,确保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能够满足工作要求。
2.协调与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工商、统计、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形成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合力。
3.加强人口计生部门内部及人口计生系统工作的统筹协调,坚持属地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形成本部门、本系统“一盘棋”的良好工作局面。
4.立足社区,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依法提供服务,强化服务功能,夯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
5.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基层组织网络,开展经常性活动,引导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二)服务均等。
1.流动人口享有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服务设施、文化产品等服务资源,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按照便民维权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3.探索建立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实现流动人口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覆盖。
(三)信息共享。
1.加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
2.推进户籍地和现居住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实时沟通,实现动态服务管理。
3.加强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逐步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共享。
(四)区域协作。
1.加强流动人口户籍地和现居住地的协作配合,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服务管理。
2.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地区,通过签订区域协作协议和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和综合服务等活动,建立协作双方或多方相互协调和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机制。
3.协作双方或多方加强信息通报、个案处理、政策告知和层级交流等工作,及时相互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相关信息;提供发现的涉及“两非”线索,沟通相关信息;协作处理生育服务登记、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事宜;通过官方网站、电子或纸质文件等方式告知新出台的政策措施;相应建立省、市、县级交流制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五)双向考核。
1.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考核,落实“一票否决”。
2.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流入、流出地双向考核、责任共担,从流出地掌握的情况,考核流入地的职责落实情况;从流入地掌握的情况,考核流出地的职责落实情况。
3.考核指标以《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检查评估指标(试行)的通知》(国人口发〔2007〕115号)为主要依据。
三、工作职责
(一)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主要职责。
1.宣传贯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本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
2.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本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组织实施双向考核评估。
3.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做好信息交流、数据分析和统计上报等工作。
4.开展区域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及相关事宜。
5.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组织开展服务管理专项活动。
6.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管理工作。
7.受理并及时处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有关的举报,保护流动人口相关权益。
(二)乡(镇、街道)主要职责。
1.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2.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政策法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咨询等服务。
3.做好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的汇总、录入和上报工作,及时通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通报和反馈。
4.及时办理和查验婚育证明,做好流动人口生育登记工作。
5.组织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指导流动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依法为流动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6.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和优惠政策,帮助流动人口解决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三)村(居)工作要求。
1.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普及相关政策法规、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等知识,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
2.负责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核实和登记,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档案,全面和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3.协助乡(镇、街道)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动员和指导流动已婚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组织参加孕情、环情检查,做好药具发放和随访服务工作。
4.协助乡(镇、街道)办理和查验婚育证明,指导已婚育龄夫妻办理生育服务登记有关事宜及出具相关证明。
5.依托自治网络,整合社区资源,为流动人口送政策、送知识和送服务上门,开展“关怀关爱”等便民利民系列活动。
四、户籍地服务管理
(一)登记建档。
1.村(居)对流出人口实行全员登记并采集相关信息,上报乡(镇、街道)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
2.乡(镇、街道)及村(居)定期对辖区内流出人口进行巡查和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和对信息进行更新。
3.村(居)建立流出人口信息登记簿、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卡和其他情况记载资料等档案。
4.乡(镇、街道)建立婚育证明登记表、现居住地反馈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和统计报表等档案。
(二)婚育证明办理。
1.乡(镇、街道)及时免费为流出育龄妇女办理婚育证明。
2.对已流出但未办理婚育证明的育龄妇女,经核实婚育情况清楚的,可由家人为其代办。
3.婚育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不得以任何理由缩短期限。有效期满的,凭原婚育证明和本人居民身份证免费换领新证。已落实绝育措施且婚育情况未发生变化的,婚育证明长期有效。
(三)技术服务。
1.在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前,指导其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2.告知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按时参加现居住地的孕情、环情检查。
3.对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在其婚育证明上作相应记录并加盖公章。
(四)奖励优惠。
依法落实流出人口应享有的计划生育奖励和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为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落实相关奖励;为符合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条件的家庭落实奖励政策;协助相关部门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就业、就医和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优惠。
五、现居住地服务管理
(一)登记建档。
1.村(居)对流入人口实行全员登记并采集相关信息,上报乡(镇、街道)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
2.乡(镇、街道)及村(居)定期对辖区内流入人口进行巡查和随访服务,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和对信息进行更新。
3.村(居)建立流入人口信息登记簿、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卡和其他情况记载资料等档案。
4.乡(镇、街道)建立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孕情、环情检查登记簿、《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存根、一孩生育服务登记表和统计报表等档案。
(二)婚育证明查验。
1.村(居)协助乡(镇、街道)及时查验辖区内流入育龄妇女的婚育证明。
2.流入育龄妇女的婚育或避孕节育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在婚育证明上作相应记录并加盖公章。
3.婚育证明首次查验后,每年至少查验一次。
(三)技术服务。
1.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育龄夫妻免费享有的技术服务项目包括:发放避孕药具;孕情、环情检查;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人工终止妊娠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输卵管结扎术、输精管结扎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诊治等。
2.在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地区设置避孕药具发放点,有条件的在适当位置设置避孕套自动售货机,方便流动育龄夫妻获取避孕药具。
3.乡(镇、街道)组织当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包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具备法定资质和条件),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孕情、环情检查,按规定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
4.乡(镇、街道)主动与流动人口户籍地乡(镇、街道)建立联系,依据流入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情况证明,及时向其户籍地乡(镇、街道)通报流动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情况。
(四)权益保障。
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服务,采取多种措施协助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法律援助和贫困救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六、协作服务管理
(一)信息管理。
1.建设和完善国家和省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国家负责跨省流动人口信息的管理工作;省级负责省内流动人口信息的管理工作。
2.国家和省级人口计生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情况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加强信息动态监测和信息综合分析,促进基层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3.各级人口计生部门配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需计算机及配套设备,加强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业务培训,及时准确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录入、更新、通报、反馈和报表上传等工作。
4.县、乡信息管理人员及时登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处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5.实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逐级统计上报制度,做好流动人口统计工作。
6.各省(区、市)在本级人口计生委网站上,公布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具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格的技术服务机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二)生育服务。
1.对拟在现居住地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的流动育龄夫妻,凭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和户籍地乡(镇、街道)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原则上由女方现居住地按照当地有关规定予以办理。
(1)信息核实:
①现居住地乡(镇、街道)收到流动育龄夫妻拟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相关材料后,在7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信函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等形式,向夫妻双方户籍地乡(镇、街道)核实其婚育情况。
②户籍地乡(镇、街道)接到核实要求后,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
(2)服务登记:
①现居住地乡(镇、街道)对证明材料齐全的,即时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
②证明材料不全或有误的,暂缓办理;不符合生育政策的,不予办理,并向当事人书面说明理由。
(3)情况通报:
①现居住地乡(镇、街道)自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之日起,在15个工作日内向流动育龄夫妻户籍地乡(镇、街道)予以通报。
②由户籍地乡(镇、街道)办理的一孩生育服务登记,自办理之日起,在15个工作日内向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现居住地乡(镇、街道)予以通报。
2.流动人口申请再生育的,由女方户籍地负责审批。生育政策和审批程序依据受理户籍地的有关规定执行。受理申请的户籍地将审批结果在15个工作日内通报其现居住地。
(三)协商征收社会抚养费。
1.现居住地或发现地县级人口计生部门或其依法委托的乡(镇、街道)在作出征收决定之前,必须由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先行与政策外生育当事人户籍地县级人口计生部门进行协商。
2.协商时间:户籍地自收到现居住地或发现地的相关文本和信息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回复。
3.协商内容:
(1)核实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2)了解当事人的实际收入;
(3)通报本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
(4)拟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方案;
(5)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
4.协商凭据:协商的双方可以采用公函、传真、电话等方式并提供具有证据效力的原始记录。
5.协商时间的计算:公函以挂号签收日期为到达时间;传真以注明接收时间为到达时间;电话以原始记录的通话时间为到达时间。
(四)协作监管。
1.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建立健全同级协商、上级协调、相互配合的协作机制,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2.省、市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协调和监管工作。
3.国家人口计生委负责省际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协调和监管工作。
七、工作保障
(一)地方各级政府按照与户籍人口人均计划生育经费同等投入水平,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省、市、县人口计生部门根据本地流动人口规模设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乡(镇、街道)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需要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村(居)按辖区流动人口数量配备所需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
(三)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部门内各业务机构及直属单位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四)本规范的执行与落实情况,纳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平时经常性检查和年终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定期对各省(区、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附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流程图
第三篇: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为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依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特制定本规范。
一、基本要求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服务管理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对待,做到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二)营造宣传教育氛围,深入宣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广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引导流动人口树立新型婚育观。
(三)坚持分类指导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新机制和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
(四)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工作制度落实户籍地和现居住地责任促进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做好PADIS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施流动人口信息化服务管理。
二、工作机制
(一)统筹管理
1.建立健全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保障机制确保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能够满足工作要求。
2.协调与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工商统计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形成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合力。
3.加强人口计生部门内部及人口计生系统工作的统筹协调坚持属地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形成本部门本系统一盘棋的良好工作局面。
4.立足社区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依提供服务强化服务功能夯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5.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基层组织网络开展经常性活动引导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二)服务均等
1.流动人口享有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服务设施文化产品等服务资源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按照便民维权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3.探索建立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实现流动人口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覆盖。
(三)信息共享
1.加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
2.推进户籍地和现居住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实时沟通实现动态服务管理。
3.加强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逐步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共享。
(四)区域协作
1.加强流动人口户籍地和现居住地的协作配合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服务管理。
2.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地区通过签订区域协作协议和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和综合服务等活动建立协作双方或多方相互协调和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机制。3.协作双方或多方加强信息通报个案处理政策告知和层级交流等工作及时相互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相关信息提供发现的涉及两非线索沟通相关信息协作处理生育服务登记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事宜通过官方网站电子或纸质文件等方式告知新出台的政策措施相应建立省市县级交流制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五)双向考核
1.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考核落实一票否决。
2.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流入流出地双向考核责任共担从流出地掌握的情况考核流入地的职责落实情况从流入地掌握的情况考核流出地的职责落实情况。3.考核指标以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检查评估指标试行的通知国人口发2007 115号为主要依据。
三、工作职责
(一)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主要职责。
1.宣传贯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本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2.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本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组织实施双向考核评估。
3.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做好信息交流数据分析和统计上报等工作。
4.开展区域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及相关事宜。
5.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组织开展服务管理专项活动。
6.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管理工作。
7.受理并及时处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有关的举报保护流动人口相关权益。
(二)乡镇街道主要职责。
1.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2.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政策法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咨询等服务。
3.做好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的汇总录入和上报工作及时通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通报和反馈。4.及时办理和查验婚育证明做好流动人口生育登记工作。
5.组织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指导流动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依法为流动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6.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和优惠政策帮助流动人口解决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三)村居工作要求
1.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普及相关政策法规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等知识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
2.负责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核实和登记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档案全面和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3.协助乡镇街道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动员和指导流动已婚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组织参加孕情环情检查做好药具发放和随访服务工作。
4.协助乡镇街道办理和查验婚育证明指导已婚育龄夫妻办理生育服务登记有关事宜及出具相关证明。
5.依托自治网络整合社区资源为流动人口送政策送知识和送服务上门开展关怀关爱等便民利民系列活动。
四、户籍地服务管理
(一)登记建档
1.村居对流出人口实行全员登记并采集相关信息上报乡镇街道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
2.乡镇街道及村居定期对辖区内流出人口进行巡查和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和对信息进行更新。
3.村居建立流出人口信息登记簿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卡和其他情况记载资料等档案。
4.乡镇街道建立婚育证明登记表现居住地反馈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和统计报表等档案。
(二)婚育证明办理
1.乡镇街道及时免费为流出育龄妇女办理婚育证明。2.对已流出但未办理婚育证明的育龄妇女经核实婚育情况清楚的可由家人为其代办。
3.婚育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不得以任何理由缩短期限有效期满的凭原婚育证明和本人居民身份证免费换领新证已落实绝育措施且婚育情况未发生变化的婚育证明长期有效。
(三)技术服务 1.在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前指导其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2.告知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按时参加现居住地的孕情环情检查。
3.对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在其婚育证明上作相应记录并加盖公章。
(四)奖励优惠
依法落实流出人口应享有的计划生育奖励和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为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落实相关奖励为符合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条件的家庭落实奖励政策协助相关部门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就业就医和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优惠。
五、现居住地服务管理
(一)登记建档
1.村居对流入人口实行全员登记并采集相关信息上报乡镇街道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
2.乡镇街道及村居定期对辖区内流入人口进行巡查和随访服务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和对信息进行更新。3.村居建立流入人口信息登记簿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卡和其他情况记载资料等档案。
4.乡镇街道建立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孕情环情检查登记簿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存根一孩生育服务登记表和统计报表等档案。
(二)婚育证明查验
1.村居协助乡镇街道及时查验辖区内流入育龄妇女的婚育证明。
2.流入育龄妇女的婚育或避孕节育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在婚育证明上作相应记录并加盖公章。
3.婚育证明首次查验后每年至少查验一次。
(三)技术服务
1.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育龄夫妻免费享有的技术服务项目包括发放避孕药具孕情环情检查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人工终止妊娠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输卵管结扎术输精管结扎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诊治等。2.在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地区设置避孕药具发放点有条件的在适当位置设置避孕套自动售货机方便流动育龄夫妻获取避孕药具。
3.乡镇街道组织当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包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具备法定资质和条件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孕情环情检查按规定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4.乡镇街道主动与流动人口户籍地乡镇街道建立联系依据流入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情况证明及时向其户籍地乡镇街道通报流动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情况。
(四)权益保障
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服务采取多种措施协助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法律援助和贫困救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六、协作服务管理
(一)信息管理
1.建设和完善国家和省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国家负责跨省流动人口信息的管理工作省级负责省内流动人口信息的管理工作。2.国家和省级人口计生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情况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加强信息动态监测和信息综合分析促进基层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3.各级人口计生部门配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需计算机及配套设备加强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业务培训及时准确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录入更新通报反馈和报表上传等工作。
4.县乡信息管理人员及时登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处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5.实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逐级统计上报制度做好流动人口统计工作。
6.各省区市在本级人口计生委网站上公布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具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格的技术服务机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二)生育服务
1.对拟在现居住地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的流动育龄夫妻凭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和户籍地乡镇街道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原则上由女方现居住地按照当地有关规定予以办理。
(1)信息核实 现居住地乡镇街道收到流动育龄夫妻拟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相关材料后在7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信函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等形式向夫妻双方户籍地乡镇街道核实其婚育情况户籍地乡镇街道接到核实要求后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
(2)服务登记
现居住地乡镇街道对证明材料齐全的即时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证明材料不全或有误的暂缓办理不符合生育政策的不予办理并向当事人书面说明理由。
(3)情况通报
现居住地乡镇街道自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之日起在15个工作日内向流动育龄夫妻户籍地乡镇街道予以通报由户籍地乡镇街道办理的一孩生育服务登记自办理之日起在15个工作日内向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现居住地乡镇街道予以通报。
2.流动人口申请再生育的由女方户籍地负责审批生育政策和审批程序依据受理户籍地的有关规定执行受理申请的户籍地将审批结果在15个工作日内通报其现居住地。
(三)协商征收社会抚养费
1.现居住地或发现地县级人口计生部门或其依法委托的乡镇街道在作出征收决定之前必须由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先行与政策外生育当事人户籍地县级人口计生部门进行协商。
2.协商时间户籍地自收到现居住地或发现地的相关文本和信息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回复。3.协商内容:
(1)核实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2)了解当事人的实际收入
(3)通报本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
(4)拟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方案
(5)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
4.协商凭据协商的双方可以采用公函传真电话等方式并提供具有证据效力的原始记录。
5.协商时间的计算公函以挂号签收日期为到达时间传真以注明接收时间为到达时间电话以原始记录的通话时间为到达时间。
(四)协作监管
1.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建立健全同级协商上级协调相互配合的协作机制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2.省市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协调和监管工作。
3.国家人口计生委负责省际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协调和监管工作。
七、工作保障
(一)地方各级政府按照与户籍人口人均计划生育经费同等投入水平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省市县人口计生部门根据本地流动人口规模设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乡镇街道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需要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村居按辖区流动人口数量配备所需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
(三)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部门内各业务机构及直属单位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四)本规范的执行与落实情况纳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平时经常性检查和年终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定期对各省区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四篇:福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福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依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和《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坚持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人民政府为主,户籍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的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坚持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考核。
第三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应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兼顾,综合管理。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
第四条 市、县两级应设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根据本辖区流动人口规模配备所需编制人员,在编在岗人员最少应保证有3人以上。
乡(镇、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应确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专(兼)职工作人员,并按本地流动人口规模设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岗位和配备工作人员。
村(居)按辖区流动人口数量500:1的比例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
乡级以上配备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所需计算机操作人员,加强队伍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第五条 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所需的工作经费、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经费、药具经费等,应列入本地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按户籍人口计划生育人均标准投入并保持每年同步递增。
第六条 根据不同的服务管理工作内容,本规范所指的服务管理对象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一)全员流动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的所有异地居住人员。但是,下列人员除外:
1.因出差、就医、旅游、探亲、访友、服军役、就读中等以上专业学校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
2.夫妇中一方为本县(市、区)户籍,另一方因婚嫁而异地居住人员和因购房并居住的人员;
3.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人员(泉州市泉港区除外)。
(二)成年流动人口,指全员流动人口中18周岁及以上的人员(以下简称成年流动人口),应为其提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生殖健康咨询服务。
(三)流动人口成年育龄妇女,指成年流动人口中18至49周岁的女性(以下简称育龄妇女),为其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
(四)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指流动成年育龄妇女中办理过结婚登记手续,或虽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有生育史的人员(以下简称已婚育龄妇女)。是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重点对象,应围绕生育、节育等环节落实计划生育经常性服务管理。
第七条 各级通过综治委流动人口领导小组、农民工办等工作平台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建立政策互商、服务互补、管理互动、信息互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管理协作机制。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积极参与流动人口“一站式”和“一证式”服务管理工作,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信息变更和信息共享工作。协调卫生部门做好重点对象的孕检、生育、计划生育手术等信息的登记、通报工作;协调公安、民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及工商行政
管理等部门做好重点对象计划生育证明的核查通报和信息共享工作。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八条 省级人口计划生育部门流动人口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措施;
(二)制定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制度和规范并组织实施;
(三)开展人口流动迁移、发展趋势等研究;
(四)协调有关部门参与流动人口综合治理,促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组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考核评估;
(六)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统计分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指导各地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和日常监管;
(七)开展省际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协助解决相关问题;
(八)其他有关流动人口的工作。
第九条 市、县(市、区)人口计划生育部门流动人口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保障机制,确保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能够满足工作要求;
(二)配合本级党委和政府对流动人口工作实行统筹安排,协调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工商、统计、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三)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本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户籍地和现居住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实时沟通,实现动态服务管理;
(四)探索建立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五)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组织开展服务管理专项活动;
(六)掌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动态,做好统计与评估分析、统计数据上报工作;
(七)开展区域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及相关事宜;
(八)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违法案件的查处及行政执法工作。
第十条 乡(镇、街道)人口计划生育机构流动人口工作职责:
(一)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知识宣传与咨询服务;
(二)为流出成年育龄妇女免费办理《婚育证明》;为流出已婚育龄群众出具婚育情况证明材料;
(三)为拟外出已婚育龄妇女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在生育、避孕节育、孕情检查、奖励、违约责任等方面明确权利和义务;
(四)及时查验《婚育证明》;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办理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生育服务登记;
(五)负责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的录入、变更、汇总和上报工作,及时通过国家PADIS和我省FJFIS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通报和反馈;
(六)组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流入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双查”、“四术”和发放避孕药具,深入村(居)、企事业单位开展上门服务;
(七)建立“两地”协作制度;指导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和用工单位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
(八)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社会治安、出租房管理、物业管理、集贸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等相关管理工作中;
(九)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相关奖励和优惠政策,帮助流动人口解决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第十一条 村(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求:
(一)面向群众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知识宣传与咨询服务,开展“关怀关爱”等便民利民活动,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和措施;
(二)负责全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核实与定期上报,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档案,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变动情况,有条件的村(居)要使用省信息系统(FJFIS)开展工作;
(三)督促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协助乡(镇、街道)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做好药具发放、随访服务和跟踪管理;
(四)协助乡(镇、街道)并督促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落实孕环情检测,动员流动人口政策外怀孕对象落实补救措施;
(五)协助乡(镇、街道)为流动人口办理和查验《婚育证明》;
(六)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督促流动人口履行计划生育协议;
(七)其他有关流动人口的工作。
第三章 服务管理工作 第一节 证件管理
第十二条 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本人身份证等证件到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办证时应提供本人近期一寸照片2张。
婚育证明应载明:持证人姓名、年龄、公民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配偶信息、生育状况、避孕节育情况等基本信息,同时,还应载有发证单位印章和发证时间。
第十三条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免费为流动人口出具《婚育证明》,也可以委托村(居)办理。
对已流出未办理《婚育证明》的育龄妇女,经核实婚育情况清楚的,可由家人为其代办或上门服务发证。
《婚育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不得以任何理由缩短期限。有效期满的,凭原婚育证明和本人居民身份证免费换领新证。已落实绝育措施且婚育情况未发生变化的,婚育证明长期有效。
对因婚嫁户籍未迁出或因购房迁入户口的育龄妇女,其《婚育证明》的发放管理,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执行。
第十四条 育龄妇女在到达现居住地之日起30日内应交验《婚育证明》,《婚育证明》由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负责查验,村(居)主动协助做好查验工作,及时做好流入人口相关信息采集工作:
(一)加强基层日常巡查验证工作,适时组织开展清查活动,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清查,借助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网点查验《婚育证明》,在流动人口聚集的企业、社区等应采取上门服务等方式开展查验,方便流动育龄妇女。
(二)查验证件时,应督促重点服务管理对象接受孕情和节育措施的核查。对查验合格的婚育证明,查验人应当场在证件上填写查验结果、查验人姓名并加盖查验专用章。
对持有婚育证明的流入育龄妇女的婚育或避孕节育情况发生变化的,查验人应在其证件相应栏目记录,并加盖查验专用章。
(三)婚育证明首次查验后,每年查验一次。持证人婚育或避孕节育情况发生变动的,应及时向户籍地通报。
第十五条 对未持《婚育证明》和持不合格《婚育证明》育龄妇女的管理:
(一)对未持婚育证明的流入育龄妇女,现居住地应向其发出《限期补办通知书》,督促补办《婚育证明》,补办期限为3个月。
(二)对持不合格婚育证明的流入育龄妇女,如证件已过有效期的、证件内容有涂改且未盖校验章的、证件上记载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伪造、变造或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的《婚育证明》等应加盖无效章作废,按无证人员处理督促其办证。
(三)对未持《婚育证明》和持不合格婚育证明的育龄妇女,应将情况及时通报户籍地。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育龄夫妻一孩生育服务证登记办理:
(一)双方均为外省户籍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由女方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按有关规定办理生育服务登记。
(二)双方均为本省户籍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由男方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
(三)一方为本省户籍、另一方为外省户籍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由本省户籍的一方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负责办理。
(四)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在现居住地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应当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1、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结婚证;
2、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
3、孕检证明;
4、其他所需材料。
(五)登记程序:
1、流动人口持所需材料到办证所在地乡(镇、街道)领取、填写《流动人口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一式三份;
2、办证所在地乡(镇、街道)收到流动育龄夫妻拟登记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相关材料后,在7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信函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等形式,向夫妻双方户籍地乡(镇、街道)核实其婚育情况;
3、户籍地乡(镇、街道)接到核实请求的,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经核实符合政策规定的,书面或通过信息网络出具同意在现居住地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的文本。
(六)服务登记:
现居住地乡(镇、街道)根据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反馈的信息决定是否办理生育服务登记:
1、对证明材料齐全、且核实无误的,即时予以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
2、对证明材料不全或核实结果与当事人提供证明情况有误的、户籍地未回复同意在现居住地进行生育服务登记的,暂缓办理;
3、对不符合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登记生育政策的,不予办理,并向当事人书面说明理由。
在办证工作过程中,两地要提高办事效率,不得拖延或者拒绝办理,不得提供虚假信息。
(七)情况通报:
1、现居住地乡(镇、街道)自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之日起,在15个工作日内向流动育龄夫妻户籍地乡(镇、街道)予以通报。
2、由户籍地乡(镇、街道)办理的一孩生育服务登记,自办理之日起,在15个工作日内向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现居住地乡(镇、街道)予以通报。
(八)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证有效期限最长为三年。有效期满需延长有效期的,持证人要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凭原生育服务证到原登记地乡(镇、街道)办理生育服务证有效期限延长登记或更换生育服务证。原登记地乡(镇街道)要在生育服务证上加盖延长期限的印章或更换生育服务证。
(九)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证只限制在发证单位所在县(市、区)区域内有效,离开发证单位所在县(市、区),该一孩生育服务证失效。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申请再生育的,由户籍地负责审批。
再生育政策和审批程序依据受理一方户籍地的有关规定执行,受理再生育审批的户籍地,应将审批结果在15个工作日内通报其现居住地。
第二节 信息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应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对FJFIS运行情况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同时应加强信息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指导基层提高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乡级人口计生机构应建立流动人口个案信息采集和登记管理制度。
信息管理工作列入各级流动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第十九条 村(居)应适时采集、登记全员流动人口和流动已婚育龄妇女个案信息。
流入人口信息采集主要来源于日常入户和公安、卫生、人力资源、建设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流出人口信息采集主要来源于福建省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全员流入人口信息采集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公民身份证号、现居住地(户籍地)详细地址、出生日期、文化程度、户口性质、流动原因、流出(返回)日期/流入(离开)日期、婚姻状况、是否家庭户流动、(已婚人口)配偶是否随同流动等。已婚育龄妇女信息采集项目还需包括结婚、生育、节育等信息。
信息采集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填写,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有条件使用FJFIS的村(居)应及时登记采集信息,暂无条件使用FJFIS的村(居)应及时将采集信息上报乡(镇、街道)。
第二十条 流动人口信息变动主要包括:新增、注销、生育登记、婚姻变动、避孕措施或补救措施变动、孕环情检查信息、药具领用等。
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应及时注销回籍与离开人员。
每月月底,乡(镇、街道)、村(居)应通过比对查询,核实户籍地或现居住地登记的信息,并更新数据。
第二十一条 重点服务管理对象信息协查和反馈
(一)信息协查
跨省协查信息为现孕的、未持《婚育证明》或《婚育证明》不规范的、未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的、生育变动的、孕环情检查两轮未到位的,以及其他需要协查的信息。
省内协查信息为现孕的、未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的、生育变动的、孕环情检查两轮未到位的,以及其他需要协查的信息。
协查信息应在个案信息登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交。
(二)信息反馈
县(市、区)、乡(镇、街道)及村(居)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必须访问FJFIS,接收和查阅本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交互信息,做到即接收即处理,有协查必反馈。
1、户籍地对现居住地协查的流出信息应及时反馈。依反馈信息的紧急程度分为紧急信息和一般信息两类。现孕育妇信息为紧急信息,反馈时限为15个自然日;无婚育证、未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育妇信息为一般信息,反馈时限30个自然日。
2、户籍地对现居住地协查的流出信息要先核对FJFIS是否做流出人口登记,没有登记的要补登记;未办理婚育证的对象要及时将名单反馈给村(居)并督促办证;婚育节育信息有变动的要及时更新,特别是现孕和生育信息有变动的对象,要及时落实补救措施和出生申报工作。
3、户籍地了解育妇已婚嫁外地或知道其现居住地的,应报上一级人口计生部门更改接收方。因地址不详、姓名错误等原因造成户籍在FJFIS未能查询到匹配的个案协查信息,应到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或上级育龄妇女数据库核查,均查无此人的,按“查无此人”反馈协查信息。
现居住地对户籍地反馈的流入信息要认真核对,结婚、生育、节育等变动信息要及时更新。
第二十二条 网络化协作
(一)信息通报
现居住地已为育妇落实孕环情检查服务的、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的、落实计划生育手术服务的信息均为通报信息。
现居住地应在落实以上服务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报。
信息通报应真实可靠,因虚假信息造成政策外生育的,应追究信息通报人的责任。
(二)信息接收
户籍地应在15个工作日内接收现居住地通报的信息,核实无误后更新至FJFIS。
户籍地了解育妇已婚嫁外地或知道其现居住地的,应报上一级人口计生部门更改接收方。因地址不详、姓名错误等原因造成户籍在FJFIS未能查询到匹配的个案通报信息,应到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或上级育龄妇女数据库核查,均查无此人的,按“查无此人”接收通报信息。
第二十三条 提交协查、通报,接收反馈信息超过时限的,由县(市、区)人口计生部门限期督办;超过时限5个工作日的,由设区市限期督办;超过时限10个工作日的,由省人口计生委限期督办。
省人口计生委按月统计协查、反馈信息和网络化协作情况。
第三节
统计和档案管理
第二十四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规定的统计报表由FJFIS生成,乡级以上应在每月5日前提取本级统计报表,加以分析研究,解决存在问题。
组织开展统计调查工作,完成上级布置的统计调查工作任务。
第二十五条 通过监督检查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定期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组织情况和统计资料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评估。
第二十六条 村(居)建立流出已婚育妇计划生育合同书、房屋出租(借)户计划生育合同书、流动人口出生花名册、避孕药具发放花名册及使用随访卡和其他情况记载资料等档案。
第二十七条 乡(镇、街道)建立以下档案:婚育证明办理登记簿、现居住地通报的《报告单》;
统计报表、“双查”登记薄、落实节育措施登记簿、《报告单》存根、流入人口政策外出生个案报告、流入人口政策外怀孕(生育)交接材料、《一孩生育服务登记表》及所附的相关材料、婚育证明限期补办通知书存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责任书、部门通报的信息材料。
各项档案按装订成册保管,当年档案材料应在次年7月前归档,乡级的档案应有专人负责管理,保存期限为5年。
第四节 技术服务管理
第二十八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应做好计划生育药具供应、发放服务,在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地区设置避孕药具和计划生育宣传资料免费发放点,有条件的在适当位置设置避孕套自动售货机,方便群众获取避孕药具。
第二十九条 乡(镇、街道)每年定期组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孕情、环情检查,按规定免费出具和向户籍地邮寄《报告单》或通过信息系统向户籍地通报环孕情检查情况。
定期孕情、环情检查的对象包括:放置宫内节育器避孕者;使用避孕药具方法避孕者;因各种原因未采取避孕措施者;实施绝育术未满半年者。
每年定期组织孕环情检查3次,时间为每年的1-4月份(第一轮)、5-8月份(第二轮)、9-12月份(第三轮),每次间隔时间不超过4个月。
充分发挥《福建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系统》的作用,同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部门应通过FJFIS提取技术服务管理系统录入的流动人口孕情、环情检查个案信息和其他技术服务个案信息,并在5个工作日内向户籍地通报。
第三十条 流动人口育龄夫妻的避孕节育措施由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负责。本省户籍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指导其首选放置宫内节育器,已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的指导其首选结扎措施。
现居住地负责动员未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流入已婚育龄夫妻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对拒不配合的,现居住地可将相关信息通报给户籍地,户籍地应积极配合现居住地落实。在设区市内流动的,原则上回户籍地落实避孕节育措施。
无法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当事人应说明原因,向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第三十一条 违法怀孕对象需落实补救措施的由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负责。
现居住地发现流入育龄妇女怀孕的,应当立即通报户籍地,核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于政策外怀孕的,现居住地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就地落实补救措施;对暂不宜落实的或者拒不落实补救措施,现居住地要及时通报其户籍地,户籍地应积极响应做好相关处理工作;对未落实补救措施并离开所管辖区域的,现居住地应当及时将个案信息登录FJFIS,同时将情况通报户籍地。
未纳管、未通知户籍地、未采取措施造成流入人口政策外生育的,追究现居住地责任;户籍地不配合、不落实造成政策外生育的,责任由户籍地承担。
第五节 合同协议管理
第三十二条 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制度。村(居)在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前,应与其签订计划生育协议。
协议应当遵循双向对等、相互约束的原则,并结合计划生育法规规章规定和本地实际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合同有效期由村(居)民自治章程或村(居)规民约确定,一般不超过3年。
第三十三条 加强房屋出租户的管理,乡(镇、街道)或村(居)要与辖区内房屋出租户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
第三十四条 乡(镇、街道)或村(居)要与企事业用工单位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明确其协助做好查验、督办《婚育证明》、孕环情检查及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等计划生育重责任。
责任书每两年签订一次,并要定期监督、检查责任书履行情况。
第六节 社会抚养费征收
第三十五条 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由户籍地与现居住地相互协商配合,按照《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共同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
第三十六条 现居住地在征收流动人口违法生育人员的社会抚养费时,应当与其户籍地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书面协商确定征收标准,并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对确定由现居住地征收的,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协助提供当事人实际收入或当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数额;
(二)对确定由户籍地征收的,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协助征收;
(三)征收地不能一次性征收完毕的,可委托当事人户籍地或现居住地继续征收。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委托方应协助办理。
第三十七条 协商可采用公函、传真等书面方式,协商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核实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了解当事人的实际收入;
(三)通报本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
(四)拟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方案;
(五)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八条 户籍地收到现居住地的协商信息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回复,逾期未回复视为同意现居住地征收意见。未经协商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人口计生部门有权责令原处理单位作出变更或撤销征收决定。
第三十九条 省内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在现居住地或发现地与户籍地协商的基础上,原则上由户籍地征收社会抚养费。但下列情况除外:
(一)当事人在现居住地有房产(店面)等固定资产并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
(二)在现居住地经商或办企业实际收入高于户籍人均收入标准的。
第四十条 不按规定进行前置协商,导致违法生育人员规避法律少缴社会抚养费的,或在怀孕期间收取押金的,以及弄虚作假抢征社会抚养费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负责人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节 区域协作
第四十一条 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建立同级协商、上级协调、相互配合的协作机制,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服务管理。
(一)户籍地人口计生部门要依托驻外商会、驻外党支部等组织形式,在流出人口集中的城市成立异地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加强流出人口的计生服务和管理工作。
(二)现居住地人口计生部门要根据流入人口的特点,在流动人口集聚的工业区、农贸市场、企业等成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加强流入人口的计生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四十二条 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地区,通过签订区域协作协议和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和综合服务等活动,建立协作双方或多方相互协调和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机制。
第四十三条 协作双方或多方加强信息通报、个案处理、政策告知和层级交流等工作,及时相互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相关信息;相互通报涉及“两非”案件的线索,协作处理生育服务登记、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事宜;通过官方网站、电子或纸质文件等方式告知新出台的政策措施;相应建立各级交流制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十四条 各级人口计生委在本级人口计生委网站上,公布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具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格的技术服务机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第八节 均等化服务
第四十五条 现居住地落实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免费享有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向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包括:避孕药具发放;孕情、环情检查;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人工终止妊娠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输卵管结扎术、输精管结扎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把流动人口纳入出生缺陷一级预防,落实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第四十六条 人口计生有关部门为需要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的已婚育妇,免费出具和邮寄报告单。为离开户籍地的育龄妇女免费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结合村(居)入户访视,开展送证上门活动。主动深入流动人口较多的企业,为流动已婚育妇做好避孕节育情况检等服务工作,做到主动送宣传、送知识、送服务、送药具上门,满足流动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服务需求。
第四十七条 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人口计生部门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方式,向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常识和便民服务措施等知识与信息,公布辖区内指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定点机构、生殖保健医疗机构的地址及服务项目和联系电话,保证流动人口、农民工实行计划生育的知情权。
第四十八条 充分发挥企业和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的作用,协助政府和协调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在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生产、生活方面提供有益的帮助。督促用人单位落实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婚假、女工孕育、哺乳、避孕节育手术休假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九条 设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维权电话,网站投诉信箱等,畅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诉求维权渠道,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五十条 坚持依法行政,严禁在与流出人员办理有关计划生育证件和签订管理合同、协议时搭车收费或以各种名义收取押金、保证金。户籍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在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设立孕情检查点;严禁强迫已婚育龄妇女返乡孕检,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第九节 目标管理考核
第五十一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按照突出重点、方便操作、实事求是、有利工作的原则,纳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本规范的执行情况作为平时经常性检查和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二条 考核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地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职责情况,现居住地重点考核婚育证明查验、流入人口建档、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计划生育手术免费落实、流动人口免费孕环检、流动人口重要信息及时更新情况以及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等;户籍地重点考核流出育妇《婚育证明》办证、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登记、流出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信息反馈和“查无此人”真实情况、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等情况。
第五十三条 协作责任
(一)下列情况由户籍地承担责任:不按规定采集上报流动人口信息资料,造成流动人口信息登录不及时、档案资料不完全、不规范的;不按规定管理流动人口信息系统,个案协查、信息反馈、信息统计上报不符合要求的;对现居住地提出个案协查、协作处理申请未能有效配合,因时间拖延不能落实补救措施,导致违法生育等不良后果的;在办理《婚育证明》等服务工作中故意刁难、搭车收费、强制已婚育龄妇女返乡孕检以及在流入地设点收费的;发现流动人口在流出前已怀孕,未采取有效措施,又未告知现居住地而导致违法生育的;违反法律法规或未履行相关职责,以及违反本规范规定的其它相关情形。
(二)下列情况由现居住地承担责任:不按规定采集上报流动人口信息资料,造成流动人口信息登录不及时、档案资料不完全、不规范的;不按规定管理流动人口信息系统,个案协查、信息反馈、信息统计上报不符合要求的;对户籍地提出的个案协查、协助处理申请未能有效配合,因时间拖延不能落实补救措施,导致违法生育等不良后果的;落实免费技术服务不到位,违规收取服务费的;对在现居住地居住30天以上的流入人口,未实施有效服务管理的;对政策外怀孕对象,采取了消极驱赶措施的;违反法律法规或未履行相关职责,以及违反本规范规定的其它相关情形。
第四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十五条
本规范实施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福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篇: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为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依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特制定本规范。
一、基本要求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服务管理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对待,做到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二)营造宣传教育氛围,深入宣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广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引导流动人口树立新型婚育观。
(三)坚持分类指导,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新机制和“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
(四)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工作制度,落实户籍地和现居住地责任,促进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做好PADIS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施流动人口信息化服务管理。
二、工作机制
(一)统筹管理。
1.建立健全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保障机制,确保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能够满足工作要求。
2.协调与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工商、统计、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形成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合力。
3.加强人口计生部门内部及人口计生系统工作的统筹协调,坚持属地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形成本部门、本系统“一盘棋”的良好工作局面。
4.立足社区,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依法提供服务,强化服务功能,夯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
5.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基层组织网络,开展经常性活动,引导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二)服务均等。
1.流动人口享有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服务设施、文化产品等服务资源,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按照便民维权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3.探索建立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实现流动人口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覆盖。
(三)信息共享。
1.加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
2.推进户籍地和现居住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实时沟通,实现动态服务管理。
3.加强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逐步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共享。
(四)区域协作。
1.加强流动人口户籍地和现居住地的协作配合,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服务管理。
2.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地区,通过签订区域协作协议和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和综合服务等活动,建立协作双方或多方相互协调和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机制。
3.协作双方或多方加强信息通报、个案处理、政策告知和层级交流等工作,及时相互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相关信息;提供发现的涉及“两非”线索,沟通相关信息;协作处理生育服务登记、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事宜;通过官方网站、电子或纸质文件等方式告知新出台的政策措施;相应建立省、市、县级交流制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五)双向考核。
1.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考核,落实“一票否决”。
2.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流入、流出地双向考核、责任共担,从流出地掌握的情况,考核流入地的职责落实情况;从流入地掌握的情况,考核流出地的职责落实情况。
3.考核指标以《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检查评估指标(试行)的通知》(国人口发〔2007〕115号)为主要依据。
三、工作职责
(一)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主要职责。
1.宣传贯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本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
2.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本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组织实施双向考核评估。
3.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做好信息交流、数据分析和统计上报等工作。4.开展区域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及相关事宜。
5.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组织开展服务管理专项活动。
6.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管理工作。
7.受理并及时处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有关的举报,保护流动人口相关权益。
(二)乡(镇、街道)主要职责。
1.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2.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政策法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咨询等服务。
3.做好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的汇总、录入和上报工作,及时通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通报和反馈。
4.及时办理和查验婚育证明,做好流动人口生育登记工作。
5.组织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指导流动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依法为流动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6.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和优惠政策,帮助流动人口解决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三)村(居)工作要求。
1.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普及相关政策法规、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等知识,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
2.负责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核实和登记,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档案,全面和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3.协助乡(镇、街道)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动员和指导流动已婚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组织参加孕情、环情检查,做好药具发放和随访服务工作。
4.协助乡(镇、街道)办理和查验婚育证明,指导已婚育龄夫妻办理生育服务登记有关事宜及出具相关证明。
5.依托自治网络,整合社区资源,为流动人口送政策、送知识和送服务上门,开展“关怀关爱”等便民利民系列活动。
四、户籍地服务管理
(一)登记建档。
1.村(居)对流出人口实行全员登记并采集相关信息,上报乡(镇、街道)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
2.乡(镇、街道)及村(居)定期对辖区内流出人口进行巡查和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和对信息进行更新。
3.村(居)建立流出人口信息登记簿、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卡和其他情况记载资料等档案。4.乡(镇、街道)建立婚育证明登记表、现居住地反馈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和统计报表等档案。
(二)婚育证明办理。
1.乡(镇、街道)及时免费为流出育龄妇女办理婚育证明。
2.对已流出但未办理婚育证明的育龄妇女,经核实婚育情况清楚的,可由家人为其代办。
3.婚育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不得以任何理由缩短期限。有效期满的,凭原婚育证明和本人居民身份证免费换领新证。已落实绝育措施且婚育情况未发生变化的,婚育证明长期有效。
(三)技术服务。
1.在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前,指导其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2.告知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按时参加现居住地的孕情、环情检查。
3.对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在其婚育证明上作相应记录并加盖公章。
(四)奖励优惠。
依法落实流出人口应享有的计划生育奖励和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为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落实相关奖励;为符合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条件的家庭落实奖励政策;协助相关部门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就业、就医和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优惠。
五、现居住地服务管理
(一)登记建档。
1.村(居)对流入人口实行全员登记并采集相关信息,上报乡(镇、街道)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
2.乡(镇、街道)及村(居)定期对辖区内流入人口进行巡查和随访服务,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和对信息进行更新。
3.村(居)建立流入人口信息登记簿、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卡和其他情况记载资料等档案。
4.乡(镇、街道)建立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孕情、环情检查登记簿、《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存根、一孩生育服务登记表和统计报表等档案。
(二)婚育证明查验。
1.村(居)协助乡(镇、街道)及时查验辖区内流入育龄妇女的婚育证明。
2.流入育龄妇女的婚育或避孕节育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在婚育证明上作相应记录并加盖公章。
3.婚育证明首次查验后,每年至少查验一次。
(三)技术服务。
1.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育龄夫妻免费享有的技术服务项目包括:发放避孕药具;孕情、环情检查;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人工终止妊娠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输卵管结扎术、输精管结扎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诊治等。
2.在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地区设置避孕药具发放点,有条件的在适当位置设置避孕套自动售货机,方便流动育龄夫妻获取避孕药具。
3.乡(镇、街道)组织当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包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具备法定资质和条件),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孕情、环情检查,按规定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
4.乡(镇、街道)主动与流动人口户籍地乡(镇、街道)建立联系,依据流入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情况证明,及时向其户籍地乡(镇、街道)通报流动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情况。
(四)权益保障。
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服务,采取多种措施协助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法律援助和贫困救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六、协作服务管理
(一)信息管理。
1.建设和完善国家和省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国家负责跨省流动人口信息的管理工作;省级负责省内流动人口信息的管理工作。
2.国家和省级人口计生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情况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加强信息动态监测和信息综合分析,促进基层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3.各级人口计生部门配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需计算机及配套设备,加强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业务培训,及时准确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录入、更新、通报、反馈和报表上传等工作。
4.县、乡信息管理人员及时登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处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5.实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逐级统计上报制度,做好流动人口统计工作。
6.各省(区、市)在本级人口计生委网站上,公布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具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格的技术服务机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二)生育服务。
1.对拟在现居住地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的流动育龄夫妻,凭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和户籍地乡(镇、街道)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原则上由女方现居住地按照当地有关规定予以办理。
(1)信息核实:
①现居住地乡(镇、街道)收到流动育龄夫妻拟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相关材料后,在7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信函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等形式,向夫妻双方户籍地乡(镇、街道)核实其婚育情况。
②户籍地乡(镇、街道)接到核实要求后,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
(2)服务登记:
①现居住地乡(镇、街道)对证明材料齐全的,即时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
②证明材料不全或有误的,暂缓办理;不符合生育政策的,不予办理,并向当事人书面说明理由。
(3)情况通报:
①现居住地乡(镇、街道)自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之日起,在15个工作日内向流动育龄夫妻户籍地乡(镇、街道)予以通报。
②由户籍地乡(镇、街道)办理的一孩生育服务登记,自办理之日起,在15个工作日内向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现居住地乡(镇、街道)予以通报。
2.流动人口申请再生育的,由女方户籍地负责审批。生育政策和审批程序依据受理户籍地的有关规定执行。受理申请的户籍地将审批结果在15个工作日内通报其现居住地。
(三)协商征收社会抚养费。
1.现居住地或发现地县级人口计生部门或其依法委托的乡(镇、街道)在作出征收决定之前,必须由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先行与政策外生育当事人户籍地县级人口计生部门进行协商。
2.协商时间:户籍地自收到现居住地或发现地的相关文本和信息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回复。
3.协商内容:
(1)核实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2)了解当事人的实际收入;
(3)通报本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
(4)拟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方案;
(5)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
4.协商凭据:协商的双方可以采用公函、传真、电话等方式并提供具有证据效力的原始记录。
5.协商时间的计算:公函以挂号签收日期为到达时间;传真以注明接收时间为到达时间;电话以原始记录的通话时间为到达时间。
(四)协作监管。
1.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建立健全同级协商、上级协调、相互配合的协作机制,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2.省、市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协调和监管工作。
3.国家人口计生委负责省际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协调和监管工作。
七、工作保障
(一)地方各级政府按照与户籍人口人均计划生育经费同等投入水平,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省、市、县人口计生部门根据本地流动人口规模设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乡(镇、街道)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需要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村(居)按辖区流动人口数量配备所需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
(三)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部门内各业务机构及直属单位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四)本规范的执行与落实情况,纳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平时经常性检查和年终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定期对各省(区、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