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生平著、名作品赏析(最终5篇)

时间:2019-05-15 03:3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光中生平著、名作品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光中生平著、名作品赏析》。

第一篇:余光中生平著、名作品赏析

故乡游子的诗

余光中小传

五十年前,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在台湾出版,算是打响了他文学的头炮,随后他的散文集与译书风靡一时,不仅仅在台湾,在美国东南亚等地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这股强劲之风直到80年代才徐徐吹向大陆,回旋于真正的故乡之地,久久不散。

这位作家就是余光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乡愁》一诗震撼了整个中华民族。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39年因日寇入侵逃入四川避难,这也是余光中诗集中含有川味的原因,他在当地上学说四川话长达六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父母回到南京,1947年考入金陵大学,1949年转入厦门大学,期间开始创作,在《星空》《江声》两报发表新诗及评论十余篇,后去香港,失学一年,1950年5月底来到台湾,在《新生报》副刊、《中央日报》副刊、《野风》等报刊发表新诗,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随后就开始出版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胜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及散文集《左手的缪斯》《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逍遥游》《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凭一张地图》《隔手呼渡》《日不落家》等等,评论集《掌上雨》《分水岭上》《从徐霞客到凡高》,及发表著名论文《再见!虚无》《想象之真》《龚自珍与雪莱》《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等等,中译文有《凡高传》《老人与海》《录事巴托比》《不可儿戏》,英译《中国新诗选》《缪斯在地中海》《满田的钢丝网》等,并且担任过《文学杂志》《现代文学》《文星》等主编,获过多种文学大奖,尤其是新诗奖,在各国也举办过讲座,业绩颇为丰厚,是一位多元化的高产作家。

因为余光中处在多种文化与思想的交汇处,所以关于他的争论也此起彼伏,他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流行于台湾及其向西地区的华人华裔之间,东南亚也颇有影响,直至80年代由四川诗人流沙河编《余光中一百首》,大陆读者才开始接触,最为著名的恐怕是《乡愁》这首诗,因为这首诗的流行,他也被大陆称为“乡愁诗人”,但是乡愁诗只占余光中诗歌的十分之一。

余光中不仅诗歌出名,散文也非常优美,《听听那冷雨》思维如此细腻,仿佛江南才子之笔绚烂的绘出一幅春雨行图,看到这篇散文就如同以前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前几篇的感觉一样,瞠目结舌,我以为就王安忆能够将文字运用的如此得心应手、呼风唤雨,大凡读者都会自愧不如,余光中的这篇的散文同样给我不小的震撼,一是并不只有王安忆一人能下笔如神,二是这篇散文时空转化交错,让读者不仅佩服他的文采更佩服他的文思,而这只是那众多文章中的一篇,各个文集的名称也相当优美,其实,如果大家留心就会发现从集子名称就可以看出余老先生是受各种思想影响的人。

由于余光中作品繁多,各种领域都有所涉及,此次调查我只对余光中的诗歌和部分散文做了一些浅析,评论文译文等未做调查,请读者见谅。

诗文不分家的,余光中在《炼石补天蔚晚霞》写道: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擅长于捕捉感性。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本领。而真正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支诗人之笔。从而道出了诗人眼中的诗文互动。

余光中诗文首先是传统与现代相交错,他的诗是传统精神和现代艺术意识的联姻,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台湾诗坛多次论战,焦点之一就是如何对待传统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余光中认为,任何现代诗人的创举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纵横交错的坐标上考察,在空间上要强调民族性,在时间上要强调时代性,在艺术上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余光中这位诗人,我们从他的生活背景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出生,在抗战中长大,后来又去台湾、美国、香港、在各地完全不同领域之间的奔走,肯定会或多或少吸收异国文化,而余光中本人又是国学相当精深的人,所以在他身上传统与现代并存着。

哈雷彗星76年才光临地球一次,堪称奇迹,余光中来到这个地球82年了,这位以“故乡游子”名世的诗人,堪称厉害。

让我也举镜向你致敬吧

亿万的镜头,今夜,都向你举起

六寸的短镜筒,一头

是悠悠无极的天象,一头

是匆匆有情的人间,究竟

这一头有几个人能够等你

下一轮回翩然来归?

至少我已经不能够,我的白发

纵有三千丈怎跟你比长?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

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

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

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欢呼哈雷》hail halley,hallelujah halley(节选)

诗人对“哈雷彗星”的咏唱显示的是一种深沉博大的现代人的宇宙意识,但又仍然表现了中国诗人传统的入世精神,其中也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的翻用,但从句式的运用上看可见诗人对西方诗歌句法的吸收运用。

还有一首诗见解十分新颖:

为什么要苦苦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泽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

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夸父》(节选)

大家都知道夸父追日的神话传说吧,在古代许多文人都抒写过这一题材,但大都思路相仿,旧守陈规,而余光中的这首诗却与众不同,有明显的逆向思维,前人是写“追”而他却写“撞”,以现代精神改造古典题材,使古老的神话形象具有现代开放与竞争意识,不愧为一首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好诗,余光中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诗歌远不止这些,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

其次运用创新思维来写诗,诗从古至今都有人钻研,脱去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之后,白话诗就得另辟蹊径了,光靠古人诗中的意蕴是无论如何发展不起来的,寻找新的灵感成为新诗的主要任务之一,余光中的诗中新异思想多,思维活络,是新诗的代表。

比如说,余光中的组诗《六把雨伞》分别写《遗忘伞》《音乐伞》《记忆伞》《亲情伞》《友情伞》《伞盟》,表现了各不相同的“伞趣”与“伞境”。就像李元洛先生分析的一样,月光也有好多种方式: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

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独白》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 月如砒,月如霜

——《月光光》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夹在唐诗里

扁扁地,象压过的相思

——《满月下》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寻李白》

其三,余光中的诗中国意识强烈,这并不是指乡愁诗,而主要是身处异国他乡时,有感而发的一类诗,比如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当我死时》《我之固体化》等。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坚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

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三月十日午夜

——《我之固体化》 此诗1959年作于爱荷华

用鸡尾酒做背景,用冰块做意象,敏锐地勾勒出一个留美的中国学生的落寞情怀,在外留学的人可能就深有感触了,在异国是没有热情的,是无人关怀的,所以自己就像一块不肯溶化的冰,很凉也很坚硬,可是说一句心里话,我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很爱流动,很有热情,也很爱玩,可是现在我究竟怎么了,哦,原来是母亲的太阳没有照到我身上,所以,我只好结晶,变质,变得无法还原,这就是一位游子的心声吧,漂泊在外,思念着祖国,慢慢地就得了顽疾,治也治不好。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把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看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当我死时》1966.2.24卡拉马加

这也是一首十分明显的中国意识诗篇,读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一颗赤子之心,令人十分感动,也许是我们都未曾离开过祖国,所以总会觉得诗人就是诗人,说话总会夸大,可是如果真的在异国,这样的情思又有何理由去责备呢?我们能真切的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将我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吧,让我回到母亲身边吧,只有这样我才会坦然安睡,只要听到黄河长江的声音,我就能坦然面对一切。

其实这也算是乡愁诗了,但真正代表乡愁的是他的这几首诗《乡愁》《民歌》《乡愁四韵》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1.21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也是最早被大陆认同的台湾诗人的诗,由人民日报刊登,流传颇广,不过也带来了误区,许多人只知道余光中的《乡愁》,却不知道他的其他作品,实不应该。

《乡愁》这首诗首先给我们短小精悍的整体感,结构一致,逻辑很严谨,很显然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抒情的,第四小段是全诗的高潮,非常鲜明的表现了主题。“流浪的人在外想念的你,亲爱的老妈妈„„”这是一首歌,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唱它,那时我就被它那忧郁悲伤的的情感所打动,这首诗同样让我感动着,如果你身处异国那这首诗就是你最好的心里写照了,这首诗被大陆称为最优秀的乡愁诗,因此余光中就被称为“乡愁诗人”了。

如果说《乡愁》是一首忧伤的诗歌,那么《民歌》《乡愁四韵》就属于气势磅礴,感情像热烈岩浆一样喷发着的曲子了。

《民歌》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也听见

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也听见

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也听见

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成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O型

也听见

也听见

1971.12.18

这首诗是我比较佩服得一首,因为它的结构严谨,看起来特整齐,可以说是“对仗”,总共有四节,每节都有不同的意蕴,黄河、长江、红海、血液,这些都是民族发生的源地,这就是民族的根。最后用血液来比喻我们的爱国情怀,为国家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同时也感到我们流的是祖国的血,我们也要与他共存亡。与《乡愁》写作时间很近,同是家国之思,同是对华夏山水的依恋,同样结构都很严谨,感情体验同样活跃而丰富,我觉得与《乡愁》算是各有千秋了,因为我在那里同样看到一颗热忱的心,我想这其中的妙处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乡愁四韵》这首诗,情感丰富,语言流畅的可以唱起来: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腾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这首诗写得很好,我也非常的喜欢,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分别象征着长江那样的水有那么一种醉酒的滋味,是一种沉醉的感觉,象征海棠花一样的红色是我的血的颜色却因为思乡变得沸腾,变得像灼烧过一样的沸腾,家信就像是一片片白色的雪花,我一直站在岁月的齿轮上守候着,等待着,母亲与乡土是我最想回去的怀抱,那里有我留恋的像腊梅一样香的味道。无尽的思恋,烧痛的苦楚,空寂的等待,故乡那芬芳的气息,作者通过味觉、触觉、嗅觉形象的表达了对乡愁的感觉。让我动容。

除了这些外,作者还有不少的咏人的诗篇,不仅有中国古人,还有外国人士,作者通过对古人的褒贬来抒发自己的一己之见。

比如说《淡水河边吊屈原》——

“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这是一首赞扬屈原傲骨精神的诗,因为“你”才有了这万千诗人,用两千年这样长久的时间来反衬屈原精神的永存。

还有,对于李白的看法也很有意思,其中有两首最有代表:

《寻李白》

《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刚才在店里你应该少喝几杯的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进口的威士忌不比鲁酒

而无论出门向西笑,向西哭

太烈了,要怪那汪伦

长安都早已陷落

摆什么阔呢,尽叫胡姬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一遍一遍向杯里乱斟”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需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空中一扔

便旋成一直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大家可以比较看看,作者对李白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既然李白的故乡所在地众说纷纭,其实是在月亮里,要不为何斟酒都会望月呢,恐怕连李白自己都不知道呢,第二首就很有乱来的意思,观点新颖,读来令人莞尔一笑。

大家看了这么多,其实他还有一种类型的诗也很出名,就是情诗了,象《莲的联想》和《等你,在雨中》这一类情诗作者用了许多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文字如细水长流般委婉道出心中那一丝丝的情思。

已经进入中年,还如此迷信,迷信着美 对此莲池,我欲下跪

想起爱情已死了很久,想起爱情 最初的烦恼,最后的玩具 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毙了 拜伦的坟上

为一只死蝉,鸦在争吵

战争不因为汉明威不在而停止 仍有人欢喜

在这种火光中写日记 虚无成为流行的癌症 当黄昏来袭

许多灵魂便告别肉体

我却拒绝远行,我愿在此 伴每一朵莲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是以东方甚远,东方甚近心中有神

则莲合为座,莲迭如台 诺,叶何田田,莲何翩翩 你可能想象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我在其侧,我在其间,我是蜻蜓 风中有尘,有火药味,需要拭泪,我的眼睛

——《莲的联想》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剎那,剎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剎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地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等你,在雨中》

读了他的情诗让我们感觉作者是一个很执着的很有情调的人,这些诗写得多美啊,就像一杯干红沁人心脾,回味无穷了,意象用的很有创意,也很清新。

他喜欢把情人比作一朵小小的莲花,朵朵可爱,纯洁,有红色的,有白色的,而我会是你的守护神,直到永远。

他还有许多无法分类的诗,都值得去品尝,就像他的散文一样,我们都要用心去体会才能够真正欣赏与喜欢。

以上是对余光中的诗文的小探讨,在文学界,关于余光中的争论非常多,比如李敖说他不懂押韵,还有人通过揭露余光中年轻时写的一些诗的一些极端或错误的作为来诠释他的诗意,更有些人断章取义说他宣扬色情,当人也有回应反驳的文章,期间的争论十分激烈,“骗子”和“才子”的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还要待历史去考验。

推荐阅读: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傅孟丽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8年版 《余光中评说五十年》古远清

文艺出版社

2008年版 《乡愁四韵》 胡有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余光中诗选》

余光中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版

第二篇:赏析------余光中《乡愁》

赏析《乡愁》

摘要:作为世界级文化大师的代表作品,《乡愁》在文学史上是有着很高的地位的,它不仅仅代表着上一辈人的情怀,更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本文将以为什么?体现了什么?有什么深意?的方式赏析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

关键词:

第一:为什么?

“为什么”所问的是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问什么作者能创作出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文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因为它要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运行,所以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社会性的掣肘,纯粹的艺术是没有的。

本作品主要部分作于1972年,正是海峡两岸即将转型的一个时期。台湾地区虽然依旧是蒋介石当政,但他在积极的为蒋经国铺路,战争的阴云有所缓和,风气也有所开放。大陆地区,文革运动已经进行了六年,最初凶猛的势头已经有所衰弱,加上本年内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僵局,虽然看不到文革的终点,但却出现了一丝曙光。

只有社会的允许才能出现在社会上,紧张的社会局势有所缓和,这是作者之所以能创作出这首诗的最重要因素。

1945年蒋介石撤离大陆的时候也有大批的知识分子和闽越百姓跟随,所以说当时的台湾有一半是外地人也不为过。所有中国人心中都有着乡土情结,离开故土几十年,乡愁情怀是难免的。根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五要素是缺一不可的。“对谁说”这一要素是无法替代的,只有把握好受众这一因素才能获得成功。作品有人接手才能获得成功,几百万人的外来人群为本作品的创造了庞大的受众群体,能更广范围的进行传播讯息。

第二:体现了什么?

就诗歌而言,了解其主体所体现的内容是赏析诗歌所必不可少的。

1: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丰富的想像来来表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思想,诗歌做为一种语言艺术就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还原作者的想像、体现作者的情感,情感性的表达在这里是很突出的。

《乡愁》这首诗所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士子的思乡情怀。首先是思乡的情怀。小时候与祖**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

承载自己的乡愁,一枚“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纽带。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着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喜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一方矮小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四段短短的文字将作者的情感跃然于纸上,以“邮票”到“坟墓”四个意象将抽象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的诠释了作者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的表达在此处显得十分突出,作者代表了整整一代人,包括台湾人民、海外侨胞的思乡情怀所表达出来,这是本诗的成功之所在。

其次是“士子”的精神。诗文中不仅仅表达着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更要表现诗人自身的精神,在本诗中,神人的所表达的就是士子的精神。“士子”在这里所指的就是具有古典情怀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是宣扬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撑起中华文化的支柱、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余光中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士子”精神的人,诗中从内在情感上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深厚的民族感使得读者深深沉醉于诗中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中国古典文化的含蓄与借助意象来表现情感,都在本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留洋的海归派,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很深的,其思想西化的程度也是很严重的。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

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直到后来才“浪子回头”,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创作了一系列的乡土诗文,重新确立了“士子”的精神。本诗是余光中“回头”的一部代表诗篇,将西方诗文的格式与东方诗文的韵律结合起来,不仅体现出余光中海归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赖以支撑国人文化的“士子”精神得以确立。

2:除却内在情感性的表达外,在外在形式上,本诗也十分注重“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本是美术学上的概念,但在此处是指一种可以创造美的形式。

本诗在形式上十分注重审美性体现。余光中是海归派,是受新文化运动所熏陶的知识分子,他的诗文和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的诗文一样是现代诗的格式。现代诗本身是受西化影响的诗文格式,形式自由,意涵丰厚,能更为直接的抒发情感。现代诗同样也是白话诗,诗文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对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国人来讲,能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本诗分四个小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进行了了长短句的变化,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并且按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既能很好的表达本诗的中心,又兼具形式上的美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其次是韵律美的体现。现代诗不同于古典诗,一般不拘

泥于格式与韵律,对韵脚并没有做很深的要求。但对古典诗歌而言,除了“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含蓄美之外就当是琅琅上口的韵律美。这里韵律美并不是指建筑法则,而是通过韵律使诗文琅琅上口,增加诗文的可读性。在本诗中形式虽然自由,但在韵律上是一韵到底,极大体现了诗文韵律美。

古今结合使得本诗能向现代诗一样直接的表达情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又能像古典诗一样内涵丰富、琅琅上口,既有着现代诗的自由,又有着古体诗的韵律,在形式上无疑是美的。

第三:对一部艺术作品而言,除却背景和诗歌主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在作品深处体现了什么,就是一篇作品的内涵。

1:体现了对两岸统一的盼望。特殊的历史背景创造出了一代特殊的人群,他们经历过战争的苦难,也经历过分别的凄苦。对这一代人而言,重归故土已经成为一种渴望,虽然异地居住几十年,但对故土的思念依旧是无法忘怀的。但在当时的社会局势下,“少小离家老大还”这一愿望也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安土重迁”对中国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由两岸联手来完成,只有两岸统一才有可能完成这一目标。这首《乡愁》是余光中为这一代人所做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按时间顺序贯串全诗,概括了以诗人为代表的一代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

绵绵怀念,层次的渐进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2: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国民党退守台湾的时候有一大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相随,张大千、胡适、罗家伦、傅斯年、梅贻琦、林语堂、梁实秋、钱穆、罗家伦、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张佛泉等人赫然在列。这些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中国文化的传承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这些人的赴台为台湾带去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极具传统思想的文化氛围,直到如今,每每谈及对中国文化的真正继承着时,往往首推台湾。作为台湾新秀的余光中同样也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熏陶,将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传承下来。“为往圣继绝学”,《乡愁》中在韵律、情感的表达上都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将“邮票”、“坟墓”等四个意象转化为思乡的情绪,情感含蓄的表达更体现了古典的意境美。

3:从“出国”到“回国”的转变。余光中在台湾诗坛有着“回头浪子”的雅称,这个称呼的来源在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本诗是余光中重返“东方”的代表作,将东方的乡土文化与西方特色相结合,很好的体现了作者情感。“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将会出现1+1>2的情况。这个现象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余光中 的的个例,而是一个时代的共性,一群具有西方技术实力的“海归派”,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思想逐渐由西化转变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传统文化逐渐在这些人身上占据主导地位。东风压倒西风,这也是如今的社会所欠缺的。

第三篇:乡愁余光中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第四篇:闻一多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一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宇》。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话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文章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这些诗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和爱国主义特征,充满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同时也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

和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文艺股长。同年秋天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集内所收28首诗歌表现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艺术上实践了新诗格律化理论。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掉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素责国民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不屈不挠地为民主而奋斗的精神得到全国人民的称颂。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 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 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 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 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岑嘉周系年考证(古典文学研究)1933,清华大学学报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诗选与校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天问疏证(古典文学研究)1980,三联,1985,上海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 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九歌解诂九章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闻一多选唐诗(古典文学研究)1986,岳麓

[研究资料书目]

闻一多的道路(史靖)1947,生活 闻一多(勉之)1949,三联 谈闻一多(梁实秋)1967,传记文学 闻一多传(天康)1979,湖北人民 闻一多纪念文集1980,三联

闻一多作品欣赏(鲁非、凡尼)1982,广西人民 闻一多朱自清论(时萌)1982,上海文艺 闻一多评传(刘?)1986,北大出版社 闻一多(刘?)1986,人民

闻朱年谱(季镇淮编著)1986,清华大学出版社 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余兆平)1988,上海文艺

第五篇:余光中乡愁赏析整理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下载余光中生平著、名作品赏析(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光中生平著、名作品赏析(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余光中《乡愁四韵》赏析

    余光中《乡愁四韵》赏析 乡愁四韵作者: 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

    赏析余光中《乡愁》的写法

    赏析余光中《乡愁》的写法 细读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惊喜地发现其竟也极其巧妙地运用了双线连接艺术,使既具诗歌特有的洗练隽永,又兼小说、剧本的生动迷人,实为难得. A.全诗以时......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全诗如下:《乡愁》——余光中小时候......

    名联赏析

    名联赏析 1、此江若变作春酒 问余何事栖碧山 此联为1930年3月,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来采石游览,参观广济寺时所题。系集李白诗句而成。上联出自李白《襄阳歌》:“傍人借问笑何......

    驰(著)名奖励通知(模版)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订印发西安市实施名牌战略扶持企业创驰(著)名商标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机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2011-01-30 11:38:24 主题分类:文秘工......

    名 著 伴 我 成 长

    名 著 伴 我 成 长 子路初中 八(2)班 杨明月 指导教师: 张萍 电话:*** 所有人类想过、做过、获得过或存在过的东西,像以魔术保存法一样存在于书页中。书是人们精选出来......

    专题7文 学 名 著练习题

    专题7 文 学 名 著 【挑战中考】 1. (2015·黑龙江哈尔滨)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江--私放晁盖《(水浒传》) B. 华子良--狱中装疯《(红岩》)......

    主要宗教学家生平及著作和理论

    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奠基 缪勒是学界公认的宗教学的奠基人,他之所以能开创宗教学这门人文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把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推而广之,应用到神话和宗教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