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改要从真改 抓起
整改要从真改 抓起(大家谈——今天,怎样走群众路线
(13))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07日 05 版)
中央日前印发《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吹响了反“四风”攻坚战的号角。落实从哪里抓起?以什么态度、什么决心抓起?群众最关心的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单位以实际行动来回答。
纸上谈兵做不了将军,光说不练成不了把式。落实的道理,往往知易行难,畏难缓行、浅尝辄止难以解决问题,下定决心是整改第一步。今天几位读者的来稿,就是为先改什么、怎样来改出谋划策,提供视角。整改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拖沓糊弄的“新形式主义”,也会出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新鲜经验”,请读者不妨晒一晒、评一评,这也是群众监督。
来稿请寄:rmrbpl@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
——编 者
发挥老黄牛精神
许安文
老黄牛,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实干家化身,是耿直倔强、顽强拼搏的开拓者旗帜。老黄牛的精神体现的是一股倔劲、狠劲和韧劲。整改落实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关键阶段,更需要拿出老黄牛的精神确保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以老黄牛那般倔劲抓准问题。活动中群众提出的问题,不能不以为然、等闲视之,也不能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否则就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问题变成大麻烦。有了老黄牛那般潜心劳作、心无旁骛的倔劲,才能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
以老黄牛那般狠劲整治顽疾。老黄牛发起怒来,眼睛一红,也会斗得你死我活。“四风”是积弊和顽疾,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有了老黄牛这般狠劲,拿出狠招坚决治理,工作不足的补课,力度不够的加把火,走了过场的要坚决返工。
以老黄牛那般韧劲解决问题,我们都要像老黄牛那样,怀着一颗永久恒心,不搞轰轰烈烈夸夸其谈,也不要出工不出力指手画脚,切实把心思集中在“真干事”上,把行动用在“多干事”上,把目标放在“干成事”上。
敢于啃下硬骨头
王 康
有的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侃侃而谈、唾沫横飞,问题查找了一箩筐,整改时却避重就轻,只是象征性地改掉一些无关痛痒、细枝末节的“软柿子”,而对突出问题、敏感问题这样的“硬骨头”,畏难发愁,不想改、害怕改。
近日,笔者就发现某位领导在民主生活上检讨出的公车私用问题上,仍然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态,依然故我地接送家人上班、孩子上学,在当地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究其根源,还在既得利益的阻碍,使得“硬骨头”越来越硬,越来越不好啃。
整改问题重在落实,贵在求实效,难在啃“硬骨头”。面对自身存在的“四风”顽症,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狠劲。问题越突出明显,越棘手难办,越要下狠心、下狠手。
突出问题、敏感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只有深挖思想根源、触及灵魂深处,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攻下这个难关,再破解那个难题。这样,方能保证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深入民心。
及时整改是关键
刘文晓
整改落实阶段,一些单位的做法像是单调的“四部曲”:作个表态、建个台账、列个计划、写个总结。所谓的整改只见“路线图”、“报告文”,变成文字堆砌的纸面游戏,改来改去,积弊依旧。
纸面上的大方案、小措施再多,不能落实到位、付诸实践,无法转化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整改效果就等于零。所以,整改就要从打破惯例开始,敢于动真格。比如,在“短板”之处,群众的网上留言、写信反映、电话打来、上门诉求,信号明确,应当成大事马上改;在“缝隙”之处,面对多头管理、监管交叉的领域,要消除推诿扯皮、互踢皮球的现象,就要完善协作机制和“一损俱损”的考核办法,合力改之;在“积弊”之处,涉及多领域、深层次的老大难系列,必须痛下决心、创设条件。
这其中,关键是形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的习惯。善于一日三省,天天照镜子,把思想松懈和行为失范等腠理之疾消灭在萌芽状态。要乐于接受监督,开门搞活动从善如流,出门征意见谦虚谨慎,上门送服务高效优质,让整改多些“惠民色”,群众才会满意。
第二篇:写作要从娃娃抓起
写作要从娃娃抓起
作者:陕西省淳化县铁王中学教师魏晓鸣
邮编:711206
欣闻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由此打破了中国作家在这一奖项面前寂寥无人的尴尬局面,令人振奋不已。尽管中学生写作训练,并不是为了培养作家,或是培养知名作家,但其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提到写作这个议题,一是觉得它在历来的考试中分值较大,是试卷构成的重头戏;二是觉得目前学生的写作水平令人堪忧,语言表述与表达能力不敢恭维。
就拿当地每届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习作中普遍存在书写差、错别字多、篇幅不合要求、语言表述不清和语言积累运用能力低下,等问题。这样的一些学生升入初中,让新接手的老师想提高其作文水平的愿望落空,觉得无从下手,脑仁直疼。
由此看来,写作要从娃娃抓起。
对如何引导孩子写作文,我的心得有一下几点:
一、多看书。
我们老师和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选择看什么书。这很重要。多阅读能增强孩子对文学的爱好。通过阅读,能使孩子在博览群书后感悟到表达方法,积累到的辞藻句式。有些作品, 我还要帮助孩子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的过程,写作的特点,写作的背景。
虽然她不一定理解,但是日积月累总是有所感悟。现在我女儿先
后看了《365夜童话故事》《床边的小豆豆》《上过月球的兔子》《绿
野仙踪》《爱丽丝梦游仙境》《月亮的味道》《猜猜我有多爱你》等
等名著。我们可以这样规定,有条件的每星期必须去一次书店(一般
都是星期天晚上)一次图书馆(一般是星期六下午1:00-3:00,有时去看书,有时去做作业),每月至少在网上买一次书,一次购书
5-8本(一般孩子的4本,大人的 4本)。同时要让孩子学会词语
搬家,语文课文里学的词语干什么?明确告诉孩子学了就是在作文中
用的。平时多留意孩子语文教材里的词语,在孩子写作文时提醒她用
上几个合适的。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形成习惯。
二、多读书。
从小就要给孩子读书。要求学生必须是大声朗读,读的时候应
该感情丰富,包括语调和语气,加大孩子文学知识面。特别注意给
孩子读些古文和散文。重点句子要求她要背诵。这个学期,学校没
有给孩子们订阅课外阅读课本,我就到互联网上寻找,给孩子挑了
一本《日有所诵 二年级》,每天晚上洗漱后读2篇,读完后闭上
眼睛想一想,重要篇目要求背诵。背诵经典的唐诗、宋词、元曲,背诵意境优美的中外歌谣,熏陶孩子的精神境界,丰富孩子的语言
积累。
三、多观察。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事物。让孩子从中体
验到生活的乐趣。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文。虽然不能事事观察,但要
学会让孩子多观察事物,产生联想。
教给孩子用眼睛捕捉生活的点滴细节,用耳朵聆听万事万物的声音,用手触摸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用鼻子嗅出各种气味,用舌头品尝各种味道,用心灵品味四季更替喜怒哀乐人情冷暖。
俗话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只要把孩子带入美好的大自然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一定能锻炼出他们“发现美”的眼睛,从而写作成别具一格的文章来。
四、多讲解。
对好的文章,自己先学习,把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等讲给孩子听。如在中秋节赏月之时,就可以赏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或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想象文中的优美境界,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怀。回味之余,可以体察良宵趣味,要求孩子动笔把它记下来。
五、多指导。
孩子往往在写作上不会写开头。文章的开头是千变万化的,没有规定模式。只要符合提要就行。开头要简明,不要俗套。文章结构要理清。结尾要出彩。
学生毕竟是学生,每星期写作文、周记,要求教师都会事先和他们商量,先听学生的想法,再指导他们“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 给他一个小小的框架,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因为学生们初学作文一般不会起头,这样,有了大概的结构,不怕一件事讲不清楚了。孩子打完草稿后,先让学生自
己读几遍,自己修改,然后老师再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和他们一起修改。
六、多学习。
看看别人是怎样写作文的,有什么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这样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不要闭关自守,堵塞思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方面我们主要是给孩子推荐《奇快作文》、《简妙作文》以及《读写周刊》等,让他们课余时间看看读读,对孩子的作文启发也很大。
七、多鼓励。
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在写作上,我会认真对待孩子写的每一篇文章,哪怕很差很差,我也会认认真真给她一个评语。看到孩子的进步,特别是对孩子在作文中的好句子,应当及时表扬,给她以信心。还有就是千万要鼓励写长,千万要避免写短。因为初学写作的阶段还不是写精、写短的时候,也不是要求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时候。只要学生作文写得很长,就要大大表扬,罗罗嗦嗦也没有关系。
为什么要鼓励写长呢?我觉得因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作文的一个通病就是:无话可说。小时候不练习写长,长大后连短也是写不好的。也就是说,长是短的基础,先练写长,后练写短。短就是精,我想孩子才二年级,是没有能力做到精的。如何指导学生写长?举例说,低年级写日记,写“今天我很高兴”,我就可以提醒他们: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呀?今天天气如何呀?为什么高兴呀?“很高兴”是个什么感觉呀?采取这样的办法,引导学生写长。
八、时时为孩子留一份心。
我们在看书读报的时候,可以留心哪些知识说给学生听,学生能如果理解,就对他们有帮助,怎样把我认为重要的东西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说给他们听。其实,只要我们用一点点心,就能为我们的孩子们拓展出很大的天空!
玉不琢不成器。我知道我们的学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我一直坚信,教育是学校和家庭双方的配合和行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文提倡的是我手写我心,只有培养孩子从小善于思考,让思考者不断地去思考,从书本中思考从生活中思考,投入地思考,动情地思考,用心地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文还难吗?
初中生在作文训练中还存在这些通病:好高骛远,迷信“精选”;华而不实,辞藻堆砌;应付差事,盲目涂鸦。等等,导致作文水平大跌,渐渐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结合自我教学实践与理论认识,我觉得,学生写作应当注重实际,不要求他们每次习作写的有多漂亮,但必须写的真实。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在日记、语段积累与课内外作业拓展等之中,都应该让学生进行些观察感受的小练笔,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并适时予以展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生活是一部大书,人类生存的首要任务就是尽里读懂它。要适时布置写作任务,注重乡土题材的挖掘,民俗风气的体现。
读写结合,也要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文章的阅读与鉴赏水品。读写促进,才能达到快速弥补学生在小学起始阶段写作先天性的不足,语言表达水平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可能
多读课文,读得深;课外多读名著,读得广。语言得到训练,思想得到教育,人格得到熏陶,心理得到感染,写作的能力一定会提高。——大师也是从这里起步的,何况一个平凡的想写好作文的中学生。
你有训练孩子们作文能力的“金魔棒”吗?不妨也来“过过招”„„
2012-11-28
第三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王惠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邓小平1977年在谈到教育问题时说过的话,也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时至今日,我们仍有必要以这句话来深刻反思教育现状。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就是指社会上下要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到亿万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突破口,是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学前教育是开发孩子潜能、塑造孩子心理、培育健全人格的奠基阶段,良好的学前教育可以造就孩子一生的成长,这是全民素质提高、民族强大的的基石。“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就是要从简单的事情上施教。学前教育是建立生活常规、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孩子在幼年的时候,性格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就像熔化了的铁水,将来可以打造出任何形状,而真正等到它冷却的时候,却很难再进行铸造。目前,社会更多的关注知识教育,自然就更关注中小学教育,甚至是大学教育,结果导致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学习小学的知识,小学的时候学习中学的知识,中学学习大学的知识,等到了大学才重新开始培养自己小时候应该养成的好习惯,而这个时候木已成
舟,难以修补,大学毕业后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很难适应社会的挑战,甚至会酿成不良后果。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因此,学前教育在人的一生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培养出良好的心态,才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培育出非凡的创造力,长大成人后才可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就是要按照娃娃的成长规律施教。《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直接翻译就是说幼儿首先要讲孝悌,其次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得贤人,尚有富余精力,则读书多做学问。学前教育既要着眼学生成长的起点,又要立足教育逻辑的起点。目前,幼儿园在基本办学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不应该在教学设施上盲目攀比跟风,而应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真正用力,应该遵照孩子的天性施教。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就是要满足娃娃的成长需要,尤其是孩子的精神需求。与优越的物质条件相比,孩子的精神需求更不可或缺,因为它影响着孩子将来健康的人格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孩子的精神需求中,爱是第一位的,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有了爱就有了安全感,自然、稳定、自在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勇敢、冒险、吃苦的精神随之慢慢形成:成就感是成长的要义所在,自尊心、自信心是人在“成就”一些事情过程中的自然产物。被
聆听、被了解使人成长的营养素,是人在成长中对爱的理解和感受;独立自主是成长的本质要求,教育中要允许、保护、鼓励孩子的自我意识,更要有耐心去等待、捕捉孩子的自我意识;玩耍是每个孩子的需要,人类是需要精神生活的动物,对于7岁以前的孩子来说,游戏是这一时期的一种生活形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他们通过在游戏中的身体和情绪的体验来获得乐趣,并且满足了许多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他们在玩耍中构建自我,舒解情绪,发展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些是一个学龄前儿童最重要的任务。幼儿教育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性格,孩子长大之后才能适应各种环境,有一个正确的心理来面对社会的挑战。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就是要把娃娃放在真实的环境中施教。所有的成长都只能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正如健康的身体不是在无菌环境中养成的一样。比如,要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就应该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里做客,增加孩子的社会经验,学会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和文明礼貌。做客前当然应该对孩子做些指导,但更重要的是在做客中指导孩子,做客后及时评价孩子的表现并给以鼓励。社会生活中没有“纯”的环境,社会、学校、家庭也不能试图为孩子创造“纯”的环境,更不能制造虚假的成长环境。当前,我们必须谨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培养孩子的健康性格做起。良好的学前教育会带来一个人健康的品格和习惯,从而带来一个民族素质的全民提高。
第四篇:解放思想要从干部作风建设抓起
解放思想要从干部作风建设抓起
事业发展,思想领先。现在,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正在深入。结合雁峰实际,我认为,解放思想不能仅限于坐而论道、泛泛而谈,而要有针对性、找准切入点,南市
从干部作风建设抓起,通过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找准思想根源,革除思想障碍,促进作风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综观区情,当前干部作风问题虽然表现在工作上、作风上、体制上,但根源还是在思想上,主要体现为学风不浓,经验主义严重;服务不优,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不实,形式主义严重;观念不新,教条主义严重;
责任不强,享乐主义严重;纪律不严,自由主义严重:大局观念不强,本位主义严重;团结协作不佳,个人主义严重。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区委部署的“解放思想促发展、转变作风促和谐”大讨论活动为契机,着力引导干部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中求解放,通过思想大解放,促进雁峰干部作风大转变,经济社会大发展。
一是强化责任想干事。“想干事”是一种态度,在“想干事”中求突破,就是要切实解决工作心态的问题。首先,想干事必须焕发干的激情。对一个干部来说,想干事首先是要想清楚到底为谁而干?我认为干部想干事主要来源于三个层次:从大的方面讲,是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福祉而干,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需要我们用具体行动来付诸实践。从具体层面上讲,是为了雁峰的发展、为了雁峰人民而干。这既是作为雁峰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上级组织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从个体的角度说,是在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干。古人注重立德、立功、立言,现代人讲究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你尽职尽责地工作,在创造社会价值、推动雁峰发展的同时,也就实现了自我价值。其次,想干事必须弘扬敬业精神。责任是一个很厚重的概念。一个人有了责任,才会忠诚敬业,忠于职守,才会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忧患意识。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敬业首先应是认真履责。各级领导能够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亲自抓,负总责,有落实;各位机关干部能够按照岗位职责及目标管理考核要求,认真做好份内之事。再次,想干事必须把握正确方向。想干的事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干有利于财政增长、居民增收、后劲增强的事,而不要干哗众取宠、劳命伤财、违法乱纪的事;想干的事必须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客商的事,而不是想干敲诈基层、鱼肉群众、算计老板的事;想干事必须脚踏实地、从小事干起,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了,才能干成大事,而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贪大求详。
二是提高能力会干事。“会干事”是一种能力,在“会干事”中求突破,就是要切实解决工作水平的问题。一要在学习中积累。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理性作为、搞好工作的重要基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始终保持鲜活的思维。学习不是缺少时间,而是缺乏努力,关键在于有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责任感和紧迫感、拼劲和钻劲。因此,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和一种境界,高度重视学习,既要认真学理论,提高理论修养,又要钻研政策法规和市场经济,提高业务能力,还要广泛涉猎文史哲学,使自己成为熟悉情况、精通业务、底蕴深厚的内行人、多面手和实干家。二要在借鉴中创新。运用“它山之石”是创新的重要途径。成熟的领导都是善于学习借鉴的领导。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为我发展,这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现在学习、借鉴的渠道很多,途径很广,打开电脑可以学,拿起报刊可以学,翻开书本可以学,迈开双脚可以学。只要充分吸收,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认真汲取别人的教训,眼界就会开阔,思路就会开阔,工作就会打开局面。三要在实干中锤炼。实践是认识的最高目的,是强能的主要课堂。大凡成功之人,无不是依靠实干。坚持在实干中锤炼,就要要切实做到思想上更加求实,坚持讲真话、讲新话、讲短话,工作上更加务实,坚持办实事、办难事、办好事,作风上更加扎实,坚持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真正在干中磨炼意志,在干中积累经验,在干中完善政策。
三是攻坚克难干成事。“干成事”是一种结果,在“干成事”中求突破,就是要切实解决工作效益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要敢于争先。争先创优是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具体表现。目标不高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抓不住机遇,就不可能创造一流业绩。面对当前发展不快的的最大现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跳出雁峰看雁峰”、“立足当前看未来”,站在全区的大格局上,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上,重新审视自我,树立争先意识,瞄准一流工作目标,敢与强的比、快的赛、高的攀、勇的拼,争当开路先锋,勇立时代潮头。二要勇于担当。勇于担当是一种精神境界、人格修养,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古人云,“为官避事平生耻”。如果我们有令不行、见事绕道、遇难而退,那就是“平生耻”。作为领导干部,不论处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都会碰到矛盾和困难。越是发展的任务重,越是发展的困难多,就应该越要苦干、实干,越要多用心、多流汗,坚持“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和“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丑”的精神,做勇于担当、执行落实的表率。三要善于突破。全局之中有重点、重点之中有难点,善于突破才能打开工作局面。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积极开动脑筋。作为领导干部,要敢闯“禁区”,敢进“盲区”,敢入“雷区”,知难而上不言难、迎难而上不怕难、克难而上不留难,真正在突破和创造中完善思路、找到出路、开拓新路,干出更好的业绩。
四是团结合作能共事。能共事是一种本事,在“能共事”中求突破,就是要切实解决工作氛围的问题。班子和谐,干部团结,一要靠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反对和防止极端民主化倾向;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做到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命、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由集体研究决定,不能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一把手”更要多讲一些民主,班子成员要多讲一些集中,切实做到相互补台不拆台,你落下的我主动捡起来。二要重合作。“同心石变玉,协力土变金”。任何一个人的能量都是十分有限的,事业的发展靠所有人的参与配合。只有在相互的合作中,个人的能量才会发挥出来,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集体。“如果你想走得快,可以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就得一起走”。三要讲包容。有宽容的胸怀,有忍耐的肚量,才能“忍过事堪喜”。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领导干部应当眼界开阔,心胸宽广,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具有包容万物、宽容众生的大气量,能够宽天下可宽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四要善沟通。沟通是管理的浓缩。德国有一座城市,两面环河,大战之后满目疮痍,河上的桥也被炸毁。新市长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修桥。当时哀鸿遍野,百废待兴。很多人都认为修桥是不急之务,持反对态度。这位市长力排众议,贯彻初衷,两桥修成后,运转畅通,城市充满生机,实现复兴。有了桥,可以促进沟通,就会拥有世界。有些人不然,他们努力建造的不是桥,而是自我封闭的城墙。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拆墙建桥多沟通,合作共事常交流,就能消除隔阂,避免误会,形成合力,促进和谐。
五是严格要求不出事。“不出事”是一种底线,在“不出事”中求突破,就是要切实解决工作形象的问题。具体来说,要做到“三常”:一要常修为政之德。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大门口有一幅脍炙人口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正是坚守这样的道德要求,当时的黄埔军校生气勃勃,培养了大批高级将领。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到力戒贪欲,廉洁自律,也必须树立自己的“官德”,只有先修德而后求能,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能硬气,做官才会正气。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把权力看成沉甸甸的责任,恪守“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准则,情系为民之心,多干利民之事。二要常思贪欲之害。领导干部腐败,既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贻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发展,而且也必然毁掉美满的家庭,葬送美好前程。所以务必要引以为戒,算清腐败的代价,务必坚持操守,清正廉洁,始终坚持政治上跟党走、经济上不伸手、生活上不丢丑。三要常怀律己之心。作为当代领导干部,更应该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让廉洁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常态,带头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知所循、知所守、知所惧,做到制度面前不搞特殊,法纪面前不栽跟头,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管得住身手、经得起考验、抗得住诱惑,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和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第五篇:作风建设要从小事抓起
作风建设要从小事抓起
作风从本意上讲,是指人们在工作中、生活中或思想上一贯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样的作风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动。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作风的认识或了解,正是通过我们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认识和评价的。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生活中,我们所做的都是平凡的工作,都是一件件小事。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著名营销人士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说:“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
对于我们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来说也是如此。作风代表一个人的形象,作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作风是一个人平时对细节修养的积累。只有从平时的小事做起, 注意每一个生活小节,才能体现一个人自身的价值。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做好小事,是干成大事的基础。见微知著,从滴水能观沧海。如果人人都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人人都注意文明礼仪,讲求团结互助,体现关爱友善,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和谐的社会。只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
最基础的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才能构建科学和谐的社会环境。
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虽小,但事事牵动人心,件件关乎百姓,对于全局来说可能是小事,对于群众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实际上,人民群众往往就是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实事中来评判我们的工作、认识我们的干部的。要面对群众的不同要求,时时了解群众缺什么、少什么、愁什么、盼什么,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在群众所需之时、所盼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进作风,务求实效,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身子沉下去,把感情注进去,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一些实事。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群众的一些小事做好,不能光凭一时的热情,仅靠临时的突击,更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为群众办好小事就不仅是一种责任。
生活点滴求细致。我们常说:干一件事情,不仅要讲求数量,还要有质量,说的就是干事的时候要细致、细心,作风要严谨。所谓的干事,并不是说要求自己要干多少大事,干成多少大事,而是能做一些具体实在的事情。要善于从小事做起,真抓实干,把小事做出特色。身边的事,眼前的事,时时耳闻目睹,最方便最有机会去做。也就是说,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最易于在工作单位表现出来,而且最具体,最实际。有时是举
手之劳,何乐而不为?从我开始,就是要把自己融入社会,坚持从自身做起,时时处处发挥表率,以实际行动带头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从小事做起,就是要管住小节。小节往往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大节固然要重视,小节也决不能忽略。历数近年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官员,有许多就是从生活“小节”上出问题开始的。可以说,小节不保,大节必失。小事连着大局,细节连着形象。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如果平时不注意在待人接物中的“小节”和细节,比如举止粗俗、轻浮、蛮横,说话时盛气凌人、粗话满口、牢骚满腹等,极有可能导致自己陷入困境或多走弯路,甚至影响整个单位或部门的形象。因为人民群众往往通过一些小事、小节来评价干部、来看待作风。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管住小节,才能防微杜渐。
从小事做起,就是要严以律己。当今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如果不好好约束自己,必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和诱惑。机关的工作人员,要始终以人民公仆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情、慎独,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顶得住压力。要淡泊名利,始终保持高尚情操,洁身自好,清廉自守,自觉抵制私心杂念。积极追求向上的生活情趣,纯洁和净化社交圈、生活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握住自己,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把智慧用在创新上,心思用在工作上,精力用在落实上。
从小事做起,就是要率先垂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这就要求机关的领导干部,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做出榜样。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从小事做起,可以带动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甚至一个系统的风气,就能极大地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使广大群众看到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实效。俗话说:“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领导干部的作用不言而喻。也因为如此,我们党历来注重领导干部的培养,历来强调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无论什么时候,都一再要求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各方面的表率。试想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身不正、不能为群众所信服,其说教能使人入心入脑吗?领导干部如果能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一身正气,又何患群众呼而不应呢?
目前在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极少数人认为作风建设只是小节问题,没有必要较真。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只要人人都从自己开始,人人都从自我做起,那么,人人都会成为模范和榜样,整个社会就会成为团结和谐的大家庭。这一点上,我总觉得平时讲得多,要求别人做的多,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少,有些时候、有些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从我做起,重要的就是要从领导干部这个“我”做起。因为领导干部的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一举一动,影响着周围的一群人,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形成。领导
干部若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政勤政,就会感召一方人民,引领一方良好风气。所以,领导干部要始终强化学习,注重修养,带头自律,做好表率。
由此可见,小事连着大局,细节连着形象。作风建设反映着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体现的是党员干部的形象和作风。抓机关作风建设要实打实,始终从平常事抓起,做到机关工作人员不迟到、不早退,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有来访人员到部门办事时务必做到“来有应声,去有送声”,热情周到,秉公办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机关的良好作风。
让我们立即行动,从身边的每件小事每个细节做起吧!在平时的接人待物、迎来送往之中,在举手投足的言行举止之中,在一切不经意之中,把握好道德的底线,守住作风的防线,千万别失去理智,勿一失足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