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养生基础课程大纲

时间:2019-05-15 03:3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艾灸养生基础课程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艾灸养生基础课程大纲》。

第一篇:中医艾灸养生基础课程大纲

中医艾灸养生课程大纲

养生专家:郭卿平

一、目的要求:

掌握跟艾灸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灸疗的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辨证灸疗

四、课程内容:

上篇

艾灸基础

(识记、了解)第一章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艾灸的起源 第二节

艾灸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艾灸在中医学上的地位 第二章 艾灸的功效与机理 第一节

艾灸的指导理论 第二节

艾灸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艾灸的具体功效 第四节

艾灸的好处

第五节

现代医学对艾灸的认识 第三章

艾灸材料 第一节

艾叶 第二节

艾绒 第三节

艾炷 第四节

艾条

第五节

艾叶的其它应用 第六节

其它灸材 第四章

艾灸器具 第一节

艾灸器及其发展 第二节

艾灸器的种类 第三节

艾灸器的选择

第五章

灸材器具选购与保存

(重要)第一节

艾绒的选购 第二节

艾条的选购 第三节

灸材保存

第六章

艾灸操作规范与流程

(重要)第一节

艾灸操作基础知识 第二节

艾灸的时间选择 第三节

灸前准备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艾灸的操作技巧 第五节

艾灸的操作要求 第六节

艾灸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

常用灸法种类和技巧

(重要)第一节

常用灸法的种类 第二节

艾炷灸法 第三节

艾条灸法 第四节

其它灸法 第五节

灸法中的补泻

第八章

艾灸适应证与禁忌证

(重要)第一节

适宜艾灸的疾病和人群 第二节

不适宜艾灸的疾病及人群

下篇

艾灸的临床应用

(识记、了解)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了解)第一节

阴阳五行理论 第二节

脏腑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神 第四节

致病因素 第五节

四诊与八纲 第六节

预防与治疗

第二章

经络和腧穴

(了解)第一节

经络学说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应用 第五节

腧穴总论 第六节

腧穴定位方法 第七节

艾灸取穴 第八节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三章

保健灸与配穴处方

(掌握)第一节

保健灸概况 第二节

保健灸的原则 第三节

常用保健穴位 第四节

常用保健灸法 第五节

不同人群常用保健灸法 第六节

节气灸

第四章

常见病灸疗法与配穴

(掌握)第五章

艾灸反应和应急处理

(掌握)第一节

灸感与感传 第二节

晕灸

第三节

灸疗中意外烫伤的处理 第六章

灸后调理与调养

(掌握)第一节

瘢痕灸的灸后处理 第二节

灸后的排病反应 第三节

灸后反应的应对 第四节

灸后调养

第二篇: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 艾灸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 艾灸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孙建华,王和生,糜中平,刘兰英,陆斌,夏晨,鲍超,彭拥军,耿昊,裴丽霞,周俊灵,李彦彩,吴晓亮,李浩,陈璐,甘可,郭慧。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艾灸方法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范,使日趋盛行的中医艾灸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艾灸是主要在人体相应部位施行相应灸法的一种治疗和养生方法,它是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并借助于现代医学理论知识,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艾灸同时也适合健康人群的保健。艾灸主要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作用。艾灸具有如下特点:1以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体现了脏腑经络理论在临证治疗中的应用。②艾灸疗法多样,疗效显著。③适应症广泛,但是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④辨病施法,辨证调治,有的放矢。

本《规范》的编写和发布,对于规范艾灸的概念及其操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适于广大针灸保健从业人员使用。

本《规范》审定组成员:沈同、许志仁、桑滨生、李俊德、王琦、孟庆云、郑守曾、徐荣谦、刘红旭、刘平。

王永炎、邓铁涛、颜德馨、余瀛鳌、张其成等专家对《规范》进行了审订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艾灸的术语和定义、作用和适应范围、注意事项、操作方法、禁忌症、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对各级各类医院及保健机构艾灸养生保健技术临床操作的规范管理,指导相关医师及保健人员正确使用传统中医艾灸方法。如个人自行进行灸疗保健,也可以此作为参照。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艾灸moxibustion

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 moxa-cone

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艾条 moxa-stick

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有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

直接灸 direct moxibustion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间接灸 indirect moxibustion

是相对于直接灸而言,即艾炷不直接接触穴位,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上某种药物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之为隔物灸。

晕灸 fainting during moxibustion

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作用和适应范围

3.1作用

3.1.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3.1.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

3.1.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3.1.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3.2适应范围

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注意事项

4.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

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4.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

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4.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5操作方法

5.1基本操作顺序

5.1.1体位选择

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5.1.2施灸顺序

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艾灶先小后大。

5.1.3施灸手法

施灸手法有补有泻,需根据辨证而定,虚者宜补,实者宜泻。

5.2常见操作方法

5.2.1温和灸

5.2.1.1操作步骤

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本《规范》中选穴与《砭石》规范合并使用)

对于局部知觉减退的受术者或小儿,施术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受术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5.2.1.2操作时间

每次灸10~15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2次,一般7~10次为一疗程。

5.2.1.3 适应症

主要用于腰腿痛、风寒湿痹、肘劳、漏肩风、面瘫、胃痛、腹痛、泄泻、咳嗽、哮喘、心悸、胎位不正等及其他多种慢性病患者的防治。还常用于保健灸。

5.2.2雀啄灸

5.2.2.1 操作步骤

取清艾条或药艾条一支,将艾条燃着端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

亦有以艾条靠近穴位灸至受术者感到灼烫提起为一壮,如此反复操作,每次灸3~7壮。不论何种操作,都以局部出现深红晕湿润或受术者恢复知觉为度。

5.2.2.2 操作时间

艾条灸10~15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5.2.2.3 适应症

主要用于感冒、急性疼痛、高血压病、慢性泄泻、网球肘、脱肛、前列腺炎患者的防治以及某些小儿急慢性病证等的预防保健。

5.2.3回旋灸

5.2.3.1 操作步骤

平面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作平行往复回旋施灸。

螺旋式回旋灸,即将灸条燃着端反复从离穴区或病灶最近处,由近及远呈螺旋式施灸。

5.2.3.2 操作时间

艾条灸每次灸20~30min ,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5.2.3.3 适应症

本法适于病损表浅而面积大者,如神经性皮炎、牛皮癣、股外侧皮神经炎、皮肤浅表溃疡、带状疱疹、褥疮患者的防治,对骨性关节炎及面神经炎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2.4齐灸

5.2.4.1 操作步骤

多艾条齐灸法:取艾条2~3 支,同时点燃一端。如为3支,右手拇、食指及中、无名指各挟持一支,左手拇、食指挟持一支。同时在所选的穴位及上下施灸约距1~2cm施灸。

单艾条施灸法:将单支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选定的穴位施灸,再在穴位循经路线上,每个穴位上下各1cm处再进行施灸。

5.2.4.2 操作时间

艾条灸每次灸10~15min ,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5.2.4.3 适应症

本法适用于风寒湿痹证,痿证患者的防治。

5.2.5实按灸

5.2.5.1 操作步骤

在施灸部位铺上棉纸10层左右或棉布5~7层。取雷火针二支,均点燃一端,将其中一支作为备用,另一支以握笔状执住艾条,正对穴位,紧按在棉纸或棉布上,稍留1~2s,使温热之气抵达皮肤,至病者觉烫不可忍,略提起药艾条,待热减后再次按压。

5.2.5.2 操作时间

艾条灸每次灸20~30min ,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5.2.5.3 适应症

本法适用于风寒湿痹、痿症、腹痛及泄泻等症患者的防治。

5.2.6温针灸

5.2.6.1 操作步骤

先取长度在 1.5寸(0.30×40mm)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

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长约2cm艾条,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

5.2.6.2 操作时间

每次灸20~30min ,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5.2.6.3 适应症

本法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可缓解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症。

5.2.7灯火灸

5.2.7.1 操作步骤

点穴:根据本疾病选定穴位后,用色笔作上记号。

燃火:取3~4cm长的灯心草将一段浸入油中,施术者点燃灯心草的上1/3处。爆淬:将燃火缓慢移向腧穴,停瞬间后,待火焰稍大,快速地接触穴位。

5.2.7.2 操作时间

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5.2.7.3 适应症

本法适用于各科病证,如头痛、胃痛、腰痛、痹证、疝气、外感、鼻衄的防治,对痄腮、疳积、惊厥、呃逆等更为常用。

6禁忌症

6.1禁灸部位

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6.2禁忌病证

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6.3禁忌体质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7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7.1不良反应

实施艾灸过程中可能出现胸闷、心慌、晕厥,皮肤瘙痒、刺痛、水疱等不良反应。

7.2处理措施

7.2.1根据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法

以受术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决定施灸量的多少。

若要选用化脓灸时,一定要征得受术者的同意,并在病历上记录、签字。

7.2.2晕灸现象处理

立即停止艾灸,让受术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松开领口,给与温白糖水(糖尿病者慎用)或温开水,闭目休息即可。对于猝倒神昏者,可以针刺水沟、十宣、中冲、涌泉、百会、气海、关元、太冲、合谷等穴以急救。

7.2.3水疱处理

施灸后皮肤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若艾火热力过强,施灸过重,皮肤易发生水疱。如果水疱较大用消毒针刺破后消毒,防止感染,数日内可痊愈,一月内局部可能留有色素沉着。

第三篇:中医养生课程论文

吉 林 农 业 科 技 学 院

课论 文年 级学 生学 授 课完 成

程 结 课 论 文

题 目: 论中医体质养生

专 业: 姓 名:

号: 教 师: 日 期: 2014年10月9日

论中医体质养生

论中医体质养生

学 生:

专 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指导教师:

摘 要

中医体质养生是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中医现代化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中医体质养生是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有效措施,让人们可以知道自己体质的缺陷是什么,明白自己的易感疾病,可以通过一系列养生方法对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质调养。中医体质养生可以做到未病先防,为人们带来了全面系统的针对自身体质进行调养的养生模式。中医体质养生让人们的强身益寿更加有效率、有成效。

关键词:养生;亚健康;中医体质养生;体质

论中医体质养生

目 录

摘要.................................................................................................................I 1 体质与养生.......................................................................................................1 1.1 体质.......................................................................................................1 1.2 养生.......................................................................................................1 2 中医体质养生...................................................................................................1 3 体质分类..........................................................................................................2 3.1 平和体质................................................................................................3 3.1.1 体质特征......................................................................................3 3.1.2 体质养生方法..............................................................................3 3.2 气虚体质................................................................................................3 3.2.1 体质特征......................................................................................3 3.2.2 体质养生方法..............................................................................3 3.3 阳虚体质................................................................................................4 3.3.1 体质特征......................................................................................4 3.3.2 体质养生方法..............................................................................4 3.4 阴虚体质................................................................................................4 3.4.1 体质特征......................................................................................4 3.4.2 体质养生方法..............................................................................4 3.5 痰湿体质................................................................................................5 3.5.1 体质特征......................................................................................5 3.5.2 体质养生方法..............................................................................5 3.6 湿热体质................................................................................................5 3.6.1 体质特征......................................................................................5 3.6.2 体质养生方法..............................................................................5 3.7 血瘀体质................................................................................................6 3.7.1 体质特征......................................................................................6 3.7.2 体质养生方法..............................................................................6 3.8 气郁体质................................................................................................6 3.8.1 体质特征......................................................................................6 3.8.2 体质养生方法..............................................................................6 3.9 特禀体质................................................................................................7 3.9.1 体质特征......................................................................................7 3.9.2 体质养生方法..............................................................................7 4 中医体质养生的意义........................................................................................7 结

论................................................................................................................9 参 考 文 献........................................................................................................10

论中医体质养生 体质与养生

1.1 体质

中医认为,所谓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个体差异。

《内经》里认为,体质的形成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先天禀赋与体质形成的关系上,认为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人自出生就存在着个体体质和人群体质特征的差异,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高有矮。在后天因素与人体体质形成的关系上,则认为自然环境、饮食结构与社会环境是体质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出,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质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1]。《内经》还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对相同致病因子的耐受性不同,某种体质的人易患某些病;感邪以后,因体质不同也会“为病各异”。因此,可以通过对不同体质的人施以不同的养生方法,从而纠正体质偏颇,阻断向疾病发展的趋势,加快身体康复。1.2 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动词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使之绵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体质养生

中医体质养生与预防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每个人的体质特征,进行合理的精神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护、形体锻炼,同时重视未病先防、–1–

论中医体质养生

既病防变、防治亚健康等措施,改善体质,强壮体魄,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目的[2]。

《内经》里对个体差异现象的认识,指出人在生长壮老的过程中,可以出现高矮、强弱、胖瘦、阴阳等方面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正是养生的出发点和依据。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质是由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秉自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先天的体质在后天元素的作用下会有变化。先天的禀赋和体质的形成上,父母的精的盈亏盛衰决定着着子代禀赋的强弱,所以每个人出生之时体质就有所差异,正如《灵枢·寿夭刚柔》中提到的:“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而后天因素,如饮食习惯、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体质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环境方面,不同地域的人群体质上会有差异。长期的饮食习惯也会影响群体体质,饮食习惯是形成地域人群间体质差异的重要原因[3]。

体质辨别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治病,而是通过辨别体质来进行相应的预防与养生。体质形成于先天,变化于后天的环境和条件。中医体质养生应该先辨别自身的体质类型,从而进行养生,调整体质,调整身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之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体质分类

体质分类是体质学说临床运用中的重要问题。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类研究,一般是从临床角度对体质作出分类。王琦教授之前的七分法认为,体质分: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后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课题组历经30余年研究,通过对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人可分为9种基本体质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2–

论中医体质养生

3.1平和体质 3.1.1 体质特征

平和体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给的,来自先天禀赋。平和体质主要表现为形神和谐。平和体质的人形体比较匀称,通常不会太高大,很少弯腰驼背,体重适中,且波动不大。平和体质的人通常食欲长期稳定、饮食规律、体重稳定、情绪平稳、代谢正常、皮肤光泽洁净、情绪稳定、性格平和[4]。平和体质的人,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比较强,自我康复能力强。3.1.2 体质养生方法

平和体质养生原则是不伤不扰,顺其自然。如果是平和体质,就不要盲目进补。

3.2 气虚体质 3.2.1 体质特征

气虚体质的人肺脏和脾脏功能相对较弱,气短少力,容易疲乏,自汗。气虚的人说话声低怯,呼吸气息清浅。肺气虚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脾气虚的人胃口不是很好,饭量小,容易腹胀[5]。3.2.2 体质养生方法

气虚体质的人养生原则是补脾、健脾。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黄豆、鸡肉、红枣等,少吃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等。气虚体质的人要起居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避免剧烈运动。可以做一些柔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并且要持之以恒。

–3–

论中医体质养生

3.3 阳虚体质 3.3.1 体质特征

阳虚体质的人上热下寒,常常怕冷,尤其是背部和腹部,一到冬天就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手脚发凉,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阳虚体质的人常见夜尿多,小便频,尿液清清白白,经常腹泻,头发稀疏不茂盛,有黑眼圈,口唇发黯,舌体胖大娇嫩[6]。3.3.2 体质养生方法

阳虚的人养生原则是忌食生冷食物,多吃温热食物。温热食物有:荔枝、樱桃、龙眼肉、红枣、板栗、核桃、山药、黄豆芽等。阳虚体质的人应保持安静,避免消沉;注意保暖,多动少煞;平和补阳,防止燥热。3.4 阴虚体质 3.4.1 体质特征

阴虚体质的人,体内少水,阴分不足,常出现不润燥涩、内热上火的现象,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阴虚的人多体形瘦长,性格外向、活泼,甚至有点急躁,容易内热上火,胃火旺,“五心烦热”,喜冷饮,大便干燥,眼睛、关节、皮肤干燥涩滞,口唇又红又干,情绪波动大[7]。3.4.2 体质养生方法

阴虚体质的养生原则是镇静安神。要多吃水果,少吃辛辣,适合吃枸杞子、冬瓜、丝瓜、苦瓜、黄瓜、生莲藕、银耳、百合等。阴虚体质的人还要注意生活工作有条不紊,居住环境宜安静,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在高温酷暑下工作,平时可以做些有氧运动。同时夏宜清凉,秋要养肺。

–4–

论中医体质养生

3.5 痰湿体质 3.5.1 体质特征

痰湿体质的人痰湿凝聚,常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口赫苔腻,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砧,胸闷,气短,心慌,痰多,苔腻。痰湿体质的人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8]。3.5.2 体质养生方法

痰湿体质的养生原则是健脾祛湿。脾为生痰之源,痰湿体质的养生最主要是保护脾、不伤脾。脾胃在后天承担着养育生命的作用。痰湿体质的人在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少吃肥肉及甜、砧、油腻食物。可多吃海带、冬瓜等。居住的环境宜干燥不宜潮湿,平时要多进行户外活动,要经常晒太阳。3.6 湿热体质 3.6.1 体质特征

湿热体质的人湿热内蕴,常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湿热体质的人的面部看起来会有一些不清洁的感觉,常常面色发黄、发暗、油腻;牙齿发黄,牙龈和口唇比较红;皮肤易生脓脓疱为主的痤疮;常口干、口苦、口臭;大便燥结或黏滞不爽,异味大难闻。湿热体质的人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他们急躁易怒,情绪上常紧张、压抑、焦虑[9]。3.6.2 体质养生方法

湿热体质的养生原则是疏肝利胆,清热祛湿。在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可以吃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吃羊肉、生姜、辣椒、烧烤等甘温滋腻、辛温助热的食物。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要注意不要熬夜和过于劳累,要有充足规律的睡眠。可做些高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等。

–5–

论中医体质养生

3.7 血瘀体质 3.7.1 体质特征

血瘀体质的人全身性的血脉不畅通,在气候寒冷、情绪不调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血脉瘀滞不畅,肤色晦暗,色素沉着,易出现疲斑,口唇暗淡,舌暗,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易感肥胖并发症,易消瘦,月经不调,抑郁症等。血瘀体质的人大多体形偏瘦,常表情呆板、面部肌肉不灵活,健忘,记忆力下降,常心烦易怒,不耐受寒邪[10]。

3.7.2 体质养生方法

血瘀体质的养生原则是疏肝活血。血瘀体质的人饮食上应多吃山碴、醋、玫瑰花、金橘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吃肥肉等滋腻之品,少喝酒。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少用电脑,以免气血不畅。对于血瘀体质的人,养生的关键季节是春季,要多做舒展侧体的动作,秋季不要“秋冻”,冬季要注意保暖。3.8 气郁体质 3.8.1 体质特征

气郁体质的人气机郁滞,常神情抑郁、忧虑脆弱、不高兴、生闷气。气郁体质瘦人偏多,面部发黄,没有光泽,舌淡红,苔薄白,常叹气,睡眠不好,月经不调,常大便干燥。气郁体质的人性格多内向,敏感多虑,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11]。3.8.2 体质养生方法

气郁体质的养生原则是疏肝理气,补益肝血。在饮食上应多吃黄花菜、海带、山碴、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气郁体质的人要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和群体性活动,要学会发泄,不能太敏感,不能总待在家里。睡前一定要避免饮茶、咖啡和可可等提神醒脑的饮料。春季一定要舒展形体,舒展自己的情绪。

–6–

论中医体质养生

3.9 特禀体质 3.9.1 体质特征

特禀体质的人先天失常,常存在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常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尊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容易引发宿疾[12]。3.9.2 体质养生方法

特禀体质的养生原则是益气固表。在饮食上要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多吃益气固表的食物,少吃荞麦、蚕豆、鹅肉、鲤鱼、虾、辣椒、咖啡等辛辣、腥擅发物或含致敏物质的食物。要保持室内清洁通风,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室外花粉较多时,要减少室外活动时间。不宜养宠物。要保持充足的睡眠,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天气寒冷时要注意防寒保暖。中医体质养生的意义

体质存在着可变性,王琦教授认为,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正常体质的人因为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压力的影响,正常体质可能转向不健康的体质。

当今社会,亚健康普遍存在。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使之恢复健康,将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负担重、长期高度紧张,极易造成人们心理和体力的透支,危害人们的健康。处于亚健康的人们此时就可以通过中医体质养生的方法,根据自身体质特点,通过调摄精神、平衡心态、生活调养、体育运动、药物治疗等向正常体质转化。中医体质养生是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有效措施,它让人们知道自己体质的缺陷是什么,明白自己的易感疾病,可以通过一系列养生方法对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质调养,做到未病先防,为人们带来了全面

–7–

论中医体质养生

系统的针对自身体质进行调养的养生模式。中医体质养生让人们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更加有效率、有成效。

–8–

论中医体质养生

结 论

中医养生认为,每个人的养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包括形神共养、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协调阴阳、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协调平衡是养生的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处在平衡点的时候,是人最健康的时候。中医体质养生是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中医现代化有着有力的推动。中医体质养生是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有效措施,让人们可以知道自己体质的缺陷是什么,明白自己的易感疾病,可以通过一系列养生方法对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质调养。中医体质养生可以做到未病先防,为人们带来了全面系统的针对自身体质进行调养的养生模式。中医体质养生让人们的强身益寿更加有效率、有成效。

–9–

论中医体质养生

参 考 文 献

[1] 许飞龙,符林春,岑玉文.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9):1997-1999.[2] 王琦,李英帅,刘铜华.《黄帝内经》的体质养生思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0):2199-2202.[3] 程伟,李兰,赵恒.《内经》体质养生理论与四象医学体质养生理论比较初探[J].中医药信息,2013,30(3):10-11.[4]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平和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5:8-9.[5]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气虚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7:10-11.[6]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阳虚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6:5-7.[7]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阴虚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10:7-9.[8]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痰湿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8:5-7.[9]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湿热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9:5-7.[10]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瘀血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11:5-7.[11]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气郁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12:5-7.[12] 钱会南,苏俊,王琦等.特禀体质特点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8,35(6):824-825.–10–

第四篇:参加艾灸养生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刘全军专业艾灸培训心得体会

跟刘全军老师学习艾灸的学员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艾灸学习学员的角色转换,谦虚、虔诚地接受培训的知识,学习氛围你追我赶、学习专注,大家都能静下心,全神贯注,认真的学习和记录,及时完成学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艾灸刘老师及其他老师的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特别想回到了学生时代,从新在来一次。一、五彩纷呈,讲解课程全面系统。

刘全军老师讲课就象是非常美味的盛宴,所有知识大餐都毫无保留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各位大师们把自己在学习和艾灸临床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刘老师的艾灸技术不愧为当代名师,对指导临床工作有较大帮助,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全国艾灸市场的现状,也对如何做好自己管理方法有了新的思路。做好艾灸临床工作,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能心存侥幸。一心助人。有大慈恻隐之心来帮助顾客。

二、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听大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艾灸课,心中十分佩服他们,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就像听课时孙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学习也是如此,要让读书学习已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虽然不能成为名家,但我可以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像专家一样投入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最后非常感谢刘全军艾灸的老师们教会我这么多的中医、艾灸、按摩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也因为有了这个平台,让我认识了更多和我一样有了创业想法志同道合的同仁们。我们一起加油,用艾灸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收获财富的同时也收获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让我们一起加油加油!!

第五篇:参加艾灸养生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本期刘全军艾灸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本期刘全军艾灸培训的学员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艾灸学习学员的角色转换,谦虚、虔诚地接受培训的知识,学习氛围你追我赶、学习专注,大家都能静下心,全神贯注,认真的学习和记录,及时完成学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艾灸刘老师及其他老师的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特别想回到了学生时代,从新在来一次。一、五彩纷呈,讲解课程全面系统。

刘老师和几位大师的讲座就象是非常美味的盛宴,所有知识大餐都毫无保留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各位大师们把自己在学习和艾灸临床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刘老师的艾灸技术不愧为当代名师,对指导临床工作有较大帮助,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全国艾灸市场的现状,也对如何做好自己管理方法有了新的思路。做好艾灸临床工作,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能心存侥幸。一心助人。有大慈恻隐之心来帮助顾客。

二、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听大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艾灸课,心中十分佩服他们,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就像听课时孙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学习也是如此,要让读书学习已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虽然不能成为名家,但我可以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像专家一样投入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最后非常感谢刘全军艾灸培训的老师教会我这么多的中医、艾灸、按摩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也因为有了这个平台,让我认识了更多和我一样有了创业想法志同道合的同仁们。我们一起加油,用艾灸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收获财富的同时也收获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让我们一起加油加油!!

下载中医艾灸养生基础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艾灸养生基础课程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营养养生课程培训大纲(5篇)

    营养养生美容自我保健课堂---之一 1、课程目的: 1、1、提升个人的保健意识及掌握保健的方法 1、2、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1、3、增强个人魅力 1、4、积累财富 2、课程内容: 2......

    教师继续教育——中医体质养生课程作业

    《中医体质养生》把人群分为八种不同的体质,逐一讲述每种体质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易感疾病,帮助人们认识自身是何种体质,并从饮食、生活起居、精神、药物、经络调养等方面告......

    中医养生标语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养生保健以不伤为本。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得神......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

    中医养生培训

    中医养生师全能班: 西安四维养生 (一)学时:两个月 (二)适用人群: 1.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最终能够成为专业养生师或咨询调理师并从业的人员; 2.看好养生行业并想投资开店却无基础的创......

    中医养生体会

    中医养生体会 文****医学院中医学(骨伤方向)摘要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是少数最值得珍视的瑰宝之一。而中医的养生就是中医赖以治未病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中医养生参考书

    参考书:中医基础知识方面 1. 中医基础理论,郭霞珍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内经知要》,明 李中梓,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伤寒质难,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陈苏生, 4. 中医学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