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州十三五建设6、7、8 、9、10号线
十三五期间,郑州开工建设6、7、8、9、10号线,居民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60%以上;郑州到省辖市坐高铁一小时搞定,到周边省会城市只需2小时……今天(29日),郑州市政府下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公布了这些好信息。
开工建设6、7、8、9、10 号线
居民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60%以上
郑州堵城的帽子有望通过公共交通摘去了。昨天,郑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郑州加快推进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地铁3、4、5号线,启动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开工建设6、7、8、9、10号线。
他介绍,郑州将完善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形成以城市轨道为骨干、快速公交为主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和公共自行车系统为补充,功能层次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将郑州建设成为发达的公交都市、地铁城市,居民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60%以上。
郑州地铁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规划
郑州地铁6号线
郑州地铁6号线,起始于贾峪镇站,终点至祥云大道站,线路全长45.8公里,全线共设车站27座,站间距为1.8公里,功能定位为郑州中心城骨干线。预计2016底开工建设,2020年底前通车运营。
郑州地铁7号线
郑州地铁7号线,起始于东赵站,终点至曲梁站,线路全长49.1公里,全线共设26座车站,站间距为2.0公里,功能定位为郑州中心城加密线。
郑州地铁8号线
郑州地铁8号线,起始于崔寨站,终点至中牟站,线路全长59.4公里,全线共设29座车站,站间距为1.9公里,功能定位为郑州中心城加密线。
郑州地铁9号线
郑州地铁9号线,起始于沟赵站,终点至港区会展城站。线路全长81.2公里,全线共设39座车站,平均站间距2.1公里,功能定位为东部新城加密线。
郑州地铁10号线
郑州地铁10号线,起始于上街机场站,终点至郑州火车站,线路全长43.5公里,全线共设24座车站,站间距为1.8公里,功能定位为郑州西部新城加密线。
郑州到省辖市坐高铁一小时搞定
到周边省会城市只需2小时
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郑州将加快建设“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和城际铁路网,力争“十三五”时期郑州至万州、郑州至济南、郑州至太原、郑州至合肥等快速铁路全部建成,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省辖市1小时和周边省会城市2小时的“高铁交通圈”。到2020年,全市新增高速铁路通车里程100公里,新增城际铁路通车里程120公里。
据介绍,郑州将建成机场至郑州南站、郑州南站至登封至洛阳城际铁路,规划建设郑州南站至许昌、郑州南站至开封、郑州至新乡等城际铁路。
第二篇:6、7、8、9、10课全
第六课:
一: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3.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
4.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离不开发展。
5.保持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
6.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
7.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
二:面对开放的国际形势,青少年应怎么做?
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
2.我国虽然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
3.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4.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它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基本路线:含义、制定依据、重要性、核心内容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制定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重要性: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主要特征?
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主要特征:就是不发达,表现为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均衡。教育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
第七课:
一:我国应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我国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赶超发达国家,关键靠创新,要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3.国家要重视科技创新,加快创新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 的差距。
4.进行教育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深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为什么要科技创新?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
3.要提高我国科技的整体水平,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在创新。
4.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5.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三:青少年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树立远大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学习生活中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勇于实践,积极参加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5.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或意义)
1.我国科技、教育事业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从整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3.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八课:
一:(P90)我国为什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
2.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了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社会、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4.实施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关系中华民族世代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二:(P98)实施可持续发展 青少年怎么做?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2.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3.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向有关部门提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合理意见。
5.及时劝阻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并与之做斗争。
三:(P92)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危害: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平衡,威海人们身体健康,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怎样做?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3.加大相关领域的立法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
4.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能环保意识。(5)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
一:民族精神的作用(意义)
历史作用:1.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现实作用:2.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的作用,对外具有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4.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国家怎么做?
1.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主心骨”。
2.必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3.必须充分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
4.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三:青少年怎样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1.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在学校各学科学习中,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阅读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读物,从中感悟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2.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亲身体验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3.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做起,从树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当代青年要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将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三.如何认识达到的小康: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应实施哪些重大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崛起战略
六.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1.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通向理想的必经之路,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什么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国内:
3.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国外:
4.西方敌对敌对势力遏制我国的发展
第三篇:十几减9、8、7、6说课稿
“十几减8、7、6”说课设计稿
一、背景分析:
“十几减9、8、7、6”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口算、20以内进位加法以及11至20各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为学生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加法,再安排减法,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探究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深刻的借鉴。十几减9、8、7、6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今后学习百以内数和万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20以内退位减法在学生计算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为后继教材的学习做好迁移准备。
关于教材:
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既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又能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先安排了十几减9,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现了算法多祥化,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接着安排了十几减8,学生根据十几减9的学习思路解决十几减8的问题。教材最后安排了十几减7、6,学生根据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尝试计算。教材在安排上层次清楚,体现了动手操作、探究算法,知识迁移、巩固算法,继续尝试、加深算法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和知识的运用迁移过程。
关于学生:
在学习十几减8、7、6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计算,并具有一定的速度和正确率,经历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法的探究过程,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算法的探究思路,能够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于退位减法,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应该能够利用学具、笔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探究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关于教法:
本课属于计算教学,在注重算理和算法的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的互动参与,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
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关于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所以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与喜悦。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提取、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8、7、6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8、7、6。
2、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够熟练的计算十几减8、7、6,并有一定的速度。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对比归纳能力等。
情感与态度: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等小组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10格方格纸、20个花生或相同数量的其他物品。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口算:9--4= 4+5= 3+4= 8--2= 2+7= 12—2= 10+7= 10—6= 14—4= 10+5= 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现。
2、凑数游戏:把下面个数凑成10。8 9 6 7 5
3、拆数游戏:把下面个数拆成10和几。14 15 12 17
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元旦联欢会要开始了,两个同学正在布置会场。课件演示:明明手里拿着13个气球,丽丽跑过来要用9个气球布置房间。
提问: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并列式,确定要研究的主题。
(这一部分的设计,目的在于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10的分与合,11至20各数的认识,熟练掌握各部分知识点,为学习新课做
好知识准备。这部分的情境设计,尊重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动手操作,探究13—9:
1、明确要探究的问题:13—9=
2、引导学生选择手中的学具小棒或者方格纸,同桌的两人或三人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研究算法。
3、学生反馈:
学生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个一个的减,即从13中数出9 个,还剩下4个,所以13—9=4。
学生可能出现的结果二:破十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结果三:先减3,再减6.学生可能出现的结果四:想加算减的方法,4+9=13,所以13—9=4。
学生可能出现的结果五:13—10=3,所以13—4=9.4、一一肯定学生的方法,并给与适当的评价,板书在黑板上。
5、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同桌 说一说。
(本部分以13-9为突破口,在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时,先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通过与同伴讨论交流的方法探索出十几减9的方法。然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在汇报交
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3-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再次尝试,研究15—8
1、情境介绍:联欢会上一共准备了15个节目,其中8个是高年级学生准备的,其余的是低中年级学生准备的。低中年级准备了多少个节目?
2、寻找数学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15—8=。
3、启发引导:13—9我们总结了那么多的方法,那么15—8我们可以怎样算呢?
4、根据以上的学习经验,运用你的或其他同学的方法,仍然可以利用学具小组试着解决15—8=
5、反馈:说说你用的是哪种方法,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教师板书。
6、比较方法,再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
7、小结:
(这部分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13—9的基础上,根据13—9的研究经验,利用13—9的研究方法,解决15—8的问题。本部分仍以具体的情境引入要研究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迁移,尝试计算
1、独立完成解决13—7= 11—6=,有困难的同学仍可以用
学具摆一摆。
2、个别回答,教师板书得数,并让学生说说算法。(本部分大胆放手,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
(三)课堂小结,加深印象。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课题:十几减9、8、7、6。
提问: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十几减9、8、7、6的算法,同学们能够运用学具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算法,最后研究出了“以加算减”、“破十法”、“先减零头”、“利用熟悉的算式进行计算”等方法,同学们不仅会研究而且会运用,为今后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内容,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整理的过程,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趣味练习,巩固算法。
情境介绍:联欢会结束了,游艺活动开始了,你们愿意参加吗?
1、圈一圈,算一算。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圈一圈,算一算,把得数写在方格里。(本练习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圈、动脑想、动嘴说的过程,巩固学生对减法的算法的理解和运用掌握。)
2、数学接力算。
14—8= 12—9= 11—7= 13—6= 16—7= 15—8= 17—9= 16—8=(此练习可以指名做、也可以按行做,每生一道,以接力的形式,说说计算过程,使学生对算法的掌握达到熟练程度,同时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趣味性。)
3、算一算,找规律。
11分别减9、8、7、6,12分别减6、7、8、9。
(此次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当减数从大到小变化时,差会从小到大变化的规律,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
4、插蜡烛,点灯笼。
(整个练习设计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观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篇:6 、7、8教案
梦圆飞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按自然段读课文。(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3)教师给予解答。(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总结课文,质疑问难。
2、课堂表演,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吸收消化,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一、师生总结
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
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片段: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O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vyYo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hx$(M
生:10、9、8、7、6、5、4、3、2、1 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I 生:重重的敲打。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
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四、练习布置
1、练习册。
2、课后练习3、4题。板书设计 6.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小结
四、指导生字
1.观察生字,分析字形。2,描红。临写。
3、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作业
选用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生命存在(谜)
8.神奇的克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克隆技术。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
8。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
诱人前景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学科认识6、7、8、9教案
一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5单元 课题:认识6—9(1)第7教时 总第11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数出数量量6—9的物体的个数,理解6、7、8、9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这些数。
2.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学法指导,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3.让学生体会到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并书写每个数,体会数与日常生产的密切联系。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与6、7、8、9有关的资料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出示主题情境图)
教师引导:小朋友,我们玩过套圈旅游吗?体育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大家在玩套圈旅游呢?看了这幅图,你能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问:(1)图上有多少个小朋友?(2)每个小朋友可以投多少个圈?(3)场上有多少只小鹿桩子?……
二、探究交流 1.认识“6”
(1)师引导:图上有多少个朋友?
(2)你能用图片表示出6吗?介绍几种不同摆法。(3)6像什么?谁会写这个数。
可先让学生尝试写,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结合在田字格中写数学6,并讲解6的写法,学生在书中的田字格上描摹独立写等。
(4)生活中,你们常常能发现6这个数,看,第一排一共有6个小朋友,你能用“6”说一句话吗?
2.自主学习7、8、9 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认识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6,那么运用这一方法,我们还可以认识更多的数吗?
(1)比6大1是几?(2)你能用圆片表示7吗?
学生摆好以后,让他们同桌之间交流摆法
(3)7像什么?怎么写的?(师示范并指导写法)(4)数字“
8、9”同7(5)谁能用7、8、9这些数说一句话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口手一致的数一数,再在“日”字格里写出数,然后读一读。2.完成想想做做第二题 学生读数后,独立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后面的数只要再涂一个圆就可以了? 通过交流,学生士进一步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互查
四、课堂总结
1.小朋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布置口头作业:书写6、7、8、9这四个数,每数五遍
3.实践活动: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6、7、8、9这些数
4、拓展思考: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再和你的同伴说你的理由,你有几种方法?4 5 6 7 9
一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5单元 课题:认识6—9(2)第8教时 总第12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2.在认识和理解6~9后,进一步感受几个和第几个不同含义。体会数的顺序。3.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6~9的大小。熟练符号的用法和写法。4.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教学程序:
一、知识再现
谈话:小朋友已经通过学习认识了不少的数字宝宝,哪个小朋友来说说,你已经与哪些数字宝宝交了朋友?共同回忆。
二、基本练习
1、师:引导学生拿出尺子,认真观察。(1)在尺上有哪些学过的数,你能发现什么?(2)5离8近一些还是1近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也能想个这样的问题考考你的同桌吗?
2、师:数字宝宝从尺上走下来,自己排起了队,可是离开了尺子,有几个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小朋友能帮帮忙,把他们排进空位吗?(出示书上22页第4题)(1)小朋友独立填一填,再交流:你是怎样知道该填几的?
(2)上面的数比8小的有哪几个?在哪里?比7大的呢?比6大的呢?比6小的呢?(3)看着直线上的数,请小朋友按顺序读一读。既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读一读。(4)师:小朋友读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三、综合练习
师:小朋友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为了奖励大家,小马拉来了一车的水果(出示22页第6题)
1.你能说说都有哪些水果?一共有几个? 2.在书22页第6题,小朋友独立填写。
3.交流:菠萝前面的水果有哪些,数一数。苹果后面的水果有哪些,数一数。4.师:小朋友你能比一比老师这里苹果和梨的数量吗?出示书23页第8题。独立填一填。
交流:为什么这么填?你是怎么比出来的?(体会一一对应)师:苹果比梨多,也就是9比5多,可以写成9>5。5.小朋友可以用“>”、“<”号来填一填书上的第7题吗? 6.写数练习书23页第9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