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共5篇)

时间:2019-05-15 03:5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

第一篇: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

历史罗如是说: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引发了欧洲轰轰烈烈地宗教改革,新教诞生。知识链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背景政治: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德国是教皇的奶牛”;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要求改革教会;导火线(直接原因):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2.时间地点:公元16世纪,开始于德国,发展到欧洲。3.开始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①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得救,而不是靠善行来赎罪。②认为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④还认为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4.主要思想:⑴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信仰得救)⑵人人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与对话(《圣经》的平民化与普及化)。⑶《圣经》代表着理性与思想自由。5.实质:用资产阶级神学取代封建神学,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6.历史影响:⑴引发了德国和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⑵形成了新的基督教分支——路德教;⑶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⑷它使西欧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7.宗教改革的意义

宗教改革运动是反对天主教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了欧洲历史的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马丁·路德的教在德国北部和中部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削弱了教会对人们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控制,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西欧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想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学以致用:

一、选择题1.(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2.(2015·安徽文综·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3.(2014·淄博质量抽测)]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马丁·路德这段话旨在A.否定行为的重要性B.肯定信仰的权威C.抨击教皇和教会D.强调“道”的重要性4.(2014·济宁检测)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A.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5.(2012·广东文综卷·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6.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7.“1525年7月23日,这位不受法律保护的僧侣娶了逃亡的修女。婚礼……不在教堂,而是在路德的住所举行。……路德结婚的消息……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这说明马丁·路德A.开始向现实世俗生活转变B.努力实践其“因教称义”的主张C.其行为严重背离了新教伦理D.坚持国家权力与罗马教会平等8.马丁·路德主张“君权神授”(君权直接来自于上帝),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这体现了马丁·路德A.否定教皇的权威B.思想出现了倒退C.主张教会高于国家D.与其因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

二、非选择题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41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克利斯坦《宗教改革》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 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8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 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守仁的基本主张,并概括其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给欧洲思想界带来了什么影响?(10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守仁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6分)3.(2012年福建省质检)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6分)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9分)

4.(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三模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材料二

路德只是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教皇的奴役制,因此新教只是自然科学一时的貌合神离的同路人。

(1)结合所学简述欧洲宗教改革中“世俗主义”的主要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分析为什么说新教与自然科学是“貌合神离”?(4分)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宗教改革的认识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1.A

2.B

3.B

4.B

5.C

6.C

7.A

8.A1.(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2分)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术的应用。(5分)(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2分)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6分)2.(1)基本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发明本心(答“‘灵明’即是本心,是良知”也可);致良知;知行合一等。(6分)地位: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2分)(2)观点:“上帝之语”(或真理)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答“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也可);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对话;《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任答其中3点即可得6分)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4分)(3)相似之处:强调人的信仰的自由;敢于挑战正统(或具有叛逆的思想),敢于批判权威;促使社会的主流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可笼统回答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6分)3.(1)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

(6分。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3分)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6分。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三点即可)4.(1)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圣经》是信仰唯一根据、神甫娶妻,否定教会神学说教;加尔文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英国《至尊法案》建立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答出两点即可)(4分)

(2)原因:“貌合”:宗教改革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解放人的思想,反映了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4分)

“神离”:新教的信仰与教条实质上是设立了新的思想权威和精神枷锁,与科学自由、理性精神背道而驰。

不同:材料一肯定了宗教改革在推动西方近代化的作用;材料二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改革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2分)如需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参加高考,或喜欢历史罗,可扫描下列二维码。

第二篇: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

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迎65周年华诞

2014年10月1日,新中国将迎来65周年华诞。从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放怀,到“嫦娥”奔月、蛟龙潜海……新中国的65年,是一幅中华民族梦想实现的画卷。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10多个领域的改革任务将陆续启动,措施务实给力。新的一年里,人们期待,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新荣光。

【考点:新中国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

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60年风雨历程,从“豆选法”到城乡选举“同票同权”,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增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自信,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考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我是实事求是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78年12月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中国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邓小平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考点:民生问题、民本思想】

第三次经济普查启动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启动入户登记工作,约300万名普查人员将努力摸清全国1000多万个单位、约6000万名个体经营户的基本情况。经济普查,大到宏观调控,小到柴米油盐,它不仅利于“国计”,更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帮助百姓科学、理性地做出就业、消费、投资选择。五年一度的经济普查将让国家更清晰地了解二、三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考点:列强侵华、新中国外交】

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

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此前再度参拜靖国神社,又一次翻开历史的伤口。面对中日关系,中国向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共同维护历史正义和两国关系。四邻安则自家兴。家如此,国亦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与世界合作共赢,2014年的中国外交将会更加异彩纷呈。

【考点:中国科技成就】

“蛟龙”将首度探底印度洋 “上天入海”期待新“传奇”

2014年,“蛟龙”号将首次探底印度洋,嫦娥四号或将承担新的“登月”使命。“上天入海”已从美丽的神话走进现实,一次次的成功带给国人无限自豪。嫦娥三号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蛟龙”号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五个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之一。人们期待,科技工作者们书写更多新的“传奇”。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推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亮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已有体现。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将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这些改革举措旨在从根本

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保证公平公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考时代,令公众满怀期待。

【考点: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网络实名集中亮相 多项登记制影响几何

2014年,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和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将出台并实施。尽管不动产登记制度本身算不上典型的房地产调控,但无论是调控影响,还是反腐预期,民众都有所期待。不动产登记制度,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做的就是如何确保有效实施。而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将对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恶意留言等形成威慑。网络实名登记,注册才能发声,消除“网络暴力”,虚拟网络亦有清晰的法律边界。

第三篇: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回顾

人文精神

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尊重文明多样性 1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2雅典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利弊(1)利

①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②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2)弊

①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

②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3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4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1)文明拓展方式

①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②罗马: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2)国家形式

①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独立自治。②罗马:统一集权制。(3)政体和统治方式

①希腊:君主制—贵族集体统治—公民全体集体统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②罗马: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君主专制,没有发展为民主制度。

(4)政治文明贡献:①希腊:民主政治。②罗马:法律。

团结精神、合作精神

1.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2国共关系: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高频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答题术语】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4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高频考点5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答题术语】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高频考点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答题术语】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高频考点7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答题术语】

(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高频考点8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高频考点9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南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人内地。领土主权进 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3)《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 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丰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频考点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答题术语】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6)1 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l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高频考点1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 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3)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高频考点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题术语】

(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3)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5)报刊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6)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l”号。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高频考点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答题术语】

(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高频考点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答题术语】

(1)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3)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l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在建国后成立。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人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5)“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高频考点1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答题术语】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频考点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题术语】(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全面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

(3)1978年十一届一中全会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频考点19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答题术语】

(1)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3)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4)《十一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5)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6)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高频考点20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答题术语】

(1)起源: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升华。(2)复兴: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3)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理性,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社会,人要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就要反对专制和神学。这种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高频考点21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答题术语】

(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 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 7 8 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一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 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高频考点2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答题术语】(1)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 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2)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巴黎公社是在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反动资产阶级政府的基础上,通过普选建立起来的新型政权。(4)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5)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高频考点23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答题术语】

(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荷兰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 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 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4)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高频考点24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题术语】

(1)1 7 6 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 革命的序幕。

(2)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 定程度的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 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高频考点25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 【答题术语】

(1)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2)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破解了生命的起源问题,否定了宗教的创世说。

(3)技术革命:经过二次科技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高频考点26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成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高频考点27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题术语】

(1)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由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的转变。

(2)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一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高频考点2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题术语】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中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3)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其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方向性错误而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高频考点29 当今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答题术语】

(1)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苏两极相互对峙,“冷战“局面出现。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高频考点30: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答题术语】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欧盟——一体制化,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北美自由贸易区——半体制化,无协调性组织机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

(5)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6)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机遇,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第四篇: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梳理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梳理

06年历史热点专题梳理(一)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确立原因: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②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丧失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②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原因: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②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必横财。

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06年历史热点专题梳理(二)

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④三大进步潮流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相位而生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①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附:

列举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三种经济思想,简要指出它们的核心内容,实践措施,并分析它们兴衰的原因。

1、重商主义※

2、自由主义

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兴衰原因: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了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3、凯恩斯主义

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兴衰原因: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五篇:2008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题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2008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题

“三农”问题

1、(15分)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部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比较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

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材料

三、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2006年12月25日

回答:

⑴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6分)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2分)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2分)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2分)

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9分)

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8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我国现在已取消农业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国和前苏联的工业化的资金支持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农业的高积累支持工业发展更是不可避免。结合史实说明前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过渡时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在这期间前苏联出现了哪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1)苏联在建国初期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

(2)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经济的破坏性特别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过分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操之过急。

(3)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3、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2分)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5分)新乐园:人民公社。(1分)

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出,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4分)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雇了农村生产力,(2分)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1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4分)(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4分)(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2分)答案要点:

(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4分)

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1分)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分)

(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2分)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2分)

(4)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2分,答到两点即可)

5、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参考答案:①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

④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根据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两次会议的正确决策在贯彻过程中的不同结果及其主要原因。

(1)“八大”背景:①借鉴苏联教训,总结了“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②三大改造完成,国家经济结构和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已颁布,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全国人民面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

(2)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①长期的“左”的错误和十年浩劫,全国经济陷入困境,必须尽快改革。②文革虽已结束,但“左”的思想政策仍在继续推行,必须拨乱反正。③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禁锢开始被冲破。

(3)不同结果:“八大”的正确决策很快被从理论上修改,“左”倾错误随之迅猛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得以全面落实,并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4)主要原因:①五六十年代,中共党内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十分严重,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能够推行;八九十年代,中共吸取教训,纠正错误,重新确立正确思想路线。②新中国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提高了全国人民辨别是非的能力。③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阔了党和人民的眼界,坚定了以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念。

下载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长效):改革开放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改革开放热点资料类型:长期热点(特约稿件)热点资料作者: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胡佳伟一.时事热点材料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2009年7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中......

    2010高考历史热点:乌鲁木齐暴力事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010高考历史热点:乌鲁木齐暴力事件 一、时事热点材料 2009年7月5日晚上,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此次事件中,乌鲁木齐......

    2011高考历史热点:胡锦涛访美

    胡锦涛访美 【背景资料】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1年1月19日在白宫南草坪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在欢迎仪式上致辞时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

    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九5篇范文

    时事热点专题九: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我国2009年自主创......

    2018年高考历史学术热点及高考预测

    2018年高考历史学术热点及高考预测 热点一:中国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话语体系的创新 热点介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09年高考历史热点八_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09年高考历史热点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2010年高考时政热点与历史结合

    2010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2: 促进科学发展的党 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中办印发《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