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礼仪的涉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礼仪的涉入研究
摘 要:本文着眼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礼仪文化的涉入,介绍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研究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本文以中西交际中最重要的日常交际为切入点,集中探究了中西礼仪文化中日常交际的异同,深入分析了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H中差异的形成原因,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对这种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避免因为礼仪不同而产生误解,使学生在礼仪文化中学习大学英语,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礼仪;文化
一、引言
礼仪,作为人类之间交流的规则,起着尊重他人和畅通交流的作用。而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跨国交际不断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多,差异也越发明显,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
二、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原则的核心精神是要求男士在各种社交场合,在任何时候都要在行动上从各个方面尊重妇女、帮助妇女、照顾妇女和保护妇女。要是望文生义,把女士优先原则仅仅理解为女士先行,那就未免太狭隘了。西方社会为什么如此礼遇女士呢?这与欧美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法国社会学家让?赛尔说:“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妇女处于社交的中心,女性成为受宠的对象,这是其他文明没有的。”也就是说,基督教文明以圣母玛利亚为尊崇,将女性当作神话。即使西方国家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骑士精神大行其道,但骑士也是以保护女性为己任。而文艺复兴后,女性更是永恒美的象征。
在他们看来,讲究女士优先的原则,是男士培养精神文明和高雅风度的前提。至今还存在这种流行说法:“现代社会的礼貌,也是从尊重女性培养起来的。”从生理的角度上讲,女性为弱,需要男士们的保护。男士们多胸怀宽大,能够容忍女性。在尊重女性的同时,男士们完善了自己。世间男女各半,倘若男士们首先对女士以礼相待,反过来,女士们也会更加敬重男士,在互尊互敬中,男女互相修炼柔心善性,一个具有礼仪之风的社会就与我们同在了。
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是“男尊女卑”,女性在社会上没有太高的地位,在交际上更没有女士优先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翻身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男女平等载入宪法,女性的平等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但要彻底清除“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形成尊重女性、女士优先的礼仪,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尊重隐私
生活中,熟人在路上相遇,打招呼是应有的礼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是如此,但是打招呼的内容却不同。中国人打招呼常说:“吃了吗?”“刚下班啊!”“你上哪儿去?”,然而问别人的动向对欧美人来说是很失礼的。他们可能会愤怒地说:“我去哪儿是我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
在欧洲,重视个人秘密,尊重个人隐私权,这种尊重渗透到了社会交际中,除非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否则都应回避私密的话题。从社会学角度看,个人隐私得到尊重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拥有充分的人权,也是人类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
然而,由于文化价值和国情的不同,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的隐私权在与传统文化碰撞时,成为有些不被理解的东西。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使皇权形成了对每一个人的全面控制,这种控制由肉体深入到灵魂,形成了“忠贞坦白”的伦理道德。今天,虽然封建王朝早已被推翻,但是旧道德的巨大阴影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笼罩着现实生活。在改革开放和海外游客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所以我们必须更新全民族的传统观念,强化现代道德和人权意识。通过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外交往中做到尊重他人,避免失礼。
四、表露坦率
礼仪作为一种时空文化连续体,是一种由社会传递的、历时持久的文化形式,总是受到一定民族、地域、社会的人们的心理支配。这种心理决定了人们会一代一代地将祖先的礼仪遗传下去,而不是轻易放弃。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都会受到周围礼仪的熏陶,形成一种独特的、潜在的心理力量。在交际中,礼仪作为心灵品质和民族积淀的外化,在表达上有着许多不同。
具体说,西方人是外向型的,东方人是内向型。西方人为了利于交流,在表达自己意愿时简单明了。中国人在诉说心事时,更希望暗示而使对方理解,对于外向型的,他们习惯怎么想就怎么说。如果西方人不了解我们的含蓄,我们不理解西方人的坦率,那就会产生许多误解。比如,欧美等西方国家,把谦虚视为虚伪的代名词,而在中国我们常以自谦为美德,否则会被人认为狂妄。如果一个人在西方演讲时说自己英语讲得不好但他却能熟练地使用英语,西方人会认为他是一个装腔作势、口是心非的人。在中外交往,谦虚的确会招来一些误解。不久前,一位西方友人到中国书法家来求字,书法家精心写了条幅送给对方并谦虚地说:“献丑了,请原谅。”对方很不舒服,问道:“你为什么要把丑的字送给我呢?是不是看不起我?”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不管准备的是何等丰富的美味,照例客气一番:“今天的菜不好,但请大家要用饱。”
在我们看来,道歉并不意味着真正做错了,不过是一种谦虚的表示而已。比如在公众面前演讲时有些人常说:“我有些用词不当,当请大家谅解。”这在西方会遭到嗤笑:“为什么明知不行还在那瞎讲?”西方人在被赞扬时也和中国人不同。比如外国人夸我们英语讲得好时,我们一定会说:“不行,差得远呢!”听到这样回答,他会认为我们不实在。西方人对待赞扬往往表示感谢,以表示尊重,表示同意,有时还要补充些例子来证实你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你夸一位美国女士长得漂亮,她会说“谢谢!”,实受你的称赞,而不是说“哪里,哪里。”一位妇女称赞另一位妇女的服装漂亮,后者如果是中国人,她会说“不好看”,或者可能说“这是旧衣服改的”;如果是欧美人,她则说:“谢谢,真高兴你也喜欢这件衣眼。”
中国人在做客时,往往表示的很客气。习惯性地对主人的招待表示谢绝。“请喝水,随便吃些水果”“谢谢我不吃。”是真的不吃吗?这样的对话往往是客气,不想麻烦主人。因为中国传统认为,为他人着想就是一个好主人,反过来,为主人着想就是一个好客人。因此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主人劝吃劝喝,客人不吃不喝。正相反的是,西方人说不吃不喝是真的,他们不会客气,如果主人一再劝吃劝喝,不顾客人的承受能力的话,是极没有礼貌的。
在送礼时,中国人又要谦虚的说:“请收下这些薄礼。”而在西方人们并不会这样,因为它们的礼物是他们经过精挑细选认为最好的才送给别人,而且他??收到礼物往往会直接打开,并赞美一番。而中国人如果收到礼物马上打开,会被认为是重礼不重客,显得小气,会被人笑话。
欧美人在表达爱情时,常常选在公开场合,当着众人的面拥抱亲吻,并且直率地说:“我爱你。”中国人却不同,即使互相深爱着对方,也表达得十分含蓄、脉脉深情表达隐秘。在西方,不爱也表达的很直率,如果一个小伙约一个女生去吃饭看电影,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后,女生却不想继续联系,这时,男生会要求平分吃饭和电影的钱,这在中国看来是极不正常,因为那太栽面子,太丢份儿。
五、宗教色彩
西方礼仪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宗教色彩浓重。在西方,不仅信仰宗教的人数众多,而且宗教影响着社会生活,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宗教色彩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形成“三化”。一是宗教节日大众化。宗教节日是宗教礼仪活动的一种外化表现,它把纪念、崇拜和娱乐融为一体。活动内容主要是歌颂崇拜对象成道,纪念崇拜对象升天和降世。随着宗教节日经常化、民族化、生活化,大众已经离不开这些宗教节日。例如,圣诞节,它不仅是基督教里最隆重的节日,也是西方国家全民性的最重要节日。
圣诞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是纪念上帝耶稣降世和升天,歌颂其成道和传经事迹。罗马教会在公元354年宣布12月25日为耶稣诞辰纪念日,时至今日,圣诞节不仅是全世界基督教徒最隆重节日,也成为欧澳美西方各国最重要的全民性的节日。这一天全国放假休息,还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娱乐节目。西方还有复活节,也称耶稣复活瞻礼。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升天。因此基督教会规定每年3月份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3月1日至4月25日之间)为复活节。复活节期间,人们举行圣餐仪式、互赠彩蛋、圣烛游行等纪念活动,现在也成为西方各国的另一个重大节日。
二是宗教禁忌社会化。最普遍的禁忌是“13”。在西方,13是很不吉利的数字,因此,13人不能同坐一桌,楼层不能有13这个数字,飞机不在13日试飞。许多伟人也曾为13苦恼,罗斯福就为了避免火车在十三日启程,特地把时间改成了十四日的凌晨。西方人之所以不喜欢13,是来源于圣经的故事,耶稣被犹大出卖,同12个门徒进行了最后的晚餐。另外,星期五也被认为是不吉利。传说夏娃偷吃禁果正值十三日的星期五,这天,她和亚当被逐出了伊甸园。最后的晚餐也是星期五。因此,我们宴请西方客人时,不能选在十三日,不能邀请十三位客人,更不要选在十三日的星期五。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因子,积淀成西方人心灵深层的“13”恐惧症。因此,我国宴请西方客人不邀请13位客人,不选13日星期五。
此外,西方许多风俗也有着宗教情感,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往往会触犯别人。曾经有一位中国学者到一位法国老绅士的别墅去度周末。晚餐后,大家欣赏唱片。中国学者能吹一口生动有趣的口哨,在国内茶余饭后倍受欢迎。当晚,唱片响起后,他也像在中国一样吹起了口哨,没吹几声,老绅士就马上关掉了唱机,还没等中国学者明白,老绅士就带他绕别墅走了三圈,什么理由都没说冒着夜色就把他送回了城里。后来他才明白,传说,铁匠在打制钉死耶稣的铁钉时,周围群众吹口哨起哄,因此基督徒认为,天黑后到别人家做客吹口哨,会给别人招来邪气,只有绕着房子走三圈并把客人送走才能免遭厄运。
由此观之,尊重隐私、女士优先、宗教色彩、表露坦率组成了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说是了解浩如烟海的西方文化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黄奕,马琼.美国文化探奇[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第二篇: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一:研究的背景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的人民遵守着各自不同的礼仪。中国的礼仪,使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礼仪曾一直和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着资本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经济于文化的发展,讲究文明礼貌,注重礼仪礼节,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讲礼貌、懂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准和修养水平的体现,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败仗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之下依然熠熠生辉。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西方的礼仪和我国存在着诸多差异。在当前国际交往频繁的形式下,不论是国内接待外宾或出国访问旅游,不论是将要留学或常驻国外工作都有必要学习一下西方的礼仪。
礼仪、礼节、习俗是人类生活中带有规范作用的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礼仪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西方国家的礼仪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构成西方各国人民的社会生活要素,也越来越多流传到世界各地。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许多礼仪习俗于欧美国家有一定的相同性,共通性,当然也存在不少差异。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了解欧美国家的文明礼仪、熟悉他们的礼仪习俗,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遵守国际礼仪和确立的习惯做法,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
三:研究的时间安排
1.2008年10月,邀请老师就本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 2.2008年10—11月,到图书馆和网站查阅有关中习礼仪文化差别的资料,掌握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别;
3.2008年11—2009年2月,走访外教、涉外办事旅游人员、归国留学生及华侨,掌握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真实资料;
4.2009年3月,课题小组成员汇总资料,就其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撰写论报,与同学们分享研究成果,听取师生们的评议;
6.2009年5月,召开结题评议会。先课题组成员按总评项目进行自评,然后由老师为课题组成员和小组进行评价。
四:研究的内容
1.中西问候礼仪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在迎接远方来客时,我们通常都会道:“你一路上辛苦了!”来表示对人的安慰。可是,如果我们用 “I a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这一语法正确的中式英文去迎接西方国家的客人时,他们回觉得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他们使用的问候语是 “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这类令人愉快的语句。
这让我们明白: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当然,这种差别不单单只有这些。如果你问侯一个西方人说“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说“Where have you been?”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方式他会想你再打听他的私事,实在是太失礼了,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候理解成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ing”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通常会以“It is really a nice day.”
再者,如果你说“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他可能会认为你想邀请他与你共进晚餐。因此,和西方人相处时,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问候方式。并且,许多美国人认为问候时鞠躬是一种很失体面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大声地宣布“我不会向任何人鞠躬!”而在我国鞠躬则被视为一种尊重对方的问候方式。一般而言,它是我国人们相见时以行为代替语言向对方问候、致意的一种方式。称谓方面,在我国,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如你在向别人问好时,你可以说“Good afternoon,Mr.Belmont”或“Hi Mr.Belmont.”在西方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以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而这种现象,在我国是不会发生的。在西方,对所有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国家也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同时,在中西方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这些,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但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 日康复”等。
这些就是中西方问候礼仪方面的几个差异。
2中西就餐礼仪的不同
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就餐礼仪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首先是入坐的位置,在中国,主人应等客人到齐后再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而在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在我国,上菜的一般顺序是①汤②主食③餐酒 ④水果。西方是①菜和汤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点和咖啡。
餐具方面,我们常用的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人比较复杂,他们常用的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匙又分汤匙,茶匙等。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再者,中西方表示停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我国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在西方,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并且,在用餐的过程中,中西方也存在很多的细节差异。如:
1在入座的方法上:我国人们入座时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而在西方,人们都是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才可以坐下来。
2.餐巾:传统的中餐并没有餐巾。只是在用餐完毕时才用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洗一下便完了。在西餐中,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3.在餐具的使用方法上;我国人们一般用的都是筷子。首先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西方人一般使用的是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此外,中西方人的饭后习惯亦有不同。在西方,饭后极少使用牙签。如果于外国人一道就餐,你就要暂时摒弃这个习惯。且切记在餐桌上夸夸奇谈,尽量少说客套话。不要让你的客人看见或者猜到账单金额,绝不要讨论价格和对账单提出质疑。
3中西服饰礼仪的不同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感情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代替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好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要有运动的健美的素质。健美的形体是着装美的天然条件。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的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这是内外和谐统一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中西方服饰礼仪着重点即代表服饰
西方人重视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略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待变装饰是西装。
传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的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时,宜穿白色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此外,中西方在结婚是所穿的服饰也是有所不同的。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这是因为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中方新娘所穿的礼服上往往绣有凤的图案。
俗话讲,人是衣服,马是鞍。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品味的体现,更能成为人们彼此考虑的一个尺度。伟大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的教养、品味、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那么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现代人的重视。
4中西婚礼礼仪的差异
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也代表著两个家族的结合,因此不同的地方也有著其独特的结婚习俗。这里我们拿中西方的婚礼礼仪做比较。
西式婚礼是证婚人(牧师,神父或主持婚礼的长辈)走到婚礼台的正中位置,面对宾客站定下来.新郎与主伴郎走到证婚人的左手边(即宾客的右边),面对宾客站好,女傧相们站在左边,男傧相们站在右边.花童站在主伴娘的后面,戒童站在主伴郎的后面.婚礼进行曲奏响,新娘手捧鲜花,挽着父亲的手入场.在新教的婚礼上,新娘的父亲与女儿站在一起,牧师站在新人面前一两步的距离,询问:"是谁嫁出这位女子?“他的父亲把女儿的右手放在牧师的手上说:”是她的母亲和我.“然后父亲退到台阶下面前排左边的座位跟前,坐在自己妻子的旁边.牧师用右手举起新娘的手,再用左手举起新郎的手,并且非常庄重地将新娘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如果新娘既没有父亲,近亲中又没有男性长辈,她可以独自走上圣坛.在天主教的婚礼上,无需在神夫面前举行嫁女儿的仪式.当新娘走进圣坛时,新郎应上前迎接,并让新娘站在他的左边.此时,新娘的父亲收回自己的胳膊,新娘把右手伸给新郎,挎在他的左臂上.也可以手拉手或者肩并肩地站着,面向圣坛.证婚人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接受对方成为你的丈夫/妻子“,新人互相说完”我愿意“之后,宣读结婚誓言来表达他们相亲相爱,忠贞不渝的决心.接下来新人互相交换戒指,并说到:”这枚戒指象征我们两人的结合.“ 这时候,证婚人宣布新人的结合生效,并示意新郎亲吻新娘.之后证婚人示意新人转向宾客,并宣读:”女士们先生们,我荣幸地想你们介绍XX先生和夫人."新人在人们的起立鼓掌中,重新走过婚礼甬道,走出婚礼会场.婚宴开始前,新人还未入场之际,通常有一段鸡尾酒时间.在新人及全体来宾馆到达婚宴地点的时候,新郎,新娘,傧相和新人家长要站在会场入口迎宾.当所有来宾入座后,主持人宣布新人及家长入场,并依次介绍入场者的姓名和身份.顺序如下:新娘父母,新郎父母,伴娘和伴郎,主伴郎和住伴娘,最后是新婚夫妇入场,全场来宾起立鼓掌.在有席位的婚宴上,人们一入座,就应上第一道菜.在吃完餐未甜点和水果后才跳舞.如果在下午的婚礼后立即举行招待会,使晚宴向后推延,就应在晚宴前请大家跳舞.如果是自助餐形式的招待会,新郎和新娘在恢复了迎宾疲劳之后,就应开始跳舞.在新娘新郎跳第一支舞时,所有的宾客都应观看,喝彩。新娘的第二个舞伴是她的公公,然后是她的父亲。同时,新郎邀请他的岳母跳舞,然后请自己的母亲跳舞。接着是新郎的父亲邀请新郎的母亲跳舞。当新郎开始与伴娘们一起跳舞时,客人们也开始找舞伴跳舞。当然,所有的男宾们都应设法请新娘跳舞。宴会接近尾声时,新娘请来宾中的未婚女士集中在楼梯下面或其他适合的地方,新娘在走下一半楼梯时,将花束扔给她们,抢到花束的女孩被认为是下一个结婚的姑娘。为了表示没有偏袒,新娘在扔花时,要转过身,从肩头往后扔。然后,新娘在母亲和伴娘的陪同下回房间换旅行装。新郎也在伴郎的陪同下来到预先安排好的房间换装。双方的家人聚集在门口,欢送新婚夫妇启程。新人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上车离去,踏上蜜月旅程。而中式礼仪则是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要先进雁为礼,以此表达夫妇坚贞不移,琴瑟合鸣,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一人在最前边盛装骑马负责开路,然后依次是回避牌,吹鼓手,铡锣,缀灯,旌旗等,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器,也都排列在仪仗的行列里。新郎骑马或坐绿帏轿在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实威风凛凛,此时此地的新郎好比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 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都会有喜庆的意义.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张毡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挽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首先是坐帐,亦称“坐福”。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女人一头。还要撒喜果于帐中,称为“撒帐”,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花着生”。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从女家带拉的。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卺”酒,又称“交杯酒”。用一根红绳,两头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在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中举行的,然后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余宾客均坐陪座,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
5.中西宗教礼仪的不同
在现代社会里,宗教是一种不容忽略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出现的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现象。所谓宗教礼仪,在此是指宗教信仰者为对其崇拜的对象表示崇拜与恭敬所举行的各种例行的仪式、活动,以及宗教密切相关的禁忌与讲究。这里以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的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佛教和基督教作为论述对象。基督教:与基督教信仰者打交道时,不已对其尊敬的上帝、圣母、基督以及其他圣徒、圣事说长道短,不宜任意使用圣象与其宗教标志。对神职人员,一般不应表现不敬之意。“666”在基督徒眼里代表魔鬼撒旦,“13”与“星期五”也被其视为不祥的事物,所有的基督徒都会对其敬而远之,因此不应有意令对方接触它们。
有些教派的基督徒有守斋之习。守斋时,他们绝对不食肉、不饮酒。在一般情况下,基督徒不食用蛇、鳝、鳅、鲶等无鳞无鳍的水生动物。就餐前,基督徒多进行祈祷。非基督徒虽然不必照此办理,但也不宜在其前面抢先而食。在基督教的专项仪式上,讲究着装典雅,神态庄严,举止检点。教堂为基督的圣殿。它允许非基督徒进入参观,但禁止在其中打闹、喧哗,或者举止有碍其宗教活动。佛教:佛门弟子及其居所的具体称呼有别。凡出家者,男称为僧,女称为尼。凡不出家者,则一律称为居士。僧之居所称为“寺”,尼之居所称为“庵”,有时统称二者为寺庙。对所有出家者,一律禁止称呼其原有的姓名。故民间有“僧不言名,道不言寿”之说。普通的佛教信徒为了“广种福田”,通常应向寺庙、僧尼或别人主动赠送财物,此举叫做“布施”。
佛教的基本礼节为合十礼,基本的礼颂用语是“佛祖保佑”。佛教信徒拜佛时,讲究行顶礼,即所谓“五体投地”。对于佛祖、佛像、寺庙以及僧尼,佛教均要求其信徒毕恭毕敬。不准攀登、侮辱佛像。不准触摸、辱骂僧尼,不得于僧尼“平起平坐”。进入寺庙时,宜慢步轻声,不乱动,不乱讲,不乱拍照等。
当正当的佛教仪式进行时,不应对其任意阻挠或者蓄意加以扰乱。我国的佛教各流派多属于“北传佛教”。它的关键性讲究有二:信徒应遵守“五戒”。即规定起信徒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饮食上忌食“五荤”。即禁止其信徒食用葱、蒜、韭菜等几种气味刺鼻的菜蔬。有些教派,还规定其僧尼“过午不食”
了解宗教的礼仪,是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各国人民精神生活和日常习俗的一把钥匙,也是在交际活动中对游客尊重和友好的表现。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图书馆、网站等搜集关于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的资料; 2调查法:通过走访外教、涉外办事旅游人员、归国留学生及华侨,掌握中西礼仪文化差别的真实资料;
3讨论法:邀请语文教师、英语教师参与课题组讨论,实现材料与观点的交流与整合。
六.研究的成效
1.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粗略地了解了中西方礼仪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应尊重这些差异做到入乡随俗; 2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因为交际过程中的礼仪文化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体现着个人的品行修养;
3主观方面,我们了解了中西方在问候、待客、就餐、服饰及宗教方面的差异之后,对西方的文化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同时它让我们对西方的文化有了更深的兴趣,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七,研究后的困惑
1.中西方礼仪文化有无相似之处?
2.既然中西方礼仪文化存在这么多差异,那是否可以让他们融为一体,减少交际中中产生的摩擦呢?
3.西方礼仪文化对中国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影响产生的利弊。
4.在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前景
第三篇: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在中国,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性教育方面:在现实中,当电视上出现成人镜头时,家长往往以换台甚至遮住屏幕来回避孩子好奇的目光;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乃至导致的众多悲剧都充分说明这样一种教育的重要性不难看出,家长以及其他成人读者对儿童性教育读物的态度正说明了性教育存在的必要,儿童性教育并非已经完全做到位了,因为成人这种态度部分导致国内儿童性教育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进行的对异性朋友的友情问题的问卷调查中,只有4.3%的家长赞成自己的孩子交异性朋友,反对自己的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家长竟达95.7%。这一调查结果是令人痛心的。因为面对同一问题,可爱的子女则有近50%的人赞同与异性朋友交往。这些祀人忧天的父母们压根就认为青春期的异性友谊必然会导致早恋。一提起异性友谊就想到早恋,一想起早恋,便想起性过错和性犯罪,于是战战兢兢,谈恋色变,恨不得把男女同学们隔离在两个不同门的冰箱中,老死不相往来。一位重点中学高二的女生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大人们总是对这个话题如此敏感,我怀疑他们就是早恋过来的。也说明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在西方国家,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第四篇:中西方餐桌礼仪比
中西方餐桌礼仪比
人类的饮食文化与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方式密切相关。“吃什么”的问题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但“怎么吃”的问题如烹饪、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而我通过对《中西文化比》这门课程的学习,从中学习和了解到了:现在社会礼仪无处不在,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职场、商务礼仪之外,大部分人经常会忽略餐桌礼仪。其实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餐桌礼仪对你我都非常重要,它在中国人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西餐在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同时也让自己举手投足优雅于餐桌之间,所以对于这门课程的选修绝对是十分必要的。
通常说到餐桌礼仪这个话题时我们经常会联想到西餐礼仪的繁多步骤,忽略了中餐礼仪的重要性,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中国的餐桌礼仪自然也很全面的,只是在中西融合的今天,中餐礼仪慢慢被人淡化了。中餐的餐桌礼仪实际上同样是非常讲究的,而作为中国人我们首先就应该简单了解一下中餐的餐桌礼仪。
首先,中餐很讲究座位的排序。如果是家宴首先是老人先入座,而且要坐首座,一般以正中为上座(即首座),至于什么是首座和正中位置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待客当然是客人坐首座,而且最好左右要有陪客之人,方便招呼客人就餐。入座后不能先动筷子,要等长者和客人先起筷,你才能起筷,别看这点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有些人也许是性格太急或是饿得饥肠辘辘,看到美食当前就将礼仪放到一边,自顾自得大吃起来,让人甚是尴尬。
其次是喝酒。酒文化在中国太源远流长了,或许酒能拉近彼此距离,国人在待客过节时都会频频举杯。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千方百计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一定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但有时过分地劝酒,也是十分失礼的做法。
而敬酒更又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与不熟悉的人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避免出现尴尬局面。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要一定先给尊者、长者敬酒,这样才能让众人舒服。
很重要的还有一点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比如喝汤、吃面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些,不要发出“呼噜”声,会让人生厌的。假如打了喷嚏、肠鸣、咳嗽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类的话以示歉意。这些都是中国人经常犯得错误,所以你务必要注意,别让人以为你很没有礼貌,这些细节会很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礼仪也不尽相同。如有些地方过年的鱼是不能吃的,主要是取“年年有余”的好意头,而因为平时很少机会吃鱼,过年做了之后只是摆一下台面,所以你要慎重起筷。有些地方女人和小孩是不能入主席的;再有不准吃汤拌饭或胡乱挑菜等。说了这么多中餐礼仪,作为现代人知道西餐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大众课,在这里也需要简单的介绍一下,作为基本了解的礼仪知识。
1、西餐的餐具在就餐之前基本都被主人和侍应摆好了,只要遵循由外向内用即可。尽量不要发出餐刀刮碟子的尴尬声音;
2、西方人在就餐的时候很少说话,他们的聊天时间基本是饭后甜点的时候才会开始,许多人会边吃甜品边聊天,也有些边喝酒边聊,而且音量都很低。总之只要在就餐的时候尽量少说话,自然会变得很有教养。
3、中国人喝汤要求不要发出声音即可,西方人亦然。在喝汤的时候发出任何声响都是不礼貌的,你没看到西餐厅总是很安静吗?所以要好好使用汤羹,记住舀汤的时候要由里向外舀,不要像中国人是由外向里舀。吃鱼和吃骨头都有特殊要求的,要弄明白才好上手,否则会好难堪啊,总之记住一条不会用刀叉吃的东西,就暂且别先动手,静观形式,入乡随俗,大不了不吃这道菜嘛。
4、手机:在吃西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你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要给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出去听电话。这一条吃中餐的时候也适用,在用餐的时候听电话走到哪里都是让人唾弃的。
看过中西方就餐的礼仪有什么体会呢?是不是觉得中国礼仪更讲究人和人的秩序,这种礼仪是以中国伦理规则为基础的,形式化地去表现和演绎,突出地宣扬一种“人际”的理念;西方的餐桌礼仪更突出的表现于“人和工具”的和谐应用,相互融合,从这点看来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懂人情,而西方人也许更理性吧。
讲到吃的礼节,不同的国家或文化常存在着许多差异,亚洲人认为挺礼貌的举动,欧洲人见了可能感到很不文雅;中东国家餐桌上特殊的用餐礼仪,到了美国人的餐桌上使用起来就变成了粗鲁的动作了尽管有着许多不同,谨记下面的各国一些礼仪,免得出丑。在韩国和朝鲜吃饭时不能边谈边吃,并把此作为人人应遵守的礼节,如果随便出声,极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
埃及人在用饭时,也忌交谈,与韩国不同的是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出于对神的尊敬,如果不遵守就会被认为是对神的亵渎。在斯里兰卡则更进一步、吃喝都不能出声,其中包括喝汤、喝水时也不能出声,他们甚至把此当作一条严格的禁戒。缅甸人更奇,忌禁在用餐时吹口哨或用嘴吹食物,认为这样做会把财源吹跑。
在沙特阿拉伯、也门和阿曼等国家的餐桌上,热情的主人总是不让客人的酒杯空着。表示自己喝够了的唯一办法,是将杯子拿在手中,向两边微晃,这样主人就不再斟酒了。在保加利亚和尼泊尔,当主人请外来的客人喝饮料的时候,客人如果是点头,那就只好看人家喝。因为在这两个国家,习惯上点头是表示“不”,而摇头才表示“是”。
在英国、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对主人提供的饮料,客人以不过三杯为宜。到韩国人家做客则要注意不能喝第四杯饮料,不能吃第四碗饭,不能一次上四个菜肴。西欧则规定不能上第十三道菜肴,不能十三个人同桌共餐。
在印度和中东一些国家,吃饭和拿接食品,只能用右手,绝对不能用左手。因为一般左手是用来洗澡,上厕所的,不洁静,所以用左手拿接食品是不礼貌的。
在匈牙利规矩就更多,如宴会忌单数,尤忌13,打碎玻璃器具是凶兆,星期五是不吉祥的日子。
与英国人一起用餐,吃饭时就忌谈生意,他们是不会加以理睬的。相反,美国人则可边吃边谈,而且还会谈得很起劲,成功率也比较高。
餐桌上的规矩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欧美各国和地区之间,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以刀叉用法而言,有传统的英国式,也有大为轻便的美国式,还有用手抓着吃的印度绅士。但有的普遍通用的规矩就应注意,如果餐桌上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服务员从大盘中依次分给各人的菜盘上时,予以婉谢。一旦将菜接到自己的菜盘上之后,留着不吃,就不够礼貌,还犯了规矩。
在进餐期间,不要抽烟,要等到饭后喝咖啡时,可以抽烟,如有女性同席,应先问声:“可以抽烟吗?”征得同意后,才可抽烟。如邻座女士也要抽烟,应先给她点烟,自己不要先点烟,待有人点烟,自己再点。
在餐桌上祝酒,无论什么样的酒,从饮料到香槟酒等都可以用来祝酒,对别人祝酒如果自己不喝,这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假如你确实喝不下这杯烈性酒,可把酒杯端到嘴边做一个象征性的动作。
另外,餐桌上不要看别人吃东西,这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餐桌上还要注意一些规矩,如涉及个人私事,切忌问及。如年龄、工资收入、是否结婚、打扮、容貌及私生活等千万不要过问,以免犯规矩。如遇到棘手的问题,应沉着应付,态度要自然,大方。假如你陷入某种尴尬境地,需要保持冷静,要机智地使自己能顺利解围,不失尊严。
换个角度来看,西方的宴客形式,从正式到非正式,远远多于中国。大致说来,他们有以下八种宴请形式:有席位的宴请(seated dinners),自助餐(buffet dinners),正式午餐(luncheons),招待会(receptions),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ies),聚餐会(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野餐(picnics),茶会(tea parties)。
从传统习俗上说,中国人请客,不论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当然,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餐也会传到中国,但这些多是官方或单位出面组织的宴请形式,平民百姓还少有实行。
其次,中西在宴客的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否则,很难称的上是在请客。中国人宴客时重视饭菜本身起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在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食为首。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人,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识,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由于这一点,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在烹饪方面不但逊色于中国,也远不如法意等国。他们的传统饭菜比较单一乏味。但比较注重营养,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
中国和英语国家宴客习俗的差异还表现在宴请的礼仪上。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最后,我还要提到中西宴客方面的另一大差异,也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人们尽情的享受这美味佳肴。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西方人以饮食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通过中西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 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 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 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五篇: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第一张: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范慧建,my name is 潘文杰
Today we will introduce the difference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o you.第二张: This is Chinese table
第三张: This is western-style table 第四张:Let’s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table and western-style table.Chinese table is round and it has a meaning of reunion.Western-style table is square.It has a romantic feel 第五张:This is Chinese tableware.Chinese eat with chopsticks.第六张:This is Western-style tableware.第七张: The main of Chinese tableware
Chopsticks and spoon
Chopsticks are the main tableware of Chinese food.It should be held between the thumb(拇指)and fingers of the right hand
Spoon’s main function is scoop(舀取)the food.When you get the soup with spoon.Please be careful and don’t take full soup overflow
The main of western-style tableware
Fork
knife
goblet(高脚杯)
The fork is held in your left hand and the knife is held in your right.At first you hold down the food with a fork, then cut it into small piece with knife , and then fork it into your mouth.第八张:In china, people have dinner in a restaurant.They almost aren’t concerned about their clothes.In western countries, when they have dinner to restaurant.They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ir clothes.第九张: The arrangement for Chinese food seats(中餐席位的安排)
In the banquet(宴会), the guests of honor sit on the honored seats.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sit on the seats opposite to them.The other guests take the rest seats in order.(在宴会上相对重要的客人坐特定的座位上。男主人和女主人坐在他们的对面)第十张:Western countries seats arrangement(西餐席位安排)
The western banquets are used to using the long table.In normal situation which both 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attend, 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sit on the two ends of the table.The
guests of honored sit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ostess while the wife of the honored guest sit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ost.(男主人和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端,宴请的男的客人做在女主人的右手边,女的客人坐在她的左手边)
When they leave their seat, they should be left out from the seat.(从座位的左边走出离开)第十一张:The order of dishes in Chinese food(中餐的上菜顺寻)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manners, the meal usually begins with a set of at least four cold dishes, to be followed by the main courses of meat and vegetable dishes.And then the soup will be served, to be followed by dumplings or noodles or fruit.第十二张:The order of dishe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first dish of western is the first plate and also called appetizer(开胃菜).What’ more, the appetizer is of high quality.Second course was soup.The kinds of soup is a little but is high nutritional.The main course as the fourth western dishes,including beefsteak and vegetable.Western desserts are followed after the main course, such as ice cream, chees, fruit and so on.第十三张:中餐进餐礼仪during Chinese dinner :
Maintain your body straight
Your hands remain stationary 不动
Don’t make any talk with a mouthful 第十四张:西餐进餐礼仪
During western dinner,don’t stare at anyone
Don’t make any worse noise
When you are finished, place your knife and fork together with your fork on the left and knife on the right
第十五张:不同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