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西街基督教怀恩堂
新西街基督教怀恩堂、花市街基督教福音堂、泉南大街天主教圣母堂、翟村天主教圣心堂、双楼基督教堂 教堂是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座临时教堂,历经三十几年风雨侵蚀已不再坚固,在政府引导支持和帮助下,基督教徒自筹资金400万元,在原教堂东1000米位置,新建一所占地5亩,高43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质量、规模开发区一流的基督教堂。基督教新西街礼拜堂是我市中心区的一座大型基督教礼拜堂,同时也是市基督教两会驻地。位于邢台市新西街78号,建于1907年,曾于1982年全面维修。坐西朝东,呈正方形,长16米,宽15.5米,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能容纳500人。做光做盐
圣经上说“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太5:13-14)
就是告诫人们,做人要仁爱,就向这世界的”光“和”盐“一样,不可缺少。
基督徒和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关系,就要像盐一样和人和睦相处。如若不然,就“只好抛在外边,任人践踏罢了。”并要像光一样,给人光明,温暖,时刻帮助他人。
宏道中学
宣统三年(1911年)美籍基督教牧师创办。位于邢台市新西街东端,与教堂相邻。该校在1920年后曾一度试办农学院等,并附设有小学,学生可靠做工补助学费。1930年,改称宏道学道院。1941年,该校被日军解散,沙河人尹梦笔曾任教会小学校长。魏家庄教堂在魏家庄老十字街东段顶头路北吧。从上一辈人记事起就有这个建筑了,据说日本进中国时为了躲避日寇的屠杀不少人躲进了教堂免遭其祸。
教堂的建筑特色
教堂是基督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物。希腊文Kyriakon,原意为上帝的居所。在中国,天主教称天主堂,新教称礼拜堂。
早期建筑早期基督教会曾利用犹太教会堂或信徒家庭举行宗教聚会。4世纪初,基督教国教化后,才开始有专门的教堂。起初曾对异教神庙或宽敞的建筑物加以改建,同时模仿古罗马长方形大会堂形式建造基督教堂。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是罗马圣彼得教堂(建于4世纪20年代,1506年拆毁,在原址重建今圣彼得大堂),这种长方形大会堂式结构被认为是最完美的教堂建筑形式,其风格曾在东西方教会中流行数百年。其主体建筑为一长方形大厅,入口在西端,从入口沿水平轴向东延伸,大厅被两行柱子分隔成中殿和侧廊。中殿末端为一半圆形圣所,与入口遥遥相对,祭坛设于圣所前沿。外墙无窗,光线从中殿的天窗透入。中殿和侧廊之上为木架屋顶,半圆形圣所上为拱形圆顶。地面常为大理石拼花地板。在连拱柱廊和圣所上部,布满用小块彩色玻璃和大理石拼成的镶嵌画,内容有圣像、圣经故事等。罗马圣母大堂(建于432~440)保存了大量以圣经故事为题的古代镶嵌画。古罗马式教堂内部装饰华丽辉煌,与外部的质朴单调成明显对比。大厅的前面是封闭式的露天中庭,洗礼盆在中庭中央。
拜占廷式在拜占廷,这种建筑风格至查斯丁尼一世时有了明显改变。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堂的建筑格式即这一时代的典型,8世纪后,拜占廷教堂建筑由长方形发展为正方的希腊式十字架形(十字架的四臂等长)。俄罗斯正教会的教堂建筑仿自拜占廷,内部装饰则更为富丽堂皇。
古代教堂建筑除长方形会堂外,还出现过为数不多的中心式教堂。这种形式的教堂以垂直轴代替长方形会堂的水平轴,其平面呈圆、八角或希腊式十字架形,重心在建筑物中央,祭坛暴露在会众中间。其代表作有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勒教堂(建于526~547)。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数百年中,中、西欧文化发展缓慢,这一时期的教堂建筑保存下来的甚少,查理曼大帝在德国亚琛所建的,建筑风格仿拜占廷式的教堂(建于798~804)可为其代表。西班牙这一时期的教堂建筑则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罗马式11世纪欧洲经济复苏,教堂建筑进入一个新时期。尽管封建割据的局面使其风格出现多样化,但因其共同渊源而被总称为“罗马式建筑”。其特点是,教堂建筑空间宏大,宽阔的横厅和纵深的中殿使堂基呈纵长方的拉丁式十字架形。在建筑结构上运用厚实的石墙、圆形的穹窿、半圆形的拱券和层层叠叠的连拱柱廊。教堂的各个部分均可独立,自成单元,但又互相联结成一整体。意大利比萨大堂(始建于1063)可为代表。它继承了古罗马长方形会堂的形式,并且运用了传统的哥林多式圆柱,不设中庭,外墙用磨光的大理石贴面,逐层用修长纤巧的柱子和连拱装饰,使建筑物外部可与内部媲美。当时欧洲的主要教堂大都供奉有所谓圣徒遗物,因此改木屋架为石制拱券,以利防火,教堂的建筑与装饰也日趋奢华。如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用了大量宝石进行装饰。
哥特式12世纪后半叶至15世纪末,由法国开始,教堂建筑进入哥特式时期。当时欧洲封建势力削弱,修院盛行,教堂建筑形式渐趋一致,罗马式风格逐渐为哥特式所取代。哥特式教堂的特点是高耸,运用尖拱券、小尖塔、飞扶壁和修长的立柱,增加建筑物的高度,用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增添神圣感。这一时期的著名教堂有法国沙特大堂、巴黎圣母大堂、意大利米兰大堂、德国的科隆大堂、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等。
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堂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提倡古典文化形式,巍峨高耸的哥特式逐渐为仿古的希腊罗马形式所取代。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以及平的过梁重新出现。具有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教堂内部,圣坛和中殿不再截然分开,大厅面积扩大,座位增多,圣坛部分缩小为仅容一个祭坛的圣所。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教堂建筑为1506年在4世纪旧堂址上重建,1626年竣工的罗马圣彼得大堂。当时的遗筑大师和艺术大师勃拉芒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桑迦洛和贝尔尼尼等人都曾参加设计、施工。堂基呈拉丁式十字架形,长212米,宽137米,中殿高46米,圆顶直径42米,屋顶十字架顶尖离地137米,可容25000人。教堂前面的圣彼得广场为椭圆形,两侧有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为贝尔尼尼设计,建于1655~1667年。
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废除天主教的弥撒,简化崇拜仪式,主张信徒直接与上帝交通,尤其是归正宗,反对教堂中的神秘气氛。教堂内的圣像、圣画、雕塑和彩色玻璃等装饰均被摒弃,并取消圣坛。教堂建筑趋向简朴,一般为一长方形礼堂,不用柱廊间隔,空间扩大,以容纳更多的会众。新教注重讲道,讲台一般置于显著地位,且多面向会众,以缩短牧师与会众的距离。圣餐桌取代了祭坛,唱诗班的位置一般在会众的右首。1930年建成的纽约河滨教堂为美国最大的新教教堂之一。
另一方面,近代哥特式教堂又得到复兴,即新哥特式,如纽约的圣约翰大堂(1892年奠基),据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哥特式教堂,可容纳7000人。现代欧美各国采用现代化建筑艺术,应用新型的建筑材料,摆脱传统的格式,设计了多种新颖的教堂建筑。如英国利物浦的君王基督座堂(1967年建成),没有传统的高塔,顶为王冠状,下为一圆形教堂,祭坛在中央,为著名的中心式教堂。又如法国龙尚豪特圣母教堂(建于1950~1955),造型独特,光线由厚墙上形状各异的彩色玻璃窗透入室内,运用明暗对比,增加神秘气氛。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新独立国家的教会也建造了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教堂。
邢台基督教简史
(一)基督教在邢台的发展
1、基督教的传人与发展
1903年,基餐教始传入邢台。
义和团运动后,外国教会鉴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出现新趋向,主要表现为兴办学校,医院和文化慈善.事业,并以此扩大教会的影响,推动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在邢台的传教特点,反应了这一趋势。基督教北美长老会在北京的传教差会先派遣了怀、回两位牧师(名字不详)到邢合考察,又陆续派米道扬、詹森、冉崇真、柯疑翰等美箱收师来邢传教,分别主持各项教务活动。陆续修建了礼拜堂、医院、学校、图书馆等楼房10余栋,房舍200余间,传教活动与慈善事业同时开展。基督教在邢台的影响逐步扩大。
1906年福音医院首先建成,由韩国耘(美籍)任院长。需要说明一下的是,1987年10月出版的《邢台文史资料》第三辑“回忆邢台福音医院”一文中讲福音医院办于1917年。但据邢合基督教会长老杨俊杰老人回忆,她于1920年在教会贫儿院到工作时,曾见到福音医院门洞内有一匾额,上书“恩施普世”,落款为病者的姓名并书为宣统二年霞月吉日。可见在宣统二年(1910年)福音医院已建立,并有患者赠送匾额。据查有关资料,福音医院创办的时间为1906年。礼拜堂于1907年落成,由米道扬主持。1911年前后设立了宏道学堂,由柯疑翰、艾德兰分任男女学校校长。1913年吸收邢台教徒81人,成立了直隶顺德长老支会,即“邢台长老会”。1916年建立了德泽女医院,由陆三大夫(美籍)任院长。1918年美籍牧师甄乃思、甄开丝夫妇来邢,主持学校教务并兼布道事工。1922年邢台的中国籍教徒发展到210人。
“五四”运动前后,一些中国基督教徒开展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主张中国教会实现独立自主,摆脱外国差会控制,成立自立教会。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1923年邢台信徒发起教会应有中国信徒负责主持的活动,开始筹备自立事务01924年邢台长老会选举了第一位中国牧师刘顺道。1927年完成了邢台堂会的自立,聘请华人牧师刘顺道主持邢台堂会,其生活费由自立会供给。1927年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并成立了顺德区会(后改为邢台区会),第一任区会会正由邢台堂会牧师刘顺道充任。1930年聘请华人宋正义为中华基督教会邢台县堂会牧师,原邢台长老会所属的广宗、平乡、巨鹿、任县等分堂也先后开展了自立活动。1933年蓦本完成,一切会务概由各堂自理。当时的教会自立活动是很不彻底的,仅是邢台中华基督教会的各堂会捐献收入由中国信徒管理,堂会的牧师由中国人担任。而教会学校、医院、布道团等机构的开支仍由美国长老会的差会供给,由美国传教士掌握,并且当时整个教会与所属机构的实权也是由美国人控制的。
1932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是邢台基督教会最兴旺时期,由于日军侵华,人心慌恐,基督教会乘机大搞布道活动。1932年9月、当时颇有名气的伯特利环球布道团由上海北上先后到天津、北京、张家口进行奋兴布道。然后南下到保定、邢合等地召开奋兴布道大会。在邢台共开了七天。参加者除城关的教徒外,还有任县、辛店桥、平乡等地教徒。人数最多时达七、八百人。布道大会的主题宣扬“世界是苦海、耶稣是救生船。世界末日已到,将有大灾难,赶快仿仰耶稣,乘救生船奔向光明彼岸(天堂)。上救生船有条件,彻底奉献终身。接受圣灵能力去各处传播福音,教人 多结果子,否则不能进天堂”等等。由于伯特利布道团危言耸听,极富煽动性,听道受诱惑者颇多。每晚到台前立志献身者有二、三十人。布道大会后组成由这些献身者为骨干的布道团二十多个,每团八至十人,除一般教徒外还有男女两个宏道学道院的师生。各团利用星期天下午或业余时间分别赴四处布道,劝告一些非教徒接受福音。据当时的听道信徒回忆,奋兴布道会给听道者造成精神上的极度紧张状态,似乎当天夜里就要回天国,世上一切都完了,为了求得解脱而去四处传播福音。当时教会还制作了布道牌立于礼拜堂外,绘布道画于教堂外墙壁。印刷各种布道宣传品六万多份分送社会各界。并兴办家庭布道、监狱布道、市场布道、店铺布道。组织工、商、学、绅界查经班。还深入到康庄、大路、石头庄、北洋村、南盖宗、南陈村、北陈村、前楼下、后楼下、苏村、晋祠、母家场、张庄、张村、郭庄、淮家屯、西楼下、百泉、南小汪、铁楼、武村、太底、小石头庄,王先贤、王村、唐村、东汪、吴家庄、东市、六双楼、静庵、郝麻村、东大树、冀家村等三十多个村庄布道。在当时设立乡村礼拜处十余处。形成一个邢台基督教的传播高潮。每主日进教堂的人约四、五百人。礼拜堂内容不下时,有部分人站在窗外。1935年教徒增至600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华北,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10月进逼邢台,国民党驻邢部队与县政府文武官员弃城南逃。全城店铺关门,工厂停业,学生停课。大批居民携儿带女四处逃亡。当时邢台城关居民纷纷到基督教会内避难,人数最多时,妇女约300人,男人约200人左右,宏道学院的男女两校不能正式上课,教室宿舍皆为难民所居。并在露天搭起大棚,盘起大灶煮粥,每日两次对生活困难者施以救济。学校教职员都参加分饭。福音医院对贫苦者免费治疗。教会乘此机会把难民按文化程度组成学道班,教他们认字唱歌,听圣经故事或者教授圣经课程。难民在教会内先后避难十个月之久,时局稍见平稳后才各自回家。难民回家后在各街道组织了家庭聚会,每周一次。1939年春教会举行洗礼。要求参加受洗入教会的约100人。众难民为表示对教会的感激之心,联名送教会一匾额,上书“德政”二字,悬挂在礼拜堂南客厅。此举扩大了教会的影响,1940年基督教邢台堂会教徒发展到680人。
日本宪兵队为了打击美国教会势力,于1940年11月以“通八路军”的罪名抓走教会的长老、执事七人。美籍牧师甄乃思天天到宪兵队交涉要求放人,同时教会也设立了守望楼,在24小时内,轮流值班昼夜祈祷,前后约70天被捕的人全部放出,由于甄乃思牧师连日奔波,身体极度疲惫,再加上精神压力很大,于1941年4月5日病逝。
此后,教会事务由华人牧师宋正义主持。1941年1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美正式宣战。驻邢日军将教会各机构的美国人扣押,遣送到山东省潍坊看管,宏道学院停办,教职人员解散回家,福音医院由日本人接管。教会的教务活动与其他事务由中国牧师维持。基督教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差会感到时局危艰,于1942年4月6日将其在邢台所有的教会财产移交给邢台中华基督教会。同年9月16日在侵华日军的威逼下,教会被迫签署了无所让渡誓约书,将教会全部动产与不动产无价让渡于伪邢台县公署。
1945年邢台城解放。1946年12月反奸清算运动时,封闭了教堂,没收分配了教会财产。运动结束后,于1947年2月为照顾宗教信仰,退还了礼拜堂,教会开始恢复教务活动。
2、邢台基督教会的三自爱国运动与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吴耀宗先生倡导下,1950年7月基督教界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宜言,号者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拥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基督教各派发表《联合宣言》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号召全国基督教徒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加速实现中国教会的自治、自养、自传,邢台基督教徒热烈响应。1950年冬邢台基督教会开展革新运动。号召教会信徒在革新宣言上签名。1951年春,教会开展抗美援朝宣传,并募集物资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支援朝鲜人民。3月召开了本教区各堂代表革新学习会,成立了革新委员会,发表宣言,订立爱国公约,并声明响应三自革新运动,从此坚持不接受一切外来津贴,割断了与西方差会的关系。1953年2月重新整顿教会组织,并将教会的组织系统、人员编制、教会简章等呈报政府,申请登记备案。从此教会活动趋于正常。1954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建立,中华基督教会作为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加入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邢台基督教会也建立了相应的邢台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原中华基督教会邢台分会逐渐停止了活动。各堂会在三自爱国会的领导下进行各自的教务活动。1961年邢台基督教会从西阁外迁至花市街。“文革”中宗教活动被禁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督教的正常宗教活动受到保护,恢复了市区新西街东口的教堂和乡村活动点七处。1984年4月成立了第一届邢台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曲桂芝。成立了第一届邢台市基督教协会,会长:孟鹏飞牧师,副会长:邓德义。“两会”皆设委员9名。“两会”动员信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召开了“全市基督教信徒为四化服务座谈会”,对做出贡献的教徒进行了表彰。1988年5月,邢台市基督教信徒选出第二届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孟鹏飞牧师;主席:曲桂芝,副主席:刘爱文。第二届市基督教协会,会长:张尚勤;副会长:邓德义,两会委员各13人。
现全市基督教信徒1700余人。基督教界内部已发生巨大变化,信徒中爱国进步势力日益扩大。本市基督教界爱国人士中有2人担任市政协委员,有1人担任政协常委。曲桂枝当选为省政协委员和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杨德泽牧师当选为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孟鹏飞牧师当选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信徒中有2人考入南京金陵神学院,8人参加省基督教义培训班,现都已毕业归来。他们在本市宗教界中发挥了进步骨干作用。
(二)宗教信仰与派别
基督教在我国通常专指基督教新教,又称“耶稣教”。
基督教的信仰与天主教一样,组织、教规、活动也大体相似,但比天主教松弛,各教派互不隶属,各行其事。基督教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而不赞成强求一律,重视信徒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无须神甫作中介,不承认一些天主教徒传统教义是有《圣经》根据的。基督教内的职务比天主教简单,主要分牧师和传道员。收师可以结婚,该教一般只承认两种圣事,即圣餐礼和圣洗礼。圣事由牧师主持。
该教19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中国有大小教派七十多个,在邢台的教派有四个。
1、长老会
1903年传入邢台,是邢台基督教的主流派。由美国长老会的传教差会所创办,又称“美国长老会”。长老会是基督教归正宗教会,归正宗是基督教(即新教)的主要派别。因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为依据,又称加尔文宗。该宗派因其教政特点,亦称长老宗。
该宗在神学上强调“因信称义”,以为人因信仰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主张教会由信徒推选长老,与牧师共同治理教会。该宗极重视教规,并由长老监督执行。
在长老会里,其基层组织由地方堂会的会众组成。在堂会中设有牧师(负责讲道和施行圣礼)、教师(又称传道员专事教导)、长老(和牧师共同负责管理教会行政事务)、执事(负责堂会事务工作)。长老是由平信徒推选的平信徒领袖,掌握教会的权力,并委派牧师或选举牧师执行教务。长老和牧师组成堂会会议,由牧师任主席。若干实行长老制的地方堂会联合组成区会。
原邢台基督教长老会会址在邢台市西大街阁外(现新西街东端)。其隶属关系与名称沿革如下:
(1)1916年后:中华长老联合会一一直隶邢台长老会
(2)1927年后:中华基督教会一一河北省协会一一顺德区会、一邢台堂会(又称邢台中华基督教会)。
因邢台长老会于1927年完成堂会自立,所以又称“自立会”。
2、内地会
基督教内地会邢台教会系英国牧师纪振刚创办,传入时间略早于长老会。内地会系英美等国基督教对中国派遣传教士的差会组织,专门从事在中国内地传教活动,故名内地会,是一跨宗派的传教组织。内地会在邢台的传教范围主要是在邢台县西乡一带和沙河、内丘、临城和南和等县。1908年迁至西门里路北(今邢台地区卫生防疫站)。内地会的教堂于1934年重建,面积200平方米。纪振刚牧师主持邢台内地会教务从创办至“七•七事变”前约30年。1947年土改群运时将该会房产全部没收,该教会信徒即到长老会教堂做礼拜。现在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市基督教协会的领导下,已无教派之分。
3、小群派 1949年传入邢台,教徒极少,仅10余名,1958年被公开取缔。4.录恩派
又称“家庭会”,“七•七”事变后传人邢台,仅在邢台县西乡个别村有少量信徒。无本会的教堂,除家庭聚会外,大的宗教节日也是在邢台长老会教堂作礼拜。后衰落,现已无教派之区别。
4、贫儿院
创建于1920年前,地址在邢台南关东岳庙。1920年因天旱欠收,曾收容贫困儿童达500多名。后在福音医院附近又设立了一所贫儿分院。当时工作人员有杨俊杰等人。
5、外堂
意为对外讲道的布道处。地址在现花市街46号,原为妇女学道院。1933年真理女校与妇女学道院合并后,妇女学道院迁至真理女校校址,此处改为教会外堂,每逢集市日期讲道。
(四)邢台基督教会组织更迭表 1、1913年-1922年邢台长老会职员表
会正:米道杨(美籍)
会副:詹森(美籍)
福音医院院长:韩国耘(美籍)
德泽医院院长:陆三(美籍)
宏道中学校长:柯疑翰(美籍)甄乃思(美籍)
陶淑女校校长,艾德兰(美籍)2、1927年-1941年中华基督教会顺德区会与邢台堂会组织情况表
顺德区会职员:
会长。刘顺道
佐史:董珍生
美籍牧师:甄乃思 甄开丝 毕可复 翟芝瑞
邢台堂会收师:刘顺道 宋正义
教会附属机构职员:
宏道学道院长:甄乃思(美籍)
副院长:董珍生
真理妇女学道院院长:甄开丝(美籍)
光华小学校长:陈金儒
福音医院院长:恒琪(美籍)
副院长:刘瑞夫(美籍)张子泉
护士学校校长。恒者慈(美籍)
注:邢台基督教会当时虽称为自立教会,但实权由美籍牧师甄乃思等人掌握。甄乃思、甄开丝负责邢台堂会,毕可复、翟芝瑞负责东县各外堂传教事务。
大约在清朝末期,英国基督教内地会冀正刚牧师来到中国河北省顺德府(今邢台市)西门里居住,传讲了“天国福音”(即基督教)。后逐渐传到南和县。当时县城北门里郑老变首先受教。相继有:城北刘庄村刘生财(刘长老),张庄村张老其、大东韩阎老省(阎长老)、西辛寨黄老德、东辛寨李广心、李治国(二李是山西省洪洞县神学院毕业,回来帮助冀牧师做传道工作),南师村师纯绣,城南辛村解江河。
民国六年,邢台、南和一带遭受严重水灾,人民生活极端困难,这时,冀正刚牧师前往英国老家向本国内地会汇报了在他的传教地(邢台、南和)遭受了严重水灾,内地会负责人就向广大信徒说明了这一情况,因该教要求,凡教内的人都为兄弟姐妹之称,所以众信徒也乐意捐款救灾,作这项慈善工作,当款收齐后,就寄给了在邢台传道的冀正刚牧师。于是,冀牧师便放款救济。其办法是:谁报名信主就给谁二斗高粮,且不要代价。因南和距邢台较近,所以南和人到邢台报名的也较多,因此,南和基督教就从这时发展起来了。
当教徒增多后,恰遇南和城里十字街有人出卖庄宅,于是郑老变就到邢台和冀正刚商议;同意由有钱财信徒奉献一部分,剩下部分由冀正刚牧师补齐,这样就买下了这处庄宅,作为礼拜场所。后来又在当院盖起一座礼拜堂。东西六间,西头向南拐弯三间,共九间。讲台在西头,可容纳三至四百人。有满堂板凳。北边临街有六间北屋,礼堂北边有二间东屋、二间西屋,礼堂南边有三间东屋,三间南屋,总共二十五间,全是瓦房、砖墙。这就是南和基督教当时的全部教产。
南和县基督教原属英国差会,起名叫内地会。一切经费由英国差会供给。解放后,上海吴耀宗组织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南和教会也受其委员会领导,走三自道路。即:不靠外国经济援助,全部自立、自传、自养,爱国、爱教,荣神益人。从此,基督教摘掉了洋帽子,成为中国基督教。吴耀宗先生蒙召归天后,有丁光训主教接续。南和县基督教会原聚会点是几间报废危房,聚会时房顶上经常掉土,而且进堂的小巷只有1.2米宽,却有21米长,真可谓“窄门小路”,根本无法进车,进料,对翻新重建堂带来极大不便,再加上教会在居民区内,已无任何再扩大的可能,信仰生活也常常受到邻居的干涉,所以移地建堂的想法开始在弟史姐妹们的脑海中出现。
自1998年开始,圣灵在南和教会工作十分显明,每周聚会都有新信徒加添,而且有时是一家一家来决志信主。散会后信徒都不愿回家,留下继续交通,气氛十分热烈。培训班的收效也很大,弟兄姐妹中的青年越来越多,而且一对一对的信主夫妻也越来越多,教会从老年化变成了青年化,神已经开始了建堂的预备工作。
1999年9月13日,南和县基督教两会成立,使教会各项工作开始纳入正规,于是建堂一事又被重新提至议事日程上来,并且县两会又具体把这一工作落实到人,又将各聚会点的资金集中筹集起来共4万多元,加速了建堂的进程。同年对原聚会点房屋进行装修,圣诞节前使之焕然一新,这时聚会的人数由半屋子人达到满屋子人,比98年前圣徒人数翻了几番,感谢神!荣耀归于神!
2000年元月份,县两会又在原聚会点打了一些家具,改变了聚会和办公的条件,众圣徒也有了家的感觉。加上晚上经常有聚会,早起天天有晨更,得救人数不断加添,教会逐渐复兴起来。
在此期间,众弟兄姐妹分头行动,多次多方寻找合适的建堂地点,但都不尽人意。要么离城远,要么太偏僻,要么地价高,要么手续难办,以至几年来都无法购地建堂。后来有县前几位热心姊妹,提供了现在这个地方。虽然此地地势较低,但地价便宜,又在村外,而且城里信徒在这一片比较集中,建堂或服事都很方便,而且礼拜堂西面、北面、南面将来都要修路,从发展的眼光看,这块地比较适合。
但在和当地村干部谈购地建堂一事时,进展缓慢,一直无法定下来,于是这件事就搁下来了,弟兄姐妹仍在祷告求神显明自己的旨意。
2002年2月份,县两会又开始找县前大队谈这件事情,结果进展顺利,这件事很快被定下来,共是6户宅基地,加上一条小巷共1.94亩地。为购地共花费约2万元,并定二4月5日开始破土动工。在此之前我们接连进行了三期培训,为建造教堂预备了一批骨干力量,这都是神的安排,感谢神。
4月5号,天下大雨,但对建堂盼望已久的弟兄姊妹们仍兴高采烈地冒雨前来,约有50-60人,县前大队干部也冒雨给我们丈量土地,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在这期间我们得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县前大队的大力支持,众圣徒也迫切地祷告、慷慨地奉献,西屋很快建好。我们原来的盼望是只要能建起一个比以前稍大点而且不漏的房屋就可以了,这个愿望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
接着又开始建造北屋,因为财力十分充足,几天又建好了,连西屋带北屋一共才用了十天。弟兄姐妹们的奉献仍源源不断,于是又开始建大堂,先挖地基,当时人山人海,把整个地基都站满了。平地挖下去1.5米深,挖出的土将院子堆成了大山,十几天的功夫地下室就建起来了,楼板也盖上了,这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准备开始建大堂了,大家发了愁,找不到杆子,而且大家已经疲乏,又缺少好瓦工,大家一筹莫展,这时一弟兄自告奋勇,找来100多根竿子,问题得到了解决,然后发动全县瓦工在同一天赶到,突击几天想将大堂建起。正好郝桥教会派十几个垒墙好手,一气儿把大堂建起了,感谢神!现在回顾起来都觉得后怕,若重新开始按现在这个样式盖,恐惧根本不敢开工。
在建堂期间,近八十岁的长老,也好象返老还童,一溜儿小跑地推车,许多有病的人在这里干活时,病情减轻。大队支书也提供了一个办公做饭的场所,在首期工程中,大大方便了施工与吃饭。许多老姊妹忠心服侍,热得汗流胛背,甚至多次给大家包包子吃,大家常常几百人在一起,欢声笑语,主日时露天聚会,真是天堂般的生活。大家都奉献面粉、小麦,馒头、钱、物、木料、衣服、被褥、蔬菜……,几乎是需要什么就奉献什么,非常感人。
为了使弟兄姐妹不致因干活而忽略了灵性,我们甚至每天聚会、读经、讲道、作见证、祷告,使弟兄姐妹灵性得到供应。
除了本县尽心竭力外,周围各县象邢台、沙河、任县、巨鹿、清河、永年、成安,以及邢台市信徒、长老、牧师以及北京、张家口、石家庄、邯郸、无极、包头、呼和浩特、东北等地教会或信徒都给予不同的人力、物力或财力、灵力的支持,使我们建堂工作一直没有因资金缺乏而停工,几乎每次的奉献都是及时雨,这也说明了南和建堂是普世教会的事,而非只是南和信徒的事。建堂中瓦工、木工、电工、焊工、油漆工都是争分夺秒,热火朝天,不怕脏,不怕累,众圣徒无论男女老少,都天天来干活,许多从来不干活的人也学会了建筑,感谢神。
中间因麦收和秋收停工两次,共53天,实干312天,从4万多元开始建,一直花了24万元,全是神的恩典。按信徒人数来说,南和信徒并不多,只有两千多人,而且信徒中以姊妹为多数,老年人也占相当的比例,而且这些人在家中并不做主,加上南和经济相当落后,所以能奉献这么多钱,根本是不可能的,其实是五饼二鱼的重现,也即实际奉献并没有那么多,但放进奉献箱再取出时,就多了,从开始建堂从开始建堂,属灵的争战从未停止过,先是有人对建堂地址不满意,说不是神的旨意,后是拦阻圣徒奉献、干活并且制造谣言,在弟兄们多的聚会点上说三道四,迷惑人心,使一些圣徒被蒙蔽,未来参与建堂工作。尽管如此,这次建堂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圣徒来。还有众弟兄姐妹们发动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及不信的家人也来帮忙,还有县前村的一些村民也纷纷支援。不信的人都被这支奇妙的建筑队所吸引,都问:“为什么这么多女的?”他们说,就这个工程要放在别的地方,恐怕100万也建不起。
建堂期间有许多神迹奇事,如云彩般围绕着我们,其一是天气,经常是晚上下雨,白天晴朗,从未耽误过施工。只有一次,下雨较大,但吃过饭就停了,正好不影响干活。二是有一次有一弟兄上架干活,但插椽突然折了,墙也倒了半堵,过木板也砸了下来,整个人都被砖埋住了,弟兄们将他刨出来后,只是划破一层皮感谢神的保守。厨房里神迹奇事也频频发生,一次弟兄姐妹约400人吃饭,蒸了十几笼包子,老姊妹怕不够吃,一边掀笼一边祷告,最后剩下一筐子,感谢神!一年来吃饭从来没有缺乏过,总是富富有余。
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时候就不够了。眼前这一座雄伟壮观的礼拜堂能矗立在这里,已经说明了神是使无变为有的神,是伟大奇妙的神。我们深信“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在这地方主必赐平安”(该2:9)。
第二篇:基督教浸信会怀恩堂奖助学金设置办法
基督教浸信會懷恩堂獎助學金設置辦法
本辦法於主後1996年9月9日經第七屆第三次執事會通過
主後1996年12月9日經第七屆第六次執事會修正通過
主後2009年8月17日經第二十屆第二次執事會修正通過
條文
壹、目的:基督教浸信會懷恩堂(簡稱本堂,下同)為獎助在本堂(含分堂)對上帝服事盡心之優
秀學生,及鼓勵優秀或家庭清寒大專在學學生,特定本辦法。
貳、對象:
一、以現仍在學之高中、大專及研究所及神學院之學生為對象,其本人必須經常在本堂聚會。唯機關或公司留職留薪在職進修者不予接受。
二、以現仍在學之大專學生為對象,具備成績優秀或家境清寒等條件者。唯機關或公司留職留薪在職進修者不予接受。
參、獎助學金金額:
一、本堂(含分堂)會友獎助學金之金額相同,均每年申請一次,名額由獎學金委員會視每年
之申請情況決定。若有多人符合上述條件,則就其學業成績及其對本堂之貢獻兩項,由獎學金委員會審核決定。
二、非本堂會友之大專學生,每年提供獎學金四名為原則,金額每名兩萬元整;另提供助學
金四名為原則,每名壹萬元整。
肆、獎學金之申請條件:
一、本堂(含分堂)會友申請時應檢具之證明文件:
(1)對本堂服事熱心,經由本堂傳道人或其在本堂所參加之團契輔導或所參加之主日學老師推薦(如附件一)並有具體事實者。
(2)前一學年上下學期之平均學業成績總平均在75分以上,操行成績80分以上(或相關文字描述)之學年成績單。一年級新生請附其前畢業學校最後一年成績。
二、非本堂會友之大專學生:
(1)在學證明或學生證影本(需蓋有申請時該學期註冊章)。
(2)前一學年上下學期之平均學業成績總平均在85分以上,操行成績80分以上(或相關文
字描述)之學年成績單。
(3)校內教師或導師推薦書(如附件二)
伍、助學金之申請條件:
一、本堂(含分堂)會友申請時應檢具之證明文件:
(1)對本堂服事熱心,經由本堂傳道人或其在本堂所參加之團契輔導或所參加之主日學老
師推薦(如附件一)並有具體事實者。
(2)家境清寒確有需要補助者,需另附家庭收入(所得稅)證明,或其他清寒證明。
二、非本堂會友之大專學生申請時應檢具之證明文件:
(1)在學證明或學生證影本(需蓋有申請時該學期註冊章)。
(2)近三個月內全戶戶籍謄本。
(3)低收入戶或清寒證明。
(4)災難、變故或重症證明:如身心障礙手冊、重大傷病卡、死亡證明書、醫療診斷證明
書、服刑或重大災害證明等。
(5)校內教師或導師推薦書(如附件二)
上述第(3)、(4)點得依實際狀況提供。
陸、獎助學金之申請於每年十月一日至十月三十一日,向本堂行政辦公室或相關大專院校行政
單位索取申請資料,填妥後連同相關證明文件交由本堂行政室轉送獎學金委員會審理辦理相關申請程序。
柒、本辦法經執事會通過後於本堂週報公告實施,本辦法修正時亦同。
第三篇:西街中学学习心得
开县西街中学学习心得
XX 开县西街初级中学是一所具有近100年办学历史的开州名校。百年的奋斗历程,西街初级中学以发展成为开县初中教育的“窗口学校”、“标杆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工作总体目标,奉行“学校以教学为本,领导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走“以管理出质量,以质量促发展,以发展创品牌”之路。11月4日,我们一行人在姚校长的带领下到西街中学参加教学研讨会,参观后颇受震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校文化
进入学校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手拿锤子的雕塑,上书一个字“琢”字。当时觉得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校门口立一座“锤子”呢?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学校文化是:“玉”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因此门口的“锤子”启示着全体师生,以琢玉之功施教,以成器之心求学。学校里的建筑都是以玉命名的,充分体现了学校倡导“玉”文化的特点,“玉”文化中的“仁、义、智、勇、洁”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与管理中都有很深的影响。学校的育人理念是:修身重于求学,育人重于教书。学习理念是: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因此学校很重视素质教育。第一,学校要求初一学生必须背诵《论语》,并且要求每个班在学校组织的“百年大舞台”上演出《论语》 ;第二,学校要求学生必读四大名著,没学起一本,学校将在期末的时候举行知识竞赛,已检验学生必读课本的学习情况;第三,没人必须选读一本名人传记。通过这些活动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教师文化
学校要求学校干部必须做到:“三化、三格、三实、三型”。所谓三化是指:现代化、专业化、专家化;三格是指: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性格、鲜明的风格;三实是:为人实在、为事实干、为教实用;三型是指:思想型、实干型、民主型。
要求学校教师要学会:
1、经营思想:要有一个“发展”的理念和一个积极的心态,要谨记:影响一个人走的多远的是文化,决定一个人飞的多高的是智慧,制约一个人活的多好的是心态。
2、经营人心:学校每年都会专门打造一个主题,没年都致力于把学校发展成师生心目中的家园。
3、经营成长:做到为学生的成长搭建舞台、创建平台、做好后台。
三、教学文化
西街中学在短短几年间,在不上晚自习的条件下能够成为当地初中教育的领先者,与它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构建“智慧课堂”的课程体系,所谓“智慧课堂”,是指:“三力六学六问”。所谓三力即:问题引发磁力——互动迸发活力——建构激发张力;六学:导学、自学、合学、展学、反学、竞学;六问:导学生问、自学解问、合学互问、展学追问、反学质问、竞学发问。以这些过程为基本框架,以学案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载体,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质疑、选择、分析、综合和概括,采取讨论、交流、展示等形式激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西街中学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在我们观摩的两节数学课中,这种教学模式都有着很深的体现,课堂整体气氛活跃并且高效。
四、学生文化
西街中学主要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在一周中考核和考评。比如以学生会、学生值周、主题班会、橱窗设计等为基本载体,构建以小组管理为主的班级民主化管理机制,创设人人主动参与、自主管理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较大的领域展示自我、锻炼才干,成为学校日常管理的主体。班级事务中,通过分头承包,达到事事有人做,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人头上;通过学生自主监督检查,达到谁的事情谁干,谁的责任谁负;通过学生集体制定计划,一切按程序做事,提高功效;通过互相帮助,达到分头去干,互助双赢。这样,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加强,责任心得到提升。
学生自主管理方面,他们提出“三自主”、“三参与”培养要求:学生全员值周,常规管理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管理;班级主题班会、橱窗设计和升旗仪式、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由学生自主承办;各级学生会、学习社团等让学生自主组建。放手让学生参与学校决策,参与评议学校工作、评议课堂教学,参与监督学校、年级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以此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在最后西街中学郑校长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要想走得快,就要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要一群人走。”教育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学校的教育需要各界力量的共同帮助,要明白:爱干就是德,会干就是能,多干就是勤,干好就是绩。
第四篇:西街村年终总结
西街村年终总结
2010年即将结束,一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西街村的各项事务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村级集体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村内安定团结,村民安居乐业,村内党建工作和村民日常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回顾一年来开展的工作,与镇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指导密不可分,通过加强落实镇党委的有关精神指示,有效推动了我村经济走向繁荣,促进了我村党员思想素质的提高.党员们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实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而得以红红火火的开展。回顾我村党支部本的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方面工作:
一、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提高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结合我村实际,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积极开展“创先争优”这个主题,加强对党员的正面教育。开展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及时总结保持党员先进性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制定 “创先争优”学习读本,严格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丰富他们的见识,平时还积极鼓励他们自学,参加各种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文化素质和水平。实行党员民主监督和评议工作。村两委一年一次的民主生活会,一年一次的工作总结,由党员参加评议,每月的党员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缺点,纠正错误。民主生活、评议和参与决策,不仅促进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且更大地丰富了党内的生活建设,造就了村核心领导形式,增强了村干部在村民心中的凝聚力。
二、很抓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随着个体经营户在我村的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一个集体经营区,为三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服务、饮食、修理、运输,商业为主的行业逐年发展,直接壮大我村的集体经济和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给经济带来繁荣。我村有个体商户60余个,其中建筑业100人,商饮业80人,服务业50人,运输业60人,其他140人等,带活了我村的经济发展。
三、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村的一项基本任务。
一、成立村计划生育协管员,落实责任到人的责任制;
二、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少生优生,只生一个孩子的有关政策,丰富计生工作内容和活力,推动文明村的建设。
三、实行优质服务,积极为育龄妇女保健服务,认真做好随访,随访率达到100%;按时参加镇计生例会和检查,交流经验等。力争无计划外生育,晚婚率达98%以上,一胎率占90%以上。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经常组织育龄妇女学习计划生育基础知识,宣传计划生育人口政策,提高计划生育质量。
四、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2010年,顺利完成为民实事。
1.村集体投资10万余元,村民筹集100余万元,发展天然气120余户。
2.投资1万余元,在第二居民组埋管灌700米。3.9月9,分别为60、70岁老人共发放6.6万元。2011年打算
1.力争在稷峰西街建门面房280间。2.投资10万余元,打深井一眼。
第五篇:西街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西路街道办事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的领导和指导下,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为指导,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率达90%以上,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一定成效。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制度职责
街办党总支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列入街办重要议事日程,各社区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辖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为加强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使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
各社区充分利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准确做好信息的录入、反馈工作。2010年流动人口个案信息入库率达到了95%以上,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提交、反馈率分别达到了95%以上。通过电子信箱及时反馈县内流动已婚育龄妇女重点对象婚育、节育信息,反馈率达到100%。
三、加强对流出人口的管理
辖区流出人员的管理一直是我们流动人口重点工作之一,要求辖区人员外出时首先到社区填写流动人口婚姻证明,社区盖章后,到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办理《婚育证明》,已婚育龄妇女同时签订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合同,今年共登记办理流出人员20人,其中男性4人,育龄妇女16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7人,育龄妇女办证率达100%。
四、巩固“示范点”成果,以点带面促进工作开展
今年,我街办在上级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建成了40个示范大院,8个示范点。我们紧紧抓住“示范点”效应,在辖区大力推广“示范点”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大了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
今年,我们街办开展了2次流动人口专项大清查工作,共登记县外流入人口1351人,育龄妇女455人,持证423人,验证423人,重点三查对象274人。县内流入人口8933人,育龄人口3008人,持证2835,验证2797,重点三查对象1393人。为提高外来流动人口原户籍地持证率,我们以进城务工子女入学为切入点,和各学校、幼儿园配合使流入人口的子女入学时必须持所居住社区出具的入学许可证。在加大管理的同时,我们还把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主动关心和帮住,今年报县流动办流动人口贫困户7户。为其已婚育龄妇女开据免费“三查”报告单,全年共“三查”已婚育龄妇女1600人,“三查”服务率达96%,同时完善了相关信息登录工作,全年共为流动人口免费发放避孕药具320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