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论坛话文化产业(5篇)

时间:2019-05-15 03:1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百人论坛话文化产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百人论坛话文化产业》。

第一篇:百人论坛话文化产业

百人论坛话文化产业

引子

大栅栏·北京坊,全球生活美学的试验区,中国与国际当下艺术生活和潮流时尚的舞台,着力实现高品质城市文化生活体验。国庆佳节之际,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各界专家受邀前往北京坊调研,为您深度解读当今北京这一文化与艺术的新地标。赵磊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 1905年,北京“劝业场”的前身“京师劝工陈列所”建立,在西方建筑内销售中国产品,是东西方产品与文化融合的具体例证。“劝业场”,意为“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带一路”,主要特征是“单向流”,即中国需要国际社会一切先进的事物和思路。今天,北京坊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要从这里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人分享,“新中势”带着时代的光芒进入西方社会、进入国际社会,中国人对内讲文化自信,对外强调文明互鉴,“双向流”成为常态。未来的发展趋向是:中国的势与道与西方的术相结合,从功能定位走向人文定位。“一带一路”不仅是路,更是“道”。中华文化有的是资源,但要挖掘最精髓的,并且要精准传播,要将传统文化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唯有如此,文化才能“活化”,才能“行走”。北京坊要发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集聚的功能,这里不仅有文化、有科技,更要有人文、有人才,要让中国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温度,要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化不仅仅要卖产品、赚门票,更要在生活与生产中孕育美学,培育人的精英意识,文化能够发挥教育与净化功能,北京坊要展现中国人对文化的态度,要让来这里的每一个人在离开时内心充满分享的冲动,眼神中充满对文化的坚定与灵动。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关注文化以及文化产业,始终认为这是“一带一路”最重要的“软联通”,论坛将会举行系列文化产业的调研与研讨活动。北京广安控股有限公司申献国董事长是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企业委员会委员,广安控股以及申董事长给我的深刻印象是,这是一家有文化的企业,而且是孕育和共享文化的企业,他们在努力打造经济与文化和谐共存的是城市人文生态,期望并相信北京坊项目会成为广安的旗舰项目,会成为北京、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新地标。陈平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中国区主席,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文化委员会委员

北京前门大栅栏,原本就著名的劝业场手工坊终于又跟游客见面了,旧貌换新颜,北京广安控股有限公司在对旧街区进行改造之后,精心推出了“手工坊”一个体验加展示的地方。在北京设计周期间,展出了一组根据“新中式”谐音的“心中势”传统与当代想碰撞,民族与时尚应用相结合的艺术展,令人兴奋。带给一带一路百人论坛调研小组的不仅仅是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一个重新设计修缮过的一座旧建筑,一个当代气息浓厚的设计展,而且是给当今传统手工艺和传统生活方式如何融入当代社会,如何让文物活在当下如何让民族元素为现代设计所利用的一个启示。通常,当我们去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旅游的时候,都会先从博物馆开始了解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可惜很多历史只能用文字代替但图片显示而无法再现。当我们看到那些精美的手工艺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时候,对于游客们特别是孩子们而言,就有了直接的感受,手工艺品,不仅有些制作者的智慧和体温,还留着他们的精神寄托与审美,以及对大自然的敬重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人类文明与高科技的发展,很多手工艺术被工业化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取代,有的还会因为产业的衰退而消亡,当他们彻底消失在我们生活中的时候,将会是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所以我们需要应对工业化技术时代的手工技艺面临的困境,保护手工技艺,保护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文明的根基。特别是保护、推广手工技艺,让更多的手工艺人能在有尊严地生活基础上,从事手工技艺传承、发展的工作,让手工艺术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在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从设计,理念,制作,审美以及时尚美学都必须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让遗产活在当下,让更多的传统技艺为今天的消费者服务,让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这种创意的工作中来,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产生新的价值,散发新的风采与光芒。从2013年起,我在贵州开始策划做“贵州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就是希望从原有的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的基础上加以提升,让贵州本省的多民族手工艺技艺与世界的手工艺技艺得以交汇与碰撞,让传统与时尚相融合。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们再度邀请到了德国,日本,以色列,美国,泰国当代设计师以及五十三个国家的手工艺大师和参展商云集贵州省贵安新区,展示,出售他们设计制作的手工艺作品与产品,同时还有一支来自墨西哥和保加利亚的民俗歌舞团队进行游街表演,与游客观众互动。尽管看的人大于购买的人但是四天时间,游客达二十多万,这还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可见人们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热望与好奇还是很强烈的。如果放到北京劝业场手工坊,恐怕会一票难求。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同样是旧建筑改造与修缮,我在贵州省的贵安新区正在策划一个三线兵工厂5708旧址。我提出了历史文物活在当下的效果,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商业性兼备的局面,既不是静态的展示,短期的图片或者文物展览,也不是单纯的旧建筑改造,而是要跟社会诉求联系起来,跟当地居民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民众把这些建筑以及内容看作是自己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才有互动,才有关注,才有发展。所以,我设计了永不落幕的世界手工艺博览会,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云集在旧工厂,创作,销售,展示,开办手工艺传习所,青少年夏令营,设计,创意工作室,民俗大剧院,各种风格的博览馆,让游客与居民在游玩中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面对面观看大师的制作过程,提高艺人的社会尊严与地位,拉进传统技艺与孩子们的距离,他们有了认知,才会有传承的意识。要在这座博览城里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歌舞,季季有展会,永不落幕,让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都习惯前往贵安看世界民俗歌舞荟萃,前往贵安买世界大师作品,行程旅游,商业,艺术,传统的最大价值并相互提升与融合。我个人理解,“一带一路”是双向的,走出去还要请进来。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常态,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建一座博览城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慢慢养成,生根发芽才能可持续发展。文化不能作为产业去发展,而产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有文化内涵。文化只能培植,靠整体社会的推进与培养,而不能给它加上产业甚至产量的标签。衷心希望北京的劝业场手工坊继续发扬秉承原有的精神: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为打造民族手工艺精品,振兴传统手工艺提供新的帮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更多的力量。杨天举

泛华集团董事长、中国市长协会小城市专业委员执行主任

大栅栏更新计划对于北京而言,其意义不仅仅是地处历史文化中心的街区改造示范工程,更是北京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城市复兴以迎接国际化挑战的非凡创新之举。城市复兴所蕴涵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复兴,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复兴——文脉的延续、人文精神的展现、文象的承载。北京坊的文化基因是东西方文化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融、包容的一种文化共生,在当时西学东渐单向流动的历史中,国人的创新与奋发图强的根系、隐忍文化也逐渐孕育并增强。而如今,中华文化崛起所呈现出的盛世基因,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历史命题——在有限的空间,精雕细琢,将历史积淀下来的人文、商业文脉,以文脉为精神引领,以产业为物理支撑,提升、延续到新的历史时空,突显中华文化的精彩与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聚集、辐射与分享。北京坊的文化脉络需要以人本主义,让喧嚣繁杂的城市格局回归于动静有序并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人文情怀;需要构建厚德、学习、创新的城市文化,并以此来通过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体系。并最终形成大栅栏乃至北京特有的城市名片效应。北京坊的发展模式既不是传统的土地城镇化经营模式,也不是单纯的文化旅游地产发展模式。我们认为应该考虑结合“古城风情街+产业新门户+双创创意街区=北京新天地”的综合思维,系统布局,不宜简单的房地产化,应争取让资产能长期发挥保值、增值及再次信用的效应。因此,我们理解北京坊的发展模式是基于新型城镇化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模式,是以系统思维推动文化+城市+互联网+产业+金融的大胆尝试,是“文化+”的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坚持文脉挖掘与文象打造双轮驱动,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依存共生,坚持文化与泛文化项目统筹发展,坚持以特色产业构建来推动供给与需求的双向调节,坚持智慧发展、智慧建设与智慧运营的智慧城市系统运营观。城市因多样性而美丽,城市的发展轨迹也正在从可视城市、可读城市,向体验城市、情感城市多样化转变。城市能改变街区,街区也能改变城市。我们应该要跳出居住街区、商业街区的思维,以人文街区、创意街区、文化街区等思维来深度理解并分析“城市的最好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的要义。因为一个城市历史文脉,通过文脉的再次提升与更新、文象的打造,将形成城市文化的主旋律,而这种主旋律与其他文化的交融,反映在街区,展现出的就是城市的多样性。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体会。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首先要通过梳理现有文化及其承载载体,找魂、寻根,结合可能衍生创新的业态,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谋定发展方向,构建新业态和新载体,并演化出不同的发展组团。其次,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要充分体现新型城镇化在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精准扶贫、环境整治等方面的供给侧改革思路。最终通过精神价值层面的提炼、战略产业空间体系的顶层构建、项目的孵化及投资运营,实现包括文旅和泛文旅在内的“文化+”系列产品落地。泛华,是为城市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投资运营商和建设服务商,致力于为城市提供“平台+智库+资本+产业孵化器+系统解决方案”的系统服务。我们从城市的宏中观角度来把握项目的定位,凝思项目乃至城市发展之道;也从项目的微观角度来梳理事物的机理,关注一花一木皆世界的精彩,最后以系统解决方案来打造产、城、融的三融体系,重构城、区、项目的三圈互动。马晓霖

博联社总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 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各国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尤其是在规模化生产和快餐式消费的当代。仅靠传统工艺手段、生产方式、原料材质和产品样态,已不足以自我存续和壮大发展,长期依靠政府单纯保护与政策扶持,也不符合市场自由竞争的潮流。因此,如何提萃传统文化基因,嫁接现代与流行元素,使文化载体变成大众消费品,使文化产业变成高附加值的可持续消费链条,就成为一个必然选择,也容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继续生根发芽,并搭载“一带一路”发展顺风车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特色的公共产品而保持持久生命力和消费竞争力。北京坊的尝试给我们提供了传统文化破局和复兴的样板,以及非常客观的想象空间。娄晓琪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文明杂志社(《资本市场》杂志)社长兼总编辑,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文化委员会委员

1、北京坊 “认识你自己”,是以世界发展阶段为前提的,北京坊的新定位随着北京历史地位的转变而转变。今日北京从中国的北京变成了世界的北京,从中国的行政地理中心变成世界的新经济重要中心之一和最受关注的世界舞台。这些变化因互联网带来的全球一体化新时代的到来而变化,在传统行政地理意义的不变到新经济时代的深刻变化。纵观北京变化发展,横看全球一体化与经济多元变化,在时代新的坐标轴上,在全球发展的定位系统里,北京坊变化发展与未来北京的新定位相关联。一百多年历史的北京坊经过修复重建和遇到北京平台作用向世界前移的影响也发生了质的转变,从简单商业形态向以商业为基础的文化经济传播展示平台的转移。

可以说,北京坊新价值和时代地位应该换一个角度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规划,原来的定位和价值空间可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北京坊从曾经的行政地理中心商业区,到北京重新走进世界舞台经济文化展示区,再到北京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文化经济传播平台和“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融合展示传播的中心节点。

2、《文明》杂志的办刊理念是:文化自立看文明、文化自觉知中国、文化自信走世界。简称: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看文明:文化自立的思想主体建构。看文明,就是用思想和影像表现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底蕴的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与本质;看文明,不仅仅只是看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看世界文明,用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认识全球化的中国使命,以此体现我们文化自立的姿态。这需要我们深刻认知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和合”、“中和”精神特质,在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百年之后,重新认识和反思我们自己的文明品质正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失衡的重要途径之一。知中国:文化自觉的文明主题凝成。知中国,就是用思想和影像解读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及其当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知中国的本质过程应当是知世界,在知世界的过程中知中国,以恢宏的国际视野、以学习和比较的精神了解自我,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认知自我,实现中国人超越历史的文化自觉。这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补短扬长,自主适应,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自己的位置,达到自觉。走世界:文化自信的国际品牌创立。走世界,就是用思想和影像建构关于中国和世界共享的自然风物、人文哲理和精神体系。只有走向世界,才能达到文化自信。走世界就是凭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底蕴,主动而自觉地学习、汲取、理解当今世界文明的大趋势,形成自立自主走向国际的文化品牌,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人类文明共同价值中的和谐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一带一路”倡议如果说是中国发展的新倡议,不如说是缝合世界发展裂痕的全球倡议,也是共享经济的前提。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需要创造很多新经济模式和新经济载体,这些需要尝试过程和创新实践、需要完整的系统设计和多层次互动。通过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可以让“一带一路”多元文化的共享和交流就变得更加容易实现。因为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不同地区对不同文化认知有差异,但这些都是局部的和阶段性的文化认知差异,可以通过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优先启动相关国家人文交流,实现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展示分享达成共识。用文化产业带动不同文化的展示先行,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空间和条件,这些也给“一带一路”通过优先启动文化产业促进人文交流创造了条件。许维鸿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劝业场”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建筑,百年中经历了中国社会一次次蜕变。改革开放以后,前门地区在商业化大潮中变得更加“务实”,城市的变化使得“劝业场”再次成为引领中国文化的新高地。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日益强大,“一带一路”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劝业场能否成为五千年悠久中国历史和全球化大潮的融合之地,决定着北京这座世界性大都市的功能升级演化。中国的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足以媲美制造业的现状,并非是政府不作为的结果,而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所致。相反,各级政府通过圈地、造“文化产业”园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如何在城市经济升级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地挖掘文化需求,特别是八零后、九零后的创造力释放,是文化产业化的大商机、大格局。以“劝业场”为代表的城市中心改造,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格外具有挑战:一方面,电商的发展使得传统商业地产开发模式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只有将国际顶级文化产业与中国新一代文化消费升级相结合,才能让“劝业场”可持续经营。也只有如此,中国文化的再一次破茧重生,必然能成为新时代“一带一路”最佳的文化符号,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徐嬿婷

北京皇城文化董事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华禅书院院长近千年的古都北京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北京坊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艺术的结合,在一带一路的源头推动世界文明多元化的融合与发展。这里有世界艺术的具体展现、也有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相互辉映!大美中国、大美北京、大美北京坊。作为文化的延续者应担当起推动人类文明与发展的使命,文化能够改变世界,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建冬

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与外联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副秘书长

大栅栏,一处承载着老北京人丰富记忆的坐标性商圈,一处新北京人熟悉却又疏离的历史街区。六七百年来,皇城文化与市井文化在这里凝聚杂糅,直到50年前,一直是北京最繁华的文化、商业和娱乐中心,是京城文化的缩影、精华和起源。

但是,上个世纪后期,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这里成了假货泛滥、环境恶劣、犯罪高企的混乱之地。进入新世纪,北京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这里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特别是始于2011年的大栅栏更新计划,更以创新规划方式和跨界平台搭建的方式,以其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国都旧城改造手法,深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作为劝业场改造的操盘者北京广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申献国先生,也是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成员,在他的引介下,百人论坛部分专家在去年和今年两次到此调研,改造者开放的心态和专业的精神,令人敬佩。全新的改造成果,效果显著。本次调研恰逢今年十一国庆假期,在中国人的旅游出行高峰时节到此调研,可以更充分地评估和思考该项目的实际效果和民众用脚投票的取向。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在经历了文保领域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两个阶段之后,大栅栏更新计划吸取了过去三十年暴风骤雨般的“推土机”式疯狂城市化运动的教训,它的出发点是人们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等资源,以获得最大效用和满足。“大栅栏不要做城市规划或者商业理念的行为模式,而是要搭建一个大众分享的跨界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涵盖方方面面,能够把与这件事情有关系的人组织起来,彼此间有更多的交流。与此同时,各方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发现自己的力量。”大栅栏更新计划负责人贾蓉(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一边领着大家参观,一边介绍着改造的理念。但是这个理念,遇到现实,却显很尴尬。首先是定位,如何将“方方面面”的诉求整合到一起,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以北京坊为例,思考不可谓不深刻清晰,设计不可谓不新锐时尚,修复不可谓不精良高端,宣传不可谓不广泛专业,把一个芜杂陈旧的历史街区改造成今天所见模样,绝非易事。但是,最为关键也最令人遗憾的一点是,来的人不多!来的人并不多!在国庆期间,在周边街道人满为患的场景衬托下,在故宫不到两小时售罄8万张门票的强烈对比下,仅仅相隔百余米,人们却不在这里消费!创意周期间,每天最多也只有几千人来到这里。所以,找准定位,是北京坊面临的最大挑战。这里如何满足“方方面面”的诉求,是一个特别尖锐的课题。而这个课题,不是靠权力、靠命令就可以完成的。在这里,我倒是建议,北京坊何不换个思路,为什么要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呢,一般情况下,目标越是面面俱到,达成目标的过程越是遥遥无期。

尊重商业利益

复兴商业文明 “自2011年启动大栅栏更新计划以来,大栅栏地区既保留了其老字号与老文化的精髓,又引入了许多外来文化,并逐渐发展起来。”但并不容乐观的是,大栅栏更新计划并未能调节好商业与民众之间的平衡。今天,大栅栏仍然面对着多种难题,如人口密度高,公共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等等。与商户的交流汇总结果商户反映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客流量减少。

二、街道嘈杂,环境差强人意。

三、居民住房限制了商家商铺位置的选择。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商品不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

五、大栅栏引入的外来文化不接地气,最终只是浮在表面,成了秀场。

难怪,当我在朋友圈里发本次考察的照片时,一位老北京的朋友评论说:“如今的劝业场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仅剩驱壳,没有了灵魂”。同去考察的两位在北京长大的群里专家也是一致认为,大栅栏已变成北京人感怀伤逝的一个存在。北京人不屑或者不愿来,“只有外地傻瓜才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的大栅栏,保留了城市延续长久的肌理及街区风貌,从金、元、明、清、民国到当代。北京城里最活跃的市井生活,传承百年、妇孺皆知的老字号,丰富的会馆、茶室、庙宇遗迹,电影与京剧的诞生地也可以追溯至此。大栅栏有北京最早的金融街,记载了早年资本金融的发展遗迹,大栅栏同样也是京城文脉所在,是京城书肆、报业、出版业最繁荣深厚之地。正是这六七百年的辉煌,使得大栅栏汇聚和活跃着最广泛的社会群体:达官贵人,市井百姓、文化士人、财豪商贾,大栅栏的文化也成就了她多元、融合、兼容并蓄的独特气质。大栅栏成于商业,败也商业。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疯狂欺骗和无序扩张,毁了这里几百年的商业文明。今天,如果要其重新复兴,本人认为,也必须从抓商业文明的复兴开始。街区必须尊重商业权益,保障商业利益,引领商业规则,让商人成为撬动消费、引领消费的主力军。资本是挑剔的、敏感的、理性的,资本和企业不认可的模式没有未来。政府已经做好前期工作,后面的事情只有交给商人和消费者,这里才会走出空心化、花瓶化的窘境。

文化自信,从国人认同中国文化开始 大栅栏的改造方案在国际上获得过各种大奖。大栅栏的导览手册等制作得也非常前卫、非常专业,看的出是专业团队的大制作和大资本支持的结果。北京坊那精致的小楼,建于一百多年前,本身就是文化现象。但是,创意周一过,这里又将归于平静,人去楼空。因为没有连续性的项目在此落地。目前,北京坊已经基本改造完成。美好的建筑,应该有美好的内容与之相匹配,否则就是对建筑本身价值的浪费。在此,提个建议:在没有考虑好整体运作模式的情况下,能否大胆尝试,敢于试验,一边实践一边总结经验,直至找到理想的运营模式。但是无论如何,不要一直空在那里。以目前北京坊的运营倾向看,管理者似乎更愿意将其打造成北京的新的文化地标。如果有长期落户企业,当然最好。如果暂时没有,是否可以将其变成展览展示的窗口,类似会展中心。每年制定一个展览展示计划,不间断地推出各种展览展示项目。但是,一定不能中断,就如商业和交通一样,即使没有顾客,商店车站也要照常开张,以满足顾客消费需求,培养消费习惯。例如,可以搞各种文化创意展,艺术展,新技术展,等等。在我做投资的这些年,看到太多类似本次创意周展出的各类创新项目,小微创业,互联网路演、创新大集、创客行,等等,数不胜数,这些项目如果有理想空间进行展示,将大大提高与公众接触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讲,这里可以变成一个创意产业孵化器,一个位于北京最核心地区的孵化器,以北京坊无可比拟的独特地理位置优势,引入人气根本不是难事。只要有人,就会有钱跟进,因为钱是跟着人走的。人在哪里,钱就会出现哪里。一旦钱多了,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整体业态的繁荣。如果没有人流,所谓的影响力都是自欺欺人。当有一天,北京人愿意来、也愿意推荐和陪同外地朋友一起到此欣赏艺术、消费文化产品时,那么北京坊成为北京的新的文化地标的目标才算接近成功。我一直有个观点,中华文化的振兴,首先是在本土的振兴。我们不要总想着让中国文化走到国外去,中国文化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都没有复兴,国人都没有真正尊重和欣赏自己祖国的文化,怎么能指望外国人就欣赏你的文化?近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国人的文化修养、文化自信远没有同步跟上。提升国人的文化修养,满足国人的文化消费,是北京坊这样场所的历史使命。目前,北京坊的设计,显得很高大上,对于普通百姓或者游客来讲,在不清楚、不了解的情况,容易形成心理壁垒,不敢随便进入,因为不知道里面是做什么的,是否存在高消费。因此,北京坊还需要更加接地气,需要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推广。现在,北京坊作为物质层面的文化建筑已经建好,精神层面的文化产品、文化理念还在磨合和探索中。我相信,只要有恒心,只要心里有公众,只要对中国文化有自信,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必然追求美好文化。到那时,北京坊也好,大栅栏也好,必然迎来真正的新生,超于往日的繁华。真诚期待中。马黎明

央视新闻中心资深主任记者,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特约研究员

“一带一路”是经贸为先还是文化打头?似乎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其实我们回顾一下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就不难找到答案。当年是商人们把中国的茶叶、丝绸、陶瓷运到欧洲使其成为贵族、上流社会享用的物品、地位的象征、财富的标志。进而使得东方文化传入欧洲,为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注入了活力。历史告诉我们,500年之前的数千年里中国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到位,只是500年以来从西班牙开始,9个世界性大国的更替崛起中国落后了。如今历史给了中国第二次机遇,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就是一带一路的精髓核心,用句大白话说就是:21世纪中国要做世界的带头大哥,我们不做狮子王,我们要当领头羊。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到美国拆旧钢铁厂回来,提升我们的钢铁厂技术水平和管理文化,同时也顺理成章的进口美国大片;我们从日本进口电视机、同时也进口电视动画片,可以说我们是伴着西方经济和文化走过来了这40年(当然并不否认我们自己辛勤而创造性的劳动)。如今人类发展史的重任落在了中国的肩上,世界治理结构怎么改?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很显然,只是我们不能走老路,要有创新思维的“中国药方”而已。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规划中五个重点合作方向之一,从排序上看“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似乎在最后,但是“民心相通”又是与前4个相辅相成,互为前提,至关重要,以文化交流为基础的人文交流是可以促进沿线国家间实现“民心相通”的。因此实现“一带一路”愿景,必须经济、文化双管齐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文化从广泛意义上讲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既包括精神层面,又包物质层面,既是无形的观念和习俗,又是有型的物件和价值。在当今人类走向低碳时代的背景下,文化也是产业,也是“无烟工厂”,也是国家的品牌。文化的交流与输出用文化产品做载体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文化产业既出生产力,也出贸易品。以近日一带一路百人论坛部分专家调研的“北京坊”为例:北京已经成为世界的北京,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又是中国文化街区,北京一家国资控股公司建设经营的“北京坊”,就是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打造的文化产业社区。它以有百年历史的“劝业场”为核心,而这些建筑和这个地界的故事本身就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也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地标性建筑群,经过修缮开发形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高端场所和风水宝地。由于是刚刚建成,目前在里面还仅仅是搞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展示,但是这个文化产业项目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对实现一带一路之“民心相通”做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在前门地区已经有恢复建设的前门大街文化产业街区等多个相类似的街区,如何在现实经营过程中打好差异牌,细分文化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至关重要,搞不好就会像个别项目一样,半死不活。其实文化产业也需要供给侧改革,适合一带一路的文化产品必须有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的特征,必须有促进沿线各国“民心相通”的功能,必须有中西文化精髓的卖相。因此建议把“北京坊”搞成中外文化人、企业家、国际政府机构人文交流的宝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软实力”硬品牌。王德民

大聚恒文化产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当代中国“笃定前行”的文化创新理念,走出去的是文化贸易,带回来的是创新精神。

从煤市街北口往南,路东的区域就是北京广安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北京坊”文化战略项目。北京坊项目东起珠宝市街、西至煤市街,南临廊坊二条、北至西河沿街,整体呈现为“一主街、三广场、多胡同”的空间格局。“包括劝业场、谦祥益、盐业银行、老交通银行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北京劝业场最早建于1905年,后复建于1923年,整体采用中西结合式的建筑风格,是近代北京第一幢综合性商业建筑,集影院、剧院等文化娱乐与购物功能于一体。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劝业场也是前门大栅栏地区保护最好的巴洛克式建筑。虽然当年的劝业场在建筑风格上更多地吸收了西方的元素,但其名却取自“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也体现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一带一路”思想,即中国需要国际社会一切先进的事物和思路。

今天的“北京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这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创意理念和艺术呈现,将“新中式生活”带入西方国际化的社会舞台,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中国美”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浪潮。对内讲文化自信,对外强调文明互鉴,商道搭台,文道唱戏,既要走得出去,又得学的进来的“双向互动”将成为国际交流的常态。

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是:中国的文商与西方的术相结合,从功能定位走向人文定位。企业国际贸易走出去是“商道”,民族文化精髓走出去是“文道”,自古至今的“一带一路”精神都是“文道”与“商道”融合共进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之路。

“北京坊”承载着民族文化精髓的创意展现与世界文化集聚交流的功能,这里不仅有文化、有科技,更要有人文、有人才,要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温度,更要让西方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文化产业化不仅能创造文化产品、演出门票等衍生价值,更要具备生活与工作中的文化美学理念,培育人的精英意识和民族感召力,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与净化功能,“北京坊”积极的展现了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态度,也是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交流窗口”,要让来这里的每一个人内心充满对文化的敬畏和生活的收获。调研地点:北京坊简介

调研地点北京坊天安门旁的北京文化新地标

大栅栏·北京坊位于北京天安门西南800米处,正阳门外,中轴线西,毗邻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国字头文化集群,并辐射王府井、东单、西单等国家级商圈,坐拥中国最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核心资源,是北京的文化地标。商业文明之源 大栅栏文化龙头 大栅栏片区的历史距今已有600年,是北京最早的商业规划区,亦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塑造了中国最具文化创造力和商业活力的历史街区,至今仍是中华老字号与文化创意商业汇聚之所。中国式生活的模式大栅栏·北京坊以北京劝业场为核心,聚焦人文艺术,规划有艺品生活、时空荟萃等主题体验区,混搭文化体验、国际交往平台、科技创新展示等各类业态,汇聚中国最极致的传统、艺术、文化等资源,塑造基于中国梦和北京城市理想的生活方式。中西合并的文化综合体 大栅栏·北京坊保留了廊房头条、廊房二条、门框胡同、三富胡同等重要地脉肌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和重塑本地块的历史原貌,展现京城古韵与时尚的碰撞。在北京坊的开放街区,设计有多处景观人文场所。在空间的疏与密、远与近、闹与静的变化中停留,获得舒适和美的享受。本期责任编辑:胥慧颖

第二篇: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由北京大学主办,是以促进文化产业领域内政府、企业和学界之间沟通与交流为宗旨的高层次国际学术论坛。

新年论坛自2003年创办至今共举办七届,以促进文化产业领域内政府、企业和学界之间交流为宗旨,追求“学术与现实的交融、战略与发展的创新”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文化产业重大政策、前沿理论与产业实践的互动发展。

首届论坛于2003年12月2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在“多维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产业”主题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第二届论坛于2005年1月8日、9日举行,论坛主题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政府、企业和学界的永恒主题”。第三届论坛于2006年1月7日、8日举行,论坛主题为“和谐社会与区域文化产业”。第四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07年1月6日、7日召开,主题为“文化产业战略与发展模式创新”。第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08年1月5日、6日召开,主题为“创意时代的文化创新与软实力建设”。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09年1月10日、11日召开,主题为“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文化产业机遇”。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10年1月9日、10日召开,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产业融合与文化振兴”。

2011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为主题,重审中国文化产业建设至今的历程与现状,展望中国文化产业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蓝图。中国文化产业历经过去十余年发展,由萌芽渐至成熟。未来十年,是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十年,是中国文化产业依托“十二五”规划蓝图实现自身发展的十年,是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的重要十年。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届论坛将广邀党和国家领导人、文化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共聚燕园,共同探索未来十年中国产业融合与文化振兴之道。

在此背景下,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将于2013年1月5日-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将以“文化创新战略:创意与科技”为主题,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实现“文化强国”和“美丽中国”的庄严使命。

主论坛:文化创新战略:创意与科技

时间:1月5日(周日)09:00-17:30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

主题阐释:

科技的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文化产业是一种非物质生产,创意设计和高新技术是这类内需型产业的重要生产手段,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概念其实是历史发展当中必然的结果。在新的机制、市场及科技条件下,文化产业从业者要把握好思想观念的革新,优化文化与科技两者的结合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氛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次论坛将重点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转型战略中,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两翼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将如何推动和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历史使命。

城市论坛:特色文化城市与创意驱动力

时间:1月6日(周日)上午09:00-12:00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

主题阐释:

[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快速城市化在催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缺乏特色、千城一面的弊端。发掘文化资源是城市魅力的基础,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城市活力的主体,而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是深化中国城市化的重要保障。这三个重要环节的贯穿主线是通过创意、创新和创业,把城市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以提升中国城市文化软实力,成为全球城市网络的特色亮点和关键节点。本论坛将围绕特色文化城市与创意驱动力,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展开深入探讨。

子议题:

1、特色文化城市与资源提升

2、文化空间再造与新都市观

3、城市转型背景下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4、智慧城市与新视听产业

出版论坛:数字出版与未来阅读

时间:1月6日(周日)上午09:00-12:00

地 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

主题阐释:

构建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的出版产业链,成为各大出版集团抢占市场,掌握话语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加快出版与科技融合,实现数字化转型,才能紧跟国际潮流,提升中国出版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本论坛将围绕“数字出版与未来阅读”,探讨数字时代出版(600551,股吧)集团产业链的构建,新媒体与数字出版的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数字出版行业标准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以及政府如何为科技推动出版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等热点议题。

子议题:

1、数字时代出版集团产业链再造

2、新媒体与数字出版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3、数字出版行业标准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

专项研讨:三山五园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文化复兴

时间:1月6日(周日)上午09:00-12:00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八会议室

主题阐释:

科学保护文化遗产,通过开发建设促进文化复兴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庄严的文化责任和文化使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尺度正从重视文化遗产“点”、“面”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如何在实现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有效地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强大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当下文化建设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本论坛将以北京市“三山五园”西郊皇家园林保护区为焦点案例,探讨大型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复兴建设。

子议题:

1、文化遗产的聚集效应与品牌效应

2、文化遗产旅游的遗产保护问题

2、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

4、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

案例论坛:百年文创力两岸文化产业案例经典

时间:1月6日(周日)下午13:30-17:30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

主题阐释:

“案例论坛”将集政产学研界精英人士,呈现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两岸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分析城市形象塑造、企业品牌打造、文化产品营销中的有效策略与路径,研讨中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品牌化道路。

子议题:

1、文化科技融合视野中的品牌新战略

2、城市品牌与文化营销

3、文化产业园区的2.0时代

4、创意内核与产品升级之道

贸易论坛:创意战略与文化影响力

时间:1月6日(周日)下午13:30-17:30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

主题阐释:

文化贸易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文化交流机制,不仅关系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竞争力,而且直接影响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与提升。推动文化贸易将是未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重点。本论坛将围绕“创意战略与对外文化贸易”,探讨中国文化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的创意转型和竞争力提升,中国文化 “走出去”的比较优势与路径选择,中国政府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以及目前北京和上海正在建设的文化贸易保税区的核心功能和机制创新等热点议题。

子议题:

1、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发展路径与配套举措研究

2、中国文化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的创意转型和竞争力提升

3、中国文化 “走出去”的比较优势与路径选择

4、文化保税区的核心功能与机制创新

新媒体论坛:文化内容跨界融合:新媒体、新业态、新趋势

时间:1月6日(周日)下午13:30-17:30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八会议室

主题阐释: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促进了新媒体多元化发展;同时,伴随网络融合升级,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进入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产业表现出跨界经营的特点,平台价值和媒体影响力为其带来发展新机遇。数字媒体新业态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创意活力、创造驱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新媒体发展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与产业商机,并形成了融合跨界的数字内容产业新型业态。文化与科技融合造就了文化新疆界、新业态和新图景,同时也面临新挑战与新困惑,需要政、学、商界共同思考与应对。

子议题:

1、移动互联网产业与文化创意新业态

2、影视数字新媒体发展新图景

3、科技与数字艺术的融合与新生

4、三网融合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新趋势

5、数字产权与衍生品授权许可产业

“创意中国榜”201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评选活动

近年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全社会的财富和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提升。随着文创产业发展优势的不断突显,人们开始相信主宰未来产业发展的将是创意和那些拥有创新精神的行业领军人物和企业。

“创意中国榜”201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评选活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新浪财经频道联合发起,以新锐人物、领军企业、大事件三类评选展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果,记录2012年中国文创产业取得的辉煌业绩,并以评选发布和高峰研讨的方式,总结和推广这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全面展示创意领导人和文化创意企业在发展中如何“用创意创造价值”。

评选内容:

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十大新锐人物

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领军企业

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十大事件

参观考察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和圆明园正觉寺

时 间:1月5日(周六)下午13:30-17:00

第三篇:财富论坛铺垫话术

财富论坛产说会铺垫话(每人一份)

张先生,恰逢中国太平国内复业十周年,我公司近期将举办“中国太平总裁峰会”。为了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把您的资料在提交给了公司,只有精英俱乐部会员才有这样的机会,由于名额有限,公司将从万名客户中抽取100位参加答谢会。如果您被选中,公司会打电话通知你。祝你好运!再见!

注意事项:

1、需在职场监督业务员完成20个铺垫电话。

2、针对提前认购门票的业务伙伴重点监督。确保铺垫到位。

第四篇:辞旧迎新话机遇(人民论坛)

辞旧迎新话机遇(人民论坛)

陈小红 《 人民日报 》(2008年12月31日 04 版)

极不平凡的2008年即将过去,充满挑战的2009年正在向我们走来。过去的一年,我们既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大难大喜,又遭遇了来势迅猛的金融“寒流”。在新的一年里,面对严峻考验,我们将怎样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问起“危机”这个词用汉语怎么解释。有人说:“在汉语里,危机是由危险和机会两个词组成,即危险意味着机会。”肯尼迪听后拍案叫绝:“中华文化能把两个毫不相干的词融化成一个东西,太伟大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我们从加大投入中看到了希望,从拉动内需中增强了信心,从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看到了机会,从新近实行的土地流转政策中看到了农村和农业的大好发展前景。这充分说明,危机之中有机遇,机遇往往存在于危机之中。

“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危”是挑战,也是机遇。2008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后,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与我们合作和贸易。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有利于扩大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缓解能源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和一流人才。危机是一次重新“洗牌”,只要我们在危机中扬长避短,探索创新,精于管理,就能在规避风险中找到新的发展契机,在克服困难中迈上新的台阶。

树立信心,积极应对,扬长避短,才能受到机遇的偏爱。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战胜这场“危机”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后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为我们有效应对“危机”奠定了坚实基础;灵活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是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没有不付出的成功,没有不担风险的收益,没有不经努力轻而易举抓住的机遇。以进取姿态抓机遇,则机遇存;以退缩心理等机遇,则机遇无。抓住机遇,需要前瞻性的思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的地方提出,要用解放思想来开窍,在迎接挑战中找机遇,在破解难题中求突破,在扎实工作中渡难关,在科学发展中谋崛起。一些富有责任感的大企业承诺,危机面前共克时艰,抓创新谋发展,抓管理求效益,抓品牌上质量,坚持不停产、不裁员、不减薪。不少大学生主动调整心态,努力练就抢抓机遇的本领,从各方面提升素质能力,强化“内功”,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搏风击浪中锻炼摔打自己,实现人生价值。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第五篇: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二届年会综述

“入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一次全面的国家体系创新。它不仅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和未来走向,制约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也是更重要的,它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新的存在性依据,成为当下中国行为的一种文化生态,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全面的制度创新、路径改革和价值重建。胡惠林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在这样一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产业被赋予了新的责任:参与入世后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所必须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整体进程,接受改革成果和成本的转移,协调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推进国家文化与文化产业创新系统建设。张晓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指出,“入世”后的中国面对的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具有“不对称优势”。因此,入世后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发生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对称竞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性产业发展格局的不对称:以夕阳产业换我朝阳产业;(2)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对称:以产业实力搏我资源潜力;(3)已承诺开放领域竞争的不对称性:以产业高端对我产业低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将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WTO规则框架下的宽范围和多领域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按中国政府承诺的时间表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张晓明认为,鉴于国际性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手段和内容的矛盾,在产业发展阶段上具有一种“后来居上”和“逆向整合”的趋势,中国在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以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的发展为基本指导方针,并遵循这样的原则:以文化艺术的原创带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文化产业带动信息产业,以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整合,以制度创新应对制度竞争。

发展文化产业需建立与之互补的文化艺术保护方式

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将文化艺术分为经营性(以盈利为目标)和非经营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艺术建设为目标)两大部类,在建立市场性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对位性互补的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当代文化发展的合理架构。金元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认为,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首先理顺下面几个关系:(1)文化遗产“救亡图存”与复兴光大的关系;(2)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3)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当代利用的关系;(4)文化遗产保护宏观整体规划与分档次、分阶段、分地区的具体策略实施的关系。金元浦认为,结合国情,我国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应采取政府保护、法律保护、市场保护与社会支持等多重因素综合运作的方式。(1)加快政府保护方式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政府保护方式是文化艺术保护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这种保护首先是逐步建立文化艺术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运用政策的倾斜来实施文化保护,并协助立法机关建立和完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其次是逐步加大国家文化资金的实际投入与监督实施,保证文化艺术在国家投资预算中的实际增长。其三,政府保护方式还应包含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濒危艺术的特殊支持、对高雅艺术的大力资助,以及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扩充与维修。(2)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方式。当代艺术保护中依靠法律形式进行保护成为各国注意的焦点,法律方式保证了当代艺术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也保证了艺术保护的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其根本意义是通过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以达到文化艺术总投入的实际增长。(3)迅速建立市场保护体制。文化艺术的市场保护包含两大方面;其一,为努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依靠市场方式,通过文化产业自身的扩大与积累来改变我国过去文化保护中单一的输血模式,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二,对于那些不能以产业形式发展的文化艺术则必须通过市场寻求企业资助的道路。从企业赞助保护方式来说,要想使其发展起来,必须保证企业投资能获得相应的回报。(4)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全民保护。当代艺术保护中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具有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保护文化艺术的社会氛围与社会舆论,培育了一代代懂得艺术的文化大众,这是保护艺术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心理根源。

发展文化产业亟需改革文化体制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国有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国有文化部门)进行战略性的改组。因为国有文化部门占有了我国文化资源,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的绝大部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搞好国有文化部门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实现国有文化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的转变,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齐勇锋研究员(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指出,国有文化部门在进行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应坚持“6个有利于”原则:(1)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保障国家的文化和信息安全;(2)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与运营体制,使国有资本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3)有利于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4)有利于促进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转换经营机制,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生机与活力;(5)有利于在国有文化部门改革中,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出资人、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6)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改组、改制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稳定。

具体到传媒体制,孟建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通过对美国文化体制的介绍给人以很大启发。他说,1996年2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1996年电信法》,彻底打通电信业、传媒业、娱乐业等行业壁垒,大大放宽了媒体经营范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石破天惊的变革:并购、联合、重组。经过近5年的实践,这种变革的巨大成功已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在机构重组、产业关联、资金融合、技术平台等方面形成了新兴的实力巨大的娱乐传讯业,并很快跃居美国出口榜首。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大有可借鉴之处,如我国至今还将电视业与电信业割裂开来的做法,就根本无法实现战略上的大整合。尹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指出,中国传媒业的改革,不是建立形式上的集团,而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因此,中国传媒改革的根本不是改革规模,而是改革体制,拆除纵向与横向的行政垄断的篱笆,分离政府管理职能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力,将传媒的行政管理体系转化为与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市场运作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需实现理论创新

现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饭后茶余的调料、愉悦人生的奢侈品,它更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缪其浩研究员(上海图书馆)认为,文化要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角,必须实现“3个破壁”:(1)文化精神破壁。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源泉,是发展的原动力。源于人的创造力的创新才是附加值最高的。因此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中,文化产业和其它行业中的创意部分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2)文化产业破壁。文化产业不仅自身要做大做强,还要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上条块的分隔,以及某些政策的限制,这种良性互动的实际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预期,正在成为一个严重阻碍文化产业成长的瓶颈。(3)文化队伍破壁。目前承担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重任的文化队伍出现严重的知识偏门和缺失。必须以更宽容的姿态重新定义文化人,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召集文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一支适应新世纪使命的文化队伍。就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陈少锋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有自己的见解。他指出,管理知识的匮乏以及与管理相关的商业意识、商业伦理、职业化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等等,是思考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而非管理类出身的人员所占比重过大,整体人群文化知识层次较低,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等。陈少锋认为,对其他产业的经理人实施有关文化产业的培训,或者对现有文化产业领域从业人员进行商业管理的教育,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一项重大的工程。李康化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则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5个创新”:(1)理论制度创新。突破在文化产业制度改革上的路径依赖和政策瓶颈,以放松管制和透明化的政策供给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以制度创新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和克服由于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而可能导致的政策性衰退。(2)要素市场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放宽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金融资本市场准入的尺度,消除在这一领域内的歧视性政策,使民营民间文化产业和资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3)产业链条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整体配套,特别是加强文化产业的“上游”基础和“下游”通道。(4)产业结构创新。形成新的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已经构成现代社会互为依存、以高技术和高文化为共同特征的支柱产业群,信息产业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带动了其产业结构的提升,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必定是以文化产业为前提和发展动力。(5)社会结构创新。构建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制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的新体制。

文化产业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沈殿忠研究员(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指出,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两条线索,即横向线索与纵向线索。横向线索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纵向线索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文化产业的横向发展线索与纵向发展线索都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公平的状态;一种是不公平的状态。讲文化资源开发或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平,主要讲规则的公平。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含义,不单纯是实现横向公平或纵向公平,而是要实现两种公平的统一。实现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统一,关键在于把握一种分寸。这个分寸不仅是一个质的规定,同时也有量的规定。在这个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把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利益的损害降到可以接受的降低程度,或把利益的满足提升到可以实现的最高的程度。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一种生态伦理,那么文化发展战略强调的就是一种全球社会伦理。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文化发展战略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身与心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毛少莹(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认为,文化发展战略应有以下基本特征:(1)重视公平超过重视效率,控制贫富分化,寻求均衡发展。(2)全面注重不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精神性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物质性的不可再生能源;以“文化资本”替代“经济资本”;以精神消费填补物质消费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3)以慢节奏的“休闲娱乐型(精神消费型)社会”替代快节奏“工作消费型(物质浪费型)社会”。(4)确立更合理的发展指标,将社会文化发展纳入社会水平的衡量之中;将人类对幸福、快乐的追求——而非仅是对物质财富的病态拥有——恢复到自然健康的人性基础上;致力于保护精神健康,以价值理性管理人类社会,走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发展之路。

文化产业应走高新技术之路

传媒产业需实施“走出去”战略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然而,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根据国家版权局2001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版权贸易的输入输出比为10:1,在文化电子产品贸易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至今尚未拥有自己的核心标准和主打产品。而在一些西方主要国家中,以版权贸易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战略转变,不仅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克服贸易逆差的迫切需要。作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传媒产业如何利用本土资源,保持中国传媒的国内主体地位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尹鸿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传媒介来说,走向国际市场至少具有4个有利条件:(1)从经济上看,媒介的低成本使中国传媒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2)从文化上看,全球化环境下的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参照性的“还乡”意义而逐渐被西方人关注,中国传媒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3)从地域和文化的传统上看,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语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大中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华人群落等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传媒的文化交流空间,中国传媒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4)从西方传媒来看,近年来由于片面地走上数字虚拟化、大制作、单纯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道路,传媒的人文地位和社会公益品质都明显下降,为其他国家传媒文化的乘虚而入带来了契机。面对这些显在的和潜在的优势,中国传媒目前需要作5方面的努力,来开拓中国传媒的国际空间:(1)组建经过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国际营销实力的国际性的传媒制作发行机构,形成规模适当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流水线化的国际性传媒企业;(2)积极从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其他企业吸收一批能够从事跨国经营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3)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生产一批按照国际市场需要制作的媒介产品,创造“中国制造”的媒介品牌;(4)要求国产的传媒产品在制作技术和艺术标准上而不是制作规模上与国际传媒产品接轨;(5)积极推进传媒的横向整合,开发多种媒体的媒介产品,实现整合营销。

中国广告业增量空间巨大

与会代表不仅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把脉,而且对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黄升民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系)指出,在新的世纪,中国广告业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两极分化、业务分流、竞争激化、资本参与、创意衰退、政策多歧、媒介滑坡。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国广告经营额为794亿元,增长率为11.4。值得注意的是,4大媒体之中,报纸、电视和杂志的广告增长率都低于平均水平。但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前景,专家们还是充满信心。喻国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指出,从1981年1.81亿元的经营额起步,到2001年达到了794.9亿元,年均增速40.2,经历了21年增长的内地广告市场,它的“饱和”时代还远未到来,它的经营额还有3倍左右的增量空间。他预测,今后8年,中国内地广告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12,到2003年,市场经营额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到2007-2008年,可能超过2000亿,到2010年估计达到2609亿元,3倍于2001年的水平。在未来的巨大增量空间里,报刊广告的增势将超过目前处在强势的电视广告。尽管在1983-2001年,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在同行中最为迅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1.7,但近年来,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明显放慢,1997-200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8,低于报纸广告的15.6、杂志广告的17.2和广播广告的16.6。专家们预测,报刊广告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10年前将保持在13-14左右。到2010年,报刊广告经营额总量将从2001年的182.6亿元达到587亿元,其中报纸广告经营额约547亿元,杂志广告经营额约40亿元。喻国明还指出中国报刊广告业未来发展的机会点:(1)从时间上看,9月、12月、4月和8月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月份;(2)从地区上看,中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密集的地区;(3)从城市看,北京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城市,占整个报刊广告投放总量的1/4,广州、上海、深圳也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集中的城市,上述4个城市的报刊广告经营额占全国报刊广告经营额的“半壁江山”(51)。从增长率上看,深圳、大连、南京、广州、青岛以及哈尔滨是报刊广告增量幅度最大的“明日之星”城市;(4)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医药、计算机广告是报刊广告的三大支柱型行业,这3大行业广告的投放量占报刊广告总额的36.7。从未来发展的潜质上看,金融保险、机动车、房地产则具有最大的增量空间。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在西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再度开发。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利用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开发并形成遍布西部城乡的文化产业,是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值得格外注意的一个重要课题。谢名家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指出,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时,应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战略性调整,突出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系统中支柱产业门类,根据科学性、先进性、预见性和发展性原则,合理规划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精神生产力布局。王亚南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指出,西部拥有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这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世间罕见的宝贵遗产,也是西部社会发展必须首先加以利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广大乡村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但西部乡村的发展已不大可能再走沿海农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这一是囿于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二是基于西部环境保护和全国生态效益的需要。西部广大乡村应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发展以特色旅游业为起步平台的文化产业,以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型人文经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身内力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西部乡村发展完全可超越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开发高文化含量的产品和产业积累实力,并促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产业发展,探索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新路,开创出一条以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和信息化利用来带动新型产业生长的人文经济发展之路。

这次会议是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编委会联合举办的。

下载百人论坛话文化产业(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人论坛话文化产业(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阳皓首话“余热”(人民论坛)

    重阳皓首话“余热”(人民论坛) 黄团元 《 人民日报 》( 2012年10月23日04 版)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民间又说“久久长寿”,重阳节便成了尊老、敬老、爱老和......

    百人百善

    百人百善倡议 佛法主旨,无外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故修行即是止恶、行善的身心净化,而善恶万端,种类殊别,有大小、偏正、半满,更有真伪不同,由此修行需是细下心来,静上......

    百人助学致辞

    万山镇“百人助学”工程结对帮扶启动仪式致辞 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万山镇“百人助学”工程结对帮扶启动仪式,这是我镇教育事业上的又一件大喜事。在此,我谨......

    百人训总结

    今天是来到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指导培训的第一天,认识了两位美丽的班主任老师,结交了许多热情友爱的同学,聆听了万学锋董事长对于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感觉很......

    百人方队解说词

    百人方队解说词 下面走过来的是“精神饱满,英姿飒爽”的白城一中百人方队,他们精神抖擞,神采焕发,你看!他们迈着豪迈整齐的步伐走过来了!你听!他们的脚步多么铿锵有力!他们整齐的步......

    百人集体婚礼策划

    2011年百对新人·百年好合 首届集体婚庆盛典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 人生中最永恒的回忆莫过于爱情。爱情中最瞩目的一页莫过于婚礼。纷繁琐碎的婚典细节也许让你感到力不从心......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传媒出版。加快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等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步伐,推动省广电集团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企业集团,加快推进新华文化城、海峡传媒港、下一......

    文化产业

    聚焦“十二五”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的现状、前景的调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稳健的实现了民族实力的飞跃,逐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