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理论和我国证券市场的改进措施[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3:0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披露理论和我国证券市场的改进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披露理论和我国证券市场的改进措施》。

第一篇:信息披露理论和我国证券市场的改进措施

信息披露理论和我国证券市场的改进措施

摘要证券市场是高度信息集约化的市场证券信息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品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信息失灵和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将严重影响证券市场效率目标的实现我国应尽快完善证券信息披露制度加大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提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关键词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效率;改进

证券市场与其他普通商品市场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证券市场是高度信息集约化的市场它吸收并消化了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所有信息包括经济信息、非经济信息、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和证券市场自身所反映的信息等等从本质上讲证券市场就是一个信息市场正是信息引领着社会资金流向各个实体部门从而实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臵功能如果市场不

能及时得到有关信息就难以形成对证券价值的有效预期导致证券价格脱离其内在价值的自身轨迹而无规律变动使证券市场异化为单纯的博弈场所有可能发生“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最终使证券市场的优化资源配臵功能落空因此证券信息的质量是立市之基、治市之本

一、证券信息的公共品特征、信息不对称性及信息披露制度

(一)证券信息的公共品性质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现代经济学认为公共品能够提供社会福利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或减少其他消费者对同一公共品的消费如公园、路灯、公共频道、国防等公共品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对未付费消费者的非排他性即无论消费者是否在享受公共品时付出费用都将从公共品的消费中获益但是公共品的供应方却无法要求这些受益者支付生产加工成本由于一般消费者可以搭制造者的“便车”所以

就有少付费或不付费的冲动即使他们明知这些公共品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免费搭车他们也会在公开市场中购买一些公共品而公共品的制造者由于无法从使用者处收回一些成本他们便没有什么动机继续制造公共品因此公共品会越来越少即使人们使用公共品的利益仍然超过制造成本由于这些原因公共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总是供应不足的

由于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而再生产的成本却极低因此信息产品是一种与普通物品有着本质区别的商品具有公共品的特性随着电子存储、处理及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以及因特网等电子信息系统成本的不断下降多数信息在技术上几乎可以以零成本提供给每个地方和每个人这导致那些为创造新信息提供的激励机制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20世纪8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的JohnCoffee.Jr教授即提出了市场失效理论认为市场无法提供合适的信息

而证券信息更充分体现了公共品的“非排他性”这一重要特征人们往往有泄漏信息的动机证券信息的使用几乎不可能限定在一个人身上当知情人士告诉他的朋友一个尚未公布的内幕信息后这一信息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听者身上信息传递链还会继续延伸信息很快就会扩散但泄漏信息者却很难获取相应的报酬因此证券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品当然证券

信息也就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证券信息有效供给不足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上市公司等信息源本能地倾向于不提供或尽可能少地提供信息因为相关信息的披露为他人评估证券价值提供了方便由此产生的利益是由他人而不是披露者自己享有其结果对整个市场而言是许多重要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及时的披露第二证券信息的垄断增加了投资者对信息的搜寻成本而且付出信息成本的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可能迅速被其他投资者效仿他们较难获得应有的收益从而抑制信息投资的积极性第三证券分析师对信息的研究活动由于竞争原因很难从研究成果中获得相应的回报且泄密也不会对分析师做出足够的补偿证券分析师因无法获得他们发现信息的全部经济价值便不再进行信息的研究与证实

(二)证券信息的不对称性及其危害性

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模型假定市场参与者具有完全的信息然而由于信息的自身特征和证券市场的固有属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信息失灵和信息不对称成为证券市场的普遍现象正如Tribes(1971)所说信息本质上具有一种“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获得

或信息分布的不公平性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多、更及时的有关信息因而影响做出正确决策在证券市场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具体反映在证券的发行、上市、交易以及上市公司经营、重组、分配和相关政策变动等多个环节和层面

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筹资者不可能把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内容毫无保留、真实无误地提供给证券投资者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高管人员处于天然的有利地位而一般投资者等信息接受方则处于相对劣势(2)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同投资者由于知识、能力、地位、资金规模的不同他们在收集、处理信息的成本上是不一样的资金雄厚的投资者的信息获取、调研、解读能力比众多中小投资者占有很多优势甚至可以与上市公司等联手操纵信息和股价成为信息的“先知先觉”者此外内幕信息的拥有者可能利用信息优势操纵股价从中获取超额回报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信息占有劣势方的“逆向选择”和信息占有优势方的“道德风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签约或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如证券发行人在募集资金之前公布的招股说明书等公开文件中不充分揭示其资产营运状况而“道德风险”是在签约或交易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如证券发行人在募集资金后不按招股说明书等文件公告的投资项目使用资金

由于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投资者无法把握每只证券的真实价值只能按所有证券的平均价格购买导致证券价格难以体现其内在价值使证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一个“柠檬市场”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优质上市公司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劣质公司蓄意造假圈钱从而使证券市场沦落为一个次品充斥的市场信息经济学还认为投资者的“逆向选择”行为会导致优质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上升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上市公司分散在外的股东(投资者)与企业内部经营人员属于“委托——代理”关系他们在目标、风险、利益和动机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公司经营人员通常比普通投资者更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可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道德危险的存在会把投资者“逐出”市场即投资者“用脚投票”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直接后果是误导市场信息无法区分证券产品的优劣损害价格发现机制不能准确引导资金的流向进而对证券市场效率目标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市场失灵甚至可能导致市场缺失而且信息不对称造成投资者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的公平性将加剧社会财富的不均匀分布

(三)证券信息披露制度

如何减轻证券信息有效供给不足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证券市场功能的有害影响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内在缺陷必须由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有效监管建立一系列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特定信息披露义务人及时公开所有与证券发行、交易相关的信息改善客观存在的不公平竞争状态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有以下作用(1)充分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助于投资者及时、全面掌握相关信息对证券产品的价值做出合理评估正确选择投资对象(2)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杜绝内幕交易防止市场垄断和操纵抑制过度投机减少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3)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对搜寻信息成本的社会补贴来确保信息的数量及信息的准确性大大节约了投资者获取与证实信息的成本是一种追求交易利润前提下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4)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了证券产品价格对价值的

偏离这不但使投资者获益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资源的配臵效率(5)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上市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合理优化配臵社会整体资源(6)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强迫特定信息披露义务人承担披露信息的成本并要求其将信息及时向所有投资者提供有利于形成足够的信息流量妥善解决证券信息作为公共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信息披露制度成为实现“三公”原则的基础和维护证券投资者利益的基本保障也是整个市场生命之所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证券监管部门均将信息披露制度列为重中之重它是各国政府对其证券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的最重要制度之一亦是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石实行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理论主要有三种有效市场理论、不对称市场信息理论、市场失效理论

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其中又以美国为典范从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著名的英国《1720年肥皂泡沫法案》、1911年美国《蓝天法案》、1933年美国《证券法》和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等这些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血的教训上经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罗斯福政

府在证券市场监管的不同理念中选择了信息披露理念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开始受到普遍欢迎美国强制要求公众公司向市场披露信息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押“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布兰代斯美国最高法院法官1933)1999年以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还要求招股说明书“平实不拗口”一般投资者都能看懂

针对近几年出现的上市公司重大丑闻全球证券监管机构都加强了对上市公司法定披露的要求美国2002年通过的《萨班尼斯-奥克斯莱法案》(TheSarbanes-OxleyAct)确立了一系列确保上市公司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信息透明化的义务原则其中第409条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及时披露有关公司财务或经营状况变化的重要信息并责成美国证监会就此制定行政法规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和公众利益欧洲在信息披露方面也进行着类似的转变《欧盟信息披露指南》规定所有在欧盟国家上市的公司必须在欧洲范围内进行迅速、及时、无差别的信息披露

二、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重视信息披露工作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已经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基本包括了典型信息披露制度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并逐步加大了监管和处罚的力度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工作有了很大进步较好地维护了证券市场的秩序防范并抑制了部分市场主力的恶性炒作行为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研究报告《中外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实际效果比较研究》(2002年)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大多数已接近成熟市场水平有些方面还优于香港市场这对于仅有十几年历史的我国证券市场来说已非常难能可贵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信息披露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讲均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成熟市场还有较大差距许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意识不够强没有本着务实、审慎的原则披露信息而是敷衍塞责流于形式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问题仍很严重操纵市场现象时有发生市场总体效率较低我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没有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臵的功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信息披露质量低下、价格信号扭曲主要有以下一些具体表现

1.信息披露不真实中国证券市场作为“新兴+转轨”的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作假的情况比较普遍虚假信息一度泛滥成灾有的上市公司甚至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欺骗普通投资者操纵市场、牟取暴利对中国证券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信任危机如“琼民源”虚构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导致其股价在5个月内上涨了4倍;“银广夏”虚构利润7.45亿元编造了中国股市“第一大绩优股”的神话

2.信息披露不充分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在信息披露上避重就轻对成绩大肆渲染对风险则轻描淡写极力掩盖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对担保、诉讼、委托理财、关联交易等方面的披露很不充分投资者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证券法》和《公司法》实施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量和密度有所提高但经常滥用专业术语和文字以至于大量信息的披露并未真正增加透明度甚至被称为“信息垃圾”

3.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过时的信息毫无价值有些上市公司在发生应披露的事项后经常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决定何时披露往往等到该信息已半公开化才予以披露此时股价往往已发生大幅波动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有的公司甚至故意延迟披露有关信息为内幕交易创造条件此外

在定期报告披露方面上市公司也有拖延披露的倾向尤其是业绩较差的公司

4.信息传播不规范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缺乏有效、权威的信息披露和传递渠道很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人为掺杂了一些虚假成分导致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谣言满天飞低质量的信息传播泛滥有的上市公司在大众媒体上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向外传播重要信息有些甚至是关于公司经营业绩发生根本性逆转的重大信息这既误导了投资者也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有些媒体在发布信息时不作全面报道只是有选择性地发布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造成大量的信息缺失和遗漏上述现象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扩散的范围、速度和效率

5.我国证券市场在各种层次、各个环节都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信息是分散的信息在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的分布以及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分布由于种种原因要么是不对称要么是不完全投资者不能完全获得信息甚至可能对公司的信用状况和发展前景产生重大误解内部人士和机构投资者占尽信息优势导致投资者之间的收益和风险配比很不对称市场投机行为猖獗股价波幅巨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庄股文化”严重违背了“三公”原则

6.内幕交易行为猖獗由于《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内幕交易的界定不够明确具体缺乏操作性加上配套制度缺失、监管技术落后和执法力度不足使查处和举证非常困难没有对内幕交易真正起到威慑作用和惩治作用市场主力利用资金雄厚、人员素质高、消息渠道畅等优势灵活运作各种信息资源造市设局大肆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将风险转嫁给中小投资者

7.我国对证券监管信息一直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证券监管信息(比如某项政策的制定)往往比某个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的影响要大得多这些信息在公布前应保持一定的机密才能达到突发影响市场的效果但我国几乎每次重大监管信息披露之前总会有一部分“先知先觉”者存在公共信息私有化现象使得市场行情往往能够提前于监管信息的披露而波动上述问题严重破坏了市场的诚信原则为内幕交易提供了温床加大了市场风险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从无效市场走向有效市场的转变进程抑制了证券市场资源配臵功能的发挥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执法与监管等方面还任重道远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低效的主要原因分析

1.信息披露制度仍不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较短信息披露制度作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体系的一部分它不可能超越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公开透明、层次清晰、易于操作、公平执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处于转型变革之中不断出现新问题这也需要我们不断改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在重大事件报告和其他应披露信息方面的规定有待进一步规范

2.相关法律制度缺乏权威性有关执行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主要以《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为主体这些法规、条例的法律级别较低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影响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证券法律责任的缺失和模糊不清使得虚假信息披露者和内幕信息交易者的违法收益远远高于违法成本许多上市公司的当事人无视法律规定不依

法履行向社会公众公开披露信息的义务

3.我国会计制度建立较晚存在许多欠缺之处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定期报告的主要内容也是广大投资者最关心的信息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均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与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且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缺乏对上市公司公布的各类会计报表的内容和质量进行严格监督的规定致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编制缺乏指导性与规范性的制度依据弹性较大加上很多上市公司未能合理执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4.信息披露监管不严处罚规则不完善缺乏威慑力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在信息披露监管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令出多门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缺乏统一、权威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监管制度相对滞后跟不上证券业务的发展势头;对于不严格按照要求披露信息的市场主体长期存在处罚不力的问题未能提高信息披露违规成本助长了违法披露信息的行为;对执行机构没有独立和有效的监督如《证券法》实施6年多来全国人大只在2001年对《证券法》进行过惟一的一次执法监督这显然是不够的

5.市场参与主体的人员素质不高自律性有待加强(1)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为了侵占上市公司和普通投资者的利益经常发布误导信息(2)上市公司为了追求某些不正当利益不惜在信息披露方面违规违法例如有的公司为了欺诈上市伪造相关资格材料;有的公司为了保住某些资格(如配股、增发、不退市等)恶意粉饰财务信息(3)证券公司等市场主力由于业务需要和资金雄厚等优势往往是各种信息的优先获取者并存在利用内幕信息获取超额利润的动机甚至联合上市公司共同利用内幕消息操纵股票价格(4)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由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限制监督力量不足加上竞争和利益驱动甚至协助上市公司造假使市场信息严重失真(5)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在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媒体和信息中介机构配合庄家造势控制舆论导向妨碍一般投资者对信息的真实内涵做出理性判断同时我国新闻媒体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十分严重从媒体上看到的往往是一片叫好之声每一个政策出台都当作“利好”来解释而对于负面和不利消息的报道则较少(6)我国证券咨询业长期处于无序运行状态缺乏必要监管已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有的咨询机构和人员专业素质低下缺乏职业道德和行业约束不负责任地推荐股票甚至与其他市场主力联合操纵市场诱骗中小投资者为其打压吸纳、拉高出货服务

四、切实改进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国证券市场是否成熟、规范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因此能更好地借鉴国际成熟经验为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公平减轻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臵功能必须尽快改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监管针对当前证券信息披露制度中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尽快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改进企业会计制度确立科学的财务报告编制体系规范信息披露内容适当缩短信息披露间隔时间应借鉴国外成熟市场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加大信息披露的范围与频率对必须披露的信息其披露时间、披露方式及违反规定后的处罚应做更详尽的规定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信息披露准确、及时、完整、对称、合规增强证券市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尽量减少内幕信息和内幕交

易对中小投资者的伤害同时我们应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作为首要目标加快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对会计信息的揭示方式、揭示内容、揭示方法、揭示标准及范例格式做出统一规定不留有过多的灵活性和真空地带切断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告的途径

2.加速证券立法进程完善相关的证券法律制度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多层次法律体系信息披露的规范化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是当前我国金融法制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今后我国应建立以《证券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针对包括信息披露在内的市场交易、收购兼并、内幕交易、投资者保护等各个方面制定二级法规再由交易所等自律组织制定有关信息披露的具体准则规范预测信息、分部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

3.加大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证券监管机构应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丰富监管手段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建立动态的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加强对信息披露的一线监管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违法违规现象进行查处同时建立市场主体诚信评级和公告制度详细记录他们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行为并将失信者列入“黑名单”此外要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强大作用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并引入民

事赔偿制度严惩恶性欺诈行为建议把不及时、不完全及虚假披露信息等不正当行为提到与内幕交易和价格操纵等其他犯罪行为同等的高度不再仅仅是受到交易所的公开谴责今后应建立对相关责任人具有连带责任的民事赔偿制度用以弥补投资者的损失使违规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这不仅能维护投资者利益还能把法律责任落到实处产生显著的警示作用

4.严厉打击内幕交易维护投资者信心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在“三公”原则指导下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首要目标加强监控技术的开发提高市场监控的准确率和有效性建立阻隔内部信息传播的“中国长城”借鉴国外“司法与行政相配合”的监管模式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纯行政监管的不足加大对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的打击范围和打击力度把利用内幕信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员定期报告制度防止重大信息提前泄露避免因过多的内幕交易而使投资者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大部分的重要信息都已经泄露因而这些公开披露的信息已经过时

5.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使其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真正发挥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我们应优化中介机构的执业环境使其具备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条件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我国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加强独立审计队伍的

建设完善审计技术规范不断提高执业质量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对证券公司可以仿效美国的“防火墙”制度和“监察名单”措施防止证券公司进行内幕交易同时提高证券从业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6.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当前我们要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继续完善公司章程约束机制和董事会的工作程序强化监事会的职责加强对经理层的监督细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责任加强对上市公司重要信息的管理此外还要改善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契约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权、责、利平衡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和会计舞弊行为

7.提高投资者素质培养科学的证券投资理念如果广大投资者普遍不依靠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仅靠小道消息盲目跟风炒作那么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也不利于证券市场效率的提高因此需要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真正重视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对信息披露的敏感性及理解的高效性充分利用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从而建立证券市场效率与信息披露制度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钱信.成熟市场对信息透明化是如何理解的[N].上海证券报2004-09-29.

[2]陈红.强制性披露信息的理论依据[J].中国证券期货2003(8).

第二篇:我国所得税现状分析和改进措施

兰 州 商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学 院、系: 会计学院 专 业(方 向): 会计学 年 级、班: 2008级会计学(3)班 学 生 姓 名: 刘永婷

指 导 教 师: 郭恒泰

2012 年 5 月 25日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摘 要

个人所得税近来年受社会关注度逐年提高,改革力度也逐年加大。随着市场经济下贫富差距问题的逐渐显现,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有失公平的缺陷也日益明显,这不仅没有使纳税人得到公平对待,而且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发挥公平收入分配的功能。文章论述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及现状,指出了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的难点,提出了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与完善及以家庭作为纳税人主体的建议。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问题 改革

ABSTRACT Individual income tax by recent years social attentio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reform also increased year by year.Along with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problems emerge,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design in our country is unfair defects is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is not only didn't make taxpayers get treated fairly,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 play fair income distribution function.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resent main problems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and reform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posed to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to reform and perfect and with the family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taxpayer as advice.[key words] personal income tax problems reform

目录

一、个人所得税相关理论探讨..........................................1

(一)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1

1、分类所得税制..............................................1

2、综合所得税制..............................................2

3、分类综合所得税制..........................................2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特点......................................2

1、实行分类征收..............................................2

2、累进税率与比例的税率并用..................................3

3、采用定额和定率并用的费用扣除方式,计算简便................3

4、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纳方法............................3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3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现状....................................3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4

1、现行征管方式落后..........................................4

2、对高收入者税收征管的立法不健全,纳税环境较差..............5

3、居民收入渠道多样化,税源隐蔽,难以控制....................5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难点及瓶颈分析..............................5

(一)现行征收模式有失公平......................................5

(二)税率以及扣除标准既不合理,也不科学........................6

(三)纳税人由个人向家庭的转化尚需考虑..........................6

1、作为纳税主体的家庭如何界定................................6

2、家庭的收入如何计算........................................7

3、什么人应该赡养,如何确定扣除标准..........................7

四、我国个人所得税方面的改进对策....................................8

(一)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及收入监控体系......................8

1、进一步完善代扣代缴制度,并与自行申报制度有效结合..........8

2、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增加高收入阶层的税负...............8

3、完善收入监控体系..........................................9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进思路........................9

1、选择适合我国的税制模式....................................9

2、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10

3、对纳税人主体由个人向家庭转化的建议.......................10

五、小结...........................................................12 参考文献...........................................................14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我国个人所得税是最有潜力的税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其收入规模将会不断扩大,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力度也会增强。但是,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内容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国情逐步推进,在税制和征管方面都下功夫,使税制逐步完善,征管逐步加强,真正发挥其功能作用,早日成为我国的主体税种之一。

一、个人所得税相关理论探讨

(一)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

在所得税体系中,个人所得税目前正逐步成为各国税制的主体税种,同时成为国内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目前来看,世界各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通常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分类所得税制

分类所得税制又称为个别所得税制。它是对同一纳税人不同类别的所得,分别扣除不同的费用,按不同的税率分别征税,如对工资薪金等劳动所得课以较轻的税,对营业利润、利息、租金、股息等资本所得课以较重的税。它的特点是只对税法上明确规定的所得分别课税,而不是将个人的总所得合并纳税。它的优点是可以广泛采用源泉课征法,课征简便,节省征收费用,而且可按所得性质的不同采取差别税率,有利于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它的不足是不能按纳税人全面的、真正的纳税能力征税,不太符合支付能力原则。

2、综合所得税制

综合所得税制又称为一般所得税制。它是将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的各种所得综合起来,减去法定减免和扣除项目的数额,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征收。它的特点是将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所有形式的所得加总课税,不分类别,统一扣除。这种税制的优点是税基宽,能够反映纳税人的综合负税能力,并考虑到个人经济情况和家庭负担等,给予减免照顾,对总的净所得采取累进税率,可以达到调节纳税人之间所得税负担的目的,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纵向再分配。但它的不足也很明显:课征手续较繁,征收费用较多,且容易出现偷漏税。

3、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又称为混合所得税制。它由分类所得税与综合所得税合并而成。它是按纳税人的各项有规则来源所得先课征分类税,从来源扣缴,然后再综合纳税人全年各种所得额,如达到一定数额,再课以累进税率的综合所得税或附加税。它的特点是对同一所得进行两次独立的课税。这种所得税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最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得以实行从来源扣缴、防止漏税,全部所得又要合并申报,符合量能负担的要求。因此,分类综合所得税是一种适用性较强的所得税类型。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1、实行分类征收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即将个人取得的各种所得划分为11类,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减除标准、不同的税率和 不同的计税方法。实行分类课征制度,不仅方便了征纳双方,加强了税源控管,而且便于对不同所得体现国家的政策。

2、累进税率与比例的税率并用

分类所得税制一般采用比例税率,综合所得税制通常采用累进税率。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根据各类个人所得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将这两种形式的税率运用于个人所得税制。对于工资、薪金所得及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采用累进税率制。对于劳务报酬、稿酬等其他所得,采用比例税率。

3、采用定额和定率并用的费用扣除方式,计算简便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人的各项应税所得,视情况不同在费用扣除上分别实行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两种方法。在计税方法上,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采用总额扣除法,从而避免了个人实际生活费用支出逐项计算的繁琐。

4、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纳方法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分别采取由支付单位源泉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方法,对凡是可以在应税所得的支付环节扣缴的,均由法定的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以及高收入者,实行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的方法。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现状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 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法采用的是分项定额扣除与定率扣除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纳税人不同性质的所得分别进行扣除。它既是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980年9月,个人所得税法正式颁布,至今个人所得税法经过了多次修订,直至2011年6月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2011年9月1日开始个税免征额调至3500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个人收入的不断增长及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现行税制及征收管理与此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所以,我国个人所得税还需进一步的改革。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征管方式落后

我国目前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申报、审核扣缴制度都不健全。一是以代扣代缴为主要征收方式,减少大部分纳税人自行申报环节,纳税人不直接参与纳税过程,在代扣代缴制度贯彻不利的情况下,极易造成税收流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纳税人纳税意识的提高。二是由于不同地区、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要求差异,导致纳税人的信息资料在税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难以实现共享,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如果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各项收入,在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准确掌握其涉税信息,不能有效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缓解贫富差距,拉大了内 地沿海间的差距。

2、对高收入者税收征管的立法不健全,纳税环境较差 对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及其征收办法出现的对高收入者的“征管制度失效”现象,必须提高包括个人所得税法在内的我国整个税法体系的立法层次,从根本上改革完善,而不应只是针对高收入者发布各种规定、变通性办法来修修补补。这些规定、办法不仅立法层次低、主观随意性大、透明度差,而且其中有些规定已明显超越了授权立法的范围,或从实质上改变了基本立法的内容。面对这样一种范围和层次混乱不清的法律环境,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显然已经丧失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调节差距”的法律基础。

3、居民收入渠道多样化,税源隐蔽,难以控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个人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收入结构日趋复杂。目前个人收入除工资、薪金可以监控外,其他收入甚至上处于失控状态,许多隐形收入、灰色收入税务机关无法控制也控制不了,造成个人所得税实际税源不清。另外纳税人多、面广、分散、收入隐蔽,纳税人在银行里没有统一的账号,公民收入又以现金取得较多去,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收入难以控制。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难点及瓶颈分析

(一)现行征收模式有失公平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办法。对不同来源的所得,用 不同的征收标准和方法,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在公平性方面存在明显缺陷,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现象,使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甚微,难以真正实现税负公平。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征税成本加大,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分类税所造成的纳税人实际税负不公平的问题日益显现。

(二)税率以及扣除标准既不合理,也不科学

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费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方法,这种费用扣除的方法虽然简单明了,具有透明度高、便于税款计算和征管的特点,但是存在照顾不到纳税人具体情况的弊端。在实践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像自费教育、自费医疗、房屋购置等这类支出在纳税人支出结构中比重日益增加,但在扣除制度里并未得到充分考虑。另外,由于每个纳税人取得相同的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所占收入的比重不同,但只是以个人为计税单位进行统一、标准的扣除,忽视了不同家庭、个人的不同负担情况,如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人数。这样虽然简单易行,但是没有考虑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各自提高费用扣除额,不但起不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还会加大不同地区收入差距,这就容易造成税负不公。

(三)纳税人由个人向家庭的转化尚需考虑

1、作为纳税主体的家庭如何界定

纳税主体是税制的重要因素,作为纳税主体“家庭”界定的不同,家庭总收入的计算和扣除项目及金额的计算也不同,因此据以征税的“纯收入”和适用的累进税率也就不同,进而导致税收负担不同。现实中,有的人是因婚姻关系或婚姻关系及子女组成家庭在一起生活,有的人是因血缘关系组成家庭在一起生活,有的可能是因其他关系在一起生活,有的人虽未与家人住在一居起生活,但却要真实负担其生活费用,还有的虽与父母住在一起但部分负担其生活费用。因此,如何界定家庭是一个既关乎个人所得税征收公平合理问题,又关乎征管效率和成本问题。

2、家庭的收入如何计算

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化,人们的收入来源也日趋多样化,但由于存在大量的货币支付和非货币支付,加之个人征信系统未能建立起来并与税务部门共享,税务部门要完全准确掌握家庭收入难度很大。家庭收入不能准确掌握,也就无法准确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不能准确计算计税依据,也就不能做到量能负担,实现个税对收入分配的合理调节。

3、什么人应该赡养,如何确定扣除标准

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额应是扣除相关项目后的“净所得额”,以此衡量家庭的真实负税能力。那么,在计算家庭“净所得额”时,应扣除哪些项目?应扣除多少?比如,首先,就基本生活费来说,赡养的老人、供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和抚养的未成年子女,其基本生活费用应如何确定?其次,子女共同赡养老人问题,父母仍在农村从事种地或养殖,但仍需要外出工作子女贴补问题;再次,什么人应该赡养,是以家庭的界定为标准还是有血缘关系的就应该赡养?比如,有亲密的血缘关系,但是不在一个家庭里生活,而且单身,该不该赡养?这些情况下,要不要确定对他们的生活负担?又如何确定负担的基本生活费用?

四、我国个人所得税方面的改进对策

(一)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及收入监控体系

1、进一步完善代扣代缴制度,并与自行申报制度有效结合 代扣代缴便于实现从源头上对税款的计征,我国要提高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的质量,应进一步落实代扣代缴办法,明确代扣代缴义务人的责任, 加强对扣缴责任人的业务培训。实行自行申报制度,便于纳税人在申报过程中了解和认识自己应承担的义务,但过度地依赖纳税人的个人自主性,需要纳税人形成良好的税收意识,但在实际中全面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将两者有效结合,增加对扣缴义务人的强制执行措施;加大对税收的宣传作用,让纳税人明确税收的目的和作用以及他们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实行税收用途的透明化,增强自行申报人的责任感和纳税意识。

2、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增加高收入阶层的税负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偏高,累进级次偏多,极距偏小,这样的税率设计既易增加高收入者的避税动机,又容易加重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为此,降低税负,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是缓解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增进公平的直接途径。具体做法可减少征税级次,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并逐步增加免征额。与此同时,尽快出台加强针 对高收入阶层税收征管的相关立法。通过这一立法不仅可以改变原有规定、办法的立法层次低、内容模糊、透明度差等弱点,同时也可以区别于一般工薪阶层,建立更具体适用于高收入阶层的税收法制体系。采用中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分类征收的办法,既可以有效保护中低收入阶层的切身利益,又可以缩小贫富差距,使个人所得税更好地发挥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

3、完善收入监控体系

我国的出生人口登记时就会分配对应的身份证号码,而且是终生不变的唯一号码,身份登记和户籍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可以为每个纳税人建立一个以身份证号为基础、唯一的终身不变的纳税号。通过制定法律,要求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企业、事业单位、机构、部门、雇主必须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其雇员情况和支付薪金情况,而且各个单位的工资薪金的支付尽可能利用银行进行结算;税务机关、不同银行之间尽快实现计算机联网,纳税人的一切银行卡必须与纳税号挂钩,各种经济往来必须通过银行账户转账,以便于税务机关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收支情况;在个人存款实名制度的基础上,对个人金融资产、房地产以及汽车等重要消费品也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对个人提取现金数量进行限制,减少现金流通量。这些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多头开户、化名存款、收入来源不实等所造成的个人所得税严重流失的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进思路

1、选择适合我国的税制模式

首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 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仍然采用单纯的分类税制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要通过改革首先向混合制过渡,然后再向综合制发展。其次,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贫富差距扩大的目标。

2、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重新设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考虑通货膨胀、经济水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适当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增加扣除项目,实行 “少档次、低税率”的累进税率模式。可以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相应确定减除费用标准,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也有利干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扣除项目。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因素,设立相应的扣除项目。这样将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3、对纳税人主体由个人向家庭转化的建议

(1)家庭界定原则:“小家庭”兼“有限真实负担”。“小家庭”作为一个纳税家庭是指以夫妻为家庭主体,包括赡养的夫妻双方父母,以及抚养的子女,并由家庭成员收入真实负担;“有限真实负担” 是界定另外一种情况的家庭,即取得收入的人与负担的家庭其他人在纳税期不居住生活在一起,比如,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人分别位于两地,但家人的主要生活开支来源于务工人员。这种情况下,纳税家庭界定为包括由务工人员真实负担的父母以及配偶子女有限人员。当然,特殊情况下(如家庭其他成员无任何经济来源,且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有血缘关系但不在一个家庭居住而且单身),纳税家庭人口可扩展,但需要税务部门审批。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城乡收入差别较大,可以考虑对直接从事农牧渔业生产的家庭暂不纳入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2)扣除项目及标准:“标准系数法”。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或家庭“纯收入”征收的税,“纯收入”它代表着个人或家庭的真实负税能力。为获取收入而支付的成本费用等一系列可以据实全额扣除。但由于家庭成员的情况差别较大,其基本生计费用如何合理扣除是一个既涉及公平又涉及效率的问题。根据年龄段规定不同家庭成员的基本生计费用扣除系数,基于既公平又合理简便原则。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将家庭人口分三类,适合三类扣除系数:一类是处于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人,规定其基本生计扣除系数为1.5;一类是已完成义务教育的成人,规定其基本生计费用扣除系数为1;另一类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基本生计费用扣除系数规定为0.5。即假如规定系数为1的人的基本生活费用扣除标准为1000元,那么扣除系数为1.5的人的基本生活费用扣除标准为1500元,扣除系数为0.5的人的基本生活费用扣除标准为500元。对于允许扣除的其他项目,家庭年末申报扣除时,应提供相应的合法扣除凭证。(3)家庭收入监测与统计:加快推进纳税网络电子系统建设及配套制度建设。①建立个人纳税号制度。每个人必须在税务系统获取唯一的纳税号码,该号码还能够识别纳税家庭号码。纳税号制度在于防止纳税人通过变更姓名隐匿或分解收入,从而达到逃避纳税目的。个人在银行开立账户、获取收入和支出均应提交纳税号,相关单位将每个人的收支信息都登记在纳税号下。严格限制现金支付,在支付时,要求收款人提交纳税号,将现金支付相关信息报送税务部门。②建立诚信纳税与个人的未来发展及福利(如就业、贷款、社会福利等)相联系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加大对逃税者的查处和惩罚力度,使纳税人能够积极纳税。此外,应辅之建立纳税举报制度,积极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③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让每个公民了解熟悉税法,能够按照申报流程熟练申报。同时,税务部门应为纳税家庭办税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④转变政府形象,成为清廉、高效、亲民政府,要让纳税人真实地感受到政府珍惜纳税人的税款,使税款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各级政府领导人员特别要做到积极带头申报纳税,并接受媒体监督,为普通纳税人做示范效应。

五、小结

2011 年的个税改革在物价大幅度上涨,工薪阶层收入水平明显下降、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呼声中推出,尽管这次改革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成功,改革的措施不仅仅是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的问题,而是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征收模式,并以家庭为主体征收,改革的目的是保证民众的生活水平,保障广大工薪阶层的利益,尽管改革的 规模大,难度大,但它对于促进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差距是大有裨益的。个税的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考虑纳税人家庭状况,而不是简单的个人总收入。这是广大纳税人,尤其是工薪阶层所期盼的。

参考文献

[1]贾鸿.浅析个人所得税改革[EB/OL].2006(11).[2]袁振宇.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制的几点思考[J].税务研究, 2007,(02).[3]刘玫.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完善的思考[J].税务研究,2007,(03).[4]刘佐.关于中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J].2007,(01).[5]王浩然.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对策[J].辽宁经济,2007,(08).[6]潘素琼.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与完善[J].经营与管理,2008,(06).[7]代艳莉,朱红晖.浅议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税务,2010,(10).[8]杨志勇.十二五期间的个税改革:方向与重点[J].西部论丛,2010,(10).[9]刘拥军.我国个人所得税现关分析与改进对策[J].天津财经,2010,(10).[10]蒋永旺.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11]郭恒泰,葛丽娟,贾明春.税务会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8).[12]李龙.以家庭征个税到底有多难?[N].广州日报,2010(08).

第三篇: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探讨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探讨

-------------------------编辑整理: 会计职称考试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依照国际惯例,衡量一个证券市场成熟程度最主要的标志,是看其市场有效性的强弱,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开性、正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其影响的有效性,纵观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状况,其情况却不甚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在: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不规范。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在1993年6月颁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中,虽对公司收购的信息披露有所规定,但并没有解决下列诸多问题,譬如:大股东应披露的会计信息包含的具体内容;公众吸收、消化信息的时间段;对公开披露信息的虚假性、严重误导性或重大遗漏方面,以及专业性中介机构公开披露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没有明确的界定。

2.会计制度的差异。我国会计制度和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无论在公开揭示财务信息方面,还是在合并报表的处理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各股份公司对同一问题的处理往往不尽一致。例如,同一行业的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报表的内容、程序、格式、时间和编制方法上往往相差甚远。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也缺乏对上市公司公布的各类会计报表的内容和质量,进行严格监督的规定。因此许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流于形式,对一些重要信息有意识地不提供或少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够。

3.信息披露缺乏有效性。《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规定,中期报告于每个会计前6个月结束后的两个月编制完成并披露,年报于每个会计结束后的四个月内编制并披露。这样长的时间间隔,使所披露消息失去时效性,也助长一些小道消息的滋长蔓延。

4.审计水平的制约。上市公司的报告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方可对外公布。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还不大健全,独立性原则未能充分贯彻,行业内部的不正当竞争,都使审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证,使得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有的漏洞百出,甚至故意隐瞒重大事项。

5.表外信息质量保证不够。对盈利预测报告、投资价值分析等大多建立在较为乐观的预测基础上,一旦市场状况、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必然会误导投资者,因此对表外信息的披露进行规范十分重要。

为促进我国股市健康发展,为企业改革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应从以下方面予以改进。

一、改进企业报告的信息类型

企业报告应考虑投资大众的广泛信息需求,满足用户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机遇和风险,以及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需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模型应包括以下方面:①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信息和经营状况信息。②企业管理部门对信息的分析说明。主要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现状,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还有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③前瞻性信息,即对未来的预测信息。包括:企业经营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企业的发展、投资开发计划;将实际取得的业绩与以前披露的该项目的机会和风险相比较等。④股东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包括董事、大股东、管理人员的持股情况、酬金,以及关联交易方面的说明。⑤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的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贡献和效益;企业经营业务,资产的范围、内容和规模;产业结构,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

二、改进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在企业报告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用户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但经济环境的变--------------------------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化要求财务报表提供更详细的附注和分析说明,以保证财务报表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

1.改进财务状况变动表。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持续通货膨胀的冲击,企业面临可用于即时支付的资金紧张的威胁日趋严重,甚至会面临因无支付能力而受到破产清算的危险,因此对表示企业偿债能力的现金不能不予以特别关注。以现金及约当现金为基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能直接披露现金流入、流出,有利于帮助投资者、债权人有效评估企业偿债、支付股利以及对外投资的能力,弥补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不足。笔者建议编制“现金-营运资金复合流量表”,其结构是:营运资金=流动资金-流动负债,流动资金=现金+非现金流动资金。所以,营运资金=现金+非现金流动资金。所以,营运资金=现金+非现金流动资金-流动负债。

引入现行财会制度中规定的财务报表项目可得:流量增加净额=现金增加额+非现金增加额-流动负债增加额。

现金-营运资金复合流量表基本结构

营运资金流量

金额

现金流量

金额

一、流动资金来源

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1.本年利润

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2.其他来源

三、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流动资金来源合计

四、本期现金总增加量

二、流动资金运用

1.利润分配

五、调整项目

2.其他运用

加:

流动资金运用合计

减:

三、营运资金增加净额

六、营运资金增加净额

2.建立完善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现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过于偏重于政府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财务评价指标过于追求少而精,使得企业财务状况的揭示不充分。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予以改进:

第一,就偿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来看,可以增设两个指标,即现金流量充足率和现金流量债务保证率。①现金流量充足率=营业所得现金流量÷(长期负债偿付额+固定资产购置额+股利支付额)×100%。该指标可以衡量企业营业所得现金流量偿还债务、固定资产再投资和支付股利的能力。②现金流量债务保证率=营业所得现金流量÷负债总额×100%。该指标可用以反映企业营业所得现金流量对偿还债务的保证程度,其倒数即为以营业所得现金流量偿还全部负债所需的年限。

第二,营运能力的评价指标增设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这样能较全面地衡量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程度。

第三,盈运能力的评价指标。应当取消为政府而设的销售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另增设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现金流量对总资产的比率。①现金流量对销售比率=营业所得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净额×100%。该指标反映企业每实现一元销售收入所获现金流量。②现金流量对总资产比率=营业所得现金流量÷资产总额×100%。

3.增加分部信息。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垄断优势,越来越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经营业务、分支机构的复杂多样使提供分部信息显得日益重要。分部报告的目标是,就企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提供多种标准的补充信息,如按行业、生产线、产品种类、法律实体、--------------------------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生产或销售地区等最相关决策的标准来划分分部。分部信息的内容可限定在几个关键指标上,如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可控资产、折旧和摊销资本性支出等。

4.揭示新金融工具的有关信息。近几年来,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互换等得到迅速发展。由于新金融工具的运用可规避风险,又可用于投机,因此使用是否得当对企业可能产生很大影响。为此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揭示企业运用新金融工具的有关信息,如:运用创新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保值或是投机;怎样实现保值或投机获利的目的;企业采用了何种金融工具,条件怎样,如何核算;核算方法对财务报表有什么影响;企业转移或承担了哪些风险等。

5.披露不确定性。财务报表的许多项目都是基于对未来事项的假定,如在可能出现坏帐的情况下扣除预计损失后的应收帐款余额,以完工百分比法报告的在建工程收益,以公允价值报告的不可赎回的投资等。因此对于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项目,应在附注中加以说明,披露其计算过程并解释对未来事件的估计和判断的依据。

6.企业自愿提供的非财务信息。管理当局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发展规划、增值表、环境保护报告等,既有对过去经济事项的解释,又有对现在情况的说明,还有对未来结果的预测,越是信息高度公开的证券市场,公司所自愿披露的信息越多,因此,鼓励公司多作这方面的信息披露是有益的。--------------------------精品

文档-------

第四篇:浅述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和原因

浅述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和原因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强化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基石其中,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影响较大、存在问题较多,因此本文将以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现状和原因,讲述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不真实,不准确,不充分,不完整和不及时的现状,并针对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及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对策。

【关键词】证券市场 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 制度完善

信息披露制度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有关当事人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整套行为惯例和活动准则。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强化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基石。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意义

(一)信息披露制度体现了证券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公平原则的首要要求就是信息的完全性和对称性,即所有投资者拥有同质的及时信息。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是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前提。公正,要求证券监管者公正无私地进行市场管理和对待市场参与者。它是以法律框架实现市场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平衡与秩序的关键。公开,要求证券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向市场参与者公开披露,任何市场参与者不得利用内幕信息从事市场活动。公开原则是实现市场公平和公正的必要条件,也是证券法律的精髓。

(二)保护投资者是信息披露制度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

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发行公司全面、真实、准确、及时披露影响其证券价格的一切重要信息,使投资者在平等的条件下获取信息,弥补其弱势地位。这是防止内幕交易和证券欺诈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关键。

(三)防治企业不法行为,促进上市公司业务开展

美国著名法学家布兰代斯在其著作《别人的钱》中描述:“公开原则有如太阳,是最佳的防腐剂:有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公司一旦如实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就得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管,而不愿去做那些使自己陷入困境的事。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市公司自身改善经营管理。为了筹资上市和进行市场竞争,发行公司必然要争取以最佳的形象出现在社会上,并时刻受到广大股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这就促使其全面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四)信息披露制度便于证券监管,促进证券市场发展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通过对证券发行人公布的信息资料进行监督和审查,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维护投资者利益,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充满信心,促进证券市场高效运营,更好地发挥证券市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功能。信息披露制度也是每一个国家证券监管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制定的一种证券市场游戏规则,是证券产品的发行者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也是整个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核心。

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的现状分析

(一)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不得虚假记载、误导或欺诈,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有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严重失实,从招股说明书到临时、定期报告,一直是谎话连篇。1998年在“西藏圣地”的股权纠纷中,投资者才发现西藏圣地的第一大股东四川省经济技术协作开发公司自西藏圣地发行设立至今出资未到位(其原定出资1624.2万元,占全部股份的32.57),缺此出资,西藏圣地的资金根本就达不到上市要求,但圣地自上市以来,不但对此一直未作披露,而且企图欲盖弥彰。轰动一时的“琼民源”更以其1996年报告虚构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而“震惊”股市。

(二)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

上市公司应“依法充分公开内容完整的财务报告,充分公开实际发生的法定重大事件范围内的事项”事实上,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大多是不完整的,对于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很少有作充分披露的。蓝田股份将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数额作了相应缩减,却一直未公开披嚣这件缩减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项,后受中国证监会的严厉查处。棱光实业长期隐瞒对关联企业的担保事件,致使投资者损失严重。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大量的信息披露不 但加重报告成本,而且容易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是上市公司不愿作充分信息披露的客观原因。所以,证券法律允许上市公司自行决定是否公开那些与商业秘密有关的重大事件,以便在保护公司利益的基础上,保护股东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与此同时,法律也一再强调,上市公司必须披露那些不利于公司股票价格、但有利于投资者做出重新选择的重大事件,比如上市公司涉及诉讼、仲裁事件,公司领导、高层管理人员违法受制裁的事件,等等。

(三)信息披露不及时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其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息息相关的,信息往往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理解,在证券市场上,时间就是金钱。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判断;不及时的信息披露,却为内幕人员利用时间差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避险提供了条,这对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极不公平、不公正的。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违规案例中,信息披露不及时并不少见:棱光实业1997年年报、1998年中报与年报均称,“公司无重大诉、仲裁事项”,而在1999年6月11日刊登的公告表明,公司自1997年9月到1999年3月有8起涉诉均未及时披露,涉诉金额近1.9亿元;还有恒泰芒果,对于公司涉诉事项的披露更是缓如“慢郎中”。

三、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的原因

(一)立法形式问题

证券法严格区分证券发行与证券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包括发行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发行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本来应当分别列入专门规定证券发行、证券交易的章节中,可现行的《证券法》将关于发行披露的第58条、第59条竟然列入第三节持续信息披露之中,把不同性质的两种信息加以混同一并规定。严格说来,这种立法框架是不科学的。

(二)证券信息披露制度中对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未做出规范

按照国际惯例,有关上市公司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应作为法定的信息公告于投资者。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量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有关关联方和关联交易却很少披露,不少公司为了维持或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利用关联交易做高或做低企业经营业绩,掩盖真实面目,交易价格往往与市场价格背离,人为提高该企业的获利能力和信用等级,增加了市场风险。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虽对关联交易做出了一些解释,但管理层对关联交易采取何种态度,如何保证关联交易的公正性,上市公司是否应尽量避免关联交易等问题,始终未有明确的说法,《证券法》也回避了这一问题。

(三))信息披露监管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信息披露监管的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国已初步形成了个以《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和《注册会计法》为核 tl,,以行政法规和规章配套的多层次监管法律体系。但目前各管理机构制定的法规、制度比较分散。可操作性较差,还存在着缺憾:其一,作为基本法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对强制审计没有给予合理关注,《公司法》仅对报告的审计作出规定,而《证券法》则未作出任何有关强制审计的规定:其二,未对民事归责原则做出明确规定。使得针对信息披踞的违法行为的民事诉讼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对违法者构成实质性制约。

(四)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问题

《证券法》分别规定了上市公司提交的中期报告、报告的时限,同时对临时报告强调即时性提交。问题在于:中期报告于每个会计前6个月结束后的2个月内编制并披露,年报于每个会计结束后4个月内编制并披露。在这样长的时间间隔里,极有可能使所披露的消息失去时效,同时也会助长一些小道消息的滋长蔓延。况且在实践中,大多数上市公司到4月中、下旬才迫于无奈公布其报告,其中多数为业绩较差的公司。反观美国市场,经过了12年准备,终于在1996年5月正式实施全国上市公司强制性电子化信息申报制度(EDGAR),它的实行使上市公司做出信息申报与信息生效并得以向公众公布的时间差大大缩短,信息传播更为及时。遗憾的是,《证券法》只字未涉及促进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由国家建立电子系统为上市公司提供证券信息公开服务。尽管证监会曾发出《关于建立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的通知》,但毕竟属于行政法规,未能上升到法律高度。

(五)违反信息披露应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问题

民事责任的法律法规及执法情况。实践中,法院往往不受理民事侵权赔偿案件,仅由中国证监会和深沪两地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相应处罚。统计资料表明,在1993-2001年期间,在深沪两地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中,内部批评和公开谴责是主要方式,分别约占处罚总数62%和23%。同时,在1993-2001年期间,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总共进行了23次处罚,警告和罚款分别约占58%和29%,对虚假信息披露行为采取了市场禁入(包括永久市场禁入和临时市场禁入)和建议撤职并移交司法机关两项处罚,但两者合计仅占13%。为了进一步规范董事民事责任追究制度,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19日发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为法院受理和审理因虚假陈 述引发的证券市场上民事侵权赔偿案件设置了一系列前置条件,如即只受理部、其他行政机关以及有权做出行政处罚的机构做出处罚决定生效的案件,或已被人民法院认定效的案件;只受理在信息披露中进行虚假陈述的民事索赔案件;不接受集团诉讼;只有直辖市、府所在的城市、计划单列市或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受理此类案件,并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对象。《规定》设置的这一系列前置条件大大限制了被诉讼对象,延缓了诉讼的时效性,增加了小股东的诉讼成本,限制了赔偿责任。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在上市公司承担民事责任方面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违规公司主要负责人民事责任的承担客观上被虚化,而常以罚代赔,公司或投资者的诉权被变相剥夺。

第五篇: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弊端和改进措施浅议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弊端及改进措施浅议

目录

摘要………………………„……………………………………1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基本问题……………………„…………2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涵义………………………………………2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理论依据………………………………2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发展历程……………„………………4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及弊端………………………………5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分析………………………………5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弊端………………………………………6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进措施…………………………………7

(一)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起行政监督的垂直领导………………………………………………………………………7

(二)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7

(三)完善公众和社会舆论参与监督机制……………………………8

(四)注重过程监督,强化和突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8

(五)协调好内外部监督,双管齐下…………………………………8

(六)实现行政监督法制化……………………………………………9 参考文献………………………………………………………………10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摘要

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政府行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行政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实现途径。建国后,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有了很大发展,在监督政府机关、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目前我国腐败问题仍然严重的现实情况下,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如何完善我国政府行政监督体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课题已经提上日程。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 弊端 改进措施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我国行政监督制度产生于新中国建立之初,60年来,先后经历了形成时期、调整时期、瘫痪时期以及恢复和发展时期。①到如今,已经形成了由行政组织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监督体系想结合的行政监督体制。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体现了行政监督作为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行政活动的有效监督。它对维护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防范与惩治腐败行为,促进廉政建设,提高政府效能和建立责任政府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行政监督逐渐制度化、规范化,这在加强监督效果、完善监督主体、使监督科学化、法制化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而提高了政府行政的效能,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行政监督体制远未达到真正要求的监督效果。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基本问题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涵义

监督,在英文中的单词是supervision,从字面意思来看,即为上级对下级的督察、督导。在《辞海》、《词源》里采用的解释是监察督促、监督军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中外,监督一词的本意都是一致的,都是上级对下级的督察、督导活动。现代意义上的监督主要指人们为了达到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昂免得某种目的或目标,样张一定的权力,通过对社会公共治理中若干事务的内部分工约束或外部民主性参与控制等途径,针对公共权力的资源、主体权责、运作效能等相对独立地开展的检查、审核、评议、督促活动。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具体指的是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是否合法、合理和有效,实施的检查、督促、检查和纠正的行为。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部分。外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与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等形式。内部监督,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对一般行政管理机关以及行政部门对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有一般监督、专门监督、行政复议和特种监督四种形式。②

(二)行政监督体制的理论依据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有一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诚如孟德斯鸠所言,行政腐败现象在政治生活中愈演愈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权利一旦失去 ①杨建淮:《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②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行政管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页。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制约,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①因此,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对保证行政管理的公正、稳定、高效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理论主要源于西方分权制衡理论、人民主权理论和社会契约论,并结合中国国情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系。

第一,分权制衡理论。分权制衡理论,也称权力制约论,它的主要思想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其主要理论来自于洛克的分权理论和孟德斯鸠的制衡学说。它强调为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或腐败,必须对政府权利进行分割,并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之上,洛克还特别强调立法权至上。我国目前的国家机构设置情况是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居于权力的最高点,下设“一府两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互独立且相互制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它代表人民对中国人民政府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检查,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从而形成权力的制衡。

第二,人民主权论。人民主权论是西方思想家基于社会契约论和主权论提出的民主理论,认为人民拥有主权,国家的主权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因此,人民对国家拥有天然监督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以社会契约方式建立的国家,完全是处于人类自身理性的要求,是“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集体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成员的人身和财富”。人民主权在我国的国家机构设置上的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民主权利的机构,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依法行使对行政行为的审议权、质询与罢免权,以及对公务员失责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另外,人民有权对政府行政权力的使用以及行政行为进行质询与监督。而政府是代理人民行使公共行政管理权力,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严于律己,时刻接受人民的监督,自觉承担为公共利益服务、保障公民权利的责任。

第三,社会契约论。契约是一定意义上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相互转让,社会契约则是人们通过契约在个人权利的保证和社会义务的承担之间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转让,并通过结合全社会人民的意志,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个体的人身和财富。这种社会契约是无形的,是被默认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一个约定,它并不具有强制性,它主要强调的是道德对权力的制约。在公共权力机构行使公共权力,要保障公共权力使用的节制和理性,除了通过立法规定它的追惩手段,还必须通过价值的洗礼、道德的升华,以权利主体的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以道德约束等内在软约束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外在硬约束结合,达到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

上述三个理论,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 ①曾维涛:《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点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民在授权政府权利的同时,而且还要保留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确保政府依法行政,防止和追惩权力腐败。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初步形成时期(1949年 —1954年)

1949 年9 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19 条规定:“在县市以上的人民政府内设立人民监察机关,以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各种公务人员是否履行其职责,并纠举其中之违法失职的机关和人员。”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设置了纪检机构。1949 年11 月,党中央又作出了《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成立了以朱德为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相继在县以上各级党委成立了纪律监察委员会。

至此,社会主义新中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开始起步。但同时,由于新中国行政监督体制处于初创时期,存在着诸多问题

2.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适度调整时期(1954年 —1959年)

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进行监督的权力。

根据1954 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原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1954 年,根据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规定,国家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以及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检察权。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地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实行检察监督。

至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各级政府机关内部监察机构、各级人民检察院组织体制的建立以及职权范围的调整完善,确立了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外部监督以及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党纪监督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3.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瘫痪时期(1960年 —1978年)世纪50 年代末,受到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行政监督体制陷于瘫痪。1959 年,国家监察部被撤销。1975 年宪法则在检察机关名存实亡基础上明确取消了检察机关,规定检察机关的职权由各级公安机关行使。监督权失去法律依据,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也相继被撤销。从而导致行政监督组织体系陷于瘫痪,行政监督体制受到了严重破坏。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4.行政监督体制恢复和发展时期(1978年 —至今)

1978 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系列错误,国家政治生活逐步走向正常“ 文革”期间濒临瘫痪的行政监督体制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党组织内部,率先建立了各级党委领导下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国家权力机关的行政监督主体资格在1978 年宪法中重新得到了肯定。同时,根据1982 年宪法,国家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在这期间,国家监察机构的建制也得到了恢复和确立。1986 年11 月27 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的决定》。1987 年国家监察部重新组建。行政监察机关的重新组建,审计机关的设立,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主体地位的重新肯定以及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恢复,使中国行政监督体制得以重建并加强。

1989 年4 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行政诉讼法》,1990 年12 月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1996 年3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1997 年5 月,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1999 年4 月,九届人大常委会第9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一系列配套的行政监督的法律和措施陆续出台,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日趋规范并日趋完善。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及弊端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行政监督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及其行政行为为指向中心的全面的约束体系,主要包括主体体系和对象体系两个方面。①

第一,从主体体系内部构成要素来看,我国现行监督体制主要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指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与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即主要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行政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行政监督;政党监督,即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群众及舆论的监督。内部监督,可以划分为专门监督和非专门监督两类。专门监督包括:行政监察;审计督察、物价监督和质量监督等专业性行政监督。内部非专门监督包括:上下层级监督;平行部门监督。

第二,从行政监督的对象体系来看,行政监督的对象涵盖了政府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厘定行政监督体制的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现阶段我国行政监督具有面广量大的宏观总体特征,在实践中发挥了“治病”与“保健”的双重功效。②从 ①陕西省监察厅《政府监督制度》课题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进举措》。②浦兴祖、竺乾威:《当代中国行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理论上讲,监督课题的公开性,监督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监督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形成全面复合的监督网络,提高整体的监督效能。但是,在现实实践中,由于整个监督体系庞大且杂乱,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使得权责混乱,“漏监”、“虚监”、“难监”现象比比皆是。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弊端

1.监督主体不到位

第一,行政监督主体独立性不强。①行政监督主要体现的是对行政权的制约,而监督的有效性往往体现在监督主体的地位和权力上。我国的《行政监察法》、《行政诉讼法》、《审计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有关行政监督主体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目的就在于监督权能独立行使,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但在我国,行政监督主体大都处在附属地位,没有足够的独立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例如,党的纪检委和行政系统的监察、审计部门大都设在党政机关内部,在履行监察职责时,一方面要受到上级监察部门的领导,另一方面,也必须收同级党组织、行政机关的领导。这就使得监督主体受制于双重领导,也受制于监督对象。

第二,多重监督,监督合力弱。②我国在构架行政监督体制时的出发点是要形成全方位的立体监督,从而使政权不能“绝对化”。现实却是重复监督导致监督主体之间对于相似工作相互推诿,最终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各监督主体之间还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战,降低了监督效率,弱化了整体监督效能。

第三,部分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具体执行人员,他们的人员结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政监督的有效性。目前,在这支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这给行政监督工作带来困难;二是部分执法人员不注意坚持原则,怕得罪人,不敢过硬实施监督。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我们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工作的今天,执纪执法干部必须以更高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面对行政监督工作。

第四,公众监督参与意识薄弱。很多人仍然存在着“只许州官放火,不需百姓点灯”的思想,不懂得怎样使用自己的监督权利,对于很多政府官员腐败现象,因为害怕被报复而放任之。就算受到主管行政机关的利益侵犯,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行政诉讼。

2.监督过程不完善,行政缺乏透明度

行政监督应该是贯穿于行政行为整个过程的活动,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种监督方式应有机结合,全方位进行。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监督方式较单一,监督主体一直偏重事后追惩,即在事情已经发生,并且造成 ①杨建淮:《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路径选择》,《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施月峰、卢泽生《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有效性的路径选择》,《企业家天地》,2007年第4期。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或轻或重的危害之后才进行查处和惩罚,这是一种“马后炮”的监督方式,并不利于真正有效防范行政腐败,使监督工作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事后监督基本上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行政透明或政务公开,即“阳光行政”,是现代行政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行政监督的前提。没有政务公开,监察机构和社会舆论就无从知晓行政部门的运作情况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这就为暗箱行政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暗箱行政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不利于公民监督和公民参与,往往是滋生权利寻租和其他行政腐败等丑恶现象的温床。

3.监督体制不健全

第一,监督机制单向运行,缺乏全面性①。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以内部监督为主,外部监督为辅。在一定程度上,内部监督具有其优越性,内部监督突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这较之外部监督是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但是内部监督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监督,如果没有外部监督的压力,内部监督就会产生懒惰性,甚至侥幸心理,从而产生行政腐败。

第二,行政监督立法滞后。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必须有法律作为后盾,否则就会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健全的监督法律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效能充分发挥的法律基础。健全的法律制度能一方面赋予监督者应有的权利,保证监督的有效实施;一方面也能规范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行为,防止在行政监督工作中的腐败行为。但是,我国的行政监督立法进展缓慢,不能跟进时代的步伐,这就使得监督主体缺乏法律的保护。例如,近几年来,一些新闻记者采访难的问题屡见报端,有些甚至遭到围攻和殴打。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进措施

(一)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起行政监督的垂直领导体制

行政监督机关保持独立,这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一项原则,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监督的实效性。有效的监督必须以监督客体切实处于监督主体的监督之下为前提,并且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目前,我国的内部监督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实践证明,这种内部监督由于体系不独立、地位不高,容易受人情关系的影响。而建立自上而下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重视实施独立的行政监察制度,可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设一个最高专门监督机构,代替原来的监察部,使得专门监督机构独立于行政机构,并下设地方各级监督机构。取消原来的双重领导体制,有利于监督整体合力的提升。

(二)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

①次仁嘎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初探》,《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行政监督是通过行政监督人员的工作来实现的,要提高行政监督效能就必须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首先,行政监督人员必须不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要时刻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人民负责,要提高自己的行政监督意识,正确区分社会中的善与恶、是与非,形成高尚的行政伦理精神,责任重于泰山。其次,还必须加强纪检干部的素质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专业的法律知识、金融财政等知识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

(三)完善公众和社会舆论参与监督机制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众监督机制。首先,必须要树立公民责任意识,形成参政议政的自觉性,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政府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的意识转变,政府可以利用大众传媒让公众知道应该监督什么,同时,还要加大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其次,强化群众监督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来确立群众监督的法律地位,保障举报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另外,政府还应该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实现“阳光行政”,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

新闻媒体在反腐倡廉的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朱镕基总理曾为焦点访谈栏目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但是,媒体监督在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中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加强新闻立法,一方面规范新闻工作人员的行为,一方面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四)注重过程监督,强化和突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

针对我国行政监督长期以来偏重于事后的追惩性监督,应注意强化对权力授受过程的监督,把好入口关,努力做到防范于未然。首先,应选好行政过程中的掌权者,掌权者的素质影响着权力行使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对权力主体的权力获得进行监督制约是防止权力被滥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还应注意突出事中监督,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制约,防止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过程中滥用职权甚至产生腐败。当然,事后监督也是必要的,强有力的惩罚也是控制行政腐败的有效手段之一。

(五)协调好内外部监督,双管齐下

内部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外部监督是内部监督的重要推动力量。组织内部监督与其管理制度紧密结合,因而组织内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内部监督机制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但是,内部监督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自身监督毕竟不能客观而严密,这就需要外部监督弥补这一缺陷。外部监督力量是异体监督,这就增加了监督的客观实际性、公正性。外部监督也能积极推动内部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监督的正常运作。所以,内外部监督必须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监督的高效。

(六)实现行政监督法制化

行政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各种行政监督法律法规,才能为积极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因此,应该加强该领域的法制建设,一方面,制定出当前还没有但是急需的诸如:《监督法》、《新闻法》、《政务公开法》、《反腐败法》、《举报法》等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现有的但是存在操作缺陷的相关法律;还有,必须提高有关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参考文献

[1] 曾维涛.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点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6年,第5期

[2] 杨建淮.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路径选择.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J].2010年,第2期

[3] 罗仕学.如何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学术论坛[J].2008年,第22期

[4] 高惠珠,叶金松.刍议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邢台学院学报[J].2008年,第23卷,第2期

[5] 施月峰,卢泽生.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有效性的路径选择.企业家天地[J].2007年,第4期

[6] 次仁嘎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初探.成都行政学院学报[J].2009年,第5期 [7] 樊大伟.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缺陷及对策探析.世纪桥[J].2009年,第9期 [8] 王学军.我国现阶段行政监督体制的缺陷及完善.科技信息[J].2007年,第13期 [9] 刘声扬.浅谈行政监督体制构建的途径.法制与经济[J].2007年,第11期 [10] 高军,向达.中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新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J].2008年,第1期

[11] 万玲华.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下的公民政治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J].2008年,第6卷,第9期

[12] 李辉.行政监督体制创新与责任政府建设.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6年,第25卷,第2期

[13] 王宗军.再造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浅议.中国科技信息[J].2009年,第13期 [14] 杨建淮.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青岛行政学院学报[J].2010年,第1期 [15] 管博佳.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及改革路径选择.大众商务[J].2009年,第3期

[16] 夏书章,陈瑞莲,王乐夫.行政管理学[M].第四版.广州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下载信息披露理论和我国证券市场的改进措施[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披露理论和我国证券市场的改进措施[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摘要:由于越来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越来越重视。而本文将根据国内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美国发达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对比,并且......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信息披露状况分析及改进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信息披露状况分析及改进 摘要:银行操作风险目前已经得到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关注,对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但是有关操作风险事件和数据的积累却......

    我国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披露典型案例的评析和反思

    我国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披露典型案例的评析和反思 在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是连接广大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纽带,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证券监管机构监管上市公司的主......

    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再研究

    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再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首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和改进措施五篇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超越预算(Beyond Budget-ing)”是20 世纪 90 年代 ,欧洲学者提出的概念,目的在于否定现行预算理论和方法,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引起不小的“轰......

    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和措施

    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和措施 西渡学校 杨乐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完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教学质量。针对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不足,本学期我将从改变陈旧的导入与乏味的提问方式进......

    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和改进措施

    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和改进措施 英语教研组 胡红 回顾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我给自己制定了本学期的改进目标与措施。 一、改进目标: 1、多多钻研牛津版的英语教材,以便正确把......

    语言文字检查和改进措施

    新县一中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 检查和改进措施 为全面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迎接上级对我校语言文字评估工作,认真做好普通话普及和用字规范化工作,从宣传发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