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战略关系走向(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3:5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俄战略关系走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俄战略关系走向》。

第一篇:中俄战略关系走向

中俄战略关系走向

俄罗斯是我最大邻国、主要战略伙伴国,两国间存在着广泛的共 同利益。中俄关系是我与各大国关系中最稳定、最成熟、最具建设性 的一对双边关系。近年来,中俄关系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 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从长远来看,中俄战略关系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第一,两国战略利益有望长时间保持一致。战略利益是国家关系 的基础,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两国战略利 益的重合点可望进一步增多。只要国际战略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支撑两国战略合作的利益基础就有望长时间存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 关系就能够长时间持续。第二,两国相互借助有望进一步增多。俄美交恶,俄罗斯需求借 助中国抵御美国的战略挤压。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上与西方的 距离拉大,同样需要与中国联手行动。中国快速发展,某些不愿意看 到中国强大的势力对中国发起的挑战正在增多,中国同样需要加大对 战略利益、战略理念相近的俄国的借助力度。第三,两国务实合作的需求不断增大。俄罗斯已经逐步融入经济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强化其国际经济地位,不能不与 蓬勃发展的中国加强合作。中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俄罗斯的资源、市 场和技术。第四,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有望进一步加强。高层互访、战略对 话以及各种形式的民间交往日益频繁,必将进一步夯实两国关系的民 意基础。在俄民意测验中,中国已经成为名列第一的友好国家。中国 民众对俄罗斯的友好感情也在不断加深。在上述基本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两国关系发展的积极趋势有望长 时间保持。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俄两国存在利益摩擦增多的可能 性。俄罗斯大国主义抬头,我与俄打交道的难度可能增大。边境两侧 的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人口密度迥异,既可能形成互补,也可能带 来疑虑。特别是人员流动问题,很容易触动俄罗斯某些人的敏感神经,影响两国关系的氛围。对中俄关系,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经营。要切实贯彻胡锦涛主 席提出的“五个伙伴关系”对俄工作方针,保证两国关系始终沿着正确 的轨道前进。要努力消除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夯实两国 关系的战略基础,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第二篇: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前景展望

中俄两国关系的十年发展历程是台阶式快速向前的。总结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比较牢固的基础,各方面的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未来的发展趋势,至少短中期走势是令人乐观的。

1.1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稳步发展

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进展,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今,中俄双方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中俄两国的互利经济合作有很大的潜力,两国关系的良好基础为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两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合作计划。如合作开发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萨哈油气区,建设油气管线进入中国工程,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建中俄科技园区,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烟台和无锡等地已经或拟建科技对口孵化区。在核能、电力、电信、信息产业、能源机械制造、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等领域开发合作新项目。经济发展势头蒸蒸日上。

2.2 中俄国力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中,两国经济关系将在摩擦中逐步前进

在探讨发展前景时我们除了能发现稳步发展之外,还要能从其中看到一些问题。

影响中俄国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实力。从理论上说,中俄两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变化有三种可能,即:中俄共同向前发展;中国快速发展,而俄罗斯发展缓慢;俄罗斯重新崛起,而中国发展受阻。第一种情况将使两国力量对比出现基本平衡,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但中方更多考虑的是,两国虽共同发展,但发展不是绝对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是否会影响中俄双边关系?第二种情况是俄方更多关注的。俄方担心,俄罗斯经济恢复过程慢,两国差距继续拉大,这会导致双方关系的重新定位。至于第三种情况,双方都认为,俄盛中衰的局面不大可能出现。

根据目前中俄经济改革与发展状况,我们至少可以预测在近十年内,中国的经济状况将大大好于俄罗斯。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俄罗斯的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力量增长必然会转化为“中国威胁”,中俄之间的迎头相撞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中俄一般贸易摩擦和边境贸易摩擦情况比较严重,中俄贸易重一些收益好的项目

[2][3]

[1]由于缺少资金,始终无法进行。同时人民币现钞流通量小,主权货币地位受冲击。而且中俄通过通过第三国转汇的结算容易产生贸易摩擦、汇率争议,周期长、时效低,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企业贸易收益。总之,难以避免的贸易摩擦给加速发展的中俄经贸合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带来了扩宽合作领域、加深合作关系的机遇,中俄两国只有充分认识到在分歧中保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通过金融服务化解中俄贸易摩擦,带动中俄经贸主体走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最终克服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

2.3 两国将不断加强地区间经济贸易交流

中俄地区间和边境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中俄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对于发展中俄睦邻友好关系,扩大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中,中国与俄罗斯边境地区的贸易占据很大比重,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这重分证明了地区间经济贸易交流在两国经贸发展中的特殊地位。而最近几年,随着中俄经济贸易的不断加强,中俄地区间贸易交流也在不断加强,这也是两国战略合作大势所趋。,我们相信两国将会不断加强地区间经济贸易交流,这也会使两国间的经贸发展不断踏上新的一步。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机遇

2.1 高速发展的经济给中俄经济合作带来新机遇

未来,俄罗斯新政府将更重视经济和民生,争取10年~15年内在GDP和人民生活质量指标上进入世界领先国家行列,GDP超英国,上升到世界第六位,2020年将超德国,跻身世界经济五强。同时中国经济也正在飞速发展

高速发展的经济这为中俄发展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两国可以共同探讨经济发展模式,在制订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加强协作。

促进双边贸易结构的升级,扩大科技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在能源问题上相互依存,互利共赢。

加强大项目合作,符拉迪沃斯托克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工程和索契2014年冬奥会工程、俄2030年前5600亿美元的道路发展规划,以及我国的“大飞机”项目等,为双方合作开辟了新天地。

俄已由苏联时期的粮食进口国变成世界第二或第三粮食出口国,可利用中国农业劳动力[3]富余、俄罗斯耕地富余的互补优势,在远东联合种大豆和粮食作物。

俄要使年住房竣工量从现在的人均0.6平方米增加到1平方米,中国强大的建筑施工力量和建材工业可提供帮助。

2.2.俄“入世”将加速中俄经贸合作。

首先,加入WTO之后,俄必须按WTO的要求将平均25%的关税水平降低到5%的标准,这有利于扩大我对俄出口。其次,有利于拓展两国合作领域。第三,俄“入世”,必须按WTO规则从事对外经贸活动,从而使中俄长期存在的不符合国际规范的贸易方式得以解决。俄方加入WTO后,必须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必须从根本上修改完善其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严格执法,按国际惯例和市场机制组织经贸活动。我们也必须不断完善制度法规,以便双方实现有效对接,在更多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发展双方经贸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俄关系的发展及展望,赵鸣文,和平与发展[J],2011.2 [2] 贸易摩擦视角下中俄经贸发展障碍解析,张弛 刘向丽,[J] 2009.4 [3] 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刘古昌,俄罗斯研究,[J]2010.1

第三篇:中俄战略合作反制美日

中俄战略合作反制美日

作者:江迅

来源:《亚洲周刊》二十四卷四十一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0-10-10 20:43:45 阅读量:116次

当中国与日本交恶之际,建交六十一年的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却“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日、俄共处东亚,同为邻居,号称东亚三大国。根据地缘政治理论,三国中的两国或明或暗连手对付第三方是常见现象。九月二十八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六十五周年联合声明》。当下正是中日、俄日在领土问题引发争议的严峻时刻,这两份《声明》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九月二十八日,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访华三天、参加俄罗斯国家馆日仪式的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说,“当前,中俄关系正处在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中俄能源合作升级呈现明显表征。在世界上,能源领域合作并不是单纯商业合作,而是牵涉两国战略层面。九月二十七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梅德韦杰夫共同按下“竣工按钮”,作为中俄两国目前最大双边项目,中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经一年半建设如期竣工。梅德韦杰夫此行访华,中俄在能源合作领域签署了涵盖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多方面协议。

中俄石油管道起自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由中国黑龙江省漠河县入境,经黑龙江和内蒙的十三市县区,终点在大庆。管道全长九百九十九余公里,其中,俄罗斯境内七十二公里,中国境内九百二十七公里。亚洲周刊获悉,中俄谈判主要成果有:中石油集团与Rosneft就经“斯科沃罗季诺——大庆”石油管道对华供应石油签订合同,来自俄罗斯泰舍特油田的原油,从二零一一年一月一日起输入大庆林源炼油厂。根据中俄达成的“石油换贷款”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二百五十亿美元长期贷款;俄罗斯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这条输油管线将在二十年内,每年向中国输送一千五百万吨原油,总计供应三亿吨石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俄罗斯今年一至七月向中国供给原油九百八十一万吨,跻身前三大中国原油来源国。

此行的俄罗斯五百人访华团规模前所未有,豪华阵容中能源巨头众多,囊括了俄罗斯所有主要工业领域。中俄还签署了田湾核电站三号、四号发电机组建设的技术设计方案合同。中俄双方在石油产业链的上下游也展开合作,包括在两国境内的原油勘探和开采,以及开展炼油和石油加工合作等项目,在天津合资建中俄东方石化炼油厂,是下一阶段谈判重点。天然气方面的谈判则受阻于价格。中方参考了目前中国——土库曼天然气协议的价格,因此可接受价格是每千立方米一百五十美元,而俄方希望五百美元。

中国石油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王震认为,石油贸易是为中俄能源合作打了头阵,而未来两国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俄罗斯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考虑到成本以及供需关系,未来俄方的煤炭将更多倾向亚洲市场。前不久,中俄达成六十亿美元借贷协议,中方将在未来二十五年内获得俄罗斯出口的煤炭资源。据悉,二零一零年一至八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煤炭七百六十万吨,相当于中国煤炭进口总数的七成一。

反对篡改二战历史

访华期间,中俄两国元首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增进中俄战略互信。声明称双方认为,在涉及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是中俄战略协作的重要内容。声明重申反对篡改二战历史、美化纳粹和军国主义分子图谋。中国社科院俄罗斯问题专家姜毅认为,中俄过去在联合声明中也都强调,在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上相互支持。今年的声明提到二战,一是因为今年是二战胜利六十五周年,二是俄罗斯现在面临一些东欧国家和西方政治势力的压力。有人指责苏联对二战负有责任,侵占了波罗的海国家。有北京学者认为,声明是针对《美日安保条约》的,日本很清楚谁在篡改历史。日本外务省一位官员透露,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于十一月出访日本参加APEC横滨峰会,途中有可能登上位于俄远东南千岛群岛,即北方四岛,这无疑是对日本的挑战。

北京军事专家透露,当下,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规模正在下降,中国军工系统发展很快,如今中国采购俄罗斯武器装备已经不多,在俄出口公司整体销售规模中,中国的份额仅占一成八,今后还将会更少。虽然双方军用产品贸易绝对值规模没增长,但中俄正向更高阶段过渡,安排在中国许可生产航空装备和其它产品。

经济互助超越政治

对此,北京军事评论家宋晓军说,俄罗斯原先是想在军工为主的经济转型中,将这些军事技术和装备卖给中国,以这些资金完成转型,融入欧洲,却未能如愿,而后提出二百五十亿美元的经济振兴计划,它向美国、欧洲四处化缘,这些国家没有资金给它。现在俄罗斯靠卖资源卖技术,让自己变成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为了尽早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唯有靠中国获得转型资金,卖资源卖技术给中国,中国有的是资金,在现代化进程中,缺的是能源,是石油、天然气。俄罗斯要将这些资源卖给欧洲、日本,它们的市场有限,而中国需求量太大。因此,俄罗斯就将军事技术卖给印度,印度会令俄罗斯比较放心,印度对军事技术没有太强的消化能力,因此往往不会复制、翻版这些技术,俄罗斯又将资源卖给中国,以这些资金完成经济转型。

宋晓军说:“现在是俄罗斯需要中国,中国利用俄罗斯遏制美国、日本的动因,已经越来越下降了。中、俄之间关系,现在更多的是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如今中、俄走得那么近,日本当然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

宋晓军刚从山东回来。看到日照市的港口投资,日本与韩国正“争风吃醋”。他说其实日本心里也很清楚,它离不开中国。中国突然崛起,日本人,特别是右翼,有一个不适应期、反弹期,接受这一事实会是漫长过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特别是去东北投资,中国人也有一个反弹期,当年入侵中国,还能让它来投资吗?经历了一段日子,中国人冷静思索,才适应的。他在青岛看到,日本中学生午餐便当中的一片鱼肉,就全是在青岛加工的,日本要让中学生吃鱼,而学生已经不善于吃鱼时会吐鱼刺,于是需要加工,把鱼刺去除。他说,这加工就在青岛,不会在日本本土,捕捉到鱼运来中国,加工完冷冻了再送回日本,连日本食品卫生检查站都设在青岛。

宋晓军认为,日本今天根本就离不开中国,日本右翼再闹,有本事就不与中国做买卖。日本会把中国的市场让给德国人吗?不可能。中日较量,中国不需要俄罗斯敲边鼓,中国自己就能解决。中国即将召开环渤海十城市会议,大连、青岛、营口沿海城市合作,山东九千万人口,辽宁有五千万,河北七千万,加起来二亿多人口,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资金和技术需要多大?日本和韩国都拼命要挤进去。日本右翼的闹腾,是对中国强大的不适应,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越来越深,这张窗户纸没有捅破,钓鱼岛撞船事件,把这张窗户纸给捅破了。右翼能拍胸脯说,不与中国经济合作吗?中国不担心,离开日本,还有欧洲替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正出访欧洲,世人都看到了温家宝的表现和中国的态度。

在国人眼中,俄罗斯虽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中俄战略互信是近二十年来,经一点一滴、一波三折才形成的。中俄战略伙伴协作关系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在外交上相互协调,相互借重,这对第三国日本无疑是一种警示。

第四篇:中俄战略协作关系

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是透明的、开放的。中俄新型国家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成为处理邻国之间以及大国之间关系的典范。

2001年7月16日,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面向新世纪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把1996年两国确立的“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以法律文件形式固定下来。10年来,中俄关系得到全面深化和发展,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突出,两国新型国家关系模式在国际舞台上引人注目。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极大地丰富了当今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该条约确立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即两国关系的基础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摒弃冷战期间国家关系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旧思维。中俄彼此尊重两国人民对各自社会制度的选择,认为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各国人民有权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模式。中俄在涉及对方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以及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坚定支持对方发展振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以任何国家或集团为遏制对象或潜在敌人。两国在全面发展互利共赢合作关系的同时,也积极发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关系,甚至包括冷战中曾经的对手。两国关系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有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中俄新型关系倡导新安全观。当今世界正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势头强劲,民族和宗教矛盾引发的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国际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地区安全。面对各种新威胁、新挑战,《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两国反对冷战思维,并缔结军事合作协定,通过在边境地区增加军事互信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等积极举措,建立起边境安全带和边境贸易带。

中俄把新安全观成功地引入地区与国际事务中。两国共同谴责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致力于加强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主导作用。两国始终主张以对话和非武力方式解决各种冲突和矛盾,反对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在解决伊核、朝核、伊拉克等问题上,中俄密切协作。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俄共同推动了大规模的联合军事反恐演习,有力地遏制了“三股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有效地维护了地区安全与稳定。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新世纪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法律基础。两国在政治上高度互信,高层交往频繁。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向纵深拓展,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俄携手合作,共同探讨应对措施。2010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两国贸易额接近600亿美元。两国在投资、金融、高新技术、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地方合作也日益成为两国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随着人文领域合作的不断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巩固,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知不断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日渐牢固。

在隆重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之际,中俄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精心规划未来10年两国关系发展大计,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中俄两国将继续遵循条约的原则和精神,致力于进一步发展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美关系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台湾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至于21世纪初,中美关系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国际秩序之争,而中国始终坚持走多极化发展道路。

在过去十年中,中美关系历经波折。中美之间每年关于人权和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的 争论、在台湾海峡的军事对峙,以及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事件似乎为中美关系的 跌宕起伏作了最好的注解

在1995-1996台海危机时美国政府反复向中方保证美

国无意改变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或支持台湾独立,但中方并不相信美国的这种“表态”。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之后的反应

布什主义,是指布什政府从美国共和党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出发,奉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国家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中遵循“美国利益至上”和“以实力求和平”两大原则,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布什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他提出了一反国际法规则的所谓“先发制人”政策,所以“布什主义”也被称为“先发制人主义”。

布什执政期间,美国的外交政策烙上了深深的“布什主义”印记。“布什主义”的 核心有二,一是先发制人,二是单边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布什主义”是9·11事件这个恐怖主义袭击催生的。除了“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邪恶轴心”、“无赖国家”、“非友即敌”等,也构成了美对外政策的主要元素。

文章来源:《太平洋学报》 2004年第7期

内容提要: 布什全球战略的核心战略目标就是运用美国的军事优势,建立美国一家主宰、遏制所有竞争对手、把美国价值观强加于全世界的单极世界。其特点是反恐同全球扩张相结合、反恐同遏制所有竞争对手相结合、反恐同谋求控制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相结合。布什政府推行上述战略有其多方面的现实需要,但也面临诸多困难。

关键词: 布什政府 全球战略 反恐战争

在对美国布什政府全球战略的不同看法中,一种看法认为,布什政府推行的是“反恐全球战略”,“反恐”是布什政府全球战略的“首要战略目标”,“已经改变”美国原先全球战略的战略目标。果真这样吗?

2002年1月29日,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除了消除威胁和制止怨恨之外,我们还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在反恐战争之外寻求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世界。”①

在美国《外交》杂志2004年1-2月一期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撰文说:“明显把重点放在反恐战争的前线上,使人们很难认识到美国的战略到底是什么。”虽然“反恐战争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头等大事”,“但是,美国的战略的广度超越了反恐战争。”鲍威尔指出,“21世纪美国政策的中心目标”是在全世界“促进民主的发展”。

布什政府“更远大的目标”、“21世纪美国政策的中心目标”究竟是什么呢?布什究竟寻求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2002年9月,布什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序言中说:“今天,美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和巨大的经济政治影响”。“我们寻求创立一种有利于人类自由的均势”。我们将利用这一“历史性机遇”、“最好机会”,“把自由的好处推广到全球各地。我们将积极致力于把民主、发展、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希望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他在序言中还写道:20世纪以“自由力量的决定性胜利,以及唯一可持续的国家成功模式———自由、民主和自由企业精神———而告终。”②显然,布什要把这“唯一模式”这种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

布什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我们必须建立和保持经受得起一切挑战的防务”,“防止将来出现军事竞争”,“如威慑失败,决定性击败任何对手”。“美国必须并将保持能力,足以击败任何一个敌人———无论是一个国家或非国家势力———把其意志强加于美国及其盟友的企图”。“美国的军队将强大到能够防止潜在的对手为谋求超过或赶上美国力量而扩充军备。”③白宫官员在向媒体介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时说:“我们不允许一个敌对军事强国的崛起”。

美国许多学者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时特别注意这几句话。2003年10月16日,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网站发表美国国防部顾问、亚太安全战略专家、大西洋理事会亚洲计划处主任班宁·加勒特的一篇文章里指出: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设想美国的战略目标是防止出现一个向美国提出挑战的战略竞争对手。”①克里斯托弗·莱恩在2002年10月6日《洛杉矶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说:布什总统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要制止任何希望在实力上‘等同或超过’美国的其他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美国战略的目标不仅是要阻止(像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可能的对手’出现,而且还要制止美国在冷战时期的主要盟友(如欧洲和日本)获得大国地位。为了确保美国在地缘政治方面仍然‘称王称霸’,布什的国家安全战略把美国自封为‘防止犯罪局’,使它有权在未来潜在的对手变成真正的对手前先发制人地采取行动毁灭它们”。②在美国《外交》杂志2001年秋季号上,芝加哥大学的约翰·米尔斯海默的文章里说,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历来一直是统治西半球,同时不允许另一个强国统治欧洲或东亚,并且阻止一个能够与之相匹敌的竞争对手的崛起。在美国《世界政策杂志》2003年春季号上,刊载其前主编、美国巴特学院教授詹姆斯·蔡斯的文章中说:2002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表明,美国“不允许任何国家挑战美国领导,或者甚至要起更大的地区或全球作用的愿望”。“美国不要盟国,只要卫星国。”③

2003年6月26日和9月5日,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和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相继发表讲话,反对世界多极化。④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说:“我们不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多极’世界”,“没有必要建立这些‘多极’”。⑤

布什政府已以其无可辩驳的清晰言论,也以其行动,表明了它有“更远大的目标”,有“美国政策的中心目标”。布什寻求的“世界”,就是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全球战略一直追求的战略目标,就是要运用美国军事力量优势,建立美国一家主宰、遏制所有竞争对手、把美国价值观强加于全世界、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世界。这正是布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战略目标。

布什全球战略的特点

布什政府全球战略的特点:反恐同加快推行独霸世界战略相结合,建立全球大帝国,单边主义,先发制人,限制国内民主自由。

在反恐同加快推行独霸世界战略相结合中,反恐同全球扩张相结合。美国是遭到了“9·11”恐怖袭击,需要在国内外采取一定的反恐措施。但是,美国全球扩张的许许多多行动,以至肆意发动战争,都是借“反恐”之名,乘“反恐”之机进行的。布什说:当今“几十万美国男女军人在反恐战争中部署到了全世界”。⑥美国要把它的势力扩张到“全球各地”,扩张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反恐同实现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战略目标即遏制所有美国的竞争对手相结合。打击、消灭被美国认为是当前的敌对势力同遏制长远的潜在的竞争对手相结合。美国历来欺软怕硬,先挑那些软的打,然后再啃那些硬的。先打那些软的,为下一步啃硬的做准备。

反恐同谋求控制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相结合。美国进行阿富汗反恐战争后,又在反恐的旗号下,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理由,发动了对伊拉克战争。然而美国迄今一直没有在伊拉克搜寻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4年1月20日,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正推行大中东自由的前进性战略”。①其实,美国发动这场针对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十字军”②战争,就是要以伊拉克为突破口,企图控制包括中东和中亚在内的大中东这片石油资源和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战略要地,谋求改造整个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

不仅伊拉克盛产石油,阿富汗也掌握输出石油通道,而且整个大中东拥有世界上最丰饶的石油储量。美国近年来依赖进口中东石油的份额有所减少,当前美国消费的石油中18%来自海湾地区。据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在2002年11月20日发表的报告说,2001年美国消费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中有55%来自进口,到2025年将上升到68%。长远看美国依赖进口中东和中亚石油的份额将会上升。美国能源部预测,2020年美国进口石油中将有一半来自海湾地区。现任美国副总统切尼,1990年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说,谁控制了波斯湾石油的流量,谁就有了不仅对美国经济,而且“还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经济”的“钳制”力。③显然,美国控制了这片石油产地,也就有了对大量依赖进口中东石油的欧洲国家和日本④的“钳制力”,有了对日益依赖进口中东石油的中国和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钳制”力。

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遵循麦金德和布热津斯基的战略思想。它的大中东战略本身就是它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下一步推行它全球战略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准备。

布什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强调要遏制所有美国的竞争对手,特别是遏制可能对美国领导地位挑战的大国竞争对手,其中有布什称为“大家伙”的中国、俄罗斯和印度,⑤也有美国的盟国特别是欧洲主要盟国。同时,报告中强调美国需要同其他大国进行反恐合作。其实,美国对其他大国是遏制和合作的两手政策。布什政府正是在反恐的旗号下把这两手结合起来。谋求独霸和反霸、单极和多极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国际较量的一个焦点。当今大国间既相互借重、又合作、妥调与协调又相互制约、制衡和竞争。

布什曾经把中国称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后来改为要同中国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外交伙伴”关系。当前美国在反恐中,在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上需要中国合作,也着眼于中国这个新兴的大市场,布什政府正在加强同中国的合作。作为谋求独霸世界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布什政府对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加强遏制。2001年9月美国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说:“在亚洲地区将可能出现一个拥有雄厚资源基础的军事竞争对手。东亚沿海地带———从孟加拉湾到日本海———构成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区域。”①这里没有指名。2002年3月美国报刊披露的2002年1月美国国防部在《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指名把中国列为美国未来可能核打击的目标。②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大大加强了在中亚、中东和南亚的军事存在,在反恐和新的全球军事部署调整中,美国还要进一步加强贴邻中国周边的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东北亚等地的前沿军事部署,美国正加强在关岛前沿的空海军力量,加强同日本、澳大利亚等的军事联盟,支持日本出兵海外。美国构筑这样的战略包围,难道没有针对中国的用意?在台湾问题上,布什政府最近宣布,美国反对双方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同时布什政府重申布什总统在2001年4月所作“竭尽所能帮助台湾自卫”的承诺仍然有效,如果台湾海峡出现“危机”,美国很可能干预。美国还考虑向台湾出售海基导弹防御系统,决定向台湾出售远程预警雷达。③美国不是要长期把台湾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来遏制中国吗?

布什政府把俄罗斯称为“战略伙伴”,在反恐及国际问题上积极合作。同时,布什政府也竭力削弱和遏制俄罗斯,防止具有雄厚潜力的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东山再起。美国乘阿富汗反恐战争在中亚和南亚建立和扩大军事存在,步步进逼,把一些东欧国家和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纳入北约,在新军事部署调整中又要进一步在一些东欧国家、独联体国家建立一连串前沿军事基地。美国虽然同苏联签署了削减双方战略核武器协议,但不会销毁规定要削减、又允许保留的核弹头,美国仍将拥有5000枚核弹头,④可以在将来用来打击俄罗斯。2002年1月美国国防部在《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指名把俄罗斯列为美国未来可能核打击的目标。⑤俄新社政治评论员弗拉基米尔·西蒙诺夫指出,美国调整在海外军事存在目的在战略上包围俄罗斯。⑥俄罗斯《独立报》观察家叶夫根尼·韦尔林认为,美俄关系正在按照“中国模式”那样,一面遏制限制和在边境周边军事包围,一面开展贸易投资和协作。⑦

布什政府强调,美国同印度这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有“共同战略利益”,要同印度建立“强有力的关系”。⑧同时,要在世界各个关键地区都保持主导地位的布什政府,在反恐中在印度周边建立和扩大军事存在,利用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反恐中加深的对峙,向双方都供应武器,助长南亚核军备竞赛,显然有长远削弱和遏制印度的用意。

美国促使它的盟国尤其是欧洲盟国在反恐及其他国际问题上追随美国,按照美国旨意合作行事。美国同欧洲主要盟国法国、德国等围绕2003年伊拉克战争矛盾凸显,北约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科索沃战争后,欧洲积极谋求建立独立防务力量。伊拉克战争后,欧盟加快推进欧洲一体化。美国则竭力遏制谋求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同美国平起平坐的欧洲。美国特别反对欧洲建立独立防务力量。美国提出“老欧洲”、“新欧洲”的论调,来分裂欧洲。①

美国很害怕受到美国遏制的大国加强协调合作,联合抗衡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然而,既然美国对其他大国采取遏制和合作两手结合的政策,它又怎么能阻止其他大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各自采取两手政策来制约美国呢?美国既然竭力要分化其他大国,一个时期拉此反彼,以逐步逐个控制这些大国,它又怎么能阻止这些大国彼此改善和加强关系,加强协调合作来制衡美国呢?

美国是后起的、暴发的帝国主义,迅速发展成为最新、最强的帝国主义。它总是竭力要把自己同那些老帝国主义区别开来。它历史上有过发动战争,直接长期占领一些国家,在西半球和其他地区颠覆过许多国家政权。而它更多采取间接统治的新殖民主义方式。但是,近年特别是“9·11”以来,“美国帝国论”,“新帝国主义论”等等在美国沸沸扬扬,新保守派及其他一些人士狂热鼓吹美国应该、已经成为比历史上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都“更宏伟”的21世纪全球大帝国,同时美国国内也有强烈反对和担心的声音。布什政府推行“大中东自由的前进性战略”,发动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更迭阿富汗和伊拉克政权,树立使阿富汗和伊拉克“民主化”其实是殖民化的模式。布什说:“我们将完成使阿富汗和伊拉克民主化的历史性工作,这些国家能照亮其他国家前进的道路。”②“长期的目标是希望一个自由的伊拉克能够帮助改变中东”,“一个自由的伊拉克将改变这个世界。”③布什政府就是要把它这种扩张模式推广到包括中东和中亚在内的大中东所有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推广到全世界。这种使阿富汗和伊拉克殖民化的模式,就是历史上那些老帝国发动战争、直接占领、更迭政权等的帝国扩张模式。所以,美国不少学者把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称为“帝国战略”。

美国在历史上有过不少单边主义的政策和行动。布什政府把单边主义公开宣布为全球战略。布什在“9·11”后不久,2001年9月20日就在国会参众两院讲话中说:“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现在都必须作出选择:要么站在我们一边,要么站在恐怖分子一边。从今天起,任何一个继续留容或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都将被美国视为敌对政权。”④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说,美国已确立对外政策的“新标准”,现在将根据反恐合作评估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对美国要求“无动于衷”的国家将自食其果,其后果可能包括军事报复和经济制裁乃至外交孤立,丧失美国的对外援助。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建立的不少国际机构,达成的许多国际协议,一般在相当程度上是美国主导下形成的,美国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利益。但是,布什在2002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说:“在领导反恐战争中,我们正在打造新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关系,并重新规划现有的国际关系。”⑥美国要依仗当前“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和巨大的经济政治影响”,要按照当前美国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新世界力量对比,要按照建立美国单极世界的目标,重新塑造国际关系、国际机构和国际协议。布什说,伊拉克战争“结束了对联合国和某种‘多边主义’的幻想。”①美国要按照它的旨意改造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对现存的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美国能利用则利用之,不能利用则抛到一边。布什政府退出、抛弃了许多原有的国际协议。

美国历史上采取过许多先发制人的战争行动。而布什政府把先发制人提升为全球战略。布什说,他的先发制人主张是“一个新主义”,“布什主义”。②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要依仗美国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革命中领先世界的地位,着力运用军事力量优势,谋求美国绝对优势。它宣布要在先发制人中首先使用核武器,要研制小型核武器。它要垄断太空领域,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等,攻守兼备,实际上想使它能够肆意打击别人,而使别人不能打击到它自己。它要发展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军队改组为高科技的灵活机动的“目标部队”、“模块部队”等,在世界各地建立和加强前沿军事部署,随时可以快速调派部队到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打先发制人、速战速决、“不接触”、“零伤亡”的战争。它的新军事构想要在一年内打五场战争。③

“9·11”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后,布什就宣布美国进入战争状态。白宫发言人随后说:总统“认为任何反对他政策的行为都是叛国行为”。布什自称是“战争总统。”④布什政府借“战争状态”、“反恐需要”在国内采取相应措施的时机,利用并进一步煽动美国公众在遭到恐怖袭击后震惊、恐惧、报复心态,布什2004年1月国情咨文中又要求国会延长的“爱国者法”等,大大限制美国公民民主自由的种种权力,把美国公民、首先是外来移民置于美国当局的严密监管之下,大力压制国内反对布什政府全球战略和政策的种种意见和行动,歧视、排斥和迫害外来移民尤其是来自穆斯林世界移民。布什政府依靠这样的集权专制,不顾国内外反对推行它的全球战略。美国加州对日政策研究所主任、《大反扑:美帝国的代价和后果》一书作者查默斯·约翰逊,在又一本新书《帝国的悲哀:军国主义、秘密和共和制的终结》中指出:“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不仅威胁别国的独立和主权,而且也同样严重威胁美国的民主政府。”“布什及其支持者已经在美国国内完成了‘政权更迭’。”“布什及其政府热衷于扩大总统的权力”,“布什总统单方面宣布,美国向恐怖主义宣战”,“导致民主和宪法权力的丧失,政府本身也将从‘行政部门’变成军政府,”“剥夺宪法赋予个人或国际法赋予个人的所有权利。”⑤外国人到美国后深感是一个“令人窒息的美国。”⑥美国专栏作家乔纳森·谢尔在2003年美国评论杂志《国家》上发表评论,题目是《美国悲剧》。谢尔指出,树立民主传统的美国已经背离了建国时的民主,美国的“权力集中”到达了一个高峰。美国已开始从根基上暴露出缺陷,宪法的原则已受到挑战。

布什全球战略的特殊背景

为什么布什政府会制订和实施这样狂妄嚣张的全球战略呢?

美国遭到“9·11”恐怖袭击,深刻暴露了美国的脆弱性。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说:“9·11”后美国“对自身脆弱性的天真无知已经终结。”①美国已不再受两洋的传统保护,同时已成为世界憎恨的众矢之的,世界反美势力的打击目标。美国当局在暴露脆弱后,急于掩盖弱点,着重利用其军事力量优势,竭力显示强大,显示强硬,进行反扑,以期重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声望和威慑力。这样就形成这个超级大国发展过程中的起伏曲折。这是一般的规律。

但是,布什政府有其特殊性。布什政府是美国历史上最右翼政府,新保守派在布什政府中掌权。布什政府露骨代表美国企业界特别是石油和军工企业的利益。还有布什本人的特点和需要。这些都是出现布什全球战略的特殊背景。

美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观察家报》刊登的文章指出:布什“建立美国现代史上一个最保守的政府,这个政府在人事任命上的意识形态倾向甚至超过了里根政府。”②布什“提名一批清一色的保守分子担任内阁职务。”③布什政府是“美国100年来右翼思想观念最浓厚的政府,从环保到劳工,从民权到社会问题,他的政策无不洋溢着右翼气息。”④

从历史上看,美国共和党的基地已从美国东部、中西部转移到了美国南部,布什家族四代政要的扎根地也发生了这样的变迁。⑤日本《朝日新闻》指出:“共和党曾经代表东部和中西部的利益”,现在“以南部为中心的共和党走向保守的同时,北方的稳健派共和党议员在党内丧失了地盘。”2001年春天参议员杰福兹退出共和党,使民主党在参议院成为多数派,就表明了这一点。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前校长戴维·马昆德撰文说:“随着内部权力的重心从大西洋海岸向南部和西部转移,制定美国政策的政治力量正在变得眼界比较狭隘,目光比较短浅,对于外部的制约因素比较缺乏耐心,对世界其他国家比较藐视。一种粗俗的、狭隘的残暴风气弥漫在布什的行政机构中。”⑦

新保守派在布什政府里占据关键职位。新保守派主导制定和实施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他们早就有一套设想,又富有执政经验,很快抓住“9·11”这个时机,一下子抛出其全球战略,并立即付诸实施。美国前总统卡特指出:“一个保守人士的核心集团,他们正在试图打着冠冕堂皇的反恐战争的幌子实现压抑已久的野心。”⑧

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和政策措施露骨地反映美国大垄断财团特别是石油和军工企业的利益。“布什组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内阁,经他提名担任最高级别官员中百万富翁的人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政府。”⑨“在本届政府100位最有影响力的官员中,一半以上在石油公司和军工企业有直接经济利益。战争实际上就是这些官员发财的金矿。”①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国务卿鲍威尔等,都在石油和军工企业担任过要职,或是大股东。布什家族四代人都同石油企业有紧密联系。②1961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告别演说中提醒美国人注意的“军方和工业联合体”,已成为当今异常突出的现实。

布什被称为“得克萨斯牛仔”,被形容为迷信实力强权,狂妄自大,不理会批评和反对;说他的思维是“非白即黑的简单化思维”;动不动就以上帝授命自居,说敌人邪恶、自己正义的一套。布什原先不了解世界,听取顾问介绍国际问题和提出建议时,知大概即止,不愿深究,就急促做出决定。③据熟悉布什者说,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初期一度受挫、陷入困境时,“布什总统掩饰不住在电视上故意做作的表情和经过修饰的形象。他在白宫中走动时显得紧张、痛苦、嘲讽、尖酸、不耐烦,而且像是一个独裁领袖。”“他对批评意见表现出疯癫”。④

布什喜爱阅读新保守派作者撰写的《东至鞑靼》、《尚武政治》、《最高统帅》等书,这些书中鼓吹中亚地区地缘和能源的重要性,攻打伊拉克的必要性,在战时应实行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政治家在战争中不应听从优柔寡断的军官的意见,应实行帝国霸权全球管理。⑤

2004年2月布什说:“我是一个战争总统。我在这里(白宫总统办公室)就对外政策问题作决定时一直想着战争。”⑥布什被形容为“绑在战车上”的总统,会继续横冲直撞。

美国历史学家认为,布什重回冷战思维,一心要挑动战争,没有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不像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那样听取各种各样观点,必要时采取迂回战术,能够应付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2004年2月布什说:“让人们理解我的想法,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世界,这很重要”。“我们面前的世界仍然充满危险。”⑦据新保守派代表人物、“新美国基金会”资深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说,他在2001年3月与布什交谈近一个小时后得出结论,“我认为布什的世界观是”,“世界是个糟糕的地方,有许多坏人,他们可能会危害我们”。卡普兰说,布什承认,相对于美国面对的“坏人”来说,“美国的优势很小。”⑧布什到处竭力显示美国强大,口口声声说美国能战胜和消灭一切敌对势力,但布什内心对当今世界形势和美国处境的看法竟是这样阴暗。在布什身上正是体现了美国强大和虚弱的矛盾结合。

布什在“反恐战争”、“保护美国安全”的旗号下推行其全球战略,有其多方面的现实需要。布什是在2000年大选中在全国比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多尔少几十万选票,靠最高法院法官1票多数通过裁决上台的“弱势总统”,在”9·11”恐怖袭击后,要用“战争总统”、“反恐战争”来赢得国内支持,变成“强势总统”。布什执政三年多来,经历经济衰退、复苏疲弱,迄今仍面临长期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和对外经常项目收支赤字剧增。他需要用对外“反恐”来转移视线,并用“反恐”战争,大幅度增加军费,发展高科技武器装备,来刺激经济。为了应付国内接连发生公司丑闻等棘手问题,也需要用“反恐战争”来转移视线。为了压制国内反对布什政府全球战略和政策、反对伊拉克战争、反对限制国内民主自由的言论和行动,布什需要用“战争状态”、“安全需要”作为盾牌。布什要在今年大选中竞选连任,也指望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全球“反恐”作为其“王牌”,可是现在事情正在逐渐走向反面。美国今年大选结果究竟将会怎样,还要看美国内外局势的进一步演变。

2003年,布什政府推行其全球战略,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猖獗一时,但很快接连遭到挫败。这表现在国际上以及美国国内,是美国面临外部和内部矛盾加剧的结果。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同美国的矛盾加剧,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深陷泥潭,在伊拉克正发展成为什叶派和逊尼派联合反对占领的民族抵抗运动。美国及其跟随者在中东、南亚、东南亚等亚洲地区、非洲、欧洲及世界其他地方遭到更多的袭击。在跟随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国家中,西班牙人民党政府在大选中惨败,新政府已从伊拉克撤军;一些国家也纷纷宣布要从伊拉克撤军。世界人民反美情绪高涨,上千万各国人民参加全球反战示威。美国同欧洲主要盟国法国、德国等的矛盾凸显。大国间出现彼此改善和加强关系,加强协调合作来制衡美国的势头。发展中国家出现进一步团结自强应对世界新挑战的新动向。世界多极化在曲折进程中有新的发展。卡特政府时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指出:“众多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对外政策在整个世界的支持率都降低了。全世界对美国最近的行动都产生了明显的憎恨,对美国领导人也产生了普遍的不信任,就连在伊拉克参与联合行动的国家也是如此。”“一个独占鳌头而失信于国际社会的美国,是一个在世界上势孤力薄的国家。”他还说:“美国丧失国际信誉和美国越来越孤立的现象反映了一个令人苦恼的悖论:美国的全球势力处于历史顶峰,而美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却跌到谷底。”①克林顿政府时期总统国家安全顾问伯杰也说:“我们看到了美国威望的令人胆寒的下降。”②美国财政赤字和对外经常项目收支赤字剧增,将长远损害美国经济。美国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革命中领先世界,拥有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军队,但是暴露出害怕死伤、难于对付游击战、美本土及海外存在易受袭击、到处树敌、战线太长、兵力不足、非正义干涉和战争国外国内不得人心、士气低落等根本弱点。布什国内的支持率下降。布什政府推行其全球战略,原来指望显示美国的强大,加强这个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加强美国的力量,也加强布什在国内的地位,结果却是进一步暴露美国的弱点和虚弱,加快美国国际影响和地位的下降,削弱美国的力量,促使美国国内起变化。

新中东政策是中东和平新计划,由美国总统布什在2002年6月24日提出。6月24日下午,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玫瑰园发表讲话,宣布了人们等待已久的美国新中东政策。

这一计划的确有些新内容,尤其是布什不指名地提出必须更换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美国各家电视台、电台、网站等媒体纷纷以最快的速度抢播这一新闻。CNN电视台在电视屏幕上打出了醒目的标题:《赶走阿拉法特》。《纽约时报》网络版也载文强调,布什讲话表明美国中东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变”。

综观布什的讲话,美国中东政策有三个新变化:

第一,对巴勒斯坦更加强硬。布什表示支持巴首先建立

一个临时性国家,然后再过渡为正式国家,巴以达成最终地位协议需3年时间。但这有十分苛刻的前提条件:巴勒斯坦人必须选出新的领导人、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与邻国达成新的安全安排。布什明确表示,“和平要求巴勒斯坦有一个新的、不同的领导层,只有这样,巴勒斯坦国家才能诞生”。

第二,对以色列也施加了压力。布什说,以应当首先撤军至两年前在约旦河西岸的位置,停止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继续建立犹太人定居点。以应当最终同意撤军至1967年中东战争前的边界。

第三,许诺对巴勒斯坦进行经济援助。布什称,美国将与欧盟及阿拉伯国家联手合作,帮助巴建立新的宪法框架和民主制度,协助组织和监督今年底举行的地方选举及其后的总统选举;美国还打算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实施一项针对巴经济的重大改革发展计划,支持巴对其金融和审计制度进行改革,同时也增加对巴的人道主义援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布什讲话也反映了美国中东政策的两个不变:一是明显偏袒以色列。对于巴建国,布什设定了种种前提条件,而对以撤军则是不仅未设条件,而且语气也平和了许多。美国中东问题知名专家詹姆斯·洛格比批评说,布什的讲话充分说明,沙龙和美国新保守主义分子在白宫中东政策的辩论中取得了胜利;二是对最终实现中东和平虚多实少,并未提出具体的建议。布什只说,国务卿鲍威尔将于不久的将来与有关各方就巴建国问题进行磋商,协助巴以解决分歧,参照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最终结束双方冲突。其后,阿拉伯国家也应与以恢复外交和贸易关系,最终实现阿以关系全面正常化。

此间舆论指出,布什提出的中东和平新计划是最近一系列外交斡旋以及白宫内部激烈争论的结果。前些日子,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以色列总理沙龙、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接踵访美,虽然当时并未取得突破,但也摆明了各方的立场。为了给中东和平提出一个新的“路标”,布什的内阁班子近日也是加紧协商。21日和23日,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等人两度就布什讲话的文本进行讨论。取代阿拉法特是布什本人要求加入的内容,持亲以态度的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对新计划的出台起了重要的作用。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布什7日在八国首脑会议期间举行了双边会晤。会晤中普京没有重复他近来数次发表的强硬论调,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解决俄美导弹防御系统争执的建议:将美国计划部署在捷克和波兰的导弹防御系统转移到阿塞拜疆,前期阶段俄美共同使用位于阿塞拜疆的加巴拉雷达站,如果美国对此表示同意,俄罗斯将不会寻求将导弹瞄准欧洲。由此,备受瞩目的俄美关于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之争似乎一夜间出现转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之间的根本矛盾从此将迎刃而解。

首脑会晤缓和紧张关系

普京和布什7日的会晤是今年2月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批评美国“几乎无节制地”滥用武力和北约通过东扩威胁俄罗斯安全以来,两人进行的首次会面。

分析人士认为,普京在此次会晤中提出的建议反映出俄罗斯希望通过一个折中的方案缓和它同美国在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尖锐对立。

而对于普京在会晤中突然抛来的建议,布什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建议,我们需要让专家处理此事。”“开展合作比制造紧张要好得多。我们彼此同意举行一个战略对话。”尽管布什政府最终能否接受普京的建议还很难说,但白宫显然不想让紧张的双边关系继续恶化。参加会谈的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说:“我认为布什总统想在这一问题上多少缓和一下紧张状况。”他说,普京的建议至少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普京和布什同意,在双方定于今年7月1日在美国缅因州肯纳邦克波特举行的会晤中,他们将进一步讨论有关美国计划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

美俄深层矛盾依然难消

此间一些观察家指出,普京和布什在此次会晤中表现出的缓和姿态难以从根本上改善俄美关系。

众所周知,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不仅使北约东扩至波罗的海,还极力推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在向来被俄罗斯视为自己战略要地的中亚,美国以反恐为由在多个国家建立了军事基地。所有这些使俄罗斯战略利益受到威胁。

德国社民党政治家汉斯-乌里西·克洛泽近日说,普京对美国计划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作出强烈反应,主要是因为不满北约违背上世纪90年代初的承诺,一再向俄罗斯边境逼近。德国《南德意志报》近日发表评论认为,美俄关系趋冷的首要原因并非是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也不是双方在科索沃独立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而是几年前开始的北约东扩。美国通过北约扩大,把北约的触角延伸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这在俄罗斯眼里是对它的一种冒犯。另一方面,作为资源和能源大国的俄罗斯,自我意识重新崛起,渴望谋求振兴大国地位,对任何冒犯的举动自然难以接受。

从更深的层次看,俄美关系之所以趋冷,是因为两国的根本利益、价值取向和战略目标不同。俄罗斯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反对滥用武力解决地区矛盾和冲突。而美国为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目标,经常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单边行动,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国。俄罗斯谋求振兴大国地位的梦想,同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格格不入。

美俄关系仍将是斗而不破

尽管俄美关系趋冷,但两国都不愿回到“冷战”时期,不希望开启新一轮“军备竞赛”,因而双方的较量是有底线的。俄美双方均表示,仍要发展“伙伴关系”。不论在能源供应方面,还是在反恐斗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打击毒品走私和有组织犯罪等方面,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都不能没有俄罗斯的合作。俄罗斯从振兴强国地位的战略目标考虑,也不愿同美国和西方对抗。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俄之间的关系仍将是既有合作也有斗争,斗而不破。

(记者刘向 潘革平)新华社德国海利根达姆6月7日电

一、在组织结构上,“基地”及其领导人本·拉登成为国际恐怖势力的“精神支柱”,具有相同恐怖理念的各类恐怖组织与其建立起有形、无形的勾联网络。恐怖分子不仅化整为零、相对独立,而且盘根错节、遥相呼应。

因此,与“9·11”前的恐怖组织指挥结构相比较,恐怖活动已由单中心(阿富汗)变为多中心(分散到世界各地);行为方式更像是“恐怖蚂蚁”:依靠相互能够识别的“气息”,“努力”攻击共同的“目标”。

同时他们也具有“恐怖杀人蜂”的特点:外来恐怖理念、技术、资金和人员与当地恐怖活动相结合。据研究,“9·11”以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自杀性汽车炸弹,其技术出自同一本“教科书”;自杀性人体炸弹使用的是相同的“自杀性腰带”。

二、在人员构成上,更趋凶残狡诈和职业化犯罪特征的新生代恐怖分子渐成气候。德国情报部门认为,“基地”组织网络已经更换了一批新领导人,“他们很多人都是在‘9·11’事件中加盟的。他们是冲着飞机撞大楼的震撼力而来。”也有一些是在“9·11”后异军突起的。

许多恐怖组织年轻一代的思想也正发生转变,认为老一代的活动方式使他们的组织陷入无足轻重的境地,只有“基地”式攻击方可重新使“埃塔”为世人瞩目。当今国际恐怖组织新生代中不少人曾在西方接受教育,对恐怖犯罪技术手段和西方社会治安漏洞了如指掌。

三、在作案手段上,“让更多人看,更要让更多人死”的“基地”组织作案模式成为新一轮恐怖活动的“蓝本”,被越来越多的恐怖组织效仿。近来,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恐怖事件都呈现长期准备、精心策划、连环爆炸、滥杀无辜等“基地”特征。

今年俄罗斯几起重大恐怖事件更是如此:5月在体育场暗杀车臣总统卡德罗夫的炸弹早已埋在建筑内;刚刚发生在北奥塞梯的人质劫持事件,炸药在去年就已运进学校。

四、在袭击目标选择上,扩大化趋势非常明显。一是陆、海、空目标都处于恐怖袭击的阴霾之下,针对“软目标”的袭击越来越多。陆上目标仍是恐怖袭击的主要对象,包括建筑物、地铁、商店等公共场所;民航客机仍有遭受恐怖袭击的危险,包括以肩扛式导弹攻击、劫持、炸机,或将客机当作再次攻击的武器;港口、海上船只与设施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大,2002年法国油轮在也门附近海面遇袭,伊拉克海上石油输出设备遭攻击等。二是转向更加脆弱的目标。北奥塞梯人质惨剧表明,残忍的恐怖分子已把矛头指向小学生,这使得反恐斗争更加艰巨。

五、在地域活动空间上,“基地”虽在阿富汗遭受重创,但仍在亚洲一些国家负隅顽抗,并开始建立新据点,活动营地从北高加索、中东、南亚、东南亚、中东这条“恐怖链条”,向非洲、拉美等地扩展。目前,“基地”在60多个国家仍有分支。伦敦战略研究所估计,潜散各地准备突袭的恐怖分子有1.8万人。

在伊拉克,武装冲突与恐怖活动相互交织。美占领伊拉克,特别是“虐囚事件”暴露后,中东地区原有的反美情绪更加高涨。恐怖组织借此广为煽动极端主义情绪,呼吁对“异教徒”发动更猛烈的“圣战”。

虽然美在表面上已将伊政权移交伊临时过渡政府,但伊境内各种恐怖暴力事件仍有增无减,爆炸、绑架杀害人质的事件仍在大量发生。伊拉克既成为各种伊斯兰极端势力的聚集地,也成为国际恐怖势力宣传、募集资金、招募人员的温床。

六、此外,恐怖活动更具谋略性。“基地”组织选择西班牙大选前制造爆炸事件,使其政权发生更迭并从伊拉克撤军;在伊境内绑架、杀害人质,迫使菲律宾军队提前离开伊拉克,分化美打伊阵线;沙特的恐怖势力袭击西方石油公司

21世纪的恐怖主义特点

冷战结束后,国家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逐渐趋于减少,这就使得恐怖主义作为战争的转化形式有可能被更多地利用。展望21世纪,恐怖主义非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得到强化。人类将不得不面对恐怖主义这一顽症的严峻挑战。

在新的世纪,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恐怖主义将可能得到迅猛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成为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基础设施、电力供水系统、金融证券市场无不逐步网络化,一些恐怖组织很可能选择以网络恐怖主义替代传统恐怖主义。

当年,一些恐怖组织已经在利用因特网进行恐怖主义宣传、募集资金、协调行动。如本·拉登的组织已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该组织设计了一个依靠因特网电子邮件和电子布告栏的通讯网络,可使其成员不必冒着被美国反恐怖组织抓获的危险而交换信息。今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恐怖组织将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传播恐怖活动信息和制造各种恐怖武器的技术,进行洗钱以及筹措经费等活动。现在已有电脑“黑客”不时闯入美国五角大楼储存绝密信息的网址进行破坏活动。可以预见,今后利用网络进行恐怖活动或以网络为袭击目标的情况会迅速增多。

同时,今后恐怖分子利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恐怖活动的危险性也将进一步增大。以日本沙林毒气案为代表的一连串的恐怖行动,似乎已证明人们的普遍担忧:今后恐怖分子将使用比常规武器杀伤力大得多的化学、生物甚至核武器制造更大、更残酷的恐怖事件。这就是所谓的“超级恐怖主义”。美国技术评价局认为,如果用飞机把100公斤的碳疽杆菌培养液撒在华盛顿的上空,就会造成100万人的死亡。由此可见,生化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一旦它被恐怖分子获取并使用,后果不堪设想。由于新型恐怖主义具有组织松散、灵活机动、手段先进、高智能化、隐蔽性强等特点,它将是21世纪最具威胁力的恐怖主义。

自北约武装干涉科索沃以来,国际上一些国家大肆宣扬“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的论调,为干涉别国内政寻找借口和工具。国际上新干涉主义的出现,实质是对民族分裂势力搞恐怖活动的一种姑息与支持,它使得由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恐怖活动有可能成为新世纪恐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各种民族分裂势力从新干涉主义中得到启示:通过进行大规模的恐怖活动、屠杀无辜百姓,将有可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谋求国际支持和干预,进而促使早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新干涉主义的推行无疑将导致大量出现由民族宗教矛盾引发的恐怖活动。

众所周知,民族宗教问题并不是一个能够期望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只要民族矛盾、种族对立、宗教冲突继续存在、发展,由其派生的恐怖主义就不会自动消失。现在,民族宗教问题又日益成为美国打着“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号插手别国内政的借口,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民族宗教性的恐怖主义将不断再生,从而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应当对此给予高度的警惕和严厉的防范。

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的进展及意义

90年代以来啊?

1)1994年1月1日欧盟颁布了新的海关法;意义:取消了欧盟内部的贸易壁垒,加速了欧盟的经济一体化

2)1993年建立了欧洲的统一大市场;意义: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3)1995年3月26日,《申根协议》在法、德、荷、比、卢、葡、西7国生效,《申根协议》是一个促进人口流通的协议,就是说在这7个国家中的人们可以随便溜达啦~什么出国手续什么的东西不再那么麻烦了,估计和国内旅游差不多。1997年10月意大利加入,1997年12月奥地利加入,2000年希腊加入;意义:增进民族团结,加快货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4)1997年10月又签署了一个《阿姆斯特丹条约》;意义:巩固欧洲一体化成果

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增强欧洲各国经济往来,增加欧盟的对外经济竞争力 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增强欧盟各国的国际地位 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增强欧洲军事力量

南北关系的新特点有:政治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矛盾依然存在;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有所增强;

南南合作的特点有:地区集团化加快发展;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

在国际舞台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称为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1)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2)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3)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以此来维护它们的主导地位和既得利益。

维护西方特殊利益是对外关系的重要目标。

(4)美国全球战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战略的基础

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属性即经济扩张性所决定的,具体表现为:

(1)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在对外活动中主要维护垄断集团的利益;

(2)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开拓世界市场,包括借助于军事、政治、文化等多种手段;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使得这些国家内部矛盾有所缓和,因而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干涉或控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

在国际舞台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称为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1)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2)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3)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以此来维护它们的主导地位和既得利益。

维护西方特殊利益是对外关系的重要目标。

(4)美国全球战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战略的基础

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属性即经济扩张性所决定的,具体表现为:

(1)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在对外活动中主要维护垄断集团的利益;

(2)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开拓世界市场,包括借助于军事、政治、文化等多种手段;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使得这些国家内部矛盾有所缓和,因而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干涉或控制。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继续活跃在国际舞台上。起初,俄罗斯实行“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企图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和“盟友”关系。后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出现重大变化,它力求实行“全方位”的对外政策,即既同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也同东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努力维护国家利益,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及其调整阶段(1992~1993年);维护国家利益的“全方位”外交阶段(1994~1995年);重振大国地位和推动世界“多极化”阶段(1996~1999年)。

20世纪最后一天,叶利钦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同时任命普京为代总统,从此,俄罗斯进入了所谓的普京时期。普京上台之后,本着“强国富民”的目的,大刀阔斧地采取行动,使俄罗斯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观。

在经济方面,调整经济政策,振兴经济。在产权结构上,保持国家的合理控制,反对全盘私有化。在宏观运行机制方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建立有效财政金融体系。此外,普京还采取断然行动,打击官僚资本集团,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以上措施,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在政治方面,普京加强、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横向上,加强总统权威,拓展权力空间。纵向上,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分立。普京的这些做法,使俄罗斯政坛出现了难得的稳定局面。两年来,总统、议会、政府三者关系保持正常,社会趋向和谐。

在外交方面,普京推行与俄罗斯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全方位外交。普京强调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动力,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重振大国地位。普京的外交战略更多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将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置于对外政策的首要地位,反对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化,突出强调军事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实行务实外交政策。他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主张建立新型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强调这一过程中应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作用;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强调俄罗斯“有足够的力量”捍卫主权与安全和民族利益;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通过合作促进自身利益。可以说,普京外交思维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外交和以地缘政治利益为中心的大国均衡外交。普京的外交政策,在战略上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在策略上讲求实现国家利益手段的灵活性,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给俄罗斯的外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10讲.第七讲 中俄战略大国关系新发展

第七讲 中俄战略大国关系新发展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不仅具有双边意义,同样也具有全球意义。不但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俄两国是解决当代尖锐问题世界典范。目前中俄关系不断发展,并处在有史以来的最好阶段。两国高度互信,尊重相互利益,在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是全面的、真正的伙伴关系。中俄两国对维持世界秩序、应对世界重大问题的一致态度,已经成为维持世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组织的框架下,中俄共同努力,帮助建立新的、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保障和平和安全、维护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对世界稳定发展做出新的共同贡献。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融入亚太是俄罗斯的长远走向 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虽然俄罗斯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欧洲国家,但是它也从没忘记,它的绝大部分领土在亚洲。那里不仅居住着三千多万俄罗斯公民,而且拥有丰富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战略资源。1991年,俄罗斯独立之后,实行‚亲西方‛外交政策,梦想能够融入西方世界,但未能如愿。1992年,俄罗斯开始奉行‚双头鹰‛外交策略,主张东西兼顾,开始注重发展与亚太国家关系。但长期以来,俄罗斯始终没有真正做到东西兼顾,俄罗斯的亚太战略主要是为了平衡其在对欧外交战略中的不利地位,亚太战略屈从于对欧战略,处于辅助地位。近年来,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国利益相互交织碰撞而逐步提升。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亚太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欧美等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俄罗斯自然不甘落后,也开始调整其外交战略,逐步向亚太地区倾斜,积极谋求融入亚太地区。

早在2000年9月发表的《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中就明确指出,俄罗斯加强与亚太地区合作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是使俄罗斯外交回到名副其实的‚双头鹰‛政策轨道上来的重要战略。普京在2012年2月27日,距离总统大选还剩不到一周的时候,在《莫斯科新闻报》发表题为《俄罗斯与变化中的世界》的长篇文章阐述其外交思想。在这篇文章中,普京首次将俄罗斯与亚太关系的论述放在俄罗斯与欧美关系之前。可见,普京在其第三个总统任期内会更加重视与亚太地区的外交与合作,这充分说明俄罗斯开始深刻地认识到融入亚太是其今后的长远走向。俄罗斯亚太战略的调整、重视参与和融入亚太地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世界经济重心和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双重东移‛

近代以来,欧美一直是世界政治经济的重心所在,亚洲基本上被边缘化。但最近30年来,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开始形成东移之势。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现债务危机,陷入经济衰退,而亚洲新兴经济体却一枝独秀:2010年,包括日本在内的整个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约达15万亿美元,超过美国而接近欧盟水平。目前,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不仅发展为全球财富中心之一,而且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由此可见,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亚洲在经济上的崛起,促使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分化,逐步形成了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美欧等国无不竞相调整其对外政策,将重心移向东亚。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明确提出欧盟应当‚向东看‛,要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合作。而美国也开始重返亚洲。如今,亚洲日益成为世界主要大国角逐的竞争舞台,这个舞台不能没有俄罗斯的身影。新的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俄罗斯调整其亚太战略,积极融入亚太,提升亚洲在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

2.俄罗斯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安全形势是西部紧张,东部较为缓和,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奥巴马上台之后,对俄开始实行缓和政策,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明显改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欧美疲于应付各自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暂时无暇他顾,俄罗斯的安全局势得到极大缓解。在东欧,北约东扩的步伐暂时放缓,美国也放弃了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北约甚至呼吁俄罗斯与美国共同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的西部和南部安全形势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与俄罗斯接壤的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2009年,朝鲜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并宣布永不参加六方会谈,再次引发南北双方的尖锐对抗。2010年相继发生了‚天安舰‛事件、延坪岛炮击等突发性事件,而美国通过与韩日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作为回应,更加剧了半岛的紧张局势,将半岛局势推向了‚一触即发‛的危险边缘。除此之外,俄日北方四岛再起领土争端,中日钓鱼岛冲突因撞船事件再次升级,这些都恶化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该地区安全局势的动荡不安对俄罗斯的东部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总之,目前俄罗斯面临着西部和南部的安全形势相对稳定而东部的安全形势持续恶化的新情况。安全形势的新变化需要俄罗斯对其外交和安全战略的重点做出调整,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介入相关安全机制的建设,以维护俄远东地区安全利益。

3.俄罗斯基于摆脱经济困境、发展东部地区、保障国家领土安全的需要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和出口为主的俄罗斯经济,尽管俄罗斯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应对危机,但2009年俄经济仍下降7.9%。2010年虽有所恢复,但增长率也仅为4%,GDP总量下降到约1.4万亿美元。俄财政部长库德林认为,俄罗斯‚要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至少需要4~5年的时间‛。而此时,世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却一枝独秀,这些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少,资本充足,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旺盛。因此,俄罗斯要想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困境,实现经济的复苏,就必须加强与亚太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合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亚太。

俄罗斯虽然地域辽阔,但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区,特别是地处太平洋沿岸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苏联时期,远东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长期对外界封闭,该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滞后于其他地区。俄罗斯独立后,实施激进的‚休克疗法‛改革,使该区经济受到重创,持续下滑。虽然从1999年开始,伴随着全国经济的复苏,远东地区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也开始好转,但是,总体来看,远东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仍落后于其他地区。

市场经济改革后,由于距离本国西部地区路途遥远,远东与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逐渐减弱,且远东当地人口又少,内部市场规模有限。所以,远东地区与周边邻国的经济往来不断加深。另一方面,由于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居民生活水平低,加之这里的基础设施差、气候条件恶劣,远东地区人口流失现象严重。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2010年10月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远东地区人口仅有629万人。在2002—2010年的8年期间,远东地区人口减少6%,是全国人口数量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人口不断减少不仅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维护国家领土安全,抑制远东地区人口外流现象,俄罗斯必需振兴远东地区经济。普京就任总统以来,对远东经济发展更为重视,更有紧迫感。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与亚太地区各国的经济合作,这是由远东所处的地理位臵决定的。俄罗斯提升亚太战略,希望利用外交手段为远东参与亚太合作创造条件,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加快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为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安全保障。

(二)中国需要高度关注俄罗斯

当前的俄罗斯仍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虽然不能与之前的苏联相提并论,但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发达国家俱乐部‚八国集团‛成员,活跃于整个国际社会。俄罗斯虽然失去了东欧及部分苏联势力范围,但仍握有影响独联体国际关系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杠杆。俄罗斯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大国,特别是其核威慑能力,仍令其对手望而生畏。在大国博弈中仍是举足轻重的一员。从中国的发展前景看,重视俄罗斯的战略非常重要,俄罗斯之于中国具有资源角度、安全角度、经济及技术方面的重要意义。

资源方面,俄罗斯是一个真正的资源大国,资源即是俄罗斯的代名词。其石油的可采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3%,天然气可采储量占世界总量的34%,铀探明采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4%,多种稀有金属藏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广袤无际的森林中,木材储量高达750亿立方米,占世界林木资源的1/4,是世界最大的木材库。可耕地面积达2.11亿公顷,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淡水资源也极为丰富,仅贝加尔湖的淡水储量就占全球淡水湖储量的1/5,几十年后这一财富的价值更加难以估量。相对于俄罗斯,我国虽然资源总量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目前中国从俄罗斯获取能源占比不大,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资源对外依赖的程度会进一步加深,所以未来亟待思考从俄罗斯就近获取能源的问题。

安全方面,近年来,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变得日益紧张,朝鲜半岛南北对立加剧,中日钓鱼岛冲突升级,俄日领土争端再起,美日、美韩军演不断。因此,中国面临着,南边是东盟国家领土领海争端、西边是中亚国家**、东边面临日韩的压力,在这种情势下,与北边俄罗斯的关系和睦尤为重要。当前中国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一个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在中国的其他周边关系出现问题时,就更需要高度关注俄罗斯,积极处理好中俄关系,从维护两国共同的安全出发,维护好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经济方面,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利益交汇点多,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应当发挥各自优势,俄罗斯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有充足的劳动力,可以实现互补。而且,中国的纺织品、轻工业品和家用电器等日常消费品正是俄罗斯民众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所以,中国应积极加强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谋求机遇发展经济。首先,俄罗斯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俄罗斯的市场开发尚处初期,发展潜力巨大,且其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具有重要辐射作用。考虑到欧洲市场和日美市场已接近饱和,俄罗斯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有重要作用。从两大邻国角度看,开发俄罗斯市场还可以为中国结余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俄罗斯还是北部欧亚陆桥的必经之地,是中国与欧盟发展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其次,俄罗斯是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直接外部依托。中国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直接接壤,西北与俄虽然仅有50余公里共同边界,但与中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已与俄罗斯结成统一经济空间。因此,与俄罗斯发展紧密经贸联系,不仅可以利用俄罗斯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且可以利用俄罗斯的大市场,对中国东北的经济振兴和西北的经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俄罗斯有望成为中国劳务输出的重要对象。中国人口众多,就业是个大难题。而俄罗斯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相比显得相当稀少,加之俄罗斯人口逐年减少,劳动力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中国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出路就是‚走出去‛,而俄罗斯解决人口危机的出路是‚引进来‛。尽管俄罗斯十分害怕外来移民会改变其民族成分,但是俄罗斯要继续发展,‚引进来‛是必由之路。加之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素质较高等在俄罗斯也是有口皆碑,且引进中国劳动力最为快捷,成本也较低。所以在未来随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中俄的劳务合作必将成为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

技术方面,在很多人印象中,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没有引进价值,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事实上,俄罗斯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仍然居于世界前列,例如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航天航空、核能利用等领域。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往往有其独特的思路,投入少、成效高,这是西方技术所不具备的。加之中国科研基础中相当大一部分源自俄罗斯,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对于中国来说更加实用且易于配套。军事技术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安全战略中,拥有先进的武器是重要的部署,先进的俄制武器可以为中国提高国家安全提供砝码。中国每年进口20亿美元的俄罗斯武器,而俄罗斯军火出口收入有40%来自中国的武器市场,并且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俄罗斯仍将是中国先进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过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中苏关系顺利过渡为中俄关系。时至今日,两国关系经历了逐步向上的‚三级跳‛,跨越了三大台阶而不断提升和稳步发展,在中俄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当前中俄关系正在全面、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堪称世界上国与国关系的典范。具体表现为:第一,高层互访频繁,交往密切,两国元首每年保持会晤,迄今共举行了16次定期会晤,政府、会议领导人的交流也密切有序地进行;第二,政治互信不断加强,战略合作日益深入,双方在涉及彼此主权、安全和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密切沟通和积极配合,在应对国际政治、安全、经济问题过程中加强战略合作,维护两国根本利益;第三,经贸合作不断前进,前景广阔,两国双边贸易额2011年达到800亿美元,2012年上半年保持良好增长势头,能源、高科技、金融等领域不断向纵深发展;第四,人文合作和民间交流蓬勃发展,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合作硕果累累,成功互办了‚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活动,两国人民友谊日益加深,两国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更加坚实。

冷战结束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沿着持续、稳定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已经进入到历史上双边交往的最好时期。然而,中俄关系在快速平稳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音符,表现出‚政热经冷‛、‚官热民冷‛等特殊现象,反映出中俄关系中存在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双边人文合作薄弱等问题。随着中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暴露出一些阻碍双边关系深入发展的具体问题不足为怪。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政府将积极配合、相互协商,采取措施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中俄关系存在的问题 1.经济合作滞后,‚政热经冷‛,不平衡状况尚未改观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发展迅速,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短短几年内连上台阶。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两国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不断升温,两国经贸关系也有较大发展,但是中俄双边经贸合作潜力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掘,明显滞后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表现出‚政热经冷‛的态势。中俄双边贸易额多年徘徊不前。2000年中俄贸易额仅为80.03亿美元,2001年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中俄两国的经贸额达到212.3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前两国贸易额为568亿美元,但2009年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急剧下滑到388亿美元,当年两国贸易额下降超过30%,2010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增长43.1%,重回危机前水平,达到554.4878亿美元。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792.5亿,比上年增长42.70%,高于同期我国总体进出口增速。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中俄贸易额突破百亿大关,足足用了10年时间。虽然进入21世纪后发展迅速、增幅较大,但是与中俄两大邻国拥有的综合国力及所处的国际地位相比,这一规模仍显薄弱,仍有巨大潜力等待发掘。在中国同所有大国的关系中,中俄的政治关系最为稳固、坚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中俄的经济关系远小于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地区和国家的合作水平。如果两国的经济合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必然限制中俄政治关系的发展,达到某种程度很可能会出现‚政治空心化‛的危险。

实际上,对于国家间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应当辩证地看。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呈现经济关系政治化、政治关系经济化的特点,通过加强政治关系可以促进经贸关系的发展,经贸关系的发展反过来能够进一步密切政治关系的合作,即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促使国家间关系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改善并不能自动地推动经济关系同步发展,因为,虽然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经济合作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条件和规律。也就是说,实现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大发展,仅靠两国间政治关系的改善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充分的。目前,中俄经贸合作水平不高,双边贸易额不大,这与两国经济自身发展水平相关,是两国社会转型期间以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现阶段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如果认为政治关系的提升势必自动地带动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显然是将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复杂性简单化了。值得欣慰的是,对于两国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中存在的‚失衡‛问题,中俄两国都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而且在不断努力以改善现状。尤其是近年来,中俄两国一直把发展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放在首要位臵,相信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在继续深化两国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加强两国的经贸往来与沟通,实现共赢与双丰收。

2.‚上热下冷‛、‚官热民冷‛,社会基础薄弱现象依然存在

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当今世界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文合作对不同民族加深彼此了解、增进互信合作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虽然加强国家间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举措。但不得不遗憾地指出,中俄两国关系中出现了‚上热下冷‛、‚官热民冷‛的现象,两国间的人文合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虽然中俄两国愿意努力增进对对方历史、文化、传统习惯和现实的了解,支持和鼓励两国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介进行树立中俄两国真实、友好形象的活动,扩大相互间的教育合作,但在实践层面上,两国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需要指出的是,中俄两国在人文领域的合作中有一个明显特点: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两国政府,民间的交流与合作明显不足。政府主导固然能够起到规模大、见效快等作用,但是由政府推动两国人文合作也会出现范围有限、深入不够、后劲不足等问题。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语言年‛等活动的确将双方人文领域的合作不断推向了新的高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增强了两国人民对对方国家文化的了解。但是这些活动受众面有限,普通百姓主动参与的不多。应采取措施加强两国民间往来,改变两国人文合作由政府主导的现状,实现重心‚下移‛,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切实推动中俄民间持续、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家间的合作与信任关系,由政府扩展到民间。因为国家与国家间能不能长久合作,不是政府层面就可以完全决定的,更要注重民间基础。

俄罗斯民意调查显示,中俄领导人都认为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俄罗斯普通民众,甚至部分知识精英对中国都十分不了解。‚中国落后论‛等其他不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种种说法根深蒂固。俄罗斯社会舆论和市场调查中心2004—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人在谈到中国时头脑中出现的关键词依次为:服装—14%,人口—9%,大米—3%,长城—3%,筷子、绿茶、影视、小眼睛、共产主义—2%,没有人谈到中国蓬勃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科技成就和文化成就。而中国人在谈到俄罗斯时头脑中出现的关键词依次是:恐怖主义—8%,各个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人士—7%,军事强国—5%,苏联解体抛弃共产主义—5%,中俄友好—4%。中俄两国的交往历史曾经出现过连续的几十年隔绝,已造成两国民众对彼此的认识落后于现实的状况。总体而言,很多当代俄罗斯人在青睐亚洲时尚的同时,并不熟悉源于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经典,也不十分清楚中国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中国人对俄罗斯的想象,还停留于对上世纪50年代苏联文艺作品的印象之中。而现实中,中俄都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国度,两国人民的相互认知亟待与时俱进。3.潜在的‚中国威胁论‛ 二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世界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反对侵略、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的日渐发展,‚中国威胁论‛出笼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多次在不同场合散布‚中国威胁论‛,利用西藏平叛、中印边境冲突、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与氢弹、抗美援越以及西沙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历次重大事件,屡屡渲染中国的军事威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中国威胁论‛再次鼓噪起来,甚至颇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媒体甚至公开宣称:‚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经济飞速发展、军事上显示锋芒的道路。‛而这的确在亚洲和全世界引起了反响。不难看出,‚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如此脱离实际、不顾逻辑,可谓居心叵测、包藏祸心,其目的不过是为进一步遏制、挤压、弱化中国提供理论依据、营造舆论氛围而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的既定方针,中国的崛起不但不会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相反将壮大捍卫世界和平的力量。

而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也有很大的市场,从涉及的内容和反映的问题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经济扩张论。俄罗斯各界有一些人对中俄经贸合作疑虑重重,担心俄罗斯会成为中国商品倾销的市场和向中国提供廉价自然资源的‚附庸‛。此前中国提出到2020年将在俄罗斯投资120亿美元,但俄方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俄罗斯人怀疑我国投资的诚意和意图,担心抢占俄罗斯的能源和资源。有些俄罗斯学者还把中国发展对外经贸的‚走出去‛战略解释为‚积极的、具有侵略性的、在对外经济方面的进攻策略‛。二是人口扩张论。近年来,前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人逐渐增多,而在人员流动中又出现了个别不良行为问题。俄罗斯国内所谓中国‚移民问题‛的种种思潮开始泛滥,主要观点认为中国的移民将威胁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民族和领土的安全,这是中国政府欲收复‚远东失地‛而采取的战略手段,也是中国政府同国内人口过剩作斗争的一种手段。三是军事威胁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为即将成为军事大国创造了条件,中国军事实力不断增长会给俄罗斯带来潜在威胁。上述表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俄罗斯学者、媒体等精英阶层部分人员对中国政府和民众的认知片面,另一方面则是俄罗斯普通民众对中国政府和民众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被某些负面宣传盲目误导。由此可见,‚中国威胁论‛会给中俄关系的正常发展和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制约中俄关系发展的因素

当前中俄关系所表现出的‚政热经冷‛、‚官热民冷‛、‚上下脱节‛等现象,严重阻碍了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究其背后真正制约中俄关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1.历史文化因素 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不同,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了内容和形态迥异的文化类型,进而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性和民族精神。两国自正式建交以来,国家关系每一步的发展和演变无不受到两国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从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上看,中俄两国均不可能成为某一大国或集团的附庸或‚小兄弟‛。俄罗斯不可能臣服于任何一个大国,俄几百年来都是以世界大国定位的,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利益局限于境内,也从来没有被外来者征服过。19世纪上半叶,俄对欧洲的影响曾经达到高峰,它凭借其辽阔的国土和雄厚的军事实力打败了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充当欧洲的宪兵和消防员,令其他欧洲国家俯首帖耳。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无敌手,苏联人民在国家已失去半壁江山、民族生存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奋起反击,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冷战时期,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几十年的全面对抗。虽然苏联以解体而告终,但并不是被敌人从军事上打垮的,它遗留的庞大核武库和世界第二大军事力量仍然是西方国家的心腹之患。到目前为止,俄与西方国家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一就是,俄坚持追求和捍卫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和权利与西方国家要求其放弃或阻止其发挥世界大国作用之间的矛盾。

中国则有长期遭受外族侵略和奴役的历史,为此中华民族培育出了勇于抗争、不甘屈辱的顽强性格。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为了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长期斗争。因此,中华民族一贯珍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独树一臶。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

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走向看,俄文化总体上具有鲜明的欧洲性质,面向欧洲在俄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通常是首选。在大多数文化史学家看来,俄罗斯文明是欧洲文明的组成部分。从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到叶利钦、普京,俄一直都希望并谋求通过‚融入欧洲‛实现国家民族的强盛和发展。同时,争做世界一流强国的信念一直萦绕在俄罗斯人的心头。俄罗斯的帝国情结使人不得不想到,如果其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很可能会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和手段维护其在亚太地区以至全球的经济、安全利益,届时中国在有关重大利益问题上与俄罗斯打交道的难度就可能增大。

中俄在历史文化、民族性格上的差异和冲突,潜移默化地妨碍了中俄之间深层次信任关系的建设。在中国,关心俄罗斯问题的学者和民众普遍认为,俄是一个领土扩张型的国家。俄的扩张意识部分根源于它没有安全感。对此,俄罗斯国内却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俄罗斯远东研究所资深汉学家加列诺维奇曾说过:‚俄罗斯作为一个民族,性格温和,带有防卫性。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具有侵略性,对地球上的邻国是一个威胁。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侵略后进攻状态是相对短期的,是已经过去的阶段;对于中国人来说则是自然的、故意夸大的。‛

中俄尽管毗邻而居300多年,但在文明、文化上始终泾渭分明并且很难对话,因此容易相互误解、产生隔膜和不信任。这成为构成两国关系波动的主要原因。

2.轨迹与发展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中俄两国都是国际舞台上的大国,经济上正在崛起,相互之间难以形成‚权威魅力‛,以吸引对方加入到自己作为核心的共同体之中。俄是传统的政治军事大国,拥有与美国不相上下的战略核武器,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之一,对世界范围内许多地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俄正以军事力量为主要支柱重振大国雄风,以独联体为主要依托成为国际上的一个‚力量中心‛,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级。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历史也最悠久,近20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举世瞩目,并且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成员。中俄两国国内社会经历着相似的转型,在总体实力、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等方面日益接近,因此,两国谁也不能对对方产生示范效应,进而吸引对方加入到以自己为核心的共同体之中。

另一方面,俄对外战略的实用主义倾向,使中俄关系充满变数。几个世纪以来,作为一个大国和军事强国,俄一直是平衡欧洲大陆力量对比的重要因素,这为俄伸长‚触角‛、扩展势力范围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事实上,俄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西方,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内社会的稳定,需要西方的巨额援助。在过去的几年里,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经为俄提供了超过200亿美元的援助,俄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援助的严重依赖。相对而言,中国在这方面对于俄的吸引力要小得多,加上俄对外策略‚希望与所有伙伴国家发展伙伴、同盟和战略关系,包括美国在内‛,这就决定了俄与中国等大国关系的不确定性。

3.美国因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还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其中美国因素是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中俄两国在各自政治经济改革及国际事务中都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压力,两国都把对方当成对美外交的借助力量,以图增强与美对话的分量,都把对美关系臵于各自对外关系的首位。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希望同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美关系的重要性显然大于中俄关系。

而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骨子里不希望中俄深入合作,并千方百计加以掣肘。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俄横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并拥有仅次于美国的核武器库,这种地缘优势和军事力量始终对美构成威胁。一旦中俄联手,对美国称霸全球将是个巨大梦魇。因此,美国对中俄关系的正常发展始终感到不安。为防止中俄接近和结成反美同盟,实现分化中俄关系的战略目标,美国采取等距离外交,同时与中俄两国发展关系,对两国拉打结合、威逼利诱,有时‚亲俄疏中‛,有时‚拉中孤俄‛,更多的时候‚拉俄抑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谨慎从事。从现实利益考虑,中国既不会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结成反俄联盟,也不大可能与俄联手反对美国,由此使中、美、俄构成近似等边的三角关系。换言之,正是由于美国因素的作祟,中俄合作难以专心深入。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前景

(一)进一步改善中俄关系的对策

1.展开大规模的互利经济合作,建立中俄关系的法律基础

中俄大规模的互利经济合作客观上起着保障中俄关系长期稳定的重要作用。能源合作和相互投资是中俄经济合作的两个重点领域。在能源合作方面,中俄双方相互需要,进行战略合作是双方长远利益所在,具有极好的发展前途。对于合作中出现的摩擦和矛盾,双方一定要保持冷静,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问题,不要将矛盾激化。在相互投资方面,虽然中俄双方都是资本进口国,但合作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中俄双方政府都应该规范与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对方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且对具体的投资项目做认真、细致和符合实际的研究和论证。如今,中国实业界开始投资俄罗斯经济,首要是在家用电器的装配、高技术和木材加工等领域。中国每年有大量的代表团访问俄罗斯,了解俄罗斯市场工作条件和投资法规。中俄双方已就在政府间经贸合作分委会的框架内成立常设投资工作小组达成协议。另外,双边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的制订工作也已接近完成,这将为双边投资领域的合作奠定法律基础。

2.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两国公众互相了解,扩大中俄关系社会基础

加强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最好方式。文化交流是广义的,包括旅游、出版、文艺团体间的交流等各个方面。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刚刚起步,‚国家年‛、‚语言年‛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增进了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两国政府合作的同时,更应采取措施加强两国民间往来,改变两国人文合作由政府主导的现状,实现重心‚下移‛,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切实推动中俄民间持续、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此外,中俄地方政府应在环境保护、联合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扩大合作,强化沟通,也可通过开设专门网站、举办知识竞赛等活动向普通民众介绍各自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或通过举办联谊会、重要节日庆祝会等形式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3.推动两国新闻媒体互动合作,增强两国相互的了解程度

媒体被看做第三权力部门。在信息化时代,媒体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俄新闻媒体也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增加两国相互的了解、理解和谅解。20世纪90年代初,中俄新闻媒体之间曾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联合与合作,每年互派代表团访问,客观报道对方的情况,这对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两国新闻界的这种联系削弱了,两国之间的了解也变少了。今后,新闻界要恢复或重新建立两国新闻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派驻更多的常驻记者,客观报道对方的情况,组织更多的代表团互访,加强对话与沟通。另外,中国还要加强和改善对外宣传报道。俄罗斯的绝大多数新闻媒体已经私有化,被金融寡头所控制,在‚新闻自由‛的幌子下,他们对中国有许多歪曲事实的报道,因而我们对国内和对国外的许多事情需要作出必要的解释,澄清一些事实。我们只有做大量细致、艰苦和长期的工作,才能逐步改善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有不少偏见和误解的现状,才能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谅解,中俄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前景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首先,中俄关系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这种基础是基于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共同利益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些共同利益的存在能够为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其次,两国间现已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机制。目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并保持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已成为维护两国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双方均表示要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各自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坚定不移地深化双方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应对新威胁和新挑战,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会发展成为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对抗的政治军事联盟。中俄两国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努力从一个地区大国转变为世界大国。但是,当前俄罗斯的首要目标是振兴并发展经济,努力发展东部地区使得东西部平衡发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与自身社会的安定。从这一考虑出发,俄罗斯显然更多地考虑到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获得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以及广阔的市场。而当前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也是为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平稳的外部环境。因此,从现实利益出发,中俄两国不会联手结成反对美国同盟,两国政府都清楚地认识到,中、俄、美之间的长期对抗既不利于各国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

因此,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但是,这种关系并不会演变成政治与军事的联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国,不谋求地区霸权,两国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世界的多样化,积极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所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不但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俄两国是解决当代尖锐问题世界典范。中国和俄罗斯是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两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是世界两大经济体。因此,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具有双边意义,同样也具有全球意义。

目前中俄关系不断发展,并处在有史以来的最好阶段。两国高度互信,尊重相互利益,在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是全面的、真正的伙伴关系。

中俄两国对维持世界秩序、应对世界重大问题的一致态度已经成为维持世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他说:‚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 ’、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组织的框架下,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建立新的、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保障和平和安全、维护国际法的基本准则。这是两国对世界稳定发展做出的共同贡献‛。中国和俄罗斯是通过务实和权衡的态度,解决如中东和北非局势、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计划等最迫切问题的榜样。

中俄山水相连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中俄两国山水相连,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一致决定把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作为今后两国关系发展的重点,为提高两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重要推动力。

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出国旅游更被广大民众所向往。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俄罗斯是旅游大国,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臶,快速发展的现代风貌吸引着世人的眼球,伏尔加河、乌拉尔山、贝加尔湖的美丽风光享誉世界,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索契等城市的独特魅力倍受亲睐。

去年中国俄罗斯旅游年成功举办,中国赴俄罗斯旅游人数增加了46%,两国双向往来330万人次,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二大旅游客源国,俄罗斯则是中国第三大旅游客源国。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充满发展活力的东方大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具有40多处。中华书画、京剧、中医等传统的文化博大精深,雄伟壮丽的三山五岳,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独一无二的兵马俑,享誉世界的少林寺,阳光明媚的热带海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异彩丰呈。

中俄越紧密,各自全方位外交越主动。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会见普京总统,中俄领导人的这次握手再次扎牢了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世界舆论高度关注中俄能源合作是否会有突破性进展,西方媒体传到2018年,俄向中国出售的石油将达5000万吨。这些本周末将见分晓。

中国最终将成为俄罗斯最大石油购买国,这意味着将两国各自的战略命脉进一步栓紧。俄罗斯的石油销售和中国的能源进口都会继续维持多元化格局,只要中俄的战略互信足够牢固,两国能源的突出合作只会加强各自同其他伙伴谈判销售或购买石油的地位。

这也是中俄紧密合作对两国各自全球战略具有拉升作用的缩影。中俄拥抱不会损害各自同西方发展关系,只会增加两国同西方打交道的主动性。对因苏联解体综合力量大幅下降的莫斯科来说,这个效果将更明显。中俄战略合作的潜力不是两国各自国家潜力的相加。两国的互补性是全方位的,但互利合作只是中俄结为战略伙伴意义的一部分。中俄合作最重要的是创造了两国巨大的战略弹性,也给21世纪的国际关系开辟了新空间。中俄合作对西方之外的道路探索提供了合法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来源。

中俄合作不具有进攻性,两国的力量之和也不足以让它们携起手来对抗西方。但中俄结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足以瓦解外界对它们任何一个的孤立、乃至围堵。中俄合作既有相当彻底的开放性,又有背靠背的相互支持和保护性。中俄关系的这种特质超越了以往国际政治的各种定义,同时促进了两国的战略安全和战略自由。

中俄关系已经给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几乎没给各自带来什么负分。这样的国家关系比传统的‚盟友‛更契合冷战之后的国际政治现实。中俄友好没影响两国同任何第三方发展关系,相比之下,日美同盟就显得过时,它成了日本同中国等之间的一道障碍。中俄现在都想让两国的特殊战略关系给各自带来更多日常利益,尤其是经济好处。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而且两国事实上也未在这个方向上空转。两国能源买卖越做越大,这会逐渐导致一定的相互‚战略依赖‛。没有超级战略互信,这根本不可能。中俄是有历史阴影的邻国,两国比邻地区都不是各自的发达部分,但两国能解决全部边界问题,贸易量不断上升,边贸尤其红火。如果非两国全面战略合作,这些都难以想象。中国已是全球贸易大国,中国的经验显示,国家间的经济和政治合作相互促进,但并非绝对的正向关系。中俄一方面需用政治带动经济合作,一方面也应清楚我们最需要从两国的战略关系中得到什么。中俄关系很难大而全,至少我们不应为没有做到大而全而焦虑。中国的北方有了最稳固的朋友,历史上这样的时候并不多。俄罗斯东部出现其全球战略的新支点,这还是它历史上的第一次。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为国际政治向未来过渡搭建了有创意的可能性。

下载中俄战略关系走向(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俄战略关系走向(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案-走向战略进攻

    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疑:大家知道李德胜这个人呢?(图片——毛泽东。)毛泽东是在什么下情况下用这名字的呢?我们将在今天的学习中找到答案。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让我......

    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新特点

    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新特点 郑羽 〔编者按〕 2009年9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庆祝中俄建交60周年”学术研讨会。......

    中亚地区安全与中俄战略协作

    中亚地区安全与中俄战略协作 马风书 【摘要】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为欧亚大陆新的地缘政治中心,各大国和各种国际势力纷纷进入,对该地区事务主导权展开激烈争夺,加上中亚五国内部严......

    浅谈中朝关系走向

    浅谈新形势下处理中朝关系的对策 中朝关系是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2011 年,金正恩顺利接棒成为朝鲜最高领导人。但自同年金正日最后一次访华后,中朝之......

    中俄,中日,中欧,关系论文三合一

    中俄关系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7月17日至19日对中国进行其担任俄罗斯总统后的首次国事访问,并与中国国家主席******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全球化挑战下的中国和俄罗斯”国际会议综述 庞大鹏 2009年6月22~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俄......

    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

    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 刘全顺 2013-1-9 14:43:15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2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摘 要] 上世纪90年代......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五篇范例)

    摘要 1996年,中俄两国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它有利于中俄两国的发展。中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来已久,两国有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