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生交流纽带—作文批改
师生交流的纽带—作文批改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已经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一件事情。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其实,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 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起来,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与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在作文中真正做到选材的典型性,我故意布置了一片老掉牙的作文题——《我童年的一件趣事》。其中本组一同学为该生下的批语是:“本文围绕自己的童年写出了一件小事,写出了做迷藏的过程。”而该组小组长在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时间点——童年,也抓住了关键词——趣,叙述较清楚。”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只要把事例叙述清楚就行了,但在选材上缺乏新意。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其实,选材不在于有多老,关键看选材的立足点对不对,在老中突显出新意,要抓住做迷藏活动中细节描写,比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致描写,给人的印象才会更深刻。”如此以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二)让作文批改成为思想交流的阵地
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我身边的__”有个同学在文章结尾写的是“我感受到了本班某某班干部的虚伪、可鄙。”内容是我班在一次班级文化创作大赛中,某班干部工作不务实,好在老师面前装积极、邀功,而背着老师净搞破坏活动,把这个班干部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某某班干部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同伴,其实这位班干部优点还是很多的。”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你记叙的某班干部所做之事,在老师看来,有一定的道理,但你的观点太偏激,评价一个人的优劣,应该全方位来权衡。该班干部身上还是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呀,比如他思维敏捷,办事麻利,有很强的号召能力,学习成绩居年级前几名。这些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很感欣慰。
(三)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中学生受生活实际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较窄,纯粹胡编乱造就会漏洞百出。目前,很多学生的作文中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弊病:假话连篇——编;东凑西拼—抄;华而不实——空。而要医治这些病症,就要引导他们写真人,记实事,抒真情,发实感。一句话,写真人实事。学生在作文互评中针对该省的作文材料也无法进行准确到位的评价。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而要写出真实的文章,绝不是靠编造出来的,而是要去体会生活。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体验和思考,就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所以学生作文选材多是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展开。尤其是我强调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我在写本次作文之前,先交给学生“怎样把人和事写得真实”的方法:
首先,要细致观察。我们的散文家朱自清就特别强调这一点,认为观察时对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
我们组织学生观察了由政府组织的集体婚体;组织观察了篮球比赛等。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办法组织的,但我时常教育学生如何留心观察周边事物,并写好观察日记。
其次,要亲身参与,细心体会。有参与,感受会很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或条理清楚,或感情丰富。像我在指导学生写一些说明文,如写《我们的学校》、《我家的一件工艺品》等,我都要求学生先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自己家中的某件实物,或组织学生课后参观,并现场指导。由于学生是亲身参与,整个创作过程感同身受,因此写出不少好的佳作。
如此以来,既避免了学生写作中的“大”而“空”,又能使学生在互评时做到有根有据,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第二篇:作文批改是师生交流的平台
作文批改是师生交流的平台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初中生正处理生理及心理成熟发展阶段,其思想行为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作文是学生真情实感的体现。因此,作文批改作为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一种联结师生情感的纽带,犹为重要。它为师生提供知识、思想、情感方面交流的平台,对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作文批改是师生写法交流的平台。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好,此时教师就应给予适当的点拨。比如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我布置了一篇——秋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个特有的景象,如秋天的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所观所感。”而在互批中也是这样写到:“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象那个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秋天的主调色是黄的。其实,秋时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写秋天中绿与春夏的绿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夏天中的绿是墨绿,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一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
2、作文批改是师生思想交流的平台。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的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在作文中便能很多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我再次感受到了„„”,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2009年春季为迎接河北省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这样写道:“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而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难道老师平时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位好和
坏„„”那次作文以后,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
3、作文批改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又一次,我发现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提问时一问三不知。这答案竟让我在那周的作文话题中找到了,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呢。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想象。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别的不说,只是一张纸条就已搅得他睡不好觉,听不进课了,以后还能怎样?”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得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下来。
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这会增加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作文就会如鱼得水,不再会成为什么难题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中学 白金科
第三篇: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阵地
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阵地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雹水中学 马伟华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了。对学生来说 ——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其实,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 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起来,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我故意布置了一篇老掉牙的作文题——秋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评中写道:“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处特有的景象,如秋天的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而在互评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像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其实,秋天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写出秋天中的绿与春夏中绿的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夏天中的绿是墨绿,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以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二)让作文批改成为思想交流的阵地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__”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评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作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很感欣慰。
(三)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中学生受生活实际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较窄,纯粹胡编乱造就会漏洞百出,所以学生作文选材多是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展开。尤其是我强调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一次,生物老师向我反映说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一节课什么都没背进去,提问时一问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这答案竟让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话题是“选择”,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呢。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甚至还求助月亮星星告诉她该如何选择。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现象,这种事不谈,学生面临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弯路;面谈,又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恐慌,让其无地自容。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正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别的不说,但是一张纸条就已搅得她睡不好觉,听不进课了,以后还能怎样?要知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却是又酸又涩。我们是否应该帮她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下来。如此以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第四篇: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阵地
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阵地
吕雪峰(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第二中学 014500)
随着语文教学及评价方式的改革,作文能力的考核占据了小学语文中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问题。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教难改;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困扰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经过长期的探讨,我认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
四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写作,对于写作的素材缺乏积累,对于写作的基本方法缺乏认识,经常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虽然已经在大体意识上知道了该如何写,但当涉及到具体的内容时却把握不来,没有具体的内容,虽然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比如在四年级第八册上有一篇写植物的作文,在写作之前我便布置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植物,为写作做好准备。然而,在作文草稿交上来之后,我发现很多同学的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如写青松的同学只知道“青松四季常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青松像一位战士,在时刻保卫着祖国的边疆”,简短的几句话之后就再没有具体的内容了。他的同桌在互批中写到:“观察的很仔细,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只是内容太少,不够具体。”
从学生的作文以及同桌的批改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此类作文写作认识有误差,表面上看,其中写到了青松的特点,有引用,有比喻就一定是经过仔细观察的一篇好作文了,其实并非如此,从作文上看,他也进行了一定的观察,而且看了有关的作文,但观察的并不仔细,或者说还不知道该如何仔细地观察,而作文起步时,观察是最为重要的。于是我在他的作文后面的批语中写道:“你进行了认真的观察,而且还展开了合理的想象,非常好,但是你除了从整体上观察青松,你仔细去观察它的枝、它的叶、它的干了吗?如果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它的枝、叶和干,那么你的这篇文章就更美了。”如此一来,既纠正了学生在写作与批改中的失误,指导了写作方法,而又不打击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正是一举数得的好方法。
二、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由于年龄与知识的限制,对周围的很多现象认识的还不够深刻,经常出现思想上的困惑。有时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解决;有时有了苦恼不知该向谁诉说;有时犯了错误却一点不知。有时自以为自己长大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了,但实际上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却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些现象在作文中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
一位同学在写“我的同桌”时写到“我很讨厌我的同桌,她老是自以为是,在班中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真的令人讨厌,我恨她„„”刚看到前几页,我并没有引起重视,我想可能是两人之间有一点矛盾吧,可当我看到“恨”字的时候,我知道事情不会是那么简单了,因为她所写的那位同桌其实是我班的班长,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们两人同时参加了学校的跳绳训练队,而且成绩都相当优秀。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她用到了这样的字眼,这是极端危险的。为了了解真相我暗中向几位同学作了调查。原来这位同学在以前一直是一位活泼、开朗,成绩优秀的同学,可是在二年级的时候她的父亲因车祸而突然去世,这给她们全家以沉重的打击,对她更是如此,从此她变的沉默了,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我明白了,这是对“爱”的嫉妒。于是在她的批语中我写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很多事都是我们不愿意见到但又是无法回避的,我们要学会勇敢地去面对。我知道你很勇敢,也很坚强,你的跳绳就向大家证实了这一点。你的身边还有许多关心爱护你的人,只是你没有感受到,用你自己的真心去感受别人的真心,我相信处在班级这样一个大家庭中,你会感受到真正的温暖和爱。相信不久的以后我又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而又快乐的女孩。”那次作文之后,我曾做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逐渐改变,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去了思想上的重负,心理重新回到健康的轨道,我很感欣慰。如此以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第五篇:作文批改_师生情真
用“真情”批改学生习作
稽江完小
付祥秀
批改作文,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事,而且要“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都要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做法,是吃力不讨好,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是快乐的吗?他们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只会减损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批改,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它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也不符合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教师应以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习作,这样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表达特色的形成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我建议在习作批改中要做到以下“六个一”。
一、带一点商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知识的增加,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喜欢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式和盛气凌人的说教,期望和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展开情感和思想的相互交流。如果老师居高临下,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老师以探讨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其中,学生便容易接受。因此,老师在习作批语时,要尽可能多运用启发式的方式和商量探讨的口吻,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你的意见,例如:
(1)“花儿的香味从窗外流进客厅里。”批语:改“流”为“飘”,你看是不是更准确些?
(2)“松树虽没有牡丹艳丽,也没有水仙俊俏,但它能万古长存。”批语:松树能“万古长存”吗?不如改为“四季常青”,你同意吗?
这些批语,一改传统的判断式语句,代之以商量性的问句,亲切又平和,避免了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把老师和学生摆在平等的对话的位置上,从而创设一种民主的气氛,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渠道,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同时,这种商榷式的批语,既富有启发性,又不失指导性,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改起习作来,方向更明确,效果更明显。
二、讲一点差别
习作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因为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其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写作能力都不一样,所以批阅习作,就要考虑这一实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作出不同的批改,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1)侧重于字、词、句、标点方面的批改;(2)应本着“多就少改,高分重赏”的原则,以鼓励为主,注重面批,善于捕捉他们文章的闪光点。
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1)着重批出层次结构、选材立意,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2)要注意挖掘他们的习作潜能,让他们的习作质量越来越好。就是同样一种毛病,也要视不同的对象,作出不同的批改。
三、多一点鼓励
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希望老师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鼓励。因此,习作批语一定要多给些激励性语言,要由衷地为学生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是一个词语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形象,一个标点用得正确,也要为其叫好,给予表扬。例如:(1)“水灵灵的小叶片透着嫩红,浅浅的红晕向叶片的四周渗去”一句,老师在“透”、“渗”字下做记号,并旁注:一“透”一“渗”,绝了!!(2)“也许是头一次做这种事,我怀里像藏着只兔子,心不住地乱跳,手一个劲儿地抖动着,不听使唤了。”教师的批语是:描写生动,细致,尤其是细节描写,十分传神,真不简单!!(3)“一定是老天爷累了,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这雾就是从他嘴里冒出来的热气。”老师的批语是:真是奇言妙语,实在是可贵!
这样的批语,虽只有只言片语,但蕴含着老师真诚的赞许,由衷的喜悦,相信学生读后一定会受到莫大的鼓舞,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写习作的信心。
四、来一点幽默
文明得体的幽默能愉悦身心,激起爽朗的笑声,并在笑声中得到启迪。习作批语适当来点幽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学生在一篇习作中出现很多错别字,老师这样批语:“你的错别字太猖狂,为了伸张正义,来不及跟你商量,我已经把它们全部揪出来示众,请你各打它们五十大板,然后关押起来。” 这些批语,诙谐中见师情,幽默中见力量,学生会在一笑中受到震动,认识不足,学到知识,这恐怕要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更引人深思吧!这正如德国一位学者所说:“用幽默的方法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人接受。”
五、用一点感情
师生感情的沟通,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习作批语实际上是教师内心情感的流露,对学生褒贬赞否,无不对学生心灵产生一种冲击,尤其是当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他希望能得到心灵上的呼应。因此,教师拟写批语,必须用上真情,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使学生深受感染,动情悟理。比喻:一位脚有残疾的学生在《我十二岁了》一文中,写了自己家庭困难,兄妹三人读书,全靠父亲做零时工的微薄收入养活全家。可是这十一年来,父亲硬是用孱弱的身躯背负着我四处求医问药,无论多少次失败也从未放弃过;风霜雪雨里接着我上学、回家,从未间断过。全文描写生动、感情真挚,洋溢着孩子对父亲的挚爱、愧疚和赞美之情。读罢此文,老师写了这样的批语:读了你的文章,我的心里很不平静。你的生活令人同情,你的父亲令人钦佩。都说父爱是伟大的,从你的父亲身上,我真正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有了这样一位坚强的好父亲,你还有什么不能克服,还有什么逆境不能战胜!真诚地祝愿你一家早日摆脱贫困,祝你早日站立起来。这位学生读了这一批语,激动地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您的话更增强了我对生活的信心,我会加倍努力学习,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的。”在这里,习作批语成了连接感情的纽带和桥梁,把教师和学生的心拉得很近、很近。
六、多一点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事实上改作文过程的本身就是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地使用着自改的手段,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析,能使他们“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因此,在习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参与评改,可以发现需要修改之处的各种标点符号,发现妙词佳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更能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一)教师范改,给学生指导引路
学生作文写完后,教师应把习作浏览一遍,抓住这次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找1-3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多媒体出示,对比讲评,当众修改。在修改过程中统一符号,教给批法,对病句加以眉批,批出错误所在或提出修改意见给作者去斟酌修改,对优美的语句、生动准确的词语,应尽可能的说明好在哪里,在指导学生写总批时,要求对照本次作文要求,努力发现作文长处,切忌全盘否定或下空洞评语,力求使总批达到“四性”:鼓励性、商量性、启发性、侧重性。
(二)交给方法,培养能力
1、自评自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功能将越大。因此,在作文评价中我尝试了让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在自读作文后,经过思考,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有的还提出了不懂的问题。自我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打破了教师一个人评价作文的传统作法,促进了主体性的发展。
2、互评互改 在学会了自改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互评互改,我在作文评改中,就开展了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活动,组成三人或四人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学会了欣赏别人文章的优点,针对别人的文章提出宝贵的意见,比如: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表达不够准确,哪个片段不具体等,学生都能发现。学生通过参与互评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他们学会了欣赏别人,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看法,使合作探究的精神在习作互评互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集体共同评改
教师将学生的作文用多媒体出示,让全班学生读后进行评议,写出评语。课堂气氛活跃,写作文的学生可以谈自己的写作想法,其他同学可以向作者提出问题,也可以谈自己对习作的意见,作者也可以答疑,大家各抒己见。这种评价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全体学生的创造思维,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舞台,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作文评价的需要。
这种改变以往教师单一评价为合作评价的做法,给了学生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评改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学会合作,思维活跃,集思广益,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使这种创造思维达到激发状态,增强信心,体验成功。
总之,对学生的习作应采取宽松、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教师应“蹲下身来”看学生习作,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引导他们多写、善写、乐评。把“批改”变为“交流”,让习作批改沐浴“人文性”的灿烂阳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真正做到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我乐改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