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意见

时间:2019-05-15 03:4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意见》。

第一篇: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意见

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意见

临政发[2009]5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临沂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各县级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培养更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现就加强我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1、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鲜明临沂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实施“四项工程,完善一个机制”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院校、骨干示范专业、名牌重点专业和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抓手,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突出特色,全面提升我市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目标:市级以扶持发展高职院校和市属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主;县、区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每个县区集中力量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县级职教中心。争取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能力达到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50%以上。每年培训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12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万人次;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二、实施四项工程,完善一个机制,全力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办学水平

(一)实施四项工程

3、实施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各县区要根据高中段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尽快制定完善包括发展定位、办学条件、实训基地、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经费保障等在内的职教中心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按照占地10万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实训设备价值1000万元以上,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标准规划建设县级职教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国家级发展改革示范学校,力争有4-5所学校列入国家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5年内争创3-5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示范校;市直重点办好3-4所高等职业学院(技师学院),并争取列入国家100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4、实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训设备配备工程。(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全市职业院校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使用效益,避免重复建设。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利用技术、土地和人力资源优势引企入校,共建共享,真正实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技师(师傅)的零距离对接。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点支持机械制造、机电技术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汽车维修技术、建筑技术、服装设计与制作、护理、财经等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市一级独立建设或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建设1处装备标准较高、资源共享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各县区重点建设1处满足本县区职业学校学生实训需要的资源共享、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都必须结合骨干专业建设1—2个能满足本校师生实训需要的实训基地。(2)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设备配备工程。从2010年起,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围绕骨干专业和名牌重点专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设备配备进行扶持,县区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拨付配套资金。

5、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1)建立职业院校师资补充机制。允许职业院校从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以及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符合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队伍中,通过公开考聘进入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同时,要根据省里的有关政策规定,加强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管理,逐步实现编制的动态管理、定期调整,不断优化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配置,使教师配备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调整职业院校教师结构。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进入职业院校,积极调整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将富余的文化课教师调至其他学校。(3)推行“特岗、特聘和特邀”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加大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聘请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力度,市财政每年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付特聘教师、兼职教师的工资,各学校根据紧缺专业师资需求提出特聘计划,经市人事、教育、财政等部门审核后,根据批准的特聘专业和人数下拨经费。(4)认真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成长机制,加大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力度,强化对重点骨干专业在职教师的培训,每个骨干示范专业每年至少培训2人以上,用3年时间,将专业教师培训一遍。职业院校要制定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提高培训以及国外培训的措施。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不低于70%。(5)落实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6、实施骨干专业和名牌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各级要引导和推动职业院校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增设新专业,强化骨干专业,创建特色专业。重点发展加工制造类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焊接、建筑工程、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交通技术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信息技术类计算机及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医药卫生类护理专业,财经类会计专业,农林类养殖、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积极开发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特色家政、物业管理等新兴专业。加大职业院校专业统筹力度,对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进行评估、认定和调整。职业院校要依托产业发展开设专业,把创建骨干特色专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办好2-3个特色、优势专业。市、县区相关部门今后在师资、设备配备时对骨干专业重点倾斜。从2010年起,市财政设立专项经费,鼓励职业院校争创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骨干示范专业、名牌重点专业,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骨干示范专业的学校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扶持经费。

(二)完善一个机制

7、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长效机制,促进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完善学校、县、市三级大赛的比赛机制,在举办学生技能比赛的基础上,举办职业学校教师技能大赛,促进学校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促进学校上管理、添设备、增师资,促进教师钻业务、学技能,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切实把大赛办成教育教学成果的检阅场,办成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和品牌,真正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大赛的经费支出列入今后每年的财政预算,保证大赛各项工作公正、公平、有序地进行。同时,对在国家、省、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校、教师给予经费奖励,并颁发相应的优秀教学成绩奖励证书。

三、切实落实职业教育投入政策,确保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资金需要

8、落实有关投入政策。切实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经费,确保“城市教育附加费不低于30%,地方教育附加费不低于20%用于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学校每年每班5000元、农村职业学校每年每班4000元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经费”及时足额拨付。

9、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市、县区财政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与设备配备工程、创建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级示范校、省市级骨干示范专业以及技能大赛的补助等。积极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和提高民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训条件。

10、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和改革。职业院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将其全部用于学校的办学支出,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挪用。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主要采用奖励、直接补助等方式进行。

11、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机制,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要通过政府或非赢利组织积极吸收企业或社会团体对职业教育的捐款、捐助。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提供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在落实上级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按照国家规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励、资助成绩优秀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职业院校也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等形式,使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2、加强资金拨付与使用的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对各项经费的拨付及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经费拨付不足或使用不当、挤占挪用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在今后经费和项目安排时不予考虑。

四、优化发展环境,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3、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部门都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快捷的服务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要严格执行教育规划,确保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得到逐步扩大。国土资源部门在安排土地征用计划时,要优先保障职业院校建设用地,其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实行政府划拨。在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及资源整合过程中涉及的有关规费,有关部门要按照“能免就免、能减就减、能缓就缓、不得不收的按最低限收取”的原则办理,为促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4、统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关系到每一所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整个高中段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市、县区要加强统筹,加强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合理制定普 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严格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积极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支持职业院校与西部省市学校合作办学,开拓市外生源。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尽快实现职普比例大体相当。

15、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按照“扩大规模、增创优势、提升档次、发展特色”的规划布局,扩大办学规模,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

16、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做大做强。积极鼓励、引导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形成“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充分发挥职业培训机构在就业竞争能力培训、职业转换能力培训、转移就业和技能提升培训中的作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一定扶持。鼓励民办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做大做强,民办高、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

17、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把农村成人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总体布局,建立“党政统筹、成教牵头,部门联动、一体化运行”的乡镇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机制,盘活和整合乡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按照面向农民、服务农民、方便农民的原则,采取长短班结合、学历教育与文化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教学、送教下乡、典型示范等方式,广泛开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

18、加强县级职业教育管理与教科研队伍建设。各县区要加强职业、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工作人员配备,改善办公条件,提高管理水平,认真开展职业成人教育行政管理及教科研工作,积极为基层、为学校服务。

19、加强市级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每个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至少配备1名教科研人员,尽快解决我市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薄弱和教科研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职业教育教科研队伍的指导水平。

20、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依法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监察。用人单位招录职工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等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监察,定期开展用工专项检查,严禁非法用工,对违规用人的单位依法给予处罚,并责令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时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劳动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在受理用工登记等备案手续以及企业年检时,要查验相关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21、加强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各学校要成立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领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依法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市、县区政府要成立由分管市长、县区长任组长,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23、实行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考核力度,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对县区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和督导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广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二篇:2010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2010-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现“保二争一”目标和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时期。为大力发展株洲职业教育,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株洲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制定《2011-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株洲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是“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以机械制造、建材、化工、纺织、冶炼为主的重要工业城市,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相对集中。全市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0家,跻身全国500强之列的企业5家,已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陶瓷等为支柱产业、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原材料生产和制造工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特大城市,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年均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

株洲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和鲜明的产业特色,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注入了强劲推动力。新中国成立后,株洲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工业城市,一批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相继落户株洲。50年代,株洲铁路工厂技工学校(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技工学校。此后,株洲铁路机械学校、株洲冶金工业学校、湖南省化工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第一批行业特色明显、办学条件优越的国家级重点中专相继在株洲产业,成为株洲乃至全省和全国重要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全市现有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3所,在校学生约5万人。拥有省级示范性建设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6所,国家级重点中专、技工学校10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

经过几十年发展,几次资源整合,株洲市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培养与培训相结合、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9年,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生为2.9万人,中职招生达到1.6万多人,超过了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连年攀升。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推行开放办学,近两年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30万多人次。服务经济社会成效

显著,为株洲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崛起作出了突出贡献。五十年代开始,为支持株洲城市建设,一批铁道、冶金、化工、机械等中专学校落户株洲,为株洲培养了大量技术产业工人。目前,在全市近40万产业大军中,有近20万人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几年稳定在95%以上。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和建设需求

国家宏观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制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目标。职业教育必然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株洲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期间提出建设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决定投入50亿元,建设一座占地5700多亩的株洲职教科技园,全面整合城区职教资源。职教园将以建设“城市名片、两型典型、职教洼地、发展引擎”为目标,立足长株潭,辐射全省,面向全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成为长株潭乃至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职业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株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准备了条件。株洲东临“长三角”,南近“珠三角”,北靠“武汉经济圈”,西接“西部大开发”,同时株洲又面临我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机遇,是我国中部重要老工业基地,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据统计,仅株洲市来说,目前全市中级技工比例为%,高级以上技工仅占%,而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工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大。现在,株洲市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每年需增加就业岗位4万多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生产、服务一线产业工人的素质、技能和数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株洲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变株洲市人才结构的现实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株洲的必由之路。

(三)基础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源分布不均衡。株洲职教资源70%集中在城区,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学校办学规模小,条件简陋,师资薄弱,发展前景堪忧。

二是空间狭小,制约了学校发展。株洲工业学校、株洲技术学院校园面积都不足100亩,在校学生分别达到5000多人、4000人。城区有4所院校急需择址新建或整体搬迁,有6所院校一校多址。这种分散建设方式和校园分布格局,加大了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难度。

三是设施设备简陋落后。不少学校办学条件设施不足,设备老化,难以跟上新技术、新工艺的步伐,加上招生专业不断扩大,实习实训设施建设严重落实。

四是投入不足,学校负债运转。据统计,全市职业院校负债已达3亿多元。沉重的偿本还息负担,使院校不敷出,运转困难。

二、建设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两大主题,以建设株洲职教科技园为重点,优化城区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兼顾,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基本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高、中、培训的有机衔接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良好沟通。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株洲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逐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联系的、与普通教育良好沟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主干体系。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根据初中生源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应往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从2011到2013年每年扩招10%左右,2013年在校生规模达到6万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6.5万人。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每年引进、推广科技致富项目10个,培训农村经纪人200人,农村基层干部500人,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万人。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到2015年,全市所有农村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80%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持有“双证”,基本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实现新增劳动力预备培训制度化、规范化。每个乡、村都有一个能满足当地农民技术学习和精神文化生活

需要的设施配套的实用型、开放型的农技校,100%达到县级合格农技校标准。

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

——学校建设目标:全面建成株洲职教科技园,学历教育规模达到8万人,常年培训达到7-8万人;园区实现资源高度共享,建设水平达到园区绿化,建筑美化,景观亮化,交通自动化,管理数字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每个县(市)创建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创建一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乡镇农校。各县(市)职业中专学校规模均达到2000人以上。重点建设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机构20个,在校学生均达500人以上。——专业建设目标:打造十个省级、二十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形成机械制造、电子工业、信息技术、商贸旅游、厨艺烹饪、交通运输和化学工业等对接当地产业的职业教育精品专业群。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城区以株洲职教科技园实习实训中心为依托,建设成为长株潭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中心基地。农村地区重点建设炎陵县职专旅游专业实训基地,茶陵县职专纺织专业实训基地,攸县职专种植养殖专业实训基地,醴陵市职专陶瓷、烟花专业实训基地,株洲县职专服装专业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培养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60%以上。

(三)建设任务

根据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目标,应当完成以下建设任务:

1.整体搬迁株洲工业学校、株洲中等职业学校等10所职业院校;入驻株洲职教科技园,校区建设计划投资约40亿元。其中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亿元。

2.新建株洲职教科技园实习实训中心。该中心由数控技术、模具设计、服装设计与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等20多个基地组成,计划投资约10亿元。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亿元。

3.建设攸县职专种植养殖专业等农村地区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基地5个,计划投资亿元。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万元。

4.配备各种实习实训设备万台(件),计划总投资亿元。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

万元。

三、投资和进度安排

(一)投资安排

“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投资总体需求约亿元,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总资约亿元。中等职业教育校区建设投资亿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资亿元;设备购置费亿元。合计亿元。按照以地方为主,中央适度支持的原则,拟我市及各有关院校自筹资金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亿元。分投资计划见附件一(2010-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项目汇总表)。

(二)进度安排

详见附件二(2010年-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范分项目方案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部门联动

认真落实部门职责。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完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好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实行职业教育季度汇报、半年评估、全年总结制度,确保职业教育工作计划的落实。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定期对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进行职业教育督导检查,并将督查的结果纳入有关责任人考核的内容。定期对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进行督导评估,督导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

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实施办法。人事部门要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株洲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制定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着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上有地位、在事业上有前途、在发展中有作为的良好环境。支持和激励用人单位积极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吸引更多学生报考职业院校,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改委要会同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制定“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支持建设一批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基地,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投入,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条件。财政部门要落实好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要支持职业院校拓宽融资渠道,认真落实财税优惠

政策,引导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部门要继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建设农民科技书屋。规划、国土等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确保职业学校建设用地,做好用地报批及征地拆迁工作。

(二)多方筹措,增加投入

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严格落实中央、省政府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和城市建设维护税的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加强招商引资和融资工作,确保株洲职教科技园建设工程按计划推进。全面落实国家中职学生救助和逐步免除学杂费政策。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市本级设立2000万元,各县(市、区)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鼓励社会力量力职业学校,鼓励民办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办职业教育,鼓励社会捐资助学。积极探索吸收国(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途径和机制。

设立职业学校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市、县两级财政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

(三)加强管理,确保项目全面落实

市县两级政府成立由主管职业教育领导为组长,纪检监察、教育、质检、建设等部门组成的组织领导机构,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监管和定期检查。不断完善规划执行、资金使用、项目管理、评估验收等相关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确保工程质量。

第三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温政发〔2007〕4号

温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十五”期间,我市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市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现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我市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市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服务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温州实际,完善多元办学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化、专业系列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形成与温州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特色,致力于构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普高职高横向渗透、中职高职纵向衔接、职前职后互为补充的具有温州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1:1,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中、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20万名毕业生。力争建设一个融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打造30所在校生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教育品牌学校。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全面开展企业职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为农村、企业提供技能培训30万人以上,培训经营管理人才 3万人。到2010年,使我市产业工人队伍中具有初级工以上技能水平的达到85%,中级工以上的达到45%,高级工以上的达到20%,全市城乡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

(四)加强重点学校建设。按照我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整合重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新建和扩迁建职业院校,有重点地办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普通中专,下同),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规模。“十一

五”期间,市本级要新建一所能容纳在校生5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扩迁建温州市华侨职业中专等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及技师学院。各县(市、区)要办好2-4所骨干职业学校和重点职业学校。新建的工业片区要留足职业教育发展用地,搞好配套职业学校建设。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占有率达70%以上。

加快高等职业学院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大国家级示范高等职业学院的创建力度,做好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去筹工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地可以建在一所学校,也可以由几所学校共建,还可以在一个县域区域内建立综合性的公共实训基地;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可以以某个联合办学的企业或生产车间、生产线为载体建立校企联办的实训基地,也可以引进企业在学校建立校企共有的实训基地。在2010年前,全市建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主体的国家、省、市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0个。其中,省级以上实训基地15个,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2个。加强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按有关规定给予享受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六)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和核心抓手,鼓励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引导职业院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类等紧缺人才相关专业的规模。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布局的实际,以市、县级骨干职业院校为重点,逐步在全市各县(市、区)形成区域专业特色,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至2010年,在全市再创建省、市示范专业40个,使我市拥有省、市级示范专业达到70个以上。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职业院校可以招录专业对口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学生数和专业特点需要实行总额定编,按编拨付人员经费;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结构工资标准,解决“双师型”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训学习,到重点职业院校进修学习,到国外考察学习。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在职硕士学位、学历。通过培养、培训,力争到2010年全市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达80%以上,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0%以上,并具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学历教师。

(八)加强课程建设。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科研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认真研究和推进职业教育教学领域里的改革,加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建立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论证并审核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材,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按照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方法,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加大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行“综合学分评价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办学和评价的自主权,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九)加强扶困助学机制建设。采用政府资助、学校减免、半工半读、社会

捐助等多种形式,对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城镇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职业院校学生减免学费。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残疾学生以及农村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免收学费、代管费,将贫困生资助面扩大到职业院校在校生的10%左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免除职业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设立中职学生优秀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奖励,特别要向艰苦专业的优秀学生倾斜。高职教育奖学金仍按高校奖学金有关规定执行。中职教育的助学金、奖学金所需的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

(十)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对在各个职业领域具有绝技绝招、突出业绩的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在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岗位推行“首席工人”制度,建立全市范围内“首席技师”的评选制度。加大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力度,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在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十一)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十一五”期间,计划培训未能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7万人。培训专业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主,其中先进制造业培训计划安排60%,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培训计划安排40%。全市建立40个左右的市级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基地,基地主要设在高职院校,国家级、省市级重点(示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也可设在实力雄厚、专业对口的大中型企业和社会短期培训机构。培训期满,经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考试考核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学历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培训基地(学校)和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帮助合格学生做好就业推荐工作。

三、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机制

(十二)各级政府要保证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提高教育经费支出中职业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要制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经常性事业生均拨款标准,保证职业技术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并逐年提高,至2010年高于普通高中的1.5倍。职业技术学校的学费收入,要全额用于学校办学,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和挪用。市财政每年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上,用于重点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校企合作办学奖励、地方课程开发、贫困生帮扶、优秀学生奖励等。各县(市、区)也要相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经费划拨要综合考虑学校招生规模、专业特色、学校等级、教育质量等因素,逐步形成鼓励职业院校发展壮大的长效激励机制。

继续贯彻落实《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通知》(温政发〔2006〕71号)精神,市财政按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专项经费,解决培训学生的学习费用、生活补贴费用、培训基地学校办学补贴和奖励费用以及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招生宣传等费用。

(十三)认真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的有关规定。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必须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对未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统筹,统一组织培训。培训经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集,政府统筹用于职业培训。

(十四)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筹资兴办职业教育,走有温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的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或出资办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四、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十五)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办学。各行业协会和企业,要将校企联合办学作为企业、行业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主动参与职业学校教育目标、培养方向、招生计划、课程设置、评价制度的制定;企业可将依法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办学,联合开展职工培训;积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上课,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负责安排好对口联系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的实习和实践,并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各职业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和行业协会联系,围绕企业和行业的需要构建自己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主动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做好教育、科研服务工作以及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撑。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校企联合办学的统筹力度,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把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和教师实践作为企业的重要职责,并列入合格和等级企业评估的标准。“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在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建立100家省市级职业院校学生校外实习示范基地。

围绕校企联合办学搞好职业教育领域的系列配套改革,构建具有温州特色的职业教育新模式。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评价体制、实训基地、教师管理、投入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积极支持和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建立的实训基地和校办产业可作为学校建设的抵押贷款。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项资金,对积极参加校企联合办学,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职业院校单独或与企业联合创办的相应校办产业、企业用于学生实习的工厂、车间和实训基地的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由同级财政列收后用于办学。

(十六)推动职业院校体制改革创新。加强职业教育的统筹,加大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力度,打破条块分割,形成部门合力。充分发挥公办职业院校的生力军作用,公办职业院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民办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同时,继续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办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收费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允许民办职业院校利用学生公寓、师生餐厅、校办企业等非教学设施的资产,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鼓励企业投资办学,企业用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兴办职业教育的,与其投资额对应的企业地方所得税部分,由同级财政列收后用于办学。进一步落实民办职业院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同等待遇,切实解决民办职业院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十七)加大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双证制”,扩大在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数量。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要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重点职业院校的主体专业和省、市级示范专业按规定自主组织初、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考核管理,要根据新技术、新工艺,对学生职业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十八)深化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要打破区域界限、年龄界限、时段界限,允许跨县市招生,允许中职学校招收相当初中毕业水平的学生,允许中职学校一年多次招生。建立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但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和企业用人波动性的需求,经市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可以缩短或延长一年。学生在规定学年之内,学完基本课程,或取得合格学分,可以提前毕业。部分专业根据企业的需求,学生可以实行半工半读。

五、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十九)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市、县两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职业院校建设纳入各工业片区的配套项目,努力把产业提升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轨道上来。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规划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优先考虑职业教育发展,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把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市、县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足职成教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县、乡两级职成教育工作网络。

(二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教育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劳动保障局、市农办、市人事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参加。市教育局负责牵头职业院校教育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市劳动保障局负责牵头企业职工培训、农民工培训、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作;市农办负责牵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市经贸委负责牵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作。联席会议一般半年召开一次,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十一)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及“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要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二十二)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企业要把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制订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鼓励和支持在职职工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大中型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要立足于自主培养,中小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以校企合作方式培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积极为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服务。支持企业继续办好已有的职业院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二十三)加强督导检查。各级政府督导和督查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督导检查,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并将督查情况向社会公布。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

二○○七年二月二日

主题词:教育改革意见

发: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抄: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驻温部队,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新闻单位。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年2月5日印发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川府发〔2014〕48号

发布时间:2014年8月20日

访问量:373

信息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到2020年,建立适应市场需求,为我省经济升级促进就业服务,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四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办学,职业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新格局。

——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需要。建成一批示范职业院校和示范专业。

——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特点的办学制度和职业教育集团,覆盖全省职业院校和重点行业产业。

——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双师型”教师、实训设备配置与培养目标相匹配,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总体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标准,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更落实,地方性法规更健全,制度政策更成熟,政府和部门职责更明确,发展保障水平更高。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衔接沟通体系

(一)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巩固提高计划。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重点放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落实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强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公办与民办中职学校招生及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招生和区域内外中职学校招生的统筹管理,落实普通高中招生“三限”规定,规范招生秩序,实施中职招生“阳光工程”。市(州)要统筹规划,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把民办中职学校发展纳入区域中职教育布局规划。支持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整合办学资源;加快与职教园区配套的中职学校建设;支持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综合高中。新建中职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中职学校设置标准”。切实改变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散、小、差的状况,通过加强建设、资源整合、布局调整等措施,建设合格中职学校。建立市(州)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公示制度。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统筹县域内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

(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计划。深化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培养模式、招生入学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全面提高整体办学水平。重点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密切产学研合作,服务企业尤其是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推进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省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和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10所左右产教深度融合、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示范高职院校。探索本科院校、专科职业院校、企业三方合作培养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三)引导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推动本科专业(群)、二级院系及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独立学院转设为高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拓宽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的渠道。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和分类管理制度。在招生政策、经费投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设置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等方面向转型试点院校倾斜支持。

(四)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推进计划。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衔接。服务“工业强省”战略,中职、高职和企业三方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专科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比例、高职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比例。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分类招考,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机会。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五)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作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实施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计划,健全职业培训标准,改进政府购买成果机制。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计划。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建设一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市、区)。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优待。支持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

三、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办学格局

(一)激发社会力量办学活力。社会力量举办的各层次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在设置标准、准入审批、督导评估等方面,与公办职业院校一视同仁。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支持独资、合资、合作举办民办职业院校;加快民办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探索所有制不同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建立民办职业院校分类管理制度。

(二)建立企业参与制度。制定激励政策,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依法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规模以上企业要组织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多种形式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接受实习生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落实校企合作的企业税收和奖励政策。探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三)实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推动校企探索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度。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职业院校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职教集团推进机构,引导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上行业龙头企业、示范职业院校探索多样化职教集团。支持行业特色鲜明的普通高校参与职教集团。探索职教集团的治理结构。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制度,职教集团基本覆盖职业院校及大中型企业。

(四)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由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深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五)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制定政策,落实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职业院校依法制定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建立校长负责制考评制度。

四、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体系

(一)加强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计划。全面贯彻国家关于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有关规定,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中高职专业课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推动中职学校面向市场调整专业布局,扭转专业同质化倾向,加强示范专业建设。认真执行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支持职业院校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专业技能毕业考评,并作为升学就业依据。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公示机制。完善学生技能大赛制度。

(三)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各地按《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调剂核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按规定配齐教师。支持中职学校在编制总数10%内自主聘用具有相应专业职业资格的专业技能人才任教。在中职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增加中职学校特级教师评选比例。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专兼职教师政策。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职业教育科研教研体系,落实人员编制,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科研教研水平。

(四)实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计划。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逐步实现全覆盖。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等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实习实训方法,提升实习实训的效果和水平。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促进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职业教育骨干师资国(境)外培训项目。鼓励职业院校与跨国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五、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一)完善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全省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制定财政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并纳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予以保障。2015年起,全省各级建立公办中职学校财政生均经费拨款制度。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制定高职院校财政生均拨款标准。逐步建立财政生均拨款动态调整机制。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统筹,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职业教育。完善财政贴息贷款、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探索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完善民办职业教育收费制度,逐步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收费价格形成机制。对办学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民办职业院校,各地财政以安排项目方式给予扶持。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捐赠的,其捐赠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责任,并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三)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编制“十三五”职业教育建设规划。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纳入省重大建设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四)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职业院校助学金资助政策,并逐步建立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资助政策。有关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加强资金管理,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五)支持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加强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组织职业院校对口支援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继续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支持我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建好为当地发展服务的一批中等职业学校。

(六)健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六、落实政府和部门职责

(一)制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根据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的权利义务,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二)落实政府和部门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省直有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制定标准、经费投入、规范管理、监督评估、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主要责任,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解决发展难点。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具体事务干预。推进管办评分离。用好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合力。

(三)强化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和质量报告制度。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并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注重发挥企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四)营造良好环境。按照国家规定,建立职业教育先进表彰奖励制度、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将每年4月第1周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政策、典型经验、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统计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单位】银川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银政办发〔2009〕43号 【发布日期】2009-03-23 【生效日期】2009-03-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银川市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统计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银政办发〔2009〕43号)

各县(市)区政府、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市直各部门:

根据《自治区统计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基层统计工作,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活动,并将2009年定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年。为保证活动目标任务的落实和效果,现将《全市统计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全市统计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