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公怀瑾先生辞世的伤痛

时间:2019-05-15 03:4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公怀瑾先生辞世的伤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公怀瑾先生辞世的伤痛》。

第一篇:南公怀瑾先生辞世的伤痛

古国治先生:南公怀瑾先生辞世的伤痛

*****

南公怀瑾先生辞世的伤痛 古国治

怀师走了,有太多太多的伤痛。

怀师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护持者,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因为国体积弱,深受英法德日等国的船坚炮利之害,国人为了图强,纷纷兴起向西方学习之风,从废除科举到国家体制改革,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这段期间,中国人一直在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政治,否定自己的教育,否定自己的习俗,最后否定了自己的文化,你可以从南先生的书中,处处看到他为此感到伤心痛心和耽心。因为文化是立国的精神,是立国的根基,一个人有形而无神,那是什么样子,中国人没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思想,还叫中国人吗?

所以他讲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他讲易经老子庄子列子参同契,他讲金刚经圆觉经维摩诘经,译释愣严经愣伽经,而且讲得深入浅出,希望人人都能懂能,能够普及到各个层面,其目的无非为了恢复中国文化的元气,为自己的国家民族贡献心力,贡献智慧,为了做这件事他舍家,舍财,舍身命,说来如何不令人伤痛?

如何舍家?他在大陆有二子,一九四九年独自一人赴台湾,假如他为了家人留在大陆,在那个时代,请问他能够讲佛法讲论语孟子吗?能够推广中国文化吗?在台湾他另有二子二女,在生活坚苦的情况下,对子女每人送一张大学文凭,做完父亲的责任然后送出国,要求他们今后自立,子女想要来看父亲,因为身边有客人要接待,往往推迟另约见面时间,即使见面亦因身边有学生或客人而不能谈话,假如你是他的子女,请问是何感受?他给子女的时间不及别人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为了弘扬中国文化,怀师舍掉了给儿女的时间,舍掉了含贻弄孙,然对子女并非无情,只要有时间有机会亦谆谆教诲,而子女亦付出了对父亲的思念,思此,如何不令人伤痛?

如何舍财?怀师没有房产地产,唯一有的是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但是利润和版税并没置私产,都这边给那边给,只要有利于文化的事或别人有需要,都舍出去了。他生活简朴一天只吃一餐,吩咐做好菜但不是为了自己,一件衣服经过几十年还在穿,生活没有娱乐,曾经有人送怀师名贵的玉器古玩,他坚持不要,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买书又花不了几个钱,有钱没钱不在乎,视金钱如粪土,辛苦一辈子,自己没有任何物质享受,怀师自己当然无所谓,站在我们俗人的立场来说,亦令人伤痛!

如何舍身命?怀师为了弘扬佛法,在台期间曾数次主持禅七,七天七夜下来,往往因疲惫而大病一场,还不要学生照顾,八十多岁在浙江义乌主持禅七,亦因人多如厕不方便而生病,九十多高龄还是和往常一样,白天接待客人解答问题,夜里回复信函,处理事情或校对书稿,因为要对读者负责,一言一字不能出错,出书前均亲自校对稿件,后来视力不佳,每天还须以听的方式校稿,经常还要随机讲课,怀师对自己要求甚严,一生忙碌,没有休息,能作贡献,尽量贡献,不计身心劳累,做到不能做为止,除了敬佩之外,何尝不令人伤痛?

怀师曾经创建金温铁路,那是为了造福乡里,并不是他真正想要做的事,他曾经说过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他想做的事除了弘扬中国文化之外,想开拓一条人走的大道,他的理想是融会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集合科学家哲学家医学家等各类专家探索宇宙生命的奥秘,解决唯心唯物的问题,为世界人类作贡献,而今这个理想尚未实现就走了,令人伤痛!怀师的学生很多,他将他的人生智慧、领悟心得、修行经验贡献给学生,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而学生却不成才不成器没有成就,那是很痛苦的事,所以经常感叹没有学生,如今走了,如何不令人伤痛?

就我个人而言,我年轻时消极悲观厌世,是怀师改变了我的人生观,犹如再生父母,给了我新的生命,要不是有怀师,我的生命早已不存在,怀师走了,内心的伤痛,无以言喻。

怀师的仰慕者数以万计,而且有许多人因看了怀师的书而豁然开朗,改变了人生态度,这些人对怀师均心存感激,对仰慕者感恩者而言,因为太多人要来,无数人要来,不能一一满足,在他辞世时未能亲赴灵前致哀致敬,这是很遗憾的事,我亦为此而伤痛。

逝者已矣,一切都化为灰烬,烟消云散,生死本无常,唯有先生的精神常存,思想常在。愿把此伤痛化为学习与实践,学习实践他舍己利人的精神,学习实践他做人做事处处替别人着想的风范,继续把中国文化的种子传播下去,把生命智慧的火炬接续下去,遂不辜负他老人家在天之灵。

古国治敬笔致哀 二零一二年十月五日

第二篇:邓怀瑾创新作文大赛

陌 生 人

那个陌生人,一直跟着他,而他,却丝毫没有察觉

“太慢了,快跟上,就等你了!”“哼,聪明有什么用,你还是个失败者!”„„他瘫倒在操场上,望着白璧微瑕的天际,大脑一片空白。几天前,他的祖父被人陷害,不幸遇难,直到现在,无论是谁与他那空洞的双眼相对,都可以深深感触到他内心世界的恐慌,他的精神支柱从此坍塌,那个给予他鼓励与信心的慈祥的面庞,永远的消失了,因为生前是军人,唯一留下的,是那把镶着黑纹边的匕首。他再也感受不到一点可以令人骄傲之处,即便是他超群的智力,但除此以外,他几乎一无所有。从内心深处,他怨恨这一切,因此他从小希望让这个社会变得人人平等的梦想,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幼稚,于是,他萌动了一颗野心,他想改变世界,让一切归属自己。

他极力地想去碰触自己勃勃的野心,但就在他生活的环境下,学校里,除了自己那门令人羡慕甚至是嫉妒的数学,其他方面,可以说得上是无能。在家里,不,在那间房子里,挂着爷爷的遗像,继父是生意人,除了隔一段时间寄些钱回来,甚至连电话都没通过。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拖着极度狼狈的身躯,整日妄想着去实现自己所谓的理想。

这天他在学校被殴打,只因为自己在那些不可一世的同学面前夸耀了一下数学成绩。回去的路上,除了身体上的疼痛与疲乏,他的心灵底处也在不断问着自己,你还要继续下去吗。他越走越累,以至于不得不靠着墙边休息,他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别动摇你的理想!”这声音既真切而又虚幻,他猛地睁开迷离的双眼,随即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陌生人,那人穿戴整洁,西装革履,脸上没有一丝瑕疵,除了非凡的气质,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那人的眼睛,瞳孔中充满着一种坚定,然而在坚定的背后却又泛着狂澜,就这么盯着他,让他感到了一种新生的希望,逐渐让他陶醉。

“请相信我,我比谁都了解你的内心,我可以帮助你。”这句话又惊醒了他,他半信半疑的望着那人,想说什么却又不敢张口。

那人笑了笑,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不必担心,我们可以做一个交易。” 这句话令他敏感起来,保持着警觉,“什么交易?”

“看来你还是希望得到帮助的,这样吧,以后我可以让你失去一切感觉,包括疼痛,疲惫,让你永远凌驾于别人之上。”

此时受到重挫的他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凭借着他高度的思维能力,警惕地问道:“什么条件?”

那人一怔,似乎是没想到他会问出这样的问题,“算我没找错人,我就直说了,我要得到一个人,那个人生前要充满野心„„你只需要答应就可以了。” 这时他才注意到,不知是自己过于疲惫,还是其他什么,那个人忽然变得很虚幻,而且变得不怎么陌生了,但这种奇异的感觉并没有阻断他的思考,“我答应你…但我怎么相信你的话„„”话音未落,下一幕令他惊诧不已…

天空中厚密的云层翻滚起来,并伴随着阵阵闷响。

他坐在椅子上,手里捧着那把镶着黑纹边的匕首,还没有从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回过神来。那人不知从哪里摸出的爷爷的匕首,刺向他的胸膛,而后转瞬消失不见,那时他惊讶于那人的举措,更惊讶自己没有丝毫感觉。缓过来后,痴痴地注视着匕首,忽然想到爷爷,想到爷爷慈祥的面容,但他心里却哀伤不起来,以往到这时眼眶早已湿润,而现在,内心不知被什么东西顶着,瞬间一切思绪与伤感远离了他,取而代之的,是那颗早已萌动的野心,沸腾着,翻滚着…窗外雷声轰鸣,仿佛是他石破天惊咆哮,他深深地感受到内心世界泛着波澜,卷着巨浪。

然而,它却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野心的膨胀,和那个人最后偿其大欲地一笑。无论是在学校,在外面,还是在那些不可一世的人面前,他都可以真切地感觉到周围人对他的畏惧,没有起因,没有理由,就是畏惧。起初他并不适应,待到他莫名出现的才华得以在众人面前展示时,他才意识自己的改变有多么巨大。于是,他再也看不起谁,意识里把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划分了档次,甚至是划到了天和地。一意孤行,创造出一片天地,一片足以放置下自己野心的天地…

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自己一直居于人群之上,但他的疑心与顾虑也随着也野心逐渐扩张,渐渐的,演变成了无情,冷漠,甚至是残忍其实他早就没有了感情,但现在却已经失去了理智,他仿佛现在要把自己过去在心灵上肢体上所受的伤害都要加在别人身上,他勒令一切都拜倒在自己面前,这似乎就是他所理解的平等。但是,他还是无法满足,因为他觉得自己所谓的理想距离自己还甚远,他还用自己设计的方案管理着一方土地,不听任何劝谏,有时他还把自己与古代皇帝比较过,认为自己远远地超越了他们,而自己就差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想到这里,他甚至还考虑过永生…而这一切,早早地远离了他的初衷。

几日的漫天大雪过后,久违的一缕阳光在冰封的湖面上显得更加耀眼。“你有什么事吗?”他淡淡地问道那个人。那个在几年前赐予他成功起点的人,但此时他不再有所敬畏。

“嘿,你长大了,我没什么事..”那人冷笑地答道。他感到有些不安,直勾勾地看着那人。

“我今天,是来带走你的。”他颤抖了一下,硬是掩饰住恐惧,“为什么 „„?”

“你难道忘了当初我的条件了吗?”

树梢上的积雪被风一吹抖落了下来,正好落在他的肩上。

他猛地惊醒过来,再也藏不住内心的震惊,冲上去用双手死死抓住那人的衣领不放,“我当然记得条件,但我还活的好好地,怎么会被你带走!”

那人不紧不慢地推开他,一边整理者领口一边不屑地不知从哪里摸出来一把镶着黑纹边的匕首,做了一个刺向他胸口的动作。

他已经无心再顾及他那人从哪里拿出来的那把尘封在屋里多年的匕首,他回忆到当时的情景,那人用匕首刺向自己的胸膛时„„他顿悟过来,两眼死死瞪着那人„„忽然他打了一个寒噤,仿佛意识到什么可怕的事,自己这几年来的经历,他人畏惧的眼神,拜倒在自己面前的人们,到底都是些什么,而自己,又是什么,他不敢接受这一切都是虚幻的事实。猛然间,他觉得自己把自己出卖了,当时,自己真的错了„„但此时他已经无力地跪倒在地上,一种久违的感受袭来,视线逐渐模糊,他用尽全力伸出手想去触摸这个世界,愤怒,悔恨,无助,不甘心各种感觉不断地冲击着他的心灵,爷爷,同学,身边的人„„让他的思想混乱不堪。就在阴霾逐渐把它包围之际,他听到淡淡地叹息声:“人啊,少不了我,但真的有了我的存在,谁都会含恨离开这个世界„„” 这时他才认识到自己和那人接触是错误的。

“怪不得,当初那个人并不是那么陌生。”

凌驾于生死之上的,是看似陌生的野心。

邓怀瑾

初三M1-5

第三篇:怀李叔同先生 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 读后感

读完《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便浮想联翩:人生的舞台光芒四射,我们会出演许多个角色:孩子、学生、朋友、家长……如何扮演好每个角色,只有简短二字——“认真”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李叔同先生,每扮演一种角色,都会做得十分象样: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又全面进攻西洋艺术,“竟活像一个西洋人”;成为教师后,他布衣布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修养影响着学生们;他下决心学道就断食17日天,学佛则坚持24载,一贯到底。我觉得,认真可以使人做事变得更加仔细。心中没有认真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蜻蜓,东扯西撞,没有方向。“认真”就是李叔同先生传给我们的法宝。做人就做个认真的人吧!不会错的哦!文中摘抄

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

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象个青衣,起老生象个

老生,起大面又象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

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雅舍小品读后感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这是冰心老人写给梁实秋先生的,据说还有下文。但是从这里不难看出,梁实秋先生确也象一朵花儿一般,不但有色香味,更一定有才情趣。应女儿要求买来的书不几日就到了我这里。既有对冰心老人的敬仰,又有对梁实秋先生的崇拜,翻开一页页的书静心阅读,似乎的确是在欣赏这一朵花。

《雅舍小品》的作者梁实秋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学贯中西,著作无数,堪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泰斗之一。每一篇都是他信笔拈来的,妙趣横生,而且篇幅短小,一般都是一两页,两三页,每天晚上正好细细品读两三篇,真是最合适不过的枕边书了。

今夜读的是“养成好习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例如早起的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祖逖闻鸡起舞,成了有志之士。“出必告,反必面”这是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数。过去古书上都有清早晨起给父母请安问好,晚上回来到父母房中跪拜,让父母知晓自己平安归来。这样的好习惯是现在孩子们所大大缺乏的。那些对父母视若无睹,进出家门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横眉冷对,不屑搭讪,跋扈乖戾之行为如果不早早地纠正过来,将来如何服务于社会,立足于社会?更别谈国之栋梁了。

大声讲话,扰及他人,这不是一种好习惯;消耗生命,让时间在一分一秒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这也是一种吞噬生命的浪费。从梁实秋先生偶然拈来中,我们理应铭记圣贤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好习惯才会成就好人生。汪曾祺 受戒 读后感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

沉醉。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多美的描写啊,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们一道进城,一个去善因寺受戒,一个给家里买东西,他们同坐一条小船,一道归去来,最后终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话: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美好,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

《在乡下》读后感读了莫泊桑的《在乡下》,感触颇深。故事非常简单,一位贵族妇女十几年前在乡下领养了一个孩子。而本该被领养的是与这个孩子年龄相仿的邻居家的孩子。十几年后当这个孩子衣着光鲜地返回家中见自己的生父母时,邻家的那位儿子十分羡慕,责备自己的母亲在当年没有将自己送出去,而在夜里出走。小说通过偶然因素带给人物的命运带来的变化,引发了对人性的拷问。那位儿子只是见了被领养的伙伴衣着光鲜地回来探亲,出于羡慕和妒忌,就忘了父母几十年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反过来责备父母是糊涂虫和土包子,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并且赌气离家出走。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养育在这里抵不过华丽的服饰。亲情抵不过金钱。难怪老妇人哭着说自己累死累活地养了儿子这么久,却落得个如此下场。确实,当年父母舍不得将儿子送走是因为对孩子的感情太深而如今儿子却反过来责备母亲没有送走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作者通过这样的情节反差,批判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并且狠狠拷问了人们的良知。

纵观现在,这种事情在现实中也屡见不鲜。为了一点的利益,与亲生父母对簿公堂、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屡见报端。这些人应该好好地反省,唤醒自己的良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养育之恩呢?金钱、荣誉这一切的一切都乃身外之物。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无法用世俗之物品来衡量的。文章鞭挞了那些视金钱与荣誉胜过亲情的人。而对于这种人,文章在最后也给出了答案。“他消失在黑夜里。”这句话就暗示了这种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读《遗嘱》有感

抱着沉重的心情,寻着“世界第一公民”最后的脚步,看完维克多雨果最震撼的文学作品——《遗嘱》。短短的几百字点明了雨果的一生,蕴含着揭示人类的大道理。通读全文,当我看到“上帝,灵魂,责任”三个词时。起初的沉重掺杂着些许疑问。一个伟人在临死前 用三个词概括了他的一生,人的一生真的就是这么几个词语可以概括的吗?繁复杂乱毫无规律的生活,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吗?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像雨果那样道出生命 的真谛,而是漫无目的,向沙漠中的旅人一样不知前途的活着吗?我们的生活是什么?还有我们的理想?是我们真的错了吗?我们是否应该为伟人的六字箴言而反思 而改变。

那三个词中,“上帝”是信仰,雨果在给瓦凯丽的遗嘱附录中说道“我拒绝任何教会为我的葬礼服务……我信仰上帝。”他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上帝时时半其左 右,度过了人生的低谷。雨果拒绝了其他宗教的服务,他不希望其他的宗教,其他的思想来动摇他心中最纯洁最神圣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恐怖的,是孤独的,他们好似行尸走肉于世界,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在雨果的眼中,这些人连“公民”这个词都

配不上。现在有许多人像雨果一样信仰宗教,在宗教的世界里,他们 可以认清自我,理解他人,从思想的精髓中提炼出人性的本质。许多不信宗教的人断言其为迷信,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谁也不能淹没传扬千年的宗教,谁也 不能说释迦摩尼的菩提树下思考是徒劳。但宗教并不是信仰的全部,如果一个人拥有超凡的思想心境和高远的志向,便可成为自己的信仰。他也用不着在《圣经》《 古兰经》面前修生养性。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信仰宗教,他自立门派。用远大的志向和渊博的知识书写属于自己的信仰,他也为后人留下和 描绘了圣人的心境,并为后人言传了数千年。

灵魂是人格。雨果死后留下了4万法郎给贫苦的人民,他希望自己被放在穷人所用的灵车上运到公墓,他一生为了国家的兴亡而写作,他的人格是高尚的。但一个人 像雨果那样,在临死的遗嘱中都心寄国家和社会,带着一颗忠诚的共和主义之心而去往天国的人,他的人格是不言而喻的,他也一定会像雨果一样得到国葬的礼遇。而当今社会的某些人在临死前不是像雨果一样捐出自己所有的文稿手迹,不是像他一样永远祝福自己的子孙后代,不是对世界充满感谢,而是把疾病传染于他人,将 罪恶的思想用于报复社会。这些人的人格的肮脏与罪恶必将影响他的一生。人格的高尚与否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一个人行为思想的操纵者,支配者。人的善和美,好和坏,人格是最好的衡量标准。古希腊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守护神。”这个守护神既是人行为的底线,有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责任在我眼中,是一个人已经做的事,正在做的事和将来要做的事。一个成年男子他肩负着家庭幸福,肩负谋求单位效益的责任,肩负着法律规定的义务。而雨果比 常人多一个责任,那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幸福,而苦苦追求。他化赤子之心为涌泉之笔,将道不尽的哀叹和批判化为意味深远的殷切期望。在被小拿破仑流放的 日子里,他的责任意识没有消失。他清楚知道,他已经做了什么,他正在做什么,他铭记着于心的是他的理想,他未来要做的事。没有责任感的人是悲哀的,而稍有 责任感却不能肩负重大责任的人更加悲哀。在通往大道的小路,被一颗颗小树遮住了双眼。年少的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把外人看似远而不及的事揽入 自己的怀中,肩负着复兴的理想向着新中国奋勇向前。

感谢雨果在尘世安详前为人类留下的启示,人类应该改变,应该思考。这样看,真的这么简单,三个概念,六个字,看似简单,做到却很难。但前方的指路牌已闪耀,彼岸已经清晰,剩下的只是用双脚去一步一步走了。

药读后感

「药」--是一颗沾满了革命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它可以医治痨病 ;「药」--是为了争取民族光明而牺牲自己,革命烈士们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它可以拯救全民族。

香喷喷的「馒头」使人得以温饱;血腥的「人血」却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栗。在鲁迅的文章--『药』中 , 老栓为了救他的小孩 , 迷信这种馒头可以救人一命 , 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银子 , 在茶馆中卖力工作 , 为的就是替儿子买来仙丹馒头,这是一种何等伟大而无奈的父爱。这种迷信表现出当时中国社会中处处充斥的愚昧、无知和迂腐,却同时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敦厚、朴实的温情。亲情与现实之间的无奈;封建与进步二者间的矛盾,文章中充分显示出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况的不满 ,对於后清腐败民生的失望;以及鲁迅急於改变现状迫切的心境。.这些传统封建社会中各种小人物的生活点滴,使得鲁迅写起文章来,除了保有中国人充满人情味、敦厚的感情外 , 更有西方人实事求是、忠於现实的理性精神。鲁迅对於中国社会传统封建而无知生活的不满和客观的谴责 , 在文章中处处可见。这篇文章除了暴露出真实传统生活的方式, 也是一篇革命的篇章,鲁迅在文章中急於唤醒沉睡多年中国百姓被禁痼的心灵。因为鲁迅深信「文学-是拯救国家民族免於无知之苦的最佳工具」。鲁迅真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读鲁迅这篇文章-药,我们可以由几个不同层面欣赏:

在城市中 , 一位青年华小栓因为得了肺痨 , 其父亲为了他辛苦工作 , 赚的钱只是为了买一个传说中用革命烈士鲜血所作的馒头 , 向刽子手买来后 , 华小栓吃了还是死了!同时 , 在这个城市的另一边-古轩亭口 , 鲜血的来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 , 因为参加推翻满清运动而被斩首。在凄凉的坟场上,只剩两个失去爱子的母亲,无限的伤痛…..。

鲁迅在这篇短短的小说中想表现的内涵,不在於暴露社会中黑暗的层面;而是积极表现光明的一面。

它运用了两个对比的方法,一面写原始的愚昧,吃人血的故事;一面却写出光明伟大的牺牲情操,革命烈士的理想。随著故事的进行,读者不由得会不断自问: “药!” “药?”--“原来这就是药?” “这竟然是药!” “这究竟是药吗?”……这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入,一层比一层撼动人心!表面上所谓的药,指的就是 “人血馒头”;在封建的社会中,科学思想医药常识并不发达,民间传说它可以医治痨病(在当时中国绍兴地区,的确有这种说法),华父相信了,因而有了求药的故事,结果小栓却还是死了。但是深层中所谓的药,指的却是医治无知、愚昧的民族痼疾的“改革理想”,牺牲的是夏瑜烈士的生命。一个是封建社会中痼疾缠身的孱弱青年;一个是充满理想抱负的健康青年,不同典型人物的对比;两位青年死法不同, 生死价值的对比;死后 , 他们刚好葬在小路两旁相距不远的地方 , “路的左边都埋著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这又是一个叙述对比;小栓的新坟是孤寂的,夏瑜的坟也是新坟但却不孤寂,“再往上一瞧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著那尖圆的坟顶 ”--死有轻如鸿毛、重於泰山,这又是一个多麼重要的对比,这正是这篇文章所表达出最强烈的呐喊之一。文章中所蕴含的民族热忱,其实正是鲁迅拿来医治整个中华民族的良药,「药」的意义也就在於此。

鲁迅的文笔 , 细腻且具有批判性 , 多讽刺 , 对比 , 象徵手法 , 描写人物简洁有利 , 题材的选择与当时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它的文章不但十分具有文艺内涵,对人民更有如暮鼓晨钟的社会教育意义。这篇文章整体以四个段落呈现。在文章的排列上,前三段先说小栓的病以及华老父买药的故事,情节描述得十分紧凑,一点也不会拖泥带水。鲁迅舍弃故事背景的描写,著重在人物的刻画和故事重心-买药的过程,由此可看出鲁迅对於题材的选择,功力之深厚。从华老栓在秋天的后半夜到古亭轩口买药开始,“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叫”(暗喻)、都象徵著老栓沉重、无望的心情。历经他目睹行刑的过程,整段中并没有真正描写出行刑的画面,但 “彷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一提 ”(比喻、讽刺);“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比喻、象徵); “一只手却提撮著一个鲜红的鳗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往下滴 ”(隐喻),由这些描写中,读者心中不难自己描绘出一幅残酷、血腥的画面。至於 “ 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 “..太阳也出来了; ….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 ….,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这四个黯淡的金字。”(象徵、对比、讽刺),鲁迅在这个情节刻意著墨较多,应是一种对无知社会强烈无奈的感受和警世的用意;至於煮药、吃药的过程并非文章的重心,则简略描述,但在这段文章中鲁迅也不忘藉由小栓严重的病情暗讽当时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象徵);接著场景跳到茶馆中康大叔和驼背五少爷等人,旁若无人的聊及小栓的痨病(象徵无知的中国百姓)、夏瑜的故事也在这个段落中以简略的文字描述--夏三爷告密,用别人的鲜血来换取自身的性命(中国人较自私的心态)、“…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革命民主精神的宣扬)。

第四篇:宝宝树王怀南的励志事迹

王怀南,宝宝树网站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宝宝树王怀南的励志事迹,欢迎大家阅读!

好的战略都有灵魂

回首宝宝树创业十年,从开始做产品,到后来不断在市场上竞争,与对手厮杀,再到升级自身的模式和格局,每走一步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坑”,这是创业者们最经常遇到的事,“面对难题,怎么才能坚持下去”是大家考虑最多的事。而很多在创业门口徘徊的人们则更多的会考虑“究竟从哪个行业切入,把什么作为开端?”

对这两种疑虑,王怀南给出了自己创业十年旅途中得到的感悟,“在中国创业,开端做哪个行业,是否是风口,是否能被吹起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直觉、热爱、100%的投入,以及拿出七八年,甚至十年往上的生命只做一件事。”很多想创业的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会知难而退,因为人生有太多的选择带给一个人地位、金钱等等。但对于在路上的创业者来说,一旦你选一个你爱的事业,你有感觉的路口,无论切口多小或者多大,坚持下去做好它,它都可以成为伟大的企业,这也是自己始终在坚持的原因。

“想好自己人生的灵魂与使命,不必高大上,也不一定迎合潮流”,王怀南表示,一个有使命和愿景的公司有可能活得比较长久一些。很多东西在创业第一分钟就是可以定义的,有些东西是要战斗中间才能出格局的。长期的愿景使命、品牌建设,产品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些东西,其实创业者在创业的第一分钟,就需要仔细想一想。

没有成功可以被复制

作为一家已经创立十年的老牌创业公司,也是母婴和家庭行业一直以来的领军企业,宝宝树在行业中战绩斐然,早已成为每个月独立访问量 2 亿的母婴家庭入口,也在资本寒冬期间完成了逾 30 亿融资跻身百亿估值公司俱乐部。而面对这样的成绩,王怀南却说,“在任何时候,都要意识到生命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缘分和不可能,世界上没有成功可复制”。

宝宝树创立之前,王怀南在小区里看到的一个场景:两个互不相识的妈妈相遇,由育儿的话题开始打开话匣子。正是这个触动让他义无反顾地杀入了母婴行业,他认为当时中国缺少一个这样的场景关怀,而这是正母婴用户的痛点。正是紧紧围绕用户的痛点,宝宝树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成为全球最大、最受欢迎的垂直母婴网站。

第二个转折出现在 4 年前,宝宝树从PC端转型至移动端,王怀南把这个阶段的战略总结为“大取大舍、大赌大得、大拙大巧”。为此,他解释道,大取大舍,懂得做减法,甚至做到自己都不相信,抓住最重要的枝干即可;大赌大得,把所有的人力、财力赌在移动产品开发上,才有了今天的宝宝树;大拙大巧,有一个不懈坚持的团队,用在外人看来笨拙的方式踏实前行,却无形中讨了巧,成就了宝宝树。

而现在,宝宝树看到了中国家庭在早教方面的迷茫,国内早教行业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价格不菲、提供教育的地点分布不均让很多中国家庭疲于奔命也难以坚持。对于宝宝树来说,如何让中国0-3 岁的婴幼儿接受到优秀的早期教育是作为领先的母婴家庭平台的一份责任所在。所以有了宝宝树与美泰的战略合作,力求用全球领先的儿童发展理念来服务亿万中国家庭,力求塑造中国最好的儿童发展品牌的全新版图。

第五篇:怀李叔同先生教案公开课[模版]

怀李叔同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一、导入 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为师者存在于世间,不论时代,不论地域,不论民族。随着时光推移,太多的人湮没在红尘之间,而具有伟大思想的教师却让我们记忆犹新,古有最仁德的至圣先师——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博爱的老师——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最浪漫的老师——苏格拉底“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最理性的老师——亚里斯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网传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每个人都有解释圣经的权利” 高考紧张怎么办?抖卷子!人家以为你翻篇!史上最帅的老师——都教授“嫉妒是最低级最幼稚的感情,只有缺乏自信而且自卑的人才会有,所以我从来没有那种感觉。”

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老师,他是一个传奇,有人称他“半世潇洒半世僧”,他曾是一位翩翩公子,他是近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 被誉为20 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这位20世纪造诣卓越的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不啻如流星划过夜空,却想不到于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斩断世情俗怨,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由峰而谷,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怎不令人愕然、惘然? 他便是李叔同,今天,让我们走进丰子恺笔下,去品味他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一个词概括。李叔同是一位最认真的老师

2、速读全文,请同学们画出“认真”一词的句子,李叔同先生“认真”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叔同先生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

他的生活非常认真。⋯⋯都是“认真”的缘故。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李叔同先生的特性的确是认真,但我们只读这些节选文段,会觉得过于突兀、过于抽象,没有细节,缺少血肉。是的,这只是文章的一个框架。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章的细节,去探究李叔同先生的精神品质。

3、补充:细节:天真的预示(英)布莱克

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细致生动的描绘。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为学生的丰子恺,他用他独特的视角,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认真且具性格的李叔同先生。课文中,李叔同先生经历哪些身份? 翩翩公子留学生编辑教师道人法师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一下,文章中如何抓住细节来使李叔同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的呢?特别是体现他认真这个性格的? 学生探讨

{分组探讨} 1.公子:

(1)“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这样的打扮符合他来自富裕之家的公子身份,即使家庭变故随母南迁,依然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可见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2)“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这段描写中,抬头不仅仅是他的仪态,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从“名字屡列第一”,以“才子”闻名于上海,以及所作的《金缕曲》中,足见其才情。有才华有风度才能称得上是“一等的翩翩公子”,而非一般的纨绔子弟。(3)不但才华横溢,屡列第一,可贵的是爱国炽盛,豪气满胸。对国家对民族有一颗赤子之心。赴日本留学,写作《金缕衣》:“破碎河山谁收拾”“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破”。言为心声,可见李叔同是个有抱负有志向的青年,词中流露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天津到上海,“津门才子”李叔同很快就成为了上海社交场上的当红明星。上海城南草堂的主人许幻园,因仰慕李叔同的才华,不但让出自己的房子供李叔同母子居住,还特意呼来上海另外三位名士义结金兰,世称“天涯五友”。当时宋梦仙有诗云:“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酒酣诗思如泉涌,只把杜陵呼小友。”这个时期的李叔同,完全就像当年“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有一种狂狷之气。 家境富有  才华横溢

 英俊潇洒、风度翩翩  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热 2.留学生:(1)“要做留学生,就彻底地做个留学生。”这种“彻底”表现在衣着打扮“活像一个西洋人”,扮演茶花女惟妙惟肖,所攻读的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学习期间,他又对西洋艺术“全面进攻”。可见,学习热情很高,演绎茶花女角色是性别和文化的双重反串,精湛的演技背后还要有对西洋文化内核的深刻体察和领悟,这样才能做到 形神兼备。

2扮《茶花女》师:有谁读过《茶花女》?女主人公形象?(有没有读过都进入下一环节)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个剧照。你怎么来评价这幅照片上的人物形象?生:略师:这幅照片显得妩媚又妖娆,这里的李叔同,敢于开风气之先,男扮女装,真可谓是当时中国乃至东南亚的“超级男生”了。你觉得这幅照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生:腰细。师:李叔同反串,不是为了好玩。他为了演好奄奄一息的玛格丽特,不惜长期节食,饿到了皮包骨头的地步。但他毕竟是男人,为了使舞台效果更好,他还用带子把腰紧紧地束起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枚杨柳小蛮腰。

(2)狂热渴慕西洋文明的根本是炽热的爱国之心。看见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作留学生。联系前文发现,支撑他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动力是希望先进的文化能够拯救国家,这正如当年鲁迅文艺救国一样。 爱国青年  着装洋化

 扮演茶花女,演绎认真 3.教师:(1)“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由洋学生到一介布衣书生,完全是一副正统教书先生的模样,但是,粗布马褂难掩其独特的气质,朴素而不寒碜,简单而不肤浅,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李先生的三次着装,变化的不仅是仪表,背后还各个时代的思想和生活。三次变化,判若三人。每一次变化都是彻头彻尾的改变,可见他的彻底性,每次变化都是那么“认真”。李先生这个时候做了老师,当然得有老师的庄重样,他退去了华丽的洋装,却平添了几分庄严与沉稳,在服饰上尽显朴素之美。(2)上音乐课迟到

(3)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吐痰看课外书放屁严肃和气鞠躬  庄重、朴实  严肃认真  不苟言笑  尊重爱生  宽和仁爱

(I)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先生很威严,在学生群体里有很高的威信。当时的学校,英文、国文、算学是正科,这三门课的教师最有威望,由于李叔同教音乐,所以音乐教师成了学校最有威望的教师。学生本来是有说有笑的,一见到他,所有声音“忽然消灭”了,不仅是他长着一副威严的样子,还有任何场合他总是用一种郑重而严肃的语调说话。只要他在的地方,就会散发一种特别的磁场,每个人都会被感染,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严肃”。

(2)爱生敬业,言传身教。先生教书一丝不苟,严谨敬业。每次上课他都提前到岗,做好一切准备,“端坐”在教室,静静地等待学生,这种无声的语言比喋喋不休的教诲更有力,以至于学生不敢迟到,凡是音乐课必早到,这种言传身教还体现在多处。先生批评学生“不立刻责备”,“等其他同学出去了”再批评,说明他尊重学生,一贯以“轻而严肃”的声音“和 气”地说话,每每批评完总是一鞠躬,学生能读懂这一肢体语言,也说明了师生的默契,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言行为学生做榜样。先生威严但不失和爱。严厉而不失宽仁,正如他的长相——“温而厉”。学生放一个屁,大家要不掩鼻要不发出厌恶的声音。先生的反应是“眉头一皱”,气体散光了“方才舒展”,这说明不苟言笑的先生也食人间烟火,然而正襟危坐,“管自弹琴”也还算符合其在学生心目中威严的形象,然而,下课后他“郑重地宣告”等一等,学生正想悉听教诲,不料却是“以后放屁,到外面去,不要放在室内”,一语惊人!依然是平日里“轻而严肃的声音”,依然是那么“和气”,再配上一贯的肢体动作一鞠躬。如此强 烈的反差不得不说是点睛之笔,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它将不苟言笑和宽仁和爱合而为一,并且还带有黑色幽默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感染读者。

4、道人:“忽然”信了道教,“常把不用的东西送给我”,早在前文中就可看出“我”和先生关系很好,已超出了一般的师生情谊。所以来了日本好友统统交给我,自己关起门来研究道学,可见其非常信任“我”,也看出先生入了道后静心养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少私寡欲,清静无为。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说明其学得认真,“学一样,像一样”,也看李叔同开始回归本真,摈弃尘世的羁绊,注重自我内心的净化。这些都顺应道家的思想。5.僧人:不久学佛,一旦决定就毅然出家。

修行颇有毅力,学的是佛教中特别讲究戒律的律宗,处置宣纸的事情

轻摇藤椅避免压到小虫

一枝见佛性,一叶见禅心,心中装着芸芸众生,装着万千生灵,才能装着佛,心中有佛,才能成佛。这一枝一叶的举动中足见其心胸之博大,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足见其心中的悲悯 从道人到僧人的变化,也是其思想境界从自我修行,清静无为上升到普度众生、博爱万物的过程。

 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 普渡众生、博爱万物 资料补充:认真。

还有一次,学生某宿舍中发生了财物被窃的事情,大家有怀疑对象,但却没有什么证据。负责管理宿舍的舍监非常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找李叔同商量对策。一见面,李叔同先是听了舍监的几句牢骚,而后非常突然地开口问道:“你肯不肯自杀?”舍监被吓了一跳,没敢接口。李叔同继续说道:“你贴出一张告示,劝说那窃贼快来自首,如果对方三日内不来,说明自己这个舍监无能,将一死以殉职。这个办法定可感动人,那定会有自首者„„”“可是,如果三日后没有人来自首邪我该怎么办?”舍监小心翼翼地问道。“那你就自杀。君子言必行,行必果,不应该失信于人。”李叔同语气坚决地说着,舍监听得头皮发麻,身上直冒冷气。而李叔同的神情却非常严肃,一点儿没有开玩笑的样子。舍监咬了咬牙,却最终低下了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很惭愧,我不能,我没有那个勇气。”李叔同笑了笑,拍拍舍监的肩膀说:“算了,算了,我没有怪你,我能够理解。”最终,窃贼没有被找出来,而那个舍监就是年轻的夏丐尊。

总结:

文章通过“我”的视角追怀李叔同先生,从翩翩公子到留洋学生,从教师到道人再到僧人,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都是一次人生蜕变。回首李叔同的一生,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认真的态度,变化的是复杂的人生历程,不变的是独特的精神境界。有位哲人说过:“看人光看外表不行,光看性格也不够,要看一个人心理倾向,看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本文就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于细节处见精神,展现了李叔同先生率真的性情、真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从而凸显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不凡的精神世界。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作者对李叔同的描写是绘画式的。因为作者不仅仅是散文家,更是一名画家,李叔同的一生就像影片般一个一个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丰子恺:

丰子恺,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又名婴行。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

三、探究

李叔同先生才能卓著,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化名人,然而后来却选择出家,你对这个选择如何看待?这不是消极避世吗? 让学生们充分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时指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李先生消极避世,这是他个人的独特人生之路和积极的人生追求,何况他出家后对佛学颇有贡献,而且仍是爱国者。

教师可略讲丰子恺关于李叔同“人生三境界”的论述(先是衣食方面的物质生活,再是学术文艺方面的精神生活,最后是宗教方面的灵魂生活)。

关于李叔同的出家,百年来众说纷纭,也成为了上世纪初的一大谜团。李叔同自幼处在信佛家庭的环境之中,再加上日后几位信佛朋友的影响,以及所处杭州西湖周边浓厚的佛教氛围的熏陶,这些外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李叔同的皈依佛门。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丰富的内心而言,面对社会转型的剧烈动荡,身为知识分子精英的他,渴求通过一种方式来规避人间的悲苦。于是,他选择了以佛教的方式来释放这种难言的情感。也许,后人可以用佛教的术语“机缘”来解释这个现象吧。尽管身在佛门,谢绝俗务,弘一法师却始终未曾忘记忧心国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时局日紧,战地炮火连天。一次在吃斋的时候,法师突然泪如雨下,对众弟子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能,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弘一法师保国护教的凛然之情,使在座僧众无不动容。

后来,当日寇有犯闽迹象时,丰子恺劝正在闽南四处弘法的他暂到内地避难。他坚决地说:“为了护法,不怕炮弹!”并将其居所命名为“殉教堂”,又题诗一首:“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于此可见,弘一法师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关心国家前途,把个人安危早已置之度外。当时凡有向他求书者,他就写“念佛不忘救国”,借此宣传抗战思想。

教育学生不要盲目效仿走特定时代的某个名人的道路,不要消极避世,要积极入世,刻苦学习,将来融入社会,创造辉煌灿烂的人生,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板书设计: 认真

衣着:公子爱国炽盛才华横溢 留学生渴慕西洋有为青年 言行:教师言传身教爱生敬业 处世:道人修生齐}生清静无为 僧人敬畏生命普度众生

复杂的人生历程独特的精神境界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下载南公怀瑾先生辞世的伤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公怀瑾先生辞世的伤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怀李叔同先生》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

    《怀李叔同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人教社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 二、学生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喜欢自己动手,喜欢流行......

    辛集市隆重纪念公木先生诞辰100周年

    辛集市隆重纪念公木先生诞辰100周年 2010年6月24日,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公木,原名张松年,又名松如,辛集......

    南奔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5篇)

    南奔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南奔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欃枪扫河洛,直割鸿沟半。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

    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先进事迹学习感想

    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先进事迹学习感想 2017年9月15日,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逝世,享年72岁。南仁东先生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首席科学家......

    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宗气论》

    太极拳在锻炼过程中,欲达到高级精湛之目的,必须练太极功,以促进其精进。 予曾先后创作“着功”若干则,“劲功”若干则,“松功”若干则。通过学者练习,确认其确实能收到裨益。 兹将......

    壶公评论:别了,博联。-化雨先生-搜狐空间

    壶公评论:别了,博联。-化雨先生-搜狐空间 别了,博联。 "壶公评论"是一个思想者,在我的视野中无所谓左、中、右,只有大自然的存在,以及我对善与恶的感悟。 偶然误入博联,给大家带来......

    怀师南怀瑾《南禅七日》04--2014简体WORD版-禅风网

    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第四集 修定即使开悟了,大彻大悟了的人,乃至神通具备,能不能得定,这是个 问题,这才是个大话头,值得一参‧换句话说,禅宗所讲的言下顿悟,一下就 开悟了,还要不......

    诺贝尔奖应该颁给南怀谨而不是莫言(含五篇)

    凤兮凤兮!凤凰的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追求!诺贝尔奖应该颁给南怀谨而不是莫言!中华文化讲阴阳,阳为武道,阴者为文道。所以帝王用龙来形容自己,而文坛领袖圣人用凤凰来形容自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