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功能发挥
三、博物馆素质教育的特点
基于对博物馆本质、原则、宗旨、受众面等相关因素的综合考量,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以下几点:
教育对象的全民性与社会性。博物馆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不同于程式化的学校教育,不受性别、年龄、出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条件的限制,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确立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宗旨的良性运行机制,突出社会性、全民性和普世性的特征,使大众共享免费资源,共建美好生活。
教育媒介的实物性与直观性。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博物馆高度关注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起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性动态平台,展示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对象与标本,以“人”与“物”的互动交流为中心,以展品、藏品及其他辅助设备为载体,触发参观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促使他们通过观察、阅读、听讲、触摸及操作等方式,接受、加工、记忆信息,进而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教育的自主性与终身性。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具有绝对意义上的自主性。只要公民个体有提高自身素养的意愿,就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去博物馆汲取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创意。同时,博物馆提供的教育在时限上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和无限性的优势,可以真正打造互动交换最频繁、最持久的“社会课堂”。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愉悦性。“公民素质”的涵义十分宽泛,只有博物馆这样包罗万象的教育场所,才能提供最全面、最深刻的教育内容。博物馆是真正意义上“人类社会的立体教科书”,常常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协助公民实现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故而在具有丰富性的同时又具有愉悦性。
教育形式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公民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是在完全自主、自由的状态下接受科学文化、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与熏陶,而博物馆恰好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博物馆往往采取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形式,开展展览、参观、培训等教育活动,使受教者不受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也没有竞争、淘汰等外在压力,足以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
特点:
博物馆教育的开展首先要以实物为基础,组成形象化的陈列展览,然后才能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因而博物馆教育显示出以下特点。
(1)以陈列展览为基础,受陈列展览的制约,但同时又对陈列展览有反作用,有相对独立性。以组织联络观众为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陈列展览好,观众就会多,反之就会少。讲解也是同样,陈列展览内容好,一般讲解效果就好,反之就差。也就是说,陈列展览好,其它工作诸如:宣传、组织观众、讲解等就好做,成功率会高。当然,这里都不能排除观众的欣赏水平、宣传效果、服务质量等其它因素。但它们和陈列展览比较都是次要因素。同时教育工作又不是绝对从属于陈列展览的,它对陈列展览有一定的反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仍以组织观众和讲解为例,如果宣传联络群众的工作及时见效,相应地也会增加一些观众,如果讲解生动感人,也会为陈列展览增光生辉。(2)不能脱离博物馆的性质职能。博物馆各业务部门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该馆性质进行的,教育工作也不能脱离本馆性质,艺术类博物馆在教工作就要围绕着馆性质进行的,教育工作也不能脱离本馆性质。艺术类博物馆在教工作就要围绕着“艺术”二字作文章,开展业务活动。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比如演讲、讲课、智力测验这些活动,很多行业都可以搞,但都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博物馆教育工作可以借用这些形式,但要联系本馆性质,结合本馆内容,否则就失去了个性。
(3)必须注意社会性和群众性,任何一个社会部门要真正对社会发挥作用,为社会所需要,必须做到满足社会对它的需求并为社会认识理解。博物馆教育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是当代世界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作为博物馆不面向社会,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种认识已得到世界博物馆界的普遍承认,并已列入国际博协章程。博物馆教育效果虽不完全以观众数量去衡量,但毕竟还是要先有观众才有可能进行宣传教育,没有观众就无法进行教育。一般情况下,观众数量越多受教育的面才可能越广。因此,特别要注重观众的数量和受教育的效果,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必须立足群众,面向社会,以此为轴心开展工作。
教育功能的发挥
在中国社会,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职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指导思想,是对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的对象、内容及方式的最好诠释。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已成为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值得博物馆从业者思索。
一、与时俱进办展览 增进了解重宣传
由于博物馆基本陈列系统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使得目前一些博物馆,尤其是许多中、小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跟不上时代,缺乏新意,成为公众“一次性消费场所”,“门前冷落车马稀”是对其的写照。而作为展览重要组成部分的临时展厅,虽有着形式灵活、机动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闲置时间长、利用率不高、展览内容单一等问题。当前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展览内容一成不变的矛盾亟待解决。
基本陈列大多按年代、类别或其他内在的逻辑关系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主题。为了诠释主题,博物馆通常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展品,并配合运用相应的陈列形式设计与展示技术手段来予以表现。基本陈列大致固定的选材范围,使得要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缺乏可行性,但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局部细节处去寻求展览面貌的革新。首先是展品循环、常换常新。新闻报纸版面虽有固定分类,但由于内容的每日更新,能使读者百看不厌,基本陈列亦然。在保持主题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馆藏文物来更新展品,至少是通过每隔一定时间更换部分展品的方法,来保持参观的新鲜感。其次,每周一荐、习而有得。基本陈列品的介绍往往说明简略、模式固定,使观众参观时欣赏文物、求取知识信息的兴趣索然,博物馆有必要来帮助观众提升“欣赏能力”。不妨通过每周选取一件典型展品进行详尽说明,逐步教会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从中获取知识,由单纯的“看客”转为“学者”。最后,你点我展,互动交流。我们既可以将博物馆未展出的部分文物制成电子档案供群众浏览,也可以通过观众调查将信息反馈中观众普遍感兴趣的文物给予展出。
临时展览由于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已成为博物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舞台,但目前很多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这一方面是对观众科学调查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片面追求展览经济效益的缘故。笔者认为,要发掘临时展览的内在活力,第一是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观众调查,广泛了解观众的真正需求,以此不断推出新展览。第二是效益综合,教育优先。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展览良好的社会效益,注重展览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作为一个文化服务窗口,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并不符合自身性质,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第三,热点追踪,与时俱进。要通过举办与传统节庆或时代热点问题等内容相关的临时展览,激发展览活力。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再好的展览也必须进行积极的自我宣传,这是让社会大众熟悉并接受的有效展览推介手段。博物馆可以采取媒体播报、网站设立,推出博物馆论坛,编写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博物馆及博物馆展览的推广宣传。
二、地域文化巧切合 展览内容显特色
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博物馆应当把积极发掘本地域文化渊源、民间习俗等特色内容作为展览的切入点,对于鲜活、质朴,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东西,要积极引入,使其与群众产生共鸣,获得更好的展览效果。然而,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存在着切合不够密切,展览内容缺乏特色的问题。
地方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应该跳出“编年史”苑囿,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当地的历史文化。缺乏最基本的观众认同,再好的社会教育内容都将是空中楼阁,“阳春白雪”虽高雅却曲高和寡;而“下里巴人”虽通俗却属和甚众。临时展览应重视民间收藏,强调民间文化特色。我们既可以走出一般收藏展览片面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误区,举办普通百姓的收藏品展览,也可以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通过低门槛、大众路线让更多观众主动走进博物馆。与此同时,要注重展览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甚至参与的空间。各个地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都是一部特色明显的地方百科全书,只要认真发掘并进行展示,就会引起观众的兴趣,给观众以亲和力。此外,根据自身条件推出一些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连的,反映本地风土人情的民间文化展览,或者配合其他教育活动推出相关展览,也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方法。
三、馆校共建勤联系 开拓教育新天地
博物馆实施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中占据了极重的份量。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博物馆和学校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首先,要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由表面推向深入,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馆校之间要长期联系、深入合作,不能一年安排参观一次就了事。广州市从1997年起推行的中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制度,杭州市政府从今年推出的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券”计划,都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其次,博物馆设置专门的教育部门。这一联络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强化与学校的联系。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至9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
再次,加强馆校互动。博物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注重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注重“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多举办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展览,弥补学校教育说教因素相对较多的缺憾——如通过历史文化展了解先人的勤劳与智慧;通过科普展增强求知的动力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职能,主动与所在地区的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共建”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如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
四、转变观念求主动 群众参与促繁荣
《古兰经》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人要求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当众表演,他只是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就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做好就行,有没有人参观是另一回事,这就造成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员的博物馆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好的展览没有吸引太多观众的现状。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力求主动,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
当代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使其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知识传播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为影响。因此,西方有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观众“学”,更有学者主张用“交流”一词代替教育。著名学者苏东海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指导,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首先是多方构建交流渠道,比如完善并认真分析对待参观意见本、设立馆长信箱、强化网络交流平台等。其次是转变单一的说教模式。要改变博物馆讲解员我讲你听的模式,采取互动式教育,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一起探讨,共同进步,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地吸收知识,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总之,博物馆必须坚持以观众为本,通过宣传让公众了解,从而“想”进来;通过举办贴近生活、感染力强的展览,让公众喜欢而 “愿”进来;通过调整思路,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让公众融入,从而将他们“引”起来,由此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方能在新时期迸发新的活力。
博物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一直以來博物館代表的是靈感的繆思、文明的象徵與學術的殿堂,如今更搖身一變成為大眾教育的推廣者與休閒育樂的遊樂園。到底博物館的角色與人類社會的互動是如何與時俱進?現代博物館又具備何種的意義與功能?與我們的生活、文化與學習又能產生何種關連?這些都是本課程所要討論的議題。
本課程希望能結合理論介紹與實地參訪來兩大部分來增加同學對於博物館的瞭解與參與興趣。理論部分旨在瞭解博物館演變發展的趨勢,現代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與特色,觀眾參觀經驗與學習、博物館與現代生活、社會、文明的關係等。第二階段則是由同學主動討論規劃有興趣的博物館議題,再選擇一相關博物館進行實地參訪與討論。
1.丰富陈列展览形式,愉悦参观视觉。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普通观众而不是少数的专家学者。通过陈列展览、展品形象化的解读,博物馆与观众取得相互沟通,观众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和共鸣,博物馆也就实现了其社会教育功能。面对具有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陈列展品,人们在欣赏享受美的同时,也获得知识和启迪。如果我们的各类博物馆真正与广大的普通观众在心灵上、行为上、感观上达到交流和沟通,那么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是成功的,符合社会前进的潮流;观众在博物馆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博物馆也就真正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场所”。博物馆观众人数的多寡以及社会对该博物馆的关注影响程度,即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这取决于该博物馆的陈列效果。观众人数多、人气旺的展览,它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成功的,它的社会效益同样不容置疑。
博物馆在陈列布置上,要突出“以人为本”原则,即以观众的参观需求为根本,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包括展品的文字说明,灯光、声音、色彩以及参观路线指示等等,使观众在参观时,不知不觉被引导进入博物馆设置的参观氛围中,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展品,了解展品,获取文化知识,实现博物馆宣传教育目的。
2.建立馆校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博物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方应有选择、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联系,建立“共建”关系,开展各种活动,共同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代教育需要博物馆这个特殊生动的教育场所,博物馆要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课程安排,结合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的有效手段。
博物馆是学校的理想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建立兴趣小组;举办夏令营;举办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有奖征文;参观考古发掘工地,实践模拟考古;送专题性图片展览到学校,结合撰写观后感,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图片展览的效果,引起学生参与兴趣。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的讲解员队伍。
讲解是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讲解员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纽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观者对博物馆的印象,博物馆若要持续有力地发展,就要特别重视讲解人员队伍的建设。在人员的选拔和聘用上,要设立符合博物馆自身需求的标准,便于今后进一步培训和提升。
讲解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知识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讲解员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各方面的知识。首先必须掌握本馆陈列内容及相关展品的背景知识。其次是掌握一定的社会基本知识
天文地理、史料传记、宗教风俗等)和学科知识
语言学、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以及博物馆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政策、当前社会动态,使讲解丰富生动。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只有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的效益得到合理发挥,才能推动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进一步深入,促进博物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博物馆素质教育的起源
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功能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186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家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题的科技博物馆,由此开创了博物馆公民科学素养培育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博物馆被赋予了现代化的定义,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未来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博物馆通过优化组合内部资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等尝试,将工作重心从以“物”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出现了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移的现象,实现了博物馆传统功能的拓展与升华,公民素质教育系统化建设初露端倪。
西方博物馆传承了源自大希腊时代的博物馆古义精神,通过与教育机构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国民的“博物馆情结”,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如美国的博物馆就将教育功能写入建馆宗旨,努力把博物馆塑造成社会的“道德储存库”。欧美规模较大的博物馆通常会与大学联合创办学术基金、奖学金,培养研究生。而国内博物馆则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文献典藏、学术研究等传统手段,建构与观众交流的平台,拓展与观众互动的空间,开设各种激发兴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寓教于乐,宣传本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社会概况,促使公众及时把握社会时代脉搏,全面提高、完善自身素质。
国际博物馆协会把博物馆概括为“一个为公众利益而设置管理的永久性机构,它用各种方法达到保存、研究、发扬的目的,特别是为了工作的娱乐与教育而公开展示所搜集的有关美术、历史、科学或工艺方面的收藏品”。博物馆收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宣传教育,博物馆收藏的精神文化和自然界载体,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起到了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而且展示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文化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博物馆自产生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原始的单一的“收藏”,发展到“陈列”,“研究”,再到“教育基地、信息化整合与新媒介介入、文化窗口和休闲娱乐”
进入21世纪,博物馆应强化社会责任感,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现代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每天都绷紧神经追逐更高的物质 文明,精神享受就成了人们生活的润滑剂,调节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现代博物馆应有效地将两 者结合。就目前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博物馆应该重新确立自身的社会职能,千方百计探求博物
馆文化如何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模式,以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向社会奉献品质精良,趣
味高雅的精神食粮,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切实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博物馆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地域文化的名片。国际博物馆协会远景规划指出:“当代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并应逐渐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为社会提供服务俨然成为现代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之一。如果说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社会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的公民素质教育旨在搭建起立体全面的教育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使博物馆成为公民提高自身素养的文化殿堂和理想场所。这是博物馆运营理念的一大突破,昭示着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的历史性跨越。博物馆发挥素质教育功能,同样有助于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在信息经济时代,博物馆要不被社会遗忘,不被边缘化,就应该力争贴近观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将目光投向社会需求及其变化,获得社会与公众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因此,博物馆的发展与公民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进入21世纪,博物馆应强化社会责任感,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现代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每天都绷紧神经追逐更高的物质文明,精神享受就成了人们生活的润滑剂,调节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现代博物馆应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就目前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博物馆应该重新确立自身的社会职能,千方百计探求博物馆文化如何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模式,以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向社会奉献品质精良,趣味高雅的精神食粮,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切实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取决于国库的殷实,不仅取决于公共设施的华丽,更在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早在若干年前的话就清楚地表明了,社会发展进程中公民素养的重要性。广大文博工作者理应努力将公民素质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博物馆建设实践中,挖掘博物馆的发展后劲与潜质,扩大素质教育的社会影响与辐射,进而推动先进文化的交流传播,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博物馆成为追求心灵飨宴的文化圣地。
总之, 持之以恒地强化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新形势下只有不断解放思想, 求实创新, 以自身的作为来提高博物馆的地位, 才能使博物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发挥“微教育”功能
发挥“微教育”功能
有人说,当今时代是“微时代”。微言、微博、微信等正在进入人们的生活。某部借鉴和运用这种时尚化元素开展“微教育”活动,激活了思想工作一池春水。
“微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生机与活力,也对传统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如何借助时代元素为思想教育添彩,搭乘网络快车为政治工作提速,是各级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开展“微教育”的做法,对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微博,新的平台交流思想感情;微谈,一点一滴凝聚无形关爱;微信,只言片语带来无声帮助;微影,原汁原味记录军旅进步。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适应青年官兵特点,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传统的教育手段,大多是一张桌子、一块黑板、一叠讲稿;做个别人的思想工作,也往往是两个小板凳,二人相对促膝而坐,你说我听,你问我答。而在网络条件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官兵可以直接参与教育,是一种互动交流的方式。有人说,如果把传统的思想工作比作一次会议,那么,网络时代的思想工作,则更像一场持续的大讨论,是从“一对多”到“多到多”的转变,教育双方全程参与、相互影响,在各种观点的交流、交融与交汇中最终形成共识。
大型教育解决共性问题,“微教育”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思想实际,解决个别问题。现在,有的单位喜欢搞大型教育活动。一项教育布置下来,成百上千号人,几堂大课一上了事。岂知人的思想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共性问题的解决,不能替代个性问题的解决。因而即使是大型教育活动,也应该化“大”为“小”、变“巨”为“微”,根据不同思想差异,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使教育适应不同层次官兵的特点,满足不同群体官兵的需要。
恩格斯曾说,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现代青年官兵价值取向多元,个人追求多样,有着酷肖于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微教育”作为时代的产物,适应了当代青年官兵的需要。搞好“微教育”,抢占思想教育新阵地,掌握舆论引导主导权,其意义不可低估。
第三篇: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孙丽霞
(佛山市博物馆 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提高展览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入手,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关键词:博物馆 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事业发展到今天,它已不是一个单单的收藏、研究、陈列的科研单位,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标志,一个承担了“终生教育”、“素质教育”的社会教育机构,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博物馆的这一功能,是我们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认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世界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国际博物馆学研究的重心也逐渐由“物”的收藏保护转向了“物”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博物馆开始由收藏中心向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一直被忽视的社会教育功能成为了当今博物馆的一个核心职能。这一变化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全球一体化的速度加快,所有这些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不断地提升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几年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长期的教育需求。同时这种社会形势也要求博物馆从“曲高和寡‘中走出来,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方向,融入社会飞速前进的大潮中。这样博物馆和其它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的公益机构一样就必然要承担起其社会教育的职责。博物馆拥有的教育资源就是它拥有既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物”,这些“物”经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研究发掘,陈列展示,具有了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以其特有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向人们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教育,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这些方面,博物馆事业一直比较发达的欧美、日本发展得更为迅速。近些年来,我国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许多博物馆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品德教育基地,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成了民众自我学习,文化休闲的场所。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不断创造条件,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博物馆教育成为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推动博物馆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提高展览水平,是博物馆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关键环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如何办好一个展览,较好地完成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首先从展览选题和内容上讲,展览的主题要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当地的民俗、艺术、文化活动相结合,不是象以前有什么文物、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办什么样的展览,而是要贴近社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展览,我们就办什么样的展览。2005年11月亚洲艺术盛会---亚洲艺术节在广东佛山市举办。佛山市博物馆结合盛会“弘扬亚洲艺术”的主题,推出了反映佛山地方民间艺术的“佛山木版年画剪纸专题展”不仅吸引了与会的各国高级文化官员和演艺人士,也吸引了当地广大群众的关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个性化的需求,展品的布置、陈列的形式、手段等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飞跃。除了运用传统的文物、图片、文字说明、模型、局部场景复原等来布置展览外,许多的声、光、电技术、多媒体技术、数码技术都运用到了陈列展示之中,这些技术的使用能够更加全面的、准确的展示展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展品与观众的交流程度,也更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地方历史博物馆展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能够真实再现历史。英国的约克市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他们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发掘了约克市铜门区一处十世纪的街区遗址后,以创造性的思维,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作了全面的复原,人们通过“时光隧道”来到这里,可以看到十世纪的街道、房屋、渔夫、商人等生产生活场景和用具,听到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维京人的语言,甚至曾飞翔在这片天空中的小鸟的歌声。这种极富创造性的展示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独特而新颖思维,以及其它许许多多国内的国外的有益的经验与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用以提升我们博物馆陈列工作的水平。
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
博物馆的服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认识到我们不是观众的管理者,而是观众的服务员,从一个关心观众、理解观众、帮助观众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让观众看到我们的展览是多么得吸引人,也要让观众感到我们的服务是多么得主动热情、耐心细致。让观众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让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成为一次身心愉悦的体验和休闲。
讲解员是观众跨入博物馆首先面对的人,做好讲解工作是博物馆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讲解员首先要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真正了解博物馆陈列的主题、内容、目的,了解展品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要了解观众,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使用不同的讲解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讲解起来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也才能吸引观众,启发观众,教育观众。讲解员要争取做专家型的讲解员,这已经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
新形势下,除了做好基本服务工作外,新技术手段的服务也要跟得上去。例如展厅的语音导览系统、电脑触屏查询系统、博物馆网上的咨询和意见回馈及其它网上服务、多媒体演示系统,这些现代化设施既可自助使用,又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使用,能够为观众参观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让他们能更充分享受博物馆的展览资源。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文化休闲的潮流,其中博物馆成为了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面对这一社会需求,博物馆应该抓住机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和设施,让观众不仅能在展览厅轻松自如地学习,还可以在展厅外的休闲场所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就设立了文化服务处,其宗旨就是支援博物馆展览、典藏,推广教育等业务,扩展博物馆文化影响层面,为社会大众提供具有文化艺术气息的休闲场所,并借此争取较充裕的经济来源,协助博物馆发挥整体作用。为此相应增加了咖啡厅、茶坊、休息长廊等设施,供民众休闲放松。国内许多博物馆,尤其是新建和扩建的博物馆都十分重视文化休闲环境的建设,馆区宽敞优雅、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寄存服务、文物鉴赏服务、纪念品服务、餐饮服务配套齐全。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馆还尝试在博物馆展览开放区域引进国际通行的五星服务标准,取得了十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效益。
三、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工作,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赢得全社会的认知
博物馆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教育资源,但是如何让社会了解博物馆,让广大民众接受博物馆的教育呢?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请观众走进来,博物馆也要走出去。走出去就是我们要主动用多种形式或手段推广宣传博物馆,推广博物馆内的种种展览、文化活动;同时博物馆的展览要紧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相结合,与社会的热点、焦点相结合。请进来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将观众吸引到博物馆来。
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文博知识普及、当地博物馆概况介绍、陈列展览的推荐,通过这些宣传活动让博物馆贴近社会,贴近民众,让民众有了解博物馆,了解自己生活地区的历史文化的愿望,也就是接受教育的愿望。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博物馆》、《故宫》及专栏节目《国宝档案》等播出之后,社会反响非常大,非常受欢迎,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博物馆的教育空间,也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上海博物馆就十分重视展览的宣传工作,每个专题展览他们都要做周密的宣传策划,展览信息频繁出现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吸引了观众,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也是博物馆宣传工作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不仅要结合专题展览举办相关的讲座,请知名专家的学术性讲座,还应该定期举办文博知识普及讲座,文物鉴赏讲座、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活动举办种种讲座。这种讲座应该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成为百姓文化生活中重要内容,成为百姓自觉接受社会教育的一种途径。
博物馆既是积累人类历史文明的殿堂,也是建设人类现代文明的基地。我们现代博物馆的定位就是社会公益性机构。走到社会中去,开展公益性活动是博物馆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博物馆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必由之路。从对青少年,对老年人免费开放,到定期对全社会免费开放,最后全部免费开放,这是一条现代博物馆应该走的路,是最实惠、最彻底的公益行为,这样才真正能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走上街头的免费咨询,派送文博宣传资料,免费组织的收藏培训、文物鉴赏活动,出版地方考古、历史、民俗文化教育书籍,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等等这些公益活动的开展,就是在架起一座座博物馆与社会,与广大民众沟通的桥梁,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做好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工作
对青少年的教育是我们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的旺盛期,也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进行的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所以博物馆向他们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项工作在全社会来讲,博物馆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博物馆每年都应该和当地学校联合为学生制定一套详细的参观学习计划,根据他们的特点,引导他们参观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展览。引导他们参观时,要结合孩子的好奇、好动等特点,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为他们讲解,与他们沟通;特别要注意给他们多一些参与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国已有数百个博物馆、纪念馆被各级政府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基地”、“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它们在青少年的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可以把流动展览、文博知识讲座、文博知识竞赛、文博图书推荐活动办到学校中去,学校也可以在博物馆开辟第二课堂,利用博物馆真实直观的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教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很多学校的课程都是在博物馆完成的。我国南通博物苑、镇江市博物馆都与市内的许多中、小学签订了教育基地协议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也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能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这些年来,我国博物馆界对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做了很多的探索。但是这还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把这项工作深入开展下去,让全社会认识博物馆,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资源有一个更广阔的发挥天地。参考文献:
1.李萍 高清 《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南方文物》 2004.1 2.张誉腾《当代博物馆探索》 台北南天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3.郑海燕 《浅谈博物馆对未成年人的审美教育作用》 《中国文物报》 2005.7.29 4.李琴 《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博物馆印象》河南省博物院网站“文物之旅” 5.加强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调研课题组 《东南地区博物馆新思维撮录》 《中国文物报》2005.8.18 6.王文建 《台湾历史博物馆工作初探》
7.加强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调研课题组 《政府、社会、博物馆人:携手打造新时期的文化殿堂》 《中国文物报》 2005.7.29
第四篇:发挥廉政教育基地功能
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功能加强预防腐败教育力度
预防腐败加强教育。县纪检委、监察局于2002年在范村镇范村设立了廉政教育基地。自设立基地以来,我们踏踏实实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基地教育功能,不断扩大基地影响力,不断扩大廉政教育覆盖面,取得了较好的轰动效应和预防效果。
一、以教育基地为“根据地”,做实基地常规工作。
在廉政教育基地建设上,我们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而是脚踏实地抓住每一次机会,认认真真地开展授课工作,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水平。基地成立后,聘请党校老师进行各类培训班。工作人员对此十分重视,精心准备教程,合理安排内容,根据培训班学员的不同身份,确定不同的授课内容,做到实用、灵活、耐听。多年来,对全县科级干部进行集体任前廉政谈话授课四课时,为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授课四课时,使1000多人次受到教育。在培训班上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还开展不同形式的预防宣传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力求影响深远。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热情,他们不仅自己苦思冥想,而且还回到单位,向干部集思广益,一时间在全县各单位掀起了争写“警示句”的热潮,在广大干部中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
二、以教育基地为“依托地”,扩大基地辐射范围。
我们还把目光瞄向了县委党校所有的辐射范围,与其紧密联系,扩大预防职务犯罪宣讲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在党校教师进行党课上,要求在授课时做“预防腐败教育”的专题讲座或是收看录象教育,如原和顺县长崔保红的录象教育片,党校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职务
犯罪的概念、分类、危害、我国职务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常见的几种职务犯罪、职务犯罪的预防策略等专业知识。听课人员对于这一讲都十分爱听,对一些专业知识认真记好笔记,有的没有跟上,课后还拿笔记本找讲课人员补记。听课人员都感到很受教育,有的复印了讲稿,有的单位邀请纪检人员或者党校老师再次到单位进行专题讲座,听课人员给予了他们高度评价。环保局局长牛启忠在课后总结时说:这是一堂非常好的廉政教育课,对我们在坐的每个人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我们不但要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好,还要通过讲的案例牢记,就是千万别起贪念,千万不要犯罪,否则后悔都来不及啊。这堂廉政课上的非常及时,非常必要,我们环境保护的职责,如不正确履行职责,也会发生违规违纪,宣教室领导所讲的预防腐败看的透彻,分析深刻,同时奉劝我们部门的同志千万莫伸手。通过各种讲课全县形成了听党课、谈廉政的良好氛围。
三、以教育基地为“发起地”,发展宣教新的空间。
在与党校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基地功能的同时,我们逐步扩大视野,以教育基地为源头,把宣传教育工作投入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力争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全方位地开展预防腐败工作。号召全县各界为了社会进步,为了家庭幸福,要踊跃投身于预防腐败活动中来。
第五篇:关于发表博物馆期刊论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研究
关于发表博物馆期刊论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研究
“功能”在日常用语中,常常是“作用”的同义词,但“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是根据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来判断的。“功能”则指事物或方法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作用。功能是指一事物或方法对于其它事物的作用。某一事物或方法的功能是它的自身所内含的。功能在具有功能的事物或方法未与其作用对象发生关系时处于潜在状态。潜在状态的功能是否能变为现实还受对象的状态及环境条件影响。教育看作是一个人为的事物,其功能是在“期望”的、“潜在”的和“现实”的三个不同的功能存在形态上开展的。“期望”的功能存在于人的意识和愿望之中;“潜在”的功能存在于教育的实际结构之中;“现实”的功能存在各地方教育的实践之中。
摘要:大庆市博物馆开创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本文结合大庆市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几种卓有成效的方式,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以其探讨博物馆如何高层次、高水平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好教育工作。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方式 功能 大庆市博物馆
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社会知识性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以其传播教育知识的广泛性、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和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为独特优势,从而成为公众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公众对博物馆的知晓度、认知度和满意度有所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大庆市博物馆秉承开门办馆的理念,与教育、宣传、旅游、文化、科技等部门积极协作,形成合力,完成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过渡,开创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本文将以大庆市博物馆为例,试探讨博物馆如何高层次、高水平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以下是大庆市博物馆开展发表有关博物馆教育职能类期刊文章写作发表咨询见刊编辑766085044教育工作的几种卓有成效的方式:
抓住特殊时间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特殊节日,或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特别工作时段都成为大庆市博物馆开展教育工作的良好契机。该馆利用当地的《大庆日报》、《大庆晚报》等媒体,采取知识竞赛、文化专栏、纪实宣传片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协助电视台深入市、县、区做好大型电视纪实片探寻“大庆历史一万年”的采访和拍摄活动;以大庆市博物馆对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的收藏、研究、展示工作为题材的大型科学纪录片《洪荒大庆》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广泛传播东北第四纪的古环境、古动物与古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
承办大型主题活动,扩大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如:承办2015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的赛前新闻发布会及欢迎仪式,该活动的录像在全球80多个国家播出,宣传展示了大庆美好的城市形象;承办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5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6次年会,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90多家单位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会议,更广泛地传播大庆市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这些重要活动的开展,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层面上,对宣传大庆历史文化、树立城市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举办临时展览,保持博物馆强大的吸引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大庆市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策划并引进高标准、高品位、有特色的临时展览。陆续推出“尹庆根雕艺术展”、“北京名人名家书画展”、“最美龙江人――张丽莉先进事迹展”、“大庆油田工业遗产专题展”等临时展览,内容涵盖科学、艺术、历史等诸多领域。
举办巡回展览,扩大教育覆盖面。巡回展览是阵地展览的延伸和补充。大庆市博物馆依托丰富、珍贵的藏品,所举办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全国巡展”先后走进广东东莞市展览馆、广西桂林市博物馆和柳州市博物馆,让全国更多的观众欣赏到地域特色文物,使珍贵的化石更充分地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同时,也广泛宣传了城市历史文化,增进了外界对大庆城市文化内涵的了解。
关注弱势群体,传播社会正能量。大庆市博物馆与儿童自闭症培训学校结为共建单位,积极地开展主题活动。如: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社会公益倡导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自闭症儿童,呼吁大家用爱心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孤独。通过活动的开展,使自闭症儿童感受到更多来自于社会的关爱,使他们更快乐地成长,更好地融入社会。
博物馆的功能之一是为公众提供教育服务。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功能也不断完善。大庆市博物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教育功能,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固阵地。
发挥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大庆市博物馆充分发挥功能,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如:开展以“展现远古生命魅力,用智慧揭示生命起源”为主题的青少年科普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体验化石修复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举办“我的低碳生活科普展”、“科普写生展”等科普展览。通过向青少年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使他们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
发挥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博物馆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庆市博物馆作为第六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设施日趋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通过举办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舒荣先、朱鲲”书画捐赠展、“民族魂――不屈的脊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图片展、抗战电影展播、爱国主义主题讲座、“大庆抗日战争历史展”等展览和活动,广泛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发挥了大学生创业基地的重要作用。大庆市博物馆为大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奉献社会的责任心。与东北石油大学、大庆师范学院两所大学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联合举办 “爱传递――青春飞扬,满载爱心远航”志愿者慈善义演、志愿者礼仪仪表培训、“文物清洁”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平台,促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自我教育和提升,顺利完成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的思想准备。
发挥了黑龙江省科学与艺术示范单位的重要作用。大庆市博物馆是黑龙江省科学与艺术示范单位,充分利用其科学与艺术设施,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活动,培养公众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举办的“大庆版画展”、“今古奇传――历代名家真迹展”、“宜兴紫砂艺术展”、“大庆?菏泽两地书画作品联展”等艺术展览得到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发挥了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大庆市博物馆积极创造便利条件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展览服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讲解服务方式,拉近历史文物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第二课堂作用。年均接待幼儿园、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学生2万名,成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式的德育教育课堂。
事实证明,博物馆教育工作日趋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探索教育的新模式,开展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题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阵地,承担起时代赋予博物馆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G],文物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