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5 03:4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五河县太极拳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前言

二十一世纪,从人类健康角度来看,是一个人类自我保健的世纪,而人类自我保健的手段中,最卓有成效的,首推融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为一体,代表东方文化智慧结晶的——太极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太极拳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五河县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伴随着全民健身观念的不断加强,太极拳锻炼在很大成度上满足了人们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体质的人都能在太极拳运动中找到乐趣.2 太极拳的概况 2.1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太极拳起源于宋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他在皇帝召见途中受强盗阻拦,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杀退百余贼人,创造了太极拳。另一说法认为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另一种说法是陈家沟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武术史研究者唐豪、顾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此结论。主要依据为陈王庭遗诗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闹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编创太极拳之论据;再者,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由于广为流行的几大类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有着渊源或师承关系,故加重了此说法的权威性。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曾占主导地位,如《简明武术辞典》等书中均用此观点。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宗岳创拳说,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迹可查,故有人据此认为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人陈家沟:因现存有文献记载,“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2.2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他们多是 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 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 中轴,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 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行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 内劲发出。这是由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 硬抗。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2.3 太极拳的流派

太极拳自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发后(即1645年前后),传衍了约200年,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期(即1840年前后),一直在陈家沟陈氏中口传手教,历经六代人的传承发扬。陈长兴和陈有本二人,感到太极拳传承已久,恐怕许多精华被遗传失弃,便开始由博归约进行总结概括。陈长兴归纳出老架(亦称大架)

一、二路,陈有本归纳出新架(后称小架)

一、二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时值河北永年广府镇青年杨露禅,向陈长兴求学太极拳。初因家族订出禁约,不肯收其为徒。后杨在陈德瑚家为伙计,陈长兴在陈德瑚家开办武学社,传授子孙太极拳,杨在服务众人中暗中学会了太极拳。杨在深夜习练太极拳时,被陈长兴发现,见其刻苦自学,十分聪颖而有悟性,收其为弟子传授了太极拳。杨经过十八年三进陈家沟学成太极拳后,回乡开办武馆,因有名声被请到北京王宫中去教授太极拳。杨的同乡武禹襄,见他学得太极拳,也奔陈家沟拜师求学。陈长兴因年迈让其随侄儿陈清萍学习。武学会太极拳后,也回到永年广府镇传授,并刻苦钻研太极拳的理论特点。杨在清宫中传授太极拳,结合王公贵族不能吃苦的特点改动深难动作,经其子杨健侯衍定出杨氏太极拳。武经过研究,吸取当时人员的特点改动,经其外甥李亦衍定武氏太极拳。民国初年时期,杨氏太极拳习练人员中,有一满族人全佑传其子鉴泉。其子改汉姓姓吴,吴鉴泉又衍化出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经郝为真,传授给形意、八卦名家孙禄堂,孙又衍化出孙氏太极拳。至此,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形成,在全国各地传播。现经国家体委承认,在海内外广泛推广普及。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走访五河县各个运动场所,了解群众性太极拳运动发展的真实现状以及场地设施器材的情况,归纳总结出影响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的主要原因。

3.2 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所研究五河县各个运动场所中太极拳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相关内容,通过因特网文献搜索引擎:CNKI、EBSCO文献库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资料库等途径,查阅并收集各个省、市、县的运动场所所推广普及太极拳模式以及太极拳教学方面的论文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3.2.1访谈法

通过走访各个运功场所练习太极拳的拳手5人、教授太极拳的教练1人,对其进行访谈,从而了解各个运动场所开展太极拳运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归纳整理,针对太极拳练习人数、男女比例、年龄比例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访谈和研究讨论。

3.2.3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文研究内容,设计五河县各个运动场所太极拳运动开展现状的相关问卷5个题项,8个条目。问卷发放对象为:五河县各个大、中、小型运动场所共20个。实际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为100%。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4.1 五河县太极拳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自从杨露禅进京授拳定天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里,太极拳在飞速的发展及演变着。解放前,太极拳主流派内分出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新中国成立以后,太极拳由传统向现代发展,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日益广泛开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50年代出现“做操热”、“跑步热”的同时,一股“太极拳热”、也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

4.2 太极拳运动参与者特征的分析

根据对五河县各个运动场所中运动员的走访、以及因特网文献库的资料中分析出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的现状:第一、五河县太极拳练习者存在年龄老化;身体现状并不良好;职业较为稳定;受教育程度较高;已婚率高;女性多于男性;对太极拳的理论知识缺乏了解的现状。第二、练习者对太极拳的健身机理和内涵认识不清、练习效果不佳等是影响学练太极拳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1 普及面不广 ,普及的阶层有较大的差别

练太极拳的人绝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 ,说明太极拳在中老年人这一阶层普及率较高 ,而青壮年这一阶层普及率就差多了。出现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太极拳动作轻柔缓慢 ,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是老人打的拳 ,这是对太极拳认识不全面的表现。其实太极拳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拳术 ,运动量可大可小 ,特别是太极推手这一练习手段很适合年青人练习。

5.2 竞赛水平不高 ,影响力不大

太极拳比赛是各门派公开交流的主要途径 ,除拳、械、套路比赛 ,还有推手比赛。由于各门派的套路不同 ,所以只有推手比赛才能真正起到交流切磋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推手比赛水平较低 ,真正能运用太极拳技法的不多 ,所以观赏性较低 ,社会影响力也不大。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宣传不够 ,很多人不知道太极推手是怎么回事;(2)竞赛规则不够完善 ,选手的发挥受到限制;(3)参赛选手水平不高。

5.3 传统太极拳教法落后 ,缺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当代太极拳 ,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太极拳博大精深难以理解 ,学成有相当难度。很多人学拳很多年仍不得要领 ,原因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水平问题。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教导学生理解拳理 ,领会精髓 ,少走弯路 ,这是太极拳教学中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 ,并且严重阻碍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因此 ,太极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是当务之急。为促进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6.1 做好宣传工作 ,转变陈旧观念

太极拳强身健体、祛病延寿的效果已经得到公认。但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太极拳、学练太极拳?我们认为 ,关键要做好宣传工作 ,利用影视、书刊、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太极拳 ,让人们对太极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改变太极拳是老年人才练的狭义观念 ,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太极拳 ,加入到练习太极拳的行列 ,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

6.2 改革太极拳传统教法 ,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

传统的言传身教 ,师傅教徒弟的方法已经落后了 ,改革势在必行。怎样才能让习拳者少走弯路 ,用最短时间领悟太极拳的拳理与拳法 ,这是太极拳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创办太极拳高校的方式来改革太极拳的教法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最佳途径。具体做法如下:(1)目的:培养太极文化的推广者和传播者 ,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艺术 ,改革太极拳传统教法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2)学制:四年 ,入学者大专或同等学历 ,稍知太极拳理论。(3)理论课程:古、现代哲学;人体解剖学;养生学;人体生理学;太极理论;美学等。(4)动作课程:各式太极拳套路、器械套路、推手、散打等。(5)师资:聘请各派掌门人和真正掌握太极拳理论的太极拳师执教。(6)在高校内成立太极拳科学研究所 ,所内集中国内最负盛名的太极拳师开展太极拳科学研究。太极拳的教学也需科研的指导 ,通过研究所内研究人员的科研指导 ,对传统教法进行改革 ,用最短的时间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太极拳师资队伍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太极拳运动行列中来 ,为太极拳的推广打下厚实的基础。结束语

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像西方体育文化传至东方一样,把东方文化通过中国武术传播至西方国家,让世界各民族充分享受东方文化的魅力.在中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在学习太极.同时,还有不少太极大师走出国门,陈式太极拳的四大金刚现在就有三位在国外传授太极拳技艺,五大洲办有各种太极学习训练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在全世界拥有一亿多的习练者,真正成为了“ 世界第一健身运动”.在武术的国际传播中,要时刻注意:“太极拳不仅仅是体育项目,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蓬。广州市社区太极拳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月刊,2001(6):

54-56.[2]李相如,等。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月刊,2001(5): 44-49 [3]安在峰。四十二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 20-27 [4]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88。[5]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温力,从《武术竞赛规则》修订看武术技术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7(4):31-36.[7]邱丕相。论现代武术运动的主要发展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23-26.[8]武冬.太极拳普及套路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9.2-10.[9]陈立农.我过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10]编写组.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第二篇: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跆拳道运动是一种外来的体育运动项目,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进,已逐渐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为我国人民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跆拳道被引入我国以后,在我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妥善有效的解决,成为了我国跆拳道运动健康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鉴于此,本文在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从而为推动我国跆拳道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关键词:跆拳道 竞技跆拳道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34-02

在如今生产与生活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的社会大背景下,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与心灵放松、修身养性的一个最佳的选择。而跆拳道运动作为现代体育运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体育锻炼项目,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与魅力,自引入我国之初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吸引了一大批民众参与到跆拳道运动的学习与锻炼之中。本文对于跆拳道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能够推动我国跆拳道运动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为我国跆拳道运动跻身于世界前列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情况及发展原因

(一)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1909年,日本侵略朝鲜半岛并建立殖民政府期间,在朝鲜半岛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的一种民间武艺,也就是跆拳道的原型,同样被迫停止了发展。因此,一些被生活所迫的跆拳道艺人纷纷流向了日本和中国。跆拳道运动逐渐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成分,逐渐融入到中国社会与文化之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跆拳道运动正式被中国社会和政府所重视和接受。1992年10月,在相关的中国及国际机构的促进下,中国正式成立了一个跆拳道筹备小组,这也成为了跆拳道运动在我国正式开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的原因

跆拳道运动能够在我国得到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首先,跆拳道运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等;其次,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上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国跆拳道运动的关注,并且跆拳道运动本身也是一种集锻炼价值与欣赏价值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再次,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体育产业,其各种不同的发展体制及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各种有形无形资产的深入开发,都促进了我国跆拳道运动的不断发展;最后,由于跆拳道采取了与同类体育项目同发展的发展策略,先将同类项目的优点与长处吸收过来,创造出自己的体系,恰当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普及的关系,是我国其他传统体育项目所需要学习的。因此基于以上几点原因,跆拳道运动能够在中国获得较快的发展。

二、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选拔机制不健全

优秀的竞技跆拳道运动员的选拔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不同水平的跆拳道比赛而实现的,只有这样才能测试出个体的跆拳道基础掌握程度、跆拳道战术水平、不同个体的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然而,在国内,很少会举行跆拳道比赛,运动员除了可以参加一年一度的锦标赛之外,很少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也就给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的选拔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二)我国竞技跆拳道教练员专业素质较低

我国竞技跆拳道教练员专业素质较低也是限制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据调查显示,我国65%的竞技跆拳道教练员都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培训与教育。因此,其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上还是十分欠缺的,而这会导致其在教学与传授知识与技能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经常出现错误的指令,从而限制了跆拳道运动员的专业成长,进而也就阻碍了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的良性发展。

(三)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缺乏专业裁判员

由于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是很长,因此,很多专业人才还很缺乏,如跆拳道专业裁判员。据调查显示,在我国跆拳道专业裁判员还不足52%,基于市场经济的需求,一些其他领域的人员通过简单的资格考试就转化为了跆拳道裁判员。这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跆拳道裁判培训与教育的人员,很难保证其专业素质以及从业资质,使跆拳道裁判工作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竞技跆拳道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跆拳道运动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跆拳道运动员选拔机制,保证选拔的公平性

在保证我国现有体制机制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将竞争的机制也引入到跆拳道运动员的选拔过程中去,让所有运动员进行公平竞争;另外,还要经常举办一些不同水平、级别的跆拳道比赛,从而为运动员进行自我展现创造机会,为选拔优秀的运动员创造契机,进而确保跆拳道运动员选拔的质量,促进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二)不断提高跆拳道教练与教师的专业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跆拳道教师队伍

在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与训练中,教练人员的素质都是十分重要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与教练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指导,设置跆拳道学习与训练的专业课程,在带领学生不断学习跆拳道技能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加以强化,从而来适应未来的赛场。因此,要对跆拳道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并制定严格的教师评审制度,对于已经拿到资质的教练与教师要定期进行审核,以保证其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强化其专业素质。

(三)加大对跆拳道裁判员的培训与培养,为我国提供更多专业跆拳道裁判人才

专业的跆拳道裁判员的培训与培养对于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了专业的裁判员,才能够使跆拳道比赛中裁判的公平性、正确性及科学性得到保证,才能够确保竞技跆拳道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少出现不良竞争。因此规范跆拳道裁判员的认证机构势在必行,只有认证机构专业化,才能保证裁判人员的专业性。

四、结束语

跆拳道运动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体育运动项目,跆拳道运动的发展不仅需要跆拳道专业员的推动,更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虽然目前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但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因此,在跆拳道运动发展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效地选择方法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跆拳道运动走向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之路。

基金项目:2013年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海西高校开展跆拳道运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课题编号:X2013058,项目负责人:林秋

参考文献:

[1]陈健.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1).[2]王援兵.浅谈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8).[3]辛静,梁建平.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7,(8).

第三篇: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福建)

摘要:跆拳道运动是一种外来的体育运动项目,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进,期逐渐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为我国人民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跆拳道被引入我国以后,在我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妥善有效的解决,成为了我国跆拳道运动健康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鉴于对此的考虑,本文在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为推动我国跆拳道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关键词:跆拳道

竞技跆拳道

大众跆拳道

发展现状

对策

在如今生产与生活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的社会大背景下,在紧张的生活与工作之余,体育运动与锻炼成为了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与心灵放松,修身养性的一个最佳的选择。而跆拳道运动作为现代体育运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体育锻炼项目,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特点与魅力,自引入我国之初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吸引了一大批民众参与到跆拳道运动的学习与锻炼之中。随着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与逐渐本土化,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以后,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普及与影响范围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并参与到了跆拳道运动的学习与训练中,其对于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增强以及人们身心的放松和愉悦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发现了跆拳道运动对于人们身体素质与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人们逐渐将更多地注意力集中在对于跆拳道运动及其发展的研究上。本文也就是在这一目的的推动下,对于跆拳道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能够推动我国跆拳道运动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为我国跆拳道运动跻身于世界前列做出应有的贡献。

1.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情况及发展原因

1.1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1909年,日本对朝鲜半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并迅速占领了朝鲜半岛,建立了殖民政府。在日本残酷的殖民统治下,在某一段时期内,一切的文化活动都停止了,当时在朝鲜半岛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的一种民间武艺,也就是跆拳道的原型,也同样被迫停止了发展。而一些被生活所迫或一些对跆拳道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的跆拳道艺人纷纷流向了日本和中国。这样,跆拳道运动就逐渐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成分,逐渐融入到中国社会与文化之中。但是,跆拳道运动正式被中国社会和政府所重视和接受是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一段很长时间。1992年10月,在相关的中国及国际机构以及领导个人的促进下,中国正

式成立了一个跆拳道筹备小组,这也成为了跆拳道运动在我国正式开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国跆拳道运动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竞技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广大的民众也表现除了对于跆拳道的极大的热情,我国大众跆拳道由此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1.2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的原因

跆拳道运动能够在我国得到传播并获得了广泛的喜爱,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跆拳道运动在传入我国之后,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成分,如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等。跆拳道运动不仅是对人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同时也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洗涤与净化,因此,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成分的跆拳道运动也就不难被中国大众所接受了;其次,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在各种水平的国际比赛上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人们对于跆拳道运动的关注及学习与训练的兴趣,并且跆拳道运动本身也是一种集锻炼价值与欣赏价值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跆拳道的学习与训练当中;另外,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体育产业,其各种不同的发展体制及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各种有形无形资产的深入开发,都促进了我国跆拳道运动的不断发展;最后,由于跆拳道采取了与同类体育项目同发展的发展策略,先将同类项目的优点与长处吸收过来,再为自己所用,创造出自己的体系,很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普及的关系,是我国其他传统体育项目所需要学习的,因此,能够在中国获得较快的发展。

2.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1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

虽然跆拳道运动在传入中国以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竞技跆拳道运动,更是获得了很多可喜的发展成绩,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女子方面,而且主要在大中级别,而男子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则一直比较缓慢,效果不显著。因此,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呈现出了女强男弱,大中级别由于小级别的特点,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竞技跆拳道运动还仍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

2.1.2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选拔机制不健全,并且存在很多问题

优秀的竞技跆拳道运动员的选拔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不同水平的跆拳道比赛而实现的,因为只有通过实打实的比赛,才能测试出个体的跆拳道基础掌握程度及其跆拳道技战术水平,才能够测试出不同个体的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然而,在中国国内,很少会举行跆拳道比赛,运动员除了可以参加一年一度的锦标赛之外,很少会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也就给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的选拔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另外,由于我国在选拔跆拳道运动员的过程中,很少会引入竞争机制,以至于很多运动状态不好或者是已经过了巅峰期的运动员不能及时被淘汰,新的优秀的运动员不能及时的补充进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跆拳道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1.3我国竞技跆拳道教练员专业素质较低,限制了运动员的发展

我国竞技跆拳道教练员专业素质较低也是限制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很多的竞技跆拳道教练员都没有接受到较为系统的专业培训与教育,因此,其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上还是十分欠缺的,如其不能够深入地认识到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的本质及其规律,不能够很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与技术进行医务监督及科学化监控训练全过程,对于“三从一大”原则的理解与认识出现错误与偏差,等等,而这就会导致其在教学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时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经常出现错误的指令,从而限制了跆拳道运动员的健康快速成长,进而也就阻碍了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的健康快速发展。

2.1.4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缺乏专业裁判人员

由于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是很长,因此,很多人员还很缺乏,如跆拳道专业裁判人员。然而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快速发展又急需大量的裁判人员,因此,就有一些其他领域的人员通过简单的资格考试就转化为了跆拳道裁判员。由于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跆拳道裁判培训与教育,因此,其专业素质是很低的,也就难免会出现漏判甚至反判与错判的情况,使跆拳道裁判工作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竞技跆拳道的健康快速发展。

2.2我国大众跆拳道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我国对于大众跆拳道运动的资金投入较少

在我国,由于受到我国体育发展政策的指导,对于竞技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给予的关注比较多,将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了竞技跆拳道运动中,而对于大众跆拳道的关注就比较少,也很少有资金用来促进大众跆拳道运动发展,这严重限制了我国大众跆拳道运动的快速发展。

2.2.2我国大众跆拳道运动场馆与设施不足、不规范

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我国大众跆拳道运动的场馆与器材设施设备都十分的缺乏,大都

只是借用借用体育场馆或健身馆的一角,十分的不规范;另外,运动设施与设备也十分缺乏,就连跆拳道运动必备的三大要件旗子、镜子和沙袋都不能齐全。这种情形下,大众跆拳道运动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2.2.3我国大众跆拳道运动消费水平较高,挫伤了人们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生产经营管理缺乏科学性,因此,在跆拳道运动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就会消耗较大的成本,进而也就会使跆拳道运动的产品价格不断提高,使人们在现有的消费能力水平下不能承担这样高额的消费,进而也就打消了民众进行跆拳道运动的积极性。

2.2.4我国跆拳道训练馆经营管理混乱,存在严重的不良竞争

由于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些商家也看到了这一发展商机,积极投身到跆拳道健身场馆或俱乐部的建设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是,由于很多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之下,躲过了资格认证与审查,无证上岗,并且服务水平较低,质量较次,容易引发不良竞争,长期来看,会对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健康发展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3.促进跆拳道运动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方法

3.1促进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方法

3.1.1建立健全跆拳道运动员选拔机制,保证选拔的公平性

在保证我国现有体制机制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将竞争的机制也引入到跆拳道运动员的选拔过程中去,让所有运动员进行公平竞争;另外,还要经常举行一些不同水平的跆拳道比赛,从而为运动员进行自我展现创造机会,为选拔优秀的运动员创造契机,进而确保跆拳道运动员选拔的质量,促进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3.1.2不断提高跆拳道教练与教师的专业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跆拳道教师队伍

在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与训练中,教练人员的素质都是十分重要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与教练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指导,跆拳道学习与训练的进程,而专业素质较低的教师与教练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很容易会出现错误,对于跆拳道运动的学习与训练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对跆拳道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的培训,并制定严格的教师评审制度,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

3.1.3加大对跆拳道裁判员的培训与培养,为我国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跆拳道裁判人才

专业的跆拳道裁判人员的培训与培养对于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了专业的裁判人员,才能够使跆拳道比赛中裁判的公平性、正确性及科学性得到保证,才能够确保竞技跆拳道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少出现不良竞争等不良现象,从而也就为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2促进我国大众跆拳道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方法

3.2.1拓宽我国大众跆拳道运动的资金来源,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一切项目能够健康长久发展下去的根本保障,对于我国大众跆拳道运动而言,同样如此。因此,除了国家及财政支持之外,还要积极鼓励社会及企业积极向跆拳道领域进行投资,从而使跆拳道运动的发展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3.2.2加大对大众跆拳道运动场馆与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其质量

场地与设施设备是任何一种体育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与进行的载体,因此,只有确保具备了充足的活动场地面积及质量与数量都有保证的体育设施与设备之后,体育项目才能够顺利开展,对于跆拳道运动也是如此。因此,要不断加大大众跆拳道体育场馆与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并确保其质量,从而为我国大众跆拳道运动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质保量的载体。

3.2.3严把跆拳道训练机构评审关,推动跆拳道运动的规范化发展

跆拳道运动的简况与快速发展,不仅需要足量的跆拳道训练机构,对于训练机构的质量与水平也有严格的要求。跆拳道训练机构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最终会对跆拳道运动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立一个严格的跆拳道训练机构评审体系,确保跆拳道训练机构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大众跆拳道运动的规范化发展。

3.3竞技跆拳道与大众跆拳道相互融合

竞技跆拳道与大众跆拳道是跆拳道运动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理论以及时间技术上的指导,而后者则可以为前者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要想促进我国跆拳道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只发展竞技跆拳道或大众跆拳道都是不能达到的,只有做到竞技跆拳道先行,大众跆拳道紧跟,将两者完美融合,才能够促进我国跆拳道运动的整体健康发展。

4.结语

跆拳道运动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发展历史也只有短短的二十余年,虽然目前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但是还有进一步的拓展空间。因此,在跆拳道发展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的选择方法加以解决,这样才能确保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影响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也才能使我国的跆拳道运动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陈健.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01).[2]王援兵.浅谈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8).[3]辛静,梁建平.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7,(08).[4]孙茂君.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Research of development of Taekwondo and Countermeasures

Linqiu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Abstract: Taekwondo is an exotic sports items,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gradually adapt to physical fitness of our people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Since taekwondo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China has been developing fast, but there have been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how these issues properly addressed effectively become a major problem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Taekwondo on the road.In view of this conside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top taekwondo,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and method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Taekwondo clear obstacles.Keywords: Volkswagen Taekwondo Taekwondo Kickboxing status quo Development Strategies

第四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题目: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众多金融机构中发展历史较长、机构网点较多、服务面积较广、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对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一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持续经营;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的提高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三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基础力量,只有注重发展能力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经营风险,解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低效运行状态,才能加强和改善服务,达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四是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农村信用社实行综合发展能力建设。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浅谈的研究,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找到根本原因,进而做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主要有七大结构,主要为:一.目录; 二.对农村性用社的浅谈。其中有农村信用社的三大目标(合作制目标、经营制目标、“三农”目标);三.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四.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五.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六.结束语;七.参考文献。

关键字: 农村 信用社 合作制 改革 目标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浅谈.........................................1

1.1 合作制目标..................................................1

1.2 经营制目标..................................................21.3 “三农”目标.................................................2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32.1 以资金互相合作为基础........................................3

2.2 以资金为媒介实行成员间的联合................................3

2.3 既包含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又不是慈善机构......................3

2.4 不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3

2.5 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3

2.6 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4

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43.1 农村金融体制现状............................................4

3.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4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5 4.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5 4.2 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确题„„„„„„„„„„„„„„„..5 4.3 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策„„„„„„„„„„„„„„„„„„„..6 4.4 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6

4.5 地方政府承担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前提................6

4.6 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7 4.7 信用社改革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相配套..........................7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7

5.1 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7

5.2 对农村性用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应加大力度………………………………..7

5.3 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7 6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建议和研究对策………………………………….8

6.1 注重人员的选拔及对员工的激励机制…………………………………….8 6.2 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8

6.3 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9

6.4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9 结束语

农村信用合作社浅谈 1.1 合作制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财富明显分化,一些弱势群体事实上难以获得商业金融的眷顾,如果他们能够志愿加入合作金融组织,实现互助自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农民中的大多数无疑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所需的资金融通,很难从政策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获得,只能依靠民间借贷。农村信用社本应担此重任,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农村信用社不恰当地充当了“官办银行”的角色。在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之后,农村信用社由人民银行实施监管和行业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也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原本应该属于民营银行的农村信用社,蜕变成了被动执行人民银行各项政策的附属机构,比如它们需要负责落实收编农村合作基金会、城市信用社,推行信用镇、信用村、小额农贷等政策。

挑战合作金融存在的一个普遍观点是:金融业具有风险集中并延期爆发的行业特征,不适宜由受教育程度不高、对金融业知之甚少的农民通过一人一票的方式行使管理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农民的素质高低,而在农民一人一票的选举是否受到他人不恰当的干预,比如:来自宗族的或者基层政府官员的干预。

事实上,实行合作制将使股权结构更加分散、服务对象相对固定、经营目标更加清晰、民主管理更加深化,合作制的组织形式不可能构成金融企业管理混乱的理由。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企业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企业依靠所谓的“精英管制”只能维系一段时间,只有建立在私有产权和民主监督基础上的法人管理机制才能确保企业的存续经营。金融业作为风险集中的行业,需要特别的法规和独立的机关进行监管,但这并不能说明金融业不能沿用现代企业的多种组织形式,包括股份制和合作制。

由于合作制企业具有股权分散、进出自由、一人一票、主要为社员服务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等特征,相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合作制企业需要更严格的法律监管。合作制企业需要通过既类似又有别于《公司法》的专门立法来加以规范,特别要对下列问题给予清晰的法律界定:合作制企业是否只限于自然人出资入股?是否应该通过限制个人出资比例来保证其股权分散?进出自由(如《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十九条)导致合作制企业资本流失又如何保证存续经营?一人一票又如何吸引人们更多地出资入股?由于合作制的经营宗旨,从本质上看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组织,而是半企业、半事业,带有一定慈善性质的弱势群体自救组织。因此,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比如,美国的信用合作社就是由独立于银行体系的专门立法、监管机构、保险机构、清算体系实施监管和服务,享受一切税收豁免,董事及部分经理人员由不在信用社计取报酬的志愿人士担任。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基础和国家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把农村信用社改革定位为“恢复”合作制,显然脱离了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可以有两种出路:一是将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根据自愿原则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如:县域)联合改建为合作制的合作银行;二是在农村城市化地区,将经营管理达到相当水平的农村信用社改建为股份制的民营银行。

1.2经营制目标

农村信用社作为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服从宏观调控大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的指导思想是: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利润为目标,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努力开拓业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大力增收节支,不断提高经营效益,以切实增强信用社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由县(市)联社统一组织实施,并充分发挥信用社民主管理组织的作用。信用社经营目标责任制的各项指标要分解落实到社内各职能部门和岗位,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作为法定代表人的信用社主任和作为共同经营承包人的信用社职工,其责、权、利应有明确区分。各项经营指标的确立与考核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必须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切实将责、权、利挂起钩来,按劳分配,奖优罚劣,落实各项考核奖惩措施,真正做到经营成果与经济利益挂钩,达到预定的经营责任制目标。1.3 “三农”目标

农村信用社的存在是以能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有利于农户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的满足,是应当赋予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无论怎么进行改革,都应当有利于实现上述功能。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都是信用社发展的可行方向。例如,实现产权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甚至其它战略投资者愿意进入农村信用社,如商业银行的入股、收购兼并等,只要能改善信用社的经营绩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在农村贫困地区,现存的信用社组织形式如果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突破现有的各种形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因此,改革不能在现有的机构与组织既定的前提下推行,首先要确定其功能,然后据此考虑来设置或建立可以最好地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与组织。构造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制度框架,主要和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其功能作用,而不是其“出身”。民间借贷和合作基金会,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说,不是正规的安排,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管保证,风险性大。但从功能角度来说,其生命力恰恰在于替代了正规金融制度安排所欠缺的功能。一方面要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必须首要考虑功能因素,特别是通过改革要能够提供目前被非正规制度安排金融所替代的功能供给;另一方面,把正规安排之外的金融行为,通过引导和规范纳入到正式制度安排中来,扬其功而避其险,这是考虑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应当具备的视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我们必须坚持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制度特征,并通过相应的制度约束,保证其功能实现。这些制度特征和约束至少应当包括:(1)是立 2 足于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2)这个组织的功能是聚集农村、农民和农户的资金,并通过金融手段在“三农”发展中进行配置;(3)这个组织应当使农民贷款尽可能地方便,并有内在动力自觉并不可选择地在“三农”中寻求资金出路;(4)这是个能够自动进化的、开放的和动态的制度安排,随着各地“三农”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方向;(5)这个组织体系应当具备自我风险控制能力,并受相应必须的监管约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

2.1 以资金互相合作为基础

农村信用社产生和起源的基础理社员的股金,股金的筹集是人们出于相互资助的动机,用群体的资金合力,资助其成员克服经济困难,促进成员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这种合作,既能有效抵制高利贷剥削,又能以优惠、灵活的方式为成员提供服务,是受群众欢迎的金融形式。

2.2 以资金为媒介实行成员间的联合

农村信用社是市场经济里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联合,其中成员的联合是主体,资金的联合是客体。在内部管理上以人为本,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作为社员代表的个人(含团体社员的法人代表)在信用社是平等的,资金的数量失去了特权,成员联合的本质则是体现了人的联合。

2.3既包含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又不是慈善机构

农村信用社讲究互助合作,讲究民主意识和集体主义,因而具有一定的精神和道德因素。其吸收社员要求忠实可靠、正直勤勉、恪守信用。作为信用机构和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坚持在服务中实现效益。2.4不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

农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务是为社员服务,不是单纯为赚取利润而存在。同时为了不断地满足社员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必要的盈利是实现更好地为社员服务的必要前提。2.5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

农村信用社按照章程和管理规定,由社员入股设立,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并设理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组织,受社员代表大会的委托开展民主管理,实行对重大事项按照“一人一票”制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由理事会聘任主任管理日常社务,并推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2.6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

农村信用社因其性质的不同,一般在经营上享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的灵活性因国情域情不同而有所不同。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3.1 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即建立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基于这一改革取向,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作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最重要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在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非但没能填补网点与业务上的空白,相反也紧随其后收缩农村金融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有效性原则的约束下都不愿将资金投入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入的逐年减弱。据调查,1995-2004年各家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例由11.27%下降到3.1%。农村信用社则由于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所限,以及不良资产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呈现出愈来愈大之势,“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在农村极为普遍,银行、信用社能提供的贷款只占农村贷款客观需求量的30%以下。为此,有70%以上的农户是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需求的,有的乡镇企业因向金融部门借贷无门,也转向社会集资和民间借贷。

3.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的不足将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的境况。因此,农村地区后续经济实力不强,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增强,不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且危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具体表现在:(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县以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而民间金融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现行农村金融具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不能见光,只能在“地下”活动。(2)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支农服务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不 4 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较窄,机构设置较单一,难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金融监管部门对防范和打击高利贷、地下钱庄比较重视,但对如何组织和引导民间借贷为“三农”服务重视不够。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继续延伸,一些偏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问题十分突出。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服务于城市化的制度安排,没有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路。(3)竞争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的本来面目,无法解决困扰农村金融市场的四大问题。将民间金融排斥在外的竞争性金融体系,无法克服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四大难题,结果很可能是将灰色金融推向黑色金融。这四大难题分别是: 信息不对称问题。调查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农村放款人通常需要与农户进行较长时间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

抵押物的问题。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这些物品在正规金融看来价值不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

特质性风险与成本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他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因为受到监管机构规定利率上限的限制)。

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农村借贷尤其是小额的农户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是相悖的。而竞争性金融体系将民间金融排斥在体制之外,无法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固有特性,间接助长了“潜行于地下”的农村灰色金融(合理不合法,对社会有益)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尤其当民间金融与地下经济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紧密结合时,情况尤其危险,随时都可能向黑色金融(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转化。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干扰,更深层次地说,是对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严峻挑战。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

4.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

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是信用社改革 的根本目标,而暂时解决信用社的经营困难,处理目前的累计亏损和不良资产 只应是阶段性目标。由于地区的差异,强调统一的管理模式或必须是什么样的 所有制形式,显然不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改革思路

4.2 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和信用社的监管体制如何设置,是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建立全国统一的联社 管理体制是一种集聚风险的制度设计。继续保持 3.8 万家产权独立的信用社由 中央银行监管并负责业务管理、指导也不现实。既然设立全国联社体制存在障碍,中央银行集中担负监管和业务管理又面 临各种实际困难,那么地方政府承担信

用社经营管理和部分监管责任显然就成 了信用社改革的题中之义。如何建立地方金融管理 及监管体系,确立中央与地 方即统一又分散、各负其责的金融监管体系,又不仅仅只是信用社改革所能够 解决的问题,这将涉及整个银行业监管体系的改革及银行业自身如何重组的问 题。比如国有商业银行是否拆分和如何拆分、中小型银行的发展、现有地方商 业银行的管理和监管问题、储蓄保险制度的建立等等。“地方金融”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适时地 提出地方金融管理与监管体系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 容。地方政府不仅对辖区内的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守土有责”,建立地方 金融管理和监管体系也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改革方针。因此,信用社 的地方管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下放管理和监管权限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银 行业的改革战略和制度创新的问题。

4.3 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散决策

近来,不少改革建议都提出了要求地方政府承担管理信用社责任的问题。但是如果信用社改革始终采取中央制定统一方案,地方政府负责实施的模式,显然不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分散风险应该与分散决策相结合,只是分 散风险而不分散决策,难以真正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4.4 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

政府对于未来信用社的经营是否要给予政策扶持,各个方面的意见分歧较 大。一些同志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金融机构应该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政府不应予以扶持。我们同意信用社在机制改革完善之后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但是,信用社在目前的经营活动中还受到各种限制。比如监管的时候 完全依照商业银行的法规进行管理,但在业务开展方面却又无法享有一般商业 银行的待遇。像金融工具应用的限制、只能给农户农业生产贷款的经营范围的 限制等。一些行政事业机构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不允许其基层机构将资金存于信 用社,也不允许委托信用社进行代管、代收、代付等业务。此外,信用社地处 乡村地区,经营活动具有金额小、活动半径大、经营成本高的特点,而信用社 的资金来源中个人储蓄一般要占到 60-70%或者更高,因此其资金成本也高于其 他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要负担起信用社未来的管理和监管责任,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过 去的不良资产和累积亏损如何解决。中央政府必须对当前信用社近4000 亿元的 累积亏损和呆坏帐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地方政府才具备改革信用社、建立新 的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基础。现有的改革方案中对此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比如通过中央财政逐年补贴、给予税收优惠、中央银行给予再贷款等等手段都 应是值得考虑的。在实施过程中还应依据各省市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可以采取对不同的改革模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不同的扶 持措施。除了上述的限制和信用社自身利益的经营特点,未来政府是否对信用 社给予政策扶持还取决于其产权制度如何重构、如何定性、管理体制如何设置 等问题。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不对信用社经营进行补贴,那么在监管和经营管理方面就应取消其已经设定的各种限制,并应根据其特殊的经营环境给 予更为灵活的利率决定条件及储蓄动员的空间。如果鉴于部分地区信用社的实 际状况而必须对其经营活动进行一定限制,那么政府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否则,这些限制会成为一些信用社的借口,使其不愿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 供优质、有效的服务。否则将会影响信用社动员资源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使其在竞争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4.5 地方政府承担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前提 与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设相配合的一条重要措施是: 应尽快建立多层次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风险防范基金,以降低和分散中央银行(其实是中央财政)所担负的银行机构的全部风险。

4.6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

在改革试验过程中应允许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参与贷款利率自由化的试验,只要国有商业 银行愿意参与到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贷款之中,也允许其利率依据资 金供求状况浮动。4.7信用社改革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相配套

就目前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来看,仅仅是信用社还难以独立支撑。满足农 村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需要多样化的服务供给组织。因此,认为只 要解决了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金融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是一种过于简单的 政策思路。况且,信用社问题的彻底解决还将受到整个银行业和监管体系改革 的影响。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5.1 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节

只要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则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其法人治理 结构扭曲的现状都难以得到真正改变,经营困难的局面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扭转。因 此,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要改革产权制度,使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必须做到:(1)理顺股权结构。对农村信用社长期遗留下来的每股几元、几十 元的股金进行妥善核算量化,并按照法人运作的标准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 义务。(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者的所有权得到明确,股东权利得到全面保证,防止经营者 滥用权力,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相一致,通过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5.2 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目前沉重的历史包袱大多是由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干预以及 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因 地制宜,要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进行认真鉴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中央和地 方财政按比例补偿的政策。其次,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 应免征营业税,对贫困地区的农信社免征所得税,从而降低其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 力。第三,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扩大其贷款规模也是农村信用社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但是应当注意到,准 备金的减少意味着风险的增大,所以在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定要掌 握适度的标准。第四,加大再贷款支农力度。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要适应农产品 生产周期,允许跨使用。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允许延期归还,从实质上体现 中央银行对农信社的扶持。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农村金融的垄断局面,开展多 种形式的互助组织。允许农信社跨乡镇经营,扩大竞争面,并允许不同区域的农信社 跨区域兼并收购,实现优化组合。5.3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电子化程度都较低,是影响农信社发展 壮大的一个重要

因素。因此农信社应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工程,加强 信用社员工的现代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信社队伍中 来,提高农信社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增强竞争能力。

6针对镇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6.1 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人员选拔与培训

人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与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相比,信用社职工队伍从总体上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素质较低将影响其业务发展。因此,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过硬的职工队伍,这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镇农村信用社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招考、选调、聘用人员,严把进人关。注重从高等院校选用人才,并逐步调整信用社的文化结构,提高大专以上学历比重。二是信用社主要领导的任免,应改变由主管部门任命制为聘任制,竞争上岗,强化约束机制。三是加强目前信用社在职人员的培训。首先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补习,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业务和技术学习,努力造就一批既懂宏观调控,又懂微观经济分析,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金融立法的现代化金融人才,为信用社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种企业而言最终的竞争力来自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经营时代,只有不断开发出新的激励模式,才能够带动农村信用社员工在经营中不断创新。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入手:第一,利用分配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始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用工作自主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经营者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利,在工作中赋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用工作本身来激励经营者,通过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自主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方案等,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6.2 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

(1)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经营策略。农村信用社在坚持“三农”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在经营管理上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支持数量型转向支持规模效益型;二是从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三是从资金分散使用、粗放经营向资金集中投放、集约经营转变。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重点应为: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因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二是以支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大力支持农村市场流通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

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确定重点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信贷投向定位的微观化、科学化。

(2)转变信贷方式,推广小额贷款业务。要深入调查,抓住当前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准信贷投入的最佳切入点,寻找贷款对象、培育和扩展信贷投放空间。同时,要转变信贷观念,改变只片面强调保全信贷资产而惧贷、惜贷的现象。对万元以下小额贷款要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特别是对信誉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对农户大额贷款,在确保信贷资产真正用于支农的前提下,采取质押、抵押、联保等不同方式。同时,要认真研究新的、更有效的信贷投入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适当扩大贷款范围。加大新增贷款投入,以增量带动存量。一是实行农户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通过对农户贷款最高限额的合理界定,落实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授信,密切信用社与农民的联系,最终形成一批以分层次授信为主体的优质客户群体。二是推行农户联保,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信用村”建设活动,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实施小额贷款上柜工程,把储蓄所升格为分社,方便农户借贷需要,达到贷款、存款的同步服务。四是推行客户经理制度,使客户经理成为联接农民与信用社的桥梁和纽带。五是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的金融机构所不能代替的。现在国家逐步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所需的资金量也在不断上升。鉴于农民的贷款回收率很高,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简化手续,增加信贷投入,从而真正的达到支持“三农”发展的目的。

6.3 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

(1)自身逐步消化历史包袱。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大多是历年的陈旧贷款。对这种贷款要采取逐步消化的方针,坚持不懈的落实,在必要时还要争取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配合,争取早日把这部分贷款收回来。

(2)积极做好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就是为了减轻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以“花钱买机制”的办法来促进信用社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信用社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以达到洋行的要求。同时加强自身信贷管理工作,加大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大贷后调查力度,信贷员要联系实际,深入调查建立详细信贷档案,并采取一厂一策、一户一方、区别对待、重点消化,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尽早实现不良贷款置换。

(3)加大对置换后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除了按正规手续走账外,还派专人把原始借据专门专夹保管,以防丢失和损坏;另外对专夹保管的借据,一一列出清单分给包片信贷员让他们做到置换不死账;最重要的还要信贷员通过下发催收通知书、起诉、抵贷等方法进行处置,真正使置换的不良贷款没有置于账外。联社对于置换的不良贷款也进行了考核,加大清收力度,从而争取使不良贷款的比例达到央行票据置换考核标准。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与基期相比降幅不低于50%;或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不高于5%。这样从根本上使信用社摆脱不良贷款的制约,向良性发展。

6.4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提高农民的信用观念,改变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负面看法,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要重视制度性变迁,信用社可以充分利用或借鉴人民银行新发展的征信管理系统,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

系统,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非制度性变迁,积极进行政策的宣传教育,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改变农户的信用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金融部门、法律部门、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同时在宣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农户贷款进行商业化管理,逐步培养农户的信用意识。

总 结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经成为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然而,在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体 制内外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有支农力 度弱、网络资源不足、新业务发展平台尚未建立,治理结构残缺、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等。只有通过明确信用社的性质及产权治理结构,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经营宗旨,建立新的体制框架,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等措施,对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 改革,才能使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岑溪市支行课题组.关注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向“城镇化”趋向[J].广西金融研究.2006.9.[2] 董卫国.城区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3] 吴一民.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安金融.2002年第11期

[4] 何晓梅.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年第8期

[5] 鄢华贵.解决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对策思路[J].咨询与决策.2003.8 [6] 史金奎.农村信用社道德建设的途径[J].黑龙江金融.2006.9 [7] 丛正.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浅析[J].农村财政与金融.2004.5 [8] 罗恩平.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9] 唐笑冬.当前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10] 张明霞.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11]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http://www.xiexiebang.com/ [12]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13] 杨羽飞、粱山.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14]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5] 罗和平.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的设计存在弊端[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第4期

[16]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第五篇: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水利发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水利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发展研究;现状;问题;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研究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手段。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明确定性为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4参考文献

[1] 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2009(12):1-4.[2] 孙宝光.水利投入机制的理论探讨[J].江苏水利,2009(12):40-41,43.[3] 朱宪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加快重庆水利城乡统筹发展[J].重庆行政,2009(2):22.[4] 行章寿,王龙.合阳县水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陕西水利,2009(6):52-53.

下载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此文系本人代写,稿费未付,携稿潜逃,强烈谴责欺骗行为,必有恶报应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

    宜宾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宜宾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先进的技术和持续的创新为基础,将知识迅速转化为产品,构成了现代知识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安徽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 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与效益......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提纲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完善和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怀涛 摘要:我国是一个......

    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

    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刘福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文章从八个方面对青岛市建筑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绿......

    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文章从八个方面对青岛市建筑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青岛市建筑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可为解决目前建筑......

    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于贵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3期 [摘要]基因产业是我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时又面临发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