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的当代意义1

时间:2019-05-15 03:2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儒家经典的当代意义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儒家经典的当代意义1》。

第一篇:儒家经典的当代意义1

100101006

金苗

法学1班

儒家经典的当代意义

在从古至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儒家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儒家思想更是在漫长千年封建统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儒家子弟所编纂的经典著作更是给人以醍醐灌顶的功效。自古至今,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经济乃一国之根本,而儒家经典中所阐述的经济论述更是不可小觑。“利”与“义”是市场经济中一直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它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天差地别。如果“见利忘义”势必会导致经济的滞后与社会的不稳定,更甚是国际关系的紧张。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而“见利忘义”显然是不会为我国的发展营造出这样的氛围。而“见利思义”则可比是一个良性循环,并且事实证明,在香港出现的以李嘉诚为首的大批成功的商人,他们成功的挤进世界500强的成功缘由就是儒家伦理加上现代化管理。由此可知,儒家经典“以其利而得之”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儒家经典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看来,社会的稳定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经典中阐述的“天(自然界)人合一”;而。“知天”和“畏天”的统一,正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现,从而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责任,“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

100101006

金苗

法学1班

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道理无法彰显,从而彰显了人不能罔顾自然而发展,警戒人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一荣俱荣,一毁俱毁”。另一方面,我认为,儒家的“仁学”能对造就“人与人”,扩而大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和谐,即造就“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据我们所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较之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更为复杂,它不仅涉及到“自我与他人”、“人与社会群体”、“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种种矛盾,例如:对物欲和权力的追求,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占有和野心的膨胀,造成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而有“帝国霸权”和“恐怖主义”等等。过分注重金钱的追求和物质的享受,特别是统治者的贪污腐化,欺压老百姓,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帮派林立,黑社会的猖狂等等。而儒家的“仁学”,“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对紧张的社会关系有着明显协调作用。

儒家经典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有着突出贡献。例如: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

儒家思想并对我国外交产生深远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就奉行儒家“和”的思想,从而与多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至今我国仍奉行着“和而不同”的思想。和平思想也已经深深植根于

100101006

金苗

法学1班

中国外交的政策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的发展不会为其他国家构成潜在或实在的威胁。相反,中国外交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将使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文化借鉴,成为传播和平与正义的媒介,将一个“和”而“不霸”的中国呈献给世界。

儒家经典对东亚各国也有着不凡的当代意义。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韩国政府也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经典对欧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上,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

儒家经典对世界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现在世界各国已经掀起了学习《论语》和中国古典的热潮,一些国家诸如日本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即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论语》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国民的教科书,并被全面推广。他让世界重新认识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精神轴心,与多元文化共存共荣,促进中国统一,促进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共荣。

100101006

金苗

法学1班

儒家经典意义非凡,我们要更好地学习儒家经典文化,更好地促进儒家经典文化的传播,彰显儒家经典的独特魅力,展现我国传统经典的风华。

第二篇: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张关华

哲学学院2009300010055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

有积极作用。这些合理内核,一是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二是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

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三是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关键词】儒家伦理观;传统文化;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目前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活动,我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人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所以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在世界各个民族发展史上,只有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五千年源远流长,这充分说明了华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丰富而广博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而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就此略抒浅见。

一、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及其意义

儒家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词与期待上。儒家传统伦理深信,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而“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由此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这种修养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已修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而这种修养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

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这种道德自我正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所谓的“为己”“成己”的道德理念,其内在旨趣不外是在人格上达到理想的境界,而儒家的价值理想,也最终落实到人格理想上。

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第一章)。在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中,既含系统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又含道德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El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宪问》)“躬自身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要求自己而不强求别人的精神,是注重人的主体道德的自觉表现。一个有仁德的人。不怨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惭愧自己没有能力,着急自己不了解别人。这里体现了孔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也就是这种“修己慎独”的修养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进而人们提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诚信的职业操守等更高的要求,希望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在精神需求和文化修养上更加和谐。而现实上,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

上也呈现出了一些不足的问题,如不讲公德、缺乏正义、不重视公平、友情和亲情的弱化,甚至出现了“见死不救”的现象等,这种行为和事情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给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带来了压力。而儒家道德文化理念上的“修己慎独”的人格追求,正是为这些挑战和压力“排忧解难”。而这种途径的理论支撑点就是儒家的“修己慎独”的人格追求,这种人格追求强调个人的内心道德自觉,注重“内省~慎独”的人格修养。作为人们基本道德底线和道德规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和借鉴价值,从而也有利于和谐文化的建设。

二、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及其意义

在人伦关系上,儒家重人与人之问的伦理关系,如果我们扬弃其注重等级名分的糟粕,那么,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原则可以说就是提倡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原则。儒家认为,人不是孤立自存的,而是处于各种人际关系中,人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儒家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交往,“礼尚往来”。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原则就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之德。其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稳固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了所谓的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也就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儒家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其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要爱己及人,利己利人,不能不说这中间蕴含着人与人之间互助的内涵。由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条件、背景等各种要素差异的原因,使得各个阶层、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因此,建立融洽相处的社会风尚,不仅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还需要伦理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而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所推崇的相互协调及和睦交往正能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调节人们在处理人己关系时“能近取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欲望和要求,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这样人们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腾文公上》)“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使人们能安老怀少,有责任地为家庭、朋友、社会而去把住自己的言行,从而以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井然有序的社会。

总之,儒家推崇的相互协调的和睦相处能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来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去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去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三、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及其意义

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取向。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十分复杂,重义轻利以义制利才是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儒家的思想中,“义”即道义,也就是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利”指利益,又指功利或功效,通常指个人利益、私利。【1】而在义利孰轻孰重上,儒家以义作为当然之则,“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荀子·荣辱》)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

子·荣辱》)孟子要求“先义后利”,针对这一观点,他表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即使圣_人,也不能完全不讲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二程集》第396页)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遵循“先义后利”的原则。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儒家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这种境界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取向,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当前,由于功利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糟粕的影响,一些人们受到“利”的驱动而做出了一些丧失道德的事,如毒奶粉、黑心棉、假药、假酒、豆腐渣工程,有的为了遗产、家产而使父子、兄弟相互残杀,有的为了一己之利而使朋友反目成仇等等。一般说来,求利是无可厚非的,也能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惟利是图、见义忘义、损人利己,那么会败坏社会的风气,破坏社会秩序。损害他人的利益,这必须要招致他人的怨恨,产生不和谐的因素。然而,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能对此起到抑制作用。儒家主张在合乎道义原则的指导下,采取适宜合理的方式去取利;在义利发生矛盾时能够“以义为质”、“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在谋利中不失义,以保证社会秩序健康有序地发展,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从而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1994年10月5日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及国际学术研讨会”

韵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孔子及其儒家给予评价中说:“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以完善人的主体道德,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和对他人、国家、社会应有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联系起来,这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对于我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2】由此可见,儒家的伦理观,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在它的熏陶下,圣人们向来以修身立德为己任,以表彰忠臣孝子为要务,以先义后利为准则来修身治平。这种伦理思想贯穿了传统文化的始末,支配了中华思想界几千年,影响极其深远。当然,无论哪家思想,哪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因此,笔者主张儒家在文化格局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其目的是为了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得以复兴,而不是复古。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用批判的眼光去继承和发扬,为当代中华和谐文化找到重要的源头活水。

总之,儒家伦理观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与当代具有共时性价值的一面,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苗润田.。放于利而行多怨”—— 儒家义利学说再探讨[J].哲学研究2007(4).

[2]杨明.现代儒学重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摘 要: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如“中”与“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它强调适度,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但中庸思想又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由相对走向绝对。因此,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儒家中庸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意义

一、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内容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

第一,“中”与“和”。在先秦儒学中,“和”是目的,“中”是方法,在“中”作为调整阶级关系的准则出现时,“和”提供了阶级关系调整到比较恰当,从而和谐统一的蓝图。儒家承认等级或阶级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它同时也反对将这种差别绝对化,因而主张中庸和谐,以化解矛盾的对立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日常处理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上,儒家主张中庸和平,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但是要协调矛盾,不是消灭矛盾,从而达致和谐。

第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是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命题。

“执两用中”探讨的是异元素的相同方面对于和谐的意义,“和而不同”则强调不同元素的结合对和谐的意义。任何事物都是同与异的统一,无论是同还是异都能和谐相处,正如陈序先生所说:“人与人所以能够联合而为社会或团体,不但只是因为他们有相同处,或是社会性,也行是因为他们的相异处或个人特性。有了相同性,他们能够起同情心而合作,有了相异性,他们可以互相利用而分工。所以相同和相异,都可以叫做他们联合而成社会团体的主因。”①“执两用中”既是人的内在修养方法,也是使主客体关系和谐的方法。先秦儒家强调“时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它是教人在变化中求和谐。

第三,推类求同。“同”是“和”的基础,求得同的基本方法就是推类。孔子非常强调“推己及人”、“举一反三”。并用这种推理推导出人权的基本内容,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从这种忠恕之道中我们可非常明显地看出,原本属于对立的人我关系,在这种推理式的认知中,成了同类一体,也就是说,对立矛盾的二元在这种认知方式中得到了和合统一。

中庸思想包含着很多合理因素,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把“中”看作世界本体,由相对走向了绝对,并且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

二、中庸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中庸”为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种矛盾提供了历史的智慧和现实的参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第一,中庸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中庸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善的相对性。“中”作为适度表现出来,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念,任何一种观念都是平等的,任何一种思想都是相对的,只有在一元条件下才是正确的或有用的,没有绝对正确或有用的东西。任何思想都有它的价值,也有他的局限或边界。

中庸要通过对社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研究,掌握处理社会问题的“度”。中庸思想主张从社会整体和谐要求出发,研究各部分、各方面的关系,把握每个方面的“度”,进而使社会各方面达到“中”的状态,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第二,中庸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

中庸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中庸的道德智慧表现为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臻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道德智慧体现为我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是个体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肯定他人、他物的存在价值,能领悟出与自己的适度关系,并能恰如其分地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能力。人能恰如其分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并将自己对道德智慧的领悟转化为道德的实践,在待人接物中充分的展现这种领悟性的道德智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就人于自身的关系而言,中庸的道德智慧是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要求人能做到内外一致,身心和谐。

三、儒家中庸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理念与追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为我们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提供历史的智慧和现实参考。但它并不是万能的钥匙,因此,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更加积极有效地建设和谐社会。

第一,学会包容。宽容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具备宽容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经济成分的日趋多样化、社会生产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失去了共同的认知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包容无疑是一剂良方,我们要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导向作用,在处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与个人之间关系时发扬宽容精神,做好沟通疏导,引导人们心胸开朗豁达、仁慈宽厚,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道德风尚: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邻里间,互相理解协作,地域、民族和国家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第二,发展个性。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而是 “和而不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以让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我国拥有56个民族,生活环境、文化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为了使各自的特点得到传承,多样性得到展现,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民族、群体或阶层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寻找自己的舞台。因此,我们要鼓励发展个性。建设“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平衡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遵循公平和正义,可以更好地调节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良性互动与团结协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中合理内容与精华,是一件富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发扬中庸的平衡有序,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当然,这种平衡也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社会也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当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成果时,生态间原有的平衡也被无情地摧残着。在我们为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困扰时,不妨从古代贤哲那寻找一些生存的智慧。孔子坚决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③。我们应该承认各种不同的自然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对自然维持一种生态公正,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注释:

①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85.②钱?n荣,罗正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219.③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参考文献:

[1] 叶金宝.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2:98-110.[2] 张东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12:82-100.[3] 蒋汉通.传统“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36(1):23-27.[4] 王先谦.荀子解集[M].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5]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 王伦光.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构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7] 赵凡.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6.[8] 丁祯彦,臧宏.中国哲学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15.[9] 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85.[10]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作者简介:解英丽,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第四篇:儒家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的影响

儒家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的影响

摘要:自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以来,人们相信资本主义精神是与新教伦理和西方文明所独有的本质密切相连的。因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工业化的奇迹只有在西方才能实现。然而,二战以后,先是日本随后是亚洲四小龙,再接着是东南亚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均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令人刮目相看。何以出现经济奇迹,它的成功经验背后深层文化底蕴是什么?儒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传统的人文伦理精神在当代管理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也得到了西方管理学界和众多中外知名企业的认可。国学大师汤一介对此有着其独到而非常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当一个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首先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国宋明时代佛教的兴起皆是如此,因此我们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同样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东方管理思想,儒家,企业,人本思想

目 录

一、中国古代的“人本管理”的儒家思想........................................................................................1

二、儒家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意义.............................................................................................2

(一)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2

1、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

2、儒家管理思想弥补了科学管理以来的缺陷............................2

(二)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消极...............................3

1、儒家坚持中庸思想,强调变通,不利于企业规范的打造。..............3

2、儒家思想强调人要出人头地,具有强烈的人上人观念。................3

3、儒家思想强调形式主义,不利于把制度落实到实处。..................3

三、儒家思想对当代企业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3

(一)儒家思想流派众多.................................................3

(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不断变化......................................4

四、儒家管理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5

(一)儒家“重视人伦和谐”的思想可以创造企业良好氛围...................5

(二)儒家“育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素质.......................6

(三)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倾向.......................6

五、结语........................................................................................................................................................7 参考文献..................................................................8 致谢......................................................................9

管理思想是人们对管理实践活动的认识,这种认识经过实践的检验将升华为管理理论,而管理理论将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管理活动。从人类日活动起,就逐渐产生了这一理念,并不断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远在先秦至汉初期间就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兼容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体系,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并贯穿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果能把儒家文化的精华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其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借鉴的一重要源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对于中国管理思想史的探索,其蕴含的哲理是无穷的。

一、中国古代的“人本管理”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学者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学者相比,大约在同时代也提出了一系列在学术上能与古希腊学者相媲美,甚至是更胜一筹的“前人本管理”思想。中国古代学者早在公元前提出的“前人本管理”思想与现代人本管理理论极为相似,是构成现代人本管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石。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成功经验中就包括中国古代“人本管理”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管理的“原型”阶段,先秦诸子是这方面的代表,围绕“人本管理”这一核心,诸子提出了诸多堪与现代人本管理理论相齐的思想。

明确人是管理的载体,与现代人本管理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是人本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离开“以人为本”、不把人作为管理主体,人本管理就不可能进行。春秋战国的各派管理想都把人视为万物之灵: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作为管理客体最初始的要素;道家以天、地、人为“四大”,将人与天地并列,相信人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和智能,便可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孔子的以人为本思想掩诸家而为世所重,孔子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里明确把人作为管理的载体,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看 1 来,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完善、人的义务的思想,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关键是“得人”,管理的组织原则是“人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安人”⋯⋯总之,管理一切都离不开“人”。儒家管理思想本质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反映在现代就是肯定管理主体的创造能力和决策价值。孔子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宣传所谓“吾道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同时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宣扬了“人类之爱”,并尊重理者独立的人格“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评论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治长》)这表现了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既要“使民”,又要“养民”。孔子强调“使民以时”,反对任意杀戮人民,主张进行德教化。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这种思想,强调为政、治国的关键在于“得民”,而得民的根本要义则是“得民心”,得民心的途径“善教得民心”。儒家管理思想认为人是最根的东西,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仁义”修养是社会发展的。

二、儒家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一)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1、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仁学”管理思想的基本管理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现代管理文化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仁学”管理思想始于远古尧、舜、禹、汤的先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孔子只不过是中国远古以来就已经产生了的道德统治和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换言之,道德管理文化产生于中国有文字记录以来的远古文明时代,经孔子加以弘扬和发展成为系统的“仁学”管理思想,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管理原则而延续到现代。“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修己以安人”这样一些范畴和管理原则,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基本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其发挥作用的根本机制在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和行为,其管理驱动力就在于管理者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从狭义讲,“仁学”管理思想是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的管理原则。

2、儒家管理思想弥补了科学管理以来的缺陷

“仁学”管理思想对于缓解现代西方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念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弥补西方管理文化的根本缺陷,促进人类新型管理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仁学”的管理思想,对于长期浸染于理性化、制度化和物欲化的西方管理人群来说,无疑是极为向往的精神需求。因此,以孔子“仁学”管理思想为特质的东方伦理管理文化,对于变革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基本构造,缓解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带来的精神危机,弥补西方管理制度的根本缺陷,改善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

(二)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消极

1、儒家坚持中庸思想,强调变通,不利于企业规范的打造。儒家思想中有很多相互矛盾的思想。既有君子自强不息的奋斗,又有明哲保身的教条。这种矛盾思想导致现实生活中人的无所适从。

2、儒家思想强调人要出人头地,具有强烈的人上人观念。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文化不利于打造职业经理人团队。现代企业讲究团队协作。而这种人人为王的思想,就使员工经常出现“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一条虫”的局面。同时也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团队不稳定,经常出现关键管理者拉人单干,与原企业分庭抗礼的局面。这种管理模式的结果就是企业无法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无法形成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

3、儒家思想强调形式主义,不利于把制度落实到实处。很多民营企业并不缺少企业文化,但是总是无法落实到实处。他们的根源就在于儒家思想有时过于强调形式主义。这种过于强调形式主义束缚了人们奋斗的决心,导致人们只是应付工作。另外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企业文化只是中高层管理者的事情,广大员工没有参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能够坚持自身的企业文化,但是这种文化与其说是企业文化,不如说是管理层文化。因为这种文化在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只有管理者在参与,基层员工根本没有投入。所以这种企业文化也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三、儒家思想对当代企业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当代企业建设既受到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也受到其消极影响。但是当代建设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状况主要是由儒家思想自身充满多样性和矛盾性以及儒家思想采取中庸之道的方法论造成的。

(一)儒家思想流派众多

自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来,儒家发展出了多个流派,每个流派对儒家思想都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派以孟子为代表,相信性本善,主张施行仁政,讲究人情。这一派的思想是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的理论根源。另一派以荀子为代表,坚持人性本恶。性恶派的思想是企业制定各种制度,进行规范管理的理论依据。即使是现在,这两大派别的思想仍然没有分清孰是孰非。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朝统一的需要,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建构了一套适应当时社会所需求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儒学体系,开创了两汉经学为主体的儒学和汉学学风,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宋朝时期,儒家思想又经过重新的发展,朱熹等人吸取佛家、道家的思想,重构了新儒家思想。后来王阳明又把儒学改造为心学,从而导致儒家思想的再次分裂——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明末清初,我国商品经济初步发展,黄宗羲等人又发展了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五四以后,新儒家则主张吸收西方民主科学的思想,实现儒学的再次转型。从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流派众多,本身充满了多样性和矛盾性。

(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不断变化

儒家思想不光流派众多,而且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也不同。这种地位的不断变化加剧了其自身的矛盾性与多样性。

自从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到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思想一枝独秀,逐渐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是自从明末清初以来,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开眼望世界,重新思考儒家思想。在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儒家思想被彻底打倒。自从被打倒后,儒家思想一直没有崛起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是以官方的立场正式宣判了儒家思想的封建糟粕地位。特别是文革期间,国内几乎彻底摧毁了儒家思想的根基,导致国内儒家思想研究出现了严重断层。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官方才重新肯定了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但是此时儒学仍没有复兴,儒家思想更没有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等实践中来。直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相继崛起,外国学者发表了大量关于儒家思想是促使日韩崛起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才真正开始研究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四、儒家管理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就是要应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合理地组织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本身既有的各种资源,调动企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作为我国古代很有影响的儒家管理思想,它的价值、作用毋庸置疑,将儒家管理思想很好地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一定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任何一种管理都必须适应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历史背景,都必须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因此,对儒家管理思想加以继承、发扬,对于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儒家“重视人伦和谐”的思想可以创造企业良好氛围

个体总是生活在群体中,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儒家非常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群体生活的特征,强调人伦和谐。其主要人伦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讲求以和为贵,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和为贵的思想,是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二是讲求“仁者爱人”。仁是孔子确立的最高道德准则,其核心是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三是强调“五伦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要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就要明确每人在不同伦理关系中的位置,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将其以适当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确立下来;四是要求“知礼以立”“克己复礼”。“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制度化体现,主张在等级秩序之下协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社会要安定团结,个人要发展完善,没有礼的约束熏陶是不行的。19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使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在惊叹之余开始探索“东亚经济奇迹”的原因。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赫尔曼·卡思首先明确地以儒家伦理来加以解释,并称日本与东亚“四小龙”为“新儒教国家”。日本筑波大学高桥进教授在分析日本企业经营与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时说,日本企业的组织原则为“集体主义”“终生雇佣”和“年功序列 5 制”;组织伦理强调忠诚,孝顺、智慧,否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其中“集体主义”体现了“礼”“和”,“终生雇佣”体现了“仁”“孝”,“年功序列制”体现了“礼”“五伦十义”。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兼大英百科全书主编弗兰克·吉布尼则认为,日本将中国古老的儒家文化与战后的美国企业引入的现代经济观念糅合在一起并加以巧妙运用,形成东西合壁的“儒家资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思想”,“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这才是日本经济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二)儒家“育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重视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特征。儒家思想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礼记》中《大学》篇“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说明了儒家进行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对事物、人心的了解(格物、至知)做到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不为各种私欲邪念所动摇(诚意、正心),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修身)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齐家)为国家的安定繁荣作出贡献(治国平天下)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性相近,习相远”等诸多教育理念从古至今对人类的影响、教育都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这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该企业创造了完善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制度,遵循着循序渐进、不断更新岗位的原则让每个担任不同职务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都受到相应的阶梯式的教育培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重视“资本知识化”,把培养人才比做“缝鞋垫”与“做西装”,首先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台阶,培养出很多复合型高层管理人才,不仅使企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观念不断更新,而且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中,教育培训是基础的、根本的环节,培训如何做事、教育如何做人对企业的影响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见到的,但却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不依靠各领域的人才而跻身与尖端企业中,也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不通过学习—探索—创新就长久不衰的,并且企业中每个个体素质的提高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教育培训人才应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使命。

(三)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倾向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主张。《大学》开篇中就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要求先做人后做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思想境界,认为“能行五者(恭、宽、敬、敏、惠)于天下,仁矣”,而“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末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等观点也是要求人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才能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仁学”管理思想虽然产生在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并且服务于其时的当政者,但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理论具有珍贵的普世价值,尤其在如今物欲化的现代社会中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可能割裂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活动也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任何一种管理都必须适应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历史背景,都必须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因此,对儒家管理思想加以继承、发扬,对于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仲山.美日企业文化比较[J].企业经济,1993(8).[2]吴朝玉.论企业营销战略发展与营销观念创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3]孟丽.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讨[J].安徽科技,2006,(04).[4]于向宁.从工具人到复杂人人性假设理论演进述评[J].商业时代,2008(35).[5]菅振荣.企业文化建设与儒家思想[J].经济与管理,2000(2).[6]冯松江.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河南科技,2009(3).[7]邢洪军.儒家思想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2007.[8]周阳.中庸之道与现代管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3).致 谢

论文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第五篇:儒家中和观的现代启示及其意义

儒家中和观的现代启示及其意义

谢树放在《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撰文指出,儒家中和观的现代启示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以和为贵,致中和,以求社会和平发展。“和为贵”,中庸之用贵在求和。万物得中和而生,失中和而亡。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宇宙万物、社会人事得中和,即符合其存在发展规律,才能生长、发展。第二,恰到好处,讲中庸,以求掌握真理。中庸,作为方法论其要害是恰到好处、适时适宜。中庸之道是儒家对至德至善的追求,也是其对真理的追求。中庸之执中、时中,即要适时适宜,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第三,修身为本,讲忠恕,以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中和观在处理自身与他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修身为本,养仁爱之心,行忠恕之道,以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第四,主德求和,讲德治,以求社会健康发展。第五,和而不同、讲原则,以求坚持正义。儒家中和观是执中与时中的结合,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结合,而并非无原则的调和折中。持守中道,须强调坚持原则,这中道的原则就是儒家的善德、仁义。第六,天人合一,讲求“天道”,以求生态平衡。

下载儒家经典的当代意义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家经典的当代意义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儒家为己之学传统的现代意义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P154)“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意义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意义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对于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永葆......

    五四精神的当代意义

    振兴中华:“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孙中山1894年在《兴中会宣言》中最早提出来的。从那之后,大多数爱国志士无不以此为终生奋斗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中国从此之后的一切革命斗争,无一......

    毛泽东思想的当代意义[推荐]

    毛泽东思想的当代意义 长期以来,毛泽东思想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华大地,渗透到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之中,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在毛泽东思......

    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在过去的哲学教科书中,通常是作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而受到批评的,其实,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哲学,王阳明的心学是明代中叶之后中国思想界的......

    浅析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析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引言 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需......

    儒家经典语录

    儒家经典语录(1) 道德篇: 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

    社会实践对当代中学生的意义

    社会实践对当代中学生的意义内容摘要 中国目前的素质教育无法充分落实,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而社会实践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当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