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启示

时间:2019-05-12 15:1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启示》。

第一篇: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启示

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启示

作者:曾 艳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 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儒家的理想人格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型理想人格,仁与礼是其根深蒂固 的主题。“仁”是人格主体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社会制约;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仁与礼的统一。无可否认,这种仁与礼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人格中奴性、依赖的一面,但是在哲学解放的当代,我们更应该全面、深刻地反思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对其进行扬弃和超越。笔者认为,儒家理想人格理论中追求道德内圣、注重道德修养等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具体阐述如下:

一、弘扬儒家“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博爱情怀,培养大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认知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原则。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爱人”不仅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也是君子 型理想人格必须具备的首要品格。当樊迟问仁时,孔子即回答“爱人”(《颜渊》)。后来孟子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仁者爱人”(《离娄下》)。作为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内在要求,“爱人”不仅仅要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即所谓“亲亲之爱”,还必须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把“爱人”推 及到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广博的爱。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礼记·礼运》篇要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也提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这就意味着遵循“仁”的伦理原则,就不能只爱自己的亲属宗族,还必须以广博的胸怀去爱众人。这种博爱意识,反映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人道主义 精神。孔子还特别强调“为仁”的自觉性。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仁人”,决定因素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心中有成为“仁人”的理想,那么在行动上就会处处以“仁”的标准要求自 己,自觉地通过学习使自己具备“仁人”的崇高品质,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行仁”,自觉地捍卫“仁”,为“仁”而献身。当然,就理想人格来说,“泛爱 众”,以博大的道德情怀去“爱人”,并不意味着要无原则地爱所有的人。儒家主张要有所爱,有所恶。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这就是说,爱仁人是仁,恶不仁之人也是仁。真正的仁者,就要既能“好仁者”,又能“恶不仁者”。儒家的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理想人格的培养来 说,仍然是有一定的合理意义的。

儒家推己及人道德思维方法的实质,就是按照自己的本性从而按照人的本性处理人际关系,以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和谐这一思维模式的积极因素,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为中华民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先人后己、宽人严己的优良品格。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还有扩大的趋势,社会体制转型所引发的新的利益、观念、心理等冲突,再加上市场经济带 来的消极作用,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日渐增多,见死不救见利忘义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能积极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 国内环境和新的形势,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做到知行统一。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倡导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积极思想,为社会奉献爱心,热心公 益,扶危济困,惟其如此,才能抵制和消除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弘扬儒家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局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是道德认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它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也是表现人对当前现 实的一种态度。中国古代文化洋溢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气氛,而以儒家表现得最为充分,这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重要的启示。“君子有终身之忧”是孔孟的思 想基调。孔子忧人格的颓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忧道义的沉沦,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的忧患之情体现在(孟子)一书中,书中“忧”字出现了27次。孔子孟子的忧患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君子有终身之忧”成为一切有为之士的共同人格特征,强烈的忧 患意识为爱国情感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成为中华文明不断进取的强大原动力。

儒家既有深深的忧患意识,就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孔子说:“士不可以 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则向往“居天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境界。孔孟的使命感和责任 意识,影响了众多爱国之士,培养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厚关注之情,从明东林党人所倡言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到清初顾炎武所宣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显示了一种心忧天下的责 任感和救世报国的爱国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都有其成长的地方。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瀚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今天,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肩负着强国富民之重任,为此,大学生必须发扬儒家爱国传统和使命意识,培养自己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贵任感:在祖国还不十分强大的时候,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在国际强权政治和巨大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坚决支持国家的统一大业,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同时,还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勤奋工作,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三、弘扬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气节操守,培养大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所作出的意志努力,它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和要求,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调节行为和克服困难的道德能力,是在履行道德义务过 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儒家认为,道德意志是道德人格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确定人生的目标,并且能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而且还能对人的行为 活动起到一种支配和调节作用。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儒家特别重视立志。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这集中体现了他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甚至重于生命。孔子曾自述“五十有 五而志于学”(《为政》),并多次讲到“志”。在儒家看来,人人都应当立志,君子更应该有志。作为君子,应当“志于道”、“志于仁”、“仁以为己任”,把弘扬仁道作为 人生的最高目标。“志”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所以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他赞美和推崇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气节情操和人格独立精神,认为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就应当至死不渝地去奋斗,去追 求。他甚至把对真理的追求以及人生理想的实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所以他说“朝闻用道,夕死可矣。”(《里仁》)。孟子也提倡“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公孙丑上》)他要求人 们要像“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告子上》)一样“志于道”、“志于仁”。儒家的这种志于道、志于仁,以及人贵有志、志不可夺的思想,成为许多志士仁人的坚强信念和人生追求。

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将人格的尊严和道德的责任看得比个人忧患与死亡更重要。孔子提出了“行己有耻”的气节修养方法,要求人们要明辨是非、善恶,行为要知耻而有 所约束,闻过则改,见贤思齐。孟子也强调知耻对于做人的重要性,说“耻之于人大炙”,与此同时,孟子还从正面提出了气节修养的最高境界,即“浩然之气”,就是坚持对仁义的信仰,“志”即志向、目标、理想,它是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也正是由于“志”的不同,使人们在道 德行为、人生道路、生活态度和方式等方面有不同的选择。正是由于“志”的作用,使人们在其生命活动以及在对道德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 性、坚持性、自制力和意志力。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今天,不少人,由于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失去对糖衣炮弹的警惕,经受不住各种诱惑,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加强道德意志的修养显得更加 必要,努力弘扬儒家的浩然正气,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保持自己的操守,不为外物所左右,维护君子的人格尊严,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不为物质欲望而降志辱身,不为金钱美色而丧失人格,不向社会丑恶现象低眉折腰,甘于清贫,乐于奉献,艰苦创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脱离了低级 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横行的情况下,坚决反对外来干预,坚决顶住各种压力,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主权和尊严。

四、弘扬儒家刚毅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这种坚强之毅力是实现“仁”所不可缺少的品质。在孔子看来,人容易被外在的各种诱惑和自身的欲望所左右而做不到坚持自己的志向。因此,无欲则 刚。儒家讲的“自强”,就是“反求诸己”,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兢兢业业,持之以恒。《中庸》第十章说:“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理想人格所提倡的自强精神的深刻写照,对国家民族而言,这种自强精神重视社会整体和他人价值,重视为国家社稷之大我而克 制个人之小我,重视民族的大志大气与大德。对个人主体而言,这种自强精神即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可使个体达到无私无畏的崇高境界。如若人人都修养到这样的境界,那就是一种民族气节了!同时,这种自强精神不仅要有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之志与浩然之气,而且需要砥砺意志和自我磨练。儒家强调的自我磨练不同于西方避苦求乐的方式,它重视培养人 的道德精神,教育人以避乐吃苦为乐,自觉承受物质贫困和身体劳 苦。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孔子孟子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后世仁人志士百折不挠、前仆后继、战胜困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鲁迅先生把这些人尊之为民族的脊 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 脊梁”。儒家在道德实践中,能够摆脱小我的局限,自强不息,刚健进取,造就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在当今这个社会变迁日益迅速的时代 里,人们经历了经济的繁荣带来的物质满足和快乐,但也见证了不公平和不平等导致的种种悲哀。对不少人来说,社会责任感似乎成了生命中不堪承受的负担。积极 倡导儒家君子敢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将其变成一贯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和谐持久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不可无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青年总是与未来相联系,要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青年人必须树立远大理想,邓小平说“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当前,我们的社会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青年大学生必须以此为导向,来确立自己的个人理想,使个人理想服从社会 理想,个人愿望服从社会需要,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贵。创业维艰,奋斗以成,确立了远大理想后,还要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实现理 想而奋力拚搏。

综上所述,儒家的人格理想反应了积极的入世精神。无论君子、豪杰、圣人,都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品格,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把个人的完善与人类的福祉联系在一起,极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进行现代化道德人格建构中不可缺少的,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现代性理想人格,才能具有中国特色。

第二篇:浅析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析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引言

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个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并且相互冲击。西方工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显露出了很多弊端,一些人思想空虚,精神颓废,陷入吸毒,酗酒,嫖娼,邪教以及同性恋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走上集体自杀的道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强化了人们对科学教育的价值的推崇,同时带来了人文价值的失落,人类文明的另一半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割裂,贬抑和冷落,这在我国高校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糟粕文化冲击着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很多人迷失方向。据我所知这种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尤为突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晴雨表,多元价值的困惑的社会状况自然要辐射和影响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现在大学生上了大学,不知如何度日,他们的目的就是逛街买东西,看电影,打游戏,谈恋爱,喝酒讲义气,打麻将都成为消遣的方式。他们的生活紧凑,被一些极其无聊的东西充斥着,似乎日日开心,但还是感到很空虚。还有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甚至说“为爱活着”。有的想玩,但理智告诉他竞争的现实不允许他这么做;想学习,自己却对自己说生活不能只围绕着书本转,所以都茫然了。很多学生整天抱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乐观态度。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的把自己光明的“前途”比喻为“钱途”,认为多挣一块钱,多买一栋房子,要比“知识是真理什么”来的更重要,更实惠。甚至怀疑“读书有用”的发问。一切都与利益挂钩,上大学是为了获得奖学金,通过各种资格证,为了更多的奖学金。这样的上学态度已经失去了上学的根本理念。面对这些病症,我们有必要来探讨儒家优秀的成果,将是一剂非常对症的良药。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已有五千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华民族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繁衍,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有益于后世的精华。儒家理想人格主要体现在《大学》,《论语》,《中庸》等儒家经典著作里。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博爱思想,经世济民的传统,注重气节的精神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化形态已经深层次地在中华民族的国魂之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儒家的理想人格主要表现为理想人格的特征和目标,理想人格的内涵和意义,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实现。

一、儒家理想人格的特征和目标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尧,舜,禹,周公等古代的贤人。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主体通过道德心性修养达到品德高尚的境界;所谓“外王”就是主体通过修养所得到的结果推广到外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普及整个社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要自己做到自我奋发,永不停息。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都是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君子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要在道德心性上进行修养,其目标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既要发扬光大美好的道德,要爱民,亲民,最后达到最美好,最完善的道德境界,而这恰恰是“内圣外王”要实现的终极目标。这种境界要在践行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

二、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和意义

儒家理想人格内涵包括,博爱的意识,经世济民的传统,注重气节的精神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

1.“博爱”意识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首要内容。“博爱”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即使是现实的要求,又是理想的追求。“博爱”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是“爱人”。这里的“人”泛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泛指穷人和富人,贱者和贵者。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种爱人的境界使对整个社会处于和谐,邻里和睦,家人团结。另一方面“忠恕”。这是“爱人”实现的具体途径和做法,一个是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讲,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另一个是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想自己立足于世界,就应该同时想到别人也要立足于世界,并且只有别人能够立足于世界的时候,你自己才能够最终立足于世界;自己想要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就应该同时想到别人也想实现他们的价值理想,并且也只有别人都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的同时,才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社群思想和人文关怀,对我们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依然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经世济民的传统。儒家从“内圣外王”出发,其最终落脚点和归宿是“外王”,让道德修养的成果践行于社会。不只是讲道德修养,而是具有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让每个人都来参与社会的事务当中来。这种观念无形当中给中国人的心灵撒下了对社会责任的种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性的动物”。从中我们都会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有了这种观念后,应该尽自己的所能也要为社会做一点贡献是值得的。“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说明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不仅要追求人的自然属性所需的东西,更要追求社会属性所需的东西,要想到集体的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但集体要尊重个人。

3.注重气节和献身精神。孔子提出“杀身成仁”思想,大力提倡做人的志向和气节;而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的气贯长虹。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把人的德性尊严置于人的自然生命至上,表现了儒家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道精神,体现了孟子哲学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价值极至。4.改过迁善,宽容不愠。这种观点对自己以及对他人错误的态度和看法。在对待自己的错误方面,主张“改过迁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强调人们干什么都免不了这样和那样的错误,但一定要客观的,正确的态度去认识错误。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认为犯了错误,不去改正就犯了大错误。在对待他人的关系方面,要求人们在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的情况下,采取宽容的态度,克制的态度来缓和紧张的人际关系。在对待别人的错误上,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溶滑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大地博厚宽广,君子仿效其德,就应当向大地那样,能容在万物。这是我们民族宽厚包容精神的体现。

三、儒家理想的追求与实现

在儒家看来要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就必须要进行心性的修养,通过一系列的环节去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的境界。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实现“内圣”向“外王”转化的途径和技术,在修身过程中修养的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在整个修养过程中贯穿的主体能动性,即主体自身的选择,评价,建构。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经过这样环节的主体心性修养就会更加坚定,能够锲而不舍的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四、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民教育需要民族精神作粮食,大学生教育更需要民族精神作支撑。联系当今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发掘民族精神的优秀遗产,用以启迪教育当代大学生,对于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优良品性,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树立起完美人格,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应培养大学生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在成就事业,奉献社会的征程中努力奋斗,永不停息。当代大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尤其需要这种精神来武装自己,他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中进行长期的艰苦的磨练,要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艰苦的生活中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生气蓬勃,永远向前冲。

2.应培养大学生的“厚德载物”的精神,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增强宽厚包容意识,虚怀若谷,宽厚大度地去理解人、关心人、体谅人。只有这样才能和众乐群,是人们和谐相处,同心同德的干好工作。

3.警示大学生要有“天下为公”的精神,可以激励他们的爱国情怀,自觉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积极投身民族复兴大业,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以公义战胜私欲,要求人们去私尚公,关心整体利益,献身于国家,民族的共同事业。

4.要培养大学生的“勤劳俭朴”的精神,可以启迪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成为自食其力、艰苦奋斗的新一代。勤劳俭朴是我国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民族强国兴邦的根本需要,不仅过去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产生过十分积极地影响,而且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

5.要培养大学生的“见利思义”的精神,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侵蚀,为反腐倡廉做出新贡献。

6.要培养大学生的“博爱大众”的精神,可以激励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热爱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努力奋斗。当代大学生是人民用血汗培养出来的,人民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要用实际行动回报人民,回报社会,这就需要用“博爱大众”精神来培养自己,自觉对人民群奉献爱心。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一系列优秀民族精神,都闪烁着灿烂光芒,高照人间。它们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优良品性,陶冶高尚情操,树立完美人格,同时也全面增强其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其不可忽视的重大现实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发掘,努力弘扬。

参考文献: [1]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2]邵龙宝,李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3]王晶.《儒家理想人格与行政人格的构建》.[4]章海山.《伦理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5]郭齐勇.《简明中国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6]薛燕.《论儒学思想家的理想人格及其德育价值》.

第三篇:孔子的理想人格的当代意义(新)

孔子理想人格及当代意义

——《论语》解读

唐秀华王婷婷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儒家伦理经典《论语》集中展示了孔子的理想人格的境界和标准。孔子塑造的理想人格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造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结合时代特征,深刻解读孔子的理想人格,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素质和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当代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家园失落:人情冷漠、世风日下、精神空虚、理想信念缺失。那么,孔子提出的“仁”者的理想人格,是否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是否对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具有借鉴作用?这是讨论孔子的理想人格理论对国民素质教育的作用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实事求是地考察孔子的理想人格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人格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

(一)孔子理想人格的三种境界

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孔子在当时大力倡导理想人格是因为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动荡不安。孔子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为了建立一个安定的、文明的社会新秩序,他一生周游列国游说王道和兴办私学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才——因为真正稳固的社会秩序,需要建立在具有高尚人生境界的社会主体身上。

任何一种社会道德体系,都要树立一种道德理想和人格典范作为人们道德上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孔子堪称追求理想人格的楷模,他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铸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依道德修养的层次,孔子将理想人格分为“贤人”、“君子”和“圣人”三个境界。

“贤人”也即“志士仁人”,是指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和一定知识才能的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就有七十二人。一次,冉有问:“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以下只注篇名)在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互让君位是具有仁德的表现。虽然不居君位,也没有怨恨。可见,贤人首先是具有仁德的人。其次,贤人具有较多的知识和才能,为人诚实而正直。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贤人不预先推测别人不诚实,却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及时觉察别人的欺骗。再次,贤人安贫乐道。孔子赞其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如果一个人只留恋安逸的家庭生活,就不能称作有志之士了,“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宪问》)孔子对“志士仁人”还规定了不同层次。子贡问士,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20》)从这里可以看到,孔子由高到低给子贡说了士的不同标准。士的最高标准是做事有礼义廉耻、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不辱使命;士的次一级标准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士的再低一级的标准是讲信用、做事果断。至于气量狭小的人是不配为君子的。当然“志士仁人”也有更高要求,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倡导志士仁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品格。孔子的后

1继者发扬这种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因而铸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天下兴亡”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范仲淹,士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心系天下君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时,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圣人”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人格境界。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圣人,就是具有圣德之人,只有尧、舜、禹、武王、周公等才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焕乎,其有文章”。(《泰伯》)在这里,圣德就是一种崇高博大的道德境界。尽管圣人是一种不可及的理想,但孔子仍把它和“仁”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孔子认为能博施于民的人不止是仁人,而是圣人,恐怕尧舜都难以做到。圣人的品格就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他为世人所树立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也是孔子道德理想的体现。孔子的弟子公西华称孔子圣人,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弟子公西华认为老师已经达到圣人的境界,而孔子谦虚地说,他哪里敢当,他只不过在研究学问上不厌烦,教导别人时不疲倦而已。其实这里也道出了圣人的品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有仁德又有智慧。孟子云:“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者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

君子人格是孔子最为重视的品格,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一生致力于践行君子人格,他最终将自己铸就成一位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粗暴、庄重而安详的君子楷模,令世人景仰。《论语》的开篇就谈君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境界是怎样规定的呢?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每个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具有现实性的理想人格,用仁、义、礼、乐化成的高标准的人就是君子。孔子所追求的君子人格,概括起来就是:仁爱无私的情怀,律己宽人的精神,聪明睿智的思想,渊博宏富的学问,多才多艺的能力,纯朴儒雅的气质,严谨求实的作风,谦虚逊让的态度,勇敢不惧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它包括思想、情感、精神、气质、能力、智慧、性格、意志、作风、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是这诸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子贡问君子,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孔子认为君子应是仁、智、勇的统一,这正是孔子对作为“君子”的人格境界最生动,最形象,也是最全面的表述。具体来看:

第一,君子行仁之道、为仁之方。“孔子贵仁”,“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遵循仁道是君子的使命。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发誓坚定信念,努力学习,用生命来保卫道的完善,无论何种情况,君子都不违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君子安贫乐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君子对于道的坚守甚至达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即能得道死而无憾的境界。孔子对于君子所遵循的“仁”道有哪些规定呢?(1)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孔子自己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这就是说,孝亲是“仁”的根本;“仁”作为道德意识,首先是指“爱亲之心”。如果人们首先能善待亲朋好友,进而推而广之,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冷漠无情了。(2)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八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外广泛爱护大家,亲近仁德。这样,仁者“爱人”,其所爱的对象,已超出了“爱亲”的范围,而获得了“泛爱众”的性质。

(3)孔子还要求行“仁”德于天下。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阳货》)这样“仁”的适用范围就远远超出了本氏族的血缘宗法关系,既包括受氏族君主统治的民,也包括华夏族以外的氏族(“夷狄”)。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罕》又说:“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说,“仁”,或有仁德的君子同样可以行、居于“夷狄”,去教化外邦之民。(4)仁者“爱人”适用于治民,就是“养民也惠”。“惠”是“仁”的五个德目之一,包括“富之”、“教之”(《子路》)“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敛从其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甚至要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5)孔子以“爱人”释“仁”,“仁”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体现为一种含有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同时,孔子又提出“忠恕”作为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即所谓行“仁之方”。曾参在回答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所谓“忠恕”就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通常都以《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卫灵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解释。

第二,君子博学善问且有多种才能。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博学的人,他整理过《诗经》,研究过古代的历史文献《尚书》,学习并精通《礼》、《乐》,撰写过《春秋》,对《周易》也进行过深入的钻研。因此孔子认为君子要广泛学习诗、书、礼、乐等才不会背离君子之道。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学生应该志向确立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游乐在“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中。孔子对于学生还有四项教育内容,“文、行、忠、信”(《述而》)即典籍文献、处事德行、对人忠诚、讲究信用。君子还通过善问内省来学习,“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还赞赏求学不耻下问,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孔子对于君子的培养绝不只学习不实践,实际上他也很注重对才能的培养,他认为“君子不器”(《为政》),即“君子”不应该像一般的器具,只有一种用途;“君子”应当成为“大器”,应该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艺。君子培养美德和多种才能是为了从政施“惠”于民。子张问孔子从政应具备哪些美德,孔子回答应该具备五种美德,这五种美德就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具体来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能“惠而不费”;“ 择可劳而劳之”就使民“劳而不怨”;“欲仁而得仁”就会“欲而不贪”;“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就是“泰而不骄”;“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生畏”就能“威而不猛”(《尧曰》)。可见,君子应该自己不浪费而多给百姓实惠,;君子只有选择适当的时间让百姓劳役才不会使百姓埋怨;君子的目标就是追求仁义,其他别无所图;君子不畏权势就能做到庄重而不骄横;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就能令人望而生畏。君子做到了这些就能成为一个好官,造福百姓。君子以自己的德行影响人、教育人,使天下行道不为恶,并且“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这就是君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三,君子言行一致,甚至行重于言。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一个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是没有仁德的,甚至会败坏道德。孔子也反对那种只说不做、或说得多、做得少的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种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孔子主张少说多做:“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视言过其行为可耻:“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孔子认为观察和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得怎样,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子贡问君子该如何言行,“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先行其

言而后从之。”(《为政》)“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为政》)君子首先要审慎对待自己所说的话,其次先把要说的话实践了,然后再说出来,这样才算得上是个君子。一个人不讲信用,根本无法立身处世。因此君子应该如此行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子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这是说君子做事以道义为原则,按照礼节实行它,用谦虚的话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第四,君子对待义利问题主张见利思义。义和利是孔子理想人格理论的范畴之一,因为它涉及到人的本质、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孔子对待义利问题并不像以往人们所评价的“重义轻利”,其实孔子并不排斥利,如他所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孔子是说,如果财富是可以求得的话,即使是干下等差事,他也愿意。他所排斥的是不义之财,如他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将君子与小人对待义利问题相提并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突出“义”的重要性,强调“利”要服从于“义”,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孔子对待义利主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即用道德精神去指导和制约人们获取、使用“利”行为的方式,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五,孔子以小人作对比极力推崇君子品格。孔子的人格思想中具有鲜明的态度,贬斥小人而推崇君子。(1)君子胸怀坦荡、唯贤是举。例如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这是说君子心胸宽广、通达于仁义、成人之美,不因一个人话说得好听就提拔他,也不因不喜欢一个人就不采纳他的好话,小人则不是,小人通达于财利而经常为个人私利忧愁担心;(2)君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这是说君子安详舒泰,严格要求自己而不骄傲自大,只担忧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小人则骄傲自大凡事苛求责怪别人;(3)君子与人合群不争,即使竞争也豁达利人。如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这是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能够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则不是;君子能相互和谐共处,能够倾听不同人的意见,但不盲目附和,小人盲目附和却不能和谐相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不像现在的人斤斤计较、每事必争,为利益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甚至不惜杀亲灭友、伤天害理。如果君子有竞争也就是比赛射箭吧,即便这样也是赛前互相礼让、赛后互相敬贺。对待竞争,君子以推己及人的忠恕方式成就自己和别人,绝不会视邻为壑、视“他人为地狱”,这就是君子的豁达之争。(4)君子容易相处但难以取悦。“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这是说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但要博得他的喜欢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让他喜欢,他是不会高兴的;等到他要用人的时候,他会量才使用。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然而博得他的喜欢却很容易;就是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喜欢,他也会高兴的;等到他要用人的时候,却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5)君子遵循中庸之道,慎思谨行,恰到好处。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也就是说,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质地和文采配合适当才是君子,否则要么显得粗野,要么表现浮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第二章知人)君子做事是

有所顾忌而不是为所欲为,小人做事则无所顾忌,肆意妄为。“礼之用,和为贵。”(《学而》)君子遵礼在于遇事能做到恰到好处。君子做事三思而后行,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孔子还被认为是中庸的典范:“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在这里,温和厉、威和不猛是两个极端,合起来就是孔子的形象。总之,中庸的道德品质体现在个人品德方面,就是保持情欲适度,行为适中,中正不偏,和而不同。就社会伦理而言,就是人际关系应以和为贵,中正不偏,和谐顺通,从而达到“大同”社会。如果人们能践行中庸,人与自然、人与人就能和谐相处了;(6)君子能知错就改。君子似乎是一个完美的人,没有任何瑕疵。其实不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子又孰能无过呢?君子是一个真实的人,关键是君子能知错就改。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则会加以掩饰,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学而》)总之,君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视、听、色、貌、言、事、疑、忿、得等方面都有基本的的操守。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虽然贤人、君子和圣人是人格境界的不同层次,但“仁”却是贯穿于始终的基本准则,失去它,人将失去为人的资格。

二、孔子理想人格的当代意义

孔子的理想人格,无论圣贤君子,都具有发奋图强、自强不息的品格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建功立业、经邦济世作为人生的终生追求,把个人的道德完善与人类的安宁幸福联系在一起。它是民族之魂、民族的脊梁,凝聚了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目标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造就了历史上一代代的伟岸人格和大批志士仁人,对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塑造现代人格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仁爱精神,建设和谐人际关系。仁爱精神是现代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出现了为物所累的自我异化现象,人被物所奴役,成为物质的奴隶。仁爱的缺失,导致老无所养、幼无所依、人情冷漠,而孔子仁爱思想所体现的爱亲、泛爱众以及惠民内涵,对于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爱的和谐关系,纠正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自我“异化”,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倡导“见利思义”,确立正确的义利观。孔子对待义利关系的太度——不排斥利而重义,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倡导见利思义,这对于匡正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建立市场经济道德,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崇尚理想人格,提升国民素质。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精神存在,高尚的精神追求是人异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人们自身的主观努力和修养是可以达到的。这对于修善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和理想缺失的状况,培养现代理想人格,形成高尚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发扬君子品格,共建和谐社会。君子具有的胸怀坦荡、德才兼备、仁德宽厚,与人合群不争,见利思义等诸多优良品格,对于化解当代社会人们之间的种种冲突和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唐秀华,1969.10,女,汉,四川遂宁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伦理学研究。王婷婷,1986.11,女,汉,甘肃陇南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发展伦理视阈下的科学发

展观研究(11LZUJBWZY014)

联系方式:电话:***E—mail:tangxh@lzu.edu.cn 通讯地址: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邮编:730000

第四篇: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完善研究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完善研究

关键词:道德教育 人格完善

正文:

不要认为美国或者英国是多么多么的发达,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早已繁荣、昌盛,中华民族是最古老的、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她拥有最为灿烂的文化,最为先进的技术,她有着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拥有优良的道德传统。我们迫切地希望我们的祖国可以再一次腾飞,跃上更高的阶梯!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之火能灿烂燃起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深深的懂得我们的德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何为德育,首先字面意思,德育就是道德教育,何为道德,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简化地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谈中国德育,我觉得以我的资历还太浅,但是以一个当代大学生,一个过来人,我对中国的德育还真的是有很多感触和看法。我想中国从来不缺乏道德教育,从课程开课上来说,小学就有思想品德课,初中又有政治课,高中大学有马列毛概课,从课堂之外的教育来说,任何一个幼儿园小学老师都会告诉小朋友——不能欺负别人,不能乱扔垃圾,不能乱穿马路。但是现在中国的整体情况是怎样呢?看到突发事故围观打酱油明哲保身的人大有人在,甚至犯了错误推卸责任以身试法的也不在少数,还有什么“我爸是李刚”的热血少年涌现,包括最简单的受了帮助连谢谢都不会说一声的低情商朋友也层出不穷。中国历来是德育和智育两手抓的,孔子老子庄子,三字经道德经智育经,为何现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反而出现越来越低级的错误?在一个大人围着小孩团团转把小孩宠上天的家庭,小孩能独立成啥样?在一个喝三鹿会中毒吃肯德基有苏丹红啃苹果会吃到蜡,而老鼠药却因为造假而没毒性的年代,我们还能相信啥?不禁叹口气,德育,我觉得比智育更重要的东西,怎么就在渐渐地迷失了方向呢。

中国的德育究竟出了哪些问题?

我觉得大伙初衷还是好的,人之初,性本善,没有谁生下来就是颗焉了的苗。而越来越多的关于思想方面的课程设置,也说明了国家对这个还是很重视的,也有越来越的专家去研究中外的教育方式的区别,着力想改善一些不好的情况。种种都是为了我们下一代好,可是上头的政策好像并没有及时起效,或者说对于下头日新月异更新的青少年思想,改革还是慢了那么一小步。我觉得德育不能只“教之以理”,而不“教之以事”,也不要错位进行了,幼儿园小学倒是抓得紧,到了初中高中似乎就都放到智育的重头上了,而大学根本就是任由学生自由发展了。最让我觉得不习惯的就是:小学的时候每次升国旗唱国歌大伙都是很有活力很有热情的放开嗓子唱,看到升国旗也会停下脚步以表尊敬,到了高中大学,每次唱国歌我总觉得像是听国歌,和放个伴奏我们在下面神游似的。有点伤心,这最能体现我们爱国我们新生代热情活力的地方,为什么大家都选择了沉默是金呢。本来是中学德育的目标现在成为了小学德育的目标,其结果是目标落空,德育低效。我看,现在大学生都得补补小学的基础文明课了。

而对于小孩子,做家长的也别太宠着。小朋友本来就会在学校的学习中学会基本的是与非,别认为自家的孩子永远是对的、完美的,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之一,但在当今社会,有一种普遍的现象,祖辈们喜欢夸奖自己的孩子,从不说孩子的缺点,“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长辈是孩子效仿的对象,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什么都好,自傲,不懂得谦虚。当孩子和同伴一起游戏时,发生了冲突、争执,祖辈们则会在矛盾刚开始时就介入,护着自己的孩子,怕自己的孙儿受欺负。而不是将自己孩子的缺点指出并加以改正。

做家长的也别事事包办,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开心快乐,健康就是他们的心愿。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即使是幼儿园中老师要求孩子回来后帮助大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也抢着做完了,完全没有了独立动手的机会。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切都替代孩子,为孩子做好一切,这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如孩子在家玩积木,把积木撒得满地都是,玩完后的收拾工作祖辈们也包了。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不会收拾只会玩的习惯,形成了“总有人帮我”的意识。

失去了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人格的小环境,那还怎么去培养我们的下一代的完善的人格呢?如何要求他们学会体谅、宽容、尊重?

我不禁想起在非洲草原上奔驰的野马。这种野马品质优秀,善于奔驰,有极强的抗病力。可它常死于吸血蝙蝠之手。是吸血蝙蝠吸干了野马的血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科学家研究,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就象三岁的婴儿被蚊子叮咬过一样,那死因是什么呢?老师的答案令人吃惊,野马的死归咎于它暴怒的脾气。当野马遭到吸血蝙蝠的攻击后,就不能自制地狂蹦乱跳,导致心衰而死。野马的悲剧是不会容忍,动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人不会宽容,不会体谅,在世界上活的多累!不会宽容别人最终是不能宽容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包含着人生哲理。

日本不是有一种人被称为“忍者”吗?我想日本人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能与他们的“忍”有关,而这“忍”,书上说的就是体谅、宽容,比如对老师的批评,啊,老师真好,他时时关注着我,哪怕我有一点的毛病,他都能发现,并愿意指出来,这是因为我的优秀才赢得老师的关爱,其实,这就是体谅啊。人人都知道应该体谅,可有多少人真的去体谅呢?可象我一样,去想想,学会体谅不是很好吗?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不要从小给孩子灌输“伟人教育”。比如在国内,哪个小孩说以后理想是从事地位比较低廉的职业的话,肯定被父母长辈批评教育了。其实我们需要的是公民基础道德教育,而不是离我们太远太触碰不到的目标教育,总是要求孩子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大公无私的人”,这是不现实的德育,是空泛的德育,甚至反而让学生觉得和自己毫无半点干系可言,应该让青少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例如做义工或参与学校集体活动,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并逐步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一些责任:对父母,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

我想,一个没有道德,不懂得遵守道德的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只能是中饱私囊、唯利是图的。从国家高级官员贪污腐败到企业老总不顾消费者利益营私造假,再到教师、医生的灰色收入,无不在说明一个问题:道德严重缺失!

5千年的历史车轮转出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明。不必提四大发明远播世界,不必提秦佣兵马气宇轩昂,单是故宫的金碧辉煌就可以使人叹为观止。再看生活在这大好江山里的炎黄子孙。在5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深深第懂得这个最简单的道理。爱恋自己重于斯、大于斯的故乡和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共同的感情。正是这种感情,激发了中华儿女酷爱自由,坚韧勇敢的个性,使他们为了争取独立、自由、幸福而顽强地战斗,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从强权压迫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正是这种感情,赋予中华儿女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无穷的创造力,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之上。只要多一个份觉悟,就能以一传十,普及大众。

第五篇:荣格的人格发展心理学及其对继续教育的启示

荣格的人格发展心理学及其对继续教育的启示

【英文标题】Jung'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sychology and Enlightenment on Continue Education

【文章日期】2009-04-21

【作 者】黎奕林/韦鹬

【作者简介】黎奕林(1978-),女,江西定南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与现代远程教育,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韦鹬,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内容提要】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通过对人格的类型、人格的结构及其人格发展阶段的研究,形成了其人格发展心理学理论。本文在阐述他的人格发展心理学理论及其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发展理论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几点启示。

【摘 要 题】成教与心理学

【关 键 词】荣格/心理学/人格发展/继续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444(2009)04-0011-03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从自身及其治疗中发展了人格发展心理学。他对人格发展心理学的贡献正如麦耶所指出的那样:“今天许多献身成人成长思想的心理学家,已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那里吸取灵感。”(麦耶,1978年,第85页)。本文在阐述荣格的人格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对继续教育的启示。

一、荣格的人格类型说

荣格早年在字词联想实验中就发现: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其情结的表现也不同。1913年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他第一次提出了内倾和外倾人格。1921年他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又作了详细的阐述。荣格对心理类型的研究已经成为分析心理学的最重大发现之一,也使他成为人格差异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除了两种态度外,荣格还提出了四种心理功能,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思维与情感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人们用它们来进行判断和评价,因此可以称之为理性功能。感觉与直觉也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因没有理性参与,又称之为非理性判断。荣格把两种态度与四种功能结合起来,划分了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和内倾直觉型八种不同的人格类型。荣格所划分的这八种类型只代表极端的情况,实际上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某种占优势的性格类型,在他身上还有不占优势的第二或第三种性格类型。其中有意识的因素,也有无意识的成分,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人格类型。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论

1913-1917年,荣格从自己的角度对大量的患者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且进行了自我分析,从这些研究中获得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他自己的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格的结构由意识自我(the conscious ego)、个人无意识(the personal unconscious)、集体无意识(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三部分组成。

原型(archetype)是集体无意识的组成内容之一,一个原型是个人按照某种方式知觉世界的一种一般的思想形式和素质倾向,此“倾向”是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最基本的概念。原型代表我们表现为人的行为的可能方式,它不是我们可以完全知道和描述的。荣格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型:

1.面具(the persona),是指社会所分配给他的那种社会角色和个人对此角色的理解。

2.阴影(shadow),与面具相反,是由非社会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所组成,它可以描述为

一种“内在的邪恶”。

3.阿尼玛和阿尼玛斯(Anima and Animus),男性或女性,每个人都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异性的特征,都具有异性的态度和情感。男性中的女性特征称之为“阿尼玛”原型,女性中的男性特征称之为“阿尼玛斯”。这些是性别单一倾向的一种补偿,让我们容易理解异性。

4.自我(the self),认为自我是一个中心原型。自我代表我们人格中各个部分向统一的驱力,这是一种心理的组织原则,正是此原则使原型和他们在情结与意识中的表现统一起来。这个自我不同于先前的自我(ego),它是人格的中介点。他认为自我原型位于意识和无意识边界,自我原型的发展是生活的目标,但自我原型只是在其他的心理系统都得到全面发展时才形成的,因此它只是到了中年时期才较明显,他认为自我实现是自我将来的目标,他把自我作为人格结构的中心。

荣格用一个圈来表示人格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他说,如果我们把人格看成一个圆轮的话,那自我原型就位于此圆轮的中心,只有当这些对立面统一起来时才能产生真正的自己或自我。一个完整的个人拥有的并非单个的对立因素,而是一个整体。因此对荣格来讲,人是在寻求统一的。

三、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荣格把人的一生比作太阳一天运行在水平线上所画出的弧形。就如太阳从海中升起,作为出生就是我们从我们母亲的子宫中显现,通过儿童期的生长,再经过青春期的转折进入成人早期。在生命的中点,我们要进入人生的另一个转折期那就是成人中期,然后步入人生的后半生。当我们步入老年时,我们又面临另一转折;是一种和青春期相平行的一个人生后期的转折。这样,荣格就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四段,如图所示:

在他的著述中,相对而言他对儿童期和老年期的论述不多,他最为关注的是成人中期,特别是关于人生中点转折的动力以及它的结构和潜能对于后半生创造力和整体性的作用。荣格认为成人早期是大多数人有所建树并为人类生存作出贡献的一个时期:生儿育女、维持婚姻与家庭现状、为自己、家庭、社团部落的利益而奋斗。在这个阶段,一个人通常是经过一系列坎坷之后,才从一位缺少经验的成人转变为无论在工作家庭还是在团体中都比较成熟的成人。这一阶段的人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量,使自己的心理和外界保持一致,在生活中作出正确有效的选择,克服面临的无数障碍,在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成人中期,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他发现许多中年人肩负工作与家庭的重担,他们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社会上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地位,有了美满的家庭,但他们重新审视与评价自己过去的选择和走过的路程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感到人生仿佛失去了意义,心灵变得空虚而苦闷。内心世界和在社会上的角色之间的鸿沟好像很大,不可填补。这时内部与外部相互对立、冲突,换言之,这也是人的内倾与外倾人格的冲突对立。荣格认为这是在人生的外部目标活动之后所出现的一种心灵的真空。他称之为中年期的心理危机。要使中年人振作起来,就必须寻找一种新的价值来填补这个真空,扩展中年人的精神视野和文化视野。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沉思和冥想,把心理能量由注重外部世界转向过去所忽略的主观世界,由外部适应转向内部适应。用荣格的话来说,“对于那些已到中年、不再需要培养自觉意志的人来说,为了懂得个体生命和个人生活的意义,就需要体验自己的内心存在”。这也就是荣格所说的人后半生的任务就是自身的发展。在后半生中,我们应该发展成人早期没有发展的一些方面。这种内在的发展,反映了荣格的一种观点:我们后半生的主要任务是内在的发展,以求脱离那种在我们的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的成人早期对成就特征和优势的重视。荣格是第一位提出人格发展的变化可以被预料的心理学家,而且他认为这些变化不是出于外部的动力而是初始于心理的内在动力,而它们通过个人的梦和幻想意象可以

被理解。

四、荣格人格发展理论对继续教育的启示

(一)继续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发展

我们知道,只有知识和能力而没有完美的人格,一个人是很难做出多大的成就的。实施人格教育是教育规律的本质要求,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个人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前劳动者整体素质优化的需要。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人格已达到成熟,无发展可言。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继续教育一直以来比较注重学生智力、技能的发展,而忽视学生人格的发展。荣格对人格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人格的发展要经过一个人的一生,人格是“一种成人思想”,人格的发展是人的个性化意识的实现。我国现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数量巨大,并且由于这些学生以前接受的教育较少,受社会上一些消极不良现象的影响较大,所以人格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荣格的人格发展观点告诉我们,继续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并且他的相关理论为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提供了借鉴。

(二)继续教育中人格发展的统一性和层次性

荣格的人格结构说和人格发展阶段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和谐、连续发展的人格发展观,其关键概念是发展自我。在人格发展阶段论中,荣格认为人格发展是连续化、统合化、个别化的成长历程。他认为在人生早期,人们总是相对于其它机能在很大程度上单纯发展一种人格机能。从人生中期经过整个后半生,发展的任务是通过发展一些未得以充分发展的机能以达到一种和谐和平衡。为了达到人格的和谐、连续发展,我们的继续教育在确定人格发展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发展目标的统一性。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启示我们:人格面具(社会的要求)和阴影原型(人内心的要求)的和谐统一是人格完善的关键。人在成年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外倾性的,即是人格面具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人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量,使自己的心理和外界保持一致,在生活中作出正确有效的选择,克服面临的无数障碍,在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在成年中期,人格发展由外倾转向内倾,更多的关注阴影原型的发展,它是个人在人生的外部目标活动之后所出现的一种心灵的真空。在这一阶段必须寻找一种新的价值来填补这个真空,扩展中年人的精神视野和文化视野。为了达到人格面具与阴影原型的统一,我们的继续教育在确定人格发展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使其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2.发展目标的层次性。生命在本质上是周期性的,在“生命发展阶段论”中,荣格把生命发展的轨迹描绘为“太阳在早晨升起,正午当空,下午降落,夜晚最终落下”的意象。我们的继续教育必须根据这种周期性,有节奏地把握各个阶段发展特点和规律,培养人格健康完善的人。我们对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注意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要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对于成年早期的学生其主要任务是自我与人格面具的发展;而对于成年中期的学生其主要任务是个性化,即由注重外部转向注重内心的自身的发展,以此达到人格的多层次统一、和谐的最高境界。

(三)继续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人格类型进行职业指导

我国的继续教育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成年早期。荣格认为成人早期是大多数人有所建树并为人类生存作出贡献的一个时期:选择职业、适应工作、生儿育女、维持婚姻与家庭现状、为自己、家庭、社团部落的利益而奋斗。因此,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动机非常明确,学习价值趋向于应用,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是其继续学习的主要目的。我们的继续教育应该关注成人的真实生活,走进成人的内心世界,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要联系成人的真实生活。对于许多成人学生来说,他们曾经参加过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曾受到各种的打击,为了以后能有更好的工作,于是他们选择继续学习。因而对成人学生进行职业的指导,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应该是当今成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荣格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依据

心理的态度和功能划分了八种不同的人格类型,这一划分虽然不无偏颇,但为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提供了可能性。我们知道,每一种人格类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人格与职业的关系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从事的职业越来越多,各行各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的职业对人格要求不同,只有当职业和人格相匹配时,人工作时才会感到心情愉快,潜能才能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易长发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拉斐尔,施陶德著.余鉴天,周丽娜译.心理危机及成人心理学[M].华夏出版社,1989.[2][美]霍尔(Hall, C.S.),诺德贝(Noudby, V.J.)著.荣格心理学入门[M].三联书店,1987.[3][英]安东尼·斯托尔著.荣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瑞士]荣格(Carl Gustav Jung)著.荣格自传[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5]申荷永著.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冯川编.荣格文集[M].改革出版社,1997.[7]范红霞等.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人”及其发展[J].教育研究,2006,(9).

下载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大学生暴力事件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本文已发表在2013年02期《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从大学生暴力事件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赵国锋1,肖洁2 (1.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陕西西安 710123;2.宝鸡市姜谭联中,陕西宝......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摘 要: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如"中"与"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它强调适度,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是和谐社会......

    马哲论文 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摘要大学生最重要的是道德人格。人格的发展同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人的各方面素质的......

    当代大学生积累知识重要塑造人格重要自由辩论

    正: 问:毕业论文答辩没有通过会有哪些负面影响。 (所以说,一个大学生连如何毕业都不知道怎么谈塑造人格) 答:毕业答辩只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而毕业论文的成绩也只会影响到这门课......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大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

    《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培养》报告

    《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培养》报告创造性人格, 主要是指人的内在创造性思想和外在创造性行为的总和。它是指某一个体所特有的、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创造性精神......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什么,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因......

    五四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五四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1919年5月4日,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掀起了一场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当代青年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