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路径研究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路径研究
本课题自2014年4月申报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关心和支持下,通过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完成项目申报书中的各项研究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项目简介
在大学里,申请入党的人数在快速增长,在校生入党比例逐年提高,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何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是一个问题,而党员的质量如何,其中一项重要的检验指标,就是能否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和奉献精神,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
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以“志愿服务争优秀,创先争优当先锋”为目标,大力倡导“我自愿、我示范、我奉献、我快乐”的精神理念,积极推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志愿服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做志愿者中的带头者、带头者中的示范者、示范者中的表率者、表率者中的领先者,从而探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察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项目研究情况
为解决大学生党员缺乏社会实践和艰苦环境的历练,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不强等问题,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察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力推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制度,通过特定形式的社会实践服务形式,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学院党总支与新区合作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且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依托这个平台,课题组在我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内开展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试点工作,要求在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期内,结合自身情况,参加各项志愿服务,并定期对学生参加义工服务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将社会志愿服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预备党员的一项重要考察内容。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志愿服务的实施和推行,拓宽了培养教育的路子,坚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实践能力,扩大了其在校园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实实在在地展现了大学生党员的风采。具体做法如下:
1、科学设计载体。把志愿服务纳入整个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整体计划,对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志愿服务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等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实行义工服务活动登记制度。由本人记载每次志愿服务的日期、时间、内容,由支部负责人签字和带队老师证明后生效,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一项考核依据。
2、丰富活动内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结合自身情况,参加助老扶残、扶贫济困、支教助学、环境保护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从最初的义务家教、助残、敬老等公益性活动逐步向参与社会性文化、环保行动、为市民提供便民服务等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如每周六下午1:00至3:30部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给新市民子女进行免费的一对一同步课程辅导,或为新市民子女讲授国学、趣味英语、思维数学、美术等一系列课程,为新市民子女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XX小学的同学们一起开展成语大赛,既增强了小朋友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养、人格精神得到了提高。
三、项目研究意义
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受到广大同学的好评。
1、锻炼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宗旨意识,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道德交往与实践中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以社会公益为基点,服务他人,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破除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践行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受服务对象的欢迎,同时也树立了入党积极分子的良好形象,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同学、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同学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党的先进性,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志愿服务、报效祖国的热情,带动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四、取得的成果
1、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党员,学生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锻造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提升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意识,同时也使得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2、在该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了一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3、指导学生完成了一篇论文。
五、课题应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的目的是探索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管理的有效途径,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这一良好平台,创新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察的机制,培育和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保证新党员发展的质量,体现党的先进性。同时,又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篇: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
——南京师范大学志愿服务活动纪实
“厚生”曾经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后被吸纳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厚生”指“厚民之生”,指要尊重、关爱、厚待社会民生及一切生命体,体现的是一种关爱民生、兼及天下的济世情怀。长期以来,南师大秉持“厚生”精神,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走进社会,服务人群,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
一、做志愿者 :校园中的出现新时尚
目前,南师大共有各种学生志愿服务协会30余个,注册会员27000多人,占全校大学生总数的90%以上。志愿服务风靡校园,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他们作为志愿者出现在大型赛事现场、街道社区、地铁站等。身着红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成为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在大学四年中从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那么他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在大
一、大二的课余时间我们都会选择去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班级也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增加社会阅历,更重要的是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在帮助别人,整个过程感觉很开心。”在课余时间做志愿者,在南师大已经成为校园中的一种时尚。
二、志愿服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可能在一般人眼里,志愿者所提供的志愿服务也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有限。实际上,南师大的学生志愿服务在蓬 勃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服务的层次,不能因为是无偿的志愿服务而放松对服务质量的追求。面对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南师大的青年学子以自己的志愿服务为当前的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第一,服务大型赛事,展示展示青年人的风采。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第七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博览会、世界城市论坛,到2011年深圳大学生运动会。南师学子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赛场上,为赛事的圆满完成尽职尽责。
第二,参与社会管理,为社会建设尽绵薄之力。2010年以来,南师学子在学校周边社区进行挂职,以社区主任助理的身份参与到仙林网格化管理当中,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处理社区矛盾,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共同见证了“仙林模式”的诞生。在2012年1月份公布的“仙林模式”社会管理创新十佳网格志愿者中,有3位是来自南师大的学生志愿者。
第三,关爱弱势群体,传递社会温暖。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是志愿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为此南师学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助老、助残活动。2011年10月,南师志愿者在南京最大的安置房小区——摄山星城开展的重阳节慰劳活动得到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的肯定与好评。另外,成立与2003年的南师大“健康中国”协会每年到安徽、四川等中西部地区进行暑期义务支教,把东部的教育理念带到当地,改善了当地的教育现状。而南师大“绿工棚”协会则利用课余时间为南京建筑工地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免费送电影、送演出。志愿者们利用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为乏味的建筑工地带来欢声笑语,让建筑工人 在异乡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三、志愿精神: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延续与承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南师大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志愿精神在学生群众中的发扬。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延续和承载。做好志愿服务,发扬雷锋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志愿服务,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是弘扬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句古语:“为善最乐”,在民间人们也常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助人为乐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志愿服务正是这一美德的体现。引导青年走向基层,走进群众,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志愿服务不但发扬了雷锋精神,而且把以前零散的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各种志愿者协会的出现,更是让学雷锋活动形成一种机制。因此,志愿精神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延续和承载;志愿活动是学雷锋活动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
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10周年,一向以“厚生”为校训的百年老校将继续发扬“厚生”传统,引领学生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做好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让学生在助人自助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篇:以古诗词为载体,培养学生想象力
以古诗词为载体,培养学生想象力
新纪元广元外国语学校小学刘映华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学习《题西林壁》后,请同学们想象作者看到的庐山的不同样子。
在我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品读古诗,并在品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读书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第四篇:以志愿服务为载体 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 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
华北电力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在第49个学雷锋日到来之际,学校通过设计主题教育,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使雷锋精神成为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进行雷锋精神调查,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以及参加学雷锋活动的意愿,精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学校组织了“大学生心中的雷锋精神”问卷调查以及纪念第49个学雷锋日座谈会。问卷调查显示,有90.9℅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有98.6℅的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大学生参与学雷锋活动的强烈愿望。在座谈会上,学生代表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进行了学习与讨论,并对学校如何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进行了建言献策。学校以此为基础,为学生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搭建学习与实践平台,最大限度的动员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让学雷锋活动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
——开展主题教育,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学校精心设计“春天有约——助人励己,爱在和谐”主题教育。编印《雷锋精神学习手册》,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领导重要讲话、雷锋同志生平事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与社会价值体系等重要内容收录其中,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以主题团日的形式学习雷锋身上所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所体现的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宝贵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火热情怀;利用座谈会、交流会、图片展、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学习讨论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期大学生如何践行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言献策。
第五篇: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综合作业的研究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综合作业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的综合作业”是教师根据学生社团活动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的。是以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索为主要特征,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作业形式。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基于当前“减负提质”的思考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前各个学校都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减负”决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和降低教学质量,学生的课业负担能减,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素质却不能减。“减负”之后,就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但学生的这些闲暇时间怎么合理安排,怎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发展,怎么才能做到减负不减质,这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我们教师应该寻找一种载体来改变作业的性质和功能,拓宽作业的时空,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我们认为这种载体就是活动。2.基于新课程对综合学习的要求
课程的综合化或综合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指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出了下列规定:“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正适应了这一课程改革的需求,因为社团的组织和活动都是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有效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求。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社团日益成为学校中具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3.基于综合作业实施现状的调查
综合作业以它灵活的方式、丰富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爱好与技能的广阔舞台。学校通过综合作业这个平台,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但理想与现实总有一定的差距,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老师们都觉得综合作业很难布置,很难操作。所以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还是传统的读读、背背、写写的作业。为此我们对本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关于综合作业”的问卷调查,以下是对部分内容的统计结果: 表1-1 对教师调查结果的统计 教师布置综合作业 的情况
比例(%)
综合作业的形式(多项选择)
比例(%)
综合作业实施最困难的(多项选择)
比例(%)
全部是传统作业
7.34
制作手抄报
73.62
作业过程难以监控
68.41
偶尔布置综合作业
78.77
查阅资料
96.74
完成作业费时
23.67
经常布置综合作业
13.89
调查访问
11.36
作业反馈评价困难
51.33
实验探究
8.43
作业过程需要帮助学生不能独立完成
77.86
讲述故事
86.72
表1-2 对学生调查结果的统计 喜欢的 作业形式
比例(%)
完成综合 作业的难度
比例(%)
完成综合作业 是否需要协助
比例(%)
完成综合作业的负担
比例(%)
传统作业
29.55
非常困难
10.69
非常需要
15.78
很重
8.15
综合作业
71.45
一般
75.82
一般不需要
64.47
比较重
26.34
较为轻松
13.49
自己能独立完成 19.75
一般
51.23
较为轻松
9.39
从学生的调查情况看,学生普遍都喜欢综合作业,也不觉得作业负担重,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从教师的调查情况看,我们觉得综合作业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整天还是围着学生的分数转,认为综合作业中的很多内容都不是考试的范围,学生做这些作业就是浪费时间。
(2)综合作业形式单一。除了搜集资料、讲述故事、制作手抄报、小卡片等,其他的形式几乎没有。
(3)综合作业评价方式落后。很多教师对综合作业采取的评价方式,也跟传统作业一样,所以就觉得很难操作。(4)综合作业的实施缺少载体。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没有统一的教材,老师们在上这门课程时随意性很大,有内容就上,没内容就不上。学校也缺乏有效的检查措施。正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载体的缺失,所以对综合作业的设计就不能像学科作业一样形成一个系列、一个整体。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认为学生社团活动恰好能为综合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供载体,如文学社团指导学生开展读报、剪报活动,制作学生卡片等操作型作业;科技信息社团指导学生制作标本活动,预测气象活动等探究性作业;农科技社团指导学生植物的种植活动、小动物的饲养活动、花卉生长的观察等实践性作业;艺术社团指导学生开展示乐器演奏,歌曲演唱等表演性作业,这些社团活动延伸性作业的开展,能帮助学生走进诸多的兴趣领域。因此,我们决定开展“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综合作业”的研究,推动作业的整体改革,促进“减负增效”,提升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二、课题研究的基础
1.学生社团活动的蓬勃发展
学生社团的产生、发展在欧洲的12世纪时,由于师生的施教与求学日益需要某种形式的保护,遂仿照手艺人行会的方式组成教师行会(facultas)和学生同乡会(nation)。随后,在这些团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学生的组织——社团。
我国的学生社团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04年成立的抗俄铁血会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学生社团之一,当时,协会成员以集会、演讲、办报等形式进行宣传。20世纪初到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学校社团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
在新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新中国学生社团发展的春天也到来了。一方面,大学社团仍旧在学校社团中起着主力的作用,大学社团逐渐由政治朝着多元、多兴趣方向发展,文体类、休闲类、知识类、论辩类、艺术类等方面的社团大量涌现,如北大的山鹰社、自行车协会,北师大的白鸽协会、教育学社,浙江大学的黑白剧社、飞来峰文学社等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小学社团在素质教育的呼喊声中大步向前。如上海闵行区古美学校开发欢乐社团活动课程,欢乐社团涉及棋社、文学社、柯南社、杰迷社等等,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以充实课余生活,陶冶合群德性,提倡服务合作,增进办事能力。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开展京剧社团、手工社团、自然社团、时装表演社团等社团活动。台湾省宜兰县竹林国小,开展自主社团活动,倡导让学生人人有社团。
这些学校的社团活动为我校的社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价值,目前,我校已开展了30多个学生社团,深受学生、家长喜欢,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各校开展的社团活动都是重在社团项目的设置及社团活动的操作模式,仅仅是为活动而活动。而对于学生社团活动延伸性效应的研究却是一个空白。因此,我们除了组建合理的社团组织、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之外,将把“社团活动”与“综合作业的设计”结合起来,重点探究“如何围绕社团活动开展综合作业的设计与操作”,进一步完善社团活动的机制,以取得更好的效果。2.我县作业改革研究颇有成效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已意识到作业布置比较随意、类型单
一、总量过多、难度过大、机械重复、批改讲评不良等问题,一定程度地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因此许多一线教师都已经对作业布置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我们县教科所张志伟老师负责的《小学作业改革的实践研究》荣获教育部二等奖。他在研究中指出:“作业内容从单科向跨学科综合发展,作业形式要突破纯粹的书面作业形式,大大增加实践性作业。因此,作业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在范畴上将更为接近,并在作业中更多地体现研究性学习思想。”因此,他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作业新体系构建”,提出分析作业的八方面视角。它们是:(1)作业的功能;(2)作业的设计思路;(3)蕴于作业中的学习机制;(4)作业的取材;(5)作业过程的时间性;(6)作业的选择性;(7)作业的形式;(8)作业主体的变化。根据这八方面的内容,一线老师们在教学改革中创造了大量鲜活的新型作业案例,如语文想象性作业、合作探究作业、跨学科作业、数学生活作业、“超市”作业、自编作业、延时作业、实践性闲暇作业等等,这些作业改革的探索较好地丰富了作业的功能、形式和作业过程的管理,更为准确地把握了作业活动中的学习机制,并在作业设计与运用等方面努力体现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也为我们社团活动的综合作业提供了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学生社团活动项目的设置 由于学生兴趣发展广泛多样,小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异彩纷呈,我们将学生社团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与学科相结合的社团。将学科知识的学习融入社团活动中,给予它活动的因子,让学生在轻松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寓学于乐,将有助于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如:“数学极峰挑战小社团”、“星星英语社”、“金嗓子话剧社”、“故事大王社”、“小作家社”、“小书虫俱乐部”等。
2.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的社团。科技类的社团包括两类,一是农技类: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开展以农村实践劳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并在集体劳作中发挥团队精神,互相协作,感受集体劳动的乐趣。农技类的社团有“百花园社团”、“百菜园社团”、“百果园社团”、“饲养小组”等。二是科学类,有“动手动脑小实验社”、“网上冲浪社”、“变废为宝社”、“气象观察社”及“电脑绘画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的,最终使学生形成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
3.与艺术特色相结合的社团。主要有合唱、健美操、儿童舞、鼓号、腰鼓、儿童画、摄影、书法、剪纸、泥塑等社团。通过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进行不同艺术的活动,发展他们独特的艺术体验,培养他们热衷的兴趣爱好,让每个儿童都学有所长。
4.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社团。包括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围棋、田径等,以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5.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社团。如“绣纺小屋”“千千情结”“快乐蜘蛛社”等,让学生从中学会编、织、钩、绣等民间工艺,从中悟出中华民族聪明、勤劳的优良品质,让民间艺术在我们学生的手中得到传承,让民族精神能根植于我们学生的心中。
6.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社团。如:利用节假日与敬老院老人一起生活,陪陪老人,与老人聊聊天,解解闷,帮助他们打扫卫生为敬老院送爱心送温暖的“爱心服务社”等,如宣传保护环境,共创绿色家园的“绿野环保社”,让农村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的“流动花朵俱乐部”等等。通过活动培养他们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生存的能力及良好的意志力。
(二)综合作业设计的特点
1.多样化。一是作业内容是多样化的,作业应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多样化的活动中去;二是作业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既可以用日记或作文等文字材料;也可以是照片、图表、音频,视频等音图材料;还可以是可知可感的实物、动作等。
2.开放性。综合作业设计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目标具有开放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经历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而且更高层次的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获得生成。3.实践性。学生社团活动具有实践性,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其实践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因此,作业设计强调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不断参与,不断搜集,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
(三)综合作业设计的类型
根据我校社团设置的项目,我们设想开展以下6个方面的实践性作业的探索:
1.调查实践类。主要指老师组织社团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用自己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作业的呈现方式是调查报告。
2.动手操作类。是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提升思考,获得发展。作业呈现的方式是社团学生的各种作品,如绣品、音频(视频)作品、图表、照片、活动日记等。3.问题探究类。是社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探究内容,运用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饲养社团”的学生饲养蚕宝宝,通过观察探究它的生长周期;“动手动脑小实验社”鼓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探究的小发明、小实验等。作业呈现的方式是实物或观察日记等。
4.技能训练类。主要是体育、艺术类社团在每次社团活动时,布置学生带训练的作业,以提高学生的体艺技能。如“篮球社团”要求学生练运球,舞蹈社团要求学生练压腿等基本功,以增长技能。作业呈现的方式是各种技能的展示。
5.欣赏表演类。把社团活动作业以节目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文学社团的课本剧作业,舞蹈社团的舞蹈节目,声乐社团的组唱、合唱节目,英语社团的儿童剧表演,军鼓、腰鼓社团的大型表演等,可以通过社团节或其他传统节日进行表演。作业呈现方式就是节目展示。6.应用服务类。主要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进入社区参与公益服务活动。如“爱心服务社”的送温暖活动、“绿野环保社”的清洁家园行动等。作业呈现的方式以活动照片或活动体会。
(四)综合作业的操作模式
综合作业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我们认为有以下四种作业操作模式:
1.操作示范式。因综合作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一般采用操作示范的策略。即要求教师先对作业任务进行讲解与示范,在讲解示范基础上,再由学生进行尝试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再作进一步的讲解示范。如此反复,直至学生掌握技能。
2.竞争合作式。指在辅导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竞争活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协作,克服困难,完成作业,促进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作业活动模式。这种活动模式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的发展。3.自主探究式。就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困难,自己调整完成的方式,从而达到顺利完成作业任务的目的。这一作业方式对学生主动性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在良好作业习惯尚未养成时,应有足够时间,在教师的控制下,来训练这种作业方式,并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4.双向互动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双向互动,辅导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的双向互动,可以是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相互监督的,也可以是相互合作的。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各层面的双向互动中激发兴趣,主动参与,体验成功。
(五)综合作业的具体实施 1.作业的布置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综合作业一般都是以“任务”来布置,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活动准备性作业。很多社团活动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好安排, 使其活动前的实践作业能直接为社团活动开展服务。(2)随堂操作性作业。指活动中的实验和动手操作。通过活动中教师的讲解、引导以及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在动手过程中的领悟, 获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从而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毅力。
(3)课后延伸性作业。一般在社团活动结束之后立即进行布置, 教师可以根据社团内容和学生实际安排巩固应用性的综合作业和扩展延伸性的综合作业。2.作业的完成方式
从时间上来说,可以是一个周,一个月,也可以是一个学期,根据探究问题的内容、难度、发展而定;从实践主体来说,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小组合作,可以社团为单位开展,也可以是师生合作,甚至邀请家长、社会人士参加。因此社团活动作业可以分为: ①独立型:学生可以针对布置的综合性作业独立完成。②伙伴型:当在单独完成综合性作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觉得自己无法独自完成时,让学生寻找伙伴来共同完成。
③亲子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完成综合性作业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向家长寻求帮助,也可以与其一起完成,不仅保证了作业的实效性,还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家长和孩子间的情感,并让学生体会到完成作业的乐趣。
④师生型:师生共同参与作业的完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3.作业的评价与反馈(1)作业过程的评价
以社团为载体的综合作业与其他学科的作业不一样,它完成的周期比较长,一般至少需要一周,甚至更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学评价与反馈。对于作业过程的评价与反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随机抽查。由学校或辅导师对学生的社团活动作业进行抽查,对抽查情况进行评定,并对抽查的学生以谈话交流的方式进行反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作业的完成过程进行监督和反馈,保证实践性作业的高质和高效。
二是跟踪调查。完成实践性作业只是表面,而能否做到落实则是问题的根本。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家长,了解同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各种实践活动的持续情况,对学生活动的可持续性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实践性活动的可持续性。
三是家长监督。社团活动的综合作业因完成周期长,学生往往不能坚持,可以请家长配合,填写社团作业记录卡,监督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2)作业结果的评价 一是择优评比。每个社团选出做的比较好的几份实践性作业上交教务处,由教务处进行评比,同时对优秀作业进行通报和展评,同时,定期评出星级实践性作业,并在升国旗时进行颁奖,让同学们认识到实践性作业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二是集中展示。每学期举办一次社团节,主要是展示学生的社团活动作业,展示的作业分静态和动态。静态展示的作业可制作展板,张贴学生的作品、图片、活动资料等,放在醒目的位置,供学生、家长观看;动态展示的作业以舞台表演为主。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成果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准备在本校开展“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性作业的研究”,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达到一定的目标,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预期目标
1.通过综合作业的研究,探索出一套综合作业的设计方法、运行模式及评价机制,丰富作业改革的理论成果,推动我校课业的整体改革,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形成办学特色。2.通过综合作业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
3.通过综合作业的研究,实现学生兴趣与个性特长的发展,提高学生实践活动技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劳动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预期成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形成下列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性作业的研究》 2.相关论文
《小学综合作业设计例谈》
《基于活动:新课程视域下作业改革的新走向》 《让学生在综合作业的舞台上“快乐舞蹈”》 《关于综合作业评价的思考》
《让实践性作业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蓝天》 《谈综合作业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案例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初步定为两年,主要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9—2010.12):
1.组建研究组织机构,统一思想认识,对本课题研究形成思路;
2.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3.完善学校社团的组建规范及活动制度;
4.讨论、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第二阶段(2011.1—2012.9): 1.各社团按任务分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设计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作业; 2.积累资料,形成社团活动作业操作的基本模式; 3.探索综合实践性作业的评价方式; 4.总结汇报实验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第三阶段(2012.10—2012.12):
1.组织研究成员在本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基础上,全面汇总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成果报告; 2.评选优秀研究论文和调查分析报告、实验报告,对课题研究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3.做好项目成果鉴定的有关准备,并接受鉴定。
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王晓华
成 员:张春燕 王煜哲 潘小燕 潘杭喜 王永丽 应柳燕
具体分工如下:
(1)社团活动及综合作业的整体设计、实施协调和领导(负责人:王晓华)(2)综合作业的设计、运行机制的研究(负责人:张春燕 王煜哲)
(3)综合作业不同模式的实施途径、操作方法的研究(负责人:王永丽 潘小燕)(4)综合作业评价的研究(负责人:应柳燕 潘杭喜)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学校现已成立了“飞翔田径社团”、“红舞鞋社团”等32个社团,每个社团都有指定负责人和指导师,每周五下午作为固定的活动时间,前期已经积累了一些社团活动的经验,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台州晚报》、《仙居电视台》等媒体也对我校的社团活动进行了报道。县教育局在师资配备、学校硬件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对本课题给予大力支持。2.课题负责人王晓华是浙江省优秀教师,从事小学教学十多年,有一定的教科研实践经验。他负责的省课题《边贫地区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共进策略的研究》获浙江省第六届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
3.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科研能力,都曾主持过县级或以上课题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教师对社团活动具有较高的自信心,认为自己能胜任相关社团的辅导工作。
4.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我们开展了“社团活动学生情况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我校中、高年级学生对社团建设兴致很高,兴趣浓厚,态度积极,渴望发展兴趣爱好和锻炼自身能力,他们希望社团是一个民主、温暖的立体场,希望能有充分的自主权来对社团进行自主管理。这些对我们项目开展是极其有利的。主要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桂琴 《新课程作业设计的五大坐标》,《教师新概念》,2005年 3.张志伟、吴在君《小学综合作业的特点及其设计》,《上海教育科研》2004.5 4.罗志康
学生社团——学生通向成功的桥梁》,《教书育人》2010.3 5.陈建忠《开展学生科学社团活动的意义与策略》,《科学课》2009.7 6.张 治《学生社团课程化的实践探索》,《新课程》,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