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农业大学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现任党委书记瞿振元,校长柯炳生。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国务院于1954年和1984年将北京农业大学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60年10月,国务院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85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9月16日,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
历经百年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为优势和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学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现设有13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校拥有6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共涵盖了24个二级学科;拥有15个部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14个部级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3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9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教授438人、副教授68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9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获得者55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 Watson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教授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我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17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420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141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21人。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优势,积极倡导教研结合,以研促教,拥有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9名北京市教学名师,“作物遗传育种学”和“机械设计制造系列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10门国家精品课程和16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国家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有效实施,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矗学校培养了12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取得了一大批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高水平和实用型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在农业与生物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石元春院士主持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许启凤教授主持的“优质高产玉米农大108的选育与推广”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增产粮食100亿千克以上。“十五”以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3项,获得授权专利410项。学校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10项,居全国高校第三位。近年来学校在发表国际论文方面更是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SCI收录论文数在农学学科列全国第一位,在生物学类列全国第四位,先后有4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和《NATURE》上发表。
中国农业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开放、加速国际化进程。学校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挪威、丹麦、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以色列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38所大学、研究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国际学院、中德综合农业发展中心、中以国际农业培训中心等国际教育、科研合作机构。学校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普度大学、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在互认学分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与日本、美国、法国、丹麦、澳大利亚、德国和英国等国的大学开展学生交换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制定并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校现有63个学生社团,包含公益类、理论学术类、科技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等多种类型;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室内乐团和健美操队等7个分团,这些艺术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了多个一等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相继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一等奖。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是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2006年12月,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队,在多哈亚运会橄榄球比赛中获得铜牌,实现中国橄榄球队在亚运会上历史性的突破。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我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保持着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着多种交叉新兴学科,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学校以改革和发展为主旋律,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目标迈进。
[中国农业大学简介]
第二篇: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科研总结报告
2009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目录
一、2009科技工作总结................................3
(一)科研项目与经费........................................................................3
(二)科技成果产出............................................................................4
(三)科研基地建设............................................................................5
(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6
(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6
(六)科研管理机制创新....................................................................7
(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工作..................................................8
二、附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1、2009各部委到校经费比例...........错误!未定义书签。图2、2002—2009年到校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图3、2002—2009年SCI、SSCI、E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图4、2002—2009年SC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图5、2002—2009年E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图6、2002—2009年授权专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附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1、2009各类项目到校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表2、2009各学院科研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表3、2009各学院SCI、SSCI、E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表4、2009获奖科研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5、2009鉴定科研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6、2009植物新品种权授权和审定动植物品种错误!未定义书签。表7、2009软件著作权登记...................错误!未定义书签。表8、2009授权专利...............................错误!未定义书签。表
9、现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中心及野外台站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2009科技工作总结
2009,我校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顶天立地”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员工和科研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本科技工作任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产出、科研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和服务“三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显著增强了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能力,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一五”科技工作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进一步夯实了科技工作基础。
(一)科研项目与经费
2009年到校科研经费8.9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38%。纵向经费仍占主体(90%),国家和行业重大项目的经费比重增大,农业部来源经费比例达49.5%。2006-2009年累计到校经费22.6亿元,已提前实现了“十一五”经费比“十五”经费(9.3亿元)翻一番的目标。
2009组织申报各类项目1398项,批准项目742项。其中:新增转基因重大专项重点课题34项,获批经费预算额度达到2亿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等新增课题60项,批准经费近4000万元。新增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7项,经费1.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149项,经费5200余万元,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率为29.3%,创我校近年最好成绩;我校倪中福教授和申建波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新增各类人文社科项目143项,总经费1423万元,其中首次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获批46项,到校经费近1800万元。横向项目合 3
同292项,合同经费8154万元。
(二)科技成果产出
2009我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6项,获奖总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五。2006-2009年全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1项,提前完成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的获国家级奖目标(15-20项)。李宁院士主持完成的“鸡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育种应用”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李洪文教授主持完成的“北方一年两熟区小麦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参与完成的“商品包装、储运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都市型设施园艺栽培模式创新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南方蔬菜生产清洁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粮食保质干燥与储运减损增效技术开发”5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我校还获得省部级奖励35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4项、中华农业科技奖7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17项;其他省级科技奖7项。
2009全校获授权专利155件,其中发明120件,实用新型35件,专利授权量比2008年增长56%。申请专利334件,其中发明279件,实用新型50件,外观设计5件。2009我校31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获得软件著作权132项,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授权1项,植物品种审定4项。
2009年我校论文被SCI、SSCI、EI收录1404篇,比上年同期增长10%,其中SCI收录论文970篇,EI收录428篇,SSCI收录6篇。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稳步增长,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28篇,在相关学科顶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243篇,比2008年增加28%,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25%。金危危教授科研小组关于“葫芦科植物着丝粒复位”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
表,并入选Nature亮点推荐。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公布的统计结果,我校SCI论文数已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20位,SSCI论文数已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0位。
(三)科研基地建设
野外科研基地建设取得优异成绩,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曲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石元春院士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奖,王堃教授和郝晋珉教授获先进个人奖;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二期项目获批建设;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建设)、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作物遗传改良、草业科学、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第二轮建设验收;依托我校的兽药安全、饲料效价与安全、家禽品质3个农业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认监委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农业部部级质检机构审查认可和实验室能力考核。
加强了转基因生物、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切实保障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组织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检查,确保建国60周年国庆的安全稳定。2009年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在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专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加大了对省部级科研基地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58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6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1个、省部级实验室2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8个、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8个、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4个。这些科研基地 的建设和运行,在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围绕我国“三农”问题和国家农业产业重大需求,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服务农业的新机制、新模式。特聘推广教授领办的地方农技推广中心、都市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等新模式,在全国和北京郊区等地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以蛋鸡、肉牛、牧草、兔、奶牛、葡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我校6位首席科学家和54位岗位科学家,开展了大量技术示范、成果推广培训工作;通过校地、校企等合作,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通过各种展览会,宣传学校科研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校的中农大4号、农大108等玉米系列品种推广1000万亩;农大
211、农大3432等小麦新品种推广以及冬小麦节水高产技术在河北、河南、天津等地推广1000多万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推广4449万亩;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机具成果实施5000多万亩;农大3号小型蛋鸡新增4800万只;推广加工葡萄栽培技术5万亩、人工草地建设技术120万亩。2009年我校师生下乡指导农民1.5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民12.4万人次以上。
(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为加强人文社科研究,学校成立了人文社科处。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经费突破1000万元,在重大项目申报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相关SSCI/SCI收录论文(含参与作者)达到16篇,EI/ISTP收录论文10篇,CSSCI收录论文179篇。多篇文章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Energy Economics,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Journal of Policy Modelling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
表。我校与Emerald主办的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国际期刊正式发行,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举办了CAER第一届国际学术年会、第五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李小云教授等人的研究报告《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与偏离》获2009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三等奖。
(六)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学校的科技创新,2009年学校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简称“科研院”),科学安排机构设置和岗位编制,增强对科技战略研究和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能力,加强了科研基地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和知识产权管理等工作。科研院成立以来,按学校设计的职能和模式高效运转,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极探索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新型重要科技任务的管理模式。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水平,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了学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和安全委员会,筹备成立科研院科技咨询委员会。科研院的成立为我校科技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根据学校相关要求,制定和完善科技工作的相关政策,清理校级规章制度17个。修订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研究助理设置及管理办法》、《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启动了学校“十二五”科技创新规划、野外科研基地建设规划、人文社科振兴计划3个规划的编制工作。
完成了全国高校科技/社科统计、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统计、北京市教育资源统计、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农村领域科技
条件平台建设数据统计等大量科技统计工作,系统地摸清我校科技资源家底,为学校科技发展决策奠定基础。
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统一部署,组织了科研助理岗位设置、人员聘用、管理协调等工作。组织全校教师填写学术道德申明表,完成1429份学术道德申明表的收回工作。开展了相关学术道德事件的调查工作。
(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在2009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评比中被评为“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办刊质量提高迅速,入选CSSCI来源期刊,影响因子从0.2 提升至0.7。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科技要报》,关注的均为我国农业各领域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等职能部门通过立项、讨论等多种形式予以采纳,《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大众科学》等新闻媒体予以采访,其中今年第10、11、12期分别刊登的“关于加快高效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的建议”、“我国耕作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建议”、“关于抵御干旱灾害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的建议”均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第三篇: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 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 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 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 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 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 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 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 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共设有16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在第三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蝉联全国第一,排名第一的学科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四位;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41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58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832人。研究生导师139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1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 人选2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 Watson 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5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 学位类型,33个专业学位领域;6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全日制本科生11395名,全日制研究生7661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478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183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15名。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拥有1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3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6门“中国大学慕课”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2008年以来,我校本科生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42篇,其中Science 1篇,SCI 268篇,EI 67篇,ISTP 7篇;发明专利184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外观设计专利10项;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464项。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取得了一大批教育教学成果,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6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801人,硕士毕业生1688人,博士毕业生632人。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人类的营养与健康,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22项(含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各1项),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2001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奖励7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55项,获得授权专利3420件。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有23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奠定了我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我校2016被 SCI、EI和SSCI收录论文数量达到2310篇。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我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和社会科学总论9个学科和所有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1‰。学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涉及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技、资源与环境、农学与生物技术、工学、信息与电气工程等领域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科技服务重点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立足京津冀,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针对国家、地方、企业等重大需求,结合我校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在全国相关区域建设综合实验站(教授工作站)53个,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社会管理等综合服务;进一步开拓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领域,拓展转化渠道,扩大服务地区,努力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七十余个地市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校每年与地方签署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方面的合同500余项,加快了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其团队成员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依托实验站、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围绕地方和农民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基层农业干部、农业企业经理人、基层技术人员、农民等开展5万余人次的技能培训,为我校科技成果的推广示范和转化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开放,加速国际化进程。学校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挪威、丹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以色列、坦桑尼亚、几内亚等41个国家和地区的209所大学、研究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与美国普度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合作的11个联合研究中心,还设有国际学院、中德综合农业发展中心、中以国际农业培训中心等国际教育、科研与培训机构。学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与海外大学广泛开展交换生项目、短期交流项目、交换实习项目等各类本科生交流项目。学校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普度大学、伊利诺依大学、奥本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阿尔伯特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在互认学分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现有校级学生社团90个,院级学生社团15个,包含公益类、理论学术类、科技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等多种类型。学校峰云社的成员曾代表当代大学生成为奥运珠峰火炬手;农村发展研究会、挚友社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学校每年组织5000余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连续10年获得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依托大学生科技协会和创业联合协会开展“双创”工作,多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溢达”创意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不断提高。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奥运会、国庆60周年、园博会、世锦赛、北京半程马拉松、110周年校庆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多次获得上级表彰。我校现有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65个,覆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等多个领域,我校“青春悦动温馨家园”项目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是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10年11月,在广州亚运会上,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女队夺得银牌,男队获得第四名。2016年,我校男子橄榄球队蝉联全国七人制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四连冠。2014年,我校足球队在全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争霸赛总决赛中获得冠军。2016年,我校第四次夺得首都大学生足球甲级联赛冠军。田径队也在北京高校顶级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冠军,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经过多年努力,我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有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弦乐团和音乐剧团。各团在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其中,我校合唱团、管乐团先后成为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多次参加央视春晚的录制工作及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管乐团多次在解放军军乐厅成功举办专场演出。这些艺术团体充分展现了我校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我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保持着农业优势学科,发展着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正朝着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一、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兽医学 畜牧学 植物保护 农业资源利用 作物学 农业工程 二、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农业经济管理 果树学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微生物学 植物学
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食品科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工程实验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作物遗传改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牧草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果蔬加工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 国家动物海绵状脑病检测实验室 国家动物寄生原虫实验室 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
国家级兽药安全评价(环境评估)实验室 功能乳品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人畜共患病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土壤和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兽用化药和中草药创制与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国家、部级重点中心: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国家家禽测定中心 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农业野生植物鉴定评价中心(水稻)玉米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
农业部保护性精细耕作研究中心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兽药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饲料效价与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现代农业装备与设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果蔬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部饲料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
农业部沼气产品及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华北工作站 河北省低平原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
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四篇:河南农业大学简介
河南农业大学创办于1912年,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古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11月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省属农业大学。
学校学科覆盖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等9大门类,设有20个学院。拥有3个一级、二级国家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7个博士点,63个硕士点,54个本科专业。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24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教授、副教授400多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3人,获国家“中华农业英才奖”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7人,国家骨干教师2人,省特聘教授5人,省管优秀专家34人,省创新人才7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9人,省骨干教师60人。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教育资源优势,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主持小麦、玉米等作物“高、稳、低、优”协作攻关,为解决河南省乃至全国温饱问题做出突出贡献。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主持有“粮食丰产科技工程”、863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3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0多项,科技成果、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首位,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目前,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结构,发展内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
第五篇:河北农业大学简介
河北农业大学始建于1902年,是国内创办最早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先后经历了直隶农务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历史时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院校调整中,森林系整建制调整到北京,参与组建了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整建制调整到内蒙古,参与组建了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系整建制调整到武汉,参与组建了武汉水电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前身,现已并入武汉大学)。
学校有3个校区:保定、秦皇岛、定州校区,校园占地1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8.8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0万余册;仪器设备值2.1亿元;附属实验农场330余公顷、林场2700余公顷;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3000余人。在校教职工3000余名,教授及相应职称的375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的650人,博士生导师125人,硕士生导师494人。设有26个学院,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8个博士点,65个硕士点,79个本科专业;具备了全部类别的学生培养体系。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涵盖了“农、工、管、理、经、文、法”七大门类,形成了以农业学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学校有河北省高校唯一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基地、试验站),18个省级科研机构。“十五”以来,承担国家“863”专题、“973”专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等各级各类项目2442项,鉴定科技成果293项,其中220多项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6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省长特别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6项。获奖等级、数量和获奖率连续八年在全省高校中居前两位。出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等学术期刊。
学校建成国家、省级精品课程数十门,省级精品课程位居河北高校第一。建成多个国家一类、二类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十余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和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1989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7项。
学校秉承“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的办学原则,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1979年,师生深入太行山区,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凝结成“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形成了“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受到国务院、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与表彰。近年来,围绕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先后建立校级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50多个,并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办学,与石家庄赵威化肥有限责任公司、保定市同兴农业科技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进行校企合作,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与16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合作关系,已开始招收外国博士留学生。通过“援外技术培训班”先后培训发展中国家学员158名。
1998年,学校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教育部党组授予“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2001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河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被河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先进集体”,学校从2000年以来连续五次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文明单位”,2008年,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第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先后数次被河北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单位授予“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高校”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