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必考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时间:2019-05-15 03:3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届高考必考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届高考必考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第一篇:2016届高考必考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2016届高考必考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1、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这一发现为医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屠呦呦的发现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大量实验、翻阅大量医书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锁定青蒿这种植物,从中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1)结合材料,分析青蒿素的研发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参考答案: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翻阅医书和大量实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推动了疟疾治疗水平的提高。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被誉为“中国神药”,全球数亿疟疾患者因此而受益。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研发青蒿素是为了战胜疟疾,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材料二 青蒿素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神药”,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的发现源于中医。但青蒿素能够被提取出来,却是中西医携手合作的产物,单是中医或西医,都难以取得这一世界级的成果。青蒿是中草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思路;青蒿素是西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方法。弘扬和发展中医药,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中医药界需要打开封闭的围墙,敞开胸怀接纳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运用辩证否定观与创新的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参考答案: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②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既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引入西医炼药技法,用低沸点的乙醚成功制取了青蒿提取物,最终找到了制取青蒿素之法,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屠呦呦获奖后发表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同时也指出:“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药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屠呦呦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3分)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屠呦呦团队广泛收集《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实现创新。(3分)③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在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屠呦呦团队运用西医炼药技法,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实现创新。(2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2)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12分)

参考答案:①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2分)中医西医是互补的,具有同一性;(1分)中医西医作为不同医学体系,有各自的医疗理论、医疗方法,具有斗争性。(1分)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3分)中医西医的互补以其差异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联手;(1分)中医西医在联手中又要维护各自的理念和利益。(1分)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2分)中医西医应通过竞争合作,共同联手呵护人类健康。(1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其贡献在于发现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1978年,经专家鉴定,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屠呦呦团队成功的文化意义。(12分)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3分)②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中医药文化(3分)③有利于树立文化的自觉和文化自信(3分)④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又能更好地使之为人民服务。(3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上述材料给了我们哪些哲学启示?(10分)

参考答案:①屠呦呦团队善于利用我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经验,最终取得成功启示我们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 分)②屠呦呦团队注重细节,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启示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3分)③屠呦呦科研团队的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启示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4分)(如果从联系的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矛盾的特殊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否定观等角度,写方法论,言之有理均可得分,但是,只答联系、矛盾、发展三者中的一个方面得4分,两个方面得8分,三个方面均有,才能得满分10分。)

(3)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请你就发展我国中医药文化提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参考答案:①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视中医药文献的编纂,鼓励和推动中医药文化创新。(2分)②鼓励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2分)(评卷说明:在评阅38-39题时,本参考答案以外的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均可酌情计分。)

第二篇: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

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估计屠呦呦教授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估计现在忙于增补她为院士了,这真是自打嘴巴。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 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 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 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追求权利、鄙视知识!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绊脚石!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但是这些专家和学者,甚至高级教师、高级讲师。又有几人是真正的在一线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学研究的?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回答您:您懂得!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仅仅是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中专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让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艳羡不已。其实靠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举一反三的去领悟许多繁杂的知识结构。可是现在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潜意识中的鸡肋。甚至有学生也认为当老师是'最没出息的人'才做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国现在的制度有紧密的关系,天天奋战在教育一线,但是每每晋级评职称,却被主管部门用各种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为打分靠的是证件,而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去搞这些所谓的证件?结果和屠呦呦一样,成为'三无'教师。

今年屠呦呦的获奖,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反思,不仅仅是院士的评选制度,也包括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内的人事造成的评定!

第三篇: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词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词

篇一:对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看法

对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看法

没有院士头衔,没有博士学位,71岁才获得博导资格,85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就是屠呦呦,一个女科学家的一生。

其实青蒿素是文革时的反美任务,“1969年,文革期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新药——在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奖项,而是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也让人觉得很奇怪。这是因为无法确定奖项的归属。经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认为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而并没有提到发现者。学术界还很多人根本不承认青蒿素是屠呦呦发现的,但屠呦呦这个名字已经与青蒿素紧紧捆绑在一起了。她率先想到是提取青蒿素的方法错了,于是改用另外乙醚,结果用乙醚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抗疟性超强,几乎达到100%。后来屠呦呦把这个方法在1972年全国工作会上一报告,大家就都知道了。但是那时哪有什么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也不让发表论文。如果屠呦呦当时发表了论文的话,也就没后面那么多纠缠与争议了。

后来他们还是发表了论文,但是署名都是集体笔名。这种不公平的署名方式也为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而且当时也没有专利申请制度。

不过从我查看的许多资料可以看出,屠呦呦在性格方面可能确实不得人心。比如屠呦呦名为组长,但在工作中是否是研究小组的PI?她是否霸占组内成员及其他合作者的功劳?是否故意抹杀竞争对手的成就?饶毅说她还私藏了一批中

医研究院当年的原始材料,秘不示人,让很多事实无据可查。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因为大家认为伟大的科学家品德也应该十分伟大高尚,为人敬仰。所以现在面对着许多的质疑与反对,而且一直都没有被评为院士。

但是青蒿素的发现的确应该归功于屠呦呦。提取方法对于后面的研究都十分关键,其他小组都是在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取物高抗疟作用后才进行研究的。不管性格情商如何,一个人配得到什么就应该得到什么。篇二:屠呦呦与诺贝尔奖

屠呦呦与诺贝尔奖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

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

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

主任。

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

有效提取物, 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

发明奖二等奖。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

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

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发现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教授:“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奖拷问院士制度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2015年10月5日

中国本土的科学家终于获得诺贝尔奖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实现了中国科学家获诺奖零的突破。中国人为此欢呼雀跃,媒体将此置于消息头条,《北京晚报》 破天荒地出了号外,全版套红予以庆祝!而社交媒体微信上则是相关消息“刷屏”!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喜悦之情。

但是,在人们高兴的同时,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一个土生土长未出国留学、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未获院士称号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 SCI论文(国际期刊)的所谓“三无”科学家,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疑问同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一起在网络上传播,一些主流的网站如人民网、凤凰网等刊登了 相关文章,而微信上相关的文章更是被被广泛转载。

对于屠呦呦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人们倒是觉得可以理解,认为这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但对于她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则需要探究。这些文章 还举出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等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却落选院士的科学家,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当上了院士,说明中国的科技体制,尤其是院士制度值得检讨。

这些拷问是好事情!可以借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东风,推动中国科技体制进一步改革,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不过,我觉得借由屠 呦呦的获奖,还应该对中国的科技工作做更深的思考!不可否认,虽然这两年国家在科技计划管理、院士制度上有较大力度的改革,中国科技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屠呦呦的获奖却恰恰在这方面提出反问。她的获奖研究工作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成的,那么问题是那个时候中国全 国上下都在搞政治运动,“街头武斗被迫让试验转入地下;医生在中国南部热带山区中进行临床试验时,只能以糙米和蔬菜果腹;其他医生步行进入胡志明市治疗越共病患”(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这样极其糟糕的环境,科研人员为何却能做出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所以,认为只有好的科技制度下才能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萨米·马哈鲁姆(Sami Mahroum)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创新与政策中心的主任,他用各国制度和创新指数的关系说明:一个国家社会稳定、民主,并不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制度基础。曾在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福布斯》杂志当过编辑,爱尔兰籍的著名媒体人埃蒙·芬格尔顿((Eamonn Fingleton))认为,科技投入是影响一个国家创新的重要因素。这有一定的道理,但钱肯定不是决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我认为科学家的精神、使命感,是决定科学家工作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屠呦呦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研工作,对这个观点是个支撑,因为别的原因难对她获奖做出合理解释!而科学家的 精神、使命感,是当下中国特别缺乏的,也是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更加应该提倡的!

此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是在参加当时中国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523任务”中完成的。据报道“523任务”是起始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应越南的要求、也考虑中国南方存在的疟疾问题作出决定,让来自60个军方和民用机构的500名科学家开展的治理疟疾的科研攻关。之所以叫“523任务”,因为研 究工作开始于1967年5月23日的一次会议,后来根据日期命名。这又提出一个问题:科技工作者是凭个人兴趣开展“自由探索式”研究,还是根据国家需要,开展“需求导向式”研究更能出高水平、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目前在中国,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需求导向式”或者“任务导向式”研究是主导的模式,连以支持自由探索为主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都特别地强调支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项目。这种做法在中国科技人员中有一定的不同意见,但屠呦呦的案例又表明这种“任务导向”能够做出重大的科学成果。当然,这只是一个案例,不过在科研经费越来越成为紧缺资源时,怎样更好地平衡“自由探索 式”和“需求导向式”研究的关系,中国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最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再次提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信心问题。这些年尽管中国的研发经费快速增加,科研条件大幅度改善,中国科学家发表的SCI(科学引文 索引)和EI(工程索引)文章,以及申请的专利数量不断增加,但中国科学家由于对中国的科研制度和文化环境有意见,总认为中国科学家很难做出世界级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成果,各种不满和抱怨的言论很多。但是,如果屠呦呦在40多年前,在那样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艰苦的科研环境下,都能获得诺贝尔奖,现在的中国科 学家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做出更好的成果?我始终认为,科研的设备和仪器还有科研制度对科研工作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科学家的精神和追求。文学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做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而怎样激发科学家的使命 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却是需要中国关注的重要问题。篇三: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估计屠呦呦教授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估计现在忙于增补她为院士了,这真是自打嘴巴。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 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 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

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 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追求权利、鄙视知识!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绊脚石!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但是这些专家和学者,甚至高级教师、高级讲师。又有几人是真正的在一线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学研究的?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回答您:您懂得!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仅仅是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中专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让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艳羡不已。其实靠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举一反三的去领悟许多繁杂的知识结构。可是现在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潜意识中的鸡肋。甚至有学生也认为当老师是'最没出息的人'才做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国现在的制度有紧密的关系,天天奋战在教育一线,但是每每晋级评职称,却被主管部门用各种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为打分靠的是证件,而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去搞这些所谓的证件?结果和屠呦呦一样,成为'三无'教师。

今年屠呦呦的获奖,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反思,不仅仅是院士的评选制度,也包括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内的人事造成的评定!

第四篇:屠呦呦诺贝尔奖演讲论文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演讲幻灯片)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请看今年报告的对于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布图,红色与黑色提示当地的恶性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第五篇: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药现代发展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药现代发展

摘要:屠呦呦因发现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我们中药现代发展一些启示:中药现代发展需与人民健康需求紧密结合,需用科学的语言阐述药理作用,需与现代科技技术紧密结合,需正确对待毒性问题等,让中药更加科学、安全、有效。

关键词:屠呦呦;诺贝尔奖;中药现代发展

The reve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u’s winning of Nobel Prize

Abstract:Tu yoyo w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on account of finding new antimalarial drug artemisininin 2015, leading to some enlighte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people's health needs.It should illuminate the pharmacologic action with the scientific language.It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lso it should be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toxicity.As a result,le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s more scientific, safe and effective.Key words:Tu yoyo;the Nobel prize;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屠呦呦因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学者。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之一,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而与此同时,屠呦呦的获奖使得中药的发展再次得到大家的关注,回顾青蒿素研发过程,对中药现代化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

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明确记载青蒿治疗疟疾。屠呦呦的发现正是基于葛洪的记载。屠呦呦及其同事所做的工作是利用现代医学化学方法,对药物所含的化学活性成分进行提纯、分析和药效试验。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小组测试了 100多种草药的提取物,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并不稳定,重复结果只有12%-40%的抑制率。屠呦呦教授意识到抑制率低可能是因为制备方法所获得的有效成分浓度低,于是开始寻求新的萃取方法,改用乙醚低温提取,结果显示,其对鼠疟原虫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1]。在1971年,屠呦呦领导的团队首先从青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在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疾有效成分青蒿素[2]。从整个发现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药及其中医古籍资料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奠定了基础,为屠呦呦提供了研发思路。然而,中药这座大宝库中,只有青蒿素走向了世界,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中药该如何发展,中药现代化该怎样进行。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更是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中药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并且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一是中药现代发展需要与人民健康的需求紧密结合[3]。屠呦呦教授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关键在于她的工作——青蒿素研发成功挽救了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为此,我国中医药现代发展应立足于危害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威胁,例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精神疾患、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将中药现代发展的重点任务放在这些重大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的突破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将中药推向世界,服务人类。

二是中药药理的阐明需要科学的语言[4]。一直以来中药难以得到世界的认可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科学系统的阐述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在体内的研究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药的发展与世界间的交流。因此,中药现代发展需要集中于用科学的语言阐明中药药理。中药现代化不可简单粗暴地进行。要高层次的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低水平翻译中药药理作用,而是使用科学的语言阐述[4]。阐明这些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真正的“安全、有效、可控、稳定”。

三是将现有的科学技术与中药现代发展紧密结合[5]。以青蒿素的生产为例,以往从青蒿这种植物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属于传统的植物提取物制备的植物化学方法,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可以直接进行化学合成,也可以使用新的合成生物学技术进行合成,即在研究清楚青蒿素合成的生物学路线的基础上,把相关基因组装到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或酵母等真核生物中,即有可能在这种人工全合成或者半合成的细胞中,利用发酵罐进行大规模发酵直接合成青蒿素,而无需从植物中进行提取[6]。由此可见,如果及时将新的生命科学技术引入中药制备领域,有可能加速中医药现代发展。例如,采用超声波浸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波浸取技术等提取新技术,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膜分离技术等分离纯化新技术[7]。

四是发展以传统中药为本的新药研究与开发[8]。正如青蒿素的发现,天然药物是当前临床常用天然化学药品之母。中药经过千百年实践有可靠的临床基础,从有效中药及其成分组成中研究开发新药及活性―先导物‖,是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中药及其成方的新剂型新药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是正确看待毒性问题并解决毒性问题。中药对人的慢性毒性,对人的各类器官(包括大脑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儿童的相应器官)的影响,我国中药历史上并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当时也没有足够的科学水平去关注。事实上,到今天,鲜有几味中药有人类的临床实验数据,包括毒性数据(多是动物实验数据,但是人与其它动物距离可不小)[9]。美国FDA多年来一再发现或警告中药的不同毒性成份,而英国虽然豁免了一些草药,但是正着手准备全面禁止中药。故不能因为中药使用历史久,就可以被自动认定为安全的“传统药物”。因此,逐步剔除中药中公认的有毒成份。这有利于发掘真正有效的中药成份,促进真正的中药现代发展。与此同时,一些特殊疾病的治疗离不开毒药。因此须在临床上加强规范的不良反应监测,准确评估减少风险[4]。

六是善于挖掘祖国医药宝库,在继承中创新发展[10]。我们要学会先继承,再创新,在指导思想上要保持中医药的传统特色与精髓。中医药创新根本上是方法学的创新,如何把握精髓,构建符合中医药规律的方法学体系,是当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我们要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古为今用、中西结合。既要善于从古代的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的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11]。

总而言之,中药是中华民族得天独厚的遗产,是一个伟大的医药宝库,我们要科学的去使用,科学地去研究开发,在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良好开端下,紧密结合人民健康,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加快中药现代发展,让中药更加科学、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Miller L H, Xinzhuan S.Artemisinin: discovery from the Chinese herbal garden.[J].Cell, 2011, 146(6):855–858.[2]Meshnick S R.Artemisinin: mechanisms of action, resistance and toxic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 2002, 32(13):1655-1660.[3] 何维,从屠呦呦获奖看中医药现代化之路,人民政协网,2015年10月14日。[4] 陈圣慧,拒绝简单粗暴的中药现代化,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11):30-31.[5] 周洋,中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科学与财富,2013(3):301-301.[6] 张成岗,青蒿素研发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启示,科技导报,2015 33(20): 86-89.[7] 洪岩,加强制药新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的结合研究,科技致富向导,2013(35):278-278.[8] 赵守训,中药现代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05):323-325.[9] 林章凛,中药现代化的一个基础——解决毒性问题,科学家, 2014(Z1).[10] 张立煌,李杰,中药现代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40(4):349-353.[11] 谭嘉,王丹,崔芳,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中国卫生,2015(11): 76-77.

下载2016届高考必考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届高考必考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就组织全国7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

    获奖感言诺贝尔奖莫言、屠呦呦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

    2016国考申论每周一练: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启示

    2016国考申论每周一练: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启示 【练习题】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

    屠呦呦极具幽默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 图

    屠呦呦极具幽默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 图 10195 次点击 55 个回复 PotterHarry 于 2015-12-12 21:50:3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首先感谢瑞典古斯塔夫国王和西尔维娅王后......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物学奖后感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物学奖后感 ——中医文化的发展 屠呦呦肯定是现下最受关注的科学家了。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

    2016年高考专题 屠呦呦获奖(合集)

    屠呦呦获奖,提振社会精气神 【热点点击】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尤其是发现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看中医药发展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看中医药发展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

    屠呦呦获诺奖带给我们的启示

    屠呦呦获诺奖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因为青蒿素的发现,获得2015年世界生理学或医学的诺贝尔奖,引爆了国人继莫言之后对诺贝尔奖这一至高荣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