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奖与中医发展思考

时间:2019-05-15 08:3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屠呦呦获诺奖与中医发展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屠呦呦获诺奖与中医发展思考》。

第一篇:屠呦呦获诺奖与中医发展思考

屠呦呦获诺奖与中医发展思考

【摘要】:屠呦呦荣获诺奖,引发国内各界人士热议。有人认为这是中医药的伟大胜利,必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但是事实可能相反.在中医药发展遭遇瓶颈的现在,我们要如何才能需求一条中医药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屠呦呦 诺奖 中医发展

北京时间10月5日傍晚,84岁高龄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无数被疟疾折磨的病患。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 有人认为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标志着中医药在争取国际认可的进程中迈了一大步。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在大学4年期间,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2]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后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59-1962年,接受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1-2][3]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从1956年起,她相继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和中药银柴胡进行了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1969年1月开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青蒿素。[4] 从她的学习工作经历看来,她大学主修生药专业,曾接受过中医培训,工作地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主要工作经历是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从这些方面认为她是一名中医药方面的科学家,可以说得通。

但是中医用药治病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坚持“方从法出,法从证立,方即是法”的组方原则进行的。中医理论认为,理、法、方、药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全过程,方剂是辨证论治的结果和体现。中医治病,首先要把病人所表现的症状、发病原因、治疗情况等经行分析思维,从而审清病人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然后决定正确的治则治法、处方用药。中医治病,证候是治法的根本,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5]而且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而所使用的药物。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用的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2010年版的《中国药典》(一部)规定的炮制方法主要包括净制、切制、炮炙和其他制法[6]。

但是,当时青蒿素研发的具体过程是怎么的呢?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1969年1月开始,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基础上,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经研制380多个样品,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其中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灵感,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最终用低沸点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3]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 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1973年3月,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维善,甾体组研究院吴照华和吴毓林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7]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7]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8]。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屠呦呦所采取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如通过像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以及用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等,是典型的西方科学式的西药研究方法,中医药只提供了研究对象青蒿和思路启发,西医才是研究方法的提供者。这样做出的研究结果,也恰恰是西药,因而这典型应属于西方科学的重要成就。若是把这次诺奖作为中医药领域的成功,只会导致中医的发展被一元论价值下作为“唯一真理”的西医所收编,反倒可能是对中医发展的又一次致命打击。

近些年来,在西方主流科学的框架下,像中医这样的医学是被归入“替代医学”的范畴的,自然也表明了其与西方医学不同的理论框架、知识系统和研究范式。根据科学哲学的理论,不同的研究范式之间,甚至是不可通约的,也即难以完全相互沟通,难以用一种范式下的理论知识去充分地解释另一种范式下的理论,更不用说将其取代了。如果基于西方科学范式的西医是“科学的”,那么中医自然不科学。在中医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发展也越加艰辛的背景下,为了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大量的中医人士利用西方科学的方式,寻求中医药“科学化”,如研究经络腧穴的实质和针灸效用的量化、对中药的研究也越来越倾向于提取其单一有效成分等。这些研究已经脱离了中医的理论,似乎不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中医药研究,便不够“科学”。持西药研究倾向的研究唯一化会给中医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实际上,与中医理论无关的药物,即使曾被中医使用过,在新的、现代化的西方科学语境下,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了。以这种以西方科学的范式来进行中医中药的研究,显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遵循了中医特有的研究范式的中医药研究。但是我们应认识到这样名为中医药研究实为有力支持西医的研究,会给中医的发展带来致命的不良影响。

虽然现在的中医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相当程度的支持,但由于是在一元论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受西方科学一元论观念的影响,我们现在研究和发展中医中药所使用的方式并非没有问题。就如同不能简单的认为屠呦呦获诺奖是中医药的胜利一样,不能盲目地将西方科学范式作为中医药研究发展的唯一方式和理想方式。那中医药的真正出路在哪?

中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发展经济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指导下,形成了中医的哲学思维和基础理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中医的发展还是需要在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在继承的过程中扬弃。中医要有理想的发展,是需要打破科学观一元化,建立多元科学观的哲学基础。在多元科学观的哲学理论里,中医和西医一样是科学的,同是多元医学中的一元,地位是同等的,同样需要独立的发展。在这两者之间,也许会有局部的交迭,但它们毕竟是不同的“科学”系统。这样的哲学思想有助于中医药学者坚持中医特有的哲学思维和基础理论,并在其指导下发现中医药发展的正确道路,而不是错误的利用西医模式发展中医。

从诺贝尔奖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所奖励的,是自从近代西方的科学革命之后发展起来的,在西方科学的框架中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它不适用于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而中医缺少这样的奖励机制。不论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还是为了激励发展中医的积极性,更好的造福人民群众,建立属于中医自己的奖励机制和评定标准是势在必行的。但是怎样建立和建立怎么的奖励机制又是一个需要实践和时间才能回答的问题。中医发展任重道远,广大中医学子,要好好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舍予.祝贺北京大学校友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北京大学新闻网,2015-10-05 [2]谭海芳.屠呦呦: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北京大学校友网, 2015-10-06 [3]玉洁.北医校友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北京大学医学部,2015-10-05 [4]王君平.三个“第一”,让她赢得拉斯克奖杯.观察者网 ,2015-10-05 [5]张跃华.试论方剂的组方原则[J].陕西中医,2002,04:355-356.[6]王丽芳,王孝敏.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中药饮片不同炮制方法归类与分析[J].中国药房,2012,19:1821-1824.[7]揭秘发现青蒿素的神秘“523任务”.腾讯,2015-10-06 [8]徐挺.宁波人屠呦呦获得沃伦·阿尔珀特奖.中国宁波网, 2015-06-16

第二篇:屠呦呦获诺奖带给我们的启示

屠呦呦获诺奖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因为青蒿素的发现,获得2015年世界生理学或医学的诺贝尔奖,引爆了国人继莫言之后对诺贝尔奖这一至高荣誉的再一次狂欢。如果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奖励和弘扬的话,那么,此次屠呦呦的获奖,则是对中医这一国粹的认定和传承。

首先,追寻青蒿素的来历,早在17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而屠呦呦的研究正是藉于这一典籍,所以,对于中医这一中华文化的传统经典据此以正视听,不应再存质疑。

其次,关于青蒿素治疟疾这一项目的研究背景也应有所了解,以对新中国在生命科技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加以肯定。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下,着手研究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一科研项目,虽然耗时漫长,但是终让颇具争议的中医学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再次,加强保护、弘扬中医刻不容缓。对于中医的理疗效果,各界仍然争论不一,但是,经过了几千年发展的中医,其中草药的种类成百上千,这是由国人通过一代一代发现、实验、总结、提炼出来的,青蒿素的治疗疟疾的成功,正是现代科技对传统中医的最好验证。所以,加强保护、开发利用中医刻不容缓。

美国《生命科学》杂志上发布了一项极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研究赖亨利和助理研究教授纳伦德拉星在离体实验中证实,从中草药艾蒿中提炼的青蒿素具有神奇的杀死癌细胞的能力。药理研究证实:青蒿尚有调节免疫、抗血吸虫病、抗病毒、抗菌、抗内毒素及祛痰、镇咳、平喘等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投入到青蒿的抗肿瘤研究中,并称“它有可能成为无毒的抗癌药”,那么 能有一种价廉、高效、无毒、能使门诊病人接受的青蒿口服药这是我们制药人的责任,更是世界人民的期待。

黄小军

第三篇: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物学奖后感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物学奖后感

——中医文化的发展

屠呦呦肯定是现下最受关注的科学家了。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屠哟哟获奖“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也许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诺贝尔奖情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人欢欣鼓舞的同时,也稍有遗憾,中国大陆何时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屠呦呦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者,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这让中国科技界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但发现青蒿素被贴上了“成果诞生于70年代”的标签,又恰好是在存有阶级性的“笼罩着阴云”的70年代的背景下。

毛泽东曾落笔,“天连五领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足以见得,在革命抗战的年代,“疟疾”已是影响中华民族百姓健康的大病。青蒿素强大的诞生背景很难让一个接受过中国近代史教育的中国人想起心酸的血泪史。这首《送瘟神》赤裸裸的揭示出这种病早年为人们带来的危害。然而我认为,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诺奖风向标”绝不仅仅是屠呦呦个人荣誉的产物,而是特定历史及人们生活环境下,科学精神普及大众所带来的巨大前进力量,是科学前沿的必然走向。

据悉,屠呦呦团队在历经190次左右的失败后,以沸点较低的乙醚作为提取物,图去出成功率达100%抗疟药物青蒿素。这一最后的成果研究自1967年,毛泽东与周恩来下令开启“523”项目时遍已初现原形了。中国全方位动用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资源,在科学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最终完成了青蒿的提取,在科学家们的通力配合下合成了这一并不昂贵又有效的抗疟药物。

追寻青蒿素的来历,早在17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而屠呦呦的研究正是藉于这一典籍,所以,对于中医这一中华文化的传统经典据此以正视听,不应再存质疑。

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副部长贺诚汇报工作时,给予中医高度评价:“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我们的西医少,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在目前是依靠中医。对中医的团结要加强,对中西医要有正确的认识。”

就个人而言,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喝着中药罐子里熬出的草药,我并没有厌弃它,反而认为这是中国的神秘财富,它值得中国去发展传承。但国外社会对中医却一直保持一种抗拒的态度,甚至于去诋毁中医是巫医。而然屠呦呦的获奖,从间接来说,也是中医的成功。

虽然对于屠呦呦获奖研究项目与中国传统中医药的关系,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会成员安德森解释称,“早在1700年前,人们就知道这种草药(青蒿素)能治疗发烧症状,屠呦呦做的就是阐释了这种草药的哪一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让后来临床治疗和生产药物成为可能。”新闻发布会主持、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兰达尔也表示,草药只是起到了“激发创新”的作用,最终通过技术做成了“现代的、有效的药”。弗斯伯格最后明确:“这不是对传统中医药的颁奖,我们颁的奖是给从中医药当中获得启发、作出贡献的个人,她能够从中做出新药,让我们在全世界销售。”

但美国《财富》杂志在题为“2015年诺贝尔奖对传统中医药的意义”文章中称,青蒿素是“传统处方下的现代药物”,而屠呦呦在青蒿素上的开创性研究,可以被看做是揭开了对传统中医药药物活性进行全球范围研究的冰山一角。韩国《中央日报》7日的报道认为,屠呦呦的获奖与中医是有紧密联系的。报道称,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中医的骄傲,“屠呦呦的业绩是中国传统医药。她开发疟疾特效药的源泉是4世纪东晋时期的医书《肘后备急方》和遍布中国大陆的野生青蒿。”

这对于中医登上世界舞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因屠呦呦获奖,韩国韩医学界也备受鼓舞。报道援引韩国韩医师协会一份声明称,“此次中国获得诺贝尔奖是利用中医学治疗疟疾,这是中国努力发展中医学的结果”。声明说,中医师通过使用X光或超声波等现代医疗器械,进行统合医学发展,由此而获奖。“韩国要发展成为世界级医学强国,也须为韩医科学化进行革新性努力了”。真正的科学永远是以大众的科学精神为支持砥柱,而大众化的科学精神永远植根于大众又回馈于大众,形成科学进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应用于各类科学研究。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一直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信条,指引着各科研团队不懈地坚持伟大的科学领域事业,完成一个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让老百姓脑海中模糊抽象的科学理论逐渐清晰,让人们更加坚信科学的力量。所以中医不是欧洲中世纪的巫医,而是中国发展千百年的药草的科学。

加强保护、弘扬中医刻不容缓。对于中医的理疗效果,各界仍然争论不一,但是,经过了几千年发展的中医,其中草药的种类成百上千,这是由国人通过一代一代发现、实验、总结、提炼出来的,青蒿素的治疗疟疾的成功,正是现代科技对传统中医的最好验证。所以,加强保护、开发利用中医刻不容缓。之前,对中医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而相关政府部门的对中医药的成果也是模棱两可。甚至连韩国也争相申遗,为什么?还是因为国人对自己先人传承的文化缺少自信。

在此,并不是说这次屠呦呦获了诺贝尔奖,就大谈特谈中医的重要性,而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道路上,要知道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复兴什么,就是复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就是让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复兴盛世文明和富强,而中医是中华文化中最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一。从中医中走来的青蒿素,对世界人类的贡献得到了认可,那么,藉此希望更多的中医成果问世,一方面,挽救更多的人类生命。另一方面,可传承光大中医文化,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每一位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心中都是整个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的福祉的时候,诺贝尔奖也不再是一个载满荣誉光环的标志,它属于一个人或是一个团队也不再重要了,当名利逐渐淡化,在历史经验的积累与沉淀下,科学的发展道路也将不断长远,不断宽大。亦如中医的发展,最终也将成为世界人民的福祉。

第四篇: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

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估计屠呦呦教授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估计现在忙于增补她为院士了,这真是自打嘴巴。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 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 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 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追求权利、鄙视知识!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绊脚石!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但是这些专家和学者,甚至高级教师、高级讲师。又有几人是真正的在一线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学研究的?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回答您:您懂得!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仅仅是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中专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让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艳羡不已。其实靠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举一反三的去领悟许多繁杂的知识结构。可是现在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潜意识中的鸡肋。甚至有学生也认为当老师是'最没出息的人'才做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国现在的制度有紧密的关系,天天奋战在教育一线,但是每每晋级评职称,却被主管部门用各种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为打分靠的是证件,而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去搞这些所谓的证件?结果和屠呦呦一样,成为'三无'教师。

今年屠呦呦的获奖,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反思,不仅仅是院士的评选制度,也包括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内的人事造成的评定!

第五篇: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词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词

篇一:对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看法

对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看法

没有院士头衔,没有博士学位,71岁才获得博导资格,85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就是屠呦呦,一个女科学家的一生。

其实青蒿素是文革时的反美任务,“1969年,文革期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新药——在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奖项,而是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也让人觉得很奇怪。这是因为无法确定奖项的归属。经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认为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而并没有提到发现者。学术界还很多人根本不承认青蒿素是屠呦呦发现的,但屠呦呦这个名字已经与青蒿素紧紧捆绑在一起了。她率先想到是提取青蒿素的方法错了,于是改用另外乙醚,结果用乙醚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抗疟性超强,几乎达到100%。后来屠呦呦把这个方法在1972年全国工作会上一报告,大家就都知道了。但是那时哪有什么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也不让发表论文。如果屠呦呦当时发表了论文的话,也就没后面那么多纠缠与争议了。

后来他们还是发表了论文,但是署名都是集体笔名。这种不公平的署名方式也为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而且当时也没有专利申请制度。

不过从我查看的许多资料可以看出,屠呦呦在性格方面可能确实不得人心。比如屠呦呦名为组长,但在工作中是否是研究小组的PI?她是否霸占组内成员及其他合作者的功劳?是否故意抹杀竞争对手的成就?饶毅说她还私藏了一批中

医研究院当年的原始材料,秘不示人,让很多事实无据可查。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因为大家认为伟大的科学家品德也应该十分伟大高尚,为人敬仰。所以现在面对着许多的质疑与反对,而且一直都没有被评为院士。

但是青蒿素的发现的确应该归功于屠呦呦。提取方法对于后面的研究都十分关键,其他小组都是在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取物高抗疟作用后才进行研究的。不管性格情商如何,一个人配得到什么就应该得到什么。篇二:屠呦呦与诺贝尔奖

屠呦呦与诺贝尔奖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

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

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

主任。

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

有效提取物, 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

发明奖二等奖。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

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

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发现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教授:“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奖拷问院士制度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2015年10月5日

中国本土的科学家终于获得诺贝尔奖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实现了中国科学家获诺奖零的突破。中国人为此欢呼雀跃,媒体将此置于消息头条,《北京晚报》 破天荒地出了号外,全版套红予以庆祝!而社交媒体微信上则是相关消息“刷屏”!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喜悦之情。

但是,在人们高兴的同时,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一个土生土长未出国留学、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未获院士称号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 SCI论文(国际期刊)的所谓“三无”科学家,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疑问同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一起在网络上传播,一些主流的网站如人民网、凤凰网等刊登了 相关文章,而微信上相关的文章更是被被广泛转载。

对于屠呦呦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人们倒是觉得可以理解,认为这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但对于她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则需要探究。这些文章 还举出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等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却落选院士的科学家,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当上了院士,说明中国的科技体制,尤其是院士制度值得检讨。

这些拷问是好事情!可以借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东风,推动中国科技体制进一步改革,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不过,我觉得借由屠 呦呦的获奖,还应该对中国的科技工作做更深的思考!不可否认,虽然这两年国家在科技计划管理、院士制度上有较大力度的改革,中国科技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屠呦呦的获奖却恰恰在这方面提出反问。她的获奖研究工作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成的,那么问题是那个时候中国全 国上下都在搞政治运动,“街头武斗被迫让试验转入地下;医生在中国南部热带山区中进行临床试验时,只能以糙米和蔬菜果腹;其他医生步行进入胡志明市治疗越共病患”(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这样极其糟糕的环境,科研人员为何却能做出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所以,认为只有好的科技制度下才能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萨米·马哈鲁姆(Sami Mahroum)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创新与政策中心的主任,他用各国制度和创新指数的关系说明:一个国家社会稳定、民主,并不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制度基础。曾在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福布斯》杂志当过编辑,爱尔兰籍的著名媒体人埃蒙·芬格尔顿((Eamonn Fingleton))认为,科技投入是影响一个国家创新的重要因素。这有一定的道理,但钱肯定不是决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我认为科学家的精神、使命感,是决定科学家工作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屠呦呦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研工作,对这个观点是个支撑,因为别的原因难对她获奖做出合理解释!而科学家的 精神、使命感,是当下中国特别缺乏的,也是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更加应该提倡的!

此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是在参加当时中国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523任务”中完成的。据报道“523任务”是起始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应越南的要求、也考虑中国南方存在的疟疾问题作出决定,让来自60个军方和民用机构的500名科学家开展的治理疟疾的科研攻关。之所以叫“523任务”,因为研 究工作开始于1967年5月23日的一次会议,后来根据日期命名。这又提出一个问题:科技工作者是凭个人兴趣开展“自由探索式”研究,还是根据国家需要,开展“需求导向式”研究更能出高水平、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目前在中国,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需求导向式”或者“任务导向式”研究是主导的模式,连以支持自由探索为主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都特别地强调支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项目。这种做法在中国科技人员中有一定的不同意见,但屠呦呦的案例又表明这种“任务导向”能够做出重大的科学成果。当然,这只是一个案例,不过在科研经费越来越成为紧缺资源时,怎样更好地平衡“自由探索 式”和“需求导向式”研究的关系,中国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最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再次提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信心问题。这些年尽管中国的研发经费快速增加,科研条件大幅度改善,中国科学家发表的SCI(科学引文 索引)和EI(工程索引)文章,以及申请的专利数量不断增加,但中国科学家由于对中国的科研制度和文化环境有意见,总认为中国科学家很难做出世界级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成果,各种不满和抱怨的言论很多。但是,如果屠呦呦在40多年前,在那样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艰苦的科研环境下,都能获得诺贝尔奖,现在的中国科 学家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做出更好的成果?我始终认为,科研的设备和仪器还有科研制度对科研工作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科学家的精神和追求。文学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做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而怎样激发科学家的使命 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却是需要中国关注的重要问题。篇三: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估计屠呦呦教授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估计现在忙于增补她为院士了,这真是自打嘴巴。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 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 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

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 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追求权利、鄙视知识!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绊脚石!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但是这些专家和学者,甚至高级教师、高级讲师。又有几人是真正的在一线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学研究的?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回答您:您懂得!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仅仅是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中专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让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艳羡不已。其实靠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举一反三的去领悟许多繁杂的知识结构。可是现在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潜意识中的鸡肋。甚至有学生也认为当老师是'最没出息的人'才做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国现在的制度有紧密的关系,天天奋战在教育一线,但是每每晋级评职称,却被主管部门用各种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为打分靠的是证件,而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去搞这些所谓的证件?结果和屠呦呦一样,成为'三无'教师。

今年屠呦呦的获奖,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反思,不仅仅是院士的评选制度,也包括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内的人事造成的评定!

下载屠呦呦获诺奖与中医发展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屠呦呦获诺奖与中医发展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药现代发展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药现代发展 摘要:屠呦呦因发现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我们中药现代发展一些启示:中药现代发展需与人民健康需求紧密......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看中医药发展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看中医药发展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

    中医文史漫谈(一一三屠呦呦专辑)

    中医文史漫谈(一一三·屠呦呦专辑) 屠呦呦赴瑞典获颁诺奖专辑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一行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航班12月4日下午顺利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医药学奖评委会秘......

    莫言和屠呦呦两篇诺奖演讲反映出不同价值观5篇

    莫言和屠呦呦两篇诺奖演讲反映出不同价值观 来源:乌有之乡 莫言与屠呦呦同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知识分子,但在党性原则和人生观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是什么造成了两者之间截然不同的......

    作文:屠呦呦获奖的思考

    【题目再现】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屠呦呦为人类做出来伟大的贡献,荣获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

    2016届高考必考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2016届高考必考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1、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

    教学案例15:第一位华人诺奖科学家——屠呦呦(样例5)

    教学案例15:第一位华人诺奖科学家——屠呦呦 【案例呈现】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1951年......

    诺奖得主屠呦呦简介及有关高考模拟题

    诺奖得主屠呦呦简介及有关高考模拟题 背景资料: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