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越胜画展开模式程序
《刘越胜画展》开幕式
2013年9月30日上午11:00
主持人:高建胜(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一、介绍到会嘉宾: 今天到来的各界朋友有:
全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德山水画研究会会长傅二石先生;
著名画家、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兼山水画艺委会秘书长、文德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张兴来先生;
南京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徐开利先生;
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郑伟建先生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包信源先生,以及《大众证券报》总编叶伟先生、江苏省委办公厅江龙波处长、南京市安徽商会孙然副会长等各界朋友。
二、请南京市文管新局徐开利副局长讲话
三、请傅二石先生讲话
四、由刘越胜致答谢词
五、主持人宣布画展开幕
仪式结束!
答谢词
尊敬的傅二石老师、尊敬的徐开利局长、张兴来馆长、高建胜秘书长、主席台上的各位领导、老师以及前来祝贺和参观画展的各位来宾好友,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画展现场为我捧场和给我鼓励。在此,对你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是一个草根画家,我没有就读过专业的美术学校,而是凭借着对绘画的极大兴趣和喜好苦苦摸索了三十余年,但我又是幸运的,三十几年的绘画之路我一直有贵人相助,从十三岁拜石城翁金成生先生为师学习书法绘画,19岁又遇到了待我如慈父的张文俊教授,从八五年到2008年6月28日,前后24年;2010年5月,我在甘熙故居举办第一次个展,因为以前并不熟悉,我怀着忐忑的心情上门请傅二石老师为我画展题写展标,没想到傅老师看了我的画后尽欣然同意为我题写展标,并亲自参加了我的画展开模式,而且在开模式上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正是因为那份鼓励成为我今天再次举办画展的信心和动力。其实我和傅老萍水相逢,就连在他生病期间都没有让我们去看他一次。我与他老人家之间就是绘画的缘分。今天大病初愈的傅老又一次来为我加油鼓劲,让我感动!傅老师,谢谢你!祝你老人家永远健康!
这这里我要感谢的还有待我如大哥般的叶伟先生、李爱国先生、黄永宁教授、王寿云先生以及江宴集团的王宗平先生,正多公司的倪官俊先生,他们对我此次画展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另外,还要感谢为我画展精心布置付出劳动的小弟兄们,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再次对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第二篇:在刘越胜画展开模式上的讲话
《在刘越胜画展开模式上的讲话》.作者:傅二石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很荣幸地来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很有名呀!“甘家大院”,我早就闻其大名,可一直没有来过。我在南京呆得时间很长了,我从一九四六年就来到了南京,一九四六年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这个地方我还是第一次来。这次来还不是为了看这座国务院级别的“文保”单位,来这里是为了参加刘越胜先生的画展。刘越胜先生是江苏省文德山水画研究会的成员之一,在此之前对刘越胜先生的创作情况不是很了解,他给了我一本画册,看了后印象蛮好。今天我看了原作后,发现刘越胜先生的山水画水平和成就应该给予更高的评价,因为他的画确实有分量。
今天刘越胜先生的画展在这座有这几百年历史的大院子里举办,确实非常恰当,因为山水画也是我国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学习山水画这门艺术很不容易,我自己也画了几十年了,深知山水画想画到刘越胜这样的程度,画出这样的作品,不是简单的事。但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很大的学问在里面,这是不用多说的。山水画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古至今很多人在其间耕耘一辈子,一辈子不做别的事,只是画画。刘越胜先生可不是专干这件事,它是业余的。这个“业余”两个字在我们文德山水画研究会会员来讲是具有普遍性的,是占
大多数的。这意味着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作,无论他们如何痴迷痴醉,也是只能在业余时间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创作和探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到学有所成,能画出这样有相当水平的山水画,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格外地不容易。像我在江苏省国画院工作,单位没有安排我干别的事,就是拿支毛笔画画,画得好画的差不算什么大本事。那么像刘越胜这样业余的来讲可不容易呀!他要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画。像今天展厅里的数十幅山水画,每一幅都是他精心创作的,每一幅都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体现他的才智,体现他的功夫,每一幅都值得我们慢慢的欣赏,仔细地看。
山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国外有风景画,没有叫山水画的。中国山水画积累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技法,这些都值得刘越胜先生去学习和继承。但我认为刘越胜先生得益最多的还是他的老师张文俊先生,张文俊先生是老一辈画家,两年前过世了!他的学生很多,我就认识好多个,今天我看了刘越胜先生的画展,觉得他在张文俊先生门下学习这么多年可没白学,他真正掌握了张文俊艺术的特点,我认为在张文俊先生的弟子中,刘越胜先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他的画非常结实,无论是笔墨、无论是章法、无论是意境都是很值得我们去观赏,去欣赏的。
在这里我首先要祝贺刘越胜先生画展的开幕,这是他个人努力的成就,也是我们文德山水画研究会一向比较突出的活动。因此首先要
祝贺画展的成功,这个画展开的好,我认为凡是有志于山水画创作或热爱山水画的人都会对这个画展感兴趣的。这个画展中有些大画,画的是非常下功夫的,还有些中等篇幅的画每张都有不同的意境在里面。我重点看了他笔墨上的功夫下得是相当大的,别看中国画就是一支毛笔,其中的学问是相当大的,又画了几十年的,可几十年下来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学到头。山水画是没有头的,我们中国的大山大水,锦绣山河是值得我们画家去歌颂的,我们每个画家都希望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每个画家手持毛笔时都有这个愿望。这就要求画家用非常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每一幅画的创作。而那位刘越胜先生的每一幅画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就是追求画面的最好效果,最美效果。今天展出的这些作品,我认为张张都非常美,有些还特别的美。所以值得大家花时间来欣赏。因此大家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开幕式我非常开心也非常感谢!谢谢!
作者:傅二石
第三篇:刘越胜画展获得圆满成功
刘越胜画展获得圆满成功
倪洁 文
2013年9月30日,刘越胜个展在南京市瞻园隆重开幕,该展览荟萃了画家创作的几十幅以黄山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画展吸引了各界嘉宾与众多绘画爱好者,从开幕之日起,每天参观者不断。
此次展览的开幕式上,傅二石先生对刘越胜山水艺术作了精彩的评价。他说:“刘越胜画山水这么多年,拜张文俊先生为师,实际上他最大的老师不是张文俊,是黄山。黄山也是我的老师,也是很多画家的老师,我们看他的画,就可以到黄山去周游一下,感觉收获很大的,这里面充满笔墨的美、意境的美,这种美是爬20次黄山都得不到的,这种美是人造的,但这种美是艺术的美。中国古代画家画黄山的很多,很多画家靠画黄山出名,今天刘越胜画的黄山,与任何人都不一样,这点就是他最大的成功,因为画黄山的画家很多,光安徽省就有许多,我们对黄山的热爱是通过黄山的精神,是没有时间限制的。那么怎么把黄山变成艺术作品,变成山水画,这个问题需要画家去解决。这一点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需要花好几十年的功夫,我本人画了几十年的黄山,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我的要求,说明黄山是很难画的。
刘越胜画的黄山气魄是很大的,这是照片所不可能带给你们的,画山水的画家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谁敢说他是一个好样的山水画家?包括我在内,都不敢说这种话,所以画山水画需要一辈子的努力,他年龄也不小了,在笔墨上下的功夫很深厚了,从作品上大家可以知道,他的画值得大家钦佩,祝贺刘越胜的山水画带给大家的美好。”
是啊!正如傅先生所说,黄山充满了笔墨的美、意境的美,刘越胜正是用心、用情地对黄山的一草一木去研究,才会有笔下自成一格的苍松、奇石、云海、瀑布,黄山意象中蕴藉的意境之美是中国审美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刘越胜成功并完美地将黄山中国画般的意境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祝他的艺术之路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艺术简介
刘越胜,1966年生于安徽省肥东县,1981年起随金陵学究金成生(石城翁)先生学习禅学及古文、诗、词和书法绘画,1985年起又师从新金陵画派著名代表画家张文俊教授,之后又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李小可导师工作室。三十余年专注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研究与创作,尤以黄山、三峡为表现对象。不分寒暑,笔耕不缀。在注重对自然山水感悟的同时,讲究心源与造化的统一,以自己独有的笔墨语言去营造出一个美妙奇幻、清韵流溢的山水新境界。笔下的山水画作品力求写意与具象、继承与创新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糅合。近年来作品在各类刊物发表,并先后于2010年5月和2013年10月在南京成功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好评,并被社会各界人士及机构收藏。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江苏文德山水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
第四篇:越式教学模式
越式教学模式
“跨越式教育”,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坚持了近10年的一项科研课题。如果以教育部的“新课标”为参照,“跨越式教育”实施后,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课时的前提下,就能实现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在教育学界,何克抗一度饱受争议——教育搞“跨越式”,不就是拔苗助长吗?
“跨越式教育”的课题进展,可用“墙内开花墙外香”来概括:在国内,敢放胆参与这项试验的中小学校不多;而新加坡等邻国,闻讯后纷纷向何克抗伸出了橄榄枝„„
语文学科:“2-1-1”教学模式
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入主题,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入到第三个释疑解难环节,则突破重难点,包括示范朗读、关键问题讲解及学习方法介绍、组织相关活动促进理解课文等。紧接着以学生为主体扩展阅读,并最终学用结合,以打写或手写表达结束。
前三个教学环节以发挥主导作用为主,占20分钟。后两个环节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主,各占10分钟时间,即“2-1-1”模式。
何克抗带来的“跨越式教育”实验,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就让这所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验班学生的成绩较原来大跨度提高,一些消息灵通的家长甚至不惜跨区择校,把孩子塞进杨庄中学的实验班;这所学校的校长,眼下再也不愁招学生,反而要担心学校的教室不够用„„
很多人最初听何克抗谈“跨越式教育”,均被它的目标所“震惊”:在不增加学生课时与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小学语文学科要力图通过两年左右时间,让上完二年级的学生“能读会写”——认读2500个以上常用汉字(手写汉字能力不提前),能阅读一般报刊和青少年读物,并能用手写或用电脑写出几百字结构完整、通顺流畅文章。如果拿教育部“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对照,这就相当于达到了小学语文五、六年级的水平。小学英语学科,四年级学生的词汇量、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要达到“新课标”初一以上水平,而到六年级时,学生的英语水平要与“新课标”高一以上水平看齐。
在中小学所有其他学科中,“跨越式教育”的目标,从达到“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深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三方面衡量,实现学生素质与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双主教学模式’,加上认知工具支持,是实现跨越的前提条件。”何克抗的理论,在不少中小学教师看来,算不上新鲜。不就是强调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鼓励学生多从事探究性活动吗?
真正新鲜的,是何克抗所倡导的“认知工具”!在语文、英语等文科学科,认知工具就是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大量拓展阅览听说材料。为此,教师课前必须充分备课,让学生在课内快速阅读。电脑环境下,阅读材料由学生上校园网检索浏览,随后现场用电脑写作小文章。没有电脑环境,则采用纸张版印刷材料与手写形式;在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认知工具必须借助于电脑软件。传统的几何课上,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老师往往得分三节课讲授。而现在有了几何画板软件、模拟实验软件,图形可随学生主动操作任意变动,参数即时显现。作图的连续变换,学生在单节课里就能把所有判定定理学透,老师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本世纪初以来,多数参与何克抗“跨越式教育”试点的学校,纷纷“被点石成金”。何克抗不想以应试为目标,但几乎所有样本跟踪比对数据显示:试验班、试验校、试验区学生的学业成绩突飞猛进;日积月累,其阅读量与知识面,呈几何级数增长;整合信息能力、自我拓展能力与综合素质,有了质的变化。
何克抗最得意的,并不是试验之初那些电脑网络条件、生源师资条件均优越的名校,而是位于深圳南山区远郊、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广州远郊沙湾镇和北京昌平区4个农村试验点。当看到基础很差、甚至大部分未上过幼儿园的农民工子弟,在几年试验后,无论学业成绩还是综合能力都达到城镇优质中小学学生水平时,他调整了方向。
“教育起点不公平,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何克抗最大的理想,就是把他的“跨越式教育”实验推广到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
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第五篇:刘胜广主要事迹材料
生命作舟爱作帆
-----------刘胜广同志事迹材料
刘胜广,男,汉族,生于1977年10月,成武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
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已度过了14个难忘的春秋。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海,我愿用生命为舟用爱做帆”----这是他的座右铭。
自2000年毕业登上讲台起,他就把一颗赤诚的爱心奉献给了教育: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爱教育、爱学生胜过了爱自己的生命。经常是生病了、疲乏了,他仍然坚守在岗位上。14来,他不断地努力着、探索着,从没有放弃过。
一、关心学生成长
循循善诱春风化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后进生他倾注了一片爱心,他班有一名学生叫胡心仪,父母离异后跟随外公外婆生活,整天是脏头、脏脸,经常旷课,学习成绩很差。为了帮胡心仪进步,他经常找她谈心,与她交流,辅导她学习,经常家访,一个学期下来,胡心仪的语、数两科成绩分别提高到了85分以上。七六十多岁的外公外婆感动得找到刘老师,并含着眼泪说:“刘老师您对我们孩子比他父母都强”。从教14年来,先后4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次被评为师德标兵。
二、投身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用于实践
2011年暑假,他被选拔,参加了全县小学教师暑期培训指导教师。他非常珍惜那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那段时间里面,经常是凌晨四、五点就起床,查阅资料,钻研教材,推敲斟酌,反复设计教案、课件,也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也数不清写了多少张纸。每一堂课,他都给同行们带去了一些指引;每一次的学习交流,他都让同行们有了新的认识。深入浅出的讲解,诙谐幽默的风格,赢得了一次次的掌声,他也因此被县教育局教研室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他致力于教学创新,探索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勇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大胆推行开放型教学,使教育效果、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用爱心感染学生,用激励激发学生的潜能。凭借其诙谐幽默的教学风格、突出的教学成绩、崇高的师德师风,2006年3月,被评为“县教坛新秀”;2007年6月被评为“县教学能手”;2010年5月被评为“县优质课一等奖”。他还积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动,在他的指导下,其所在学校申凤芹老师,先后获得县优质课、县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在繁重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参与教育科研,2011年,他承担了省教研室的研究课题《阅读中外经典》,并且抓住这一机会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大胆地探索,随时随地记录下了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得失与反思。不停地实践,不断地积累,顺利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工作之余,他还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在成武教育报、菏泽小作家、吉林教育等报刊杂志先后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十余篇,并与2010年4月,被县教育局授予“成武县教育报道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三、争做优秀教师,乐于吃苦无私奉献
每年暑假中心校都安排教师全员培训,大家在一起看录像,听报告。通过聆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他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也更加坚实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酷爱。多年来,他就是这样一直默默地耕耘着。每天早出晚归,我们学校门岗值班的刘老师是最好的见证。刘老师曾亲切地对他说:“每天迎来的第一张笑脸是你,送走的最后一个背影也是你。看着你总是忙进忙出的,也不管是星期天的,还是节假日的。”是的,只要工作需要,他时刻准备着。记得2004年的一夜的暴风雪,通往学校的道路上积雪很深,刘老师天刚微亮,就从家一路扫到学校,当孩子们来到学校,他还没有吃早饭。看着师生们进进出出的身影,听着孩子们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刘老师开心的笑了。
14年来,他一直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家里的事情他都会安排在工作之余或者节假日去做,从来没有因为家里有事请过一天假,这也正缘于他对教育工作的酷爱。因此他先后于2004年9月、2007年6月先后两次被评为成武县优秀教师;2009年9月又被评为菏泽市优秀教师。
四、提高自身素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刘胜广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只要一有时间就苦练基本功,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他样样勤于练习;普通话、计算机他样样不甘示弱。凭借过硬的素质,扎实的基本功,2012年4月,在全县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被成武县人民政府授予“十大技术标兵”荣誉称号。同年在菏泽市举办的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又荣获“菏泽市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优胜奖”。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既爱他的事业,又爱他的学生,那么他就是一个十分好的老师。” 刘胜广同志自任教以来,一直坚守在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在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努力推进教育创新。由于他在教育教学研究,教材改革等方面的出色表现,2013年被菏泽小学语文理事会推举为理事。刘胜广同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甘为人梯的师德师风,充分展现了新时期人民优秀教师的光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