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书馆资源共享合同
山亭图书馆、山亭育才中学公共文化服务系列
活动合作协议
为保障“资源共享、书香山亭"图书馆活动顺利开展,确保山亭区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书香山亭、书香校园的共建,实现文化资源的共知、共享,完善山亭区图书馆文化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为明确双方单位的责任、权力与义务,经双方协商,特订协议如下: 第一条 合作关系
双方本着非营利性公益目的互为合作关系,工作中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本着为学生的发展乃至我区群众文化意识的提升态度,坚定信心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双方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探索、相互指导,为建立我区新型公共文化资源服务体系探索新途径。第二条 合作宗旨与目标
1、合作宗旨
通过双方合作活动提高我区在校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达到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
2、合作目标
本项目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山亭区图书馆文化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实现“书香山亭、书香校园”的共建,实现文化资源的共知、共享。本项目活动构建共有四个方面:一是活动的创新性,在敢于探索的基础之上提出可行性实施计划方案。二是活动的多样性,同一时间,多馆开放,多个活动同步开展。三是活动的持续性,长期有效的深入开展,并非一次性片面活动。四是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和教师作为精神文化受益的主题,可以提升书香城市的真正内涵。山亭育才中学作为首批合作单位,共同探究活动模式,树立典范,为今后活动推广沉淀经验积累。第三条 组织领导与运行机制
1、山亭区图书馆文化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活动项目领导小组
山亭区图书馆文化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活动项目领导小组由区图书馆主要领导和育才中学主要负责人组成,山亭区图书馆馆长、山亭育才中学董事长任
组长,图书馆下属科室负责人、学校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双方单位办公室主任负责工作牵头实施。项目领导小组审定并签署山亭区图书馆文化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活动项目合作协议,建立沟通机制,负责组织、协调、推动活动项目的开展工作,并对重要合作事项进行决策、批准。
2、山亭区图书馆文化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活动项目实施小组
下设三个工作小组,由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山亭育才中学各科室工作人员组成,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1)场馆设备工作小组:负责提供活动所需的场馆设施、设备的指导使用、活动开展的指导。(物的组织管理)
(2)人员组织工作小组:负责育才学校学生的活动组织,活动开展的具体工作。(人的组织管理)
(3)宣传工作小组:负责整个活动的宣传工作。第四条
活动开展的原则和内容
1、活动开展原则
本着“合作共享、共同发展、以人为本、育人化人”的基本原则,在构建文化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框架下,紧扣共建、共享的中心思想,不断提高在校学生乃至全区群众的综合文化内涵。
2、活动内容
开办学生自助式图书馆,开展阅读体验活动、“走进国学”系列讲座和国学文化体验活动,活动的交流、总结。第五条 双方权利与义务
1、双方的权利
(1)双方对本活动均有提出指导意见及疑义的权利(2)学校方可享用图书馆方的场馆空间、书籍、设备等。
(3)学校方可享受图书馆方不定期的国学、社科等方面教师业务培训。(4)图书馆方可以使用校方团委青年志愿者进行书籍整理、修复等社会实践活动。
2、双方义务
(1)无特殊情况不得单方面终止活动的连续开展。(2)图书馆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服务。
(3)到馆学生及教师要严格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要求。(4)双方有义务做好本项目活动的宣传工作,加强地区影响力。(5)双方积极构建交流平台,实行协作化、长期化,办精品活动。(6)相互支持双方工作的开展,必要时提供相应的物资保障。
第六条 各活动流程及管理办法详见开展计划策划书。
第七条 若有未尽事宜,双方本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协商解决,必要时对本协议进行修改或补充,所签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山亭区图书馆(签章)山亭育才中学(签章)
(签字):(签字):
2014年 月 日
山亭图书馆、山亭育才中学
文化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活动项目合作框架构建协议
二零一四年
日
月
第二篇: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免费开通试用的通知
经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免费开通试用,现将该平台的有关特点和免费试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该共享平台的特点
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是将湖南省区域内各学校图书馆的中外文各种文献整合于同一平台上,统一检索。该平台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整合中外文数据库——将湖南省内各图书馆自有中外文数据库与Medalink区域图书馆数据进行对接,整合后实现馆内文献资源的最充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中Medalink收录120多个常用的外文数据库,提供多种获取外文数据库全文的途径:如阅读本馆所购买全文资源;快捷的EMAIL方式获取湖南省区域内各图书馆传递的文献资料。
2.整合中外文纸质图书——图书馆自有中外文纸质图书,读者使用自动化系统只能检索到图书的元数据信息,不能看到具体内容,无法判断图书是否是其所需。整合后,读者检索时可直接试读图书的原文,通过试读判断、选择所需图书。
3.统一检索——将本校图书馆常用的各种电子资源,整合于同一平台上,统一检索,避免多个站点逐一登陆、逐一检索的弊端,读者可在湖南省文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上查询所有信息,并直接点击下载本校已订购的电子资源;对我校图书馆没有收藏的资源,可通过此平台快捷的进行EMAIL文献传递获取。
二、免费试用的说明
1.免费试用期限:按湖南省高校图工委的有关规定,该平台今年4月份为无条件全开放免费试用,可自主下载或自由申请文献传递;5-6月份为有条件免费试用,即需本校图书馆审核同意后,方能自主下载或申请文献传递;7月份之后初定为有偿服务。
2.我校师生试用方式:进入“图书馆主页——共建共享栏目——湖南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项目——湖南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常用资源栏目——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即可试用。
目前,湖南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为全省高校师生提供该平台的免费试用服务,欢迎我校师生踊跃试用,特别是需要我校图书馆未订购的中外文数据库和未购置的中外文纸质图书的文献资源的师生,望在免费试用期内抓紧试用和免费下载,我校图书馆竭诚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具体联系部门:图书馆信息咨询部(云塘图书馆大楼B-304),电话:85258711。
图 书 馆
二O一O年四月六日
第三篇:关于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思考
关于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思考
云南大学2008级情报学研究生
1200800558
陈春艳
摘要:本文指出了实现个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综合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实现资源共享的全新模式。
关键词:个人数字图书馆 资源共享 模式
陈光祚教授在《“e”时代的私人藏书楼——个人数字图书馆》一文中是这样定义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所谓个人数字图书馆,就是指个人为了读书治学,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采用免费或基本免费的全文数据库软件,将有关的网上信息和自创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使之成为有组织的信息集合。个人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一种类型,是最贴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图书馆。实际上,个人数字图书馆就是
①e时代的私人藏书楼。”然而,随着环境、理念的转变与及计算机、网络、存贮等技术的进步,个人数字图书馆中存储的信息资源猛增,信息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有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文档等等多媒体信息,现在应该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开发、利用与共享个人数字图书馆中丰富的资源。
首先,本文指出了实现个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综合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实现资源共享的全新模式。
一、实现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基本上都是构建在个人计算机上的,具有很大的分散性,是一个个信息的孤岛。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由个人建设并由个人管理、维护和使用,要实现资源的共享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现有模式存在缺陷
目前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是基于C/S或B/S模式的,而这种模式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易受服务器硬件、软件、网络状况等因素影响;信息共享成本较高;存在安全隐患:用户个人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这些缺陷都使资源共享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还未实现互操作性
国内外个人数字图书馆与公共数字图书馆信息系统使用软件多样,系统平台各
②异,数据格式各异,给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造成了障碍。这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政策的调整,制定元数据的描述标准,运用XML、RDF等技术,实现对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信息检索、共享等的互操作。
3、不是每个人都精通信息技术
现在很多人都采用一些软件来管理个人电脑中的资料,如:网海拾贝、NoteExpress、超级文档管理器、电子图书馆等等,这些软件的功能不一,实现的也仅仅是个人信息的管理,要真正地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具备数据库维护、信息安全等专业知识,并不是每个人都精通这些技术,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资源共享的实现。
4、个人心理因素
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立者能否将自己的资源放在网上跟别人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道德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再说,一般人都不是从事信息服务的专业人员,不可能随时随地将自己个人资源无偿地提供给所有人使用。
5、知识产权问题
个人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资源大部分是从网上下载或利用一些网络采集软件抓取的信息,只有很少部分是自创作品,这些资源在仅限于创建者及其家庭成员或朋友使用时不受版权保护的拘束,一旦要把资源放到一个平台上去共享的话就涉及到了信息的版权问题。
对于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参考肖雪在《论个人数字图书馆》一文中的见解:肖雪认为,个人数字图书馆中个人自创的作品,以及通过翻译、改写、汇编等方式形成的新作品,创作者享有完全的知识产权。另外,对于使用他人作品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肖雪从文献数字化的版权问题,网络信息下载、链接的版权问题,数据库的版权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肖雪的这些都是在实现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所需要借鉴的。
③
二、实现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模型
高校、科学研究院、省(市)级图书馆等机构是学术界的先行者,集中了较丰富的数字资源,这些机构内的科研人员所建立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假如政府进行政策调整并给予充足的财政支持,并打算先在一所高校内试点的话,可以以这样的思想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平台,将各个个人图书馆中的资源整合在平台之中,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口径来访问所有资源,并且采用交互式的应答模式来实现用户与平台管理者之间、平台管理者与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立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这里,平台起到了调剂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立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的作用,使得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立者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这种模式中,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立者与用户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有时,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立者也可以是资源的使用者,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立者可以在进行个人资源建设的同时就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实现知识的不断增值。平台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下图来展现:
图 实现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模型
上图所示模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紧密相连的步骤来建立:
1、组建管理团队
组建一支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兼备的管理团队,配备较充足的资金,以用于配置硬件设备、支付版权、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系统运作所需等费用。
2、规范管理
这一步要做的工作有:①制定工作细则并明确人员的分工;②确定要收集的资源范围并在统一的标准下收集资源;③制定各类原创资源的付费标准;④制定统一的元数据标准。
3、整合资源
在征得各个个人数字图书馆创立者同意的情况下来收集资源,对于其原创资源支付一定的费用,对收集到的资源采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进行描述并按照所属类型进行分类,初步建成文档库、图片库、音/视频库等资源库。
4、建立统一的平台
将已经建成的所有的资源库放在一个页面上呈现给用户,用户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平台上提供了哪些资源,有没有自己需要的。
平台通过自动应答和定期应答的模式向用户提供交互式的服务。如果平台上恰好有用户需要的资源,那么就采用自动应答的模式将资源提供给用户;如果平台上没有用户想要的资源,那么,平台将用户的需求信息反馈给资源的提供者(也就是各个个人图书馆的创立者),看是否能生产出用户所需要的资源并在一定的期限内给予用户明确的回答。
参考文献
[1]陈光祚.营造“e”时代的私人藏书楼——个人数字图书馆[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4):3,72.[2]张银犬,朱庆华.国内外个人数字图书馆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8,(3):20.[3]肖雪.论个人数字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04,(2):18,19.
第四篇:郯城县图书馆服务网络内的资源共享情况
郯城县图书馆
服务网络内的资源共享情况
公共图书资源共享服务网络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构建县、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图书资源共享服务网络,使整个公共资源进一步得到发挥,使所有的书流通起来,可以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新农村建设,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郯城公共图书馆“一证通”工程而建设的网络,将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图书资源存量。不论是城区的居民还是农村的群众都将能享受到“图书资源大家享,跨乡跨村任我借”的便捷。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省文化厅、省分中心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我县城区共享工程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县支中心和基层点场地进一步规范,设备进一步扩展,网络进一步健全,管理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9镇、3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县人民政府驻郯城街道办事处,全县总人口92.7万,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市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机制进一步健全,经费投入大幅增加,网络建设迅速发展,运行管理逐步规范,服务功能不断延伸,宣传培训效果明显。
一、领导重视,城乡同步推进“工程”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共享工程”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落到实处,取得初步成效。区县(市)建立健全了机构,成立了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印发了专门文件和《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点建设的要求,市共享办制定并下发。县支中心重新建设了网站,设立了共享工程专栏,及时将全国、省、市、县、基层点共享工程进展和相关文件精神、资源情况在网上进行交流,并加大地方文献的征集力度,着手启动地方数字资源建设。在大力建设县支中心的同时,以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等为依托,按照《标准》要求,加大投入,进行设施设备的提升扩展,使全县城区100%的乡镇、街道和部分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村建立了具备投影设备、大容量的移动硬盘、40个座位以上的场地、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的基层服务点,有的还建立了电子阅览室。
二、共享资源,服务功能不断延伸。
共享信息是共享工程支中心和服务点的测评重点,也是共享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设基层服务网络的同时,我们把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与管理作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支中心和服务网点环境设施要求、资源服务细则、管理运行办法等管理与服务规范。认真抓好基层服务工作,区县(市)支中心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将电子阅览室、投影机、幕布等设备免费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并公布开放时间和资源内容,组织广大群众使用文化信息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实用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文化信息服务,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发展农村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课外精神食粮,将“工程”的优秀资源送入千家万户,使各基层点成为具有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的文化中心。面向农村和社区,市支中心购买和复制了3000多张文化信息资源光盘,开展向基层点赠送光盘资源活动,并为部分基层点拷贝了硬盘资源。县图书馆利用共享工程电脑和投影设备,通过卫星接收电影、戏剧、讲座等文化资源,走村串户向农民群众播放;定期将文化信息资源通过村电视远程教育频道送入农民家中;组织社区居民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大量的电子图书、电子报刊资源得到农村中小学师生和家长的喜爱,有效弥补了农村图书资源的不足。县支中心多次组织基层点利用节日和图书馆宣传周开展如“文化共享长征行”和“庆元宵百部戏曲展映周”、“文化共享奥运行”等宣传利用文化资源的活动。各支中心和基层点电子阅览室天天免费对外开放,演示厅每周定期播放电影、戏曲、讲座。宣传周期间,龙泉社区图书馆在读者中举办了计算机、共享工程知识免费培训班,培训读者124人;新村基层点播放了14场讲座和戏曲节目;县支中心组织900余名读者观看共享资源;郯城街道办事处组织各街镇基层点共播放视频节目40余次,观众1000余人,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为满足弱势群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盲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今年,我们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县支中心精心选购了盲文读物和有声读物,购买了盲人阅读软件,建立了盲文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盲人读者可以在此阅览图书,也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盲人阅读软件,免费访问文化信息资源等各类网站,了解网上各类信息、阅读语音图书、聆听有声读物。他们可以利用“有声鼠标”在网上自由冲浪、听音乐、“看”新闻,获取自己所需知识,还可以近水楼台地利用电子阅览室内的数量众多的视听资源欣赏其喜爱的光碟。为盲人读者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创造了条件,也为扶助弱势群体,体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随着共享工程的实施,全县农村和社区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参加文化活动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学习科学知识的多了,喝酒打牌的少了;科技致富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共享工程日益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三、加强培训,管理运行日益规范。
为规范管理,提高基层点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加强对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将共享工程业务培训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县支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市支中心制定了基层点管理制度,编印了专门的培训教材,印发了2000余份简便的《文化信息资源使用指南》,使广大读者尽快掌握使用文化信息资源的方法。采用分级集中培训、分区分片培训、发放培训资料、上门指导、电话咨询、光盘教学、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考试等方法,10多次在县支中心或与党员远程教育办联合举办共享工程知识培训班,培训957人次,对考试合格的150多人发放了结业证。培训内容有计算机网络基础技术、图书馆自动化应用系统(ILAS)、数字资源检索、病毒防治、分布式视频管理系统、网站建设等。县支中心每年到辖区内各基层点上门指导1次以上,解决基层点业务和技术问题。现在每个基层点挂牌显眼、制度上墙、开放时间公示、视频播放提前预告、电子阅览管理规范、活动开展经常,管理人员熟悉国家和省中心资源,并能指导读者利用网络资源。
第五篇: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
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
〔摘 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界多年来一直倡导并加以实践的理念,作者认为要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高校图书馆必需向全社会开放,服务社会。文章从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字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设备、阅读环境几个方面的资源进行社会共享来加以阐述,并提出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为社会化服务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070-04 studies on socialized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the resource sharingwu qun(library,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7,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have been advocated and practiced over the years.in order to realize resource sharing,university library must be open to the whole society,and service society.the paper elaborated social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mong the university library literature,digital resources,human resourc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reading environment,and then suggested tha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s should be the basic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social services.〔key words〕information;resource sharing;socialized service;university library 信息资源共享(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相互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提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2005年7月8日,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举办了“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大会回顾了我国图书馆界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40多年的历程,探讨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道路上需克服的障碍和问题,在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原则方面取得共识[1]。大会拟订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宣言》中提出:“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大学图书馆追求的崇高目标。”图书馆界多年来一直倡导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要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惟有推进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近年来,文献信息资源约占社会总量60%的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要求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的社会呼声也越来越高。2007年7月,《国际先驱导报》和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联合调查,近两千人参与调查,75.99%的人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
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质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它是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角度,把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作为一种社会的生产资料来对待,将其使用社会化。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既有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也在信息资源、专业人才、技术设备、信息加工等方面有超越一般社会文化与信息机构的优势,随着高校图书馆自身体制变革,激活并加快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图书馆界对服务社会化的理论研究较多,作者以“服务社会化”并含“图书馆”为主题,时间范围1984-2011年7月,检出相关文章242篇,最早的一篇是1986年发表的,由表中数据可看出从2007年以后研究文章呈快速上升趋势。(见表1)表1 1984-2011年“服务社会化”研究文献篇数 时间数量时间数量1984-***1-***6***782011.714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以提供馆藏书刊、资料借阅的方式对社会开放服务;第二个阶段——1990-1996年,信息技术在我国图书馆开始应用,少数大型图书馆利用少量电子检索工具及传统的印刷型馆藏资料向社会提供有限的咨询、检索、定题服务;第三个阶段——1997年至今,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普及应用,一些高校图书馆已逐步形成了集馆藏印刷型资料、馆藏电子
文献及检索工具、虚拟馆藏为一体的信息源,这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进入“211工程”的100所院校,构成了我国目前信息咨询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高校的图书馆大多不同程度地对社会或本行业开展各类信息服务,如以北大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为首的特大型图书馆在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互借、资源联合引进等方面为我国图书馆界提供了管理及技术上的咨询、指导及支持;东南大学图书馆每年承接了大量的科技查新业务;暨南大学图书馆、郑州工业大学图书馆等采取灵活的管理机制,使业务范围从传统的服务项目拓展到数字化软件及硬件的代理维护、系统开发、数据库制作、企业咨询等多项内容[2];广州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政府等机构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专业图书馆,通过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建既向社区开放又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新型图书馆,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成功典范[3]。但我国仍有95%以上的高校图书馆,只局限在为本校师生服务,对社会公众基本“关闭”。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程度仍然很低,无法与国外高校图书馆相比。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实践探索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缺少社会化服务的法律依据;(2)对向社会开放的认识还存在不足;(3)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4)馆员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2 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从权威部门的资料获悉,我国1 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
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还显得十分缺乏。如果将高校馆开放,无疑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4]。2.1 馆藏文献资源社会共享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文献品种繁多,学科门类齐全,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此外,高校图书馆还有一些其他信息机构所没有的文献,如博士、硕士毕业论文。高质量的馆藏文献不仅可以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也为服务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馆藏纸质文献141万册,中文现刊1 200多种,外文现刊70多种,2010年向江宁区10所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发放通用借阅证300张,2010年7月借给驻江宁方山的部队5 000册图书,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
馆藏文献资源社会共享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高校图书馆之间共享,如江苏省高校为教师自愿办理通用借书证,每张通用借书证每年可在各高校图书馆累计借50册图书。(2)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分别与集安市图书馆等签订了“手拉手”帮扶协议,定期无偿向基层公共图书馆捐赠图书、软件等[5]。(3)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机
构开放,如北京科技大学与社区居委会签订协议,居民随时可借阅图书。(4)高校图书馆直接面向市民开放,如1988年,广东省五邑大学图书馆就向校外200名公民发放借阅证;1996年,深圳大学图书馆决定对社会开放;2002年,厦门大学图书馆宣布对社会开放[6];2009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为900余市民办理借阅证。2.2 馆内数字资源社会共享
高校图书馆普遍重视数字图书馆、数据库、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建设,通过馆际交流、合作,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机编目、资源共享等功能。使馆内的书目信息资源实现最大范围的共知,使文献信息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书目公共查询系统(opac)向社会公开,任何人可通过网络检索,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另外,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购买了多种中外文数据库及电子图书,如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购买了各类数据库21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64万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这些资源通常是社会读者从事科技创新所必备的,但企业与一般社会信息机构因经费所限而无力购买,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将这些数字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尽可能发挥它的社会价值。2.3 高校及馆内人力资源社会共享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高校拥有一批各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及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掌握着所涉及领域的大量情报信息,是高校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强有力的后
盾。另外,高校图书馆馆员熟悉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能够熟练应用网上各类搜索引擎,对分散在各个网络节点上的开放资源进行采集、组织和利用。他们最适合为那些对网上无序、分散的资源无所适从的人们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挖掘和利用高校及馆内的人力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2.4 先进的现代技术设备资源社会共享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完美结合,许多高校图书馆都依托中国教育网进入国际互联网,建立了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镜像站点、联机数据库等,为广大读者检索图书馆资料提供极大的方便。如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公共阅览区为读者提供网络连接端口和用于查询的计算机终端,图书馆公共区域可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网络,读者可以方便地查询馆藏信息、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等。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上任意客户端自由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
2.5 阅读环境社会共享
强化环境建设,积极营造人文气息,成为高校图书馆为之不懈努力的理念,尽可能的让读者置身于优雅、和谐、愉悦的阅读环境中,尽情品味高尚文化生活。很多高校图书馆实现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同时,也注重文化气息的培育,如:通过摆放绿色植物,美化室内环境;馆内布置由读者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来装点环境;在公共休息区内设置沙发及饮水机方便读者等。高校图书馆可利用
寒署假向社会公众开放,让广大市民也享受到这舒适的阅读环境。3 搭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 吴慰慈教授曾指出:“馆际之间互相共享藏书是绝对必要的,也是为学术研究提供全部所需文献资源的惟一切实可行的手段,这一点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7]”为社会化服务搭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是高校图书馆适应读者需求的有力举措。
3.1 建设机构知识库,为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搭建平台 美国sparc资深顾问raym crow将机构知识库的定义为:机构知识库是收集并保存单个或数个大学、科研机构知识资源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机构知识库收藏的资源类型多样,有正式发表的学术著作,也有尚未发表的预印本;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也有自然学科的内容[8]。它具有机构性、学术性、互操作性和开放性、积累性和永久性等特点,它的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保证机构内外的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存取机构知识库中的资源,并实行异构库之间的互操作,实现信息资源高度的开放获取和共享。此外,要考虑对机构知识库和图书馆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资源共享平台。首先,对机构知识库与馆内传统书目资源进行整合,使用户通过 opac可检索到馆藏文献以及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其次,对机构知识库与馆内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做到多个数据库同时进行检索,从而实现一站式检索。极大地方便用户,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成为一个真正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平台。
3.2 成立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平台 在网络
化的今天,图书馆联合体是促进图书馆合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方式。诸多省市成立了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南京市也是其中之一,2007年9月28日,在东南大学举行了《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资源共享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由东南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六所高校图书馆组成了江宁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2008年6月,联合体成员扩大到10家,吸纳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联合体成员,到2011年已发展到14家图书馆。联合体成员馆组成服务团队,面向企业,进行借书证发放、文献咨询、情报分析、定专题服务、文献检索培训等服务。利用lib-passport系统和同一的规则,实现“分借通还”[9],目前已制作10 000张“南京高校(江宁地区)联合体通用借书证”,2009年发放到10所学校3 650个通用证;2010年发放3 450个通用证;2011年发放3 800个通用证。图书馆联合体不仅为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还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程,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3 加强与共公图书馆及社会机构合作,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平台 开展社会服务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作支撑,而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都是有限的,特别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商品信息、人才信息等不及专门信息服务机构和情报研究所。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当地政府、情报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合作开发各种类型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社
会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2004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全国23个省份,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都已建设省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2006年4月,江苏省科技、教育、文化三大系统联手打造的由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和省技术监督情报所等10家单位共同建设的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并对外服务。通过共知共建共享方式,集成和开发了这10家单位的主要优质文献信息资源,目前该平台建设了总量达1 042万条的“联合目录数据库”,电子文献数据资源总量达11 000g,其中中文科技期刊10 000种,外文期刊15 000种(通过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南京镜像站共享实现),中外会议资料30万篇,学位论文40万份,中外专利文献1 800万件,国内外标准30万件,国内外科技报告30万件,中国重要报纸全文350万篇,各种电子数据库60余个,数据总量已达5 500万条;并建有国家nstl南京镜像站,组织开发了一批有江苏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专题数据库,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该平台运行服务以来,接受访问50余万人次,为全省用户提供了260余万篇各类科技文献全文下载,先后在全省举办了22次专题讲座和演示服务,免费发放各种服务卡近2 000张,提供技术培训近万人次,取得了明显的服务效果,为全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服务[10]。这种跨系统的区域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打破了“条
块分割”的障碍,整合、丰富了区域信息资源,提高了科技文献平台为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真正起到了科技信息资源的保障作用。4 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应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和共享。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的“学习中心”、“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参考文献
[1]吴群.基于开放存取的机构知识库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现代情报,2011,(6):50-52.[2]赵晖.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困境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0,(3):6-8.[3]李岩.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河北科技图苑,2010,(1):8.[4]千万图书闲置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卡在哪儿[eb].http:∥news.163.com/07/0620/10/3he51i2h000120gu.html,2011-07-15.
[5]吉林探索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享共建模式[eb].http:∥news.qq.com/a/20081014/000514.htm,2011-07-15. [6]沈光亮.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与发展[j].图书馆建设,2010,(10):73-77.[7]吴慰慈.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教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76.
[8]吴群.高校机构知识库构架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5):30-32.[9]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eb].http:∥njal-jn.seu.edu.cn/upfiles/areas/seuedu/file/about01.doc,2011-07-15. [10]http:∥www.xiexiebang.com:85/js/dongtai/dongtai.jsp?title=“江苏省 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全面建成应[eb].201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