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分析论文
一、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现状
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满足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从1957年开始,各大高校之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高校图书馆区域的资源共享与分配,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共享体系: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DAL(中英文图书馆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SHL(中国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中心),通过这三大体系,我国已初步现实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交互与科学使用,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不断进行合作式教学活动的探讨,逐步形成地域性的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体系的立体化与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数字化进行不断加快,在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之中,逐渐形成一个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虽然高效图书馆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陷。首先现在各大数字化资源信息库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同一体系,缺少同一的标准与认知方式,访客在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区域获取获得同一标准的信息服务,很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互。
二、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其发展的缺陷与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
(一)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同一的门户服务。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先进经验,进行同一门户服务的构建。而这一门户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访问相关门户网站的用户,能够在资源搜索的过程之中,对整个共享平台上的资源进行浏览,只需要一次检索就能够对同一平台上不同系统之中的资源进行查阅,不再需要相过去那样需要对每一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所处的子系统进行了解,只用通过构建这一个开发的、同一的门户服务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公共区域的共享建设,才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升共享建设的便捷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极大的方便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区域共享建设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服务,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捷。
(二)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在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建设之中,各类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着重复构建的情况,从而造成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难度增加的局面,为了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教育资源的分层处理,将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从而逐渐在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之中,形成一个立体式的资源网络,在同一的加工与整合标准之下,成一个规范化的信息查询体系与高效的数据库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中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区域之内资源的高效共享。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区域内的各大高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共享建设之中。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是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高效的交互与科学的使用,而这一过程需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只用在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才能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在高校图书馆在区域共享建设之中的整合与配置。
第二篇:深入探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发展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数字一词已经走进了社会行业中的各个领域,我们正在步入一个由数字、网络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现在数字已经成为信息的载体。信息存取实现了自由化,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化,知识传播范围拓展了,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了,信息资源价值也提升了。那么如何构建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供给用户一个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平衡、融合的信息保障环境,是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及影响
数字化技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影响,就是“馆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馆藏不再仅仅是对文献的物质拥有和物权占有,馆藏概念的核心已超越了文献的承载者——物,而更加贴近文献的本质,即实物所承载的对象——信息。数字化文献在网络的交流平台上成为图书馆的虚拟馆藏。作为数字时代的图书馆馆藏资源,既包括图书馆实际拥有的基于物权转移的实体资源,又包括在使用中不发生物权转移,图书馆只具有使用权的虚拟馆藏。也就是说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涵盖了馆藏中未数字化的以纸为介质的印刷型文献、单机版电子文献和馆藏中已数字化的电子信息等实体资源,以及图书馆通过网络途径以协议或授权服务方式获得的网络数据库或网络信息等虚拟资源。即图书馆本馆的实体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内的资源以及网上免费资源等各种类型,共同构成了数字时代图书馆可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具有雄厚基础的传统实体文献资源和强有力的信息组织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决定了二者不可能一支独秀,而要协同共建。因为对图书馆的用户来说,更关注的是所需信息的可获取性,而不是资源类型和信息存放的位置,因此对于图书馆来说,实体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的建设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图书馆应不断探索寻求网络环境下两种资源的最佳结合点。
二、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发展特点
信息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对图书馆来说,信息资源建设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筛选、整序、组织,使信息更好地成为传播给用户利用的资源,在用户需要时可以无障碍地获取。就是说,这些资源的类型可以多元化,获取渠道可以多元化,但利用通道必须是畅通的。
网络时代赋予图书馆的一个独特优势是可以不通过物权转移,只通过协议或授权服务便可获得大量的虚拟馆藏,其相对于传统文献所支撑的传统信息服务手段,表现在服务性、经济性、满足率等服务功能方面的优势,使各图书馆都更加重视对虚拟资源的建设。如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期刊有7096种,到就达到16350种。清华大学图书馆,底,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2.5万种;至底,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已逾3.5万种,其中外文电子期刊超过2.3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43万种,而年订购印刷型期刊只有4千余种。国外这种趋势更加明显。1998年,德克萨斯大学购置电子出版物花费了大约经费预算的5%。3年后,该校电子出版物就占到了经费的2o%。
1990年,乔治亚大学图书馆开始为读者提供学术电子期刊,到,仅电子期刊的费用就超过100万美元另外还有100万用于购置其他电子资源如索引、文摘等。可以看出,数字文献建设尽管起步较晚,但增长速度惊人。同时,更多的图书馆通过把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与个性化服务相融合,婕其成为图书馆吸引用向、提高社会彰响匀的段心信息资源。
从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发疑来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从载体形式上看,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从馆藏文献的构成比例蓊.虚拟的电子文献征馆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从文献资源的分布看.不仅有本馆实体型文献信息资源,而且有异地虚拟型信窟资源;扶馆藏献的利用率来看,虚拟型文献的利用率望上升趋势.瓣宴体印刷型文献的利用率相对来说,呈下降趋势;从馆藏文献的信息服务功能看,电子文献相对于传统印刷型文献的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多样,服务效率更高;从馆藏形式的特点来看,实体资源馆藏和虚拟资源馆藏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隔、密切相关的两个组成部分。可见,新的信息环境,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由单一的传统文献馆藏结构转向数字文献与传统文献并煎的结构模式。
三、图书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和谐共建”策略
(一)构建科学化的馆藏资源“和谐共建”发展实施规划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呈现出印刷型与数字型复合并存模式,它们共同构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馆藏资源已上升为一种超越有限物理空间和固定物质载体局限的信息资源。从高校用户的需求来看。各学科印刷型文献的利用率仍占很高的比重,这说明在以提供阅读为主的大学图书馆中,传统馆藏文献仍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绝不能忽视实体馆藏建设,数字化的虚拟资源怍为新型的资源形式。不能代替传统的信息资源和交流方式。但数字时代的任何图书馆也都元法靠自已有限的实体资源来保
第三篇:图书馆建设论文
师生爱上学校图书馆的策略研究
——依托学校图书馆,让书香提升学校文化力,促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与研究
闵行区华坪小学唐群莉
图书馆作为学校获得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的文献中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和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师生获取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育人基地。如何将其所拥有的丰富的资源,真正传递给我们的服务对象,如何真正能让师生爱上学校图书馆呢?这就是我们要努力营造图书馆的书香氛围,以此浓厚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勤学好品质,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书是师生的忠实伴侣。让师生爱上图书馆,是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长期的、最终的工作目标。
一、创新管理功能,做到科学化、现代化。
现代的学校图书馆管理改革的起点就是要否定传统的思维定势,以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去经营图书馆,改变“以书为本”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建立以“知识管理”“信息管理”新模式,建立“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思想观念的创新。传统的思想观念是以书为本,图书馆的主体是“书”,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围绕着书而开展,整个工作重心在“藏”上,而忽略了读者服务工作,即使广为宣传“读者第一”“生本第一”,实际上管理的出发点都是从管理者专业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因此,学校图书馆应该先要改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式的办馆模式,从以书为本向以读者为本,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变革。大力发展图书馆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就是教育吸引学生趋向图书馆,同时对学生进行有关利用图书馆和文献检索等方面的图书馆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使用图书馆的意识,掌握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技能,指导学生的阅读,并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同时,管理员自己的思想观念也要改变,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和自己个人事业发展相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新的方式方法服务教学一线,实行充分服务、优质服务。
2.服务内容的创新。知识经济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较高的知识性要求,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不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贮存和传递,而是基于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利用。首先,在服务内容的深度上,应特别注意扩充知识内涵,实施知识挖掘与知识发现,使原有信息和知识得到系统化、综合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再生知识,实现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其次,在服务内容的广度上,应尽量扩展相关问题的知识涵盖面,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各种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包括知识导航系统),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提供知识面很广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我们还做到密切注意各种信息的收集,拓展信息知识的捕捉面,丰富自身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提高服务质量,使图书馆实实在在地为丰富学生知识
3.图书馆文化的创新。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图书馆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图书馆管理中的硬件与软件两部分。图书馆员的构成状况、图书馆文献资源及情报信息资料状况、图书馆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图书馆的环境和外在面貌等都成为图书馆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图书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针对读者的特点选购图书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以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和网络信息资源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同时做为学校图书馆的馆员也要加强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改革管理模式,做到多样化、创新化。
学校在图书馆管理、运作模式上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在新书的宣传推介上,学校通过开设“新书专柜”,设置“新书推介宣传专栏”,并增设“本周导读”、“好书推荐”等栏目,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对新书、好书的宣传力度,以吸引学生阅读的需求。
在日常的管理中,学校注意把图书馆的专业管理与学生的自主管理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学校设立了图书馆学生助理,成立了红领巾图书管理员协会,通过让学生自主管理,提高了他们参与图书馆建设的积极性。
在馆舍等设计上融入了时代气息。充分考虑了实用和美观的特点,做到功能设计齐全,大开间的藏、阅、借、检一体化,内设低矮的书架,富有童趣的可瓶装各种图案的桌椅,集学习、休闲于一体,为师生营造人性化的阅读氛围。
在图书的采购上,尽可能考虑师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这样把更多的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来。同时将书店的新书目录提供给老师、学生进行挑选,这也是一种主动作为的表现。
三、运筹管理广度,做到全员化、书香化
(1)创造条件,让书“博”起来。
精神引领,让书香凝聚心志——提升学校书香文化的精神力
营造书香校园,开展读书活动,培养读书习惯,让“书香“成为滋养教师心灵、养育教师精神的丰盛大餐,让“书香”成为融入学生灵魂、营养学生一生的精神食粮。围绕书香文化建设,学校将校训确立为“读书最乐,为善甚佳”,将教风确立为“享受教育的幸福”,将学风确立为“让读书成为习惯”,从而让书香文化成为凝聚师生心志的精神力量,让书香文化成为引领师生共同成长的灵魂之师。
(2)营造氛围,让书“香”起来。
打造环境,让书香浸润校园——提升学校书香文化的形象力
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条件构建书香文化环境,使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1、为了让学生有一处放飞思想、展示才华、学习交流的平台,学校在走廊、过道等地方设置了涂鸦壁。楼道内校园里一块块宣传牌,由各个班级竞标主办,定期宣传人文知识,展示同学们各类实践活动的照片、文字材料等,所有这些丰富了读书形式,创造了浓厚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
2、为方便学生阅读,学校应充实图书馆、建立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教学楼内设置“阳光读书大厅”、“林荫书苑”等阅读场所。并全天向师生开放,阅读课也可以在里面进行,省去了学生去阅览室借书还书的麻烦,让他们时时有书读、处处可读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3、每个班级都设立 “图书角”。“图书角”里的书,有教师捐献的,有学生自发带来的,有学校专门为学生订阅的。让孩子们将自己心爱的读物带到教室,一来可以方便学生自己课余阅读,二来可以互相交换,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图书共享。
(3)开展活动,让书“活”起来。
多元活动,让书香融入灵魂——提升学校书香文化的执行力
全员参与,让好读书成为习惯。为让教师好读书成为习惯,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评估细则。如:教师读书学习与研究规划、教师读书学习与研究制度、教师读书学习与研究评估细则等。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活动。一是“五个一”工程,即教师每课一篇教后反思,每周一篇读书感悟,每月读一本教育专著或经典名著,每学期参加一次教师读书论坛,每年撰写两篇教学论文、设计四个精品教案。二是“网络博客”工程,即创办了“书香校园”教育博客。倡导教师开设网上读书博客,开辟“教师读书论坛”,定期举办读书研讨会、邀请专家谈阅读等。三是“四读”工程,即教师要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刊杂志,解世事风情。着力建设一支热爱读书、酷爱科研的教师队伍。为引导学生好读书、爱学习形成习惯。每日晨读设5-10分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的精华。平时经常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读写比赛。学校还下发专门印制的读书笔记本,低年级以摘记好词好句为主,高年级则以撰写读书感悟为主,读书笔记每月进行抽查汇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把需要改进的地方反馈给学生。为鼓励学生写作,学校编辑校报等。
创新科研活动,让书香熏染心灵。为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充分发挥图书的效能,让学生互通有无,交换浏览,学校可以组织了图书交易会。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图书带到学校,在操场的规划区域进行交易,同学们各显神通,采取各种方式招徕顾客,推销着自己的图书。这一活动的成功举办,既使好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头脑灵活性和市场意识,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举办了校园文化节、读书节等。开展了“阅读晋级”科研活动。学校编印校本,根据阅读量的大小设置级数,并分级管理。由学校组织考核。学校每学期进行阅读晋级。开展了“培养卓越口才”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下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胆识,训练了说话的语脉,增强了表达能力,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开展了教师读书比赛活动。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4)家校互动,让书“散”起来。
家校联动,让书香弥漫家园——提升学校书香文化的影射力
为充分利用家庭、社会资源,构建起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学校还规划了“家校联动,让书香弥漫家园”的“书香家庭”构建方案。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学校图书馆应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动中来。学校每学期结合“校园读书节”开展全校性的“亲子读书”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加。要求父母应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按要求做好读书笔记。经常为孩子购买一些文学书籍。平时能关心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开展父母与孩子“同读一本书”活动。开展“亲子读书”优秀家庭”的推荐评比与表彰。围绕读书活动,充实家长会、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其成为我校书香行动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建设者。
“依托学校图书馆,让书香提升学校文化力,促师生共同成长”是我们的追求和理想,通过研究,进一步完善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改进图书馆管理,更好地发挥它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营造书香校园,提高教师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行为,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的学习能课内外结合,自主读书,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上图书馆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能力,如检索条目,搜索书本,快速浏览,摘录资料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外阅读课、导读课、赏读课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校本课程资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校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图书馆的作用日显重要,它已经成为学校“信息资源中心”、“知识传播媒介中心”.图书馆的任务主要是致力于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为课程教学提供材料.图书馆伴随学生快乐成长,伴随教师专业成长,图书馆自身也在伴随师生快乐成长中,快速成长。
参考资料:
1、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研究丛书: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国际儿童语料库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教育科学2009.10周兢
2、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教育科学2009.9丁海东
3、儿童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长春2009.4周益民
4、徐冬梅谈儿童阅读与母语教育长春2009.4徐冬梅
第四篇:大学城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调研
大学城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调研
——以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例
陈燕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重庆400030)
摘要:本文在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调研基础上,总结大学城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功经验,提出后一步完善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关键词:大学城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 数字化图书馆 应用主导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B
一、背景及基本建设状况
重庆市高校文献资源平台建设是贯彻落实《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基层的意见》(文社文发〔2009〕10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更好地发挥各高校优质和特色教育资源的作用,为重庆地方科研、教育、文化、经济建设提供资源支撑与服务。在重庆市城乡统筹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对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地方文化和经济建设,促进图书馆自身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资源数字资源往往存在重复建设,各校的数字资源基本上都采用本馆管理模式,只对本校读者开放,服务对象单一,资源利用率不高。同时各校技术力量不均衡,部分学校设备与资源的投入不能发挥最佳效能,更不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无法满足高校的长远发展。
在大学城园区进行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购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其共建共享模式能从宏观上整合和调度各种资源,使高校的管理体系和服务水平达到更佳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大学城园区数字资源共建共有利于大学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高教园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可从物理上联通高校之间的网络,从逻辑上搭建数字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从长远来看,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项目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为优化高校布局结构、改善高校基础条件、拓展高等教育发展空间而提出的大学城“五个一体化”的一项重大项目,由教学、科研、考试、就业、文献资源五个子平台组成,是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由重庆地产集团资助建设的重大非盈利性公共服务信息项目,投资资金达3188万,平台建设由惠普公司承建,于2008年10月启动,2010年3月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在经费保障上前期平台建设投资3188万,2011年政府及社会基金投入200万元资源建设费,各成员馆1:1资金配套投入,完成了首批平台数字资源建设。且后期政府将加大投入进行建设。
为推进重庆市高校文献资源平台建设,重庆市教委成立了“重庆市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领导小组”,“重庆市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工作组”,并由重庆市高校图工委进行具体操作与管理,同时明确了重庆市高校文献资源协作组首批协作组成员,以入驻重庆大学城高校为主的成员馆22所,其中本科院校17所,高职高专校5所。
资源联盟制定出“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对于每一个成员馆来说,在联盟内不仅有共享资源和服务的权利,还要承担人、财、物投入的义务。同时成员馆可根据学校特点及专业需要选择地参与合作项目,不一定参与全部合作项目,对不参与的合作项目,不分担项目投入的经费。成员馆形成的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和回报机制,可以说参建者是最大的受益者,各成员馆由单馆图书保障率,因参与平台资源共享提升到共享云服务保障率概念,共建资源保障能力以几何级增涨,显著提升读者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的满意程度,从而促进科学研究和决策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图书馆联盟形式在电子资源的集团采购上增加了对数据供应商施加影响的力度,摊薄了费用,电子资源产品服务商在产品质量及服务的要求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用户大量增加,形成良好的双赢局面。
二、成功的做法
重庆高校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的开通,积累了高校共建、共知、共享的建设经验,极大地提高了重庆市各高校的文献资源综合保障能力,该共享平台的正式使用,丰富了重庆市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使我市高校教学科研有了进一步的文献保障与支撑,为加快把重庆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起到巨大积极的作用,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成功的经验
在于:
1.体制创新:建立地区性高校系统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组织,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建立了重庆市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由市教委归口领导,重庆市高校图工委进行运行操作协调、指导,各成员馆共同组建工作协作组,专业学术团体的加入,为平台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也更于成员馆的协调组织。
2.技术创新:基于重庆市大学城资源共建平台下运行的重庆市高校文献资源平台,在稳定性、安全性及节约资金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
3.方法创新:通过点对点文献传递和获得资源供应商授权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数字图书馆文献合理利用的难题。
4.政府投入,非均等比例的成员馆分摊模式减少了各馆经费的投入,提高了平台加入的积极性,为最大化整合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经费运行机制。同时积极发挥优势院校的骨干作用:本科院校馆在技术、资源上的优势承担了更多的平台建设贡献值,在经费分摊上也向高职高专校做了扶持性政策支持,促进重庆市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发展。
5.资源整合与利用效果良好:经协作组成员评定及协商超星“百链”云图书馆和超星名师讲坛为首批平台数字资源,目前平台上已由成员馆分别选取购入部分电子资源、专业视频资源、全文期刊数据库等资源。
三、思考与建议
由于重庆大学城入驻高校的图书馆馆藏文献在学科专业上各具特色,软硬件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数字化建设进展不一致,服务层次有高有低,管理体制各有不同,特别是高职高专在资金、技术支持、资源应用等方面有较大差距,重庆市高校文献资源平台需进一步研究运行机制保障,更好地解决建设资金投入问题,加强为本地科研、经济服务的特色资源库建设,加强法律框架下的资源规范控制与数字资源整合,探索本地高校资源如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更多的政府专项财政支持重庆大学城图书馆共享平台应服务于本地区的文化、经济建设,深化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各成员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校际读者间的信息交流,为大学城各大学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政府财政的持续支持,是资源保障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激励优惠高职院校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通常存图书馆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少、资金短缺等困难,尤其是数字资源建设方面,更大的困境是:硬件设施急需建设、网络环境及软件亟待改善,资金压力突显。与本科院校,特别是985院校相比,差距是巨大的,参与到联盟资源建设中能有效地提高本馆资源保障水平,节约的资金投入,优化人力资源。所以建议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具体状况,在共建经费出资时,进行更大的政府配套支持经费的扶持激励优惠,让更多的高职高专校参与进来。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质量与水平不高,各高职院校可从资源联合采购、联合目录检索、特色数据库建设、联合参考咨询服务、人力资源共享等方面构建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联盟组织可从运行管理、经费、技术、监督与等方面予以支持与指导。
3.扩大共建共享成果的服务面,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习经济发达地区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经验,扩大共建共享成果,积极探索本地高校资源如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的有效途径,从更高的角度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认为应重点强化信息情报和企业服务功能,为社会各界提供原文传递、文献代查代检、科技查新、专利检索与咨询、专题情报调研、定题情报推送、竞争情报咨询、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文献代译等全方位的信息情报服务,由面向科研学术活动的信息服务拓展到本地化信息化服务,为地方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助力。并积极探索面对不同学科和研究方向、不同层次的用户多样性需求,探索行业、专业共享资源建设机制,探索商业化资源和服务的整合。
4.增加馆员学习的平台,提供学术研究保障作为重庆市高校图书馆资源平台,建议平台增加图书馆员业务教育培训及图书馆用户教育培训子系统,各成员馆可以把各馆的网络课程、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均可作为教育资源内容。图书馆员业务教育培训子模块,以部分解决馆员继续教育因资金、时间等因素造成的障碍,为馆员提高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更新提供方便的学习途径,满足图书馆员的职场提升需要,促进高素质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图书馆资源共享联盟是图书馆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代表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联盟强调互助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强规范运行、合理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文献资源平台在法律框架下健康发展,只有促进成员馆的信息、服务、技术和效益最佳整合,才能调动相关图书馆参与的积极性,联
盟实体也才能生存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新涯,彭晓东.重庆市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网上图书馆”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2] 刘金玲,叶艳鸣,宋洵.西部高校图书馆区域联盟建设机制探析——以四川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3.作者筒介:陈燕(1963--),女,研究馆员,主研方向:文献资源管理,文献检索课程教学。
第五篇:论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
论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
【摘 要】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地保护古籍,是每一个古籍保存单位的职责。数字化建设为古籍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古籍 数字化
一、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而古籍文献则是古代先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之一,及其珍贵。尽管现在古籍保护方式多样,但也只能最大程度地减缓其破损的速度,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永久地保存。
古籍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古籍中的文字、附图及附表等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并通过光盘、硬盘、网络等介质保存,意义重大。
二、古籍数字化建设涉及层面
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是一项较大的工程,其涉及到多个科学知识层面。包括古籍资料的整理、学术研究、原始数据的数字化录入、标准化的建立、网络数据库的建立、面向公众的数字化访问、甚至是当今较为流行的信息云服务。
三、古籍数字化建设相关技术
(一)字符编码。我国汉字数量约有十万左右,其中常用字越四五千左右,而其它大多属于生僻字、避讳字、异体字等,这些字在古籍文献当中占约30%。因此,古籍数字化的字符编码方案非常重要,可采用如下两种标准:
1.国家标准。在国家标准中,有GB2312、GB13000、GB18030三种,其中,G82312收录6763个汉字;GB13000收录20902字,是我国等同采用ISO/IEC10646标准的国家标准;GB18030收录了70244个汉字,总编码空间超过15O万个码位,不但为解决人名、地名用字问题提供了方案,还为为汉字研究、古籍整理等领域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平台基础。
2.国际标准。国际标准主要是指ISO/IEC10646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它与Unicode在字符编码上保持一致,所有的字符都在相同的位置并且有相同的名字,并且版本更新也保持同步,ISO/IEC10646:2003的字符编码相当于Unicode5.0。
(二)古籍数字图像的加工技术
1.数字化编码标准。古籍文献图像的采集、压缩、编码采用的标准直接决定了加工后图像的质量、大小以及长期保存和使用的有效性等。考虑到目前的技术水平以及未来的可用性,结合目前图像资源的现状及应用的要求,古籍图像数据加工的常见编码标准应选择JPEG、JPEG2000、TIFF和GIF这几种。
2.格式体系。格式体系指图像资源数字化加工的保存格式、复制格式、发布格式等体系及其相应的格式标准。对于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加工,其保存级的文件格式建议存储为TIFF格式。普通图书文本页可以选择Group IV压缩的黑白二值图、或是无压缩的8位灰度图扫描,该级别的文件通常由保存级的TIFF文件批处理方式压缩或转换生成;服务级文件建议选择JPG、JPG2000或将它们封装到PDF文件中;缩略图可以考虑采用JPG或GIF格式。
四、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日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处在一个初步的摸索阶段,虽然部分图书馆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江苏等地的市县图书馆等在古籍数字化建设方面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
我国古籍数量庞大且分散,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基本处于一个种缺乏宏观管理和调控的状态,缺少统一领导和分工协作,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进程。
(二)经费缺乏,区域发展不均
近年来我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已启动了一批古籍数字化工程项目,各自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尤其是古籍收藏量较大的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的匮乏,加之技术力量薄弱,其古籍数字化工作仍然比较落后,一般还停留在图书扫描、部分普通书目数据库建设等简单数字化阶段,甚至还有一些公共图书馆这方面的工作至今尚未启动。
(三)古籍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目前古籍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的状况已经凸现,如不引起重视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后果堪忧。对古籍工作者的特殊要求在于:一要具有相对深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二要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等专业领域有相应的造诣。要较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三者缺一不可。
五、相关对策
(一)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的统一规划
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注重特色是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另一方面,各公共图书馆馆在选择古籍数字化项目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馆藏特色,从特藏中选题,以避免重复开发。
(二)合作共建,加强人才培养
在古籍数字化进程中,各公共图书馆应该在横向联合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加强与出版社、信息技术开发公司等机构的多方位合作的发展之路;国际合作也是当前中文古籍数字化开发建设的一种可选形式,通过国外资金和技术条件,结合国内丰富的古籍资源优势,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各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必须强化个人素质的培养,需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包括职业道德、图书馆学知识、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信息学知识、网络知识,以及相关学科和新学科知识等的继续教育,进而提高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专业能力。
(三)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古籍保护宣传力度
各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古籍收藏单位应积极利用好数字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数字视频、网络文字、网络图片等,加大古籍保护的宣传力度,也可通过开设古籍保护专题讲座,开展古籍保护宣传日,举办馆藏古籍展览,包括破损古籍展览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大古籍保护宣传力度,培养更多人的古籍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童顺荣.古籍数字化相关问题的开放思考[J]擞字兰台,2009(9).[2]王美英.古籍保护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0,(4).[3]苏品红.实施古籍保护计划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2).[4]刘灵西.古籍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