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监管细则最新政策解读

时间:2019-05-15 03:5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P2P监管细则最新政策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P2P监管细则最新政策解读》。

第一篇:P2P监管细则最新政策解读

P2P监管细则最新政策解读

业界期待已久的P2P监管细则《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终于面世,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今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P2P领域首个监管细则。

1、规定网贷机构名称应包含“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字样,全国P2P企业都要改名吗?

2、不得在互联网、电话及其他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开展业务,也就是说不允许线下开店了,不允许第二个e租宝出现。

3、非常细致,列出十二种禁止行为:不可自融、不可担保、不可承诺保本保息、不可发放贷款,不可拆期限、不能卖基金、保险,不准做代销,不准做股权众筹、借款不能进股市等等

4、单一融资项目设置募集期最长不超过10个工作日,从时间上卡死,P2P以后就是做小额的。

5、从金额限定P2P以小额为主。同一借款人单笔借款和借款余额均有上限,但何为“小额”,“上限”是多少,没有规定。

6、再提P2P不得增信,如何走出信任困局?以前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已经提了。

7、P2P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前提是做好信息披露。

8、今后P2P企业要自请会计师进行年度审计,并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

9、新规出来后,不合规P2P企业有18个月整改机会

10、明确一个P2P行业5个婆婆监管: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网信办和地方金融办

11、地方金融办负责备案登记和评估分类,如何避免出现寻租?

12、自身资金与借贷资金要隔离,P2P不得设立资金池,客户资金必须找银行存管

13、存管银行不负责借贷交易是否真实,监管部门可通过存管银行掌控整个P2P行业数据

14、P2P不能吃利息,借款人本金和利息应当归出借人所有。

15、借贷合同不能随便销毁,到期后至少要保存5年。

【观点】P2P大洗牌来临,不要惊讶一些“强大”的公司倒下

来财街总裁李昭君认为,“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银监会会同工信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委共同发布网贷暂行办法征求意见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方向上值得点赞。随着监管细则的逐步落地,对于正规经营的的网贷公司是绝对利好的消息。在接下来的18个月里,肯定会有一个洗牌的过程,其中不要惊讶会看到一些看似实力强大的网贷公司倒下,过程残酷但有利于行业的持续可健康发展。还是那句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网贷行业的战争是场马拉松,千万不要图一时之快感,要持续享受高潮,就得真诚互动、恪守自律,行利国利民之事,只要这样,我们相信接下来的十年里定当是网贷行业的春天。”

【附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及依据] 为规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保护出借人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融资需求,根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和监管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和释义] 在中国境内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办法所称网络借贷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个体包含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专门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的金融信息中介企业。该类机构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为借款人与出借人(即贷款人)实现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

本办法所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是指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承担地方金融监管职责的部门。

第三条 [基本原则]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按照依法、诚信、自愿、公平的原则为借款人和出借人提供信息服务,维护出借人与借款人合法权益,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非法集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借款人与出借人遵循“借贷自愿、诚实守信、责任自负、风险自担”的原则承担借贷风险。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承低观、真实、全面、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的责任,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

第四条 [管理机制] 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监管原则,落实各方管理责任。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制定统一的规范发展政策措施和监督管理制度,指导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做好网络借贷规范引导和风险处置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涉及的电信业务进行监管。公安部牵头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进行互联网安全监管,打击网络借贷涉及的金融犯罪工作。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等业务进行监管。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规范引导、备案管理和风险防范、处置工作,指导本辖区网络借贷行业自律组织。

第二章 备案管理

第五条 [备案登记] 拟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包含其分支机构,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当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办理备案登记。备案登记不构成对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有权根据本办法和相关监管规则对备案后的机构进行评估分类,并及时将备案信息及分类结果在官方网站上公示。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还应当依法向通信主管部门履行网站备案手续,涉及经营性电信业务的,应当按照通信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申请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未按规定申请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不得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评估分类等具体细则另行制定。

第六条 [机构名称] 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机构,其机构名称中应当包含“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 [备案变更]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并进行备案信息变更。

第八条 [备案注销] 经备案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拟终止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应当在终止业务前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并办理备案注销。

经备案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宣告破产的,除依法进行清算外,由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注销其备案。

第三章 业务规则与风险管理

第九条 [机构义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为出借人与借款人提供直接借贷信息的采集整理、甄别筛选、网上发布,以及资信评估、借贷撮合、融资咨询、在线争议解决等相关服务;

(二)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格条件、信息的真实性、融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必要审核;

(三)采取措施防范欺诈行为,发现欺诈行为或其他损害出借人利益的情形,及时公告并终止相关网络借贷活动;

(四)持续开展网络借贷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活动,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引导出借人以小额分散的方式参与网络借贷,确保出借人充分知悉借贷风险;

(五)按照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要求报送相关信息,其中网络借贷有关债权债务信息要及时向网络借贷行业中央数据库报送并登记;

(六)妥善保管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料和交易信息,不得删除、篡改,不得非法买卖、泄露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

(七)依法采取预防、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履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义务,接受反洗钱监督管理;

(八)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防范查处金融违法犯罪相关工作;

(九)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工作;

(十)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工商登记注册地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义务。

网络借贷行业中央数据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条 [禁止行为]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从事或者接受委托从事下列活动:

(一)利用本机构互联网平台为自身或具有关联关系的借款人融资;

(二)直接或间接接受、归集出借人的资金;

(三)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

(四)向非实名制注册用户宣传或推介融资项目;

(五)发放贷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将融资项目的期限进行拆分;P2P监管细则最新政策解读

(七)发售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

(八)除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允许外,与其他机构投资、代理销售、推介、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形式的混合、捆绑、代理;

(九)故意虚构、夸大融资项目的真实性、收益前景,隐瞒融资项目的瑕疵及风险,以歧义性语言或其他欺骗性手段等进行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等,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损害他人商业信誉,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

(十)向借款用途为投资股票市场的融资提供信息中介服务;

(十一)从事股权众筹、实物众筹等业务;

(十二)法律法规、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十一条 [实名注册] 参与网络借贷的出借人与借款人应当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核实的实名注册用户。

第十二条 [借款人义务] 借款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用户信息及融资信息;

(二)保证融资项目真实、合法,并按照约定用途使用借贷资金,不得用于出借等其他目的;

(三)按约定向出借人如实报告影响或可能影响出借人权益的重大信息;

(四)借贷合同及有关协议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三条 [借款人禁止行为] 借款人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欺诈借款;

(二)同时通过多个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或者通过变换项目名称、对项目内容进行非实质性变更等方式,就同一融资项目进行重复融资;

(三)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以外的公开场所发布同一融资项目的信息;

(四)已发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中含有本办法第十条所列内容,仍进行交易;

(五)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禁止从事的其他活动。

第十四条 [出借人条件] 参与网络借贷的出借人,应当拥有非保本类金融产品投资的经历并熟悉互联网。

第十五条 [出借人义务] 参与网络借贷的出借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身份等信息;

(二)出借资金为来源合法的自有资金;

(三)了解融资项目信贷风险,确认具有相应的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

(四)自行承担借贷产生的本息损失;

(五)借贷合同及有关协议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六条 [线下业务] 除信用信息采集、核实、贷后跟踪、抵质押管理等风险管理及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明确的部分必要经营环节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及其他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开展业务。

第十七条 [风险控制] 网络借贷金额应当以小额为主。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同一借款人在本机构的单笔借款上限和借款余额上限,防范信贷集中风险。

第十八条 [网络与信息安全]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相关规定和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开展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和等级测试,具有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以及灾难恢复等网络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建立信息科技管理、科技风险管理和科技审计有关制度,配置充足的资源,采取完善的管理控制措施和技术手段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健运行,保护出借人与借款人的信息安全。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记录并留存借贷双方上网日志信息,信息交互内容等数据,留存期限为5年;每两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评估,接受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安全检查和审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成立两年内,应当建立或使用与其业务规模相匹配的应用级灾备系统设施。

第十九条 [募集期管理]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为单一融资项目设置募集期,最长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

第二十条 [费用分配] 借款人支付的本金和利息应当归出借人所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与出借人、借款人另行约定费用标准和支付方式。

第二十一条 [征信管理]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加强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征信机构等的业务合作,依法报送、查询和使用有关金融信用信息。

第二十二条 [电子签名] 各方参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需要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等使用电子签名、电子认证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的法律效力。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使用第三方数字认证系统,应当对第三方数字认证机构进行定期评估,保证有关认证安全可靠并具有独立性。

第二十三条 [档案管理]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记录并妥善保存网络借贷业务活动数据和资料,做好数据备份。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及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的要求。借贷合同到期后应当至少保存5年。

第二十四条 [业务暂停与终止]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暂停、终止业务时应当至少提前5个工作日通过官方网站等有效渠道向出借人与借款人公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暂停或者终止,不影响已经签订的借贷合同当事人有关权利义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因解散、被依法撤销或宣告破产而终止的,应当在解散、被撤销或破产前,妥善处理已撮合存续的借贷业务,清算事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破产隔离]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清算时,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分别属于出借人与借款人,不列入清算财产。

第四章 出借人与借款人保护

第二十五条 [借贷决策]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代出借人行使决策。每一融资项目的出借决策均应当由出借人作出并确认。

第二十六条 [风险揭示及评估]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向出借人以醒目方式提示网络借贷风险和禁止性行为,并经出借人确认。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对出借人的年龄、健康状况、财务状况、投资经验、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进行尽职评估,不得向未进行风险评估的出借人提供交易服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出借人实行分级管理,设置可动态调整的出借限额和出借标的限制。

第二十七条 [客户信息保护]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加强出借人与借款人信息管理,确保出借人与借款人信息采集、处理及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资金存管机构、其他各类外包服务机构等应当为业务开展过程中收集的出借人与借款人信息保密,未经出借人与借款人同意,不得将出借人与借款人提供的信息用于所提供服务之外的目的。

在中国境内收集的出借人与借款人信息的储存、处理和分析应在当中国境内进行。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向境外提供境内出借人和借款人信息。

第二十八条 [客户资金保护]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行自身资金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隔离管理,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存管机构。

第二十九条 [纠纷解决] 出借人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之间、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借款人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之间等纠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自行和解;

(二)请求行业自律组织调解;

(三)向仲裁部门申请仲裁;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章 信息披露

第三十条 [融资信息披露及风险揭示]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向出借人充分披露以下信息:

(一)借款人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年收入、主要财产、主要债务、信用报告;

(二)融资项目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名称、类型、主要内容、地理位置、审批文件、还款来源、借款用途、借款金额、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及利率、信用评级或者信用评分、担保情况;

(三)风险评估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结果;

(四)已撮合未到期融资项目有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融资资金运用情况、借款人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借款人还款能力变化情况等。

第三十一条 [机构经营管理信息披露]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时在其官方网站显著位置披露本机构所撮合借贷项目交易金额、交易笔数、借贷余额、最大单户借款余额占比、最大10户借款余额占比、借款逾期金额、代偿金额、借贷逾期率、借贷坏账率、出借人数量、借款人数量、客户投诉情况等经营管理信息。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建立业务活动经营管理信息披露专栏,定期以公告形式向公众披露年度报告、法律法规、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及工商登记注册地省级网络借贷行业自律组织要求披露的其他信息,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机构治理结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管理团队情况、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实收资本及运用情况、业务经营情况、与资金存管机构及增信机构合作情况等。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本机构出借人与借款人资金存管、信息披露情况、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安全、经营合规性等重点环节实施审计,并且应当聘请有资质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机构定期对信息安全实施测评认证,向出借人与借款人、工商登记注册地省级网络借贷行业自律组织等披露审计和测评认证结果。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将定期信息披露公告文稿和相关备查文件报送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并置备于机构住所供社会公众查阅。

第三十二条 [披露义务的责任主体]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忠实、勤勉地履行职责,保证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借款人应当配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出借人对融资项目有关信息的调查核实,保证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中央金融监管部门职责]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除应当履行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有关职责外,还应当承担下列职责:

(一)对地方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开展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

(二)建立跨省(区、市)经营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风险监测分析和开展风险提示,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提示和督导;

(三)推进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络借贷行业中央数据库;

(四)指导网络借贷行业自律组织;

(五)对本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进行解释。

第三十四条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职责]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强沟通、协作,并履行下列监管职责:

(一)建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股东、合伙人、实际控制人、从业人员的执业记录,建立并管理行业有关数据信息的统计,开展风险监测分析,并按要求定期报送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关统计数据与中国人民银行及网络借贷行业中央数据库运行机构共享;

(二)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中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督,制定实施信息披露、风险管理、合同文本等标准化规则,促进机构信息披露和增强经营管理透明度;

(三)受理有关投诉和举报,自主或聘请专业机构对辖内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

(四)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办法和相关监管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对其采取相关措施;

(五)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中可能涉及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测,并及时报告省级人民政府,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公安司法机关查处;

(六)定期向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送本辖区备案和网络借贷行业年度监管与发展情况报告。

第三十五条 [自律组织职责] 省级网络借贷行业自律组织应当将组织章程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自律规则、经营细则和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教育会员遵守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

(二)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协调会员关系,组织相关培训,向会员提供行业信息、法律咨询等服务,调解纠纷;

(三)受理有关投诉和举报,开展自律检查;

(四)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六条 [客户资金存管] 借款人、出借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资金存管机构、担保人等应当签订资金存管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资金存管机构对出借人与借款人开立和使用资金账户进行管理和监督,并根据合同约定,依照出借人与借款人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发出的指令,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进行存管、划付、核算和监督。

资金存管机构承担实名开户和履行合同约定及借贷交易指令表面一致性的形式审核责任,但不承担融资项目及借贷交易信息真实性的实质审核责任。

资金存管方应当按照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报送数据信息并依法接受相关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重大风险信息报送]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下列重大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报告:

(一)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出现重大经营风险;

(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或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三)因商业欺诈行为被起诉,包括违规担保、夸大宣传、虚构隐瞒事实、发布虚假信息、签订虚假合同、错误处置资金等行为。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建立网络借贷行业重大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处置预案,及时、有效地协调处置有关重大事件。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重大风险及处置情况信息报送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

第三十八条 [一般信息报送]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发生下列情形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报告:

(一)备案事项发生变更;

(二)不再提供网络借贷信息服务;

(三)因违规经营行为被查处或被起诉;

(四)内部人员违反境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行为;

(五)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条 [年度审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聘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并在上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报送年度审计报告。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监管部门责任]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办法规定报告重大风险和处置情况的;

(二)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供行业统计、行业报告等相关信息的;

(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 [机构责任]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处罚;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处罚规定的,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改正、将其违法违规和不履行公开承诺等情况记入诚信档案并公布等监管措施,以及给予警告、通报批评、人民币3万元以下奉和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违反法律规定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监管部门应当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企业行政许可信息和行政处罚信息,并将诚信档案与网络借贷行业中央数据库或其他全国性的数据库链接,实现数据共享。

第四十二条 [出借人与借款人责任]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出借人及借款人违反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相关从业机构] 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投资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设立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四条 [全国行业自律组织] 全国性网络借贷行业自律组织接受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指导。

第四十五条 [过渡期安排] 本办法实施前设立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除违法犯罪行为外,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其整改,整改期不超过18个月。

第四十六条 [实施细则] 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四十七条 [生效日期]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执行。

第二篇:2014年银行监管政策解读

第九章 2014年银行监管政策解读 第一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解读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监发[2014]40号)为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银监会在深入总结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发展实践经验,充分征求商业银行及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本着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原则,完成了《指引》的修订工作,并于2014年9月12日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监发[2014]40号)(以下简称《指引》)。

(一)《指引》修订的背景

《指引》出台实施十余年来(2002年印发,2007年修订),对促进商业银行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其他监管法规制度的出台,原《指引》部分规定和要求已难以适应银行业改革发展与监管工作实际,有必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是部分条款在银行业务发展后难以执行。如原《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对大额存单签发、大额存款支取实行分级授权和双签制度,而目前在银行业务中,对于大额存款的存取已基本嵌入系统进行控制。

二是部分条款与新的监管要求不一致。如原《指引》规定的呆账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与《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内容不一致。三是部分内部控制要求与银行经营现状不匹配。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经营复杂程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面临的风险日益多元化,内部控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需要修订《指引》更好地引领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二)修订后《指引》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修订后的《指引》分为七个章节,共五十一条。

第一章总则。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强调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的,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实现控制目标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第二章内部控制职责。规范了内部控制的治理和组织架构,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等各主体关于内部控制的职责分工。

第三章内部控制措施。从制度、流程、系统、职责、岗位、授权等多维度提出控制要求,也涵盖了强制休假、员工行为排查等常用的重要控制手段。

第四章内部控制保障。旨在督促商业银行构建包括信息管理、人员管理、考评管理和内控文化等在内的有效内部控制保障体系,其中也着重强调了与商业银行经营密切相关的业务连续性管理等。

第五章内部控制评价。明确了内控评价的工作要求,包括评价组织和实施、范围和频率、评价结果的运用等。第六章内部控制监督。规定了内部监督责任、外部监管措施及处罚规定。

第七章附则。明确了指引解释权、实施时间。

《指引》主要从四个方面引导商业银行强化内控管理: 一是内控评价方面,细化要求持续改进。《指引》补充完善了内控评价的工作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主体、频率、内容、程序、方法和标准,强化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运用,推动内控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改进其内控设计与运行。

二是内控监督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指引》单设章节,从内、外部两方面提出内控监督的相关要求。商业银行应构建覆盖各级机构、各个产品、各个业务流程的监督检查体系,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实施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持续监管,强调发挥内外部监督合力。

三是监管约束方面,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指引》增加了有关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商业银行,责成其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整改的商业银行,根据有关规定采取监管处罚措施。

四是监管引领方面,充分体现原则导向。《指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岗位设置、会计核算、员工管理、新机构设立和业务创新等提出了提出内部控制的原则性要求,没有针对具体业务的章节和条款。通过此次修订,《指引》内容更加全面,体现了原则性、导向型的要求,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秉承稳健经营的理念,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科学确定内控管理重点,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三)《指引》修订增加的主要内容 《指引》主要修订增加了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内部控制评价。修订后的《指引》补充完善了内控评价的工作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主体、频率、内容、程序、方法和标准,强化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运用,推动内控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改进其内控设计与运行。

二是监管约束。修订后的《指引》增加了有关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要求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商业银行,责成其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整改的商业银行,根据有关规定采取监管处罚措施。

此外,《指引》提出了全覆盖原则、制衡性原则、审慎性原则、相匹配原则,去掉了原《指引》中有效、独立两大原则,新增了制衡性原则和相匹配原则。

(四)《指引》不涉及具体业务的原因

原《指引》对银行的一些业务或环节做了详细的操作性规定,修订后《指引》只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岗位设置、会计核算、员工管理、新机构设立和业务创新等提出原则性要求,没有针对具体业务的章节和条款。主要考虑是:

一是从我国银行业务实践看,近年来,我国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涉及金融市场、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等多个条线,《指引》无法覆盖所有业务,若从具体业务角度进行规范难以跟上业务的发展变化。

二是从我国银行监管制度体系看,自2002年原《指引》发布以来,银监会已对授信、资金业务、理财业务、银行卡业务、信息科技等商业银行各主要业务条线制定了一系列监管指引或办法,《指引》再行规定容易引起重复。

三是从立法导向看,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承担着防范风险的首要责任,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开展经营的前提,控制过程应体现商业银行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内部控制的监管文件更应体现导向性、原则性要求。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银监会令2014年第2号)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2014年2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银监会令2014年第2号)(以下简称《办法》),构建了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对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水平,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办法》引入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首次提出的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定量监管标准,也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实施《第三版巴塞尔协议》。

(一)《办法》发布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业务模式、资金来源的变化,部分商业银行出现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资产流动性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大、流动性风险隐患增加等问题。2013年6月,我国货币市场出现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快速上升现象,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还存在不足,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也愈发密切,个别银行或局部的流动性问题更易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紧张,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

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银行尽管资本充足,但仍因缺乏流动性而陷入困境,金融市场也出现了从流动性过剩到紧缺的迅速逆转。危机后,国际社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巴塞尔委员会在2008年对其在2000年发布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稳健做法》进行修订,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进一步强化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定性要求。2010年又发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首次提出了流动性风险定量监管的国际统一标准。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对2010年公布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二)《办法》起草的主要原则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银行业务结构和市场环境日趋复杂,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但一些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认识仍停留在日常资金头寸调度层面,尚未建立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一些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手段较为单一,现金流测算和压力测试实践存在差距,数据基础及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难以全面满足流动性风险管理需要。此外,流动性风险监管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如监管要求分散在多项法规制度、部分指标的风险敏感性和前瞻性不够、对市场流动性变化的分析监测有待加强等。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办法》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中外资银行监管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致力于构建全面、系统、清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以促进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单体银行和整个银行体系应对流动性冲击的能力。

1.定性与定量监管要求相结合原则

《办法》对我国分散在不同法规制度中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定性和定量要求进行了梳理、整合。一方面,充实完善了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定性要求,如充实了现金流测算和分析、多元化和稳定性融资来源、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并表和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多项内容,提高了压力测试、应急计划等监管要求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引导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在引入《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这一新指标的同时,对现行的流动性风险指标进行梳理,将其区分为合规性的监管指标和用于分析、评估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工具。

2.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视角相结合原则

《办法》在继续强调单体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同时,引入宏观审慎视角,要求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密切跟踪研究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监测分析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并在压力测试中充分考虑市场流动性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等因素,以尽早发现市场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提高等迹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此外,按照逆周期监管理念,为了防止在实际出现压力状况时,实施监管标准、采取监管措施可能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更大的流动性压力,甚至对实体经济运行造成负面影响,《办法》参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允许银行在压力情况下,可以动用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满足流动性需求,即允许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暂时降至最低监管标准以下,以便银行有适当的时间采取措施恢复流动性水平。这也体现了要求银行持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的初衷。3.中外资银行监管要求相结合原则

《办法》统一了对中外资银行具有共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建立起覆盖中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完整制度框架,同时也针对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殊性作出了相关规定。

(三)《办法》提出的相关要求

1.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办法》明确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各项基本要素分别提出了要求。

2.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清晰、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应当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银行董事会应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管层应制定、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银行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应与业务经营职能保持相对独立;监事会和内审部门应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在内部定价以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还应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使流动性风险成本显性化等。

3.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商业银行应根据其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等因素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书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构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应至少每年评估一次,并在必要时进行修订。其中,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应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模式、主要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主要包括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早期预警、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融资管理、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测试、应急计划、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并表及重要币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

《办法》要求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应涵盖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并包括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引入新产品、新业务和建立新机构之前,也应充分考虑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4.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办法》要求商业银行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运用适当方法和模型,对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进行分析和监测。目前,现金流测算和分析、压力测试、应急计划、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并表管理仍是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旨在计量、监测和控制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应涵盖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以及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潜在现金流,并充分考虑支付结算、代理和托管等业务对现金流的影响。商业银行应适当设置现金流缺口限额、负债集中度限额、集团内部交易和融资限额等表内外限额,加强融资渠道管理和融资抵押品管理,确保能够满足正常和压力情景下不同期限的融资需求。

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也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压力测试的范围和频率应与商业银行的规模、风险水平及市场影响力相适应。银行应合理审慎设定压力情景,在影响整个市场的系统性冲击情景下的持续经营最短期限应不少于30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积极参与对压力测试至关重要。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对压力测试的情景设定、程序和结果进行审核,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为充分发挥压力测试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作用,银行在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以及制定业务发展和财务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压力测试结果,并在必要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对以上内容进行调整。除了日常的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还应根据其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水平、组织架构及市场影响力,充分考虑压力测试结果,制定应对流动性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确保其能够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应急计划应设定明确清晰的触发情景,列明可获得的潜在应急资金来源和银行估计的可获资金数量,规定应急程序和措施,明确各参与方实施应急程序和措施的权限和职责,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测试和评估,并在必要时进行修订,以确保其有效性和操作可行性。

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是商业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的重要防线。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银行持有的没有变现障碍、在压力情景下能够通过出售或抵(质)押方式获取资金的流动性资产。商业银行应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规模和构成,确保在压力情景下能够通过出售或抵(质)押优质流动性资产来及时获得资金满足流动性需求。其中,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还须符合流动性覆盖率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条件,银行应定期测试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

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并表管理,要考虑银行集团的整体流动性风险水平、附属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及其对银行集团的影响,并防止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过度依赖集团内部融资,降低集团内部的流动性风险传递。同时,由于法律、监管、税收、外汇管制以及货币不可自由兑换等原因,资金或融资抵(质)押品在跨境或跨机构转移时可能受到限制,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这些流动性转移限制因素以及金融市场发展差异程度等对流动性风险并表管理带来的影响。

5.具有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准确、及时、全面计量、监测和报告流动性风险状况所需的基础设施。《办法》要求管理信息系统应至少实现以下七项功能:每日计算各个时间段的现金流入、流出及缺口,及时计算流动性风险监管和监测指标,支持对流动性风险限额的监测和控制,支持对大额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支持对优质流动性资产及其他无变现障碍资产信息的监测,支持对融资抵(质)押品信息的监测,以及支持在不同假设情景下实施压力测试。

6.完善流动性风险监管

《办法》在兼顾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的基础上,规定了三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提出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框架及工具,明确了评估银行流动性风险状况及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方法、手段和程序。

7.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办法》规定了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流动性比例三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并分别设定了商业银行应当遵守的最低标准。其中,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均为《商业银行法》规定的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为参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引入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新指标。作为合规性监管指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在过渡期结束后,应持续达到100%的最低监管标准。

流动性覆盖率为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的比值。其中,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满足相关条件的高流动性资产,能够在压力情景下,通过出售或抵质押方式,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在金融市场快速变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央行准备金、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评级BBB-及以上的非金融机构债券等。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是指在压力情景下,未来30天的预期现金流出总量与预期现金流入总量的差额,预期现金流出(入)总量为表内外资产(负债)与对应流出(流入)系数的乘积之和。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在压力情景下能够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由于银行在压力情况下可以依靠这些流动性储备存活至少30天,就能给银行和监管机构足够的时间采取行动,解决银行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传统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如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相比,流动性覆盖率可以更全面和准确地反映流动性风险状况;由于对同业负债采用了较高的现金流出系数,也有助于约束商业银行对同业批发资金的过度依赖。同时,流动性覆盖率考虑了压力情形,有助于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前瞻性。

《办法》对流动性覆盖率的规定基本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保持一致,同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考虑到目前我国法律禁止商业银行在境内投资股票,国内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品种少、规模小、交易不活跃,尚不满足《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存在规模大、具有市场深度、交易活跃且集中度低的市场”条件,我国银行业在境外持有的股票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数量也很有限。因此,《办法》规定只有BBB-及以上的公司债券可作为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未将股票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纳入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范围。

由于流动性覆盖率对银行管理水平和信息系统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规模较小、复杂程度较低的银行而言,合规成本较高。按照分类监管原则,对规模较小和复杂程度较低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确保审慎、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可简化监管报告和程序,允许其采用简单、有效的风险计量方法,降低合规成本。因此,《办法》规定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外国银行分行以及资产规模小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不适用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同时,考虑到流动性覆盖率的计量较为复杂,银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程序、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科目进行调整完善,《办法》对流动性覆盖率规定了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相一致的过渡期,即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于2018年底前达到100%;在过渡期内,应当于2014年底、2015年底、2016年底及2017年底前分别达到60%、70%、80%、90%。《办法》同时规定,在过渡期内,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提前达标;对于流动性覆盖率已达到100%的银行,鼓励其流动性覆盖率继续保持在100%之上。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多元化的趋势,银监会也不断对存贷比监管加以完善,如将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所对应贷款、支农再贷款从存贷比分子中扣除,推行月度日均存贷比指标等。银监会还将密切关注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以及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在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听取业界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与时俱进、积极稳妥、逐步完善的原则,不断完善存贷比监管考核办法,并积极推动立法机关修订《商业银行法》。

由于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对《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中的另一项流动性风险指标——净稳定资金比例进行修订完善,目前《办法》暂未对净稳定资金比例作出规定,待巴塞尔委员会完成对净稳定资金比例的修订后,《办法》再适时将其纳入。

8.流动性风险监测

任何单一指标在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方面都存在局限性,监管机构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测。因此,《办法》参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中的流动性风险监测框架,从资产负债合同期限错配、融资来源多元化和稳定程度、无变现障碍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流动性和银行内部相关指标等方面,构建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监管机构目前正在使用的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比例、最大十户存款比例、超额备付金率等指标均可以纳入这一框架。虽然《办法》对监测指标(如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比例)不再设定合规性的最低监管标准,但监管者和商业银行均应密切监测其水平和变化趋势,并进行同质同类比较分析,在综合考虑各项监管和监测指标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判断。

9.流动性风险监管方法和手段

《办法》要求监管机构采用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等多种监管手段,对照流动性风险的定性和定量监管标准,评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状况及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纠正整改、监管强制措施或行政处罚;在发生影响单家机构或市场的流动性事件时,要求监管机构与境内外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合作,适时启动流动性风险监管应急预案。10.结语

2013年我国货币市场出现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快速上升的现象,既有短期和中长期、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等多方面的原因,也反映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还不能适应业务模式和风险状况的发展变化。《办法》对于当前我国银行业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办法》中的定性要求有助于促进银行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从治理层面看,《办法》要求银行对包括同业和理财在内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在考核收益时纳入流动性风险成本,有助于银行在发展业务时更好地平衡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从方法层面看,《办法》要求银行现金流测算和缺口限额应涵盖各类表内外项目,从而能将同业和理财业务等表内外项目对现金流的影响纳入流动性风险的计量和控制;从宏观审慎层面看,《办法》要求监管机构和银行加强对市场整体流动性的分析监测,有利于尽早采取应对措施,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状况对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办法》引入更具有风险敏感性和前瞻性的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流动性风险状况,也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避免过度依赖同业批发资金。

《办法》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数据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精细化程度以及监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有效实施将面临不少挑战。商业银行需加快基础数据整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和管理流程优化,进一步完善相关治理架构,梳理整合、更新补充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程序、限额,围绕现金流测算与压力测试,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监管机构也应进一步加强对监管和银行管理人员的指导培训,加大流动性风险监督检查力度,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和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估应用于流动性风险监管实践,并加强对市场流动性的分析监测,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水平,维护我国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政策解读

一、《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14年第5号)

为促进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健康规范发展,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14年第5号)(以下简称《办法》)。

(一)制定《办法》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购货商赊销付款逐步成为主导的结算方式。为适应这一市场格局变化,我国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迅速,在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一般贷款融资相比,保理业务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当小微企业产品购买方为核心大企业时,小微企业可依托核心大企业上下游关系实现信用增级。此外,银行通过保理融资,帮助小微企业将应收账款转变为现金收入,拓宽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同时,企业通过委托保理银行调查交易对手资信,可有效降低买卖双方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违约风险,缩短收款时间,提高催收效率。

为促进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健康发展,防控保理业务可能出现的风险,银监会在全面征求相关部门、机构和银行业协会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二)制定《办法》的基本思路

《办法》旨在明确保理业务相关定义和分类,督促银行根据自身特点,健全完善保理业务管理制度,建立与业务规模和复杂度相适应的业务组织架构,细化业务流程及风险点控制,提高对骗保、虚假贸易背景的甄别能力,加强融后资金监测力度,强化内部控制,做好风险隔离。同时,督促银行加强IT系统支持,提升业务效率,降低操作风险。

考虑到保理业务有较强的行业实践特点,《办法》还特别强调了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的专业职能,要求其充分发挥自律、协调、规范职能,建立并持续完善银行保理业务的行业自律机制。

(三)《办法》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办法》共分为六章,三十七条。

第一章总则,明确了《办法》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 第二章定义和业务分类,对保理业务、保理融资、应收账款及转让予以定义并分类;

第三章保理融资业务管理,重点规范保理融资业务流程和重点环节;

第四章保理业务风险管理,明确保理业务在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及内部控制等方面要求;

第五章法律责任,规定了违反《办法》的监管措施和罚则; 第六章附则。

(四)《办法》对应收账款进行了规范

《办法》首先对保理业务的应收账款进行了定义,由于保理业务是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集应收账款催收、管理、坏账担保及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因此保理业务项下的应收账款范围相对较广。即,保理业务中的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提供商品、服务或者出租资产而形成的金钱债权及其产生的收益。保理业务中的应收账款转让是指与应收账款相关全部权利及权益的让渡。同时《办法》还严格规定了保理融资中合格应收账款的标准,对未来应收账款、权属不清的应收账款、有价证券付款请求权等几种不合格应收账款进行了定义,明确不得基于以上应收账款开展保理融资业务。

(五)《办法》对保理融资业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考虑到近年保理业务,特别是单保理融资业务发展迅速,《办法》第三章特别对保理融资业务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规范,对融资产品、客户准入、合作机构准入、业务审查、专户管理、融资比例和期限、信息披露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着重对单保理融资提出审慎管理要求,即在审核基础交易基础上,比照流动资金贷款对卖方或买方进行授信全流程管理。同时要求银行严格审核基础交易的真实性,合理评估借款人或借款人交易对手风险,做实风险评价。

(六)《办法》的适用范围和实施安排 《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保理业务,需参照《办法》执行。《办法》自2014年4月10日印发起正式实施。

二、《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

(一)《通知》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为促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银监会于近日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规范性要求,并作为人民银行牵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的配套性政策文件。

《通知》旨在促进银行机构提高同业业务治理水平,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意义:

一是“强管理”。《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具备与所开展的同业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同业业务治理体系,将同业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前中后台分设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商业银行依法合规开展同业业务,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银行业监管要求。

二是“控风险”。《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由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强化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统筹管理,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回本质”。《通知》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回归流动性管理手段的本质,有利于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

(二)《通知》的主要内容

“通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适用业务范围和机构范围。《通知》适用于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同业业务。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二是明确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总体要求和专营部门制的具体要求。《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

三是明确商业银行法人总部的职责。《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的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专营部门进行集中统一授权、专营部门不得转授权;法人总部对表内外同业业务进行集中统一授信;法人总部对交易对手进行集中统一的名单制管理。

四是明确商业银行专营部门制改革的工作任务。商业银行应于2014年9月底前实现全部同业业务的专营部门制;监管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推动商业银行专营部门制改革。

五是明确违规处罚要求。商业银行违反《通知》规定开展同业业务的,监管机构将按照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进行查处。

(三)“通知”对专营部门制的主要规定

一是要求商业银行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已开展的存量同业业务到期结清;不得在金融交易市场单独立户,已开立账户的不得叙做业务,并在存量业务到期后立即销户。

二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对不能通过电子化交易的同业业务,可以委托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代理部分操作性事项,但是同业业务专营部门需对交易对手、金额、期限、定价、合同进行逐笔审批,并集中进行会计处理,全权承担风险责任。

三是对于商业银行作为管理人的特殊目的载体与该商业银行开展的同业业务,应按照代客与自营业务相分离的原则,在系统、人员、制度等方面严格保持独立性,避免利益输送等违规内部交易。

第三篇:最全解读:银行非标业务及其监管政策

最全解读:银行非标业务及其监管政策

非标业务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话题:有人将其视为规避监管的“灰色地带”;也有业内人士为其打抱不平。

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投资、资管计划收益权、信托受益权、票据资管——各类非标竞相登场, 有何风险隐患?监管层对非标业务的监管政策有哪些?非标业务的出路又在何方?

从小白到专家, 一文带你看懂非标业务。本文内容转自公众号:常道金融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阿常 目录

--1.非标概述2.业务模式3.风险隐患4.监管政策5.未来出路 1 非标概述

(一)非标定义1.一般化定义非标资产的全名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相对于标准化融资渠道而言的。标准化的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等,均是在一种相对明确、规范与公平的机制保护下进行的投融资过程。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则是绕过银行或债券审批管理部门,通过某个非标准化的载体(如信托计划等),将投融资双方衔接起来的投融资过程。非标资产较早的形式有信托受益权、信托贷款等,近年来非标资产的存在形式不断变化。2.2013年“8号文”中的定义

《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明确将非标资产做了如下定义: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券、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型融资等。非标资产的业务形式有:银信合作、票据双买断、同业代付、信托受益权转让、买入返售银行承兑汇票同业偿付、银证合作。

该定义属于比较严格的定义,将信贷资产这种相对明确、规范与公平的机制保护下进行的融资过程都纳入非标资产范畴,在实务中比较难以执行。3.2014年王兆星学术定义

2014年9月2日的《中国金融》刊发了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的《贷款风险分类和损失拨备制度变革》一文,文中对非标准化债券资产给出了新的定义:

商业银行通过借道同业、借道理财、借道信托、借道投资、借道委托贷款等方式,将原来在表内核算的贷款业务转为表外业务或其他非信贷资产,即为商业银行的非标债权业务。而像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等在相对明确、规范与公平的机制保护下进行的投融资过程,被称为标准化的融资渠道。该定义比较符合实务界对非标债权资产的定义。

(二)非标业务起因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投资非标资产的实质是变相贷款,这种变相贷款能为其带来诸多好处: 好处一:规避监管

一是规避信贷规模限制。非标业务出现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规避75%存贷比红线,通过将贷款转为非标资产投资,转换了会计科目,减少了对贷款规模的占用。虽然2015年修订后的商业银行法已取消了存贷比例的限制,但这里探讨的是非标业务的起因,应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2013年、2014年非标业务爆发式增长背后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即是规避信贷规模限制。二是规避信贷领域限制。如: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是银监会限制银行贷款投向的领域,而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对利率不敏感,房地产企业利润率较高,能够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属于银行比较喜欢的客户,为了规避信贷投向限制,获取高额利润,银行通过引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过桥银行后,以投资信托资产、资管计划、委托贷款等形式,实现向受限制行业融资。三是减少风险权重的计提。通过非标资产投资将贷款科目腾挪至同业买入返售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科目,降低风险权重,减少对资本的消耗。好处二:增加利润 一方面,通过非标资产融资的对象主要是亟需资金且能承受较高融资成本的房企和地方融资平台,银行议价能力较强,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另一方面,银行在做非标资产业务过程中可以扩大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如财务顾问费、账户管理费等收费能显著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从而实现提高综合盈利水平的目标。

(三)业务背景

2010年伊始,信贷政策突然刹车,地方政府措手不及,投资的项目已经启动,而后续的银行信贷资金没有按照计划下放,项目又不能停止,银行急需一种能够突破存贷比限制、表内资产表外化的工具,导致理财产品与信托公司的价值凸显,银信合作蓬勃开展,市场风险急剧增加,于是银监会叫停腾挪信贷额度为目的的银信合作业务。2011年5月,券商创新大会召开,银证通道合作蓬勃开展。2012年,证监会鼓励券商、基金公司创新改革,陆续颁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在引领大资管时代到来的同时,为银行表内资产出表提供了资管通道这种新渠道。银行理财资金正好需要这样的资管通道为其表内资产出表提供渠道,通过券商或基金可以绕开众多之前银监会颁布的法规约束,因为2012年之前银监会发布的法规并未考虑到会有券商基金资管这种渠道大规模和银行合作的可能性。这种法规字眼上的漏洞,为敢于闯监管灰色地带的银行带来很大便利。2业务模式出于规避信贷规模管制、降低资本消耗和拨备监管压力等考虑,银行借助信托、券商、保险公司、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投资非标以实现向客户融资的目的,业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委托贷款在该业务模式下,融资方E一般为委托方A的授信客户,A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信托公司,E大多为房地产公司。A欲向E提供融资,但受制于监管指标或E的行业限制,无法通过表内贷款科目实现放款。

于是,A以理财资金委托证券公司B设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B完全遵循A的投资指令,在银行D开立贷款资金账户,委托D贷款给企业E,B收取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管理费。除了高污染、高能耗等国家禁止投资的行业,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理论上可以投资法律规定的任何标的。向客户贷款不是投资,所以定向资产管理计划需要委托银行或信托公司贷款。托管行C和管理人、委托方一起签订《定向资产管理合同》,也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由托管行C和管理人B单独签订《托管协议》。托管人依照管理人发送的划款指令行事,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负责安全保管委托资产、办理资金收付事项。

(二)信托贷款 该业务模式与委托贷款类似,仅仅是把中间作为过桥方的受托行D变为信托公司D。证券公司B接受出资方A的委托,作为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管理人进行信托贷款业务。定向资管计划作为委托人,与信托公司D成立单一资金信托计划,委托信托向特定借款人E发放贷款。贷款到期后,借款人E向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还款,定向计划将相关收益进行分配。

(三)委托债权投资

上述不同委托债权投资模式主要区别有:委托债券交易结构详解:

=== 实际出资方A委托方A和管理人B签订《定向资产管理合同》,成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并托管在C。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主要内容可参照委托贷款的《定向资产管理合同》,主要区别在三个方面:

1、投资范围。

2、投资执行流程:委托债权投资规定“委托人指令管理人将本定向计划资产用于各地金融资产交易所项下金融资产投资的,委托人应对所涉及金融资产的真实与合法性、进行甄别,调查。管理人对此类投资所涉及风险与损失不承担责任”。

3、风险揭示书:委托债权投资的风险揭示书会提示其业务风险,包括法律与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

=== 定向计划管理人B 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与受托方D(或有)、推介人H、融资方F签订《委托债权投资协议》,定向计划委托D投资融资方F在交易所挂牌的债权,即摘牌。《委托债券投资协议》(三方/四方协议)主要内容有:

1、投资资金的金额、期限、用途、业务利益及支付方式。业务利益包括:融资成本、财务顾问费、融资顾问费、账户监管费、金交所费用。

2、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受托方D(或有)

仅存在于委托债权投资的变种模式,常规模式中的《三方协议》变为《四方协议》,受托方D还需与定向计划签订《委托债权投资代理协议》,其主要内容为:

1、定向计划以其自由资金委托受托方投资于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债权,并规定了投资流程;

2、规定了定向计划向受托人支付的费率和支付方式;

3、规定了受托人完全遵照定向计划的《委托债权投资通知书》行事,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受托方投资债权需向金融资产交易所提交《委托债权项目投资申请书》,投资申请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投资债券的信息,意向投资人基本情况,以及资料清单。=== 交易所E === 融资方F 融资方F和债券挂牌推介人H签订《金融服务协议》,《金融服务协议》约定了推介方H向融资方F在金融交易所提供挂牌的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

=== 推介人G 推介人负责融资人进行尽职调查,项目涉及担保的,需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质)押物的权属、价值以及实现抵(质)押权的可行性进行审核,并出具评审意见。

在公司参与的模式中,需要推介人盖公章的除了与融资方签订的《金融服务协议》,还有向武交所提供的《债权转让申请书》(已形成债权)或《债权项目挂牌申请书》(未形成债权),申请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推介人H承诺提交的融资方F的申请材料真实完整,融资方对申请挂牌的债权无权利瑕疵。债权转让方的基本情况、转让债权的基本情况、相关交易情况。

2、提交的资料清单,除了《申请书》外,资料还有转让方的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债权标的权属证明文件原件及复印件、融资方内部审批文件等。

3、推介人一般为委托行的某分行,银行内部对项目的审核不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而当推介人是券商时,一般券商会沿用银行端提供的关于项目的调查报告等材料。

(四)资管计划收益权

该交易结构的后半部分(红色虚线框内)即为前面所述的委托贷款业务模式,增加的部分是收益权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的环节。

在整个交易结构中,委托方B是过桥行,其作用是帮助出资方A不出现在业务链条中,从而规避监管。理论上银行B先用等同于贷款金额的自有资金委托C成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对象为委托贷款(非标债券),之后A再用贷款资金向B购买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收益权。实际操作中,因为定向合同成立委托资金起始运作日与AB银行受益权转让日都是同一日,所以现在通常过桥行都不用自有资金垫付,而是等实际出资行划款过来后再转到托管账户。收益权转让如何规避监管?

《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债权的规模进行限制,即:“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促使商业银行以同业之间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的方式规避非标资产规模限制,原理如下:

B银行将资管计划收益权卖断给A银行,同时向A银行出具收益权远期回购承诺函(抽屉协议)。这种“卖断+远期回购”模式下,B银行用卖断协议将此前形成的非标债权资产出表,降低理财资金对接非标债权资产的比例。A银行因有B银行出具的远期回购承诺函,将所受让的非标资产计入买入返售科目,隐藏了非标资产的规模,减少了风险计提。当B银行被监管机构现场检查时,通常只会拿出卖断协议,与A银行签订的远期回购协议作为抽屉协议隐藏起来。而当A银行面对监管机构检查时,则把两份协议都拿出来,以证明针对融资客户的风险收益已经转移给B银行。

(五)信托受益权

=== 信托受益权两方协议模式

两方协议模式产生的背景很大程度上是银行为了解决8号文颁布后的存量非标债权问题。银行A最初用理财资金投资信托产品形成了非标债权,基于监管部门对于非标债权的比例要求,银行A将信托受益权卖断给银行B,但同时向B银行出具信托受益权远期回购函。这种模式下,银行A用卖断协议将此前形成的对融资客户的非标债权出表,与银行B签订的远期回购协议则为抽屉协议。银行B将资产计入买入返售科目。

=== 信托受益权三方协议模式

上述业务流程属于标准的买入返售三方合作模式,该模式中,作为资金过桥方的甲方,不仅仅是银行,还可以是券商、基金子公司等。该模式的交易结构是:A银行(甲方)以自有资金或同业资金设立单一资金信托计划,通过信托公司放款给C银行的融资客户;B银行(乙方)作为实际的出资方,以同业资金受让A银行持有的单一信托的信托受益权;C银行(丙方)为风险的真正承担方,承诺在信托计划到期前无条件购买B银行从A银行受让的信托受益权。这种模式的实质是C银行通过B银行的的资金,间接实现了给自己的授信客户贷款的目的。此种操作模式下,信托受益权的流转路径是从A银行(甲方)到B银行(乙方),然后远期再到C银行(丙方)。实际操作中,三方协议模式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同业业务操作模式,很多其它模式都是基于这种三方模式演变发展起来的。=== 信托受益权假三方协议模式

假三方模式一般是由于不能签订三方协议的兜底银行(图中的D银行)以信用增级的方式找到一个假丙方(C银行)来签三方协议,信用增级方式通常是兜底银行向假丙方出具承诺函或担保函,兜底银行作为最后的风险承担方承担所谓的“真丙方”角色。

该模式产生的背景是:有些银行总行规定,分行不允许签订三方协议(即不能作为三方协议中的丙方来兜底),只能采取出具保函和承诺函的形式兜底,也就是只能采取中的暗保模式。

(六)票据资管

该业务的实质是银行将“贷款”项下的票据贴现转为投资定向计划票据的收益权,优化银行报表,提升放贷能力。其中,委托方B为出资方A的资金过桥行,其作用是委托管理人C成立定向计划受让F的票据。由于券商不具备票据审核、管理的能力,为保证定向计划购买的票据不存在瑕疵、伪造、变造,保证票据安全保管和到期及时收回票款,定向计划委托E代为审验、保管票据,并在票据到期时作为代理托收人。

F作为票据的转让方,要保证票据资产无权利瑕疵。若承兑人拒绝兑付,定向计划有权向票据转让方追偿。票据合同到期,票据承兑人G按照票面价值,将资金划入票据代理行E的 指定账户。3风险隐患首先,非标融资方可能存在违约风险。由于非标资产多投资于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行业,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中央严控下的地产行业逐渐下行,这其中的风险将会成为不定时炸弹,随着非标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未来一旦出现信用违约事件,将会对实体经济以及金融体系造成沉重打击。而且银行作为非标资产的投资主体,对于非标的最终投向不做深入尽职调查,缺乏专业有效的风险控制,也会成为非标投资风险控制的隐患。

其次,通常来说,一个典型的非标业务往往至少需要涉及到两家银行与一家信托,银行非标业务涉及主体太多、业务链条太长,若考虑这其中的同业业务则更为复杂,因此一旦出现违约风险,最终的风险承担主体是极为不明确的,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极为不利。

第三,银行投资非标业务运用了期限错配和杠杆放大效应,容易触发系统性风险。银行通过发行短期的理财产品,或者借入短期的同业资金,以滚动发行的形式,投入到期限较长的非标资产,从而获得短期资金和长期投资之间较高的利息差。

而且,银行通过投资非标,腾挪了“信贷”科目及规模,少计提风险拨备、不占用授信规模,由此便能放大信贷杠杆,而往往杠杆的放大在放大银行利润的同时,也放大了金融的风险。随着非标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银行在理财产品市场、同业市场中所需要滚动续接的资金规模也迅速膨胀,当上游提供的流动性缩量时,在杠杆的放大作用下,极易发生系统性风险。

4监管政策 时间监管文件关键内容

2013年3月《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文件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2014年1月《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3〕107号)文件指出:商业银行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计提资本和拨备。商业银行代客理财资金要与自有资金分开使用,不能购买本银行贷款,不得开展理财资金池业务,切实做到资金来源与运用一一对应。加强信托公司业务转型。明确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功能定位,推动信托公司业务模式转型,回归信托主业,运用净资本管理约束信贷类业务,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建立完善信托产品登记信息系统,探索信托受益权流转。

2014年4月《关于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合〔2014〕11号)文件指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以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原则上应满足监管评级在二级(含)以上,严格执行“8号文”要求,特别是要开发独立业务系统,确保对每个理财产品实现单独投资管理、单独建立明细账和单独会计账务处理。以自有或同业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原则上应满足监管评级在二级(含)以上且资产规模在200亿(含)以上,业务规模不得超过本行同业负债30%。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要求控制非标资产投资投向,不得投资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保障房除外)和“两高一剩”行业项目或产品;不得投资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项目或产品,非标资产标的不得包含aa-级以下债券品种和交易所发行的高风险私募债。禁止各种监管套利行为,以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不得借道金融资产交易所平台和以投资企业股权名义等方式将非标资产变换为标准化资产进行投资,不得变相进行资金池运作。2014年4月《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99号)文件指出: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对已开展的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业务,要查明情况,摸清底数,形成整改方案,于2014年6月30日前报送监管机构。

2014年5月《关于99号文的执行细则》文件指出:关于做好资金池清理,主要有三条要求:一是必须尽快推进清理工作,不许拖延,更不许新开展此类业务;二是不搞“一刀切”,而要各家信托公司依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因司制宜”,自主自行制定清理整顿方案;三是不搞“齐步走”,而要各家公司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不设统一时间表,不设标准路线图,确保清理整顿工作不引发 新的风险。

2014年5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文件指出:金融机构开展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单家商业银行对单一金融机构法人的不含结算性同业存款的同业融出资金,扣除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后的净额,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50%。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省内二级法人社及村镇银行暂不执行。2014年5月《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文件指出: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由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已开展的存量同业业务到期后结清;不得在金融交易市场单独立户,已开立账户的不得叙做业务,并在存量业务到期后立即销户。2014年10月《关于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新规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250号)文件指出:对“127号文”和“140号文”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检查范围为2014年5月17--9月30日新发生和截至9月30目有余额的同业业务。主要针对上述两个文件及“8号文”要求检查。2016年4月 《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工作的意见》(银监办发〔2016〕58号)文件指出:加大非标资金池信托排查清理力度,摸清底数,督促信托公司积极推进存量非标资金池清理,严禁新设非标资金池,按月报送非标资金池信托清理计划执行情况,直至达标为止。2016年4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6〕82号)文件指出:出让方银行不得通过本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信贷资产收益权,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担显性或者隐性回购义务。信贷资产收益权的投资者应当持续满足监管部门关于合格投资者的相关要求。对机构投资者资金来源应当实行穿透原则,不得通过嵌套等方式直接或变相引入个人投资者资金。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信贷资产收益权,按本通知要求在银登中心完成转让和集中登记的,相关资产不计入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统计,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单独列示。2016年7月 《中国银监会农村金融部关于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重点业务合规监管和流动性风险防范的通知》(银监农金〔2016〕13号)文件指出:督促辖内机构坚持投资适当性原则,对资管计划、非保本理财等应收款项类投资业务严格实施资质管理,原则上监管评级二级(不含)以下机构不得以自有资金、同业资金或募集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严格禁止不具备投资资质机构以通道方式变相投资非标资产,坚决杜绝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为他行非标投资充当通道。2016年9月《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16〕42号)文件指出:改进统一授信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贷款(含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透支、债券投资、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开立信用证、保理、担保、贷款承诺,以及其他实质上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其中,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应按照穿透原则对应至最终债务人。非信贷资产分类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行穿透式管理,根据基础资产的风险状况,合理确定风险类别。应按照风险分类结果,结合非信贷资产的性质,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或预计负债等方式,增强风险抵补能力。2016年10月《关于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的通知》央行表示,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文件指出:对广义信贷的统计范围,在原有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等五个项目的基础上,增加表外理财资金运用项目。2016年12月《2017年非现场监管报表业务制度》体现“穿透监管”原则。修订《G06理财业务情况表》。更新后的报表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月度统计表的样式和填报说明完全统一,分为2张子报表。其中,《G06_II资产负债情况》将理财资金资产端的资金投向情况细分为16个子项填报在A列,一级子项分别为:[1.1现金及银行存款]、[1.2同业存单]、[1.3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1.4债券]、[1.5理财直接融资工具]、[1.6新增可投资产]、[1.7非标准化债权资产]、[1.8权益类投资]、[1.9金融衍生品]、[1.10QDII]、[1.11商品类资产]、[1.12另类资产]、[1.13公募基金]、[1.14私募基金]、[1.15资产管理产品]、[1.16委外投资-协议方式],一级子项下还有二级或三级子项。前13个一级子项可以视同为基础资产,后3个一级子项则需要进一步穿透到底层后在B列填报基础资产。负债端分为一般负债(主要为吸收理财资金)和加杠杆的同业拆入与卖出回购。修订《G31投资业务情况表》。行项目中,在[1.债券]项下增设“资产支持证券”项目混合型基金、FOF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均需要穿透填报在非存款和信贷类投资的其他项目中。2017年1月中国银监会召开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严管交叉性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监管规则,确保对同类业务适用同样的监管标准;实施穿透原则,对资金源于银行体系的各类交叉金融业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做实并表监管。

第四篇:关于日本虚拟货币监管政策的解读

关于日本虚拟货币监管政策的解读

九个亿财经报道——继2017年下半年中国强化虚拟货币监管并先后关停虚拟货币交易所后,一些国家也开始着手强化对虚拟货币和ICO的监管。如曾有报道指称韩国政府也拟暂时禁止虚拟货币交易,虽然韩国政府随后予以否认,但身份验证等相关监管措施正被进一步强化,并已禁止外国人将虚拟货币兑换为韩元。反观日本,截至今年2月,虚拟货币中日元交易量占到全球整体的40%,已超过美元成为世界最大份额。而这主要归因于其对虚拟货币业的友好态度以及相对宽松的虚拟货币监管政策。2016年5月25日,日本国会通过了《资金结算法》修正案(已于2017年4月1日正式实施),正式承认虚拟货币为合法支付手段并将其纳入法律规制体系之内,从而成为第一个为虚拟货币交易所提供法律保障的国家。而对于ICO,今年2月,虽然金融厅依《资金结算法》对设于澳门而未在日本登记成为虚拟货币兑换业者的Blockchain Laboratory所从事的ICO经营和推销行为进行了警告,且据报道正在研究包括不当ICO禁止在内的相关监管措施并考虑着手修订有关ICO手续的法令,但就立法现状而言,则尚无明文规定。日本现任财务大臣麻生太郎曾公开表示并不主张一定要对ICO予以监管。此外,对于近期日本发生的Coincheck交易平台遭窃事件,麻生大臣也强调要注重创新与用户保护两者的平衡,而并未否认虚拟货币这一金融创新的积极意义。可见,总体而言,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日本对虚拟货币及其交易乃至ICO仍将采取较为开放的态度。为有资于虚拟货币相关监管制度的研究和完善,并给虚拟货币业实务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下将具体介绍和评析当前日本虚拟货币的监管法律政策。

一、日本当前虚拟货币监管相关规范如上所述,当前日本法上与虚拟货币监管联系最为直接的法律规范是2016年5月通过并于2017年4月开始实施的修订后的《资金结算法》(平成29年6月2日号外法律第49号)。该法第2条增设了对虚拟货币相关概念的定义(第5-9项)并于第三章“资金移动”后另设第三章之二“虚拟货币”(第63条之2-第63条之22)一章。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相应修订了《资金结算法施行令》(平成29年3月24日号外政令第47号)并颁布《虚拟货币兑换业者内阁府令》(平成29年内阁府令第7号)。同时,金融厅在其《事务指引第三分册:金融公司相关》“16.虚拟货币兑换业者相关”部分(以下简称“金融厅指引”)中对虚拟货币的范围、兑换业者的监管上和监管相关事务处理上的关注点给出了极为详尽的意见。以上规定构成了当前日本法上虚拟货币的基本规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虚拟货币及其交易进行了规定:1.明确了虚拟货币及其相关概念(如“虚拟货币兑换业”、“虚拟货币兑换业者”、“外国虚拟货币兑换业者”等)该法第2条第5项将虚拟货币分为两类:1号虚拟货币是指“购入物品、或借入物品、又或接受劳务提供之情形下,为清偿此类对价,向不特定人能够使用、且以不特定人为对象能够买卖的财产性价值(仅限于通过电子方式记录于电子器械及其他物品之中的价值。本国货币及外国货币和货币计价资产 除外),并利用电子信息处理组织能予转移者”;2号虚拟货币是指“以不特定人为对象,与前号所述者之间能相互兑换之财产性价值,并利用电子信息处理组织能予转移者”。根据这一定义及前述金融厅指引,虚拟货币的认定流程可归纳如下:可见,在判断是否属于虚拟货币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标准为是否满足交易对象的不特定性。对此,目前日本法上并无明确规定,如相较于金融厅指引,日本《出资接受、存入款及利息等管理法》(昭和29年6月23日法律第195号,以下简称“出资法”)上“不特定且多数人”概念的解释就更为宽泛。特别是对于ICO而言,将面临以下问题:(1)若限定只向特定会员销售且只能在特定会员内部进行买卖,则是否满足“不特定性”?对此,虽然并不明确,但在目前,由于此类情形不能在发行人未作限制的条件下与1号虚拟货币进行兑换,因此似不属于虚拟货币;(2)ICO之时虽然只限于“特定”人买卖,但若将来在交易所上市以期在广泛的“不特定”对象间流通,则现阶段是否满足“不特定性”?根据法律条文,由于现阶段并非“不特定”,似不符合虚拟货币的定义;(3)若不满足“不特定性”即不属于“虚拟货币”,则该发行对象将不受上述规范规制,将削弱对欺诈性货币发行的遏制作用。可见,如何合理把握虚拟货币的内涵与外延将是此后日本监管当局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目前,被许可在交易所与法定货币兑换的虚拟货币中,比特币、以太币、莱特币、狗狗币(Dogecoin)符合上述1号虚拟货币定义,而能与比特币兑换的合约币(XCP)及数字通证(token)等符合上述2号虚拟货币的定义。

2.确立了“虚拟货币兑换业”相关监管制度《资金结算法》第2条第7项规定:“本法所称之‘虚拟货币兑换业’,系指以下列任一行为为经营事业者,所谓‘虚拟货币的兑换等’系指第一号及第二号所列之行为:①虚拟货币的买卖或与其他虚拟货币的兑换;②前号所列行为之中介、行纪或代理;③与所从事之前两号行为相关的对用户的金钱或虚拟货币进行管理之行为。”进而将虚拟货币交易所定性为“虚拟货币兑换业者”,并采取登记制,即,若ICO的发行对象是前述相关法律规范上的“虚拟货币”,则以销售该虚拟货币为事业者,必须向所在辖区的财务(支)局进行“虚拟货币兑换业者”的登记。若以金钱进行ICO,则属于上述“虚拟货币的买卖”;若以与比特币等其他虚拟货币的兑换进行ICO,则属于上述“与其他虚拟货币的兑换”。换言之,从事虚拟货币ICO者,其自身必须进行虚拟货币兑换业的登记,或通过已登记的虚拟货币兑换业者开展ICO。同时,虚拟货币兑换业者所经营之全部种类的虚拟货币及此后新增的虚拟货币种类都必须告知金融厅,ICO亦然。而金融厅也未必认可全部的虚拟货币,会基于用户保护乃至公益性观点判断该货币适当与否。判断该虚拟货币适切性之时,也会参考经认证的自主规制团体的意见(适切性判断标准具体可参见金融厅指引I-1-2)。《虚拟货币兑换业者内阁府令》则进一步具体规定了登记手续相关的申请材料、资格要求和处理程序等。此外,只有基于日本公司法设立的股份公司(即株式会社)或满足一定条件的外国虚拟货币兑换业者才能够进行虚拟货币兑换业者的登记(《资金结算法》第63条之5第1项第1号)。其中,股份公司的业种业态在所不问,换言之,进行登记申请的股份公司无需专门经营虚拟货币,同时经营其他行业亦可。但以股份公司形式设立的银行由于受到银行法上他业禁止制度的限制,关于能否将虚拟货币业作为“其他附随业务”(银行法第10条第2项)加以经营,金融厅在其《针对主要银行等的综合性监管指引》V-3-2项中要求在充分留意前述银行法他业禁止规制的前提下结合该项所列各要点进行综合判断。与之类似,对于从事银行业以外金融业(保险业、金融商品交易业、信托业等)的金融机构,需要接受监管机关的个别审查以获取兼业经营的许可。至于外国虚拟货币兑换业者,要登记成为日本的虚拟货币兑换业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系在日本国内拥有营业所的外国公司;②在日本国内设有代表人(限于在日本国内拥有住所者)(《资金结算法》第63条之5第1项1号·2号),且须受同等的日本法上的规制。外国虚拟货币兑换业者若不在日本登记,则不仅不能从事上述虚拟货币兑换相关业务,也不能进行此类业务的推销活动(《资金结算法》第63条之22)。有鉴于此,若拟在日本开展虚拟货币的销售业务,则只能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经登记成为日本法上的虚拟货币兑换业者;(2)通过现有的已登记兑换业者进行销售;(3)只面向海外居民销售(但可能受到该海外国法律的规制,且即使销售对象限于海外居民,若是在日本国内向国外销售,也可能成为日本法上的规制对象)。3.设置了虚拟货币兑换业者的业务规则和其他的附属业务此类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对信息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委托第三方执行业务时对其进行指导、向用户说明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的区别、对用户财产进行分别管理、由注册会计师或监查法人进行定期监查、制作并保管账本、撰写事业报告并向相关监管机关提交等。具体而言,(1)兑换服务的制定实施方面,涉及:①服务内容的设定,包括经营虚拟货币的种类、经营服务的范围、提供服务的场所、提供服务的对象范围、金钱或虚拟货币的获取方法、管理方法及支付方法、是否需要会员登录等;②实施方法的确定,包括系统、是否需要代理店等、是否需要委托给其他人、用户财产的管理与交易记录等、投诉处理与金融争端解决机制等;③登记的日程进度安排;(2)使用条款的拟定方面,涉及:虚拟货币的法律性质、电子钱包相关约定、服务相关约定、ID·密码相关约定、个人信息处理的相关约定、应对反社会势力的相关约定、服务的中止·中断·停止、免责事由、合同修改·解除事由等;(3)业务流程的确定;(4)公司内部体制的完善方面,涉及:经营管理、合规举措、对反社会势力的应对、系统风险的管理、用户信息的管理、事务风险和账本资料的管理、用户财产的管理、信息提供与顾客说明、投诉处理与金融争端解决机制、对残疾人士的应对、对《犯罪收益转移防止法》的应对等。其中,为加强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方面的联动保护,虚拟货币兑换业者被列为《犯罪收益移转防止法》上的特定事业者并承担该法上的相应义务;(5)外部受托人的管理方面,涉及:向外部受托人的委托、外部委托的管理举措、外部委托合同的内容等;(6)登记手续方面,涉及:登记申请书的制作与提出、登记审查、登记行为、名册阅览等;(7)登记后的手续方面,涉及:变更告知、账本资料的制作与记录保存、报告、不良事件的告知、可疑交易的告知等;(8)经营废止等手续方面,涉及:废止等的告知、债务履行完毕(包括虚拟货币兑换业务的完全废止和让与他人经营之情形)等;(9)监督处分等方面,涉及:报告征求、业务整改命令、业务停止命令及取消登记等措施。如上所述,尽管目前日本法上已对虚拟货币及其交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鉴于虚拟货币及区块链技术的持续发展,仍有不少法律问题尚待解决,如虚拟货币定义中有关“不特定性”要件的范围、虚拟货币持有者所享有的权利的法律性质、跨境虚拟货币交易之际的准据法及监管主体、善意取得、抵销等传统民法制度能否适用等。

二、与日本法上其他制度的关系目前,虚拟货币主要有三种用途,即资金转移、结算和融资。1.在作为资金转移手段的情形下,会发生是否需要作为外汇交易而获取银行牌照或登记成为资金转移业者的问题。日本法上的外汇交易被定义为“受到来自顾客的,以通过无需直接输送现金的远距离资金转移手法进行资金转移为内容的委托,并接受该委托之行为,或接受该委托并执行完毕之行为。”此处所谓的“资金”系指金钱或容易变现者,如存款或外汇。尽管价值存在变动或难以变现者不属于“资金”,但对于必然能兑换成一定金额者,或在事实上与金钱、存款或外汇相挂钩者,一般被认为属于此处所指的“资金”。目前,虚拟货币未被认定为外汇法上的支付手段,而因其价值的变动,也未必可保证能兑换成一定金额。因此,虚拟货币不构成外汇交易上的“资金”,而即使作为资金转移的手段,也不适用于外汇法的相关规制。但是,若吸收资金并兑换成虚拟货币后通过设于海外的自身的分支机构或合作公司进行变现,而利用虚拟货币实现资金转移,则可能会被视为外汇交易而受到规制。2.在作为结算手段的情形下,用以解除支付债务的对价取决于用户与店铺之间的合意。若虚拟货币持有者在进行结算时,作出提示虚拟货币而支付价款的意思表示,而店铺接受该意思表示,则发生民法上清偿(债务之履行,《日本民法典》第482条)之效力。虚拟货币业者提供的结算服务有两种形式。其一,将从用户处接收的虚拟货币直接交给店铺。这一形式被认为提供的是收存代办服务。其二,将从用户处接收的虚拟货币兑换成日元后汇给店铺。这一形式则可能被视为虚拟货币兑换(虚拟货币的买卖)等业务。3.在作为融资手段(即利用虚拟货币进行ICO)的情形下,根据前述金融厅事务指引I-1-2注4,即使在发行阶段缺乏流动性,也不能就此直接认定该行为不当,而应在充分考虑申请人的说明和外部信息后进行综合判断。但是,若发行人或受发行人委托者,保证能用法定货币购回已发行的全部货币,则此类货币属于货币计价资产而非虚拟货币,可能受到出资法等其他法律的规制。换言之,作为ICO的发行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日本法上的虚拟货币),除了上述直接关联的监管法律规范之外,根据其不同法律性质,还可能受到民法、消费者合同法、出资法、金融商品交易法(以下简称“金商法”)、贷款业法、税法等的规制,或与预付式支付手段规制和基金规制相关联或区分。(1)出资法上,禁止私人经营吸收存款的业务(《出资法》第2条第1项)。但是,该项禁止规制同时也规定了“其他法律关于经营存款业务有特别规定者除外”的例外。依《资金结算法》管理用户金钱的虚拟货币兑换业者也被例外允许从事附随于虚拟货币买卖等的吸收金钱的业务(《资金结算法》第2条第7项第3号)。但是,虚拟货币兑换业者只能进行“与所从事之前2号所列行为相关的”用户金钱的管理,而不能进行与虚拟货币买卖等无关的吸收用户金钱等行为。(2)金融商品交易法上,虚拟货币兑换业者可能会提供与虚拟货币相关的期货、杠杆或外汇等交易。对于此类交易,是否受到金商法的规制则取决于每项交易的具体内容。根据规定,进行所谓基金(集团投资组合)的公募或私募之时,原则上应进行第二类金融商品交易业的登记《(金商法》第2条第8项第7号ヘ、第28条第2项第1号)。同时,主要以基金募集之资金进行有价证券或衍生品投资时,应进行投资运用业的登记(《金商法》第2条第8项第15号ハ、第28条第4项第3号)。而利用虚拟货币进行上述几类交易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在结算时受让作为交易标的的虚拟货币实物的交易;其二,不受让作为交易标的的虚拟货币实物,而是通过对冲交易等手段,在结算时只授受金钱或在该交易中作为结算手段的虚拟货币(差额结算交易)。此类差额结算交易不属于受法律规制的虚拟货币兑换等业务,换言之,不受《资金结算法》的规制。同时,目前虚拟货币未被认定为金商法上的有价证券或金融商品,因此即使提供与虚拟货币相关联的期权或头寸买卖等交易服务,目前也不属于金融商品交易业务。而上述第一类交易则属于受到《资金结算法》规制的虚拟货币兑换等业务。(3)贷款业法上,提供出借虚拟货币服务的行为是否受到该法规制?贷款业法上的贷款合同是指金钱的借贷和金钱借贷的中介(包括通过汇票贴现折扣、交售担保及其他类似手段进行的金钱交付或金钱授受的中介)。由于虚拟货币不属于金钱,即使如借贷股一般出借虚拟货币,也不属于金钱的借贷。因此,此类交易不属于贷款业法上的贷款合同关系。但是,由于虚拟货币在交易所等处能够轻易兑换成法定货币,若经营者以出借虚拟货币形式实现金钱交付之目的,则其可能被视为从事了实质上的贷款业务。对此,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者,利用虚拟货币进行信用交易等行为之情形下,虚拟货币兑换业者对用户给予金钱借贷(购买信用之情形)之时,则该虚拟货币兑换业者必须进行贷款业的登记(金融厅指引I-1-2注5)。同时,信用交易过程中,虚拟货币兑换业者对用户进行虚拟货币的借贷并接受用户以虚拟货币清偿(出售信用之情形)时,则无需登记成为贷款业者。但若借贷后让用户以金钱清偿,则可能需要登记成为贷款业者。(4)税法上,虽然日本消费税法对于虚拟货币未作明确规定,但虚拟货币转让等行为曾被解释为属于消费税的课税对象。如日本政府在2014年就主张对于当时热门的比特币交易可以征收消费税(第186回国会[常会]答辩书第28号)。财务大臣也曾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主张对在日本进行的虚拟货币交易应征收消费税。然而,伴随2017年日本税制的调整,《消费税法施行令》被修订(2017年7月1日起施行),《资金结算法》第2条第5项定义之虚拟货币让与(在日本国内进行的虚拟货币的让与)被作为消费税的非课税对象。因此,各虚拟货币销售所标识的价格也已从原来的含税价格变为免税价格。然而,如下图所示,较之新股发行或基金募集,ICO目前在税收政策上不具有明显优势。若进行新股发行,则以正当价格发行新股时,投资人支付的股票价格(成为资本金或资本准备金)不属于“收益”。尽管增加资本金需要支付登记许可税,但金额不大,且不征收消费税。若通过基金募资,则购买基金的金额不属于“收益”,不需要支付登记许可税和消费税。若通过ICO融资,虽无需支付消费税,但虚拟货币的买卖金额为“经营额”,在不存在对应支出的情况下(或扣除费用后剩下的余额)须作为“收益”被课以法人税(目前实际税率为30.86-34.81%)。而作为个人投资者,原则上投资收益(即使是通过与其他虚拟货币兑换而产生的收益)将作为“其他所得”而被统一征税(最大税率为55%)。(5)与预付式支付手段规制的关系上,所谓预付式支付手段系指,从用户处获取对价而发行的证明凭证等或号码、记号或其他符号,且向发行人或其指定人购入物品等情形下能够用于清偿该购买之代价者,或能够请求物品之给付者,如预付型电子货币或游戏内的代币等。理论上,鉴于虚拟货币不存在发行人,也无集中统一管理的服务器,且在网络参与者之间以电子形式进行流转,所以与预付式支付手段有所区别。当然,虚拟货币也可能成为ICO的发行对象,因此有无发行人并不能成为两者的区分标准。根据《资金结算法》上虚拟货币的定义,不特定人对其价值的承认已成为虚拟货币的一大特征,而预付式支付手段只能用于发行人或其指定人,所以被认为不符合虚拟货币“以不特定人为对象”的要件。同时,以货币计价且在业务废止时能换回货币的预付式支付手段属于货币计价资产,亦非虚拟货币。为此,前述金融厅指引I-1-2②注中指出,预付式支付手段发行人所发行的所谓“预付卡”或积分服务的“积分”,在该发行人与店铺之关系上,不满足可向不特定人使用以清偿前述之代价,以及能以不特定人为对手进行买卖这两项要件,因而不属于虚拟货币。此外,若属于预付式支付手段,则需要履行告知(自我型预付)或登记(第三人型预付)等手续,且未使用余额的一半需作为寄存金。(6)与基金规制的关系上,如前所述,作为金商法规制对象的商品,原则上需要符合“有价证券”或“衍生品”的定义。该定义采用限定列举式的定义方式,而一般的虚拟货币并不在此列。因此,包括ICO在内的虚拟货币的销售原则上不适用金商法。但是,金商法上的有价证券种类中,“集团投资组合(基金)”这一概念较为宽泛。日本法上,存在被认为属于集团投资组合的ICO发行对象,即满足如下情形者:①从他人处募集金钱、②投资于某事业、③对份额持有者进行分红。在此情形下,很可能需要遵循金商法上对基金的规制。但是,关于前述①项,若非以金钱而是通过与比特币或以太币等兑换形式进行ICO,则通常不太可能受基金相关规定的规制。(7)民法或消费者合同法上,即使ICO不受上述各项法律规范的规制,也并不意味着发行对象的销售者能随意进行销售说明。对重要事实虚假说明、对重要事实故意隐瞒、提供绝对性判断等,皆属于消费者合同法所规定之撤销对象。同时,还将面临民法说明义务等相关问题。

三、日本虚拟货币业及其监管现状截至今年2月末,共有16家公司已通过登记成为虚拟货币兑换业者,名单如下:Money Partners、QUOINE、bitFlyer、bitbank、SBI Virtual Currencies、GMO Coin、Bittrade、BTC Box、Bitpoint Janpan、DMM Bitcoin、bitarg交易所东京、FTT、BitOcean、FISCO虚拟货币交易所、Tech Bureau、Xheta(以金融厅官网记载排序)

第五篇: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关于对《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

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政策解读

本次市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相比较之前的就业创业政策有很大的创新突破。政策体系以稳就业、兜底线、扩平台、促创业、惠民生、助发展为主线,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主要体现在突出就业重点群体、扩大政策覆盖范围、降低政策受惠门槛、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现将相关政策解读如下,请认真研读,深刻理解掌握政策的实质内涵,融会贯通到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关键词:创业孵化补贴

第四、十二、十四条:将园区、景区全部确定为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可享受创业孵化补贴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对利用国有集体闲置厂房创办的企业列入孵化补贴范围;将全市建成的“美丽乡村”示范村确定为创业孵化基地。

解 读:即由市、区县两级建设的园区、景区,民营资本利用国有集体闲置厂房创办的企业以及美丽乡村示范村不再认定即可列为创业孵化基地,享受各项孵化补贴政策。同时,市级将全市创业孵化补贴资金按照市、区县两级孵化基地实际建设情况统一分配,市、区县两级人社、财政部门根据政策规定对孵化基地予以补贴。今后,全市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采取分级负责方式。即市级、区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分别由市、区县就业部门负责政策指导、帮扶、申报备案等工作。

关键词: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

第六条: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见习且留用的,按留用人数对企业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

解 读:即高校毕业生在企业见习期满后,与见习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由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后,企业即可享受该政策。

关键词: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第六条:中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每招用1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解 读:即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符合规定的给予企业一次性补贴。

关键词:求职创业补贴

第六条:将一次性求职补贴调整为求职创业补贴,对象范围扩展到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及本人系烈士子女的毕业高校毕业生,标准提高至每人2000元。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可参照高校毕业生享受就业见习和创业补贴。

解 读:即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铜川技师学院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享受求职创业补贴。同时,我市生源在市内外技师学院和特殊教育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与高校毕业生同等的就业见习和创业补贴。

关键词:税费减免

第七、九、十八条:将就业困难农民工纳入企业社保补贴、企业定向税费减免范围;将企业吸纳就业税收优惠的人员范围由失业1年以上人员调整为失业半年以上人员;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

解 读:即由企业提出申请,将吸纳失业人员报人社部门备案后,税务部门按照政策核减税费。

关键词:退役士兵培训补贴

第八条:我市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凡参加各类就业创业培训的,回铜后可持培训结业证书向户籍地就业部门申请,按1200元的标准给予个人补贴。解 读:即我市户籍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持2015年以来的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在户籍地就业部门申请补贴。

关键词:电子商务一次性创业补贴

第十一条:对通过网上交易平台实名注册认证且从事电商经营的创业者,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并可申办创业担保贷款。解 读:即在我市从事电子商务经营活动并在网上注册6个月以上的创业者可在居住地就业部门申请办理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

关键词:创业见习基地补贴

第十三条:对选派到创业见习基地参加创业见习的,按照实际参训人员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给予创业见习基地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解 读:即凡我市现有的各类孵化基地和创业大赛取得前三名的企业均可列入创业见习基地,对有创业愿望的人员签订创业见习协议并在创业见习期间,创业见习基地可享受该项补贴。

关键词:援企稳岗补贴

第十九条:将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依法参保缴费、不裁员或少裁员企业,给予不超过企业及其职工上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50%的稳岗补贴,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解 读:即同时具备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缴纳失业保险费以及上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统筹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企业均可申请稳岗补贴。

关键词:农民工自愿参加失业保险

第十九条:推行农民工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按城镇职工同比例缴费并享受同等失业保险待遇。

解 读:即农民工在自愿的前提下可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按城镇职工同比例缴费,失业后与城镇失业人员享受同等失业保险待遇。

关键词:放宽失业人员职业培训机构条件

第十九条:允许具有各类资质的培训机构参与对失业人员培训。

解 读:即允许各类具有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资质的机构及技工院校开展失业人员职业培训。

关键词:提高失业人员培训补贴标准

第十九条:失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由当地2个月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3个月失业保险金标准。

解 读:即失业人员在待遇享受期内按照《陕西省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申领和支付办法》规定参加职业培训,其培训补贴由培训机构按标准享受。关键词: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创业

第十九条: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从事个体经营、合伙经营的失业人员,一次性发放应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对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的,一次性发放应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并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每人2000元创业补贴。

解 读:对自主创业、合伙经营且正常经营的失业人员,可申请一次性领取已经核定而尚未领取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并从失业保险基金中一次性给予每人2000元的创业补贴。

关键词: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失业人员

第十九条:对主动吸纳失业人员,并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每安置1名失业人员给予1000元的标准发放安置补贴。

解 读:即吸纳正在领取失业保险待遇或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尚未就业的失业人员,并与之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按每安置一名失业人员给予1000元标准对用人单位发放安置补贴。

关键词: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可延长原政策享受时限

第十九条:对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收入尚不稳定,且已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城市的可按原政策给予6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的可按原政策给予12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

解 读:即对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但收入仍不稳定的低保家庭,城镇和农村家庭可分别继续享受6个月、12个月的低保补贴政策。

关键词:技能岗位补贴

第二十条:对在生产一线岗位工作并当年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技能岗位补贴。

解 读:即在我市生产一线岗位当年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的,由市级就业部门给予个人技能岗位补贴。

铜川公共就业服务网:http://jyxx.tongchuanhrss.gov.cn:7031/tcjyweb/ind 铜川市就业管理局咨询电话:0919-3198425

下载P2P监管细则最新政策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P2P监管细则最新政策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策解读

    剑阁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问答 1.问:国家为什么要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 答: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可以使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

    监管政策学习心得.

    监管政策学习心得 根据总行的监管政策执行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我对相关的监管法规、政策如“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防范操作风险十三条等进行了认真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对此次......

    商业银行监管政策

    1.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式是明确的,即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 农村 、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但是 中国 目前还没有明确全面实......

    “小升初”分配政策细盘点

    “小升初”分配政策细盘点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分享:全人格教育今年我市又有5万余名小学毕业生完成小学学业,即将升入初中学校继续学习。7月13日,市教育局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今......

    低保政策解读

    低保政策解答 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是多少? 城市:260元/月;农村:1600元/年 2哪些对象可以获得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资助的标准是多少?  1.资助范围:低保对象、城......

    政策解读(合集)

    《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 并行制度的意见》政策解读 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定通过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

    学前教育政策解读

    学前教育政策解读2011-03-09 21:23:40| 分类: 政策信息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党的十七大向全国发出了一个很强烈的重视学前教育的信号 十七大提出“重视学前教育” 十七届三......

    保险政策解读

    陈集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及村干部保险缴 纳情况及相关政策解读 一、保险参保情况 1、政府公务员 公务员(国干)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 公务员(聘干)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