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一站到底》看益智类节目的发展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一、借鉴并引进,传播正能量 „„„„„„„„„„„„„„„„„„2
(一)、借鉴中引进,把握节目定位 „„„„„„„„„„„„„„2
(二)、台上台下,正能量传递 „„„„„„„„„„„„„„„„„3
(三)、益智类节目发展中创新 „„„„„„„„„„„„„„„„„3
二、大胆改革,适应娱乐化 „„„„„„„„„„„„„„„„„„„4
(一)、《一站到底》的娱乐性 „„„„„„„„„„„„„„„„„4
(二)、娱乐化出现的原因 „„„„„„„„„„„„„„„„„„5
(三)、益智类节目的娱乐化要把握“度” „„„„„„„„„„„„6
三、与商家的合作,商业化的选择 „„„„„„„„„„„„„„„„7
(一)、《一站到底》的商业性 „„„„„„„„„„„„„„„„„7
(二)、益智类节目与商业化需结合有度 „„„„„„„„„„„„„8
四、与观众的互动,平民化的实现 „„„„„„„„„„„„„„„„8
(一)、《一站到底》的平民性 „„„„„„„„„„„„„„„„„9
(二)、益智类节目发展要注重平民化 „„„„„„„„„„„„„„9 参考文献 „„„„„„„„„„„„„„„„„„„„„„„„„„„12 英文摘要、关键字 „„„„„„„„„„„„„„„„„„„„„„„13 附录 „„„„„„„„„„„„„„„„„„„„„„„„„„„„„14
从《一站到底》看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品牌节目,各种类型的节目充斥荧屏。国外电视节目对中国节目的影响愈加明显,益智类节目该如何面对外来的冲击?在众节目的娱乐浪潮之下,益智类节目又将如何继续保有一席之地?在众多企业冠名、赞助节目的情况下,益智类节目该如何对待?在观众的考验下,益智类节目又将如何符合受众的需求?本文将以《一站到底》节目为例,浅析益智类节目如何面对国外益智类节目的冲击以及国内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娱乐化、商业化、平民化趋势,如何实现益智类节目的再一次发展。简要概括为,益智类节目应借鉴并引进国外的优秀节目,把握节目定位,传播思想;适应娱乐化的浪潮,大胆有度的进行改革;利用商业化,实现电视台与企业的互利共赢;顺应平民化的趋势,重视受众需求,挖掘人物故事,积极互动。
关键词 娱乐化 商业化平民化
从《一站到底》看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绪论
国外益智类节目发展的新趋势是喜剧表演与益智游戏的融合。与众不同的出题方式以及轻松欢快的答题环节,颠覆了以往益智类节目给人形式刻板、答题机械的旧印象,新一代的娱乐益智类节目生动有趣、笑点频出,让观众在笑声中获得信息和娱乐。另外,还有些节目会将不同类型的节目模式混搭,进而组合成一个新的节目。例如,荷兰的《真心话》节目,除了掌控议程的主持人外,还有两位喜剧演员担任副主持,将喜剧表演引入游戏竞赛过程,利用夸张的喜剧表演形式呈现竞赛题目的不同选项。①
引自英国《百万富翁》的《开心辞典》节目曾在国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但之后我国的益智类节目开始处于停步不前的发展阶段。去年开始,《一站到底》这个益智类节目引起不小的轰动,同时也伴随着加入娱乐成分过多的质疑声。关于娱乐化的问题,我国的研究成果众多,多为分析现状、根源、利弊。关于益智类节目的发展问题,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本文将以《一站到底》节目为例,浅析益智类节目如何面对国外益智类节目的冲击以及国内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娱乐化、商业化、平民化趋势,如何实现益智类节目的再一次发展。
一 借鉴中引进,把握节目定位,传播正能量
引自英国《百万富翁》的《开心辞典》节目曾在国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但之后我国的益智类节目开始处于停步不前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外益智类节目发展开始出现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喜剧表演与益智游戏的融合,与众不同的出题方式以及轻松欢快的答题环节的设置。国外新一代的娱乐益智类节目生动有趣、笑点频出,让观众在笑声中获得信息和娱乐,这将对中国的益智类节目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借鉴中引进,把握节目定位
《一站到底》是由美国NBC《Who's still standing》改编而来,以答题攻擂为主的益智答题类节目,均采用选手分别对抗答题的方式。站在舞台中央的选手以一人之力分别对抗十名选手,获胜者站到最后领取奖励,失败者当场跌落舞台。
作为益智答题类节目,《一站到底》中出现问题的涵盖方面很是广泛,其中包括历史、人文、体育、娱乐、地理、诗词、娱乐等。观众在感受答题紧张刺激氛围的同时,获取知
识,积累常识。
(二)台上台下,正能量传递
在《一站到底》的舞台上,“站神”称号才是最高荣誉。年小者可能打败年长者,低学历者也能战败高学历者,同样,职位对于知识量的含量没有参考价值。在这个舞台上,除了答案,一切关于自身的标签都不重要,只有站到最后的人才是胜者,这才是证明自己的最佳方式,也证明了那句“职位没有贵贱,学历没有高低”。
每位选手在正式PK之前,主持人都会进行简短交流。选手都很具特点,或多或少展现个人闪光点,此处拣其一二进行列举。对于武警这一身份,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所赋予的沉重责任感与使命感,加上平日的刻苦操练,难免令观众掺杂个人观点而倾向于认为:他们的生活简单规律,娱乐活动较少,为人会比较严肃呆板;在高强度的训练后,考虑到人类惰性的存在,他们知识的涉猎也会相对较少。但就是这位来自广州的消防武警夏萌颖,英姿飒爽、干净阳光、自信乐观、笑起来两个酒窝,憨憨的、很是可爱。回答问题果断、对答如流、过关斩将,直至最后成为站神。还有一个被网友称为神童的李岱雨,12岁的小小年纪便登台与年长者较量,毫不露怯,底气十足,可谓勇气可嘉,虽未战到最后,但也是不容小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那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最受观众关注的“站神之神”也是不得不提的,虽来自于北京大学,但在舞台上表现的谦逊低调,没有豪言壮语,却稳扎稳打,淡定从容、虚怀若谷。在舞台上会应学生家长之邀劝说初三选手重视学业、认真学习功课、做好当前的事;在台下也是秉持相同观点,曾在自己的微博中公开转发,“一站到底比的是知识,实际上是一种屠龙之技,是应当拿来当作爱好,很难当作事业来做;即便想要当作事业也要有特定的专业知识作为依托,而专业知识都需要认真而努力的学习作基础。再者说,一站到底作为一个电视节目,观众和参赛者还是以开心为目的的,没有谁真的把它当作事业”。
(三)益智类节目发展中创新 益智类节目简介
所谓益智类节目,就是知识型的综艺节目。它是对海外games show的本土化改造,具有很强的知识色彩和娱乐性,同时强调节目与参与者、现场观众、电视机前观众的广泛互动。作为近年来在我国大陆荧屏上急速升温的一种节目形式,益智类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 年的NBC美国广播电视网推出的《64000美元问题》的节目,由于有巨额奖金的刺激,该节目曾红极一时。②
益智类节目发展要在借鉴中创新
纵观“尚存”的益智类节目,它们的形式和内容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做着相应的调整。引自英国《百万富翁》节目的央视王牌益智类栏目《开心辞典》改版后彻底走群众路线,以更亲民的方式来满足选手们的家庭梦想。由美国NBC《Who's still standing》改编而来的《一战到底》节目则是打破了传统的平民与主持人的对抗模式,采用攻擂的形式,让选手相互进行对抗。
电视节目需要借鉴,但不是单纯的借鉴,而是需要在借鉴基础之上的创新。首先要做到思路上的创新,再是节目的创新。益智类节目中的“益智”不应单纯地认知为“知识”甚至“常识”,而应该将“益智”视为以“智”为主的宏观课题,可延伸为各种能力。然后才是比赛形式、游戏规则、播出内容等的创新。只有思路开阔了,创新的道路才能更加宽广。适应本土化发展,传播正能量
仅仅靠引荐国外的电视节目还不是电视节目发展的长远之计,而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将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与中国的国情和本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同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及思想意识,传播正能量,这才是电视节目发展的长远之计。
二 大胆改革,适应娱乐化
娱乐化已成为现如今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是电视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根源,它的利弊也被争相议论。现从《一站到底》中探讨益智类节目将如何适应电视节目的娱乐化趋势。
(一)《一站到底》中的娱乐性 答题类型的娱乐性
《一站到底》的制片人曾说过,“《一站到底》注重题目的娱乐性,不在为难选手,不管学历高低,都有可能击败对手,创造奇迹。”往届的节目中就出现过此类题目:江苏卫视孟非主持的哪一档知名节目与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同名?(非诚勿扰)武术冠军出身,以出演黄飞鸿、方世玉等角色为国人所熟知的武打明星是谁?(李连杰)与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合称为香港“四大天王”的人是谁?(黎明)③ 夫妻同台主持
《一站到底》节目组大胆启用李好和郭晓敏这对夫妻,成为国内首个夫妻同台主持的 4
节目。节目开播之前便已吸引观众注意,引起不少猜测与质疑。在之后的节目播出中,主持人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偶尔搭桥牵线场上选手,更是加强了娱乐性的体现。选手选择的娱乐性
选择美女帅哥。有美女帅哥出现的地方总是吸引眼球的,美女帅哥的登场也成为节目收视率提高的不错手段。即使是花瓶型的美女,也是赏心悦目,如若腹有诗书则是锦上添花。如2012年8月9日的第42期节目中的娇小美女姜瑶,在答题开始之前就与李好协商,如若自己站到最后成为“站神”则将李好按落舞台,这又增加了节目的娱乐趣味。
选择能言善辩的选手。选手在答题前后都会有个简单交流,而两个能言善辩的人之间的对话则是交锋激烈。在2013年2月14日那期中的第一位挑擂者曹梦云与范湉湉之间的对话(范湉湉为厨师):“你不是我的菜”、“我幸好不是你的菜,不然会下油锅的”、“今天本来我还在想,我们谁会到谁的碗里去,看来我的碗比较大一点,能装得下你”、“你放心吧,你也吃不下我这么大碗肉”、“但是我已经装进来了”、“放心,你想多了,后面有人收拾你呢”„„
(二)娱乐化出现的原因 电视台追求收视率、抢占市场
收视率是电视节目是否成功的直接表现,也是节目是否可以持续开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于电视节目的制作者来说,不得不追求收视率的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留有一席之地,以图抢占更大的市场。在这个有限的市场空间内,有各电视台层出不穷的电视节目的加入,也有未被受众认可或受众群小的节目的离开,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刺激了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的形成,而娱乐化也确实成为了目前电视节目争夺观众、增加收视率的一种见效最快的方式与手段,同时也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如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节目,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根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31个城市调查数据,“超级女生”广州淘汰赛的收视份额最高时曾突破10%。
大众娱乐需求的必要
大众娱乐需求的增长是产生电视媒介娱乐化倾向的主要动因。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就会转向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此时,能给大众带来精神享受的电视娱乐节目显然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在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以往那种严肃、说教意味浓厚的信息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接受度和认同感,而对于单纯的、新奇有趣的、能够得到精神上愉悦和放松的娱乐消遣信息引起自然
关注。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正是把握了受众渴望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解的心理需要。相关法律条规不健全
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是提高节目收视率的快速有效的手段,而收视率的提高也会带来广告收入的增长。对于电视负责人而言,这种收视与收益的双丰收情况会致使其继续贯彻节目的娱乐化之路。而对于未能获利的电视负责人而言,为了不被市场淘汰将会采取更娱乐,甚至转为低俗的方式抢占收视份额。如果持续没有相应法律法规的束缚,以及相应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长久下去,电视节目的娱乐化终将成为诟病。受国外电视节目的影响
国外尤其是欧美传媒的娱乐倾向深刻影响了我国电视媒体的制作理念,这是推动我国电视媒体出现娱乐化倾向的另一重要原因。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消费主义思潮,电视媒体以其巨大的信息传播优势加入了娱乐主义的行列。福克斯公司的FOX5频道,以充满娱乐气氛的搞笑谈话、游戏竞技、情景喜剧节目为落脚点,以“娱乐立台”为方针,很快崛起为美国第四电视网。受此影响,我国传媒业中呈现出的泛娱乐化的现象日益扩散,《超级女声》全盘拷贝《美国偶像》,《开心辞典》是不折不扣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翻版。为了达到这种娱乐效果,我国媒体在仿效时,将外国娱乐节目中低俗的部分照抄照搬,大量低俗的娱乐内容充斥媒体,才造成了娱乐节目的娱乐化现象。④
(三)益智类节目的娱乐化要把握“度” 首先,益智类节目要抓住节目定位本身
知识性是益智类电视节目最本质的特点,也始终是其主要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到衣食住行,远起亘古文明,近达潮流时尚,无不涵盖。许多节目的名称就以知识为号召,如 《开心辞典》之 “辞典”,《幸运智多星》之“智多星”都寓意其广博的知识含量。不少节目还打出“用知识换取梦想”的口号,将知识与生活细节结合,更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其次,益智类节目要适应娱乐化
单纯的益智类节目已不能很好的吸引受众,而带有娱乐性的益智类节目才更符合观众的需要。也可以说,娱乐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需要,也是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之一。巧妙的将娱乐性融于节目本身,是吸引观众的有效方式。以往,娱乐节目只重乐,知识节目只重教,导致娱乐节目易庸俗化,而知识节目流于教条。益智类节目的优势就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娱乐与知识分离的模式,增添了乐在学中的份量,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获取了欢乐,6
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美国最大的媒体与娱乐业顾问机构 Booz-Alan & Hamilton 的企业管理顾问迈克尔·沃尔芙已经提出了“娱乐经济”的概念,他认为抓住观众注意力的关键,就是要寻找到合适的“娱乐内容”和“娱乐要素”。而益智类节目成功的支撑点就是要尽可能发现这些“娱乐的内容和要素”,并加以有效运用。⑤ 最后,娱乐的运用,“度”的把握
娱乐不是单纯的娱乐或纯粹的“搞笑”,而是或隐或现的与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结合在一起,电视的娱乐或多或少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认识自己甚至世界。娱乐若不把握“度”,便会传递消极的价值或者人生态度。节目若不把握“度”,便会沦为节目的过度娱乐化,表现为跟风赶潮、变相模仿、粗制滥造等。这就需要电视人对过度娱乐化保持警惕,承担应有的电视责任感,而不是一味追逐电视的收视率和广告效益。若一味追寻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广告效益,可能获得一定的收视率,得到丰富的广告收益,然后再次推动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将影响整个电视事业的发展与前途。
三 与商家的合作,商业化的选择
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以及壮大,传媒的导向作用已经开始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着电视节目在观众中影响度的逐渐提升,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及发展,增强了与媒体及电视的合作。现从《一站到底》解析电视台与企业的合作是商业化的趋势,也是双赢的选择,还会是益智类节目再次发展的需要。
(一)《一站到底》的商业性 丰富的奖品设置
《一站到底》最吸引选手参赛的原因无疑是丰富的大奖,其中包括7999元的双开门冰箱、10499元的创维云电视、5999元的单反相机、1080元的体感游戏机、8000元的立式空调、5288元的new ipad等,如果站到最后冲刺大奖还可以获得瑞士冰雪双人之旅或者浪漫普吉岛之旅等。随着时间的不同,奖品会有所改变,但对于选手的诱惑不减。软广告的植入
《一站到底》中软广告的植入是商业化的又一表现。如节目中守擂者每次用掉攻擂者一次免答权将会使守擂者获得一台金立智能手机作为奖励,用掉两次免答权则奖励一台创维云电视。除此外,每次选手的对战中都会出现红牛的logo,而且红牛的能量之旅作为最终大奖,无不都吸引了观众的视线,未觉突兀的同时,引起观众对站神花落谁家的猜测,这就达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
商业化的选择
由于厂家的赞助、企业的冠名,《一站到底》成功吸引选手参赛,使节目持续开展,反之,《一站到底》成为商品展示推销自身的舞台,也将带来不次于广告的宣传效果。电视台与商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商业化的选择。
(二)益智类节目与商业化需结合、还要有度
1 电视节目成本的降低
作为益智类节目,在节目内容这个本质方面,它可以使观众收看节目之后收获知识、增加常识。而在节目内容之外的外在方面,为了适应电视的整体发展背景以及在市场的影响下,它还需要增加节目的亮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节目中奖品设置的丰富以及贵重,这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还刺激了选手的参赛积极性,而最后奖项的获得者这个悬念又提高了观众对节目的关注程度。因为与企业的合作,电视台不再为奖品的资金而发愁,转而将资金投入到节目的制作中,灯光、舞美、摄像都可以得到提高。
2 企业推销自己的平台
电视节目的商业化更多表现在宣传自己的品牌,获取知名度。例年都有很多成功案例,此处以近年的冠名商举例。去年,中国电视节目的最大黑马《中国好声音》凭借重量级的导师阵容和新颖的赛制脱颖而出,收获收视率的同时,好评如潮。而其冠名商加多宝则是令人印象深刻,更是凭借主持人华少的一段超长快速口播成为了众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热议中实现了加多宝品牌的第二次宣传。
3 双赢的选择,度的把握
凭借着栏目的高收视率、广泛的受众范围,企业不但打出并提高知名度,还可能提高市场的占有率。而电视台得到赞助之后可以有更多的资金开创更多节目,还可以给节目添加或充实奖励,吸引受众。这是双赢的选择,是电视商业化的倾向所致,但电视节目的商业化也需要“度”的把握。商业成分过多则会冲淡节目本身想要传达的内容与精神,使观众产生厌烦之感,并产生“广告之中插播节目”的错觉。如近期播出的歌手比赛节目《我是歌手》,虽然只是今年推出,时间不长却依然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立白洗衣液的广告出现在节目环节、节目花絮、节目提示、甚至节目前后的广告之中,全程陪伴观众,可谓“想忘都难”。节目虽成功推出了冠名品牌的知名度,但商业性过重不免影响观众对节目的整体印象与评价。
四 与观众的互动,平民化的实现
吹响电视节目平民化号角的首推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栏目,1993年《东方时空》的生活版栏目第一次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作为一个常设内容,节目中的那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被当时的人们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愈加重视自身的诉求,平民化也应成为益智类电视节目发展的趋势。
(一)《一站到底》的平民性 选手的平民化
《一站到底》作为益智答题类节目,不是将明星公众人物作为重点,也未曾邀约绯闻人物,而是生活中平凡又耀眼的普通群众,只要通过便捷的渠道、简单的方式去报名就有可能登上舞台。他们之中有工人、学生、老师、自由职业者、驯兽师、海军、消防武警等不同职业、社会标签的人。题库内容的平民化
《一站到底》题库中多为常识性问题,偶有理论性问题。《一站到底》的舞台是为大众准备的,而不独为高端分子展示的平台。题库的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娱乐常识类、体育类、健康养生类、天文地理类等涵盖多个方面的问题。节目组重视观众意见
《一站到底》组不是摆出一副高姿态,而是积极与观众互动,开放沟通渠道,听取观众意见,并应观众之要而举办了《一站到底之诸神之战》特别节目。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节目,而成为节目的参与者与推动者,推动节目的进行与发展,节目与观众的关系变得密不可分。这种媒体传授关系的改变正是我国电视节目平民化的体现之一。
(二)益智类节目发展要注重平民化 重视平民化趋势下的受众需求(1)、这是由整体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电视节目的平民化是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始终围绕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在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和精神的生存环境已经大大改观。而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其主体性也越来越受到尊重,在许多领域均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电视制作理念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这也是在网络媒体及手机媒体日渐成熟的情况下,电视媒体适应市场化进程的一条道路。
(2)、这是媒体与受众共同的选择
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促使电视节目调整方向,改变制作理念。毕竟老百姓是电视媒体的主要文化消费者,只有让节目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适应受众在新时代的价值取向,才会使电视赢得更高收视率。而在这样的社会趋势下,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与诉求,并且在媒体的选择上,人们会更加关注具有亲近性的媒体,这又再次推动了电视节目选材以及定位的平民化倾向,所以,这是媒体与受众共同的选择。重视沟通渠道的作用,实现与观众的互动(1)、微博
微博是近年来最为网民重视的交流与诉求平台。它的开通不但有利于节目组与观众的互动,还可以延伸节目组的影响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如发生在今年3月20号的一起事件,由于浙江和上海两地的网友微博接力,成功帮助患病宁波孩子到上海就医。正是因为热心网友转发的微博,让更多人参与到了帮助孩子的行动中;因为宁波和上海交警的鼎力配合,给救护车的通行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因为电台主持人的提醒,很多司机在行驶的道路上主动给这辆救护车避让。1条微博,5000余次转发;210公里晚高峰全高速行驶,2小时10分钟完成;4个月大的重危病儿,无数人的关注和祈祷。这就是微博所能带来的影响力,传递的正能量。如果节目组发挥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可以救助到更多人,不但使自己的品牌上升一高度,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2)、微信
微信是被大家使用广泛的又一交流工具。它可以实现文字交流、语音交流以及视频的交流。《一站到底》就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平台,使用者可以通过微信答题获得登上《一站到底》舞台的机会,还可以通过软件检测自己掌握常识的情况,查漏补缺。微信平台的搭建使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舞台之下的节目之中,受众在放松的同时补充知识,也为节目组收视人群的稳定性提供了保证。节目组关于节目的变动与调整,可一对一的直接告知受众,快速、便捷、有针对性。
3、重视人物的故事性
故事化的特征日趋明显,不仅成为电影、电视剧与节目制胜的关键,其核心理念业已逐渐渗透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开心辞典》的主编郭艳曾在文章中提到了“故事化“的重要性。节目除了题目之外,做的是”人“。生动的”选手“才是节目的灵魂,而人的生动是通过故事的方式表达给观众的,生动来自于生活中选手的个性或者是参加节目背后令人动容的故事。郭艳表示,节目在选拔选手时,应该既注重考察选手的知识积累又注重展
现选手的人格魅力。从播出效果看,这些选手虽然都是普通人,但是个性鲜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⑥
如何在以答题竞赛为主要内容的益智类节目中体现故事化,已成为节目制作者需要重视的突破点。在结构模块更新程度越来越小的今天,对于节目内容创新的力度就理应着重加强,而在节目内容上,除去重视出题质量、以题目为核心外,选手成为制作者手中可能搏到收视率的要诀。相较于境外益智类节目中主持人对选手的揶揄嘲讽和激将刺激而形成的带有黑色幽默性质的现场上演的闹剧,内地的益智类节目可能更适合走向温情与激励路线。
注 释
① 朱雯 娱乐先行 娱乐混搭近期国内外益智类节目的创新特点 《视听界》杂志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0730/c346618-18630672.html ② 邵挺 高博 益智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学解析—以深圳卫视《谁比谁聪明》为例
新闻窗 news window 2008年第三期.③ 一站到底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491161.htm.④ 郭桂萍 黄玥 我国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人民网-传媒频道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206896/225175/14980917.html.⑤ 李瑞植 益智类电视娱乐节目浅析 《长江论坛》2004.5期 总第68期.⑥ 郭艳 《挖掘对抗与和谐的胜道<开心辞典>对益智类节目本土创新的实践》,《视听界》,2007(2).11
参考文献
[1] 茹希佳 益智类电视节目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未来 新闻知识2003.4.[2] 严昭柱 《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倾向凸显 专家呼吁保持警惕》 光明日报
http://.[3] 杜士刚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不可“失度” 新闻传播 2009年1月.[4] 蒋良 浅析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NO.30.[5] 王诗文 内地益智类节目的提升空间 声屏世界 2010年8月(下半月).12
From 《a station in the end 》to Se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TV Program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jor television stations have launched their own brand programs, the screen is flood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ograms, foreign TV programs even more obvious impact on the Chinese program, the puzzle shows how to deal with external shocks? Public programs under the wave of entertainment, educational programs, how will continue to have a place? The enterprises frequently appear on the stage of the phenomenon, the puzzle program how to choose? Test of audience, educational programs, how will meet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This article will be a station in the end “program(hereinafter” one-stop end ")for example, Analysis puzzle program how to deal with the impact of foreign puzzle program and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television program of entertainment, business again,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trends, how to achieve the puzzle program development? Briefly be summarized as the puzzle program should draw on the excellent program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rasp the program positioning, the spread of ideas;bold degrees for reform to meet the wave of entertainment;commercialization, television and a win-win situation;comply civilian trend,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Key Words
Entertainment Commercialize Civilian
第二篇:新闻评论类节目发展历程
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谈电视评论类节目的演变、发展与未来走向
涂光晋
在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即将走过50年的历程,中国电视已经走过4O年历程的今天,“电视评论性节目”(或“电视评论类节目”)已成为一个新的专用名词。它的存在,它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作用,都表明了一个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从新闻学术界到新闻实务界都普遍认可的事实—中国电视已经有了自己的评论性节目;长于表现的电视在纪录与展现事实性信息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收集与传播意见性的信息;电视评论类节目在遵循新闻评论基本规律、体现新闻评论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包括多种节目形态、表现手法与风格样式在内的“大家族”,这一“家族”的出现不仅丰富和扩展了评论的体裁与形式,而且滋养和生长出新的评论理念与评论手法,实现了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性跨越。
从“蹒跚学步”到走向成熟
——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发展轨迹
1958年诞生的中国电视在第一个20年里,新闻评论还没有学会“自己走路”,除在新闻节目中口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发表的重要评论外,尚未出现过电视台自己的新闻评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新闻事业进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尚未真正起步的电视评论与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报刊评论、有30余年历史的广播评论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1980年至今,又一个20年过去了,这20年里,电视评论大致经历了尝试期、探索期与发展期三个阶段。
(一)尝试期(1980年至1958年)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开播(在此前仅7个月,《人民日报》最有代表性的群言式的小言论栏目《今日谈》开办),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固定的评论性栏目的问世,也标志着一种不同于报刊与广播评论的、新型的、独特的电视评论样式—电视述评的出现。它融音响、画面、文字于一体,融现场采访与即时分析于一体,融各方人士参与议论与记者点评于一体,融纪实性与思辨性于一体。虽然当时的节目形态、手法与质量还很不稳定和完善,但它的出现说明,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虽然起步很晚,但一旦自己抬脚走路,就开始尝试着走一条自己的路。
尝试期的中国电视评论并不拒绝对由报刊、广播沿袭而来的评论样式的移植与借用,如在新闻节目口播的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编前话和编后话等。在这一阶段,一种类似于报纸上专栏小言论的群言式口播评论形式也相继出现在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的开办了一年左右时间的《观众论坛》。虽然后来因这种节目形式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特征而停办,但仍然不失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一种积极的尝试。
(二)探索期(1988年至1994年)
1988年11包括确定固定的节目周期与播出时间,设立固定的节目主持人,栏目的风格与包装也相对固定,以培养较为固定的收视群体。此外,这一阶段的电视评论性节目还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评论类栏目的相继出现和评论性节目表现手法的不断丰富。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栏目有福建电视台的《记者观察》、安徽电视台的《社会之窗》、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广东电视台的《社会聚焦》、北京电视台的《18分钟经济?社会》、《BTV夜话》等等。各栏目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断创新,其中,《18分钟经济?社会》较为注重纪实风格与思辨色彩的融合以及隐性采访手法的运用,《BTV夜话》比较注意演播室访谈或座谈方式的引人,《观察思考》栏目中开始采用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形式,并开始运用系列评论与连续评论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持续追踪与深度评析„„对电视评论性节目如何更好地体现其媒介特征,发挥其传播优势,各栏目都在进行大胆的探索。
二是评论类节目的选题范围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展。事件性选题、社会性选题和常规性选题在这一阶段都相继进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视野。新闻策划的意识开始介人评论的选题。选题所涉及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一些禁区被逐步突破。
三是评论类节目个性化特征的日益显露。随着不同电视媒体评论类栏目的增多和同一媒体不同评论类栏目的竞争,电视评论性节目的个性化特征日益受到重视。中央电视台经济部1993年5月开始的《一丹话题》,不仅是我国大陆各电视台中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评论专栏,而且其主持人敬一丹以及此前已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安徽电视台记者汪清等人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采编播合一、具有一定个性特征的、固定的电视评论类节目主持人。
(三)发展期(1994年至今)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开播,被很多人视为为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大发展的开端。它以比以往此类节目更强烈的时效性、更生动的纪实手法、更多样的评析方式、更自觉的喉舌(包括政府和群众的喉舌)意识、更大的舆论监督力度,同时,又以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特殊位置,以每天一期的高频率,以关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视野,使电视评论类节目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应。此后,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成立自己的新闻评论部,改版或开设《焦点访谈》式的电视评论栏目。这一阶段电视评论性节目的主要特点包括:
一是评论性节目功能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朱熔基总理在视察《焦点访谈》时的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中的前三条,即是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中的一部分,此外,新闻评论所具有的解释、表态、深化、引导与协调等功能,在电视评论性节目中也正在得到较大程度的体现。特别是这类节目中前馈与反馈方式的引人,如《焦点访谈》中的《焦点回声》,北京电视台《点点工作室》中的《声音》等,也使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功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与良性循环。
二是评论类节目的形态与样式更为丰富,配置更为合理。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为例,除电视述评性栏目《焦点访谈》外,还先后开设了主持人评论栏目《面对面》、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和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这几个栏目代表了电视所特有的四种评论类节目形态。对同一选题,也运用不同的评论样式进行系统配置。如同是围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焦点访谈》推出了系列述评,《新闻调查》进行了解释性报道,《面对面》自北约轰炸南联盟开始,连续播出了50多期题为《关注科索沃》的主持人评论,各种评论样式在评析范围、切人角度与表现方式等方面互为补充,更好地形成评论合力,以增强传播效果。
三是评论类节目竞争的日趋激烈。评论是媒介的旗帜和灵魂。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生存环境的复杂、人际交往的减少、民主意识的提高、媒介竞争的激烈等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不同大众传播媒介间的竞争以及同类媒体间的竞争,必然直接体现在最能代表媒介水平的新闻节目尤其是新闻评论性节目上。随着电视媒介内部竞争的加剧,除新闻评论部开设评论类节目以外,新闻部、专题部、社教部、经济部、国际部、体育部等也纷纷开设自己的评论类节目。来自内外各方面的竞争使此阶段的电视评论类节目感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的压力,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
从“先天不足”到扬长避短
——电视评论类节目对新闻评论传播方式的冲击与探索
新闻评论是一种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提供解释,表明看法,直接反映媒介或作者的立场及态度,以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体裁或节目形态的总称。
电视评论类节目具有报纸评论与广播评论的共同特征,同样具有新闻性、政治性(或思想性)、群众性与论理性,同样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的目的或手段。但由于电视具有传播迅速、声形兼备、形象直观、转瞬即逝等特性,对于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为主要手段的新闻评论而言,电视评论类节目具有先天的劣势。但是经过近20年来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艰苦探索,电视评论类节目开始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使其在节目形态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节目体系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扩展了新闻评论的外延,对新闻评论的内在特质与表现手法等方面也带来了新的冲击与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由媒介“代民立言”到公众开口说话—新闻评论群众性特征外延与内涵的扩展
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其精英人士一直以“为民请命”、“代民立言”为追求。中国古代的议论文、论说文之所以源远流长,代有名篇,应该说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思想文化传承直接有关。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政论家,如王韬、梁启超、严复、章太炎,以及后来的陈独秀、李大钊、张季莺、鲁迅、邹韬奋、毛泽东等等,其评论作品虽特色与风格各异,但在代表舆论、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上是有其一致之处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评论(特别是报纸评论)的群众性主要体现在“默察国民多数对于各重要事之舆论,取其正当者,著论立说,代为发表之。言其所欲言而又不善言者,言其所欲言而不敢言者,斯无愧矣。”(徐宝瑛:《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而这类新闻评论,往往是具有相当文字水平与文化素养人士的“专用”文体,阅读它的人,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识读与理解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以《人民日报?今日谈》为代表的群言性专栏小言论蓬勃兴起,使新闻评论群众性的特征得到第一次拓展,即从写作(或制作)方面所体现的群众性(包括选题上关注群众所关注的事件或问题,论述上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语言上通俗浅显,文风上平易朴实等等),拓展为作者范围与读者范围上广泛的群众性(包括刊登尽可能多的群众来论,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等等)。广播电视评论、特别是电视评论的兴起,为评论群众性特征注人了新的内涵。首先,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评论类节目意见性信息的发出者与接受者的范围,即使不具备文字识读能力的人,也可以面对摄像机和话筒直接开口谈话,或收看、收听节目。广大受众通过热线电话、有奖征集等方式直接参与评论选题过程,也可以报名参与演播室谈话或接受电视记者的采访。媒介在满足公众知晓权的同时满足了公众的话语权,使评论性节目真正成为“群众喉舌”。从某种意义上说,公众话语权最终实现的前提之一,是公众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觉醒与提高。事实上,电视评论性节目将群众手中间接的话语权转化为直接的话语权,对政府和社会实行有效的舆论监督,这又会反过来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促进公众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增强。其次,电视评论类节目丰富了评论群众性的表现方式,变零散的“群言”,为集纳式群言;变被动地等待群众来论,为主动地采集来自群众的意见性信息;变媒介“代民立言”为媒介“借口说话”„„通过对直接出自群众之口的意见性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传播,辅之以主持人或记者的评点,体现媒介的立场和态度。
(二)由转述描述到展现再论—新闻评论各类信息采集与表达方式的变化
新闻评论所包含的信息主要有三类:一是事实性信息,常作为引发或佐证论点的证据;二为意见性信息,常作为论点的组成部分或中心论点分论点;三为情感信息,常作为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的粘合剂或发酵素。在以文字符号传播的报纸评论中,对事实性信息往往用叙述的方式表达,对意见性信息往往用转述的方式表达,对于情感信息往往用描述的方式表达。读者通过对抽象的文字符号的解读与思维转换来感知事实、观点与情感。但电视评论性节目将这一切变得真实直观了,它必须经历一个展现或再现事实发展、意见传达、感情经历的过程,即必须有事实过程的展现或再现(可通过当事者或旁观者的转述),意见性信息发出者的议论,以及采访对象情感变化的展示等等。而这一过程的展现与再现,是电视评论类节目难点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电视述评、深度报道与电视谈话(包括Talk Show)虽节目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对于这一过程的处理原则是相通的。为了使这一过程得以还原,电视工作者必须经历两个过程:在选题确定之后,第一个过程主要用于收集事实性信息,采集意见性信息,捕捉情感信息。通过这个过程,理清思路,确定论据,形成论点。在第二个过程中,将经过选择的三类信息按第一个过程的前后顺序进行还原,让观众在收看电视评论时经历由事人理、情理交融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遵循三个基本的逻辑顺序:一是遵循事物发展内在的逻辑顺序(原因→过程→结果;背景→经过→前景);二是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上的逻辑顺序(现象→本质;个别→一般;肤浅→深入);三是遵循人的感情变化的逻辑顺序(酝酿→积蓄→生成→爆发;起伏波澜间的自然过渡与转换)。电视评论类节目形成过程在逻辑顺序上与报纸评论是相同的,主要的区别在于这一逻辑过程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付出比报纸同行们更多的气力和心智才能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这份辛劳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电视评论类节目往往比同一选题的报纸评论更具可信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由个性化评论到人格化评论—传播者自身角色的转换
个性化评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评论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报纸上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兴起,个人耕耘或个人署名评论专栏的开辟,如《经济日报》的《尚德专栏》、《冯并专栏》,《中国青年报》的《小川快语》、《方向专评》、《熙东评论》等,自90年代以来这类专栏层出不穷,作者以其某一方面的专长(或专门知识)、独特的视角和与众不同的文风张扬自己的个性和评论专栏的个性。这种个性化评论体现在电视评论中,除以上特点外,还多了一些人格化色彩。随着电视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地位与作用的日益显著,往日只是以抽象的媒介形式或“只见其文不见其人”抽象的个体形式存在的评论,借助于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性格、有语言有表情的实实在在的“人”发出,使电视评论类节目在个性化之余又增添了一种人格化魅力。在主持人(评论员)评论及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常常把个人的经历与感受带进节目之中,他(她)也随之成为具有某种人文色彩、体现出某种人文情怀的具象的个体与实体。媒介的意向借他们之口得以表达,在传播过程中又融人了他们个人的理解与发挥。这种媒介人、社会人与自然人之间的角色转换与重合,加之个性化与人格化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拉近了媒介与受众心理上和感情上的距离,使电视评论类节目更具亲和力和易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特殊的角色定位,为媒介留下了一定的回旋余地,也为主持人留下更多的张扬个性的空间。
(四)由单向传播到双向交流—新闻评论传播方式的延伸
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以单向传播为主,但电视评论中一些节目样式,把人际传播引人其中,将人际传播的双向交流特征引人大众传播过程,使现场观众直接参与这种双向互动式传播,使电视机前的受众置于一种拟态的双向交流氛围之中。在电视评论的各种节目样式中,Talk Sha协是最能体现这种现场交流感的节目形态。《实话实说》栏目近几年来之所以成为中央电视台最受观众欢迎的栏目之一,除话题的贴近性,角度的平视,主持人机智幽默与平民化个人风格之外,把人类传播初始状态与日常状态下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搬上电视屏幕,让电视“与人类发达的语言系统接近或接轨”(《实话实说》制片人时间语),应是其成功的要诀之一。这种变单向传播为双向沟通的传播方式,使新闻评论这一素以单向传播为惟一手段的体裁或节目样式得以翻新,使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克服。当然,目前我国的Talk Shaw节目尚处于初始阶段。考察国外较为优秀的同类节目,它们往往借助于新的媒体和新的传播技术,通过电话或E~1等方式与演播室中的主持人及嘉宾进行交流,如CNN《拉里?金现场访谈》,BBC《世界论坛》等节目。在主持人与新闻人物或嘉宾的现场对话中,时常插播世界各地打来的热线电话和发来的电子信函,身处外地以至异国他乡的观众可以直接向主持人及嘉宾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有关看法。类似做法在目前我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中已开始进行尝试,这在传统的报纸评论中是无法实现的。这种方式,使受众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和传播信息,有力地促进了传者与受者间的良性互动,也使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传播空间得以无限延展。
电视评论类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走向
虽然近年来我国电视评论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我认为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电视评论功能的单一。《焦点访谈》的出现,使电视评论类节目的舆论监督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现,但它毕竟只是新闻评论功能的一种,假如《焦点访谈》的绝大部分节目,或全国电视评论的绝大部分栏目都以“揭丑”、“曝光”为自己主要的选题范围,势必带来选题的单一化与节目的单调感,使受众将这种类型节目单纯视为宣泄与出气的窗口,以致影响了电视评论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应明确媒介就是媒介,评论就是评论,记者就是记者,不能角色错位,也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或法律。
二是电视评论风格手法的雷同。在我国,“一窝蜂”的现象由来已久,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例如看《焦点访谈》火爆,就一拥而上;看《实话实说》走红,就一哄而起„„只是《焦点访谈》占中央电视台的“天时地利人和”,各地方台很难“照方抓药”;崔永元只有一位,一些主持人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刻意模仿只能“东施效颦”。只有依照特定地区、特定媒介、特定受众、特定栏目、特定报道与评析范围,确定特定的节目表现方式和风格,才能保持自己栏目的个性与生命力,才能迎来电视评论“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
三是高水平电视新闻评论人才的匮乏。由于电视的年轻,电视的高速发展与电视自身的传播优势与垄断地位,带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一方面是电视机构与电视从业者队伍的急剧扩张,另一方面是高水平电视人才的严重匮乏。电视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工作方式与节目源的稀缺,也使得不少与报纸、广播相比本来就年轻而略显浮躁的电视从业人员无暇静心思考与充电。这种矛盾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除少数精品栏目外,相当一部分电视评论类节目的质量和主持人的质量不尽如人意。
面对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严峻挑战,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将走向何方?我认为主要有四点趋势:
一是电视评论类节目的某些形态(如电视述评与深度报道)间的分野将日益模糊,新闻与评论因素将呈现继续融合的趋势。
二是电视评论类节目中的一部分将顺应分众化传播趋势,在选题范围、受众对象、节目形态与风格特色上有所区隔;谈话类节目中时事性、政治性“硬话题”将成为一类节目的追求,并与以“软话题”为主、带有一定娱乐性的谈话类节目分离。
三是电视评论性节目中主持人(评论员)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个性化特征将通过人格化特征得以更为充分的展现。一批从事其他媒介或领域的工作、具有新闻传播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士将成为未来更具个人魅力和权威性的主持人,从而增加电视评论类节目的深度与厚度,并因此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公众的审美取向与价值取向。
四是新的传播媒介和新的传播技术将直接影响和介人电视评论性节目的发展,使其双向性、交互性特征获得新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渠道,随之而来的是与此相配套的法制管理与行业规范的建立;传播者在意见性传播方面的主流地位将继续保持,其“把关人”角色将更多地展现在对信息(特别是意见性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传播上。
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刚刚走过不到20年的路程,实践的积累远远多于理论的梳理。在历时2000余年的论说文体、100余年的报刊评论、50年的新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演进中,它是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方面军。继承与超越,探索与创新,既可以作为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过去20年的总结,又可以说是21世纪对中国电视新闻工作者新的挑战。
第三篇:从一个案例看企业文化实质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企业管理与咨询的人士,笔者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企业文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或者说,企业文化如何真正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在此,笔者想从一个著名的企业文化案例——科龙集团“万龙耕心”文化塑造工程谈起,通过这一个案例来解答企业文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
一、科龙:文化塑造活动案例获金奖后的巨亏
1、案例简介
科龙集团是位于广东顺德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之一。自1984年创业后的十多年里,科龙集团以务实、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取得极大成功,从一家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大型家电企业集团。科龙集团是国内第一家同时在香港、深圳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曾亲临视察,由此可见其当年的辉煌。
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发展,科龙集团所在的家电行业逐渐呈现严重供过于求的竞争态势,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遭遇极大的经营压力。
在此背景下,1998年,科龙聘请以CI策划而闻名的台湾某策划专家及某大学教授为顾问,实施一项命名为“万龙耕心”的企业文化塑造工程,希望借助这一“耕心”工程能够进一步凝聚人心,提高士气,以适应家电市场日益惨烈的竞争。
下面是“万龙耕心”工程及相关的重要事件回放:
1998年8月18日,项目启动;
实施了样本数为5000人的内部文化问卷调查;
召开了3000人的新闻发布会;
12000名员工在10面“万龙耕心”旗帜上亲笔签名;
举办一场集团高层参加的,为时三天两夜的文化研讨营;
形成了文辞精美的“科龙文化纲领”;
“万龙耕心”文化塑造工程获得第四届中国最佳公关案例大赛金奖;
2000年,科龙公告亏损7亿元;
2001年,科龙再次公告亏损15.7亿元;
2001年底,科龙被民营企业格林柯尔收购,成为民营企业;
2002年,科龙集团在顾雏军的领导下,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实现扭亏为盈;
2003年,顾雏军通过成本+资本的运作,占据了冰箱市场的半壁江山,重塑冰箱格局。
2、问题思考
通过对科龙“万龙耕心”文化塑造工程重大事件的回顾,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科龙这一文化活动的过程。当年科龙的“万龙耕心”文化工程声势浩大,外部反响热烈。从文字结果来看,其企业理念、奋斗目标非常具有振奋性,没有理由说不好,要不怎么会得到一个“金奖”呢?
然而,文化工程金奖与业绩巨亏这两幅图像似乎组合成了一道令人啼笑皆非的“风景线”,科龙2000、2001年的经营业绩表现及后来被收购的结局又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下面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第一,科龙的“万龙耕心”文化工程是否真正成功?
第二,如果说“万龙耕心”工程是成功的,那科龙为什么会巨亏?
3、案例分析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经营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科龙“万龙耕心”文化工程,大家毫不怀疑是按照这一思维逻辑去预想的,也就是说,通过这一工程,大家的心理预期是:科龙应该会更上一个台阶。因为科龙是国内非常著名的大型企业,知名度非常高,其产品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在过去十多年里科龙集团也一直是先进管理的典型。在这样的光环下,加之科龙集团在“万龙耕心”文化工程活动本身的宣传造势比较到位,使得这一案例影响巨大。
当外界还不知道科龙巨亏的时候,其影响是正面的,甚至可以说,科龙通过这一活动推进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但后来的事实无情地将人们的愿望打破。科龙“万龙耕心”文化塑造工程在金奖与巨亏之间,使很多人对企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疑惑。但必须认清的是,企业文化本身并没有错,而是当时的科龙做错了。
让我们继续对科龙这一文化案例进行分析。
早在1981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伦斯•迪尔和麦肯锡顾问阿伦•肯尼迪在其著名的《企业文化》一书就提出,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的塑造必须以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基本的考虑依据。进入21世纪,中国家电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程度最高的行业。技术成熟、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供过于求成为家电产业的明显特征。在这样的产业状况下,品牌与价格已经成为竞争的最关键手段。
价格的后面是成本,成本的高低成为企业竞争胜利、能够获利的根本性问题。而科龙的致命问题是,缺乏对这一竞争形势的根本性判断,并据此进行真正的文化变革,建立以成本管理为核心要求的企业文化。这才是科龙最后失败的本质性。因此,科龙最终的结局,要么继续亏损直至被淘汰;要么被收购兼并,让新主人来完成适应新形势的文化变革。
当然,现在来说,科龙是幸运的,因为它被格林柯尔顾雏军收购了。顾雏军入主科龙,彻底改变了科龙的旧文化,把成本降低作为其最根本、最核心的工作,从根本上适应家电竞争环境的要求。而科龙也在被收购后的2002年实现了扭亏为盈,经营业绩得到完全改观。过去的2003年,顾雏军通过资本+成本的运作,成功地占领了中国冰箱市场的半壁江山。
二、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科龙的“万龙耕心”文化塑造工程案例被不断地被一些文化专家们拿来作典型案例,请注意,不是失败典型而是成功典型,这是有点可笑的。这说明,在中国,企业文化已经被一些所谓的专家们给空洞化、片面化、表面化了。对事实已经证明失败了的科龙“万龙耕心”文化塑造工程大肆引用为成功经典就是一例。这当然让很多企业管理才特别是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人士感到困惑。因此当谈到此话题时,笔者不得不要先从企业的本质说起,以便为企业文化正本清源。
1、认清企业文化建设的本源
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它生来就是为实现利润这一目标而存在的,实现经济利益是企业的根本目标,它只有一个恒等的公式,即:
企业利润=企业销售收入—成本费用
更进一步地,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让公式左边的利润最大化,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又需要努力促进销售收入的最大化和成本费用最小化。因此扩大销售收入和降低成本费用就成为企业经营的根本性目标任务。企业的一切活动为此而来,为此而去。企业文化及其活动莫不如此。当然,我们谈企业经营目的的时候,是建立在一个基本的符合社会道德、法规的前提之下的。
思考企业文化问题,只有基于上述思维,才不至于被一些所谓的“专家”们拖入“庸俗”的、只做表面化文章的危险之地。就如当年科龙“万龙耕心”文化塑造工程已经被后来的巨亏无情地宣告彻底失败后,还有所谓的文化专家将该案例列入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案例一样,这对企业文化来说是多么的悲哀。如何增加企业的利润、销售,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是企业文化的本源问题,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这一本源才具有现实的意义。
2、企业文化的实质
根据一般的解释,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坚持的价值观、理念及其具体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规范等,包含了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的内容。但是,这样的解释似乎过于中性,很难让人懂得企业文化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实现优秀文化的塑造,或者进行文化上的变革。科龙集团 “万龙耕心”文化工程及后来的变化,让我们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企业必须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以达到对外部的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进而实现持续发展。打造持续、有效的内部资源整合能力,以达到持续的外部适应性,这才是企业文化的要义所在。经过长期的思考与研究之后,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寻求最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道路上所逐渐形成的生存方式。例如,惠普是世界公认的优秀企业,它的“惠普之道”其实就是惠普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所形成的生存方式。而“惠普之道”其实也就是惠普的核心企业文化表现。
因此,作者对企业文化给出这样的解释: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为保证企业获得持续发展而选择或努力去营造的适应外部竞争的生存方式。这才是企业文化的实质所在。由此,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让企业适应竞争。当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企业文化的时候,也就给企业文化建设即企业开展文化管理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能够对外部竞争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并能根据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应的行为方式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实也就是企业所拥有的根据外部竞争环境需要而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运用的能力。企业文化建设应促进这一能力系统的形成并维持好这一能力系统。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所著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将企业文化的建设归纳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企业的价值观,二是企业的行为方式。根据科特的观点,企业文化的实质应是指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企业价值观及其价值观指导下的行为方式。企业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包括愿景、理念等,将决定你可能走多远,爬多高;企业所建立的行为方式将最终决定你能走多远,能爬到什么样的高度。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第四篇:从一个失败案例看IT战略规划
从一个失败案例看IT战略规划
2012-07-19 17:09:12 来源:CIO时代网 互联网
C运输公司位于华中某地,是中国较大的运输企业之一。主要从事货运、油运、集装箱运输及其他特种运输服务,除此之外,该公司还经营旅游、房地产、制造等多种业务。
公司业务众多,同时该公司的下属子公司在地域上分布也比较散,下属的八个大型一级子公司分布在四省两市,作为整个集团企业的C公司在综合协调管理方面存在非常大的难度。
为了搞好全公司的综合管理,使总公司能够全盘了解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协调各方面有效运作,使各个分公司步调一致地运转,从而发挥整体优势,总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经营活动分析决策小组。组长由副总经理林刚担任,小组全盘负责整个集团的经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提出决策思路。C公司有一个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维护和开发,其中,开发这块是一个叫梅铁的人负责。
数据拖经营后腿
工作组工作的头几个月里,已有不少问题显现出来。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下属子公司数据难以及时汇总提交。除了子公司统计上报有时不及时外,各公司数据上传方式也各不相同--传真、邮寄书面报表、通过电话线直接报数据,还有的是通过软盘(那时互联网还不普及),五花八门。这些数据到总公司各部门后又经过手工汇总填表才成为决策分析能够用的数据。整个传递、汇总、分析填报的 过程要花2到3周。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当数据收集齐了、报表出来了,工作组开会作经营决策分析的时候,决策的内容是上个月的,也就是事后决策,毫无意义了。
二、数据不一致,即经过汇总的数据,通过各部门的报表出来后,相同的指标具体数值却不一样。如财务处的人员工资总额与劳资处报的不一样,运输处报的每吨公里耗油量与技术处报的不一样,如此种种,虽然差别不大,但常常使经营分析小组无所适从。
三、数据和分析手段有限,无法进行深入分析。各部门提交的数据是经过层层汇总填报出来的,到了工作组就只有一个总数了,当发现一项数据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时往往只能向下追索一层数据,如果还找不到问题就只有作罢。同时作为手工计算难以运用数学模型作出复杂的分析计算。
这三个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得经营活动分析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在这种情况下,林刚想到通过计算机数据快速传输和快速处理,应该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具体任务落在了梅铁身上,并要求在两个月内完成。
边界问题
信息中心有一定的开发力量,而开发这套系统需要对C公司各部门业务和现在使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很熟悉,梅铁决定由信息中心自身承担起这项开发工作。随着开发的进展,梅铁意识到这是一个混乱和充满变数的项目。
首先是系统的边界问题。各部门已经不同程度地用了计算机管理。财务这一块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总公司、二级和三级子公司都应用了统一开发的财务管理系统,并且能够通过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实现报表的汇总;技术处也已有燃耗统计系统,但是数据是由各子公司报上来再由技术处录入后生成各种报表;劳资处是信息中心自己开发的管理系统,有什么进一步的需要都好说。其他部门基本上还没有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如果系统边界定在各子公司,那么财务系统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而且还要增加财务人员的数据录入量。这样的话,等于又重复开发了部分财务报表系统,不仅得不偿失而且在时间上也是来不及的。燃耗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都有相同的情况。边界统一划在子公司,还面临是否与子公司现有系统接口的问题。经过反复考虑,梅铁决定不统一划定边界,如果总公司现有的系统能够连接就与之连接,从现有系统中抽出分析所需的基础数据。没有系统的就由子公司相关人员录入再将数据传输到总公司汇总。至于子公司的系统一律不考虑连接。
系统边界定下来后,接着就是数据的统一问题。在上报的数据中,来源于不同部门的指标相同但数据值有很多不一致。
能不能通过计算机来解决,如何解决,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梅铁认为,有些可以通过计算机解决,有些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可以解决一部分。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考察了相关工具和平台后,梅铁认为这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确定了这些大政方针后,梅铁就带领开发队伍边作详细设计边开发了。然而当他们着手具体的开发工作时,才发现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
统一数据
首先是与现有系统相衔接的问题。财务系统是由子公司投资的一家计算机公司开发的,该公司在技术上十分配合,但问题是两套系统在技术平台上很难结合。
财务系统开发的比较早,同时也考虑到可靠性的问题,应用的是UNIX操作系统和INFORMIX数据库,这种平台与当前系统的WINDOWS NT和MS SQL SERVER很难直接连接。
好在财务系统的开发商非常配合,共同研究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那就是在财务系统上开发一个小程序,将需要的财务数据传换成通用格式的文件,通过这个文件将数据导入新的系统。
同样的问题也在燃耗系统发生,具体原因倒不是平台不一致,而是数据结构不清楚。该
系统是3年前请某高校的一个教研室开发的,由于人事变更当初的开发者早就去无踪了,又没留下相关文档,直接分析现有系统又不现实。面对大量的数据而无从下手,只好放弃该系统,自己从基础做起。
人力资源系统相对要顺利一些,可以直接与现有系统相连并可以实时取出数据。对于子公司五花八门的应用系统,信息中心是再也没有精力和耐心与它们一一对接 了,统一做一个录入程序,让子公司各部门有关人员各自录入。虽然数据总量比较大,好在分散在各子公司各部门,录入人员基本上能接受。
数据是能够收集上来了,但由于数据的来源不一,这些数据是按照不同的格式和标准组织的,相同的数据在不同的数据表中按照不同的字段名和不同的格式存储。这种不一致的数据格式在整个数据库中占20%多,而这些相同指标的数据只有统一对应起来才能进行与其他数据的关联比较,否则的话数据再多也只是一盘散沙。
数据分析功能的开发相对数据采集和整合要容易一些。原先的构想是对运用一些商业智能工具如BO、SPSS来对集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但是后来改变了这一思路。一是因为购买正版的商业智能工具所花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一套基本版的BO就要40万人民币,这大大超出了预算,同时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熟悉使用。另一方面作为分析系统的用户——工作组,主要还是需要他们自己设计的一些表格,至于进一步的数据挖掘,要求并不很高。梅铁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先完成必要的报表,再运用一些分析工具制作一些常用数学模型分析。
经过历时2月的紧张开发,整个系统终于完成了。把历史数据拿来试一试,结果基本正确,为了赶在月度分析会上使用,系统测试就这样简短而匆忙地完成了。通过连接、安装、分发,系统基本到位,万事具备只等数据了。
建设没有变化快
工作组在系统开发的这两个月里,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报表收集和分析方法,问题是越来越大。工作组大部分时间不是用在分析上,而是花在数据的收集和计算上,决策工作难以推进。现在希望的目光都集中在这套新上的系统上。信息中心也不负众望,在工作组的督促和信息中心人员的指导下,数据通过各种渠道陆陆续续汇集到总公司计算机房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开会的那天,林刚着实得意了一把。看着投影屏幕上哗哗翻动的表格、流畅滚动着的数据、色彩丰富形式各异的分析图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除了赞叹计算机应用的美妙外,也把信息中心的工作大大肯定了一番。
这次分析决策系统的亮相算是一切顺利,再往后,问题就慢慢地暴露出来了。由于这套系统本身就搭建在一个不统一不坚实的基础上,就像建筑在一堆乱石上的楼房,一旦有那一块石头发生松动,整栋楼房就会分崩离析。而基础的改变,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是无法避免的,系统的崩溃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第一块松动的石头就是人力资源系统。该系统是公司自己开发的,系统的开放性较好,数据的提取很方便。但从功能上讲比当前市场上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要简单,只能够满足人员管理的一般需要。同时计委和经贸委共同推荐了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虽然没有要
求必须购买,但是很多要上报的报表在该系统中都有现成的。在劳资处强烈要求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更换了,于是分析决策系统的问题就来了。
第二块松动的石头就是工业子公司的组建。总公司下属的很多子公司都是综合性公司,有运输的也有制造的、房地产的。现在总公司实施了一个工业重组的方案,把所有子公司下属的工业企业合并一个独立的子公司,由总公司直接管理。这样一个合并不仅带来机构人员的变化,也带来了数据上报来源、统计数据指标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变化。这些变化都需要分析决策系统做出相应调整。
第三块松动的石头是部分业务统计指标的增加。由于分析决策系统采用了大量的关联对照表来解决基础数据规则不统一的问题,因此每次涉及到这些关联数据的运算 都要一一查询相关的关联表,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效率。而这些关联表的数量会随着不一致指标的增加呈几何级数增加。这些关联的增加不仅降低系统性能,也使 系统复杂度大大增加,达到一定数量后,系统就达到崩溃的边缘了。以燃耗统计指标为例,为了降低燃耗成本,总公司在一定范围内推行一种新型的燃油,以替代原 来使用的燃油。新燃油的使用情况需要通过报表数据反映出来。这一个燃耗指标的增加,相应增加了3个关联对照表,燃耗统计数据的速度大大下降。
接着第四、第五块石头松动了……
变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信息中心开发速度,问题不断产生,开发人员也不断修改,但缺口是越来越大。在第二个月的分析会上就已经有少数数据出不来,到第三个月就有不少的数据出不来,到第四个月就只有少数数据出来,第五个月……
一年以后,当梅铁看着桌上刚刚完稿的厚厚的一本公司信息化规划时,才感到由一年前一个失败项目所背负的责任稍稍减轻了一些,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是他制定信息化规划的原因之一。
第五篇:从一个大学新生看国防
从一个大学新生看国防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相应的军事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从一个大学生来看国防,是外行人看热闹,但随着我们大学生对于国家国防事业的了解的深入,我们应该从外行人看热闹变为内行人看门道。我对中国国防的理解分为以下几点。
一. 要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就必须要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目前中国面临的形势堪忧,国际上局部军事冲突不断发生,我国内部的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东突问题,东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南沙问题等都可能引发军事冲突,党和国家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当代大学生,究竟具有怎样的“国防意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就我们在国防教育课教学工作中和平时在大学生里了解的情况看,可以豪不虚夸地说,当代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已滑落二十世纪以来的谷底,大学生生活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军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啥事”等消极思想在高校中还具有一定的市场,很多大学生缺乏起码的国防安全意识和常识,对国家的安全形势和国防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足,国防这样的大事好像都只是看热闹,有了什么事情只会说“怕什么,有解放军,有党和国家在呢”,幸好他们还知道有国家,但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似乎忘了自已也是国家的一员,国家大事也应该是自已的事,是每个公民的事。我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国防意识严重缺失。事关国家安全、民族安危的大事在他们心中都已变成了党的事情,国家的事情,就是不关自已的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造成目前这种情况,不能仅仅怪大学生,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长期和平的国家环境造成了整个社会国防意识观念普遍低下,大家都已没有了战争年代的忧患意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支没有忧患意识的军队是注定要被消灭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注定要被侵略的,而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高校大学生更是不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竞争和中国国防安全需要的。作为当代高校大学生同样在国防安全上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权利和义务从来相辅相成,准备战争就是高校大学生的国防义务,而享受有着强大国防力量保卫的经济建设成果则是高校大学生的权利。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们对经济高速发展的追求已经凌驾于国防现代化之上了,但国防现代化是经济安全稳定发展的前提,失去了国防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成果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剥夺的。因此,加强全体人民特别是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当代大学的国防教育就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要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就必须要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现阶段我国的国防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形势的不断缓和,特别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从而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了战略性转变。在这一正确指导思想的指引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军队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和威慑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近年来,我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外关系,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得到全面发展,与所有亚洲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世界战略格局的不断发展变化,现阶段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也增加了许多新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再加上我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领土、边界、海域、岛屿划分及归属方面的争议,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更是借机推波助澜,因此,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不能掉以轻心。
面对国内外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我们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我们国家的国防多一点关注,不说为国防事业做些什么,但也要在心中培养对国防知识去主动了解的意识。
谭雨亭 10010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