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2课东汉的盛衰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重点)。
2、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难点).3、介绍天干地支表及十二生肖,教会学生换算农历与公历、干支纪年与生肖的方法。自主学习:
1.东汉的建立者是(),都城在()。
2.刘秀在位期间,扩大了台学的规模,在各地兴办地方官学——()。3.东汉时期的盛世被称为()。
4.出现光武中兴的原因
政治上: 文化上: 结果: 5.总结东汉衰败的原因: 巩固训练
1、下列帝王中哪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
A、汉武帝 B、王莽 C、汉景帝 D、光武帝
2、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光武中兴的内容是()
A、恢复田租到三十税一 B、裁并机构
C、任用敢于执法的清官廉吏 D、治理黄河
3、造成东汉后期拥有军政大权的州郡长官乘机扩大武装力量,形成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政权的历史原因是()
A、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外戚和宦官专权
C、黄巾起义使东汉名存实亡 D、皇帝年幼无知
4、“光武中兴”中的光武帝是()
A、刘邦 B、刘彻 C、刘恒 D、刘秀
5、刘秀很注重文治,建立多个皇家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建在()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镐京 课外拓展:
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第二篇: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主备
曹相文
参与 刘瑞强
韩德平蒙兴伟 谢君舂
张正文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东汉建都于:()学。学王学王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开封
学科王2.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的原因是:()
学科王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 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
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
学科王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
学科王3.在重视教育方面,两汉统治者都有非常举措,其中在洛阳建立多个皇家图书馆并扩大学科王学科王太学规模、在地方兴办郡国学的皇帝是:()学科王A.刘邦 B.刘恒 C.刘彻 D.刘秀
4.据专家考证,十二生肖之说起源于:()
学科王A、商朝
学科王学科王学科学科王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学科王5.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中不包括:()A.地方官员任免不受中央控制 B.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
学科王C.官僚宗族世代把持中央政权
学科王
学学科王科王
D.大地主拥有私人武装
活动探究
王6.如果你是汉朝时的学生,你可能上的学校有哪些?
学科王
学王开阔视野
汉代的地方官学
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
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又有文学官、文学博士、文学祭酒、文学掾、文学掾史等称谓。教学反思 学学科王学科王
第三篇:第12课东汉的盛衰同步测验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同步测试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东汉建都于:()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开封
2.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的原因是:()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 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
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 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
3.在重视教育方面,两汉统治者都有非常举措,其中在洛阳建立多个皇家图书馆并扩大太学规模、在地方兴办郡国学的皇帝是:()A.刘邦 B.刘恒 C.刘彻 D.刘秀
4.据专家考证,十二生肖之说起源于:()A、商朝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5.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中不包括:()A.地方官员任免不受中央控制 B.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
C.官僚宗族世代把持中央政权 D.大地主拥有私人武装 活动探究
6.如果你是汉朝时的学生,你可能上的学校有哪些?
开阔视野 汉代的地方官学
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
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又有文学官、文学博士、文学祭酒、文学掾、文学掾史等称谓。文学是地方学术官,职责与中央政府中的博士类似,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后,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等。郡国学的学生称“文学弟子”、“学官弟子”、“校官弟子”、“郡学生”等,多为当地官吏的子弟,也有一些平民子弟。
郡国学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
汉代的地方官学在培养基层官吏队伍、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推广礼教等方面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答案
1.C 2.D 3.D 4.D 5.A 6.可能在最高太学读书,也可能在地方郡国学读书,还可以在私学读书等。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学习目标:
一、知识:识记东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皇帝;掌握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内容;了解东汉衰败的原因。
二、方法:阅读比较法
三、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一个朝代的盛衰决定力量在于人民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提供很好的范例。
学习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运用比较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学习流程:
【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一、阅读提示1、1、东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皇帝分别是什么?
2、刘秀的“柔术”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3、看课本65页三幅图,明确分别反映了什么?
二、阅读提示2
1东汉衰败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2、我们知道的一些纪年方法有哪些?你能算出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是干支中的哪一年吗?
三、阅读提示3
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在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一、知识目标检测:
1、东汉的建立者是谁()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2、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的原因是()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
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
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 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
3、下列有关东汉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C.出现光武中兴
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4.、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
①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②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③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
④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③④
5.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中不包括()A.地方官员任免不受中央控制 B.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 C.官僚宗族世代把持中央政权 D.大地主拥有私人武装
6.据专家考证,十二生肖之说起源于:()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东汉
二、方法目标检测
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
【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一、学习连接
1、刘秀简介: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文叔,蔡阳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在位3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刘秀与兄在家乡乘势起兵,与诸豪杰并争天下。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在河北鄗城的千秋亭登基称帝,依照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传统,刘秀所建立的王朝沿用了其祖先的国号—“汉”,史称东汉或后汉。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绿林、赤眉、刘永、张步、隗嚣、公孙述等诸多割据势力和为数达百余万的大小农民起义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20余年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刘秀建立东汉以后,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又令全国共并省四百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他统治的时期,史称“光武中兴”。公元57年2月,刘秀病死,留下遗诏中说:“我没有给百姓造福,后事一切都照文帝那样,务必从简,不要浪费。”刘秀死后的庙号为世祖,谥号为光武帝。
2、你怎样评价光武帝?
3、“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
学后反思:
第五篇:古希腊文明盛衰的原因
盛
一)悠久的文明酝酿促进了文化变迁
从文明发展史来看,希腊具有丰富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欧洲最早的人类化石——彼特拉隆那直立人(约30万年前),即发现于希腊北部。这无疑说明,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摇篮。当历史进入爱琴文明即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时期(公元前2000~前1100年),希腊文化已经走在了西方历史的前面。
在这期间,荷马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发展是铁的使用。铁的使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希腊人在爱琴文明的基础上,又在荷马时代创立了几何形风格的文化。在几何形文化形成的数百年中,史诗的故事经过文学的想象、夸张和典型的塑造,变成了一座包罗万象、珠玑满目的民间口头文学创作的宝库,日后再经过像荷马那样伟大的诗人的提炼琢磨,遂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也成为古典艺术的重要源头。公元前9世纪,希腊建立了数以百计的大小城邦。这些城邦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也调动了希腊人创造文化的自觉性。古朴时代的希腊社会在吸取爱琴文明和荷马诗史的营养的同时,又经过梭伦改革,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和谐中不断地发展壮大,从而为古典时代文化的创造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
(二)民主政治与民族精神催孕了文化的自觉
古希腊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实行了奴隶主民主政治,这对于希腊的社会发展曾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古代东方国家高度集中统一和专制主义的奴隶制相比较,希腊的城邦奴隶制,特别是在雅典,相对来说是较为民主的(当然这只是奴隶主的民主)。
希腊的民族精神是促进希腊文化繁荣的重要动力;没有希腊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有希腊文化的繁荣。希腊人的民族精神是一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民族精神。
另外,希腊人重视教育,重视智慧的传播,希腊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众追求高尚的生活,并对世界有所思考的思想,当时实行言论自由,智者可以自由游历各地讲学,传播智慧,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拥有民主自由观念的时代,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古代民主政治。
衰
古希腊文明曾经出现过耀眼的辉煌,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逐渐黯淡、衰落。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它走上衰落的末路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地理环境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指爱琴海区域,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独特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的483个大小岛屿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希腊半岛地少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海洋主宰了它的气候。这个地区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不利于农业发展。连绵不断的山脉,把陆地分割成许多小块,使希腊人缺乏建立地区性帝国的地理基础,同时这种散裂的地理环境也使希腊人长期习惯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格局。无数山脉和丘陵及海洋阻隔、交通异常困难,这也使得古希腊各个城邦之间联系松散、关系淡漠,时间一久,城邦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冲突,形成内耗,为希腊文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二、民主城邦制度下政治的分散性
在民主城邦制度下的政治的分散性,是造成希腊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
希腊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是一个政治上分散的国家群体。仅在希腊半岛上就有着200多个城邦式的国家,这些国家小者仅有100平方公里、几万人口,大者也不过800多平方公里、数十万人口,它们都是独立的城邦国家,一般建立在以地域关系划分的公民公社的基础上,实行的是城邦式民主政治制度。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雅典是民主政治体、城市的、文学艺术繁荣的富饶的国家,是民主的典型;斯巴达是贵族政治体、农村的、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是军事国家的榜样。”①尽管诸城邦在种族上、宗教上基本上是统一的,但在政治上是分散的。正是这种政治上的分散性,使得这些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互相掠夺、厮杀、兼并,即使面对外来民族的侵略,也不能团结一致,缺乏必要的民族凝聚力。城邦内部不间断的战争,使城邦体制严重削弱,摇摇欲坠,社会经济也遭到极大的破坏,也由于战争,使土地和财产越来越集中,大量的战俘被卖为奴隶,自由民中下层贫民严重破产,许多城邦形成一支支无业游民的队伍,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矛盾,导致城邦的衰落。
三、文明本身的缺陷
“希腊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②这种独特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海洋文明既有利于文明中心的高度发达、也易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样,文明形成之时就会带上致命性的缺陷——间断性和不稳定性。我们可以从希腊文明发源之初去探讨它自身与生俱来的间断性。希腊文明的起源地有两个,即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南端沿海地区,而且这两个文明中心又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先后发生的。这两个文明中心虽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它们发展的历史具有强烈的非连续性,是一个文明被毁之后,又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明。希腊文明与生俱来的间断性和不稳定性是导致希腊文明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奴隶斗争与阶级矛盾
奴隶的反抗和自由民的斗争(即城邦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是城邦制度和希腊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随着城邦经济的发展,奴隶受到空前的剥削和压迫,加之土地兼并,使大批农民破产,奴隶的反抗和破产农民的斗争,促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希腊奴隶主对奴隶非常残酷,例如雅典的劳里昂银矿,使用奴隶多达万人,不仅有青壮年、还有妇女儿童和老人,奴隶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换班。一个古希腊作家写到,这些奴隶们“日日夜夜在矿坑中因劳累而疲惫不堪,大批地死亡、倒毙。他们的劳作没有休止、没有喘息。”③这种非人的奴役,激起了奴隶的反抗,从怠工、潜逃、杀死个别奴隶主,大规模逃亡,直至起义。
在城邦内部,破产农民、手工业者为了生存,也加入到了反抗斗争的行列。当时的奴隶主哲学家柏拉图这样形容,“穷人聚在城里,身怀白刃,有的负债累累,有的颠连无告,有的则兼有此两种不幸而充满愤恨,他们随时准备反抗夺取他们财产的人——他们在打算起义。”④奴隶的反抗、自由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希腊社会的城邦体制,动摇了它们的统治基础,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城邦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希腊文明也随之衰落。
五、外族入侵
外族的入侵直接导致希腊文明衰落。希波战争是东西方文明冲突而演化成的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战争虽然以希腊胜利而告结束,而波斯却从此开始插手希腊内部事务,尤其是在处理科林斯问题上,玩弄希腊各城邦于股掌之上,也是由希波战争引起的城邦系列混战,使古希腊的发展停滞不前。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人打败希腊联军,此后希腊诸邦丧失主权,沦为马其顿人的附庸。如果说罗马人对希腊文明冲击还有所保留和继承的话,那么,日耳曼人的入侵则是对希腊文明进行了更彻底的摧残。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废黜了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幕路斯,标志着罗马帝国的最后灭亡,日耳曼人的游牧文明摧毁了希腊文明。从此,西欧和北非进入了封建社会,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希腊文明彻底衰亡了。
综上所述,特殊的地理环境、城邦制度下政治的分散性、文明本身的缺陷、奴隶斗争与阶级矛盾,外族入侵,这些诸多的因素共同促使了希腊文明在盛极一时的辉煌之后,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