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东汉的强1

时间:2019-05-15 04: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2课东汉的强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2课东汉的强1》。

第一篇:第12课东汉的强1

第12课 东汉的强盛

〖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②依据历史图片想像并手描述汉人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③介绍天干地支表及十二生肖,教会学生换算农历与公历、干支纪年与生肖的方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教学要点〗

1.重点 光武中兴

2.难点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教学建议〗 1.光武中兴 ①向学生指出: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②介绍课文小字部分,让学生懂得,王莽改制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它不但没有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反击了社会矛盾,以此作为“光武中兴”的铺垫。③有关光武中兴的内容,可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两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和五大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总结课文小字,将光武中兴的内容与王莽的统治进行对比,还可适当穿插《后汉书》中的一些小故事,诸如:“寻找严子陵”、“奖赏闭门人”等,以突出光武帝重视人才、整顿吏治的中兴特色,加深学生对光武中兴的理解。同时,对光武帝重视教育也可作一定评论。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④为使学生对光武帝其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可指导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减史料,在课外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⑤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的三幅插图想像汉人的日常生活,以此突出“兴武中兴”的结果与作用。

⑥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凹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即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2.东汉衰败

①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及小字分析东汉衰败的原因,即年幼的皇帝被各种势力左右、地方割据势力猖獗、农民起义爆发等,并指出具体表现,诸如官僚、地方兼并土地、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舆论、大地主拥徒附和私人武装家兵等等,指出这是东汉末年形成割据势力的原因,更是三国分立的历史根源。②关于天干地支及十二生肖的内容,应作一定的解释与说明,并教会学生换算方式。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汉朝的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2课 东汉的强盛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东汉

光武中兴

“柔术”→奴婢、捐税、节俭、吏治 ?

文治 →图书馆、太学、郡国学

衰败 中央政权 → 弱 地方割据 → 强 官僚、大地主

兼并土地、把持政权、左右选官、占有田庄、私人武装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要把内容归纳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中兴”是指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我们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要注意把它与“文景之治”联系起来,比较他们的异同。〔分层推进〕(约20分钟)△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东汉(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洛阳、东汉。提醒学生注意:汉武帝是西汉的刘彻、汉光武帝是东汉的刘秀)②光武中兴

⑴背景(光武初年,满目疮痍 chuāngyí创伤,也比喻遭受灾祸后凋敝的景象。杜甫《北征》: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要求学生注意西汉初年与东汉初年的情况相似之处)⑵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提醒学生其与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政策、“居马上得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相似)

⑶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把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的政策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⑷影响(光武帝重建汉朝政权,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位30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中兴”: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③东汉衰败

⑴东汉时期,与中央政权离心离德的地方割据势力主要指的是哪些人?(官僚、大地主)

⑵官僚、大地主为什么能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兼并土地、把持政权、占有田庄、左右选官、私人武装)⑶田庄的私人武装称为什么?(部曲、家兵)△处理问题

①“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②想像汉人的日常生活(参照课文中的插图)

③纪年法的换算

〔贯通评价〕(约3分钟)

本课我们学习了东汉的历史,“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我们要抓住它的两大特征: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这一西汉王朝的“休养生息”和“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有许多相同之处。本课的学习要与前面对西汉的学习进行对照,西汉与东汉,这两个王朝,我们有时统称为汉朝,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资料〕 奖赏闭门人

郅恽(恽音yùn)是管洛阳城门的小官。有一次,汉光武帝带了一批人,到洛阳郊外去打了一天猎,回城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皇帝的车驾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随从打猎的侍从叫管城门的开门,郅恽拒绝了。汉光武帝亲自来到城下,吩咐郅恽开门。不料郅恽说: “夜里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汉光武帝碰了个钉子,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第二天,汉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汉光武帝看了奏章,就赏给郅恽一百匹布,还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

寻访严子陵

严子陵,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

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官了,刘秀却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僻乡,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刘秀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

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认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严子陵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人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

第二篇:读东汉故事有感

读《东汉故事》有感

《东汉故事》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也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我们小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在这部书里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方法,把发生在东汉时期的人物、事件连接起来,大故事套着小故事,读起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在这部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班固和班超兄弟二人,班固自幼聪慧,博览群书,他的偶像是写《史记》的司马迁,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编写了《汉书》,书中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为今天研究汉代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的兄弟班超,不甘于闷在屋里写文章,投笔从戎,远征匈奴、西域,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读了这本书,我不禁想到:成大事者一定要勤学好问,饱读诗书,心中要装着百姓和国家,胸怀宽广,最重要的还要有坚定的毅力,有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逃避,总想借助别人的完成或者干脆不干。我想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会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战胜困难,勇敢前行。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面对成长,面对人生。让我们多读好书,一起快乐成长吧!

第三篇:第四章 东汉文人诗

第四章

东汉文人诗、五言诗与七言诗:从模仿到成熟 1.1 班固

五言诗最初兴起于民间,东汉开始有文人仿作。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全诗如下: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全诗按时间顺序叙述缇萦救父故事,只在最后两句发表议论。语言也很质朴。锺嵘在《诗品·序》中,就说它“质木无文”,反映出文人初习五言诗还不够熟练。

班固也有七言诗,今存《竹扇赋》残篇,就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原来应该是附在赋的正文后面的,现在赋文散佚了,只留下诗,遣词造句也是质朴无华。

1.2 张衡

张衡的五言诗,模拟民歌的色彩也很明显,不过风格和班固不同。先读《同声歌》: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汤。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烝尝。思为莞(wǎn)蒻(ru ò)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dī)芬以狄香。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鞮芬以狄香:鞮芬、狄香为同一物,西域所出之香料也。通篇设为新婚女子口吻。先写其惊喜羞涩之情,再以铺陈手法表达对丈夫的爱恋。最后写房中之乐,大胆而直率。吸收民歌的成分,主要是铺陈的手法;文辞则华丽绮艳,表现出文人化的倾向。旧注每谓寄寓臣子事君之意,恐怕是站不住的。

张衡又有《四愁诗》,借与美人的阻隔,寄托政治上受排挤后的思慕和向往。以美人喻君王(或君子)的手法,显然受楚骚影响,诗体也是骚体。它还是七言诗的雏形,成为后代七言歌行体的先声。

从班固到张衡,虽然拟作的痕迹还很明显,但文人化的程度提高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辞华美;二是从叙事转变为抒情。从此以后,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又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1.3 秦嘉

秦嘉活动在桓帝时,生平参见p275注6。他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这组诗最早见于陈代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赠妇诗三首并序

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为郡上掾。其妻徐淑,寝疾还家,不 获面别,赠诗云尔。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忧来如寻环,匪席不可卷。(其一)

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河广无舟梁,道近隔邱陆。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蹰。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其三)

——[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

序。掾,一作计。上计,汉代各郡每年要派遣官吏到京师报告郡情,称上计。行前,其妻徐淑因病住在娘家,未获面别。写了三首诗相赠。

其一。屯蹇(jiǎn):本《周易》中二卦名,指困顿,不顺利。寻环,即循环,形容忧思不绝。“匪来”句,《诗经·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比喻愁思无尽,不可收拾。前四句,说人生多艰而欢会不足,以慨叹发端。“念当”四句,叙述即将奉役远行,他派车去接妻子,妻子未能如愿归来。最后八句,抒发读信后悲伤惆怅的心情。其中有直接抒情,也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内心世界。平铺直叙,显得朴实直率。

其二。前六句,仍以感叹发端,说他与妻子少小孤苦,婚后也很少有欢乐的日子。“念当”四句,说在离别之前,想到徐淑处见一面,终因相隔遥远,路途艰险而没有成行。“临路”六句,写临行而眷恋不忍离去。最后四句抒发悲伤之情。说从此以后,将要离不开针药了,因为太多的愁苦会让人难以忍受。但是,守志不移的人,感情的深厚是有始有终的,恩义岂可不长久地继续下去?(属音主,连续也。)讨论:评价此诗。

“浮云”二句,写景真切,有助于渲染感情,堪称佳句。全诗的构思却乏善可述,特别是联系写作的背景来看,更觉得乏味——徐淑生着病,你能想到派车接她回来,自己却因为路不好走,就不能看望她?去不了也就罢了,又在诗里絮絮叨叨地交代为什么去不了,多少让人觉得矫情。由此想到孔子的一段话: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

唐棣四句,是逸诗(《诗经》时代的作品,而没有被收到《诗经》里去)。大意是说:唐棣花开,翩翩然地摇动着。我心岂不思念你?但我们的居室相隔太远了。孔子说:只是没有想念罢了,(真想念的 话),还有什么远的呢?《赠妇诗》的第二首,和孔子所批评的逸诗如出一辙。暴露出文人诗的矫饰的一面来。

其三。肃肃,急速的样子。和铃,系在车前横木上的铃。前四句,写清晨整装待发;“顾看”四句,临行前回顾空房,不胜惆怅。最后十二句,赠物以表情。

总的评价:1,还有民歌的风味:朴素的比喻和铺陈。2,文人化的程度更高了。首先,是完整的抒情诗;其次,用典、对仗、甚至局部的意境创造,显示了技巧的进步。最后,咏叹人生苦短而欢会不足,在中国文人诗中,第一次表达了一种贴近世俗人生的亲切信念:爱情乃是艰难人生中的珍贵的慰藉,客观上使夫妇之爱获得了比功名追求更高的价值。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3,然而同时,也暴露了文人诗的矫饰的一面。根本原因,恐怕在于还没有完全摆脱“礼义”的约束。

2、汉末文人五言诗的繁荣

以上所述三位作家,其作品反映出从叙事到抒情,从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发展。在审美趣味上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汉末文人诗,就没有这么温和,而是锋芒毕露,慷慨尚气。

2.1 郦炎

郦炎是灵帝时一位著名的“狂生”,多才多艺而性格桀骜不驯(参见p279注8)。有五言诗《见志诗》二首。今读其一:

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舒吾凌霄羽,奋此千里足。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 浊。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

前八句,抒发慷慨自任的抱负,自谓超尘绝俗,才具在众人之上;“贤愚”六句,感慨事不由己,表现出对压抑人才的现实社会的不满。最后以陈平、韩信自我鼓舞。诗人毫不讳言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体现出对安贫乐道的传统教条的反叛;自负之情,又迥别于东汉一朝所倡导的经明行修的人格理想。这些,都反映出个性解放的精神,因而,它的艺术风貌也不再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而是凌厉慷慨的气势。

2.2 赵壹

《疾邪诗》,见于《刺世疾邪赋》(作品选p358),托为“秦客”所歌:

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

用几组鲜明的对比,揭示社会的黑白颠倒,表现出彻底的绝望和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则是个人不遇的牢骚。怀才不遇与愤世嫉俗交织在一起。和赋一样,都是“径直露骨”之作。

2.3 蔡邕

翠鸟诗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回顾生碧 色,动摇扬缥青。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首二,写庭中若榴树。中四,写翠鸟在此振翅修容。后四点醒题旨,依托得所,愿保久长。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文人身处乱世的惶恐之情。

2.4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思想和风格

思想:贯穿着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体现了离经叛道的个性解放精神,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风格:慷慨激扬,锋芒毕露,下启建安文学悲凉慷慨的特点。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1、时代与作者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文选》。“古诗”这个名称,是晋、南北朝人对古代诗歌的统称,萧统编《文选》时,把已失去主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作《古诗十九首》,从此就成了专门的名称。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曾是文学史上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意见的分歧在齐粱时代就已开始。按照刘勰的说法,十九首里面,有西汉枚乘的作品,也有东汉傅毅的作品(见《文心雕龙·明诗》);这把时代推得比较早。锺嵘在《诗品》中又认为其中有建安时期曹植和王粲的作品;这又把时代推得比较晚。

近代以来,对这个问题,大家已经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这组诗并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它们产生在东汉顺帝至桓帝、灵帝之间,建安以前,亦即中、晚叶(约当公元120-190)。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士人。根据主要是:

一,诗中有“盈盈楼上女”、“馨香盈怀袖”等句,西汉惠帝名盈,说明十九首并不避惠帝讳,不可能是西汉的作品。

二,十九首中有些诗写到洛阳的繁华,如“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分明把洛阳描绘成一幅帝都繁华的景象,不可能是西汉时的作品,只能是东汉,而且是董卓之乱(献帝时)以前。三,以上只说明了是东汉,那么究竟是东汉什么时候?我们读过班固的《咏史》,是质木无文的。从十九首的风格、五言诗成熟的程度来看,很难相信这些诗会出现在班固以前或与班固同时,而同赵壹、郦炎等人的作品倒比较接近。因此判断它们是东汉中晚叶的作品。

可参见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附带说一下,东汉的“古诗”,除了这十九首,还有其他的十多首,散见于其他古书,现在都收在逯钦立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里。

2、内容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写当时中下层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写宦游士子的苦闷和愤激;一类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2.1宦游士子的苦闷与愤激 《回车驾言迈》,p401 “回车驾言迈”四句:掉转车子,向着悠远的长途行去,环顾四周,一片茫茫(广远貌),只有在东风中摇动的各种野草。四句为叙述、写景,借野草起兴,引起以下的抒情。

“所遇”四句:故物,即旧物。“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正是从“东风摇百草”引出的感叹,野草经春,便是新的,去年的草,都已不在了,所以说目之所及都没旧的;而从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又进一步感到故物的不能长久,不禁感叹:“人怎么能不很快就老了呢?”以下两句说:盛和衰都有一定的时候,只恨自己没有早打主意,有所成就。四句揭出人生苦短之意,言外有怅惘与感伤。

“人生”四句:感叹人生的脆弱,不能像金石那样长久,倏忽之间就会死去,最后说,应该把荣名视为珍宝。这四句,仍有人生短暂的感叹,但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想,那就是追求声名来获得永恒的价值。

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比较接近儒家的理想:“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今天看来也仍然称得上是高远的、光明正大的理想,但在十九首中不多见。

《今日良宴会》看起来也比较积极,不过它的格调就未必称得上雅正。P395 前面四句,先说:今天宴会上的欢乐难以一一陈述;以下再拿出两件事来说:弹筝,发出奔放的声音,演唱流行歌曲,也美妙到了神奇的地步。这是一段引子。

下面四句说,演唱者唱出来的高妙的歌辞,听曲的人应该听出其中的真意。这真意,是大家所共有的,只不过谁也不愿坦白地说出来。为什么不愿坦白说出来?看下面就知道了。

最后六句讲的就是“含意”:人生一世,短暂急遽,就像风中的尘土,何不拍打着高头大马,先把紧要的位置占领了,可不要守着穷贱,辛辛苦苦地过一辈子。意思就是抓住机会,趁早追逐功名利禄。

功名利禄,实在是普通人很难完全泯灭的一种向往,所以说“齐心同所愿”;但是在中国读书人的观念里,这是一种十分粗鄙俗气的追求。因为他们多少都受过儒家、道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教人要“安 贫乐道”,道家教人要超脱名利,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激烈地批判对功名利禄的追逐,所以谁也不敢直截了当地说,故曰“含义俱未申”。

既想要,又不能说,那就是虚伪。这首诗的价值,首先就在撕下这层虚伪的面纱,于是显出了“率真”。艺术风貌上的“率真”,来源于它的深层的精神实质:它表达的是人人心中所有的世俗情感,而不是高居庙堂之上的神圣价值。其次,我们很容易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愤激的情绪,为什么?因为这种世俗的情感不被认同,受到约束。愤激情绪,实际上就是叛逆精神——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叛逆——的表现。

世俗情感与叛逆精神,这是贯穿十九首的精神实质。体现为作品的艺术风貌,是率真与愤激。

以上两首,还可算得积极,在更多的诗里,人生苦短的感叹所引发的,是及时行乐的愿望。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车”二句。上东门:汉代洛阳城东面有三个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北墓:洛阳城北有邙(mang2)山,是当时的丛葬之地。郭 北墓即指城北邙山的墓群。这两句写诗人驾车出上东门,远远看见邙山的墓群。

白杨以下六句。写间白杨萧萧(风吹树声),松柏等树木种植在墓道两旁(写墓地的萧瑟景象)。下面有死去很久的人,他们葬入墓中,等于在阴沉的长夜沉睡,永远都不会醒来。以上八句,就所见的墓地景象起兴,突出地渲染死亡的可怕恐怖。

浩浩六句。浩浩:无穷无尽的样子。阴阳,指一年四季。这几句说,时光流转,无穷无尽,但人的生命却如朝露一般短促。人的一生就如同寄居世上(极言其短暂),不可能像金石般牢固。从古到今,年复一年,圣贤也无法超越。这六句写人生无常,是从以上在墓地所看到的景象而引发的哲理性的议论和感慨。

既然是这样,那又怎么办呢?怎么来打发这一生呢?这是以下四句所要说的。他不相信服药成仙,长生不老那些说法,说: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丝绸的衣服。意思就是及时行乐,图个眼前快活。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千岁忧,指身后的种种打算。来兹,来年。“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是说:行乐应该及时,不能等到以后再说。最后四句说:愚 蠢的人舍不得花钱,结果只是被后世嘲笑。要期望同仙人王子乔一样长生不死,也是很难的。王子乔,周灵王太子,后来被道人接引到嵩山上成了仙。

这些,离传统的道德观念,就更遥远了。却同样是坦率而真诚,悲壮而豪宕。所抒发的世俗情感更为鄙俗,反叛的精神更加激烈。

对诗中所表现的世俗情感和叛逆精神如何评价?诗中所表达的生活愿望(功名富贵、及时行乐等等),固然不值得赞赏,但是蕴藏在这些愿望之下的生活态度,却是至今我们仍在追求的,那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个人,独立自主地筹划自己的人生,抵制一切虚伪和媚俗。他们厌倦规范、厌倦偶像,只求自己感觉合适,而不求被人认为妥当。这是不是自私自利?是不是厌世态度?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相对于“齐心同所愿,含义俱未申”的媚俗、“服药求神仙”的愚昧,这倒是直面现实人生的严肃态度。种种这些,就叫做“个体意识的觉醒”。

2.2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

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有的出自游子口吻,有的出自思妇口吻。先看前一类。

《涉江采芙蓉》p397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写游子想涉江采莲、入泽采兰,赠给远方的亲人。

以下四句写游子因思乡而望远,但所见只有浩浩无尽的长路。两人同心,却长久分离在两处,我们彼此恐怕只能忧伤地终老此生了。

“采之”二句,是一层对比(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对比);“还 顾”二句,又是一层对比。“同心而离居”,是对以上两层对比的总括。这首诗的特点是善于通过主客观的对比来表达遗憾和悲伤——一种愿望刚刚提出来,马上以现实的冷酷打破它。就是这种感伤的情调,显示了爱情的真挚缠绵。

更多的是出自思妇的口吻。思妇诗的作者未必就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拟代思妇口吻写的。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容易打动主人公心灵的,是来自对方的体贴和关怀。

《孟冬寒气至》p402 首二句以写景起兴,通过冬夜的寒气凛冽为以下的抒情渲染气氛。接着说,由于愁多,更加感到冬夜的漫长,下面又通过“仰观众星”的细节,让读者体会思妇内心愁极无聊的感情。“三五”两句,意思是说,十五月圆,到了二十,月就又缺了。可见她经常失眠,所以对于月的圆缺观察得很清楚。言外有人物的形象,可以让人想像她是怎样在扳着手指头过日子,捱过了多少孤独的漫漫长夜。对以下所描写的场景来说,这六句成为有力的铺垫。

“上言”二句,概括丈夫书信中对自己的体贴。思妇刚刚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诗中省略不说,只说了这三年来,她怎样看待这封信的:“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我把这封信贴身地藏着,已经过了三年,字迹都不曾磨灭。可以想像思妇是多么珍重和爱护这来自远方的问候。那么收信当时的欢欣鼓舞、感动和甜蜜,都可以想像了。三年来,这封书信成了生活的全部寄托和力量,也可以想像了。最后两句,好比说:我心中就是这样固执地爱着你,就怕 你不知道,不懂得。

感情如此真挚、诚恳、深厚,却写得这么朴素,直白,你不感动吗?

《客从远方来》p403 “故人心尚尔”:尚尔,居然还是这样。这两句说,双方离得很远,丈夫的心竟然一点没变。流露出对丈夫托人送来这匹彩绮感到十分意外,那么读者可以想像在平时的相思和等待中,心里有多少忧虑、不安,甚至猜疑,也可以想像接到这个礼物的瞬间,从内心深处涌出来的感动、喜悦和甜蜜。语言朴素到极点,表达的感情却是千头万绪,言外意十分丰富。

下面说:我要把这匹绘有双鸳鸯图案的彩绮,裁成一床合欢被。我要把长相思填充到被子里,我还要在被子的边缘用丝缕来装饰,要结得牢牢的,永远都不会松懈。这里用谐音来表达双关的意思,又用铺陈、排比和想像,来写出瞬间的欢欣雀跃的心情。

这种无比甜蜜的爱情的感受,在最后两句得到一个有力的结束:“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仍用比喻、双关,意思是,我们俩就好象胶和漆粘在一块儿,谁能把我们分开呢?

所描写的事由与上一首相似,但写法完全不同。写的都是收到了丈夫托人寄来的书信或礼物,上一首写的是三年来对书信的珍重和爱护,这一首侧重写收到礼物的当时欢欣雀跃,激动万分的心情。《孟冬寒气至》好比细水长流,缠绵、持久,但是你仍然可以想像片刻的激动;《客从远方来》却是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火光,激动、热烈,同样,你也不难想像平时的焦虑。

它们所抒发的感情却是一样的深厚。她们珍惜书札和彩绮,无非因为其中传达了温暖的问候和相思的情谊,并不在乎远别的游子是否成就了功名。

通过思妇的口吻来抒发离别感伤的作品,更多的,倒不是甜蜜,而是流露出猜疑、怨叹等等复杂细腻的心理。

《行行重行行》p394 以四句为一小节。

一,两个“行行”重叠,是为了加重口气,相当于说:“走啊走啊,老是不停地走。”生别离,即活生生地分开,这用《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语意。前四句写丈夫在外行而不已,两人越离越远。

二,阻且长,用《诗经.蒹葭》语意:“溯(su4)游从之,道阻且长。”意即路途艰险而且遥远。还能不能会面?何时会面?都不知道。以下两句说:“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言外是说,鸟兽尚且依恋故土,何况人呢?这是在埋怨丈夫不知道留恋家乡。

三,这四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并含蓄地暗示了内心的猜疑:也许他在外已经另有新欢,被人所迷惑,所以才不想着回家吧?

四,先说:只为想念你,使我变得老多了。又说:这些话且丢开不说吧,还是多吃饭保重身体。这是思妇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为是劝勉行人的话:只希望在外的人自己保重。对远行在外的丈夫,有埋怨,有猜疑,自己又觉得十分委屈,“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口气极其逼真。

《冉冉孤生竹》p399

前八句,是两层对比。先说,孤独柔弱的竹子本应结根在高山的山坳里,而我与你结婚,却如兔丝附于女罗。兔丝、女罗,都是蔓生植物,比喻不牢靠,不稳固,这里指新婚即离别。杜甫《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即用此意。(此为个人理解。一般的解释是兔丝、女罗的缠绕比喻夫妻情意缠绵,前四句回忆新婚)以下又说:兔丝开花是有一定时候,夫妻相聚也应当有适当的时间(指夫妇相聚当及女子青春盛颜之时)。但我离家远嫁,结婚不易,婚后却马上面临离别,彼此远隔山陂。

以下两句正面抒写离别之思:丈夫远宦不归,使我盼望。焦急之中流露出埋怨。

“伤彼”四句:兰蕙是自比,故“伤彼”即是自伤。意思是:自己正当青春盛时,有如兰蕙花即将盛开,散发着鲜艳光辉,如果不去采它,过了这时候,它也就会随着秋草一起凋萎了。

最后两句,自我宽慰:“你想必是会守志不渝的,早晚总会回来,那么我又何必这样自伤自怨呢!”

这些思妇诗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群全新的形象。她们背离了自我压抑、“忍辱含垢”(班昭《女诫》语)的妇道,从自己的感情需求出发,诉说着不满和委屈。她们所向往的世俗温情,同那些追求及时行乐、功名富贵的放言一样,显示了对于正统礼教的叛逆精神。在这一 点上,它和上一类题材是相通的。

2.3总的评价:

2.3.1时代性。世俗情感和叛逆精神在十九首中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世俗情感的抒发,本身就显示了叛逆精神;同样,叛逆精神也主要表现在对世俗情感的追求。这种现象只能出现在特定年代,即世俗情感受到压抑和排斥的年代。反之,如果世俗情感被公认为合理、正常,对它的抒发,也就无所谓叛逆了。二者的结合,表现出十九首的时代性——即突破礼义的束缚,发现个人的价值。

2.3.2永恒性。为什么到今天还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呢?因为背叛某些正统的伦理规范,只是十九首的叛逆精神的表现形式,它的实质在于抵制不自觉的媚俗从众这一行为方式。前者的价值可以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淡化,后者则迄今为止仍显示着它的意义。

2.3.3文学史意义。《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突出地表现在: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束缚——文学不是用来讽谏或歌颂,也不是用来教育人民——总之,文学不再是达到某种政治或道德目的的工具,文学就是文学。它只被用来安顿人的心灵。

这样,我们就仿佛看到了如释重负的文学。它有的是愤世嫉俗,流连风月,它要宣泄郁积已久的各种愤怒和苦闷,开掘遮蔽已久的种种世俗情趣。独缺少崇高的理想和担待天下忧患的情怀。这是文学的矫枉过正的时代,却不是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但是他们清除了障碍。什么障碍?——阻挡着文学通往审美道路的障碍。道路铺好以后,接 踵而至的建安文人将以崭新的审美姿态,重新树立文学的崇高品格,那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自觉”的时代。

3艺术成就 3.1 善用比兴

比兴本是作诗的不二法门,在《诗经》、《楚辞》中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但在汉人的诗中,不管是乐府民歌还是文人诗,比兴用得少,或者很简单。到了十九首,才把诗骚的比兴技术翻新来用。(参见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3.1.1比

《诗》中的比,不管正比、反比,喻意常常是明确的,如“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十九首中的比,有的也是明白点出: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但十九首如用反比,多有言外意。即使用正比,含义也委曲婉转,喻意往往并不明确点出,寄托一层言外之意。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言外怨游子不懂得思念故乡。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先以柏和石,反比人生的脆弱和短暂。再用远行客做比,加强形容。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一个士子听到高楼上传出的琴声,想像弹曲的是一位佳人,而产生了最 后这两句浪漫的遐想。是什么意思?有人理解为愿和她结为伴侣,有人理解为双方都是不遇的人,愿“一起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箕星不能簸糠,牵牛星不能负轭拉车,比喻同门友空有其名。

“伤彼兰蕙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比喻,先是说明自己青春貌美,又引申出青春不永一层意思。

3.1.2兴

3.1.2.1比较简单的是写景起兴,意在渲染气氛: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以春光明媚从反面烘托思妇的孤独寂寞。所谓“以乐景写哀情”。3.1.2.2也可以叙事写景结合以起兴,那就不仅是渲染气氛,而且有人物形象: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3.1.2.3其高妙者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月何皎皎(p403)通过月光以及月光下人物的活动,构成如梦如幻的意境。3.2 铺陈排比

借助比兴达到含蓄隽永的效果,借助铺陈又显笔酣墨饱,使抒情充分而饱满。这是对乐府民歌的借鉴,所以铺陈之什每有民歌风味。

写景的铺陈:《明月皎夜光》p398,以八句的篇幅铺陈节令的变化。抒情的铺陈:《驱车上东门》“浩浩”以下六句,只是人生苦短一意。

叙事的铺陈:《客从远方来》p403 十九首的铺陈,比乐府简洁,比后世的律诗和绝句充分、详尽。3.3语言朴素而富有表现力和概括性

胡应麟《诗薮》:“诗之难,其十九首乎?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

富有概括性、哲理性的名言警句: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富有表现力的日常口语: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痛心不已,聊作自慰。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惊喜交加。此外,又善用叠字、双关等技巧,得乐府民歌神韵;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用典自然而不晦涩: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洛浦,代指洛水女神。此疑心游子在外,另有新欢。以上种种,均有助于形成自然浑成的风格。

思考与练习:

1、说明文人五言诗从模仿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2、班固、张衡各有哪些七言诗或准七言诗?

3、汉末文人五言诗有哪些主要作家、作品?

4、《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作者?最早出现于何书?

5、试结合作品评价《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6、举例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7、补充阅读篇目:张衡《四愁诗》、《作品选》中所选《古诗十九首》作品。

第四篇: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执教:冠县清水中学 路银萍

【学习目标】

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知道东汉衰败的原因。

2.通过讨论“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点及启示,培养对历史现象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3.通过对东汉兴亡原因的分析,认识到统治者的统治政策对王朝的兴衰有重要的影响。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的影响。难点:从东汉兴亡中得到启示。【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中华历史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歌曲及视频导入本课。我们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朝代的兴亡更替,但统一是始终不变的追求,而秦汉奠定这个统一大家庭的基础,我们前面学过了秦朝和西汉,下面让我们穿越到东汉来感受东汉的兴亡事。

二、新授: 第一板块:初识东汉

请同学们速读教材并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标注出来(4分钟)。并给学生鼓励,相信你的预习能力!加油!

第二板块:感受东汉

分两篇章来进行学习:兴盛篇和衰亡篇。兴盛篇包括王朝建立与光武中兴;衰亡篇包括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

兴盛篇

王朝建立:指导学生讲出东汉的建立情况,教师进行补充。通过讲述,知道从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的基本脉络并掌握东汉的建立情况。

光武中兴:

1.假如你穿越到东汉初年成为汉光武帝,面对以下情况,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改变现状呢?出示材料:

(1)东汉初年,田野荒芜,人口锐减,经济濒临崩溃。天灾非但频繁,而且特别严重,建武二年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景。各地“狱多冤结”罪犯”家属是要被没为奴婢的。奴婢增多,使东汉初年的社会劳动力奇缺,影响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2)东汉初,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吏治不完善,一批贪官污吏残害百姓,致使“生灵涂炭,无所依诉”。

由学生分析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出示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教师补充说出第三条措施。明确: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B、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社会矛盾。

指导学生识记后找三名学生板书措施。教师指导记忆方法。2.出示下面材料,比较分析得出光武中兴的表现。材料1:(东汉初)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后汉书 光武帝记》 材料2:(光武中兴时)马放牧,邑门不闭„四夷宾服,家给人足。——《后汉书 光武帝记》

出示“东汉宅院画像砖”和“东汉击鼓说唱俑”说明东汉的兴盛。

3.指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何相同点?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师评价补充。

衰亡篇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出示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其寿命表格,并指出汉皇帝的即位年龄平均为9.5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24岁。以谈话的方式说明东汉后期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并引导学生说出危害。

2.出示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认识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政治腐败。

出示材料:

材料1: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他。

材料2:(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建宁三年)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阅读这两则材料,面对这种情况,你觉得百姓会怎么做? 黄巾起义:

出示关于黄巾起义的问题:背景、时间、领导人、宗教、结果和影响,请同学们抢答,检测一下预习能力。

第三板块:反思东汉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生活在新中国,毛泽东使我们中华民族站起来了,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了,今天我们在习近平的领导下要实现中国的强国复兴梦,东汉的兴亡对我们实现这一梦想有何启示呢?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归纳总结:看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三、当堂:

看下面的文字,并找出错误。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角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前25年,西汉宗室刘邦建立东汉,他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汉武中兴”。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迈,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后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走向衰亡。

东汉后期,天灾人祸,时局动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使东汉一蹶不振。

第五篇:百家讲坛东汉开国讲稿4

第四讲 皇位之争 小长安之战后,气势汹汹、实力强大的王莽部队,乘胜追击,准备把汉军扼杀在摇篮里,刘秀刘演兄弟巩固了与绿林军的联盟之后,大哥刘演带领汉军上演了一场地绝地反击的好戏大败了王莽部队,他的名字传遍整个海内。就在起义军刚刚看到胜利曙光的时候,有人竟然称起了皇帝,这个人并不是刘秀,刘演,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刘玄。那么刘玄当上皇帝,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玄机呢?刘秀、刘演面对这样的难题又是什么态度呢?

此时王莽部队与刘演作战的领导者一个叫甑阜,另一个叫梁丘赐。甑阜是南阳太守,梁丘赐是他的署政,当初刘秀与李通在宛城计划起义准备劫持的那两个人就是他们俩。这时候甑阜和梁丘赐刚打完小长安,士气也很高涨,这两个人带领精兵10万,渡过黄准河到达彼水,在这两条河之间安营扎寨。并且还做了个惊人的决定,把粮草辎重都留在自己的后方,把回去的桥给拆了,结果他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刘演打了一棍子,刘演带领一支奇兵趁着夜色,绕过甑阜和梁丘赐的大军,到他们后面放辎重的地方(蓝乡),那天是公元22年的大年三十,刘演这支骑兵拿下了蓝乡,夺取了他们的辎重,第二天一早,就从河的这边发动猛烈的进攻,那边王常带领的下江军攻击梁丘赐,从早上打到中午,当初的决心一下子变成了担心,甑阜那边也不行,得知甑阜和梁丘赐被打败后,王莽的别一支大军也过来了,这支大军的主帅叫严尤。严尤得知甑阜和梁丘赐战败,而且被刘演杀了,就赶紧准备一支部队,准备占领宛城,结果刘演这次也玩了个绝,把整个部队的锅全砸了,借着高涨的士气在育阳城下就截住了严尤的部队,把严尤的部队打跑了,斩首3千多人,打完这仗,刘演就带着部队围住了宛城,自号为柱天大将军。打完这次仗后,名声大振,两个多月时间,就有了十几万人,这时汉军决定,准备立一个皇帝,按说这个皇帝非刘演不可,因为刘演做皇帝有几个优势:一是,最先发难的。二是最先联合的。三是最有名气的。四是最卖力气的。

就在刘演包围了宛城之后,绿林军通知他去春陵开会,绿林军的将领们说我们决定要立一个皇帝。这个皇帝不是刘演,更不是刘秀,是刘玄。刘玄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呢?刘玄也是春陵这边的刘家宗室子弟,也都是长沙王刘发传下来的。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是春陵节侯,刘秀和刘演这一脉是从春陵节侯的小儿子这传过来的,刘玄是春陵节侯的长子传下来的。刘玄早年间为了给弟弟报仇,召集也几个门客,打了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所长),刘玄就跑了,官府就把刘玄的父亲抓了起来,刘玄为了营救自已的父亲,就想出来一个办法,诈死,官府听说刘玄死了,就把他父亲给放了,刘玄就只好流浪江湖,后来落草绿林。在绿林军当了个军官叫安集掾。负责募兵的一个军官。后来跟刘秀和刘演合作后,刘玄也跟着打了不少仗,号称更始将军,所义,刘玄皇帝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更始帝。刘玄这人很悬,登基阅兵是吓得满头大汗,刚进长乐宫是不敢正视大臣,不知怎么说话,说出了一句,各位都强了些什么东西。

刘玄于公元23年,改元更始登基当上了皇帝,史称“更始帝”。那刘秀和刘演功勋卓著,为什么当不上皇帝?

绿林军的将士觉得刘演管得太严了,而刘玄有点悬。所义绿林军支持刘玄,刘家宗室和下江军王常支持刘演。但下江军将领支持刘玄,所义刘玄当上了皇帝。刘演当然不肯,他说这个时候不能立皇帝,因为,在山东那边还有一支起义军叫赤眉军,如果他们也跟着我们立一个皇帝,将来我们会打起来。绿林军将领也找不出反驳理由,下江军有一个将领张昂拔剑击地,说这天说的事就这么定了,不能有第二个说法。张昂的出现说明下江军其他将领还是跟新市军,平林军站在一起的,绿林军以绝对的优势压过了宗室子弟的势力。刘演只好妥协了。

绿林军最后还是立了刘玄为皇帝,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刘玄继位后,马上分封诸将,结果显而易见,绿林军占据了主要官职,而刘演只是被封为徒有虚名的大司徒,刘秀更只是被封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太常偏将军。刘秀和刘演兄弟是如何应对这样不得的局面呢? 有一次绿林军的一支部队,进攻新野,新野宰站到城门上高喊,你们这些人说了我信不过。大司徒刘演一句话,我马上开城投降。刘演就带着部队过去了,新野宰果然投降了,刘演已经犯了功高盖主的错误了。再说刘秀,心平气和,没有过多抱怨。别外刘秀还和其他将领打下了南阳郡北部的几个城市,昆阳、郾、定陵。刘演表现出的是他的政治不成熟。王莽对立皇帝这件事表现的是心急火燎,在公元23年的四月,派出了一支大军,赶赴南阳,这支大军号称百万,这支大军的领军人物一个叫王邑,一个叫王寻。一个是王莽的大司空,一个是大司徒。而且王邑还是王莽亲叔叔的儿子,被委又重任。这支部队里还有王莽聘请的几百名军事顾问。

下载第12课东汉的强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2课东汉的强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东汉文人五言诗,南北朝民歌

    东汉文人五言诗 ▲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几个重要标志(乐府诗与文人诗的区别) 1.文人五言诗自身音乐性的显现1)首先是诗句更整齐更凝练了2)其次是诗句的节奏感更强烈更规范3)连绵词(双......

    浅谈东汉说唱俑艺术价值

    浅谈说唱俑艺术价值 【摘要】中国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这些各个朝代流传下来的陶瓷器从技艺、造型、颜色花纹等方面记录着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

    东汉文人诗[合集5篇]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东汉以后,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 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自学) 一、班固的诗歌创作 1、五言诗:质朴 现存东汉......

    百家讲坛东汉开国讲稿整理2-3

    第二讲 初起兵 王莽是怎样一个人呢?王莽就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说的不好听他就是个乱臣贼子,谋权篡位。我们看他篡位的这一年,老百姓的日子都苦到了什么地步。据史料记载,这一年,全......

    百家讲坛东汉开国讲稿整理1

    第一讲 没落的皇族 汉高祖刘邦创立的汉朝自公元八年,被王莽篡权,但是经过刘秀的苦心经营,又使得汉朝延续了将近二百年,所以刘秀被称为“中兴之君”。不过刘秀创立的王朝是一个......

    百家讲坛东汉开国讲稿整理18-19

    第十八集 皇帝难断家务事 上一讲说到刘秀亲率大军在熊耳山等住赤眉军,看到刘秀的人马,刘盆子就派使者到刘秀这边乞求投降,刘秀就说饶你们不死吧,就这样,两天后,刘盆子带着三十多......

    百家讲坛东汉开国讲稿整理9-11

    第10讲 珍珠翡翠白玉汤 逃离蓟县之后,刘秀带领他的团队在河北走上了一次苦难的逃亡之路,周围的郡县已经归到了王郎的麾下,刘秀不敢进城市,只得从小路逃亡,吃住都在路边解决,当时......

    百家讲坛东汉开国讲稿整理20-21

    第二十讲 得龙望蜀 刘秀是公元25年称帝,公元29年基本平定了中原,东汉的天下一共有13个州,刘秀这时候已经占了11个,还剩两个州,但是这两个州,分别存在着两个很强的割据政权,就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