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管理组织比较

时间:2019-05-15 04:0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美高校管理组织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美高校管理组织比较》。

第一篇:中美高校管理组织比较

中美高校管理组织比较

中国和美国的高校,由于两个国家的政体不同,所以高校的管理体制也不同。美国大学的组织控制模式是典型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组织层次纵向分为校、院、系三级,横向分为教授所代表的学术权力和以校长为首的行政团体所代表的行政权力的二元权力结构,整个权力中心下移。而中国,在大学中设置党委,是与美国高校教育体制中组织与管理的根本区别之一。中国大学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对我国大学的活动有很强的控制权。

一、中国高校的管理组织

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组织存在的最大弊病之一在于校与院系两级组织权力分配不均衡。校级集权管理严重,将科层权力凌驾于专业权力之上,用科层的集权式管理代替专业的民主式管理。由于宏观和微观控制过细,是院系办学管理的决策权很小,院系缺乏学术上的自主权,没有办学的积极性和灵活性。这无疑严重抑制了基层学术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科层组织是按照权力等级和严格的纪律理性建立起来的。中国的大学组织按上级行政部门要求设置相应对口部门,造成大学部门林立。根据层级原理,学校一级配备了完备的职能部门管理学校总体的职能活动,在院系一级又配备相应的职能部门管理院系内部的职能活动,这导致大学的职能机构交叉重叠,臃肿庞大。此外,传统的大学人事管理体制使人才无法正常流动,不能形成合理的用人机制和淘汰机制,导致大学组织人员庞杂,人浮于事。这不但要占用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还占用大量的物力资源。中国大学组织结构上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基本按照官僚行政组织模式组织起来的。大学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同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结构组织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创造性,难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纵向的行政权力的约束,我国高校成了政府的附属物,管理模式机关化,在我国大学组织设计与建设中,过多强调各层级的管理职权权威性,追求刻板的科层化价值取向。侧重管理层级的有序性,统一性。忽略大学组织特有的自由,无序性。

我国大学中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权力主导化”的管理模式,学校中的重大事件都由行政权力决策管理,学术力量薄弱,学术力量基本为行政权力多取代,往往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学术事务,用行政决策决定学术问题。近些年来,尽管学术权力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意识有所加强,但在其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够,造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失衡或不协调。中国的大学往往被戏谑为“市场经济下的最后一块堡垒”。

二、美国高校的管理组织

美国大学中存在着相对完善的权力制衡制度。虽然校长是大学的权力中心,但校长一要对董事会负责,接受董事会的质询、任命与罢免;二要遵从评议会的程序化的制衡,即关于教学和学术的重要决策,应有评议会的决议。

最开始已经提到,美国大学的组织控制模式是典型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组织层次纵向分为校、院、系三级,横向分为教授所代表的学术权力和以校长为首的行政团体所代表的行政权力的二元权力结构,整个权力中心下移。董事会是美国大学的最高决策和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成员很多由校外非教育、非学术人员担任。董事会主要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对外关系和学校的财政、资产等,而对学术事务甚少介入。董事会有权聘任和解聘校长、校长受制于董事会的领导,这是董事会权力能有效制衡校长权力的基础和前提。

董事会的权力和责任来自各州法律或法院判决、修正案或者创办者的授权。董事会下设若干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一般行政管理常设委员会在董事会停会期间代理董事会的职权,但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及大学校长。在多数情况下董事会的许多权力下放给校长执行,与此同时保留其余权力和最终的法律控制权。董事会除了要挑选和聘任校长以外,还要审批大学校长提交的长期规划,决定大学发展的各项基本政策,批准大学的收支预算和基建额度,监督校长使用资金的基本情况,并保证大学的财政公平和透明等,董事会还要监督校长的各项工作绩效。而校长的责任是让董事会清楚地了解他正在执行董事会的政策并在执行董事会授予他的权力,告知董事会他所预料到的将来可能影响大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向董事会提供观察他们工作效果的机会,同时他也有义务倾听董事会的意见,从而使他的工作更好地满足大学的要求。

如果校长要实施办学理念,制定改革和发展大学的各项具体决策和措施,必须得到董事会的批准和认可,并获得董事会的支持。否则,大学校长的工作无法进行下去。比如,筹集资金是大学校长各项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董事会的支持和良好的校园秩序,这个毫无止境的筹集资金的任务是不可能成功的。当然,董事会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了解大学的科研项目、教授终身制和学术自由的基本标准,并参与制定投资政策。当然,董事会充当大学咨询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角色,而不能直接参与大学的微观管理。如果董事成员过分地参与大学的日常事务,那么就会削弱大学校长的权力。

由上可以看出,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可以限制大学校长权力的扩张,有效遏制校长擅自运用权力做出不利于大学发展的决策。一方面,由于董事会成员的构成较为多样化,代表着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因此对各项决策有一个博弈的过程,决策制定时会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另一方面,由于董事会有权聘任校长和解聘校长,校长向董事会负责,校长除了董事会授予他的权力之外没有任何权力。这种关系本身就说明校长的权力是一种受限制的权力。霍尔指出,“董事会对大学有最根本的责任,而校长在董事会的意志(愿望)中实施对大学的管理”。

此外,美国大学还有一个评议会制度。

评议会是美国大学提出和制定学术政策的重要机构,由教授或以教授为主的学术人员组成,几乎包揽了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反映了学术权力在大学管理中的作用。虽然美国大学内部有较为发达的科层组织,行政权力较强,但是以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仍有效地控制着大学的学术事务。

评议会是代表和保护大学决策中教师利益的组织,但各个大学的评议会的成员构成有所不同,有的大学的评议会成员包括教授、院长和其他的管理者,有的大学的评议会成员主要由教授构成。大学评议会在各个大学的权力作用也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类型的大学,比如都是公立大学,他们在大学内的权力也可能大不相同。虽然美国大学评议会的成员构成以及在各自大学的作用不同,但大学评议会一般都扎根于学科专业,它们对课程、教师晋升、终身任期制以及学术标准等方面拥有权力。评议会权力的价值追求是保证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学者所从事的学科得以发展,教师、科研人员的学术权力得以保障。

目前各大学评议会通常被看作教师在大学治理中承担重要角色的组织结构,是大学学术权力的象征。大学评议会有权为了大学教师的利益处理所有教育政策问题,包括招生、学位、毕业证书、认证、课程事务以及研究所和学院之间或者系别之间的关系问题;评议会也有权考虑专业兴趣和教师利益的事情,并且向大学校长和其他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建议。总之,评议会可以执行大学教师的立法权,有权在董事会同意的前提下根据大学宪章创办任何关于学术问题的立法。

三、结语

由上可以看出,中国高校的管理偏向行政化的管理,相对来讲要刻板,权力比较集中。而美国高校是企业化的管理,各方面都相互制衡着,权力的分配比较均匀,不容易出现由于校长个人主观决断的失误而造成全局损失的局面。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组织,是单位与学科的内在结合。其内部教学,科研活动展开和运作,以及对外关系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依赖于高校自身良好的内部组织结构。

高校组织结构是指高校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直接按关系的一种模式。组织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固定管理流程和资源分配。从管理上看,一个有效的组织创造出的价值应大于其个体单独创造出的总和。机构理论认为,组织结构决定组织的功能,功能是结构的表现。只有组织的结构合理,组织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合理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对高校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篇:中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比较

中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比较

中美高校都开展学生工作,相应地都有学生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在中国高校被称为辅导员(包括班主任),在美国高校则被称为student affairs staff/personnel,school counselor,advisor,cultural liaison teacher等。为了论述方便,在本文中统称为辅导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辅导员队伍都应当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我国高校目前的辅导员工作成效并非十分令人满意。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其高校辅导员工作也走在世界前列。对比两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异同,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中美两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优缺点,有助于改进我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设立辅导员队伍的目的不同

美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对心理、学习和职业等方面的辅导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应运而生。而我国辅导员队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设立的,最初被称为“政治辅导员”。

美国的辅导员制度约有100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的教学、课程、硬件、管理等高等教育环节越来越完善,一些外围的学生辅导工作却跟不上,这些外围的工作包括心理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等,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就出现了。可见,美国的辅导员是随着高校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辅导顾问工作诉求的时候才产生的。美国的辅导员制度主要承载着社会性要求,他们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类似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般认为,我国的辅导员制度发端于1953年的清华大学,时任校长蒋南翔提出了设立“政治辅导员”的设想,政治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并管理学生事务。可见我国的辅导员制度是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设计出来的,辅导员制度除了社会性、服务性要求,主要是一种政治性要求。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也是必需和必要的。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可以看出,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还将进一步强化。

二、对辅导员的准入要求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辅导员队伍设立的目的不同,为了实现各自的制度目的,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自然也不相同。

美国辅导员需要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具体而专业的问题,如心理、学业、就业等问题,从事辅导员工作就必须有相关专业的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不难理解,美国高校专门设立了学生行政等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来培养辅导员,此外还有辅导员协会举行辅导员从业资格考试及业务培训。目前,美国高校辅导员大都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学生事务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部分岗位的辅导员还具有心理学、营养学硕士、博士学位。美国辅导员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学生具体而专业的问题,因此对从业人员有具体专业要求是理性的。

我国在设立辅导员制度时,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学业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要特别过硬,对所学具体专业则不作具体要求,这就不难理解我国辅导员的政治面貌必须是中共党员这一标准。既然不需要辅导员具有特定的专业背景,只要品学兼优、又红又专就行,那么选择品学兼优的高年级本科生做辅导员是最经济、最理性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高校没有设立辅导员相关的本科专业,是容易理解的。虽然我国的大学在政治学学科领域中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但这个专业和学生事务管理相关性不强。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来源复杂,原来以本校各专业本科学生干部、军转干部为主要来源,近年来主要选自高校的硕士毕业生,专业来源多样。

最近有人对中美两国各14所高校的辅导员招聘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要求应聘者为中共党员,注重单一的学历证书和学生管理经验,有地域、性别和年龄等要求;美国高校辅导员招聘更注重能力,强调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经验,显示出更大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可见,两国最初的辅导员制度设置对现今从业人员的准入要求有很大的影响。

三、辅导员内部的分工不同

美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使其内部分工很细,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各司其职。我国高校的辅导员由于没有专业背景,内部分工也没有实际意义,所有辅导员的工作大同小异。中美两国辅导员的组织结构也不同:美国辅导员只接受分管副校长的领导,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工作;我国辅导员接受学校和院系两级领导,面向班级、年级的学生开展工作。

美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而设立的。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很多,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才能解决。需要指出的是,美国高校已经将学生服务工作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分离开来,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类似于当前我国高校的奖学金评定、宿舍管理、困难学生资助等,辅导员不承担这些工作。学生服务相当于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这些工作由辅导员承担。每个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明晰,从业人员有明确的专业背景,专人专责,包括全职的心理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以及部分兼职人员。

从业人员有各自的专业背景,是美国高校辅导员进行内部分工的前提。这种分工的细化,有助于从专业角度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辅导员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就业等问题。比如,美国的心理辅导员有时要对学生实施“催眠术”,若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办到的。

如上所述,由于我国的辅导员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也就无法像美国那样在辅导员之间进行细化分工。辅导员只能大事小事全都管,所有的辅导员职责基本没有差异。辅导员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这必然会导致角色冲突。

当然,美国高校辅导员分工很细也有不利的一面。美国高校完全实行学分制,没有班级设置,辅导员面向全校开展工作。学生需要帮助时,先和辅导员预约,然后见面谈具体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美国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缺乏主动性,只对提出预约申请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不主动积极寻求帮助的学生也就无法受益。

虽然我国辅导员内部几乎没有分工,但也因此带来了有利的一面。我国辅导员面向班级、年级开展工作,这有利于主动掌握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管理工作,有利于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这种结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辅导员之间的分工也开始细化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分别安排不同的辅导员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指导。

四、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不同

中美两国辅导员制度设立的目的不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同,辅导员内部的分工也不同,这些不同造成了中美两国辅导员从业年限的不同。

美国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要求从事辅导员工作必须获得咨询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硕士学位,中层管理职务还须具备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高校也认为,学生辅导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长期性工作之一,根据设定的岗位,辅导员可被聘为教授、副教授等职位。辅导员个人则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和自己的终身职业对待,具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因而辅导员队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辅导员工作虽然承载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却未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成为一种能够长期从事的职业。高校将辅导员的发展方向确定为两个方面:党政管理干部和业务教师。也就是说,辅导员的出路有两条:要么放弃所学专业,专心于学校党政事务管理;要么离开所辅导的学生,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这种制度设计明确将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角色,很难培养辅导员较强的职业归属感,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五、美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

从上文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改进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两点启示。

一是辅导员除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美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在学生的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辅导员发展的动力来自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增多。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是美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最大特点。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设立辅导员制度时主要是为了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仍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但是大学生的其他需求,如心理辅导、学习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方面也应得到满足。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严重影响校园稳定,这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因此,围绕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的正当合理需求推动和引领辅导员工作,应当成为我国辅导员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是应该对辅导员的专业有具体要求,使辅导员成为一种终身职业。美国不仅有专门培养辅导员的硕士、博士专业,也有辅导员从业资格考试,这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性。而我国辅导员选聘重政治素养,轻专业素养。辅导员没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一方面限制了辅导员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很多人将辅导员工作当做跳板,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可见,高校应设立相关专业专门培养辅导员,细化辅导员队伍的内部分工,使辅导员成为一种终身职业,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本文系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成果。)

责编:赵 东

第三篇: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比较

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比较及思考

邢相勤 丁苗苗 刘锐

一、中美两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简介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是指由高校依法成立的,通过募集资金、项目管理、资金运作等合法运作程序获得资金,支持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行政系统管理方式使政府和社会并未将“融资能力”作为高校领导任命与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高校的“获赠能力”也没有纳入大学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起源于19世纪。与华尔街上的其他商业基金不同,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非政府、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因此,其对基金的运作并不以营利为目标,而是在“谨慎人”(Prudent Man)规则下,通过基金投资的回报,实现公益性目的——在高校设立奖学金、教授研究基金、兴建教学基础设施等。高校校长的“融资能力”和高校的“获赠能力”已成为美国政府和社会评价高校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的比较

本文将从资金募集机制、管理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政策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对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进行比较论述。

(一)资金募集机制的比较

资金募集机制是通过精心策划捐赠项目,以实现筹集资金目的的程序和规定,主要包括募集对象、募集形式、募集机构、募集项目、捐赠类型等要素的设定。

募集对象的比较。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募捐对象主要是校友。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募捐对象比较广泛,他们调动广大社会力量,甚至海外力量开展资金募集工作。如斯坦福大学在香港设立专门的筹款办事机构,拓展海外市场。

募集形式的比较。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募集常常以校庆为载体。而对常年小额捐赠的形式和非校庆期间的大型筹款活动的策划重视不够。美国高校将大型募捐和常规募捐活动有机结合。大型募捐活动是制定一个中长期计划和具体筹款数目,并组织落实。如耶鲁大学设立2006——2011年为期5年的35亿美元筹款运动。截止2011年6月30日,35亿美元的项目已经筹款38.81亿美元。这是一个完善而科学的项目,包括时间进度、预期的捐赠对象分析、向捐赠者公布详细的捐赠项目和目标金额等。常规募捐活动则是以常年小额捐赠为形式,目的是提高包括校友在内的公众捐赠意识。

募集机构的比较。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与校友办、发展联络办公室等合署办公的形式较多,与校友工作衔接开展筹资活动。美国高校都设有专门的筹资办公室,属于独立机构,如哈佛大学设立专门负责捐赠的部门——哈佛大学基金会、哈佛大学校友联合会和学校开发办公室,同时哈佛大学的14个学院也是募集资金、接受在线捐赠的重要载体。

募集项目的比较。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根据高校发展需求和捐赠数额等特点,设立种类多样、层次各异的募捐项目推荐给捐赠者选择,如校园基建、教学科研、奖助学金、校友基金等。美国高校除了设立常规的募捐项目外,还开发一些特殊的募捐专题,如:“斯坦福挑战”项目致力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K-12教育、地球科学等学科建设等。

捐赠类型的比较。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募集捐赠的类型主要是现金或实物。美国高校的捐赠类型更宽泛。以加州大学为例,其基金会接受的捐赠分为三类:现金和支票类,包括现金、支票、银行汇票等;非现金类,包括有价证券、不动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延后捐赠类,如养老年金信托、养老单一信托、集体收入养老基金等。

(二)资金管理机制的比较

资金管理机制主要是指按照捐赠者的要求使用和管理捐赠款的程序规定,以及通过经济手段使基金会募集的资金实现保值增值的方法和途径,涉及资金管理机构、资金使用机制、资金增值方式、资金管理队伍等要素。

资金管理机构的比较。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多数未设立独立的资金管理机构,而是委托学校财务部门进行资金管理。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由高校派出的投资委员会负责基金投资决策,或者委托外部投资公司经营,基金会内部设有相应的现金管理、信托管理、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部门,有些高校还成立管理公司,对募集的款项进行经营,如斯坦福管理公司、哈佛管理公司等。

资金使用机制的比较。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一般会尊重捐赠者的意愿、结合学校当年的实际需要决定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用于学校建设、奖助学金、学科建设,目前用于学校硬件建设的资金比例较大,而用于奖学金奖教金和学科建设的资金比例相对较少。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结合捐赠者意愿和学校情况决定资金使用,但用于奖励学生、教师以及投入科研的比例相对较高。

资金增值方式的比较。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发展较为成熟的高校教育基金会实现了“募集资金”与“运作资金”两项功能。如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在募集资金的同时,采取“多元化投资运作”的方式,把资金分为三部分:一部分通过校内银行投资风险较低的证券一级市场和债券;一部分转投给捐赠基金的校友企业;第三部分则投入银行获取稳定的利息。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在“统一机构基金管理法”(Uniform Management of Institutional Funds Act)指导下谨慎投资,每年根据预测的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和十年期市场回报率、历年的投资回报情况,为捐赠资金设计最优的投资组合。

资金管理队伍的比较。资金管理队伍涉及从业人员的招聘、薪酬、晋升和培训制度等。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从业人员不仅总数少,且专业化程度不高,主要来自学校行政岗位的选聘或兼任,多数是行政管理模式,尚未建立相应的制度。在人才聘用方面,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法律、财务、教育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甚至要求具有相关从业经验;在人员数量和培训方面,其专职人员数量庞大且专业化程度高,如哈佛大学捐赠管理系统配备的专职人员有200余人,美国教育促进和支持委员会CASE(Council for Advancement and Support of Education)有条件为基金会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在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方面,其从业人员的收入晋升与实际工作业绩挂钩。基金会筹资和运营情况通常是衡量负责人——一名副校长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

(三)反馈机制的比较

反馈机制指高校教育基金会利用传媒或其他形式针对外界捐赠给予的信息公开、荣誉回报等程序和规定。及时、公开的信息反馈有利于高校教育基金会持续发展。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主要通过校内外报纸、媒体和教育基金会网站、工作报告等实现信息公开。2006年民政部颁布的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规定:信息公布义务人应当保证捐赠人和社会公众能够快捷、方便地查阅或者复制公布的信息资料。但我国基金会中心网的信息显示,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尚未建立官网,没有利用网络这一快捷的媒介实现信息公开。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通过学校财务报告、基金会网站等渠道向捐赠者和社会公众汇报和提供基金会财务信息,使捐赠者更便捷、迅速地了解资金使用情况。两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回报形式均采用荣誉回报,根据捐赠情况授予捐赠者不同的荣誉。

(四)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的比较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内部监督由监事会进行,外部监督由捐赠者、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业务主管单位进行,特别是由业务主管单位委托社会会计事务所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起到权威性的规范监督作用。但目前看,由于社会公众监督意识不强、权威的行业监督组织尚未建立,使社会监督状况还相对薄弱。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从审批成立到检查等程序基本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其监督依赖行业自律与他律,一方面由内部制度约束,另一方面接受外部力量,尤其是行业组织的监督。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评估机制建立涉及评估的主体、标准、方法、客体等要素。评估主体一般为外部专家,即独立的第三方,以保证评估的客观和科学;评估标准是指衡量的尺度;评估方法是指实施评估采用的手段;评估客体是指对高校教育基金会非营利性评估、组织使命与战略规划的评估、项目评估、组织能力评估等内容。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起步较晚,相关评估理论和实践所见甚少。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评估呈现全方位和多层次,有自我评估、第三方评估,以及同行、媒体、公众和政府对组织的评估等形式,且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如美国高校商务官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作为第三方组织,曾评估了全美850所高校的接受捐赠总额、资产配置和投资回报率等,并进行排名,其权威性得到普遍认可。

(五)政策保障机制的比较

税收政策和法律制度是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的重要保障机制。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基金会的存款利息免缴企业所得税;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利润12%以内的部分,免缴企业所得税;个人捐赠额未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免缴个人收入所得税。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税收减免额度相比美国较低。

美国政府对捐赠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鼓励性政策主要有税收减免和优惠。1974年颁布的国会预算和公共资产管理法对个人捐赠教育、学校部分不动产和个人教育消费实施税收减免。美国政府在“个人所得税法”方面为捐赠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刺激捐赠,如捐赠后剩余资产可降低个人所得税,个人每年捐赠的可减税慈善款可达其收入的50%等。另外,美国遗产税的税率非常高,如2001年联邦对67.5万美元至300万美元之间的遗产征税37.5%,对超过300万美元的遗产征收的税率则高达55%,在客观上刺激了民众捐赠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积极性。

三、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比较的思考(一)调动各方力量,规范基金会机构设置

哈佛大学等高校教育基金会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所属学院也有专门的筹资负责人,上下协力,筹资工作效率高。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也应建立学校学院募资工作体系,调动学院积极性,责、权、利结合,通力合作争取社会资金。同时,基金会内部必需设立资金募集、资金管理、综合服务部门,职权分明,责任到位,分工明确,规范管理。

资金募集部门的职能是:协调学院共同挖掘潜在捐赠人,了解其背景、职业、兴趣和捐赠意向等,建立捐赠人信息档案库,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学校的需要,设计募捐方案并跟踪和落实。资金管理部的职能是:按照捐赠协议,对捐赠项目进行科学规范管理;联系外部资金管理机构,提出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案提交基金会理事会批准并落实,加强资金风险监管。综合服务部的职能是:管理网站,建立项目管理档案,包括协议合同、执行情况资料、照片、影像、函件等;落实捐赠者的日常接待、信息反馈等服务工作。

(二)委托专业投资机构,实现基金会资产保值增值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职能之一是通过合法、安全、有效、规范的运作使基金保值增值,保持基金会发展的生命力。借鉴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运作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可将资金进行分类管理,如即时资产、短期资产、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在公司制的资产管理机构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委托权威的资产管理机构,分析市场风险和机遇,计算不同年限的投资回报率,在保证资金本金不受损的前提下,投资股票、证券、政府债券、校友企业等,以期获得市场平均回报率。

(三)完善聘用和晋升等制度,储备基金会发展的人才资源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应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首先建立完善的人才聘用和培训制度,在人员基本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对不同岗位人员提出不同学历、专业、经验要求,并为其提供相关的培训途径,如参与CASE 等机构的专业培训等,不断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其次要解放思想,突破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引进市场竞争和绩效考核机制,并使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与之衔接。

(四)完善相关反馈机制,实现基金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管理者,首先应重视保持与捐赠者的密切联系,使其及时、准确地了解捐赠资金使用明细、管理成本等信息,增强捐赠信心。其次要通过基金会网站、报告、报纸、邮件、广播等渠道向公众宣传捐赠途径、操作规程和捐赠款使用情况。另外,要重视对捐赠者的荣誉回报,满足其得到社会认可心理需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为捐赠者的事业发展和需求提供真诚帮助,使爱心得到互动和传递。

(五)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提高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

一方面应切实发挥监事会的内部监督职能,对基金会的资金募集、管理、使用和增值等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另一方面要认真接受社会会计事务所、民政部门的审计和专项监督,接受公众监督、媒体监督,保证基金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重视学习借鉴美国建立行业组织评估的经验,确立包括注册、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基金市值情况、资金增值能力、财务审计情况等要素的评估内容和衡量标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

(六)完善税收法律制度,提供基金会发展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通过进一步放宽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税率和优惠政策,拓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优化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另外,加快遗产税法的立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教育捐赠活动的开展。

(文章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9月第11卷第5期,文章内容有删

减)

第四篇:中美高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目 录

摘要„„„„„„„„„„„„„„„„„„„„„„„„(1)关键词„„„„„„„„„„„„„„„„„„„„„„„(1)前言„„„„„„„„„„„„„„„„„„„„„„„„(1)

1、中美高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比较„„„„„„„„„„„(1)

2、中美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3、中美高校体育教学的比较„„„„„„„„„„„„„ 3.1、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 3.2、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3.3、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3.4、体育教学评价的比较„„„„„„„„„„„„„„

4、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方向和思路„„„„„„„„„„„ 4.1、高校体育指导思想强调避免陷入“应试体育”的误区 4.2、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更加完善„„„„„„„„„ 4.3、具体体育教学方面 „„„„„„„„„„„„„„„4.3.1、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地贯彻和落实„„„„ 4.3.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强调自主权„„„„„„„„„ 4.3.3、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4.3.4、高校教学评价强调科学化„„„„„„„„„„„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2)(2)(3)(4)(5)(6)(6)(6)(7)(7)(8)(8)(9)(9)(9)11)

(中高美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张 慧 兰 指导教师

任 丽 萍

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从指导思想、管理体制、体育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中美两国高校体育进行比较分析,为探索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服务。关键词:中国;美国;高校体育;比较分析

前言

教学改革与时俱进是我们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适应体育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因此,包括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管理体制、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评价在内的教学整体改革,日益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美国是世界上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发达国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学习。对中美两国高校体育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剖析自我,借鉴吸纳,在弄清国内外高校体育状况的基础上,理性地借鉴国外高校体育的合理成分、积极因素和进步之处,为重新构建我国新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提供良好的经验。(建议不用“重新构建”,可否用“为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中美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比较

中国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体质,强调“健康第一”,注重发展技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在指导思想上,由重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变到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体育教学注重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相结合,增强学生体质与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相结合。

美国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体育教育发现或探索可发展学生的一切潜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借助健全的身体素质更好地进行生活和服务于社会。

从整体上看,中美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基本相同,都以“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过程。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美国高校体育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强调在增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利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促进人们之间的感

情沟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而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和实践中认识理解的片面,在教学中较为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运动技术传授,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体育锻炼,都是围绕“应试体育”的模式进行,运动负荷、运动技能成为了体育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中美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中国为集中管理体制,主要标志是国家对高校体育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由国家制定方针和政策决定学校体育的人、财、物投入等。其优点是有统一的计划、目标和评价标准,便于检查。缺点是如果决策的水平较低,工作处理不当,将影响各地学校的积极性,易形成“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组织领导机构,一般被称为体育教学部或体育教研室等,统揽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包括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业余运动队训练、学生及教职工的体育竞赛工作,它既是教学部门又是职能行政部门,体育教师都是单一学科。

美国为地方管理体制,无统一的部门来领导学校体育,各州行政部门负责上150分的体育课,20个州要求中学开设一年的体育课,利于发挥各地区的积极性。但各州差别较大,不利于统一管理和比较。其优点是使学校体育更能符合实际,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缺点是全国没有统一的领导决策机构和对课的评价标准,不便于统一的管理。而美国高校体育管理主要有两部分: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由学校教学部管理;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则由“娱乐体育部”和“竞技体育部” 管理。“娱乐体育部”主要管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建立各体育协会,组织大学生或体育爱好者参加体育活动和群体比赛,也经常参加一些社区体育活动,达到与社区沟通和联系的目的。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工作则由“竞技体育部”管理,“竞技体育部”隶属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并且按照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章程进行管理。“竞技体育部”将学生运动员分为国家级、国际级两个类别,高水平运动员经常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型体育比赛并多次获得世界冠军。比如美国的大学生篮球队就种多次获得世界大赛的冠军。中美高校体育教学的比较

3.1 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

现阶段,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身心健康目标,即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运动知识技能目标,即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与索养;

(三)运动参与目标,即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发展各种活动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四)社会适应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培养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竟争与合作的关系。具体目标有:(1)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2)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性社会化;(3)提高学生的素养;(4)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和优秀的运动员。

在美国,各州的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发展身体,提高运动水平;(2)终生参加体育,养成良好体育习惯;(3)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良好态度;(4)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培育人的自我表现力与竞争力,突出合作、进取冒险等精神。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有:(1)培养社交能力和协作能力;(2)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性,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3)加强安全教育;(4)提高互相尊重和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素质。

在中国和美国体育教育目标比较研究上,中美两国由于教育制度、哲学思想、文化背景、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学生的体育基础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有所不同是必然的。藤了敬的研究认为,美国体育课程目的框架中的“个体的发展”、‘实现个体潜能”、“树立自我形象”等都是以“个体”为核心,而中国不仅强调个体发展,还要强调个体的社会性,强调社会需要对个体的制约性。但也存在共同特征:一是体育教学目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体系;二是体育教学目的在内容上具有相对稳定性;三是体育教学目的在基本内容结构上趋于一致;四是终身体育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得到认可;五是当代的学校体育向多功能、多目标的方向发展。

体育教学目标是个开放、发展、动态的体系,它会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征。各国学校体育目标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将增强体质作为共同目标,都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作为共同的终极目标,这反映了各国对体育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的全面理解。3.2 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美国教育管辖权归属各州,高校体育没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标准,私立大学则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而决定是否开设必修体育课程,充分的体现了高校体育的自主性。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围绕健康体育和娱乐体育展开,健身类体育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并且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学生选择、学习、评价、反馈及教学评估后反复筛选确定的,类型上可以划分为健身项目、个人项目、水上项目、舞蹈项目、户外项目、体操和其它项目。学生的选择性很大,在一个教学单元里会出现多种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内容。美国高校的体育理论内容主要强调把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探究。

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执行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指导性大纲和公认的课程标准,是列入正式教学计划、面向在校大学生的非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体育课程,主要分为两类:设学分的公共必修课程和给予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技、战术教学内容所占比重达学时的60%一70%。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操,这些课程要求在两学年内完成。近年来,特别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指导纲要》公布后,各校根据《纲要》精神对体育课进行了教学改革,从一年级必修综合课,一年级开设选修课,发展为多数院校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选项课体育教学。从课程安排形式上看,既有一定的统一性,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论教学主要讲授体育的目的、功能和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运动损伤处理等,学生仅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比美国高校开设的众多的运动项目,中国高校开设的项目则少得可怜,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选择内容。项目设置多由学校体育部门设置,学生只是一个被动受体的角色,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固然与我国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短缺有关,但也与思想观念陈旧有关,我们应在现有的条件下更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3.3 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领域中主要有三种主导模式:(1)运动技能传授模式;(2)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身体锻炼为辅的模式;(3)“快乐体育”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指导。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通过调查与分析,基本可以归纳为“三基型”、“三段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俱乐部型”这5种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以“一体化型”为例进行分析:(1)教学指导思想:把体育教学课内外有机地结合,发挥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2)教学目标:强调个性与主观能动的发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3)课程的设置:体育课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1—2年级为必修课,3—4年级为选修课。学生根据所选项目上课,每学期可选择一个项目学习。(4)操作方式:该模式教学课内的部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技能形式进行,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外的部分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和练习方案,并寻找和创造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在高等学校伴随着《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逐步落实,三个“自主”正在打破传统体育课教学的壁垒,教学正在朝着灵活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是个地方分权制国家,教育由各州管理,各州享有决定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权力。美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竞技体育模式;二是健身体育教学模式;三是社会责任模式;四是学科联合模式。在各种教学模式中针对不同

水平的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其模式的基本内容是:(1)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体育教育发现或探索可发展学生的一切潜力。(2)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机体的增长与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的能力。(3)课程设置:美国部分高校已取消体育必修课,大部分高校开设体育选修课,有些高校没有体育教学要求,但设立了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选项目进行练习。(4)操作方式: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强调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

通过对中美两国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高校体育暴露了三个问题:(1)目标指向较为单一,忽视了对学生个性、体育能力、态度的培养,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2)特征不明显,针对性差,目标完成较为困难;(3)操作性差,不能发挥其效应。

3.4 体育教学评价的比较

美国高校评教一般是在最后一节课之前进行,是让学生填写“教学效果评价表”,学生填写好的评价表由系办公室统一保管,任何教师只有在公布考试成绩后,才能到系里调阅这此评价表。这样做不仅有效提高上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以下情况:学生为了使教师的评卷的尺度能放松些,希望获得教师的好感而过高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为寻求学生对自己的较高评价而给学生过高的分数。学生是评教的主体: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是否能很好地因材施教,是否能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是依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而定。评教的内容主要有:第一专项等级评定(1)课程的组织(2)教学方法(3)与学生关系(4)个性特征(5)总的评价;第二专题评论(1)该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哪些方面最突出(2)你认为该教师在什么方面还应该进行改进(3)这门课程能够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改进(4)其他评论或意见。

中国许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有些是在课外时间专门组织,有些是安排在考试之后。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是专家,但目前也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由专家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模式;第二种是同行评价;第三种是由教务部门将评教信息发布于网上,学生进行网上评教;或者是由教务部门发布的问卷评教,但由于问卷设计的不完善和评估制度的不够完备,使得它变成了一种形式,无任何实质作用。而且由于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学生会因为成绩的原因而对教师做出或许违心或许无奈的评价。并且教师对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使得信息不能良好地反馈到终端,使得先前付出的成本得不到收益。另外还有一些高校采取领导参与教学评价,虽然是对教学评价的一种补充方式,但是评价者的行政地位,反而影响评价结果。学生不是评价的主体,分管教学的领导和同行专家是评价的

主体,学生评价只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种补充形式和参考。因此以上提到的三种教学质量评价模式都不能客观的检验教师教学的效果,难免会片面、死板和出现对教师的不公平现象。

美国高校教学评价采取师生双向互动方式。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实行双向的互动式的评价。与我国高校相比,美国高校更注重因材施教,在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具人性化,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需求。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方向和思路

4.1 高校体育指导思想强调避免陷入“应试体育”的误区

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和实践中认识理解的片面,在教学中较为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运动技术传授。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体育锻炼,都是围绕“应试体育”的模式进行,运动负荷、运动技能成为了体育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这样明显偏离了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的进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更好的把握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教学思想和目标上应切实落实“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改变传统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由纯运动技术传授的“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从知识技能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的轨道上来。在教学观念这一点上,要注重学生身心的愉悦和兴趣的满足,培养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课程目标:(1)“健康”将取代“体质”和“体力”。(2)终身体育。(3)更加强调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4)学生体育态度和自主运动能力的培养。(5)寻求体育教育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与平衡。(6)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目标从隐性走向显性。(7)课程目标,从科学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健全发展。(8)突出体育教学的育人内涵。4.2 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更加完善

从整体上看,美国的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具有松散性和多元性的特征。除美国教育部外,还有很多国家和社会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高校体育的管理工作,如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全美健康、体育教育、娱乐和舞蹈联合会,健身与运动总统委员会等等。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高校体育的管理工作是由地方政府、各州政府负责。美国的联邦政府很少负责具体的学校体育工作,而是由各州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州的高校体育工作。美国高校体育的校内管理也由相应的体育管理机构及体育教师负责,但其具体工作的分类比较详细。由此可见,中国高校体育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各级各类高校的体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等等;但同时由于较少顾及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会对各地高校体育自身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美国的管理方式恰恰就可以弥补这个缺点,这种松散性的管理使得各地各校的体育教师能够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决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高校的积极性,使高校体育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学校体育目标和评定标准,因而难以对体育教学的效果进行准确的测评。

4.3 具体体育教学方面,其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4.3.1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清晰的贯彻和落实

综观世界体育教学的改革,最先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展开的。目标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目标还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评价的内容。因此,把握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全貌,以及体育教学发展的一般规律。(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各国高校体育教学共同的终极目标。70年代美国学者布切尔就指出,体育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向自觉学习的方向转化,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增进健康水平。1999年出台的美国最佳体适能课程体系的核心概念就是“健康体适能”,强调体育教学应“通过教授和应用健康体适能概念以促进终身体育活动”。我国更是一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历次的教学大纲中,均突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各国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有用“健康”取代“体质”和“体力”的趋势。这与各国对体育功能以及“健康”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有着极其类似的社会背景原因: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身体活动不断减少,精神紧张日趋严重,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高校体育教学更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把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2)终身体育应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主导目标。美国的《最佳体适能》明确提出体育教学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美国学者布切尔也早就指出,体育教学应基于参加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促进终身体育。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已经为世界各国所认同。(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强调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投入体育学习过程。美国最佳体适能计划的哲学思想就是“个体化和公平”,以至于被称为“个体化课程”。它强调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在健康体适能上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4)强调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培养,以及自主运动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国体育教学的共同特征。我国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没有提及

“态度”问题,但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5)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寻求课题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机平衡。80年代后期,美国公众要求政府加强对教育的领导作用,建立全国性教育标准。1991年4月,布什总统颁布了《2000年美国教育战略》要求全美各州、各个社区制定计划实现六项全国性的教育目标。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这一文件“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这说明建立教育的统一性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以中国为代表的高度统一的高校体育教学则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我国的体育教学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今后则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4.3.2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强调自主权

扩大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自主权,鼓励办学条件较好并且具有良好体育氛围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体育课程,突出办学特色。高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围绕健康体育、娱乐体育展开在项目设置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教学项目,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提高参与积极性。对于社会流行的娱乐性体育和户外健身,野营活动也应纳入体育课中,这样有利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理论教学应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体育体闲活动、身心调节方式为基础,使学生变“知识接受者”为“知识参与者”,培养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体育课程的时空得到扩展,形式更加灵活,学生的自性、选择性大大提高。选修制仍将是各国高校体育教学共同的组织形式,但是选修课占多大比例更为科学,则是各国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4.3.3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一是,倡导开设多种类刑的体育课,可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性别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二是,倡导“三个自主”的原则,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课程内容的实质和发展:第一、从我国发展和研究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规划和改革的实质,就是对陈旧和落后的课程内容的突破,对新世纪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第二、现代化、综合化和多样化、弹性化和自主化的体育课程内容特点,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的基本经验,也是科学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依据。第三、普及健身教育内容、合理安排竞技体育内容、更新和充实体育

理论课程的内容和建立富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现代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途径。第四、改革传统课程目标设计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是实施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卓有成效的方法对策。总的来说:(1)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体育健康知识教育的重要性。(2)将具有较高健身价值和终身体育性质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主体。(3)竞技运动项目将日趋教材化。(4)集竞技体育的课程化、生活化,集健身性、竞争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简约性于一身。4.3.4 高校教学评价强调科学化

现代高校的体育课程具有时代性、创造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人体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能像产品评价那样用指标性能的统一尺度来衡量,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的需求;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保护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创造的权力。根据美国的经验和现在的中国国情,建议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探索并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如美国的双向互动评价法就实施的非常到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应该继续朝着双向互动评价的方向发展,更具人性化,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学生与教师相互监督,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总的来说我国课程评价发展方向为:(1)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更重视过程评价;(2)纵向上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幅度是评价的标准,而不是无条件地与他人横向比较;(3)评价方式趋向多样化,更注重自我评价;(4)评价内容多元化,如情感体验、认识、社会适应等,更多地发现学生优点,激励进步;(6)评价项目自选化,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突出特长。结束语

高校体育的发展正趋于全球化融合,通过中美之间的相互比较、交流、学习、借鉴,高校体育逐步走向统一,这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教学思想更贴近“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成为不变的主题;教学内容更体现时代特色,向新颖性、生活化、乡上化、社会化发展;教学模式科学化、多样化,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评价将更重视过程性评价与学生的自主评价,更切合实际,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体育师资的培养趋于规范、科学,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如果和世界各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相比较,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美国高校体育充满活力,体育内容丰富、教育对象明确。通过对美国高校体育现状的研究,从中吸取适合我国体育教学开展的有效方法和成功经验,来指导

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是有益的。

致谢: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我的毕业论文也已经完成。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给予我的指导。

在我完成毕业论文期间,我的指导老师任丽萍教授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为了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老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我相信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个人是无法按质按量完成论文的。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老师,这篇论文的每个环节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熟悉论文的写作,并迅速的完成。再次我还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

论文虽然已经完成了,但是由于能力有限,难免存在瑕疵,希望老师在阅读之后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我将按照老师的指导对论文进行修改。并切我会将这次完成中遇见的诸多问题铭记在心,争取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进步。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再次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任丽萍和我的同学!

参考文献

[1]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2]季浏.体育课程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与发展[J].体育教学.2006,(4)[3]曹淑忠.1990-2007体育核心有关中外学校体育比较的综述[J].体育学刊.2008,(6)[4]王亚立.美国健康体适能课程在我国普通高校的实验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1)[5]陆淳.中、日、德三国学校体育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1,(8)[6]郁震.美国高校体育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7]张勇等.中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大纲的比较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8]吴贻刚.国外体育全球化研究现状、问题及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9]杜炳辉.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9)[10]陶永仲.国外体育课程改革对我国体育课程的启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4)[11]王子朴等.中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2,(5)[12]赵妤.中美日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3]张建华等.21世纪国际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1,(6)[14]曾怀光.中、美、日学校体育教育的比较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8)[15]叶鹏等.中美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9)[16]张细谦等.中、日、美体育学习评价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1,(11)[17]郭太玮等,中外学校体育比较研究现状述评[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18]罗睿等.从国外学校体育的比较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聊城大学学报.2007,(3)恭喜,可以定稿了!任务如下:

1、通读全文,熟悉文章,再次进行标点、格式等方面的修整,这样才不至于在答辩时被难倒。

2、等待打印。(后期还需要填写档案袋封皮、打印大目录、打印论文“原创声明”和“使用授权书”)。3、5月初要把答辩的PPT做出来。

4、有什么其他问题可以联系我。

加油!

第五篇:中美素质教育比较

中美素质教育比较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中国的热门话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都在实行素质教育,那中国和美国素质教育到底有哪些差异?我想,有关中美素质教育的差异到底在哪里,详细说的话,写一本书都不为过,这里我以点谈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素质教育又称为素养,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它的关注点在于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特指学生)、关注终身发展、面向全体(全体公民)。

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教育体制受杜威、布鲁纳教育思想影响很大,美国素质教育思想的立足点基本上来源于杜威的教育思想。其提倡以儿童教育为起点,学生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教育的灵魂,认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

我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基础,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同时中国的教育理念自古以来都是德育为先(从孔子教育中可知),德育一直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

教育方法上的差异

在和谐素质教育中,中国已经把智育放在了压倒性的位置上。中国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在孩子幼儿时期,家长就为为孩子购置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训练孩子朗读、书写、计算等技能,所以我们会发现刚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都已经提前就学会了一年级的知识,违反了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

“知识改变命运”,在大多数中国人意识中,有了出色的成绩才算是有出息,所以正式上学后,不管父母还是老师一心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购买习题集、实行题海战,应付永无休止的考试。

同时,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因而盲目培养孩子特殊艺术才能。在课外时间把孩子送入乐器班、歌舞班学习,聘请家庭教师教孩子补习外语知识、学弹电子琴等。而且,据我所知,一个孩子在课外学的辅导班远不止一个。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一方面无视了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和压力。

时间精力都在学习、学艺上,导致忽略了体能锻炼,孩子的户外运动少,多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使得肥胖症增多、体质变差。

在生活上的事都由他人一手包办,尤指父母。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并忽略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而这些所谓的人才也不见得能在社会上立足。

中国教育孩子,如制盆景一样,扭这枝,弯那根按照自己的设计来“改造”孩子。也不得不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但这种扎实是基于应试教育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而美国的教育却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才能和兴趣,有自己独特的需要”,注重个性发展。他们并不会给孩子强

加学习的任务,而是什么年龄有什么的学习生活,让其自然发展。在美国人眼中,让孩子充分发挥其天性事天经地义的事。美国教育不存在学生负担重,课外时间少的问题。这样美国的中小学生自由时间很多,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到大自然中体验生活的乐趣。所以他们常常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到图书馆看书,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并到森林公园旅游,在各种尝试与接触中,发掘孩子的兴趣,鼓励他们创造,以便孩子自己确定以后努力的方向,这种教育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

在生活中,美国教育教孩子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学会具有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的行为,鼓励他们到社会的洪流中感受兼职和社会义工之类的快感,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而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做法却给孩子的将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整个初级教育过程中,美国人重参与、重体验,重创新,注重于孩子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体验的感受以及发展的能力;中国人重评比、重获奖,注重于孩子在与别人比较后是否名列前茅。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得到了诸如获奖、得冠等值得评价的结果,学习过程的意义才受到肯定。

这样才会有这一幕:美国一位小学上美术课,一个孩子把苹果画成方的,并涂上蓝色解释说是新品种。美国老师表扬了他,可是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老师却斥责他“胡闹”。

在中国信奉:初级阶段打牢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好学问。(就像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做学问、研究是高级科研人员的事。而在美国,他们相信孩子具有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于是从小培养、引导。到了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的高等教育更重视实践性和学生的创新性,那里的高校是易进难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是难进易出,(近几年来还有大学扩招现象,提倡普及高等教育),但是很多大学生在校园里以打游戏和睡觉度日,每天虚度光阴。这也说明了中国的大学教育还是存在问题的。

我想上面谈述的那些内容从某方面应该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中学生屡获奥林匹克竞赛奖,而美国学者赢得诺贝尔奖最多,中国却至今没有的一个”吧。

下载中美高校管理组织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美高校管理组织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美高考制度比较

    中美高考制度比较 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先生的大著《“高考”在美国》,对于美国的高考制度作了深度剖析,与中国的高考制度作一对比,显见中国高考制度之弊。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的学制......

    中美写作比较

    美国的写作训练文体大致分为: (1)书信,包括正式书信和非正式书信、(2)计划、(3)梗概、(4)报告、 (5)评论、(6)创作。美国语文教学则倾向于从写作能力要素的角度对文体进行分类。对各文体的......

    中美舆论监督比较

    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程度如何,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一、舆论监督与政治环境 舆论监督能否有效进行,首先依赖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专制独裁的政......

    中美饮食习惯比较

    中美饮食习惯比较:谁吃得更科学? 美国营养学家赫尔曼教授在对中美两大民族完全不同的饮食习惯作了长达一年的深入研究后指出:中美饮食习惯都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中国饮食习惯......

    中美基础教育比较

    中美基础教育比较 中美中小学教育,多年来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发展特色。从不同角度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各自特点及发展趋势。经济、科技实力居于......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上课时间:周四晚上 班级:工管0902 姓名:蔡川露 [摘要] 各个国家的企业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共同作......

    中美投资比较研究

    中美风险投资比较研究 摘要: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开辟......

    中美师范教育实习比较

    中美实习课程比较教育实习的改革成功与否将关系到整个师范教育改革的命运,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教育实习一直是当今师范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