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本文转自论文发表,原文地址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工程实例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利用好基地的“地形条件”将决定设计方案成败的观点。同时指出,采用“剖面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突破口。
关键词:地形条件
基地环境
剖面策略
众所周知,建筑师在进行方案构思之初,都应是从分析基地环境入手。基地环境包括地形、植被等多方面要素,这些要素本是建筑创作的启发性因素,但在中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趋势下,简单的抄袭和快速的复制已经成为有效适应市场的方法,同类型的建筑逐渐形成了某种固定僵化的模式,建在不同基地上的建筑很可能采用的是同样的平面模式。这反映出了很多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对基地环境的忽视。
谈到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关系,笔者不得不再次提到现代建筑的杰作——F·L·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如图1)。它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象是由地下生长出来似地。当时赖特在图(1)
实地考察完之后就说,熊跑溪的基址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尤其是那条涓涓溪水。他要把别墅与流水的音乐感结合起来,并急切地索要一份标有每一块大石头和直径6英寸以上树木的地形图。按照赖特的想法,“流水别墅”背靠陡崖,生长在小瀑布之上的巨石之间,水泥的大阳台叠摞在一起,它们宽窄厚薄长短各不相同,参差穿插着,好像从别墅中争先恐后地跃出,悬浮在瀑布之上,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流水别墅建成之后即名扬四海,后来别墅的主人——德裔富商考夫曼将它献给当地政府,永远供人参观。交接仪式上,考夫曼的致辞是对赖特这一杰作的感人总结。他说:“流水别墅的美依然像它所配合的自然那样新鲜,它曾是一所绝妙的栖身之处,但又不仅如此,它是一件艺术品,超越了一般含义,住宅和基地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类所希望的与自然结合、对等和融合的形象„„”现如今,也有很多建筑师模仿赖特的这一杰作,但单纯的模仿根本就达不到那种传神的效果,因为它脱离了原本的自然环境条件。
笔者不惜笔墨分析“流水别墅”这一经典之作,其目的就在于强调分析基地环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当然,不是每个建筑师都有机会能像赖特那样在如此怡人的环境中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构思,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所面临的每一项实际工程,它都处于一个特定的基地环境当中。前面已经谈到,地形条件属于基地环境中尤为突出的因素。在此,笔者将通过曾经主持设计的一个工程实例来交流讨论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2008年7月,笔者所在的设计团队有幸参加了包头市殡仪馆搬迁工程的设计公开招投标,并最终中标(如图2)。这次竞标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在方案构思之初,充分分析考虑了基地的地形条件。
整个基地很有特点(如图3),东西北三面地势高,为缓坡山丘,且基地呈北高南低的走势;基地当中斜穿了一条常年经雨水冲积出来的既宽又深的泄洪沟,将基地分割成东西两块。通常,这些因素很容易制约建筑师的构思布局。但如果利用得当,也可将它们变成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笔者欲从三个方面分析本案在如何利用“地形条件”中的探索。
图(2)
(一)改泄洪沟为景观河道,既满足功能又美化环境
基地中的泄洪沟是每年雨季时节山区排水的通道,因此不能够填埋。设计师现场踏勘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将泄洪沟加以改造利用,把它变成园区内的一条景观河道。这样一来有几个好处:第一,保留了雨季排水的通道,满足山区泄洪要求;第二,有效减少了土地填方量,节省资源和投资;第三,美化了园区环境,提升殡葬服务的品质;第四,利用河道作为办公生活、殡葬服务、公墓等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有效减少了分区之间的干扰影响(如图4)。
(二)利用自然高差造气势、赢空间 基地内较大的高差对于殡葬服务区的设计来说确实是不利的因素,因为殡葬服务区内的大部分建筑单体是需要通过运尸通道串联在一起的,运尸通道是不适宜爬坡和垂直升降的。但是又不能简单的把基地填平,其一,需要的回填土方量巨大;其二当地的土质不好,湿陷性情况比较严重,回填之前必须换土或者强夯处理。总之,如果采用填平基地的方案会造成资源
图(4)
图(3)
和投资的巨大浪费。因此,设计师认为如何解决好流程和地势之间的矛盾是该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
图(5)
基地区域常年风向是西北风,而殡葬服务区内的火化车间必须是放在下风向。因此就决定了火化车间只能是放在偏东南角的位置,恰恰这个地方是东面山坡的起坡区内,地势偏高。于是设计师将与之相邻却处于地势偏低位置的殡殓中心与悼念大厅主体建筑采用基底抬高的处理手法(如图5),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有效解决了高差问题,使这几个建筑单体之间的运尸通道平缓顺畅;第二,殡殓中心和悼念大厅主体建筑是一个综合体建筑,占地面积大,在建筑基底范围内南北高差也达3米之多,因此将南面的悼念大厅基底抬高有效避免了综合建筑体内部出现高差而造成流程不畅,同时基底抬高后在悼念大厅与南面的广场形成落差,然后设置大台阶,让整个主体建筑显得宏伟气派,彰显了它在园区建筑中的核心地位(如图6)。第三,利用大台阶平台以及悼念厅下面的建筑空间作为鲜花、挽联等一系列配套服务的加工区域,既有效利用了高差形成的空间,又完善了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需求,一举两得。
(三)利用山丘构筑风水宝地,提升土地价值
在基地内的西北角有一个山丘,地势起伏,是无法作为殡葬服务区的建筑用地的。把它纯粹作为景观用地来处理,又实在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设计师意识到,如果把这块不好用的建设用地作为公墓用地,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把墓地建在地势起伏的山丘上,可以营造丰富的主题景观效果,同时又符合老百姓喜欢把墓建在山腰上的传统思维。并且,基地内的这片山丘地背靠着北面的连绵山脉,东南面濒临基地内改造的景观河道,可谓“背山面水”,实为一
图(6)块风水宝地。把公墓区设在这个位置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创造了无限的商业价值。
图(7)
通过上述工程实例,笔者阐述了利用好基地的“地形条件”是设计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筑师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也不同,但是大都选择了同一个突破口:借助剖面这种图解方式,从竖向上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形成一套组织人、建筑、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关系的设计策略。我们将这种以竖向分析为主导的设计策略称为“剖面策略”。在包头殡仪馆搬迁建设工程设计当中,设计师在解决流程和地势之间的矛盾时,正是利用了“剖面策略”,绘制剖面图,分析地势高差、解决流线并赢得有利空间。
采用“剖面策略”的建筑设计易于结合景观设计,从竖向上分析建筑与地形间的关系。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例如荷兰黑尔沃萨姆山的斜坡上的VPRO办公楼项目(如图7),设计师构想办公楼首先要对场地及其环境有一种灵活的反应,设计在剖面上通过坡道、楼梯、大斜面及曲面,将场地的景观引入室内,并使层与层之间粘合、贯通,通过盘旋、交错的交通空间把办公室贯通一体,屋面的绿化作为一种人造地表形态,更是将整个办公楼与周围环境结合为一体,最后呈现的建筑形态在顺应地形的同时也解决了有限用地上的建筑容积率问题。结语
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基地环境的一部分,必须有机融入到环境当中去。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好“地形条件”,是建筑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遇到特殊地形条件的时候,必须通过竖向分析帮助确定建筑布局,通过剖面策略创造出各种复杂的动态空间和公共空间。特别是在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资源相对紧缺的中国,建筑师可以通过剖面策略高效利用空间、节省资源和能源,这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善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创意思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
创意思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
创意设计简称“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而预先制定方案、计划、图样等等。是学科分类,具有创意创造性的要求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的制作物品的活动。创意设计贵在创造活动与实践。理论学习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创造与实践,脱离理论学习,设计变得盲目。
创意设计就是创新,创造非凡是创意设计活动的全部意义之所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创意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创意设计的创意过程中,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并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最终形成完整的创意形象的创意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过程。
思维是指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间接、概括反映,是人类自觉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形式,并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并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促进了语言、认识的发展。从世界文化发展历史来看,创造性思维是造物活动过程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研究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形式与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所以才有了璀璨的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
创意设计的思维“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创意形态”。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常常运用富有哲理性、象征性以及关联性的手段使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性与审美性,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赋予审美的体验。创意设计的创新意识不仅表现为对设计本身的创新,还表现在设计师对自己固有设计观念及能力的认识与突破,它是主观与客观的两个层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信息传播与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随着网络资讯及设计软件的功能开发,世界经济的同步化进程日益加快。要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设计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掌握最先进的设计软件,开阔视野和思路,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创意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贯穿于整个创意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活动。创意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创意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尤其对于与创意设计有着紧密联系的创造性思维做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二是对创意设计方法进行系统化整合。对于创意设计、工业设计创意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头脑风暴法的应用原则、程序、要求都细致的加以条理化、规范化。设问方法、列举方法、联想方法、组合方法都有着一定的叙述和归纳,创意设计创造性思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预见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突变性、灵活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高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人类高级思维活动,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高效综合运用及反复辨证发展的过程。
现代设计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它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计划内容,受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约束,具有高度应用性的设计活动。
一项成功的设计,应满足多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有社会发展方面的,有产品功能、质量、效益方面的,也有使用要求或制造工艺要求。一些人认为,产品要实用,因此,设计产品首先是功能,其次才是形状;而另一些人认为,设计应是丰富多彩的、异想天开的和使人感到有趣的。
在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例子,就如我们平时购买的屈臣氏蒸馏水,它的瓶身设计有了一定的创新,瓶身的凹下去的位置可以使方便人们拿稳,瓶盖设计的像一个杯子,适合家长带幼儿外出时使用。整个水瓶的设计非常的人性化,使得本产品赢得了一定的消费市场。
好的产品设计,不仅表现在功能上的优越性,而且便于制造,生产成本低,从而使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得以增强。许多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的企业都十分注意产品设计的细节,以便设计出造价低而又具有独特功能的产品。许多发达国家的公司都把设计看作热门的战略工具,认为好的设计是赢得顾客的关键。
在建筑设计中也有许许多多现代设计代表性的建筑,从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创意设计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比如:波兰的斜屋运用了流线形的方式使得房屋的外观有了一定的创新性,达到了及美观有不失重心。美国的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公共图书馆以一本本书作为房屋的外墙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将图书馆的一个功能表达的全面。葡萄牙吉马良斯的石头屋将房屋融入了自然,与自然形成一体,大胆的运用自然来表现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统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鞋屋将房屋与鞋子的造型进行了大胆的融合使之成为现代设计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以上的一些建筑都打破了传统房屋的一些格局与外观造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造,使得这些房屋成为现代建筑中的典范,标志着现代设计的发展与方向。
服装设计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创造性思维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对设计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个学科领域都在提倡创新,使得创造活动的核心创造性思维不断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国内外已经掀起了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热潮,随着国内对服装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我们必须培养服装设计中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了解服装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相关概念、特征、本质和途径;了解如何发展创造性思维,如何提高设计水平,成为目前摆在学习服装设计人士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一些服装的设计上设计师的大胆选材及夸张造型使设计出来的服装有了别具一格的效果。
今天的标志设计中我们得到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为了脱颖而出与众不同,无论花费多少,都是值得的。如果单从标识的角度来看,Web 2.0的标志无疑是一个失败。他们可能不会闹腾的太久。当然模仿性网站可能存在,但是当涉及到标识的问题,设计者将不得不花费更多功夫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比以往几年,设计师们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楚和敏感的运用历史的轨迹和设计风格。他们正在学会如何使标志反映其根源问题所在。在以往的标志设计中极简主义是各种表现形式强有力的支柱。但我们正在目睹它的淡出,而接管它的是繁复的混合主义。意较多的形式与内容来反映出一个主题性的标识。
一个特定的风格,不可能出现后期望它一直留在顶端。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表明,任何一个趋势总是寿命很短,经历一个“来了,过去”类似于过山车似的情景。新的趋势的涌现总是与旧的冲突并朝着与之相反的方向发展。新的标志是很难在重现出那种坚固的独创性和工艺性的感觉。体现出标志设计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需要的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的在思维中寻找不同的突破点进行创新及大胆的假设。
创意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自然世界丰富多彩,动物、植物、自然景物都有各自富有美感的形态,但万物又有各自独特的属性和外在形态,即使同一种物体,也可能有不同的面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具体能力之间存 在着差别,会造成思维结果的差异。对于从事创意设计创意工作的人而言,深刻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情感交流和审美性,从对事物的观察中寻找灵感,发现蕴藏在普通形式下的细节与美感,捕捉转瞬即逝的知觉闪现,及时总结、归纳、提炼自然中的素材,是寻找创意灵感的源泉。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曲阜孔庙在主轴线上布置了十进院落,又在主轴线两侧布置了多进跨院。它在奎文阁前为一条轴线,奎文阁以后则为并列的三条轴线。至于坛庙、陵墓等礼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严整了。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四)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但是装饰性特别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可以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效果。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一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一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渐发展演化而为彩画。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就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主要殿堂,格调华贵。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再一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五)写意的山水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赏景者在景的触发中引起某种情思,进而升华为一种意境,故赏景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这个艺术再创作,是赏景者借景物抒发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现过程,是一种精神升华,使人心性开涤,达到高一层的思想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的意境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学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治理国家的政治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庄思想讲求自然恬淡和炼养身心,以静观、直觉为务,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艺术上表现为自然境界。佛、道两教追求涅与幻想成仙,园林造景上反映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见于皇家苑囿,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约有一半属于治世境界,几乎包含了儒学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全部内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神仙境界则反映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方壶胜境、青城山古常道观的会仙桥、武当山南岩宫的飞升岩。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整体效果。
第三篇: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
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
内容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合并处理组成一个交互性、集成性、可观性、教学形式多样性、虚拟性等特点于一体的一种现代教学辅助手段。我们应该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交互性强等特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运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等特点,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扩大信息量,更好完成教学任务。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以便最大化地实现历史学科教学目标。
关键词:多媒体 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有两个基本的目的,第一是为高考服务,这是最直接或最现实目的。历史在文科高考中占100分,直接关系到文科学生是能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的问题;第二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所规定的“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①也就是说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既要训练能力,也要了解和运用史学方法,更要体验与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不可能回避高考这一现实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如何完成这些目的和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创新、完善教学方法,更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它的辅助作用,让历史教学效果最优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合并处理组成一个交互性、集成性、可观性、教学形式多样性、虚拟性等特点于一体的一种现代教学辅助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历史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正如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提出的“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②
一、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教育理论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之一,自然以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为指导。现代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其中直接的是视听教育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根据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1)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2)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这就是说,如果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在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将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以及将实时控制动态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因此,多媒体提供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感觉的综合刺激。既然视听是学生获取信息和保持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就应该将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而实现这一切在网络环境下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以历史为例,网络上大量的影视作品,文史图片,只要稍为剪辑就可直接运用到教学中。如在《北伐战争》一课中,可剪辑电影《大浪淘沙》片断,《蒋家王朝的覆灭》一课中,可剪辑《渡江侦察记》中攻占南京片断等。
教育传播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多媒体是优化教学的手段,媒体与学生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而非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多媒体网络平台在这方面有突出的优点,后文将作更详细的论述。
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尚需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最重要也是最先进的首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尤其是维果茨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其基本观点是:(1)知识不仅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教学中多向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或合作性地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和相互学习;(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实质就是创造一种学习情境,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库,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
二、如何优化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交互性强等特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历史知识点,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法是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能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意重复和迅速更换,可以表现事物的动态变化,还可以随画面变化产生相应的声音,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做到视听并用,从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大量教学信息进行优化处理。还可通过课件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等资料,扩充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比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途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比如在教“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相关内容时,“遵义会议”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及理解其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是我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通过录像,可以看到红军虽然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被动挨打、土气低落,几乎全军覆没的背景;遵义会议后红军采用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加深了对遵义会议的时间及内容的记忆。
再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可播放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2.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及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中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青年过渡,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大纲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比如在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声画同步,视听结合,再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旁白,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有利于很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作用。
在讲述《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时,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最早的测报地震的仪器,对人类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课文和插图,学生很难理解地动仪为什么能够测知地震的方向及地点?而通过录像剪辑,通过近景、特写镜头,把局部放大,将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具体而又形象地演示出来,学生看得明白,听得懂,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能发明如此精确,灵敏的仪器,真是了不起!由此了解到欧洲的同类发明要比我国迟一千多年,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既传授了历史知识,又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运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等特点,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扩大信息量,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它们容量大、节奏快,还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收到简而不漏、活而不乱的效果。在讲述“中日甲午战争”时,我不仅分析战争原因、性质、过程和影响,还用投影片对《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对照分析比较,使学生自然得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加强了认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必修1第9单元第27课《世界之交的世界格局》,主要讲述两极格局解体以及对世界局势的产生的影响,美国因想极力构建单极世界而不惜采取单边主义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等都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威胁,学生对于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制止战争和反恐的问题很难得出结论,因此,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提供了如下两则材料,让学生提炼其中的观点,这样,既达到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又能让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综上所述,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应对新课程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开启学生智慧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手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正如《走进新课程》一书中所说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应发挥出自己的才情,和学生一同融入这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同构体,引领学生亲历学习过程,走向“学生、教师、文本,平等对话;过程、情境、情智,立体展示”的历史教学新境界。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以便最大化地实现历史学科教学目标。
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
历史与文化学院 学号:2011161010 姓名:孙鲁鲁
第四篇:在英语教学中科学地利用多媒体
在英语教学中科学地利用多媒体
[摘要]:多媒体的有效利用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优异的学习环境,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更好地巩固和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可以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在运用过程中,我们仍需科学地对待它,不能过广用多媒体取代老师的教学。也不能过多,大容量地使用多媒体,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劳,更要注意处理好与传统媒体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
关键词:多媒体
科学利用
反思
小学英语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树立初步的自信心,形成简单的口语交际能力。然而,现阶段小学生们大多缺乏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语言环境。在此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去创设多元化的交际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多媒体逐步走进小学英语课堂,给学生创设逼真的语言环境,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有助于大大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小学生必须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他们却缺乏真正用英语交际的场合,缺乏外语环境,这难免要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一种逼真、形象的情境,让学生犹如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种运用英语的真实需要和激情,并在交流中得到一些帮助,从而让他们更自觉、更有兴趣地进行英语语言学习活动。
一、科学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好奇心强,教师应特别注意到这个特点,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多媒体具有设备电器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段多样化等特点,在教学之前,教师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它所表现出来的新颖、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知识形态,会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例如:在教小学三年级上册Unit4中的Let’s learn时,先通过多媒体出示的图画和声音:Hello, children.The animals in the zoo are having a New Year’s Party.They are all very happy.Now the band is coming.Can you tell me who are in the band ? 然后依次出现六个动物的画面以及它们叫声的配音。教师请同学们指着自己要说的动物说出英文名称来。视听结合,学生完全被画面、音响吸引住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完全投入学习中来。
1、利用多媒体,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语言是一种说的艺术,交流的产物。语言的优美、声调的活泼,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播放一些原版的英文歌曲。英文儿歌的特点是旋律活泼优美,唱词简单,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歌唱。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如在教学单词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时,就可以把这些单词替换到《生日快乐》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中,使学生听的兴致勃勃,唱的乐此不疲,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单词。如在上《animals》一课时,我把不同的动物叫声和动画加入到课件中,声音与形象相结合,使学生仿佛进入了语言活动的真实情景,通过耳濡目染,增强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2、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直观教学多于一般的讲解课。利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听、说训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且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又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教授人教版Book1 “How are you?”时,我先设计了一只小猫,它边走边唱着歌儿,走到一棵大树下,看到一只猴子正在上面跳来跳去,问道:“How are you?”猴子回答道:“Fine, thank you!”然后小猫继续走,又遇到一只走得很慢的小狗,小猫又问:“How are you ?”小狗则皱眉,一边咳嗽一边摇头说:“Not so good!”播放两遍后,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自己动脑,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并初步掌握了句型。
又如,在教“Who is this ?This is…”时,用扫描仪把班里同学的照片扫描下来,又从网上找了一些名人,有国家领袖:毛泽东、胡锦涛、温家宝;有体育冠军:刘翔、田亮。首先,由于是自己或自己的同学出现在电脑上,他们感到英语是为生活服务的,这激发了他们说的热情,因而变得活跃,兴奋点很高。当他们亲口把名人介绍给同学时别提有多神气了,俨然是一个个小解说员。
3、利用多媒体,巩固和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同学的赞赏来体现的。我们提倡英语教学以听说读写为训练重点,听说领先固然重要,但是笔头的巩固练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节课听说训练之后,将教学难点化成一个个练习题出示在投影片上,让学生加以巩固练习,再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放在投影仪上讲评,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地巩固了教学内容,而且也充分发挥了电教仪器的教学作用。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传统的教学效果反馈形式周期长,评价不准确,而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就可以极快、极好地解决反馈问题。特别是判断、选择题型,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发出“棒极了!”“真聪明!”的鼓励声,或是在屏幕上呈现一束鲜花、一块奖牌,学生听了看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及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通过反馈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我激励,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4、利用多媒体,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
根据新课标,教师应补充相关的语言背景知识,使学生观察到西方的文化风情,从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了解到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热情,扩展国际视野。巧妙利用电教手段,能创造出小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环境氛围,小学生观看后,不仅可以锻炼听说能力,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真实生活,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文化交际意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在教“Where are you from? ”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显示教学内容,出示了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的国旗,还出示了各国具有代表的东西,如:中国的天安门、美国的白宫、日本的东京铁塔、法国的凯旋门、英国的大本钟,学生大开眼界,感觉豁然开朗,这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很快掌握了新知识,再加上一系列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场景,如展示圣诞节的场景,学生们觉得很新鲜,学英语更有兴趣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同时,课外活动也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诸如唱歌、词汇竞赛、小短剧演出等,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录音能提供标准的语音、语调,方便模仿,对培养听力极为有利。如:在学了sit、stand、swim、skate、play football等 动词和词组,录音机播放这些词或词组的磁带,学生听到后便做动作,最快最准确的获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对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反思
1.要注意处理好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媒体无法企及的。但并不是说,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取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只有根据教学需要合理使用各种媒体,才能真正适合教学实践的需要。例如在教学Unit 4 Wonderland Fashion House 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时装店的简笔画。学生一看这幅画就明白了Fashion House 的含义。在学习各种服装的名称时我充分利用学生所穿的各种衣物进行讲解,学生身上没有的,我就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学生学得很轻松,而我也不需要用中文再进行解释。在操练这个环节中,我准备了几件衣服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了一个小小的fashion house,让学生扮演顾客和营业员买卖衣服。学生们练得非常踊跃,他们只知道是在做游戏,而不觉得是在练习单词。又如在一篇修改。有些内容用一张图片,或一张卡片就可以展示,没有必要都用多媒体。所以,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发挥其各自的长处。
2.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教师上课
现在有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过于面面俱到,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几乎不用开口,只需按动鼠标或是空格键,自有计算机给学生授课,甚至导致整节课下来计算机代替教师讲话。难怪一些专家评论道:这位英语教师不用来了,只要来个程序操作员就可以了。其实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许多作用是多媒体所不可取代的。比如,师生之间每天的Daily Talk能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知识加以运用,培养他们的听说和交际能力,把新旧知识在看似随意的谈话中整合起来,融会贯通,这就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把本来应该由教师讲述的内容都交给计算机去演示,师生之间就会失去交流和互动,学生就会像电影院的观众一样坐看教师播放媒体,这样的教学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应该看到,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来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盲目地依赖于计算机,只注重人机的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本末倒置,让自己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那么就会使课堂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这样使用多媒体对教学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3.不要过多地使用多媒体
在一堂课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上课时使用多媒体当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但如果不管有无必要都使用多媒体,或是把原本可以简单的媒体添加了许多花哨的东西,实际上是分散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干扰了教学信息向学生的传递,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语言训练的时间,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禁锢。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用英语进行大量的交流,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软件只能被放在辅助的地位上,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教师应把多媒体软件放在被支配的地位,作为自己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而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教学。是否使用多媒体,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按照自己教学的需要,设计适合自己的课件,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体现出来,让学生易于接受。设计课件的目的是要深入浅出的演示教学内容,不要搞得花里胡哨、“枝叶”繁杂,结果学生看的时候觉得新鲜有趣,看完了却没学到东西。实践证明长时间、大容量的使用多媒体,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在长时间观看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劳,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总之,使用多媒体,是为了给语言学习提供一个仿真的语境,让学生一目了然,减少教师解释说明的时间,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操练,是为了让课堂“活”起来。
总而言之,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大大丰富,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单调方式。但是,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理念,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把课堂教学变成一个信息传递、反馈、控制的完整体系。教师如果能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就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效率,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裴娣娜:《小学教育学科研究》,科学出版社全科论文中心http://www.xiexiebang.com.net
第五篇: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应该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网络英语资源,拓展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掌握英语的思维习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将成为今后教学的发展方向。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让学生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网络资源;有效利用
对于英语教育来说,网络的资源主要是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网络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原汁原味、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查阅。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正确的利用,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进行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利用网络丰富的阅读资源,提高学生的词汇量积累
词汇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教材中的词汇只能满足学生基本知识学习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阅读能力的需求。因此,高中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量。丰富的词汇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促进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让学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在网上查找和筛选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的阅读文本,让学生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词汇的积累。
比如在进行“Earthquakes”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网上选取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源,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词汇。教师可以在The New York Times、The Washington Post等网络电子刊物网站上搜寻一些有关地震的报道,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英语的思维习惯和词汇、句式的运用。教学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学生进行网络资源的查询和阅读,但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网上查找资源的方法,给学生下载一 些有关的文本,作为学生课下进行阅读的任务。同时教师也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中的生词进行学习,对一些短语、句型的用法要进行理解,必要的时候进行摘抄,以方便以后进行学习和翻阅。教师也定期的校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不仅能学到大量的英语文化知识,提高英语的语感,还能积累丰富的词汇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利用网络资源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二、利用网络听力资源,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
听网络文本也是一种有效阅读的方式,因此,高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网络资源的运用不限于文本阅读,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听文章来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在引导学进行听力资源利用的时候,应该从提高学生的语言获取能力、听力理解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掌握如何去寻找适合的听力材料,掌握听力技巧,通过学生听文本来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进行“The Olympic Games”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有关奥运会的音频资料,比如里约奥运会的开幕致辞、颁奖辞等,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在听力资源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学生学习的拓展和补充,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纯正英语的表达方式,增加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帮助学生积累英语的词汇、句法等知识。
高中英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选取一些有关新闻类的时效性材料,让学生用耳朵进行“阅读”,了解科技的前沿、时事新闻、生活百科等,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比如比较有名的电台英国BBC、美国之音VOA等,都开设了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其网站上进行听力和视频的观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很多有关科技发展、趣味人生、时事新闻等方面的内容,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听力材料一般内容新颖、更新速度快,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因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下载一些有关的APP,这样就学生就会更加便利的进行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了。
三、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抓取文章的信息,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和表达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可以相互促进。因此,教师也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网络资源给高中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为学生搭建起了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学习的平台,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的运用在线交流,在网上接触一些外国人,这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表达有着很好的规范和促进作用。互动平台和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将进一步的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提升。比如在进行“Friendship”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和其他学生以及外国人互加好友,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合理的运用网络资源,也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随着国际化的进程,英语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学生能够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英语资源和信息,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积累丰富的英语知识,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代航.探究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J].英语教师.2015(22)
[2]薛富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内江科技.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