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
【内容提要】
一个杜甫引发的“恶搞”
生于公元712年的唐朝诗人杜甫,穿越到了公元2012年。
3月,在微博上流行一系列涂鸦画,杜甫成了主人公。画面上的他时而手持狙击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该系列的原型是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中《登高》那首诗的配图,由已故的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绘制。图中的杜甫端坐在一块岩石上,瘦削的面庞微微上扬,帽子的系带随风朝后飘扬。而在网友的笔下,杜甫已经变身肌肉男、神龙斗士、杰克船长„„
也就是这个被“再创作”的多组涂鸦画,在微博、猫扑等多个网络平台被疯狂转发,点击率节节攀升:截至26日19点06分,新浪微博上关于“杜甫很忙”的话题已经有73790个网友跟帖,位居热搜榜第四名。而在人人网的热门分享中,“据说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脱销了”的相册,以两万多次的分享数牢牢占据头名。“没有被涂鸦,不能算大家”等各种评论证明着杜甫的人气。
随着杜甫涂鸦的蹿红,来自西航一中贴吧的视频合集《那些年,杜甫最忙》也迅速抢占网友眼球,在长达两分多种的嗲声配乐里,杜甫仰天45度的头像被嫁接到无数场景中,雷锋帽、比基尼、超人服„„一切和杜甫不搭边的元素,都被杜先生“照单全收”,让人在捧腹之余,惊叹于原创者的想象力。“悠悠地唱着最炫的杜甫风,让诗记录大唐的兴衰。我是你课本最美的男孩,我千变万化就是让你猜,悠悠地唱着最炫的杜甫风,是语文课本最美的姿态。”同样,某位网友创作的这首《最炫杜甫风》,配合歌曲《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刚好可以天衣无缝地唱出来。杜甫先生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观点评论】
中国青年报:恶搞杜甫 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巩义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红网:网友涂鸦图恶搞诗圣杜甫 杜甫草堂人员呼吁尊重
杜甫草堂宣传人员称,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馆内的纪念活动正在筹备,这个现象引起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有些创作不雅。”
中国日报:我们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
马新朝说,我们绝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低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我们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发扬光大。北京晨报:若无涂鸦,谁还记得杜甫诞辰1300周年
而更遗憾的是,我们如今竟然还要在某种程度上“感谢”这种种涂鸦与恶搞,它让我们起码关注那一段段历史,尽管那里是已经被肆意涂抹的面目全非。
【背景链接】
文化景观保护区是指过去人类各种文化和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地。“文化景观”自20世纪90年代作为遗产界专有名词,开始成为研究热点。2010年4月10在无锡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以“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为主题,使文化景观保护理念再次受到各界关注。2010年7月,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将文化景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别,纳入国家资源的普查范围。
2010年8月1日,江郎山申遗成功,浙江首个世遗。江郎山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江郎乡境内。江郎山景区由三爿石、十八曲、塔山、牛鼻峰、须女湖(青龙湖)和仙居寺等部分组成,面积11.86平方公里,景源类型以自然景观为主,同时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江郎山景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AAAA级景区。2010年8月作为“中国丹霞”的系列提名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长久以来,人类文明创造了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遗产,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化历程。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功能性,分为城市、乡村、山水、遗址、宗教、民俗、产业和军事等8大类型,为人类文明世代传承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当前,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面临四大挑战:来自保护理念方面的差距;来自开发建设方面的破坏;来自社会变迁方面的挑战;来自生存环境方面的威胁。因此,积极倡导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更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文化景观保护内容的界定模糊。主要表现在:文化景观与文物保护单位区别不清;文化景观的法律保护不够。文化景观具有多样性,其保护内容已难以确定,法律保护更难。二是文化景观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如下两个方面:在文化景观主管部门交叉。文化景观兼具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的双重特点,部分文化景观可能与建设主管部门(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行政部门的保护对象重合或者交叉,由于文化景观的行政主管部门尚不明确,适用现行法律可能会发生法律冲突。文化景观机构设置重叠。
三是文化景观利用低效。尽管对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各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在保护理念、开发建设、社会变迁、生态环境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可持续的历史性事业,不能局限在保护现有的文化景观遗产上,而且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思维、长远的眼光,将具备潜力的文化创造成果培育为未来的文化景观遗产。同时,不能一味地照搬国外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论,应根据我国文化景观遗产的特点进行创造性实践,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新路。
[权威观点]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不是经济产业,不应以追求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或利益为目的;国内众多城市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上雷同,不合理的规划建设破坏了城市文化景观长期自然演变的机理。因此,确立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科学理念十分重要。——国家文物局局长 单霁翔 [措施] 第一,确立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科学理念。充分认识文化传统和景观是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当在原有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文化景观保护的法规;认定文化景观的内涵,评估文化景观的价值,制定有效的保护规划,对文化景观遗产实施有力的保护。与其他单一要素的遗产相比,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和视野的扩大,从“静态遗产”到“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的保护,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这将直接影响到对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理解和评估,也就必然影响对其保护理念与方法的深化。
第二,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应当以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遗产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为目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遵循《奈良真实性文件》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要求,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遗产的旅游吸引力,归根结底在于它的原真性。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不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有利于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三,采取分别划定景观整体和重点保护要素的保护区划,制定相应的保护与管理的专项措施;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限定城市发展对遗产的负面影响,严格限定建设规模。如加强城市建筑立面的建设控制包括高度、色彩和体量,确保与山川水色间在天际轮廓线上的协调过渡,确定文化景观遗产区内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游览接待规模,严格限定土地利用强度和建设规模,合理调整和改善域内交通组织,规定城市利用功能等。在有效保护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关系。
【背景链接】
北京是世界现代城市中的“长者”,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底蕴,如今提出“世界城市”的目标,不仅有经济之都的指标,也有文化之都的含义。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激荡文化创新活力”,让人们感受到北京市正倾情打造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正转变发展方式、昂首迈向世界城市行列„„
从集聚区放眼到北京市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硕果累累。自2005年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五年增加近1000亿元产值,占GDP的比重达12.6%,文化创意产业跃居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成为首都发展的“新引擎”。
尽管如此,但北京文化产业与世界城市的要求仍有差距,梅松主任理性地一一分析:北京的小剧场快速发展,已达到100多家,而纽约、巴黎这样的世界城市却有1000多家小剧场;从文化产业的人才上看,北京的创意性人才只占从业人员的1‟,而纽约的创意人才占从业人员的12%,伦敦是14%;此外,在企业规模、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北京的文化产业与世界城市的要求都还相去甚远„„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专家认为,差异化发展就要深掘各区县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将优势资源进行发掘和整合,形成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
首先,北京市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3000年建城史、850年建都史、500年的世界之都,皇城文化与民俗文化各领风骚,古都文化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作为“首都文化中心区”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回答的是要如何推动文化传承在文化产业中的巨大生命力,让古老东方文明焕发新的魅力。
其次,北京已进入后工业时期,有大量的工业遗存可以进行创意利用。从已经成功利用的798艺术区,到正在规划转型的石景山首钢工业区,旧厂房中盛满新创意,带给文化产业一片发展的新天地。第三,雄厚的教育和科技实力是北京市文化产业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海淀区把文化看成“继科技和教育之后的又一核心推动力”,力促文化与教育和科技的融合,有百度、联想、爱国者等海淀文化创意产业“梦之队”,能形成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新成果。[权威观点] 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积极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重点打造综合收入超千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跨行业、销售收入百亿元的文化创意企业,增强有中国气派的自主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措施] 一是加强融资
没有金融的支持,文化产业不能发展壮大,与世界城市的差距也难以缩小。为解决文化创意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瓶颈”,北京市综合运用银企合作、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培育上市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的银行还特意成立对口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专门分行。二是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大企业
与世界城市的文化产业相比,北京最缺的是有影响力的文化大企业,为此,北京市着力在推动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落地上下功夫,加速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和资本对接,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三是推动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积极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重点打造综合收入超千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跨行业、销售收入百亿元的文化创意企业,增强有中国气派的自主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标准表述】
关键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近些年,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对此,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委员认为,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体现出执政党对当代国际社会竞争态势的敏锐洞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谋远虑。中华文明的智慧涵养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 切勿GDP化 功利化 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 现在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在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都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关注程度空前提高的同时,如何避免“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也成为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的重点。
冯骥才委员表示:现在各地一哄而上,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让人有点搞大跃进的感觉。数据显示,中国20年间建设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中,有70%亏损,盈利的不过10%。目前,各种文化产业园建设仍呈“遍地开花”之势。“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切勿把文化‘GDP化’、‘功利化’。”
作家凌解放(二月河)代表认为,要正确理解中央的文化发展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把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把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浮夸的项目,在文化发展的新时期要不得。不能牺牲文化价值而仅仅追求利润。
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今年的文化工作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就是保持文化各领域发展态势的平稳,确保工作连续有序,不大起大落,不搞所谓的“大跃进”;“进”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关键词: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热词。
“不是说建文化馆、文化宫、博物馆、剧场不应该,而是说不能把这些作为最重要的东西。”冯骥才说,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化强国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第二,从文艺上来讲,应该有一大批优秀的当代文化经典,来支撑文化的高峰,使得文化的品质不断提高。第三,是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
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是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国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冯骥才
【模拟试题】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声未了,蒋介石重庆行营又被“保护性拆除”,关于名人故居的保护情况引起广泛关注,请谈谈你的看法。【要点提示】
(1)对于名人故居这类的文化遗产要注重保护,要点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
(2)对故居被拆除的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保护措施。【参考答案】
名人故居被连续拆除,反映了一些地方对名人故居的保护不够,乃至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不够等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部分政府官员畸形的政绩观作祟。一些官员看到了房地产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财政收入的提高和GDP的增长,忽视乃至漠视文化遗产能够带来的隐形价值,甚至官商勾结对文化遗产大肆破坏,令人痛心。
第二、相关单位主管不力,监督不到位。城建主管部门与文化部门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没有做到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事情发生之后才得知情况,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政府对此类行为的惩处力度过小。文化遗产是历史的遗存,其独一无二性决定了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然而政府的惩处力度达不到警示以及震慑的作用,从某种方面助长了这类现象的出现。
对于名人故居的保护,乃至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国家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首先,政府官员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官一任既要发展当地经济,重视了物质文明的建设,更要发展当地文化,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好当地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对历史有交代,对子孙有交代。其次,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应该健全,尤其是对于违法责任的确认和追究应该予以明确规定,做到责任到人。各级监管单位也要注意严格执法,把保护文化遗产落到实处。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包容性文化的建设。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才是有活力的,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社会才是有前途的。政府除了在主流文化上引导社会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公民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保护财富,要将其保存好,这才是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后人最起码的要
第二篇: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力,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两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教育是前人经过五千多年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刻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而一些学校为了迎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来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板具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板具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第三篇: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材面世 国学引领教育潮流
不久前,作为教育部“十二五”《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立项,国内首套幼儿园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经完成,并计划在明年进行大范围试点推广,而国学教育已经形成了学前教育到中小学的标准化体系。而近日,从国家级课题研究小组获悉,先期已研发完毕的全国25个省共500册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也将集体亮相2015年全国书展。如此大范围、大规模地退出标准化传统教材在国内尚属首次。国学热潮延伸至学前
随着中高考加大了对国学的考察力度,也带动了幼儿园国学的热潮。在这个首套幼儿园传统文化教材中,要求幼儿园小班学习48个传统汉字、中班60字、大班90字。幼儿园实验教材共分为两个序列,一为国学经典教程,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中华典句》等;二为幼儿字源识字教材,其中幼儿园小班共计学习48字,中班60字,大班90字。所选汉字为常用字,以象形、会意、指事为主,兼有部分形声字。教材还会配合甲骨文、金文、小篆写法等,介绍汉字的演变,图文并茂,易于识记。比如在小班第二册的课本中,讲解了“父”字的字体演变,不但有规范字,还有繁体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不同的写法。在字源释意中,称父是象形字。甲骨文的“父”就像一个人手里拿着柄石斧。持有石斧的人象征着拥有力量和勇敢的成年男子,后来指父亲,课本后还配有孟浩然的诗《田家元日》。据悉,这套教材强调孩子们以诵读为主,不需要背记,通过甲骨文、小篆等图像性很强的字体,帮助孩子理解、识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由此慢慢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将国学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规模化进课堂
随着高考改革的出现,语文在在教育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中高考更是加大了对国学的考察力度。而在语文教材的改革上,国学所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2014年教师节,总书记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并在谈话中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这国内首套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在教育改革和总书记的指导下正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嵌入我们生活和教育当中。
据了解,该系列教材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科研项目之一,由总课题组传统文化教材研发基地——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承担各省教材的统筹、编校等工作。即将面世的25套省级版实验教材包括北京、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基本覆盖华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每省教材均为20册,其中小学12册,初中4册,高中4册。
教材以“青少年完美人格”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课程结构经专家组反复研讨、论证,制定了不同年级应掌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如小学低年级段以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中年级段学习《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为孩子们奠定诗词美学基础;高年级段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等;初中阶段则学习《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诸子百家的典籍和思想;高中阶段则进行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原标题《孙子兵法》入选中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
为了赋予传统文化的特色和解决更省市国学教育的差异化。据悉,课题组专家委员根据各地省情文化,为每个省单独研发了地区历史、文化、民俗与艺术并重的地域文化内容,并系统地镶嵌于原有国学课程之中。例如北京版一年级教材《弟子规》中,附加有“北京的历史”模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自原始社会时期以来,北京的历史变迁、城市风貌等,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北京版三年级教材《声律启蒙》中,附加了“北京的胡同文化”模块,用简短的文字和精选的老照片,把老北京历史悠久又极具韵味的胡同文化呈现给孩子。
据相关人士透露,该套教材将于今年上半年进行论证和修订,预计下半年成规模试用。此外,省级传统文化课程还将同时开通“手机传统文化教育云”同步教学增值服务,通过“移动通讯教育云”深度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沿袭到今天已经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消逝,而现今的国学热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次展示在国人和世界面前,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将引领当代和后世的潮流,成为中国文化记忆中的宝贵财富。
中庸样张
第四篇:传统文化
一、名词:
1.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主要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佛教四谛:四谛即⑴苦谛:指众生所居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皆苦,人生苦多。⑵集谛:由于贪瞋愚痴造成的善恶行为,能感召将来的生死苦果。⑶灭谛: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⑷道谛: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解脱人生疼苦,脱离生死轮回。
3.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在坟前,一般由志和铭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4.茶道:指通过茶饮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是茶文化的核心。
5.周公/周公旦: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他根据周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他主张统治者应按照德的要求,敬天保民,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6.六礼:从西周开始逐渐形成了婚姻,“六礼”即纳禾、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7.太学:汉代官学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
二、列举:
①儒家“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第一次大改造。②道教“四大名山”:(道教认为,名山秀水,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龙城山、安徽齐云山。③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④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⑤五服之制: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丧期间必须穿特制的丧服,必须穿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⑥明清书画名家: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王铎、博山、郑板桥、高凤翰、黄慎、唐寅、沈周、仇英 明清书画名家:‘明代浙派’画家戴班;‘华亭派’董其昌;‘吴派’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都擅作山水画;俆谓的大写意花鸟画;清代:王时敏等‘清六家’,弘仁等‘清四僧’,郑燮等‘扬州八怪’。⑦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三、①孔子的主要思想:
⑴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二曰“克己复礼”;三曰“君子之仁”。
⑵在‘仁’的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德治”的主张,就是把‘仁爱’之心体现到治国安民的方略之中。②传统孝道的内容:
“孝”是传统伦理一个极为重要的范涛。传统孝道的内容十分宽泛,概括说来可以分为肉体和精神两大方面。
⑴肉体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父母之体;第二,慎重的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三,传宗接代。
⑵精神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志;第二,葬祭养礼;第三,扬名显亲。
③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 1.城郭:城郭即‘城墙’,‘城’是指内城的墙,‘郭’是指外城的墙。古代都城都是内有城,外有郭,最为经典的是唐都长安和明清北京城。
2.宫殿: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雄起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凸显王权的尊严。宫殿在传统居住建筑中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秦朝的阿房宫是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代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最恢弘的古建筑群。
3.民居:原始社会初期,人民居住的是洞穴、树巢,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北方是半地穴式建筑,南方是“干栏式”建筑。自周代开始,庭院形式出现;秦汉时期,庭院式住宅已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明清时期逐步形成“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有特色民居——窑洞,少数民族住宅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4.园林:古代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完美融合建筑、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与有限空间内创无限意境。它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传统园林的构成要素一为山,二为水,三为花木,四为鸟兽鱼虫,五为楼台亭榭。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④儒家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民族精神:⑴天人协调精神⑵入世济世精神⑶理想主义精神:第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第二,仁政王道的理想政治;第三,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时代价值: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儒家优秀文化成分,完全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⑵儒家的和谐思想、人本观念和道德意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⑶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意是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⑷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儒家提倡“中庸”,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⑸用儒家文化的精髓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必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
⑤论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的茶文化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体现了传统饮食的休闲性和情趣化:(2)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叶,但当时的茶叫荼;
(3)汉代茶正式成为一种饮品
(4)茶叶之风在士大夫之间流行,中唐以后传到民间,茶字正式出现,成为这种饮品的专称;
(5)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揭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序幕;(6)宋代各地茶肆兴起,饮茶风气在大江南北成为风俗;
(7)明清 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制茶工艺更加精细,茶成为地无南北家无贫富的必须生活品。
一、名词:
8.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主要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9.佛教四谛:四谛即⑴苦谛:指众生所居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皆苦,人生苦多。⑵集谛:由于贪瞋愚痴造成的善恶行为,能感召将来的生死苦果。⑶灭谛: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⑷道谛: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解脱人生疼苦,脱离生死轮回。
10.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在坟前,一般由志和铭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11.茶道:指通过茶饮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是茶文化的核心。
12.周公/周公旦: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他根据周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他主张统治者应按照德的要求,敬天保民,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13.六礼:从西周开始逐渐形成了婚姻,“六礼”即纳禾、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4.太学:汉代官学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
二、列举:
①儒家“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第一次大改造。②道教“四大名山”:(道教认为,名山秀水,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龙城山、安徽齐云山。③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④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⑤五服之制: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丧期间必须穿特制的丧服,必须穿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⑥明清书画名家: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王铎、博山、郑板桥、高凤翰、黄慎、唐寅、沈周、仇英 明清书画名家:‘明代浙派’画家戴班;‘华亭派’董其昌;‘吴派’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都擅作山水画;俆谓的大写意花鸟画;清代:王时敏等‘清六家’,弘仁等‘清四僧’,郑燮等‘扬州八怪’。⑦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三、①孔子的主要思想:
⑴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二曰“克己复礼”;三曰“君子之仁”。
⑵在‘仁’的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德治”的主张,就是把‘仁爱’之心体现到治国安民的方略之中。②传统孝道的内容:
“孝”是传统伦理一个极为重要的范涛。传统孝道的内容十分宽泛,概括说来可以分为肉体和精神两大方面。
⑴肉体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父母之体;第二,慎重的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三,传宗接代。⑵精神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志;第二,葬祭养礼;第三,扬名显亲。
③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 5.城郭:城郭即‘城墙’,‘城’是指内城的墙,‘郭’是指外城的墙。古代都城都是内有城,外有郭,最为经典的是唐都长安和明清北京城。
6.宫殿: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雄起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凸显王权的尊严。宫殿在传统居住建筑中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秦朝的阿房宫是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代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最恢弘的古建筑群。
7.民居:原始社会初期,人民居住的是洞穴、树巢,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北方是半地穴式建筑,南方是“干栏式”建筑。自周代开始,庭院形式出现;秦汉时期,庭院式住宅已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明清时期逐步形成“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有特色民居——窑洞,少数民族住宅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8.园林:古代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完美融合建筑、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与有限空间内创无限意境。它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传统园林的构成要素一为山,二为水,三为花木,四为鸟兽鱼虫,五为楼台亭榭。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④儒家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民族精神:⑴天人协调精神⑵入世济世精神⑶理想主义精神:第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第二,仁政王道的理想政治;第三,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时代价值: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儒家优秀文化成分,完全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
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⑵儒家的和谐思想、人本观念和道德意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⑶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意是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⑷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儒家提倡“中庸”,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⑸用儒家文化的精髓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必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⑤论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8)中国的茶文化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体现了传统饮食的休闲性和情趣化:(9)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叶,但当时的茶叫荼;(10)汉代茶正式成为一种饮品(11)茶叶之风在士大夫之间流行,中唐以后传到民间,茶字正式出现,成为这种饮品的专称;(12)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揭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序幕;
(13)宋代各地茶肆兴起,饮茶风气在大江南北成为风俗;
(14)明清 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制茶工艺更加精细,茶成为地无南北家无贫富的必须生活品。
一、名词:
15.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主要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6.佛教四谛:四谛即⑴苦谛:指众生所居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皆苦,人生苦多。⑵集谛:由于贪瞋愚痴造成的善恶行为,能感召将来的生死苦果。⑶灭谛: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⑷道谛: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解脱人生疼苦,脱离生死轮回。
17.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在坟前,一般由志和铭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18.茶道:指通过茶饮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是茶文化的核心。
19.周公/周公旦: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他根据周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他主张统治者应按照德的要求,敬天保民,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20.六礼:从西周开始逐渐形成了婚姻,“六礼”即纳禾、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1.太学:汉代官学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
二、列举:
①儒家“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第一次大改造。②道教“四大名山”:(道教认为,名山秀水,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龙城山、安徽齐云山。③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④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⑤五服之制: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丧期间必须穿特制的丧服,必须穿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⑥明清书画名家: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王铎、博山、郑板桥、高凤翰、黄慎、唐寅、沈周、仇英 明清书画名家:‘明代浙派’画家戴班;‘华亭派’董其昌;‘吴派’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都擅作山水画;俆谓的大写意花鸟画;清代:王时敏等‘清六家’,弘仁等‘清四僧’,郑燮等‘扬州八怪’。⑦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三、①孔子的主要思想:
⑴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二曰“克己复礼”;三曰“君子之仁”。
⑵在‘仁’的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德治”的主张,就是把‘仁爱’之心体现到治国安民的方略之中。②传统孝道的内容:
“孝”是传统伦理一个极为重要的范涛。传统孝道的内容十分宽泛,概括说来可以分为肉体和精神两大方面。
⑴肉体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父母之体;第二,慎重的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三,传宗接代。
⑵精神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志;第二,葬祭养礼;第三,扬名显亲。
③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 9.城郭:城郭即‘城墙’,‘城’是指内城的墙,‘郭’是指外城的墙。古代都城都是内有城,外有郭,最为经典的是唐都长安和明清北京城。
10.宫殿: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雄起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凸显王权的尊严。宫殿在传统居住建筑中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秦朝的阿房宫是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代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最恢弘的古建筑群。
11.民居:原始社会初期,人民居住的是洞穴、树巢,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北方是半地穴式建筑,南方是“干栏式”建筑。自周代开始,庭院形式出现;秦汉时期,庭院式住宅已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明清时期逐步形成“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有特色民居——窑洞,少数民族住宅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12.园林:古代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完美融合建筑、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与有限空间内创无限意境。它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传统园林的构成要素一为山,二为水,三为花木,四为鸟兽鱼虫,五为楼台亭榭。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④儒家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民族精神:⑴天人协调精神⑵入世济世精神⑶理想主义精神:第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第二,仁政王道的理想政治;第三,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时代价值: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儒家优秀文化成分,完全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⑵儒家的和谐思想、人本观念和道德意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⑶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意是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⑷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儒家提倡“中庸”,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⑸用儒家文化的精髓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必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
⑤论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5)中国的茶文化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体现了传统饮食的休闲性和情趣化:
(16)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叶,但当时的茶叫荼;
(17)汉代茶正式成为一种饮品
(18)茶叶之风在士大夫之间流行,中唐以后传到民间,茶字正式出现,成为这种饮品的专称;
(19)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揭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序幕;(20)宋代各地茶肆兴起,饮茶风气在大江南北成为风俗;
(21)明清 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制茶工艺更加精细,茶成为地无南北家无贫富的必须生活品。
第五篇:传统文化
总结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直到延续到今天,生活中可处处可见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踪迹,就比如:中国书法,诗歌。还有一些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中秋家人团聚吃月饼,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清明祭奠亲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当然传统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而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应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得到发扬,另外我们可以把当下优秀的文化思想不断加注入传统文化中去,这会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孕育出更适合人类发展的新文明,使它重新焕发活力,这就是文化的增益现象。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合理融合,使传统文化切实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才能走进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使之作为一种精神支柱、价值内核、理想信念、科学方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往往取决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增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就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要注重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更需要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服务学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作为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贯彻到整个学生工作中去,进一步落实到每一次实践活动中去,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相信在当代高校和大学生的不断努力下中国传统文化会更好的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