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皮县农业协会现状及发展情况
南皮县农业协会现状及发展情况
一、蔬菜协会:
南皮县是蔬菜大县,全县67.8万亩耕地,为使农民增产增收,我们农业局建议县委、县政府发展棚室蔬菜,走蔬菜致富之路。随着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种植规模的扩大,依靠政府推动整体工作难度相当大,我们从2000年底就着手发展蔬菜协会,本着“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成立了南皮县蔬菜协会,建立组织,制定章程,切实搞好服务。2000年当年发展150户,到2003年底发展到750户,向会员提供价值80万元的农用物资,培养技术骨干80名,建立蔬菜协会领导下的服务小组22个。协会的成立对蔬菜的发展切实起到了推动作用。
1、叶三卜蔬菜协会:
始建于1996年,入会户数70户,截止到2004年入会户数达450户,协会主席叶炳军。协会章程:会员交纳一定数量的会费,协会为其提供技术指导、物资服务及产品的销售信息。几年来共为会员提供种植信息87项,印发宣传资料2万余份,提供优种700公斤,化肥400吨,农膜350吨,增加经济效益1000万元。生产的主要品种有网纹甜瓜、温室葡萄、“卡依罗”西红柿、樱桃西红柿、球茎茴香、无公害黄瓜。
2、西郭蔬菜协会:
始建于1996年,入会户数80户,截止到2004年入会户数达300户,协会主席李贵清。协会章程:会员交纳一定数量的会费,协会为其提供技术指导、物资服务及产品的销售信息。几年来共为会员提供种植信息90余项,印发宣传资料2万余份,提供优种500公斤,化肥300吨,农膜250吨,增加经济效益700万元。生产的主要品种有无公害韭菜、甜瓜、黄瓜。
二、西瓜协会
西瓜协会始建于1990年,是邢九卜村村民自发组织的农民协会,协会主席单厚发,建会初期只有10户入会,以后逐年发展,到2003年达到350户。协会主要服务内容:提供种植技术信息200余项,印发技术宣传资料3万份,提供优良西瓜品种600公斤,化肥30吨,农膜100吨,增加经济效益100万元,其生产的主要西瓜品种为:郑杂
五、郑杂
九、西农
八、美抗
九、美抗
八、新红宝、金钟寇龙。
影响协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规模偏小;二是资金经费不足;三是组织形式需进一步深化完善。
建议:政府加强扶持管理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食用菌协会
1、现状: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食用菌生产在我县有一定的规模。为了更好发展食用菌生产,把我县的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我县于1998年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协会本着“民办、民荣、民受益”的原则,采用生产农户自愿入会,由协会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并在生产关键期到户指导,统一供应菌种,统计技术管理,统一收购销售的办法,到2003年底协会已发展到成员有150我,由北李村李杉青和大安村的尹新生任会长、副会长,主要品种为平菇、鸡腿菇、草菇、姬菇、金针菇等。
存在问题:
由于规模小,协会由农民自发组成,资金缺乏,造成食用菌加工产业发展不起来,食用菌销售不畅,价格不高,影响了我县食用菌生产的发展。
建议:增加资金投入,建立食用菌加工企业,为食用菌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四、棉花协会
鲍官屯镇小张官村武志国棉花协会,集试验、示范、推广、物化服务于一体的服务组织。该组织建于2002年,协会负责我由武志国担任(科技付村长)。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现会员由原来的10户,发展到284户。服务指导全村棉田4000余亩。去年284户会员860亩棉花示范田,平均亩产籽棉520斤,比全村平均单产亩增110斤。
该协会的服务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积极同科研单位联合,几年来,主要同河间国新棉花协会、市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县农业局棉技站等部门合作,积极引进推广棉花新品种GK12、丝光棉、中棉所
41、冀棉668、冀棉25、93辐56等。同时大力推广了科学配方施肥技术,棉花简化整枝技术、棉花高效管理技术等。
2、搞好试验、示范田,以协会会员 为重点,每年安排棉花新品种的试验示范,遇时新品种、新技术由284户会员带头示范推广,示范田860亩。
3、搞好物化服务,通过科研部门统一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帅县农业局植保部门统一引进农药和肥料。
4、统一搞好病虫测报,并做到及时统一除。
5、在本村中心专门设有一间技术咨询室,把自己家中电话和手机公诸于众,在棉花播种、栽培管理时期全程义务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定期为棉农联系市、县棉花专家,现场举办技术培训班等。
影响协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活动资金缺乏,使物化服务受到一定的影响。建议:
1、乡村行政组织积极搞好协调工作,以推动棉花增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在本村大力推广,同时辐射带动全镇。
2、县农业部门积极为该协会培养发展一批技术骨干。
彰武县哈尔套镇绿色蔬菜协会发展规划 www.xiexiebang.com 2004-6-10 辽宁彰武
一、协会成立的必要性及作用意义
彰武县哈尔套镇绿色蔬菜协会是随着哈尔套镇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增加蔬菜产业产出,规范蔬菜市场秩序,发展绿色产品,促进规模经营,增强蔬菜产品竞争力,提高菜农收入,根据菜农的迫切要求,经镇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菜农自愿组织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它管理机制灵活,服务内容丰富,在哈尔套镇蔬菜产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菜农统一组织起来,依靠合作生产经营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共同应对农业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维护和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二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着蔬菜产业集中生产经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形成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提高了农民自身素质,通过绿色蔬菜协会的示范和教育作用,有效地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科技素质,提高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四是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管理与服务。通过扶持发展绿色蔬菜协会,有组织地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供应和蔬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减少了政府直接干预,增强了农民自我服务能力,促进了农业信息及技术服务体制改革,完善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依靠绿色蔬菜协会,农民不仅能共享农业科技成果,而且统一开辟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并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综合效益,进而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协会现状及动作服务情况
彰武县哈尔套镇绿色蔬菜协会在哈尔套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于二00二年一月由菜农自发组建,同时制定并通过了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建立起有效的组织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健全了内部运行机制,并于二00二年四月取得了社团登记。绿色蔬菜协会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广大会员的热烈欢迎,协会不断发展壮大,现有会员1100名,占全镇种菜农户的90%以上,会员共有冷棚5400栋,暖棚1100栋,总面积超过13000亩。二00四年预计销售收入达2200万元,会员户均收入20000元,单棚效益近4000元。
绿色蔬菜协会在蔬菜生产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组织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为会员 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的服务,是促使全镇棚菜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是协会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确定主栽作物和主栽品种,搞好产前服务。是绿色蔬菜协会每年都组织会员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各地价格行情,分析产业形势,预测市场趋势,掌握各地蔬菜销售时差,搜集和分析种类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蔬菜种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经过多方考察,慎密论证,最后确定春茬香瓜,秋茬茄子为主,选出“富尔1号”“富尔红城5号”香瓜,“黑又亮紫长茄”等品种,今年春季,协会又依托山东寿光圣园公司,以订单形式,引进、试验、示范了100多亩新品种西红柿,保证主栽作物和品种跟上市场形势,逐步更新换代,提升档次,二是协会以培训为重点,全力做好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搞好产中服务。建立健全以外聘技术员为总指导、各村技术员为骨干、示范户为主体的技术服务网络,同时聘请山东寿光、富尔集团、沈阳农大等专家教授、农艺师等为会员作专题讲座和技术培训,召开示范现场会,定时举办电视专题讲座,建立农技服务热线,定期编发生产作业历,建立会员蔬菜生产档案,使会员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病虫害防治问题、提高产量、品质等问题都得到了及时有效处理。三是以效益为根本,寻求销售渠道,稳定销售市场,搞好产后服务。协会建立了哈尔套镇绿色蔬菜网站,定期向外发布供货信息,并印制了宣传手册,提前分发到东北及相关地区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同时保证主栽品种集中采收,大规模上市,品质相同,满足客户心理,方便客户收购,目前产品已打入东北及相关地区各大蔬菜专业批发市场,部分产品已销往俄罗斯,特别是哈尔套的香瓜、茄子等蔬菜产品在外销地区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协会组织会员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证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哈尔套镇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绿色蔬菜协会确定哈尔套镇蔬菜生产以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为发展目标,主要品种已取得国家绿色认证证书,同时统一注册商标,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优势,奠定了增收的基础。
三、发展目标
1、争取到2005年,会员总数发展到2400—2500名,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0亩,亩平均收入达到8000元,总收入1.6亿元,全镇人均收入仅此一项增收6000元。
2、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档次。
3、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品,及有机蔬菜产品,争取创造较高的附加值,创造知名品牌。
4、拓宽销售渠道,健全销售网络,发展经纪人队伍,积极参与 哈尔套镇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建设。
四、具体规划
1、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农民加入绿色蔬菜协会的积极性,扩大会员群体规模,完善协会服务职能,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2、以开辟新棚区和老棚区加密为主,扩大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计划新增冷暖棚数3500栋,面积7000亩。
3、在生产上以统一采用优良种苗、统一时间种植、统一时间上市,形成规模效应。
4、在技术上继续聘请高级专家教授指导,加强会员培训,完善技术服务网络,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5、在销售上增加绿色无公害产品检测设备,加工设备,不符合标准产品不流入市场,保证信誉,以广告宣传或网上信息发布的形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保证畅通的销售渠道,完善销售网络,争取打进全国各大市场。出口创汇。
五、资金使用
协会实行民主理财管理决策制度,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定期公布帐目,财务支出需经理事会同意签发,重大项目经费需经会员大会讨论。
资金主要使用用途如下:
1、雇请专家、技术人员提供管理和技术服务费用。
2、无公害产品检测设备、加工设备支出。
3、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新工艺费用。
4、开展市场营销、推介服务、品牌培育等方面所需的费用。
5、对会员开展技术培训、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支出费用。
六、取得成果
1、协会于二00二年至二00四年取得青椒、茄子、番茄、香瓜等四个品种的绿色食品A级证书,被认定为绿色食品蔬菜基地。
2、注册“哈尔套”商标。
3、面积超过13000亩,已成为辽西地区绿色蔬菜规模第一镇。
4、增加财税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在蔬菜产业中人均增收1000元。
5、蔬菜种植已成为哈尔套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
七、存在问题
1、资金问题。在协会运作过程中缺少资金,仅靠收取会费等难以维持,同时对会员服务都是无偿服务,需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助,会员的扩大再生产也需要金融等部门的信贷支持。
2、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如高投入高产出问题,统一品种问题,绿色蔬菜生产高标准严要求问题,科技素质参差不齐问题等,需要逐一解决。
3、高科技发展问题。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聘请高级专业人才,生产高附加值、适销对路的蔬菜产品。
4、协会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持合作制原则,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提高经营素质,强化服务职能,促进协会健康发展。
关于我区农业行业协会现状分析以及培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行业协会,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中介组织。今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结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要根据需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这充分表明:中央已将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优质商品粮、烤烟、蔬菜、蚕桑、水果、水产为重点的六大产业,积极培育了花卉、药材等后续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力度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但是由于市场信息不灵,中介营销队伍尚未形成,商品生产、销售组织化程度极低,农产品销售仍处于零星、分散,就近、小批量的卖难困境。从现状分析,一是市场导向还没有真正形成,正处于从生产导向向销售市场导向的转变时期,缺乏市场导向载体;二是整体产业规模较大,但单家独户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极低,既影响有实力的采贮大户介入生产,农户又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生产者商品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差,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乏力,优质农产品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差,根本原因是生产和市场脱节,缺乏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和力量,随着我区农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加强这样的农业服务中介组织建设。
我区农业专业行业协会始建于九十年代,由最初的三宝蔬菜协会发展壮大到今天的花卉、养殖、运输等六个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多由乡村基层组织发起牵头组建,以统一组织生产和技术配套服务为主要行业行为,全区行业协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尚未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职能作用。
一、我区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特点
(一)行政行为,协会主要负责人多是基层组织领导。
(二)服务范围狭窄,停留在组织生产和技术服务上。
(三)缺乏私营企业和营销大户的参与和牵头,连接和开发市场无力。
(四)受区域局限,对产业带动发展受限。
(五)内部章程不完善,活动及管理松散,缺乏活力,少数协会已名存实亡,多数协会期待充实完善。
二、培育发展我区农业行业协会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行业协会的认知度,培养协会意识。
利用大众媒体广泛宣传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宣传行业协会有关法规政策,使人们认识到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之间,为了避免不正当竞争,维护共同利益,进行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以自愿形式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其主要职能是统筹、规划、协调、服务。
(二)结合本区实际,合理确定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协会职能。
在培育发展行业协会方面应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引导那些自上而下形成的行业协会继续发展,并积极探索其转型、完善的路径,逐步淡化官办色彩,加快向民办型、规范型、服务型转变;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发展那些由龙头企业牵头自下而上地自发、自愿形成的具有民间性、相对独立性特征的行业协会,并从一开始就引导他们按照规范模式运作。明确行业协会以下职能:一是搞好行业协调,维护会员利益;二是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诚信,规范市场秩序;三是提供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进行生产经营指导;四是开拓市场,畅通流通渠道。明确职能是为了帮助协会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不断加大协会的吸引力。
(三)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扶持,搞好行业协会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上给予相应扶持,使行业协会有足够实力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二是加大指导和培育力度,促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围绕本区域的主导产业,集中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较大、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综合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特别是对我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行业协会,以带动我区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本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对行业协会进行整合,合理设臵布局,使我区行业协会的数量、种类和规模符合本区经济发展需要。四是按照边发展、边登记,边规范、边完善的原则,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登记管理。使现有的行业协会尽早取得合法地位,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对暂时达不到登记标准的,实行“备案制”,即先纳入管理,再帮其完善。对已登记的加强管理和指导,帮助制定各种内部管理制度,使其尽快完善、规范行业协会的行为。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状况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农民进入市场重要组织形式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应运而生。这类协会采取会员制的方式,吸收从事同一专业的农民作为会员,由协会提供产、供、销过程中的服务,组织会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进行合作。它集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信息提供、农产品产供销服务为一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这种新型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一出现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和当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这一组织形式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 6 了重要作用。这类组织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农产品、农业技术的对外交流;有利于引导农民合法经营、勤劳致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经济效益,抵御市场风险;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产生和发展,是民间组织在基层出现的新生事物,如何及时对其进行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是民政部门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现状及分析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促进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作用,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民政部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民政厅印发了《关于推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在充分认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的重要意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登记管理的条件和程序、加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力度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工作,中共贵阳市委在《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决定》中提出:“要发挥乡、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学会、协会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我局于2004年2月13日转发了贵州省民政厅《关于推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了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登记管理工作。对成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依法登记是国家确认其合法性的基本形式,也是依法管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基础。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只有经依法登记,才能取得法人资格,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其合法的权益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一)协会发展情况
贵阳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登记管理工作在去年开阳、修文两县试点,今年年初在全市全面推开,除云岩、南明两城区外(因已基本全面城镇化),截止6月底,按照登记与备案相结合的办法,对条件成熟的进行登记注册,对条件暂不成熟的实行备案制。全市登记注册和备案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共90家。其中:登记注册46家,备案44家。其分布的情况是:开阳县登记注册27家,备案19家;修文县登记注册9家,备案18家;花溪区批准2家,备案2家;小河区批准成立2家,备案1家;乌当区批准成立4家;白云区批准成立2家;清镇市备案5家;高新区备案1家;息烽县批准成立2家。预计年底全市可将已形成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完成登记注册或备案80%以上,逐步将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民间组织管理体制。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机构建设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贵阳市科协全市性学会管理办法》、《贵阳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和所在区(县、市)的有关规定进行的。各地的做法基本相同,首先,实行“双重”管理体制。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实行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管理体制,协会的登记注册或备案在区(县、市)民政局,业务主管单位为区(县、市)农业局、科协等专业对口的政府职能部门,乡、村一级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业务主管单位由同级政府负责。项目依托单位为区(县、市)农办、农业局等职能部门。其次,明确办会宗旨。以经济为纽带,联合广大农户,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化、产业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协会必须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开展活动。第三、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认真制定协会章程并上报登记部门批准,协会开展活动必须按登记机关核准的业务范围进行。
(二)、协会的类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在稳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产销关系,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修文县 7 的猕猴桃协会连接农户1718家,与三茗食品有限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既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公司获得了利润,果农也得到了利益的回报, 协会已真正成为政府与会员(农户)、公司与会员(农户)、市场与会员(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这类协会是由政府引导,项目带动而发展壮大的。市场带动型。“市场+协会+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协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有计划地安排和发展生产,基本做到以销定产,避免了生产经营的盲目性,较好地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如开阳县白安营养猪协会,以市场带动仔猪产业的形成。
基地带动型。“基地+协会+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以本区域的产品基地为基础,通过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成立协会,带动农民致富。农民负责种植、管理,协会提供种苗、技术、生产资料,协调收购、销售。这类协会主要是靠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或一定的物质支持而发展起来的。如清镇市红枫湖镇中一村养鸡协会、修文县扎佐镇萝卜营销协会和萝卜种植协会等。这类协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政府资金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扶持,如清镇市红枫湖镇中一村养鸡协会的龙头企业——清镇市鸿兴养鸡场得到了市计委的项目资金支持,2003年市蔬菜办帮助修文县扎佐镇萝卜营销协会获得进入五里冲农贸批发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骨干产品带动型。“骨干产品+协会+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以某一农产品或加工产品为主,成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通过制订章程,明确会员的责、权、利。把分散农户连结在一起,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花溪区盐菜协会、花溪区青岩镇思潜村蔬菜协会、修文县龙场镇弘驿果蔬种植协会等。
(三)、运作经费来源
目前我市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作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或龙头企业的支持,有的协会也收取少量的会费,但都难以维持协会的正常运转,有的甚至完全依赖政府。然而,开阳县白安云养猪协会的会费收支充分体现了民间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即协会在统一销售的同时,以销售每头猪提取3元,作为会费收入,以保证协会的正常运转,该协会的帐上资金基本保持在20万元左右。会费主要用于为贫困户修建猪舍;开支兽医、驾驶员工资和出差费、接待费;修建办公楼;购臵办公设备等。
四、协会的作用
龙头企业带动型协会由于有龙头企业作后盾,运行情况较正常,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发挥的作用较大,效果也较好。这类协会在产前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为会员(农户)的种养品种、数量、价格等提供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协调龙头企业在产前给会员(农户)垫付资金和生产资料,降低了他们的生产成本。有时,协会出面协调信用社向缺乏资金的会员(农户)提供小额贷款。产中为会员(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如疫情的防治等。产后为会员(农户)解决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有效地防范市场风险,尽可能消除其后顾之忧。
市场带动型采用联购联销、有偿服务等方式,在产前、产中、产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这类协会充满活力,对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竞争力等方面正在做出积极的贡献。白安营养猪协会通过采用联购联销、有偿服务等方式,统一猪舍规划、统一猪种供应、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生猪销售,按照分户饲养、分户投入、分户管理、分户核算的思路组织农户生产,使协会成为本地商品仔猪购销服务的有效载体,产品远销广东、广西等省外市场,供不应求。其组织生产的三元杂交仔猪销售价每公斤9元,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元,每头仔猪多收入40—50元,协会会员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基地带动型协会的情况与龙头企业带动型相似,只是这类协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大,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它们提供不了什么服务。
骨干产品带动型是最能体现会员(农户)民意的协会。但是目前这类协会规模不大,经济实力较弱,协会运作的成败,取决于协会的核心成员素质的高低。由于协会是自发的民间组织,不是经济实体,它们在产前不能向银行申请贷款以解决购买诸如农药、地膜、种子、辅料等所需资金,因而农户的生产成本得不到降低。如果是能人办会则能有效地组织农户统一供应、统一定价和统一销售,有效地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促进产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协会的核心成员的素质底,加上缺乏经费,协会就会逐渐失去活力而走向自生自灭。这种自发组织型协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中和产后,它们可协调有关部门为会员(农户)提供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辅料供应以及为农户找市场、签订定单、实现统一销售等。花溪区盐菜协会和花溪青岩镇思潜村蔬菜协会的现状是此类协会不同结局的缩影。
三、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对策
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适应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搞活农产品流通的实际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宣传、鼓励、扶持和规范,因势利导,加快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应以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农民经纪人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扩大队伍规模,规范经营行为,完善运行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才处于起步阶段,要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合作是发展方向。因此,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多形式地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一是依托主导产业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专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将逐步形成,应抓住时机,引导组建以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以龙头企业带动成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我市已有很好的开端,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组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三是依托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由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牵头组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势头较好,要鼓励和扶持这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四是依托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充分发挥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具备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和土地、资金等优势,带动农民实行专业联合。五是依托农业、林牧渔业、供销、粮食等部门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这些部门具有雄厚的技术、经营力量,其触角一般都已伸延到农村基层和大市场。只要积极转变职能,改革服务方式,主动参与农副产品流通,就能较好地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总之,各有关部门应顺势而动,要通过生产、流通、技术、资金等多种方式合作,能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部门的力量相互渗透,形成多模式、网络化、纵横交错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2、积极引导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搞得好不好,有没有实效,关键是要有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因此,无论是已组建的还是待组建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都应重视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章程。制定章程一定要体现自愿原则,明确责、权、利的关系。二是要建立组织内部的利益互补机制。一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内部会有几种主要的服务职能,而这些职能之间有的是赚钱,有的是贴钱的。因此,内部要做到利益互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活力的机制。三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要有生命力,要有所发展,都必须重视与基地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关系,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使农户不仅在生产经营中得到农产品原料的收益,还能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中返还的部分利润,从而进一步巩固与农户的关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建立组织内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财务公开制度,保证协会会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成为一个具有凝 9 聚力的组织。
3、切实加强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领导。实践证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服务和引导,政府各部门应当重视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领导。首先应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习惯于就生产抓生产,对开拓市场、经营销售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相当部分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性质、作用以及发展方向还不太清楚,必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会议、讲座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是搞好服务。以信息为重点,加强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服务。市县农业部门应尽快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在进入国际互联网,并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联网的基础上,组织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专业大户上网。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快捷准确的信息发布途径,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指导生产,从事流通提供服务。各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经纪人提供各种快捷优质的服务,大力支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第三是改善领导方式。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领导一定要坚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引导为主,鼓励为主,扶持为主,服务为主,防止行政干预和行政包办。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帮助农民流通组织做好他们想做又做不好的事情,解决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解决不了的实际困难。通过制定政策、培植典型、推广经验、组织培训等办法,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
4、制定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的扶持优惠政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民经纪人是解决农产品卖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应当从给予政策扶持。民政部门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的注册登记要简化手续,酌情减免登记的收费;税务部门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开展经营活动的税费在政策许可范围内要尽量给予优惠;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为符合条件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经纪人提供信贷支持及结算等方面的方便;公安、交通、等部门要积极创办“绿色通道”,保证农产品货畅其流;要切实减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负担,坚决制止各种向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乱收费和各种摊派。为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开阳县在对本地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情况进行调研后,县委,县政府下发了《中共开阳县委.开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和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经纪人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有突出贡献的5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给予了表彰,每个协会各获奖金1000元。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03年起,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奖为该县农村专业协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协会理事会成员和经纪人。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
我们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重要意义,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积极探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健康有序发展,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成为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赵县农村专业协会现状分析及前景瞻望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农村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分散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方式与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难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这种形势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换以及加入WTO国际化大势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应运而生。
顺应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赵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日益壮大。它以市场为导向,把从事同一类生产的农户、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按市场规律组织起来,传递科技信息,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开拓市场,统一协调农产品价格,有效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赵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现状
赵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农民对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必要性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协会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27个,按从业性质分,其中种植业类11个,畜禽养殖业12个,其他4个;按层级分,其中村级14个,乡(镇)级6个,县级7个。这些协会全部在民政局登记注册。
综观全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就其组织形式而言,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支部参与型(支部+协会),即村党支部牵头,由专业大户、党员示范户和部分群众组成的协会,如大安绿色梨果协会、南寺庄冬瓜协会、城郎奶牛协会等;二是政府引导型(政府+协会+基地+农户),即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协会,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如赵县梨果产业协会、赵县养猪协会、赵县植保协会等;三是能人大户带动型(能人大户+协会+基地+农户),即乡村能人自发创建,以技术推广和传播为手段,组成经济联合体,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兴一业,如赵县养蜂协会、赵县梨果优新品种发展协会等;四是中介组织型,即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上联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或大企业、大市场,下联千家万户,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中介服务,目前赵县还很少,但这是一种趋势,如赵县范庄镇梨果购销协会。
二、赵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主要特点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产生、发展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通过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产前、产中或产后服务,有效解决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所必需的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机制和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难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看,该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农户自愿联合。农户按照自愿互利、自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依据共同利益制定协会章程,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户根据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自愿入会,自由退会,不受约束和限制。
二是专业性较强。协会多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某一类产品或特色产业为载体,将从事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某一环节中的农民组织起来,引进新技术,提供信息,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提高产业化水平,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贡献。如养猪协会、养兔协会、果业协会、蔬菜协会等等。
三是以服务为宗旨。协会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供、销过程中的服务,组织会员合作经营,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
四是互惠互利。协会不但通过集体活动为农户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技术、资金、管理、信息等方面的难题,而且还在会员中开展互助合作活动,使单个的生产农户有效组织起来,互帮互助,降低了生产成本,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协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外来干预较少,会员按照章程实现自我管理,自收自支,自由发展。协会的权利机构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会员通过该机构共同管理协会。协会还设有理事会作为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主持日常工作,对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六是非营利性。赵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都是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法人,这就意味着该类组织是非营利性质的组织。从目前开展的活动来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进行对内无偿服务,没有对外进行营利性活动,因此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会费和政府的支持。
三、赵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建设新农村,广大农民是主力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市场、农民、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引导作用。现行的农民生产大多是一家一户,由于缺乏信息和技术,生产的盲目性往往比较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代表会员的集体利益,能够指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安排生产的品种和数量,有计划地组织收购和上市,有效地避免了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降低了市场风险,较好地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03年成立登记的南寺庄冬瓜协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协会为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几年来,瓜农们的经济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是示范作用。农村经济要快速发展,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而一些新兴产业和品种开始并不能为大家所认识。有时政府号召发展的产业,农民怕吃亏,往往是有人带头干出了样子,才愿意跟着干,这就需要有一个介于政府和农民之间的、能够让农民信服的组织来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正好可以承担这一角色。如赵县永安小麦育种协会通过示范种植、开展技术服务等方式,及时引进新品种,采用先进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服务作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民自我服务的组织,它的宗旨是“民办、民营、民受益”,它的服务范围更加宽广,服务方式更加有效,与农民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把广大会员联合在同一个利益共同体内,形成农民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改变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如赵县东部地区生产的雪梨清甜可口,闻名中外。为进一步发挥规模效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1996年赵县梨果产业协会成立。协会通过搞技术培训、抓产品质量、进行产品宣传和产品销售服务等,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协会成立以来,共引进国内外优新品种60多个,并进行了栽培试验,为该县果农提供了最直观的典型示范,带动了全县梨果新品种嫁接改良面积达到1万亩。同时还利用电脑网络信息为果农提供销售信息服务,避免了盲目运输、压货、压价等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赵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前景瞻望
赵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距省会石家庄40公里,辖11个乡镇,281个行政村。总人口5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0%。总面积6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粮、棉、梨果等。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赵州雪梨”,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总产量3.5亿公斤,畅销全国各地和亚、非、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天然的地理位臵和资源优势为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县民政局制定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成立登记的优惠政策。一是降低“门槛”,简化登记程序,注册资金由3万元以上降低为2000元以上;二是加强统一协调和配合,从资金投入、科研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等方面争求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加大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政策扶持和培育发展力度,形成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健康发展的整体合力;三是实行“批准备案制”,对有较好发展前景但暂时不够条件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实行“批准备案制”,先将其纳入培育范围,再帮助其完善,尽快登记;四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坚持监督管理和培育发展并重的原则,帮助其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律 12 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这些优惠政策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赵县民政局)
关于贺州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调研报告
一、贺州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成立登记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01个,其中市本级1个、县区级6个,乡镇级13个,村级81个。协会主要分布的行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主要是茶叶、水果、蔬菜、蘑菇、香毛草、马蹄等农作作,养殖业以养猪、养牛等为主。这些农村专业协会主要是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把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虽然时间不长,大部分都是98年成立,2003年登记的,但已在我市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1、协会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组织农户进入市场。
我市的农村专业协会大部分是在98年成立起来的,在这以前,种植与养殖的农户们都是一家一户地分散生产与经营,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低,生产技术得不到更新,而且生产规模小,难以适应市场供求的需要。1998年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和一些养殖、种植大户、专业户的带动,纷纷成立了养猪协会、蔬菜协会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通过协会组织起来的农户就大不一样了,形成了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传播效应,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集中起来,并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接上了轨,协会充分地发挥了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与加工企业、收购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另一方面组织会员按规定的品种、标准种植或养殖农产品,由协会统一收购,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无序的竞争和市场价格涨落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让农户充分享受到了有组织的生产销售、管理所带来的利益。
从我市昭平县的情况就可看出协会发挥的作用。昭平县是山区县,那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非常适宜种植茶叶,而且昭平的农民善于种茶,茶叶加工企业精于制茶,茶园漫山遍野,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企业遍布各新老茶区。而“外形美、香气高、颜色清、叶底绿”的昭平茶已深受许多消费者的喜爱。在过去由于没有一个可靠的组织作依托,茶农和加工企业都是各自分散生产、经营,各自为政,造成了无序的竞争,直接影响了茶农和加工企业的利益。为此,大家都产生了成立茶叶协会的迫切愿望。在政府的指导下,由昭平县将军峰茶叶有限公司为龙头,向全县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经营、科研的个人、企业等发出了倡议书,于2002年成立了昭平县茶叶协会。协会成立后制定了规则,统一了种植的品种、工艺及加 13 工的产品,把握好了发展方向,并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引导茶叶生产向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转变,促进了茶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成立的第一年,产茶量1000多吨,散装茶叶销往了安徽、武汉等中部地区,包装茶叶销往全区各地。协会的成立使该县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运作井然有序,改变了过去的无序竞争,群龙无首的状况。
2、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以我市八步区水果专业协会为例。该协会目前有会员239人,共种植水果28000多亩,平均每个会员120亩。为了提高果农的种植技术,协会通过上下联系,邀请专家、教授、技术员为农民举办技术培训班、科技讲座,定期组织会员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由有经验的会员介绍经验,或外出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并定期出版会刊,利用会刊向会员传授技术和市场信息,近几年来,协会开办培训班、技术讲座8次,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29次,组织会员到附近的湖南等地学习取经2次。果农种果技术才有了提高,而且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带动了周围群众学习技术的积极性。此外,协会还派技术骨干深入果农的果场现场指导,帮助会员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据统计,每位技术骨干每年下会员果场指导工作不低于10次,架起了科技流进入农户的桥梁,增强了农民的种果信心,去年仅沙田柚的产量就增产了五万公斤。
3、进一步发挥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职能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根据生产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我市的各级各类农村专业协会各自集中组织力量,对那些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单个农户办不了、办不好的技术、管理、信息等事情,实行统一服务,无形中成为了我市农村社会服务的一支生力军。
我市昭平县凤凰乡的瘦肉型猪养殖协会就是这样一个组织,该协会本着为农户着想、替农户说话的宗旨开展工作。乡党委、政府以协会为纽带内联农户,外连市场,从外地聘请教授给会员授课,开展科技培训,收集市场信息,在全乡推广和普及瘦肉型猪养殖技术,围绕瘦肉型猪养殖开展产前、产中的种苗、饲料供应服务和技术服务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实行统一防疫、统一种苗、饲料供应,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的原则,树立品牌,使之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促进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对我市富川县葛坡镇白牛村水果协会的专题调研情况
富川县葛坡镇白牛村水果协会创办于1996年10月,2003年11月成立登记。是全区及我市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示范单位。会员以户为单位,目前共有会员147户,其中白牛村全村80户村民都是协会会员。注册资金为9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0万元,流动资金30 万元。该协会是在自愿互利原则上组建起来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从事水果生产经营,以“协会为桥梁、科技和信息为手段、服务会员为目的”为办会宗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会章程制度完善,机构健全,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在水果生产经营管理中,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开创了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协会共开发种植水果2600亩,其中优质脐橙1500亩,早柑500亩,优质蜜梨及水李600亩,2005年实现水果产值250多万元,利润180多万元,每个会员平均收入上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协会年收入5万元。预计2006年水果产值350多万元,利润220多万元。2002年、2003年白牛村被评为市、县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200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
1、制度健全、运作规范。
协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制定和通过了《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白牛村水果协会章程》及相关细则。在章程中明确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协会的管理机构和职权等,协会机构责任明确,分工合理。在章程的基础上,协会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会员大会制度、会员代表会议制度、理事会和监事会工作制度、会员进出资格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一人一票决策制度、协会公共积累和分配制度以及按惠顾额(交易额)返还利润制度等,使协会运作和管理有章可循。
在决策管理上,充分发扬民主,实行一人一票制,凡是涉及到与会员有关的重大事项都必须通过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表决才能执行。财务管理实行公开制,设有专门的会计和出纳,由会员代表会推选12名会员代表作财务清算小组,每年对财务进行一次清算,清算结果在会员代表会上进行通报,并在公开栏进行公开,接受会员的监督。协会在资金的积累上,按惠顾额(交易额)返还利润制度,从会员水果销售额中提取1%作协会收入,列入村级集体经济中。
协会的管理和运作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使协会与会员逐步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保证协会的科学、规范的运作。
2、按照“四个统一”,开创新型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农民增收。
为了改变水果生产经营中的分散、无序、无规模、竞争力弱的状况,扭转“高成本、低质量、低效益”运作的被动局面,白牛村水果协会按照“四个统一”的经营模式,很好地帮 15 助农民解决了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实现对会员在水果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让农户从中获得利益,提高收入,协会也从中赢得了农户的信赖和欢迎。
(1)统一规划。通过协会,紧紧围绕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集体统一开发,小组协调生产,分户承包管理”合作经营方式,不仅在水果生产项目上,而且对全村的经济发展都因地制宜地作了一个统一规划,走“水果-猪(鱼、鸭)-沼气”生态农业综合开发路子。
种植上,在稳定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突破以户为单位的土地区域界限,把本村土地资源整合起来有规模地统一划片种植,形成产业带,发展名优水果生产和水稻制种,获取规模效应,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走上集约化、现代化之路。目前,白牛村已连片规划开发种植名优水果2000多亩,其中脐橙1500亩,早柑400亩,黄花梨300亩,连片开发水稻制种200亩。
养殖上,全村80户全部统一养殖瘦肉型猪,年出栏达1500头。我村还把低洼低产的水田和水库规划建成立体养殖场。目前,建成立体养殖场8个,水面达350亩。
家家户户还统一建起了沼气池,建有沼气池93座。通过协会对本村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为农民理清了发展的思路,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成为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引航者。
(2)统一品种。品种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和市场竞争力,直接关系水果开发种植的成与败。为了选择好品种,白牛村水果协会结合本村土质和气候条件,通过外出考察和了解市场,经会员代表的集体讨论,决定把发展种植优质脐橙作为本村的水果品牌。为解决优质果苗,协会与主动县水果局联系,为会员提供优质低价果苗。如今协会注册了“白牛牌”优质脐橙商标,全村种植优质脐橙1500亩,2003年优质脐橙产量收入达260多万元,预计2004年达350多万元,使脐橙种植生产成为白牛村水果生产的支柱产业。
(3)统一管理。管理出效益,这是白牛村水果协会一直坚持不变的原则。为确保水果生产管理正常运转,协会严格要求每个具体管理环节。由协会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水果生产种植所需的生产资料,通过协会与农资部门联系,统一组织购买化肥、农药等,统一提供给会员;在会员出现管理资金紧缺时,由协会与县信用社联系,使会员获得贷款,解决周转资金问题;为提高管理技术,协会还经常聘请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和县外水果研究所技术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每年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5次以上,受培训人员达2000多人次。同时,还组织会员到水果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到区内外学习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使会员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术,懂得了管理,又增强了会员发展水果种植的信心。
(4)统一销售。会员最担心的是种植出来的水果产品进入市场能不能卖上好价钱。为消除会员的忧虑,解决卖果难的问题,协会清楚地认识找准需求市场,做好销售关尤为重要。由协会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牌子、统一采摘、统一组织外销,有效地抵制果农间压价抛售和小贩的降级压价,确保销售市场的有序化;协会一头联着市场,一头联着会员,协会常年与广州、深圳、珠海、北京、上海等外地客商和市场保持密切联系,在产品收获旺季到来之时,还成立外销工作小组,负责在外宣传、展示、推销;在广州、珠海、东莞建立水果销售批发点,拓宽水果销售渠道;通过信息网络,查询各地水果行情,及时掌握水果市场价格行情,积极稳妥地进行水果销售。2005年,在协会驻外营销工作小组人员的努力下,全村近60多万公斤等优质果不出村,便以平均每公斤4元的价格销往各地,实现水果生产收入达250多万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3500多元。
3、发挥协会模范作用,做好服务工作,热心办好服务公益事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白牛村水果生产协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影响力也进一步提高。该协会根据协会宗旨,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并热心牵头办好公益事业。
一是创造良好的水果生产销售环境。在水果生产经营过程中,协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根据协会章程和各项制度的要求,在水果生产、管理、销售环节上,针对会员提出的选什么品种、如何组织生产、如何管理、什么时间、什么价格销售等的疑虑,制定了“四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开发、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要求、统一价格销售。为会员创造了水果生产销售的良好环境,确保了会员的利益。
二是加强对会员的教育管理,创造良好的生产投资环境。协会在注重会员生产管理技术培训的同时,还特别重视会员的思想素质和法制教育,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白牛村无偷盗、赌博等不良现象,村民依法经营、勤劳致富、互助互爱,过着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社会风气好,为外地客商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协会的牵线搭桥,引进浙江投资商投资200多万元,利用本村水库和低洼水田改造成鱼塘,水面达350亩,进行立体养殖。
三是发挥成功示范作用,带动周边村水果生产发展。协会按照“四个统一”管理方式,走上水果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开创“水果-养殖-沼气”三位一体的“白牛模式”,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取得显著的成效,成为了很好的典范,引来了周边村群众到该村参观学习,为了进一步扩大水果生产,壮大协会。协会派人到周边村给予技术、管理上的帮助指导,在协会的帮助带动下,2003年,带动周边的上洞、楼村、合洞等村连片开发种植水果1200亩,吸收67户新加入白牛村水果协会,种植水果2000多亩。协会真正起到 了“建一个协会,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的,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
四是热心公益事业,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经过几年努力,协会积累了一定资金,除了保证协会正常运转外,还拿出一部分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近年,在协会的积极争取下,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采取几个一点的形式,修建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修建进村柏油路2500米,硬化环村水泥路1300米,并且在村内规划修建了“三区二亭一桥一楼”(即一个娱乐小区、一个休息小区、一个园林小区,一座六角亭、一座四角亭,一座九曲桥,一幢教学楼)、村篮球场、图书室和活动娱乐室。我村还组建了村文艺队,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现在的白牛村基本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四、我市今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设想和规划
1、加大宣传力度,以各种形式宣传民间组织的条例、有关政策和规定。向党委、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宣传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重要性,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以便依法引导、扶持、规范,使我市的农业专业经济协会健康发展。
2、继续做好深入调查工作,了解和掌握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活动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我市的农业结构和特点以及农民协作经营的需要,集中培育一批效果好、作用大的专业经济协会,并树立更多几个示范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以影响和带动我市更多的农业专业协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3、进一步规范现有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根据不同专业协会的特点、作用和存在问题,在实践中逐步研究和制定出符合我市农村专业协会发展要求的行为规范,以规范促进发展,为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铺路搭桥。
湖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调研报告
2006年02月17日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群众的伟大创举,是广大农民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业缘和地域,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立发展、自负盈亏的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农技协是各级科协指导和管理的农村群众性科普组织,也是新时期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技协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组织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变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7、8月份,湖北省科协组织由 18 党组成员和厅级领导带队、普及部和办公室相关人员参加的4个调查组分赴全省各地,对我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现状
我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和创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各级科协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我省农技协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快增长,而且在层次上有较大提高,科技经济合作与服务的领域更加广泛,成效更加显著,已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多层次、多专业、多类型的农技协组织网络。根据省科协的调查和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4917个,会员总人数696272人。农技协会员中国家干部6062人,科技人员19185人,农村科技能人、专业户54765人,农民群众616260人。我省农技协已发展形成了以下基本格局:
1、五级组织层次。其中省级农技协(区域联合和行业联合会)2个,跨区域、跨专业的市(州)、县(市、区)级农技协联合组织18个,市州级农技协25个,县(市、区)级农技协335个,乡镇和村级农技协4537个;
2、四大组织功能形式。其中以开展技术和信息交流、科技培训、科普示范和科技咨询活动为主的技术交流型农技协1348个;在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帮助会员统一购种苗、生产资料和联系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技术经济服务型农技协2044个;兴办经济实体,为会员和农户提供技农贸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的技术经济实体型农技协1105个;注册成立公司,开展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综合经营,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企业生产经营型农技协420个。
3、四种合作类型。即“党政部门(镇村)+协会+基地+农户”的党政部门依托型农技协867个;“企业(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龙头企业依托型农技协639个;“农村能人(大户)+协会+基地+农户”的能人大户依托型农技协1975个;“专业农户+协会+基地”的农民自发型农技协1436个。
4、三大结构体系。即以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各级各类农技协及其网络的科技人员、会员农户组成的农技协组织网络体系;以农技协下属的技术服务组织、种苗基地、生产基地、培训示范基地为主的农技协综合服务体系;以农技协经销公司、专业市场、加工及运输服务组织构成的农技协市场营销体系。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自其兴起到不断发展、壮大,一直受到各级科协组织的重视、培养并给予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我省各级科协把培育和发展农技协作为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建设的基础和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省科协组建了湖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后于1996年、2000年召开了全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现场经验交流会并把建设与发展农技协工作纳入《湖北省“科学素质工程”实施方案》。部分市、县党委、政府转发了市、县科协《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意见》。多年以来,各级科协把农技协纳入到科协的组织网络体系和科普工作体系之中,为农技协的发展壮大,在协会的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技术培训、人才引进、信息传递、专业联合、协调融通、维权保护、经验交流、宣传表彰、示范引导等诸多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农技协的建设与发展。近几年来,在我省实施“科学素质工程”、开展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创建活动中,涌现出2个全国星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5个全国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0个湖北省星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一大批各级各类农技协先进典型。
湖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调研报告
2006年02月17日
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服务为纽带,把农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织起来,将专业生产、科技服务、市场营销有机结合起来,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农技协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社会力量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发展商品经济,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原来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体制不顺、运转不良的问题,而长期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困难境况,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及其推广服务日益强烈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这些由农民按专业和地域自愿组织起来的农技协,上联国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技术推广机构,下联农村千家万户,使农业科技的需求者、应用者和推广者三者有机结合,架通了农户与科技、市场的金桥,疏通了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流向农村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渠道,正逐步取代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而发展成为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社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省农技协共承担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试验任务1000多项,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2864项。枣阳市植物珍品开发协会与省内外20多所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共承担、引进200多项农作物新品种、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任务,先后有150多种获得成功,平均增产增收30%以上。协会自办试验田50亩,并与地方、农户签定供种包收和示范推广协议,发展示范园200亩、推广种植面积10万亩,促进了当地农作物升级换代、增产增收。
2、农技协促进了农村科技、经济、市场一体化服务,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自我服务,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会员及农户的需要,及时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信息、优良品种、生产技术、生产资料、代购代销、储运加工等科技、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服务。农技协的服务可以做到产前统一购买优良品种、生产资料和借贷资金;产中统一技术培训、分户指导和形成商品生产规模;产后统一产品质量标准、销售价格和集中代销等,切实为政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户从事商品生产、参与市场竞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州市曾都区油桃专业技术协会坚持为会员和果农提供6项服务,即:一是与果农签定技术承包合同,派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巡回到户技术服务;二是每年定期为果农上6次技术培训课,举办4次技术辅导现场会,每年培训果农1万人次以上;三是统一采购、配制、供应农药,协会下设的果树医院常年备有农药50多种;四是根据生产季节和技术要求,统一用药时间,防治病虫害;五是坚持每天24小时值班制,随时为果农提供服务;六是每年定期召开油桃定货会,并外出联系销售,已与全国21个省市100多家客商建立了稳固的供销业务关系。
3、农技协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组织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变革,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
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合作经营体制,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村组织制度和经营服务体制的重大创新,它提高了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有利于发展专业化合作、商品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农技协以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为骨干,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积极引进、应用和推广适合本地自然条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从而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择业情况看,农技协突破了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和普通经济作物,而主要从事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较好的特种种植、养殖业,并从生产技术领域向流通、加工、储运、营销等领域延伸。从经济发展看,许多农技协通过“协会+农户+基地+公司”的组织形式,为会员和农户提供科农工贸一体化、产供加销一条龙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批以农技协为龙头开发形成的专业村、特色产业乡镇和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在我省大量涌现。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蔬菜协会下设技术、信息、运销3个专业分会,协会内联5000多农户、5.21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和13家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外接460个固定营销摊位和55个外销网点,在蔬菜生产、加工、运销之间架起了稳定的桥梁,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臵、完善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有效解决了政府统不了、包不了,农户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促进了双柳发展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成为省、市重点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生产基地。
4、农技协促进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普示范群体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通过开展科技培训、科普示范、技术推广和综合服务等方式,既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同时也开发了农村智力资源,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的科技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以及互助协作、共同致富的集体主义精神,倡导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省农技协共组织举办各类科技培训和开展各项科普活动22900多期(次),有300万农民接受了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50万人。在农技协发展得好的地方,农村普遍出现“四多四少一提高”的局面,即:热心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忙生产经营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家庭邻里和睦的人多了,打架斗殴的人少了;崇尚科学树新风的人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少了;农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了。
三、加快我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体看,我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仍处于发展提高阶段,其组织行为规范、综合实力、服务能力、发展规模和水平等方面多数还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广大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对科技和服务的迫切需要。省科协调查表明,当前我省农技协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技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引导、扶持农技协发展的政策环境 不优、措施不力,在工商、信贷、税收、物资供销和法制保护等方面,农技协不能合法享受与国家有关机构、部分农技协组织和事企业单位平等待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农技协目前法律地位不明确,部分农技协组织结构松散且行为不规范,综合实力较弱。靠政府行政手段难以对农技协组织进行统一规范的社团登记、工商注册及行业业务管理;三是大多数农技协依托“农村能人”、党政干部或农民企业家管理和运作,协会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不民主、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协会集体经济薄弱,资产产权关系不清,会员责权利不明,组织化程度较低;四是普遍反映制约农技协发展壮大和拓展其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瓶颈”是缺乏资金支持,农技协缺乏靠自身积累实现规模发展能力,但到银行系统贷不到款,寻求政府财政资助又难以立项,融资渠道不畅,资金运作困难,影响农技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规模化、外向型统购统销。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规范建设和发展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科协等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为进一步加快我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农技协组织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明确我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农民自主兴办、党政扶持引导、科协指导管理、社会参与服务、市场导向和制度规范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各级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服务为纽带,以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把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创造性与党政加强领导、科协等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促进发展相结合,力争到2010年,我省各级各类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主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都要普遍建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全省90%以上的农村科技能人、20%左右的农户加入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来,逐步形成市场连协会、协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增效益的发展新格局。近期,全省要集中抓好100个重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示范工作,各市、州、县(市、区)要对本地区的示范农技协加强指导、大力扶持,同时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试行股份合作或成立区域性、行业性联合体,着力构建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网络体系,使我省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提高。
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坚持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农民入会后,既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也不影响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家庭财产所有权;二是坚持自愿合作的原则,农民自主选择、自愿入会、互利合作,协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民办、民管、民受益;三是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会员之间一律平等,协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是坚持以科技服务为核心,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的原则;五是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和边探索边发展、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
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我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与发展。
(1)加大政策扶持。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农技协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力度,将发展农技协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位臵,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规划,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农技协建设与发展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要重引导,少干预,多服务,办实事,为农技协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发展农技协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绝不能象过去组织合作社那样,用行政手段来组织农民并约束管理,不要干预更不能接管农技协,而应做到引导不参与、支持不干预、服务不包办、管理不越位,鼓励和支持农技协自主自愿、因地制宜、多类型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各级政府应把农技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纽带和指导服务“三农”的“抓手”、“帮手”,逐步向农技协赋予和转移政府的一些相关职能,使农技协在贯彻落实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针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技协还应享受国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技推广部门、中小企业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农技协兴办技术经济服务实体和企业,在其登记审批、市场准入、土地征用、产品物资流通、信贷等方面尽可能给予支持。在国家专营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方面对农技协优惠扶持,允许农技协合法经营与品种推广、技术服务、科普示范相配套的农业生产资料,扩大协会经营服务领域。
(2)理顺隶属关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农村科技型群众组织,是同级科协的团体会员和基层科普组织,接受同级科协的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民政部门要根据农技协的组织形式、服务宗旨和发展程度,按非营利性社团组织确立协会的合法地位,从我省实际出发,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应适当放宽或降低条件限制、简化登记手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农技协兴办的经济实体、民营企业,具备法人资格的,要按农村合作组织或民营企业类别注册登记,切实减轻农技协和协会兴办的经济实体、企业的负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以任何名义向协会及其兴办的经济实体、企业进行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切实保护农技协及其会员的合法权益。按社团规范管理程序,农技协须报经县级以上(含县级)科协业务主管部门确认后,再申请办理社团登记手续。
(3)提供资金支持。农技协作为一种新兴的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财政、金融、农业、科技、农村信用社等部门要在担保、贷款和农业开发、科技推广专项经费使用上给予农技协一定的资金扶持,支持农技协发展新产业、开发特色产品、延伸加工和流通,实行产供加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企业、个体及社会资金与农民股份制合作兴办农技协,探索建立多元化融资、社会化参与支撑农技协发展壮大的新机制。
(4)加强科技支撑。农技协是以专业技术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因此,科学技术是它不断发展壮大的支撑。要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业学会及其科技工作者与农技协建立密切的科技扶持、服务关系,为农技协发展提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和市场经济信息,培训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农技协也应积极主动地同国家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挂勾,充分发挥协会的组织优势和科普功能,承担并开展群众性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农技协的科技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
(5)加强管理指导。各级科协要加强对农技协的管理和指导。把做好农技协工作、加快农技协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服务“三农”指示精神的一件大事来抓,摆在突出位臵、纳入重要日程,市县科协尤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高度重视并扎实抓好农技协工作。要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分析农技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如何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推进农技协的巩固、发展和提高。要加大对农技协指导和扶持的力度,从抓农技协组织、网络、队伍建设和农技协自身改革发展入手,建立和完善全省各级农技协组织网络,并引导、扶持农技协由以初、中级阶段为主向以中、高级阶段为主发展与进步,推动农技协发展组织、壮大队伍、提升层次、强化服务功能。要帮助和指导农技协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引入现代管理和营运机制,明晰协会内部产权关系,不断拓展协会活动的领域和空间,增强农技协组织对农民的凝聚力、综合经济实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农技协领导人和骨干的教育和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向他们传授实用技术、市场经济、政策、法律、金融和市场营销、民主管理、合作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造就一支懂生产技术、懂市场营销、懂民主管理,高素质的农技协骨干队伍,以推动农技协不断发展壮大。
加快农技协的发展还必须突破其大多规模较小、专业单
一、地域狭窄、封闭保守的状态,走专业间、区域间、行业间联合和股份制合作的发展之路。各地可从实际出发,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建立地区性、跨地区行业性农技协联合组织或试行股份合作制农技协,要在发展和规范中逐步确立农技协组织的产业信誉度和权威性,积极探索在争取政府、行业和社会认可的情况下,由农技协组织统一制定行业生产技术标准、农产品品种质量鉴定和注册“绿色农产品”商标资质认证,加快农技协与国际市接轨。要注重培养和树立农技协示范典型,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给予综合指导和扶持,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我省农技协向大规模、高水平发展。要加大农技协的宣传引导、总结交流和表彰奖励工作力度,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推动、科协指导、社会支持,共同推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原载于:湖北省农技协工作调研报告,作者:湖北省科协。
远安县位于鄂西北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段,版图面积1752平方公里,全县7个乡镇,112个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20.7万,其中农业人口157976人。由于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原长期驻在我县,我县是全省唯一整体不对外开放县,也是全省38个山区贫困县之一,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5.8亿元,财政收入10588万。我县农村经济通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主要由四大支柱产业组成:一是以沮中为主的鸣凤优质米产业,去年播种面积26.05万亩,产粮86751吨;二是食用菌产业,去年生产代料食用菌2200万袋,使用菌干品产量已达2000吨,产值达7000万元;三是桑、茶、药、果等为主的特产经济,桑园面积4万亩,产量1100吨,茶园面积1.72万亩,产量700吨,药材种植面积3.72万亩产量3.4万吨,水果面积1.71万亩,产量7700吨;四是畜牧经济,去年生猪出栏21.5万头,牛出栏3581头,羊出栏2.5万头,禽出笼35.2万只,肉类总产量18861吨,禽蛋产量1625吨。2002年农民人平纯收入2436.05元。
远安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现状及运行情况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现登记5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鸣凤镇花园果业协会、茅坪场镇八角村郭家河水库灌区用水者协 会、洋坪镇崔家冲水库灌区用水者协会、洋坪镇三板村屡丰堰灌区用水者协会,河口乡黄竹村八仙洞水库灌区用水者协会。这5个村计有农户2618户,8711人,入会会员1332户,计有耕地8934亩。现正在筹备和申请登记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2个。
我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直接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受到农民欢迎和拥护,农民积极入会。5个村入会农户1332户,占农户总数2618户的51%,花园果业协会今年八月成立时入会农民60户,短短2个月又有27户农民申请后入会。目前,不仅本村农民积极申请入会,而且,毗邻的花林寺镇的农民也要求入会,预计到明年春季,入会农民可达120户。二是协会管理耕地面积大,计4832亩,占5个村全部耕地面积8934亩的54%。三是解决了村委会原难以解决的专业管理困难,通过专业协会的运作,逐步理顺了农户、协会与村委会的关系。
我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它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村民自治和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4个用水者协会都积极筹措资金,组织会员维修大坝和引水沟渠,砍除了水面及周围的树木和杂草,在不长的时间内,水泥工程得到了有效维护和恢复。洋坪镇三板村屡丰堰灌区用水者协会筹资14.56万元,组织375个会员义务投工兴建了一个长150米,高3.6米、宽3.9米、面宽1米的大坝。崔家冲灌区用水者协会向市水利局争取资金3万元,自踌0.5万元,村扶持0.5万元,修建一条1200米的三面光水渠,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奠定了物质条件。二是开展多种服务,促进产业发展壮大。花园果业协会今年8月成立以来,理事会积极组织果农开展技术培训,深入田边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组织果农统一施肥、剪枝、防治病虫害,现正在联系水果销售和统一购买无公害农药、肥料,帮助果农解决了许多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三是促进了社会治安好转。4个用水者协会未成立以前,因用水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有的还发生能够了较为严重的伤人案件,镇、村干部处理较为棘手。洋坪镇三板村村民张传英和谭朝德因争水发生斗殴,张传英用铁锹把谭朝德头部打成重伤,谭朝德竹园治疗花费1000多元,至今未结案,自从用水者协会成立后,这三个村再没有发生农用水引发的案件和大的纠纷。四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洋坪镇三板村和双路村未成立用水者协会之前,因管理混乱,农民用水不够用,今年由于两个用水着协会严格按章程规定,科学调度,合理用水,在有效保障灌区灌溉的同时,三板村屡丰堰灌区用水者协会还支援灌溉河水田500多亩,双路村崔家冲水库灌区用水者协会还支援灌溉河水田200多亩。
二、我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原因
一是重视支持不够。我县没有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和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具体工作中,没有专门进行安排和部署,没有注重培育这类组织,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况。
二是宣传引导不够,基层干部群众对现行政策不了解。一方面,我县基层干部群众对国家民间组织管理的政策法规不了解,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不知道办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程序和手续;另一方面,服务产业化的流通型、技术服务型、龙头带头型专业经济协会发展严重滞后。
三是服务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合力尚未有效形成,手续过于繁杂,协会成立和运行成本较高。根据现行政策规定,成立一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涉及众多部门,有关部门支持和服 25 务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合力。如现行政策规定成立法人社团有三万元活动资金,并规定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证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证明需收取数额不小的费用,基层负担不起;每成立一个社团都需要一个机构代码,技术监督局由过去出具一个代码收几拾元上涨到现在一百零捌元;有关技术部门现在都实行有偿服务等等,都影响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产生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高,较扑只认识到其伴随性,未认识其促进带动性,认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经济越发达,协会作用越重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越发展。而我县目前属于经济欠发达县份,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这类组织起不了很大作用,对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缺乏调查研究和培育发展和对策。
二是宣传培训不够。国家有关民间组织管理的法规政策颁布以来,县局领导和民间组织管理干部都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且能够较好运用,开展工作。但是,对其研究不够,尤其是对这些法规政策宣传不够,对基层干部也没有开展过这类法规政策培训。
三是少数部门强调部门利益,服务意识不强。
四是我县整体不对外开放。长期以来,我县是全省唯一整体不对外开放县,又是全省38个山区贫困县,除经济发展缓慢外,人才交流和信息交流也比发达地区差,对发达地区的好典型和好经验不了解,导致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高。
三、我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近几年来,我县积极推进和实施项目强县、工业立县、科教兴县、绿色富县战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大力开展专业带头村建设,全县发展了93个专业带头村,群众桑蚕专业村38个,食用菌专业村23个,草食蓄专业村18个,水果专业村4个,茶叶专业村4个,水产专业村2个,药材专业村2个,蔬菜专业村2个。专业村的发展壮大为发展我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供了广阔舞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大有作为。同时,农村干部群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呼唤着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大发展,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我县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作出贡献。
一是以省即将出台扶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政策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针对我县农村干部群众不了解政策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湖北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特别是要宣传好省政府即将出台的扶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政策,要通过宣传使农村干部群众了解政策的基本精神,基层干部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所提高,熟悉协会成立的程序和环节,能够按照法规政策办理协会成立的各项手续,指导协会工作。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扶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政策,简化办事程序,适当降低标准,培育我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壮大。登记管理机关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法规政策,在进一步搞好学习的基础上,取消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筹备申请程序,经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可直接申请登记;降低注册资金标准,县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注册资金降至5000元以上; 26 乡镇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注册资金降至1000元以上;登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可免予公告。总之,要通过工作,把国家的各项优惠这政策在登记管理机关落到实处。
三是积极进行沟通和协调,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要结合贯彻省政府出台的扶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新政策,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将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争取县政府出台相关的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政策性文件,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学习政策法规,讨论制定措施,明确部门职责。在平常工作中,要经常到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密切配合,解决有关问题,督促部门履行职责,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形成党政领导,民政主抓,各部门配合和参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建设的推进机制。
四是培育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为了推动农村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学好法规政策,而且要学习借鉴外地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结合我县实际,选择在条件好的地区培育各种类型的典型,总结经验,指导面上工作,推动我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大发展,以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我县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作贡献
第二篇: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的传统商务模式由于存在诸多局限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交易环境,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将是未来贸易的一个新方向。农业电子商务是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由于中国农村市场的突出特点, 决定了在我国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必须走多层次、多形式的路子。建立适合中国农业的电子商务模式是开展中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善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电子商务模式、冷链运输
一、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远远低于税务、海关、邮电、交通、化工等行业,加上一家一户的农业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同在。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的初期阶段。
有数据显示,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农产品只有1%左右。1%是什么概念?服装电子商务目前占整个服装零售业的17%;而3C产品电商占总零售约为15%;相比较而言,农产品是电商行业几乎最后一个大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农业和其他工业产品不同,产业周期漫长,标准化很低,信任度不够,流通和保质不易;电子商务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农业电子商务的步履蹒跚。
二、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不健全
目前,生鲜电商的平台有顺丰优选、易果。但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平台,进口食品的品类都超过了40%。这和中国农产品的非标准化是息息相关的。很显然,既然物流成本高昂,当然高客单价才能获利,而高客单价意味着高端人群,而打动高端人群的最直接的就是进口食品。
2、物流配送成本高昂,供应链不完善
关于农业电子商务电商的物流提货成本,能够发现,假设客单价是100元,25%到40%的成本是物流成本,相比较服装电商5元左右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高昂让农产品电商相比较传统的超市分销模式变得缺少竞争力。农产品物流成本的高昂和中国冷链的不完善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看以下的数据,日本有冷藏车32万台,约400人/辆;美国有冷藏车60万台,约500人/辆;中国有冷藏车约4万台,按照美日标准,中国至少应300万辆;由于冷链的不完善,造成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出去,即使流通出去,也卖不出好价钱。据统计,中国果蔬损耗率25%~30%/年,年损失800亿,可解决2亿人的温饱问题。
3、农业电商平台不完善,缺乏信任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目标客户,并实现销售、获得收入,除了目前主流的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平台,目前还包括了微博、微信、移动
互联网等各类进行电子商务的渠道和方式;但电子商务无法解决线下的各种问题。消费者如何对广告宣传产生信任感?是否真的有机?是否真的没用化学物质保鲜储存?如淘宝网给其他的电商产品有相对比较强的控制力来解决信任度的问题;包括如果买到假货可以由淘宝先赔钱等。但农产品淘宝很难解决信任问题。目前淘宝做的“特色中国”频道,实际上是按照地域特色把销售食品的店铺重新做了一次排列组合,即导购。但任何一个地标特产,都有无数店在卖,消费者很难鉴别哪个是真的,哪个是高品质的。淘宝的评价体系在农产品的信任体系的建立完全不够。
4、涉农网站内容与农民信息需求脱节
我国涉农网站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网站集中度不均衡。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农业第一线。在我国目前1500多家农业网站中,各级政府主办的网站占有很大比例,约为40%左右,但农业基层站点数量不多,尤其是乡一级网站,还不到4%;第二,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特别是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网站过分强调信息服务功能,而相对忽视网站的商务功能的拓展,相当一部分网站以信息撮合功能为主,支付等功能很不完善;第三,信息发布、传输滞后。涉农网站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多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并进行更新维护,更新周期长;第四,网站内容缺乏行业和区域特色,时效性和服务性不足,而且利用程度低。缺乏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特征,不解决本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信息的价值和传输效率与农民需求和实际运用脱节;第五,涉农网站建设水平低,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用户定位不够明确,缺少专业水准和特色,网上信息不够开放
三、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虚假交易、网络诈骗、黑客侵袭等现象时常发生,这就急需政府部门加强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的建设。针对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物流、供应链协同、融资服务等环节,制订一批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开放性、兼容性的法规、规范、标准,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秩序,防范交易风险。
2、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标准化进程
地域的限制决定了依靠传统市场模式无法实现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对此,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用电子信息聚集贸易主体和交易信息,提高空间集聚效率,在统一的交易规则下实现农产品交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实现农产品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并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体系。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扶持、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首先,加强财政支持。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商务体系,鼓励县乡政府建立大型农产品网站,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政府应该大力吸纳通信运营商以及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合作,帮助企业开发农村
市场。其次提供技术保障。鼓励科研院所、技术服务机构和农业电子商业协会开展针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工作,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再次,正确引导舆论。
4、完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冷链运输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体系,就是要改变传统物流分散的状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对农产品物流实行系统的组织和管理。首先建立跨地区物流配送组织和载体,即配送中心,连接生产和销售。其次建立地区内、城区内配送网络。地区内、城市内的配送网络是单层次的平面网络,在城区内,由配送中心完成采购订货、验收入库、储存保管、分拣、加工、补货、配货、配装等一系列的配送活动,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支持。再次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在连接城乡市场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冷链运输,使一些易腐烂的农产品得到保鲜。
5、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切入模式 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切入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以真正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发达地区可以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网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完善C2B、O2O电商模式。
6、开展农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大力培养信息人才 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新一代“电农”。农民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和网上交易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社会基础。
7、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信息分类标准体系。今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 加快实施农产品包装化、商标化销售策略。另一方面, 政府或行业协调机构应该尽快制定并出台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
四、总结
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助力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能很好的解决农产品贸易中因信息不对成、交易成本高而效率低、受地理限制等引起的种种问题。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飞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沈阳理工大学,王敏、金敏力,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006(7)
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巩敏焕,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3、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马小军,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第三篇:析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措施
析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措施 [摘 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应该加强立法;创新经营体制,成立政策性综合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农业保险基金现代筹措和管理制度;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加入WTO绿箱政策推广农业保险;设定农业法定险种。
一、我国农业保险运营主要问题分析
(一)自我保障功能缺乏。农业保险发展的滞后,与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有关,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农业保险自身缺乏保障。高风险、高赔付率,让开展这项业务的保险公司无利可图,形同鸡肋,即使保险公司使出浑身解数,仍然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而身份不明、规则缺失、支持措施不足等因素决定了农业保险陷于困境。首先,农业险与商业险在经营目标上的冲突。农业险保户的投交保费能力低,如果按照商业化运作,同时承受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险,就当以高保费弥补分散其存在的风险,但我国农业险费率是国家统_的,属于低保费险种,缺乏灵活的可操控性,保费高了保户承受不起,低了保险公司后续经营无力维持。其次,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由于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未对农业保险予以明确规定,导致农业保险身份不明确,由此导致规则的缺失,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目前,农业保险基金主要来自于保户缴纳的保险费,而按农业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相对于保户的农业收入而言是很高的。根据第﹁次农业普查资料,全国有59%的农户仍属于纯农户,这些纯农户家庭90%的收入来自纯农业收入,这就意味着,投保农业险,无论是否出现险情,相当比例保户的农业收入都有可能降低,导致农户收入出现持续走低的趋势。在农户收入减少的同时,农村公共品供应的弱化将使农户隐性负担逐步增长,农户预期和现实支出增长却有强化的趋势。尽管农业保险是从保护保户利益出发,保险费亦是保户应当负担的,但是由于保户收入偏低,甚至还有4 000多万的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这种状况使单一靠保户缴纳保险费来壮大农业保险基金困难重重。这种单一的、不稳定的来源渠道也是农业保险实践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使农业保险基金的积累速度与农业风险保障的要求相差甚远,甚至不能维续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创新。
(三)农业保险基金管理分散,推动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由于保险公司将农业保险与商业保险捆在一起经营,从保险基金的使用上看,农业保险基金被作为财产保险基金的一部分使用,并没有专款专用。从经营核算上来看,往往是用其它财产险的盈利来弥补农业险的亏损,缺少独立的农业保险基金的核算办法。尽管有些地方摸索出了单独核算农业基金的办法,但依旧没有放弃由财产险来“养活”农业险。从保险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来看,经营农业保险的下级公司作为上级公司的子公司,并没有按农业保险的经营规律积累各级农业专项保险基金,而是按一般财产保险的分保方法甚至是以公司内部责任制的形式承保农业保险,使农业风险分散不出去。这种基金分散式的管理,导致保险基金无法积累,无法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empirenews.page--]
(四)农业保险的“双高”导致保户和保险公司共同利益的模糊。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性入不敷出,提高保险费率就是习惯性思维了。但对于保户而言,又无法承受提高的费率。而且,农业保险规模控制较严、操作复杂,赔偿估价双方意见往往分歧较大,保户的最终决定可能是放弃投保农业保险。
(五)农业险险种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保险基金结构不合理。作为商业保险公司而言,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目标。因此对于农业保险而言,保险公司往往更愿意从事收益快、风险低的农业险种,而对于长期类的险种,保险公司就很少涉足了。
二、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一)加强立法是关键环节。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特性、各级政府有关机构的管理职能和支持作用、保险费率的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农业保险保户的相关权利等等都应当在相应的法律中予以明确。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国家意志将起到主导的作用,而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也将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发挥极大的作用。况且农业保险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为目的,而不以营利为经营导向,一般适用于各种商业保险的《保险法》从本质上不适应农业保险的特性和规范,因此,国家应该在立法层面上给予农业保险相关的地位,以法律或者法规的平台对农业保险予以支撑。
(二)经营体制创新,成立政策性综合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保险公司无暇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及社会的保障作用,因此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险的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需求。应当把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再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一并考虑在内,成立政策性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应形成以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方向,以各省农业保险公司的区域性管理为业务主导,以县乡两级的农业保险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健全的组织体系,这不仅符合国家农业政策,而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三)建立农业保险基金现代筹措和管理制度。农业保险基金的筹措可以通过地方财政、民政、农村经济组织、城市单位及个人捐助等渠道,形成雄厚的农险总准备金,同时国家应该推进税费改革,把农业生产领域由纳税人向国家补贴的领取者转变,这对于增加农业保险的投保数量和保险基金的积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要制定完善的农业保险基金法规和政策,包括农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手段、与商业保险基金不同的核算办法,以及农业保险基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等,使农业保险基金的运用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目前所有的自然风险都是由农业生产经营者承担,而农业生产者对农业保险的投入能力又有限,因此应该破除“谁种田谁担风险”的旧观念,建立谁享有农业产品,谁就有义务分担一部分农业风险的新体制,即建立政府、企业、保户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许多国家都在农业保险立法中对保险费的分担作了明确的规定,美国法律规定政府补贴保费的 30%,加拿大法律规定政府补贴50%。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应规定只保障农作物预期收益的一定比例,例如美国农业保险规定的水平是经专门委员会评定的平均产量的 50%至70%。[!--empirenews.page--]
(五)筹资渠道多元化,农业保险基金投放专向化。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基金不能满足农业风险保障的资金需要。因此,筹集农业保险基金,除了发动保户积极投保外,国家应加大对农业保险以及财政补贴的力度。另外,对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可征收一定标准的农业保险税:对经营农村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取一定比例的农业保险税,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农村合作社和国家、地方农业保险公司减免税(费)等作为农业保险基金来源的辅助渠道,实现农业保险基金筹资渠道多元化,加大基金的积累规模。农业保险基金的投放重点应是促进和保护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业生产和经营不因自然灾害而中断,及时向受灾保险对象提供帮助。同时,根据各类险种和险别的承保对象、承保责任、赔付方法、赔付金额等特殊的规定性,对农业保险基金的各类风险基金要分别管理、专项使用。
(六)应充分利用加入WTO绿箱政策推广农业保险。在WTO农业协议条款中,广义农业补贴被界定为绿箱政策。缔约方政府可以采取对农产品生产、价格与贸易没有或仅有微小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政策。在绿箱政策范围内的财政对农业的补贴规模,不受WTO农业协议条款限制。
(七)设定农业法定险种。根据保险大数法则的原理,保险参与率越高,稳定系数越大,越趋于合理,但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支付能力等影响,各地保户的参保能力差距较大。根据地区差异,设定部分法定农业保险,如车险中的第三者责任险。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保户的保险意识,增强保险公司的资金积累,稳定农业保险的经营。法定保险的保险费在初期可由财政提供,或从扶贫款中拨付,也可如捐赠“希望小学”一样发动社会捐赠。
(八)再保险。农作物再保险对进一步分散农作物保险风险是非常必要的。西方推行农业保险的共同特点是利用行政手段建立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我们也要利用再保险体系支持农业保险,以财政收入补贴农业保险的费用和经营亏损。再保险体系的建立,可提高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经营重点、费率厘定,增加手续费收入,增强经营主体的内控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第四篇: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08 级资环1班 冯佳珺
学好:2008738
1[摘要]
早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广大农村就依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活动。进入90年代,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游客需求呈多样化的趋势,人们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项目融人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们更加注重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更加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
2001年,国家旅游局为落实国发[2001] 9号文件,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并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调研形成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该项工作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旅游 可持续发展发展 意义 问题 对策
[正文]
一、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一样,是在巨大的社会需求的拉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与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相伴而生,尤其在近几年的“黄金周”旅游和居民的城市周边游中以“农家乐”为主的各种农业旅游项目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呈现出勃勃生机。纵观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呈以下特点:
1.从需求角度看,我国农业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节假日出门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据统计,2003年,我国旅游业虽然遭受“非典”的巨大影响,但国内旅游人次依然达到了8.7亿,国内旅游收入达到 3442亿元,出境旅游者也超过了2000万人次,而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门旅游的会越来越多。近几年来,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着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尤其在“非典”以后,更加注重环境的要求,更渴望抛开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压力,走向自然、尽情放松自己,这种需求为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农业旅游项目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类型多且开发成本较低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主要有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农事活动参与型、科普教育型、民俗文化型等多种形式,很多项目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诉求。如:山东枣庄峄城区的万亩石榴园、山亭区的万亩梨园、枣园,临沂的万亩板栗园、杏园等均利用果木林园发展观光旅游;北京昌平、怀柔、平谷等地利用当地农村闲置的房屋开办家庭旅馆、开展各种民俗旅游活动;河北秦皇岛、北京、上海等地利用当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各种科技农业旅游活
动,既利用了当地闲置的资源,又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
3.从地域分布看,农业旅游项目广布全国,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又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展农业旅游的基础和条件。从目前开展农业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看,我国大部分的农业旅游项目都依托城市居民这一重要客源市场,与开展城市周边游等项活动相结合,旅游形式也多为一日游、二日游等具有城市周边游性质的活动,并以城市为中心逐渐形成环城市旅游带。
4.从产品类型看,多以资源依托型为主,且类型丰富
从已推向市场的农业旅游产品的类型来看,有旅行社组织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包价游形式,有当地农民提供的吃住游一体的小包价游形式;有参与、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亦有观光游览式和度假休闲式的旅游活动。这些旅游活动和项目均利用其现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资源和特色来展开。如有以采摘桃、梨、杏、苹果、橘子等水果和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为主的采摘活动;有以养殖、种田、种树、钓鱼等为主的农事劳动活动;亦有以体验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等。
5.从消费档次看,以中低档次消费为主
由于农业旅游项目充分依托广大农村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农村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与其他类型的旅游项目比较,农业旅游项目具有相对成本低、投资较少、经营灵活的特点,从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来看,价位则以中低档次为主,从消费的层次来看,也以中低档次的消费居多。
6.从发展阶段看,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虽然历经了从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开展“农家乐”等旅游活动到各种农业园区的建设把农业与观光活动相结合,从农业旅游经营单位等客上门到主动促销宣传,从无序经营到通过政府整合资源、有组织地宣传推介等许多令人振奋的变化,但从游客出游的动机、消费档次以及项目开发建设的水平上看,我国的农业旅游发展尚没有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二、我国农业旅游在发展中的意义
旅游农业是以旅游、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深度挖掘与农业、农民、农村相关的文化内涵,把产品生产、动植物观赏、新品展示、农业体验、学习考察、休闲度假、娱乐购物、民风民俗以及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体系和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它是农业和旅游业广度、深度以及内涵的拓展,是生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我国发展农业旅游无论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新的产业面的形成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农村民俗文化资源,既减少了传统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消耗,又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当地资源,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不但有助于旅游业新产品的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其附加值,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宽、更广的产业面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协调发展,一个成型的、推向市场的旅游产品,必然涉及到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的诸方面,农业旅游的开展不但带动了农村道路的建设、运输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餐饮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2.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广大农村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不但改变而且大大提高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打破了原有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实现了新的意义上的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矛盾。
3.丰富了我国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农业旅游可资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了可能。很多旅游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也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扩大了农村的就业面,另外,很多农民在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项目,亦农亦旅,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广大农村的社会繁荣和稳定。
5.促进了农村环境面貌的变化
良好的环境也是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吸引游客,广大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缩短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完善,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观,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了,观念得到了转变,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6.进一步挖掘和保护了当地文化
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当地农民更加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使几千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蕴含的古老文化、民风习俗得以传承和发扬。
7.有效缓解了“黄金周”各传统旅游景点的压力
由于农业旅游项目依托广大农村,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有效疏导了游客,缓解了“黄金周”期间各传统旅游景点的接待压力。
三、我国农业旅游现存的问题
我国的农业旅游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目前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活动大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下,自发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各地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其经营主体多为一家一户的农民,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也基本相似,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迫切需要通过统一的旅游规划来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打出品牌。从目前我国农业旅游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看,应重点通过规划解决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如何突出农业旅游的乡村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如何加强统一的管理和开展营销活动等方面的问题。
2.管理体制混乱,阻碍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景区景点的管理涉及到建设、国土、林业、农业、水利、旅游、文化、宗教等多个部门,而农业旅游项目由于充分利用了农、林、牧、渔等传统产业资源和古村镇等文化资源,涉及的部门会更多,这些部门都会从各自功能性管理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管理规章和标准,而这些管理规章和标准往往只考虑部门要求;不利于对农业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从落实“三农”政策的角度,协调各相关部门,以促进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3.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很多地方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服务无标准,管理混乱无序,严重影响了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规范管理既包括了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也包括了行业协会组织的间接服务和管理,只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走上有序发展之路。从直接管理的角度看,开展农业旅游项目必须取得旅游、工商、卫生、安全等相关部门的许可,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接待游客;间接管理则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并通过业务指导、会员培训、活动安排等工作,达到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
4.项目分散、内容单一,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
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各旅游项目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配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旅游项目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内容也比较单一,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5.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缺少创新理念
由于目前我国对农业旅游发展规律的研究较少,各地普遍缺少对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化指导,经营者对农业旅游的内涵、性质、产品开发的方向不能正确把握,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开发理念,造成很多农业旅游项目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入的挖掘和包装而逐渐被市场所遗弃。
我国大部分的农业旅游项目集中在广大的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致使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遭遇很多困难,突出表现在交通设施相对较差、上下水、用电得不到保障,环境卫生较差,住宿设施落后、食品卫生差等等。
6.各项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服务设施落后
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部分地实现了农村由一产到三产的直接转变,但这种转变只是表现在形式上,很多旅游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思维方式,要达到观念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现代旅游企业,要走克服小农思想意识,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始终贯穿现代旅游业的服务理念,把服务也作为产品的一部分,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升产品品质。
7.农业旅游的特色不突出
旅游业发展的现代化所追求的应是民族化、地方化和特色化。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通过发展农业旅游而致富的农民在开发新的产品时往往忽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反而使游客感觉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因此,如何保障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的可持续性,将是我国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对我国农业旅游的相关建议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收入的普遍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旅游需求的增长。2004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百姓生活游”主题年活动,并在上半年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组织了验收,该项活动的开展对农业旅游在全国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积极组织、有效引导、共同努力,使我国的农业旅游发展提升到更高水平、走向更高层次。
1.提高认识,重点扶持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广大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中央1号文件下发的契机,切实研究和制定支持农业
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2.规划先行、试点推动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农业旅游的发展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先行支持和扶持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区作为样板推出,根据统一的规划要求来整合资源,以促进各经营单位协调、有序发展。
3. 要素整合,协同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我国大部分农业旅游项目内容单
一、配套要素发展不均衡,亟需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要考虑农业旅游项目与其他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另一方面,各农业旅游项目之间也要考虑如何互为补充、形成规模、共塑品牌、协同发展。
4.深化研究,提高品质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产品的挖掘开发、经营管理还是对外包装宣传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还应在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争取通过各方不懈的努力,进一步提升农业旅游产品的品质。
5.因地制宜开发旅游农业,突出特色。
乡土气息是旅游农业的基础,特色是其灵魂。开发时要避免景点、景区现代化,农村都市化,尽量保持原有的风貌及风俗。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风土气候、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土特产品等,因地制宜、抓住特色合理地开发,不能盲目模仿,造成不必要的资源、资金等的损失。
6.多元融资,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与生态保护。
旅游农业除了可以从国家、集体中获得资金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所有制形式吸纳农民、乡镇企业、大企业和集团的闲置资金。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上市融资。但值得一提的是主管部门必须掌握好这些资金的用途,如果单纯注重经济收益,资金主要用于农村第三产业投资(如:道路、游乐设施、房舍餐饮、纪念品生产等),而不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维护和环境生态保护上,那么农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不但不会改变,反而会雪上加霜。所以宏观调控部门应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在发展旅游农业同时,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以及生态保护。
五、结论
旅游农业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拓展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内涵和素质,是实现农业“三高”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摆脱当前困境和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新事物,旅游农业的步伐可能还很稚嫩,并且当前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旅游农业代表着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前景广阔,有理由相信,总有一天它会根深叶茂。
[参考文献]
[1]王继权.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生态经济,2001,1
[2]高贤伟,卢朝晖.旅游农业发展初探.江苏农业探讨,1998,5
[3]戴雄武.旅游农业方兴未艾.世界农业.1998,10
[4]杨雍哲.中国加入WTO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0,11
[5]姜国祥.市场化进程中农业保护政策的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6
[6]《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新华社,2004,2,8
第五篇:我国农业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对策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农业旅游等。
发展农业旅游有以下作用:(1)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度假活动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人声噪杂。旅游农业的出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2)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等目标。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旅游农业,有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可以农业旅游为龙头,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3)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旅游为招徕游客,除了在景点范围内营造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景观场所外,必须绿化、美化周围地区的田园和道路,维护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农业旅游的特点
开发农业旅游,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农业旅游景观特色。根据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在农业旅游系统中建立不同门类的子系统,从而建设各具特色、内容多样、轻松愉快的不同农业旅游模式,我们就要研究农业旅游的基本特点。一般认为农业旅游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农业特性 旅游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旅游农业的引人入胜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在开发旅游功能的过程中,可能局部地改变原来的农业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仍是旅游农业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游农业的过度开发,避免破坏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2)生态特性。
旅游农业的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调整人和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农业的兴旺也要得益于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开发建设旅游农业过程中,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作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娱乐特性。
旅游农业除了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外,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否则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娱乐性主要体现在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富有农村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游乐活动中,而人工游乐设施则适可而止。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综观目前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根据农业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
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而日本兴起了务农旅游,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由新颖别致的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大饱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
(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澳大利亚人则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而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水果随便吃,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
农业旅游开发分析、现状
我国各地的农业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农业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农业旅游开发类型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农业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Farm Tourism(农庄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综合国内农业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农业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农业旅游。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农业旅游。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农业旅游。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目前部分学者将农业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otourism)注,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农业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农业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农业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农业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农业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农业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各自为政
在农业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农业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农业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农业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农业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农业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农业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特色。
(4)人才匮乏
由于农业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农业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农业旅游操作中,许多农业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农业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农业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5)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农业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农业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农业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农业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农业旅游项目,农业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目前我国的农业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农业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我国的农业旅游有较大的区别。
农业旅游的开发程序
农业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农业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农业旅
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旅游开发项目构思拙劣或项目匆匆上马,都可能导致开发失败(McKercher,2001)。缺少专门机构指导旅游开发会带来滥用建设资金的问题(Prideaux,2002)。目前我国农村以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农村的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和社会管理组织在不断地弱化,如果不进行广泛的动员则无法自行组织起来。因此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旅游开发需要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整个开发行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沟通。这一组织一般由村里有号召力并热心旅游事业的干部组成,并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是广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结合国内外农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开发农业旅游按以下七个步骤进行。农业旅游的开发程序
社区利益→第一步:拟议旅游开发项目
↓
第二步:项目影响因子的识别←-
↓ 开发指导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
第三步: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
↓
第四步:项目可行性研究 ←专家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
第五步:项目修订 ←评估专家报告
↓
第六步:筹集开发资金 ←投资机构项目权衡
↓
第七步:项目实施
建立以上农业旅游开发程序是因为:
首先,农业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社区利益,并在“资源+市场”开发导向下拟议旅游项目,既立足于资源优势,同时又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对现有的农业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拟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
开发农业旅游项目通常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开发农业旅游会直接和间接引起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为定性定量地预测和解释影响的程度提供基础数据,目的是提出增进有益影响的建议,制定消除与缓解有害或负面影响的对策。这些影响因子包括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经济条件变化因子等。各种因子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内容,要根据农业旅游资源状况、农业旅游项目和乡村所处的区位条件等内容进行调整。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因子
人口影响因子 人口自然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流出;季节性旅游者变化;农村家庭的迁入迁出;年龄、性别、民族组成的变化
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 形成对拟议开发的态度;村民受益差异;行政联系的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面的不公平;改变就业机会;社会治安状况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 扰乱日常生产生活的方式;邻里联系的变化;造成民族习俗、观念、宗教活动的差异;家庭结构的变化
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 引起社区基础设施变化;土地的获取和支配条件变化;社区公共服务条件的变化;对已有资源的影响;休闲和文体活动变化
经济条件变化因子 就业人数、类型、收入的季节性变化;部分地块价值变化;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地方财政收支;拟议开发旅游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新增基础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其二,农业旅游开发是一个双向信息反馈的过程,主要通过农业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将旅游的影响告知社区居民,并作出解释,将其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尽量扩大有益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的变化影响地方农村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最终结果是导致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因此应把各因子变化对社区居民的的综合影响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以获得公众对项目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其三,基本保证农业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拟议旅游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建设方案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论证,从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步中对旅游市场和对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以保证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在市场上有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其四,结合专家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通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参加评审对象扩大到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与旅游项目实施相关的社区代表。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又能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最后,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村民可采用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也可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对于所在村的上级行政部门,则可采用旅游扶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为旅游业初期发展注入资金,以奠定农业旅游开发的基础。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都可以作为筹资方式。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优化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一定优惠政策以调动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顺利筹集到资金后,即可以实施旅游项目开发。
总的来讲,本开发模式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的思想,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保证项目的科学性。从项目的筹划到实施的各阶段社区居民均有参与的机会,这有利于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开发工作中的阻力。农业旅游的开发措施
(一)增强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农业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农业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农业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农业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对农业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农业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农业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农业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农业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农业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1.农业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农业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与农村扶贫相结合据估算我国农村目前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至少新增劳动力6350万人左右。从中短期看,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开发农业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农业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2001年我国的小城镇已突破2万个,城镇化率达37.66%,最近10年期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约800个,10年中有1亿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农业旅游开发可能牵涉到移民问题,小城镇是比较理想的接纳场所。农业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4.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在农业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国家要对农业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农业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农业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农业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农业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
农业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农业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农业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农业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农业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农业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