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4 19:5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陇南市生态环境多样,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条件得天独厚。陇南市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形势良好,但是存在着产业布局、资金投入、农民素质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陇南特色农产品持续发展的对策,即调整产业布局、开拓资金来源、提升农民素质培养专业化的生产经营队伍等。

[关键词]陇南市;特色农产品;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44-02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秦岭南坡山地、岷山东端山底和大坝山缘山地的交汇处,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之间;海拔2000~4000米,是物产丰富、山川绮丽之地,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一、陇南市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分析

(一)得天独厚的的自然生态环境

陇南地处我国北亚热带西北边缘,在全国农业气候区划中处于北亚热带秦巴区及其向青藏高原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属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水热资源丰富,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统计资料表明,陇南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热量和降水较为丰富,全区多年平均气温10~15℃,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700小时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00~900毫米,降水变率10%~17%,无霜期160天以上。陇南山区是甘肃省惟一的北亚热带气候区和积温最多的地区,积温的有效性好,降水丰富,且冬季多暖区,农业生产多种经营条件优越。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陇南地区形成了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和分布状况,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随着海拔的升高,形成了复杂的森林、土壤及其组合类型。森林植被的水平分布,从南到北可分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陇南地区的土壤水平分布由于受东、南方向湿热气流的影响,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呈黄棕壤―棕壤―褐土―黑钙土的规律性分布。气候、植被、土壤垂直和水平变化大的自然环境,虽然不利于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适生的生物种类繁多,具有发展经济林果、药材等地方特色经济的天然优势。

(二)悠久的特色农业种植史

农业生产具有历史继承性,陇南地区特色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劳动人民积累了发展特色农业的丰富经验。茶叶、花椒、桑蚕和中药材种植均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特别是武都区的花椒,更是有2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北魏时期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 “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陇南的花椒以其芳香浓郁、麻味纯正、色泽艳丽而享誉古今中外,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

(三)较好的发展基础

陇南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各地将特色农业列为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推进项目, 花椒、核桃、油橄榄、银杏、茶叶、蚕桑、苹果、中药材、蔬菜、肉牛肉羊、烤烟、食用菌等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批量生产,核桃、花椒、中药、蔬菜基地初步形成。2004年,陇南市核桃种植达22万亩;花椒种植达12万亩;栽桑560万株,全年养蚕1.01万张,产鲜茧63.98万斤,加工干茧128.2吨;茶园面积达到8万多亩,投产茶园近3万亩,无性系优质高效茶园9400亩,丰产茶园2800 亩,茶叶总产量68万公斤;种植中药材35.647万亩,加上上年留床面积,累积种植面积达到69.05万亩;苹果种植面积达36.7万亩。截止2007年底,该市特色产业面积已达50万公顷,其中,花椒、油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跃居全国第一,核桃面积和产量居甘肃省第一、全国第四。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陇南市还大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产业化经营,已初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林艺、园艺等特色农产品类型体系。

二、陇南市发展特色农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产业布局上存在盲目性

陇南县域经济表现出较低的产业聚集度。县域缺乏科学的内部分工,中小企业集群少,具有区域特色的聚集产业规模不大,聚集能力低,难有大的作为。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在各县(区)的发展大同小异,各县特色不明显。

(二)部分特色农产品产区生产条件差

陇南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存在着投入少、管理粗放的突出问题。如药材生产种植分散、规模不大,农民仅仅把药材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副业,尚未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大多未能按照药材栽培的特殊性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只按照一般农作物对待,导致药材产量不高、品质下降,降低了药材的药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另外,花椒、核桃等大多分布在山地和丘陵旱作区,土壤瘠薄,干旱缺水,生产环境不容乐观。

(三)农民素质低,影响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教育布局的不合理和落后的经济条件造成了陇南县域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落后,教育落后带来的人的素质劣势造成了经济缓慢的发展。根据2004年农村统计年报显示,陇南市126万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33.34万人,占26.46%,小学毕业人数54.81万人,占43.50%。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明显处于竞争劣势,缺乏市场开发和经营意识,销售方式多为传统原始小摊小贩(用挑担或架子车运至集市贩卖),与现代市场产销模式有很大距离,直接影响了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另外,经济外向度和市场化程度低,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三、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陇南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突出一个“特”字。为了避免特色农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重复发展,各级政府应从市场需求和当地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生产布局向生态适宜区集中”的原则,科学制定适合本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具体指导本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在制定规划中,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坚持市场导向、区域分工、体制创新、科技支撑、政府引导的原则,避免盲目性。各地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只有对本地资源进行开发,生产出具有当地资源特色的优势产品,才能不断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开拓资金来源,建立有效的投资体系

资金短缺是制约陇南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资金问题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加大投入力度,要多渠道投入资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是财政应安排一定资金加强水、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各地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按照“效益优先,因地制宜,规模经营,循序渐进”的原则,调整信贷结构,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掌握足够产业政策信息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发展前景、效益良好、牵引力大的特色农业组织进行重点扶持,帮助解决技改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三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当地特色农业,形成多元投资体系。

(三)提升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导作用

农民是农业的生产者,在特色农业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进行组织创新。各级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以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龙头的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特色农业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大、辐射面宽、抗风险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对外向型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适时引导其强强联合,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探索特色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公司+农户”等一体化经营的经验,不断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农户”、“特色农产品生产合作社”等多种组织形式,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甘肃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2]李仲芳等.甘肃花椒病虫害及其防止[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3]王黎萍等.陇南市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J].甘肃农业.2006,(2).[4]甘肃省农牧厅.甘肃陇南特色农业开发效果显著[EB/OL].中国农业信息网.2005-2-28.

第二篇:谷陇油茶现状及发展对策

谷陇镇油茶现状及发展对策

吴明忠

(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林业站黄平556100)

摘要:总结了谷陇镇油茶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油茶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谷陇镇油茶的发展。

关键词:油茶;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黄平谷陇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优良乡土树种。它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列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1]。谷陇镇是黄平县的油茶大镇,20世纪60年代曾鼎盛一时,堪称“黄平油库”。但80年代后,受观念、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谷陇镇的油茶一直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油茶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

1谷陇镇油茶现状

谷陇镇位于黔东南州的北面黄平县东南面,距离县城、州府凯里分别为 28 km、51km,地处东经108°00′―108°11′,北纬26°45′―26°55′,东与施秉县,台江县毗邻,南与凯里市接壤,总面积 159.53 km2。这里水,电,交通,通信便利,镇内地形为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 760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均温度 14.7℃,年降雨量 1223mm,无霜期 280d。谷陇自然条件优越,其特征为:日照充足,四季明,雨量充沛。土壤主要黄壤广泛适宜油茶栽培繁衍。谷陇镇现有油茶林面积1000 hm2,常年产籽量仅45kg/ hm2左右,主要分布在,白斋、山坪、翁勇、长冲、双山、马头岩、黄泥、谷陇、大寨和青塘10个村,青塘村面积最多,面积266.7 hm2,主要是在40年代从湖南引进种植,由于多种原因,油茶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有1000 hm2油茶林基本都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品种以普通油茶为主。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群众观念落后,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低

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主要定位于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基本依赖“天种天养”,生产上仍沿袭粗放的种植技术和原始落后的管理,对茶林放任不管,不到茶子成熟不进山;甚至一些林农放弃了采摘,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因此很少投入人力、资金对油茶林进行管理和开发。

2.2管理粗放,经营效益低

油茶树长期以来基本上采用实生繁殖方式,导致品种严重退化,树势衰败严重,大小年突出,产量低且不稳,油茶品种皮厚、仁小、出油率低;加上谷陇茶农对油茶种植生产方式

原始粗放,技术含量低,对高冠嫁接、修剪等丰产技术知之甚少,对垦复油茶的积极性不高,全镇约有80%的油茶林没有进行垦复,即使垦复了也没有连续性,油茶林“老、稀、残、杂”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油茶林整体效益不高。

2.3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谷陇镇的油茶加工仍较多采用民间传统的液压式土榨法,加工能力弱,出油率低,只有22%左右。生产的油茶品质低,价格低,一般市场价为40元/ kg。茶壳在农村主要作柴烧,除几家深加工企业,其他作坊式的加工厂对于茶皂素提取、菌体蛋白饲料等综合开发利用还是空白。

2.4农村劳力少,茶油商品率低

山区种植油茶劳动强度大,而谷陇镇油茶主产区的农村青年都已外出务工。劳动投入少,是谷陇镇油茶林荒芜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油茶林分户经营,规模程度低,集中收购难,林农主要到当地附近的榨油作坊将茶籽榨成成品油留作家庭自用。

3发展对策

3.1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机制

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关键[2]。建议政府把油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富农产业和乡镇的主导产业来抓,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油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负责制定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油茶抚育改造、品种改良和油茶加工企业的引进及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油茶林地流转机制和补偿机制,并把各种机制落到切实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上来,为产业发展做保障。3.2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发展油茶产业,首先要把转变群众落后观念放在第一位。一是走出去。组织油茶大户、乡村干部、有意向发展油茶的群众到州内的天柱、锦屏、黎平县或者省外的江西、湖南等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坚定他们种植油茶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发动民营企业、油茶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对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茶园,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油茶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请进来。建议由县林业局或镇林业站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3]。

3.3以科技为支持,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步伐

发展油茶产业,应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提高油茶经营的科技水平。林业、科技部门要加强本地油茶的良种选育及油茶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对新品种进行预植更新,对林相较好、产量不高的油茶林进行高接换冠,建议大力开发建设示范基地,以带动、辐射周边群众。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合格的茶农。要积极组织开展技术下村活动,为群众提供油茶低改技术服务。

3.4培育龙头,提升油茶综合竞争力

县政府要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油茶龙头企业,促进油茶产业链的延伸[4]。同时在黄平县范围内鼓励企业进行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一批的品牌企业,进一步提高以谷陇油茶产品为主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油茶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附加值。

3.5转变机制,加强市场开拓

要实现产业化,必须开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企业的主体行为。如果仅建设油茶树基地,缺少油茶籽加工企业,农民生产的茶籽没有出路,缺乏销售渠道,也形成不了产业;反之,如果仅有油茶籽加工企业,没有一定规模的油茶籽基地为依托,则生产企业将成为“无米之炊”。建议加强和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积极鼓励贩销大户参与合作社,成为产销衔接的纽带和调节产销矛盾的主导力量;同时大力挖掘、弘扬油茶文化,丰富油茶内涵,增加油茶的主导力量,促进油茶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回良玉.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建设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J].湖南林业,2008(10):1-4.[2] 周席华,徐永杰.湖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林业科技,2008(6):50-51.[3] 唐忠武,韦健康.桂林市把油茶种植列为科技扶贫重点项目[J].广西林业,2010(1):36.[4] 黎丽.遂川县油茶种植气候区划及生产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81,284.[5] 刘小燕.青田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

(作者简介:吴明忠,男,1970年9月生,1998年9月获得助理工程师,现任黄平县谷陇镇林业站副站长,从事林业有害生物、林业行政执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等工作。电话:***。QQ:1048969274)

第三篇:陇南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陇南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介 绍

植桑养蚕是陇南的一项特色传统产业,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明确定位。目前是市委、市政府确定重点开发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在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陇南的蚕桑产业和其它传统农业一样,面临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增长方式大转变的冲击和考验。现就陇南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展成效

近年来,我市的蚕桑生产在稳定面积、提质增效的总要求下,桑园面积连年稳定增长,蚕茧单产和品质明显提升,蚕农收益显著增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桑园面积稳定增长,建园质量显著提高。2008年“5.12”大地震后,全市桑园核查面积5.78万亩,截止今年7月,发展到6.81万亩,四年半增加1.04万亩,年增幅23%。新增桑园中,82.5%是3亩以上连片栽植的密植丰产桑园,其中,连片200亩以上的桑园有5处。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近五年来,全市新建标准化养蚕室(大棚)286座,使全市养蚕室(大棚)达到3525座;新 建标准化小蚕共育室32座,使全市小蚕共育室总数达到157座;新建热风循环烘茧炉6座、茧库600多平方米,使全市达到30万公斤的鲜茧收烘能力和15万公斤干茧的仓储能力;新建办公楼3座、720多平方米。一些乡镇蚕桑站的生产生活条件及办公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三是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水平逐步提升,增长方式转变效果显现。近年来,陇南大力引进农桑

12、农桑

14、育711良桑新品种和陕蚕5号、青松×皓月2个良蚕新品种,首次实现了栽桑和养蚕100%良种化。大力普及和推广应用“3+1”栽桑养蚕模式和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蚕台一日三回育、方格簇自动上簇等一系列养蚕新技术,使上车茧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平均张蚕单产由五年前的65斤增加到2013年的75.5斤。2012年养蚕7800张,产鲜茧27万公斤,农民蚕茧收入992.1万元。徽、成、康三县的23个乡(镇),约1.2户家庭从事栽桑养蚕,蚕茧收入占养蚕户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四是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有新突破,产业整体效益增加明显。从2011年开始,陇南把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纳入蚕桑产业目标任务的考核范围,增加了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桑园放养生态鸡、桑菜间作等复合经营的内容,经过大家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成效明显。2012年全市生态鸡放养 7800只,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2.3万袋,桑园间作套种蔬菜、水果、药材面积达到2.2万亩,为蚕农直接增加收益200多万元。到2012年底,全市桑蚕茧丝年综合产值达到2880万元。五是龙头企业建设和品牌创建有新突破,产业化程度逐步增强。全市3家茧丝绸公司、1家蚕种场、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内引外联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通过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研发新模式、新产品,打造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陇南生产的蚕茧可以缫制高档生丝,生产的蚕种不带病、卵量足、蚁蚕壮,深受缫丝企业和养蚕户的亲睐,产品在全国市场供不应求。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宣传引导,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针对近年来茧丝绸市场波动对我市蚕桑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市、县分管领导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视察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就如何抢抓机遇、促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进行研究部署。市、县蚕桑站(中心)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采取进村入户宣讲、新闻媒体报导、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印发简报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广泛宣传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前景、陇南发展蚕桑产业的比较优势、利好机遇以及蚕桑产 业在富民强县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教育群众,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加强桑园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养蚕设施,多养蚕、多产茧,增加收入。近年,全市共开展宣讲424场次,印发简报98期,发布网络信息102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张贴标语570余幅。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振了基层干部群众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桑园撂荒现象明显减少,综合管理桑园面积达到22.2万亩次(其中套种面积2万亩),养蚕发种量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

(二)强化科技服务,提升产业科技含量。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内,一是引进推广新优品种。在植桑上,重点引进推广育711、农桑

12、农桑14等3个新优品种;在养蚕上,引进推广家蚕新优品种3个。同时,坚持引、繁、推结合,引进青松与皓月、苏秀与春丰对交原种3000张,繁制一代杂交蚕种7.55万张。二是修订完善蚕桑产业质量标准。围绕省力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修订完成了《蚁蚕黑暗袋收集技术规程》、《小蚕薄膜覆盖一日两回育技术规程》、《养蚕塑料大棚建造技术规程》、《塑料大棚养蚕技术规程》等四部标准。三是制定主推技术。按照市农牧局的安排和要求,组织人员讨论制定了《密植桑园丰产栽培技术》和《省力化养蚕技术》两项主 推技术,同时将《陇南市蚕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优质良种桑苗繁育技术规程》、《桑蚕普通种品质技术指标》、《桑蚕鲜茧分类及分级标准》汇编成册,印制《陇南市蚕桑产业规划生产标准和主推技术》8000册,目前已经发放6450册。四是强化科技培训。采取办培训班、现场示范指导、跟班学习、以会代培等形式,举办培训班621期(其中市站65期、康县258期、成县164期、徽县134期),培训基层干部和蚕农2.5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3万份。

(三)培植强村大户,巩固基地建设成果。首先,优化生产布局,引导基地建设向优势区域集中;其次,制定强村大户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集中连片栽桑200亩以上的村和“10+1+1+1”(每户栽桑10亩,配建1个养蚕大棚,1眼集雨水窖,1口沼气池)模式大户;第三,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扶持措施。采取项目扶持、物化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培植强村,发展大户。近年来,新建集中连片栽桑200亩以上的村5个,培养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110 户。规模化栽桑近9250亩。

(四)坚持办点示范,发挥带动作用。以落实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抓手,以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以提质增效为目的,着力加强示范点 建设。市、县共创建示范点7个(康县4个,成县2个,徽县1个),其中市级示范点2个,县级示范点5个。近年来,在产区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市、县业务部门的鼎力协助下,经过市、县科技特派员和广大蚕农的艰苦努力,示范点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徽县苟家沟高效蚕桑示范园,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通过流转集中土地规模建园,采取“五统两分”经营办法,在完成总体规划和布局设计的同时,按照徽成盆地“10+1+1+1”桑蚕鸡菌沼循环生产模式与技术,新建密植丰产桑园420亩,建高标准养蚕室17座,建沼气池2个,建集雨水窖2个,安装太阳能照明灯3盏,硬化作业主干道500米,修建园区标志性门牌一处,绿化美化公共服务区3070平方米,并完成园区通电通水工程。该示范点已接待学习参观28批次,约350人,得到市、县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康县蚕桑示范观光园,在2011年通过市农牧局组织的验收,这两年继续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已基本配齐,桑园已经成型,今年招商引资陕西汉中蚕种场入园进行种茧生产示范。近年来,接待领导视察和群众参观近百批,上万人。国家和省市发改委负责同志参观考察康县蚕桑示范观光园后,对该示范园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引起对我市蚕桑产业开发 的重视和支持。今年上半年,成县高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园已完成20亩桑品种展示园近2万株新优品种桑树的定植,园区道路已经硬化,绿化美化树种已经栽植,桑枝食用菌大棚已修建3座、360平方米,示范园已具雏形。该示范园在今年上半年用桑枝作为袋料栽培食用菌1.5万袋,产鲜菇和鲜木耳3.5万公斤。

(五)狠抓项目建设,增加产业投入。近年来,全市抢抓西部大开发、“两江一水”生态综合治理、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国务院和省政府支持甘肃和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机遇,认真谋划产业开发项目,积极争取发改、农牧、扶贫、财政、商务等部门支持。市、县业务单位、茧丝绸企业、蚕桑专合组织,结合产业开发的实际需要,先后论证、筛选、申报蚕桑产业项目35个,截止目前已批准列项下达20个,投资总额829万元。其中康县6个,370万元;成县5个,150万元;徽县6个,254万元;市经作总站3个,55万元。通过组织实施这些项目,新增蚕室59座,引进栽植良种桑苗800万株,繁制优良蚕种5万张(我市推广3.5万张)。

(六)积极推进复合经营,提高蚕桑综合效益。围绕提高蚕桑比较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高度重视 桑园复合经营和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桑园生态鸡放养、桑枝袋料栽培食(药)用菌、桑菜间作等试验示范工作。近年来,三个县利用桑园放养生态鸡3.8万只,利用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8.3万袋,桑园行间套种蔬菜,2.5万亩。通过推进桑园复合经营和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提高了蚕桑综合效益,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七)积极组织参观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2011年及2012年连续两年,市政协主席、市蚕桑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任跃章带领徽、成、康三县包抓领导及市、县业务单位负责同志专程赴苏、浙、桂和云南学习考察。近年来,市、县、乡24次组织科技骨干和村社干部及蚕农外出或就近考察学习参与650多人次。通过学习考察,现场观摩交流,学习了经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同时与发达地区建立了产加销协作与合作关系,对进一步推进我市蚕桑产业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速度缓慢,规模总量小。我市2001年有桑园面积2.38万亩,年养蚕发种量7000张,2008年“5.12”大地震后,全市桑园核查面积5.78万亩,截 止今年上半年,发展到6.81万亩,四年半增加1.04万亩,每年仅增加约2500亩,去年养蚕7500张,比12年前仅增加500张。农民蚕茧总收入不到1000万元。由于养蚕规模小,原料茧不足,市内两家缫丝厂常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

二是扶持力度不大,投入缺乏保障。栽桑养蚕具有一次性投资、企业和农户多年收益的特点,但栽桑养蚕是一项系统工程,前期投资需求量较大,对于我市这样一个贫困地区来说,依靠群众自我投入发展蚕桑生产难度很大。近几年,市上每年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但由于产业多,总量少,用于扶持蚕桑产业的资金很少。同时,扶持蚕桑项目渠道比较狭窄,且通过市县业务单位自身争取,难度很大。县级财政投入几乎处于空白。

三是基地零星分散,质量效益不高。集中连片的密植桑园数量少,分散零星的地埂桑占有一定比例,蚕桑重点村、重点户不明显,规模效益不突出。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发生转移,加上农资价格上涨,蚕桑比较效益下降,致使荒芜桑园面积增多,加之桑园科技管理水平低,投产桑园单位面积效益不高,绝大多数亩产值在1200元左右徘徊,影响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四是龙头企业弱小,带动作用不强。目前康县、成县、徽县三个主产县都建有茧丝绸公司,但是起步都比较晚,普遍存在着经济实力差、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开发层次低、主打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同时企业与基地、农户连接的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由于缺乏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致使蚕桑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低。

四、今后重点

(一)突出发展强村大户,做优做牢蚕桑基地。今后要彻底改变过去“铺天盖地栽桑,千家万户养蚕”的零星、分散、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选择自然条件较好、有一定基础、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着力培育强村大户。一是要制定发展规划。以康县中北部地区和徽成盆地为重点,按照“一乡一业,一片一产,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好培育强村大户的发展规划;二是要着力打造精品桑园。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发动群众对现有桑园进行综合管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桑园低产低效的现状。与此同时,结合培育强村大户,新建一批精品桑园。精品桑园要按照园区建设标准兴建,以村或组为单位集中连片。三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现有桑园合理流转。通过反租、倒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将零星分散无能力饲养或饲养水平低的农 户的桑园全部就近向大户流转,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佳配置,促进蚕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努力,培育一批集中连片栽桑500亩以上的强村和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形成稳固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为缫丝企业提供充足原料。

(二)突出抓点示范,发挥典型带动效应。今后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思路,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建一批“全省叫得响,市内创一流,县区树标杆”的示范点(片、带)。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示范园(点)建设规划,明确创建标准,突出功能定位,聚集生产要素,提升层次和水平;二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建成一批示范片(带、园区)。要以康县中北部地区和徽成盆地11个乡镇为重点,突出打造一批像长坝观光示范园、苟家沟高效蚕桑示范园那样的示范点,以示范园(点)为基础,力争建成 2个1000亩高效蚕桑示范片、2个万亩蚕桑丰产示范带。通过推广放大典型,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带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三)突出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今后要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原则,不断增加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切实提升产业发展的水平。一 是大力推广农桑12号、农桑14号、育71-1等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桑品种和青松×皓月、苏秀×春丰、873×874等强健多丝量蚕品种,加快桑树、家蚕品种更新步伐;二是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高产高效、低成本、轻简化种桑养蚕技术;三是继续普及应用优质纸板方格蔟及自动上蔟技术;四是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及时下派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园区和示范户送科技、送经验、送信息,提高科技到位率、入户率,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提升种养水平,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四)突出组织创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今后要把发展农民蚕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下大力气抓紧抓好。一要抓发展壮大。要按照遵从农民意愿的原则,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以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蚕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二要抓机制创新。要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明晰产权制度,用合同的方式规范服务内容、方式,用会员、社员制明确自主管理决策制度。要引导合作组织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股份合作或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要抓规范运作。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对处在起步阶段尚不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建档立制,完善管理制度。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总结推广好的典型,力求在发展中规范,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

(五)突出做强龙头,扎实推进产业化经营进程。当前,要重点加强对市内现有茧丝绸企业的管理和改造,加大力度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引进和应用各种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管理,提高茧丝绸产品科技含量;要出台激励政策,引导本地茧丝绸企业加强与国内大型丝绸企业集团的合作与嫁接,鼓励本地工商企业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创办一批茧丝绸龙头企业。通过培育龙头企业,走资源加工本地化的路子,达到既富民又富县的目的,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发展。

(六)突出综合开发,增强产业竞争力。今后,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大力推进桑菜、桑薯、桑蒜、桑菌间作,提高桑园产出率;二是引导农民进行桑园生态鸡养殖和蚕棚养鸡、种菇,提高桑园和蚕棚的利用率;三是积极开展桑枝袋料栽培香菇、黑木耳、桑黄试验示范,提高桑枝利用价值;四是加强蚕丝被开发,形成规模生产,提高废丝和次下茧的附加值;五是利用蚕沙作为沼气发酵原料,推进养蚕户沼气池建设,走生态循环利用的路子;六是积极研制开发桑叶茶、蚕沙药枕等产品,增加效益。同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市蚕桑历史文化,积极开发蚕桑生产体验旅游。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陇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二0一三年八月二十日

第四篇: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的传统商务模式由于存在诸多局限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交易环境,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将是未来贸易的一个新方向。农业电子商务是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由于中国农村市场的突出特点, 决定了在我国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必须走多层次、多形式的路子。建立适合中国农业的电子商务模式是开展中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善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电子商务模式、冷链运输

一、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远远低于税务、海关、邮电、交通、化工等行业,加上一家一户的农业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同在。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的初期阶段。

有数据显示,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农产品只有1%左右。1%是什么概念?服装电子商务目前占整个服装零售业的17%;而3C产品电商占总零售约为15%;相比较而言,农产品是电商行业几乎最后一个大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农业和其他工业产品不同,产业周期漫长,标准化很低,信任度不够,流通和保质不易;电子商务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农业电子商务的步履蹒跚。

二、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不健全

目前,生鲜电商的平台有顺丰优选、易果。但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平台,进口食品的品类都超过了40%。这和中国农产品的非标准化是息息相关的。很显然,既然物流成本高昂,当然高客单价才能获利,而高客单价意味着高端人群,而打动高端人群的最直接的就是进口食品。

2、物流配送成本高昂,供应链不完善

关于农业电子商务电商的物流提货成本,能够发现,假设客单价是100元,25%到40%的成本是物流成本,相比较服装电商5元左右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高昂让农产品电商相比较传统的超市分销模式变得缺少竞争力。农产品物流成本的高昂和中国冷链的不完善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看以下的数据,日本有冷藏车32万台,约400人/辆;美国有冷藏车60万台,约500人/辆;中国有冷藏车约4万台,按照美日标准,中国至少应300万辆;由于冷链的不完善,造成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出去,即使流通出去,也卖不出好价钱。据统计,中国果蔬损耗率25%~30%/年,年损失800亿,可解决2亿人的温饱问题。

3、农业电商平台不完善,缺乏信任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目标客户,并实现销售、获得收入,除了目前主流的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平台,目前还包括了微博、微信、移动

互联网等各类进行电子商务的渠道和方式;但电子商务无法解决线下的各种问题。消费者如何对广告宣传产生信任感?是否真的有机?是否真的没用化学物质保鲜储存?如淘宝网给其他的电商产品有相对比较强的控制力来解决信任度的问题;包括如果买到假货可以由淘宝先赔钱等。但农产品淘宝很难解决信任问题。目前淘宝做的“特色中国”频道,实际上是按照地域特色把销售食品的店铺重新做了一次排列组合,即导购。但任何一个地标特产,都有无数店在卖,消费者很难鉴别哪个是真的,哪个是高品质的。淘宝的评价体系在农产品的信任体系的建立完全不够。

4、涉农网站内容与农民信息需求脱节

我国涉农网站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网站集中度不均衡。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农业第一线。在我国目前1500多家农业网站中,各级政府主办的网站占有很大比例,约为40%左右,但农业基层站点数量不多,尤其是乡一级网站,还不到4%;第二,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特别是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网站过分强调信息服务功能,而相对忽视网站的商务功能的拓展,相当一部分网站以信息撮合功能为主,支付等功能很不完善;第三,信息发布、传输滞后。涉农网站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多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并进行更新维护,更新周期长;第四,网站内容缺乏行业和区域特色,时效性和服务性不足,而且利用程度低。缺乏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特征,不解决本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信息的价值和传输效率与农民需求和实际运用脱节;第五,涉农网站建设水平低,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用户定位不够明确,缺少专业水准和特色,网上信息不够开放

三、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虚假交易、网络诈骗、黑客侵袭等现象时常发生,这就急需政府部门加强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的建设。针对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物流、供应链协同、融资服务等环节,制订一批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开放性、兼容性的法规、规范、标准,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秩序,防范交易风险。

2、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标准化进程

地域的限制决定了依靠传统市场模式无法实现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对此,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用电子信息聚集贸易主体和交易信息,提高空间集聚效率,在统一的交易规则下实现农产品交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实现农产品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并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体系。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扶持、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首先,加强财政支持。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商务体系,鼓励县乡政府建立大型农产品网站,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政府应该大力吸纳通信运营商以及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合作,帮助企业开发农村

市场。其次提供技术保障。鼓励科研院所、技术服务机构和农业电子商业协会开展针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工作,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再次,正确引导舆论。

4、完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冷链运输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体系,就是要改变传统物流分散的状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对农产品物流实行系统的组织和管理。首先建立跨地区物流配送组织和载体,即配送中心,连接生产和销售。其次建立地区内、城区内配送网络。地区内、城市内的配送网络是单层次的平面网络,在城区内,由配送中心完成采购订货、验收入库、储存保管、分拣、加工、补货、配货、配装等一系列的配送活动,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支持。再次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在连接城乡市场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冷链运输,使一些易腐烂的农产品得到保鲜。

5、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切入模式 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切入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以真正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发达地区可以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网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完善C2B、O2O电商模式。

6、开展农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大力培养信息人才 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新一代“电农”。农民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和网上交易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社会基础。

7、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信息分类标准体系。今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 加快实施农产品包装化、商标化销售策略。另一方面, 政府或行业协调机构应该尽快制定并出台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

四、总结

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助力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能很好的解决农产品贸易中因信息不对成、交易成本高而效率低、受地理限制等引起的种种问题。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飞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沈阳理工大学,王敏、金敏力,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006(7)

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巩敏焕,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3、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马小军,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第五篇:陇南市扶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简介

陇南市工商局扶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简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市电子商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市工商局及时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支持服务陇南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同时,局领导多次深入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实地指导。目前,全市系统已初步形成了市工商局、各县(区)局、各工商所三级联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方位扶持电子商务发展格局。

下载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核桃产业发展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核桃产业发展 简 介 核桃在成县栽培范围广,品种多,是全县农村栽培的重要经济树种,也是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将核桃产业......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08 级资环1班 冯佳珺学好:20087381[摘要]早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广大农村就依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活动。进......

    我国农业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对策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

    街道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街道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论文摘要】总结了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以期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际发展中,农村金融面临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融资成本高、产权资本化程度低等不足。山东省胶州市在农......

    2018年陇南市中考英语成绩分析报告

    2018年陇南市中考英语成绩分析报告 成县王磨学校 丁丽红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次陇南市成县中考英语命题无论从命题方向,命题范围,试题类型,还是难易程度都是围绕《英语课程标......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吴斌 (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 摘要:有机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内在意......

    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学生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质量与安全专业 学生姓名(学号):陈安顺 (20104111) 指导教师:王勇完成时......